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药的现状及发展范文

中医药的现状及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药的现状及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药的现状及发展

第1篇:中医药的现状及发展范文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是进行少无切削加工的主要工具。模具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产量、成本、新产品的投产及老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以及企业产品结构调整速度与市场竞争力。在电子、汽车、电机、电器、仪器、仪表、家电和通讯等产品中,60%-80%的零部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形。用模具生产制件所表现出来的高精度、高复杂程度、高一致性、高生产率和低消耗,是其他加工制造方法所不能比拟的。模具又是“效益放大器”, 用模具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往往是模具自身价值的几十倍、上百倍。模具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模具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模具工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模具工业又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领域,用信息技术带动和提升模具工业的制造技术水平,是推动模具工业技术进步的关键环节。CAD/CAE/CAM技术在模具工业中的应用,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应用,使模具的设计制造技术发生了重大变革。

第三,模具工业是装备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1998年l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了加大装备工业的开发力度,推进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将机械工业作为装备工业,把它同一般的加工工业区别开来,是对机械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新定位。

二、冲压模具在国内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冲压模具市场的情况是:一是进口模具大部分是技术含量高的大型精密模具,而出口模具大部分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中低档模具,因此技术含量高的中高档模具市场满足率要低于冲压模具市场总体满足率,这些模具的发展已滞后于冲压件生产,而技术含量低的中低档模具市场满足率要高于冲压模具市场总体满足率;二是由于我国的模具价格要比国际市场价格低很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因此国际市场前景看好。

模具CAD/CAM技术状况:21世纪开始,CAD/CAM技术逐渐普及,现在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冲压模具企业基本上都有CAD/CAM技术,其中部分骨干重点企业还具备CAE能力。

模具设计制造能力状况:部分高精度多工位级进模和多功能模已达到世界水平,且模具制造周期也已达到国外同类模具水准;信息工程等现代制造技术已在许多模具厂得到应用等。但在制造质量、精度、制造周期和成本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模具质量状况:模具质量主要反映在精度和寿命方面,其次是结构和外观方面。当然,一套好模具,维修还应该是方便的。由于我国冲压件批量偏小,所以我国冲压模具在国内市场上寿命问题相对来说并不十分突出,而精度达不到要求、结构不合理、外观差往往成为质量的主要问题。

模具行业专业化程度及分布状况:我国模具行业专业化程度还比较低,模具自产自配比例过高。国外模具自产自配比例一般为30%左右,我国冲压模具自产自配比例约为60%。这就对专业化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由于自配比例高,所以冲压模具生产能力的分布基本上跟随冲压件生产能力的分布。

冲压模具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1全面推广CAD/CAM/CAE技术;2模具检测设备向精密、高效和多功能方向发展;3模具加工设备向高速、一体化方向发展;4一体化加工中心是目前正在发展的新技术;5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技术发展迅速;6模具工业新工艺、新理念和新模式逐步得到认同。

三、级进模的应用

先进模具之一的多工位级模具是当代所有模具中冲压功能最多、结构最复杂、生产效率和自动化程度最高的一种冲模。由于采用高硬度硬质合金等材料制造模具和采用先进的精密加工技术,多工位级进模也是使用寿命最长和模具精度很高的一种精密模具。因此,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而广泛使用起来。转贴于

使用级进模的条件:

1、制件的产量比较大(一般不少于5万件,但这个数不是绝对的)。

2、制件的精度适中,一般为大于IT10级,近几年随着模具加工技术的进步,多工位级进模的制造精度明显有了提高,从而使制件精度也提高,有的在IT8级以内。

3、用单工序模不经济,用复合模又难于冲压加工的情况下,只能用多工位级进模。

4、用单工序模不便定位和冲压加工,只能用多工位级进模生产的某些小而复杂的微型或超小型件。这种情况下,制件的产量大小往往不去过多考虑。

四、模具设计中模具CAD的优越性

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采用CAD/CAM技术,是模具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采用CAD/CAM技术,无论在提高生产率、改善挤压件产品质量,还是在降低制件成本、减轻劳动强度发面,都比传统的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有绝对优势。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挤压件产品质量。过去,在人们凭经验设计计算时,不可能进行多方案综合分析比较。而采用CAD之后,由于计算机的最显著特点是不怕千万次重复计算,而且效率又极高,所以能进行多方案论证,多变参数模拟。又由于在计算机系统内,可以存储模具设计标准和设计准则等各种有关设计资料,为挤压模具设计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并可极大的减少人为因素对设计质量的影响。采用优化设计方法也可使模具的参数和结构更加合理化。通过CAD设计数据直接生成数控加工程序和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也可使加工出的挤压模具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总之,采用CAD/CAM技术可大幅度的提高挤压件质量。

(2)缩短模具设计和制造周期及提高生产效率。采用CAD的工艺分析和绘图,大大缩减了模具设计时间,而CAD与CAM的集成则可显著的缩短模具从设计到制造的周期。由于模具质量的提高,可靠性增加,调整及修模时间明显减少,实际上也就是提高了生产率。

(3)减少对熟练工程技术设计人员的需求。由于设计及计算工作采用人机交互型系统,因此,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明显的减少了对熟练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并且,大量的工程计算及模具图样设计都由计算机、自动绘图机来完成,所以设计人员从繁冗的设计和绘图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大大节省了劳动力,使设计人员能更好的从事其他创造性的劳动。

第2篇:中医药的现状及发展范文

>> 甘肃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GM(1.1)模型的甘肃省中医药科技创新投入预测 基于SWOT分析的甘肃省中医药科技创新现状刍议 湖北省中医药服务贸易现状及对策探析 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空间很大 中医药发展纲要背景下陕西省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选择 贵州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甘肃省制定病毒中医药防治预案 甘肃省特色医疗改革下中医药人力资源存量分析 解读中医药的国际服务贸易 中医药服务贸易凸显市场影响力 中医药发展的研究 中医药文化研究发展简述 创新挖潜,推动中医药战略发展 维护中医药地位 推动行业长足发展 甘肃试水中医药改革 开展中医药信息服务 促进中医药科研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思考 中医药保健服务业发展政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王志宏.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对策创新研究[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13,30(3):138-141.

[5] 陈斐然.中国药国际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京召开 “六先六后”推进中医药国际交流[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12):115.

[6] 新华网.中医药议题首度亮相博鳌论坛 “走出去”需依靠国家实力[EB/OL]. [2015-03-27]..

[8] 新华网.中医药正在丝路沿线国家“生根发芽”[EB/OL]. [2015-09-23].http:///politics/2015-09/23/c_1116654286.htm.

[9] 罗中华,云立新,王志宏,等.甘肃省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2):11-14.

第3篇:中医药的现状及发展范文

非优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前景,更对促进大学提高整体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本文分析了非优势学科形成原因,并介绍了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建设之路。该学科积极推进专业改造,加强人才建设,努力形成学科特色,扩大学科发展,在竞争中从弱变强,脱颖而出。

关键词:

非优势学科;中医药管理

0引言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基础环节,是大学办学水平和学术地位提升的必要途径。纵观国际国内的许多著名大学,都有在国际上知名度很高的优势学科,同时一些不太著名的学科,也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非优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前景,更与学校现有的优势学科或重点学科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发展非优势学科将有助于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与本校其他学科相比,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管理学科基础略显薄弱,起步晚,发展状态比较处于相对落后地位。本文从非优势学科形成原因、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管理学科现状与地位分析,得出建设与发展非优势学科的心得与体会。

1非优势学科的形成原因

1.1外在因素

国家和学校政策的倾斜方向影响学科的建设发展,是否得到国家和学校政策的辅助是学科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一个影响因素。如果各政策对其扶持力度不大,就很容易使得此学科发展成非优势学科。学科是一所高校的基本职能单位,每一所高等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科建设,因为它是高校办学水平和学术地位提升的基础。但有些高校为了更好地快速提升自己的各方面实力,在学科发展上面,由于学校内部的一些政策倾斜作用,使得学校优势学科和非优势学科在资源分配上相距甚远,仅仅重视优势学科的发展,没有很好地做到优化学科结构,孤立地去发展某些学科,忽视了非优势学科的发展。虽然水平有高低,基础有薄厚。但还是应该有较强的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做支撑,创造一个良好的学科发展环境。在重点学科领域首先突破,真正达到国内货国际一流,并带动其他学科整体上水平的提升。学校从体制、机制到人、财、物的投入等方面全方面倾斜,促使其持续快速发展。

1.2内在因素

如果一个学科是新兴学科,但学校对其内在发展逻辑的探索和判断不够及时准确,就会导致非优势学科现状的形成。而学校要发展也离不开这些新兴的学科,因为它们的存在切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进一步优化了学科的结构,所以也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很多优势学科。但这些学科因为起步较晚,发展阻力也较大,所以发展缓慢,所以如果不及时把握机会,不能很好地找到发展的切入点,就很容易就失去成为优势的机会和潜力,成为非优势学科。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如果学科之间没能形成很好的竞争与合作,也很容易形成非优势学科。学科之间要形成竞争,相互合作,要出现学科的交叉和学科的融合,只有在竞争和合作中发展,各学科建设才能见其成效,才能更好全面的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才能出现新旧交替,新的优势学科取代已有的优势学科,体现学科的生命力,保证学校平稳有效的发展。另外若一些非优势学科的发展没有构建有效长远的战略目标,仅仅把自己定位在非优势学科上,对其发展不够重视,不努力去创新,那么这也会使它永远只能是非优势学科。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只有努力进行科学研究,夯实基础,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科建设才能有长足的发展。如果此学科的科研不突出,没有优势,没有特点,科学研究就很容易形成非优势学科。之所以科学研究不突出,主要有如下几点:①没有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是一个学科的领导者与组织者,是师资队伍中的核心。他不仅能带活一个学科,而且还会对整个学校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②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只有足够的科研经费支撑才能更有效地去进行课题研究,完成高质量的科研内容。③学术梯队结构不合理。比如职称比例不合理,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结构不合理等,都是学科科研实力无法取得优势的障碍。④学科内部的氛围不和谐。只有在积极良好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地进行学科建设。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管理学科作为一个非优势学科,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中医中药学相比,建设起点较晚。相对短暂的学科建设历史在某种程度上积淀不够影响学科的发展,也使其在学术带头人及学术梯队的构成等方面都受到了制约。再者,由于政策倾斜作用及多种原因,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内部优势学科和非优势学科在建设经费等资源分配上同样相去甚远,非优势学科建设经费严重短缺。因为优先发展优势学科和重点特色学科的政策影响下,学校从体制、到人、财、物的投入等方面全方位倾斜,这也形成了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暂时的非优势地位。

2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2.1更新观念

思想的产生首先在于观念的改变。非优势学科的成员应丢弃不可能实现的幻想,更新观念,不管历史情况、外部怎样,我们都要想尽办法,把自己学科的建设向前推进一大步。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管理学科始建于1995年,2006年获得“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此二级学科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在硕士点申报成功后,继续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加强科学研究,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全面提升中医药卫生服务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注重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管理理论相结合,运用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弘扬传统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公共事业。

2.2加强人才建设,加大学术队伍的培训力度

要把人才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形成合理的老、中、青人才梯队,才能保证学科可持续发展。学科要公开设岗,定期流动。有目的地引进和培养人才,要给人才创造条件,使其有机会进修学习,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有机会进入各类学术团体。创造学术环境和条件大胆使用青年学术带头人,压担子、定任务,使他们尽快成长。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经过多年的磨合,形成了中医、中药与管理经济的学缘互补知识共享,协调创新的团队。拥有一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高级职称比例超过30%,共有26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100%,具有博士学位、博士在读的超过30%,共有26名,已经形成了学历年龄结构、师资职称结构和知识学缘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其次,聘请校外政府部门,医院管理者,企业管理者中的知名专家担任硕士生导师,定期进行学术交流,以更好地提升学科队伍整体学术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交叉优势,人才知识互补效应。此外,非常重视师资实践培训。每年输送一批优质师资去国内外相关大学进行培训学习,同时还派教师去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进行实践培训、课题研究。这些都为学科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研究方向并保持稳定和集中

形成具有自身学科风格和学术特色是学科生存发展的重要一环。作为非优势学科,由于自身人才、科研水平和影响度等的限制,不要选择在热门研究领域去和别人拼实力,而应立足现有基础,选择一个相较“冷门”而重要的领域,集中实力进行突破,形成自己的特色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一旦确定,不能随意改动,不能因人而设,不能过于分散,应以3—5个为宜。本学科目前在以“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为核心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医药与经济、管理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中医药服务与政策研究、中医药传承与中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中医药资源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为主的研究方向。

2.4改善学科结构,与其他学科交叉联合

新的学科增长点非优势学科由弱变强的突破口,也是其拓展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非优势学科而言,在硬件条件和资金上处于不利位置,应该学会与优势学科交叉、渗透、联合,形成合力,孵化和推动非优势学科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本学科融合公共管理与中医药学,在服务政府行业决策等领域形成自身优势特色,在行业内已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2012年以来,每年至少主办一次主导中医药院校医药管理学科建设方向的学术研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推出《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学科的药事管理专业排名位列全国第三。2016年武书连大学评价:公共管理学科综合实力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首位。2012年以来,学科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委托,举办6期全国中医药文化培训班和全国中医医疗机构管理干部培训班,凸显学科的行业影响力。学科与国外众多高校如澳大利亚斯维本科技大学等开展交流合作。2014年、2015年学科分别主办了“第五届海峡两岸医药法学术研讨会”和“首届东亚医药卫生管理高峰论坛”,学科多人参编的国家汉办立项资助的首套中医孔子学院教材被向全球推介,这些都提升了学科的国内外影响。

作者:房莲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中医药的现状及发展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发展现状;对策;亳州市

一、亳州概况

亳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面积8374平方公里,人口576万。亳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华佗故里,全国闻名的“中华药都”,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明清时期就成为中国“四大药都”之首。亳州的医药是亳州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防病治病的经验积累和总结,是宝贵的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亳州市坐拥丰富的中医药资源,所以这是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亳州市目前的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如何把丰富的这些中医药文化资源好好利用起来,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医药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013年1月,首届中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论坛在太原市隆重举行。这次大会与会者有300多名国内著名的各界专家: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医药大师、著名养生健康专家及传统文化学者等,他们就传统中医药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医药行业现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因为这次论坛的有效开展,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行的意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亳州市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视也加大了力度。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也就是全国中药材交易会,因亳州独特的优势,连续七年亳州在举办中医药博览会。在国内外中医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并成为亳州加快发展、顽强崛起的支柱产业和强大动力。所以,做好中医药文化的相关调查和研究对亳州市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亳州中医药概况

每当想到从小就能背诵的“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这首诗,就可以想象清代文学家刘开看到的景象。我们不难知道在当时中药材的种植已经是很普遍的一件事。从史料中,也可以作证我们的猜测,我们知道自神医华佗开辟第一块“药圃”开始,亳州人便开始从事中药材的种植、生产、使用和经营了,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亳州在安徽省的西北部,亳州处在暖温带南缘,属于暖温带半温润气候区,主要表现为季风明显,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因为亳州的气候比较适合药材的生长,所以种植的中药材的质量也就比较好。在中国药典里以“亳”冠名的中药材就有亳芍、亳菊、亳花粉和亳桑皮。目前亳州已发展为中国四大药都之首,亳州市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中药材集散地,中药材的生产与销售早已闻名中外。中药资源普查发现亳州现有中药171科410种,经常种植的品种约有230个。比如白芍、牡丹、红花、桑皮、板蓝根、、白芷、紫苑、桔梗、丹参、地黄、乌头、防风、薄荷、菘蓝、怀牛膝、何首乌等药材。

中国的四大药都分别是:河北的安国市、河南的禹州市、江西的樟树市、安徽的亳州市。亳州市很荣幸的位居中国四大药都之首。创建于1995年的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简称亳州中药材市场),从相关的负责人了解到相关的信息,经过他的介绍我对亳州市中药材交易中心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比如亳州市中药材交易中心中药材销售摊位也有6000个:占地387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交易大厅的占地面积为3.2万平方米。现在到亳州市中药材交易中心的卖家和买家来自全国各地,但还是以亳州市当地的人居多。亳州市中药材交易市场,被康美药业在2010年4月收购以后,规模有了很大的改观,随着中药材种类的日渐丰富,每年的客商都会云集于此,这就为亳州市中药材和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中医在亳州的发展,现在亳州建有华佗中医院,亳州市华佗中医院集医疗、科研、养生等为一体,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做大做强中医药品牌,华佗中医院聚国医精粹,在2008年开设了“国医堂”。“国医堂”以新型的服务模式为人们提供一个温馨的诊疗环境。众多中医界名老专家以祖国传统医学、传统疗法为根本,以全新“治未病”的医疗服务理念为人民群众提供养生、康复、医疗、保健等服务。

笔者在2015年对华佗中医院的20多名中医生(如杨从鑫、张道光、蒋玉清、崔绍华、胡秋伟等医生)进行了访谈,杨医生说现在亳州市对中医的发展还是很重视的,但现在中医人才有所欠缺,我们要培养中医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中医这行,一定要有自己的兴趣,一定要努力的学习,多与同行交流心得,这样才能有所进步和创新。经过和这些中医家的访谈,初步了解目前中医在亳州的状况。

三、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一)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

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对亳州市的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有了了解,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都有什么因素呢?

S(优势):亳州市是神医华佗的故乡,中医文化已经有进2000年的历史、亳州市的药材种植的历史也是悠久中药材的种类丰富、有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是中华四大药都之首。亳州市是“中华药都,养生亳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身体的健康,人们愈来愈重视健身与养生,亳州市的华佗五禽戏、亳州药膳等无疑是人们的兴趣所在,把这些与养生旅游相结合,发展前景一定很广阔。通过全国华佗学术讨论会,越来越多的人会投入到研究中医药文化的方向上来,毋庸置疑,这也会对亳州市的中医药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W(劣势):亳州市的中医药文化现在还没被充分发掘、中医的传承机制还不完善、中药材种植的集约化程度不高、中药材种植的成本太高、中药材的质量难以把控有造假现象出现、没有形成自己的中药材品牌。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中医的待遇不高,不利于调动中医的积极性。

O(机遇):现在国家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视力度在加大、有了政策的支持,顺势前进。“中华药都,养生亳州”的理念符合时展的潮流,是大势所趋。

T(威胁):中国的其他三大药都,对药都之首的亳州存在一定的竞争、亳州市的交通相对比较闭塞、造假现象使亳州市的药都形象受损。

(二)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对策

从上面的论述中,经过对亳州市中医药文化进行的swot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我们亳州市中医药文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我们就要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政府部门做好发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工作。针对亳州市的中医药文化还没有被充分的挖掘出来,相关的文化部门要做好中医和中药这方面资料的收集工作,做好文献的整理,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市场运作,中医药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我们应该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动态化,焕发其活力,我们亳州市在条件成熟时,可以把我们的中医药文化与亳州市的旅游文化相结合,开发出适合时展的养生资源。

2、加大对中医药文化的资金投入。经过假期的田野调查,发现了中医的发展没有兴盛,虽然是华佗故里,但我们亳州市的中医仍然不可避免的面临着西医的强势冲击,所以我们要发扬我们的中医药文化,首先就要把我们的中医做大做强。不管是在医院还是在其他地方,我们要把中医的发展放在一个突出地位,各项配套资金应一应俱全,不会让有的部门因为资金问题而对这个伟大的事业望而却步。和其他的项目开发一样,中医药文化的开发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因为中医药文化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而文化产业是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如果没有充裕的可用资金,中医药文化相关开发将难以为继。所以,亳州市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医药文化开发的财政扶持和政策倾斜力度。与此同时,各个相关的部门也不要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资助,也应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有效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这两大资本,进行多方融资,以便可以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奠定充足的资金基础。在拥有资金的基础上,关键要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要用刀用到刀刃上。

3、提高中医待遇和降低药农的种植中药材的风险。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资源和中药材资源这两部分的有力支撑。所以针对中医,要提高中医的待遇,让他们能在中医的这条道路上坚定的走下去,而不用考虑经济负担。针对药农,要有相关的种植补贴或者保价收购,因为中药材的种植相对于其他的经济作物,成本较高,药农为了降低风险,就放弃药材的种植。给药农发放中药材种植补贴或保价收购,可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4、完善中药材的质量监督体系。央视曝光中国药都安徽亳州假药泛滥,这无疑是对亳州药都形象的一个致命打击。这个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我们一定要健全和完善中药材的质量监督体系,把造假售假的行为扼杀在摇篮之中,提高药都美誉度。

5、提升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我们要有意识的提升我们亳州中医药文化的品牌效应。因为我们是“华佗故里,药材之乡”,我们具有发展品牌的资本,不要让一些假药流向市场,那样我们就是自毁门路。我们需要以自己的诚信、我们药材的好的品质来做我们的通行证。

6、大力提倡中医药养生文化。亳州是“中华药都,养生亳州”,亳州市拥有丰富的中医药旅游资源,我们应该对其进行深度的挖掘与利用。我们应该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起来,不应局限在单一的开发模式中,自然资源我们可以在芍花盛开的季节,举办芍花节,以提高亳州市中医药文化的知名度。对于人文景观我们应该利用好花戏楼、华祖庵等景区,把我们的中医药文化做大做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来愈重视健身与养生,亳州的华佗五禽戏、亳州药膳等无疑是人们的兴趣所在,把这些与养生旅游相结合,发展前景一定很广阔,也要办好每届的亳州市中药材交易博览会。

7、中医传承的方式需要改观。工资待遇提高的同时,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承。

四、结语

亳州市的文化底蕴丰厚,中医药文化资源充足,虽然目前亳州市的中医药文化开发和利用还不是那么的让人满意,但在国家大力提倡中医药文化的政策支持下,凭借我们的资源和发展的决心,相信我们的亳州中医药文化一定会发展的很好。亳州中医药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要把“中华药都,养生亳州”、“华佗故里,药材之乡”的名片推而广之,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作者单位:大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院)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医药管理局.安徽省医药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4(1).

[2] 金光明,王飞,姜云立等.皖北中药材种植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6,20(1).

[3] 韩路宾,胡倩,王茹侠.亳州市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科技创业,2008(8).

[4] 陈旭华,齐鹏飞,余晓庆.中医药文化发展现状――以亳州市为例[J].理论探讨,2011(6).

第5篇:中医药的现状及发展范文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7.001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7-0001-02

关于开展城市社区卫生的中医药服务,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强调要“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随后,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关于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中把“坚持中西医并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与作用”作为实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原则之一。然而,人才作为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的实施主体,建设符合社区发展需要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笔者通过调查合肥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人才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为城市社区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也为中医院校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及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研对象

以合肥市4个直辖区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站的210名社区卫生机构工作人员为调研对象。

1.2 调研方法与内容

对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随机抽样调查,利用《合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调查表Ⅰ》(问卷Ⅰ)、《合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调查表Ⅱ》(问卷Ⅱ)分别对社区卫生机构的管理人员和一线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Ⅰ从中医科室的设置和总体服务情况,各科从业人员的资质、职称、学历层次及未来的中医药人才需求等方面,对社区卫生机构的管理人员进行调查;问卷Ⅱ主要针对一线医护人员的性别、年龄、专业、岗位、业务培训及薪资满意度,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社区服务现状及制约因素”等设置相关问题。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调查表经过复核后,采用Excel2007建立数据库,进行同步双份录入。数据录入和核查工作完毕后,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0份,收回有效问卷162份,有效率77.1%;其中问卷Ⅰ为26份(16.0%),问卷Ⅱ为136份(84.0%)。

基金项目:教育部针灸推拿学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0890)

通讯作者:唐巍,E-mail:

2.2 中医药人才配置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均开设中医类相关科室,配备中医药人员,中医药普及率100%。26个社区卫生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398名,其中中医药类88名;一线医护人员136名,其中中医类74名;每社区卫生机构平均服务人数为4.20万人,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平均每人服务1.24万人。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机构要求新进人员具有或3年内获得(助理)执业医师资格,对专业从业人员素质的门槛要求既严格又客观灵活。卫生技术人员配置情况详见表1、表2。

表1 26个社区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配置情况

技术类型 总人数(名) 中医类 各社区中医人员

均数(名)

人数(名) 构成比(%)

执业医师 207 63 30.43 2.42

执业助理医师 96 11 11.46 0.42

其他卫生技术人员 95 14 14.74 0.54

合计 398 88 22.11 3.38

表2 26个社区卫生机构执业医师职称情况(名)

职称 人数 社区均数

西医 144 5.54

高级 12 0.46

中级 68 2.62

初级 64 2.46

中医(中西医结合) 63 2.42

高级 17 0.65

中级 25 0.96

初级 21 0.81

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指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聘任的中医类别医师数应占医师总数的20%以上,保证每个中医诊室(含针灸室、推拿室等)配备至少1名中医类别医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1]。从表1、表2可见,中医药类人员占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2.11%,中医类别医师数占医师总数的30.43%,平均社区卫生机构中中医类中级以上职称人数达1.61人,这些指标均高于国家标准。

在国外,一个合格称职的全科医师可负责约500个家庭的医疗保健服务,覆盖人口数约1500~2000人[2],但如参照这样的服务标准,从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平均每人服务1.24万人的调查结果来看,则人均享受中医药服务水平低,显示出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相当不足,难以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2.3 中医药从业人员性别、年龄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一线医护人员136名,女性65名,男性71名;中医药从业人员74名,女性29名,男性45名。中医药类从业人员20~29岁者占43.85%(25/57),30~39岁者占58.49%(31/53),40~49岁者占63.16%(12/19),50~59岁者占80%(4/5),≥60岁者占100%(2/2)。结果显示,40岁以下所占比例较大,随年龄增加所占比例逐渐减少。

2.4 社区卫生机构中医药从业人员的满意度(见表3)

表3 2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从业人员的满意度[名(%)]

满意度 目前的工资水平 单位提供的专业培训

及继续教育

非常满意 2( 2.7) 15(20.3)

满意 16(21.6) 44(59.5)

一般 40(54.1) 10(13.6)

不满意 16(21.6) 5( 6.8)

从表3可见,社区卫生机构中医药从业人员对目前的工资水平有21.6%的人不满意。在社区卫生机构提供的专业培训及继续教育上,80%以上的人比较满意,不满意者占6.8%。

2.5 社区卫生机构与中医药从业人员专业方向的相互关系

通过对136份一线医护人员的调查问卷中从业人员在校所学专业及受调查的26个社区对各专业的青睐情况进行分析,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及全科医学专业毕业生在社区医疗机构的比例较高。全科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及针灸推拿学专业的毕业生更受社区卫生机构青睐。详见表4。

表4 社区卫生机构与中医药从业人员专业相互关系

专业名称 从业人员所学专业 社区青睐专业

人数(名) 百分比(%) 社区数(个) 百分比(%)

中医学 19 13.97 8 30.77

针灸推拿学 10 7.35 13 50.00

中西医结合 18 13.24 14 53.85

全科医学 15 11.03 16 61.54

中药学 2 1.47 5 19.23

中医康复学 10 7.35 0 0

2.6 社区卫生机构中医药从业人员素质需求情况

本研究从社区中医师需要掌握技能、中医院校学生急需加强的教育及求职中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素质等几方面,对136名医护人员展开了调查,结果见表5。

从表5可见,社区中医药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技能较为重要的是疾病治疗、诊断及康复;中医药在校学生急需加强专业技能、实践教学、职业道德教育;在求职中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和综合素质。

2.7 面向社区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在“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模式”上,47.79%的人认为要在高校进行学历教育,30.15%的人认为是师带徒的教育,认为在职非学历教育及缺什么补什么的教育分别占20.59%和18.38%;在“针对社区医疗服务学校应侧重开设的课程”上,依次为康复治疗、急救知识、人文知识、护理知识以及中医经典课程;对“学校安排的实习实践”上,90%的人认为实习对毕业生就业很有帮助。

表5 社区卫生机构中医药从业人员素质需求情况

项目 选择人数(名) 百分比(%)

社区中医师需要掌握技能

疾病诊断 96 70.59

疾病治疗 100 73.53

预防知识 85 62.50

心理治疗 54 39.71

法律知识 27 19.85

疾病康复 91 66.91

日常保健 75 55.15

中医院校学生急需加强的教育

专业技能 101 74.26

职业道德 69 50.74

职业指导 48 35.29

计算机、英语 19 13.97

实践教学 95 69.85

求职中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素质

学历 40 29.41

专业技能 103 75.74

实践经验 78 57.35

人品 36 26.47

吃苦耐劳 50 36.76

综合素质 75 55.15

2.8 社区中医药发展面临的问题

本研究对“社区中医药发展的相关制约因素及比例”展开调查,通过2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人员反馈的信息分析(见表6),中医药相关人才缺乏是制约社区中医药发展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基本硬件设施不完善、缺少政策引导等因素。

表6 社区卫生机构中医药发展的制约因素

制约因素 卫生机构数(个) 百分比(%)

相关专业人员缺乏 19 73.08

基本硬件设施不完善 14 53.85

缺少政策引导 12 46.15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14 53.85

经济效益相对较差 7 26.92

居民需求较少 5 19.23

3 讨论与建议

本次调研发现,现阶段合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人才数量和职称等条件高于国家标准,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合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医药人才最受欢迎,经其他途径培养的中医药人才在社区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人才的专业方向和素质需求也比较符合现阶段基层医疗的特点。然而,社区卫生机构中医药的发展仍存在人才不足而致社区人均中医药服务水平较低、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不高、缺乏政策引导等制约因素,从而影响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3.1 抓住中医药发展机遇,吸引大量中医药人才进社区

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近年中医药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国家和地方发展中医药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中医药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拓展,中医药的优势进一步凸显,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是顺应当今世界医流[3]。当前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为吸引高素质中医药人才进入社区创造有利条件,提高现有社区卫生机构从业人员的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消除个人发展及生活中的顾虑,充分调动中医药人才的工作热情,挖掘个人潜能。

3.2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特点,实行多种模式培养中医药人才

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应依据现行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培养模式[4]进行探索与改造。在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中,应积极探索提高社区卫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熟悉社区医疗环境,增强学生的预防医学观念,提高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等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对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疾病的诊治能力,为医学生毕业后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奠定基础;在职教育中,应改善社区医疗机构的培训条件,规范化培训、考核模式;在继续教育中,鼓励与支持社区中医药从业人员提高学历,改进和推广现代中医师承教育模式,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

3.3 构建社区中医服务体系,全方位建设中医药人才队伍

一方面,要构建社区中医服务网络,调整、优化卫生资源,为中医药人才队伍提供完善的工作环境。如严格社区中医药服务机构准入标准,通过一级综合医院转型、综合门诊部改造等来吸纳优质中医药资源参与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要完善“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全方位锻炼中医药人才。通过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加强重点人群和慢性病人员的健康管理和中医药康复工作,开展中医药保健知识宣传教育,提倡以中医药技术进行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指导,更新中医药服务理念,以综合全面地提高中医药人才队伍的服务水平,使中医药人才更好的融入社区卫生工作。

3.4 加强社区卫生机构与中医院校联系,促进社区中医药人才快速成长

加强中医药院校与社区的联系、促进中医药教学及科研进社区,是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有效措施。就社区中医药人才建设而言,一方面,要依托中医药高等院校,以定向培养的方式实施城市社区中医药人才对口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医药临床及科研型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促进中医药教学科研进社区。通过对“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治未病”等中医理念的社区研究,对中医药预防、诊疗、康复等中医药临床教学一手资料的收集分析,提高中医药人才队伍的科研水平,实现社区中医药人才的快速成长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施永兴,季伟苹,王光荣,等.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2009年版(试行)编写过程的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9):804-807.

[2] 杨秉辉.全科医学概论[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4.

[3] 陈璐,鲁静,陈磊.中医药进社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0):3-4.

第6篇:中医药的现状及发展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企业;知识产权

一、我国中医药企业发展现状

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作为传统中医和中药的合称,距今已有3500年以上的发展历史,它是在充分汲取我国汉族及藏、蒙、苗、彝族等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理论以及对疾病防治经验系统总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方医药学体系,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传统医学理论最系统、应用最广泛、保留最完整的突出代表。“中医传统知识保护研究”课题,将中医药知识定义为“基于中华民族传统的、世代相传并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或潜在商业价值的医药卫生知识,同时包括了由该领域中智力活动所产生的革新和创造”。将中医药保护定义为“在尊重和维护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完整性和相关特征原则下,旨在推动和促进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可持续发展和合理使用,防止相关权利被不当占有和不公平利用,保证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利益公平分享而采取的一切政策、法律及其他措施”。

作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主体之一,中医药企业迅速发展。中医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已经写入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 自科技部1998年正式实施“中药现代化产业行动计划”和1999年科技部批准四川建设首个国家中药科技产业基地以来,截止2009年11月,已在全国建立20个中药科技产业基地,其中四川、广东等11个基地通过了一期建设规划验收。

二、我国中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之不足

(一)企业在研发加工生产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首先,我国从事中医药研究的科技人员大多集中在高校以及科研院所,部分科研机构及人员只能从事一般性的课题研究,完成论文,他们认为只要通过成果鉴定便大功告成,至于科研成果的保护、转化、商品化却考虑甚少,并且为数不多的创新成果因为没有及时申请专利,在涉外交往中因为过分信赖外方的合作诚意,时常发生泄密情况,使得原本属于我国的发明变为他国专利, 造成我国中医药研究成果的大量流失。

其次,中医药企业在市场经济背景之下仍然受到计划经济旧观念的影响,缺乏研发出自主知识产权并给予保护的积极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往往选择改进技术或是使用违法手段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成果。

(二)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低且信息渠道不畅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医药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更需要规范化的管理和畅通的信息渠道。现阶段虽然有部分中医药企业发展得很好,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中医药企业在管理以及沟通环节仍存在问题。

(三)企业社会化水平低且规模小而分散

全国各地的中医药科研、生产企业不仅多且散乱,没有形成社会化水平高的研发生产体系。并且中医药企业规模小,地域分散容易造成恶性竞争。

(四)企业忽视传统中医药治疗方法的研究

中医药领域需要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非常广泛,中医药企业在研发生产新产品过程中,对于传统的中医药治疗方法缺乏重视。要想在行业内具有竞争力,需要将法律制度引入企业发展之中,但是现有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很难满足中医药企业的要求。

三、几点对策建议

(一)增强中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针对当前中医药行业实际情况,以及所面临的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强劲趋势,首先要考虑如何采取得力措施,提高全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和竞争武器的重要性及其在开拓、占领国内外市场、保护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中的积极作用,使企业从科研、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的高度上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二)构建中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综合体系

首先,申请专利保护中医药的创新配方技术和外观设计。

中医药企业可以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中医药产业,使之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市场空间, 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是中医药发展的迫切要求。拥有技术的企业, 则应当有选择的按照对“专利的保护” 和“对发展中国家成员的特殊和差别待遇”规定,使企业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迅速、稳步占领国际市场, 避免民族特有传统工艺技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企业务必扭转以往对专利的“淡薄”观念, 国家应鼓励设立更多的专利中介机构, 在有偿的前提下, 为企业办理专利申请手续和尽快获得专利权、策划专利保护策略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对于专有的产品、独特的外观包装装演, 企业可以将新颖美观的外观设计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其次,利用商业秘密保护独有秘方。再次, 采用著作权保护中医药学理论成果。由于传统中医药文献年代久远,大量传统医药知识已经进入公有领域,不能取得著作权的保护。可以通过对传统中医药文献进行重新整理、汇编,使其重新获得著作权的保护。 最后,注册商标保护中医药产品的标志。

(三)构建完善的中医药企业组织人员体系

首先,政府应帮助中医药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和特色, 加强各方信息交流, 整合资源, 形成协调一致、优势互补的局面, 在事关中医药发展重大政策的倡议与建议, 基地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指定, 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的研究, 促进大型中医药产业集团的组建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

其次,中医药、法律和管理等相关专家和人员应尽快组成中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会。一方面研究中医药的知识产权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建设性意见;另一方面鼓励企业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并为其提供帮助。

最后,中医药企业应积极筹建全国中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组织,依靠集体和社会的力量,加强内部自律,协调对外行动,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保护中药知识产权的社会大环境。还要加强与中医药知识产权机构的合作,并提高这机构的专业服务水平。

(四)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全球市场经济的一体化, 使得越来越多的中药走向了国际市场, 不仅国内的制药企业, 而且就连国外的制药公司也更加重视对中药的开发与研究工作。但是现阶段与国内外迅速发展的中药市场相比, 国内对中药的保护明显滞后,中医药要全面进入国际市场,必须与国际接轨,实现中医药现代化,首先是研究与开发的现代化。这就需要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及现代化剂型,建立中药质量标准规范,提高中药质量标准水平,加强中药药理、毒理研究,重视中药临床试验,制定中药生产管理规范。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大力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研究和保护。在国际合作和开拓国际市场中,中医药企业如何主动利用国外机构或其在中国机构获取专利、商标、版权等最新信息和动向,扩大申请、注册国际专利、商标等,为培育国际名牌产品和商标创造条件,使自己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这也是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时所需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应根据国际上通用的法律法规不断来修订国内的相关法律,使之与国际接轨,使我国中医药产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它应有的位置。从而为加速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为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奠定良好的法律保护基础。

作者简介

[1]李昔贵,田保华.试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M].中国卫生产业,2007,01

[2]康晓丹.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M].经济与法,2007年2月(上旬刊)总第493期

[3]刘子志.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难点及对策[M].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年第41卷第5期

第7篇:中医药的现状及发展范文

关键词:武威;中药资源;利用情况;开发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的东部,含三县一市。该地区地理条件复杂,区内有山川河流,还有沙漠和戈壁,海拔、气候差异较大。独特的自然条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气候,蕴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全市已知的中药品种有250余种[1],如:甘草、麝香、秦艽、羌活、射干、小茴香、麻黄、锁阳、柴胡等,生产潜力大,质量好,不但畅销全国,而且还出口国外。武威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中药产业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沿用的开发模式,导致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结构不合理,甚至出现生物多样性锐减、药材质量降低、中药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中药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考验[2]。因此,摸清武威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认真总结和思考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保障武威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优化武威中药产业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武威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特点

武威是全国中药材重要产地之一,中药种类多,有特色,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武威是枸杞、甘草、肉苁蓉、大黄、小茴香、麝香、l羊角、等动植物药的道地产区之一,尤其武威、民勤、古浪等县出产的甘草,以质量优异而闻名全国。这些地区靠近沙漠,最适宜甘草生长,所以品质最佳。甘草味甘甜,能配伍调和诸药,有“十方九草”之说,用途广泛。武威及河西的甘草,特点是根粗而长,外皮枣红色有光泽,内部呈鹅黄色,含糖分及粉质多,饱满充实,药效显著,是甘草中的上品,不但畅销国内,还出口到欧洲等地。

武威市现有年加工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药材初加工企业7户,均通过了国家GMP认证,并取得了药品GMP认证证书。武威通过“政府抓示范推广、企业抓规范经营、协会抓品牌打造”等措施的有力推动,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中药材产业逐步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路子。现已建立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个,带动农户6000户,建立种植基地8万多亩,有力推动了全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

武威天祝县为藏族自治县,藏医药在该地区有悠久的历史和应用基础。作为河西地区中藏药资源大县,天祝境内有藏药材600多种,其中植物药材500多种、动物类30多种,秦艽、羌活、红景天、冬虫夏草、藏木香等名贵中藏药材40多种。为对部分野生藏药材资源保护和人工实验种植工作,该县选择翼首草、藏木香、草红花等6种用量大,生长周期短的藏药材进行大面积种植,研制开发华锐洁白丸等藏药新品种6种,筛选研发重点藏药新产品11种,研制藏药制剂品种80余种。除此以外,天祝县藏医院还开展了藏医药浴、火吉麦杂(火灸)、放血疗法等中藏医药适宜技术。乡镇卫生院设立了中藏医科、中藏药房,建成了相对独立的中藏医药综合服务区。运用中藏医诊疗技术处理常见病、多发病,中藏医门诊处方数占处方总数的比例高于30%[3]。

2 中药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武威市道地药材的产品增值能力还很低,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滞后,原药材外销比例较大,精细加工能力持续在低水平徘徊,中成药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下。制药企业和科研单位联络松散,缺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中药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武威中药材种植模式单一,技术落后。目前武威中药材种植一般采用传统的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和农户分散零散种植即自产自销的模式。这两种模式存在三个问题。第一是种植户很难买到优质种苗;二是农户缺乏种植技术,中药病虫害防治技术不规范,中药材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三是寻找市场销路难,中药材滞销,保存不完善,最终导致所种植的中药材质量得不到保障 [4]。

武威中药加工企业规模小而分散,没有规模化大产业,未能形成大品牌,导致中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没有发挥武威药物资源应有的优势作用。中药企业经营规模小,企业资金不足,缺乏科研经费,研发能力弱,因此企业产品大多数为中药材粗提取物和粗产品。

3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与对策

1.建设一批道地、大宗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

武威大部分地区为典型的干旱区,年降水量20-250mm,年均温度5-10℃。因气候条件较差,植被稀疏,所以虽然药用植物种类很多,约有200多种,但是蕴藏量较少。随着野生中药材资源的减少,药材的栽培繁殖日益重要。通过大力引进栽培、育种驯化和人工饲养繁殖,发展药材基地是发展中药资源的有力措施[5]。今后要在该地区大力发展甘草、麻黄、肉苁蓉、秦艽、羌活、小茴香、锁阳、柴胡、祖师麻、大黄、马鹿茸、红花等药材的GAP基地。积极推广中药规模种植,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种植品种、统一平衡施肥、统一病虫防控,强化技术服务支撑,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

2.发展一批中药材材加工企业

积极扶持和组建一批在市场上能站稳脚跟且符合GAP标准认证的中药加工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大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和中药二次开发利用的力度。深入发掘本草及民族医药宝库,遴选有开发价值的中药材及复方,加强传统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应用现代技术揭示药物活性部位、活性成分,阐释作用机理,先进剂型,丰富剂型品种,提高疗效,扩大市场份额,为中药走出国门打下基础[6]。

3.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中药产地,对于来自天然的中药资源,一方面面临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又必须面对资源保护的现实。我们强调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再生并举,以利于中药资源保护利用战略的实施,实现中药材产业现代化、规模化、市场化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通过中药资源的调查研究,建立科学的中药资源评价体系,全面协调、宏观控制,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统一的前提下科学决策,确定合理的开发规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成能力的产业,优化资源,减少浪费[7]。

4.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武威的中药工业需要与现代科技进程相结合,加大特色产业研究,尽快建立具有武威西北特色的产业链,形成具有西北特色的品牌产品。培育中药材的市场竞争能力是中药产业化发展的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无公害”中药资源产品与精品原则,运用先进技术,基地建设与加工设计同步发展。在药物生产过程中,开拓思路,综合开发,有效利用,变废为宝。

综上,我国药用资源开发利用正处于一个上升期,今年来新开发多种药用资源,研发了许多新的药用部位,对民族药资源开发利用也有所提升。然而,我们也应看到随着中医药在世界的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医药资源的市场需求也逐年上升,开发利用更多具有潜力的药物资源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 .甘肃省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与发展对策[J].甘肃科技,2010 (7):245.

[2] 段金廒.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策略与模式探讨[J].中草药,2015, (12):,1715-1717.

[3] 宋积成.天祝藏族自治县中藏医药事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06):35-37.

[4] 周成明.对中药材产业现状和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8):659-663.

[5] 张存龙.甘肃中药材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J].中药材,2001,24, (6):441-443.

第8篇:中医药的现状及发展范文

关键词:知识图谱;中医药;应用前景;综述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7.033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7-0129-04

Abstract: As the new development of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 knowledge graph has infiltrated into the financial, industrial and medical fields, and become a hot issue in the real world research. In this article, the concept and features of knowledge graph, construction and the existing softwares, the applic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in the TCM field were reviewed, which may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search on the knowledge graph in the TCM field.

Key words: knowledge graph; TCM; application prospect; review

随着2012年谷歌第一版知识图谱的,特定领域的知识图谱构建成为真实世界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从搜索引擎优化,到新药发现,知识图谱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热潮,并渗透到金融、工业和医学等领域。这种以科学学为基础,涉及应用数学、信息学及计算机学等多学科的可视化技术,成为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的新发展方向。本文就知识图谱的概念、特点及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现状、前景进行梳理,以期为中医药领域知识图谱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知识图谱概念及特点

1.1 知识图谱的概念

在知识图谱的定义上,陈悦等[1-2]从其功能角度进行阐释,认为知识图谱能够可视化地描述人类随时间拥有的知识资源及其载体,绘制、挖掘、分析和显示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在组织内创造知识共享的环境以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合作和深入。杨国立等[3]从理论和方法层面,将其定义为把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科学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与科学计量学引文分析、共现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结合,用可视化的图谱形象地揭示科

学发展进程和结构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属于科学计量学的范畴。

杨思洛等[4]提出知识图谱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可包括生物的基因图谱、教育教学中的认知地图、探索太空的天体图、描绘地形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图、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图、各种金属图谱等;狭义的知识图谱主要是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文献知识单元分析来可视化科学知识的结构、关系与演化过程,包括“科学图”“文献计量图”“文献图”“知识图谱”等。

简言之,知识图谱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数学算法来简化知识单元结构以达到可视化知识结构关系的一种方法,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

1.2 研究对象

知识图谱所描绘的对象主要包括:①从事科学技术活动和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包括科学家、技术专家、项目组、实践团体或某一知识领域共同体;②显性或编码化的知识,如论文、专利、所学课程、数据库等;③过程或方法,包括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组织的业务流程,以及相关的知识投入等。

知识图谱主要源于三大领域:①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数据、信息、知识与知识域可视化研究;②图书情报领域的引文分析可视化、知识地图和知识网络等研究;③复杂网络系统和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上述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正在走向融合[5]。

2 知识图谱绘制流程

参考国内外已有研究,目前知识图谱的绘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版块[4,6-7]。

数据检索:绘制知识图谱的基础,其数据源在传统文献数据库的基础上逐渐扩展到出版商、机构联盟等机构网站的网络日志、用户记录、点击流数据等。

数据清洗:即对数据的预处理,包括、勘误等,进行历时或分时段对比分析时需要对数据M行分段处理;若样本数据过大或分析目的不同,则需要进行有代表性的抽取。

构建关系矩阵:选择要分析的知识单元,如关键词、题名、作者等,构建其相互关系,常用方法有共词分析、共引分析、共作者分析、书目耦合分析、期刊耦合分析等。

数据标准化:根据数据间的相似度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常用方法有集合论方法(Cosine、Pearson、Spearman、Ochiai、Jaccard指数等)和概率论方法(合力指数、概率亲和力指数等)。

数据简化:运用因子分析、多为尺度分析、自组织映射图、寻径网络图谱、聚类分析、潜在语义分析、三角法等方法处理数据以更好地展示各数据单元。

可视化展示:是知识图谱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过运用不同的算法,调整相关参数,构建整个图谱。可通过不同模拟实现可视化,如几何图、战略图、冲积图、主题河图、地形图、星团图、簸幅图等。

图谱解读:采用历时分析、突变检测、空间分析、网络分析等方法对图谱进行解读,同时需要结合研究者的经验、知识、学术背景、学术功底等。

3 知识图谱绘制软件

目前可用于知识图谱绘制的软件非常丰富,根据主要功能可分为2类[4]:一类为通用软件,如SPSS、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和Pajek、词频分析软件Wordsmith Tools和GIS相关软件;另一类为绘制知识图谱的专用软件,如CiteSpace、Bibexcel、Gephi、VOSviewer、VantagePoint、Network Workbench Tool、NWB、Sci2 Tool、In-SPRIE、SciMAT、Histcite、GeoTime、ColPalRed、Guess、Leydesdorff、Jigsaw、Carrot等。分析各软件的特点[6,8-9]可以看出,随着知识图谱的绘制软件越来越多,一方面其支持的数据格式愈发多样,相互之间的兼容性也逐步增强;另一方面,在可视化效果方面也日趋完善,知识展示的真实度、准确度逐渐提高。详见表1。

4 知识图谱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目前知识图谱的研究中,国外学者主要集中在2个研究方向[10]:部分偏于技术研究,包括可视化工具和算法的开发;部分以应用为主,利用科学计量学理论及相关方法、知识图谱软件等进行分析研究。国内研究也可分为2个方向:部分以科学计量学为理论基础,利用可视化方法研究科学学与管理学、科学技术合作等领域;部分以电子资源数据库为数据源,通过可视化方式展示某一学科的研究前沿和发展动向。

4.1 应用现状

医学领域各学科中采用知识图谱理论与方法进行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医药领域已有部分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

在学科层面,赵蓉英等[11]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对中医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可视化探索。徐浩等[12]以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中文核心期刊文献为数据来源,对我国中医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但研究仅限于中医学与医药卫生领域之间的合作。杨秦等[13]采用共词分析及社会网络方法对中医外科疮疡领域的研究主题及分布进行了探索。

具体在疾病方面,谭火媛等[14]基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收录的近10年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相关文献,对前沿与热点研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王淑斌等[15]对中西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在证候方面,刘俊丽等[16]采用文本挖掘技术,通过数据清洗、实体抽取、构建共词矩阵并采用Ucinet软件绘制乙型肝炎热点研究知识图谱,分析了子模块中的中医证候描述及疾病名称。秦义等[17-18]基于CiteSpace软件对气虚证、血瘀证证候诊断标准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在中药材方面,郭栋等[19]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和聚类图对中药枸杞的育种、种植、采收、加工、储存等5个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热点分析。在治疗措施方面,李祖偷[20]对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腧穴的演变过程及施穴治疗的变迁进行了可视化分析,胡松洁等[21]运用Ucinet软件对“五行音乐”疗法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

此外,张静[22]基于CNKI核心期刊文献关键词,探讨了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热点主题。陈姗姗等[23]对中医药传播发展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荣光等[24]基于中医电子病历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构建了该领域的研究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的共现网络。

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多以期刊文献为数据来源,多采用CiteSpace软件构建研究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等信息的共现图和聚类图,从不同侧面宏观解释了中医学信息的整体结构特点。但针对特定研究目标,尚未形成一套明确的建模策略及技术,导致已有研究结果中也有差异甚至矛盾之处[5]。因此,中医药领域知识图谱理论尚处在针对各学科结构宏观概述阶段,急需解决对多层信息深度整合的知识图谱建模策略及其技术。

近年来,已有学者在中医药知识图谱构建方法与标准化流程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于彤等[25]提出以中医药学语言系统(TCMLS)为框架,以中医药领域现有的术语和数据库资源为内容,构建大型知识图谱的构想,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但尚未实现中医药知识资源的有效整合及提供全面、及时、可靠的知识服务。阮彤等[26]基于文本抽取、关系数据转换及数据融合等技术提出了中医药知识问答和辅助开药领域的知识图谱半自动化构建流程。此外,该课题组对知识图谱进行了形式化定义,详细描述了数据驱动的增量式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同时阐述了以此方法所构建的中医药知识图谱在辅助开方领域的应用,但未涉及其它领域[27]。贾李蓉等[28]以中药知识图谱为例,从数据来源、研究内容、图形化展示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中医知识图谱,但其应用尚局限于浏览检索方面,对多种数据资源间的映射及数据元等标准未进行详细论述。张德政等[29]提出了基于本体的中医核心知识图谱表示及其构建方法,对中医本体与知识图谱的映射方法进行了探索,为中医知识图谱的构建提供了较系统的方法流程,但对多源数据的获取技术及中医师临床实际诊疗数据的研究未进行深入研究。王华珍等[30]以中医慢性胃炎数据可视化处理为例,引入随机森林(RF)技术进行可视化前的数据预处理,根据高维中医数据的特征进行变换和降维,使数据在低纬空间呈现良好的分离性,从而增强了数据的可视化效果。

4.2 应用前景

知识图谱研究已经渗透到金融、医学和工业等领域,对知识图谱定量与定性特征的科学理解已成为大数据时代科学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挑战性课题。结合自身知识体系的特点,中医药领域的知识图谱研究应以从事相关领域活动和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如临床医学领域的医师)、显性或编码化的知识(如症状、药物等)、过程或方法(如辨证论治等)为研究对象,运用图论、统计学、应用数学、数据挖掘等方法,研究知识之间多维网络关系及演化规律等一系列问题。

在我国,中医临床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构建研究仍较滞后,研究大多处在术语本体领域的研究层面。知识图谱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如在中医药知识体系构架方面,可建立中医药知识地图系统、维基百科系统[25]等;在中医药知识的推广普及方面,可建立基于知识图谱的信息检索系统、基于自然语言的问答引擎[26]等;在临床诊疗方面,可建立基于知识图谱的四诊信息采集、诊断、处方用药系统;在医师诊疗规律挖掘方面,可\用知识图谱挖掘中医师“病-证-治-效”临床诊疗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规律。因此,知识图谱为开展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临床诊疗规律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工具,探索解决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中多尺度非完整信息整合的核心技术,建立中医药知识图谱构建的流程和规范将成为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 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3(2):149-154.

[2] 陈悦,刘则渊,陈劲,等.科学知识图谱的发展历程[J].科学学研究, 2008,26(3):449-460.

[3] 杨国立,李品,刘竟.科学知识图谱――科学计量学的新领域[J].科普研究,2010,5(4):28-34.

[4] 杨思洛,韩瑞珍.国外知识图谱绘制的方法与工具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2,20(6):101-109.

[5] 杨思洛,韩瑞珍.国外知识图谱的应用研究现状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3(6):15-20.

[6] 肖明,邱小花,黄界,等.知识图谱工具比较研究[J].图书馆杂志, 2013,32(3):61-69.

[7] 陈超美.科学前沿图谱――知识可视化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

[8] 邓君,马晓君,毕强.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和Gephi的比较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37(8):133-138.

[9] 侯月明,乔晓东,孙卫,等.开源分析工具在中文文献分析中的应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3(3):71-76.

[10] 曹树金,吴育冰,韦景竹,等.知识图谱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基于SSCI与CSSCI期刊论文的计量与可视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 41(5):16-34.

[11] 赵蓉英,王敏.国际视野下中医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32(7):36-41.

[12] 徐浩,濮文渊,钱爱兵,等.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J].中草药,2015,46(19):2966-2973.

[13] 杨秦,曾莉,李文林.中医外科关于疮疡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6):535-537.

[14] 谭火媛,魏静,谭定英,等.基于CiteSpaceⅢ的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前沿与热点可视化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6(11):50-54.

[15] 王淑斌.中西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知识图谱分析[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16] 刘俊丽,张秀梅,蒋勇青.基于文本挖掘的乙型肝炎相关文献知识图谱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1):48-53.

[17] 秦义,田元祥.基于CiteSpace的气虚证证候诊断标准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J].中医杂志,2015,56(18):1588-1592.

[18] 秦义,田元祥.基于CiteSpace的血瘀证证候诊断标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17(12):2656-2665.

[19] 郭栋,童元元,S生权,等.基于数据挖掘的枸杞研究热点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9):48-51.

[20] 李祖停田元祥,赵建新.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腧穴的可视化分析[J].河北中医,2016,38(9):1372-1377.

[21] 胡松洁,马彦平.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医五行音乐疗法”可视化构建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3):534-537.

[22] 张静.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知识图谱与主题分析[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7,40(1):51-55.

[23] 陈姗姗,邵英俊.基于中国知网的中医药传播研究的计量分析[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3):6-9.

[24] 荣光,谢晴宇,孟庆刚.中医电子病历研究领域科学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1):99-104.

[25] 于彤,刘静,贾李蓉,等.大型中医药知识图谱构建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3):80-82.

[26] 阮彤,孙程琳,王昊奋,等.中医药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6,37(4):8-13.

[27] 阮彤,王梦婕,王昊奋,等.垂直知识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知识管理论坛,2016(3):226-234.

[28] 贾李蓉,刘静,于彤,等.中医药知识图谱构建[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5,36(8):51-53.

[29] 张德政,谢永红,李曼,等.基于本体的中医知识图谱构建[J].情报工程,2017,3(1):35-42.

[30] 王华珍,彭淑娟,缑锦,等.基于随机森林的中医数据可视化研究[J]. 系统仿真学报,2014,26(11):2751-2756.

第9篇:中医药的现状及发展范文

1.中医药期刊订购质量有待提高期刊的订购工作是期刊开展阅读服务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科学合理的期刊征订有利于优化馆藏资源。目前期刊的种类繁多,期刊的订购随意性较大,期刊的订购质量有待提高。据统计数据表明,一般图书馆的年更换率是10%,期刊的订购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应与时俱进作调整,在订购前要可征求中医药各专业教师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

2.中医药电子期刊利用率不高近些年来,各大院校尤其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图书馆的设备都比较陈旧,多数读者只查阅纸质期刊,中医药电子期刊虽然少但也未能发挥其服务功能,造成大量电子期刊闲置或利用率低的现状。

3.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缺乏深层次开发利用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期刊管理只局限于期刊整理、分编、上架、借还、装订等繁琐而简单的业务,由于专业知识有限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和加工无能为力,图书馆的期刊信息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由于没有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期刊功能未能完全发挥。

二、优化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期刊管理的对策

信息时代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期刊服务要改变传统期刊服务理念,图书管理员要探索与时俱进的新的管理模式,提高期刊服务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吸引并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为图书馆工作注入活力。

1.提高中医药期刊订购质量期刊的订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期刊订购工作是图书馆优质信息资源建设的关键。在订购期刊时,应由图书资料专业知识扎实、知识面宽、热爱阅读、工作认真负责的人来担任期刊订购工作,一定要深入各专业系部进行调查。图书馆可以做一些更细致的工作:(1)征求专业教师与学生意见,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注意收集各种需求信息,比如,图书馆可以举办一些图书推荐活动,选订中医药各专业师、生喜欢阅读的刊物。(2)图书馆管理员要到公共图书馆走动,株洲市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等大型公共图书馆引领着图书馆行业的发展,作为一名读者翻阅馆内大量丰富的期刊,可以了解发现哪些是好的刊物,对图书馆科学、合理地增删期刊才能做到心中有数。(3)根据中医药院校的办学特色,重点精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期刊。比如中医药大学(学院)的校报、中医学报、中医药教育学刊、针灸推拿杂志、中药学杂志等。(4)重视与中医药业内图书馆员互动联系,比如积极加入图书馆QQ群、微信群,可以加入市、省内学校图书馆员群,通过网络加强业务联系,随时进行咨询与互动学习、经验交流。

2.引导利用中医药电子期刊资源由于经费紧张,图书馆订阅纸质期刊一般是一种期刊一本,现刊(当年期刊)是不外借的,只能在馆内阅读,这样争相阅读的期刊总不能让读者在第一时间阅读,比如《中医杂志》,《中国针灸》等,不少师生追着看,甚至有的老师要求借回去看。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读者的需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图书馆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满足不断增长的读者文献信息需求,开展读者阅读服务工作。

3.国内中医药电子期刊资源丰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可以实现在有限的资源情况下提供无限的服务。目前国内的文献资源共享联盟分收费和免费两种,中国知网、万方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等国内比较权威的专业资料查询数据库、数字期刊资源,这些商用数据库基本覆盖了国内出版的期刊,需要用户注册和交费,可以从篇目、期刊名称、作者、关键词等多个途径进行检索,资料的查阅方便快捷,但学校每年拨给图书馆的经费非常有限,对于经费有限的中医药院校图书馆来说,购进昂贵的电子期刊资源和数据库使用权是不现实的。

4.做好中医药期刊参考咨询工作网络环境下信息浩如烟海、繁杂无序,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读者工作的重点是参考咨询工作,期刊管理工作要从期刊订购、验收、上架、简单的借借还还工作转向信息服务和参考咨询工作,使期刊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与教学科研工作,图书馆人要结合学校的科研课题以及学科教师的教研教改、学生研究性与创新性学习需要,开展定人定题的参考咨询服务,针对选题的需求,搜集、整理并提供课题组所需的有参考价值的资料,直到把课题完成,为师生提供高质量、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5.加强中医药期刊人才队伍建设学校里教师绝大部分是中医药等医学专业人才,而图书馆员大部分为非医学专业,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专业人才缺乏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还没实现期刊自动化管理,当前期刊管理水平不高与专业人才欠缺有关,要更好地发挥期刊的作用,图书馆一方面要重视引进优秀的图书馆专业人才到期刊工作中来,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与知识培训,除了系统地掌握图书情报信息专业知识外,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技能,使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期刊工作做得更出色。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