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环境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不同的历史时期,学者们对市民社会的研究都有不同意义上的认知,但基本上现在大部分学者认同在人类社会历史中应把市民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层次的历史时期,即古典市民社会发展时期,现代市民社会发展时期与当代市民社会发展时期。这三个历史时期均有许多学者对市民社会的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中以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为代表的古典市民社会学说派,以黑格尔与马克思为代表的现代市民社会学说派,以葛兰西与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当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学说派。
(一)古典主义上的市民社会
在市民社会研究的最初,市民社会的概念是与野蛮相区分的,其源于对城市文明的总结。而那个时期所谓的市民社会是城邦社会中的一小部分,这个群体的生活方式与大部分社会成员的公共生活方式相分离,有着自己的生活范围,他们享有城邦赋予的公民权,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他是这样区分公民的,即:牡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2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叱宝里体现了,在城邦中被赋予公民权的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成员,那些奴隶、妇女和儿童根本没有自己的生活范围与独立的公民人格。西塞罗对那个时期的市民社会也有着在这个基础上的理解,在他看来,市民社会是指“单一国家,而且也指业已发达到出现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体的生活状况。这些共同体有自己的法典,有一定程度的礼仪和都市特性、市民合作及依据民法生活并受其调整,以及-城市生活。和-商业艺术。的优雅情致。”
(二)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促使了人类社会的多元发展,这一时期出现过很多早期的论述市民社会构成的思想家,其中包括包括洛克、孟德斯鸿、亚当·斯密等,但是其论述多为没有清楚界定市民社会与国家公共领域生活的区别。之后的黑格尔对市民社会在现代意义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深人研究,其把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明确加以区分,这是在吸收和继承上述思想家理论成果的同时并加以创新的结果,从而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的确立者。黑格尔在其《法哲学原理》一书中详细而系统地阐述了市民社会的构成、性质、作用等,并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做了清晰的界定厂要黑格尔之后的马克思经过认真分析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在充分肯定了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的合理内容的同时,也明确指出其严重缺陷,并在此基础上,对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完善。马克思从“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角度来概括现代市民社会的,从而使市民社会理论更全面、更深刻,并超越了黑格尔从“需要的体系”这一角度规定的市民社会理论,避免了仅仅将市民社会概括为单一层面的经济交往的“需要的体系”这一弊端。
(三)当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
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变化导致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随着政治国家队市场干预和规制力度的增大,政治国家在社会中公共领域的话语权越来越强,而私人领域范围的缩小与公共领域的不断扩大,带来的是政治国家与社会逐步融合,逐渐出现社会化的国家与国家化的社会概念。葛兰西基于文化传播的视角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进行了音8析,继而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市民社会理论。葛兰西认为,市民社会不是马克思论述的那种简单的物质关系,总和,理解市民社会更应该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去分析,市民社会应包含思想文化体系,即关于社会文化知识与精神生活。哈贝马斯对市民社会理论的新发展同样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哈贝马斯在融合葛兰西、黑格尔、马克思三位大家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丰富了市民社会基础理沦配究的基础上。哈贝马斯在其《交往行为理论》一书中对市民社会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他在市民社会理论中建立了生活世界这一范畴,生活世界概念并不包括以往的私人经济领,指纯粹的社会文化体系。
二、市民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天然联系
(一)环境保护的内涵
环境保护的理念主要是减少甚至避免造成环境负担及危险所采取的措施或行为整体卢其主要特征之一即为公益性,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矛盾和关系主要以人为整体的一方,以自然环境为另一方。因此,环境保护这一理念是在支持、保障社会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以维护公共领域利益为核心的一种公益性极强概念,其包含的不仅是执政者与国家的管理意志与利益追求,也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公共利益维护的社会性要求。狭义上来讲环境保护应包括三大内涵:(1)为排除现已存在与出现的对环境的损害;(2)为去排除或减轻现在对环境可能或潜在的危险性;(3)为经由预防措施的采取来防止对未来环境的危害性。黝人广义上讲环境保护不仅应包括环境公害治理与抵抗,更应包括环境的维持与资源的有效管理以保障人类生活与生存的基础,那么这一具有预防计划性的措施涉及面甚广。传统环境法要求国家在采取干预措施来排除环境公害的损害与危害,但国家权力相对市民社会的自由往往是尽量避免的,避免过分压抑市民社会的自由秩序,这就体现了国家环境保护措施的局限性,因此维护公共利益的环境保护理念推广并不能仅仅由国家利用行政权去维持与推行,从而更加凸显了市民社会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特殊地位。
(二)市民社会中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化
市场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构成了市民社会最初的构成目的,尽管其从事市场交易行为的动机纯粹出于私利,但他们这种利益上既相对立又相依赖的交易关系恰恰为各个私人利益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权利义务保障。因为市民社会中的任何人,如果他不能首先满足别人的需要和利益要求,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利益,自此构成了以市场交易需求为中心的市民社会的权利义务体系。各个不同的私人利益在相互对立与竞争中形成共同利益,在于其一旦离开了市民社会利益共同体,任何私人利益都将无实现的可能。市民社会中私人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辩证互动态势,自发形成了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个个别利益实现的社会机制、私人利益共生共存的制衡机制和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动力机制。市民社会内部调整公共领域利益的规则自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其要求只有以充分尊重各个不同市场主体利益取向的基础上,保证实现私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推动着社会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实现。那么,这必然形成市民社会关心社会共同利益的利益倾向,即一定范围内的公益性。
由于市民社会独立自主的发展,从而使市民社会成员在拥有了其自主意志决定市场交易对象和方式的过程中,通过自身价值和私人利益的实现,个性自由得到了张扬,自主精神得到了培育,公益意识得到了加强,并且由此提升了其参与社会事务和政治国家公共事务的能力。独立自治的市民祠差戮为祠差轰主体提供了平等和自由竞争的舞台,使社会成员摆脱了政治社会身份歧视与限制的羁绊,市民社会的成员更够更切实地接触公共利益与界定公共领域。通过市场经济的规律去对国家公权力难以干预的领域去从根本上关注与保护公共利益。即“市场经济提供了个体条件、空间条件、观念条件和法律条件,为经济主体平等、自由、独立地开展经济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黔立样的社会经济基础也使市民社会拥有了国家公权力不能完全把握的使用工具一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市场经济的自身规律去关注与解决公共领域生活存在的问题,是市民社会相比国家公权力拥有的更有效更直接的调整手段。因此,作为公共领域问题的环境保护问题自然也会引起市民社会的关注与共鸣,市民社会的发展导致市民社会对公共领域的关注,现代环境保护意识的萌发是在公共领域内的一场意识革命,那么市民社会这种对公共领域的关注的热情与维护公共利益的独立属性便给予了市民社会参与这次环境保护领域革命的天然理由。
所以说,市民社会的发展演变必将由狭隘的个人主义中心向公共领域中心过渡,这种过渡是自然而然的,是独立自主的演变。环境保护意识的萌发及实施需要市民社会去起到理解与维护,相反市民社会关注公众领域的迫切心情也必然让市民社会去关注公共环境的保护工作,至此市民社会发展的三个层次体现了市民社会与环境保护工作之间的天然联系。
三、市民社会的演进与公众参与的必然
(一)公众参与的环境法内涵
公众的意愿是每个具体人群或个人意愿的集合,公众利益同样也是每一个具体人群或个人利益的集合。个体的意愿或利益只有符合公众意愿或利益时,才具有合理性。公众参与制度是公众及其代表根据国家环境法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公众参与是符合环境管理特点与富有成效的制度,在国际社会和各国的环境法理论与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许多的国际法文件如《世界人权宣言》、《公民及政治权利公约》等都为公众参与提供了国际法依据,公众参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许多国家的环境法也对公众参与做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二)市民社会中公众参与意识的升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民社会其实质已经是由不同利益主体基于市场经济平台而产生的平等自由关系,以及通过市场交换而形成的互为手段与目的的利益与需要的体系。市民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进过程中,其中的“需要的体系”通过普遍化的契约市场交换主体将从最基本的私权独立的家庭关系中隐含的平等关系上升为社会普遍的交往形式,使独立个体的自主交往关系在整个社会获得了“形式的普遍性”.但市场交换体系使个人从传统社会中的人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的同时也使市场独立主体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程度大大提高,物质利益的相互需求成为市场独立主体建立相互交往关系的重要枢纽。然而这种物质利益追求是建立在机会的偶然性与交往程度的短暂性,以及完全功利性的契约关系基础上,这种或然的不稳定的交往体系决定了基于利益双方自结成依赖关系依赖就是不稳定与不持久的。迪尔凯姆曾说过:“在唯有利益独霸一切的时候,任何事物都无法牵制人们的私心,每个自我都觉得自己与别人处在剑拔弩张的态势中,他们所达成的所有休战协定都不可能维持太久。实际上,自我利益是世界上最没有恒久性的东西,这样一来,人们只能形成短促的接触和联系。因此,我们必须看清楚,这究竟是不是有机团结的真正性质。”
综上所述,市民社会是由独立个人自主交往的私人关系构成的,这说明市民社会不仅存在包含着经济交往领域,同时也包含在非经济交往的其他社会交往领域。那么,公共领域作为市民社会基于市场发展关系必将关注的领域,决定了市民社会在经济交往领域的基础上必将形成的一种文化批判领域。市民社会通过自主的经济交往建立了政治国家之外的一独立性话语权,而市民社会为了维护这种独立性的话语权必将在个体经济交往的同时通过组织化的形式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力量并展开了与政治国家的互动和博弈。公共领域问题的公众参与形式就自然成为了市民社会中产生出来用以克服其内在局限性与国家文化领域垄断的新的社会力量,它的出现已经超越了以往物质经济利益关系中纯粹对物资利益的追求,通过在公共领域参与问题解决的方式,产生出不同理念和自由价值观的碰撞和融合而达成社会的公共理性和普遍共识,以实现整个社会有机团结的理性建构和价值整合。
四、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的内在联系
(一)市民社会中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必然性
通过上文对市民社会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天然联系及市民社会与公众参与必然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市民社会这个处于人类社会交往中的个别领域,其本身的发展与演进是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由狭隘的独立家庭生产体系向社会公众交往领域过渡的,这个过渡的过程也建立了市民社会在公众领域维护其根本个体利益独立话语权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博弈。市民社会关注重心向公众领域过渡的过程其参与的形式即为公众参与社会与国家问题决策,质疑与监督政治国家行为的方式,由于市民社会中私人公共领域对公众领域问题关注的必然性,加之环境问题的解决作为公共领域必将面临的问题,那么市民社会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发挥其应质疑国家、批评国家的作用也便顺理成章,市民社会对环境保护领域的关注必将是以公众参与的方式参与公众领域话语权的争夺中的,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对环境问题的解决以达到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其交往环境中的个体利益。而公众参与便是将公众的意愿即每一个具体人群或个人意愿集合起来通过种种途径,以公众代表的方式,集中公众的意见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二)市民社会中环境保护工作需求公众参与的必然性
环境保护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公共领域问题,不仅包括对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的解决与治理,并且包括对未来将要发生的环境问题的预防与规范,而政治国家针对环境问题的治理与防治要遵守最基本的比例相当性原则,即针对环境污染行为对于生命健康之危害程度,分别制定对自由市民社会适当干预的法律法规,国家权力对公共秩序的维持必将存在一定的社会领域死角,环境问题的治理与预防也存在相应的真空地带。那么环境保护工作的展开与实施就呼唤一种来自社会自身的力量去解决这个问题处理的空白地带,建立在独立平等关系基础上的市民社会是拥有高度自主意识的市场经济主体,这些社会主体作为“独立自主的个人,以及这些个人所自愿参与组成的社会群体、社团组织、利益共同体”等,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会“积极地参与和从事公益领域的事务,他们在法律和规则的范围内开展合理的运用市场自然规律的方式去不断地扩大对环境问题治理的范围。”并且由于市民社会在非官方属性的物质交往领域的存在,其社会主体的自愿性利益交往和自主性市场交换行为的日渐发达,可以培育更多具有独立环保精神和防控风险意识的环境保护主体。
五、结语
市民社会对公众领域的关注赋予其对参与公共事务的契机,那么市民社会中的公众参与形式就与环境保护领域便结成了必然的联系。市民社会的参与力量加人到人类社会环境保护工作中来,其成员在不断地探索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新思路的基础上,运用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及组织形式丰富和健全社会对环境问题解决的方式,深人地理解和总结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按照经济规律进行活动,使环境问题治理的运行方式更加健康规范并对自由社会的干扰程度最低,从而为整个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发展注人了无穷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着,吴寿彭译政治学网商务印书馆,2009一11
[2]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品;“绿色包装”;必然性
一、电子信息产品打造“绿色包装”重要意义
关注到当下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前提条件,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是未来世界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针对经济发展对于社会环境造成的巨大负担,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环境保护,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认知体现。本次研究就从环境保护工作的角度出发,针对电子信息化产品的绿色包装工作内容进行细致的研究,希望能够认识到实际工作的重要性和正面影响价值,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绿色环保的包装概念就是利用可循环体系的特征进行产品的包装,在包装的过程中使用不毒害效果的材料,以不侵害人体健康为重要标准,同时还需要兼顾到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目标和需求。包装产业在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对于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如何科学的应用绿色包装优化电子信息产品的包装是当下以及未来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选择科学的绿色包装方式,就是争取市场竞争权益的关键,也是满足我国社会经济与国际标准相融合的关键目标[1]。
二、电子信息产品打造“绿色包装”现状分析
从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行业发展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能够发现,传统的电子信息产品包装在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相关的法律、法规角度上进行优化和完善,才能够满足实际的社会环境保护工作发展和进步要求。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也就决定了相关联的生产和制度体系需要进一步的优化,无法紧紧跟随社会发展的效率,就会导致实际的工作出现困境和问题。目前,我国社会对于环保类型的产品保准理念推广存在缺失的问题,导致很多生产厂家随意的进行产品包装,严重的影响了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为了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很多企业为了降低包装的成本,就会选择污染性大的包装材料,对于社会环境保护工作存在严重的阻碍情况。由于法律监督和管理力度的不足,也导致这些企业的不良行为没有受到合理的管控,造成进一步恶化的环境问题。电子信息产品多沿用传统的包装理念和设计,缺乏创新的意识,在包装原材料的选择上也呈现出明显的质量不达标问题,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保证需求[2]。
三、电子信息产品打造“绿色包装”优化建议
关注到电子信息产品包装工作存在的问题,我国社会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和制度,希望能够优化产品的包装工艺,选择环保的包装材料,满足社会文明发展的环境保护需求和目标。重视对电子信息产品的包装,不仅仅需要认识到材料选择的重要性,还需要从包装技术的层面进行考量,完善整体的电子信息产品包装产业链条,在实际的包装工作进行过程当中科学的选择包装材料、包装方法和包装规模,严格的约束包装过程对废弃物的处理,尽量的节约包装资料成本,降低包装废弃物的排放,提供科学的包装废弃物回收途径,通过法律、法规的相关制度进行整体工作质量的优化和完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行业应当认识到我国基本国情,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针对实际的电子信息产品包装工作进行科学的考量,选择可降解的物质作为包装的原材料,在良好的基础支持下生产出对人们身体没有伤害性的环保包装材料,并积极的推广环境保护的理念和意识,让消费者和社会都充分的重视环保包装的使用需求,引导消费者具备健康的消费理念[3]。
综合,通过对上述研究内容进行切实有效的分析、探讨和总结能够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明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为了能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从生活的细节入手。环保的包装工作研究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细节工作内容之一,也是优化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的重要元素。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包装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意见。
作者:王超俊 单位: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言松,曹巨江.我国绿色包装研究进展[J].包装与食品机械,2014,01:60-64.
关键词: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压力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随之改变,人们原有的一些价值观念也在逐步被瓦解。与此同时,社会的现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如家庭离婚率逐年攀升、留守儿童逐渐增多,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加之当今的升学压力,一部分初中生陷入了紧张、焦虑的精神状态中。强化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时代在改变,社会的发展需要一批无论是在文化素质方面还是心理素质方面都合格的人才。为了适应社会新的发展趋势,在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年龄较小,正处于学习的最佳阶段,同时也是提升适应能力的最佳阶段。初中生的社会适应,包括社会环境适应、人际交往适应以及自我适应等内容,其中社会环境适应是最主要的一项内容。适应社会环境是指学生不仅要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要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乐观对待身边环境的改变,不急躁。面对环境的改变,应该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原有的学习和生活模式,逐步适应环境,逐步成长。
二、开展多种教育方式,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过大的心理压力往往是导致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教育活动,不仅是教师和家长的责任,也是学生自己的任务。对于教师而言,要仔细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一旦发现问题,教师要主动和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及时疏导和开导,避免事态的严重化;对于家长而言,要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大的精神压力,与学生加强沟通,及时舒缓学生的压力;当然学生自身也必须具有缓解压力的能力,一旦发现自己承受了过大的压力,学生要及时寻找缓解压力的方式,加强与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同时也要建立起自身的压力缓解模式。
初中生是国家发展的栋梁,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强化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积极预防,针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另一方面,面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学校和家长要担起应有的责任,积极寻找有效解决措施。
没病不等于健康
“不生病、不吃药就是健康”、“天天开心,没有大毛病就是健康”……在生活中,许多人都认为,只要不生病就算是健康。只有极少数人能认识到健康是身心两方面的,仅仅身体没病还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健康。心态平和也很重要。
然而,健康的涵义远不只这些。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全方面诠释健康
健康是人类生命生存的正常状态,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基本保证。健康包括3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身体没有疾病、不虚弱,这是满足生存条件的健康。包括无饥寒、无疾病、无体弱,能精力充沛地生活和劳动,基本的卫生要求可能得到满足,具有基本的健康障碍预防和治疗知识,对疾病和灾害能够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对健康的障碍能够及时采取合理的治疗和康复措施。二是精神健康或者说心理健康,包括有较稳定的职业和收入,经济要求能得到相对满足,可以舒心自在地生活。三是社会幸福或者说社会适应能力完好,包括能通过适当训练掌握高深知识和技术,并且有条件应用这些技术,过着为社会作贡献的生活,这是最高层面的健康。
防病重于治病
一粒小小的小儿麻痹糖丸不仅可以避免日后患脊髓灰质炎后不得不花费的巨额治疗、康复费用,更重要的是能够避免一个人终身的肢体残疾。古人云:“上医治未病。庸医治已病”。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和人群健康需求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疾病的预防。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也充分证明了疾病预防的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再者,有些疾病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预防,如艾滋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目前是不能治愈的,但这些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心理疾病不容忽视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二是有良好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消遣娱乐活动等,比如通过各种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家庭和睦、家庭成员人际关系良好。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并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使得许多心理疾病得不到合理的干预和治疗,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导致身体健康受到影响,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例如:一些人认为患精神、心理疾病是一种耻辱,对其一味回避,不敢面对,因而得不到合理的治疗;一些性格内向、好面子、谨慎的人当心里不快或出现问题时往往选择压抑和克制,时间一长,就会焦虑、多疑,进而引起胸闽、气短、食欲不振、便秘等,所谓“病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这里笔者要提醒大家:心理健康是健康重要的一部分,心理疾病不可忽视。
积极面对社会环境
在健康的3个方面中,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远不及生理健康,而对社会适应能力的认识又远不如前两者。事实上,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三者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缺一不可的。
没有生理健康。人的生命将不复存在;而生理健康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的水平,心理健康能促进人的生理健康,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因为一个人的快乐不完全决定于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生理健康。快乐与幸福是一种心理感受;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能促使心理平衡,使人主动地适应社会环境和不同的生活条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不但有利于健康,而且能大大促进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和事业的成功。因此,应该积极地适应社会大环境,并参与其中,以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更需用心经营
人们愿意经营财富、积累财富,其实。健康更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经营和积累。人人都知道拥有健康最重要。可获得健康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就从现在开始用心经营健康吧!
身心健康都重要。“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剂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马克思曾经这样阐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些人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和调节,很快将心理问题解决;而有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有限,会使自己的心理一直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甚至发展成严重的心理疾病,比如:有的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受不了老师的批评,翻来覆去想好几天,愤怒、焦虑的情绪使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因此,专家建议,要重视心理问题,加强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学习调节心理的方法,尽快走出阴霾与困惑、重塑健康心理。
积极适应社会。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由于对社会的态度和理解不一样,每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也不一样。首先,要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社会的积极方面,客观地看待存在的问题,因为社会适应能力首先表现在一个人能否接纳这个社会,也就是对社会的认可程度。其次。要积极地参与社会。比如一些老年人退休后往往感到无所事事、枯燥乏味,而把自己整天关在家里、天天看电视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无益。其实,许多活动都非常适合老年人,比如旅游、运动、参加社区活动、到老年大学进修学习等等。年轻人除了日常的工作和人际交往外,还可以学习利用新的渠道来获取信息和知识,使生活充满新意,学会享受人生的新内容,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事业需要社会支持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健康!”虽然目前大多数人已经认识到了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但是有专家认为,健康事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共同面临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加强健康管理。目前,一个与健康管理事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健康管理――正在兴起。顾名思义,健康管理是指健康管理师凭借其专业知识,对一个人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进而制定出适合一个人的健康计划,比如饮食结构、运动项目、疾病防治等。专家认为,健康管理事业开始逐渐兴起,说明了人们对于健康管理理念的接纳和需求。
摘 要 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的进行和审计报告结论的形成,同时随着新审计准则的实施,审计职业判断对审计风险控制将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文章从审计环境、执行主体、被审计单位三个方面,论述了影响审计职业判断的主要要素。
关键词 审计 职业判断 要素
审计师的职业判断是指审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根据审计执业标准和自身的业务知识及从业经验,对被审计事项及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判断、鉴定和决策的过程。笔者认为,影响审计师职业判断的主要因素有审计的环境因素、执行主体因素、被审计单位因素。
一、环境因素
审计环境可以定义成:在一定时期内,所有作用于审计且不断发展变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综合。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易为所处的环境所左右,审计环境对审计行为始终具有显著的影响。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进行职业判断时,必须考虑和适应其所处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职业判断的方式与内容随着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保证审计质量。
1.社会环境因素
系统论的观点逐渐被引入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这一研究领域。沿用该观点,审计职业判断始终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系统中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可以分解为:经济环境、制度环境和科技环境。经济环境中的变化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使企业的经营更加机动灵活,企业自主性增强,而在审计过程中加入更多需要主观判断的内容,从而提高了职业判断的难度,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依法审计成为现代审计的基本要求,制度环境也成为审计活动有序运行的基础。审计准则作为环境背景的一部分,对职业判断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在运用审计准则时,注册会计师必须根据职业判断来确定准则是否适用于特定的审计业务。此时,有没有具体的准则可能是进行判断的依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信息业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大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里得到了普及和应用。会计电算化最终会推动审计电算化的研究和运用,例如:审计线索电子化、审计内容扩大化以及审计方法和技术处理手段的多样化。可以说,科技环境的进步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水平提出了挑战。
2.行业环境因素
注册会计师总是在一定的行业环境中开展审计活动的,行业环境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公众对审计职业的认识、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意识以及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压力。
社会公众对审计职业的评价越高,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地位越高,取得的报酬也越高,职业吸引力越强,进入这一领域的人员的素质和质量就会呈现上升的趋势,由此也就带动了职业判断水平的提高,达到良性循环。
若被审计单位接受审计的意识较强,就会建立较为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支持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主动与审计小组进行沟通,为注册会计师进行职业判断创造有利条件。相反,如果被审计单位对注册会计师审计不配合,不仅不会协助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还会向其施加压力,制造障碍,对职业判断产生不利影响。
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环境推动了会计师事务所之间激烈的竞争,对审计行业造成了压力,一般表现在时间上和收费上的压力。当压力达到极限时,注册会计师就会变更审计策略。可能是采用了一种更有效率、效果更好的策略,也可能是消极的减少审计程序,承担更大的审计风险。
二、执行主体因素
注册会计师必须的特征有:独立和客观、具备相当的知识和经验、具有专业胜任能力、能够意识到判断偏差、具备成为一个优秀审计师应有的探索精神和专业怀疑精神。以上特征归纳起来,主要是两点:属于能力范畴的专业技能和属于道德范畴的职业操守,即德才兼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是注册会计师专业水平的体现。同时,只有具备坚定的职业道德,注册会计师才能保持客观独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保持审计的独立性。职业精神与职业判断之间的联系也得到普遍认同。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同样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会直接关系到注册会计师做出的职业判断。
三、被审计单位因素
被审计单位环境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当注册会计师提出的财务报表错报、漏报达到审计重要性水平时,管理当局的配合调整就显得很重要。积极合作的被审计单位往往通过提供更详细的所需资料,与注册会计师密切配合,这样有助于提高审计职业判断的质量,从而提高审计效率。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时间的要求也会影响审计职业判断。如果时间压力太大,他们就会集中关注部分信息;最后,当时间压力达到极限时,注册会计师就会变更审计策略。审计判断过程也依此逐渐适应时间压力。但最终结果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并因此承担更大的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性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所以,在小学的教育工作中要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应利用一切社会环境等因素创建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调动小学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双边作用,把小学思想品德课确定重要地位,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现阶段小学思品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过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在小学思品教育中存在多方面问题,例如,教育教学的环境;开展教育教学所用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学生自身存在的学习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需要紧急解决的问题。
(一)环境
小学思品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环境的定义:个人的生存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其对行为有影响的外部条件。在这里主要讲影响孩子受教育的最基本的三大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1)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最原始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从孩子接受教育开始,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恶劣的社会环境,导致学生处于亚健康的氛围,对孩子学习乃至品格行为的养成具有强烈的干扰作用,例如:社会的虚拟网络,孩子的抵制能力不足,会有一些孩子沉迷网络,迷失道德规范。(2)学校环境。学校环境是最适宜学生发展学习的环境,但是在当前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学习成绩第一位的主导思想,而且,在大部分学生实行学习成绩和教师的考核直接挂钩。再者,思想品德教育评价难以量化,没有评价标准,导致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背离了正确的方向。(3)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的是决定性作用,现在的家庭,或者父母忙着工作,对于孩子的教育甚少,或者部分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为孩子做各种事情,忽略了对孩子的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谈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学校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同样的存在不足之处。(1)教材内容。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课本内容过于简单化,而且脱离学生的现实学习环境,课本上内容与现实生活脱离实际,教材的内容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学形式。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形式,一般是说教,这种课堂对于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没有足够的动力,学生在这种枯燥的课堂进行着思品的学习,学习效果不能的到保障。(3)课程评估体制。在学校的课程评估体制关注的是孩子在课堂的表现,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对于孩子课下的行为规范等表现没有有效的监督,但孩子的品行更多的是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对课堂以外的孩子的品德教育没有针对性,没有形成像课堂一样的评价体系,部分教师只是在课堂内从事教学,对教学效果缺乏反馈和监督,对课堂外学生的表现更没有关注。
(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双边关系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教育的一个双边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扮演传授知识、组织秩序和引导学习等任务,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接受知识、听从引导等角色任务,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受教育的主体。现在,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这种双边关系不能够得到良好的配合。(1)教师主体地位不明确。现在很多小学,尤其是乡镇上的小学,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呈现混乱驳杂的现象。例如,在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思想品德教师;或者管理层认为思想品德课不重要,把思想品德课划分给语文、数学等科目;或者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课堂上,教学形式方法简单化,课堂枯燥无味,教学内容不能吸引学生;更有思想品德教师本身不重视自己所教科目,认为没有语文、数学等主科重要,这种轻视思想品德课的现象日趋严重。(2)学生受教育主体地位不重视。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受教育的主体,受教育就有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权利,现在的学校教育活动中,没有取消学生的这种受教育的权利,但是严重忽略了学生受教育的主体地性。现在教育多是一味地强调成绩,填鸭式教学,并没有太多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去。现在学校教育这种生搬硬套、空洞说教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影响深远,忽略学生受教育主体地位的同时,课堂教学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对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有害无益。
二针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策略
对于上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优化环境:建立三位一体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围
环境促进人的发展,决定人的成长,优化思想品德教育环境,对于整个小学阶段教育来说,将发挥出积极有效的影响力。三位一体,顾名思义:社会、家庭和学校组成的一个整体。社会环境应当为学生提供融洽的氛围,让置身于社会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身边的社会现象为镜子,更正自己不良的社会行为,监督社会不文明现象,促进学生健康品德的养成;家庭环境对孩子品格和行为的养成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尽己所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家长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典范,引导孩子品德养成,并关注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做出及时制止、引导和教育,提升家庭教育的真实性;学校环境,应该创造一种文明校园,从教师到学生都是文明积极的,让校园充满勃勃生机,发挥出学校的润泽学生的作用,给予学生巨大的精神鼓励,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最后就是整合三方教育,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让孩子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自己走出思想品德学习的误区。
(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和管理下功夫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上,首先要符合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学生必须能够接受这些教学内容,从趣味性方面考虑,可适当的增加彩色插图、品德小故事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孩子由我要学转变为我喜欢学,教学内容还要适当加入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纪念馆、清明节扫墓等,置于孩子这种特殊的场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悟,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学内容应当简洁而不仅仅是简单,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自己理解,再引导孩子去认识社会,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革命故事、英雄事迹等课堂,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乐于奉献的品质,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欢快的实践活动,提高感性认识,感性带动行动,促进品格和行为的良好养成;最后,在对学生教学评价上,转变以往以分数高低来评判学生的评价方式,应结合试卷测试、日常行为等给予学生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必须做到评价的科学合理性。
(三)明确师生在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管理中的双主体地位
教师队伍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品格和行为的养成,要培养优秀品行的学生必须要有优秀的思想品德教师队伍,建立优秀的队伍,学校应多给教师提供平台,进行业务学习、科研活动等,让他们在学习交流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学习弥补不足,提高个人水平,每个教师努力,就会发展成优秀的教师团队。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全过程,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走出校园,参加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变“你应该怎么样”为“我应该怎么样”。要形成一种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相互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究的关系。通过互动合作来完成思想品德教学课堂的构建,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结语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小学生的教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教育者培养的不仅是学习优秀的学生,而且是品行更加优秀的学生,学生的品行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呼吁社会、家庭和学校关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以期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模式,促进小学生品格和行为的良好养成。
参考文献
[1]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2]张志刚.思想品德教育接受的障碍、成因及理想状态[J].东北师大学报,2003,03:140-144.
[3]毛伟.浅谈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J].南方论刊,2014,02:78-79+91.
关键词: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5-91 -03
一、研究背景
性心理在心理学辞典上有如下定义:性心理是医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课题之一。狭义指在性情境刺激下的男女交媾过程中各种心理反应;广义指所有涉及“性”的观念或意识。性心理学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英国 著名学者霭理士(H・Ellis)和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被认为是性心理学最著名的先驱。1905年出版的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阐明了他的“泛性论”思想,以及性心理在人类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影响及其活动规律,论证了性动力对潜意识形成的决定作用。1933年出版的霭理士的《性心理学》,是一部划时代的性心理学专著,本书对人类两性关系进行科学研究,有创见地强调性心理在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同时,Stephen Dale 等研究发现参加性教育课程的大学生性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Herold 等探讨了西方性教育从加强性知识到提高性保护措施的转变。在国内,到了近代,性学家开始对性心理问题展开多方位探讨,如1924年北京大学学者张竞生极力强调性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性教育问题关系于人生比什么科学与艺术更大”。1991年,潘绥铭对北京市大学生进行调查,出版了《中国性现状》一书,对我国大学生状况进行了报道和分析,揭示大学生性心理现状引人注目、发人深省。本文认为,性心理是指人对性生理变化、性别特征和差别,以及两往关系的内心体验。大学生作为高知群体,正是出于个体性成熟的旺盛期,其性心理、生理的发展,充满了风险并最具挑战性。健全的性心理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其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引起了学者们广泛的关注,性教育问题已成为全体社会成员亟需解决的问题。已有研究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和学校类型探讨大学生在性心理、性观念、性知识、、性教育方面产生的差异并分析原因,提出学校作为影响性教育普及的因素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但是笔者认为,学校因素是其中之一,本文将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个人因素四个影响方面探讨其对大学生性心理的影响。不同因素对大学生性心理是否会有不同的影响,将为大学生性心理教育工作得以有效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样本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为自编问卷,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包括全日制本科生、全日制高职及专科生,研究生、其他成人教育或在职教育系列不包括),调查时间从2015年9月至2015年12月。问卷共发放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13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5.3%。样本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按性别划分,男生851人占39.9%,女生1282人占60.1%;按年级划分,大一785人占36.8%,大二514人占24.1%,大三568人占26.6%,大四266人占12.5%。
(二)研究工具与统计方法
研究中,大学生性心理量表及影响因素量表皆为自行开发。
1.大学生性心理测量
大学生性心理量表为自编量表,量表共62个题项,均采用利克特六点量表从“1-完全不赞同”到“6-完全赞同”进行评价,数值越大性心理越开放,数值越小性心理越保守。量表开发基于文献梳理基础,然后访谈部分在校大学生,收集与形成题项,题项产生程序规范,量表具备相当内容效度。
对大学生性心理量表进行测量,KMO检验值为0.954大于0.90,球形Bartlett检验的卡方值为75709.448(自由度为1891),显著性水平为0.000,非常显著;上述结果表明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法,因子转轴旋转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通过转轴后共抽取7个因子,代表七个维度,特征值皆大于1,七个维度分别命名为与观、性道德与性责任、性教育观、性幻想、失恋心理、同性恋观与性别认同、性知识认知。大学生性心理七因子结构清晰明确,所抽取7个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达56.004%,高于50%,具有较强解释力,因素效度良好。各题项意义明确,负荷在相应因子,因子载荷均大于0.4(最小值为0.505,最大值为0.831),题项收敛性较好,具有较好因素效度。
大学生性心理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值为0.947,七个维度子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08到0.930之间,皆大于0.7,测量具有良好信度。
2.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测量
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量表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因素四个子量表,量表为自行开发,由22个测量题项组成,其中家庭环境6个题项,学校环境5个题项,社会环境5个题项以及个人因素6个题项,各题项均采用利克特六点量表从“1-完全不符合”到“6-完全符合”进行评价,数值越大表明性开放程度越大,数值越小则表明越保守。各题项按其内容归于相应子量表,量表具备较好的内容效度。
对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量表进行测量,KMO检验与球形Bartlett检验表明:KMO检验值为0.879,大于0.80;球形Bartlett检验的卡方值为16929.182(自由度为231),显著性水平为0.000,非常显著;上述结果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对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量表,采用主成分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通过相关矩阵抽取公共因子,因子转轴旋转方法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旋转收敛的最大迭代次数选择系统默认值25,通过转轴后抽取4个因子,特征值皆大于1。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呈现结构清晰明确的四因素结构,分别代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因素四个层面;各题项意义明确,具有良好的收敛性,均负荷在相应意义的因子上,因子载荷均大于0.5(最小值为0.537,最大值为0.809);所抽取4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4.610%,高于50%,具有较强解释力;上述结果说明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的测量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测量结果也表明,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值为0.864,四个子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01到0.850之间(家庭环境0.761、学校环境0.701、社会环境0.822以及个人因素0.850),皆大于0.7,测量具有良好的信度。
综上所述,大学生性心理影响因素量表(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因素四个子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3.统计软件
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研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因素对大学生性心理的影响,被解释变量分别为大学生性心理综合得分Yt以及与观(Y1)、性道德与性责任(Y2)、性教育观(Y3)、性幻想(Y4)、失恋心理(Y5)、同性恋观与性别认同(Y6)、性知识认知(Y7)七个维度,解释变量为家庭环境(X1)、学校环境(X2)、社会环境(X3)以及个人因素(X4)四方面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表明,四个解释变量分别与八个被解释变量显著正相关,且四个解释变量彼此之间相关系数皆远小于0.8,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建立回归模型组,模型设定如下:
Yn=A0+A1X1+A2X2++A3X3+A4X4+e (n=1,2,3,4,5,6,7,t)
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对表1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家庭环境和个人因素对大学生性心理七个维度皆有显著影响,即家庭中父母对其子女的性教育的方式、程度以及个人对性的认识、看法、态度,对大学生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十分显著的影响,而且个人因素对大学生性心理各个维度均为显著正向影响。学校环境对与观和性知识认知影响不显著,对性道德与性责任、性教育观、性幻想、失恋心理、同性恋观与性别认同有显著影响。社会环境对与观、性道德与性责任、性幻想、同性恋观与性别认同以及性知识认知影响显著,对性教育和失恋心理影响不显著。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四方面因素,对大学生性心理综合得分皆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个人因素影响程度最大,家庭环境次之,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从这个结果来看,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都是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个人因素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应该从这四个方面来综合考虑如何改进大学生性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
四、结论
虽然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与个人因素四方面因素,对于大学生性心理七个维度的影响程度与方向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四方面影响因素皆对大学生性心理综合得分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个人因素影响程度最大,家庭环境次之,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因此提高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必然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要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与个人因素四方面综合考虑,重点在于针对个人因素,但也不可忽视其他三方面因素。
为此,大学生个人要通过正确的方法习得性相关的知识,以科学、正确的态度坦然面对自己的性需求、性问题,培养积极向上、健康的个人品格。家长对性应采取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方式,注重对性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性教育水平,主动与孩子交流,营造良好的家庭性教育的氛围,适时、适当地进行性教育,引导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尊重孩子的选择,同时也要配合学校的教育,注意孩子的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学校方面应开设性心理辅导室、性文化相关的课程、讲座,迎合学生对性知识、性教育的需求,另外,加强校园性文化教育的宣传,形成一套科学、系统、有效的学校性教育,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积极的性心理。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大学生获得性知识主要是通过书籍、网络和影视等途径,因此性的社会性规范教育,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健康规范的社会环境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欧居湖,张增如.中外近十年大学生性心理研究述评[J]. 中华文化论坛,2013,(05):171-174.
[2] 徐成尚.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4):267-268.
[3] 项传军.90后大学生性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129-131.
[4] 武慧多,杨健.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卷的编制[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3(1):56-59.
[5] 刘秀英.大学生性心理现状调查分析[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120-124.
[6] 苏春蓉.90后大学生性观念研究[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
[7] 王淑芬,王声涌,秦辉等.大学生性观念与性心理的调查研究[J]. 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995,16(2):23-32.
作者简介:
黄飞燕,女,广东珠海人,广东金融学院劳经系学生,研究方向:教育心理;
[关键词]城乡差异;社区养老;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8-0060-03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带来了严峻挑战,挑战之一就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社区作为居家养老模式的主要载体,对于满足老年人各方面的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建设有利于老年人健康愉快生活的社区养老的社会环境,是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然而现有研究基本上停留在社区养老模式的内容,其推行的重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政策建议上,忽视了对社区养老环境的营造。本文就是基于实地调查,用城乡差异的视角分析社区养老社会环境建设的现状。
1概念界定
社区养老社会环境一个抽象的概念。从宏观方面来看,社区养老是一个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不断推进的事业。从微观方面来看,社区养老需要社区、机构和家庭三方面的努力。它们共同为老年人提供的良好的养老环境才称得上积极的社区养老社会环境。本文在对社区养老社会环境进行操作化的时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它的现状进行测量:
11组织机构
社区养老服务的组织机构,包括社区内部管理社区老龄事务的工作机构和社区为老服务组织,是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核心,一切服务的实施,都需要它们去领导实行。
12制度政策
政策主要指社区落实各级部门有关老龄工作的情况,以及本社区为开展老年工作而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它们是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灵魂,一切服务都是以它们为指导原则展开的。
13人员关系
这里是指与社区养老有关的各类人员之间的关系。包括社区从事老年工作的专业人员与老年人之间的关系;社区内老年人之间的关系;社区里老年人与其他人群的关系等。这是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关键,只有各种人员关系和谐,才能够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
14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区为宣传老龄工作而营造的尊老、爱老、敬老的氛围;二是社区成员之间形成的一种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社区文化环境。这是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升华,只有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够真正保障老年人健康快乐地生活。
15活动空间
活动空间既指为增加老年人交往、娱乐而提供的活动场地及器材等设施;也包括为增加老年人互动、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而开展的各项为老活动。它们是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载体,没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一切社区养老服务都无从进行。
2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现状
为了明晰城乡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现状,仍需从社区养老社会环境建设的五个方面加以描述:
21在组织机构取得一定成绩,但在覆盖率上仍有城乡差异城市社区所调查老年人(825人)中认为“村居有管理老年人相关事务的机构”的有265人,Mean=03212。农村社区所调查老年人(615人)中相应有127人,Mean=02065。独立样本T检验:Sig(2-tailed)=000(
22在制度政策上,养老政策因种类不同既有城乡差异也无城乡差异以“孤寡老人的照顾政策”和“最低保障政策”作为“制度政策”的测量指标。城市社区所调查老年人(825人)中认为“村居里无儿无女的老人是有国家或集体负责养老”的有277人,Mean=03358。农村社区所调查老年人(615人)中相应有252人,Mean=04098。独立样本T检验:Sig(2-tailed)=0004(
然而,在城市社区调查老年中认为“村居里生活困难的老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有556人,Mean=06739。农村社区所调查老年人中相应有390人,Mean=06341。独立样本T检验:Sig(2-tailed)=0117(>α值005),不显著。由此可见,城乡社区在这一问题上没有差异。
虽然,城乡社区在养老社会环境建设时都重视制度的建设,注重落实和制定有关老龄工作的方针政策,比如“低保”政策落实就较好,没有城乡差异。然而目前的效果还是远远不够的,首先从“量”上来说,在回答“孤寡老人是否有集体供养”时,城乡老年人回答“不是”的人数近两倍于回答“是”的人数,因此必须提高为老政策的落实程度。此外在“量”发展的同时,还需要“质”的飞跃,虽然城乡生活困难的老年人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然而在保障水平上还有高低之分,城市的保障水平高于农村社区也近两倍。
23在人员关系上城乡社区没有差异,但对老年人缺少精神关怀对所调查城乡社区老年人认为的“村(居)领导比较关心老年人”“村(居)成员比较关心老年人”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Sig(2-tailed)=0315(>α值005),不显著;Sig(2-tailed)=0351(>α值005),不显著。由此可见,在村居成员关心老年人这一问题上,城乡社区没有差异。然而,对比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认为社区领导比较关心他们的老年人有280%,认为社区成员比较关心他们的老年人有412%,可见社区领导的关心度相对于社区其他成员对老年人的关心度,老年人更加满意于社区成员。作为养老服务机构的组织领导者,出现这样的情况值得反思。
24在文化氛围上城乡社区有差异,类型单一
城市社区所调查老年人(825人)中认为“村(居)里重视尊老敬老宣传,注意营造尊老敬老社会氛围”的有217人,Mean=02630。农村社区所调查老年人(615人)中相应有126人,Mean=02049。独立样本T检验:Sig(2-tailed)=0009(
虽然社区正大力加强为老服务的文化氛围建设,且城市社区相对于农村社区而言比较重视助老服务的文化氛围建设。但还可以看出,城市社区的助老内容虽然广阔,但还不足以满足各类老年人的需求,尤其是大部分社区只考虑到了困难老年人的生活,而没有全面考虑其他老年人的生活,因此需要更多的深化服务内容。农村社区跟城市社区相比,服务内容首先必须扩大,在扩大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够像城市社区一样深化内容、提高质量。
25在活动空间上问题较为严重,现有空间难以满足老年人需求在养老社会环境建设中,活动空间的建设是载体,是其建设情况的直接反映。然而城乡社区在老年人活动空间建设方面却存在很大的问题,现有的活动场地、活动器材、运动设施以及活动内容难以满足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就“村(居)里有老年人活动团体”、“村居里有老年人活动场所”、“村(居)里有老年人体育锻炼的设备”,对城乡社区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都是:Sig(2-tailed)=0000(
3总结与反思
31社区养老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况
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责任明确,那社区到底怎么养老?政府给出的答案是:社区居家养老。从养老类型的划分来看,社区居家养老是将“养老地点”与“养老服务供给”两个维度划分出来的“居家养老”与“社会服务”的一种交叉组合形式。[1]划分养老类型有三个维度,除了“养老地点”和“养老服务供给”之外,还有就是“养老资金的来源”,直白地说,如果养老资金足够充裕,当前我们所遇到的养老问题许多都会迎刃而解。养老资金不充裕,政府埋单力度不够,社区如何提供养老服务?
一靠社区志愿者?中国不仅缺乏长期志愿服务的文化传统,更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当前我们的志愿服务大多停留在依靠工青妇和大学生组成的临时群体身上,他们所体现出来的临时性、形式性甚至功利性都说明他们所提供的志愿性养老服务是靠不住的。二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虽然有地区要求各级政府投资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且提出一些软硬件的要求。事实上,要求每个社区单独建立一个机构,已经成为多数社区无法承受之重。它们所提供的硬件多数只能应付检查,所提供的软件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数量与质量的落后使多数老年人无法从中获益。三靠抚养协议?相关法律对于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义务有明确的规定,法律已经对于子女的赡养义务有了明确规定,为什么还需要并不具有严格法律效应的抚养协议,法律靠不住,协议就更不可靠了。
调查显示出的全面推行的居家养老服务实质上是徒有其表,实质低效的居家养老。村居层面仅仅满足于应付上级的检查与考核。实际情况是,这些考核指标反映出的也就停留在“有”的层面。这样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显然是低质量的,是不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广泛需求的。
32社区养老中的政府与市场
虽然市场性居家养老服务需要被提供服务者个人或其家庭直接在市场上购买,且随着老龄化加剧,此市场必然广阔。但福利性居家养老服务却属于政府基本责任范畴,政府应主要通过财政补贴或直接购买服务来履行责任。但当前政府在福利性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表现是值得反思的。
政府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部门,其职责是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法规,确立整体发展规划和分步推进计划,做好经费预算与资金拨付,社区服务组织培育、综合协调及有关的监管工作。虽然国家相关部委的各方面支持政策及资金已经出台并一定程度上落实,但是可以发现,现实中因为资金缺乏所导致的低质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遍存在。调查发现的大量为老服务基础设施的落后,不得不说是政府投入不足的表现。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才能够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33社区养老的城乡差异如何缩小
城乡因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不同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人口流动,在养老方面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因地域的差异所导致的养老服务内容和质量的巨大差异却应该被消除。当然,农村老人与城市老人的经济支付能力、思想观念等的差异在推行居家养老服务的时候需要考虑。现行的按照城市的标准在农村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显然不合适,相对于城市老人而言,农村老人需要的应该更多的是福利性的养老服务而非市场性的养老服务。因此,城乡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硬件标准可以不同,但是在制度保障、服务安排等软件支持方面,城乡应该消除差别。对于农村社区养老,应该根据农村老年人的集居化程度以及生活方式与城市老年人的差异,创新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这一点上反倒不应该城乡一体,农村地区应依托乡镇敬老院服务平台,开展为老服务项目。除此之外,农村地区最应该进行的是为老人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此基础上才是社区养老的社会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4):51-59
[2]陈友华,吴凯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与设计——以南京市为例[J].人口学刊,2008(1):42-48
[3]钱雪飞论建设社区积极的养老社会环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1):29-31
[4]宋君,张国平对南通市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6,20(3):12-16
关键词:中学生;道德行为;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161-01
一、中学生道德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1、学校道德教育存在偏差
学校在加强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为了抓教学质量,而严重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加之学校的道德教育教学教材缺乏,不能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即使学校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也只是分散在各个学科的教科书中,对于道德教育的内容偏少,并且教师对道德教育的方式只是局限于说教,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的叛逆和抵制情绪,使学生认为道德教育过于空虚,进而会导致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流于形式。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有着重要作用。虽然中学生在学校中已逐渐脱离对家庭的依赖,但家庭仍然是中学生生活和成长的重要环境,对中学生的道德观念影响很大,因此,家庭环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会深深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方式,并影响学生人格塑造。不良家庭教育价值观对于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也会产生影响。在市场经济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过度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进而导致家庭教育的目标偏离。
3、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充满了一些不良因素,尤其在当下一些不良风气滋生,比如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为了选择好工作,有些学生通过走后门等方式和功利主义等不良现象的过分追求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坏的影响,还有许多家庭倡导让孩子早些离开学校的思想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侵蚀。由此可见,不良社会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等外部条件很容易会导致一些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些人过多追求个人利益,也直接影响了中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
二、培养中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对策
1、创建优良校园道德环境
校园文化会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要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加强对校园环境的美化和优化。针对当前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络的建设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发挥校园网络的思想教育功能。加强良好教育环境的营造,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倡导良好的学风和道德教育环境,确保学校成为丰富道德教育内容和活动的重要阵地。因此,要优化学校德育内容、形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学校在学生道德行为中的主渠道的作用。
2、强化家庭道德教育的作用
针对家庭教育对中学生道德行为的深刻影响,所以要尽可能提高家庭教育在中学生道德行为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由于学生的许多时间生活在家庭中,中学生价值观念的初步判断会受到父母的影响,所以这就要求家长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教给孩子正确的价值体系,并在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做践行道德观念的行为。同时要严格区分关爱和溺爱。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应该以爱为基础教孩子明辨是非,而不是盲目的顺从和溺爱孩子。另外在家庭教育中,家务劳动也是培养孩子道德行为的重要措施。做家务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经常做家务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可以帮助他们抵御贪图享受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家庭教育要积极配合学校的道德教育。家庭要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品质。加强与学校老师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和孩子一起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
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会对中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很大影响。良好的道德行为离不开社会环境的优化。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为中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并且会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为了推动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打击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活动。同时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杜绝低俗文化的侵害,提高中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学生文化建设的投资,为建设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奠定物质基础,并加大舆论正面引导,加强对学校周边网吧等场所的整治,营造积极的校园周边环境,确保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加强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强对污染因素的控制,进一步净化社会教育环境,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行为教育是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重大任务。但是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却存在重智轻德、急功近利的不良现象,针对当前影响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因素,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需要依靠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调,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不断创新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充分净化道德教育环境,使道德教育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让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 肖 虹.新时期中学生道德教育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