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空间安全的特色范文

网络空间安全的特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空间安全的特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空间安全的特色

第1篇:网络空间安全的特色范文

网络空间不是虚拟空间,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空间,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加强网络生态治理。”6月1日下午,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省委书记、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夏宝龙出席会议时如此表示。

在会上,夏宝龙表示,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一系列重大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信事业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基本原理与我国互联网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为网信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夏宝龙在会上提出,浙江全省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网络生态治理,增强网络安全防御,大力发展信息经济,强化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推动浙江网信事业更好发展。

夏宝龙认为,网络空间不是虚拟空间,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空间,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加强网络生态治理。要用法治方式治理网络生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发挥好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网络安全是网信事业的基石,要全力建设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加强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网络安全的良好氛围,推动浙江省网信事业健康发展。信息经济在新常态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尽快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坚定不移地推进转型升级,努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要加强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断提高网信管理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为浙江省网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此前,4月28日下午,浙江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会议, 夏宝龙在会上要求,要认真学习领会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深化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他还分析说,党的十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就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统筹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进行了全面擘画,明确了网信工作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遵循。要认真学习领会,特别是要从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不断深化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切实增强做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第2篇:网络空间安全的特色范文

关键词:网络伦理 信息安全 网络安全

网络伦理理论和实践规范体系的构建,有利于网络伦理建设的科学化,可以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建立和谐的网络人际关系,实现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和谐发展,进而保证信息与网络的安全,为企业信息化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信息网络安全建设提供伦理学基础。

1、网络伦理对信息与网络安全的影响

网络伦理对维护信息网络安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作为一种规范,网络伦理可以引导和制约人们的信息行为;作为一种措施,网络伦理对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措施和技术手段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

(1)网络伦理可以规范人们的信息行为

网络伦理在人们的信息行为实施之前,为将要实施的信息行为指明了方向,从而引导信息行为向合法的、道德的方向发展。这种规范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鼓励合乎道德的信息行为的实施;另一方面限制不道德的信息行为。网络伦理激励有利于信息安全的行为,将不利于信息安全的行为控制在实施之前,这对维护信息网络安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网络伦理道德可以制约人们的信息行为

网络伦理作为网络世界的道德规范,既能够对人们的信息行为提供判断的标准,又可以对人们的信息行为加以限制和约束。它对不利于信息网络安全的行为形成一种外在和内在的压力,以阻止这种行为的实施,并有可能迫使行为主体放弃或改变这种行为。

(3) 网络伦理建设有利于加快信息安全立法的进程

网络伦理可以规范和制约人们的信息行为,但仅仅依靠网络伦理不能解决信息网络安全面临的所有问题,信息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最终离不开法律的支持。通过宣传和教育,有利于形成一种人人了解信息网络安全,自觉维护信息网络安全的良好社会风尚,从而减少信息网络安全立法的阻力。

(4) 网络伦理建设有利于发挥信息安全技术的作用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技术都是维护信息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在目前法律不健全、伦理道德不成熟、管理不得力的情况下,技术手段更成为维护信息安全的主要手段。但单纯的技术手段是脆弱的,因为信息安全的破坏者手中同样掌握着先进的技术武器。而技术方面的诸多问题是不能通过技术本身来解决的,必须通过技术以外的因素来解决。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对于更好地发挥信息安全技术的力量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构建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的策略和途径

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的构建将有助于信息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中国要想在21世纪跟上世界发展潮流,必须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随着网络社会不断发展,法制和伦理规范的健全,网络社会教育的日益合理,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就一定能够建立起来。

(1)构建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的策略

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的建设既需要网络本身的技术因素的防范,也需要经济杠杆的调节,还有政策、法律法规等社会因素的引导。构建网络伦理规范体系应当从网络伦理环境建设、制度建设、技术完善和网络道德建设四方面入手。

①网络伦理环境建设

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就必须加强与我国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和应用相适应的伦理文化环境建设。首先,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计算机网络伦理委员会,加强对计算机网络行为的引导与监督。其次,强化舆论监督,加强对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和大学生的计算机网络伦理教育,将网络伦理教育引进课堂。特别要重视对网络热点问题的引导,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弘扬社会正气,鞭挞不良行为。

②网络制度建设

网络行为控制既需要自律,也离不开他律,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约束网络行为者的行为,规范网络世界的秩序,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必须依靠各种规章制度,特别是法律法规的外在约束和他律。加快网络立法步伐,减少网络世界存在的法律真空,积极使用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的网上行为,倡导文明上网,合理使用网络信息资源,使各种网络犯罪行为受到应有的惩处,尽可能地抑制网络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

③网络技术的完善

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就要完善和改进当前的网络技术,研究新的技术手段,积极跟踪、研究网络安全防范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技术标准,建立多路由的物理承载保护网络,加快开发防止病毒、黑客攻击的信息安全技术,进一步加大网络安全方面的技术研发、网络升级改造力度,提高安全保障技术应用水平,对那些新技术的网上违法行为提供有效的预防。

(2)构建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的途径

我国的网络伦理建设已成为我国道德建设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只有加快网络法制建设,完善网络伦理规范,加强网络社会教育,提高网络主体的伦理意识,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体系才能够建立起来。

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在世界范围内,有关网络伦理问题的研究历史还不是很长,许多具体的伦理规范还没有得到系统的整理,但其取得的成果和进展还是可以作为我们进行网络伦理问题研究可借鉴的资料。

第3篇:网络空间安全的特色范文

【关键词】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行业自律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 传统隐私权不断向网络领域延伸, 并增加了新的实体内容。网络隐私权并非一种完全新型的隐私权,而是传统隐私权在网络领域的延伸,但因其在产生原因和表现形态上均有所差异,目前为止尚没有明确的网络隐私权的概念。一般认为,网络隐私权是指在网络交流过程中公民所享有的一种人格权,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利用或公开。而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经营者, 往往对公民的个人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应用于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中, 侵犯了消费者对于其个人隐私所享有的隐瞒、支配、维护及利用权。种种违法现象, 亟待法律予以规范。

一、我国目前对于网络隐私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对隐私权及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缺失

与国外相比, 我国的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起步较晚,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法律生活逐步走上正轨, 隐私权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权利开始规定于我国的宪法和其他法律部门中。然而, 目前我国现行法律仍没有将隐私权作为公民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利加以保护,在隐私权的保护方面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 仅在司法实践上确认将隐私权归于名誉权中加以保护, 或作为一般人格利益的内容之一。

在隐私权保护法律基础与社会环境都还相当薄弱的中国, 更谈不上对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权进行完善的法律保护。同时, 由于网络本身的开放性、全球性、不完善性, 以及人们隐私权法律意识的淡薄, 加之对隐私权侵权案件的侦查、、取证、审判等方面都存在困难, 使公民个人的网络隐私权无法得到基本的法律保护。就我国的现状而言, 网上消费者既无专门的网络隐私保护的规定可供适用, 也无法求助于传统隐私权的保护手段进行救济。

虽然,为了规范我国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发展, 有关部门曾相继出台了一些规定, 其中也涉及到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第18条、《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7条,但是这些规定都是原则性的, 太过于笼统, 不便于实际操作, 根本无法为网络隐私权提供充分的保护。

(二)我国对网络隐私权保护行业自律标准的缺失

行业自律是美国的一贯主张, 该模式最具特色也是最普遍的形式是网络隐私认证计划。如著名的TRUSTe组织,各网站均可加入该计划,并遵守其所要求的网络隐私保护的基本规则,换得的是在自己的网站上粘贴TRUSTe的认证标志,从而向消费者表明自己是对消费者网络隐私负责的网站。

而目前就我国整个互联网行业而言, 通过对《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和《中国电子商务诚信公约》两大公约中有关网络隐私权保护具体规定的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 这些内容十分粗略, 并没有对网络隐私权进行详细的界定, 也缺少网络隐私权和网络隐私侵权及网络消费者信息和资料的具体内容等。另外, 两大公约也没有规定对侵害网络隐私权的网站进行何种惩处,操作性不强, 很难真正确保网站能够保护网民的网络隐私权。

对单个网站而言, 对网络隐私的保护仅仅限于国内一些网站形同虚设的隐私保护声明, 但这些隐私政策公告大多内容简单, 且不涉及对个人资料的使用说明及相关的安全保证, 相反, 还附上了许多免责条款, 其目的是保护网站而非网民, 其效果可想而知。网络运营者应该如何规范自己和他人的网络行为, 防止侵权的发生, 如何保护他人的基本权利, 这些都需要网络运营者在法律规范相对滞后的情况下, 建立网络行业的自律标准。

二、健全我国保护网络隐私权的制度构想

(一)建立和完善网络隐私权相关立法。法律是网络隐私权保护必不可少的手段。立法保护隐私权必须分步骤地进行。首先,在法律上明确隐私权的地位。应在《宪法》中明确个人隐私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独立的人身权;在《民法通则》或将来的民法法典中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其次,制定专门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应明确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具体规定网络隐私权的范围、侵权行为的构成和侵权主体的确定等。该法具体内容应包括对个人资料数据的权利、收集和持有、使用、披露和公开、侵权救济等相关规定。

(二)健全网络隐私权保护行业自律标准。美国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在行业自律方面的做法已比较成熟,足以借鉴。美国业界的做法可以归纳为一个流程:行业指引———网上隐私权认证计划———技术保护,先有权威行业组织制定行为指引,然后由中介组织依此行业指引对自愿加入的网站进行认证(实际是对网络执行隐私权保护政策的检查监督评价),最后各网站及网民采取技术手段保护个人隐私。

第4篇:网络空间安全的特色范文

国防科技大学的计算机事业起步于上个世纪50年代,人才培养随着科研型号项目的推进而逐渐形成规模和体系。当时计算机还是个稀罕物,计算机人才极为紧缺。老一辈银河擎旗人慈云桂先生高瞻远瞩,在科研工作十分忙碌的情况下,组成了一支精干力量的教学团队,自编教材,边干科研边搞教学。教学的舞台甚至就在科研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经过加工改造成为最合适的实验器材。我国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鱼雷指挥仪)研制成功不久就安装到教学实验室,开创全国用整机开设计算机实验课的先河,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优良传统一直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斗转星移,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才培养出来了,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建立和完善并凝聚成了“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促进计算机学科建设”教学成果。1989年,该项成果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纵观半个世纪的银河事业,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国家的需要具体化为学院一项项重大科研工程,正是科研工程的需要牵引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正是科研和教学的紧密结合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相长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寓人才的培养于科研一线,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不断磨砺和提升教师的能力;另一方面,不断选拔在工程研制中涌现出的经验丰富的优秀骨干充实到教学第一线,以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在数十年的奋斗历程中,崇尚实践,崇尚创新成为一代又一代银河人的共同信念。面向计算机、微电子、软件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交叉融合的局面,实践教学的理念与手段亦需有创新。可喜的是,计算机实践教学团队也在不断进步,围绕教书育人、实践育人又有了新的贡献和创造。近些年来,在国家和军队重点建设计划的支持下,我校计算机实践教学条件有了长足的进步。计算机教学实验室在用房、设备、人员等方面获得了很大的补充,持续推进的实践教学改革成果丰硕:建成了国家级计算机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先后有7门课程进入国家级精品课程行列;研发和推广了一批实验教学系统和实验平台工具;与全国同行一道,编撰《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等指导性文件,以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名义出版,在全国高校推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特色与发展

2.1创建新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

着眼未来国家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我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始终强调“坚持把重实践作为推进人才培养科学发展的重要理念,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着力点,作为统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抓手”,着力塑造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实践贯穿全程的教学特色。与之相呼应,计算机学院提出并实践了“4433”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将计算机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贯穿于课程实验、实习/实训、课外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四个环节;进一步将课程实验分为基础验证性实验、课内综合性实验、综合课程设计和自主科研创新活动四个层次;全方位培养学生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与安全三个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并通过不断建设和完善教学团队、实践教学环境和实践教学管理三个支撑条件使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得以有效运转。特别是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银河之光”文化节开展系列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通过与地方单位和部队建立实习和实训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应用问题;通过开展学科和军事特色浓厚的专题式毕业设计组训方式改革,90%的毕业设计选题与科研课题、工程项目或者部队实际系统有关,强化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服务部队意识的养成。

2.2拓展计算机实践教学内涵改革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年来,信息技术仍处在高速发展的态势,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更加丰富,如何因应发展态势,优化学科特色,拓展为军服务能力成为我校计算机实践教学内涵改革的重要内容。

2.2.1突出系统级训练,形成以硬件能力见长的特色与优势

长期以来,国内计算机人才培养普遍都存在重软件轻硬件的现象。一方面,由于软件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大,在资金投入、技术积累、实践条件要求等多方面相对较低;另一方面,随着EDA设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的软件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导致很多高校轻视学生硬件实践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将会造成宏观上人才结构不合理,微观上人才的发展空间受限。随着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系统级(软、硬结合)实践能力的缺失将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以“银河”、“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银河玉衡”核心路由器、“银河飞腾”系列芯片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科研课题不断扩展,使得计算机教学实验室在硬件以及系统级能力训练上提供了国内一流的实践条件,教师团队有意识强化学生的硬件实践能力培养并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硬件系列课程在课程体系框架中的独特地位,开出了一组高水平的硬件系列课程及相应的配套实验课。以“计算机原理课程设计”实验课程为例,20多年的教学历程总结起来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学生在面包板实验箱上以VLSI芯片(74LS181、74LS138、74LS00等),配以成组的导线设计并实现各种类型的CPU。多轮实践下来,学生普遍反映对CPU基本工作原理与特点有了深刻的理解。第二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后期),学生使用可编程逻辑器件在实验箱上实现CPU。第三个阶段(2000年以后),我们依靠多年技术积累和技术革新,先后研发了“六合一”计算机系统实验平台、“天河阳光”硬件综合实验平台。该平台采用“ARM+FPGA”架构,可开展从元件、部件到系统各层面的实践教学,针对不同的课程可以采用原理图输入、提供构件设计以及基于HDL语言的设计方法,实现了硬件课程实验平台的统一,使得硬件课程实验内容可以一体化设计。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先进的实验平台设计验证CPU多级流水、Cache、多核等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创新实践。更进一步,通过升级可以将操作系统、编译环境移植到该平台上,实现一个软硬皆可实验的综合实验平台,有效地锻炼学生全系统设计实践能力。此外,当今的硬件设备呈现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趋势,以Google眼镜、iWatch、3D打印机、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新设备与新装置层出不穷。针对发展趋势,实验室积极引进新设备,更新实践教学计划,整合软、硬件开发能力训练。例如,批量采购Lego、NAO等多款智能机器人,引入Android智能终端、无人机等平台,更新和优化“程序设计”、“人工智能”、“嵌入式系统”等课程实验内容,同时大量设置创新实践题目,鼓励由学生自拟题目,自组团队申请各级创新实践计划。可以说,实践条件的改善,自由竞争氛围的建立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兴趣,对于实现从实验验证到综合创新的跨越,突出学生硬、软件一体化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2因应网络空间发展形势,积极规划网络应用与网络安全能力培养

计算机网络迄今已在全社会广泛普及,没有网络,现代社会将无法运转。与此同时,互联网上病毒感染、木马植入、私密信息泄漏等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也让人们意识到网络空间安全的严峻形势。加强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的实践能力已成为计算机人才培养关注的新焦点,这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学科乃至工科大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训练与时俱进的需要,更是建设信息化军队的需要。2012年,信息安全专业纳入军队招生计划,标志着我校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专业建设上,实验室对照网络空间安全人才专业能力的定位,构建了综合化的网络安全实验平台涵盖网络预警、安全态势感知、入侵检测到灾难恢复与评估等方面,并推出相应的实验大纲与讲义。面对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和网络应用的蓬勃发展,学院继续贯彻网络硬件、软件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在网络工程科研平台上进行拓展、充实和改造,多层次开展本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实验教学。例如,在开展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的基础上,自主研制了可编程实验平台—NetMagic。该平台通过自定义网络功能单元、接口和通信协议,可使学生全面了解和熟悉网络核心设备硬件、软件的设计,首先满足网络协议设计和验证等实验,进一步可支持对网络拥塞控制、服务质量等关键网络机制的创新实践活动。该平台在ACMSIGCOMM’11国际会议上获得了大会主席A.Chesnais教授的高度评价并已推广到香港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针对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实验室正在以微型化的天河机为服务器搭建一个云计算平台,以“天河阳光”硬件综合实验平台为终端、配置各种传感器使学生通过网络在天河机上开展物联网实验。随着互联网进入大数据时代,同时在线人数达到百万甚至千万级,管理上百TB数据的网络集群系统开始浮出水面,应该看到高校暂时还不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但可以通过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深入内容分发网络、负载均衡、海量数据挖掘等一线开展实验与创新实践,在工程实战中锻炼学生的能力,进而满足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要。

3先进的条件环境是实践能力培养的物质基础

3.1引入先进IT技术,加快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首先需要建设一流的实践教学环境。

(1)必须使实验室设备能够得到及时更新。近些年来,国家和军队对教育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而IT设备器材的价格一直呈现快速下降通道,为实验环境的更新换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成熟,积极推行瘦客户机/服务器的实验模式。实验室过去多采用的网络同传、硬盘还原方式进行日常维护与管理。当一台计算机上安装的软件越来越多,软件运行时所占用的系统资源越来越大时,整个实验环境性能急剧下降的问题便突显出来。相比之下,瘦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更廉价、更安全、更易于管理。每一台终端机使用的软件和数据均保存在服务器上,学生通过瘦客户机远程运行软件、数据访问,较好地解决软硬件升级、软件许可等困扰实验室发展与设施更新多年的问题,可最大限度地节省各种费用。

(3)在实验室管理方面,若管理工作停留在简单的数据表格填写处理,不能充分利用网络化的强大能力、提供具有翔实而有说服力的统计数据,那么实验室服务能力是令人置疑的。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教师们应该充分意识到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给实验室管理带来的新气象。这些年来,学院实验室管理系统从简单的信息化过渡到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平台,开始实现尝试无人值守实验及实验室管理的云服务技术。智能化的云服务不仅仅是体现在实践教学本身,同时也是实验室管理能力螺旋上升的必然趋势,基于实验室运行数据挖掘下的决策与管理代表着未来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方向。

3.2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优良的科技创新实践环境

IT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为计算机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优良的科技创新实践条件,可有效支撑从理论设计到实际验证的跨越,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计算机学院将优势科研资源与实验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学生一方面可以共享使用科研环境中各类性能先进、种类齐全的精密仪器设备;另一方面,通过将科研成果部署在教学实验室中,化为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可以快速接触和学习前沿技术。同时,为了找准人才需求定位,通过与部队及地方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现办学资源的整合、优势互补。更重要的是通过现场与工程师的交谈,通过应用需求的亲身了解,注重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强化实践能力的导向性,熟悉项目规划与决策。创造条件让学生投入到社会化的实践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使学生明白作为“社会人”所应具备的道德与职责,学会与别人相处,学会被领导和领导。

4专业化的教师团队是高水平实践教学的保障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培养学生是高校中心工作,也是教师最根本的任务。在实践环节,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对于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作用同样十分重要。在教学团队中,我们很早就建立一个专门负责教学实验保障的小组,以后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逐渐引入研究生充当助教。回顾我们的历程,科研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转入教学一线,很快便能赢得学生的喜欢,因为他们的授课充满了活生生的科研案例,在实验课题设计与评估中往往能给予学生非常中肯的意见与独到的见解。除了课程实验的充实和优化,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领域便是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这也是学院发挥学科整体优势,培养创新人才的着力之处。计算机学院也明确研究所同时应肩负有人才培养的任务,并制定明确的目标,从业绩评价与职称晋升中予以明确。本科生一般从大二开始便在教师带领下,组成各种兴趣小组,包括信息安全、程序设计、超级计算、数模竞赛等兴趣小组,参加的学员占总数的一半以上。指导教师一部分来自教学系,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研究所以及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小组选择课题,申请各级创新实践基金或创新实践项目,参加学校级、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上的学科竞赛。以竞赛活动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熟悉和掌握科研实践的方法、手段,体会到科研实践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近些年,学生们获得了数十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数十队次获得国际级、国家级竞赛一等奖,充分证明了学生的才华和创新潜力。实际上,教师率领学生组队赴国内外参加竞赛本身也锻炼了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团队协作、语言和文字表达、沟通与社交乃至外语运用等素质和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恰恰也是实践能力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的推动下,实践教学的地位有明显改变。对于国家和军队人才的旺盛需求而言,学校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作为管理机构,应鼓励高水平教师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去。

(1)从政策上要改变原有实验教师低人一等的局面,使高水平教师安心实验教学。近年来,学校为吸引和鼓励更多高水平人才全身心参与实验教学,制定了多项倾斜政策。对实验队伍实行两个单列的政策,即技术职务评聘数量和条件单列,教学岗位聘任数量和条件单列;鼓励开展实验教改研究,在申报教改课题时对实验教学人员倾斜,对取得的教学研究成果在参加教学成果奖评选时予以支持。

(2)在人才交流政策方面予以倾斜,安排实验室教学骨干出国深造、参加国内外教学研讨会,开阔视野。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先锋,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持续推动校企合作,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工程项目等方式,增强教师们对于前沿信息技术的掌握。

5结语

第5篇:网络空间安全的特色范文

关键词:网络虚拟财产;物权属性;物格;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

一、网络虚拟财产概念的产生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虚拟的网络世界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游戏、电子信箱、QQ、论坛、博客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例如,网络游戏是互联网中最吸引网民的一个项目,千百万人参加到这个如真似幻的娱乐中来,而虚拟财产无疑是这个虚拟世界中的关键词,几乎一切的游戏活动都围绕着虚拟财产来展开。但是,在目前我国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乃至《物权法》中,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仍是一片空白。关于网络虚拟财产,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那么,应当如何认识网络虚拟财产,其物权属性如何,我国的立法现状又怎样?本文基于物权的视角,对我国目前网络虚拟财产保护之物权属性及保护现状进行浅显的分析,并对网络虚拟财产保护的法律重构提出一些观点。

二、网络虚拟财产的概念

“虚拟”对应为英语中的“virtual”,根据《牛津词典》的英文解释,“virtual”也有两层意思:其一,虽然不是真的;其二,但因表现或效果如同真的而可视为(或可充当)真的。前一层是从属的,后一层才是主要的,故可以将此概念理解为网络中如真实生活中一样的财产。狭义的网络虚拟财产是指存在于网络游戏中,属于游戏玩家控制的游戏资源,包括游戏账号、游戏角色以及游戏过程中积累的虚拟货币、虚拟装备、虚拟道具等虚拟物品。而广义的网络虚拟财产是指,凡是存在于网络空间中的能够被人们控制和支配并具有一定价值的虚拟物品都可以被称为网络虚拟财产,包括ID号、收费的与免费的邮箱、虚拟货币、虚拟装备、QQ号码、网络实名,等等。本文讨论的为狭义的网络虚拟财产。网络虚拟财产作为一种网络数字化的新型财产,具有无形性、价值性、可转让性、限制性、合法性等特点。

三、网络虚拟财产的物权属性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物的概念已不限于有体物、无体物,凡是具有法律上排他的支配可能性或者管理可能性者,都可以依法成为物。因此,可以看出物的支配和管理的可能性,即其具有的财产价值性,才使其纳入法律保护的范畴。而英美法系无“物”的概念,与“物”相对应的是“财产”的概念,英美财产法是从权利角度去理解财产,财产是一种法律制度,而“物”包括有形物和无形物,只是理解财产的具体性质和内涵的工具而已。可见,无论是大陆法系的物权法还是英美法系的财产法都以财产权界定物质利益,可见财产与物是接近的概念。

在对物的法律保护的研究中,学者们借鉴人格概念的发展轨迹,提出了物格的概念,并把网络虚拟财产归入了物格中的抽象格。就像人有人格一样,物也有物格。法律规定物分为不同的物格,根据物的不同物格来确定其在法律上的不同地位,确定人对其不同的支配力,从而确定不同的法律保护方式。建立物格制度,就是将所有的民法上的物,分为三个格:第一格为生命物格,包括人体器官、组织,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和宠物,植物尤其是珍稀植物;第二格为抽象物格,包括网络空间和货币、有价证券、航道、频道等;第三格为一般物格,包括其他一般物。网络虚拟财产被归入物格的第二格即抽象物格,这样一种新型的物的分类方法,较好地解决了网络虚拟财产的权利客体定位,同时准确地反映了网络虚拟财产的特征。笔者较为赞同该学者的看法。

四、保护对策

信息社会来临,人们对于虚拟财产逐渐重视,自全国首例网络游戏虚拟财产案(即李红晨诉“红月”游戏运营商财产纠纷案)以来,虚拟财产的侵害事件频繁发生。虚拟财产纠纷的多样与复杂,纠纷解决的不统一与不完善,提出了虚拟财产的法律思考。物权方面的立法刚刚起步,有关虚拟财产的实践经验以及法律思考不够丰富和完备。但其物权法方面的思考,对于信息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虚拟财产能否用物权法规制,如何规制,用物权法规制的好处均需要我们思考。有学者主张以下几种方法:

(一)计算机安全法保护。根据《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六条第一款:“未经允许进入计算机信息网络或使用计算机信息网络资源的”和第二十条规定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个人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虽然这是在目前情况下对利益受到侵害的玩家而言比较可行的救济方法,但是这种救济方法的范围还是非常窄的,对于其他种纠纷往往难以适用。

(二)合同方式保护。虚拟财产的纠纷可以采取合同方式解决,但也有局限性。这种方法虽然比较直接,操作起来相对简单,但缺陷比较多。由于没有法律对运营商的义务作出规定,很可能产生不利于玩家的格式合同,让玩家丧失更多的权益。

(三)知识产权客体保护法。在现有财产法体系内,把网络虚拟财产作为知识产权客体,对其进行保护;对这种看法,笔者不敢苟同。首先,很显然,网络虚拟财产不是一种工商业标记,不属于商标权的范畴;其次,网络虚拟财产既非作品也非专利。同时,总体上看,网络虚拟财产不是一种智力成果,也不是一种标记。网络虚拟财产不具有知识产权所特有的国家授予性、专有性、地域性、实践性等特征。

(四)新型物权保护法。认同该方法的学者主张突破现有财产法体系,把网络虚拟财产定义为一种新型的财产类型,按照物权法的规则对其加以规制;笔者认为,首先,这种说法夸大了网络虚拟财产的独特性。虽然网络虚拟财产与现实财产有区别,但没有达到割裂的程度。其次,要确立网络虚拟财产为一种新型的财产类型,在理论和立法上都需要制定一套完整而周全的保护机制,这样无疑增加网络虚拟财产相关立法的难度。

(五)物权保护法。即在现有财产法体系内,把网络虚拟财产作为物权客体,并对其采取保护。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较为妥当。网络虚拟财产的性质应当是一种特殊的物,同时有其独特的经济价值,而其存在是以一定空间为基础。本文第三部分关于网络虚拟财产之物权属性分析,也同样印证了物权保护法的合理性。

基于以上论述,笔者对我国的立法工作提出几点建议:(1)建议由最高人民法院做出一个关于《民法通则》第75条的扩大解释,把网络虚拟财产涵盖在“其他合法财产”中。(2)尽快制定《物权法》的实施细则,对第六十四条、六十五条、六十六条进行司法解释,明确网络虚拟财产受法律保护的地位。(3)需要制定一些惩罚性的具体条例,更好地保护玩家的利益。

以上仅为笔者浅显的观点,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仍需不断实践总结,归纳出符合中国特色的方法。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郭新璞,论网络虚拟财产的物权属性及法律保护,河北大学,2008.2.

第6篇:网络空间安全的特色范文

论文摘要: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开展网站的个性化服务是让我国电子商务腾飞的前提。主要介绍电子商务网站个性化服务的内涵,并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从而探索出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途径,最后给出综合的结论与意见。

1个性化的服务内容

(1)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因为中国的传统商业、服务业不发达,也不是很规范,所以电子商务就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或者说宽容度,这就是国情的差异。所以要想增加网站的流量,就必须多开展一些高质量的服务,我们可以至少在短期内可以尝试将更多的服务搬进网站。

(2)一个有价值的网站的内容通常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要求服务具有新颖性,更需要有实在价值。提供什么样的内容,就体现出什么样价值,一个有价值的网站,首先其内容就必须是有价值的。免费电子邮件有没有价值,毫无疑问,免费邮箱服务已经超越了免费的概念,它的免费服务已经给它带来了许多更有价值的东西。“怎样去判断一个网站的内容有没有价值,那就要看它在相关领域的比较优势,有优势,就是有价值的。”

(3)对原有产品和服务内容的重新组合和优化。看看“美国在线”,它细心地研究用户的习惯,每天大量的内容不是随便堆砌上去的,内容与位置的搭配都是经过细致的研究与揣摩。这种对网站内容与位置搭配的细致研究,使得消费者能够很快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这样的网站比起其它网站自然就更具竞争力。

此外,我们还应该知道,市场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消费者手里,而消费者的需求又是在不断变动的。商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就必须紧贴消费者的需求,有能力者甚至可以引导消费者,这样的网站才能始终充满生命力。

2个性化的服务策略

谈到网站个性化的服务策略,它的影响因素很多,前文已经提到,总的来讲这些因素可分为三个方面,即符合电子商务特点的因素,符合中国电子商务行情的因素,符合中国消费者特点的因素。

(1)在考虑到定制网站服务策略时应该注意到它与传统商务的服务策略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它能充分地体现电子商务高效、便捷、低成本及直面客户等特点。因此,有学者提出了4C策略,即消费者策略(consumer-oriented)、成本策略(Cost)、方便性策略(Convenience)和沟通策略(Communication)。

(2)从中国网络企业的行业状况来看,目前中国企业上网的不少,但真正形成电子商务,并能开展其个性化服务的就不多了,有的也与发达国家的知名网站差了一个档次,整体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我认为我国的网络企业有必要开展网站间的合作(包括行业内的横向联盟和整个商务流程的纵向联盟),建立一个较大的网站联盟和监管机制,这样不仅可以形成、规范出一个良好的网络空间,更有利于促进网站间的相互学习与合理竞争。

3个性化的功能和技术

尽管我们看到Amazon面临严重的困难,但它还是有很多值得的我们学习的地方的。它拥有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和高质量的综合数据库,为用户提供了巨大的商品选择,甚至能提供传统书店里所找不到的书;周到详细的书评更是形成了一大特色;“凭着其品牌和在线销售进行多元化的商品扩张,使得从图书到音像制品、游戏、软硬件、玩具、服装和旅行服务等都在他的构想范围内”;大规模的折扣,方便安全的支付方式和及时的配送,自然能吸引大量客户的心。当然它还可以记录客户每次购书的情况,以便下次直接向客户推荐同类书籍。

当Amazon将应用技术软件的开发这一沉重的包袱外包给微软后,使得它更能专注于对用户的个性化服务,这也就是Amazon总保持着其独有的魅力原因。

Dell的成功除了采用网上直销模式外,其最大关键在于它对顾客需求的快速反映和根据PC机的新需求相应的调整发展策略。它灵活的使用它的PowerEdge硬件和微软产品来处理顾客的信息请求,购买请求和发货请求,进行站点内容的开发和。在前端,分布着许多Dell的部门级的PowerEdge服务器,它们负责管理整个网站。同时,Dell公司通过在网站上提品信息,方便客户获取所需的资料;设立在线客户反馈,方便客户及时寻求帮助;编制客户邮件列表,方便客户了解产品的最新动态和注意问题,来与顾客在技术开发上建立一对一的直接关系,为顾客带来更多好处。这样一来,不仅使其计算机系统配置强大而丰富,性能表现绝对是物超所值,还使得Dell自己能以更富竞争力的价格推出最新的相关技术。

4其他方面的个性化

(1)目前.com似乎成为了时代标签,不过,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放弃着条独木桥,开始使用非.com的域名。毕竟,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域名中,有许多是非常适合商业用途的。现在大多数的商业网站都用的是.com的域名,命名专家相信如果网站能在有一个精炼上口的个性化的域名将对上网者造成更大的吸引力。如,“dotTV花5000万从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那里买来了其国家域名.tv的使用权,结果证明,对全球所有与电视相关而又没有.com域名的公司来说,.tv的诱惑力真的很强。”

(2)“网站的建设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网络竞争的趋向已不仅是科技的竞争、营销的竞争,同时也是艺术的竞争。每个网络企业不仅应制订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整合营销战略和高科技应用技术,而且应以崭新的艺术思维去极力营造网络亲和力。充满审美情趣、注重人性化的网页设计风格,会让消费者在艺术化的享受中感受现代网络的无穷魅力。仔细琢磨消费者心理,揉进艺术和娱乐基因,尊重消费习惯的设计思想和内容,定会潜移默化地感消费者,形成弥漫在网络中的亲和力。如何讲究主题与颜色的配合,背景颜色、文本颜色和链接颜色如何艺术性的融合,文化背景与企业形象如何有效地表现等等,均应该注重人性的消费心理,迎合人性的欣赏方法。

(3)只有永远不变的赢利目标,而没有一成不变的企业模式。为了拓展网络企业的发展范围,同时给投资者和股市提供有力的利润回报,许多网络企业开始探索新的互联网企业模式。

5网站个性化服务还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用户对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是有限的,对大量用户资料的分析、管理和应用由需要投入较多的资源,而并不是什么样的个性化服务都有价值。在个性化服务的开展时,应始终以消费者真正需求为中心,以能为消费带来方便和具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服务本身对消费者和商家的实际价值才是最重要的,不应只强调推出个性化服务这种表面工作,盲目提出个性化服务势必会成不必要的投入和浪费。

(2)为开展个性化的服务,企业在构筑自己电子商务平台的过程中还应以自身情况为基础。盲目地模仿别人的构筑方法,必将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无果而终,甚至最后还可能被各种繁重的压力拖垮。所以,网站一定要做好前期定位、策划工作,充分考虑其自身的条件和发展规划,量体裁衣,度身定制适用的电子商务平台和个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赵乃真.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

[2]张春菊.网络经济的个性化趋势[J].学习时报,2003,(12).

第7篇:网络空间安全的特色范文

http:///

欧盟启动“终身学习

点亮欧洲”项目

“终身学习点亮欧洲”项目是欧洲联盟委员会第七科技框架计划(FP7)的一部分。该项目由九个欧洲与国际研究机构共同合作,也获得国际经合组织和欧洲职业培训开发中心(Cedefop)的支持,项目从2012年1月开始直至2016年9月正式结束。欧洲调查结果显示,要想在劳动力市场中具有竞争力,高等教育是必要基础,终身学习是持续就业的关键,终身学习对企业来说也十分重要。发达国家中企业员工日趋老龄化,加之人才竞争加剧与员工流行性增加,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决定了公司是否能吸引和留住人才。鉴于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个人、公司和世界各地的政府都开始加大终身学习投入,尤其是在非正规和非正式终身学习方面。欧洲联盟委员会启动“终身学习点亮欧洲”项目,为期4年,25位研究者将调查以下紧迫问题:成功企业如何积极地实施终身学习以保持其竞争优势?什么样的公共政策环境便于企业和企业家实施终身学习?在企业层面终身学习如何相互作用和促进创新?欧洲成年人已具备哪些技能及其储备量?成人生活中什么样的学习机制引导他们获得这些技能?这些技能对成长、竞争力和社会凝聚力的因果作用是什么?项目将采用新的、创新的方法来测量人力资本。传统人力资本测量包括教育年限、识数和读写能力、早期阶段通过正规教育获得技能,以及略微关注在日常与生活中人力资源的适用性。通过这些测量将做出一点有意义的预测,即个人如何通过终身学习创造和保持人力资本,尤其是在工作中,人力资本对社会与经济的影响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项目使用复杂问题解决技能(CPS)作为人力资本测量方法。CPS 是指个人解决复杂和迅速变化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理解成人复杂问题解决技能,把握如何通过终身学习发展这些技能,项目着手开展一系列的CPS评估。在项目期间,将对4,150人的CPS技能重新编码。其中,3,850人来自50家知名公司,样本跨越15个欧盟国家和4个欧盟竞争对手,余下300人是来自整个欧盟国家的企业家。项目所有的结果与建议都将在网站上,包括1个综合报告、21个政策报告、7个专题报告,以及相关视频,预计时间是 2015 年 6 月。

http://elearningeuropa.info

http:///

2011年度UNESCO哈马德国王奖颁奖仪式在巴黎总部举行

2012年11月2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举行了2011年度哈马德国王奖颁奖仪式。哈马德国王奖授予在提升学习、教学和整体教育质量过程中创造性使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个人、组织或非政府组织的项目和活动。来自39个国家的51个项目参与角逐,获奖者由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从国际评审推荐中选出。本次哈马德国王奖以“教育年轻人成为有责任的全球数字公民”为主题,旨在提高年轻人在网络空间中的网络安全防范,及保护个人权利的意识,如隐私、网络欺凌和骚扰等。教科文组织总干事Irina Bokova将2011年度UNESCO哈马德国王奖授予德国的网络基础知识项目(Internet ABC Project)、韩国的InfollutionZERO共同创始人和首席执行长官Yuhyun Park,他们将分享5万美元的年度奖金。网络基础知识项目旨在促进孩子和成人的技术应用,通过超过100万页的免费广告内容,为5至12岁的孩子设计有吸引力和引人入胜的动画来强化他们的网络安全使用知识。网站也开设一个互动讨论和意见平台来帮助用户发展网络责任意识,建构知识和内容。此外网络基础知识项目提供高质量教育材料,也应用到其他国家。InfollutionZero项目为儿童、年轻人、家长引入数字公民意识。InfollutionZero强调“infollution”的挑战,不安全的数字“污染物”的破坏作用,包括网络空间的大鳄、恶霸、粗言秽语、瘾科技的不利影响。该项目的特色是:一个基于游戏的、采用叙事手法的虚构故事线,通过模拟角色来帮助孩子学习网络风险相关知识;举办展览以增加“infollution”的意识;虚拟暴力的原创性研究增加孩子对“infollution”的理解,并提供方法用来抵挡它的负面影响。

http://

新书推荐:《开放世界中的

学习设计》

2012年9月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集团出版了英国开放大学格兰尼・科诺尔教授的《开放世界中的学习设计》一书。格兰尼・科诺尔教授指出在当今技术富裕的背景下,大家需要重新思考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的设计方法。《开放世界中的学习设计》一书提出新的、创新的学习途径,作者所提出的新方法和途径促使读者重新思考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使得教师和学生考虑当前现代教育背景下的混合学习情境和规范。格兰尼・科诺尔教授介绍了“开放设计”的概念,强调教学设计过程应更加明确和共享,让教师为学生建构更有效的学习情境,使得预期设计更明确,能与其他教师和学生分享,并帮助学习者感知教育服务的意义。本书分为概述、理论观点、设计描述与工具、社会与参与媒体、结论。作者分享了系列“开放设计”例证,从学习设计研究中的理论与方法论,到支持能力、设计描述,再到使用开放、社会和参与媒体。之后她引出学习设计领域、教学模式和开放教育资源研究来探究学与教思想与设计。

http:///

http://elearningeuropa.info

2013UNED-ICDE国际会议

将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

UNED-ICDE(西班牙全国远程教育大学-开放与远程教育协会)国际会议将于2013年4月7日至9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会议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高等教育机构、远程教育机构、传统的面授教育机构应用基于开放和远程教育技术的方法论,此外也为学者、教师、研究人员、官员、社会和经济参与者创造一个合作空间,讨论如何生成和迁移知识,以适应所构建的包容、成功和智能化的社会,期望所有参与者能通过商讨在研究、咨询和评估方面达成合作协议。本次会议强调优先考虑当前国际机构的项目,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民教育”,OEI(伊比利亚-美洲国家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的“2021教育计划”和欧盟的“地平线2020计划”,这些项目都试图通过创新实现智能、安全和包容的社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利用远程教育实现社会公正与创新”,也即,调动远程教育的方方面面,建构与迁移知识,旨在实现对社会有价值的目标,捍卫创新和社会公正。会议论文将体现以下几个子主题:社会系统,国家福利与教育政策;社会公正和远程教育;高等教育中的变化及其成功经验;促进教育和社会公正的公共政策;社会公正与创新的教育模式中高等教育机构及其老师的角色。

http://62.204.192.148/uned-icde2013/

http://

第8篇:网络空间安全的特色范文

这次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教育强市决策的重大举措,是加快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祥明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建新同志作了很好的工作报告,请同志们认真贯彻落实。祁东县教育局、市八中、市十六中分别作了信息化经验介绍,他们的做法、经验和体会,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请同志们认真学习吸收。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对教育信息化认识要高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时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上述这“五化”中,比以往多了一个“信息化”,并且排在了“工业化”之后。“信息化”的增加是我国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在关于教育的论述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渗透,己经引发了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带给人们在教育改革与变革方面许多有益的启示,使人们在教育机会与教育平等、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学校正规教育与社会终生教育、未来教师的角色以及新型教与学关系等思想观念和认识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前以互联网技术应用为特征的各种类型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如远程教育、网络大学、协作型互动学习、探究型自主学习等,对传统的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在扩大教育受益面的同时,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多样性,也正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既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实现教育过程的最大优化,全面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的有力手段,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共享与传播的平台。

二、抓教育信息化关键在用

教育信息化建设关键在应用,价值体现也在应用。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建立了校园网,接入了教育宽带网、远程教育网,笔记本电脑、投影设备直接进入课堂。但是,这些先进的设备还有相当一部分或一部分学校没有充分利用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好现有信息化设备,在应用上下功夫,全面提高效益。

首先,要加快教育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一方面要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一条沟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与社会公众的桥梁,推动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要通过教育门户网站及时准确地教育信息,公开工作职能和职责、办事程序、办事规则,自觉将政务和业务行为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增强教育政策和举措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实现政务全面公开。另一方面,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各种政务和业务活动,通过使用网络办公、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网上招生等多种应用,促进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改变和创新,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信息处理与服务能力,提高教育行政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水平与能力。

其次,要抓好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应用。各学校要克服重硬轻软的思想,加大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深入挖掘本校各学科资源信息,建立一批有特色的精品课程,并逐步形成校校之间互通、互动、互补的信息资源平台,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在这方面,市教育局信息中心要统筹协调,分工合作,逐步完善中小学各学科教育资源信息库,为全市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教师进行网上教研、网上观摩、网上论坛等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同时,还要通过广泛开展优秀信息技术课评选、电脑作品大赛、机器人大赛、优秀教育网站评选等活动,鼓励广大教师积极研究、开发和创新教育信息资源,不断丰富和优化教育资源库。

第三,要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当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仍旧是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的主要渠道。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按照课程要求配齐配强信息技术教师,开足信息技术课程。要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道德建设,不但要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强调信息化道德教育,还要开设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培植学生健康的网络道德思想和良好的网络生活方式,采取有效的措施,规范学生上网行为。教育、文化、公安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加大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督与管理,为青少年学生营建一个干净、清洁的网络空间。

三、督教育信息化措施要硬

第9篇:网络空间安全的特色范文

关键词:智慧教育;粤教云;珠海实验区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7-0070-03

一、背景和意义

1.背景

(1)珠海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珠海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教育信息化应用发展迅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逐步到位,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教师建设体系、课题研究和竞赛建设体系初步形成,为加快发展教育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仍有很多问题需要切实加以解决。其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尚不能适应技术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教学资源的质和量都还无法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师生的需要,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还有待加强。

(2)珠海市承担了“粤教云”计划的区域应用试点工作

“粤教云”计划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我省云计算发展的意见》(粤府办[2012]84号)确定的七大重点示范应用项目之一,也是《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粤教电[2012]1号)确定的五大行动计划之一。“粤教云”计划依托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云计算若干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与“粤教云”工程》(粤科规划字[2012]99号),按照“应用引领、技术驱动、科教结合、协同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云计算服务创新和关键技术产业化,实现云计算重大应用落地,构建云、端结合的多模式教学环境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教育信息化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按照“粤教云”示范工程总体部署和省重大科技专项的任务安排,结合广东省和珠海市的实际情况,广东省教育厅立项将珠海市整体纳入“粤教云”计划实验区,进行规模化区域试点。

2.意义

云计算技术的弹、资源池化、按需服务和泛在接入,在以区域为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第一,珠海市将打造区域教育云设施,减少硬件设备的投入,节约成本,提升服务的可持续和可扩展能力,进而带来敏捷教育服务的能力,采用“粤教云”提出的教育云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充分整合和利用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与“粤教云”平台对接,搭建珠海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为满足海量教育资源存储共享、流媒体点播、大规模群组交互在线学习等服务,本市将完善硬件购置,改造教育核心网,采用先进高效的实时流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和安全可靠的云存储技术,建成一个覆盖全市,开放的,面向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的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切实提高本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能力。

第二,使用云服务,可以为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提供可靠和安全的数据存储。市教育局、区教育局和学校将对试点学校进行基础条件的改造和云端教学环境硬件设施的部署,为试点实施提供基础和保障。内容保障是学科教改实验的重要基础,本市将引入人教社数字化教材来支撑实验开展。数字化教材将作为珠海市教育云服务平台提供的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供全市相应年级师生使用,以此为基础,积极鼓励和推动市内更多的学校应用该数字内容进行教改实践和探索。

第三,云平台实现跨区域的教育资源整合,显著提升区域范围内广大群体的大范围协作。师生将利用“粤教云”平台提供的优质资源及区域特色教育资源,开展云服务环境下的教学创新应用。实验立足主课堂、面向主课程,研究基于数字教材、数字内容超市和云学习平台的应用模式和服务机制,推进学生云学习空间“人人通”,逐步形成规模化、常态化应用。同时,还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创新,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和流程,转变教与学方式,形成云环境下的教学创新应用模式。

第四,云计算有助于构建学校教学、群体学习、学生个人自主学习等环境。应用云计算,有助于解决珠海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利用“粤教云”平台提供的大规模在线流媒体直播、交互、点播服务,以名师课堂形式让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延伸到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区域试点将开发和引进系列化的名师课堂和特色数字教育资源,学校会建设一批特色校本网络课程,并通过“粤教云”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共建共享。

二、项目内容

本项目以“粤教云”应用示范为契机,从高起点推进珠海市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普及和创新水平,通过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建成全国教育信息化示范城市和国家云计算创新服务试点城市。项目组成员从环境搭建、内容保障和教育教学探索等三个方面来探讨相关建设方案和“粤教云”支持下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策略。

1.构建云、端结合的多模式教学环境和公共服务平台

(1)“粤教云”环境的构建

未来的信息化学习环境非常复杂,学习资源也越来越广泛。云计算有助于解决高原期的困惑,比如消除信息孤岛,实现系统互联、资源共享以及应用互通等。因此,信息化教育需要走上云服务平台。[1]伴随教育云而发展起来的智慧学习环境也受到了普遍关注。作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智慧学习环境是一种能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成果,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2]

云计算的特点决定了“粤教云”环境必须适应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因为云环境下的学习强调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学习者只需要接入互联网,便可以享受来自云端的信息服务,在这种理念下,学习者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都可以便捷地获取学习资源。因此,本项目将透过“粤教云”提供终端、内容和服务一体化的教育云解决方案,构建云、端结合的多模式教学环境和公共服务平台,集成数字出版资源、名校名师资源、各类学科工具以及教学管理与评价等云服务,为师生提供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为开展课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泛在学习等应用提供支撑,创新教育信息化服务模式。图1所示为珠海市即将开展的探索新教学策略的云环境框架设计,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①云环境必须明确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②促进一体化、开放性的云学习环境的建设与发展。

③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与个性化支持服务。

④建设支持多终端接入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适用于多种学习方式。

(2)“粤教云”对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的支撑

新课程改革的观念颠覆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教师不再是独占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怀揣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在教师的引导下直接与客观世界进行对话、收获经验的学习主体。师生共同探究知识,构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3]“粤教云”环境是支撑开展多教学模式探索的核心部分,包括学习终端、平台环境、学习工具、海量优质资源库,实现海量资源云端存储和管理。“粤教云”为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环境及沟通工具,通过统一登录认证的云平台,整合了数字教材、名师课堂、口语测评系统等资源。云学习环境支持多用户访问、多环境融合接入及多终端访问,支持非正式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等学习方式,互动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的所有学习、教学、管理等活动都在云环境中完成。同时,云环境支持在办公室、家庭、公共场所等不同环境下的学习,支持移动终端等各种终端的接入,支持同一账号在不同地点、不同设备之间的断点续学,支持师师、师生和生生的协作交流与实时互动,为学习者创造一体化、个性化、系统化的学习环境,针对云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本项目设计的教学流程了如表1所示。

云学习环境中知识“群组协作、随用随取、无缝衔接”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为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为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有力支撑。

2.探索数字教材整合于互动教学的应用模式和服务机制

中小学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数字化学习内容作为云端学习环境的核心要素,是开展学科教改实验的重要基础。数字化学习内容的核心是数字教材,具有立体化、互动化、智能化的特点,以原版纸质教材为介面,实现了丰富的教学和学习功能,拓展立体化资源,延伸了教材内容,提供教学设计、评价和管理功能,丰富的资源和功能渗透到教材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随着教与学的需要而便捷地与云平台整合应用。

因此,珠海市开展数字教材进课堂,开展常态化的教学应用实验,并基于“粤教云”数字教育资源的云服务,研究数字教材整合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应用模式和服务。本项目的试点内容是教育信息化“三通”目标中“优质资源班班通”的最好范例,既可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也提高已有教育信息化装备的使用效率。除此之外,本市还建设了全市教育视频网,同“粤教云”数字教育资源、广东省教育视频网等相连接,让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延伸到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3.技术支持的高效互动教学模式

本项目共设计了三类课堂,分别是云服务课堂、云互动课堂和云协同课堂。云服务课堂是以云服务的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推进教学资源应用的普及化和常态化。云互动课堂是在人手一台学习终端的环境下,融合云服务、数字教材、学科教学工具等构建新型教学环境,探索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方法。云协同课堂则是以云平台汇聚资源与服务,为师生提供云端多媒体移动课堂教学服务与师生互动服务,将名师/名校课程通过云服务延伸到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

项目组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了15所基础环境建设和信息化教学应用效果较好的学校作为试点,其中有位于中心城区的市直属学校、香洲区属学校,也有位于相对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学校。实验方案根据学校各自的特点进行定制与调整,例如西部落后地区利用远程协作学习的方式来获取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珠海市四中以微课程平台为基础,借助翻转课堂的理念,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育改革的新突破。

所有的实验学校都即将建设能够随时随地开展云端一体化教学的智慧云课室,在人手一台学习终端的环境下,研究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索学科教学工具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模式,研究融合数字教材、学科教学工具和云服务等构建新型教学环境的方法与模式。

此外,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搭建“研培用”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组织教师建设“人人通”网络空间,开展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师培训课程,引进系列名师课堂和特色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一批特色校本网络课程,并实现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张进宝,黄荣怀,张连刚.智慧教育云服务:教育信息化服务新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 2012,18(3):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