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多样性的现状范文

生态多样性的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多样性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多样性的现状

第1篇:生态多样性的现状范文

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全面细致的调查,明确小兴安岭地区白桦次生林植物多样性现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评价小兴安岭白桦次生林生态系统,建立和完善小兴安岭生物多样性数据库。

关键词:小兴安岭生物生态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很丰富,名列世界领先水平。到了近代由于工业的发展和人口增加等原因,致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了的极大威胁,大量物种濒临灭绝的边缘甚至已经灭绝,因而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引起了全球的极大关注,在国家有关项目的支持下,我国建立了初具规模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

2.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这本书的出版,使世界生物与环境保护发展了起来。此后在1916年美国与加拿大签订了《迁徙鸟公约》。出现了测度方法的研究,将其归纳为α多样性、β多样性和γ多样性3 类。1948年联合国成立了自然保护国际联盟(IUCN),1961年,建立了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即现在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二.研究地概况与实验方法

1. 研究地概况

地理位置:小兴安岭处于我国的东北部,北部及东北部以黑龙江为界,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西北部以黑河市的爱辉区和嫩江县与大兴安岭相连,东部接壤三江平原,东南部与张广才岭相对,西南部与广袤的嫩江平原相连。占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的25.3%。

水文和气候:小兴安岭年平均降水量为550~700毫米,以7、8月为最多,最为集中。地质地貌:低山丘陵地貌的基本格局。

土壤:本地区有7个土壤类型:亚高山草甸森林土、山地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

2.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调查与研究方法

调查分为详查和踏查两部分,详查面积为30×30m2,利用森林罗盘仪设定样方。样方详查包括样地基本情况调查、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调查。

(1)乔木调查

首先利用网格法将样地均匀划分为5×5m2的小样方36个,对每个小样方内的乔木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树种、树高、胸径(

(2)灌木植物(含攀援植物)调查

根据均匀性原则,在乔木调查的36个样方内选择10个2×2m2小样方(使用4m、每m标记的线绳圈定)进行灌木植物(含胸径

(3)草本植物调查

在灌木植物调查样方内,再在其内随机设置1×1m2小样方一个(总计10个,使用每m标记的线绳圈定,调查项目包括植物名称、平均高、多度、盖度、物候期和生活力。

三.生物多样性的测度方法

1. α多样性的测度方法

α多样性,它是针对某一特定群落样本的物种多样性。通常包括:①物种丰富度指数;②物种多样性指数或生态多样性指数;③物种均匀度指数[18]

(1)物种丰富度指数

物种丰富度的测定本文采用较为常用的Margalef指数,是以一个群落中的种数和个体总数的关系为基础的。

(2)物种多样性指数

①Simpson指数(1949)(优势度指数)

②Shannon-Wiener指数

(3)均匀性指数

Jsw=(-∑Pi㏑Pi)/㏑S

2. β多样性的测度方法

β多样性,即在一个梯度上从一个生境到另一个生境所发生的种的多样性变化的速率和范围,还包括不同群落间的物种组成的差异。

Jaccard指数

Sorenson指数

Cody 指数

上述指数中,Sorensen 指数和 Jaccard 指数反映群落或样方间物种组成的相似性;Cody 指数反映样方物种组成沿环境梯度的替代速率。

3.重要值的测度方法

乔木层重要值计算公式如下:

重要值=(相对胸高断面积+相对多度+相对频度)/300

灌丛层、草本层的重要值计算公式如下:

重要值=(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300

四.内业分析及数据处理

在内业阶段,用《北京植物志》等工具书、专著进行核对、整理;应用Excel对原始数据资料进行统计、计算。

六.实验结果

1. 物种丰富度

物种丰富度即物种的数目,是最简单使用的物种多样性测量方法。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格局中存在一种纬度梯度特性。

2. 物种丰富度的纬度梯度格局

根据地势南北坡朝向的比较,。灌木层和草本层均为五营前锋林场样地的丰富度最高,高纬度的瑷珲样地丰富度最低,乔木层在研究地随纬度升高,物种丰富度随之下降。总体上,将物种丰富度按不同层次比较: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3.重要值的分析

在分布最北的瑷珲样地中白桦树优势度、相对多度和相对频度都最明显。在五营样地中白桦树优势度、相对多度和相对频度都最明显。在凉水样地中白桦树优势度、相对多度和相对频度都最明显。

3个样地的灌木层的组成树种都各不相同,其中瑷珲样地中榛子的重要值最大,凉水样地以珍珠梅最多。样地中反映出生境的差异,即瑷珲样地相对较干燥,这与该地区其他白桦林生境相近,使榛子等适应于干燥气候的灌木生长,而凉水样地相对较湿润因而适应于珍珠梅等灌木生长,这与所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

3个典型样地的草本层中以小叶章为共同存在的种类,反映出群落一致性的特点。

4.植物多样性指数

(1)乔木层多样性指数

研究结果表明,白桦、山杨次生林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随纬度升高呈明显的递减趋势,3个地点中位于最南部的凉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几乎达到最北部瑷珲群落的3倍,为1.69。可见,其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限制了树种的分布。

(2)灌木层多样性指数

白桦、山杨次生林灌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均随纬度升高呈明显的递减趋势。

(3)草本层多样性指数

草本层多样性的各指标也是纬度最高的瑷珲群落最低。五营样地具有较高的丰富度指数可能与其群落的年龄有关。凉水群落的Simpson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最高,反映出该群落的稳定特性。

五.结论与讨论

1.小兴安岭白桦次生林样地的物种丰富度

我们在纬度与多样性的关系研究中,总体上,将物种丰富度按不同层次比较: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2.样地中不同纬度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综合不同纬度上白桦次生林物种丰富度与纬度的关系表明,群落总物种丰富度随纬度升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而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则随纬度升高而明显下降,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与纬度梯度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3.植物多样性指数

(1)乔木层多样性指数

研究结果表明,白桦、山杨次生林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随纬度升高呈明显的递减趋势。可见,其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限制了树种的分布。

第2篇:生态多样性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生态茶园 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Q146,S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5-073-02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生态文明和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持续地为经济发展提供自然资源,为社会进步创造有利条件;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可以服务于当代社会和当地民众,而且能够惠及子孙、造福人类。今天,生物多样性保护正日益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之一,“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认识而深入人心。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物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0%。我国还拥有包括温带,寒温带,亚热带,高山,丘陵,湖泊,森林,海洋等众多的生态类型,孕育了各种生态类型中的大量物种,使得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都居世界的前列。但是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的各种威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过去遭受到的破坏和当前面临的威胁都是严重的,生物多样性尽管丰富多彩,但在许多方面是残破不全的。我国生物多样性退化严重,大自然调节气候、空气和水源的能力大幅下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冲击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年南方持续干旱、北方的雪灾、四川的泥石流、高温天气等自然灾害给我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近代人口猛增。人均自然资源的数量持续下降,尤其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加上对生物资源掠夺式开发,已使我国受严重威胁的生物物种占了整个区系成分的15-20%,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生态环境的日益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严重损失,引起各级政府逐步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保护。1994年我国制定并颁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为落实《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效应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环境保护部会同20多个部门和单位编制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提出了我国未来2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总体目标、战略任务和优先行动。

在这样大的国际、国内背境下,形成一个共识保护我们的地球,倡导绿色低碳生活。云南省提出绿色强省的目标,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云南的一张名片,保护好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是责任,也是实现云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滇西北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最独特的地区之一。为保护滇西北的生物多样性,2008年2月云南《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丽江宣言》。2010年5月26日,云南省在保山市腾冲县召开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云南行动腾冲纲领》,宣称要将云南打造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好的地区。

普洱作为镶嵌在西南大地的一颗绿海明珠,以盛产普洱茶而闻名。如何把普洱茶这张名片做大、做好、做强,提升普洱茶的品质,必须从源头做起,从茶园做起,以绿色、生态、有机的标准建设生态茶园,打造好普洱茶原料生产的“第一车间”。保护茶园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茶园任重而道远,是普洱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1. 建设生态茶园恢复茶园生物多样性是科技创新的重大举措

普洱市是云南省财政相对贫困的老、少、边、穷地区,茶叶作为传统的支柱产业,过去几十年受单一种植的影响,掠夺式开垦,毁林开荒:盲目追求高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种植模式单一,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致使茶叶产品质下降,农残增高,降低普洱茶饮品的安全性,致使茶叶出口受阻。特别是2007年的经融风暴,使普洱茶价格从峰值跌落峰谷,整个普洱茶产业损失惨重,处于市场低迷的状态。

如何走出困境?经过考查、调研国内外生态茶园建设的成功经验,科学的谋划,普洱市提出强势推进传统茶产业,以绿色、生态、有机的标准建设生态茶园,把茶园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生态茶园建设作为茶产业发展的重心,用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组织的方式作为保证,从今年起力争用五年时间把全市136万亩现代茶园改造成生态茶园。使普洱茶提质,让人们品饮健康安全的普洱茶。

2. 科学全面的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建设生态茶园的关系

2.1 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物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它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遗传基因及其变异性,以及它们与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理景观。它们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们的未知潜力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显示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由于全球人口的增长和人类的活动引起生物资源不合理利用及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遭受破坏,许多物种已经或正在逐渐从地球上消失,这一问题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他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及其变异性。一般认为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四个层次之间的的物质能量交换和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协同的作用关系构成了维持地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平衡与稳定的防御体系,即“地球的免疫系统”。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保障。

2.2 生物多样性价值

(1)科学研究价值:通过对四个层次的多样性研究了解地球历史的演变过程,生命系统的起源、演化发展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关系,是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核心研究价值所在。

(2)经济利用价值:在物种多样性层次上,作为人的必要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资料。

(3)潜在基因价值:作为基因资源,主要是在遗传多样性层次上。

(4)生态服务价值:作为一种生态资源,主要是建立在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层次上,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

(5)美学和文化价值:作为旅游资源为人类提供康体、休闲、审美价值,主要是在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

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多个层次上。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国家战略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最大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适应全球环境变化的各种机会,谁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谁就拥有未来发展更多的选择权。

2.3 保护恢复茶园生物多样性是建设生态茶园的重要内容

生态茶园建设以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基因等包括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设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发展道路。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如果不注意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将会对地球和人类本身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生态茶园建设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生态茶园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份。通过在茶园内种植不少于六个品种的高大乔木、中间种植茶树、地表种植绿肥或有根瘤菌的植物以保水保肥的立体种植措施,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茶园。

3. 建设生态茶园的技术措施

实施生态栽培,保持茶园生物多样性;采用高大乔木―茶树一绿肥立体复合的模式建设生态茶园,根据所处地块的生态环境因地制益,对茶园的山、水、园、林、路等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尽量保护茶园有的树林、植被,使茶园通过种植不少于六个品种的高大乔木,遮荫达30%;中间种植茶树:地表种植绿肥或有根瘤菌的植物以保水保肥,对幼龄茶园还可以短养长。建成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生态茶园。

实施生态防治,控制茶叶农药残留;化学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造了茶叶农药的残留。在病虫害防治上采取利用植物的抗性;利用害虫的天敌: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和种间信息物质等进行立体综合生物防治。

科学施肥,促进生态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茶树对营养物质需求,在生态茶园施肥应根据有机肥特性、茶树生长的规律、土壤性质合理的施肥。

4. 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补偿机制

全球都有一个普遍现象和共同的规律,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总是与贫困地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如何在发展贫困地区经济的同时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建设生态茶园会给茶农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但是暂时的,我们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补偿试点,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使保护生物多样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充分调动茶农的积极性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生态茶园建设顺利完成,达到项目预期的目的。

5. 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宣传

(1)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使人们认识人与生物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懂得抢救生物多样性就是拯救人类本身的道理,这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管理与保护的关键问题之一。只有抓好科普宣传教育才能使生物多样性的损失保持在最小程度和使生物资源达到合理管理的近期目标,也才能实现帮助人们采用持续的、合理的方法对生物资源进行利用和管理,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长远目标。

(2)应把自然保护包括生物多样性的科普宣传当作一项重要的科研项目来支持,茶农是生物多样性与持续利用的直接参与者,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通电视、电影、网络等形式,深入到边远地区针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各种人群中的不同文化背景和它们与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等进行深入浅出的生动的宣传,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3)越是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地方越贫困,也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其破坏程度越高。而这些地方的科普宣传尤其重要,要加强宣传。再由于经济不发达和劳动者的素质还不高,造成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滥用和破坏了自然资源。但是,近几十年来,所造成的各种生态、环境和资源等的严重问题,有不少与各级管理者、决策者缺乏生态知识、保护意识而决策上的失误有关。所以,对于科普宣传的对象,除了要重视公众,更要重视对各级管理者、决策者的科普宣传,虽然他们的人数少,但是能量大。

参考文献:

[1]《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

[2]霍海洲,浅谈我国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年12期.

[3]杨宇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DB],云南教育网,2009-4-14.

[4]佚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研究现状[DB],豆丁网,2009-2-21.

[5]蒋高明,生物多样性受危害的原因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R],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第3篇:生态多样性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对策;天竺山森林公园;福建厦门

生物多样性包括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物种以及所有的生态系统和它们形成的生态过程,通常分为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或生物群落(包括植物群落)多样性[1,2]。笔者对天竺山森林公园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探讨天竺山森林公园多样性的特点及其保护对策。

1自然条件

天竺山森林公园位于厦门市西北郊,地理坐标为东经117°53′~117°57′,北纬24°35′~24°39′,东毗灌口镇,南邻东孚镇,西连龙海市,北接长泰县,距厦门市区36km,离漳州市区35km,至集美区、海沧投资区约10km。天竺山森林公园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23℃,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1℃,全年基本无霜。年均降雨量2 300mm,年降雨天数130d左右,雨水主要集中于4~6月,7~8月常受热带风暴影响。境内有溪头湖、两二湖、天竺湖、坑内湖、小龙潭湖等大小人工湖5个。天竺山森林公园属低山丘陵地貌,山体为博平支脉,大致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山峰连绵起伏,海拔大多在700m以上。厦门市区最高山峰均分布于该公园内,最高峰天柱山海拔933m,为茂密森林所覆盖;次高峰仙灵旗海拔916m,顶部巨石成群、形状各异。公园成土母岩主要为花岗岩,土壤以山地红壤为主,质地为黏质土或砂壤土,土层较薄,立地条件差。公园植被中,乔土层树种以马尾松为主,其次有杉木、相思树、木荷等;灌木层主要有桃金娘、杜鹃、柃木、冬青、小叶赤楠、黄瑞木、黄栀子、鹅掌柴、野牡丹、亮叶围涎树、岩柃等;草本层主要为蕨类和禾本科植物,常见有芒萁、扇叶铁线蕨、芒、五节芒等。公园境内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金钱豹1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苏门羚羊、蟒蛇2种。

2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天竺山森林公园原始植被几近绝迹,现有植被多为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其面积分别为1 658.87hm2和351.80hm2。植被类型层次结构简单,且林下地被物较缺乏。乡土植被缺乏,起源不清,影响遗传性状。树种种类单一,针叶化和纯林化严重,马尾松面积为1 531.2hm2占树种总面积的76.1%,占绝对优势;杉木和硬阔也占一定比例,面积分别为262.73 hm2和216.73hm2。成过熟林所占比例最大,占林分面积的62.3%;其次为中龄林,占16.6%;幼龄林最少,占7.5%。野生动物种类贫乏,其生境条件较差。

3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3.1进行功能区划,恢复生物多样性

森林公园建设基本上按照原林业部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总体规划和原林业部调查规划设计院总体设计,确定森林公园的功能分区。在保证森林公园各功能区建设的同时,将生态保护区和生态经营区中原始植被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划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区,并计划沿溪头-两二湖外围建设秋色季相林带。从生态系统水平上和人为与自然更新条件下,在风景旅游区内开展退化人工林生态更替研究,使已退化人工林(或单一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得以迅速恢复,使已失调的生态系统日趋平衡和稳定。

3.2发展混农林业,使森林保持乔、灌、草、藓复层结构

由于自然植被群落具有长远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经济效益在短期间不易立即见效,发展混农林业则可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相结合,对于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有益于森林保持乔、灌、草、藓复层结构[3]。可充分利用森林公园空间组成多层结构,包括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植物群落,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及自我维持能力,减少病虫害的侵袭。可结合森林公园景观改造及林分、林种调整,实现用材林与经济林、乔木与灌木、乔木与草本植物、林木与经济灌木、草本植物的结合。

3.3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确立禁伐区

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是就地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主要措施和有效途径,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4]。在森林公园生态经营区和生态保护区内,把一切有保存价值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尽可能就地保护起来,对于相对面积小、具有当地特点、典型代表仙灵旗风景区外围交通不便地块的森林生态系统或天然林分应确定禁伐区,严禁人为活动,以减少干扰。

3.4从物种、遗传基因等方面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森林公园综合利用区内建立种子库,在生态经营区建立标本园及植物园,将优良无性系及其他优良基因保存起来,保护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为改良林木品种、利用优良基因、提高林分产量和质量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应注重对乡土树种挖掘和培养,乡土树种因其独特的分布区仍以原始种状态分布和栽植,有利生物多样性保护。

4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林业部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保护司.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 李双跃,胡妍妍,黄俊轩,等.城市水域生态景观设计探讨[j].华北农学报,2006(s3):140-143.

第4篇:生态多样性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绿化带 内部种边缘种 长沙市

中图分类号:J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项目:《城市生态廊道的景观生态效益研究-以长沙为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0800913)

作为城市交通的主要设施、通道,既要满通功能要求,又要起到组织城市用地的作用,同时兼顾游憩功能和生态功能[1,2]。我国主要将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城市道路绿地是指城市道路绿地范围内乔木、灌木、草花、地被等绿色植物。绿地廊道易受干扰,形成不同异质性生境,使阳性物种(尤其是一些有害外来植物)入侵生长,改变原有群落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形成群落物种共存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的重要场所。目前,众多学者已进行了大量有关植物物种多样性方面研究[3,6],但对于异质性生境廊道内部和边缘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的研究还很少。

1长沙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现状与问题

1.1现状

长沙现有城市快速干道一条,南北走向,长6.62公里;主干道28条,总长度为100.833km,已绿化长度94.948km,占94.16%,整个道路绿地面积占道路总面积25.88%;城市次干道32条,总长92.758km,已绿化长度85.597km,,占92.28%,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2.32%;支路绿地情况比较复杂,涉及老城区改造等问题,年度变化非常明显,整体而言,目前道路绿化整体达标率仅17.73%。

1.2问题

城市道路绿化水平较低,平均绿地率仅为9.97%,只有少数新建和改拓建道路绿地率和绿地景观达到了一定水平,多数不能满足规范和绿地景观要求,尤其小街小巷绿化状况不容乐观,有的小区道路绿地景观建设几乎空白,老城区由于建筑密度大,道路宽度窄,大部分建筑线与道路红线重合,没有留出足够空间进行道路绿地景观建设,一些街巷除简单树池式行道树栽植外几乎没有绿化地。植物景观单一,缺乏个性和识别性,季相变化少,没有考虑生态学配置,仅从植物造景美学角度以及经济角度开展工作,极易发生病虫害等问题,另外由于道路环境比较恶劣以及人为踩踏等原因,绿化效果并不理想,绿地边缘和角落地区垃圾成堆土壤板结,基本只有少量有害外来植物才能生存下来。

2研究方法

2.1调查范围

根据长沙市分区特点及城市规划基本概况,对长沙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绿地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根据实际调研情况将岳麓区、芙蓉区、天心区、开福区、雨花区绿地植物分为三类:(1)主干道绿地;(2)次干道绿地;(3)支路绿地。每样方设在各区植物群落分布典型地段,分别选择A、B、C、D、E、F六个典型点作为大样点。每个大样点草本和灌木各取6个小样方,共选取360个样方进行调查,其中灌木有180个样方,草本180个样方。

2.2调查方法

在调查中选则较好的植物配置方式和较好的环境状况绿地,在样方设置时,边缘样方以廊道绿地边缘界限为基准,内部样方设置以绿地几何中轴线为中心延廊道主轴方向进行连续设置,灌木采用2 x 2m样方调查,草本采用1 x 1m样方调查,即调查沿着绿地廊道行走,并记录样方内植物物种种类、盖度、株数、多度、生长状况等因子。

2.3道路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测度公式

1.Margalef指数R=(s-1)/lnN[8~10]

式中,S为物种数,N为所有物种的个体数之和。

2多样性指数[10]

Simpson多样性指数

Shannon-Wiener指数H=-Pilog2Pi

式中,Pi=ni/N,代表第i个物种的相对多度。

3.均匀度指数[8~10]

Pielou均匀度指数J=H/log2S

4.优势度指数

生态优势度λ=ni(ni-1)/N(N-1) [11~13]

群落优势度C= (IVi/IV)2[8]

式中,IVi为第i个物种的重要值,IV为群落中所有种重要值之和。

3结果与分析

3.1廊道内部与边缘主要植物种类群落学特征比较

表1边缘与内部主要植物种类的数量特征

表1列举了长沙市道路廊道绿地内部和边缘主要植物种类群落学特征。廊道边缘灌木和草本植物物种相对显著度、相对多度、相对频度及重要值分布较为均匀,而廊道内部植物则主要集中在少数几种上,群落学特征差异较大(见表1)。主干道绿地到支路绿地,绿地植物群落学特征差异变化加大,主要是物种种类和环境差异加大,这一变化综合反映到重要值上。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变化情况要大于灌木植物,主要是边缘长期处于一定强度的人为干扰,灌木层基本生长不良,死亡情况较少见;草本层则由于阳性物种(本地杂草和外来植物)大量侵入,易发生明显物种取代,其相对多度和相对显著度明显高于内部。在内部中,整个群落生物量主要集中在灌木层,灌木层下草本物种较少,草本层物种多度和显著度较小。

3.2内部与边缘物种多样性变化

表2边缘和内部物种多样性指数

表2给出了廊道植被群落边缘与内部灌木和草本各物种多样性指标。从表2可看出,边缘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大于内部,这表明边缘增加了群落物种丰富度。同样,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也是边缘大于内部。但从Pielou均匀度指数来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表现为内部略小于边缘,表明物种的分布边缘要比内部均匀。生态优势度和群落优势度在灌木和草本中普遍出现内部高于边缘,主要是群落优势度是生态优势度的变化形式,它与每个种的重要值分布有关,其数值大小可以反映群落内各种群结构关系的复杂性[8]。当群落结构稳定、层次分明、优势种明显时,重要值分布集中,群落优势度较大;而当群落受到人为或自然干扰优势种失去优势,群落处于不断变化中时,重要值分散分布,群落优势度较小。

3.3边缘与内部物种数量比例

图1边缘和内部植物种数比例

图1表示灌木和草本群落在内部与边缘物种数占总物种数的百分比。三种不同级别的廊道中,边缘草本物种数量所占比例高,内部灌木物种数量所占比例高。反应到实际中:廊道边缘由于本地杂草和外来植物侵入草本植物种数增加,内部灌木占据主要生态位, 所以灌木的种数较多。

4结论

1.不同干扰和资源条件下,支路绿地到主干道绿地微观空间异质性梯度上,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基本呈现先升后降趋势。

2.中度干扰能有效提高生物多样性。原因是能提供更多生态位给r选择物种(竞争力较强外来植物和本地杂草),随着干扰减弱,以及资源状况改善,生物多样性有所上升但不明显,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当道路绿化带距离达到12左右时,物种多样性上升趋于平缓。

3.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的群落有较高生态优势度和群落优势度,相反,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的群落则有较低生态优势度和群落优势度。从理论上讲,群落优势度值的高低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群落稳定性的大小,边缘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减小是群落对干扰的一种生态适应对策。限于研究时间和所调查样方数量,群落优势度能否全面反映群落稳定性的大小,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 宗跃光.城市景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 魏民.构建城市的绿色网络———安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02(1):27-29.

[3] 丁建清,付卫东.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1996,4(4):222-27.

第5篇:生态多样性的现状范文

1. 前 言

2.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现状与评价

3. 中国野生生物物种的保护现状与评价

4. 中国遗传资源的就地保护

5. 结 语

提 要 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途径。至1993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类型自然保护区763个,总面积6618万hm2,约占国土面积的6.8%。本文在总结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概述了自然保护区对各类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驯化物种、野生亲缘种及种质资源保护的现状,包括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各组分已建自然保护区的数量、面积、分布及管理;评价了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各组分保护的效果;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

1. 前 言

一般而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分为“就地保护”(in situ conservation)和“迁地保护”(ex situ conservation)两种方式,前者是主要措施,后者是补充措施。普遍认为,生境的“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有力和最为高效的保护方法。就地保护不仅保护了所在生境中的物种个体、种群或群落,而且还维持了所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运动的过程,保证了物种的正常发育与进化过程以及物种与其环境间的生态学过程,并保护了物种在原生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种内遗传变异度。因此,就地保护在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三个水平都是最充分、最有效的保护,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途径。

就地保护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有效管理,从而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的人为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推广,至l993年,全世界已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自然保护区8619个,面积达79226.6万hm2,约占全球土地面积的6%[1]。中国自然保护区始于l956年建立的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过近40年的努力,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63个,总面积6818.4万hm2,约占国土面积的6.8%[2],其中,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生态系统类和野生生物物种类自然保护区717个,面积6607万 hm2。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现状与评价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分为森林、草原与草甸、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海洋和海岸等5个类型[3],已建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共433个,面积4703万hm2。

2.1 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中国地域辽阔,森林类型很多,分布很广,森林面积13370万 hm2。据研究,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共分27大类460个类型,而森林生态系统就占了16大类,约185个类型[4]。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开展最早,50年代和60年代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多半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371处,面积1429万hm2;另建有森林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l80个,面积337.8万 hm2。两者面积合计1766.8万hm2,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3.3%。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的建立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大量的森林资源,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各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在科学研究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已建的森林类型保护区不仅数量较多,为全国自然保护区主体;而且分布较广,遍布全国所有林区和生物地理区域,代表着各种森林植被类型。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护寒温带针叶林的黑龙江呼中保护区;保护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的黑龙江丰林、凉水保护区,保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辽宁白石砬子、医巫闾山,河北雾灵山,河南老君山等保护区;保护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林的河南鸡公山、安徽马宗岭等保护区;保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安徽古牛降、清凉峰,福建梅花山,江西井冈山,湖南公山、壶瓶山,广东鼎湖山,广西大明山,四川缙云山,云南哀牢山,西藏察隅等保护区;保护热带雨林、季雨林的云南西双版纳,海南尖峰岭、白水岭、五指山等保护区。此外,我国还建立了一批保护山地森林垂直分布带谱的保护区,如吉林长白山、陕西太白山、湖北神农架、贵州梵净山、云南高黎贡山、哈巴雪山等自然保护区。我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已初步形成全国性网络,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与我国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的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虽然自然保护区面积已占森林面积的13.92%,但与我国林业用地面积相比,仅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72%。在保护区分布方面也尚有不合理的地方,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比较集中的福建、湖北、浙江、广东等省,自然保护区面积与其森林资源拥有量还不相适应,有待加强。此外,大兴安岭林区和黄土高原、太行山地区水源涵养林区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也有一定差距。

2.2 草原与草旬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草原资源十分丰富,现有草地约17300万hm2,占国土面积18%[5],主要分布在东北西部、内蒙古、黄土高原北部、西北地区以及青藏高原。草原类型主要有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4大类。我国草原和草甸自然保护区建设起步较晚,发展也较缓慢。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14个,面积 137.8万hm2;另建有草地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4.4万hm2。两者面积共计142.2万 hm2,约占我国草地面积的0.82%。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护草甸草原的黑龙江月牙湖、吉林腰井子等保护区,保护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沙地疏林草原的内蒙古锡林郭勒保护区;保护干草原生态系统的宁夏云雾山草地保护区;保护山地草原和草甸的新疆天山中部巩乃斯草甸、金塔斯山地草原等保护区。我国拥有广大面积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众多,并孕育了比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然而,已建的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不仅数量偏少(仅占保护区总数的2%),而且面积也很有限(亦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有些典型的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至今尚没有建立自然保护区。另外,从草地资源保护的角度看,现有保护区也远远不能满足我国草地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要求。

2.3 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荒漠面积约192OO万hm2,占国土面积的30%左右[6],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高原。主要类型有草地荒漠、典型荒漠、极旱荒漠以及高寒荒漠。我国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83年建立的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到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此类型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3006.7万 hm2;另建有荒漠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560.2万hm2。两者面积总计3566.9万hm2,占我国荒漠总面积的l8.58%。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护原始高寒荒漠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物的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保 护高寒荒漠、高寒草甸和珍稀野生动物的西藏羌塘保护区;保护极旱荒漠生态系统的甘肃安西自然保护区,等等。我国已建的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虽然数量不多,仅占保护区总数的1%,但面积很大,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45%。这些保护区的建立对维持和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保护野生动物和植被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荒漠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特别是西北地区将是21世纪我国能源和经济建设的重点区域,因而当前更要注重荒漠类型保护区的建设,尽可能多地划定一些保护区。另外,由于荒漠保护区面积大,难以封闭管理,因而要采取特别措施,加强对已建保护区的管理,禁止在保护区乱捕滥挖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要阻止保护区内非法采矿活动。

转贴于

2.4 内陆温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

内陆湿地和水域包括湖泊、河流和沼泽。我国湖泊、河流众多,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三江平原、青藏高原、蒙新地区和云贵高原;沼泽主要分布在东北山地、三江平原和川西若尔盖高原等。内陆湿地和水域总面积380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4%。我国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始于70年代后期,目前已建自然保护区16个,面积91.6万hm2;另建有内陆湿地和水域生境的珍禽、候鸟、水生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64个,面积675.4万hm2。两者面积合计767万hm2,约占我国内陆湿地和水域总面积的20%。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保护区有:保护原始沼泽生态系统及珍禽的黑龙江洪河保护区;保护高原湿地的贵州草海保护区;保护湖泊生态系统和珍禽的内蒙古达赉湖、吉林查干湖、云南茨碧湖、泸沽湖等保护区;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海南文澜江、四川通江诺水河等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滞纳洪水、抗旱排涝、净化水质和调节气候等功能,并且还是许多珍禽和水生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与繁衍场所。但湿地生态系统也具有脆弱易变的特点,易受自然条件制约和污染影响。目前,由于乡镇工业污染日益严重,许多湖泊和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甚至影响到人体健康。因此,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的建设,而目前湿地类型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都偏少。我国河湖众多,类型丰富,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面积在1km2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800多个,此类型保护区的发展潜力很大。

2.5 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濒临太平洋,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近海水域纵跨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区。面积达470多万km2。大陆岸线长达1.8万余km,近海有5100多个岛屿。我国近海因地域差异形成许多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如河口、港湾、红树林、珊瑚礁、岛屿和海流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到1993年底,我国已建立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25个,面积37.8万hm2;另建有海洋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31个,面积336.3万hm2。两者面积374.1万hm2,分布于从鸭绿江口到北仑河口的海岸沿线和近海海域。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保护区有: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海南三亚、临高角等保护区;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海南东寨港、青澜港,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广西山口、北仓河口、福建龙海等红树保护区;保护海涂湿地等保护区;保护岛屿生态系统的海南万宁大洲岛、浙江南麓列岛等保护区。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近海海域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l/2,随着海洋国土意识的不断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将逐年增加,海洋环境的污染也日益加剧。与其要求相比,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存在较大差距,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面积上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3.中国野生生物物种的保护现状与评价

中国是世界上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动植物种类约占全球动植物区系的10%左右。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特别是自第三纪后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未受冰川覆盖的影响,保存了许多在北半球其它地区早已灭绝的古老孑遗种类,特有种、属也很丰富。加强中国野生生物资源的就地保护将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巨大贡献。我国野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60年代,在80年代得到充分发展。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284个,面积1904.1万 hm2。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257个动物种和类群以及国务院环委会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354个植物种的大多数都已得到有效的就地保护。

3.1 野生动物的就地保护

在284个野生生物类保护区中,有214个为野生动物类型,面积1800.l万hm2。其中:——保护陆栖哺乳动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保护大熊猫的四川卧龙、唐家河,甘肃白水江、陕西佛坪等16个保护区;保护金丝猴的陕西周至、西藏芒康等保护区;保护东北虎的黑龙江七星粒子保护区;保护亚洲象的云南南滚河保护区;保护长臂猿的海南坝王岭保护区;以及陕西牛背梁羚牛保护区,海南大田坡鹿保护区等。

——保护水生哺乳动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湖北长江新螺段和天鹅洲两白暨豚保护区;广西合浦儒艮保护区;新疆布尔根河狸保护区;辽宁大连斑海豹保护区等。

——保护以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浙江尹家边扬子鳄保护区;广东惠东海龟保护区;新疆霍城四爪陆龟保护区;江西潦河大鲵保护区;辽宁蛇岛保护区等。

——保护珍禽及候鸟的代表性保护区有: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辽宁双台河口、江苏盐城、西藏申扎、云南会泽、甘肃尕海等鹤类保护区;山西运城、山东荣城、新疆巴音布鲁克等天鹅保护区;山西庞泉沟、芦芽山等褐马鸡保护区;陕西洋县朱鹮保护区;江西鄱阳湖、青海青海湖鸟岛、内蒙古达里诺尔、甘肃苏干湖等侯鸟保护区。

——保护珍稀鱼类和其它珍贵水产资源的代表性保护区有:黑龙江呼玛河、逊别拉河保护区;福建宫井洋大黄鱼、长乐海蚌保护区;辽宁三山岛海珍品保护区;广东海康白蝶贝和海南临高白蝶贝保护区;等等。我国野生动物资源就地保护已取得很大成就。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野生动物种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之中,如华南虎、东北虎、白颊长臂猿、白掌长臂猿、朱鹮、赤鹤等种群数量均在100只以下。而且以往的保护主要集中在珍稀濒危动物种,而忽略了一些常见野生动物种的保护,继而使这些种类也走向濒危,如黄羊、狼、黑熊等。另外,以往的保护偏重于脊椎动物,特别是大型哺乳动物,而忽视了无脊椎动物,如昆虫、贝类的保护。对水生动物的保护也重视不够,这些物种都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重视。

3.2 野生植物的就地保护

我国已建立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70个,面积104万hm2。其中:

——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保护原始水杉林的湖北利川、湖南洛塔保护区;保护洪桐的湖北星斗山保护区;保护银杉的广西花坪等保护区;保护桫椤的贵州赤水、四川金花、邻水等保护区;保护金花茶的广西防城上岳保护区;保护苏铁的四川攀枝花、云南普渡河保护区;等等。

——保护珍贵用材树种的代表性保护区有:吉林白河长白松保护区;福建罗卜岩楠木保护区;福建三明格氏栲保护区;等等。

——保护珍贵药用植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黑龙江五马沙驼药材保护区;广西龙虎山药材保护区;等等。虽然绝大多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已在自然保护区得到保护,但由于有些物种种群不集中,在保护区内的种群量比较有限,而种群的相当部分散生在保护区之外,这些种群极易遭受威胁,应以建立自然保护点的方式加强对保护区外种群的就地保护。有些经济药材植物极易遭受人为破坏,即使在保护区内,也遭到偷采偷挖,如人参、杜仲、天麻等植物,对此,需要采取特别的保护措施。此外,以往的植物就地保护比较偏重于大型木本植物,常常忽视对草本及灌木植物的保护,而草本植物往往因生活强度弱,对环境改变特别敏感,常因人类影响而更易走向灭绝。在今后的保护区发展规划中,应注意这些方面。

4. 中国遗传资源的就地保护

遗传资源是指驯化家畜动物、栽培作物的品种资源及其野生亲缘种。我国农业历史悠久,遗传资源极其丰富。随着外来品种的引进、推广和高产品种的种子专业化生产,使家畜和作物的遗传多样性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特有的一些地方性古老、土著品种已逐渐消失。随着自然生境的不断缩小,一批农作物野生亲缘种正遭受生存威胁,有些已经消失。这些野生亲缘种对改良作物品质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应当得到有效的就地保护。在我国已建的自然保护区中,以遗传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不多,主要有:保护栽培果树野生亲缘种的新疆巩留野核桃保护区、塔域巴旦杏保护区等;保护野生花卉资源的湖北保康野生腊梅保护区、黑龙江老山头荷花保护区等;保护淡水鱼类种质资源的江西鄱阳湖鲤鲫鱼产卵地保护区等。遗传资源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受到国际社会的日益关注。中国是世界作物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据统计,在我国栽培的600多种作物中有237种起源于本国。而我国在遗传资源就地保护方面差距较大,甚至尚未起步,很多工作有待于开展。例如,我国是水稻的起源地之一,分布有3种野生稻,但至今尚未建立野生稻生境自然保护区,随着农业开发,野生稻生境将日益缩小,不久将会消失,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国际性关注的热点,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中,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关健内容,涉及到国家的利益。因此,加强遗传资源的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问题,应给予特别的重视,在自然保护区规划中,应十分重视遗传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力争多建立一些保护区。

第6篇:生态多样性的现状范文

1.前言

2.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现状与评价

3.中国野生生物物种的保护现状与评价

4.中国遗传资源的就地保护

5.结语

提要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途径。至1993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类型自然保护区763个,总面积6618万hm2,约占国土面积的6.8%。本文在总结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概述了自然保护区对各类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驯化物种、野生亲缘种及种质资源保护的现状,包括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各组分已建自然保护区的数量、面积、分布及管理;评价了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各组分保护的效果;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1.前言

一般而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分为“就地保护”(insituconservation)和“迁地保护”(exsituconservation)两种方式,前者是主要措施,后者是补充措施。普遍认为,生境的“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有力和最为高效的保护方法。就地保护不仅保护了所在生境中的物种个体、种群或群落,而且还维持了所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运动的过程,保证了物种的正常发育与进化过程以及物种与其环境间的生态学过程,并保护了物种在原生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种内遗传变异度。因此,就地保护在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三个水平都是最充分、最有效的保护,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途径。

就地保护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有效管理,从而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的人为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推广,至l993年,全世界已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自然保护区8619个,面积达79226.6万hm2,约占全球土地面积的6%[1]。中国自然保护区始于l956年建立的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过近40年的努力,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63个,总面积6818.4万hm2,约占国土面积的6.8%[2],其中,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生态系统类和野生生物物种类自然保护区717个,面积6607万hm2。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现状与评价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分为森林、草原与草甸、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海洋和海岸等5个类型[3],已建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共433个,面积4703万hm2。

2.1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中国地域辽阔,森林类型很多,分布很广,森林面积13370万hm2。据研究,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共分27大类460个类型,而森林生态系统就占了16大类,约185个类型[4]。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开展最早,50年代和60年代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多半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371处,面积1429万hm2;另建有森林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l80个,面积337.8万hm2。两者面积合计1766.8万hm2,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3.3%。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的建立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大量的森林资源,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各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在科学研究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已建的森林类型保护区不仅数量较多,为全国自然保护区主体;而且分布较广,遍布全国所有林区和生物地理区域,代表着各种森林植被类型。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护寒温带针叶林的黑龙江呼中保护区;保护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的黑龙江丰林、凉水保护区,保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辽宁白石砬子、医巫闾山,河北雾灵山,河南老君山等保护区;保护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林的河南鸡公山、安徽马宗岭等保护区;保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安徽古牛降、清凉峰,福建梅花山,江西井冈山,湖南公山、壶瓶山,广东鼎湖山,广西大明山,四川缙云山,云南哀牢山,察隅等保护区;保护热带雨林、季雨林的云南西双版纳,海南尖峰岭、白水岭、五指山等保护区。此外,我国还建立了一批保护山地森林垂直分布带谱的保护区,如吉林长白山、陕西太白山、湖北神农架、贵州梵净山、云南高黎贡山、哈巴雪山等自然保护区。我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已初步形成全国性网络,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与我国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的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虽然自然保护区面积已占森林面积的13.92%,但与我国林业用地面积相比,仅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72%。在保护区分布方面也尚有不合理的地方,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比较集中的福建、湖北、浙江、广东等省,自然保护区面积与其森林资源拥有量还不相适应,有待加强。此外,大兴安岭林区和黄土高原、太行山地区水源涵养林区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也有一定差距。

2.2草原与草旬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草原资源十分丰富,现有草地约17300万hm2,占国土面积18%[5],主要分布在东北西部、内蒙古、黄土高原北部、西北地区以及青藏高原。草原类型主要有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4大类。我国草原和草甸自然保护区建设起步较晚,发展也较缓慢。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14个,面积137.8万hm2;另建有草地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4.4万hm2。两者面积共计142.2万hm2,约占我国草地面积的0.82%。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护草甸草原的黑龙江月牙湖、吉林腰井子等保护区,保护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沙地疏林草原的内蒙古锡林郭勒保护区;保护干草原生态系统的宁夏云雾山草地保护区;保护山地草原和草甸的新疆天山中部巩乃斯草甸、金塔斯山地草原等保护区。我国拥有广大面积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众多,并孕育了比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然而,已建的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不仅数量偏少(仅占保护区总数的2%),而且面积也很有限(亦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有些典型的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至今尚没有建立自然保护区。另外,从草地资源保护的角度看,现有保护区也远远不能满足我国草地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要求。

2.3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荒漠面积约192OO万hm2,占国土面积的30%左右[6],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高原。主要类型有草地荒漠、典型荒漠、极旱荒漠以及高寒荒漠。我国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83年建立的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到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此类型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3006.7万hm2;另建有荒漠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560.2万hm2。两者面积总计3566.9万hm2,占我国荒漠总面积的l8.58%。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护原始高寒荒漠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物的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保

2.4内陆温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

内陆湿地和水域包括湖泊、河流和沼泽。我国湖泊、河流众多,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三江平原、青藏高原、蒙新地区和云贵高原;沼泽主要分布在东北山地、三江平原和川西若尔盖高原等。内陆湿地和水域总面积380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4%。我国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始于70年代后期,目前已建自然保护区16个,面积91.6万hm2;另建有内陆湿地和水域生境的珍禽、候鸟、水生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64个,面积675.4万hm2。两者面积合计767万hm2,约占我国内陆湿地和水域总面积的20%。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保护区有:保护原始沼泽生态系统及珍禽的黑龙江洪河保护区;保护高原湿地的贵州草海保护区;保护湖泊生态系统和珍禽的内蒙古达赉湖、吉林查干湖、云南茨碧湖、泸沽湖等保护区;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海南文澜江、四川通江诺水河等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滞纳洪水、抗旱排涝、净化水质和调节气候等功能,并且还是许多珍禽和水生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与繁衍场所。但湿地生态系统也具有脆弱易变的特点,易受自然条件制约和污染影响。目前,由于乡镇工业污染日益严重,许多湖泊和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甚至影响到人体健康。因此,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的建设,而目前湿地类型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都偏少。我国河湖众多,类型丰富,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面积在1km2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800多个,此类型保护区的发展潜力很大。

2.5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濒临太平洋,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近海水域纵跨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区。面积达470多万km2。大陆岸线长达1.8万余km,近海有5100多个岛屿。我国近海因地域差异形成许多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如河口、港湾、红树林、珊瑚礁、岛屿和海流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到1993年底,我国已建立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25个,面积37.8万hm2;另建有海洋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31个,面积336.3万hm2。两者面积374.1万hm2,分布于从鸭绿江口到北仑河口的海岸沿线和近海海域。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保护区有: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海南三亚、临高角等保护区;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海南东寨港、青澜港,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广西山口、北仓河口、福建龙海等红树保护区;保护海涂湿地等保护区;保护岛屿生态系统的海南万宁大洲岛、浙江南麓列岛等保护区。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近海海域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l/2,随着海洋国土意识的不断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将逐年增加,海洋环境的污染也日益加剧。与其要求相比,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存在较大差距,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面积上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3.中国野生生物物种的保护现状与评价

中国是世界上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动植物种类约占全球动植物区系的10%左右。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特别是自第三纪后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未受冰川覆盖的影响,保存了许多在北半球其它地区早已灭绝的古老孑遗种类,特有种、属也很丰富。加强中国野生生物资源的就地保护将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巨大贡献。我国野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60年代,在80年代得到充分发展。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284个,面积1904.1万hm2。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257个动物种和类群以及国务院环委会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354个植物种的大多数都已得到有效的就地保护。

3.1野生动物的就地保护

在284个野生生物类保护区中,有214个为野生动物类型,面积1800.l万hm2。其中:——保护陆栖哺乳动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保护大熊猫的四川卧龙、唐家河,甘肃白水江、陕西佛坪等16个保护区;保护金丝猴的陕西周至、芒康等保护区;保护东北虎的黑龙江七星粒子保护区;保护亚洲象的云南南滚河保护区;保护长臂猿的海南坝王岭保护区;以及陕西牛背梁羚牛保护区,海南大田坡鹿保护区等。

——保护水生哺乳动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湖北长江新螺段和天鹅洲两白暨豚保护区;广西合浦儒艮保护区;新疆布尔根河狸保护区;辽宁大连斑海豹保护区等。

——保护以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浙江尹家边扬子鳄保护区;广东惠东海龟保护区;新疆霍城四爪陆龟保护区;江西潦河大鲵保护区;辽宁蛇岛保护区等。

——保护珍禽及候鸟的代表性保护区有: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辽宁双台河口、江苏盐城、申扎、云南会泽、甘肃尕海等鹤类保护区;山西运城、山东荣城、新疆巴音布鲁克等天鹅保护区;山西庞泉沟、芦芽山等褐马鸡保护区;陕西洋县朱鹮保护区;江西鄱阳湖、青海青海湖鸟岛、内蒙古达里诺尔、甘肃苏干湖等侯鸟保护区。

——保护珍稀鱼类和其它珍贵水产资源的代表性保护区有:黑龙江呼玛河、逊别拉河保护区;福建宫井洋大黄鱼、长乐海蚌保护区;辽宁三山岛海珍品保护区;广东海康白蝶贝和海南临高白蝶贝保护区;等等。我国野生动物资源就地保护已取得很大成就。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野生动物种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之中,如华南虎、东北虎、白颊长臂猿、白掌长臂猿、朱鹮、赤鹤等种群数量均在100只以下。而且以往的保护主要集中在珍稀濒危动物种,而忽略了一些常见野生动物种的保护,继而使这些种类也走向濒危,如黄羊、狼、黑熊等。另外,以往的保护偏重于脊椎动物,特别是大型哺乳动物,而忽视了无脊椎动物,如昆虫、贝类的保护。对水生动物的保护也重视不够,这些物种都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重视。

3.2野生植物的就地保护

我国已建立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70个,面积104万hm2。其中:

——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保护原始水杉林的湖北利川、湖南洛塔保护区;保护洪桐的湖北星斗山保护区;保护银杉的广西花坪等保护区;保护桫椤的贵州赤水、四川金花、邻水等保护区;保护金花茶的广西防城上岳保护区;保护苏铁的四川攀枝花、云南普渡河保护区;等等。

——保护珍贵用材树种的代表性保护区有:吉林白河长白松保护区;福建罗卜岩楠木保护区;福建三明格氏栲保护区;等等。

——保护珍贵药用植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黑龙江五马沙驼药材保护区;广西龙虎山药材保护区;等等。虽然绝大多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已在自然保护区得到保护,但由于有些物种种群不集中,在保护区内的种群量比较有限,而种群的相当部分散生在保护区之外,这些种群极易遭受威胁,应以建立自然保护点的方式加强对保护区外种群的就地保护。有些经济药材植物极易遭受人为破坏,即使在保护区内,也遭到偷采偷挖,如人参、杜仲、天麻等植物,对此,需要采取特别的保护措施。此外,以往的植物就地保护比较偏重于大型木本植物,常常忽视对草本及灌木植物的保护,而草本植物往往因生活强度弱,对环境改变特别敏感,常因人类影响而更易走向灭绝。在今后的保护区发展规划中,应注意这些方面。

4.中国遗传资源的就地保护

遗传资源是指驯化家畜动物、栽培作物的品种资源及其野生亲缘种。我国农业历史悠久,遗传资源极其丰富。随着外来品种的引进、推广和高产品种的种子专业化生产,使家畜和作物的遗传多样性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特有的一些地方性古老、土著品种已逐渐消失。随着自然生境的不断缩小,一批农作物野生亲缘种正遭受生存威胁,有些已经消失。这些野生亲缘种对改良作物品质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应当得到有效的就地保护。在我国已建的自然保护区中,以遗传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不多,主要有:保护栽培果树野生亲缘种的新疆巩留野核桃保护区、塔域巴旦杏保护区等;保护野生花卉资源的湖北保康野生腊梅保护区、黑龙江老山头荷花保护区等;保护淡水鱼类种质资源的江西鄱阳湖鲤鲫鱼产卵地保护区等。遗传资源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受到国际社会的日益关注。中国是世界作物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据统计,在我国栽培的600多种作物中有237种起源于本国。而我国在遗传资源就地保护方面差距较大,甚至尚未起步,很多工作有待于开展。例如,我国是水稻的起源地之一,分布有3种野生稻,但至今尚未建立野生稻生境自然保护区,随着农业开发,野生稻生境将日益缩小,不久将会消失,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国际性关注的热点,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中,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关健内容,涉及到国家的利益。因此,加强遗传资源的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问题,应给予特别的重视,在自然保护区规划中,应十分重视遗传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力争多建立一些保护区。

第7篇:生态多样性的现状范文

论文摘要 简述了景观多样性、旅游地形象建设的涵义和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的意义,并指出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的运用主要集中在斑块、廊道、基质的生态设计当中。 

 

近年来,旅游地的形象建设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的一个热门课题。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研究者发现,旅游地的形象是吸引客源的一个关键因素。只有深入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情况,树立正确的旅游地形象才能保证稳定的客源。当前,运用景观多样性原理来指导旅游地形象建设是一种倍受瞩目的创新方法。 

 

1 景观多样性与旅游地形象建设的涵义 

 

1.1景观多样性的涵义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应用范围广泛、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学科,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它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1]。景观多样性主要研究组成景观的斑块在数量、大小、形状和景观的类型、分布及其斑块间的连续性、连通性等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有密切的关系。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的变异程度,多指景观类型的差异。 

1.2旅游地形象建设的涵义 

旅游地形象是指人们对该旅游地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对旅游地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2]。所谓旅游地形象建设,其内涵就是旅游地经营管理者为了树立本地良好的、鲜明的旅游形象,增强旅游地的旅游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其最终的目的是使旅游者形成对该地的良 

好的、突出的印象,从而招来尽可能多的游客,最终获得更大的效益。 

 

2 景观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的意义 

 

旅游地的形象建设运用景观多样性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斑块、基质、廊道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旅游地的形象不仅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并能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1)维持旅游地的生态稳定。即维持旅游地景观形象的生态平衡。景观的结构功能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有一定的恢复能力,对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趋避性。 

(2)利于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建设。景观多样性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本身也是生物多样性存续的重要场所。保护景观多样性是保护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手段。运用景观多样性原理建设旅游地形象利于旅游目的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利于旅游地形象的特有性建设。根据景观多样性的原理来确定旅游地土地镶嵌体的生态优化系列是否具有美学、生态和人类旨趣的相对重要性。 

(4)利于旅游地的交通建设。斑块间有廊道沟通、连接,交通条件易于到达。 

(5)利于旅游地形象的美学建设。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能保证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这能使旅游地景观的美学效果达到最高水平。 

景观多样性的存在对保护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确保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缓冲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干扰等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多种多样生态系统并存,才能构成异质性的景观格局,保障景观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景观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3 景观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的体现 

 

旅游规划者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这一基本模式来描述景观结构,有的还提出了缘[3]。斑块指在外貌上与基质有所不同的一块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从旅游地形象方面讲主要指自然景观或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地域,如森林、湖泊等。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的现状或带状区域。从旅游地形象角度讲,主要表现为旅游功能区之间的林带、交通线及其两侧带状的树木、草地、河流等自然要素。交通廊道有3种类型:区间廊,指旅游地与客源地及四周邻区的各种交通方式、路线;区内廊,指旅游地内部的通道体系;斑内廊,指斑块之间的联络线,如景点的参观路线。基质是指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一般指旅游地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社会特征。缘,又称边缘带,主要指整个自然保护区的外围保护带或旅游斑的外围环境,其作用集中在边缘效应上。 

景观多样性原理在旅游地形象建设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斑块、廊道、基质的生态设计上。 

(1)斑块的规划设计。旅游地的斑块设计应遵循区外集中式、区内分散式和与环境融为一体式(生态化)的原则[4]。旅游目的地斑块的设计要与旅游地的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人文与天然景观共生程度高,做到人工建筑与天然的斑块相协调。充分实现其生态化,并注意与当地的自然文化景观的文化特征相协调一致,切忌城市化、商业化的气息损伤生态旅游地景观形象的原有文化内涵和特色,忌一切扭曲文化形象的景观污染事件发生。 

(2)廊道的规划设计。旅游地的廊道设计应遵循利用现有的自然通道、道路过客量与环境容量一致和回避生态敏感区的原则。旅游地的区内廊道的设计要避开生态脆弱地带,尽量选择生态恢复功能较强的区域进行,并尽量利用或选择自然环境中现存的通道,如林间小河岸、滑雪道等。并注意合理组合,互相交叉形成网络,以便延长游客的观赏时间;区间廊道的设计应考虑道路所通过的客流量与环境承载力的潜在关联,尽力使道路所通过的客流与区内环境相一致。在道路施工技术上尽量利用接近自然无污染的材质如卵石、沙子、竹木等,而少用或不用水泥、矿渣、沥青对环境存在影响的建材[5]。 

(3)基质的设计。旅游地的基质设计应遵循适当注意突出背景特色和通过基质-斑块的递变构建新的旅游景点的原则。旅游地形象的基质设计在于以基质为背景,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构建多样性的、异质性的旅游景观格局,从而对旅游区进行景观功能分区和旅游生态区划;并分地段进行主题设计,策划旅游产品形象,以体现多样性决定稳定性的生态原理和主题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 

 

4 结语 

 

景观多样性原理在旅游的形象建设中运用主要集中在斑块、廊道和基质的生态化设计当中。在旅游地形象建设中运用景观多样性的原理能够达到自然性、稳定性、多样性、观赏性、通达性、和谐性的目的。 

 

5 参考文献 

 

[1] 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 张安,任黎秀,丁登山.论旅游地的设计[j].社会科学家,1998(4):41. 

[3] 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 (美)约翰·欧姆斯比·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 (英)曼纽尔·鲍德-博拉.旅游与游憩规划设计手册[m].唐子颖,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 刘琴.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6(3):26-28,19. 

[7] 蔡伟斌.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自然风景区旅游资源规划[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1):62-64. 

第8篇:生态多样性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城市景观;保护;设计

引 言

城市景观环境,是城市设计中一种表象的物质形式,通过视觉审美而形成。城市景观规划,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发展相关任务和目标,是整个城市建设的重点部署内容。旨在全方位考察城市内容及其周边的环境,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通过设计以及施工建设来达到提供给居民以理想、安静、舒适等交通居住环境。作为城市的景观设计以及建设,对城市土地综合利用,改善土地相关特有功能,都十分有利。城市景观的保护意义重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1、城市景观保护现状概述

我国经济的腾飞,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而在城市建设中,相应地面临的困难以及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比如由于历史、政治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随着历史的河流而相应改变。但是长期的封建思想,使得人们在追求美丽景观的过程,日趋漫长。特别是官僚主意以及暴发户特征意识,导致中国城市的景观缺少人性化考虑,在景观设计中,只是片面追求某种视觉效果,而对于景观给人们带来的其他环境因素,欠缺考虑。在景观改造过程中,没有遵循景观保护原则,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

所谓城市景观保护设计,必然遵循自然景观的保护,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生态设计。生态型指具有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能够开展适当游憩活动的城市自然遗留地,管理的目标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持生态的稳定性和多样性。生态型城市自然遗留地包含有代表性的生物群落和风景样本,其中的动植物物种、生境和地貌具有保护、教育、游憩和科普的意义。根据管理目的的不同,还可以再分为生态保护型、生态游赏型、生态科普型等。必须保护生态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不是简单的生物个数,而是包含生物基因多样性在内的,具体分为物种以及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在城市景观设计和建设中,生物多样性,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它们是构成生态环境最为主要的因素之一。可以这么说,城市生态多样性,无论是基因、物种,还是群落及生态系统等,都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具有某种和谐的联系。作为人居的环境,它们是人们在生活以及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必须考虑景观设计给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带来的正面以及负面影响,必须明细景观的设计除了给人带来最大利之外,还不能影响生物多样性原则,不能破坏生态自然环境以及自然遗留地的物种特性。

2、城市景观保护设计策略

2.1 城市建筑景观保护策略 对于建筑景观而言,通常由于历史以及文化等原因,我必须充分考虑其存在的价值。历史建筑作为城市景观保护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其意义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建筑具备几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人居因素,一个是时间因素(即历史因素),另一个便是文化因素。无论是名人居住的名人效应,或是历史遗留的历史效应,还是其璀璨的文化效应,都构成了建筑景观的保护与否的影响因子。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其声望值,当声望值超过需要保护的临界值时,必须对建筑景观进行保护设计。

建筑景观的保护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优化利用,在城市整体设计中,资源的合理利用最为重要。作为一个世纪以来的科技和商业发展的结果,城市中心总是处于适应更多用途和人口的压力下,然而许多城市中心却有一种错综复杂的特性,很容易被增长的交通和重建破坏。取代所有旧的事物来满足新的要求会浪费资源,而且很昂贵,这会有效地毁灭一个地区甚至整个城市。不满足今天的需要、不预测明天的需要,可能会成为经济和文化的自毁。我们必须在某处打破平衡。如何做呢?答案可能介乎一座城市和一个社区之间;或者是它们的特性值得保护,或者一种古老的、很受喜爱的形式;又一次,是思想还是艺术品。建造什么,何时何地重建或彻底修改,保留什么以及如何去做,是一个判断力的问题,在实践这种判断时,应该简要地参考别的地方的经验。

2.2 生态景观保护设计 除了建筑景观的保护设计外,生态景观的保护设计也是城市景观保护设计的重点。因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第一生产者――绿色植物,它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为主要的纽带,其为城市整个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所以绿色植物的保护设计以及生物多样性设计,是城市生态景观保护设计中的主要内容。植物园以及树木园,作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中心,必须全面收集相关植物,重点保护相关等级的生物,必须组建生物基因库以及城市种子库,便于对生物进行离体保存。植物园既是植物资源迁地保护、植物科学研究的基地,也是对公众进行植物科普宣传和教育的基地,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核心作用。笔者认为,植物园、动物园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均存在一些限制:①保存超过一定限量的某一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标本,在经济上是行不通的;②保护中几乎没有直接的生境敏感反应(habitat.resonsive)发生,所以这种人为控制的种群往往无法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③受到保护的种群其遗传基础似乎很窄小,但又不可能大量收集其个体以使之表现出广泛的基因型;④保护还依赖于政策和资金的持续稳定,但这远没有把握性;⑤在很大程度上将动植物物种与野生的群体和自然环境相隔离,其结果往往是削弱了物种的自然生态习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这样并未起到真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在城市生态景观保护过程中,充分利用景观规划方法,实现最优化保护效果,这样可以减少植物园以及生态园的数量。

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景观规划可以分两种方式来实现。①传统保护模式,即基于物种保护的方法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②最优化保护模式,即基于生态系统保护的方法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一般来讲,第一种方法在早前运用的比较广泛,它对于濒临物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效果;而第二种方法是从源头来避免濒临物种的产生,强调的是和谐发展,即全面联合景观系统以及生态系统,让各物种以更好的状态来生活于生态系统中,或适应新的生态系统。从实际效果来说,从物种保护这种单一的保护来看,这种做法有待改进,因为,单一的物种保护只是没有办法之中的办法,充其量只能是事后保护而已,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来改善事后的环境,人为地构筑适合物种生产的环境。而生态景观学最优化景观保护是以最优化模型为基础,从事前控制出发,充分考虑生态和谐因素,建立适合物种生物链的生态保护模式,是城市景观保护中可持续设计的重要环节,所以,以第二种保护模式――最优化保护模式,是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

结 语

城市景观保护意义重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全面认识当前景观保护形式,从建筑保护到生态保护出发,才能把我国城市景观保护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指导老师:郑罡

参考文献

[1]王启照.城市景观设计新思维――可持续发展范式刍议[J].上海商业.2009.(9).48-50.

第9篇:生态多样性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湿地 生态旅游 生物多样性 保护

[中图分类号] X176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234-2

1湿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保护对策研究

1.1我国湿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1.1.1污染严重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污水随意排入河流。使得我国各类水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水是我们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命脉,但是大多的河流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沿河的工厂所排出的工业废水大多都没有达到国家废水处理要求便直接排入大小河流,尤为严重的是许多河水已经成为了黑水臭水。湖泊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水体的富营养化使得河水内的鱼虾水产业大量死亡,以前的大规模渔业生产纷纷停产。

1.1.2盲目开发利用对湿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

随着农业后备资源的不断开发,围湖造田的现象也日趋严重,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原有的植被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也让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破坏。以汾河上游的宁武县华北屯段为例,20世纪80年代沙棘丛生,草丰水清,各种野生鸟类成群出没,是林中各种野生动物生活的优良场所。但是在90年代末我们看到的却是水体污染,林木砍伐严重,周围都是新开垦的农田,很难再看到动物出没。农田的开垦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大大加大了汾河水库的淤泥囤积量。

1.1.3过度猎取导致资源难以恢复

我国的湿地拥有着大量的水生动物,而且也是候鸟栖息过冬的重要歇脚场所,因此拥有丰富的动物资源。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过度的猎取以及非法捕杀,导致许多野生动物遭到了毁灭性的的破坏,目前渔民捕鱼的工具无奇不有,没有节制的捕捉水生动物使得湿地水生动物种量骤减,使得来此过冬的鸟类食物匮乏。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不法商贩每年冬季在候鸟迁徙的时候大量的捕捉来此过冬的鸟类,捡拾鸟蛋,让许多的候鸟选择更改迁徙路线,这一资源很难得到恢复。

1.2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1.2.1合理开发湿地资源

人们盲目开发湿地资源是造成湿地生态环境恶化、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合理开发湿地资源是我们今后在开发利用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员额。首先,对河滩、湖泊、沼泽的发展,要在保持原有属性的基础下,因地制宜,根据“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的原则!尽可能避免单一模式的开发。同时要考虑到以湿地为生存环境的动植物的生活和生长习性,给这些野生动植物留一片生存的空间。对于一些稀有野生动物栖息的湿地,应该禁止一切开发和破坏的行动。

其次,在城市化发展与工农业生产进步中也应该合理用地,比如:可以通过改变湿地开发的方式来补偿用地面积减少的局面,尤其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更是要严禁开发工作,从而确保湿地动物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1.2.2大力开展湿地生态环境建设

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有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认知,在湿地面积不多,而且分布较散,十分脆弱的情况下认识到一旦湿地遭到破坏,将很难得到恢复,只有有了这样的觉悟才会有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其次,根据一些重要湿地的分布,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分配专职人员进行定点定时的监测。检测内容包括:湿地自然环境改变的原因、湿地生物的多样性的动态、以及周边经济发展的情况等。通过这些检测情况,制定合理有针对的保护措施。再者,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对原本属于湿地的范围应该开展退耕还湿工程,尤其在一些尚还保留部分芦苇沼泽、香蒲沼泽的地方,应该优先实施退耕还湿工程,使原有的湿地得以尽早的恢复。另外,湿地生态环境的建设应切实贯彻《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对非法开采湿地资源、猎取倒卖野生动物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尤其是某些部门和个人的非法收购现象,切实落实好防止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的问题。

1.2.3加大资金投入,深入研究生物多样性

对湿地保护和监测会产生长远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应,是一种公益性事业,所以和大程度的要依靠政府的投入,应该尽快将湿地保护的话费纳入当地政府的财政预算,每年应该拨部分专款用于开展对湿地的监测和保护管理,使现有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尽快运转,并快速的建立起一批新的重要湿地保护区。鉴于湿地生物资源的重要性,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起一恶搞湿地生物多样性系统,并通过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保护、评价等方面获取详细的数据资料,走出一条“保护开发利用”的新路子。

2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

2.1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2.1.1承载力控制原则

在旅游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生态规律,维护大自然原有的生物链,具体体现在遵循生态承载力这一基本规律上。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对其开发和利用都有它一定的承载范围,一旦超出了这一范围,旅游区的动植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应该严格控制旅游活动的强度和游客进入的数量,使其不会超过当地资源环境的“生态承载力”的范围。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