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运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社会资源 乡土历史 历史教学
教学资源是教学中有利于教学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也包括一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老师综合修养、教学模式的因素。对这些因素的有效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有效教学,强化教学效果,为创造有活力的课程提供有力保障。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资源有社会资源、信息资源等,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供有效保证。其中包括对课程标准、教科书文字史料、历史图片、网络资源、图书馆、社区资源等因素的开发和利用。中学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给沉闷的历史教育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为历史教学从一定程度上摆脱困境指明了前进和努力的方向。课堂教学资源运用得好,能激发学生主动质疑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发现教学资源,建构知识模型
在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知识最直接的资源,是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教材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任务。现实生活中,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认知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校本资源不仅包括具有不同知识渊博、爱好广泛的教师,还包括图书室、资料室、文化长廊等校园环境设施。其他课程资源如录像、实物、各种光盘资料等,也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使课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二、搜集学习资料,进行研究学习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搜集生活中与学习有关的一些资料,为组织学生的自主探索做准备。学校以外的社会资源更丰富多彩,历史博物馆、名人故居都是直观形象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机会,在广阔的天地中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游览、参观、访问。计算机多媒体资源能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拓宽学生学习的领域,弥补图书馆资料的不足。教师要利用周围的环境和所见所闻,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历史问题,帮助学生应用课堂上学到的历史知识,解决一些疑问。例如,对明清时期的衣食住行的习俗和现代的衣食住行相比较有哪些变化,可以通过调查长辈,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找到答案。教学设计层次清楚,梯度适当,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生活素材的积累,成了建构知识大厦的根基。教师指导能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我充分利用兴趣学习小组,给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利用学校的文化长廊、展室等,使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提高。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可以利用广播、影视节目、视频等网络资源,也可以利用报纸杂志等信息资源。播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影视节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艺术的氛围中,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真实,如闭关锁国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对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的成功与失败、与的比较、如何看待五四精神等。各种资源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还利于学生保持对历史知识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学习欲望。
三、利用乡土历史,激发学生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尝试把身边的乡土历史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探究性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网上学习环境和鲜活、生动的真实生活的感受,学生身临其境,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地学习。将身边资源与探索历史知识本质相结合,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与乡土历史联系的学习中,学生将更加贴近历史,真切感受历史,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乡土历史所涉及的内容,是以学生生活生长为载体的,学生最熟悉的社会环境,就是自己的家乡,人人对于家乡的古老传说、历史故事、风俗习惯和名胜古迹都有深厚的情感,渗透乡土文化的相关知识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四、将资源用于实践,进行情感教育
学生不是一个个容器,而是一支支需要点燃的火把。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历史源于发展,又用于学习”的道理。真正感悟到历史知识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才能真实地展示学习的魅力。如讲《第二次》一课时,对战争的原因,有学生认为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国家任人宰割,受外国的侵略,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仍有未尽之感,能否让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呢?我说:“现在我们国家还受人侵略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发言,指出我国已经强大起来,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举例,中国已屹立于民族之林,别国不敢小看。从历史联系现实,不仅学到历史知识,更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让学生找到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与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厚重的历史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资源,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份文化瑰宝,需要我们思考和努力。我认为教师必须从日常生活开始,积累各种材料,用真实可信的资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习惯。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我们倾注更多心血,每一位教师都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把教学同生活实践恰当结合,实现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人文素质,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参考文献: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用智慧和灵感。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对本学科兴趣淡薄,加之学生的年龄特征(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单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造成学生数学创新素质能力难以提高。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它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长期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如:在三角形、四边形、以及圆的教学过程中,用一些动感的“七巧板”拼凑,说明简单的图形可以构成复杂生动的图形;用一些建筑物图片和航空航天设计图等,展现简单图形应用的广泛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开始上课就展示故事情境:中月十五,孙悟空,猪八戒分月饼,两种分法两个人都不干,为什么呢?学生对两个人物非常喜欢,感觉他们也在分月饼,觉得有意思,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
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进行大量演示,在课堂中无论一个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中的过程再现等操作,便可以轻松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圆锥”这一节时,老师如果能把三角形旋转得到圆锥的过程用多媒体制作出来,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很快就建立起来了。还比如,在数学中概念对学生来说往往抽象难懂,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如能利用计算机,可以把一些概念直观化,使知识简单、明了,让学生容易接受。在“角的认识”这一节,显示屏上先画出一个传授闪烁的亮点,然后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通过演示蕴含了角的定义及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的道理。再如:“圆的认识”中利用荡秋千形成的轨迹引出的“曲线、圆心、半径、直径”,再用动画展示画圆的过程,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并理解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同学们做黄花25朵,紫花18朵,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红花多少朵?”这道两步应用题时,它的重难点是如何找中间问题,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一本领,有些老师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软件。首先在读题这环节,当读到做黄花25朵,紫花18朵,或者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时,分别在它们各自相应的部分闪动,并通过移动文字,再出现线段图,把对文字的理解转化为对线段图的理解,这样在分析数量关系时,用线段图来帮助理解,学生很快地就能找出中间问题,体现了从抽象到具体教学过程。其次,为了缩小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各种变式进行教学。如:将原题的第三个已知条件改为“多3朵”或“做的红花是黄花和紫花总数的2倍”,学生有了前面线段图分析做基础,便很快地掌握了找中间问题的方法,在思维上也有所跳跃。可风,这样的教学,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给学生丰富的感知、表象,化难为易,学生掌握得较扎实,教学效果良好。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多媒体教育网络
即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相互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完全按照个人需求进行。教学的内容、时间及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个人意愿选择,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自主学习的现代教学方式。教师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和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新技术把教师从大量重复性的教育活动中解放出来,将创造献给更具挑战性和个性化的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静止的图像动起来,更加具体的反映数学思维过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灵感、开拓学生创新思维。多媒体教学法可以使得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发挥整体功能。
利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适当应用多媒体,不是什么地方都用
2.利用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没有教师的板书,优秀的板书能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合理性、持久性、完整性、操作简便性等特点。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思维,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运用多媒体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在教学中,它也具备“板书”的功能,但由于它的画面经常变动,“板书”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因而它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板书的功能。
3.利用多媒体教学注意节奏,避免哗众取宠、走马观花。
4.利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培养。
5.利用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可能取代教师,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
关键词:听力实训;教学资源;建设;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0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为了更好地贯彻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校在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设置上进行了变革,增加了听力、语音、阅读、写作、翻译实训,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专项训练。我们把为期两周的听力实训设置为英语专业教育实践必修课,旨在帮助学生练习和掌握英语听力技巧,进一步提高英语听的能力。而且,我们在听力实训教学资源的建设和运用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 听力实训教学资源建设的理论依据
听力是复杂的多种技能的综合训练,涉及语音听辨训练,了解听力技巧等。要科学的建立听力实训教学资源,就要深入了解听力教学的难处所在和听力教学策略,为资源建设奠定理论基础。
通过调查,我们总结了七条影响听力理解的主要因素:1.听者往往只有一次听的机会,而且不能控制说话者的讲话速度,因此语音解码的速度是听力理解的关键;2.词汇和习惯用法的缺乏也是听的主要障碍,听者不能像读者一样根据上下文对自己不熟悉的短语进行猜测和查询;3.听力材料的类别,如对话、新闻、故事等由于其语言风格上的不同,难度也各不相同;4.传播媒介或背景噪音等因素的干扰,造成真实环境的听力材料相对较难听懂;5.口头语言中的重读、弱读、连读、语调等技巧也会给听者的理解带来困难;6.听者对听力话题的兴趣和有关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会影响其理解的质量;7.说话者的口音、方言或其他一些不规范的语言,以及学习者不正确或不准确的发音也会给听力理解带来困难。
只了解听力的难处还不足以找到科学的练习方法,我们还要考虑到听力的学习策略。心理语言学区分三种语言模式,即"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和交互模式,听力教学也应遵循这一语言学习策略。首先,"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强调语言知识对听力的影响,因此在听力训练之前要有适当的语音、单词短语、句子结构分析与训练;"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比较侧重背景知识的作用,强调听者的已有知识、经验在听力理解中的重要性。交互听力教学模式即根据需要,对前两者进行适当结合,也就是根据具体的材料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技能训练"的教学,同时加入激发背景知识的活动和对听力材料的预测活动。
二.听力实训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统筹考虑听力理解的困难所在以及听力教学策略理论,我们在听力实训教学资源的材料选择上力求内容广泛,涉及日常生活、社会习俗、历史、文化、艺术、经济、科技等方面。而且还要形式广泛,包括有简短对话、情景对话、短文、新闻、故事以及不同形式的练习。还要注重适用范围广泛,它可用于课堂教学,也可用作课下练习。力求集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可听性和可模仿性于一体。
这些英语材料即将有序投放到校园网上,构建成我校高效的英语专业听力实训教学系统。听力实训教学系统前台以Web页面形式呈现,通过ASP技术,形成单元教学内容。系统后台利用SQLSever数据库管理听力材料和其他数据。系统根据学生和教师的不同需要,分成学习系统和教学系统两个组成部分。系统结构可设教师界面:包括学生姓名、单元练习、单元测试、学生成绩等;学生界面:包括背景导读、精听训练、泛听训练、在线课堂等;管理员界面:包括身份口令维护、数据库管理、程序维护等。
听力系统中学生是主体,学习者不仅可以在课堂上按老师要求同步训练,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课下主动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教师界面操控课堂教学,答疑解惑并布置任务。
三.听力实训教学资源在课堂上的具体运用方式
在听力实训的课堂上,我们要尽量使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益,还要注重教学资源在课堂上的具体运用方式。听、说、读、写是互相制约也互相促进的基本技能,因此,听力训练也要结合说、读、写的技能。
1. 听-说结合
在听力实训课堂上将听说结合能化被动为主动,化输入为输出,使听力课堂成为双向交流的活动场地。正如人们日常生活中往往都是在边听边说,这正是学习语言的目的:交际。听力课上为扭转学生的被动地位,教师应适当增加说的活动如对话、问答、复述、讨论,运用听力课上获取的信息为口语服务。
2. 听-读结合
听读结合能使词句的音、形、义在头脑中一体化。所以让学生每天在实训课堂上利用固定的时间边听边朗读也是听力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第一遍可以模仿跟读,第二遍与录音同步朗读,第三遍抛掉录音自己朗读。这样既可以练习听的能力,又可以训练标准的语音语调、语流语速,同时拓展了篇章阅读理解,是一举多得的手段。如果阅读量小,那么词汇量就少,而且词汇熟悉度差,从而在听力练习中就容易出现每句都要英汉-汉英转译才能理解,这就极大地降低了听力理解速度。反之则会省去内心的翻译过程,直接用英语理解,那么听力理解的速度自然就能跟上语流的速度。因此,听-读的结合训练既能避免学生一听就犯困,也能锻炼听力理解速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听力练习方法。
3. 听-写结合
我们在课堂上记笔记、开会时记要点,实际上就是从听到写的过程。学生语言学习中由听到写的过程是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听是接收性技能,写是表达性技能,听-写结合能锻炼学生在输入语言信息后,经过大脑提炼获取要点,并一定程度上笔头复现原文的能力。但听-写结合包括三重含义,第一是边听边写(dictation),即逐字逐句记录原文,这也是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第一道题目,可见其重要性;第二是听后提取要点,把握主旨,即能概括出中心思想;第三是听后能复写原文,这就要求不但要把握核心,还要掌握段落的一些细节。这是难度的逐级递增,所以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合理安排。
结束语
总之,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要求我们要在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多动脑筋,多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最大的成效。在听力实训教学资源的建设上要充分尊重语言学习的规律和策略,科学地组建各种听力学习资料。课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多种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用耳听、用脑想、动嘴说、动手写,利用一切方法、手段培养和训练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综合能力。课下要让学生有东西可学,有方法可练,提高自主学习精神和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利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所以,课本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除了课本之外,农村当地富有自身特点的风俗习惯和自然风景,这些资源都可以在农村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课本在我国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直占有很高的地位,有时甚至是一些农村中学唯一的教学资源。这方面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教师过于追求升学率。中学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往往要求学生对语文教师所列出的知识点不断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往往枯燥和烦琐,影响了农村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创造力,挫伤了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可能产生对学习的厌烦情绪,最终阻碍农村中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进行发掘和运用,有一个前提就是需要农村中学教师摒弃教材的专制思想。但是教师不再以教材为中心的时候,如何对新的中学语文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就成了农村中学教师的新的难题。
相对于城市中学,农村中学语文的课程资源还是比较紧张的。但是农村教师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教学课程资源,只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农村自身的特点,开发农村中学内外已经存在的课程资源,帮助学生从农村的日常生活中去学习和探索,就能开发出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以下是笔者在工作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够为农村中学教师开发农村课程资源提供帮助。
一、利用现有资源,加强语文听、说训练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所以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相对于城市中学来说,农村中学在设施方面还是存在着差距的,那么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农村中学现有的语文教学设施,对学生进行听说的语言训练。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之前的课间休息,提前几分钟到场,让学生对昨天放学回家的见闻和自己的趣事向全班级进行讲述,从而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同时,在学习一些关于农村日常生活文章和诗词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分享他们在农村生活的趣事,分享他们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可以在午间利用学校的广播去给学生播放一些散文和诗歌,虽然这都是一些细节上的努力,但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语文的氛围,使他们在无形之中能够获得听、说的经验,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给学生提供广泛阅读的机会,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语文素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中学学生日常的图书阅读量。但是农村中学的图书,相对与城市中学还是比较匮乏的,因此,农村中学教师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学生进行阅读,扩展知识面。通过广泛的阅读,让学生能够从这些材料的字里行间中去体会语言的信息,并把自己从这些材料中得到的信息和感悟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能力。
其次,读书活动是农村中学教师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良好途径。同时,教师可以在每周利用一个课时到两个课时组织一次班级读书会。因为农村中学的图书比较匮乏,教师可以通过号召学生在班级读书会中自己带书,并且可以进行相互交换阅读,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扩大阅读面。在阅读之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总结性发言,让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对自己阅读的角度进行不同程度地沟通,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把他们的视角从农村向全球进行扩展。
第三,除了班级读书会之外,朗诵会和读书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也是农村中学教师用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和帮助学生进行听说练习的重要途径。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可以大胆怀疑、想象和创新,也可以就同一作品进行不同看法的相互交流和讨论,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听说水平和语文写作能力。
三、挖掘农村资源优势,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农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自己所具有的资源进行正确的认识。例如黑板报和墙报以及学校的学习专栏都是现存的良好课程资源,这些栏目不能仅仅作为学校宣传栏,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栏目把农村中学的学生优秀的文章和言论在班级和学校的黑板报、墙报等宣传栏上进行刊登和展示。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办一份手抄的刊物,并引导学生去报道学校和家乡的新气象,鼓励学生自己在平时多写日记和周记,鼓励学生自己去投稿,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农村生活的优势,发掘校外的课程资源,安排关于自然和人文的语文课程,组织学生开展地方性的实践活动。例如参与农村劳动,访问村上的老人并向他们了解村庄的历史、当地的风俗文化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家乡里获得良好的课程资源,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教师只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够解决农村中学语文教育中的课程资源问题。
参考文献:
[1]陈远强.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分析
[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5).
[2]乐仁良.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探究[J].现
代阅读(教育版),2012(5).
[3]刘艳.培养学生口语能力,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5).
[4]黄桂珍.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自学能力的培养[J].
1.1地理教学资源
地理教学资源就是指在日常地理课上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对完成教学目标和顺利实施教学有利的意识和物质。其中意识形态部分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师生行为、师生间关系等等。教学物质包括所有无生命的客观物质,如:课本、地图、模型、黑板、测量工具。同时也包括有生命的物质,如:参与课程教育的老师和学生。总而言之,在地理教学中只要是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的因素和条件,都囊括在地理教学资源的范畴内。
1.2地理教学资源的整合
地理教学资源的整合就是指重组、调整、协调并优化教学资源,最大程度的使每份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的利用。具体来讲,就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将教学资源的物质和意识部分进行创新的、科学的和系统的转化。
2.地理教学资源整合运用的基本原则
2.1针对性原则
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课的种类有很多,包括复习课、新授课练习课、自习课和辅导课等。但是,每一节课程大多有一个主题,所以为了贴近课程教学的主题,教师在整合运用教学资源时必须要有针对性,使得教学资源的利用重点突出。例如,教师在讲授水库这一课程时,应在遵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所用能够利用的到的教学资源向学生讲解有关水库的知识,包括:文字、图片、影音视频等,多角度的将水库的历史、形成、构造、地形逐一的展示。
2.2科学性原则
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运用的过程中必须秉持着科学性的态度,以一种严谨的工作观念面对教学资源的运用。在新出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以弘扬科学精神为教学目的准则,因此科学性的原则是必不可少的资源整合的前提。教学资源整合与运用科学性的原则,要对教学资源客观深入的掌握,以及进行严谨的研究。杜绝一味迷信教科书,对教科书中不合理的地方要用于批判和质疑。另一方面,科学的运用教学资源,以学生身心发展程度和帮助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去选择教学资源,并运用到教学中去。
2.3联系性原则
在地理教学资源整合与运用中需要遵守的联系性原则是指:教学资源与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和知识点的多方面的联系。有以下三点需要注意:(1)课上知识点的讲解,要相互联系,让学生记住其中一点就能联想到另外一出知识点。(2)在讲解新的知识点时,寻找与老知识点的共同之处。(3)在讲授国外地理内容时,可以以国内相似的地理内容为例,加快学生的理解。
2.4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在既满足当下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又不能削弱后代需要的发展资源。这里强调的是持久性的发展,是满足未来发展前景的公平平台。在地理教学资源上来讲,其是一直存在一种消耗的状态,无论是物质、人力还是意识形态。因此,为了不使高中地理教学资源持续的枯竭,相关教育部门和一线教师就必须要充分的剖析教学资源的潜在力量,适时的对教学资源补充。
3.高中地理教学资源整合与运用的有效措施
3.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几乎全部的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运用均由教师决定,教师在其中起到绝对的主导作用。正因为如此,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将最大程度的影响教学资源的运用效果。以下几点为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措施:(1)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在新时代的到来之际,伴随着新的知识和理念的发现,以及更高水平人才的涌现。作为教书育人的一线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的鞭策自己进步,积极的参加各种培训教育活动。(2)注重专业知识的研究。因地理学科高度综合性的特点,任课教师在地理研究范畴内要不断的扩展知识面,潜心的研究专业知识。
3.2合理的配置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首先要在地区间做到合理的分配,然后在本校内做到教学资源的公平分配。同时,合理化的教学资源还要做到将现代的教学资源融入到传统教学资源之中,使课堂教学更加紧凑。
3.3文本教学资源的整合
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文本资源就是地理教科书,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教科书,要深度的发掘教科书上的资源。做到以下几点:(1)利用其它资源对教科书进行补充。例如:使用杂志、报刊、论文和互联网平台。(2)针对教科书内容设置课后作业。教师以巩固课上知识点和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有选择的布置作业。可以给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帮助学生自己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
论文摘要:教师是否善于运用教材,是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诸多因素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作为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挖掘和利用身边的资源,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华罗庚指出:“就数学本身而言,也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人胜的”。数学像一座绚丽多姿的百花园,数学教师应当是一名出色的导游,当他对园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阁、一溪一径了如指掌,烂熟于心时,他对游客要了解的情况才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他才能引导学生漫游在数学大花园中,使他们在愉悦中得到激励,赞叹中产生兴趣,达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境界,从而积极投人到数学学习中。因而,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挖掘和利用身边的资源,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下面笔者就如何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谈谈一些想法和做法。
1课堂引入要有悬念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开始,教师若能结合实际,巧妙的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解决问题”情境中,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动脑筋思考。例如在学习《直角三角形》时,可设疑:如何测量大树、铁塔、大山的高度和湖泊的宽度?将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迅速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产生学习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节的过程中,教师可先介绍数学家笛上次尔发明坐标系的传说故事,说明直角坐标系的创建,在代数和几何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使几何概念、图形性质得以用代数的方法来描述,从而将代数方法应用于几何学的研究。坐标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很多,例如象棋中棋子的定位,电影院、剧院、体育馆的看台、火车车厢的座位及高层建筑的房间编号等都用到坐标的概念。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增加,坐标方法的应用会更加广泛。经上面有关坐标系背景的介绍,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便可适时进人该课题的学习。
2创设的情境要来自学生身边实际,要有数学教育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但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往往掩盖了它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尽量联系实际,选取典型的生活材料,让数学回到熟悉的生活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古希腊有个哲学家泰乐斯旅行到埃及,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埃及伊系神殿的司祭长陪同他去参观胡夫金字塔,泰乐斯问司祭长:“有谁知道这金字塔有多高?”司祭长告诉他:“没有人知道,古书中没有告诉这个。”泰乐斯说:“我可以根据自己身高测出塔的高度。”众人感到惊讶。说完,泰乐斯随即从白长袍下取出一条结绳,在他的助手的帮助下很快测出塔高131米。(教师讲故事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故事讲完了,学生都产生了疑惑的眼光,兴致很高。接着老师问:“谁能说出他是怎样测出塔的高度的?”学生面面相觑,回答不出,这时教师顺势利导,告诉学生:下面将要学习的“相似三角性的判定方法”就能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等学完新课后,师生再回过头来思考泰乐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原理。这样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题目变式,拓展延伸
古人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因此,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时,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这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及提高教学质量都是行之有效的。 如:当初一学生对“求代数式的值”感到枯燥无味时,可给学生一点“兴奋剂,,,给出题目:已知3x+2y+4z=23,2x+3y+z=12,求x+y+z二的值。初学时学生不一定会求,可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出条件式与结论式的基本特征和相互联系,通过把两个条件式相加得到Sx+Sy+Sz=35,从而得到x+y+z=7。这时学生会在解题方法的体验中愉悦情感,感受成功喜悦。此时再组织学生进人到具体问题中,如小王去超市买3件甲种物品,2件乙种物品,4件丙种物品,共付款23元;如果买2件甲种物品,3件乙种物品,1件两种物品,应付款12元。问买甲、乙、丙三种物品各1件需付多少钱?这时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方法,训练了思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总之,新鲜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又如: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未知数的设法和相等关系的确定会使学生感到困难,此时可贴近生活选择学生较熟悉且有趣的事例:一群小孩分苹果,如果每人分5个,则剩下一个;如果每人分6个,则差1个,问有多少小孩和多少苹果?学生置身于分苹果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两个“如果”对应的关系,从而设有x个人,Y个苹果,得到方程组,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问题感到亲切自然,增加学好用好方程组来解实际问题的信心。在此基础上,可采用变式训练的方法:某班学生外出旅游要住宿,如果每间房住4人,则有11个住不下,如果每间房住6个,则差5个才住满,问有多少学生和多少间房?同时还可提出新的要求;将这一问题改为具有相同数学模型的行程问题、工作问题等。创设上述的变式训练情境,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全身心进入“角色”,思维活跃,兴趣浓厚,从而达到了学一题会一类题的目的,思维能力及应用知识的能力相应得到提高。
4问题设置要有层次性、多样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如:教师讲在“有理数乘方”一节新授课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初步学习了乘方概念和乘方的运算后,对解题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可出示以下练习题:
1 远程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1.1 转变思想。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信息源,是教学中的主讲人,是信息传授者,是知识传递者。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手中的信息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远程教育给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师就不再是信息源。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和导航者。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再主要靠教师讲授,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讲人,而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指导者。把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是对只用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好书的陈旧观念的挑战,要把这些运用于教学,必须要把学习落实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固有的教材限制了教师的发展,更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限制作用,不利于我国提出的“培养学生应从应试教育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转变的方针。我们教师只有为自身发展、为学生发展着想,早日掌握信息技术,掌握多媒体的应用,才能使大量的课程资源应用于实际的教学课堂之中。因此,我认为教师应从自身出发,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远程教育引入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顺应时代的步伐,不被知识所淘汰。
1.2 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要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我们就必须要提高自己的计算机的操作水准,这是用好远程教育的先决条件。远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关键在我们教师,只有我们教师掌握了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才能把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得灵活自如。对于大多数小学教师来说,计算机水平都不高,有的甚至连基本的windows操作都不会,如何能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在教学之余给自己制定一个电脑学习计划,平时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多接触电脑,多学多问,碰到问题先自己想一想,再看书上网查找。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Word文档的编排、演示文稿PPt的应用和制作、Excel电子表格的绘制、文档的下载技术、设备的正确使用等入手,再学习常规软件的安装方法及使用方法。根据自己的能力,可以学习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3D-Max等难度较高的软件的操作与使用方法。这样一来,就会让我们在远程资源的运用上得心应手了。变远程资源为自已教学所需,并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提高质量的目的。
2 如何将远程教育运用于小学语文教育
2.1 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准备教学资料。现在,广大农村学校为教师们提供的教学资源以“教学参考书”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受此局限而不能大胆的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但教育平台上的“教学参考”资源能打破教学参考书的局限性和有限性;还能帮助教师走出教学的陈旧圈子,大胆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革新,教给学生实用的语文知识。同时,平台上还有课文背景、作者情况等丰富的辅助资料,减少了教师在备课中烦琐的资料查找过程。平台上的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又比其它资料快捷、方便、直观,所以更具有参考的价值和指导意义,因此,它是每位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首选。
2.2 制作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远程教育资源利用声、形、色等多种渠道,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巩固。而这种资源生动、形象和感染力,大大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他们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欢快、愉悦、充满活力的情趣中获取知识。因此,将语文教学内容制作成生动形象的漫画,配上声音或音乐等。利用文字、图片、声音处理工具,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声形图貌齐全的课件,并加入部分设想。如在《狼和羊》一课中,可将狼如何设想能吃到羊,羊如何能逃脱狼的设想加入到课件中去,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
2.3 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不是说教师将课件在电脑或者DVD上放一下就可以了,而是结合课本和课件进行认真讲解,同时,避免学生在看课件时,只关注课件中的漫画或者声音,而对教学实质不感兴趣等问题。
一、利用DV资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DV资源中的动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是个绝妙的好办法。DV资源里有音乐、图片等,形式丰富多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数学教学DV资源中,几乎每课都有创设情境的设计,受学生喜爱的画面加上有吸引力的语言“你喜欢看动画片吗?”“我们一起玩!”“喜欢画画吗?”等,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堂学习。比如:在教学《8、7、6加几》时,画面出现老师的导语:“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接着电视里就以动画形式出现“人民公园”、“售票处”等景物,还有前往游玩的两群小朋友……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运用情境法教学,从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上交替刺激学生的大脑,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悦中掌握新的知识。
二、利用DV资源巧妙演示,可以抓住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如何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一直是教学设计的关键。运用DV资源媒体适时恰当进行形象化的演示,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数学概念、定义等知识比较抽象,这会给小学生学习理解,识记掌握带来一定的困难。若用DV资源的动画来演示,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变难为易,而且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理解掌握它们的本质属性。数学老师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首先是通过动画进行情景演示,分别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然后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质疑。画面上出现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看上去长短差不多。请学生说说这三个图形的名称,并比较它们的长短。这时学生立即提出了疑问:“它们到底有何区别?能否比较长短?”这个问题恰恰揭示了三种线的本质特征,也是教学的难点。于是通过DV资源播放视频,画面出现一把尺。学生分别将尺放到线段、射线、直线处,这时画面上射线、直线分别向两边或一边延长。这样使学生进一步懂得了线段可以测量外,射线和直线是无法测量的,也就无法比较长短,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
三、利用DV资源适当引导,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就。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适时设计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优化的情感状态,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动力基础。DV资源资源中多种多样的练习设计,可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巩固数学知识。通过DV资源资源中的这些练习,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使矛盾突出,有利于学生学习难点的解决,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在DV资源教学资源中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多样的练习,改变了传统的练习形式单一、过程曲折、速度缓慢的缺点,促进了师生交流的形式多样化,信息反馈及时化,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例如:在二年级“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笔算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这些内容的学习中,远程资源提供的反馈练习有摘桃子、猫捉老鼠、小动物接力比赛等,形式和内容都丰富多彩。通过这些练习,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也可以通过练习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体会到了学习上的快乐,有了一定的成就感。
四、利用DV资源精心设计,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小学各学科自身教学改革的要求,创造性地贯彻新课程标准。如果在教学中,长期让我们的学生只是去模仿电视中的学生,也会让我们的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缺乏参与意识,创新精神就得不到培养。我在应用DV资源资源进行教学时,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当他们通过电视学懂了知识后,我常常还让他们和电视里面的小朋友“较量”一下。
如在一年级的“分类”教学中,里面的小朋友有好几种分法,而且学生也学会了这些分法。我就让孩子们自己想一些不一样的分法。如其中的帽子的分法,有些同学就想出男孩儿带的和女孩儿带的这样两种,还有的把它分为夏天带和冬天带的等等。在学生汇报了自己学习的结果后,播放DV资源资源,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师生互评,寻找我们与电视录像中学生的差异,及时鼓励同学们的不同见解与独到之处,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DV资源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物理 隐性教育 教育资源 体现 运用
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潜课程等。上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注意到课堂教学有时产生“无意识的学习结果”,而这种无意识的学习结果对教学有着重要作用。到了1968年,杰克逊首次确定了隐性教育的含义。现今对于隐性教育资源的研究与运用已然成为教科研领域中的一个前沿课题。特别是在我国实行新课程改革后,要求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物理课程教学中的隐性教育资源
1.物理教材中的隐性教育资源。物理教材是教育者进行物理教学的依据,其教学知识的编辑和选择融进了编者的教学观、知识观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融会了物理学科的精神、思想方法、科学方法。具体内容有:(1)物理的科研态度。物理科研态度是针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科学研究习惯的养成,它主要包括实事求是,准确使用物理规律,严谨认真,学习主动,具有强烈的合作、批判、探究科学的精神等,使学生养成多思考、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和坚持真理的科研精神。(2)物理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量变质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普遍与特殊等唯物主义思想频繁出现在物理教材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影响和熏陶。
2.课堂教学的隐性教育资源。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隐性教育因素无处不在:(1)课堂上的隐性教育资源。课堂的精心准备和组织,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体会到物理的严谨与严格。(2)教育者教态中的隐性教育资源。教育者准确、科学、生动的语气和肢体语言的表达像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学生的言行和思维,无形地影响着每位受教育者的成长,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受教育者的情操。
3.物理实验活动中的隐性教育资源。物理活动不但包括物理教学实验与学生实验,还包括课外组织的物理探究活动。在各种物理实验活动中,实验的环境、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和组织形式都会让学习者无意识地接受一些非强制、非预期的教育。
4.物理教学评价中的隐性教育资源。首先要改变以往以学习者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用综合评价代替旧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学习者的进步,并指出其典型的错误,以此增强教师与学生沟通,对学生的间接教育效果远胜于直接教育。
二、物理课程教学中隐性教育的开发与应用
物理隐性教育依附于显性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中,又存在于显性教育之外非预期、非程序的教育,两者之间彼此促进着对方的发展。隐性教育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可以最大化地激励学习者的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研精神,深化学习者对于物理知识概念的领悟和实践。因此,作为教育者应该重视物理隐性教育的发展和应用。具体如下:
1.重视实验活动,培养科研精神与态度。物理实验是验证物理理论的基础,所以物理实验可以有效地帮助学习者深化对物理概念理论的掌握和理解。首先我们通过张贴科学家的事迹和名人名言加强学习者的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其次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谨的教学实验活动,学习者潜移默化地养成了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对科学知识不断钻研、不断探索、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
2.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隐性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得体的语气与丰富的肢体语言会促进学生物理语言的养成,同时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观点,用良性的互动来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互助。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态度和精神,还对学生的情感认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倡导多种物理课外活动。物理课外活动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环保活动、自制教具、志愿者等。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同时体会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而且还可以树立环保精神。
4.发掘考核评价中的隐性教育资源。要关注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能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验探究过程,既重视学生学习和钻研态度的养成,又要着重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情感道德精神,把单一的考试变成考试、作业、论文、实践紧密结合的评价体系。要加强教育的引导功能,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的、有理想有抱负、成熟自信、全面发展的个体。
参考文献
[1]张琳 物理教学中的隐性教育资源与运用[J].《新西部(理论版)》,2012年,03。
[2]陈奕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J].《中学物理》,2012年,10期。
[3]乔蕊 崔春英 基于教学资源库的案例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