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空巢老人的调查报告范文

空巢老人的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空巢老人的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空巢老人的调查报告

第1篇:空巢老人的调查报告范文

王军霞,是一个传奇的名字。她是中国田径史乃至体育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在世界体育赛场上,为国家挣得了很多世界级的荣誉。她成就了世青赛、世锦赛、世界杯、奥运会四项世界赛事的冠军大满贯,在长跑界的成就,堪称空前绝后,被誉为“东方神鹿”。至今,她仍然积极活跃在长跑界。每年领跑“乐跑赛”、马拉松赛等。并且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公益。

2019年11月,王军霞应 “暖心工程·千万老人防走失计划”公益项目发起人的邀请,作为爱心形象大使,参与了公益宣传短片的拍摄。

同时,感谢参与公益宣传短片拍摄的:著名演员吴樾、“暖心工程·千万老人防走失计划”项目创始人马宏升、民政部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专家(《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调查报告》执笔人)熊晖教授、中国移动河北省分公司党委书记刘殿锋等人。

“暖心工程·千万老人防走失计划”公益项目,是2019年8月,为降低老人走失率、提高老人服务率,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主办、北京沃华一星科技有限公司发起、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特别支持、中国移动执行合作的公益项目。

该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向失智、失独、空巢、高龄等易走失老人,免费发放便携式一键呼定位呼叫器(“随身护卫-易健呼”)。并联合全国各地的民政、优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加强易走失老人的应急沟通和长效监护,真正达到让老人安心、家人放心、政府省心的社会效应。

83岁老人日常出门携带易健呼的情形

202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预计将达到2.55亿人,而独居、空巢老人将达到1.18亿人左右。中国老人空巢率已经超过了5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70%。而2016年的《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调查报告》资料显示,中国每年走失老人约50万人。高龄/空巢/独居/孤寡/留守/有记忆障碍的老人,易走失、易发生意外的风险非常非常高。甚至发生意外、去世,过很多天才被发现的这种悲剧现象也时有发生。

世界上最让人遗憾痛心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最等不得的事是尽孝!所以,子女们即便再忙,不能在老人身边尽孝,也一定要与老人保持联系!

第2篇:空巢老人的调查报告范文

>> 艺术对生活的排斥与介入 社工介入视角下有效缓解城镇空巢老人孤独困境的策略与方法 浅谈社工介入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 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的社工介入浅析 社工介入老人生命教育的路径及角色分析 保障房社区内失独老人社工介入的路径分析 社会排斥与非正规就业女性的社会权利 “候鸟型”老人社会支持、心理健康与社会工作介入的研究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对空巢老人的介入探讨 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与专业社工介入空间探讨 空巢老人的需求评估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社会排斥的研究范式与理论模型 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分析 农村社会工作介入“老人农业”问题的空间与对策 广东省灾后社工危机介入制度的设立与构想 失智症老人的社会工作介入 浅析空巢老人的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进城农村老年人的文化适应 社会排斥与自我内化 教育公平与社会排斥现象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杨万洪.进城了,咋找不到家的感觉?——移居城市的农村老人亟须社会关注[N].宜宾晚报,2011-03-09.

[3]裴云云,钟园园.进城老人与城市的艰难磨合[N].宁夏日报,2011-12-14.

[4]刘传福.老人进城,过得还好吗?[N].人民政协报,2012-10-29.

[5]林芳芳,肖丽萍.农村老人进城遭遇“水土不服”[N].三明日报,2011-07-27.

[6]杨汉坤.永安警长抛出“关注进城老人生态”的话题[N].珠江时报,2013-01-24.

[7]江立华,胡杰成.社会排斥与农民工地位的边缘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8]梁鸿.边缘化:老年人家庭地位日渐式微[J].社会,2000,(5):42-43.

[9]苗瑞凤.农村进城老年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性研究[C]//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2009,(15).

[10]李建慷.徘徊在城市边缘的进城老人[J].老同志之友,2012,(15):4-7.

[11]吴何女.试析农村老年人家庭地位边缘化问题[C]//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1:4.

[12]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3]景晓芬.“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甘肃理论学刊,2004,(2).

[14]周林刚.论社会排斥[J].社会,2004,(3):58-60.

[15]新华网重庆频道.关于进城老人社会适应状况的调查报告[EB/OL].http:///2012-05/16/c_11

1963791.htm.

[16]李立,张兆年,张春兰.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与社区融入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1,(31):185-186.

[17]姚兆余,王鑫.城市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与社区融入[J].社会工作,2010,(9):43-45.

[18]柏骏.农民身份——一个社会学研究的视角[J].唯实,2003,(12):90-93.

[19]邓万春.农村老年人进城养老:挑战及社会工作干预[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12):15-18.

[20]刘元静.社会工作视角下我国进城农村老人现状分析[J].现代交际,2012,(12):41.

第3篇:空巢老人的调查报告范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以及家庭规模的日益缩小,居家养老已经成为老人们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全国老龄办2014年的《十城市万名老年人居家养老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老年人对老年餐桌的需求比例为42.3%,其中空巢、高龄老人“吃饭难”的问题,成为各地试图解决的突出民生课题。

老人需要老年餐桌

“午饭晚饭吃什么?”这样的家常问题困扰着不少老年人。经过数月的准备,2015年10月,成都市成华区龙潭街道正街社区在连心驿站里终于建起爱心食堂,将营养又有安全保障的饭菜送到老人的餐桌上,让辖区空巢老人、残疾人和低保户享受便利。

社区书记吴强说,在走访中,他们发现白天不少空巢老人吃午饭很麻烦……怎样让这些老人“好好吃饭”呢?社区对辖区老人开展问卷调查广泛征求意见后,最终决定在社区的连心驿站里建立一个爱心食堂。

位于龙潭街道正街社区龙湖丽景A区的爱心食堂,厨房大约15平方米,锅碗瓢盆样样俱全,餐厅摆放了两张大圆桌,能同时供20余入吃饭。上午10点半不到,陈大爷和邻居周大爷就已在连心驿站内坐下,等待食堂的午餐开放。午餐开放了,两位老人分别花了10元钱,吃到予莲藕炖猪蹄、木耳青笋肉片、小白菜、冬瓜汤等丰盛的菜品,“菜好吃,价格便宜,十分周到!”

“橱柜、抽油烟机还有餐桌是街道给我们提供的,其余的小电器都是居民捐赠的。”每天上午10点左右是爱心食堂最忙碌的时候,食堂阿姨腾路花一个人要负责所有人的餐饭。“花姐每个月只有几百元补贴。”吴强说,由于社区资金有限,请不起专门的厨师,花姐听说后就自告奋勇来担任厨师。

“我们每天的餐标是两荤一素一汤,一般都做得很清淡,很符合老年人的口味。”吴强介绍,每天早上,社区工作人员会去菜市场采购新鲜的肉类和蔬菜。“我们都是定点采购,万一食物有问题都可以追溯源头。”肉类和蔬菜是定点采购的,粮油等是社区爱心超市以成本价提供的。

73岁的余大爷自爱心食堂创办以来便一直在这里吃饭,“我们小区离菜市场很远,以前我每天去菜市场买菜做饭很不方便。现在有了爱心食堂,饭菜花样很多,营养又丰富。”针对那些腿脚不便的老人和社区残疾人,社区工作人员每天中午还会将饭菜送到他们家里。

企业运营步履艰难

办老年餐桌,场地问题最难解决。调查发现,目前开办的老年餐桌基本由街道协调解决场地,第三方提供服务。这是最主要的运营模式。北京光明北里社区也开办了老年餐桌,但餐厅面积比较小,大部分老年人是打饭回家。经营餐桌的是家福宁居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目前,这家公司已在北京4个社区开设了小规模的老年餐桌。

“我从2012年开办了第一家老年餐桌,做这行算比较早的。办老年餐厅,成本高,利润低,大企业不愿办,小企业又运营不下去。我们干了这么多年,也是‘以外补内’才坚持下来,用做家政服务的盈利来补贴老年餐业务。”家福宁居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方说,他大致算了算,光明北里社区的老年餐桌运营1年,亏损近5万元。“主要是人工成本高,目前我们开设了送餐服务,争取覆盖到周边社区有需要的老年人,这样算下来,开办一个点的餐桌要2个厨师、3至4个服务员。受场地限制,我们还不能满足更多老人的需求。2015年夏天,来我们这个点报名的老人有150多人,但我们只能做50人左右的老年餐。”何方认为,作为家政服务公司,在做老年餐项目上有一定优势,纯餐饮企业一般不愿接这个项目,做老年餐能帮助家政服务公司密切与老年人的联系,所以能做得长久。

全国老龄办2015年的《十城市万名老年人居家养老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当前老年人对老年餐桌和家政服务的需求比例较高,自报需求比例分别为42.3%和33.3%。但由于做老年餐盈利空间小,企业并不愿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所作的《2015老龄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显示,养老(助残)餐桌数量缺口超过2500个。2013年全市养老餐桌数量达到4240个,未来如果所有的居委会/村委会养老(助残)餐桌实现全覆盖的话,全市养老(助残)餐桌需求数量至少在6797个。据此测算,北京市养老(助残)餐桌数量缺口至少在2557个。如果考虑到部分居委会/村委会养老(助残)餐桌不止1个,缺口会更多。在外地,老年餐桌就更显得凤毛麟角。

老年餐配送目前还是一片蓝海,除了餐饮企业、家政服务企业,也有一些别的企业跨界试水。在天津,今晚传媒集团着力打造了营养餐配送项目――今晚老年营养餐。专家认为,除了餐饮企业,航空公司、医院营养中心做这项服务比较有基础,建议从政策上给予扶持。

老年餐桌该怎么办

早在2014年8月31日,浙江杭州最大的社区老年食堂――文新街道老年食堂关门停业,压垮它的,正是当前社区老年食堂普遍面临的难题――房租涨,物价高,人员开支大,经营不善。

对杭州文新街道老年食堂的“掌柜”袁师傅来说,食堂开办两年多以来,一直不轻松。他算了一笔账:每天营业额最多1500元左右,可房租、员工工资、材料费等加起来却超过1500元,实际上食堂每个月至少亏损500元。他也想过不少招数来节省成本,但还是难以扭转局面。

在杭州,运营步履维艰的,并不只有文新街道老年食堂。据当地媒体报道,该市最早的社区老年食堂开办于2003年,翠苑一区为把老年食堂办好,起初采取社区自主经营的模式,向社区老人发放“就餐优惠卡”,但只坚持了一年多,就因菜品差、亏损大而不得不转型6

在云南昆明东华路社区老年食堂,吃一顿饭,四菜一汤只要3.3元。这样的低价餐,社区老年食堂已经维持了3年。对食堂来说,最大的开支在于米菜等原材料的采购,因为场地是社区的,不要房租,员工也是社区的低保户,工资相对较低。开办的第一年,东华路社区老年食堂曾亏了5万多元。在这之后,社区把商铺服务费用到了老年食堂上,向社区的一些企业筹集了慈善赞助,另外还向老龄办和民政部门申请了一些补助。社区一负责人说:“降低成本最主要的还是降低买菜成本,社区每周四都会引进一家农鲜超市进入社区,社区负责提供免费场地供超市办一个小集市,方便居民购买的同时,也要让利给社区食堂。比如外面市价25元每公斤的后腿肉,卖给食堂只要20元。”

由此看来,盘活社区资源,由社区出面“公关”缓解老人吃饭难,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成都五块石玉局庵社区把一处闲置车棚免费给一家餐馆使用,并组织志愿者参与餐馆的服务工作,降低其人力成本,成功地说服这家餐馆办起了便民食堂,社区的40多位老人只要花6元钱,就能吃上2荤1素的套餐。

求解社区老年餐桌的出路,江苏扬州琼花观社区的举措或许更为前卫。2013年3月开业的琼花观社区老年食堂,主要受益于民间资本的注入。社区主任李华介绍,该社区当初在引进社会资金运作社区托老所时,就把社区老人的午餐问题也考虑进去了。“我们跟一家养老公寓签了3年合约,帮助社区食堂的运营,他们一次性投入20万,之后每年补贴10万。除了托老所的老人能用餐,社区其他老人的就餐问题也解决了,食堂工作人员的经费也有保障。”

专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推动

“北京从2009年开始在社区建设老年餐桌,这几年,相关企业在增长,也受到群众的欢迎。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发展的模式是分散的,没有出现有影响有品牌的企业。一些餐饮门店可以收老年人的助老(残)券,但食品并不符合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只停留在吃饱的阶段,离吃得好、有营养、符合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陆杰华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政府部门要出台更多扶持政策,引导相关企业参与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同时,购买服务要更精准,让那些行动不便的失能老人、残疾人得到相关补贴。

第4篇:空巢老人的调查报告范文

面对退休两大“派”

娱乐超人派:退休后,喜欢玩牌、打麻将的老人不在少数,整日沉浸在麻将纸牌当中。有些老年人打麻将过了头,娱乐变成“娱悲”。

不良影响:老年人各种身体机能衰退,长时间坐着不动会引起手脚麻木,肩背酸疼等不适,有人还会便秘。还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突发脑血栓、脑溢血等危及生命的病症。

消极怀旧派:很多老人退休后,经常想起自己过去的辉煌岁月,心中一时不能接受生活中的落差,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

不良影响:老人喜欢回忆往事,是正常现象,但是过度怀旧却是老人长寿的“绊脚石”。过度怀旧不仅会产生消极情绪,还会加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功能的减退。临床医学统计表明,有严重怀旧心理的老年人,死亡率和癌症、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均比正常老年人高3~4倍。

规划跟着兴趣走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常有慢性疾病,加上退休后的失落感、面对子女离家空巢期所产生的孤独感,很容易让老年人产生忧郁倾向。因此,在中年时期就必须提早规划退休后的生活,以免退休后感到顿失依靠,情绪跟着低落,甚至患上老年抑郁症。

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无论收入有多少,我们终日辛勤工作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如果我们把人的一生分成两部分,那么大多数的人会在上半生努力工作,积累财富,在下半生享受生活的快乐,而这两段生活的分水岭,就是退休。

做好退休生活的规划,要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方向。如果你非常喜欢工作,千万不要因为退休中断这个习惯,建议找一个合适的工作继续下去;如果你有其它个人爱好,比如写作、画画等,则可以按着爱好求发展;如果你不想继续工作,又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则可以上老年大学,或者公园里多转转,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多交一些老年朋友,“打发”退休后的时间。

运动计划必不可少

体育锻炼可以延缓衰老,延长寿命。退休后应该根据自己的年龄、身体条件、原来的锻炼基础等,选择适当的运动种类和运动量进行体育锻炼。

一般地说,老年人多喜欢早晨运动,早晨的空气最新鲜,休息一夜的肢体也要为一天的活动做准备。到室外空气清新的地方散步、慢跑、做操、打拳、舞剑等。上午及下午也要安排一次做操或散步。有人习惯于晚饭后散步,有人爱好晚睡前练功锻炼,都是很好的运动习惯。老年人宜选择散步与慢跑。因病卧床或不便行走的老人,每天被动地活动肢体,进行按摩、推拿等,也是很有必要的。

玩是老年人的健康法宝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过得有滋有味的老人,但还有更多被“年老”二字所困,不愿意动起来、玩起来的老人。其实,“玩”对于老年人来说,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那就是锻炼大脑、强健体魄,同时保证不会与社会脱节。

第5篇:空巢老人的调查报告范文

  2021年学校重阳节活动主题方案策划1   一:活动主题:关爱老人、奉献爱心

二:活动对象:敬老院孤寡老人

三:活动背景:作为定陶县爱心志愿者协会一员,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社会经济突飞发展,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却有越来越多的老人被冷落,是敬老院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重新找到了家,得到了家的温馨,爱的呵护.。我们每个人都要走过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的人生之路,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抗拒的自然规律。尊重老人,敬爱老人,说到底就是尊敬自己,敬爱自己。学会懂得孝顺父母的我们,更应该打开心胸去接纳敬老院中孤独的老人,给他们欢乐,给他们祝福,陪伴他们去更好的生活。

四:活动目的及意义:

(1)为生活在敬老院的老人们带去心灵上的慰藉,让他们感受到定陶爱心志愿者的朝气和社会的温暖。

(2)增强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让大家了解社会,关注老年人群体,从中学会关爱,学会感恩。

(3)唤起社会的老龄意识,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增强对老人尊敬关爱意识。

(4)增加空巢老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拓展老人的社交网络,使他们主动融入到集体活动中,缓解甚至根治他们心理上的空虚感、孤独感、焦虑感、抑郁感,使老人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5)把空巢老人们的心声向全社会传达,让更多的人关注空巢老人,让老人的需求被社会正确认知。我们希望能够探索和完善关爱老年人的保障机制,为老年人的身心保障问题提供新思路,为构建完善的老年人社会保障机制出一份力。

五:活动时间:20__年10月__日

六:活动地点:杜堂敬老院(南王店敬老院)

七、前期准备

1.提前联系好敬老院,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工作上的支持,并且实地考察调研,以为活动的开展提供所需信息

2.召开会议,讨论并拟定活动计划,明确项目内容和各部工作分工。

3.活动宣传(宣传部做海报、祝福卡片等),还有一些老歌曲

4.准备活动设备(相机、旗帜、横幅、礼物、抹布等)

6.联系好媒体进行宣传,以扩大活动的影响

八.活动流程

1、周三中午8点定陶县老一中门口集合,有带队清点人数,交代注意事项,拍合影照出发。

2、依据自愿原则,参加人员可以自己带礼物送给老人们。

3、文明礼貌、团队躯车编号赶往目的地,以展现我们志愿者的素质。

4、到达敬老院后,向老人们问好,然后分发礼物

5、过后按照既定安排开展服务工作,主要负责帮助老人们打扫卫生、提水、擦窗户、洗衣服、整理床铺等。

6、和老人们聊天,让他们回忆起美好的往事,注意倾听,如遇到老人有烦心事,要懂得去开导老人

7、收集一些冬天的健康保健知识和养生之道。

8、参加人员与老人握手,并合影留念,活动结束。

九、后续工作:

1、召集参加人员,清点人数。

2、向院方表示感谢并对活动的不当之处请求谅解,并希望能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十、注意事项:

1、进入敬老院,见到老人一定要微笑打招呼,这是对老人的一种尊重与认可。

与老人交谈时要尽量的去倾听他们,要引导老人多讲述他们的往事。清扫房间时一定要将物品放回原处,不要改变它们的原来布局。

2、与敬老院的负责人协商好各项工作的开展所需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比如,老人的平时爱好,习惯,性格,有什么病情需要注意等等

3、要注意天气变化,做好下雨刮风等不利天气的应对方案,若遇到这种情况,可将时间做适当调整。

4、在活动期间要小心奕奕,不准对老人有任何危险动作,以免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5、各项活动开展落实到具体人,分工明确。

十一、活动预期效果

通过此次献爱心,走访敬老院的活动增强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高尚情操,,让定陶爱心志愿者们的身心更加明朗,明白阳光是不吝啬每个角落.,同时呼吁我们每一个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养成了勤俭节约、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十二、预算:

 

2021年学校重阳节活动主题方案策划2   随着社会老年化发展趋势的加快,在传统佳节“重阳节”和第个老人节到来之际,街道社区举办第二届“相约古渡欢度重阳”系列活动,利用社区内独特的资源优势,组织社区老年居民、社会各阶层的老年同志,开展以“登高健身、赏菊怡情,看古城促发展、记美景传文化”,表彰一批热心支持社区工作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健康老人,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旨在激发社区居民敬老爱老,热爱家乡促发展的政治热情。

一、活动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二、活动地点

大戏台、公园

三、活动内容

1、徒步登上山赏菊怡情看美景相约古渡吟诗作画。

2、欢度重阳看大戏摄影作画留记忆(以从老年人的视角把古城的变迁与发展,通过摄影、书画、作诗词等形式表达老年人对家乡十年来变化的感慨)。以上活动中,摄影、书画、诗词创作,主办方将邀请我市的专家学者进行评比并颁奖。

3、表彰10名热心支持社区工作,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健康老人。

四、参加人员

社区老年代表、社会各阶层的老年同志、市区内的老年摄影、书画、诗词爱好者。(参加登高活动的`年龄:50—70之间且身体健康者,70岁以上必须有家属或有组织上的陪同方可参加)

五、主办单位

xxx

六、具体活动

1、登高:

xx日下午1:30在公园门口集中从东路口往山顶走,一路上参加的老人可用照相机、书画、诗词创作等形式表达古城的变迁,参与人员须在四天内(日下午6:00前将摄影电子稿,书画、诗词创作稿送到社区办公室,由社区统一制作成展牌,邀请专家点评、评出一、二、三等奖)。

2、表彰:

下午3:20在在西津渡二期工程尚清大戏台前的广场,有冠名单位的领导,来社区参与活动的各单位领导,向获十佳“社区文明健康老人”的老同志颁发荣誉证书。

3、看大戏:

下午3:30开始在西津渡二期工程的尚清大戏台,由社区戏曲队、歌舞队、时装队表演节目。

七、参与单位

xx市第二干休所,市、区老干部局,市、区老龄委,市外事办公室,市文明办、市退管中心、区委组织部、区总工会。

 

2021年学校重阳节活动主题方案策划3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习俗,发掘节日内涵,激发起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在重阳节活动中培养学生尊老爱老,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感受亲情,牢固家庭联系纽带,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活动内容

(一)重阳节知识展示

分别在一区后大堂,二区连廊悬挂关于重阳节的喷画。

学生制作作品,供各班级出班级橱窗使用,擦亮班级文化品牌。

(二)重阳节实践活动

1、低年级:①给家里长辈说一句感恩的话。②为长辈敬一次茶,盛一次饭、捶捶肩,揉揉背。

实践作业:拍一张自己为长辈做事,与长辈共同参与活动的合照,能配上一句话的图片说明。

2、中年级:①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习俗、传说故事等内容。②了解家里长辈的生平大致经历,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心愿期望、赏心乐事等。

实践作业:做一份跟重阳节有关的手工作品或者手抄报。

3、高年级:①策划组织一次与家里老人共度重阳节的活动,饮茶逛街、登高赏菊、插茱萸,制作手工作品等都可以;②做一个小调查,通过网络等途径了解中国存在的老龄化情况,社保领取制度,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等社会问题。

实践作业:做一份跟重阳节有关的手抄报或者是根据自己了解所得的内容做一个调查报告。

第6篇:空巢老人的调查报告范文

北京市老龄化水平已经超过全国平均值,老龄人口占北京市总人口的13.66%,位居全国第四。(一般认为,总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超过10%,即为人口老龄化。)据专家预测,2010年以后,北京市老年人口将以每年4.7%的速度增长。到205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将超过650万人,占到总人口的比重超过30%。基本上,我市老年人选择的养老途径包括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经调研分析,机构养老已经呈现出如下种种地不足之处:

一、机构养老满足不了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一)目前老年人对住宿服务需求大而养老机构数量严重匮乏。

目前,我国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的状况和保有的存量,与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养老服务需求不相匹配。截至2005年底,各地建有各级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近39546家,床位149.7万张,收养老人1102895名。仅就床位数来讲,刚刚超过老年人总数的11%,较之于国际社会通行的5%~7%的比率相差甚远。尽管这几年我们大力发展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和场所,兴办了7898所社区服务中心,“星光计划”也建起了近3万个“星光老年之家”,又增加几万张社区的养老床位,但与巨大的老年人院舍服务需求比起来,还属杯水车薪。许多贫困、边远地区及靠民间力量创办起来的养老机构囿于经费短缺、资源不足等方面的限制,服务内容不丰富,显得相对单调、贫乏,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服务需求也有较大的差距。

(二)养老机构中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

最需要长期照料护理服务的失能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技能和生活能力不断退化,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老年性疾病越来越多,生活自理程度越来越低,对长期照料和康复护理等方面服务的依赖性需求越来越多,因此专业化的机构住养服务应是他们的最佳选择,机构收住此类服务对象,需要专业化的护理照料必须跟上,服务过程中各种专业知识、手法、技巧必须有充分的应用和体现。可是,反观我国养老机构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状况,却与失能老人的专一业化养老服务需求存在着巨人的反差。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人员严重短缺,现有的专业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我国取得养老护理员资格的仅有2万人,与上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即使与上百万已经住进养老机构的老年人需求相比,也是一技难求、难以应对的。

(三)老年人心理得不到关怀

空巢现象使医学产生一个新名词“空巢综合症”,退休后一下没了压力而变得百无聊赖的老年人,各种内分泌水平低下,脑血管衰老,更易引发老年抑郁症。同时,老人婚姻破裂问题、再婚问题,再婚后的房子、财产及与对方子女相处出现问题等,都可能引起老年抑郁和焦虑。老年抑郁症表现的症状很多样化。有的老人孤独自闭不合群;有的这也不舒服那也不舒服,焦虑、失眠;有的甚至觉得了无生趣直闹自杀。

机构养老的弊病,使得居家养老的新模式呼之欲出,众望所归,其新的形式和作用,不妨分享一下:

二、正在实行的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2008年开始,北京市各区县陆续实行了政府为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券这一政策,可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包括:具有北京市正式户口的60岁以上分散居住的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低保对象、低收入对象、市级以上劳模、归侨、纯老人户(包括仅与残疾子女居住的老年人),以及80岁至89岁老年人中的生活半自理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90岁以上老年人。老人拿到服务券后可以找专门的服务人员或服务单位来购买自己需要的服务,如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然后服务单位可以拿着服务券到民政部门去兑换现金。

可以完善的工作内容包括:扩大享受政策的老年人的范围,也就是说要加大补贴的财政力度;增加服务单位的数量,服务种类,覆盖到社区;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评比鼓励创新;缩短兑换现金的时间周期,为服务单位赢得更多的主动权,能够更快地周转资金,为老人提高服务质量;最终付费方式的转变,可将纸质的改成刷卡终端,计次计量的累积服务。

三、逐步建立并完善社区养老设施,多角度全方位打造社区日托中心

做这样一个设想:老人们可以从早上九点到日托所,自带茶杯和茶叶,日托所内提供开水,老人在里面悠闲地看报纸,看电视,或者几个老人在一起拉家常,或者下棋、打牌,中午选择适合自己的口味,用4元―6元吃顿中饭,到了下午四五点钟,老人们各自回家,此时子女们也都下班回家了,一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这显然是一种成熟化得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日托所涵盖了各种各样全面的硬件设施及服务。这一天的8小时左右,社区至少应当提供给老年人这样的一些养老服务:

(一)社区非医疗照料

根据2005年首都医科大学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老年人对社区照料服务需求率为城区51.4%,城乡结合部36.7%和郊区农村14.1%。调查研究发现半数以上的老年人对社区照料服务不满意,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老年人,究其原因可能是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建设不如市区,核心家庭的比例又多于农村,因此孤独感较为强烈。

对于非医疗照料的需求内容,调查报告中也有所涉及。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提供娱乐场所、非医疗应急帮助、心里慰藉、陪同看病、重家务、基本生活照料、轻家务、帮助做饭或送餐等等。社区为老医疗服务,社区医疗机构为社区居民举行健康讲座,宣传健康知识,并定期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提供医疗服务。

(二)社区老年学校

1、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完善老年活动设施。成立教室、社区阅览室、市民学校、谈心室等,并配备各类文体设施,电视音响,各类图书、报纸等。让社区的老年人能够在社区的活动室内读读报、看看书、走棋打牌使社区的老年人的生活更充实。

2、积极开展文体活动。用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老年学员的校园生活,使老年人愉悦身心。经常组织象棋、围棋、乒乓球、书画、歌咏比赛等活动。同时,还可以老年学校为依托,积极组织大型文体活动,拓展老年学员的联谊空间,扩大老年人的社交面,推动社区老年文体活动健康开展。

3、加强社区资源的整合,全面发展社区为老服务设施。

(三)老年康复中心

2009年6月北京市最大的老年康复中心在丰台区莲花池畔莲宝路开工建设。建成后将设置老年康复床位600余张,与一期建成的300多张床位加起来近一千张床位,是北京市目前建设规模最大、功能设施最全、设置床位最多、服务档次最高的老年康复中心。该中心建成后将针对老年病医疗和康复提供专业的服务,可长期入住或短期治疗,收费也将比普通医院低。

老年康复中心规模缩小化,社区化,地域化也是老龄化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社区化的老年康复中心并不代表规模缩小,其业务范围也相应缩小,而应当以最大的老年康复中心为依托和支柱力量,辐射到各个社区,成为完善的地域化老年康复中心。

四、鼓励完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深化服务理念、服务内容

(一)建设志愿者队伍。大学生深入社区体验生活,可以且应当作为实习学分中的一部分,每年在各个时间段,分批次进入社区,就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分配到相关的岗位,这无疑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爱国情操,社会道德的一次提升,同时也切实解决了老年人孤独,无人倾诉,居家养老工作缺人手的一个长期的问题。

(二)建立养老服务从业机制。对于养老服务的从业者,应鼓励优先招聘本市失业人员、享受低保待遇人员和农村转移就业登记劳动力。被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招聘的人员,按规定享受再就业相关优惠政策。

(三)专业化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就近分配。

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完全可以作为一项职业技能资格,提供给各街道失业人员及享受低保待遇的人员。由街道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再就近分配到各个社区,年龄上可以放宽,55岁从业于居家养老服务,因其熟悉地理环境,熟悉人际关系,不可不谓是有的放矢,更加适宜。

第7篇:空巢老人的调查报告范文

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选取云南省大理市洱源县凤翔村当地的凤翔幼儿园、凤翔中心完小和凤翔一中三所学校中的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对凤翔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学习成绩、家庭教育情况及家庭受教育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获得有效的数据,为解决凤翔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期望能为凤翔村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做一点贡献。

关键词:

田野调查;凤翔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凤翔村位于云南省西部,洱源县西南方向,东邻右所镇,西靠炼铁乡,南接大理市花甸坝,北邻茈碧湖镇。该村常住人口98%以上都是白族,是一个典型的白族村落。这里位于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带,气候干湿分明,经济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凤翔村共有三所学校,其中幼儿园、小学、初中各一所,它是凤羽镇在校人数最多,教育最发达的地方。早在2010年凤羽镇就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但是旅游业在这里的发展非常缓慢。

一、调查概况

1.各学校整体概况(1)凤翔幼儿园:学生共118人,留守儿童52人,占44%;汉族3人,其余都为白族。生源主要来自凤翔村,只有极少数来自周围的村,比如源胜村。(2)凤翔中心完小:学生共322人,留守儿童142人,占44%;彝族1人,其余都为白族。生源基本来自凤翔村,只有少数来自周围的村。(3)凤翔一中:学生共1107人,留守儿童688人,占62%,其中凤翔村共191人,留守儿童91人,占48%。学校学生98%以上为白族。生源来自凤羽镇各个村,其中凤翔村学生人数最多。

2.凤翔村外出务工人员情况凤翔村属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低(年均收入3000~4000元),生活相对贫困,加上农村人多地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由于以上原因,这些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逐渐向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城、市区、省城方向流动。笔者根据调查了解到,凤翔村自2000~2010年这十年间外出务工人员最多,2014年以后,外出务工人员有所减少。如今,凤翔村依然存在很多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3.留守儿童与父母相聚交流情况在我所调查的28名留守儿童中,有20名学生的父母只有过年才会回来;剩下的8名学生父母一般是2~3年回来一次,最久的是4年回来一次。他们与父母的交流非常少,基本只有电话联系。这些学生的父母大部分都在省内打工,只有3名学生的父母在省外打工。独生子女只有幼儿园的5名学生和1名初三学生,其余的家里都有2~3个孩子。

4.家庭成员受教育情况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爷爷奶奶辈的受教育程度一般为没受过教育或只有小学及初中水平,其中小学学历的最多,占68%以上,初中学历者最多,占67%以上。家庭成员总体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5.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不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一般都是爷爷奶奶带,而爷爷奶奶的受教育程度和精力有限,他们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也不能在学习上帮助到孩子;爷爷奶奶只能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需求,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这使得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普遍较差。

二、个案分析

A同学,男,13岁,是一个很有个性的男孩子,对陌生人却显示出一种很腼腆的感觉。他的爷爷奶奶都是小学文化程度,爷爷在2008年患高血压,不能出去干零碎的活,只能依靠他奶奶做点绣花的活挣点钱补贴家用。据他爷爷介绍,孩子的爸妈在8年前就双双出去打工了,先是到浙江工作了4年,后又转到昆明工作,他们出去的这8年,就只回来过两次。孩子在父母出去前非常听话,学习也比较用心。但在父母出去后,他就变了一个样,非常调皮,还结交了一些不爱读书的孩子。(2)B同学,女,14岁,现就读于凤翔一中初三年级,有一个姐姐在外面打工。B同学是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在学校,她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优秀学生,在家里,她是亲人眼里孝顺、善良的好孩子。在与她的对话中,我可以感觉到她很想念自己的爸爸。因为早在六年前她的父亲就去丽江打工了,一年只回来一次;而她的妈妈由于身患疾病,一直卧床在家,所以她基本上是由奶奶照顾。(3)C同学,女,13岁,现就读于凤翔一中初一年级,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C同学的父母在她1岁时因为感情不和离婚,之后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她的父亲在剑川打工有7年多了,母亲在昆明,一年回来看她一次。C同学与父母交流非常少,她说跟爸爸不是一个世界的,也不想与他交流。当我问到她想不想考大学的时候,她的回答是:不想。听她的爷爷介绍,C同学的性格比较暴躁,不爱整洁,有乱花钱的坏习惯。他们都是凤翔村留守儿童中的典型例子。在我调查的所有留守儿童中,只有30%的孩子较优秀,其余的70%都存在成绩差、自控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怪异等问题。

三、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在凤翔村,留守儿童非常普遍,而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凤翔村的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三类问题:①缺乏父母的陪伴,对父爱母爱有强烈渴望。缺少父母的陪伴,孩子会因此缺乏安全感,这可能会导致孩子形成孤僻、多疑、情绪不稳定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性格。②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当遇到心理上的问题没有人倾诉,久而久之,可能会造成孩子有过激行为或寻找不健康的心理寄托方式,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与学习。③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人从一出生首先接触的就是家庭教育,而且人们在家里的时间远超于在学校的时间,学校教育永远不能代替家庭教育。因此,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

2.建议针对凤翔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我经过思考分析,提出以下四点应对措施:①应完善国家相关法律,依法推动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工作。②由政府出面,制定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策略,大力发展旅游业及优势产业,从而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③政府与学校共同合作,制作关于陪伴孩子成长的宣传册发放到年轻父母和适婚青年手中,并定期举办相关教育活动,从而提高村民的家庭教育意识。④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留守儿童问题在中国普遍存在,尤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凤翔村是一个典型的白族村落,由于交通不够便利,这里的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也在增长。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他们逐渐向县城、市区、省会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转移,孩子却被迫与父母分离,留守在家里。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非常渴望父母的陪伴和爱。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必然会出现因留守带来的种种问题。由此,父母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考虑,多陪伴孩子,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同时,国家和政府也要为我国的留守儿童多做一些努力,出台相应的政策,以减少留守儿童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留守儿童:基于一个村落的人类学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2]韦俏俏,周晓涛.临洮县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教育状况调查[J].理论前沿,2013,(12).

第8篇:空巢老人的调查报告范文

以陕西省为例,据2006年的统计,该省60岁以上老年人为375万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319万人,占到全省人口总数的8.58%。庞大的老年群体的需求,将带动巨大的服务业发展。但是如何真正实现“六个老有”,如何构建我们的和谐养老之路,这些问题不仅在考验社会能力,更是在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

西安:养老院服务参差不齐

陕西省老年公寓里,81岁的刘文惠老人总是喜欢收拾她和老伴的小房间,她每天总要把他们的全家福和金婚纪念的照片擦拭一遍。

曾经住在西安市后宰门小学的他们,因为城市改造不得不搬出老房子。现在对他们来说,这里才是他们的家。

自从2006年重阳节,刘文惠老人和老伴商量,为了不给两个条件并不宽裕的女儿增加负担,搬进了这座老年公寓。曾经他们也请过几次保姆,但是不是因为嫌老人麻烦、照顾不好,就是嫌工资太少。她总是抱怨:“现在称职的保姆真难找啊。”

57岁的马召斌是这个公寓的主任,自从部队复员转业后从事老龄工作已经20多年了。对于刘文惠老人的情况,他说:“其实这在养老服务业中是普遍存在的,也是整个社会的养老保障中的薄弱之处。相对而言,入住老年公寓是这些没有人照顾的老人的最好归宿。”

当记者问及即将面临退休的马召斌:“您对自己以后的养老问题怎么想的?您的子女又会怎么想?”

他说:“我的归宿肯定也在这里。不是儿女没有能力,也不是没有养老的意愿。我认为这是一个观念问题。子女有自己的生活,虽然他们避免不了为父母养老的责任,但是不应该成为他们的沉重负担。也不应该让他们受到舆论的责难。以后养老事业也将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这个大趋势也是毋庸置疑的。这对我们的传统观念来说,是一个挑战。显然,这还需要整个社会达到共识。”

据马召斌介绍,陕西省老年公寓始建于1992年,1994年11月1日开始营业。至今,公寓接待老人最多达到了97人,年龄最小55岁,最大的102岁。

2004年6月因为设备陈旧和现实需要准备重建。经过四处奔波,筹集到1000万元资金重建后,陕西省老年公寓终于2006年重阳节开始营业。

重新开业后的老年公寓共住进16名老人,平均年龄在80岁。由两个服务员专门负责他们的起居。因为承受能力有限,接收的只是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老人。“如果可以接收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这里早就住不下了”。按照10%的比例,现在全西安市仅需要社会养老的老人就达到了30万。而西安市不管大小、无论公办民办的养老院才60多个,并且规模很少能超过100人。至于条件和质量更是良莠不齐。“毕竟他们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而住在这里的老人们却觉得自己每月850元的费用,并不是物有所值。饭菜不习惯、没有健身器材、娱乐就只能是打打麻将,精神生活贫乏等等。

“虽然这个公寓是西安市唯一一个由政府主办的,但是也是自收自支。整个公寓的运营资金除了老人们缴纳的费用外,还有老建筑和沿街门面房的租赁费。”马召斌说:“生活费用的标准是由省物价局定的,看起来这样的价格对没有什么经济收入的老人似乎太高,但是即使是这样现在我们还是亏损。而且经营规模不大,除了争取社会募捐和帮助,很难再投入资金搞建设了。但是,即使亏损着我们还是要坚持下去。”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人每月餐饮至少得300元,平时基本的日用品也由公寓负责更换和购买,每星期还要对老年人进行一次巡诊,再加上水电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每个月脑子都算着这些小账。”

马召斌说:“作为西安市唯一一个由政府主办主管的养老机构,它的社会效益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我的想法并不是赚多少钱,而是考虑把它做成西安乃至陕西养老公寓的一个样板,能为其他民营力量做出示范,引导和鼓励他们加入到这个行列中。而且可以把我们这里作为一个从业人员的培训基地,为养老服务业输送人才。”

陕西:养老服务困难重重

根据2006年陕西省老龄委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全省现有养老服务机构(包括敬老院、托老所、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共873家,设计床位为18075张,实际入住老年人10527人,平均入住率为58.24%左右。

入住率较高的为商洛市92%、汉中市88%、榆林市77%;入住率较低的为西安市和咸阳市38%,其余均为40%以下。

从业人员总计2508人,占设计床位数的14%,平均每个从业人员要承担7.2张床位的服务量。个别民办养老机构每个从业人员要承担10张甚至以上的床位服务量,在873家养老服务机构中,有医疗机构的仅为10家;临终关怀服务机构仅宝鸡市有2家(1家公办、1家民办);873家养老机构中公办的为717家,集体的为75家,民办的为81家。全省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总数,占全省老年人总数的4.8%,难以适应迅速增长的老年人口的社会化需求。

陕西省老龄工作委员会于昭勇介绍说:“近几年,全省养老服务业有了初步的发展,但从总体而言,陕西省养老服务业无论从资金投放,还是政策扶持都是较为欠缺的。各养老服务机构自身在经营管理、服务质量以及硬件设施上,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陕西省各养老机构普遍规模偏小、设施简陋、功能单一、影响力有限。就西安市而言,老年人口已达95.8万人,占总人口的12.9%,目前没有一家上规模(500张床位)、设施较为齐备、服务上档次的养老机构;各养老机构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与服务,养老机构之间,养老机构与老年人之间缺乏信息沟通与交流的渠道和平台,导致大部分养老机构只能被动地等待老人入住,而想进入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由于情况不明、信息不畅,没有办法如愿以偿。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子女不主动送父母去机构养老,怕别人说自己不孝顺,而部分老年人想入住却怕子女面子上不光彩,只能委曲求全;低收入(退休越早,收入越低),导致部分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望而却步。

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公共财政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不够,很难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民间资本大都看好养老服务业的前景,但惧怕前期的大投入、低回报甚至无回报,再加上准入制度不规范、不明朗,致使大部分投资者不敢涉足。

各级政府的财力有限,致使部分养老机构四处“化缘”,甚至靠救济维持,少数民办的养老机构创办人,搭进全部积蓄,惨淡经营。

养老服务业涉及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导致各类养老机构在布局、定位、从业人员培训、资格认证等方面缺乏全面、系统地规划和规范化管理,现有的养老机构在硬件设施、服务质量、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管,部分养老机构成了实际上的老年人集体宿舍,吃的是份份饭,闲来打麻将、玩纸牌度时日;有的医疗护理设备简单,手段落后。所有这些,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前景:社会养老需要社会力量

为了不断满足社会化养老的需求,陕西省宝鸡市2007年年初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事业的意见》,并成立了加快发展养老事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2004年9月29日,以市政府第46号市长令的形式颁发了《宝鸡市老年人权益保障办法》,共27条。其中对65岁以上的老人在医疗、乘车、旅游等方面保障了他们的权益。并建立覆盖全市的养老服务“110”呼叫系统平台。本着“关爱、温馨、服务”的宗旨,在全市搭建“999110”为老服务总平台。主要负责为老年人提供政策咨询、家政服务、老年婚介、老年维权等相关单位的联络与推介服务,并在每个社区建立养老服务中心呼叫系统。

陕西省老龄工作委员会福利处处长房焕民认为:“中国的养老方式大致分为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其中家庭养老占到95%。即使其他两种方式所占份额很少,但是要真正让社会承担这么大基数的老人养老,仍然是一项巨大的任务。”

而宝鸡市在养老服务行业中走在整个陕西省的前列,尤其在社区养老的模式上,有着自己的特色,值得在全省推广。

服务方式的多样化,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示范,大力发展家政照护、医疗保健、护理康复、精神慰藉等多种服务项目,实行有偿、低偿和志愿服务,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2007年宝鸡市在三区两县建成27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市财政给每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补贴20万元,建成不少于300平方米(含休息室、保健室、洗澡房、灶房、餐厅、阅览室、娱乐活动室、厕所等)适合老年人人性化特点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截至目前,宝鸡市已建成20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占任务的74%,到10月底27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将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2008年扩大到各县,每年财政下拨1000万元用于发展养老事业,到2010年全市所有社区全部建立起养老服务中心,使空巢老人有一个温馨的“家”。

房焕民认为,养老事业最终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可以由政府作为主导,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养老服务业。

“但是,要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应对老龄化社会,满足庞大老年人群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制定养老服务业规划,实施政府对养老服务业的扶持保护政策,建立养老服务业发展管理体制,培育老年服务中介机构,培训专业化的为老服务队伍。”

在运作模式上要打破所有制界限,加大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资金投入,扶持福利性,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遵循“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的原则,对已在运作的公办养老机构,采取股份制改造或出让经营权等办法,由政府主导、市场化动作,逐步做活做强。对于民办的养老机构,由相关机构考察评估,按实际床位或入住的对象,由政府按月或按年分别采取不同的标准予以补贴。

第9篇:空巢老人的调查报告范文

序言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也是最基本、最核心的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及精神家园。家庭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界关注的焦点,有着丰富的学术积累。在家庭研究领域早已形成一些“权威概念”,如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扩展家庭等。但这些传统的“权威概念”正面临时代的挑战,已不能囊括日益发展变化的多元家庭。

在东亚屈指可数的具有较浓厚的儒家家庭文化色彩的韩国也一直处在急剧的变化当中。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产业化过程不仅对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还使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据韩国统计厅的资料统计,韩国家庭三代同堂以上的扩展家庭比率从1966年的25.8%减少到1995年10.0%。在同一个时期,主干家庭从70.1%减少到63.0%,核心家庭从6.7%增加到13.0%,单身家庭从8.3%增加到12.7%。平均家庭成员数从5.5名减少为3.3名。①到了2005年,单身家庭为20.0%,2010年上升为23.9%;家庭的成员数也在减少,2005年平均家庭成员数为2.88名,2010年减少为2.69名。②家庭的人口规模从1990年以后四口之家为主,而到2010年家庭人口规模以两口之家为主。不仅如此,近五十年来,随着韩国社会的变迁,结婚年龄上升,结婚率减少,离婚率上升,出生率降低,单亲家庭、单身家庭、未婚同居家庭以及多文化家庭等大幅上升,使家庭文化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

传统家庭结构与家族关系的变迁

家庭结构为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家庭结构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二是家庭模式要素。也就是说,家庭由多少人组成;家庭成员之间怎样相互联系。在韩国的传统社会中,家庭结构一般都具有儒家文化色彩的同质性特点,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向现代转变以及多元的异质性增多,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众所周知,韩国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其传统家庭为在核心家庭或直系家庭中,男性为生计承担者,而女性承担家务和养育之责。这种家庭模式是父权家长制的直系家庭,家庭结构较为单一,一般为扩展家庭,父权家长制是男性在家庭中具有最高决定权的体系,其支配体系男性要比女性优先,在强调男女差别的过程中,女性为维持男性为中心的秩序作出了很多牺牲。尤其是在韩国李氏朝鲜时代,家庭的特征可概括为男性为主的父权家长制社会。在家庭制度里,女性的地位是男女七岁不同席、夫妇有别、夫唱妇随、三从四德等,在儒家文化价值的熏染下,女性地位低,其活动领域非常有限,家庭格局为“男主外,女主内”。

夫妇关系。韩国的传统家庭父权思想较浓,丈夫对妻子可谓强势的上位关系。丈夫在家庭内的权威,潜在地影响他人,具有决定能力,是家族成员共同认可、共同接受的。因此,韩国家庭里父亲是权威的象征,母亲一般是对子女呵护有加、温柔慈祥的慈母形象。随着岁月的变迁,丈夫权威的风光渐渐失去魅力,但在已婚妇女中,面对夫妇的权限,虽希望夫妇共同掌管家中日常生活的决定权,但在住房、投资等重大事情上还是偏重于男在上的观点。当然随着阶层不同、经济地位差异,其表现各异。

父母与子女关系。如果把夫妇关系看做横向的平衡关系,那么父母与子女关系应该是纵向的垂直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基点是血缘。家系的延续是大家族的根基,在家系继承上,以男性为主,财产继承没有女儿的份,只分给儿子。因此,每个家庭以生儿为荣,多子成为尽孝的内容之一。有儿子可以继承家系,但更为重要的是养老有保障。尤其是家中的长子有优先继承权,因为负责祭祀祖先,赡养父母是长子的“专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独自生活的老人增多,继承制度的改善,每个子女都有责任赡养老人。老人也是由过去一定住在子女家中养老的思想,逐渐走向或希望与子女脱离,最好经济上能够独立。但生病或老后孤身一人仍希望与子女同住的比例很高。大家普遍认为夫妇应该有子女,但是已由过去重男轻女的子女观发展为随意型子女观。

孝道。在家庭关系上,把“孝道作为百行之根本”③,“孝”赋予了父子关系的价值观。父母被誉为天,子女对父母应该是“在下者有口无言”。尤其在日常生活中,应以恭敬、侍奉、赡养为其特点。因此,一直都特别强调父母的权威,以老父母为中心的家庭秩序占主导地位,但新一代普遍重视自己的小家庭。也就是说,对“出生家庭”的义务和责任意识相对减弱,对自己的妻子和子女组成的“生育家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种变化导致价值观也很难统一。韩国至今非常重视祭祀祖先仪式,把祭祀祖先看做是安慰祖先的灵魂,每年都要进行,少则三、四次,多则十几次,其祭品、祭器及仪式都很讲究。国民普遍认为孝是人类一种生生不息的亲情之爱,是家和万事兴的基础,只有在家庭中尽孝,在工作上才能敬业,对国家才能尽忠。

总之,随着韩国产业化的高速发展,传统家庭类型正从男性一人承担生计到夫妇双方工作的双职工家庭、周末夫妇家庭、有职业无子女的丁克家庭的增加等方面变迁。除此之外,与母亲或父亲单方一起住的单亲家庭、空巢老人家庭、,未婚单身家庭、少年家长家庭、同性恋家庭等多元化的家庭类型逐渐增多,导致其家庭功能也多样化。

家庭的基本功能(经济、生育、养育子女)、社会化功能、情感功能、休憩功能等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家庭类型多样化,其家庭的福祉功能与经济性的生产功能不断丧失或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消费功能、子女社会化、情感满足等功能不断加强,这些都明显表现出,韩国社会的家庭已走向多元化家庭。④

家庭结构及家庭关系变迁的原因解读

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女性生活方式的变迁。首先是社会经济的变化。1953年朝鲜战争后,为了重建家园和恢复经济,韩国人把经济增长作为最大的目标,整个社会都为之奋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果。作为非西方国家,韩国紧随率先进入先进国家行列的日本,成长为亚洲的新型工业国家。

1970年代初,从事农业的人数过半,至1980年代后从事农业人口减少,从事第二、三产业者增多,第二产业占22.5%,第三产业占43.5%。⑤随着产业化的发展,都市化的过程也加快,1960年代,韩国的都市人口只有27.4%,到了80年代升至57.2%,90年代则升至78.5%。国民年平均收入也急剧上升,1996年超过1万美元,2012年达到2万4千美元。产业化使经济得到了发展,收入的增加刺激了消费,不仅使人们的衣食住行,就连养育子女都变成社会化、商品化的劳动。这种都市化和国民消费文化的增加以及家庭多元化的类型,促使传统父权家长制的家庭思考方式开始向尊重个人主义转变。

其次是女性经济活动的变化。韩国产业化所带来的人均收入的增长、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女性就业的增加是整个社会变化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意识的变化,加上抚养孩子的费用、家务劳动、其他消费水平的提高等都促使女性参与经济活动。女性参与经济活动的比例在60年代是37%,70年代39.3%,80年代42.8%,90年代增至47%,特别是进入1990年代后,从事包括知识信息化和多种服务业的第三产业的女性占多数,达到总数的69.3%。⑥从已婚女性就职状况看,80年代未婚女性参与经济活动的就占50.8%,而已婚女性只占40%,可是到了90年代已婚女性参与经济活动的占47.2%,而未婚女性是46.5%,到了90年代末已婚女性参与经济活动的占47.9%,而未婚女性参与经济活动的占45.9%。⑦这种变化与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市场趋向女性化、高龄化及高学历化等不无关系。

与家庭及女性相关的法律与制度的变化。韩国的民法是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主要是以男性为先、为主,男女不平等的要素很多。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先后多次修订了家庭法,废除了很多男女不平等的要素。例如,1962年第一次修订的家庭法在主要内容中创设“法定分家”制度,因为家庭法过去以封建的习惯法为基础,过分强调了男性在上的宗族为主的家庭法。但是从修订家庭法的社会背景看,与其说是修订男女不平等要素,不如说是对户主制度的修订,是针对分家的次子以下的子女不享有户籍而修订的。这与宪法第36条第一项所规定的“婚姻与家庭生活是以个人尊严和两性平等的基础上构成的,国家应该有所保障”相比,家庭法有很多男女不平等的因素,因此,女性团体参与家庭法的修订运动。1973年,女性团体协议会组成“凡女性家庭法修订促进会”,集家庭及女性之力,先后参与了多次家庭法的修改,对在户籍制度、财产继承、离婚财产分配等方面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的要素进行了修订,取得了一些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地位,保障了其合法的权益,促使了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变化。

与女性相关的法律与制度的变化,是以1975年联合国出台的“联合国世界女性之年”为契机,女性政策有了新变化。为提高和保障女性地位,1986年制定的韩国第六次经济发展计划中首次出台了女性发展计划,在制定各级政策过程中,女性都积极参与。与女性相关的法和制度开始试行。1987年制定了“男女雇佣平等法”,此后又先后出台“性暴力特别法”、“家庭暴力关联法”等,使已婚女性可以参加经济活动,确保女性的合法权益。这些法律和制度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为提高女性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女性在与男性一同参与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其婚姻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她们对婚姻必要性的认识发生变化,自强自立实现自身价值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导致结婚年龄偏大、晚婚晚育现象十分普遍,独身者的比例也日益增高。不仅如此,在婚姻上不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也不再是一种束缚夫妻的桎梏,敢于向不满的婚姻进行挑战,不像过去那样忍辱负重,牺牲自己,维持家庭,而是提出解除婚约。因此,单亲家庭不断增多。据韩国统计厅2010年人口住宅总调查的报道,2005年以女性为家户主的占21.9%,而到2010年为25.9%,此期间增长了4.0%。一口之家比率2005年为20.0%,2010年为23.9%,增长了3.9%,而在一口之家中19.2%为70岁以上的高龄者,53.5%为女性。

韩国家庭发展的未来趋势

韩国的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越来越趋于多元化,传统家庭与现代家庭并存,从家庭结构、家庭特点、家庭价值、家庭关系等方面考察,虽然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占主导地位,其家庭特点也残留着父权家长制的遗风,家族制度上还潜藏着男女两性不平等的因素,但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推动着家庭从传统向现代过渡,家庭共同体与个人主义并存,多元价值共存。现在又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韩国从单一民族社会走向移民社会以后,多文化家庭⑧层出不穷。仅2005年一年,在整个韩国婚姻件数中,每8对夫妇就有一对是国际婚姻,截至2010年韩国多文化家庭占韩国一般家庭总数的2.2%。⑨不仅如此,就连人们还不大理解和难以接受的同性恋也被搬上银幕,这些都表明了韩国的家庭未来走向和趋势,不是单一模式,而是趋于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多文化家庭的出现是韩国婚姻市场波动带来的必然趋势。

关于婚姻市场(Marriage Market)的研究,对其定义迄今尚无统一定论。有学者解释为婚姻挤压(Squeeze)⑩,也有人译为婚姻剥夺、婚姻排挤。多数学者认为婚姻挤压主要是来自于性别比不平衡的影响,也有学者认为出生率波动对婚姻挤压的影响。在韩国,社会经济因素间接或直接影响婚姻市场,而婚姻挤压的出现也会促使人们作出积极反应,男女择偶双向选择标准也出现了许多波动的新倾向和新特点。

韩国社会产业化的发展,带来了传统农耕社会家庭格局的巨大变化,城市化又带来了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也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韩国农村青年女性纷纷流入城市,自谋生路以求发展, 直接造成农村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同时,女性婚姻观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她们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婚姻看做是一个必经过程,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有自己独立的经济能力的女性必然延长自己的婚龄期或回避婚姻。现在韩国农村“空洞化”和“老龄化”现象十分严峻。据统计,全国农村人口80%以上为60岁以上的老人,40岁以下的男性目前还不到10万人。农村男子娶不上媳妇已成为普遍现象。其实,在韩国父权婚姻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男性大多期待自己必须等于或高于女性的社会地位,这种期望与现实的冲突,使得他们在本国“婚姻市场”上的价值日益滑落。

韩国男女比例的失调,给婚姻市场带来很大压力。其原因第一,生育率持续地急剧下降,直接影响了婚姻适龄期的男女人口结构的均衡。韩国的生育率从1960年代以后开始急剧下降,1983年总和生育率大体上是2.1,仍在人口的更替水平之上,但是到了2004年总和生育率只有1.16,人口负增长十分明显,成为世界上人口生育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例如,1970年出生人数为100.7万,到了2004年只有47. 6万人,仅为1970年的47.3%。由于出生人口减少,适龄年青人在婚姻市场上选择余地日益狭小,何况按韩国传统观念,男人一直存在选择比自己小3、4岁女性为偶的习惯。这只能带来女性供不应求的局面,今后恐怕一时难以改变。第二,出生性别的偏颇导致婚姻适龄期人口的男女不均衡。自19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韩国胎儿性别鉴定的医疗技术普及全国,选择男孩,女孩堕胎的现象非常突出,导致出生性别比与目标性别比均明显偏高,仅1993~1994年已升至115比100的水平,之后的上升趋势继续加快(正常性别比应在107以内)。因此,出生儿数量在减少,出生性别比偏高,男性的婚姻年龄又比女性高,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推迟了婚龄期和初婚期,尤其是不具备婚姻条件的男性,婚龄期不断延长或独身度日。

由于目标人群性别比失调,男女婚姻年龄结构分布不均衡,必然带来初婚年龄的上升与未婚率的提高。例如,1975年,韩国平均男女初婚年龄为27.4岁和23.7岁;1990年为27.8岁和24.8岁;2004年上升为30.6岁和27.5岁。而在25~29岁的年龄段上,未婚率1990年男女各自为57.3%和22.1%,到2000年达71.0%和40.1%。不仅如此,过去30岁以上的未婚率很低,但从1980年代以后急剧上升。

由于韩国男女婚姻年龄结构分布不均衡,导致婚姻成本大大提高,许多男性娶外国女性,使婚姻形态变得多元化。据韩国统计厅的有关资料记载,韩国男性与外国女性结婚的件数1990~2004年间为19.8万,14年间占韩国婚姻总数556.8万的3.5%,但2004年一年的国际婚姻件数就达到3.5万件,是1990年的7.5倍,比2000年增长了2.9倍,占韩国全体婚姻总数的11.4%,这个比例说明,国际婚姻已成为韩国婚姻的重要补充和普遍现象。数十万外国女性婚姻移民来到韩国,不仅适时、有效地平稳了婚姻市场,解决了大龄男性的婚姻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出生率偏低的问题。这对于改善韩国人口结构,让人口金字塔的形态逐渐趋于合理,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更为重要的是带来的多元文化的因素,使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价值更趋于多元化。总之,在韩国家庭变迁过程中,传统和现代相互兼容,随着价值观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如一般家庭、集团家庭(即相互没有血缘关系,6人以上组成的家庭,居住在宿舍、老人疗养院等社会设施,集团生活的家庭)、多文化家庭等。

韩国家庭变迁的启示

韩国家庭变迁的路径及模式,给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家庭变迁带来很多启示。韩国的产业化和信息化带来的经济发展,给韩国社会带来激烈的竞争,人人都处在严峻的竞争之中,尤其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劳动力市场变得国际化,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十分凸显,失业率居高不下,有很多高学历的人从事正式职业,人们几乎没有完全放松的休闲时间,相互间很难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因此,利己主义不断蔓延,尤其在家庭内利己主义表现为各个成员个性过于鲜明,难以达到和谐统一,家庭正在丧失过去共同体的特点。

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必然与全球一体化接轨,释放了个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因而也促发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集体与集体间的竞争关系,大大地促进了财富的增值。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人们对物质享受似乎永远不会满足于其贪欲,甚至会为此不顾一切。这种贪欲如同利己主义,导致中国家庭的婚姻关系、代际关系、传统的家庭结构、家庭的功能等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在夫妻关系方面,离婚率不断上升,单亲家庭不断增多,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从政策层面上看,计划生育政策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

而作为同样的社会主义体制的东亚国家朝鲜,其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虽然也逐渐向核心家庭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他们由于依然坚持对外不开放政策,在经济上不存在竞争关系,使家庭关系上无多大变化。其特点是:家庭模式较为单一,尤其是家庭很稳固,离婚现象很少。只有因为生理上的缺陷,婚后不能正常地过夫妇生活或不能生育者,方可离婚,不像韩国和中国离婚理由繁杂多样。在婚姻上,她们有权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但在离婚问题上,由不得自己,如果夫妻俩感情出现问题,组织上就会过问和教育,假如在单位发现俩人关系异常,就会调出,夫妻之间没有因感情破裂或性格不合提出离婚,因此,至今朝鲜离婚家庭微乎甚微。在朝鲜,女性地位仍很低,虽然在公共领域她们与男性一样参与社会经济领域,但在家庭她们仍是整个家务的承担者,即使是在工作岗位上很出色的女性,也摆脱不了“女主内”的格局。

从以上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不仅搞活了经济,也带来了观念上的变化,尤其在婚姻家庭观上,价值多元,标榜个人主义。而在朝鲜,由于标榜集体主义,婚姻家庭不仅属于个人,更属于国家,因此,朝鲜在国家层面上严格地控制和压抑个性,使家庭类型基本趋于同质化。

总之,家庭结构及家庭关系的变迁,不仅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伴随着观念的变化。多元价值的存在必然也会导致家庭类型的多元。因此,我们应当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允许多元价值的存在,同时,针对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缺失,应有一个补救措施,积极吸取传统文化之精华,使中国家庭能够在面临社会变化时谋求自身的变化和发展,充分发挥家庭的功能,使其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⑤⑥卞华顺等:《关于韩国家庭变化与女性作用及地位研究》,韩国女性开发院,2001年,第3页。资料来源:韩国统计厅各年度《经济活动人口年报》。

②⑨参照韩国统计厅2010年人口住宅总调查的报道资料。

③[韩]崔在锡:《韩国人的社会性格》,开文社,1978年,第24页。

④从家庭的形态看包括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单亲家庭等一人家庭;从家庭功能上看,包括单职工和双职工家庭;从制度上看包括同居的夫妇家庭和同性恋家庭等所有家庭。

⑦韩国统计厅:“人口住宅总调查报告书”,《经济活动人口年报》,1999年,2000年。

⑧是指通过归化获得韩国国籍者,或包括外国人一名以上的家庭。

⑩“婚姻挤压”是超常规的性别最直接导致的后果。简单地说,就是由于婚龄男女人口出现较大落差,有可能导致大批一种性别的人找不到配偶。

郭志刚,邓国胜:“婚姻市场理论研究—兼论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婚姻市场”,《中国人口科学》,1995年第3期。

《环球时报》,2006年4月7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