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移动支付的优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但对于很多普通人,或许他们并不能完全分清这些支付手段的区别,只会选择自己最熟悉或容易接受的方式——老人可能更愿意接受简单的刷卡或“刷机”去支付水电费,年轻人可能更喜欢用手机替代PC端的所有功能,在手机上网购之后直接再用自己的账户付款。
眼下的移动支付领域,第三方支付领域的“三大派系”依然在技术上鼎足而立:近场支付的“绑定派”把银行卡与手机SIM卡或SD卡绑定进行支付业务,如直接刷手机及银行的网银;“账户派”将钱存入注册的中间账户再使用,支付宝、财付通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刷卡派”则让用户用自己刷卡方式解决电子支付问题,如拉卡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派系不同,制胜法宝亦各有千秋。一边是腾讯搭建的“财付通+微信”模式的微支付,一边是以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讯为主流的近场支付,再加上手机刷卡器的异军突起,不同移动支付模式推陈出新,各种新老技术纷纷粉墨登场,其中究竟有无孰优孰劣之分?
在“手机可能会变成一个钱包”的诱惑下,不同服务模式的细分,与不同技术手段的使用,到底哪一个可以决定企业的胜算?
十年迎来爆发
与欧美同时起跑
“移动支付发展了大约10年时间,但是在这10年当中,整体市场的变化不是特别大,只是在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才推动了这个市场的发展。”易观国际的高级分析师张萌说,“其实从整个产业周期发展的角度来说,我觉得仍然是处在发展初级阶段。从世界范围来看,欧美基本是和国内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尽管如此,张萌仍然认为此领域前景广阔。“在功能机时代,移动应用本来就不会有太大发展,但是到了智能机时代,随着移动应用的不断丰富,也是的移动支付的情境更为广阔。”
实际中,诸多的移动支付形式,诸如支付宝、财付通、快钱、手机刷卡器等,都出现了产品同质化的倾向,比如都可以用于水电费的支付、购买彩票、信用卡还款等。对于消费者而言,要区分个中差别并不容易。然而,在张萌看来,这种同质化的竞争并不奇怪。
“在产业发展初期,某种模式出现并取得成功时候,必然会带动一大批企业在这个模式上进行快速复制,比较明显的可能就是手机刷卡器这个产品。”张萌说。
事实上,在手机刷卡器这一领域,Square堪称鼻祖。“让每个人都可以接收信用卡付款。”这是美国知名手机支付公司Square的广告语。在这种模式下,Square的手机刷卡器可以实现个人(主要是个体商户)的信用卡收单,由于美国POS机十分昂贵,这一功能大大减轻了美国中小商户的负担,使Square得以迅速发展。
快钱公关总监王钊认为,Square的出现,给中小商户增加了客户流量,给用户提供了付款便利,于是形成了一个相对闭合的系统,满足了各方的需求。
“Square可谓在美国市场上创造了一个神话,也将它的成功带给了全世界,成为竞相模仿的对象。”显然,在张萌看来,中国手机刷卡器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依旧是Square的门徒。
“现阶段,银行卡的普及率较高,大部门处在一二线城市的用户都已经培养了比较深厚的刷卡习惯,且基本上实现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支付方式。一方面,成功的移动支付模式易被跟进,另一方面,现实中又存在客观需求的土壤,因此,未来的支付公司显然会在这种产品上进行复制或模仿。”张萌对记者如是说。
在国外,移动支付更多是在解决面对面交易的问题,除了像Square这样的“刷卡派”,老牌第三方支付巨头PayPal也已经开始与多个连锁企业合作。使用PayPal账户在一分钟内并且以优惠价订到Yotel纽约旗舰酒店的房间或伦敦Heathrow机场、Gatwick机场以及阿姆斯特丹Schiphol机场的一间休息房。在美国,通过手机上的Fandango应用程序和PayPal购买全美国16000多家影院的电影票;西班牙最大的票务公司,让人们更加方便地通过移动应用程序和PayPal购买他们出售的电影票及各类演出票;在日本,全球顶尖的移动社交游戏公司GREE已经集成PayPal作为手机游戏支付选择,并将在未来拓展至全球其他市场。
当然,PayPal也有自己的手机刷卡器,叫PayPal Here,在香港,已经可以使用。
从这点上讲,移动支付在技术上绝对不会存在“一招鲜、吃遍天”的局面。
技术无优劣
看服务如何满足客户
如果从技术上考量,对于眼下流行的NFC、虚拟账户、手机刷卡器和远程支付等手段,其者——各家支付公司不断站出来,宣称自己技术手段的先进性,场面热烈。
对于NFC来说,只有标准之争,没有技术门槛可言。但对扎堆于远程支付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来说,不同的技术可能决定了游戏不同的玩法。
快钱CEO关国光说,在银行领域,业务有公司、个人业务之分。支付公司亦可按照个人和企业的维度划分:“若按支付终端或者所服务的行业来划分的话,目前都尚不成熟。支付公司现在普遍会采取一个比较保守的策略,即不会将资源过度集中在某一个行业或某种支付工具之上。”
事实证明了关国光的判断,目前进入移动支付领域的企业在技术上的应用,除了拉卡拉像Square那样具备了“闭合体系”,其余诸强均是像PayPal一样在手机“快捷支付”和刷卡器双管齐下。仅以手机刷卡器来说,拉卡拉的“考拉”、支付宝的“超级支付”、财付通的“乐刷”、快钱的“快刷”,如果仅从外观上来看,很难让用户分清楚它们的功能差异;而在远程支付上,面对支付宝、财付通大力推广的“快捷支付”,从用户体验上看,快钱也有资格“笑而不语”。
拉卡拉创始人孙陶然告诉记者:“并不是具有刷卡头就可以做刷卡支付,对于这种付款机来说,其背后需要有庞大系统作支撑,甚至比POS系统还要庞大。”
比如,与square刷卡器没有芯片的读卡头相比,拉卡拉刷卡器则在读卡头中针对中国的征信环境设置了3个芯片,使用专用算法保证一机一密,消费者交易中涉及的所有银行卡密码均使用自定义密码键盘进行输入,并使用安全密钥加密体系加密。
而快钱的“快刷”大多只针对行业企业用户,行业本身已经具备严格的自律和数据保密需求,所以硬件方面则可以标准与square相差不多。
支付宝CTO李静明对记者称:“支付宝是世界上最大的网上支付平台,其服务标准是基于大规模计算集群,这个集群式跟国内外10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相联系的,可以保持100%的可用性及金融级别的稳定性。”
对于各种技术的优劣性,张萌坦言并不能将其做出评判。“其实,从技术上来说,这几种形式并不属于同一个范畴。如果说近场支付是解决的面对面的支付问题,那么远程支付则解决的是非面对面的困境。”张萌说,“从技术上来说,并不能判断是孰优孰劣,只能说各种移动支付方式满足的用户需求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在各自有某种需求的细分市场中,眼下很难去判断有哪种技术会把其他技术全部压制下去。“我觉得各种技术在一定时期内都会长期存在的。”张萌说,“最终原因在于其满足的用户需求各有差异。”
正如张萌所言,在产业周期的发展初期,“纵然同质化倾向已经表现出来,但是企业已经明显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就某种移动支付产品而言,在其所陈在的服务方面,其实也会略有不同。”
手机能否变钱包?
由用户决定!
PayPal总裁汤普森曾经说过,消费者是完全正确的,手机是金钱的未来。现在人们口袋或手提袋中的钱包将会虚拟化,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在不同设备上实现拟化,移动设备只是人们消费者选择的一种方式。
手机是否会成为人们的钱包,已成为今天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对于这种观点,张萌持赞成态度。在她眼里,随着智能机的发展,手机功能也越来越全面。近场支付技术的发展,另“手机钱包”的实现成为可能,而很多银行卡的信息,也可以写在手机芯片上。“应该说,手机变成钱包,是未来额一个发展方面,但是其最终决定权肯定是在用户手上。”张萌说。
手机可以变为钱包,但手机却并不必然成为钱包发展方向的唯一载体。“钱包不会完全限制在手机上,如果你没带任何东西就出门,那么你的钱包就可以放在我们的支付宝的云端上,只要你告诉我们支付宝的ID是什么,让我们识别绕是你本人在操作就好了。”对于这个观点,支付宝CTO李静明这样说。
与支付宝在技术上的自信相比,拉卡拉创始人孙陶然则表现出更加释然的态度。“某个人可能去报摊的时候就用硬币,去坐公交车的时候用公交卡,但是他去商场的时候去刷卡,然后他去书店的时候可能用纸币。”孙陶然说,“第三方支付也是一样的,有很多人是同时用支付宝和拉卡拉、支付宝或网银,并不是说他只用我的不用别人的。”
支付过程是整个电子商务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双方实现商业交易的根本目的,是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中精确性、安全性和便捷性要求最高的业务过程。电子商务交易中的移动支付,是指用户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借助“短信、蓝牙、红外线、无线射频技术(RFID)等非接触式移动支付手段,允许移动通信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远距离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1]。支付行为的移动化让传统电子商务移动构建起移动电子商务体系。相对于传统的电子商务而言,移动电子商务可以真正实现任何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到整个网络的商业信息和服务。
移动电子商务因其灵活、简单和方便等优势,成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随着移动终端、智能软件和无线网络的发展,人人都会成为移动电子商务的用户和移动支付的主体。目前,我国移动电子商务正处在快速兴起阶段,在行业整体蓬勃发展的同时,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信用体制不完善扰乱了市场交易秩序,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了市场交易效率,将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2]通俗地讲,如果一个消费行为会给用户的财产造成威胁,那么不管它有多少优点,都很难被人们接受;如果交易安全问题不能解决,整个移动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势必停滞在瓶颈期,难以持续发展。
1 移动支付的安全需求
1.1交易主体身份认证的明确性
身份认证和授权意在保证只有拥有权限的用户才能访问相应的数据、系统,使用相应的功能。每一个用户都应被授予一个唯一的用户ID对其身份进行标识,以确保用户身份的可识别性和可追溯性。真实世界中的身份认证一般有基于信息秘密的、基于信任物体的和基于生物特征的认证方法。网络世界中的认证手段与真实世界一致,为了达到更高的身份认证安全性,某些情形会使用双重认证和多重认证。认证信息确保这一标识代表的是合法用户,具有授权权限,确定信息的收发双方的真实身份,防止身份被伪造。
1.2交易过程中信息的完整性
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应保证数据不被泄露、修改和删除,防止黑客入侵后以伪造信息替代正常信息。加密技术和安全信道技术可以用来防止数据泄露,信息分类和校验等手段可以用来防止信息被非法修改或删除。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设备和线路有时会发生故障,因此,系统需要具备一定的容错能力,以此保证系统不会发生长时间停滞,同时要保证系统更新时对原有软硬件的兼容能力。除此之外,系统还应能识别所接受信息的状态,判断是否受到重传攻击。
1.3交易双方利益的保障性
抗抵赖性是保障移动电子商务交易双方的利益的主要表现。交易抵赖是指交易双方中的一方在达成交易协议后单方面放弃交易或是在交易发生后否认其参与交易。保障性需求要求通过一系列制度方法和技术方法,控制在移动电子商务交易时交易发生抵赖,同时,在交易抵赖已经发生后确保有解决办法。防止交易抵赖的主要方式之一――数字签名技术可以证明交易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的所有指令和活动。在任何一方发生抵赖行为时,另一方可以将数字签名作为证据,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
2 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
2.1无线网络自身的安全问题
移动电子商务依托的数据传输是无线网络,数据的传输信道是一个开放性信道。相对于有线网络而言,无线网络传输的数据更容易被拦截和破解,黑客只需要利用适当的接收设备就能进行无线监听。移动支付现有的身份验证方式大多是通过给手机发送短信验证码或者使用动态密码令牌。一旦通信被窃听,用户的账号、密码和手机号码等数据就可能被窃取,黑客即可通过劫持金融机构向用户发出的验证指令到自己手机上非法进行资金转移。
2.2软件病毒造成的安全威胁
目前,“国内外对智能手机平台上的安全问题研究并不成熟,而手机病毒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增长迅速,其破坏力和影响力也与日俱增,给当前的智能手机持有者带来越来越多的困扰”[3]。病毒可以利用图片、文字和音频等的下载,电子邮件和短信的发送、二维码的扫描等方式传播。病毒运行往往会造成用户系统及软件运行异常(停止运行、关闭和崩溃等)、终端硬件运转异常,进而导致数据泄露和恶意吸费等问题。
针对电子商务的软件病毒主要将目标锁定在移动支付上。据腾讯手机管家安全专家统计,支付类病毒的特征含有静默联网的占61.09%,其次是默默删除短信的占37.30%,默默发送短信的占30.10%,读短信的占19.74%。另外还有包含子包、静默安装、默默卸载等特征的病毒。手机支付病毒能够窃取支付宝、网银、微信支付的账号和密码,直接给移动支付用户造成财产损失。近年来二维码扫描流行,一些用户缺乏使用网络的安全意识和警惕性,随意扫描二维码。有些二维码隐藏病毒,被扫描后会让终端立即中毒或留下潜在的威胁,一旦时机成熟,不法分子就会发起攻击,进入用户的终端系统。
2.3移动终端的安全问题
移动终端因其被个人随身携带,所以容易出现终端的丢失和被窃。因为移动支付的前提一般是终端与银行卡、信用卡绑定或手机SIM卡与POS机靠近链接,所以移动终端的丢失会对用户的财产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如果用户信息泄露,不法分子还可能冒充商家对用户进行诈骗。
移动终端自带操作系统存在的漏洞也为移动支付带来安全隐患。2013年,360互联网安全中心针对目前较受欢迎的9大品牌、18种典型型号的安卓智能手机进行了漏洞研究,研究的结果是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的漏洞平均有20个,最少的有3个漏洞,最多的有40个。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作为一类软件,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量已知或未知的系统安全漏洞,攻击者可利用这些安全漏洞对终端用户发起远程攻击,如破坏用户终端功能、恶意吸费、窃取终端信息等,甚至可以将用户终端组成僵尸网络攻击移动互联网。[4]
2.4运营管理机制和操作中的漏洞
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迅速态势和美好前景让许多人看到商机,互联网上因此集中涌现出众多移动电子商务平台。而平台运营商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机制良莠不齐,用户很难甄别这些平台的真伪和优劣。如果运营商对商务平台的经营经验不足,或者在平台的开发过程中缺少一定的技术安全思考和控制经验,或者平台的运营管理机制不健全,那么,交易的安全风险就难以控制。其次,电子商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也影响移动支付的安全程度。工作人员如果缺乏职业道德,泄露、贩卖用户的个人信息和平台的交易信息就是对移动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的一种威胁。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移动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法规。而现有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全适用移动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交易纠纷的解决方法在法律上还不甚清晰。
3 解决移动支付安全问题的对策
3.1完善无线网络的建设,提高网络的安全系数
为了保证无线网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首先以企业和客户的实际需求和移动应用的要求来制订安全策略,建立一个强大、安全的商务平台。为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可采用加密技术来保证数据不被泄露。加密技术常用的有数字签名技术和身份认证技术,还可引入WPKI技术。将PKI安全机制引入到无线网络中,形成WPKI安全技术,能为各种无线网络上的应用提供加密和数字签名等安全服务,从而保护移动用户的合法信息(账户、密码等)不受侵犯,满足移动电子商务的安全性要求。[5]
3.2增强系统性能和用户网络使用安全意识
为了防止终端中毒,手机、平板电脑等可以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同时,用户应具备网络安全意识,规范操作手机,不给手机越狱‘不给手机乱装软件’不随便打开陌生人发来的文件、邮件、短信和网络连接等。除了病毒,近年来“手机恶意软件的爆炸式增长和多起个人隐私泄露,使得手机安全引起高度重视”[6]。因此,用户不能贪图小便宜下载来源不明的软件,特别是在下载支付应用客户端时,必须在官方网站操作。扫描二维码时,需要确认二维码提供者,一旦发现异常,立即中止操作。在使用SD卡等内存卡交换数据时,注意防止病毒感染。此外,技术生产商需要加大对移动终端设备安全性的思考,研发安全性能较好的操作系统。
3.3保护相关物件和个人信息,升级防盗智能
用户应注意防盗,保护个人信息。在公共场合谨慎保管自己的手机、身份证、银行卡等,以防丢失和被盗。在网络生活或日常生活中,应该谨慎填写身份信息、银行卡信息、通信信息等个人资料,避免不必要的信息泄露。在涉及手机验证时,绝对不能把手机验证码提供给其他人。
用户丢失手机后应立即向电信运营商和支付服务商挂失:联系电信运营商,挂失SIM卡,以防被用于其他用途;如果有银行卡、支付宝等与手机绑定,应该及时联系各服务商,进行相关业务的冻结。如果手机安装有专业的手机安全软件,一旦手机丢失,可在第一时间使用安全软件的防盗功能,远程控制手机里的支付程序。
4月12日在杭州支付宝了全球首台支持“声波支付”的自动售货机,这也是“声波支付”技术踏入商业零售领域的第一步。这些声波售货机内嵌入了支付宝特有的声波模块,可以对用户手机发出的超声波进行智能化处理交易,支付过程不超过1分钟,令人耳目一新,十分“”!
“声波支付”适合便利店、超市和百货店等传统商业企业,并有望破解排队顽疾,优化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并将加速O2O电商模式全面落地,推进零售电商业变革。
去年7月,支付宝曾在广州展示了炫丽无比的手机“摇一摇”支付和转账技术。这些意味着支付宝支付创新技术已全面遥遥领先,引领当今业界潮流。
越来越酷的支付方式
从条形码到二维码,从条码到摇摇支付,再到如今的声波,支付宝在支付方式上玩的越来越炫。如果哪天支付宝再收购一个语音智能识别公司,到时,付钱真的只要说出“我要付钱给***”,钱款就能立即到账,请你也不要惊奇。
实际上,支付宝几乎利用了用户手机中所有可能利用的传感器和识别方式,从摄像头、屏幕、GPS、加速度感应器、磁场感应器、mic、听筒、蓝牙等,到二维码、短信等等。据说类似气压、Wifi等也进入支付宝支付技术的超级实验室了。
还有,支付宝钱包的转账功能如今也升级成为了“超级转账”,可以向任何人转账支付。除了支付宝用户间进行转账外,还可以向没有支付宝账号的用户转账,只需输入收款方手机号和真实姓名,收款人随后会收到一条短信,按提示回复相关银行卡号即可完成转账。
另外,支付宝的另一款产品更是提供了充广阔的想象空间。其“一淘火眼”据说可以扫描条码、拍摄杂志上商品页,未来还将推出识别企业logo,识别酒店建筑,并在这些基础上提供商品信息的功能。据悉,马上要推出的“火眼逛超市”可以让用户只“逛”超市,不用排队收银,只需要将商品拍下来加入购物车,便可在家等待送货上门。
“我们希望有一天用户出门时只用带支付宝钱包就足够了。”支付宝相关负责人方面表示,“电子支付相对钱币具有综合优势,替代钱包是一大趋势,今后还将不断优化产品的设计与体验。”
没有最酷,只有更酷的支付方式
也许你会认为现在支付宝声波支付方式是全世界最酷了,其实那可能有点“坐井观天”了。支付宝的支付方式只能说很酷很炫,但还不是最酷最炫。现在连手机都不要带,就能在商业网点支付了。
你看,你的眼睛、手指,还有你那张小脸,现在都能结账!这岂不“酷毙”?
我们知道,如今支付方式仍有不少安全隐患,如手机被盗、银行卡遗失、网银密码被窃等。有没有比移动支付更为安全、快捷的支付方式?手指(或指掌)支付就应运而生。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在一家餐馆里,你自以为很酷地拿出手机来支付,结果旁边有人只挥了挥手就走了——他并非是在说拜拜走人,而是利用一种叫静脉识别的技术,通过扫描手掌上的静脉付了账。这真是“酷”得不得了。
手掌支付识别是指利用近红外线照射手掌,从而形成你独一无二的静脉图像。服务提供商把该图像存储起来,并与你的银行账号、信用卡、网银等关联起来。然后,当你支付时,系统只需将即时获取的静脉图像与预先存储的静脉图像进行比对,就可以完成身份识别、核对,从而实现静脉识别支付。
在采用手掌静脉识别技术的产品中,当前最为成熟、应用最广的要数“手掌卫士”PlamSecure了。它最初由日本富士通公司研发,目的是为了帮助用户对个人电脑进行加密管理。如今,“手掌卫士”已经被广泛安装到欧美日许多国家多种非接触式识别装置上,包括提款机、门禁系统、收银台等,十分快捷。
虽然生物识别技术早在19世纪就已经出现,但其真正应用还是在21世纪初互联网普及之后,而大肆其道则在最近一年。生物识别支付技术除了指掌支付,还包括虹膜识别、人脸识别、眼睛识别、声纹识别、DNA识别和笔迹识别等支付技术。目前在支付领域应用最广、最便捷的,当属指掌识别和人脸识别。
纵观近两年国内外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出,继应用最广的指掌识别后,人脸识别技术因其自然、非接触、实际应用效果佳等特点正在被市场广泛看好。在国际生物识别市场上,人脸识别的应用已迅速超出了安防领域。比如:谷歌正在研发安卓人脸识别方面软件和人脸识别手机应用支付,通过摄像头识别人脸就能实现快捷线上线下支付;目前许多国家的社保系统纷纷启用了人脸识别技术,以规范领取人资格;在日本、美国,银行人脸识别技术也嵌入支付系统里,使人们进入银行支付再也不用带存折、银行卡,等等。
这些无不标志着生物识别技术正驶入急速发展轨道,给世人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便捷、安全,人们再也不怕排长队结算,也不怕遭遇银行卡遗失、忘记密码、手机被盗,因为你不可能丢失你活生生的手掌、眼睛、整体面部、声音频率。这可是从未有的划时代的革命性突破与享受啊!
逐浪支付革新背后是钱潮,
而站钱潮之巅关键在抢入口
谁引领消费者支付方式,谁抢占支付入口,谁就将引领消费者消费行为,谁就将在钱潮滚滚的一切商业领域里捞得盆满钵满,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纵观全球,各资本机构在支付领域尤其是移动支付(大部分生物识别支付也属于移动支付范畴)领域推出创新的频率如此之高,花样如此之多,背后是什么原因?第三方支付市场是典型的买方市场,作为卖方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为争夺市场大蛋糕必然会不断推陈出新。IDC研究机构的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移动支付的金额将突破1万亿美元,而易观国际机构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超过1000亿元,到2014年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3850亿元,预计未来3年内中国大约会有两亿用户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支付。
强大的数据意味着,今后几年全球支付业务将呈现持续走强趋势,钱潮滚滚,令银行、支付公司、零售商、电商、运营商、IT应用商等各方神仙垂涎三尺,各方快马加鞭的在该领域跑马圈地,积极布局移动支付市场,全面进行支付技术创新。
当前,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和支付需求的不断更新,目前已产生了网上支付、电话支付、手机支付、移动支付等多样支付手段,然而即便如此,随着消费者金融需求的多样化、智能手机的不断推出以及移动支付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些现有的支付手段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了,势必要求支付方式向更深更细更专的方向发展,这也就是产生声波支付及各种生物识别支付产生的内在诱因。而在客观可见的市场高速增长下,创新一个支付技术,就等于抓住一个支付入口,就等于抓住一大批海量用户(尤其是80、90年后的消费者),随后产生的可能是爆发性数量的商业机会及滚滚财源。2012年春节期间,多样化的支付宝无线支付交易量同比增长了18倍,增长速度迅猛,每天有40多万用户用手机支付,支撑了手机淘宝的庞大交易。新兴支付方式更催生了虚拟物品的交易。在淘宝,虚拟商品市场规模已达千亿元,并且还在逐年猛增。支付方式的多样、创新、领先,为建立一个庞大的阿里巴巴金融帝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支付即是产业的血液。对于产业而言,支付越普及,产业“大厦”就越牢固,支付方式越先进、多样,就越能吸引消费者,越能“引水吸金”。可以预见,在未来的竞争中,谁掌握了最新最先进支付技术,谁就能抢到最多的客户,谁就能抢占市场的主动权,抢到钱潮。
科技的不断创新,势必将推动工作模式的改变、生活品质的不断变化、提升,每一次科技创新,也势必会引发相关产业的变革。从B2B到C2C、B2C再到C2B以及现在最流行的O2O,推动电商模式不断变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支付技术革新。而引领O2O的消费者入口并最终促成其成交的是什么?那就是各种便捷的支付方式。事实上无论是会员卡、优惠券还是团购券,其最核心的是支付交易方式。对任何一个涉足从事O2O业务的企业来说,支付是完成交易闭环最难也最重要的部分。而紧密链接支付宝的淘宝、天猫,在完成这个闭环上面优势最明显、最独特。去年“双十一”三天之间淘宝、天猫二者合计交易额就高达191亿元,使其他电商和传统零售企业望尘莫及。
这也是支付宝近两年斥巨资豪赌支付科技研究的主要原因,而信息科技的进步与突破也为支付宝支付方式的革新创造良好的条件。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各类创新方式都是为了让消费者得到更加便利的支付体验,而只有消费者的满意度提高了,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就支付平台而言,能够赢得用户的青睐就是硬道理,才能站到钱潮之涛头。
多元化支付应用普及尚有难关,急需突破
支付方式创新能吸引消费目光、点燃消费热情,支付方式多样化能广开财路、引水招金,从而引领消费行为创造商机,因此海内外许多资本大鳄都在积极布局支付市场,不遗余力进行技术创新,发动支付技术革命,以占制胜高点。
支付产业已凸显了美好而广阔的“钱景”,然而毋庸讳言的是,我国支付行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就不可避免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而产生不少问题与挑战,需要多方努力探索与解决。目前来看,我国多元化支付产业面临着存在支付安全隐患、消费文化习惯不一、应用推广成本和产业链不协同以及消费纠纷如何解决等不少问题。
就目前而言,手机支付方式尚存在两个明显的弊端:一是大多数手机受到SIM卡容量的限制,所发送的信息全部为明码,致使手机支付的安全性较低;二是通过短信支付方式的即时性较差,难免会造成资金流和物流的停滞。若要使手机支付达到理想的快捷、安全的层面,至少还要从技术角度效解决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而使用生物识别支付,核心也是金融安全问题,生物识别整体系统建设仍需要诸如银联这样的机构增强其安全与信用的保障。
较为前卫的消费习惯仍没有养成。尽管移动支付优势明显,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但据易观国际调研数据显示,国内用户目前对手机之类的支付业务的使用率还处于较低水平,月平均消费金额不足200元。像声波支付、摇摇支付、指纹支付、人脸支付等诸多颠覆式支付手段仍未能完全打开消费者的“心结”。对于并不十分熟悉网络且一般只用现金,甚至连刷卡消费也很少的许多国内消费者而言,接受如此前卫、太“酷”的支付方式,需要较长的适应期。因此如何形成全球化的“好用通用”的支付新格局,重要的是良好的客户体验,以及在良好体验基础上的传播。
应用推广成本仍较高。以“声波支付”的自动售货机为例,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挺方便,但有许多商家却不愿增加设备成本,将令该技术短时间内不能迅速普及。“声波支付”的自动售货机每台成本至少千元左右,要在一个地级市普及,要花多少钱?而指掌支付、人脸支付等生物识别支付技术同样也面临好用却不易用、推广应用成本高昂的尴尬局面。以生物识别支付应用为例,其手续费收入是否能涵盖设备及系统的投入?与其他竞争性技术或者替代方案的优劣比较(如手机支付),性价比如何?这些都需要在做推广应用时认真斟酌的。在成本尚未降至能普及的前提下,其在零售等行业发展将受到较大的制约。
需要指出的是,至今支付产业链错综复杂,各施其政各行其是,参与各方的利益和资源的争夺激烈,仅依靠单一技术标准的出台和建立第三方可信服务管理平台很难改变目前现状和推进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产业链各方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来探索相互可能的合作,整个产业链建设应以融合各方的商业模式、不断更新的规范和持续的平台整合为主线有序推进,在支付业务的资金安全、产业链构建和商业利益分配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改进。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金融
互联网金融,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实现资金融通的一种新兴金融服务模式。2013年余额宝问世以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进入爆发式的增长期,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把理财目光从传统的银行存款转移到大量的“宝宝类”产品上,众多的中小企业以及个人小额资金需求者也通过互联网金融完成了资金筹资的任务。这一系列的业务的创新模式,给我们传统的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带来了莫大的冲击,直接影响我们商业的业务扩展和盈利模式。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应直面挑战,主动地适应信息化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与业务模式的影响,积极寻求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在业务经营模式、服务质量,新产品的开发等流程上寻求突破,从而不断提高用户满意度和服务质量,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在竞争中不断的壮大和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一)第三方支付领域
2016年第一季度我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达到62011亿元,同比2015年第一季度增加约为三倍,2016年第二季度交易规模达93400亿元,环比增长率为51%。2015年至2016年第二季度我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呈爆发式增长。移动支付代表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现金生产力,拥有移动互联网领域强大的生活应用场景是提高移动支付生态链核心竞争力重要一环。2016年第二季度我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市场份额支付宝占51.8%居于首位,财付通、拉卡拉,分别位居第二、第三,支付宝、财付通凭借多维度生活场景占据绝对优势。未来无卡化支付是趋势,场景和入口成为提升份额的重要因素。在第三方支付强势发展的背景下,将告别第一支付工具功能,打通理财、消费、工具三大触点,覆盖领域推陈出新,进一步强化粘性。
(二)融资与投资理财领域
1.P2P借贷平台。2016年上半年P2P网贷收益率持续下降,2016年6月综合收益率为10.38%,预测未来收益率不会超过10%。P2P网贷行业已从疯狂膨胀过渡到理性调整期,行业处于洗牌阶段,倒闭潮愈演愈烈。因为政策环境的原因,合法合规成为考验平台的第一门槛,金融创新、风险控制成为判读平台优劣的重要因素,也是吸引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收益率下降,回归理性,平台竞争更加激烈,移动理财成为主战场,获客成本也进一步上升。
2.众筹行业。2013年及之前全国众筹行业仅成功融资3.35亿元,而至2014年,众筹行业成功融资21.58亿元。2015年全国众筹行业共成功融资114.24亿元,2016年上半年为79.41亿元,是2014年全年的近3.7倍,是2015年全年的近七成。截至2016年6月30日,全国众筹行业历史累计成功筹资金额超218亿元。2013、2014年是众筹行业的萌芽期。众筹行业开始中国发展,进入2015年之后,众筹迎来了大爆发。
3.消费金融。2015年末中国电商生态消费信贷规模占比增长至57.5%,预计至2017年,占比将增至73.9%;P2P消费信贷比例从2015年的22.8%预计将下降到2017年的14.5,市场规模被电商生态消费信贷挤压。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及网购的发展,消费信贷规模在2015年迎来爆发,2016年及2017年,发展将趋稳。
4.互联网理财。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宝”类理财产品规模达1.51万亿元,2015年达到1.94万亿元,2016上半年达到3.46万亿元。
预计第三季度互联网宝宝产品整体收益将继续下跌,但幅度有限。另外,互联网活期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持续走低使用户理财需求转移至相对高收益的定期理财产品和P2P、众筹等其他互联网金融理财模式上来。
5.互联网保险。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保险业总资产已超过12万亿,全国保费收入达2.43万亿元,同比增长20%,互联网保险整体保费规模达到了2234亿元,同比增长160.1%行业发展速度创近7年来新高。
在2014年高基数的情况下,2015年仍保持了一个较高增速,可见我国保险市场潜力巨大。而同时,随着众安保险与阿里合作推出保险开始,互联网保险企业也开始逐步发展,预计将从2016年开始迎来高速增长。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2015、2016年可以称得上是互联网金融监管元年,面对互联金融出现的种种问题,国家各个层面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比如2015年7月央行等十部委颁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2016年8月银监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颁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传统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也是其开展其他业务的基础,并且长期以来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经营中成本是相对较低的,存贷之间的利差,是传统商业银行的利润的主要来源。
传统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物理网点和信誉的优势,很多客户都会选在商业银行进行存款。但是存款由于其高安全性所以总体收益很低。我国活期存款收益率目前仅为0.35%,三年定期存款收益率为2.75%,和互联网金融的很多宝宝类理财产品相比,收益明显偏低,因而大量的客户的资金转向互联网金融产品。同时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便利性和去中介,又有部分客户的资金沉淀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这对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传统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的成长背景是传统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和部分个体这一个客户群体在融资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这样一个契机而发展的,由于这一客户群体没有丰厚的资产作为抵押和担保,故传统的商业银行对于这一客户群体的融资要求较苛刻,除了金额少和较长的审批时间,其贷款利率也是比大型企业要高的多。然而这样由于商业银行无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和部分个体融资难问题,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却弥补这这样的一个缺点,大幅的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使P2P在商业上成为可行。
互联网金融产品很多小贷产品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形成了冲击。比如现在淘宝的花呗,京东的白条等产品对商业银行的消费贷款业务产生了冲击。而去年成立的前海微众银行。浙江网商银行,抢占了很多小微企业和客户的市场。这些产品使得客户的需要扩大,可享即时贷款服务,使现金使用率下降,无缝衔接购物与消费金融平台,具有授信贷款信息,简便贷款流程,对商业银行的传统贷款业务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
商业银行传统的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另一重要的利润来源,随着商业银行之间的激烈的竞争,抢夺中间业务也是各家商业银行经营的重点。目前互联网金融在理财产品,销售金融产品、支付中介的地位都受到了互联网金融的影响。由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收益相对较高,投资门槛较低受到了广大客户的追捧。尤其是互联网定期理财产品走俏,并且可以为客户量身定制出满足不同需求的理财产品,便捷性、个性化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使得传统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三、传统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策略
(一)创新优化负债类产品
目前我国商业传统的负债业务趋同,并没有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比如主要分类有活期储蓄存款、定期储蓄存款等,这些产品延用已经十几年了,商业银行要应对互联网金融对其负债业务的冲击,必须创新和优化负债业务。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以客户为中心的新型产品,并切实提高产品的收益率,同时加大线上、线下营销渠道,整合产品优势资源。依靠商业的高信誉的特点还是能吸引很多客户的,毕竟互联网金融道德虚拟性和风险型也是客户所担心的。
(二)发挥资产类产品的优势,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服务
传统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为了规避风险,在资产业务的经营过程中对客户的身份和还贷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另外贷款周期很长。因而忽略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和中小个人创业者的需求。从而使互联网金融产品进入了这一补缺市场。在商业银行今后的经营过程中应扩大自己的服务对象的范围,在稳住现有优质大客户的同时,进一步开拓中小企业和个人的贷款需求市场。以满足不同的客户差异化的贷款需求,提高自己的贷款业务的覆盖面。
(三)进一步提高中间业务的服务质量,扩大业务范围
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窗口业务,在和互联网金融产品竞争的过程中应进一步提高中间业务产品的服务质量,提升用户感受。在支付结算类业务中如何给客户提供更高效和便捷的服务,在信用卡类产品中怎么扩大自己的合作商户,在一些类业务中怎么提高客户本身对产品的重视度和认同感是我们传统商业需要注意的。
(四)进一步加强与互联网相关企业的合作
面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冲击,商业银行应积极的寻求与互联网企业的深度合作,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优势互补,创新出新的产品,使双方共赢。传统商业银行应积极向互联网金融企业取经,在大数据处理,用户挖掘,平台便捷性和稳定性上吸取其精髓。同时利用自己的渠道优势,网点优势,提升客户产品体验,形成长期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孙庆蓉.后余额宝时代下的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的博弈[J].知识经济,2015(05):46-47.
[2]尹笑怡.互联网金融对三四线城市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机制分析[J].商,2014(30):190-191.
[3]程艳.互联网金融趋势下的商业银行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2015(25):15-16.
[4]张翼.互联网金融趋势下国内商业银行发展策略研究[J].商,2016(04):164-164.
[5]刘宜.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影响程度分析[J].国际商务财务,2015(09):77-81.
[6]肖宁.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困境及应对措施[J].中国市场,2016(11):110-111.
功能视角
默顿和博迪(Merton&Bodie,1993)认为,金融功能要比金融机构更加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区域的变化,金融机构的形式和特征或许会有很多不同,但其所发挥的基本功能却大体不变。金融体系的演变和效率的提高,不过是根据技术、环境的变化,筛选出可以最有效执行这些功能的机构与模式罢了。从这点来看,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模式的优劣比较,主要还是在于谁能更有效地发挥金融的基本功能。
大致说来,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清算与结算。这里面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金融体系要根据社会需要,提供一般可接受的支付工具,也即货币供应;其二,金融体系要为全社会各种交易的完成提供结算与清算服务。二是聚集和分配资源。金融体系能够为企业或家庭的生产和消费筹集资金,同时还能将聚集起来的资源在全社会重新进行有效分配。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融资功能。三是风险管理与风险分散。风险管理和配置功能的发展使金融交易和风险负担得以有效分离,从而使风险在不同主体之间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和分散,进而降低风险成本。此外,金融体系还具有充分挖掘决策信息和有效解决委托—关系中激励不足的问题,等等。
应该说,以上几个主要功能,互联网金融均有涉及。先来看支付方面,随着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发展,以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支付方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涉及的交易金额和交易范围迅速扩大,且具有很强的增长潜力。比如,根据高盛(Goldman Sachs,2012)的估计,全球移动支付总额在2011年约为1059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将以年均42%的速度增长,2016年达到6169亿美元;移动支付占全球支付市场的比例,2011年约为1.0%,2015年将达到2.2%。从更长的时间来看,随着熟悉互联网的年青一代逐渐成为社会主流,互联网支付方式对传统支付方式的替代(不是取代)或许会愈发明显。
不过,尽管发展前景广阔,但就目前而言,互联网支付与传统金融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异,尚难形成根本性的替代。首先,互联网金融本身并不创造新的支付工具,当然,需要承认的是,现实中也有一些互联网平台内部的交易支付,产生了一些新型支付工具,但这些支付工具应用范围有限,远非一般人都可接受。从这点看,互联网金融尚不具有明显的货币创造功能。其次,由于自身不能创造出支付工具,互联网支付所使用的交易媒介,事实上与传统金融并无区别,即银行账户上的货币资金。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支付更像是对传统金融支付的补充和延伸,提高了传统支付的效率和服务范围。
与支付结算相比,金融功能的其他几个方面的竞争性相对更强,也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具体而言,融资、风险管理以及信息挖掘等功能的发挥,在根本上都依赖于各类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而这正是互联网金融的强项。
根据一些学者的总结(谢平,2012),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信息处理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通过社交网络,可以生成和传播各类与金融相关的信息,特别是可以获取一些个人或机构没有义务披露的信息;二是搜索引擎对信息的组织、排序和检索,能缓解信息超载问题,有针对性地满足信息需求,大幅提高信息搜集效率。三是海量信息高速处理能力,等等。由此,互联网金融可以及时获取供求双方的信息,并通过信息处理使之形成时间连续、动态变化的信息序列,并据此进行风险评估与定价,这对传统金融无疑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当然,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优势还不只在于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在一些互联网平台的交易体系设计中(如eBay和淘宝等),不仅可以很容易地获得交易双方的各类信息,而且还能有效地将众多交易主体的资金流置于其监控之下,与传统金融模式相比,这极大地降低了风险控制成本。
总体来说,在融资与风险管控方面,互联网金融凭借信息处理能力以及组织模式方面的优势,极大地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由此大大拓展了金融服务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使以前不能获得传统金融支持的群体,也可以得到金融支持。这一特征,意味着,在短期内,互联网金融在游离于传统金融服务之外的市场上,如小微企业、个人客户等,会有较强的竞争力。当然,从长期看,互联网金融在融资、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并不仅局限于被传统金融所忽视的市场,在传统金融的核心业务领域,或许也会形成越来越多的挑战。当然,这里面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障碍,从互联网金融自身来讲,是资金来源的问题,在不具备特许牌照的情况下,分散、小额资金的金融交易能累计到何等规模,是否会对银行等庞然大物形成真正威胁?还有待实践检验;从监管者的角度,游离于传统金融之外的这些互联网金融交易,是否会危及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否会大幅削弱金融调控能力?对这些问题的判断,以及有判断所采取的政策态度,对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前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机构视角
从金融机构出发来审视金融体系的特点和功能是一种更传统的观点,在这一视角下,现存的金融市场活动主体及金融组织都是既定的,这种既定,多是历史演进的结果,并常常还有与之相配套的法律和法规来进行规范和管理。如果说,功能视角的金融观因抽象掉了各种短期的制度性因素,而能更深刻地理解金融体系的长期演进逻辑的话,机构视角的金融观,则因将现有制度框架视为既定,而在中、短期内更符合现实的情况,也更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
从机构的角度去看,传统的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说其特殊,不仅是相对于一般企业,与绝大多数非银行金融机构相比,亦是如此。大致说来,银行的特殊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货币创造功能。在信用货币体制下,商业银行的负债(各类存款)是一国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许多国家的金融统计中,存款类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都是一类特殊的统计主体,当然也因此受到了更严格的监管。银行负债是如何成为货币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观点很多,但基本都承认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从货币是广泛接受的支付手段的本质而言,这一演进结果与银行业自身信用度较高,以及其在支付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等等,或许都有很大的关系。
受法律认可的部分准备金制度。在最早期,银行履行的只是一种保管义务,亦即保证寄存人总是能等质等量地得到所存物品(即货币存款)。而经过实践,银行家发现,在客户存取的过程中,总会有一定的货币沉淀,故而开始将闲置货币借出以获取更大的利益。估算大致会有多少沉淀资金可用于贷放,同时又能保证客户提现的需要,只是个技术问题,这和人们的存取习惯以及支付体系效率都有关联。但从只从事货币存放,到同时经营货币存放和借贷,在法律层面上,银行的业务性质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关银行部分准备金制度的演进,及其过程中有关的法律论争和演变,相关研究已很详尽,在此不再赘述。
到今天,各国的银行立法早已不再纠缠与部分准备金相关的法理问题,只是简单地通过允许银行同时经营存、贷款业务而对之进行了直接的认可。这一认可,不仅使银行成为了融资中介,而且,在银行负债构成信用货币主体的情况下,还使其获得了超越存款来源进行信贷(资产)扩张的能力,这进一步强化了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银行业固有的流动性缺陷。法律对部分准备金制度的认可,虽然为银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客户存取的不确定性,以及存、贷款期限的不完全匹配,银行经营始终面临一个根本性缺陷,即流动性风险。从金融史来看,流动性风险绝对算的上是银行业的“阿喀琉斯之踵”,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危机实质上都发端于此。在理论探索方面,有关银行流动性的文献有很多,其中,戴蒙德和戴维格(Diamond&Dybvig,1983)所提出的D-D模型,已成为银行理论研究的经典。
在早期,为出现问题的银行提供流动性以及解决相关危机,大都由市场自发解决。如美联储诞生之前,J.P摩根就曾在银行流动性危机中充当过“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但随着金融体系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大银行自身的稳定性问题,由私人机构充当最终流动性提供者的做法显然难以适应情势发展,公共部门(中央银行)的介入成为势所必然。到今天,充当“银行的银行”,为银行以及金融体系提供最后的流动性支持,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一个重要的职责。中央银行的隐含支持,不仅直接降低了流动性风险,更重要的,是改善了人们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预期,这极大地促进了银行业的稳定与发展。在另一方面,也使银行获得了比其他主体更高的信用,为银行负债演进为广泛接受的支付工具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由上述三个特殊性,演化出了现代银行业的一些基本功能(不是全部功能),即融资、支付结算和货币创造,等等。从之前的讨论看,在商业银行所具有的这些功能中,除货币创造外,其他都会面临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事实上还不只是互联网金融,各类机构(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创新,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早已产生过非常大的冲击,并由此推动了银行业的转型。互联网业态,凭借自身的优势,会在相关领域对银行以及其他既有的机构产生怎样的影响,还需一些时间来观察。
值得多讲的,是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在现行的货币制度下,银行体系可以通过贷款(或其他资产运用),创造出大于原有货币存量(存款)的新增货币供给来,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理上,这样一套货币供给机制的扩张边界只受制于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供应量和最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要求。既如此,在货币创造的层面,互联网公司是否可以形成对银行的冲击呢?仅从理论角度,并非不可能。只要得到社会充分的认可,并在交易中广泛使用,任何私人部门都可以成为货币的供给者。在这个方面,一贯市场至上的奥地利学派早就探讨过货币非国家化以及自由银行等话题,考虑了由私人主体自由竞争发行货币的可能性。不过,理论探讨归理论探讨,在实践中,几乎所有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包括基础货币发行权以及有资格参与存款货币供给的机构,都被国家所垄断控制或严格监管。互联网金融要在这个方面获得突破,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也不仅是市场机制的设计问题,更主要的,或许还要取决于相关的法律环境和政府监管者的态度。
结论
经由上文的比较与讨论,有关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对货币金融理论可能产生的影响,我们有如下几个初步的观点,供更深入的探讨:
第一,从功能金融观的视角分析,凭借信息处理和组织模式方面的优势,互联网金融在多数金融功能的发挥上较传统金融更加有效率,交易成本和风险成本可能都会更低。由此,也可以大大拓展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这对推动金融体系的竞争与发展,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第二,从机构的视角,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金融体系本身所具有的制度特征。与其他主体相比,传统金融机构有相当的特殊性(主要是货币创造功能和在支付结算体系中的重要性),这些特殊性是多种因素长期演进的结果,同时也受到了现行法律制度的认可和监管。互联网金融是否能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不仅在于其技术有多先进,还取决于社会的认可与接受程度,更重要的,是监管当局的态度,这都不是在短期内可以实现的事情。
第三,在实践中,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也并不就是一种纯粹的竞争关系。二者之间也有很大的融合空间,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吸收、应用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和组织模式,以实现自身的转型与调整;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也可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传统商业银行 对比分析 应对措施
一、引言
2013年被专家学者定义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在这一年,阿里集团推出小额信贷、P2P借贷规模剧增、“三马”众安在线试水互联网新金融、传统商业银行也推出网上商城等等一系列事件,标志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壮大,网络金融理财、网络保险、网络小额信贷等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形式相应产生,这一切都给资金的供求双方提供了方便,让客户能够直接参与其中,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传统货币的流通方式。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网络支付,网络借贷以及网络金融超市这三个领域。
(一)网络支付
实体商业银行最初的业务就是支付,而互联网金融也是以支付发展起来的,其表现形式是第三方支付。易观国际统计数据显示,自2008年至今,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总金额由2356亿元达到2011年的2.16万亿元,仅2012年上半年就实现了1.55万亿元的总支付金额,预计2014年将达到10万亿元。以阿里的支付宝和腾讯的财付通最为典型,占据了超过80%的市场份额。
(二)网络借贷
网络借贷就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资金供求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的一种金融模式。当前国内的借贷平台数量数以百计,在2010年网络融资金额已达 150亿元,规模最大的借贷平台月交易金额高达3000万元。网络借贷平台不仅出现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江浙一带的二线城市也发展迅猛。
(三)网络金融超市
随着金融产品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也在日新月异,互联网和传统金融产品的结合也产生了很多新的金融产品。传统金融和网商之间也有了更多的合作,如交通银行和阿里巴巴组成的交通银行淘宝旗舰店、国华人寿和聚划算推出的万能险团购产品、支付宝和天弘基金推出的余额宝。仅建行一家,2013年前10个月就通过互联网销售理财产品44990亿元,达到全行理财产品销售量的63.5%。
在以阿里集团和腾讯为首的互联网巨头快速发展时期,传统商业银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国家逐步放开存贷款利率限额的情况下,利差收入会大幅度降低。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传统商业银行享受高利差的时代结束了,大数据、云计算将改变银行的贷款方式。
二、互联网金融和传统商业银行的对比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和传统金融行业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三个明显的优势:便捷性、信息对称和大众性。
1、便捷性
以前客户需到银行网点去取钱转账,还要携带大量现金,现在只需一台电脑,或者只要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实现资金的快速转移。此外,以贷款为例,商业银行信贷流程非常复杂,包括申请,调查,评估,风险核实,逐级报告审批等等,周期非常长,还有可能贷款失败。相对而言网络借贷的周期非常短,最快捷的当天就可以获得款项,大大方便了资金需求者。
2、信息对称
以前,银行不愿贷款给小微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调查一个小企业,完成一笔小额贷款,成本较高,收益远远不如贷款给大型企业。而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平台,方便快捷的获取所需的信息,能够较为方便快捷的了解贷方的详细信息,包括财务状况和信用状况,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即便贷方发生违约,可以公开贷方的信息,以及降低信用评级等方式,增加违约成本,能够有效的保证互联网金融健康的发展。
3、大众性
很多的传统金融服务只有中高端收入群体和大型企业才能享受到,比如说传统基金,理财产品的购买都有最低限额,且最低限额较高,还有一大部分较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没有如此待遇。如今,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绝大多数金融服务,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
(二)互联网金融的劣势
互联网金融优势明显,但它自身存在的劣势也是不可忽略的。
1、安全性低
互联网金融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性低,方便快捷的电子交易形式,不仅方便了客户,也方便了网银大盗。虽然支付宝方面声称余额宝被盗的概率比交通事故还低,仅为十万分之一,但是一旦账户金额被盗,资金会被迅速的转移,很难真正追踪到窃贼并获得相应的补偿。此外,云技术的普及,使得客户存读取数据非常方便,但更可能造成敏感数据的泄露,棱镜门事件就是典型代表。
2、控制难
由于在实际中发生的网络金融交易,通常无法监控资金的真正流向,信用风险的控制就比较困难,违约率就会提高,不可预见性很大。此外信用审核、风险监控等关键环节都是依赖网络,而网络平台本身及存在自身的脆弱性,经常会遭受黑客攻击,还有各种木马病毒、第三方欺诈、钓鱼网站等等一系列问题。无担保无抵押的贷款一旦发生违约,那么损失就会更大。
3、监管落后
电商公司既无贷款技能,也没有客户,更没有贷款牌照。严格说来,余额宝买卖货币市场基金,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监管层对这种创新尚处于理解和容忍阶段。但如果这种创新如野火般迅速蔓延,监管层态度就可能改变。虽然各方都在呼吁要出台相关维护互联网金融稳定的相关法律,由于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真正有效的惩罚措施仍然无法落实。此外,互联网金融诚信系统无法和央行对接,无法形成真正有效的事后惩戒,恶意诈骗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以时间和成本上的优势,借助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进行了强力的渗透,向商业银行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尤其在近几年,互联网金融已经开始慢慢侵蚀银行的传统核心业务,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强烈的生存危机感。
(一)金融中介角色的弱化
商业银行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经营存款、放款、汇兑、支付等金融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机构。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媒介资金的融通,但目前,这一中介职能已经受到了第三方支付、网络贷款平台等互联网公司的挑战,并出现逐步弱化趋势。
1、 分流融资中介业务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方式和传播途径,为金融交易储备了大量的信息基础。有大数据,有云计算和云存储,企业的蛛丝马迹都会被存储起来,判断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信用状况,不仅依据更多,成本也更低。比如阿里巴巴想给淘宝商家放贷就很容易,这些商家虽然小,但销售状况、客户情况阿里一清二楚。
2、冲击支付中介地位
商业银行作为传统支付服务的中介,方便了债权债务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匹配,利用自身众多网点的优势,快速实现资金的转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冲击着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地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购物的兴起,电子商务获得了蓬勃发展,面对支付场景由原来的实体店转为网络上的虚拟店、支付渠道由银联或银行的POS终端转为网络支付。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借助具有互联网特色的灵活经营模式,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支付体验,对商业银行的传统支付产生了比较明显的替代作用。
(二)收入来源受到冲击
1、利差收入
利差收入是传统商业银行的安生立命之本。绝大多数银行的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70%以上。互联网理财产品跟银行之间玩了一个“将便宜的钱抢走”,“将昂贵的钱归还”的游戏。其中的绝大部分利润给了散户,银行损失了巨额利差。尽管网络借贷兴起的时间不长,但发展迅速,因其能为较难从传统商业银行借到资金的个人或者小微企业快速筹集资金,而深受普通大众推崇,可能将在小微企业和个人借贷领域与银行形成竞争。
2、 中间业务收入
在国家给多家互联网企业颁发第三方支付牌照后,以支付宝、财付通等平台得以参与到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电话支付、货币汇兑、银行卡收单等众多业务支付环节中来。随着牌照业务类型的多样化,以及个人用户和商户需求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公司将会抢占新的市场。第三方支付线下POS收单业务一旦成熟,将影响银行的POS刷卡手续费收入。
同时,基金已成为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业务“蓝海”,多家支付公司对这一市场跃跃欲试。截至目前,汇付天下、通联支付、银联电子、易宝支付、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七家机构已经通过了证监会的审批,获得基金第三方支付牌照,成为基金公司的直销渠道。基金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对银行代销业务形成冲击,影响了银行的基金代销手续费收入。
(三)经营服务模式面临变革
1、传统服务模式需完善
当前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更加尊重客户体验、强调交互式营销、主张平台开放且运作模式更加强调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核心技术的深度整合,比传统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更加完善。以支付宝为例,该公司非常注重用户体验,在组织架构中专门设立了用户体验部,积极尝试将重力加速感应、虹膜等新技术应用到移动支付中,并将提升各方用户体验作为近几年发展的主线。在为客户提供灵活性产品方面,互联网企业也走在了前面。
2、小微企业借贷模式需完善
早在2004年中国银行提出战略转型时,中小企业业务就成为银行的转型方向。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主要难点在于银行传统的业务模式无法应对这一业务的风险分散化、多样化的挑战与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服务模式相比,网络小微贷款模式表现出极强的竞争力。如阿里小贷整合了电子商务公开、透明、数据可记载的特点,将其与阿里巴巴、淘宝网、支付宝底层数据完全打通,通过大规模数据云计算,将客户网络行为、网络信用应用到小额贷款中。阿里小贷通过网上“场景式”审批,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寻找优质企业客户的成本和风险。
四、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由于以前利率没有市场化,银行业没有对民营资本开放,互联网手段没有引进,中国传统的银行制度,其实是剥削中小储户,冷落中小民营企业,补贴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和“有关系”的企业。这种制度不改变,国富民贫的现象就不能改变,中小企业增长乏力的状况就不可能改变。可到了今天,三项基本条件都发生了逆转。国家在推动利率市场化,在降低银行业准入门槛,在推动传统银行业使用互联网手段。因此,中国银行业被重塑的时代到来了。这对于普通储户是一个重大利好,对中小企业是也是个重大利好。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尽管目前无法撼动传统商业银行的根基,但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密切关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动向,转变思想方式,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一)创新产品更接地气
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充分重视中小微企业和中小储户服务;要全面提升科技研发与应用水平,加大对科技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要重塑业务流程,增加业务创新,明确本银行金融服务的专业侧重,建立起差异化的竞争力。
(二)要加强合作
要加强和互联网科技企业以及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可以在支付平台方面进行合作,在信贷方面也可以进行合作。尽管小额信贷是传统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直接爆发战争的领域,虽然互联网金融创造了新的信贷融资模式,但其正常运转还是离不开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也可以从中学习到收集处理挖掘信息的能力。
(三)要重视客户体验
要以客户为中心,根据客户的消费习惯,量身打造一系列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在不影响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业务环节。要通过数据分析,知晓客户的投资偏好和消费习惯,提供更优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要打破传统商业银行的局限,重视网络营销,充分运用社交网络及其他通讯平台,实现与客户的开放式接触,来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求。
(四)要发掘人才
在员工招聘的时候应该适当招聘一些复合型人才,熟悉金融理论的同时又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要在工作中加强对科技人员的金融业务培训和对金融人员的科技知识培训,大力培养出一批既懂网络应用又懂金融业务,还能熟练运用各种互联网工具积极展开市场营销的,这样才能使商业银行保持持久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立猛. 浅谈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商业流通,2013(8):22
[2]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摘要:SCP范式是产业组织理论的经典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某一特定的市场上,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选取我国的电信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对该产业的市场结构、几大运营商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我国电信产业竞争不足,需要引进民间资本,增强市场竞争,增加消费者福利。
关键词: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电信产业
中图分类号:F6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071-02
一、SCP分析范式
SCP分析范式是贝恩在1959年出版的《产业组织》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
(一)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规定构成市场的卖者(企业)之间、买者(企业或消费者)之间、买者集团与卖者集团之间以及市场上已有的买者和卖者与准备进入市场的潜在买者和卖者之间的所有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的价格形成方式,从而决定产业组织的竞争性质的基本因素。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集中度,最常用的指标为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产品差别化;新企业的进入壁垒。形成因素有规模经济性、必要资本量、产品差别化、绝对费用和政策法律制约;市场需求的增长率等。
(二)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赢得更大的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而适应市场并按市场要求调整其行动的行为。市场行为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不同内容,按照行为内容可以分为:企业确定价格的策略,常见的有成本加价定价方法和价格领导;企业的产品策略,主要考虑如何开发和销售产品,以获得较高的利润;企业排挤竞争对手的策略,典型的排挤竞争对手的策略有掠夺性的降价行为、价格压榨和排挤行为。
(三)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优劣应根据社会福利提高程度和效率来判断,社会福利由消费者福利和生产者福利组成。市场绩效可以表现在资源配置效率、生产相对效率、销售费用、技术进步、广告费比重等方面。
市场结构和一定市场结构下的市场行为是决定市场绩效的基础,市场绩效是市场关系或资源配置合理与否的最终成果标志,反映市场运行的效率,同时,市场绩效的状态及变化又反过来影响市场结果和市场行为。
二、我国电信产业的SCP分析
(一)我国电信产业基本情况
1994年,当时的电子部联合铁道部、电力部以及广电部成立了中国联通;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组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2000年4月中国移动公司正式成立;2001年12月,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正式挂牌成立;2002年5月,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挂牌成立;2004年1月,铁通公司更名为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4月,中国电信行业再次重组。
(二)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在2008年重组前,中国电信产业主要有六家企业,它们的经营范围各有侧重。在固定电话方面,经营本地电话、国内长途和国际长途的企业有4家,其中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为主导企业,二者的市场份额达到99%以上。在移动电话方面,只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个经营商,其中中国移动占72%的市场份额,中国联通占28%。在数据通信方面,以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为主导企业,其中有6家运营商。在卫星通信方面,中国卫通处于垄断地位。在增值业务方面,全国则呈现出竞争的局面。
1.集中度
我们从中可看出,2002年到2007年中国电信市场的集中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在基础电信领域,主要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为主导企业,它们分别占据相关业务的大部分市场。
2.产品差别化
中国电信产业的产品差别同其他行业的产品差别类似,都存在客观差别和主观差别。从客观上来说,2008年以前,我国电信业差别性业务之间的替代性竞争日趋明显。移动业务已成为促进业务市场发展的主力,其快速增长已经使得固定电话业务增势减缓,分流日趋明显。同时,IP电话的介入使国际长途业务受到很大影响,已大量分流传统的国际、国内长途电话业务。专线业务的发展也分流了大量的传统长途业务。
3.市场进入壁垒
首先是非经济壁垒。电信产业的非经济壁垒首先表现为行政性进入壁垒,每一个企业要进入电信行业,都必须获得相关部门核发的资格证,而该资格证的获取又要满足一系列严格的条件。其次是经济性壁垒。一个运营商要构建一个基础通讯网络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本量,经营期间也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产生规模经济,实现盈利;不同的网络之间要顺利地实现接入和转出,网间付费也必须达成一致协议,这样,新进入者才能真正地进入该行业,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三)中国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1.成本加目标利润定价行为
我国电信业从建国到20世纪90年代,一直处于国家严格的价格管制下。随着政企分离和企业重组改革,各电信运营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自身利润最大化或成本加目标利润的定价原则决定价格的调整幅度。
2001年2月,中国电信实现了长途电话收费由以分钟为计费单位改为以秒为计费单位的改革。“神州行”用户拨打长途电话也以6秒为单位计费。海南省固定电话网统一调整为一个本地网,拨打省内长途不用拨区号。现今中国电信市场形成了多样化的价格体系,电信业的运行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日益接轨。
2.产品策略和价格歧视行为
利用了不同消费者或同一消费者为不同目的使用电话时的不同的价格弹性,成功实现二级价格歧视。例如中国移动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推出动感地带、神州行、全球通以及最新的G3四种移动品牌,实行不同的资费和优惠活动,并聘请与品牌特色相符合的明星代言,极大地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如著名演员葛优代言的“神州行,我看行” 已是家喻户晓,周杰伦代言的动感地带深得广大青年人的心,这些市场行为都成功地实现了价格歧视行为 。中国联通推出沃Wo、亲情1+、世界风、新势力、如意通、宽带商务、116114、联通10010以及宽带等沃世界九大品牌产品,以应对中国移动推出的品牌产品,争取市场份额 。中国电信则相应地推出商务领航、我的e家和天翼三大品牌产品 。
3.广告行为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与央视公众资讯合作,为观众提供多种互动手段参与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扩大短信及彩信的发送量,也带来了巨大广告效应。联通为宣传CDMA与姚明签约,在地铁里打出“联通手机信号好,地上地下都覆盖”的广告语;中国移动则四处打出“算来算去,还是移动最划算”的广告语。
4.创新行为
中国联通CDMA移动业务全面展开后,因其网络通话质量高、保密性强、手机辐射小、耗费资源少等技术特点而得到了飞速发展,成功实现了当初制订的700万用户目标。此外,联通和高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借助高通公司的BREW技术,让手机在一个标准平台上有丰富的无线下载应用,比如铃声、图像、移动支付等,CDMA业务因此得到充分的发展。中国移动支持的TD-SCDMA,是由中国第一次提出并完成的CDMA-TDD标准的一员,是中国移动通信界的一个创举,是与欧洲、美国各自提出的3G标准相抗衡的有力武器。
(四)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国家工信部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中国累计完成电信业务总量30 955亿元,同比增长20.5%;实现电信主营业务收入8 988亿元,同比增长6.4%。2010年,电信综合价格水平同比下降11.7%。
2010年,全国光缆线路长度净增166万公里,达到995万公里。固定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减少41万路端,达到1 644万路端;局用交换机容量(含接入网设备容量)减少2 707万门,达到46 559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净增6 433万户,达到150 518万户。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净增4 924万个,达到18 760万个。全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到1 098 957Mbps,同比增长26.8% 。
根据国家工信部的统计,2006―2010年的五年期间,我国电信综合价格水平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且从2008年开始连续三年下降幅度增加。其中,2006年下降了13.2%,2007年下降了10.5%,2008年下降了8.0%,2009年下降了9.5%,2010年下降了11.7%。
关键词:移动信息 大学生 O2O 生活方式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O2O平台的出现,深深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在我国众多的网民中,年轻人成为主体,而大学生又成为了年轻人群体的主力军,因此在学生中建立坚实的基础,就意味着O2O平台有了广大的市场。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以“俺来也”这个校园O2O零售平台为载体来调查其在上海商学院和华东理工大学的使用情况,并探究其背后的运营方式,以得出怎样的O2O平台是符合大学生精神面貌的,可以起到一个正面的影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形式,对所需信息进行收集,最终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二、市场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1.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O2O平台的出现,深深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
2.在我国众多的网民中,年轻人成为主体,而大学生又成为了年轻人群体的主力军,因此在学生中建立坚实的基础,就意味着O2O平台有了广大的市场。
3.近年来,有众多的校园O2O平台产生,而“俺来也“也是其中之一,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靡全国大学,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得到了众多关注。
4.了解“俺来也” 的运营模式,知道它的优劣势,为同学们找相关的工作或创业带来一定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二)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选取上海商学院和华东理工大学11、12、13级在校大学生。
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法、网络调查的方式,共发出调查问卷300份,收到有效问卷248份。本次调查以两个学校、学院和寝室为主要单位,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调查对象。辅以对“俺来也”店长进行访谈,了解更完善的信息,获得更准确的内容。
三、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上商与华理学生O2O使用行为特征
1.大学生对俺来也的了解及使用比率。从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华东理工大学和我们一样,有超过半数大约61%的学生了解并使用过俺来也,但比例比我们高10%,这是因为华理的“俺来也”起步比我们早,经营时间也比我们长,知名度和累计的人气也就更高。
2.大学生在校园O2O平台上消费金额、购买力分析。在同样的价格区间分布下,华东理工大学的学生购买贡献总体也是呈现下降的趋势,在价格超过30元后几乎就没有购买力了,但是和我们学校有所不同的是华理的学生在0-20价格之间的分布集中并且两者占比对等。在0-10之间购买的人数是39.5%,11-20是39.5%,21-30是20.2%,30以上是0.8%。这显示了华理学生在平台上购买东西比较理性,但对于10元这个分界线不如我校学生敏感,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学生的购买力都不是很高。
3.购买产品种类。两个学校的学生在“俺来也”上购买商品种类都是以休闲食品为主,但是我们学校的同学的比例要高出15%,我校95.65%,华理81.43%华理的学生选择日化用品的比例高出我校8%,我校4.35%,华理12.57%,两个学校的共同点是选择买学习用品和进口商品的同学都很少,但华理还是比我校高出6.05%。这反映出三个问题,一是平台上,主要销售和热门的还是休闲食品,二是“俺来也”对于学习用品和进口商品的开发力度不够,三是两个学校的购买选择相似。
4.使用频率分析。我校和华理学生的购买频率大体是一周使用一次,我校比率73.91%,华理是60.08%,少数人一周使用两次,我校占17.39%,华理占28.63%,极少数人一周使用三次及三次以上,我校两项都占比4.35%,而华理分别占比6.85%和4.44%。这反映出两点,第一,“俺来也”不是一个高频率使用的平台,大多数同学一周使用一次就能满足需求。第二,华理每周购买的次数比我校多,说明学生对于“俺来也”的依赖性更大。
5.“俺来也”与学校便利店相比具有的优势。我校和华理的学生选择的最大优势不同。我校65.22%的学生认为优势在于送货上门,华理只有26.21%,而华理62.50%的同学认为价格较学校便利店而言比较优惠,而我校只有30.43%。少数人4.35%支持创业,华理和我校相差不大,占4.84%。但华理有6.45%的同学觉得活动诱人也是一个优势,而我校没有同学关注“俺来也”不定期推出的优惠活动。
6.“俺来也”需要改进方面。有四点问题比较突出,分别是配送速度、产品种类、优惠力度和丰富活动。在华理的调查上,44.35%的学生认为在产品种类上需要改进,36.29%的学生认为在配送速度上可以有所进步,也有12.01%的学生指出,优惠力度需要加强。其余7.35%认为俺来也应该丰富活动。数据总体和我们学校数据反映的结果差不多。
(二)校园O2O团队价值的评价
从市场调查问卷的分发回收统计数据和访谈结果上来看,在学生中,还是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很明白校园O2O团队对于他们大学生活具有什么帮助,因此利用校园O2O团队方便了自己的学习生活,丰富了自己的校园经历,这是具有极大积极意义的。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结合了两个学校不同的情况进行分层抽样调查,最后的问卷回收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校园O2O零售平台的开展情况。在调查中,我们也了解了两个学校的大学生的一些消费习惯。两个学校的通病是大学生的消费能力有一定限度,在O2O平台上消费,更倾向于购买零食,这是一个需要改变的现象。校园O2O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类似于便利店的功能,在校园文明建设上也需要作出贡献。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俺来也”的运营模式就是一个连锁企业,宗旨在于服务大学生,所以我认为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应该有所建设。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电子化平台;小微企业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互联网金融的银行优劣势比较分析与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路径初探
收录日期:2014年6月17日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的元年,互联网金融发展如火如荼,以余额宝为首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急速扩张,使得传统银行的经营管理备感压力。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博弈日益深化,引起理论界和银行管理实践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传统银行的未来发展路径何在?本文针对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优劣势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可能路径。
一、传统银行具有互联网金融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传统银行资金实力雄厚,互联网金融对大额资金吸引力有限。传统银行资产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间较短,尽管发展势头迅猛,但无论总资产还是交易规模都比传统银行小得多。2013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51.35万亿元,大型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金融机构总资产为92.54万亿元。根据iResearch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为5.37万亿元,仅占当年全国支付系统交易规模的0.18%。同时,互联网金融产品对大额资金吸引力也有限。以余额宝为例,截至2013年6月,余额宝户均余额仅2,600元,吸引的大多是支付类的小额零散资金,客户对支付宝账户安全性心存疑虑,支付宝设置资金取现额度限制使得大额资金转出不方便,制约了余额宝等产品对大额资金的吸引力。
另外,传统银行的稳健经营有着强大的资本金作后盾,这意味着在当前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尚不到位的情形下,可以通过增提资本来履行“卖者有责”责任,从而对金融消费者形成一种有效保护。与此相反,一旦互联网金融发生风险,消费者权益则很难得到保护;另一方面,由于传统银行要向中央银行缴纳存款准备金,这意味着银行一旦出现流动性困难,背后还有央行的支持,但是互联网金融则缺乏这样的“靠山”。
(二)传统银行流动性较强,互联网金融产品存在期限错配等流动性问题。很多互联网金融产品具有可随时支付缴费资金的特点,对资金的流动性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节假日或者电商大规模促销时,资金的流动性压力会很大,如果基金管理方不能提前谋划、做好应对,将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但是,过多估计流动性需求又会影响资金对高收益资产的配置,降低金融产品收益率。相比之下,传统银行的资金体量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并且有着较完善的金融体系保障流动性支持,拆借资金的应变能力与抗压能力都较强。
以余额宝为例来说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期限错配问题。余额宝账户的钱是“实时期限”投资,因为客户可以随时撤出资金、返回支付宝,而货币市场基金产品都有固定期限。在这种情况下,资产与负债头寸间的期限严重错配,隐含利率风险。虽然债券等二级市场的交易可以提供“即时”退出,但交易量有限,在余额宝金额不特别大并且市场正常时,流动性不是问题,可是一旦出现市场危机或半危机,可能许多余额宝客户需要同时撤资,“挤兑”压力下流动性错配问题会非常突出。特别是许多理财产品都有锁定期,提前退出的难度较大,所以投资头寸的流动性会很差。如果余额宝等产品的投资范围不受限制,如果可以投到理财产品如房地产、土地、各类股票、私募基金等,那么这些头寸的流动性可能更差。
(三)银行较互联网金融具有较高的声誉。如果没有金融中介发挥作用,交易双方在相互之间不认识、不信任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发生跨期价值交换的,尤其在交易额足够大时更加不可能。因此,在跨区域陌生人之间能够进行金融交易之前,必须要有买卖双方都认同、信任的金融中介先发展起来。这样,尽管资金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相互不认识,但他们用不着直接交易,而是都跟他们信得过的金融中介交易,金融中介提供的是珍贵的诚信和信任。虽然互联网提供的金融交易平台非常广阔、潜力巨大、成本也低,并且会使许多银行的物理网点变得不必要,但互联网金融还属于新生事物,要想获得比传统银行更高的信誉,恐怕也很难在短期实现,信用的缺失将会给跨期大额交易带来无法跨越的障碍。
传统银行存在时间久、运行稳定,在发挥金融中介作用的过程中建立起了很高的信用,特别是部分银行(如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还享有国家信用。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规模大、成本低、风险小,并且能够创造信用,直接影响交易的额度、期限、客户群体等范围,这是互联网金融无法替代的优势。
(四)传统银行较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完善、物理网点分布广泛。互联网金融的交易基础设施是限制其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是电商单独推出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归根到底只能限于电商自身的生态系统之内,其自己开展的信贷等业务所必需的信用数据只能在自身平台上搜集;二是互联网金融机构尽管扩张很快,但网点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数量仍有限,且与传统银行网点具有同质性,未来发展空间有限。
与此相比,传统银行拥有结算、清算、信贷等领域完善的IT基础构架以及覆盖全国范围的庞大物理网点,是其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中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机构等新兴金融业态冲击的互补性资产优势。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2012中国银行业改进服务情况报告》,截至2012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达到20.51万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拥有自助设备50.9万台。在获取信用数据方面,除了自身的IT系统,传统银行还有很完善的线下信贷信用资料可以作为参考,这种线上线下的风险数据的获得是纯粹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无法做到的。
(五)传统银行业监管体系完备,互联网金融监管缺失。传统银行业发展至今,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为核心、人民银行、银监会等机构为监督管理机构、银行业协会为自律组织的较完备有序的监管体系,日常经营活动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
但是,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发展时间较短,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目前还属于空白地带,互联网金融产品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比如,如何规范余额宝类金融产品的信用保障、违约处理、资本金拨备等问题;如何监控第三方支付机构沉淀资金、信用卡套现、洗钱、欺诈、冲击实体货币等风险;如何解决网络融资贷后管理、不良资产处置等问题。除此以外,互联网金融还面临着许多法律障碍,稍有不慎,轻者会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红线,重者会受到“集资诈骗”的指控。
金融交叉混业越来越频繁且复杂的今天,分业监管的格局并没有改变,由于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和金融的审慎性这样两种性质不完全一样的东西结合,导致一些金融交叉的部分可能会处于监管真空地带,如何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与控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互联网金融的优势给传统银行经营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高效挑战传统银行流程与效率。传统银行的业务流程僵化,决策链长,反应速度慢,效率较低。相比之下,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反映、方便快捷等特点是传统银行业所不具备的。如阿里信贷淘宝商户贷的流程仅包括“3分钟网上申请、无需人工审批、1秒到款到账”。而传统银行的贷款程序则包括“借款人申请、提供材料、银行进行信用评估、贷款审批、签订借款合同”等流程,不仅事项冗繁,而且审批时间少则数周、多则数月,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申请融资的便捷性就会大打折扣。
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有专家直言,“僵化而复杂的银行内部流程是小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优质服务的最大门槛,而对于物理网点的高依赖度正是造成这一银行经营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阿里巴巴与传统银行从高调合作到失败,与银行程序链长、效率低下、固守已有操作方式密切相关。
(二)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银行提供金融产品的服务格局。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金融市场的直接介入,是对金融资源的重新分配,改变了传统银行提供金融产品的服务格局。首先,互联网金融使金融服务方式和渠道更加多样化、便利化。互联网金融交易成本大大降低,这主要表现在信息成本降低、信息量大幅增加,客户不必借助传统银行的物理网点柜台、直接通过网络和手机就能处理许多金融交易。传统银行凭借网点密集占有的通道业务垄断优势正在被打破;其次,部分互联网金融产品通过凭借低成本、高收益率优势瓜分传统银行市场。由于银行存款利率受到管制,而余额宝等产品收益率较高,从而吸引了大量客户将存款从银行转投余额宝等产品,对银行负债产生了比较大的冲击。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末,余额宝总规模为5,413亿元,用户数已经达到8,100万,为客户累计实现收益75亿元,其中第一季度用户盈利57亿元;再次,互联网金融大大拓展了金融交易的地理范围,使渗透面和参与人数都大大提升。第三方支付切断了银行和客户之间原有的联系,互联网金融通过网络可以渗透到传统银行无法到达的地方,潜在的客户数量具有超越传统银行的潜力。
(三)互联网金融拥有比传统银行更广泛的小微客户基础。高速发展的电子平台,积累了海量客户数据信息,改变并动摇了银行的传统客户基础,为互联网金融奠定了比传统银行更广泛的客户资源基础。过去传统银行一家独大凭借牌照垄断所带来海量客户群体和流量的局面,已经被互联网公司通过平台优势打破。
互联网金融拥有了比任何一家单一银行更广泛的客户资源。如阿里巴巴的客户资源极为丰富:2012年阿里巴巴的注册用户数达到3,670万,遍布全球240个国家和地区;阿里巴巴的在线网店数量超过280万,产品类别超过5,900种,令银行相形见绌。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末,小微领域公认的领先银行民生银行拥有的小微客户数约为210万户。截至2013年10月,阿里的国际支付用户为1,065.8万,民生支付用户为1.6亿,手机支付用户为9,038万。其中,阿里小微贷款累计为508,661个企业用户提供融资服务。
三、创新借鉴、合作并行,传统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生存之道
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今天,经历了爆炸式的增长,对传统银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范围、环境、金额都发生了与传统银行不同的巨大变化。但是,互联网金融的金融本质没有变化,互联网只是手段,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本身不是一个对立的关系。
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不可能让某个人或某个行业独揽天下,线上线下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形成一个更为庞大的、互相交错的生态系统。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分别具有不同于对方的优势,创新借鉴、合作并行或许才是传统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生存之道。
(一)积极发展电子化平台,拓展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为了应对服务格局变化的挑战,传统银行一方面要加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移动支付、微信银行等电子化平台的研发和建设力度,实现服务的网络化、便捷化;另一方面要打开思路、积极创新,开发新产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举例说明,传统银行可以使用来自互联网大数据改造信用评估流程,如建设银行的“善融商务”、交通银行的“交博汇”等产品应用;也可以与阿里、腾讯等电商合作,利用现有的电子化平台,开展金融产品供销、数据共享、企业融资等其他服务。
在发展电子化平台的同时,传统银行应当积极拓展各项业务发展。一是通过发展P2P贷款、众筹融资、电商小贷等网络融资业务,以及供应链网络金融平台、资产证券化等业务,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将传统银行的品牌优势、风险管理优势,与互联网技术优势、便利性优势等有机结合,有效扩大资产类业务;二是加强基金、券商、信托等金融或理财产品的网络销售,适当降低准入门槛,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三是发挥中间业务产品种类多、操作经验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第三方支付、投资租赁、金融咨询、金融法务等互联网中间业务,提高综合收益。
(二)利用互联网进行流程再造,提高业务效率,实现规模经济。传统银行应对自身的业务反应链进行客观评估分析,从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顶层再设计开始,以“快、简、整”的原则进行再造和重构,在提高业务处理效率的同时,实现规模经济。“快”即以银行业务的电子化、网络化为手段重构渠道体系,提高离柜业务率,实施组织扁平化,以增强组织效率,具体包括与客户无缝联结,快速发现当前及潜在目标客户并与之接触、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等。“简”,即简化业务操作方式、减少银行卡申请、贷款申请等审批环节,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整”,即传统银行以其存款、贷款、汇款、支付、银行卡、理财等多业务为基础,打破传统银行部门局限,充分整合客户多账户、多币种、多投资等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投资偏好,从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优质金融服务。
(三)依托互联网数据库拓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传统银行不仅要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和通道的便利优势,更可将其积累的关于企业的海量数据作为发展自身互联网金融的重要依托。传统银行可通过观察记录客户的电子商务活动,掌握小微企业销量、价格、存货、资金周转等重要指标,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进行综合评估,加强小微业务的整合开发。一是购买现有成熟电子商务平台的相关数据,以此为基础对企业、行业进行分析预判,结合自身信贷评估方法向合格的小微企业贷款;二是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信贷支持,电子商务平台以获得的贷款为资金池,向平台上小微企业放贷,同时可通过贷款证券化实现多次反复利用;三是与电商平台共同出资发放小微贷款,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总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正面交锋、争夺市场的时代已经来临。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与冲击,传统银行应该正确客观地评价自身不足,充分发挥优势,创新借鉴、合作并行,积极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经济观察网.互联网金融:站在风口上,猪也会飞起来.2014.1.10.
[2]财经网.银监会:2013年末银行业总资产达151.35万亿.2014.2.13.
[3]华尔街日报.“余额宝”会冲击银行存款吗.2013.7.17.
[4]陈志武.互联网金融到底有多新.经济观察网,2014.1.4.
[5]新华网.基金一季报亮相,余额宝规模突破5000亿元.2014.4.20.
[6]瑾瑜.外媒紧急普及阿里常识:令人咋舌的18个事实.腾讯科技频道,2014.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