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遗传现象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程负责人说课程;生物化学;教学设计;优化
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现象及其规律,是我校西医类、中药/药学类、中医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此课程内容学习为药理学、病理学等后续课程和其它临床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1]。为促进课程建设,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在今年开展了“课程负责人说课程”竞赛活动。笔者作为“课程负责人说课程”的一名听众,在本文中从教学设计优化角度探索通过听竞赛如何促进生物化学教学设计优化。
一、“课程负责人说课程”“课程负责人说课程”竞赛参赛对象为列入培养方案教学
进程的各类课程(必修课和限选课)课程负责人。参赛选手从课程定位和目标、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选取、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与评价、课程建设与特色等方面说自己负责的课程,每位参赛负责人阐述时间20分钟。
二、听“课程负责人说课程”竞赛对生物化学教学设计优化的促进作用
虽然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逐渐取代了传统授课,但课前怎样设计生物化学各章节内容,主要还是体现在教案中。教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教学方法、重点难点及相应的处理对策、参考资料和教学效果等,其中如何设计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和重难点内容至关重要[2]。生物化学课程负责人在说课程过程中以“蛋白质化学”章节为例,重点讲解了西医专业、中医专业、中药/药学专业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差异,特别是对生物化学不同专业授课知识目标的明确,有利于促进教师在教案撰写中合理组织重点、难点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针对各专业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中笔者以“蛋白质化学”章节为例,探索“说课程”活动如何促进生物化学教学设计优化。
1.促进西医专业“蛋白质化学”章节教学设计优化
对西医专业学生而言,“蛋白质化学”章节培养目标是通过掌握蛋白质化学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中,结合临床样本,深入揭示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的临床疾病的分子机理,并开展相关药理学研究,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讲授时,应适当延长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关系与疾病发生讲授时间,在讲授蛋白质一级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和治病机理时,不仅仅讲授课本提到的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异常引起的镰状细胞贫血症,应密切结合目前相关临床疾病,在当前精准医疗的大环境下,适当采用案例教学法扩展讲解蛋白质氨基酸残基突变引起的蛋白质一级结构异常所致的疾病如Nav1.5通道单氨基酸突变引起的遗传性长QT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扩张型心肌病等遗传性心脏疾病和乳腺癌,γD晶状体蛋白单氨基酸突变引起的先天性白内障等等疾病治病机理和临床表现,从而增强学生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异常相关的临床疾病治病机理和临床症状的了解,不仅有利于适应培养高素质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有利于促进基础理论教学与临床的紧密结合,提高中医院校西医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效果。
2.促进中医专业“蛋白质化学”章节教学设计优化
对中医专业而言,“蛋白质化学”章节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掌握蛋白质化学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中,结合中医证候,开展中药复方或中药配伍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的临床疾病的中药药理研究,为中医中药治疗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的临床疾病奠定基础,促进中医中药的发展。尤其是,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结合现代医学知识传承中医精髓,在中西医并存的教学实践中,真正的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医专业“蛋白质化学”章节教学设计中,应在讲解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时,一方面适当扩展性增加遗传性心脏疾病、肿瘤、红斑肢痛症、遗传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疾病的发病机理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异常关系,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强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增强学生对知识理解,另一方面在教学设计时适当增加目前中医药对扩张型心肌病、癫痫、红斑肢痛症等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的疾病的治疗案例讲授,促进学生对中医药治疗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异常相关疾病的了解,有助于将来学生将中医药诊疗与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同时增强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促进中药/药学专业“蛋白质化学”章节教学设计优化
对中药/药学专业而言,“蛋白质化学”章节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掌握蛋白质化学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药理研究和药物研发工作中,一方面从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关系角度深入探究天然药物治疗疾病的药物作用机理和药效物质基础,大大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另一方面开展多肽或抗体药物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并利用掌握的蛋白质理化性质和分离、纯化、鉴定技术对多肽和蛋白质药物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鉴定、药物活性筛选、设计和改造,开发靶向治疗药物或为新药研发创制提供天然分子模板,充分挖掘药物宝贵的利用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中药/药学专业“蛋白质化学”教案设计而言,应重点讲解蛋白质的结构、功能、理化性质、分离、纯化、鉴定相关的技术,特别是在蛋白质理化性质和分离纯化等知识讲授时适当延长课时,并结合目前科学研究成果,引入蛋白和多肽的理化性质、结构和功能研究、分离纯化相关技术实际应用仿真实验或相关实验研究微视频,并开设相应的蛋白质分离纯化和鉴定的实验内容,增强学生对蛋白质相关研究技术的掌握,使学生能结合理论知识和掌握相关的生化技术,在今后的蛋白质相关科学研究中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科研研究水平和科研素质。
参考文献:
[1]唐炳华.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
人教版高一上册化学硫和氮的氧化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 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 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SO2 的物理性质研究
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黄色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 +O2 ==== SO2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教师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考下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确定SO2 的物理性质呢?
教师引导:回忆上节课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考从哪些方面去研究SO2 的性质。
教师学生共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设问:你对哪条性质还不了解?你能利用一个装满SO2的试管来设计实验说明吗?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SO2的溶解性。经过实验大家观察到,SO2 是溶于水的。
学生归纳SO2物理性质: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
【板书】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易溶于水
2.SO2 的化学性质研究
【板书】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探究一:从分类的角度SO2属于哪类物质?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教师引导提问:下面我们从分类的角度想,既然SO2溶液显酸性,那么SO2属于哪类物质?想想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学生讨论回答:是酸性氧化物,(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反应,和碱性氧化物反应,和水反应等等。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来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一下SO2与CaO、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判断正误。
探究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教师活动:农民伯伯夏天劳作的时候也是带“太阳帽”的,他们这个太阳帽是用草编的,相信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没关系,请看大屏幕,(展示新草帽、旧草帽图片),同学们看看两个草帽颜色有区别吗?说明SO2有什么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颜色不同,说明SO2有漂白性。
【板书】2.SO2的漂白性
教师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上第90页关于SO2漂白性的原理和其不稳定性,想想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还有哪些?其漂白原理与SO2的漂白是不是相同?
学生阅读思考:上节课学过的氯气也有漂白性。氯气的漂白是因为它的氧化性。
教师提出问题: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SO2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实验探究:上讲台将SO2通入到老师准备好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并对反应后溶液进行加热。
教师引导:大家观察分析下,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是几价?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正四价,处在硫的中间价态,所以可以得出SO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板书】3.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学生讨论探究:由学生代表上讲台用教师提供的试剂(石蕊试液、SO2水溶液、品红溶液、双氧水、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仪器或用品,选择合适的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SO2具有还原性。
教师评价指导。
教师讲授:SO2的氧化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来理解,大家请看黑板(写出SO2与H2S反应化学方程式,带领大家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教师设问:我们刚才学习了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大家也说出了两者的漂白原理是不同的,那大家会不会应用呢,我们通过一道习题来巩固下:
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体积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充分混合后,通入湿润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发生什么现象?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教师陈述:我们请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其他同学认真听作补充。
学生回答: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二氧化硫,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师肯定鼓励。
作业
收集当地的雨水样品,测定其pH。如果是酸雨,分头了解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的建议。
五、板书设计
略
看了高一上册化学硫和氮的氧化物教案的人还看:
1.高一化学教程视频:硫和氮的氧化物
2.高一上册语文我的四季教案
3.高一上册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
4.高一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案
5.高一化学氨教学设计
有机基础阶段:包括,自然界较简单的有机物——烃类化合物;生物体中重要的代谢中间物——醇、酚、醚、醛、酮、醌;重要的基本生物分子——羧酸及其衍生物;生物体内的高能化合物——含氮、含磷、含硫有机化合物等。以官能团教学为主线,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及反应等;以对生物体影响为纽带,掌握应用,加强基础学习。与药学专业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合物,生物次生物质——杂环、生物碱,萜类和甾体化合物等。体内有机物质反应的基础,酶、生命必需物质——维生素、生物氧化等。生物体内四大物质。供能者——糖类化合物;储能与供能者——脂类化合物;生命的表达者——蛋白质(氨基酸);生物遗传的决定者——核酸(核苷酸)从结构,性质,功能,代谢意义以及代谢异常与疾病关系。生物代谢调节及器官生化(水,电解质代谢;肝脏生化)从水,盐代谢方面理解、分析药物的作用机理及肝脏在药物代谢中的功能。以上整合加强了知识体系性,注重专业联系,突出实际应用。
实验教学的整合
遵循两个原则:(1)层次要合理;(2)满足岗位要求。①结合药学,拓宽基础实验:如:一般的有机合成实验可改为药物阿斯匹林——乙酰水杨酸的制备。②重组两门课程相关实验,形成综合性实验。如:酮体的结构性质实验与脂类代谢异常疾病的尿酮症实验合二为一:尿中酮体定性测定。既考察了结构性质,又掌握了疾病诊断方法。③结合学生就业方向以及职业技能等考试内容增设探究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创新思维。通过实验把药学中常用的两门课程的知识如:分离、提纯、识别、检测、合成方法与原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在药学工作岗位的实践技能。
整合优化过程注意的事项
两门课程的整合优化不是简单的叠加和重组,而是整合为一门新的课程体系《有机及生物化学》,所以应注意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完整性和实用性。(1)连贯性:通过有机化合物在体外与体内反应基础的对比,将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衔接起来。如有机化学(在体外)——化学催化剂,高温、高压的条件与氧化还原;生物化学(在体内)——酶,温和的条件,生物氧化。虽有差异,但反应原理相同。(2)完整性:通过四大物质代谢过程将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以揭示生命的本质规律。(3)实用性:运用有机化学知识解释代谢异常与疾病产生,为用药提供依据。
教学方法的优化
(1)结合临床巧设案例,提高学生兴趣,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会用有机化学解释生物现象的本质。如讲解脂类时,通过案例:长期过量饮酒导致脂肪肝,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乙醇会在肝脏内合成脂肪且堆积。从而总结出乙醇在体内代谢反应的过程,将有机与生化结合起来。(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整合后的课程教学注重实践,并且信息量大,所以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3],如采用超文本结构即按照人的联想思维方式和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实现了知识的横向联系。(3)依托咸阳步长医院(校医院)资源,以就业方向及岗位需求,设计开展多样性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满足就业岗位需求,故以就业方向和岗位把学生分组,遵循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督促学生进行分工合作,设计并完成实验。实验结论以实验报告形式汇报,报告内容以使用的化学结构,反应式,表格,图像等为主,探讨实验所遇的问题及实践意义。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加深知识的理解,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合作中独立完成工作。
建立综合考评体系
整合以后,通过平时作业、达标测试、实验报告、操作技能考核和考试等实行阶段性综合考评,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得到相应提高。
一、《普通遗传学》网络课程的主要内容
1.课程学习。本课程的任务是系统地讲授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遗传分析的基本方法。通过遗传学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最新发展动态,学会应用遗传学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遗传问题;通过介绍现代遗传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及实验设计能力,并使学生对遗传物质的本质、遗传物质的传递、遗传物质的变异及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有一个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遗传学的三大规律、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数量性状遗传、细胞质遗传、染色体畸变、遗传的分子基础、群体遗传等。网络课程充分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明确了课程的教育目的、教学要求、教学所用的教学教材、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设立了六个模块: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录像、专题讲解及前沿进展。教学课件涵盖全部的教学内容,教学录像包含理论和实验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行安排学习,教学课件结合录像,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在专题讲解一栏中设置了遗传学中三点测验、遗传力计算、遗传疾病在人类家系中发病的概率等。前沿进展则将其最新遗传学进展、文献及报道的内容及时上传,让学生尽早了解遗传学的最新突破。
2.知识拓展。遗传学的发展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在网络课程中适量地介绍遗传学领域研究的前沿知识及社会生活中人类健康的热点问题,有效地扩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提高学习热情。该部分包括视频资源、电子书资源、期刊文献资源三个模块。对普通遗传学知识来说,一幅直观的图片或者一段flas的教学效果要远胜过授课者的讲解。因此,在本部知识拓展中,制作者搜集和制作了大量图片、flas及视频,充分展示了遗传学的知识点,直观性强,突出了教学重点。网络课程中还提供了实验技术视频,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染色体畸变制片,果蝇唾腺的剖取及果蝇唾腺染色体制片的等多种基础实验技术。
3.交互学习。交流互动学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互动,对课程难点进行讨论答疑,及时反馈学习效果,此信息沟通平台增强了网络课程的交互性。该部分包括课程作业和讨论答疑版块。其中讨论答疑版块是专门为学生答疑解惑提供一平台,涵盖课程讨论区、常见问题、自动答疑和邮件答疑几种形式。课程作业由教师在线给学生分班、作业、修改并完成批阅。学生可以在线上直接完成或以附件的形式提交。教师将批改后的作业重新上传网上并做出总结。除此之外,设有通知公告一栏,有信息及时通知每一位学生。
二、《普通遗传学》网络课程特色
1.学习资源多元化,教育资源互补,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1)课前网络预习:主要通过教学大纲来预习。教学大纲中包含了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学生通过该部分内容,可有重点地掌握、熟悉和了解部分知识内容。(2)课后学生可通过课件和录像的学习以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同时可以通过专业书籍、参考资料等加深印象,巩固知识,了解遗传学的研究进展。(3)自我测试:自我测试可以检测学习内容是否掌握。每章课后提供有习题,包括单选题、填空、名词解释、问答题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在线测试可就相关章节或全部内容进行自测,自己评估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方便学生检测自己知识的薄弱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突破时空界限,让学生有充分发言的平台。在网络课程的界面上,可以是同步教学,亦可以是异步教学。学生浏览了课程上的内容,针对有疑虑的问题在讨论版上提出来,师生、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群体讨论,也可以通过邮件答疑的方式向老师提问。这就要求教师密切关注讨论进展,及时进行正确引导。教师留有的电子作业,对于基础知识的客观题可以提供标准试题或答案,而对于思辨的主观题教师可以提供题源或涉及的相关知识点。教师要进行学生作业的评阅,优秀的作业可以公开展示,以资鼓励。对于有问题的作业,可个别交流,一方面可维护学生自尊心,另一方面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三、结语
课程网络平台为全面促进教学改革和增强教学效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学生对网络课程的评价中,有90%的学生对网络课程表示肯定,认为遗传学的网络课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其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相关知识点的自测提供了平台,同时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在网上交流讨论,避免有疑问找老师不方便的现象,可以很好地与教师及时沟通并解决疑难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通过自测题检测自己知识的薄弱点而查漏补缺,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其实网络化教学和课堂教学各有优点,二者相互区别但又相互联系[3]。网络化教学可以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使普通遗传学这门课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但网络课程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学生上网条件有限,从而限制网络课程的运用。因此,今后应根据教学实践不断摸索和总结,不断改进,扬长避短,才能发挥网络课程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祖洞.遗传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一、利用网络资源创设生物教学情景
互联网上最丰富的资源是文字和图片,在生物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景,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又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示,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教学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网上搜索一些名人轶事、历史故事及动植物趣事,为学生提供教学情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讲知识。如在准备“遗传与变异”一节的教案时,从网上搜索到近亲结婚与遗传疾病的典型例子“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家史”“达尔文的悲剧”等。课堂上,当讲到“禁止近亲结婚”时,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中国有句古话:近亲结婚亲上加亲。可是国家婚姻法却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等学生讨论后,再给学生讲述,近亲结婚到底有多大危害。可以列举了这样两个事例:1840年2月,21岁的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表哥(舅舅的二子)阿尔伯特结婚,婚后给她的个人生活带来了巨大不幸。他们生下的9个孩子中,有3个患有遗传病----血友病,其他人是血友病基因的携带者。真是无独有偶,1839年,30岁的达尔文与他的表妹爱玛结婚,爱玛是他舅舅的女儿。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的6个孩子中竞有3人中途天亡,其余3人又终身不育。到了晚年,达尔文在研究植物的生物进化过程时发现,异花授粉的个体比白花授粉的个体结出的果实又大又多,而且自花授粉的个体非常容易被大自然淘汰。这时,达尔文才恍然大悟:大自然讨厌近亲结婚。向学生讲解这些名人的沉痛教训,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近亲结婚会导致遗传病,所以是应当禁止的。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教学内容充实,资料丰富,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自然会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加深记忆。
二、自制PowerPoint课件创设教学情景
与文字教材、传统的挂图、投影片等教材相比,多媒体课件具有表现力强、交互性好、知识的组织形式更佳、信息量更大等优点。在市场上购买的课件有时不太适合自己教学,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制作教学课件,而电子幻灯片PowerPoint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制作简单、使用方便的一种技术。
利用Microsoft PowerPoint制作课堂教学幻灯片,既可以声、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同时PowerPoint还有许多优点----不仅可以显示文字、图片,还可以播放声音、制作动画效果,在需要时还可以进行超级链接,方便地链接到需要的内容;它可以插入背景、插入音乐,在教学中使用效果也相当好,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设计整个教学课件的内容。如在讲“种子的结构和成分”时,笔者用自制的PowerPoint课件“种子的结构和成分”,课件中插入了很多种子的结构图片,不但清楚地讲解了双子叶植物菜豆种子和单子叶种子植物玉米种子的结构,又将它们的胚的各部分进行了对比,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PowerPoint课件中插入验证种子各种成分的实验录像,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讲授这节课时,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可以使教学重点和难点轻易地得以解决。
三、利用Flas创设生物教学情景
计算机多媒体以其极强的交互性和模拟功能显示出它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静态图片相比,Flas有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它可以创设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情景,如再现生物的生理特点、生理结构及生活环境。因此,Flas成为创设教学情景很好的工具。利用Flas可以把学生平时看不到的微观结构和学生不易理解的、语言不好表达的抽象内容(如微生物的结构及生殖过程,光合作用过程等)展现出来,产生直观效果,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在生物教学中运用Flas,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Flas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从网上下载。自制Flas进行教学优势较大,这样教师可以结合本人教学的经验,能更好的把握其形式和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特点,使制作的Flas内容更加适合生物情景教学的需要。如可以自制“水螅的出芽生殖”“细菌的分裂生殖”等。
虽然自制课件适合自己,但教师把要用的课件都做出来是不可能的。平时上网时注意把与生物教学有关的课件下载下来,需要时可以方便使用。
四、利用视频影像资料进行生物情景教学
如果说Flas是形象逼真地表现生物的生活状态的话,那么视频影像则是把活生生的生物现象重现在学生眼前,它在生物情景教学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恰当利用多媒体中或电视录像的视频影像资料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观 教学目标 学习主体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084-02
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不久,教师们在教学中感觉很迷茫,原因是新的课堂规则和秩序都变了。改变教师原有教学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习惯,就像改变一个人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
教学观是教师对教学的总体看法。教学观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决定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如何行动。例如,一位把教学看作是“灌输”的教师,就会以讲解知识让学生通过记忆。背诵或大量练习来掌握他所教知识;另一位教师把教学看作是一种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他则会通过组织活动、创设情境、探究问题等方式让学生自主、主动地去发现和领悟需要掌握的内容。因此,教师不仅需要了解相关教学观的理论,而且需明晰和审视自己头脑中的教学观。
教学观是有关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质量与评价等的一系列具体的看法。这些认识,从教学目标看,表现为对“为何而教”的思考与回答,如为了传授知识、传递人类文化或为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个性形成、道德品质养成等。从教学过程看,表现为关于教学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教学活动的展开步骤等问题的看法。总体教学观的主要精髓渗透或蕴含于这些具体的教学观之中,又通过具体的学科或活动内容的教学表达出这种总体的思想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 教学是积极的交往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是以话语情境为载体和依托的,是师生之间的一种语言、心灵交往过程。教学只有在友好的话语环境中,学生才能主动地表现完整和真实的自我。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突破,而且在实践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变原有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应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成为朋友,要使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与合作中学习,要使学生在与同学间的研讨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感觉到学习过程是一种愉悦的享受过程。
二 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要给学生留空间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极大地变革了课程和教学模式,提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资源的组织者,教材只是资源之一,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样,教学设计问题就是教师首先要面对的。传统教学强调的备课有“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由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三统一”,教师备教材时不可能有多大的突破或创新,更多的是理解和体会。教师是教学活动组织的主宰者、组织者和决策者,教学设计应从整体考虑,使参与教学活动的各种要素以最佳的方式组织起来,并在活动的各个关键阶段合理地展开、相互作用,从而最有效地实现期望的教学目标。“新基础教育”把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作为“共通目标”,即第一个层次的目标,它的落实必须经由第二个层次的价值重建,即学科教学价值观的重建,这一层次的价值观重建要通过教学内容加工、教学过程设计以及课堂上的实施而转化成为一个实践的、动态实现的过程。具体表现为:(1)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为学生认识、阐述、感受、体悟提供不同的路线、独特的视角以及亲身的经历体现等,这需要对学科内容进行深层开发;(2)按照育人价值实现的需要,重组教学内容,将结构化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与人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需要的沟通、与发现和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的沟通;(3)综合设计弹性的教学方案,也就是按每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事先策划结合起来。“新基础教育”主张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因而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要引入弹性因素和不确定因素,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新基础教育”提出了一整套教学方案设计的要求,包括格式上的教学目标设计,目标要清晰,具体针对学生实际状态,考虑学生发展的可能;教学内容设计上,体现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体现灵活结构性,体现学科教育价值;教学过程设计上,考虑师生双方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并在教案上清楚地呈现出来,考虑双方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开放性的设计要有度、有弹性。
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模块2《遗传与进化》第1章第2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学来浅析教学观的转变。
在课堂教学开始,复习一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然后创设教学情境:豌豆种子子叶为黄色的豌豆,它的种皮形状一定就是光滑的,而子叶为绿色的豌豆,他的种皮的形状就一定是皱缩的?学生会有两种猜测:如果两对遗传因子相连接在一起,那么就像只有一对相对性状一样,会符合分离规律,子二代中就只有两种表现型;如果两对遗传因子是分开的,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结果?这样就能顺利引入新课。学生自学杂交过程,老师提问绿色圆粒、黄色皱粒和亲本有什么关系,引出重组形状的概念。由性状比例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9∶3∶3∶1。教师提问和3∶1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教师引导9∶3∶3∶1的比例可以表示为两个3∶1的乘积。学生思考每对性状是否符合分离比,主动用教材实验数据验证。如果对每一对性状进行单独的分析,如单纯考虑圆和皱或黄和绿一对相对性状遗传时,其性状的数量比是圆粒∶皱粒=(315+108)∶(101+32)=3∶1;黄色∶绿色=(315+101)∶(108+32)=3∶1。得出结论每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了分离定律。这无疑说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可以表示为它们各自遗传结果的乘积,即9∶3∶3∶1来自于(3∶1)2,性状发生自由组合。学生产生疑惑为什么发生自由组合呢?带着浓厚的兴趣学生会去研究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这节课就这样在师生互动中顺利地完成了。
笔者对比以前的教学设计,发现此教学设计流程教学效果好,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水到渠成。教师真正成为了教学的组织者、策略者,学生也真实地体会了学习过程。可见,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过程,教师应成为导学高手。
参考文献
[1]徐超富.现代教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回顾与展望[J].长沙大学学报,2005(1):107~109
[2]张海和.《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的评价理念和原则[J].生物学通报,2005(3):25~27
[3]马明.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生物学通报,2006(4):32~34
一、重视备课的有效性
我们知道,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课本是教师教学的主要素材,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吃透教材,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教学计划要靠每一节课去落实,教师没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就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从而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完善地备课,可以说是教学过程成功的关键因素。要把一堂课备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要查阅大量的优秀教案,吸取别人的可取之处又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因为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变化着的有差异的学生,而不是死板的被灌输知识的学习机器。备课的关键是教师要在把握教学重难点的情况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愉快热情地进行新材料、新案例、新方法、新情境、新问题的探索。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教法和突破重难点。
二、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假如学生喜欢一个老师就会认真听他的课,对某一学科有了兴趣就会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现在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目的,学习生物的兴趣不浓,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更有不少的学生认为生物学是“次科”而毫不加以重视。初中生物是初一才开始开设的学科,要引导学生重视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生物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生物世界的神奇。
三、重视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通常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所提的问题或太难,学生难以回答造成冷场的现象;或太简单,呈低龄化特点。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手段之一。“问题”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要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问题”的难度要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成功感,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从趣、悬、巧、精着手。例如在讲授遗传知识时,为了激发学生对遗传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兴趣,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番茄果实的红色对黄色为显性,现有纯种的红色番茄与纯种的黄色番茄杂交,问后代的果实是怎样的?当学生回答为红色、黄色时,教师立即予以否定,并明确讲明为“全为黄色”,然后追问“为什么?”从而在矛盾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急盼、渴知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激活了思维的探索性。
四、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不能单一化,必须从教材的需要出发,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灵活地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创造性,让每个学习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45分钟的课堂里真正学到东西,真正获得益处,从而取得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有多种,比如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情境教学法等。因此在教学中,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最好用问题串的形式,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设置具有一定难度梯度的问题或人为创设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学生进行理解,鼓励学生多类比、多假设、多验证,在探究中求解答。在探究实验中,可采用分组活动来进行,以此激发学生探索和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团队精神。
五、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教学是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所进行的课堂活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都必须遵循目标指导法则,教学媒体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选用的原则自然也必须与教学目标相适应。因此,媒体的应用决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做到媒体展示的知识内容与教材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下面着重就课标的研读、教材的处理、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作一阐述。
1 课标的研读
“染色体变异”是了解层次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切忌随意拔高要求。该部分内容在课标中“具体内容标准”的描述为“简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细化为学生视角的“学习要求”,可以界定为:简述染色体变异的几种类型,举例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简述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定义,尝试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辨别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概念。
2 教材的处理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遵循教材是必须的,但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处理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染色体结构的变异”这部分教学中,笔者特别重视教材中图片的变化处理与变式呈现,突出了“缺失、重复、倒位、易位”这些主题,且每一主题都分步骤1、2、3,并作必要的文字注解。如“倒位”处理见图1。
这样的处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思维的深入。
在“染色体数目的变异”部分,先以“21三体综合症染色体”图例及智障“天才”舟舟图片点题,接着再以果蝇为例,解析“染色体数目的变异”这个课题,并由浅入深学习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等等。
3 策略与方法的采用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安排,“染色体变异”内容的学习在高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相对于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智能结构而言,教学难度较大。因此,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处理好抽象概念与形象教学之间的关系,注重教学难点的突破,如染色体组、二倍体、单倍体等多个核心概念。
3.1 以辨图、设问、讨论的方式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针对图2,设问并讨论。
①该体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
②其中有几对常染色体、几对性染色体?
③染色体Ⅱ与Ⅱ是什么关系?类似关系的还有哪些?
④染色体Ⅲ与Ⅳ是什么关系?类似关系的还有哪些?
雄果蝇在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如图3所示。
针对上述图2、图3,设问并讨论:
①甲、乙分别含有哪几条染色体?
②在同一组中,它们之间互为——(同源、非同源)染色体。
③在同一组中,几条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功能有什么特点?
归纳:像这样,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大小)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就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3.2 通过具体实例、概念的辨析和对比,认识二倍体和多倍体
对比和辨析是理科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对比中,学生可以发现知识的异同点;辨析中,学生可以明了概念的混淆点(表1)。
3.3 用图解、图表和事例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加强直观教学,其中图解、图表和事例,是通过生命现象反映或揭示生命本质和规律的极好呈现载体(表2)。
3.4 做好“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
“实验”是生物教学中的主要组成板块,在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和精神,训练学生科学思维和方法,习得科学学习习惯等方面,及切实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生物教学中理应重视并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本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做好必要的知识铺垫,如复习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染色体组等一系列核心概念,重点讨论并认同:低温的作用与秋水仙素的作用基本相似,且有自身的优点,即容易创造和控制,成本低、对人体无害、易于操作。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方法探索
生物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如何上好《生物》课呢?我努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人体语言、幽默语言、实物、教具、实验等进行组织教学,做到让生物课堂充满欢乐气氛,让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对于生物教学来说,如何探索出一种既符合教学目的需要,又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如何创造一种科学的、合理的,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的学习氛围是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就我自己的教学实践、听课交流和调研,对生物教学方法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并对自己的想法作了阐述,希望能够和更多的同行共同探讨和进步。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听课交流和调研,对生物教学的方法等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常用生物教学方法
生物教学方法包括教法,教法主要有语言的方法 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及讨论法),直观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实习的方法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教法,还要对学法进行正确指导。下面介绍基础生物学的常用教法——讲授法和讨论法。
1.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既可用来传授新知识,又可用来巩固旧知识,且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常要与讲授法配合。因此讲授法是生物学教学常用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方法,而生物学则主要采用讲述法和讲解法。
讲述法是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现象的方法。生物学中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分类及应用等知识,属于对生物界对象或现象描述的性质,一般都采用讲述法。实验、实习、参观等的指导也常用此法。高中低年级采用较普遍。
讲解法是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证概念、原理、规律的方法。生物学中的生理功能(包括生长和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生态学等知识。属于对生物界自然现象说明、解释或科学论证,一般采用讲解法。
2.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阅读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发言提纲,。②讨论时,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讨论要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③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二、准确把握抽象的课程内容
生物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如何上好 《生物》课呢?我的教学原则是:“既不能脱离课本抛开考点,又不能拘泥课本照本宣科。”
1.从绪论课开始紧紧抓住学生
绪论是生物的第一课,上好绪论课就是成功的一半。我不拘泥于课本,另外列举大量的事例,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以调节课堂气氛,保持良性循环.包括:用比喻突破难点,用古诗词激发兴趣,用儿歌法助记。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的翅膀。用比较法综合复习,理论联系实际。多用实物,多动手作实验等等方法和形式。
3.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教育的渗透。
立足课堂,依靠教科书,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及时挖掘。例如:结合植物学部分的教学,介绍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绿化环境,自觉爱护一草一木;结合动物学部分教学,介绍青蛙、鸟类的益处,提倡爱护动物,不要乱捕滥杀;结合“人体生理卫生”部分的教学,介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关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自身的健康。
在渗透课进行环境知识教育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找准与教材的结合点,避免牵强附会。第二,掌握好渗透的比重和程度,不能过分展开,上成专业课。第三,老师应列出渗透教育提纲,做到备课上有要求,教案上有体现。
三、上好典型课
老师绘声绘色的“表演”——人体语言、幽默风趣的文学语言、实物、各种教具、实验等是老师取胜的五大法宝,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热爱学生,乐于奉献,我们一定能让生物课堂充满欢乐气氛,让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教师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要注意: 第一 教学方法应由传统的灌输式讲授知识,转为启发的探究式教学。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图片、录像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适当使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表演科学小品。第二,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地方特色。用学生身边能够感受到的问题对他们进行教育。
总之,“教无定法”,不论哪种教学方法,只要符合教育学规律,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能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