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技术学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去年十月,学校组织了一次课堂教学大赛,笔者在这次课堂教学活动中,以人教A版《数学》选修21第二章第二节“椭圆的定义”为课题上了一节基于“数学本质”的数学概念生成课,受到了听课教师的好评.本文概述本课的教学过程实录,并附以自己的一些思考,以期专家同行的不吝赐教.
1教学过程实录
1.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多媒体展示图1.
师:请同学们观察太阳系中的行星的运行轨道,你能说出这些行星的运行轨迹是什么曲线吗?
生:椭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地理课上老师讲的,科普书籍上介绍的.
师:大家还能举一些生活中见到的椭圆形的例子吗?
学生举出好多的例子,如油罐车的油罐横截面的外轮廓线,…….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老师也得向你们学习.(学生脸上露出了微笑)
同学们对椭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椭圆的定义”.(板书课题)
图1图2
12展示问题,探索新知
多媒体展示图2.
师:请同学们观察握力器的图片的形状,老师这
里有一个握力器模型,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将它如何变成椭圆吗?
生:(演示)挤压.
追问:椭圆是怎样生成的?
生(众):圆经过压缩变成椭圆.
师:很好!把一个圆均匀压缩后,好像变成了椭圆,那么它到底是不是椭圆呢?请同学
们研究下列问题.
图3
(多媒体展示)引题:如图3,在圆x2+y2=16上任取一点P,过P作x轴的垂线
段PD,D为垂足.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线段PD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是什么?你能猜想
出点M的轨迹是什么吗?(教材第41页例2改编)
求动点轨迹问题,学生在“圆”和“曲线与方程”章节中已有认知基础,对引题中求动
点M的轨迹方程应该没有太大的困难.教师巡视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不一会儿,绝大部分
的学生有了结果,求出点M的轨迹方程是x2+4y2=16,但对轨迹是什么图形,有些学
生猜想是椭圆,有些学生感到茫然.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让点P慢慢的绕圆周运动,线段PD的中点M(设置成追踪
点)所形成轨迹的形状(如图4),同学们异口同声:“椭圆”.
图4图5
师:很好!我们知道,圆的定义是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即在圆的
定义中有一个定点,一个定长.那么,椭圆是否也可以通过定点、定长来定义呢?
(学生思考交流)
生:可以,因为椭圆由圆压缩而来的.
师:有道理.
追问:定义椭圆需要几个定点?有没有定长?
有些学生猜想是两个定点,而有些学生说不可能是一个,但具体是几个,不知所措,此时,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点P沿着圆的半径PO滑到点M的过程中,圆心O沿着x轴向两边分别滑向点F1,F2(如图5),半径PO滑到MF1,MF2的位置.
师:在上面的演示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两个定点F1,F2,MF1和MF2的长都等于圆半径的长.
师:好!我们来验证一下你的观察是否正确,教师用“几何画板”中的“度量”工具度量出MF1和MF2的长都是4.
生:我还发现MF1+MF2=8.
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从课本上看到的(众生笑).
师:很好!你有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请保持.刚才,同学们发现点M在图5的位置时,有MF1+MF2=8.那么,点M在椭圆周上其它位置是否也有MF1+MF2=8.
图6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让点P沿着圆周缓缓运动,则点M就沿着椭圆周运动(如图6),线段MF1和MF2的长度随着点M的位置的变化而改变,但始终有MF1+MF2=8.
师:通过“几何画板”直观演示,我们发现:“椭圆周上任意一点M到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始终等于8.”你能否进行严格的论证?
(学生思考,讨论)
生:由上面的演示易知,F1(-23,0),F2(23,0).设M(x,y),由于点M在椭圆上,所以点M的坐标必满足方程x2+4y2=16,即y2=16-x24.于是,MF1+MF2=(x+23)2+y2+(x-23)2+y2=(3x+8)22+(8-3x)22
=3x+82+8-3x2=8.
师:真棒!你通过代数计算的方法检验了我们直观演示的结果.
13归纳提升,形成定义
师:通过上面的探索,你能给椭圆下个定义吗?
生: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叫椭圆.
追问:大家满意吗?
生:应加上定长大于两定点F1,F2间的距离.
师:为什么要加上“定长大于两定点F1,F2间的距离.”
(学生思考讨论,遇到困难时,教师指导)
生:如果定长等于两定点F1,F2间的距离时,动点的轨迹是线段F1F2;定长小于两定点F1,F2间的距离时,不成轨迹.
师:好极了!下面我们给出椭圆的定义.
(板书)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1.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应用本节课所获得的知识,解决下面问题.(最好独立完成,遇到困难时,可以交流讨论)
问题1:你能用椭圆的定义画出一个椭圆吗?
问题2:如果点M(x,y)在运动过程中,总满足关系式x2+(y+3)2+x2+(y-3)2=10,则点M的轨迹是什么曲线?为什么?
图7
问题3:如图7,圆O的半径为定长r,A是圆O内一个定点,P是圆上任意一点.线段AP的垂直平分线l和半径OP相交于点Q,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点Q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
2教学反思
“椭圆定义”是继“圆定义”后的又一平面曲线的一个概念,《标准》对“椭圆定义”的学习要求是:“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掌握其定义.”本文基于数学本质对“椭圆定义”做教学设计,以下一些方面值得反思.
2.1以生为本,对教材二次开发
椭圆的定义,在教材中是这样引入的:“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移动笔尖的过程中,细绳的长度保持不变,即笔尖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围绕这个方法产生许多教学设计.或是让学生按教材上的叙述方法,动手画出椭圆,或是用课件演示,按定义画出椭圆,但定义是怎样想到的?两个定点从何而来?似乎是“魔术师的帽子里突然跳出一只兔子”,不可理喻.为此,本设计改变了教材原有的编排顺序,将椭圆定义后的例2进行改编,然后前置,作为探索主线,从学生已有圆的认知基础出发,设置适合的问题使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探究、猜想、验证等活动,感知椭圆概念的形成原本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
2.2情境化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注意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特别是数学概念的引出,新教材关注与其它学科,周围环境,日常生活等实例的联系,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设计在椭圆概念的引入和定义的探索中注重情境化,使学生学有余力,轻松自如.
关键词: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物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176-01
应试教育中,初中物理作为初中毕业之必考科目,教育教学成果一直备受瞩目。物理教育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来源生活,服务生活。通过无数次实验总结,归纳而形成的一套具有特定体系,特定教学系统的严谨思维逻辑之教育学科。课程教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两大教育手段,加强动手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有效教育途径之一。
一、初中物理教育之现状思考
当下初中物理教育中,经常出现学生不认真学,厌学甚至逃课之事。究其原因,无固定教育管理机制和教育系统方式是主要原因。而这种教育现状值得认真思考,以便制定相应有效应对措施。
1、以“考”代“练”
有些地区,初中物理教育在现阶段逐渐与物理教学脱节。在追求高升学率,以分衡量能力的年代,物理教育挂上应试教育招牌,在应试教育中逐渐寻找单纯高分模式。我们知道,初中物理是为物理发展奠定坚实理论教育基础的关键阶段,是物理发展的基础教育。但现实要求高升学率,加之生源竞争迫使初中学校只能制造分数人才,逐渐形成一纸决定胜负之局面。
基于此,不少初中学校在物理教学中一味进行考试练习,美其名曰:锻炼能力。此举与正确的物理教学有本质不同,前者是以分数为主的物理学习,而后者则是在充分体验物理知识给人们带来心灵、视觉震撼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同时顺便考取高分。这是两种不同学习模式,不同学习境界。而现实以分数论成败最终导致以“考”代“练”形式出现。
为了使学生获取高分,众多初中学校组织专人研究历届考试真题,研究考试方向,探讨未来考试形式,从而制定相应应对方式,以模拟真题形式反复练习,策划专业考试预测卷,通过不断考试,不断试题练习,提升考试分数。我们在追求高分享受的同时应理性看待事情发展本质,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弊端。
2、“师”主“生”被
众多初中学校在物理教学中,出现教师讲学,学生听课,有疑问举手的局面。这是最传统,最原始之教学形式。此教育形式未考虑在封闭教室中学生学习,交流能力低的状况,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等因素。老师不仅要完成大纲中教学任务还要兼顾学生学习和接受能力,根据不同学生性格,学习方式、能力不同等因素制定特定课堂讲学方案。
“师”主“生”被是旧式教育理念及教育思想之养成结果,众多年教学考试经验的总结,哲学上讲,上层建筑反作用于下层基础,同样,政策出台也会影响教学方案的选择。旧式教育方式是应试教育大纲之必然道路,但现今社会强调自主学习,单一校园传统教学模式将会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的情况,过于被动学习,被动接受,被动探索,达不到教学效果最大化、最优化。
二、浅谈新型初中物理教学方式
认真研究初中物理教学会发现所有教学方案均为考试服务,不能说是错误,只能说是在以考试大纲及教学任务为前提的现阶段必须执行的教育手段而已,是时代必然产物。
1、合理设计教学理念,激发探索欲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育模式由单一化向个性化过度,重视学生主体化培养,向科研方向培养学生,不仅需要开阔学生视野,更应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合理教学理念设计是保证学生最大化,课程最优化之必要前提。
(1)课前优化备课教案。备课教案是教学理念基础,更是教学源头。进行课堂教学需要合理的教案,将知识点、问题探索等通过优化形式表达,会增大课堂教学成功率。最优化教案设计将问题情景化、生活化,这样会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极高渴求欲。(2)课中师生互动。抛弃旧式的传统课堂角色,打造师主互动,师生协同,寓教于乐的新型教学模式,即令教学任务在轻松愉悦教育环境中,最大化的融入学生思维理念中,又通过互动教学,打消教师“威严感”、“严肃感”,消除隔阂,增加交流,接受状态的沟通。通过设定互动环节或全场知识点师生互动, 在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点,充分发散思维的同时,又可让教师收集更多有益问题见解,对教师自身也是一种提升。(3)课后设问解惑。思维是核心,问题是动力,思维源于问题,问题提升思维。设问即是对传统知识点否认又是对自我解决问题能力之历练。例如,为什么在江面上高速行驶的两条船会最终吸在一起,提出“吸力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设立几大讨论组,先组内讨论,最后进行组间论述。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索欲。
2、生活物理,生活教学
从苹果砸牛顿到探索宇宙,无不说明物理跟生活有密切联系。几千年来,物理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理念从未改变。
(1)整合教材,实现生活化基础。“生活教学”模式是学生接受能力最快,印象最深的教学方式。从生活出发,从最贴切角度出发,最大程度上感受物理的生活化。教材中多举生活事例,感受理论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的理念,达到理论与生活之兼容。或用动画形式诠释抽象物理知识。(2)规划实验,实现生活化发展。物理运用于生活,规划生活,将物理运用到课外实验活动中,是对课堂教学之补充。
―、提供活动情境,感知认识概念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数学积累的过程,这其中需要经历大量从生活现实上升为数学现实的完整的认识过程。所以创设合适的情境是帮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感知认识概念的一种有效方法。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秒的认识”时,老师先借助视频用了两个生活事例:刘翔在奥运会上用12秒91的成绩夺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我们过马路时,常常看到的红绿灯,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也是用秒来计时的。
老师还进一步启发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用大量的实例帮助学生体会“秒”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秒”的存在,从而使“秒”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变得具体生动,并且明白在生活中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地方还有很多。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来认识“秒”,并对一秒有多长也有了初步的感受。
由于在对“秒”的概念学习中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实践经验密切联系,因而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要深刻得多。
二、加强活动探究,及时抽象概念
数学概念通常是在对概念的相关内容探索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的。因而概念探究是教学的主要过程,也是学生理解概念的中心环节。从帮助学生积累感性数学活动经验的角度出发,在此阶段可以设计相关的探究活动,获得构建概念的抽象能力与经验。这对于学生牢固掌握概念与运用概念是有很大的帮助。
如在分数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探究活动:
老师出示9个正方形,请学生任意选择几个正方形,并表示出它的三分之一。
生1:我选择了3个,正好平均分成3份,其中1个就是它的三分之一。
师:所以你是把3个正方形看成一个整体。
生2:我选择了6个,平均分成3份,其中2个就是它的三分之一。
师:你是把6个正方形看成一个整体。
生3:我选择了9个,平均分成3份,其中3个就是它的三分之一
师:你是把9个正方形看成一个整体。
通过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积累了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的数学活动经验,抽象分数意义自然水到渠成。
三、加强经验应用,强化理解概念
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过程,在这个递进的过程中,后者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因此,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要注重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运用。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要强化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上,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但是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学生还是指着课桌尖,说这是角。原因就在于学生未能真正理解角的含义。所以在引导学生指角的时候,教师可以示范一次,用手指角的顶点与两条边,并口述:顶点,边,边,这就是老师找到的角,再让学生进行操作,这样子就将角的概念寓于学生的数学活动中,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的内涵。紧接着,在教学直角概念时我设计了两个数学活动:活动一:我能折一个直角。让学生用一张四周不规则纸片来折一个直角,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直角这个概念的理解。活动二:小棒摆角,用两根小棒摆一个直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会用三角尺去判断是否是直角。在这两个数学活动中学生得到了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对于角与直角有了充分的感悟。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知概念的产生
高中数学中的许多概念与现实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事实,能够让这些概括性、精准性以及抽象性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化、生活化和易懂化。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数学概念的生成过程。
例如,在进行《三角函数》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用“旋转”定义角的概念,进而理解“正角”、“负角”、“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含义。笔者首先播放了一段田亮参加2008年奥运会跳水比赛的视频,然后提问:在跳水比赛中,经常会出现“转体720度”这样的动作名称,那么720度在这里表示什么?接着,再通过对刚才视频中的转体720度进行慢动作回放,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随后,教师借助几何画板软件,将真实情境加以优化,对反映出数学本质特征的情境进行抽象化(如下图),引导学生写出一些相应的函数关系。最后,利用几何画板,使下图中的点P绕点O旋转,让学生通过反复观察、认真思考,从中发现得出结论。在本堂课中,视频的播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借助几何画板让原本枯燥的概念学习变得有形有趣。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探究意识
众所皆知,数学的心脏是问题,学生只有先产生疑问,然后才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答疑解惑。因此,为了不断丰富学生在数学概念学习中的体验,必须要树立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通过信息技术,我们能够将知识的发生过程转化成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对相关材料的思考中来,让学习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
【关键词】四基 初中数学 概念教学 教学设计
“四基”的概念教学方式是顺应课改要求提出来的,注重在概念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以及基本活动经验。在“四基”的引导之下,教师就需要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结合形式,将概念学习以一种新的形式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具体。
一、注重教材的分析
在应用“四基”来开展教学的过程,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仔细分析,将教材中内容和生活、四项以及活动的经验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引入的时候,教师也需要注重问题的提问方式,是以直白的形式来进行呈现还是以含蓄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思维。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中“黄金分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教材分析的时候,就需要思索以怎样一种形式来进行课堂引入,最终决定以“线段之间的比”这个学生之前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引入,对成比例的线段进行延伸和拓展,就形成了“黄金分割”这个概念。教师在选取生活化的例子来进行概念引入的时候,要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比如联合国总部、蝴蝶的翅膀、维纳斯的雕塑等,或者让学生观察两种不同身材比例的美女的图片,让学生来选择自己看上去更美的一张图片,在分析为什么自己选择的图片美女更美的时候,教师就引入了“黄金分割”的概念。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矢量图来对黄金分割的概念进行演示,指引学生的来找到合适的黄金分割点,学生的在生活的例子和日常经验中就掌握了“黄金分割”这个概念。
二、注重教学的设计
初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在对事物进行体验的时候,往往是以感性的思维来进行。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就需要注重运用“四基”的教学理念来引导学生的理性思维,让学生能够抓紧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进行转变。在在进行具体的设计的时候,主要是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这三方面来进行设计。
比如在对苏教版初中数学中“黄金分割”这一概念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知识技能的设计就是让学生来对一些建筑上的黄金分割进行举例,并且体会在这些建筑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教师让学生自己来利用线段之间的关系来自己制作具有黄金分割性质的图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信心。过程和方法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对黄金分割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理解,毕达哥拉斯是最早提出线段之间的黄金比例的人,提出当一部分线段和另一部分线段的长度比恰好为0.618的时候,那么物体就会给人们呈现出一种美感。后来柏拉图将这种美丽的比例称之为“黄金分割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了解了一个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也注重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在过程方法的教学中,教师还需要让学生了解黄金分割在生活中是如何具体应用的,这样学生以后在进行物体设计的时候,也能够按照黄金分割的比例来进行设计。教师在进行情感态度教学的时候,重点是让学生欣赏一些在黄金分割的理论下设计的图片,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来谈一谈自己对黄金分割这个概念的体会,让学生在思维交流中来增强对黄金分割这个概念的理解。
三、注重问题的提出
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过程一种充满活力,让学生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教师那里,教师还需要对课堂中问题的提出来进行设计,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激励下来进行概念的学习。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初中数学“黄金分割”这部分内容学习的时候,教师首先在幻灯片中展示两幅图片,让学生来分析这两幅图片中哪一幅更漂亮,学生在选出更漂亮的那副图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黄金分割的概念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其次教师提出下面这个情景:班级同学小花身高符合黄金比例,身高是AB,肚脐到脚的高度是AC,那么请问同学身高AC/AB之间的比值是多少?教师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然后就在幻灯片中对这个情景来描绘出来,学生就可以看着的图片来进行一系列的问题的思考,教师还可以主张学生之间进行分许讨论来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在这个问题中学生就了解了黄金分割在实际中是如何进行应用的。在课程快结束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活动的主题是“设计一个高跟鞋(内增高)。”学生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会将黄金分割的知识运用进来:高跟鞋(内增高)的高度是算在腿到肚脐之间的高度的,为了保证腿到肚脐的高度和身高之间的比例是黄金分割比,就需要对模特的身高和腿到肚脐之间的高度进行分别测量,然后结合黄金分割的比例,就能够很快设计出高跟鞋合适的高度。在整个活动中,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来,并且注重知识和实际应用的结合,使得整个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做事的条理性也大大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先芳. 重视概念教学,突破教学难点,《数学通报》,2012(4).
[2] 顾沛.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如何渗透数学思想,《基础教育课程》,2012(7).
一、中职学校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情况分析
中等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公共课,这门课程不单是媒体技术和理论,而是需要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对教育教学整体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与学质量。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新媒体不断涌现,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均感到教学设备设施更新换代速度实在太快,学生在校学习的媒体技术,有可能在毕业之后已经不再应用,甚至于此类设备已经在学校被淘汰。
而作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仅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相关媒体技术应用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学习,养成热爱并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育教学的好习惯。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注意传授学生必要的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还要注意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以培养操作型、 技能型的人才,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新媒体、掌握新技术的能力。
然而,作为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她们主要来自于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的农村地区,且基本都是女生,动手能力较差,对现代教育技术,她们非常陌生,对学习普遍有畏难情绪。加之《现代教育技术》在很多学生心中,地位不如语、数、外等文化课,更比不上舞、美、音等专业课。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劲头就更差了。
二、新课程理念下中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策略
教学设计是为了促进学习,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 笔者根据学生实际,加强教学设计研究,起到了良好效果。
1.加强前期分析,合理设定教学方案
教学前期分析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哈里斯提出来的,意即在教学设计开始的时候,分析若干直接影响教学设计但又不属于具体设计事项的问题,教学前期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和依据,主要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和学习需要分析。
(1)在教学前期分析理论指导下,结合新课改要求,在教学设计中,我加强了对学生的分析。以今年我所教的10个学前教育专业班为例,1~5班学生文化基础相对更好,学习习惯和能力相对更强,表现出的状态是:学习自主性更强、思维相对活跃、上课积极性更高、课堂学习氛围更浓。而6~10班学生文化基础稍差,学习习惯和能力相对更弱,课堂纪律、参与度、活跃程度相对较差,尤其是6班表现更明显。因此,我在组织教学、导入、课堂提问、突破重难点等方面都采用了不同策略。
(2)教学前期分析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加强教学内容分析,新课改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给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完善创新方面提供了更大空间。
(3)在教学设计中,要加强学习需要分析,根据学习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目标重点在于熟练掌握现代媒体技术,并在此过程中养成热爱现代教育技术、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习惯。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注意精讲理论,以够用为原则;突出能力训练,增强实践训练内容,将知识融于实例之中,实现“知行并举”,让学生达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2.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渴望学习、自觉学习的动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 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2)德国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提出“鼓励是进步的动力”、“孩子离开了鼓励就像花儿离开了阳光”。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促使他们进步的最有效方式就是鼓励。信任和鼓励能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培养自信心。
(3)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后组织学生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作品竞赛。通过比赛,教师掌握了学生学习情况,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成果,体验到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动机。
3.注意传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策略
学习策略是“在学习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是“学习者有目的地影响自我信息加工的活动”。“对个体而言,要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首先得是一个会学习且高效运用学习策略的人,一个能生成自己学习策略的人”。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新理论、新媒体、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信息时代,学生课堂学习的内容很容易过时淘汰,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而指导学生研究并应用学习策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现实意义。
4.身体力行,尽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并大量应用于教育教学。作为承载和传播信息的现代教学媒体,如投影、录像、计算机、网络等,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对促进教学有以下作用:一是促进知识理解与掌握。二是激发学生情感与兴趣。三是有助于学生技能培养。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教育理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8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40[本刊网址]http://
引言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CDIO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CDIO教学模式比较传统教学模式,适应面更宽,更利于提高质量,尤为重要的是CDIO模式中的新评测标准为工程教育的系统化发展提供了基础。电子技术课程是针对我校工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具有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基础上,更有效的提高实践技能。因此,通过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将CDIO工程教育理渗透到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研究出一套包括过程教学、教学手段、实践方法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案,对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包括动手能力,实践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实际意义。
一、教学改革的构思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率先经过构思,再通过设计,再实施,再运行的教育实践训练环节。它一方面侧重强调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能力、创新能力和实现表达的能力,即强调CDIO中“I”和“O”;另一方面,CDIO的教育理念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同时强化学生的设计和构思的能力及同时分析理解对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并担负起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主要社会责任,也就是CDIO的“c”和“D”。CDIO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的优秀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在继承和发扬了多年来的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套非常完整且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实施指导和实施过程到实践结果的完整体系,即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理论、实践、创新合为一体,具有较强的实践可操作性。CDIO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Project based educationand learning)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是一套培养现代工程科技人才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体系,它可以通过各种理论、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填补现代工程实践人才的存在的不足和缺点,目的是培养出各方面全能发展的创新型工程实践科技人才。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是将理论课程讲解与实践学习能力紧密结合;实践能力与社会应用相结合。是为社会提供高能力的现代科技人才不可或缺的先进教学模式。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转变教学观念
我国现行的高校工程教育模式完全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专业教育,传统模式教育与现代工业实践对高级工程全能型人才的要求格格不入,其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接受到项目和团队工作的实际训练较少。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多采用传统的单一灌输式理论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满堂灌,学生多数是机械的听,机械的做,直接导致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差,学科教育与工业实践严重脱节,也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二是专业设置口径窄。长期以来,专业的定向型培养体制及学生惯有的一味接受不理自学的思想造成了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创造能力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而专业基础电子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学习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以“工程教育”作为教育理念,以“项目实现”为依托,改革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制定完整系统且切实可行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目标,是改进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必然。为此,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在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改变传统被动单一的教学理念,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紧密结合、整合和优化课程实验内容,重新构建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新模式与新理念。
(二)改变教学方法
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首先应打破课程的界限,突破传统满堂灌的理论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塑造出全能型的现代科技人才。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
1.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即以学生为中心,使课堂课程尽量丰富,促使学生可以大胆的尝试进行知识讲解,督促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反馈他们对所学过的课程内容进行思路梳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自己有效的查找相关资料,梳理思路等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理解程度,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
2.将教研、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一是基于CDIO教育理念,结合具体集成项目,由理论到实践。二是将项目成果逐步渗透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在实践学习中就能直接体会到科学前沿知识,更易于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拓宽学习视野。
3.采用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实习厂和微机室等现代教学科技方法,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现代化的教学科技,更方便教师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讲授相结合,及时渗透与更新该领域的前沿知识,增加课堂的多元性,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存在。
(三)改变实践教学方法
工程技术人才在人类发展进步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必须以“工程教育”为理念,克服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观点,加大实践环节和工程能力培养的机会,面向工程实际需要,旨在培养出实践型,创新型的全能型人才,具体教学模式的实践表现为:
1.整合实验内容,实施大学生课外创新行动:根据目前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加大实验课程学时,将“课中课实验”转变为系统的“实验课”,这样不仅仅能增加实验学时的机动性,也能加强实验课程内容和理论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程度,实现“指导一创新一应用”的实验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性的实践思维能力。
2.密切联系产业:CDIO教育模式以产业需求为依托,以培养出适应社会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为目标,教育理念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要求学生的最终学习目标以项目为依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把专业基础学科知识与真实的项目研发有机结合,从而实现CDIO教育理念4个环节进行产品研发的能力,培养出全能型的社会性人才。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数学教学方法 困境及改进
数学是五年制高职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既涵盖了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又包括了大专阶段的数学知识;从受众上看,它主要针对的是初中毕业生,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数学教育在五年制高职学习阶段当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笔者在从事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对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下面结合我院招收的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探索。
一、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遇到的困境
1.从学生基础情况分析
我院招收的五年制学生全部为初中应届毕业生,生源均为陕西省,其中以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考生为主。这些学生的普遍问题是数学基础相对较差、逻辑思维能力薄弱。上述问题导致数学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对知识点不会运用并且运算能力差,进一步造成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形成“越学不懂越不学”的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由于这部分学生尚未成年,自理能力较差,无法快速适应大专院校的授课模式,又缺乏家长和教师监督,导致学生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较少,对数学学习没有信心。
2.从教学情况分析
我院采用的教材《数学》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指定的五年制高职数学教材。该书涵盖了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两部分内容,内容全面、主次分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较多、课时较少,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而追赶进度,导致知识讲解不细致、不深入、没有侧重点。学生普遍反应,即使教学内容能听懂,题目却不会做。
3.从师资力量分析
我院为民办院校,教学师资队伍还在建设中,教师同时承担了行政工作和教学教研工作。这一点导致教师在教学工作上投入不足,缺乏对教材的深入剖析以及因材施教的方法的探索,因此教学质量仍有提高的空间。
二、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方法的改进
1. 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
面对五年制学生,教师要更加关心每一个人的具体情况,要考虑到基础较差的学生的理解能力,采用引导式教学,而非填鸭式教学。此外,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增加趣味性,并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以更加直观的图、表、动画展示复杂知识点,提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 教师师资的创新培养
要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关键于在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教师要加强责任心、关爱学生,并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及时更新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探索创新性教法。教师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
尤其在数学教学中,应当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①启发式教学。教师应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发他们的思维;②一题多解。教师不能满足于解答问题,而是要采用多种解法,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③注重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之间也应当加强沟通和谈论,应当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研讨会,互通有无,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数学考核模式的改变
我院一直采用传统考核模式,数学成绩获得是通过期末成绩70% + 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获得,我们采取以教学大纲为基准,考的都是数学基础运用、公式及定义进行计算运用能力,忽视了数学的思维方法的考核,这样无益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故我们可小范围的改变数学考核模式,增加平时成绩的百分比,并从教学形式、知识运用形式上探索。
在教学形式上,应当采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例如:①让学生对某一题型提出自己的见解,鼓励以其他解法解决问题;②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③将数学与自己的专业课程相结合。
在知识运用形式上,平时作业不光有课后习题,也要有论文、实践等内容。
4.优良学风与教风的养成
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都需要全院师生的配合,我院“三风”建设工程中,强化了师生对优良学风的重要认识,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日常管理的有效性以及执行力度加强的日常教学管理,营造了良好学风和教风。
通过良好的学风和教风,使学生克服了畏难情绪,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提高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增强五年制学生基础课程学习,为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保障。
三、小结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以职业教育发展作为立足点,让学生从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数学知识训练等方面入手,有效利用逻辑思维方式去寻找和分析研究数学问题中基本解决要素,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五年制高职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实现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
【参考文献】
积极教育的理念是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扬长补短,将其身上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发挥到最大极限,并且对学生身上的一切优缺点进行接纳,糅合,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地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积极教育理念下数学课堂的新课改模式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整体性以及不确定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疑问的生成者以及问题的解决者,从而完善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习惯,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关键词】积极教育;新课改模式;主动学习
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高中数学教学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理念,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数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有人提出疑问: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导,请问对于数学中的一些理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总会觉得不放心,即使是在传统模式下由教师完全讲解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很好,何况是学生自己学习呢?因此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对新课堂的效率产生疑问.下面我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学生主导并不是学生主宰
新课改模式提倡学生的主导作用,但是并不是说整节课堂就由学生主宰.
教师要整个课堂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这就要求教师要授课前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良好的引导,将学生带到具体的问题中去,学生结合之前的基础会思考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这里的前提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要具体,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不知道倒序相加,但是教师可以以1+2+3+4+…+100这个例子引入,让学生通过这个例子去探案等差数学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展讲,这样即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本道题目的讲解,对这个题目中的知识点理解更加透彻,记忆也更加深刻,在以后若遇到相似的题目能灵活应对.对于教师而言,在学生展讲的同时可以关注其他的学生的听课状态,甚至提醒个别学生注意听讲,观察个别学生的表情变化从而判断他是否真正的理解在学生展讲完毕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展讲作出点评,这里包括对学生展讲姿势,语言表达,书写规范以及逻辑思维的评价,对学生在展讲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要一针见血地指出并在全班作出强调并给出规范的正确的解决办法.
二、教师“轻闲”但不轻松
在新课改模式下,教师表面上看来好像比传统模式下“轻闲”了许多,不用再一字一句的讲学生讲解数学逻辑、推理,对于部分习题也不用再一一板书,相反的这些工作是由学生完成,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点评学生的展讲,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生产生疑问,相对于传统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好像减轻了许多.因此有的教师便真正的闲了很多,感觉教数学这么轻松,把所有问题都抛给了学生,上课课堂气氛很活跃,每名同学都在行动,给其他听课教师的一种假象:学生们都在参与讨论,都在积极的思考问题.这种现象在新课改的课堂上时有出现.
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引领者,应当掌控好整个课堂的流程,让课堂变的活而不乱,充分调动每名同学的积极性.这就对教师在课前、课后提出更高的要求,具体如下:
首先课前备好课是提高课党效率的基础,备课要求教师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比如课堂引入需要采用什么例子,引入需要几分钟;给学生设置什么样问题,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让学生讨论问题时把握好时间,否则正常的课堂教学不能按时完成;在学生展讲时对学生的点评一定要准确到位,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一定要及时纠正;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可能随时提出的问题,对此教师都应当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其次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自身素质是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写一首漂亮的粉笔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知识渊博,平易近人,这样的教师才会受到学生们的爱戴,吸引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新课改模式下,教师更要不断地充电,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平时还应多听其他教师的课,虚心接纳同事的建议,改进自己的教学.
三、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学习数学
数学教师应当广泛应用现代先进软件,多媒体教学.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众所周知,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非常和抽象,学生难以正确的理解和记忆,比如高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总分.对此,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软件做一些辅助教学课件,给学生展示出生动的画面,这样学生会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除此之外,数学教师还可以把图、文、声、动画视听等带到课堂上.例如用“几何画板”做函数的图像、点的轨迹等.这样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的授课,学生一定喜闻乐见.
新课改是对传统教师一言堂的颠覆,是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它对学生、对教师提出更加高的要求,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在我校新课改的大旗下积极推行新课改授课模式,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养成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本领.在不断的引导下,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完善的思维逻辑能力.努力让新课改的阳光照射到每一名学生的心中,并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雷.新课改中的高中数学教学反思[J].沙棘(教育纵横),2010(12).
[2]柴静.浅论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的认识[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2(1).
[3]于永志.实践创新以完善数学教学——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的认识与教学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