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范文

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

第1篇: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范文

[关键词]学案教学 主动学习 要求 思路

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教学单向性,即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更多的考虑讲课是否精彩,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封闭,即教案是教师自备自用的,没让学生参与,学生课前无法了解教学意识,上课只能被动地学习。而在当今课改中,又出现了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搞得“轰轰烈烈”,却没有一点实效。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为此笔者在生物教学中进行了多种尝试,借鉴新安一高的学案教学法,实践证明设计生物学案进行教学更有针对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进行学案教学的目的

1.由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了什么。传统模式的教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专心听讲,努力接受”的被动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活动是单向的,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课堂上只是机械的听、记,是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者。学案教学就是让学生先自学,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这样就真正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索、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效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更有意义的是养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对终生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由接受现成知识变为自主探索知识

学案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主体性的学习活动,即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探索。教师不把现成的知识提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依据教师所提供的问题和材料,进行自主思考、分组讨论、假设推论、实验证实,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学习过程。这种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自然发生变化――由接受式转变为自主探索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不仅丰富了学习的内涵,深化了学习的目标,而且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紧密的与实践相结合,把学生的创造能量释放出来,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挥学生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学案教学抓住概括能力为基础的思维品质培养方式,让学生学会看书、学会交流、学会反思、学会概括,使学生对知识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灵活性和广阔性。

4.使学生学会反思

学案在交流、讨论、评讲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找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学生就会自觉的进行学习反思,通过反思学生会由对生物研究方法的粗枝大叶的了解,过渡到较为全面地掌握并会应用一些生物研究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由对生物思想的粗浅感知过渡到较为清晰的理解。这样学生就会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自我完善,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学案教学对老师的要求

学案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理念上要更新,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才能转变角色。学案教学把教学的重心从研究教材的教法上转变为研究学生的学法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学案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诱导上。既要备课标,又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编写学案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需要教师从帮助学生从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层次的安排所研究的内容,它还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提出的问题既从教学大纲出发,又不拘泥于大纲,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在课堂上教师要从主演变为导演,要把主演的位置让给学生。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已知的知识外,还应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大胆提出问题,标新立异。

三、学案的内容

学案,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学生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设计的,其设计重在“学生的活动”上,学生依据学案开展学习活动:包括阅读、观察、记忆、对比、思考、讨论、整理、联想、推理、师生交流、归纳总结等。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和发展学习能力为主线的是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学习方案。学案由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课前预习、例题、变式训练、归纳总结、达标练习组成,而贯穿这些组成部分的要素是知识线、能力线、学习方式和创新性思维。

第2篇: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范文

关键词:遗传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 Q3;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175-05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of Genetics

Fan Lianmei1,2 et al.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s/Key Lab of Plant Biotechnology in Universities of Shandong,Qingdao 266109,China;2College of Horticulture/Qingdao Key Lab of Modern Agriculture Quality and Safety Engineering,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 266109,China )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teaching means and teaching methods had become more and more abundant.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network technology had built a new platform for the teaching process.The construction and effective use of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directly influenced teaching effects.Using the network platform to carry on the genetics teaching not only improved the teaching efficiency,but also contributed to study independently and extensively for students.Many years of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shows that network teaching was one of the more useful methods of genetics teaching and had obvious advantages than traditional teaching.It could mak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formation electron and network,strengthened the sharing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promot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design principles,content framework,applic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genetic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which provided a new way to explore the innovation mode of genetic theory teaching.

Key words:Genetics;Network;Teaching platform;Construction;Practice

z传学是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它的分支几乎扩展到生物学的所有领域,是农学、园艺、植物保护、生物技术和植物科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并力求对本学科中的一些主要问题,从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结合上有较好的理解,以期对遗传物质的本质、遗传物质的传递和遗传信息的表达有较为完整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1-3]。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整合教学资源,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上述教学目标,一直以来是任课教师不懈努力的方向[4-7]。

在遗传学教学实践中,开展立体互动的空间教育教学,是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一个重要课题[8]。我们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开发了基于的遗传学网络课程平台。该教学平台吸纳了众多的积极要素,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尽最大可能满足不同学习者的要求。该课程的建设促进了遗传学教学改革,实现了3个基本转变:即以教为主转变成以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变成以课内外结合为主和以结果评价为主转变为结果和过程相结合为主。从而使传统媒体教学由单向播放转变为信息反馈,由单一功能转变为集成互动。加强了课堂容量和教学内容延伸,节约了教学资源。同时,兼备网络课程交互式特点,促进了师生互动,节约了教学成本,提高了教学效果。实践证明,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并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基本特征和建设的必要性

1.1 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基本特征 遗传学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该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遗传学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遗传学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其内涵与形式在特征描述时有较大的差异,但在建设时可抽象出网络课程的核心构成要素。这些核心构成要素体现在网络课程设计、资源开发模式与质量保证措施等方面。其中网络课程设计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脚本语言的质量,而且必须遵循网络课程种类特点和教学的本质要求。

1.2 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遗传学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生命个体向群体、细胞、染色体、基因等宏观和微观层次纵深发展,形成了许多诸如群体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分支,其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内容上讲,遗传学容易得到学生的关注,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遗传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且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9-10]。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可以最大化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此外,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必须要考虑内容延展性,并在交错的知识网络中首要突出遗传学教学内容和基本特征。

2 遗传学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遗传学网络课程在建设之前,必须充分了解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学习情境创设、教学媒体选择与教W资源的集成设计、教学评价与反馈等内容;必须考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网络课程内容的价值性、交互控制性及其教育实践性;根据网络教育的资源共享、时空不限和多向互动等基本特点,以教育改革为宗旨,以异步学习为基础,以多元载体为环境进而制定课程的设计策略。

2.1 实用性原则 遗传学网络课程使用者主要是任课教师和学生,网络课程开发的首要原则是其实用性,所以朴实的界面、快捷的链接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用在学习任务上的时间是影响在线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11]。如何吸引学生参与网络学习过程,一直是网络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在界面设计和课件制作上,不能过于“花哨”,否则不但不会起到提示的作用,还会极大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在内容上,遗传学课件需要根据开课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思路精心准备,切忌全搬套用网上现有的课件内容,这样任课教师授课时才能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而言,才能保证所授知识的系统性和流畅性。在课程开发之前,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收集相关动画、视频及图片素材,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结构、DNA和RNA的自我复制过程、蛋白质的合成、细菌4种拟有性生殖方式(转化、接合、性导和转导)的区别、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各时期主要特点等。这些资料的有效利用,很大程度提高了网络课程的新颖性、艺术性和实用性。

2.2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目前,一些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为了响应国家政策,缺乏利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内在动力。虽然一直在进行网站开发,但未能真正投入课堂教学。那么,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其在教学过程中的适用性,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开发设计,以多元化形式向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现象、观点、数据和资料,适当地留出空间让学习发挥自由思维活动,才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并减少网络学习给学习者可能带来的情感缺失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协作学习的动力和成效。遗传学网络课程的设计要避免以教为主,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动力,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学生可以进入遗传学网络课程网站,浏览相关公告,学习相关的视频课程和下载学习资料。这种模式可突出学生异步学习的优势,有助于学生自学,很大程度弥补同步学习的缺憾与不足。网络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习时间成本,尽量为学习者创造便利的学习条件。例如,瞩目的导航菜单,简单有效的链接和交互界面的差异可使学生很方便地找到需要的信息;在内容上,形成基础知识与拓展知识相结合,层层深入的风格;在PPT课件设计时,首先利用幻灯片母版对版面风格进行定义,不仅提高制作效率,而且能保证课件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在制作时,把所搜集整理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植物双受精、DNA和RNA的分子结构、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等图片和动画资源精美地穿插在页面和课件中,使复杂的遗传学问题更加直观生动,有助于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3 开放性原则 遗传学网络课程应有多个学习起点和多条学习路径,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等方面都是开放的。学生可及时了解课程的更新状况和遗传学最新资讯,下载教学资料,也便于学生进行同步和异步学习。学习者对课程内容的了解或对知识的掌握应从多层次、多角度入手。考虑到学习者归属感和成就感,激发其积极参与课程建设的兴趣,在设计时还要为其创建一个开放性的学习氛围。一是通过嵌入电子公告牌系统(Bulletin Board System,BBS),任课教师既可及时公告,学生也可适时反馈对课程的建议和要求。二是通过网上答疑模块,学生可在线或离线与教师提进行交流和咨询。学生学习和提问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既在虚拟课堂上拉近了师生距离,也提高了网络运行的时效性,使问题及时得到处理,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12]。

2.4 情境性原则 遗传学网络课程的目的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学习家园,为学生提供和显示与其生活相类似的或真实的情境,它可以没有固定的教室、教师、黑板和粉笔,学生可在虚拟的教室环境中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遗传学教学可以发生在面对面、网络同步和网络异步等多种交互场景中,特别是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彻底改变了教学必须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位教授和一组学生之间的基本假设。通过高质量的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学生经过注册参与师生互动,并养成课堂之外利用该平台进行自主和高效学习的习惯。

3 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基本构架

我校遗传学经过校级多媒体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立项逐步得到完善。在课程设计时就对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行剖析,注重了情境的创设和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强调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思路,明确了课程使用对象和属性。课程主要服务于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既不能开发成大型综合网站,又要突出网络课程基本特点。

在主体结构方面,遗传学网络课程分为教师主导区和师生互动区两大部分。教师主导区主要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PPT课件、媒体资料、参考资料、课程导航等模块。师生互动区则包括:通知公告、网上答疑、讨论区、模拟习题和在线作业等。教学内容通过文本、图片、Flas、PPT和媒体视频等呈现,并有序地编排在各主要模块中(图1A、B)。

在课程的维护和应用方面,遗传学网络课程又分为若干基本模块,分别为管理员和用户所有,并赋予不同的职责与功能(图2)。例如,服务管理模块,主要为用户提供应用指南,包括网络课程开发应用环境和站点地图;安全管理模块主要防止SQL注入和登录口令盗取,者采用字符过滤模式,后者采用MD5加密。

在教学策略方面,遗传学网络课程又可划分教学内容模块组和教学活动模块组。教学内容模块组用来显示具体课程相关信息与课程内容,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电子教材、网络课件、授课教案、课堂录像和教师介绍9个功能模块。教学活动模块组包括实验指导、作业习题、在线测试、评价反馈、教学博客、分组讨论、实时交流、学生空间、成果展示、相关资源和联系我们等11个功能模块。例如,在相关资源中,可为学生提供遗传学相关的国内外网站。如介绍遗传学各知识点的孟德尔网站(http://)、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http://ncbi.nlm.gov/omim/)、DNA数据库网站http://ncbi.nlm.nih.gov/Genbank/Genbank(美国)和http:///embl-heidelberg.de/EMBL(欧洲)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网站等。

在授课内容方面,遗传学网络课程必须以清晰的主线进行搜集、整理和分类。遗传学是一门具有百余年发展历史的经典学科,过去的研究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其内容的信息量较为庞大。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最新发展,知识点不断更新,内容日益增加,教材越来越厚。课堂教学应该以遗传的染色体理论结合遗传学三大规律为主线,为学生勾画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让学生理解遗传学的内涵和外延,使其课后能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进行主动性学习[13]。为适应遗传学学科发展,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必须以清晰的脉络展现给学生。遗传学主要包括遗传信息的传递、遗传信息的储存、遗传信息的读取和复制、遗传信息的变异与进化4个模块。在教学资源整理时按照上述模块涵盖内容进行分类和应用,也可以按照章节顺次整理应用。

4 遗传学网络课程开发程序及脚本语言的准备

4.1 遗传学网络课程开发程序 使用 2.0 作为程序实现的主轴开发的遗传学网络课程,需要借助SQL Server 2005作为后台数据库。开发环境为Visual Studio 2005。使用Dreamweaver、Photoshop以及Flash做后期的页面美化工作。遗传学网络课程核心管理系统以三层架构设计,包括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示层,各自实现并相互调用。数据访问类文件放在DAL文件夹下,类中包括查询方法、插入方法、删除方法和更新方法[14];业务逻辑类文件放在BLL文件夹下,对每个表建立一个业务逻辑类,其中可通过调用数据访问方法来实现对应功能;表示层设计可根据学生需要自由发挥,核心技术是调用业务逻辑层中的类,实现相应功能。与传统静态网络课程一个显著的不同点是开发者不必在乎服务器的远近,只要在主页以管理员身份登录就可以从后台进行维护、管理和更新,并且在开发过程中借助IIS服务器在本机进行运行和调试。

4.2 脚本语言的准备 基于程序的动态网络课程的开发离不开HTML、CSS、JavaScript脚本语言的结合使用,也包括程序自带的控件,如GridView、DetailsView、TreeView、Wizard在功能模块中的应用。例如,传统网络课程下拉菜单用Framwork制作,采用热区方法实现超级链接,代码非常冗余,而用CSS则只需在页面与var _userid = '';var _siteid =669;var _istoken = 1;var _model = 'Model03'; WebPageSpeed =328; UrchinTrack();嵌入一段代码(图3),并在与之间用语句定义菜单的风格。此外,由于网络课程主页内容较多,为了节省页面空间,使页面整洁,也可以采用滑动门代码,在同一区域显示不同超链接内容;通过CSS规范页面风格,包括字体、字号、颜色和行间距等,而不必每一个页面重新定义,大大提高了网络课程的开发效率;通过GridView模块也可实现图文的精确排版。

5 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封装、调试、及维护管理

在脚本准备充分后,下一步工作就是网络课程的封装,此时在建立超链接时,文件的绝对路径和相对路径尤为重要,通常选择相对路径,这样避免因服务器盘符不同,而找不到页面文件或者图片等,例如,当前页面需要显示bg.jpg背景图片,则在相应位置插入代码:,浏览时鼠标点击该页的超链接时,页面就会自动加载根目录/img文件夹中的bg.jpg图片。此时,访问不受网络课程文件所在服务器盘符的影。在后台建立各级目录,分别装载程序文件和教学资料,用Dreamweaver打开index.asp文件,以相对路径完成各级链接,用IIS服务器在本机运行并调试,出现问题则进一步完善,运行无误即可。平时维护管理主要是教师以管理员身份登录在后成,后台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公告管理、作业管理、课程管理、试题管理和答疑管理等。

6 结语

20世纪末以来,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带动了信息化教育的进步,也营造了信息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崭新教学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通常有2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另一种是通过网络课程。比较而言,后者根据教学设计要求能承载丰富的信息,凭借其强大的交互性,如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等多重交互手段,为学习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15]。遗传学网络课程根据“学教并重”新型教学设计,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从该网络课堂获得大量学习资料,及时与教师沟通和交流,对学生预习、学习和复习起到重要的作用。我校遗传学网络课程平台运行以来,教学效果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学生评教指数提高5.32%。遗传学网络课程避免了教材、教案、课程实录以及其他教学资料的简单上传和罗列,而是充分体现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把遗传学知识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及应用;该课程以提升质量为基点,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面向授课对象,尊重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风格,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进行开发设计。

作为辅助教学手段,遗传学网络课程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并与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融合,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遗传学教学效果的提高[16]。只有加强维护和更新,才能保持课程的生命力,使课程的使用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使教学平台的运用得到优化。网络课程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应用,课程的流畅运行、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和网站建设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其最终目标的实现。而网络课程建设是一项需要不断优化完善的系统工程,经过统筹管理、整合资源、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建等多种途径来提高网络教学质量。只有在建设和应用中不断实践,努力改革和尝试,并积极借鉴和吸纳国内外优秀课程的教学资源和基本经验,才能不断提升网络课程的品质、内涵与实用性,才能发挥网络课程最大的作用,进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庆昌.遗传学(第三版)[M].科学出版社,2015.

[2]朱军.遗传学(第三版)[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赵寿元,乔守怡.现代遗传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肖建富,石春海.激发学生对遗传学实验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探索[J].遗传,2014,36(2):181-187.

[5]石春海,肖建富,吴建国.构建优质教学体系,促进《遗传学》精品教育[J].遗传,2013,35(1):101-106.

[6]梁亮,梁世倩,秦鸿雁,等.利用文献精读教学新模式优化遗传学教学[J].遗传,2015,37(6):599-604.

[7]邢万金,莫日根,苏慧敏.生物学教学中研究型教学方法与内容的探索[J].遗传,2014,36(7):732-738.

[8]李雅轩,张飞雄,赵昕,等.利用网络平台辅助遗传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遗传,2010,32(4):393-396.

[9]邵晓明.网络课程教学方法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4:37-39.

[10]张羽.生物教育专业《遗传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遗传,2008,30(2):246-250.

[11][美]比尔・佩尔茨著,郭译.我的网上教学三原则[J].开放教育研究,2007,(1):30.

[12]张政.七年制医学遗传学网络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4):321-323.

[13]罗培高.重视经典遗传学知识体系构建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遗传,2010,32(4):404-408.

[14]杨亚菁.以项目实践为导向的课程层次化教学研究[J],软件导刊,2016,15(1):186-187

[15]陈思铭,刘长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113-116.

第3篇: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范文

一、学科的特点,使多媒体进入思品教学成为必要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难点

例如我们在学习《感受大自然之美》时,描述的话很难使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感受,为此我制作了课件,将许多美丽的自然风光直观地再现出来,使学生一看就能直观地感受到美丽,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2.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收集多媒体资料信息,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在准备教案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这些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消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教师将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如在学习鸟类家鸽的内容时,我预先从网上搜集了大量的关于家鸽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在上课时,借助电脑向学生展示有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电子课件,直观形象地将家鸽适行的外部形态特征、运动、呼吸、消化等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和积极性。

3.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高效轻松地复习

思品课的许多内容都是需要反复理解和记忆的,学生在复习时可以将课堂上讲解的多媒体课件再次从计算机的资料中心中读取,对不理解的环节可以反复观看,并且可以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内容,这不仅大幅度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思品课堂有利于提高思品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正日益显现出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特征:

信息化与全球化。信息化标志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全球化标志着人类社会群体或个人之间的交往空前加深与拓展。而这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正日益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人类生活中的一场深刻的变革,表现在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对教育而言,要把改革引向深入,教育手段必须现代化,也就是说,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物课堂教学是生物课堂教学改革中一项意义重大而又必不可少的艰巨任务。

三、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思品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物课堂教学就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是优秀的专家系统,它以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为依据,力求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特点,是教师的经验和现代化教育思想、教育手段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从而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1.图文并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计算机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独具优势。计算机可将文字、声音、图像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把图中的事物作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的处理,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反复观察,从而使学生的观察逐步做到有序而细致。

2.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环境、爱护动植物的思想意识

如在学习《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的时,我从网上找了些关于我国水资源现状的资料、图片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水的宝贵,同学们都下决心要节约用水。又如在学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通过微机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动物,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让学生明确每种生物在自然界中都有它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应保护动物。并且通过计算机网络搜集大量的关于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现状和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危机,以及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等材料,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从小培养爱护环境爱护资源的意识。

第4篇: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范文

关键词:现代气候学;教学内容;学科交叉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201-02

一、引言

什么是气候?长期以来,人们把气候看作是某些气象要素的平均值,一般认为有了三十年的观测值,就可以得到一个稳定的气候平均值。但是,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气候不能仅仅局限于大气本身,而是要研究包括大气、海洋、冰雪、陆面和生物圈等要素在内的整个气候系统,推动了气候学从经典气候概念到全球气候系统概念的发展。从研究气候转为研究气候系统的标志是1979年世界气候计划(WCP)的建立。随后,科学界又提出了全球气候系统的概念,指出其是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包括人类)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气候学的发展十分迅猛,涉及的范围和领域更广,时间尺度更长,研究认知的水平也不断地得以完善和提高。

“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基础课程,也一直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当今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的普遍关注,所以气候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将直接影响到学校大气科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本世纪初,学校专门设置了“现代气候学”这门课程,试图全面地、系统地阐述现代气候学的研究内容,使大气科学专业的学生对现代气候学有基本的认知和理解。一方面,现代气候学理论必须在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生态学和生物学等多种学科间相互渗透和结合的情况下才能得到较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现代气候学”的教学内容需要引用大量的科学文献,力求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具前沿性、创新性和实效性。

结合近年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在该课程方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本文探讨了教学过程中强调对气候学知识更替的重要性以及各学科之间交叉学习的必要性,并利用科研和教学中所涉及的气候学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期提高学生把握气候学知识最新动态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现代气候学”课程的总学时为48个学时,教学时长为16周,一周3学时,一般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开设这门课程。与其他高校一样,教授内容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包括教学大纲、教案的编写、课件的设计等完整、严格的体系和要求。近五年来,这门课程的教科书一直选用的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缪启龙教授等编写的《现代气候学》,该教科书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另外,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其他教材也包括北京大学王绍武教授编写的两部著作:《现代气候学研究进展》和《现代气候学概论》。“现代气候学”这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很多,信息量很大,基本涉及了气候系统的所有内容,课程的教授内容包括引言、气候学的发展和气候系统的概念、气候系统各子系统之间能量、动量、物质的交换和输送过程,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气候形成与变化的影响,以及介绍气候诊断与气候预测方法,最后也涉及了气候数值模拟的部分基础内容。这些内容可使学生对现代气候学的基本理论有较完整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将这些内容讲解清楚,一方面需要很多的课时支撑,且教学的进度也很难把握,所以就需要讲授者提前整理相应的课堂内容;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气候学的发展迅猛,现代气候学方面的教材内容也会明显落后于该领域的发展现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及时补充一些新的理论和知识体系。此外,还需指定一些最新的教材和参考文献,要求学生课后到图书馆或者网上查询和翻阅相关参考资料,通过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馆等多种渠道和途径,通过自学了解和获取一些最新的信息,并注重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巩固和强化。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由于近年来现代气候学的迅速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按照课程内容的设置讲授知识点,而是需要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靠死记硬背记住一些气候学常用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举例而言,气候学定义、气候系统的组成、气候变化的概念是什么,这些内容不是需要学生单靠记忆把它们记住,而是需要糅合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例如,在课程教授过程中教师都会提到气候变化的概念(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性或区域性气候系统的多年代以上尺度上的演化),如何理解气候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通过举例等方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以近地面气温为例,一天中气温每小时的变化;一个月中日平均气温的变化(通常小于日内变化);十年甚至百年时间尺度上年均温度的变化等,这样类似的举例就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时间尺度的概念。另外,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些章节的内容涉及很多物理学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然后安排时间进行课堂讨论。在现代气候学这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很多概念性知识点问题,所以更加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内容和理论知识的理解,这也给教师的教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这门学科涉及的领域很广,知识的更替很快。另外,一本教材从编写到出版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从学生开始使用教材时间跨度就更长,在这段时间里,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科学问题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教师每年在制定教学大纲时不断地做更新和补充,另外,在教学模式上也需要进一步地完善。最近,科学界还提出了一种称之为“El Ni o Modoki”的事件。但是这些新的理论在一些教材中还未涉及,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授过程中,有意识地补充新的知识点。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自学及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一般而言,本科生主要通过课后阅读教科书的方式,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查阅相关的文献形式并不多见。但是,由于有关气候变化的研究更替很快,很多理论知识需要从最近的期刊文献中获取,这就要求本科生也要学会查阅相关的文献。现在查阅文献的方式很多,可以通过网络,也可以去图书馆阅览室借阅相关的书籍,这就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自学。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供一些比较新的文献供学生阅读,通过撰写读书笔记的方式发挥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中国气象局2005年创刊的《气候变化研究进展》这本杂志,就很适合大学生阅读,尤其是其中有好几个专栏针对现代气候学的一些研究进展,是教材必要的补充。另外,还有一些气候领域的专家撰写的气候学方面的简讯,这对于增进大学生对该领域动态的了解和增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都十分有益。

现代气候学这门课程的讲授需要了解的理论知识很多,这也需要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例如,在讲授陆面过程和陆气相互作用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涉及的学科就尤其多,气候变化与陆面过程、陆地水文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需要与地理学、生态学、水文学、土壤学、植物学等学科交叉,这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结构,学生的理解能力都有极大的要求。生态气候学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全球变暖为代表的气候变化问题,是以人类活动的影响叠加在自然变化之上为基本特征的,所以就需要在交叉学科框架下理解气候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等的相互作用,例如在讲到陆气相互作用的时候,就需要补充关于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改变,如森林砍伐、土地垦殖、城市化和温室气体排放如何影响气候及其反馈。这些交叉科学的认识和成果,单纯从传统气候学上是不能把问题说清楚和得到理解的。因此,这就不仅需要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有意识地补充,而且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查漏补缺,注重知识的有机结合。

四、结语

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气候学一直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就现代气候学而言,全球气候系统概念取代以前经典的气候学定义,使得气候学的内容,尤其是现代气候学的内容和范畴发生了质的变化,而且也宣告了现代气候学已经走向了多学科交叉的范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气科学学科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承担着为全国科研院校和气象、海洋等部门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不仅对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而且对学生的综合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现代气候学”是基础性的课程,也是气候学和气候系统理论知识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一门主干和必修课程。根据目前气候学领域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修订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例如增加课程自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通过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馆等多种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和获取一些最新的信息,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专业领域内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以迎接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新挑战。由于教学学时较少,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尚有待于今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总之,教师在重视教授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尤其是对现代气候学的发展要有很好的把握,对“现代气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也应是努力发展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余锦华.对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科技信息,2007,(27).

第5篇: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范文

曾经,早在小学时就在假期组织大院里的小伙伴们一起写作业还给他们出试卷考试;曾经,像模像样的在语文教师病假时俨然老师一样组织班里的同学学习新课文;曾经,不顾周围几乎所有老师的劝阻以能够进入清华的分数走入了北师大;曾经,在那个美丽的校园里无数次幻想自己的未来,当周围的同学们都在思考以后是要走科研路线做科学家、还是去公司搞研发做白领、抑或是去政府机关做公务员的时候,我所想要从事的唯一职业依旧是教师……

曾经,一想到自己将成为一名教师就满心欢喜,想象着能够和学生们交流,能够看到自己的努力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成长,能够得到学生的信任和认可的时候,快乐和幸福的感觉就会溢满心头,仿佛这些已经善实地发生了一般……

虽然听到过很多人说:教师这一行真的很累很苦,说教师的收入根本不像社会上流传的那么多,实际上绝大多数教师都很清贫的等等,我在心底暗想,这些对于我没有丝毫影响的,我原本就不是娇气的孩子,也不崇尚物质。我喜欢简单,喜欢安静;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过一种平平淡淡的生活――简简单单、快快乐乐,这对我已经足够,这些就是我想要的幸福。

我喜欢孩子、喜欢做教师、热爱这个职业。我性格恬淡、温柔、脾气好、有耐心,真的很适合做老师――周围同学几乎都这么说,我也自信满满。加上我又幸运的赶上了师大“4+2”的培养模式:本科在生科院学习了四年生物专业课程,硕士在教育学院专门学习两年教育专业课程,既有专业课的基础又有教育的背景,多么完善的硬件条件啊!

怀着百倍的自信、千般的快乐、带着对万种幸福情境的憧憬,我走入了中学校园,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然而,所有这些对幸福的憧憬,宛如一个个美丽的泡泡,在我步入工作岗位不足一年的时间就一个接一个的破灭了,剩下了一堆残留的泡沫,仿佛在嘲弄着我的天真。

刚步入工作岗位,从学生转变为教师,自然会有很多很多不适应。工作上,初中高中两个年级跨头上课,每周6个教案18节课,对一个新教师而言,压力确实很大。经历得多、成长得快,我这样告诉自己。白天的时间除了上课就被教研、开会占据了,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备课。对课本不熟悉,却总想把课备的完美些,想要体现出新的课程理念,想要把大学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中,会考虑多种教学方式,想要找一种最好的;总怕被学生问到自己不熟悉的内容,每次都要搜集很多相关资料、信息;熬夜的习惯从大学期间延续到了工作之后,可是睡懒觉的习惯却无法延续,很快就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了。生活上,住宿条件以及便利程度远不如以前在学校的时候,以前那些毫不起眼的小事情,如今竟然都变成了困扰生活的大麻烦,所有的一切都要自己来面对,去解决……

这些虽然超出了我的想象,却还是能够克服的;真正超出我的想象,并且令我毫无办法的竟然是那些孩子,是我原本期待的快乐的源泉!我从没想过上课竟然能成为一种折磨!看着闹哄哄的课堂,看着精心设计的内容没有人理睬,无论你怎么提高声音,仿佛听到人的只有你自己的时候,溢满心头的只有无可言状的挫败感。

曾经一直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是积极进取都是向上的,相信不管表现怎样的所谓的坏孩子都有它自己的原因,相信他们都是可以被感动的。还为自己的这种信念所自豪过,我尝试给他们讲道理,讲故事;不能动之以理,就晓之以情,起初比较有成效。一次在最乱的一个班里讲完一些话后,下课,刚回到办公室,发现班里那个最调皮最捣乱的孩子跟了过来,把一张纸条放在我的桌上,然后就溜走了,开始以为他拿到了同学之间传的纸条,过来交给我,没想到打开后却发现是他写给我的话,话不多,但是看完后我却没出息的流泪了,这种自己期待已久的幸福感终于迟迟到来了。只是好景不长,越往后,发现越发现不知道是自己的话越来越没新意,还是孩子们已经对这种方式麻木了,以至于后来给他们讲道理似乎还抵不过你拍一下讲台、呵斥几句的效果好:拍一下桌子,安静的时间够你说五句话;而讲道理,你刚说两旬学生就又闹起来了。

有经验的老师说:你就得板着脸,不能给他们好脸色看:你找几个典型,狠狠治他们几次,他们以后就会收敛了;你得和他们斗智斗勇,这些孩子现在鬼着呢,你好脾气他就不怕你,甚至会故意气你……我束手无策了,我曾经尝试过这些方法,可是没有用,我怎么也做不到我想象中的那种严厉,我似乎也根本想不到用什么方法来应对那些孩子们的把戏,从来就不擅长去揣测人心,看着一张张面孔,我想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我根本想不到在这些灿烂的笑脸下隐藏着怎样的内心,难道不应该是善良,单纯美好的么?我想找出他们内心深处美丽的一面,可是他们却不肯让我看到。面对着这些孩子我是如此的无力,后来我只能强迫自己对他们发脾气,依靠每次发脾气后的几分钟安静来讲完每节课的内容,我觉得自己很可悲。

晚上在宿舍偷偷流泪不止一次了,最伤心的那次是在第一次期中考试时。工作两个月积累的压抑、郁闷因为几件接连发生的事情而触发,至今还清楚的记得当时的委屈与难过,记得一个人在办公室内埋头大哭,记得甚至于进了教室监考时依旧无法很好的控制情绪,思维稍一触及,泪水就止不住地向下流,赶紧走到教室后面,背对着埋头答题的学生,偷偷抹去眼泪……

生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能够适应环境,这种极度不适应带给我的痛苦郁闷渐渐被适应后的麻木所取代。我对生活进行了选择性记忆,不再和孩子们生气了,上课的时候我在班里搜索着那些听课的孩子,只要有一个人在回应我,那么我就能够在嘈杂中讲下去:我不去记忆那些不和谐,那些让我无能为力的事情,我只记下那些学生在和我谈话后写给我的小纸条,只记下那些求知的眼睛,只记下让我幸福的瞬间,这种消极的逃避,加上工作上的一点点成绩竟让我小小满足了一段时间。

然而当经过了一个假期之后,我为自己建筑起来的这种不真实的幸福满足感就被击碎了。我再次问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么?每天忙得死去活来,工资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条件还比不上以前在大学的时候:同学聚会,看着周围的同学好友一个个都意气风发,自己的内心竟然有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失落感。我问自己到底是怎么了?怎么会也变得这么物质这么虚荣了?是因为不能从生活工作中得到幸福的时候,这些外在的条件就变得重要了么?什么才是我要的幸福?我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我该怎么办?一个又一个的问号天天都挂在我的脑中。去看望中学的

班主任,她已经是特级教师,几十年的带班经验,但是她拒绝向我介绍教育学生的经验,而是语重心长的和我说:听我的,赶紧转行,你要相信老师看人的眼光,当初我就认定了你不该做老师的,你的心静,不善于和人打交道,真的应该去做研究,转行一定要趁早,不要像我这样拖着拖着就懒了,没有心气了,也就只能往下走了……一个多年的中学密友,仿佛一直在冷眼旁观,等待着我觉醒,每次通电话时都半开玩笑的问我:你怎么还没觉醒阿?你都这么郁闷这么痛苦了,怎么还这么执著阿?你真的不该去做老师的!

我陷入了迷茫中。

回想自己小小的满足,突然间感到了一阵的恐慌,我分明知道这种状态不是我所期望的,我无力去改变什么,就选择了逃避。可是在这种逃避中,我也丧失了自己最初坚持要成为一名教师的初衷――我希望得到学生的认可,期望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更好的生活。一直很欣赏一句话:教育改变观念,观念改变行为,行为改变生活。一直期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生活,可是,现在呢?我对那些问题孩子束手无策,于是便放任自流,我自认为已经把自己该做的都做了,可真的是这样么?我真的问心无愧么?

新教师培训的时候,培训老师说:教师是一种职业,特别需要耐心和不为外界所困扰的定力,有的时候,对职业期望越高,失望也越大。站在职业的角度去认识教师,你要清楚地知道教师职业的特征,即永远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打交道,永远要谨慎说话,以防止被学生误解和利用。但是,老师却永远不能和学生一样记得他们曾经说过的令你感动的话,因为,他们正处于内外矛盾期,不容易管理好自己的态度和心情,他们可以一会儿激动不已,一会儿又忘记了自己的所有誓言。我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与迷茫中。觉得自己一点都看不到未来,以前的憧憬、目标似乎都是些美丽的泡泡,当我把自己的教育对象还原为现实中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时,自己的美妙理想都灰飞烟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在深深的迷茫中,教师培训中关于教师职业发展阶段性的有关内容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在职业的最初阶段,“选择”是首要的任务,要认真地询问自己,我的职业理想是现实的吗?我当年想当教师时,心目中的学生和现实的学生有多大的差距?看上去我曾经那么执着,那么热爱教师职业,可是,曾经一直渴望憧憬的教师工作,有多少是建立在幻想的基础上?在我的想像中,没有与学生的斗智斗勇,赢过他们,让他们佩服从而服服帖帖的设计,也没有等到金石为开的心理准备,有的只是理想的学生在我的感召下不断努力学习的完美形象!我是在幻想的世界里当教师,而不适合在真实的世界里教书育人,我真的不适合做老师,这种念头越来越清晰,虽然否定了自己对平平淡淡的幸福生活的梦想,但是,我却通过一年来的工作经历,知道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工作了一年,终于明白了这一点,这也是收获吧。经历了那么多的内心痛苦挣扎,这个领悟得来不易。轻轻地拂去那堆残留的泡沫,惊喜地发现下面竟藏着一块有待雕琢的美玉正在等着我。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十一中学)

点评

人是有思想的。这篇文章的作者尤其有思想。

新步入工作岗位的教师,面临着大学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巨大反差。大学校园,是体现宽容的开放性环境;作为一名中学教师,面临的更多是苛刻的封闭环境。张黎闻老师将从教一年的感受描述得淋漓尽致,我相信,没有深刻的体验,是不能写出如此详尽的感受的。热爱教育事业,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但是一年的工作实践终于使她离开了曾经的梦想。有时候,这种“厌教”的情绪是与年龄和工作经验无关的。教师“厌教”情绪,是值得注意和反思的。

张老师的经历,事实上是大多数从大学毕业生投身中学教育的工作者都经历过的,一定程度上会引起近年从教的老师的共鸣,当然也包括我在内。“初中高中两个年级跨头上课,每周6个教案18节课,对一个新教师而言,压力确实很大。”这样的经历,这样的感受,让人不引起.共鸣都难。

我们的中学教育是多么的缺人啊!是什么能让一个人经过“内心痛苦挣扎”,还是选择离开呢?我们的年轻教师是有能力去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的,关键是他们要有时间去反思,去改进,不能让他们疲于奔命,过多的来自工作外的干扰会使教师心办憔悴,造成“倦怠”。

第6篇: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效果;提高;方法

小学科学新课标无论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体现出了较大变革,为了全面适应新时期的小学科学教学要求,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让课堂教学绽放新的精彩和活力。以下是本文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为教学奠定好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结构应重视课前准备,并富有弹性。因为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动态发展的过程,这是由学生的基础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特征等方面具有的差异性而决定的。因此,科学教师应在教学之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具有弹性的教学计划,不要将课堂时间安排的太满,让学生没有时间消化,而应立足于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的具体表现,满足学生的具体需求,并在出现意外时,表现出沉着与冷静,为学生做好榜样。此外,开发好教学资源。学校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实验室、科学教室、图书馆、学校建筑、校园的花草树木、生物角、科技景点等等。家庭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家庭科技藏书等等。社区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科技工作者、工厂、农场、田园、科技实验基地、高新企业、植物园、动物园、科技场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

二、带领学生在玩中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玩耍是孩子们的天性,通过“玩”,可以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灵活性。在学生玩耍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构思和构图,从始至终都在学生自主意识的指导下,使学生独立成长,并且永远不和其他人一样,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实际上,对于儿童来说,没有任何一种活动能够与玩耍相比,因为玩耍对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合理的运用有效方法组织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玩”的方法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以形成学生科学的认知观和自然观,不断丰富学生的童年生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儿童天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他们能不断地努力了解周围的世界。”所以科学教学应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科学知识的重要意义,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逐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相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终身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知识表现出极大兴趣,才能高度集中自身精力,并更好的感知和理解,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简单电路》时,事先安排让学生自带各种各样的简单电动玩具,而后,在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玩玩具,学生手中的各种玩具丰富多样,有的玩具会叫,有的会跑,有的会投篮……学生兴致勃勃;这时,教师再安排学生拆分、重组玩具的内部电路,最后让学生将数种玩具的电路功能合而为一,或者将玩具的电路功能一分为二。学生望着自己创造出来的“新玩具”爱不释手,对科学探究的热情极度高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新奇有趣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才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

三、采用“群言堂”的方式,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新课标教学背景下,我们要充分认知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成为课堂教学的合作者与引导者。在传统教学中,我们的课堂是教师自己的独角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育。所以我们要彻底打破这一模式,采用“群言堂”的方式实施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而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即使学生的表达并不流畅、甚至有误,也不要轻易打断学生,而是用微笑和委婉的语言鼓励学生,给予学生安慰和激励,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关爱。只有学会倾听,才能真正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才能让学生对教师更加尊重和依赖。为此,我们要从学会倾听开始,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喜欢教师,才能实现感情投资的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不是教师单边传授知识的活动,但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传递知识、完成既定教学目标、演绎“教案”俨然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样一来导致课堂教学过于程式化和机械化,缺乏好奇心的驱动和智慧的挑战,抑制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最终致使学生出现厌学的不良心理,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有效性。叶澜曾经说过:“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拥有的人生中重要的生命经历,是教师和学生个体生命中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教学根本,树立正确的教学价值观,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体系,让课堂成为学生探寻真理获取真知的乐园,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实现科学教学有效性。

例如,在探究“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本着异组同质、同组异质的分组原则以8人为一个单位进行分组,并且让学生自由推举小组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实验前,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实验器材:铝块、铜块、烧杯、弹簧秤、清水、小木块、橡皮泥等,然后说明实验目标,最后放手让学生自由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小组组长积极发挥指挥才能,小组成员积极发挥自己的提倡和优势,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验证自己观点的可靠性。最后,由小组组长将实验现象和组内讨论的结果写在黑板上全班再进一步讨论交流。经过讨论,同学们得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有的小组认为:“物体浸于水下部分的体积对物体所受浮力大小有所影响,因为小木块浸水的部分体积越大,小木块就越难以往下按”,有的小组认为:“物体与水接触面积的大小对物体所受浮力大小有所影响,因为将木板按入水中要比将小木块按入水中困难的多。”也有的小组认为:“物体的重量大小对物体所受浮力大小有所影响,因为将小木块浸在水中,小木块会上浮,而把铁块浸在水中铁块会下沉。”看到同学们积极的思考和灵活的思维,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和鼓励,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实验,进一步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最后,经过探究实验,得出物体所受浮力大小跟体积有关,还跟物体重量有关。通过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思考问题、自主探究问题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开阔视野,发展智慧水平,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真正发挥学生主导优势,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网络,强化知识,内化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利用好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有效发挥了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优势作用,其形象逼真、生动直观的技术特点,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达到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不但可以节约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作为科学教师,应深入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实现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如《蚕的生命周期》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饲养和观察,弄清蚕一生要经过“卵蚕蛹蛾”四个阶段。教师先播放了有关丝绸纺织的录相片断,告知学生这些美丽的丝织品的原料是蚕丝,从而激起学生对“蚕”的喜爱之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基础。然后利用教学光盘播放“蚕的生长历程”,使学生真正理解蚕的一生所要经过的四个阶段,同时认识了蚕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这样,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克服了因当地不养蚕而学生无法观察的困难。这种教学方式,既形象直观,又省时有效。

五、采用及时恰当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而恰当、适时、有效的评价是维系师生和生生对话的有效纽带。师生之间的互相赏识与激励,可以为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因此,作为科学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与表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就算学生在课堂上发现与教学知识无关的内容,教师也应珍惜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正确引导他们积极思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获得家人的万千宠爱,所以他们的受挫能力较低,很多学生仅仅一次考试的失败,或者在某一方面没有获得教师的认可,就会严重挫伤他们脆弱的心理,有可能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从而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自暴自弃,甚至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由此可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是多么重要。对于学生来说,自信心是促使他们继续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一种“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对自己能力的估计。为此,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证学生学习成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如果一个学生不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那么就无法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采用多种途径激励学生,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之情,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让学生对自己充满希望。首先,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对学生充满期望,用关爱、温暖的态度对待学生,经常对学生说:“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能做到”、“你很棒,你的想法非常独特”、“你的作品很有创意”等;其次,教师要多表扬、少批评,尤其对于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更应注重从他们身上挖掘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内在动机;再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通过适合自己的方式获得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反馈;最后,教师要善于运用分层教学,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成功机会,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获得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行归纳与总结,帮助学生分析取得成功的对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

总之,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是广大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我们要精心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师要大胆尝试全新的教学方式,不拘泥于固定不变的教学方式,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采用开放式教学,创设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让小学科学课堂绽放新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张奇,沈群,韩志伟.小学科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2]郎盛新.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3]陈晓端,马建华.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基本特征[J].教育科学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