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粮食安全意义和重要性范文

粮食安全意义和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粮食安全意义和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粮食安全意义和重要性

第1篇:粮食安全意义和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粮油食品 食品安全 质量检验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较大的提高,人们已经从解决温饱问题迈向了小康社会的进程当中,因此人们在饮食上不再仅仅讲求“吃饱”,而是更注重吃的健康,在这种情况下,粮食的质量安全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为了保证人们群众都能吃上放心的粮食,加强粮食的监管和监测工作已成为当前粮食质量安全管理的重点。

1、粮食质量安全概念和特征

在粮食生产、运输、储藏、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中,对存在的不安全隐患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排除,以达到无公害的安全标准,这有效的保证了消费者使用的安全性。下面就粮食质量安全的特征进行分析:

1.1 隐蔽性

隐蔽性是指无法直观察觉到的特征,对于粮食的质量安全的检测则需要专业的检测人员和专门的检测仪器,这样才能评判出粮食质量安全的隐蔽性。

1.2 慢作用性

含有不安全因素的粮食被人们食用后,其不安全因素带来的影响会慢慢的对人体造成损害,表现的不明显,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很多情况下不被人们所重视,往往对这不安全因素予以忽视。

1.3 相对性

粮食质量安全中的相对性是针对于不同消费者而言的,不同的消费行业对质量有不同的安全标准,所以针对的安全对象不同,其安全评价也会有所不同,如完全安全的、有不安全因素但能达到安全标准的、含有有害物质但检测不出来的,另外就是有害物质含量过高,达不到食用标准的。

2、粮食质量检测的重大效能

在粮油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的各个环节中都离不开质检工作,其工作可以有效的检测出粮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使各种质量问题无处遁形,保证人们吃上放心的粮食,同时,粮食质量检测工作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1 粮食检验是粮食收购的基础

粮食是人们食物的来源,在我国传统农业中,由于受到当时经济发展和生产技术的影响,所生产的粮食也只能满足自给自足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种植技术的提高,我国的粮食不仅能达到整体上的供应,还能对外出口,因此在对粮食收购过程中已不仅仅只注重数量化,更注重粮食的安全和质量问题。现在的粮食收购中需要检验水分、杂质等,凭质量定价格,这样不仅保障了粮食的收购质量,还能鼓励农民在生产的各个环节注重粮食的质量。

2.2 粮食检验的结果是安全储粮的科学依据

粮食的成分储藏中容易发生变化,情况极为复杂。以往的储藏中我们通常都是重数量、轻质量,凭感观,忽略科学检测,对于粮食的储备与它的质量、使用、经济效益间的关系视而不见。我们应该在粮食入库时就根据检验的情况分品级进行储藏,储藏中仍需密切关注粮食情况,随时让有关部门进行抽检,以了解其虫害、霉变和质量变化情况,并据此惊醒储藏工艺的技术调整。粮食的检验科可通过粮食粘度、种子发芽率、面筋吸水率、粗脂肪酸价、脂肪酸值、油脂过氧化值、蛋白质溶解比率、油脂酸价等控制指标来确定能存不能存,是否会陈化。要随时关注粮食的变化情况,科学指导、适时轮换,防止储粮变质、延缓储粮陈化、确保粮食安全,使国家、企业免受损失。

2.3 完善粮食检验监测制度,保证人民膳食安全放心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食品不仅在提供给人们营养物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把各种有害物质如食物本身含有的有害物质,残留农药,粮食生产中因污染导致的毒素,微生物导致的霉菌,浸出油中的残存溶剂等同样送入人体之中。所以对粮油卫生指标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控制监测工作直接影响到人民的身体健康状况。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粮油产品的监测,严格控制有害物质的含量,以保证人民膳食卫生,安全放心。

3 如何加强粮食检测工作

1)完善粮食检测体系

目前我国虽然有粮食检验监测制度,但在检测工作中还缺乏执行的力度,所以应在现在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粮食检测体系,从而达到对粮食安全实现监管的目的,使我国的粮食监管工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

2)加大投入硬件设施建设资金

在各级质检部门的硬件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资金,做到专款专用,根据国家要求配备先进仪器,建议使用粮食质量定等、品质鉴定和卫生指标检验测定快速分析仪,进一步提高粮食检测工作效率。

3)加快编订粮食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

粮食检测工作急需一个更科学、更完善、统一而权威的质量标准和操作体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粮食质量安全为中心,加强粮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做好推广和宣传工作。

4)加大普及农民的科普知识

农民素质的提高对粮食的质量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粮食需要农民从种到收的过程中来实现,这一过程中农民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此,首先要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其次把加强对农业现代化知识的普及和推广,让农民学会科学种粮。

5)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

粮食的安全性控制,离不开消费者的监督和自我保护意识。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小给这的宣传,让消费者充分认识到粮食的质量安全问题,才能在购买成品粮油时睁大双眼,提高警惕,抵制不合格产品。

6)对粮食质检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粮油工作关乎民生大事。因此粮食检验工作不仅是涉及到粮食储藏化工,化学分析等多学科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也是政策性较强的工作。这就要求粮食质检人员必须不仅能准确掌握粮食质量检验标准、分级标准、分等标准、还必须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必须要加强质检队伍的技能培训,在提高质检队伍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提高质检人员的道德风貌和政治素质。要实行统一的培训制度,统一的考核制度,标准的职业资格制度。

树立明确控制目标,规范工作过程管理

把规范管理的标准、要求及理念渗透到每一个仓储业务环节。从思想观念、组织结构、制度建设、基础工作、仓储设施建设、机械设备维护改造、人员培训、流程规范、现场管理、网络建设等方面全方位进行规范优化。策划设计出仓储环节精致化、指标数据化、程度流程化、质量标准化、衔接无缝化、执行严格化、考评实证化的规范化管理模式。实现管理有制度、工作有标准、行为有规范、落实有目标、完成有考核、奖惩有依据,努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竞争能力和企业形象。严把“三关”,即大样初检关、磅前检验关、仓前复检关,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粮食,该整理的整理,确保入库质量,为仓储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强化库存管理制度。完善仓内挂牌建卡工作,实行规范化管理,真正做到帐实相符,确保粮食库存数量真实,品质不降。坚持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原则,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并跟踪督查,确保储粮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国粮油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质检部分.

第2篇:粮食安全意义和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小麦;冻害;原因;应对措施;安徽蒙城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061-02

小麦是蒙城县第一大粮食作物,其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全县全年粮食的总产。小麦冻害是该县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它发生频繁、面积大、危害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小麦生产。该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减轻和预防小麦冻害、抓好小麦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现将小麦冻害发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总结如下。

1 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冻害的发生原因

1.1 冬季冻害

入冬以后,气温逐渐降低,麦苗经过低温锻炼,积累糖分,抗寒能力增强,即使遇到-10 ℃以下的低温,也不至于冻死。麦田发生冻害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品种不对路。不同小麦品种间抗冻耐寒能力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品种抗寒性由强到弱顺序: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弱春性品种>春性品种。使用偏春或弱春性品种,由于其抗旱能力弱,易产生冻害。二是播期不适宜。播种过早、过晚,麦苗生长过旺或冬前生长较差的麦苗,组织内积累糖分少,抗寒能力差,麦苗容易受到冻害。播种过晚,冬前没有分蘖,扎根不好,尤其是二至三叶期的麦苗,种子里的养分已耗尽,容易冻死。播种过早,冬前生长过旺,组织柔嫩,特别是拔节以后,抗寒力下降,很容易发生冻害。三是整地质量差。土壤墒情不好,过干或过湿整地造成大暗垡、拉泥条。旋耕整地浅,播种后镇压不到位,土壤透风,不利小麦根系下扎,造成黄苗、受冻死苗[1]。四是播种质量差。播种过浅,覆土不匀,苗脚浅,扎根不实,分蘖节露在地面,容易冻死。播种过深,出土过程中养分消耗多,幼苗瘦弱,单根独苗,很容易遭受冻害。播量过大,年前形成假旺苗,小麦叶片拉伸过长,分蘖缺位,个体发育差,麦苗生长瘦弱,积累糖分少,易受冻害。五是气候因素。播种后的连续干旱,不利小麦扎根分蘖。冬旱则导致小麦叶片生长缓慢,严重时出现干冻死苗,越冬期小麦生长量小,大分蘖少,根系发育差[2]。若遇连阴雨田间渍水,易造成麦苗发黄,个体发育不良。越冬期间骤冷,麦苗没有经过抗寒锻炼等,都易产生冻害。

1.2 春季冻害

一是小麦在返青至拔节时期的冻害。小麦拔节期,出现了倒春寒天气,地表的温度降到0 ℃以下,就会发生春霜冻害。根据冻害的早晚又可分为早春冻害和晚霜冻害[3]。早春冻害多发生在2―3月,晚霜冻害多发生于4月上中旬,又叫倒春寒。在蒙城县小麦春季冻害已成为限制产量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比冬季冻害还严重。二是小麦孕穗期发生的冷害。孕穗期遭受0~2 ℃低温对幼穗小花发生的危害为低温冷害[4]。此时穗分化处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由于小麦拔节后至孕穗阶段,组织幼嫩,抵抗低温能力大大削弱。小麦幼穗发育至四分体形成期(孕穗期)前后,要求日平均气温10~15 ℃,此时对低温和水分缺乏极为敏感,若最低气温低于5 ℃,就可能形成“哑巴穗”(幼穗在旗叶叶鞘内)或抽出的穗只有穗轴、半截穗、不孕小花数大量增加,减产严重。

2 应对措施

2.1 越冬期冻害的预防和补救措施

一是选用抗寒性强的品种。推广使用冬性、半冬性品种,提高小麦抵御低温寒流的能力。可选用烟农系列、淮麦系列、皖麦系列品种。如烟农19、良星66、淮麦29等。二是适期、适量播种。播期与小麦的抗寒抗冻性有着密切关系。适期播种的小麦可以充分利用冬前的有效生长积温,积累较好的营养物质,利于形成壮苗。播种过早,麦苗生长过旺,如遇暖冬年份甚至提前拔节,降低抗寒能力,冻害重;晚播造成小麦出苗迟,苗小、苗弱,植株体内贮藏养分少,抗寒能力低。播期选择应先播弱冬性,后播半冬性,最后播弱春性品种。大播量在蒙城县较为普遍,尤其是2014年的部分麦田,群体大,单株的营养面积小,个体发育不良,形成假旺苗。年前持续干旱,部分麦田麦苗受冻发黄。适当降低播量,培育壮苗越冬,在2014年的小麦生产中其重要性表现得尤为突出。三是合理运筹肥料,避免过多底施氮肥造成冬前旺苗。底施化肥特别是氮肥量越大,越冬死苗率越高,而氮磷肥或氮磷钾肥配合使用,小麦越冬死苗率大大降低。增施有机肥料及氮、磷、钾配合使用,有利于培育壮苗,提高小麦抗寒力。四是提高整地、播种质量。近几年,蒙城县小麦黄苗、死苗现象时常发生,大部分田块由冻害造成。冻害轻重与整地、播种质量好坏密切相关。平整土地、精耕细作,深松―深翻―旋耕交替进行整地,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播种质量,减少缺籽、深籽、露籽和丛籽现象。推广使用机械条播,做到播种深浅一致、适时适量适深播种。播后及时镇压,使小麦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利于小麦根系下扎,群体与个体生长协调,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五是遇旱冬灌。冬灌是小麦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特别是在小麦越冬期,夜冻昼消,遇旱适量灌水,促进根系下扎,能有效提高麦苗抗御冻害能力。六是冻害发生后的补救措施。对冻害死苗严重的麦田,及时追施速效性肥料,促使麦苗重新长叶、分蘖、生根,恢复生长;对受冻旺苗田,应加强水肥管理,适当早浇返青水并结合追肥,促进新根新叶长出。保大分蘖,促发小分蘖;对受冻晚弱苗要加强增温防寒工作,适当浇水、追肥,最好撒施农家肥。

2.2 春季冻害预防和补救措施

一是返青拔节期冻害的预防和补救措施。由于寒潮袭击较早且频繁,可采取灌水、熏烟来预防霜冻。因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和土壤热容量大,灌水能使近地层空气中水汽增多,在发生凝结时,放出潜热,可缓冲地面温度变幅。且灌水后土壤导热能力增强,可使麦田近地面温度提高2~4 ℃。方法是:根据天气预报,于初霜冻和倒春寒到来之前1~2 d灌水。熏烟应在寒潮来临当晚于麦田上风头进行。对受冻麦田,立即施速效氮肥、浇水、喷施营养液,促进小麦早分蘖、小蘖赶大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粒重,减轻冻害损失。二是孕穗期冷害的预防和补救措施。冷害在蒙城县发生较晚,时间多在3月底至4月中上旬,春季低温来临越晚,冷害越重,造成小麦减产幅度也就越大,必须引起足够重视。预防上,可采取灌水、及时喷施叶面肥等措施。如磷酸二氢钾(一般溶液浓度应控制在0.2%~0.5%)、腐植酸水溶肥料或含氨基酸水溶肥料(使用浓度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使用)、喷施宝等,以提高小麦抗寒能力,增加粒重。冻后及时叶面喷肥补救,对夺取小麦产量十分必要。对于冷害死穗严重、没有保留价值的麦田,要及时改种春棉花、春花生、春玉米等作物,将损失降到最低。

3 参考文献

[1] 宋雁中,卫志祥.豫北地区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1996(12):3-4.

[2] 汤新海,汤景华,杨淑萍.小麦越冬期冻害成因分析及防御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8-29.

第3篇:粮食安全意义和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问题;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一、农田水利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是关系到农业、农村、农民的工程。因为农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只有搞好农业发展,才能使其他产业得到较好的发展基础。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无疑成为重点。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规划时,要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所需浇灌的农作物的特点,合理的进行规划,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地的资源,这对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才能有效的促进其它产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二、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和设计的具体内容

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主要包括对以下几个内容的规划和设计,按照其主次程度以及发挥的不同作用排序依次为农田水源工程设计和规划、灌溉渠系工程的设计和规划、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及和规划、排水工程的设计和规划、农村河道清淤整治工程的设计和规划、田间配套工程的设计和规划这七个组成部分。这其中主要的是针对为农田提供水源灌溉和使用以及供应各个私人大量水资源储蓄支持的农田水源工程进行设计和规划,它主要包括有中小型塘坝、引流量较小的引水、和功率较小的渠泵站的建设和选址以及出水量的实际调查等,此外、雨水集蓄池(容积小500m)、相关的机井设施的供水量等也可以算入其中;灌溉渠系工程则主要是指大型灌区和中型灌区的末级渠系工程的规划情况,除上述的灌区末级的渠系工程布置与设计之外,还应该有相应的渠系配套附属建筑物以及下灌区的渠系工程的规划和选址设计问题等等;所谓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就是指低压管灌、喷灌、微灌布置问题等;排水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是指排水泵站(装机容量小于000kW),控制面积以下的排水沟道及配套建筑物等的规划和设计;农村河道清淤整治工程是对承担灌溉、排涝功能的调查和规划,以及流域控制面积在50km 以内的某些农村河道的清淤整治;最后的是田间配套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它主要包括机耕道路、生产桥、相关的量测水设施和配套布置等、斗闸门以及灌溉试验设施的配套和布置设计等。

三、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勘测不到位。我国的大多数农田水利工程都兴建于建国初期,由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与技术条件的关系,多数工程并没有进行合理的环境勘测,这就导致了农田水利工程与当地的自然环境配合不密切。在使用这些水利工程时,造成了大规模的资源浪费,并且对农作物的增产起到的作用十分微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

(二)工程设计不合理。我国现有的大多数农田水利工程都兴建与上个世纪,在建设时多数工程都是一边兴建,一边规划的,兴建时并没有考虑到水利工程的设计合理性。这就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灌溉的效果不明显,据资料显示,在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中水资源的利用率只有60%~70%,严重的制约了农业的积极发展水平。

(三)工程设施较为老旧。早期的水利工程在兴建时,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加之施工人员的不熟练,导致水利工程存在着许多技术上的问题。因为施工时间较早,设施现在也较为老旧,在灌溉时使本就不高的水资源利用率进一步的下降,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与进步。

(四)农田水利相关工程模式古老

我国大多数水利工程自身使用时间都比较长, 特别是平原地区中大多数的水利工程都是以前建立的, 而新建立的水利工程极少。并且其水利工程对应的设计方案基本都不完善, 这就导致了水利工程自身渠道大多都无法和水利工程自身进行配套,因此在对农田进行灌溉的时候,经常会有不同农田之间出现串灌或者是漏灌等不良现象, 从而导致水利工程自身灌溉效率过低, 并且因为水利工程对应的水库存水量损失过大, 其水利工程方面的绩效比例也会严重失调。

(五)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实际联系不紧密

不管任何工程建设都需要严格与现实情况联系起来,才能可持续性的发展,才能在飞速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立足。然而,在有些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中,为了获取更多的效益,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规划设计几乎会在超负荷的情况下运行,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设计任务,导致设计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实地考察,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去想象更加完美的规划设计方案,最后的规划设计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用价值,这将会直接导致工程的设计在执行过程中变更、施工联系单增加,整个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工程投资等都不会得到很好的控制。

四、对农田水利工程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明确水利工程规划的核心思想和目的。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初期,要充分了解水利工程的目的与核心思想。在进行工程项目的规划过程中要紧密的联系工程的核心思想与目的,并结合政府的相关政策合理的进行工程规划。确定好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思想和目的,尤其是一些各地方政府融资的水利工程的建设,更要注意这个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保证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开工。

(二)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要切合实际。在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时,要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与当地农作物生长的特点合理的进行规划。对于工程所需的材料以及施工人员方面,要尽量采用当地的材料进行施工,这样可以有效的节约工程的施工成本。当然对于技术要求较高的部分,要选用合适的材料进行施工,不能因为省事而随意选用当地的材料,严防工程出现质量事故。对于施工人员要进行相应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施工技巧,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三)实施前做好预备工作。a.实地考察、因地制宜。在工程规划设计前,要先到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多向当地政府或村民了解农田的情况,深入了解以后再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规划和设计,这样就会减少问题的出现。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和地形,然后设定方案,这样工程进行时才更具目的性和有序性。b.有计划地进行工程施工。以前农田水利工程的实施过程都是按照“做一步,计划一步”的方法进行,导致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都逐渐开始不能运作。新开始实施的水利工程一定要避免这样问题的发生。没有计划的工程是不能稳步向前的,不对工程进行一系列财力、物力的规划,便不能使整个农田水利工程得到保障。

五、注意事项

(一)技术能力。在农田水利工程中,拥有好的规划和合适的技术才能使水利工程稳步发展。设计者具有高的能力、好的素质,对于整个施工过程都是有利的。相对于设计者的技术能力来说,施工者的技术能力更为重要,素质较高的施工者就会对自己的施工项目认真负责,他们的工作会对施工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现今很多农田水利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都会找当地农民当施工人员,但是一般农民都不具备相应的施工技术和实施能力,在这一点上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做好提前的速成辅导工作,使每个施工者都能学会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基本要领。

(二)安全问题。农田水利工程不像楼房建筑那样在高空进行作业,虽然看起来危险性也没有那么大,但是不能因为危险性小就不去重视安全问题,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多加小心。无论是什么工程,不管是建筑高楼还是修建农田水利工程,只要是在施工场地就要把安全问题摆在首位。农田水利工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配备安全设施和安全员,严格掌控施工过程的安全问题。

结语

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当中,农田水利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保证粮食安全,防治农作物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同时促进粮食增产具有重要意义搞好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是建设可使用的、效率高的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环节,只有充分注意到引流量灌溉率及田间工程设计的实际问题,才能及逆行最合理最优化的设计,同时设计出的农田水利工程才最实用,方便农作物在需水时进行及时灌溉需要。

参考文献

[1]姜伟.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J]. 门窗,2014,(10).

第4篇:粮食安全意义和重要性范文

1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现状与防控成效

1.1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现状

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具有降雨侵蚀性大、岩石矿物风化强、土壤保肥供肥能力差、山多坡陡、土壤抗蚀性低的特点,外加高密度高增长率的人口,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态恢复难度较大,其中花岗岩风化形成的红壤是南方丘陵山地最容易受到侵蚀土壤类型之一。原本十分脆弱的侵蚀基质,在强大侵蚀动力和人为干扰的双重作用下,水土流失极其剧烈。就地理区域而言,列入南方红壤山地的区域范围包括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海南、安徽、湖北8个省份。在20世纪80年代时,南方8省的水土流失情况最为严重,流失面积达到25万km2,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1/5。经过各方多年的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有所下降,但依然呈现以下4个主要特点:

1.1.1整体好转,局部人为破坏仍然突出据资料显示,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呈现整体好转、局部恶化的趋势[10],人为因素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日益增多。依据国家水利部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划分标准,我国南方红壤山地土壤水利侵蚀强度可以分为轻度水土流失(平均侵蚀模数在500t•km-2•a-1以下)、中度水土流失(平均侵蚀模数在500~5000t•km-2•a-1)和重度水土流失(平均侵蚀模数在5000t•km-2•a-1以上),其中重度水土流失包括强烈(平均侵蚀模数在5000~8000t•km-2•a-1)、极强烈(平均侵蚀模数在8000~15000t•km-2•a-1)和剧烈(平均侵蚀模数在15000t•km-2•a-1以上)3个等级。调查统计表明,在1990年到2011年这20年中,南方8省大力加强水土流失防控工作,水土流失面积和流失强度总体来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南方红壤山地水土流失减少的总面积为94100km2,平均每年减少4482km2。其中湖北水土流失减少面积最大,约为31600km2,接近于4个武汉市的国土面积[11]。浙江省水土流失面积降幅最大,从1990年的25700km2,下降到2011年的9900km2,下降幅度为61.46%[1],在南方红壤丘陵山区中水土保持成效最为明显。就不同流失程度而言,2011年与1990年相比,轻度、中度、重度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下降了61.88%,68.04%和15.39%,由此可以发现,多年来治理成效虽然显著,但新旧并存的重度水土流失的山地治理依然任务十分艰巨。值得注意的是,在局部地区,如广东省与海南省,水土流失面积不降反升,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城镇开发项目和不合理的农业措施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加。

1.1.2散型分布,隐蔽危险流失点难以察觉南方丘陵山地的水土流失大多呈现斑点状分散分布,与集中连片的水土流失区相比更不易被人察觉,因此南方丘陵山地的水土流失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渐进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未得到足够重视,待情况危急再抢救已为时已晚。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相比,南方丘陵山地侵蚀模数虽然较小,但其岩石风化层很薄,仅为黄土厚度的1/10~1/50,一旦土层流失殆尽,侵蚀退化的土壤植被恢复将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南方丘陵山地的水土流失防控应着眼于“早发现,早治理”,尽量将水土流失控制在初期阶段。

1.1.3林下脆弱,乔木灌草工程尚未配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方红壤丘陵山地大面积营造马尾松林、油茶林、桉树林以及其他经济林,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但水土流失面积却日益加大。“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成为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典型现象。林地表层土壤沙砾化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程度高,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形成乔-灌-草合理配套的水土保持植被条件,林下植被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成为诱发林下水土流失最主要的原因。

1.1.4崩岗侵蚀,支离破碎地块难以治理崩岗侵蚀是我国南方地区典型的水土流失类型,主要发生在花岗岩风化壳深厚的南方红壤丘陵区,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治理难度大,崩岗发育程度呈现一定地域规律性,平行于华南海岸线,自东南向西北逐级减弱。崩岗侵蚀面积虽然比较小,在水土流失中所占的面积不大,但是崩岗危害性极大,会破坏农田,并使土壤肥力下降,淤堵河道,甚至冲毁各类农用设施,侵蚀量远大于面状和沟状的水土流失。2005年长江委的崩岗侵蚀调查结果显示,南方红壤考察区共有崩岗20.13万个,崩岗总面积达到1114km2,其中广东崩岗最为严重,崩岗数量占到南方红壤考察区崩岗总数的53.6%,崩岗面积占总面积的74.3%。综上所述,目前南方红壤山地水土流失较过去已明显减少。一方面,水土保持工作形成共识并受到高度重视,水土流失防控也取得一定成效。另一方面,由于不规范的强度开发等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却在不断加大,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日益月滋,隐蔽或者潜在的水土流失还未得到切实防控。可以认为,南方红壤山地水土流失的防控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1.2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防控总体成效与典型案例

南方各地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11年南方8省的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就达到22×104km2,其中采取植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7×104km2,采取工程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4.87×104km2,其他措施治理面积占2135.3km2。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省的各级政府都比较重视水土保持工作,通过政策引导、科学治理、技术创新、机制改革等有力措施的保障,提高山地水土流失防控水平并取得明显成效。长期治理水土流失的实践已表明,只有各级政府强有力领导、实施多部门协同合作才有助于形成争先创优的新局面,水土流失防控工作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近年来在山地治理实践中涌现出一系列有理念、有特色、有创新的成功方法和宝贵经验,尤其是福建省长汀县在我国南方地区水土流失防控治理上堪称典范,值得人们认真学习和集成推广。近20多年来,地处闽西的长汀县经过不断的摸索,从曾经的南方红壤山地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1985年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县域面积31.5%)变为现在的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从昔日满目红土的“火焰山”到如今四季盎然的“花果山”,这样的变化与其不断创新理念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的积极努力密不可分。其主要措施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定“合理反弹琵琶”思路。采取“等高草灌带”、“播草”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将生态系统的“林-灌-草-裸地”演替进行逆向治理。二是实施“大封禁小治理”策略。对大范围水土流失区实行禁采禁伐,自然修复生态环境,对小范围水土流失剧烈区实行生物或工程措施,选择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阶段性水土保持举措。长汀县经过几十年治理,成绩斐然,水土流失面积由1985年的974.67km2降为2012年的300.80km2,治理度达到69.13%。全县森林面积由1833.33km2提高到2466.67km2,森林覆盖率由59.8%提高到79.4%,森林蓄积量由1025×104m3提高到1289×104m3。长汀县成为南方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面旗帜,为全国水土保持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作为另一成功的典型,江西省兴国县的水土保持工作也具有明显的亮点。兴国县秉持生态治理与农业发展相结合、以人为本与自然保护相协调的基本理念,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着力建设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果带,修建各类小型水土保持民生工程,提出了“等高水平沟整地技术”、“竹节沟加密放浅技术”等具有江西特色的防控新举措,摸索出“竹节水平沟-灌-草”的林下水土流失治理方案。经过不懈努力,截至2013年底,兴国县由20世纪80年代每年水土流失1100×104t、植被覆盖率28.8%、水土流失面积占84%、夏季地表温度最高达76℃,到2011年植被覆盖率提高至82%、水土流失总量下降至314.08×104t,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990.1km2、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78.3%,土壤侵蚀量减少40.8%,项目区土壤侵蚀量减少71.6%[17],完成了从“丘陵沙漠”到“江南绿洲”的转变,被评为全国第3个、江南第1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

2山区水土保持型农业开发模式及其主要经验

由上文分析可知,南方红壤山地的水土流失形势严峻,水土流失防控工作刻不容缓。南方红壤山地总体上仍以植物治理措施为主、工程治理措施为辅,这种单一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发展需求。因此,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山区水土保持型农业开发模式,成为继单一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另一有效途径。南方红壤山地水土流失具有其明显的地理特性,在流域空间上分布差异较大,侵蚀强度也各不相同,所以要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策略,并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发展南方丘陵山区乡村循环经济,一个根本原则就是要突出水土保持型农业综合开发与循环经济型流域综合治理的有机结合,通过科学规划统筹与合理利用资源,达到绿色生产和优化环境双重平衡。就此,要运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合理构建南方山地现代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结合山区实际,优化生产结构,突出区域特色,着力开展南方红壤丘陵山地水土保持型农业综合开发。各地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长期实践,已经形成一系列适应各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典型经验,以下总结凝练4种水土保持型农业开发的典型模式,并相应分析我国南方红壤山地农业综合开发优势和实践经验。

2.1以合理统筹兼顾为主线的特色农业开发模式

南方红壤山区农村以特色农业产业为载体,充分利用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来拓展品牌竞争力,在运用产业集群理论打造规模效应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发性与保护性相结合的治理水土流失新路子。以实施水土流失治理与特色产业开发相结合的策略,实现山地生态保护与经济结构调整双同步的目标,力求把水土流失治理区转变为具有当地特色的循环农业开发区,并在恢复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高群众主体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和自发性,依托社会资金和群众力量做大做强当地特色农业产业。长汀县三洲镇创立的以合理统筹兼顾为主线的特色产业开发模式,取得良好成效。其在水土流失区选择种植耐旱耐贫耐粗放、固氮保水的杨梅树,同时配套水土保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从1993年引种杨梅起,开始了“种杨梅保水土”的拓荒实践。十载光阴,三洲镇杨梅种植面积从6.67hm2扩大到1533.33hm2,一跃成为海峡西岸杨梅最大产区,并通过开发冰冻杨梅、杨梅酒等产品进一步拓展产业链。2011年三洲镇杨梅产值达到7000万元,占工农总产值的1/4。同时借助杨梅采摘带动生态旅游,三洲湿地公园也应运而生,成长为“长汀经验”的另一重要标杆。当然,我们也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实践表明,尽管实施水土保持型特色农业开发会给当地带来生态改善和农民增收双重效益,但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滞后的问题:一是发展特色农业所配套的土壤培肥改良、水土流失防控、产品深度加工等技术,其不仅攻关难度较大,而且科企时常脱节;二是水土流失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尽完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一体化开发;三是农业开发过程中,人为强度耕作与不规范开发活动的持续加剧,加上受单纯经济利益驱动影响,致使开发与保护脱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治理区开发地的水土流失。为此要注重防控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

2.2以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的立体农业开发模式

根据土壤和资源状况,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和农业开发的梯层结构,建立多能互补、立体经营、综合利用的立体农业开发模式,其在南方红壤山地水土流失治理过程别受到重视和推崇。实践表明,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单一种植模式的经济果林植被不仅容易受到破坏,而且受损比较严重,致使水土流失剧烈反弹,进而不利于生态环境维护和立体农业生产。因此要根据山地的不同坡度、土壤肥力、根系深度、阴阳偏好等因素合理配置作物,充分利用时间空间,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建立高效优化的立体生态农业经济产业。例如浙江省安吉县,其将水土流失严重的40km2板栗林地改造成立体农业,坡脚套种茶叶、杨桐、杨梅、黑麦草等植物,作为植被缓冲屏障,蓄水截流;在土质较好的坡面套种毛竹;在土质较为贫瘠的坡顶套种红竹等小径竹,引进藤本植物、灌木等进行生态护坡;同时,利用当地丰富的毛竹资源,修建竹坎,形成竹梯梯田,配合截水沟、排水沟、蓄水池等工程水土保持措施,调控坡面水系,防治水土流失,提升森林生态质量。事实上,立体农业的开发利用,最大难度在于统筹兼顾水土保持和经济效益的作物选取和搭配。在实践过程中,部分企业或农户往往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为争取获得土地效益的最大化而忽略生态效益,致使水土流失防控效果不佳,甚至造成新的且更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很显然,优质的水土保持型树种、草种和经济作物的筛选和繁育成为发展立体农业的关键点和突破点。

2.3以沼气综合利用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开发模式

发展沼气等可再生能源,一方面有利于缓和烧柴引起的滥砍滥伐矛盾,其主要意义在于可从根本上解决山区农民的燃料、饲料、肥料问题,成为封山育林的必要配套措施;另一方面,其可作为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的纽带,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内部有机质的合理循环利用,从而保证循环种养型生态农业的良性发展,有序拉长产业链,使之成为引导山区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与重要措施。江西省赣州市山区农村的成功经验是:在水土流失治理区的农业开发中,摒弃高投入、高消耗农业发展模式,提出“猪-沼-果”循环农业开发模式,坚持山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并举,以生态经济与循环利用的理念,构建山地现代循环农业的综合开发模式。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废弃稀土矿区和崩岗侵蚀综合治理区,合理种植脐橙、蔬菜等作物,同时配套生猪养殖产业,并利用养殖业废弃物生产沼气,同时将沼液与沼渣作为有机肥返回作物生产系统,形成优势互补的合理循环,重点发展的水土保持型的循环农业开发技术模式得以集成推广。在其区域内的铁路公路沿线创立了百里山地循环农业开发长廊,不仅初具规模,而且已逐步丰富形成了“鸡-沼-果”、“猪-沼-稻”、“猪-沼-菜”、“猪-沼-鱼”等各种循环农业有效开发的新格局,其生态化治理与规模化开发循环互补的成功经验已在南方丘陵区农村广为推广。沼气综合利用已经成为水土保持型农业开发模式的重要环节之一,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在探索沼气综合利用方面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集成示范与有效引导,沼气池与灶具等维修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户对沼气使用的安全意识薄弱,乡村管理措施滞后等,影响了循环农业产业链中不同要素的有序链接,进而难以全面发挥良好的集成优势。为此,需要县乡政府积极引导并扶持发展乡村沼气能源业发展,节约资源,提高效率,推动山区现代循环农业朝纵深方向发展。

2.4以拓展生态旅游为特色的观光农业开发模式

南方山区乡村在推进水土流失防控的进程中与美丽乡村建设密切结合,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的特色产业。通过错落有致、层次丰富、季相分明的景观设置、村庄绿化和完善的田间道路及坡面水系工程等基础设施配套,融入源远流长历史文化,打造了一批以水土流失治理为基础的生态旅游产业是水土保持的新尝试、新举措、新方向。长汀县策武镇南坑村,这个以栽种银杏并套种牧草的措施大面积集成治理水土流失且最富成效的南方小村,通过综合治理水土流失而创立的银杏果园,不仅经济效益显著,而且点缀了秀美山村,同时将改善生态与乡村发展相结合,打造策武南坑生态农业园。长汀县不止步于水土保持的工作业绩,还进一步打造转型升级的模式,通过结合当地旅游景观资源,发展基于水土保持型的生态旅游产业,积极推进长汀生态文明进程。而位于湖北武汉的蔡甸区西湖流域水保科技示范园,依托秀美湖光景色以及毗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建成了集生态修复保护、科研监测、生态种养、休闲农业观光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示范基地。在水土流失防控的同时,引入生态旅游机制,以利于生态环境与农业开发相互促进,这样的良性循环可以创造可观的生态和经济收益。然而此种模式弊端也引起争议,有些地方假借生态治理之名违规建设的现象屡禁不止,崩岗治理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尝试沦为地产开发商的盈利之道,饱受诟病。如何遏制部分区域与相关企业的利益捆绑、破解招商引资的寻租之困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很显然,就红壤山地水土流失的治理而言,南方各地区在不断的探索中构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技术体系,尤其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崩岗治和坡耕地水土保持开发利用上,形成各具特色的治理方法和管理机制。人们在学习借鉴之时,更应该注意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创立水土保持型山地农业开发模式,要从个案开发治理中提炼共性经验,并形成技术标准,以求得以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提高。

3南方山区水土保持型乡村循环农业发展策略

通过上述4种水土保持型农业开发典型模式的分析,能够更深入了解水土保持型农业开发模式对恢复山地绿色植被、防控水土流失的重要意义,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保障土地资源的永续再生能力。经过多年的实践,人们不难发现,山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山区乡村循环农业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南方山地水土流失防控的经验给我们深刻启示,无论是进行生态恢复的工程型措施,还是采用生态经济型农业开发模式,致力于合理利用山地资源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之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的生态农业综合开发而言,要着力抓住3个重点,一是适度开发。要避免人为过度利用造成进一步水土流失;二是优化模式。山地农业综合开发与资源循环利用要因地制宜、因势而变;三是循环利用。由竭取的过度利用向互利共生的生态资源循环开发转变。最终实现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扎实推进山区农村循环农业发展。综合治理南方红壤丘陵山地水土流失,创立水土保持型的乡村循环农业发展新格局,其总体思路是:以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支持创新驱动,发展循环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着力绿色增收,让南方山区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得以充分体现,使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生态红利得以充分体现。同时要优化产业布局,推动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具体的战略是:要以山地水土流失防控为重点,以山地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以山地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环节,着力将南方山区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美丽山乡。实践证明,实施水土保持型的山地农业综合开发,是富有山区特色的乡村循环农业模式,其主要环节是修复土壤,恢复植被,培肥地力,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力求从单一开发型农业转向立体生态农业,从单纯资源消耗型农业转向资源环境节约型农业,从粗放增长型农业转向集约增值型农业。水土流失的治理要有防控和发展相结合的战略眼光,南方山区乡村循环农业的发展要有环境保护与优质经济统筹发展的战略高度。面对区域高效现代农业发展的严峻现实与南方山地水土流失防控的艰巨任务以及仍在恶化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山区乡村循环农业必须实施5个方面的具体对策:

3.1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山区科学发展规划

要立足于高起点,整合区域优势,梳理山区循环农业发展主线。要根据区域的生态环境基本要素,统筹兼顾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充分发挥区域生态服务功能。规划要分门别类,明确目标,保障重点,突出特色,以科学技术为指导,明确循环农业区域功能类型,逐步形成导向明确、规范有序的、功能多元化的开发格局。要通过有效防控水土流失,统筹保护生态环境,循环利用山地资源,推动循环农业发展。通过合理规划,优化合理布局;通过合理配套,实施科学开发;通过有效防控,减少水土流失;通过项目带动,发展循环农业。不言而喻,生态经济与循环农业本质上是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以科学发展为核心,遵循自然生态平衡,合理选择治理模式,着力资源循环利用。规划的重点是发展以合理利用为原则的区域循环农业开发。即在优化水土资源的基础上,配置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资源循环再生和可持续利用,最终实现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3.2优化产业结构,引领乡村循环农业开发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化农村发展建设对要素资源的需求呈指数增长,产业内部经济结构约束成为循环农业发展的瓶颈。乡村循环农业的发展和现代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山区乡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南方各地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整合区域生态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缓解结构约束对乡村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的制约,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与生态承载力相适应的山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把生态经济的发展要求始终贯穿于存量结构的优化和增量结构的深化之中,引领乡村循环农业进一步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其重要的任务是因地制宜地优选发展产业,优势互补地配套组装,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结合实际地搭建平台,根本目的是着力提高“三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实现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目标。因此,要在产业结优化升级的基础上,提升产业发展内涵,进一步挖掘乡村循环农业的发展潜力。

3.3科技创新驱动,实施科企工农有机结合

生态经济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发展,而科技创新恰恰是生态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最佳结合点。要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根基的区域生态经济,必须将农业科研单位与相关高校所取得的新成果运用于生态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之中,将科技创新作为区域生态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着眼点,将高效生态产业作为区域经济持续推进的重要载体。要切实提高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效率和防控效果,只有大力推进山地水土流失防控和发展山区生态经济才能得以实现,这无疑要以科技创新为根本驱动力,以科技成果集成应用为重要支撑,以科技兴农为战略举措,积极组织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将科技创新元素植入生态经济。唯其如此,才能立足更高起点、着眼更远发展。只有不断强化与实施科企工农有机结合,才能科学把握生态经济发展的走向,提升生态经济发展的价值,实现生态经济的高效发展。

3.4创新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投入要素作用

要结合各地农村实际,完善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结构;要结合山区资源特色,创立水土保持及其绿色家庭农场;要结合生态经济规律,实施项目带动以及重要设施配套。实现多因素、多途径、多专业的融合交叉,做到优势互补,成效叠加。就管理机制而言,要引导并建立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的机制,充分调动投资各方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企业与更多的农民参与山地水土流失治理,参与山地水土保持型循环农业开发。同时要创造条件,创立农村新型经营组织与农企合作开发机制,其要点包括5个方面,核心是培育创业主体,关键是创新投资机制,基础是适度规模经营,法宝是强化科技兴农,趋势是物联网的应用,保障是强化绿色发展。

3.5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