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多样性教案范文

生物多样性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多样性教案

第1篇:生物多样性教案范文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重视课堂;激发兴趣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改的深入,生物教学的课时安排不多,如何在较少的时间内,既要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要保证教学质量不下降。这个矛盾必然要依靠广大生物教师集思广益去努力解决。解决途径之一是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努力使学生当堂弄懂,基本掌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除了在备课上下了一番功夫,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处理好教材,根据最新教学标准,在“量”和“度”的问题上仔细地考虑制定教学方案外,还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课堂组织教学

在教学过程的双边活动中,教师要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并且要贯彻全程。在课堂上表现庄重自如,讲课时精神饱满,全神贯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边讲课,一边留心观察全班学生的学习动态。从学生的神态变化了解他们对自己讲课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步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用耳听、用眼看、用手写、用心学,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认真思维。在课前做好课代表、小组长、班干部的工作,使他们与教师一同维持好纪律,要尽量考虑得周到些,保证备课时确定的教学方案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兴趣,启迪思维

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有机体。教师要力争把它讲“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设法使自己的讲课,学生爱听、好懂、易记,使学生不仅在课内,而且在课外也能主动、认真地去学习。只要教师简单地提一下就可以使学生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就可以起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活跃思维、唤起兴趣的作用,成为推动他们主动、自觉学习的动力。在实践中我体会到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工作有着精益求精的态度,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积累资料,尔后结合教学实际,在理解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在教学语言上再下一番加工提炼的功夫。这样,在课堂教学时才可以运用自如,达到要言不烦,言简意赅,准确生动地讲述,而不至于喧宾夺主,冲淡主题。

三、讲好基础知识

学生的学,教师的讲要立足课本,着眼基础。对教学标准中规定的基本内容中的重点、关键知识,一定要设法使学生较好理解和掌握。有些重点内容实际上也是难点,应该努力设法使学生听懂、易记。如在细胞的结构中细胞质基质的组成、状态对细胞器而言应该是次要的。在细胞器的教学中,就必须注重讲清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为了讲清楚这两种细胞器的有关知识,我引导学生对照书本的插图,用投影仪放映了它们的立体彩色放大结构图,展示了模型,并且按照讲解的次序作了板画的设计,把两种细胞器的结构,用更简单的示意手法,边讲解边画在黑板上,加上注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两者在内膜、基粒方面的区别。在小结巩固时,擦去板书,叫学生上黑板再写出来,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巩固。

四、锤炼教学语言

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水平的高度与教学质量的关系十分密切,必须认真对待,反复锤炼。教师平时要从多方面学习说话艺术,力争为我所用,提高语言的感染力,为教学服务。教学语言要力争达到通俗明白,浅显易懂,而不是晦涩吞吐,词不达意。教师必须先在钻研教材上花一番功夫,只有对所教内容深刻理解,正确处理,才能在更高层次上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使它变成浅显易懂、比较活泼的口头语言。教学语言在语调上有其特殊要求,应该根据学生特征、知识基础讲究节奏,速度快慢要合适。专用名词中的容易读错要查字典正音。

五、注重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钻研教材

教师集中精力想方设法讲清基本概念,是学生“当堂弄懂,基本掌握”的先决条件。但是,要达到巩固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钻研教材。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做到不看教案讲课。但是,对教材上重要的概念、规律、原理、结论要及时带领学生阅读,并且对其中重要的字、词进行剖析、比较、推敲,要求学生在教材的相应部位做好记号,仔细体会,避免误解。例如一个细胞周期的概念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里如果改成“从上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就不对了,这往往是不细心的学生容易犯的错误。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个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如果少了“一般”两个字,就会对以后学习的XY性染色体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产生疑问。

六、及时复习于平时,重视课堂提问

学生在课后很少有时间去复习巩固,因此必须有意识利用课堂提问帮助不同的学生去巩固已学习的内容。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要考虑问题的思维价值。所以,事先的构思设计很重要。应该紧扣教学目的,针对重点、难点,还应该对学生区别对待。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提些较浅的问题,答对后面向全体学生肯定他的答案,及时表扬,使其受到鼓舞,确立进一步学好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刘新平,《中国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综述》[J],南昌教育出版社,2006.4

2.张维平,《保护生物多样性》[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10

3.杨秀娟,《生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第2篇:生物多样性教案范文

生物研究和探索的范围极其广泛,它关于宇宙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知识都来源于人类在自然生活中对我们所处的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其中,实验环节更是探究生物奥秘,证明生物知识正确性的重要环节。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实验环节对提升班级生物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实验环节不仅能够通过实验教学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生物概念和知识的领悟,更可以促进班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总的来讲,中学生,尤其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在学习和获得生物课本知识的过程中离不开课外实验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又能够进一步巩固旧知识,获取新知识,加深个人的生物知识沉淀。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并开展生物课文实验和实践活动,利用生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领学生体会生物世界的奥秘,在课外实验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最终促进班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开展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具体措施

本人作为一名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的生物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非常注重实验教学的促进作用,坚持开展初中生物实验实践教学活动,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人任教生物教师以来,十多年来坚持开展存在生物的教育实践活动,卓见成效,且带领班级学生得到了一定的教学成就。如,本人曾经在2005年春学期在中青年教师课堂竞赛中获三等奖,在2012年在春季学期期末测试中,荣获全县七年级生物单科第一名,在2013年在春学期初中学业水平测试中荣获生物科全县第二名。下面将依据实践教学工作经历,提出几点开展实验教学的有效措施。

1.规范初中生物实验基本流程,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验操作能力

初中生物课外实验是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且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重要部分。其中,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效果,教师有必要规范实验教学的基本流程,保证学生能够按照主要流程掌控实验过程,得出正确的结果。教师可以上网或者依据相关的实验教学资料,精心准备实验教案和实验辅导资料,为学生编制适应他们实际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实验辅助教案,其中包括了实验教学的具体操作流程,即实验前期准备知识、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等,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编制的标准实验教案,明确实验教学的目的,提前预习并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学习资源,实验环节中,依据实验辅导资料中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整个实验,最后结合自己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思考,写出实验总结。教师将实验环节精细化,有利于加强教师在课外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实验过程和能力的掌握和控制,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某些实验环节的弱点,并且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的具体问题,或者是在讲解的时候多加注意,为学生详细讲解一些常见的问题或者出错率高的题目。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也要与学生保持比较密切的联系,按照实验步骤来判断学生的实验进度,及时对学生进行教学提问,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实验中的知识点,避免学生因为知识点上的错漏而过度纠结。为了研究两者的不同之处,我们选择了两种细胞,分别是洋葱的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表皮。实验操作手册中要求操作者在洋葱的表皮细胞中滴入清水,而在人体口腔表皮中滴入生理盐水。观察两者有什么区别,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为什么对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必须加上不同的实验材料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学习过的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组成进行思考。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主要差别是什么,引导他们思考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作用。结合课本知识,我们知道,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有支持和保护植物细胞的作用,而动物细胞之所以需要滴入生理盐水,最主要的原因是生理盐水和动物细胞内的细胞液浓度相同,可以防止动物细胞吸水胀破,破坏细胞结构,导致实验无法进行。

2.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外实验兴趣小组,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和实践能力

课外实验兴趣小组是学生在课外时间开展实验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激发学生实验学习的兴趣、带领学生走入更广阔的生物世界的主要途径。比如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生物实验课题研究,开展各种主题的实验探究或者课外调查活动。比如,教师可以让课外实验兴趣小组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相应的实验课题,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分工合作,发挥团结共进的精神,一起进行某项实验和调查活动。小组成员可以选择比较常见的生物课题实验,如种子的萌发实验,参照其他实验资料,小组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和流程,选择不同植物的种子,对它们设置不同的参照条件,进行一段比较持续时间较长种子萌发对比参照实验。这种类型的实验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耐心和恒心,不仅需要每日记录实验数据,并且要选择比较多的实验样本和参照物,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教师也可以尽量创造出一定的条件,让班级学生一起参与到实验中。比如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豌豆田,由孟德尔的杂交实验证明相对性状分为显形性状和隐性性状,它们分别由显形基因和隐性基因所控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豌豆田,并且大致分析豌豆的性状分布。假设豌豆高是显形性状,那么高豌豆的基因组成可能是DD,Dd,而矮豌豆的基因组成则是dd。观察豌豆田的过程中,可以了解豌豆的大致分布比例,通过计算得出豌豆的“高”“矮”两种属性的分布符合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得出的计算公式,最终证明了显形基因D控制显性性状,即豌豆的“高”属性,而隐性基因d控制豌豆的隐性性状,即豌豆的“矮”属性。自然界中许多现象其实都是生物知识的体现,如蚯蚓之所以被砍成两段还能够保持活力,通过再生使得自己又成为一条完整的蚯蚓,就是因为蚯蚓在受伤之后,能够通过大量的有丝分裂,让细胞不断增长来补充失去的躯体,这就是蚯蚓的“不死”奥秘。自然界中蕴藏着无数生物的奥秘,需要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懈探究才能不断增加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入神奇的自然,探索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以生物学的观点去解读身边的世界,在生物实验活动中努力增强自身的生物综合素质。

第3篇:生物多样性教案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3.9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中许多知识非常适合于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来获得,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

1. 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我们综观学生的成长经历,年龄越大,问题越少。小时侯没完没了的为什么,这种原本的独创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渐渐地被消失。原因有以下几点:(1)无疑可问。在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里,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相当一部分教师仅是依照课本讲解无可争议、勿庸置疑的知识,而在课外有几乎永远都完成不了的作业,没有自己的"闲暇"时间想问题,这样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问呢?(2)不敢问。有些学生存在胆怯或自卑心理,碰到问题不敢问,怕丢面子,认为向教师或同学问问题,会给别人留下不好印象。(3)不知怎样问。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相应思维能力而"无从下口"--不知怎样问。(4)不想问。部分学生特别是成绩优异的学生的问题较为新异、尖锐,经常得不到教师的明确答案,也是容易挫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的。

教师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好问,更是学生积极思维,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表现。

1.1创设和谐的师生平等的氛围。只有在平和的气氛之中,人的思维才会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更容易产生问题意识。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

1.2创设能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例如,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一难点内容。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等位基因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我利用人类10对单基因控制的性状:有耳垂和无耳垂;卷舌和不能卷舌等进行游戏实验。在课堂上采用不同性状的组合方式,请具有相应性状的学生站立,否则坐下。如有耳垂者站立,无耳垂者坐下;其中能卷舌者继续站立,不能卷舌者坐下......依此类推。最后,在50人的班级中,往往实验到第七、八对相对性状时,站立的只剩下1人,说明这位学生在全班中的唯一性。而采用另一种不同的性状组合,最后剩下的又是另外一个人,也说明他在全班学生中的唯一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认识了人类的一些单基因性状,兴致盎然地参与在整个教学中,气氛异常热烈。然后,我适时地和他们一起计算这10对单基因性状的自由组合方式有多少种?得出210=1024种(假设不连锁)。学生恍然大悟:为什么采用不同性状组合后剩下的总是不同的人。从而,认识了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进一步理解了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为知识的灵活应用奠定了基础。

2.指导学生大胆而科学地做出假设。

提出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高中生物教材中很多内容与日常生活及生产是息息相关的,而且教材的设计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高,这种内容的学习就可以采取收集资料,资源共享的方式来完成。例如,讲到"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这一节时,对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做了介绍之后,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了"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小组展示"的形式来组织学生的学习。

首先,提出问题:

(1)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利用微生物的实例,你知道有哪些吗?

(2)请说出这些实例中利用微生物的原理是什么?

(3)谈谈你对微生物的认识。

其次,收集资料。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

最后,小组展示,交流分享。小组推荐一名成员发言,大家进行交流与分享。

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或者从生活中寻找答案、或者通过资料、互联网查阅了大量相关的资料,不仅理解了课本知识,还拓展了知识面。

3.积极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

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有重要位置,它是实现"知识学习"向"技能培养"转变的关键,而要保证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实验教学设计就是基础。因此,针对当前实验教学设计的现状而思考相应的对策来优化实验教学设计,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对促进高中生物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3.1实验教学因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验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教师通过实验设计的优化来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大胆提问,大胆质疑,而不应以现成的实验数据、实验结论为模板,让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师生关系和和谐课堂气氛的构建不可或缺。实验中,教师要从讲台到学生中去,用眼观察学生的实验,用心倾听学生的理解,认真指导,唯有如此,实验过程才会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大舞台。

3.2要注重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新课程强调学生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高中生物问题,验证高中生物规律。如在"生物圈中的人"的模板学习中对蛋白质的探究,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引导,如思考怎样调整人们的饮食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饮食搭配方法和饮食习惯,如果教师能做到让实验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和生活习惯,这样的实验就是高效的实验,有用的实验。当然,在实验中教师也不应墨守成规,多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设计一定的开放性实验,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也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景焕.有创造成就的科学家关于创造的概念结构[J].心理学报,2007

[2]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012.第1版.127页

[3]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第一册教案.2007.第2版.113页

第4篇:生物多样性教案范文

1、要正确认识教材

1.1 弄清科学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意图:教师要认真、细致地阅读教材,把握科学内容的核心概念。要通过“编教说明”了解编者的意图,再结合“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弄清教材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教学实验,达到教学目标等等。如教科版五年级下册中“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编者意图有:①按大小顺序做实验,其目的是让学生“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并无前概念中的哪种关系(让预想的结果与实际观察的事实产生矛盾);②按轻重排序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轻重并无他们所想象的哪种关系;③大小相同,按轻重排序、轻重相同、按大小排序的实验目的分别是用控制变量(物体大小、物体轻重)的科学方法,探究物质沉浮的原因,又如教科版六上“种类繁多的动物的核心概念是动物的多样性。

1.2 明确科学教材教学内容的涵盖范围:小学科学教材内容的呈现上展示出其学科特有的的特点:即抽象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之前,不能断章取义,要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全面了解科学教学的内容体系。纵观小学科学教材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2.1 在生命科学知识方面,新课标涵盖的内容有:①为了维持生存,生物体需要不断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②植物能创造和获取养分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并为动物和人类提供生存需要的氧气和养分;③生物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适应环境以维持生存;生物有生命周期,有生有死,通过遗传延续后代;④人类是进化的产物;人与其他动物主要区别在于有一个具有高级功能的脑,有语言、思想、复杂的情感和意志;⑤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1.2.2 在物质知识方面,新课标涵盖的内容有:①物质具有不同的特征,结构和功能,物质的特性取决于它的结构和成分;可以按不同的特征对物质进行分类和分离;②物质可以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但是物质不会消失;③能量有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能量之间可以转换并保持总量的不变;能量可以通过物质以不同的形式传递;④能量是维持我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我们需要尽可能的节约能源;⑤物质总是以不同形式在运动,表现为一个物质相对于另一个物质位置的变化;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质的运动状态。产生力的作用需要能量。

1.2.3 在地球与空间科学知识方面,新课程涵盖的内容有:①地球以及围绕地球形成的独特圈层构造,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共同提供了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必须注意保护自然环境;②太阳系只是宇宙很小的一部分,太阳系中的星球按一定的规律运动,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地球自转并围绕太阳公转,因此形成了昼夜和四季。

2、要科学使用教材

2.1 以人为本,大胆取舍,变通使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材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备课,透彻地理解教材;通过了解学生的学识水平,学习需求,科学前概念等情况,从教材中选取和组织恰当的教学内容。这种教材使用观必然导致教师形成自主研究教材的意识,养成自主研究教材的习惯。我们不能把教材看成圣经,做教材的代言人,也不能把自己看成教材的唯一主宰,任意改变教材,而是要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大胆取舍、灵活使用教材中提供的内容进行教学。

2.2 因校制宜,敢于创新,充实校本教材:教师在科学地使用科学教材的过程中,应该努力获取资源和信息,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譬如:上网查看优秀教师的教案,理解优秀教师教案的意图,并和自己最初的思想比较,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把教科书的内容与音像教材、网络教材有机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教学教材增加了新的媒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实际需要来加以选择,使之与书本结合,形成最佳的教学效果;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和交流等。

小学科学教材使用范围一般以地区、省乃至全国为单位,具有广泛性、普通性、共同性的特点。因此,我们还应该在此基础上因地、因校、因生制宜,努力开发校本教材,形成颇具地方特点的教育教学内容,比方说:我们根据武冈的地域特点,开发出《保护并科学开发武冈铜鹅》、《武冈云山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研究等诸多校本教材,既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又充分调动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3、要灵活设计教法

3.1 探究科学的教学模式:小学科学教材既抽象、简单,又形象、广泛,教师在使用教材中,既不能使教材复杂化、跨阶段化,又不能使学生学而不识,不知所云。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新课标,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尤为重要。较长时间以来,我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着眼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尝试出“四步”教学法,在促进学生活学活用教材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1.1 定向:定向即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可由学生提出。譬如:“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可以拿出一些包装食品,让学生观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a、观察食品的包装,获取有关信息。b、在观察食品包装信息的活动中,提高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c、食品包装信息中,了解营养成分、配料和保质期,加强学生关注食品安全,关注自身健康。

3.1.2 探究:根据教学目标,我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并做好相关准备,探究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小组,考虑到小学科学教材里有大量的实验操作或实践性课题,我一般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组内问题。

3.1.3 质疑:教师定期主办我是“小小科学家”答辩会,对全班学生有疑问的地方,现场质疑,当场探究,教师适当点拨,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潜能。

3.1.4 巩固:在课堂快结束前的几分钟,会让学生畅谈当堂课的收获和体会,巩固所学知识,发现不足,在学习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

3.2 注重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小学科学教材的科学使用离不开科学实践活动,既要有课内的也要有课外的。因此,我们在重抓课内科学实践活动的同时,也非常注意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统一,促使科学实践活动由课内走向课外,由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区。

第5篇:生物多样性教案范文

关键词: 湿地生态学;教学方法;探索;创新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湿地生态学(Wetland Ecology)是一门新兴的、正在深入开拓和迅速发展的学科,也是现代生态学中内容最丰富、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该课程以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物种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交换,研究湿地的空间结构、内部功能、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关系及时空模型。近年来该课程已成为许多高校相关本科专业或研究生教育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 比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湿地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并运用有关的原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问题。课程组根据近年来对此门课程的教学,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相关概念和基础知识。

1 湿地生态学课程特点

湿地生态学是生态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其研究对象为“湿地”。湿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曾经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环境调节功能,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降解污染物、调节气候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只有了解和认识湿地的性质特点,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因此加强湿地生态学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湿地生态学理论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国土整治、资源开发、自然保护、环境治理、区域规划、旅游开发和城市建筑等许多领域,如在生态建设规划、水域生态环境预警、水体生态评价与规划、园林规划与保护区设计等方面,尤其是通过湿地生物的适应、水文过程和水量预算;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能量流动、植被演替和系统发育、生态服务评价和管理以及生态修复和工程湿地的营造等工作,对自然资源管理、保护及开发利用等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目前湿地生态学的发展水平和研究现状来看,湿地生态学具有整体观和系统观、综合性和宏观性、目的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2 课程教学大纲的深入分析和解构

教学大纲是规范教学工作,科学严谨地指导教学,落实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的最基本的教学文件, 根据课程主要内容和特点对制定的教学大纲进行分析和解构也是课程组的重要任务。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课程组对教学大纲进行了分析和解构,突出了湿地生态学的特点、重点和难点,强调湿地生态系统的系统性;以湿地的结构、功能、评价、管理和恢复为主要线索,加以重点介绍;同时介绍湿地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原理、研究方法、应用、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等[1-2]。结合国内外湿地生态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完善教学大纲中有关内容和课程特点的教学,为课程教案的编写提供理论依据。

3 课程教学方案的重新设计

课程教学方案设计已经成为诸多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引起了非常广泛的关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学方案设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根据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建议,可以对教学的具体环节进行改进和修订,从而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3]。

3.1 课程教材的选用

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注重选用适应教学大纲并具有一定先进性的教材,同时还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增加许多科研前沿和社会实践的问题。目前课程组选用的教材为陆健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湿地生态学》,此教材既具有科学严密性,又深入浅出,保证了内容和体系的完整性,又积极吸收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能尽可能完整地、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湿地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概念框架、理论体系、方法论特点和应用领域[4]。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和扩大知识面,课程组还选用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如吕宪国编著的相关教材[5-6]。

3.2 教学过程中经典案例的分析

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应特别突出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从湿地生态学的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理论和生态学应用来规划和设计课程教学方案[7-9]。在教案的设计和编写中引入经典案例的分析可以生动、活泼的揭示湿地生态危机的来源、内在机制和解决办法。如巢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即可作为经典案例进行讲解,由此而引导学生掌握湿地的重要性,湿地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人工湿地的布置方式等。

3.3 教学过程中相关讨论题的设计

课堂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消除紧张情绪,缓解压力,全身心的投入湿地生态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掌握中。同时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对知识点的理论基础了解更加深入[4]。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认知能力,授课教师可以设计出不同类型,不同深度的讨论题目。可以先讨论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提出问题, 让学生在逻辑推理过程中寻找答案。

3.4 课后的课程总结

经典案例的分析和课堂讨论均需要进行总结,才可以达到较佳的教学效果,课后的总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肯定和提炼案例分析或课堂讨论中精彩的内容、独到的见解,并找到其中不足的地方,指出改进的方法;强调课程中出现的2~3个重点内容,还可以请学生写出在案例分析或课堂讨论中印象最深的几个,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影响,巩固学生学到的新知识,提高教学效率[7]。教师可以从案例分析或课堂讨论出现的问题因势利导,使学生对知识的难点、重点有系统和全面的理解。

4 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

4.1 启发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使用

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激发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保障教学目标的达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积极、主动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去。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互动式教学模式就能比较容易达到此目的[4,7]。如讲到影响黄河中下游湿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时,可以结合黄河中上游的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和生态恶化等因素,启发学生分析影响黄河中下游湿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就黄河改道的原因进行分析时,很多学生很难准确的回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古代民谣中“一碗黄河水半碗黄河泥”开始进行分析,突出黄河上游水土流失的生态学意义,让学生了解到黄河上游水土流失造成黄河中下游的河床上升,淤泥堆积,造成的河道阻塞等问题,并由此提示在水往低处流的规律下,黄河下游的水环境变化。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的分析和探讨,中间穿插讨论得出答案,这样通过引导启发,使学生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掌握了灵活学习科学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在轻松、热烈的教学环境下完成课程的教学,既保障了教学质量,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4.2 多种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

湿地生态学是生态学、地理学、生物学及地球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与升华。湿地的形象灵活生动,可以用不同学科的认识方法来概括和定义[4-5]。因此,在湿地生态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多种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内容和过程中的图、文、声像、动画以及活动影像等信息通过多媒体的数字方式来表现,可以给学生留下鲜活,生动的印象,也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具有交互性强、科学性强、学习效率高和重复性好的特点,同时,网络上大量湿地知识可以大大丰富教学内容,如通过Google earth 观测地球上的湿地现状,包括著名的南美洲亚马逊流域湿地,北美洲的5大湖区湿地,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湿地,欧洲的多瑙河流域湿地,非洲的尼罗河流域湿地。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不同类型湿地如海滨、河流、湖泊、沼泽和人工湿地的感性认识,又可以对不同湿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异质性有全面和系统的了解。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克服教学内容中的空间尺度差异。如在湿地生态系统介绍,湿地微生物的介绍需要利用微观摄影等技术实现,而大型植物群落的介绍往往要通过航空图片乃至卫星图片的方式展现。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以克服这种空间尺度的差异,可以引导学生由微观向宏观系统全面的分析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在观看影音资料以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避免学生对湿地知识的单纯表象感知,讨论可以使学生对湿地基本知识和原理有更加深化的认知;双语式教学。湿地(Wetland)本源于西方的研究,本意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m以内的海域”。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用英语教学可以给学生更加直接,形象的认知[10]。同时,湿地生态学的教学与国际上湿地生态的研究密不可分,应用英语教学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到国际上最新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此外,根据教育部在2001年制订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 4号)文件精神, 高等学校中应使5% ~10%的课程用外语授课。我国湿地生态学研究相对较晚, 但发展较快,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需要吸收世界最新研究成果,多选取国际上研究湿地较有影响力的杂志如《Ecology》和《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等中的经典文章进行外语授课,既培养学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的能力,又实现了促进教学内容与学科研究最先进水平的接轨,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5 结合野外实践的科学考核方式

了解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熟悉程度和运用能力最好的检测方式就是考核,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科学的考核是学生发展的催化剂和加速器,最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同时,基于湿地生态学的实践性特点和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需要,在课程的考核过程中,需要改革现行考试方法,以考核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学习中的科学求实精神和创新精神进行全面、综合的考核。

5.1 实行教考分离,增加平时考核比重

改革现有的考核方式,确立全面的考试模式,建立试卷库,完善考试考核内容及办法;加强对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及作业的考核;形成平时性考核与期末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平时性考核是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科学评价,对于判定学生的前期准备;有助于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正确地确定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策略有重要意义。平时性考核可以反馈学生学习成功或失败的信息,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 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总结性考试是对教学目标达到程度的判断,同时也提供教学目标适当性与教学策略有效性的信息;有助于评定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恰当的教学决策。

5.2 加强实践技能和实践能力考核,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建立和健全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是学生野外实践和野外实习必不可少的平台,是培养学生野外观测、分析和动手能力的基础。通过野外实践和野外实习,学生对课本上的抽象概念产生直观的、感性的了解[11-14],有助于学生将书本上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直观、理性的实际技能进行掌握。既反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学生可以对实践基地的生物数据进行采集、计算及分析, 可以得出该研究区域的物种数量、种群密度、群落结构和生物量大小。通过分析和研究还可以得到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物种优势度指数等的现状及变化情况。

5.3 结合科研项目的科研能力考核

结合授课教学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了研究的相关环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引入领域内科研的最新技术和理论[15],从而提升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同时,参与具体的科学研究项目可以提升学生利用科学文化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6 结语

湿地生态学作为一门较新的课程,学科研究发展迅速,学科理论和实践技术不断更新。如何将其教授给学生值得教师们长期、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教师要与时俱进, 结合学科发展的现状,探索出适合课程特点、授课对象的教学方法, 来提高教学质量。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授湿地生态学课程的教师,本身就得吃透教材、更新自己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实行专课专师,专师专课, 教师只有在一门课程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授课方法进行了教学研究,才能更充分发挥该课程的授课效果。同时,需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专业进修、让新知识、新技能出现在教师的课程教学中,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课程的教学、讨论和学科研究的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实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协调一致。将湿地生态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实践技术和科学思维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了理论基础深厚、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专业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卢杰,郑维列.“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2008(3):52-54.

[2] 章家恩,骆世明.生态学专业“五位一体”建设模式的实践探索[J].生态科学,2012,31(4):467-472.

[3] 黄璞祎,于洪贤.湿地科学专业“鱼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1(4):93-95.

[4] 陆健健.湿地生态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 吕宪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 尹军,崔玉波.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7] 楚光明,宋于洋,王炳举,等.案例教学模式在城市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 (23).

[8] 华常春.环境科学教学中以湿地为主题的教育教学探讨[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3):80-83.

[9] 崔娜娜,周申立,李传永.关于湿地生态教育的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6,15(3):69-71.

[10] 郑忠明,陆开宏.“普通生态学”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2):66-68.

[11] 杨持.生态学实验与实习[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9-142.

[12] 李全发,张杰.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3(10):129-130.

[13] 郑惠芳.鱼类生态学的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 sup):31-33.

[14] 徐驰,刘茂松,杨雪姣,等.生态学野外实习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5):158-161.

第6篇:生物多样性教案范文

 

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性科技人才,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我国在世纪之交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中小学课程进行全面改造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倡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性地学习。

 

科学学科的设置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并提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将原来属于自然科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学科进行了综合,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掌握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法;形成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和态度;建立对自然和科学稳定的兴趣等。然而,由于认知对象的广阔性、抽象性、复杂性,教材内容简扼性以及教师知识的局限性,单纯的常规的讲授是难以完成此项艰巨的教学任务。

 

因此,借助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来达到教学目的,将科学学科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也就成为了必然。一方面,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使教和学的过程充满愉悦感,让教学“活”起来,可以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创造性智慧。因此,教师学会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科学教学设计,为优化科学教学过程及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效果显得极为必要和有意义。

 

一、动态的教学资源库是进行网络环境科学教学的最基本条件

 

教学资源库就是师生所需之源,没有丰富多样的实用性、针对性强的教学资源,教师就难以为学生设计学习资源,也难以设定好主题任务让学生根据任务去进行自主学习。而学生只有占有大量的资源才有可能对学习内容有比较全面的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开展更加富有成效的学习。因此,建设资源库是建成校园网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教学的最基本的条件。

 

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有效的平台。在建设校园资源库时,应以目的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更新性作为建库标准,可采取从网上下载、购进资源库、教师开发等方法来建设资源库。以保证资源库的资源覆盖面广,而且具有有效性。教师通过互联网,把网上的质量较好的且适合学科教学的课件等教学资源全部下载,加以改进后,用于科学教学实践。学校尽可能开通宽带网,为教师查阅资料,下载所需课件、资料,创设条件,也为学生上网浏览,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可能。其次学校可通过购买一些教学软件(可升级)以充实教学资源库的内容,提高资源库的利用价值。

 

二、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平台下的科学教学设计

 

(一)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

 

网络教学平台是构筑于校园网基础上的沟通教、学、管理三者之间的桥梁。设计开发一个满足教学要求的网络教学平台显得非常重要,它将直接影响网络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对教师设计科学教学过程更加有效高质完成科学教学任务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由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主要应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因此我们依据功能结构把网络教学平台划分为两个子平台。

 

1.学生学习平台

 

学生学习平台主要配合学生的网上学习,将教师提供的学习信息及时、完全地呈现给学生,同时学生又将自己的网上学习情况完整地反馈给教师,形成双向互动,同时提供学生自己的网上学习统计信息,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

 

2.教师教学平台

 

教师教学平台主要配合教师完成网上教学,为教师提供教学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功能,组织各种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答疑解难,同时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统计信息和课程维护功能。

 

网络教学平台是一个建立在校园网之上的基于WEB的软件平台。对网络结构无特殊要求,客户端无须安装专用软件,只要有IE浏览器能上网就可以,服务器端与校园网以1000M连接。为提高网络的安全性,设置有防火墙,采取有效手段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这个平台可基于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操作系统,使用ASP(Active Server Page)开发环境和SQLServer数据库,并以Dreamweaver MX为开发工具来构建,各个学校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构建适合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科学教学设计就以这个平台为基础,在这个平台上运行。具体来说网络教学平台下科学教学设计的内容大体包括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的学习方式设计、师生交互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等几部分内容。

 

(二)平台下的科学教学设计

 

1.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

 

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在网上实施教学提供简单、方便的使用界面。教师可提交、管理的功能模块为:

 

(1)教学文件: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

 

(2)授课内容:包括讲课的实况录象、电子教案、科学课程的有关课件等。

 

(3)知识库:教师必须在课程开始之前,建立科学课程的“知识库”。即将课程按知识内容划分成多个“知识模块”,把各“知识模块”中的难点、重点内容,按问题及答案的形式写入“知识库”。系统提供提交界面,“知识库”可由教师随时添加,系统提供管理功能,教师能对“知识库”进行删除、修改,将认为是精华的文章置为“精华”,将最近发表的文章提到最前等管理操作。

 

(4)练习题:教师提交练习题(是非题、单选题、多选题),学生可联网参加测试。

 

(5)作业布置:教师公布作业、研究课题,定期公布标准答案。

 

2.学生的学习方式设计

 

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的功能模块为:

 

(1)听课:学生可观看下载讲课录像、电子教案、课件等授课内容,弥补课堂中的不足,起到了加深理解、解惑问题、复习提高的作用。

 

(2)知识库:为上文所述教师创建的“知识库”,系统也为学生提供提交界面,学生可发表自己的原创文章、也可从网络、书籍、杂志等方面获得,丰富“知识库”。同时,学生可查询、浏览、阅读“知识库”的内容,不具有删除等管理权限。

 

(3)联网练习:学生可联网做练习题,了解自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可立即看到自己的得分,标准答案阶段性公布。

 

(4)提交作业:为学生提供作业提交功能,系统限制提交文件格式和大小。

 

(5)个人主页:学生可建立自己的主页,系统提供与学生网页的链接,其他学生和教师都可浏览。

 

3.师生交互设计

 

“互动讨论”是师生交互的一种工具。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教学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交流,学生可以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获得学习的动力,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为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

 

网络教学平台包括BBS论坛、聊天室、发送消息等灵活多样的交流方式。

 

(1)BBS论坛:和现代网络上流行的设计标准一致,它可以为同学们提供浏览帖子、发表新贴、回复帖子等多种服务。学生可以在此提出问题,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系统可以对所有的帖子的浏览数、回复数进行统计、排行。同时,系统自动将问题及答案进行归纳并存入“知识库”,为“自动答疑”做准备。 (2)聊天室:是为在线同学之间提供即时讨论的场所。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反馈。

 

(3)发送消息:是一种定向、实时的交流工具,在点击对方头像图标发送消息以后就可以在平台的任何地方接受和回复别人的消息了。对在线的师生来说是一种及时联系、解决问题的快捷方法。

 

(4)ICQ、OICQ、E—mail等网络通讯工具也可以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

 

4.教、学评价设计:

 

(1)对学生评价:教师能够以班为单位,查看某学生的学习参数,包括:在线时间、练习成绩、作业成绩、互动讨论中提出问题数、回答问题数、提交文章数、精华文章数、同学投票分数等,教师可自己设计各参数的权值,系统经过加权计算出学生的分数。基本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

 

(2)对教师评价:学生可根据授课内容、知识库、在线答疑、互动讨论的情况,利用真实用户身份,对教师进行投票,系统能防止重复投票。系统还为学生开辟了“虚拟空间”讨论区,学生可利用虚拟用户进行教学评价讨论及提出建议,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三、计算机网络与科学课堂教学

 

以上我们谈了通过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来进行科学教学设计的种种方法和途径,这种平台的构建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科学教学设计的基础,但这种方式更多地适用于课后教学以及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学习。那么具体到科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优势来优化我们课堂教学呢?

 

(一)产生生动活泼的信息技术课堂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直接引入信息技术的元素,尝试一系列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的兴趣及能力,同时也使整个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信息技术能将静态事物动态化,抽象问题形象化,能将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实现的实验进行信息加工,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年代拉近,动静结合,图文并茂,能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正因为如此,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在各学科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的知识,由于知识面广,教学难度大,合理地使用网络和各种媒体,能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多媒体计算机进入科学课堂,可以使很多的科学现象变静为动、变小为大、变抽象为形象,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或想象力去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

 

如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实验,操作虽然简单,但原理却不易理解。空气本来已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盛满空气的集气瓶,学生往往认为是空瓶,而当用另一种也是无色的气体通入瓶中把瓶里的空气赶出来,从而集满一瓶另外的气体的过程也是肉眼看不见的,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显然过于抽象了。因此有必要使之具体化、直观化,可用计算机对这个过程进行模拟,帮助学生理解。如果用不同颜色的物块表示这两种气体(空气和另一种需收集的气体),通过物块的移动显示一种气体如何把另一种气体从集气瓶中赶出来,其直观性是很强的,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再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要求学生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确定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教材叙述简练,学生理解及记忆都有一定难度,用多媒体简单的重现制氢气、氧气实验过程,以及选择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及收集方法的确定,图文并茂,交互性强,教学过程轻松,教学重点突出。对于一些较复杂、有危险、要求高、时间长的实验,不适合课堂演示,则可以拍成录像,在课堂上播放。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如讲《CO的性质》时,可把家中的煤炉燃烧情况拍成录像用于上课。又如讲碳还原二氧化碳时,很多同学很难想象这个反应实验该怎样做。如用确定采用铁管作为木炭还原二氧化碳的反应器,然后把实验拍成2分钟的录像,这样把一个复杂、反应时间长的实验带到课堂,则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计算机简报以逐渐取代“黑板和粉笔”教学、透过计算机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做出反馈、浏览网页、利用手持技术(multilog)进行实验等,这样的一些教学活动对于教授一些数据性较强或抽象的知识和概念是很有帮助的。

 

(二)使网络资源成为科学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科学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知识面很广。互联网中有关科学学科知识的各种网站也非常多,如关于科学发明、生物资源、地球科学、天文、化学物质等科普网站;各种有关自然科学教学的专题网站;各类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网站;另外还有各种个人网站和各级政府网站等。这些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我们科学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有益的材料,这也要求我们的科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有意识地将这些有用的网站进行搜集、分类,以利于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可以点击进入相关网站搜索信息资料,使得丰富的网络资源真正成为我们科学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如在学习《观察生物》最后的一课时《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教材中介绍了很多地球上的生物,特别列出了一些濒临绝种的动植物。为了让学生更详细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社会主人翁意识,教师就可以充分运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查找详实的资料,同时设计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环保意识、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多元智能。在收集学生的许多问题后,再和同学们一起确定活动主题,以《保护人类的朋友——濒临绝灭的动植物》为主题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科学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出发,依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利用实地考察、查阅图书文献资料、网络检索、走访专家等形式,收集实物、文字及图片资料,发展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养成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通过学习成果的,展示表现自我的能力,发展解释和评价能力,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养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初步懂得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意义。并且,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制作《生物多样性》的专题学习网站,进行知识拓展。

 

四、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无论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来完善课后教学还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在网络环境下对科学课程进行教学设计都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教师因素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达成教学目标,并对每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素养。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题,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学生主获取的帮助者、促进者。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中的教师应当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换言之,网络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管理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二)学生因素

 

和教师一样,学生要对计算机网络有正确的认识,要把计算机网络用作获取、处理、检索信息、解决疑难问题的学习工具,要有一定的自觉性。学生要把计算机网络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景探索和发现学习的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的实践工具,作为自我测评和学习的反馈工具。

 

(三)是软、硬件环境

 

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需要软、硬件环境的支撑。首先学校要连网,满足进行网络教学的首要条件,然后最重要的莫过于充实各种教学资源库了。教学资源库可以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部资源,包括校内各个教师的电子教案及教学设计,各个学科的题目精选等;另一方面是外部的资源,包括软件公司开发的学科资源及网络上下载的教学资料。学校建立教学资源库对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在科学教学中的优势意义十分重大,同时也只有对教学软件经常性地投入和更新,使更多的人加入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行列中,才能使网络在科学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优势。

 

总之,在中学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应将计算机网络定位在科学教学的工具上,它只是教学的手段,就象传统教学中使用的粉笔、黑板一样。计算机网络不能取代科学教学的全部过程,网络毕竟不能替代人脑的思维过程和思考活动。因此对计算机网络不能有过强的依赖性,我们应该意识到,不能把所有科学课都利用网络进行,对于这种信息时代下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还只能是定位在如何通过计算机网络为科学教学服务这一层次上。

第7篇:生物多样性教案范文

课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课时

第1(共2)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知道地理环境的含义;理解人地关系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唯一道路。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对我国基本国情的教学,初步学会分析我国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了解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和协调人地关系的意义,并培养唯物辨证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人地关系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唯一道路,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学难点

判读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关模式图。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展示一幅人地思想关系变化图,让同学们思考人地关系是怎么样的。

2、讲授新课

(突出教学内容要点,阐述、分析、推导、采用的教学方法等。)

一、地理环境的含义

狭义:地理环境通常指环绕人类社会的自然界,也就是指自然环境,它包括地貌、气候、陆地水、植物、土壤和动物等六个要素。

广义:地理环境除自然环境还包括人类改造后的环境,如农田、城市、工矿区、风景游览区等。

二、人地关系的内涵

①④

人类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要从地理环境中得到各种自然资源。

人类在生活和生产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

人类通过各种活动影响环境。

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对人类社会产生反馈作用。

四大全球性问题(PRED问题):

人口(

People)、资源

(

Resource

)、环境

(

Environment

)、

发展

(

Development

)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一、温室效应

二、臭氧层破坏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四、酸雨

五、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热带雨林的破坏与减少

六、沙漠化与荒漠化

七、大气污染

八、水污染与水短缺

九、海洋污染

十、固体废物

环境问题的分布

⑴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

城市地区

乡村地区

主要

表现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物种减少等

原因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⑵不同国家环境问题的表现也不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表现

环境污染为主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都很严重

主要

体现

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

原因

发达国家不但消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资源;将污染转嫁给发展中国家

①人口快速增长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环境问题②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你知道《京都协定书》吗?

讨论一:发达国家多出钱,你认为合理吗?

三、可持续发展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唯一道路

1.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酝酿、提出及发展——资源

大山居民的生存选择

经调查,在我国西南地区高山密林中的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类型的生存方式。

一、一些村民本着“靠山吃山”的思想,为了致富而非法砍伐林木、猎X野生动物,最终因为触犯国家法律,过上了“铁窗”生活;

另一些村民则在山坡上垦荒种粮,维持温饱。因为森林植被减少,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壤变得越来越贫瘠,村民的生活越来越贫困。

二、一些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远离城市的喧嚣中,守着祖辈留下的片片农田,过着平静而贫困的生活。

村民们极力反对在家门口修筑公路,反对开发当地的矿产资源。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越来越少,坡地越开越多,生活越来越贫困。

三、一些村民为了开发当地的喀斯特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让外地、外国旅游公司介入,当地的旅游开发被这些公司所操纵,他们将当地村民排斥在管理层之外,占有了旅游开发的全部经济收入。

当地村民依然继续原来的生活方式,或仅仅是为旅游公司充当简单的劳动力,他们把旅游业看成是与自己不相干的外来物,经常与旅游公司和旅游者发生冲突。不合理的旅游开发使当地独特的文化遗产丧失,土地被占用,村民生活水平下降。

四、一些村民积极修筑道路,多方集资,合作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引进新的技术和加工工艺,开发当地的矿产资源、绿色植物资源和传统手工艺品。

许多村民从事旅游业或进入乡镇企业,提高了收入。企业的大部分收入用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山区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你认为大山居民的哪一种选择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讨论二:

为什么我国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呢?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三个零增长”

国际学术界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其核心在于必须实现和保持人口数量、能源和资源消费以及生态和环境退化速度的三个零增长。中国科学院《199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认为,中国要真正跨进可持续发展的门槛,就必须跨越三个台阶:

2030年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的零速率。

2040年实现能源资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

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

人口问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最大的坎。新增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加上国民对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资源,并排放大量的废弃物,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一道障碍。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我国每年约22.3%的新增GDP被新增人口的消费所抵消。因此,只有当人口的增长率降为零,人口的规模得以保持常量的状况下,才能有效地降低资源消耗。

第二道坎是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速度。

中国的资源数量和质量,从总体而言居于世界的前列,但人均资源量明显位于世界后列。如水资源,人均排在世界第88位左右,是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加上水资源分布的地区不平衡,水资源问题日益明显。

再如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五位,人均排在世界第53位。从2010年开始,2/3的主要矿产将处于或进入短缺状态,金、银、铜和石油将短缺一半以上。

矿产资源中,石油、天然气是具备战略意义的能源,也是衡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人均煤炭资源为世界人均的51.3%,石油只有11.3%,天然气为3.87%。中国未来能源的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匮乏,使能源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因素。

中国的人均矿产资源只及世界人均的1/3,而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国家经济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

-

10000美元时,矿产资源的消耗强度最大。

第三道坎是生态环境的退化,包括长期性的基本生态退化和短期的环境污染。

中国必须面对严重退化的生态系统,如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原退化、自然灾害等。而短期环境质量的改善,则必须面对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而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3、可持续发展遵循的3个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小结

(主要是本堂课的要点归纳,应写出结论性的文字。)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即可以用较少的社会代价和资源代价取得较快的社会经济发展。

4、作业布置:

(含课内课外作业、思考题、讨论题等)

判断下列语句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v

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动物的生存。

——公平性原则

v

“涸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

——持续性原则

下列说法反映的人地关系属于哪个阶段?

1、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2、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教学反思:

(因为教学反思是教案实施效果追记,只能课后写)

利用谚语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

授课教师:汪艳英

授课班级:高一(

12~16)班

授课时间:第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