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资源的开发范文

教学资源的开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资源的开发

第1篇:教学资源的开发范文

小学语文课堂的构成要素多种多样,不乏讲台、学生、教师、直尺等。其课堂主要是由“人”为主要构成要素,此外,语文课程本身又是一门完全的主观性课程。为此,在小学语文课堂进行教学资源开发具有广泛性是毋庸置疑的。首先,教育工作者本身要意识到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所在,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必须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深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

小学语文科目与其他科目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其不仅内容丰富复杂,理论性内容的涵盖极多。即使教师按照系统化的教学依然会遗落诸多的教学资源,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教学资源的高效开发中不断成长,就需要教师提高对课堂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利用工作将教学中的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并提炼出对教学有积极作用的内容。倘若教师能够进一步将教学资源整理并利用到教学中去,语文课堂教学生活便会更加丰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亦能够得到提升。对于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开发课内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材本身是最佳的课内资源,为此,在对语文课堂教学资源进行开发时要以教材为首要开发对象。教材本身的教学资源多种多样,在对其进行资源开发时要从多元化的层面展开。例如,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开发利用时,要从多角度对教材资源进行利用,如教材文章知识点的拓展、知识点解析和体系构建等。在帮学生梳理知识点的同时,又帮学生提高了个体的学习能力。例如,有些学生具有极强的举一反三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资源进行开发时要充分融入此类学生的举例能力。在资源开发中通过大量的举例分析,不仅能够让学生自身得思维得到拓展和锻炼,更有助于宽泛课堂学习环境,让其他同学在举例分析的过程中受到积极的影响。

第二,开发课外教学资源。小学语文与其他科目在课堂教学环境的区别在于语文课堂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较为自由。教师可以将教学资源开发的各种想法付诸实践行动,进而使得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更加便捷。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资源进行开放时,语文课堂的课外教学资源同样重要。例如,在对课外教学资源开发时,若能借助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便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资源的直观性;通过辩论赛的组建进行资源开发便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生不同角度的想法。由此可见,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增强对语文课外教学资源的挖掘,进而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利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极其丰富性,对其深入开发便存在多种多样的手段。然而,教学资源的开发终究要为其在实践中的运用服务。为此,在不断强化对语文课堂资源开发的同时,亦要重视对其资源的有效利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对语文教学资源进行利用时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切实保证教学资源利用的可行性。通过合理利用来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对于课堂教学资源的运用,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构建良好的学习气氛。当前小学教学环境与过去小学教学环境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从教学器材还是教室内饰的布置都均呈现不断完善的趋势。为了能够有效地将教学资源进行利用,教师除了可以在班级开设基础的板报设计和盆栽等,还可以将班级一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览,让其他同学在品鉴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语文学习素养。在校园图书馆方面,学校要积极对语文课外阅读书籍进行分配,购置符合小学生研读的课外读物,进而便于小学生进行阅读和案例分析。

第二,将教学资源全面付诸实践。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教学资源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语文教学资源全面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学习积极性。教师便需要在语文教学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充分与生活实践相对接。此外,教师可以周期性举办一些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娱乐性的活动中不断强化对语文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而让“寓教于乐”的教学资源利用理论得到落实。比如,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游戏化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既能获得相应的语文知识,又能提高对语文科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语

第2篇:教学资源的开发范文

关键词:职高;美术;资源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近年来,随着美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教学生活化的理念日益彰显。针对职高美术生学习基础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特点,教师不妨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美、创造美,让丰富多彩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美术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对职高美术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谈一些看法。

一、巧用课堂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内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收获最美的艺术之花。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堂资源,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课堂成为通往艺术殿堂的快乐起点。例如,在鉴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我为学生讲述了梵高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用感人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随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与学生共同欣赏了他的作品,感受葵花生命色彩的舞蹈,品味梵高内心火热激情的燃烧,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获得情感的升华。通过多媒体、音乐、故事等元素的应用,学生的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他们逐渐融入艺术的时空,其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均得到了有效提升。可以说,充分利用课堂资源,让美术课堂精彩起来,正是提升美术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开发校园资源,提升学习成效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职高教学承载着职业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双重任务,具有服务未来就业的鲜明特色。从这个角度而言,开发校园资源更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灵,因而也更利于提升美术教学实效,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美术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可以从校园资源出发,与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整合。春季的校园风景写生、夏季的泥塑作品比赛、秋季的落叶艺术拼贴、冬季的冰雕艺术展等,都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实践的机遇。当然,教师也可以结合校园文化开展实践技能训练,如,运动场人物速写、动感摄影、艺术手抄报设计、心理健康主题漫画等内容,都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感受艺术之美,获得专业能力的提升。学生离不开快乐的校园生活,有效开发利用校园资源,可以更好地将美术教学拓展到生活之中,让学生的生活成为艺术美的源泉,它同样是职高美术教学的有效阵地。

三、走近传统文化,品味艺术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朵朵奇葩绽放着华美的色彩。精美的民间工艺剪纸、美丽的中华刺绣、风格多样的书法、喜庆的年画、曼妙的风筝、优雅的中国结……祖国传统文化浸润着浓厚的艺术气息,独有的“中国风”历来是世界艺术不可忽视的部分。因而,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走近传统文化,通过鉴赏、学习等方式将美术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效结合,为学生打造更为广阔的艺术课堂。例如,结合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红红火火窗花秀、春联大赛、为中秋月饼设计包装、为父母设计贺卡等主题教学活动,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其美术专业技能也在活动中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主题活动应注重与各个专业的专业特色相结合,如,电子专业可以多组织动漫美术设计,烹饪专业则可以多组织一些冷菜拼盘图案设计、主题雕刻等活动,相信从祖国传统文化中,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

四、触摸社会时尚,关注职业发展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②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紧贴时代脉搏,触摸社会时尚,同样可以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由于职高学生的职业特色,美术教育也承载着服务未来就业、提升学生审美及创造能力的重任,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时尚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职业发展,为学生未来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职高服装专业美术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缺乏必要的兴趣,甚至片面地认为服装专业只是技工,与艺术无关。结合服装专业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艺术鉴赏课堂上为学生准备了本年度国际时装周的有关视频,让他们从中感悟服装艺术的魅力,品味服装色彩中的丰富内涵,引导他们逐步深入艺术的殿堂,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如,结合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我在烹饪专业适时开展了“舌尖上的艺术”雕刻比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美术技能与职业发展有效接轨,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提升。

总之,美术教学资源无处不在,只要用心灵去探索,用眼睛去发现,就可以为学生开启绚烂多姿的艺术殿堂之门。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希望广大美术教师不断努力,开创职高美术教育灿烂的明天!

注释:

①王敏.兴趣让美术课堂充满活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8).

②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05.

参考文献:

[1]陈灿明.挖掘运用课程资源,提高职高美术课堂教学实效[J].职业,2011(06).

第3篇:教学资源的开发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学资源 教学改革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科学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有一定的目标性,要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服务,要有利于达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有利于丰富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特点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是多种多样的,要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使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必要进一步了解教学资源的特性。

1.生活性。教学资源内容的选择应与小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需要、唤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究欲望。科学的特征之一就是抽象性,这种抽象性使科学知识超越学生的日常经验,并与日常经验情景相分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学习科学教学的价值基础,离开学生的生活情景,科学教学中的知识就会丧失其价值基础。学科材料对男孩和女孩来讲都失去了生命力,变成了相当死的东西,这是因为它与情景分离开了。学生的活动范围构成了他们的生活世界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包含许多资源,学生在这个真实的空间活动中才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源于他们对生活世界的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他们熟悉的素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探究身边常见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探究性。探究性即教学资源要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进行实验等探究,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学。它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的发展、体现科学的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并反映当代的科学成果。因此,开发的教学资源要具有探究性,要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或者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的学习。

3.开放性。教学资源的内容要具有以科学为中心的开放性,即向科学技术前沿、生活、社会开放,提供资源的信息渠道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即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取各种信息,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科学教学开放性不仅表现在科学教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和创新机会。如科学教材中要求学生饲养并观察蚯蚓,但在没有蚯蚓的学校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条件选择其他的动物来代替。这种开放性还表现在,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资源进行主动的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二、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模式

1.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目标的确定。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目标是指开发者对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原因,这决定着开发者将开发哪些科学教学资源,如何开发这些资源。如是想通过开发条件性资源改善科学教学的教学条件,还是想通过开发素材性资源来丰富科学教学内容等。不同的开发目的将会产生不同的开发方式,导致不同的开发结果。

2.学科学教学资源普查和分析。这个阶段就是对现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普查分析,普查这些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存在形式等,分析其特点,筛选出有开发价值的、并可以开发的资源。

3.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建设就是对第二阶段筛选出来的资源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可以通过改造、整合等方式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原来繁杂的、被我们筛选出来的那些科学教学资源成为更加贴近我们需要的、真正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

4.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和评价。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是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关键,它关系到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活动能否有效的为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目的服务,能否有效的为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服务等。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利用的评价就是对科学教学资源利用后产生效果的评价。

以上四个环节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它的先后顺序取决于开发模式。并且在这过程中有些环节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如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是可以同时进行的。

三、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利用的方法

1.筛选身边的教学资源。我们身边的资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够进入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只有符合教育目标、符合学生需要的内容、方式等材料才能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构成要素或实施条件。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选择最有效、最有价值的那一部分。

2.改造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改造就是指根据小学科学教学具体实施对象和条件要求,对原有科学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变化、修改的过程。改造是小学科学教学资源转化为科学教学要素或条件的基本方法。

3.整合教学资源。整合就是指将不同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如人力的、物力的、经验的等,将其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统整,形成新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方法。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以对不同内容、不同形态、不同作用的科学教学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作用。如我们可以将小学科学知识与学生环境意识相结合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4.共享教学资源。共享是指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在一定的条件下,被多个单位或个人使用的一种形式。共享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率的方法。学校科学教学资源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资源共享可以达到优势互补与稀缺资源共享。

四、结语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科学性还应体现在它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上。在开发过程中要考虑学校的特点、实际条件、学生情况、教师能力和学校周围环境等条件,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与利用学校科学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寿建杨.农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及策略[J].科学课, 2009,(07) .

第4篇:教学资源的开发范文

一、化学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

绿色意识就是在化学教学及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目标就是在实验过程中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不再产生废物,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产生。从环境层面来看,它从源头上消除了污染;从科学层面来看,它更新了化学科学的基础内容;从经济层面来看,它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化学实验中进行绿色化学意识教育,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应学用并重,提倡探究式学习方式。如果学生拥有一套自己可支配的实验装置和药品,就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此资源。如课前的预习、课中的学习、课后的复习等,不论在实验室、教室甚至是家都可进行实验,拓宽了探究的空间,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主动探究,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

3.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现代教育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科学探究,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将探究思想引入到实验中来,进行整合。这对落实新理念、实现新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实验是探究问题的手段,而且不受场地限制,更有利于学生获取所需信息。

4.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实验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能够促进科学素养的提升,因为它没有固定模式,只要给出实验原理,学生可利用各种材料(主要是身边简便易得的废料),设计各种化学实验。由于化学实验自身优点,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边学边做,增加了动手的机会,改变过去等待和接受的学习为主动、探究的学习。同时化学仪器较简单,学生可以很快了解和熟悉绝大多数仪器,较快地进行设计实验,克服照方抓药的弊病。这样化学实验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全面提高其科学素养。

化学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上看,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科学思维的角度看,渗透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从能力培养角度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实验教育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教育功能的最大化。

二、化学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原则和策略

1.以实验室为阵地,开发和利用条件性资源

化学实验室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重要的条件性资源。学校应重视实验室建设,保障常规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要鼓励师生进行实验改进,自制微型化、环保型教具,发挥废弃生活用品在化学实验中的替代作用,如用饮料瓶、注射器、易拉罐做反应容器、集气瓶等。这样既丰富物质储备,又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应积极倡导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2.以校本实验为突破,开发和利用拓展性资源

生活中有丰富的实验题材,有效利用这些实验素材组织学生探究,是化学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镇。城内有蔬菜瓜果大棚基地,有大大小小的油脂化工厂,有著名老字号“花冠系列”,有化肥厂等等。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学生的化学学习,尤其为实验探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参观、调研,并开展探究性小实验。比如,在参观化肥厂后,有的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模拟氨的合成,有的兴趣小组对该厂排污口的水质进行鉴定;在参观麻油厂后,有的学生取其废弃物油膏(粗肥皂)进行成分鉴定和提纯,有的学生围绕校园食堂的食用油浪费状况和转化利用开展调查和试验。通过实验,学生把思维的视角从课本拓展到了社会,丰富了学习内容,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3.以师生智慧为隐性课程,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资源

完美的教学是精心预设的结果。然而,实验的多变性又常常促生灵感的闪现。教师若能敏锐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准确把握实验“意外”带来的教育契机,将使教学出现精彩的生成。

4.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体,开发和利用辅资源

第5篇:教学资源的开发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开发

如果在语文课堂当中缺乏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就很难开展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本文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希望能够对广大的教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的意义

要想保证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就必须要对语文课堂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教师应该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充分的借鉴,不断地完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使教学效率得以提升,并且使学生产生浓烈的对语文进行学习的兴趣。

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对初中生的个性发展具有十分有利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保证因材施教的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有利,能够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有效提升;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性和合作性创造能力的提升;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十分有利。

二、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当中,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使教师充分地认识到资源开发的重要性。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语文教学资源的重要性,很少有人对相关资料具有清楚的了解。在初中语文知识教学资源的问题上,大部分的语文教师只有一知半解。与此同时,在针对已经开发的语文教学资源进行应用的过程当中,很多教师只是对教学资源中一些内容具有浅层次的认识,而没有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导致没有实质的变化出现在课堂教学当中。

作为教学资源的接受对象,学生的语文成绩很难实现预期的效果,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往往并不是学生没有对语文具有足够的兴趣,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授课方式具有直接的关系。要想使课堂教学的单一方式得到有效的改变,就必须加强开发语文教学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可以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出来,大大地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得轻松,同时还会增强教师的授课热情。

三、如何有效地开发初中语文教学资源

1.开发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必须要与初中生的认知发展相适应

在针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的时候,要立足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加强学生的记忆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品质等四个方面。语文教师应该对语文课堂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对学生的品质进行培养。同时良好的学生品质也有助于初中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其不仅能够使学生热爱课堂教学,还能够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以提升。初中学习的重要保障就是记忆力的培养,在开发语文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使学生在学习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记忆力增强的目的。如果学生的记忆力和品质提升上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感知能力也就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

2.通过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对事物进行全方位以及多层面的解读。通过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可以使学生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明显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浓厚。教师利用影像以及音乐图片等进行综合教学,可以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情境建立起来。比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采用动画的形式,使学生能够对古诗中所描述的情景具有直观的感受,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并且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3.通过扩大阅读的方法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

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对更多的信息进行收集,而且阅读这种形式对学生眼界的开拓也十分有利。因此,教师必须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开展课外阅读,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独立的思考,最终能够将自己独特的见解产生出来,这样能够对学生评价、欣赏、理解以及感受能力进行很好的培养。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锻炼,想方设法使学生的阅读量得以提升,从而使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得到有效增强。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以自身的特点为根据有选择地开展阅读活动,从而对其研究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行很好的培养。

总之,积极地开发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可以改变传统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将文学知识采用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出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当中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最终全面地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很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庞淑平.探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7):17.

[2]吴新丽,蔡冠群.从视觉文化的角度论教学资源开发的改进[J].中小学电教,2011(Z2):99.

第6篇:教学资源的开发范文

关键词:航空维修;教学;工作任务;资源库

作为专业课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一批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同时还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量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应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普遍增多,而且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相比较而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方式基本采用点对面的形式。面对这种形式,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

1教学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在教学中,合理地使用各类教学资源可以增强课堂的活跃程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现阶段各个高校的教学基本以教室作为授课的主要场所,这种以教师和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限制着教学资源的使用。此外,在航空维修专业课教学中,由于专业以及企业的商业机密等不同原因,导致专业教学资源相对匮乏,这是专业课教师面临的难题。因此,教师有必要开发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在资金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以最小的经济投入获取相对较大的教学效果也是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2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

2.1自然物理现象

自然物理现象以及生活中的常识与学生最为贴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包含的资源广泛,在专业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将自然界的物理现象以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课堂,作为教学的辅助,透过物理现象的表面,发掘内在的规律,联系并结合课堂授课内容,如图1所示,一方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专业教学资源开发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课堂的生动性,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效率。

图1 理论知识与自然现象的联系

由于学生的基础有所不同,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能力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学生对生活常识以及自然物理现象的理解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自然物理现象和生活常识作为教学的一部分,通过简单的物理现象将学生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些现象,并找出内在规律,找到与课堂授课内容相关联的地方。把容易理解的物理现象作为教学的载体,可以将理论知识形象化,达到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目的,与学生良好的互动,提高课堂气氛,减轻学习的疲劳程度,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在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2行业标准

航空机务维修是一项专业、高技术性的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还需要很高的职业素养。目前,国内部分高校教学在某些课程教学中,教学与对学生素质的培养通常是脱节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理论方面的培养,综合实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中缺乏素质教育,这也就造成了教学与素质培养相对的分离,进而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此外,教学中与社会以及用人单位联系不够,对航空维修企业缺乏认识,相对于用人单位的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很明显的滞后性,这种培养模式的滞后会影响到学生对用人单位的适应。

在教学中应注意将航空业的标准融入到教学中。在某种程度上,专业素养的重要性甚至大于职业技能,知识可以学习,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有较大的提高,但专业素养却不是能在短时间内可以培养出来的。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应注意课程内容与行业的结合,将行业的素质要求以各种形式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不同的角度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行业的标准对于教学尤为重要。在各种教学环节中,对学生安全意识的灌输必须渗透在每个细节中。将航空工业行业人才特殊素质要求渗入到教学全过程中去。

日常行为规范的严格要求、安全保密意识的高度重视、质量意识的全程培养(工具定制管理、6S管理理念的实施、全程多元化质量监控、安全管理体系),保证了“安全第一、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保密意识”航空工业行业人才特殊素质的培养。

2.3通过学习任务挖掘教学资源

“工学结合”,以理论知识作为动手操作的指导,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又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的认识程度,提高学生理论的应用能力。创设的典型工作任务,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设置合理的课外学习任务,以工作过程、项目驱动为导向,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将知识点浸入到具体的工作任务中。

根据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分层次、分阶段,由浅入深创设不同层次的工作任务,一般可分为认识、分析、延伸三个层次,其特征以及能力要求如下表所示。

例如,“航空发动机滑油系统”学习单元,在滑油系统的分类(根据有无独立的油箱可分为干槽式滑油系统和湿槽式滑油系统)这个知识点,学习任务可根据以上原则构建,其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滑油系统自主学习工作任务

按照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的规律,分层次设置一系列学习任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更多的相似模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程度,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3形成专业教学资源库

在专业资源狭窄的情况下,专业教学资源的共享就显得尤为重要,将专业教学资源集中整合在一起形成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库。随着网络教育的逐步拓展,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成为开展网络教育的关键,为各类学习内容对象提供高效的存储管理,为各种使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存取功能,为教学管理者提供资源访问效果评价分析,从而提高教学资源对象的利用率,促进教学资源更好地为实际教学服务。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遵循实用性、综合性和发展性原则。资源库的建设,要有后续建设的不断扩充与完善,在稳定成型的基础上保持资源库的不断更新。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以专业人才培养为导向,为课程建设服务,如图3所示。

图3 专业资源库与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关系

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据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规格标准,满足专业课程建设的需求。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建设的基本要素,如课程标准、专业课程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库、专业资料库以及视频资料库等,支撑专业教师课程教学素材选用与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同时为行业职员提供业务学习参考。

4结束语

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资源仅仅是教学的载体,教学工作中与学生的沟通尤为重要。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很好地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教学环节中,教师是学生的老师,同时学生也是教师的老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合理地选用教学资源,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沈霞.区域大学教学资源建设“场域突破”之动力诠释[J].继续教育研究,

2012,(01).

[2]赵学凯.基于互联网的实验教学软件资源应用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

管理,2011,(12).

[3]杨保俊.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

管理,2011,(11).

第7篇:教学资源的开发范文

课堂教学资源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选用什么样的教学资源进入课堂,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学科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是教材。教师在备课时,要研读教材,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然后锁定什么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在选取的过程中不断与课程标准对接,提升教学理念,丰富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另外,专家编写的教材往往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水平,无法顾及个性需要及地区特色。因此还需要教师对教材“修饰”一番:或增加、或筛拣、或重组、或加工,以提升其利用价值。

二、从学习主体出发选择教学资源

教师在筛选地理课堂教学资源时,始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筛选课堂教学资源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生,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为使课堂教学资源的筛选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等情况进行评估,使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具有明确的指向。教师要研究学生现实水平,并立足他们的现实水平让其挑战潜在水平;要考虑他们现有的知识、技能背景;要结合学科特点,从学生需求出发选用课堂教学资源,再对其进行梳理、归类与整合,并通过教学进行验证,最后对教学效果及时反思。

现代社会,学生获得信息的来源广泛,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去开发地理课堂教学资源,这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也是很好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应发动学生参与搜集各式各样的地理课堂资源,并指导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去研究、思考,让学生在搜集和研究的实践中形成、锻炼能力。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对教学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宝库,它改变了学生的认知世界,使原来的书本、生活的二维世界向书本、生活、网络三维世界转变。学生对网络的使用也可以成为激发其学习动机的重要方式和成为其获取外部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教师也理应将网络资源纳入教学的视野中,将这些网络上的信息加工整合进教学中来,把平时教学中难以形容、难以展现的内容借助网络上的资源来完成。如讲授“澳大利亚”内容时,就可以“你心目中的澳大利亚应该是什么样子”为主题,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资料进行学习。

四、学会捕捉地理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

生成性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核心问题,要在课堂上动态生成,需要教师具有开放的课程资源理念、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灵活,要为动态生成资源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慧眼捕捉可生成的资源,如学生的疑问或奇怪想法、学生的一个错误、不同的意见、突发性事件等。

五、家乡和学生是最好的资源宝库

不论是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地理的教学,教师一定不能忽视从学生身边的所见所闻,即从他们生活中去挖掘资源。如在“澳大利亚”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体会该地区气候对当地农业的影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本地区的农民一般在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播种和收获日期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样顺势就引出了气候因素。在教学“珠江三角洲”的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珠江三角洲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进行以“家中或者同学、亲戚家中有哪些电器产地是珠江三角洲”为主题的活动。

六、学生的经验也是重要的资源

第8篇:教学资源的开发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程 教学资源 开发 运用

一、引言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教学的改革,已将语文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这一课题呈现在语文教师面前。教师应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开发运用能力,密切结合教学内容、学校现状及学生实际,积极开发和运用校内外课程资源,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由书本知识向现实生活、向自然界拓展延伸,进而发展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二、拓展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运用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1.挖掘教师自身和校园资源,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生花妙笔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课程资源亦是如此。开发课程资源这种行为本身就是锻炼师生发现、发掘能及整合信息能力的过程。课堂不仅是讲台,更是教师活动的“舞台”。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课程资源,是展开在学生面前的一本活的教科书。有的老师善于歌唱,可以在教学中一展歌喉,以情感人;有的教师善于书画,可以在课外活动中泼墨挥毫,一展技艺;有的善于演讲,可以在演讲比赛中慷慨陈词,以理服人;有的老师循循善诱,教学有方;有的老师宽容有加,爱生如子……总之,教师要善于挖掘自身的课程资源,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让学生学会进取、学会做人。校园环境及设施蕴含丰富的资源,如校容校貌的不断改善、校园文化气息的日益浓厚、师生活动的丰富多彩,等等,都是宝贵的资源。譬如,我校经常组织开展学生演讲比赛、书法比赛及教职工篮球比赛等活动。每次开展这些活动,笔者就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慧眼捕捉素材,用自己的生花妙笔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2.组织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观察、感悟及实践能力。

社会是个大舞台、大课堂,蕴涵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要树立“社会即课堂”的教学观,根据学生活动的兴趣和教学活动的要求,及时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村庄、山野、街道、工厂进行调查研究与采风活动,借此增强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在活动中学语文,彰显学以致用的思想。实践证明,这种社会交际活动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理解能力、观察感悟能力、写作能力等,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当然,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循规蹈矩,而要另辟蹊径,力求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创新、有所收获。为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笔者常跟学生一道设计学习主题,就家乡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变迁及当地人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的变化等开展调查,形成自己的认识,甚至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3.引领学生亲近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等自然及人文资源,增长学生的见识。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为此,笔者在教学中积极开发当地资源,组织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譬如,笔者所在的宿羊山镇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其中“宿羊山”这个镇名源于一个优美的传说。在笔者于春游踏青之际所组织的主题为“宿羊山民俗风情溯源”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笔者与学生一道兴致勃勃地登山游览,采集信息、整理资料。学生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于语文实践活动之中,获取关于“宿羊山”的好多资料,如关于“宿羊山”的来历,学生知道了山的原名叫“宿娘山”,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年西王母(王母娘娘)与东王公举行年会,他们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直奔东王公居处。在路经此山(现在的宿羊山)时,被连绵起伏的山峦及绿树丛林所动,便来到此山小憩,住了一宿,因此后人便把此山叫做“宿娘山”。后因此山上确实草木繁荣茂、绿树成荫、山羊成群,人们遂把宿娘山叫做“宿羊山”,并一直延续至今。活动中,笔者跟学生一起参观了位于宿羊山脚下的一个名胜古迹——“双眼井”。通过实地查看、采访当地村民,学生了解到这座双眼井是人工用青石砌制而成,距今已有一千年多年历史,一井两口,故名“双眼井”。村民告诉学生此井四季清澈透明,井水甘甜爽口,据说凡是饮用此井水的人从不腹泻,这便是“双眼井”的美丽传说。学生听后,颇感新奇,纷纷在井边驻足观看。此次的宿羊山之行让学生收获多多、感触良多。是开发课程资源的理念引领师生走出了校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才让当地的风情民俗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毋庸置疑,广袤的自然、缤纷的社会是一本生动而又神秘的“活”教材。教师引领学生打开这本活书,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搬到社会这个舞台上,可以让学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得到锻炼,培养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久而久之,学生随着对家乡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了解,随着自己探索脚步的不断迈进,自己积极进取的个性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形成。

三、结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各地都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不断习得语文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9篇:教学资源的开发范文

关 键 词:课程资源 现当代艺术 中等美术教育

在21世纪,学校美术教育更注重美术与文化及社会的联系,更重视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开发新的美术课程资源成为世界各国美术教育研究的新热点。美术教育界在设计美术课程时,吸收后现代课程的特征,走出了狭隘的纯粹艺术的圈子,拓展至更广泛的范围①。

一、美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概况

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育部门对美术课程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扩展,1992年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大纲》已经包含了与课程资源开发有关的条文。

在新的教学大纲公布后,美术教科书从开发乡土教材、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开展课外美术活动、增加教学资料、设备资源等多角度拓展了美术课程。但是,这些新的举措未能从相关的情境中发掘其内涵,更重视了内容,而忽略了学习方法和过程。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强调,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新认识。2001年7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国家标准》的实验稿完成,明确把美术课程的新资源归为三大类: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信息化资源。②可以说,新世纪的中国美术教育,在不断地努力探求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的美术教育课程资源。③

课程资源(Curriculum Resources)可分为目标资源与教学活动资源。④课程扩展是与之相关的概念,可分为“扩展计划”和“个别深造”,其中“扩展计划”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机会学参考书或教科书所容纳的基本知识以外的知识,它的资料来源是无穷无尽的。现当代艺术的学习属于教学活动资源里扩展计划的内容,并且具备了美术课程三大类新资源的特点。

二、中等美术教育与现当代艺术

1.中等美术教育的特点

我国的教育结构,从层次上可分为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从类型上可分为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其他类型教育。这里所研究的中等美术教育,虽然也涉及以上的各类型教育里的美术教学,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以及中等师范学校进行的美术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以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会员国大会通过并印发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为参照,把我国教育与国际教育分类接轨,其中2级、3级教育即初级中等教育与高级中等教育,对应为国内的初中阶段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受教育者的年龄约在12-18岁。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把美术能力的发展归纳为:机能性、图画记述、再现、灵感与表现四个阶段。他认为美感满足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个阶段中,处于第四阶段10岁以后青春前期的儿童开始注意作品的美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变化方式是可预知的,他们的认知行为与其年龄和成长阶段有关。他把儿童绘画分为感觉运动期、符号功能期、视觉思维期、具体操作期、形式操作期五个阶段。其中第五个阶段(12至15岁)的儿童喜欢运用想象对未来进行规划,兴趣指向未来和非眼前物,价值和观念变得重要起来⑤。因此,中等美术教育对儿童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学美术教育地位曾一落千丈,美术课随意被削减甚至取消。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美术教育从以前的“小三门”“调料课”“机动课”的可有可无地位已逐渐成为当今不可动摇的必修课,美术教育内容的单一性、纯技能性已被丰富性、艺术性、趣味性取而代之,美术教育的大美术教育观念得到了发展。

(3)中等美术教育就其教育类型而言,既有以美术本位教育为重点的职业中学教育和师范院校教育,也有强调教育价值的非专业美术教育的普通中学教育,可谓集两种不同取向的美术教育于一身。中等师范学校承担着幼儿园和小学美术教师的培养任务,更有它的特殊性。

2.目前中等美术教育里的现当代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是从20世纪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期中多种风格流派的总称。它经历了“反传统——形式创新——形式走向极致”的过程。它的基本形态因离开了当代人的审美理想,离异了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而受到人们厌弃,走向没落。当代艺术这一概念是针对现代主义产生的。在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波普艺术及超写实主义的成就而成为普遍的艺术潮流,即所谓后现代主义。⑥本文中所提到的“当代艺术”,特指在中国 90年代以来随着资讯国际化,艺术和当代文化背景发生的种种联系。

在中等美术教育中,根据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选择初中、高中、职业中学、中等师范教科书等教材。教材由国家统一组织编写,分“人教版”“沿海版”,书中范图基本沿用多年前采用的作品,形式较陈旧。中国美术史教程一般只讲到清末民初,学生无法从学校教育里正式接触当代艺术,充其量也只能接受一点零星的信息。

笔者就所在工作单位,对168名本校中等美术教育的学生及120名广东省小学艺术骨干教师进行了有关当代艺术的问卷调查。学生的调查中,能准确说出当代艺术的三种创作形式的占58%;能说出一到两个当代艺术家的名字或作品的占32%;不能肯定地说出当代艺术的含义和特征的占100%;希望通过在校的课程学习去了解当代艺术的占93%。教师的调查结果:能准确说出当代艺术的三种创作形式的占21%;能说出一到两个当代艺术家的名字或作品的不到1%;不能肯定地说出当代艺术的定义和特征的占100%;希望通过学习去了解当代艺术的占87%。

被试学生与教师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从上述的调查可见,学生比教师对当代艺术的信息更为关注和敏感,并且更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两者都对当代艺术的特征理解模糊,调查中还意外发现,69%的学生对行为艺术尤其关注。

直接作用于调查结果的因素有三方面:第一,地区条件。被试学生就读于广东省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文化、资讯较发达,有利于获得艺术的新信息。而被试教师来自广东省各地,包括边远山区,整体来说条件相对落后于前者。第二,年龄制约。青年学生精力充沛,个性强,乐于接触新事物。教师有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容易安于现状造成惰性,缺乏探求新知识的激情。第三,被试学生是在校的美术专业学生,包括师范类及非师范类,他们处于稳定的美术学习氛围当中。被试教师是艺术骨干教师,但根据各地的具体教学状况,有的美术教师教音乐课,有的音乐教师改上美术课,音乐、美术都教的也有之,分散了对美术领域的注意力,部分教师的美术知识不全面,对美术史学的了解更是停留在求学时期的水平。

三、在中等美术教育中引入现当代艺术的意义

1.开阔视野,强调包容性和开放性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沟通和西方现代艺术的传入,不同类型、性质的艺术活动层出不穷,艺术创作的形式、手段灵活多样。当代艺术本身多元化,极具包容性,世界各地的创作很活跃,任何东西都能被纳入艺术的范畴。它可让适合艺术的常规的不同的艺术观点共存;它有新的表现形式,如:装置方式、行为方式、观念摄影等,但从不排除传统的架上绘画和雕塑方式;它运用新的媒材,如数字媒介、光、电等,而不单是我们常见的纸、笔、墨、颜料;它告诉当今的艺术学科已不再像从前一样细分,模糊的专业界线和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正成为艺术领域的发展大趋势。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现当代艺术,让学生看到更宽广的艺术前景,避免成为新世纪艺术世界的“井底蛙”。

2.新形式、新媒材的运用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我国现行的普通学校的美术教学大纲,都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力,列为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一。⑦创造之初就是要超脱逻辑的羁绊,偏离思维常轨,这些从现代艺术作品可以体现。如西班牙画家达利的著名作品《时间的永恒》,改变了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对事物的本质变化进行富有想象的表现;荷兰石版画家埃瑟尔的作品《瞭望台》,从错视觉的角度打破了生活中的现实存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印象派画家的艺术探索成果,已经十分自然地融入中国艺术家的创作之中,在油画或者水墨画中,都可以看到汲取、融会印象派绘画观念和技法而获得成功的事例。我们不妨尝试超越习以为常的、普遍认同的写实主义的方法去看现代艺术,也不妨尝试将现代艺术联系当今的教学。

在中等美术教育中,基础课以素描、色彩(水彩、水粉)为主,加上部分的手工课,学生接触到的不外乎各种纸张、炭笔、炭条、炭精棒、水彩和水粉颜料、油画颜料等绘画及手工制作所用的常见材料。现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段超越了传统,一方面是对材料无所不用其极的运用。另一方面,体现在对艺术工具的选择之中,诞生及成熟于20世纪的各种新科技如摄影、影像,以及新兴的电子虚拟技术,都以艺术的名义聚集到一块,与传统媒材交互融渗,构成了当代艺术新的艺术视觉形态。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在谈到新艺术现象对现代生活的作用时说,艺术的形式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因为青年人、学生喜欢。这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⑧我国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以前苏派的教学模式为范本,以架上绘画教学为重,强调理性思维的观察方法,追求狭隘的“技”的训练。此方法所用的工具与材料较为单一,在普通学校里有相当的难度和单调性,学生无法从中获得丰富的视觉信息,思维方向是直线的、平面化的,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压抑了学生个性情感的发挥,往往使学生失去兴趣和信心,感到艺术遥不可及。当代艺术超越了传统的点、线、面、色彩等美术元素,因每个艺术家的情感不同,相同的媒材有了各自的符号意义,必然导致艺术风格上的多样化。阿恩海姆说过:“用任何媒介塑造形象都需要创造性与想象力”,“每换一种新的媒介,就需要产生新的创造⑨”。西方现代艺术发展过程中,每一次材料的更新都会带来艺术的观看方式的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代艺术重视新材料的探索与研究,尤其是与传统艺术媒材结合的综合实验,对技能的要求不一定很高,鼓励人们主动、积极地寻找表达自己的媒材,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成就了20世纪德国艺术大师博依斯说过“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可能。

3.通过艺术认识社会

当代艺术立足于迅速变化的生活和公众之中,赋予作品当下观念的同时,尽量使作品的含义浅显易懂,主要体现在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当代艺术家中不乏把流行文化引进,重新面对和思考中国的艺术、现实和历史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给予新的表达和阐释。如黄一瀚以人们熟悉的麦当劳叔叔形象进行创作:100多个一米多高的麦当劳叔叔手持玩具枪,涌进了铺天盖地的中国都市房地产模型,表现一种虚拟的战争游戏,表达作者对商业经济文化背后之争的忧虑。⑩

4.有利于艺术及教育的发展进步

现代艺术把形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艺术本身在近百年中发生了巨大而复杂的变化,拓宽了现代艺术的疆域。 当代艺术强调观念,所反对的正是传统的观念,但对现当代艺术的学习,并非对传统艺术的否定。现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是相互借鉴、融合渗透的。现当代艺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才能避免缺乏审美,避免苍白肤浅,避免在艺术全球化的大潮流里盲目迎合西方主流文化的口味。传统艺术运用西学观念思考本土问题,借用现当代艺术的语言,对自身进行反思并加以适当的调整,才形成了现今的文化及艺术探索。20世纪的现代主义在许多方面突然与传统分道扬镳,形成一种革命性的、充满活力的艺术创作方法,本身就可以回答有关当代艺术的进步问题。

新教学内容的吸纳,对于教育的观念将是一个新的挑战。不管是艺术还是教育,要做到真正的进步,必须要有多元平衡的学术环境,博大的胸怀和前瞻的意识,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5.有助于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

当代艺术具有灵活的创造性。它不单体现在多种创作形式和手段上,还将体现在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有侧重地发挥不同的作用: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可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生活工作的应变能力;对于美术专业的职业中学学生来说,可以提高创造美术作品的能力;对于师范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有自身的培养和善于运用美术手段和教育规律去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的双重意义。

师范美术教育的母机作用,在整个美术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否具有前瞻性、能否把握学术前沿的新动态是师范美术教育的关键。无论现在的教师还是未来的教师,如果本身没有做好这种准备,就无法迎接“知识爆炸”的时代和应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

6.顺应教育的迫切要求

“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引发的特殊案件在艺术界、法律界引起强烈反响——广州美院教师状告美术馆,称美术馆在“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中展出的两件作品“很恶心”,侵犯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权,(转第85页)(接第57页)要求赔偿。上海的一所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老师在课堂上播放有“性器官暴露”镜头的影片,几位学生在看了这些镜头之后“胸闷头晕”,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了这位播放影片的老师被校方解聘。诸如此类现象的产生,应归咎于某些学校培养太滞后的缘故,人们对艺术现象一直缺乏系统、全面和学科性的阐释。许多有识之士就现当代艺术与教育问题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呼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师李小山就艺术教育问题答友人问时,提到“要给未来一个交代”,陈履生认为“美术教育应对新的问题要有思想和学术准备”,朱青生教授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演讲时强调“现代艺术中艺术家的责任”,广东美术馆编辑胡斌在文章中问道:“谁来承担我们的当代艺术教育”,由此看来,把现当代艺术引入现实的美术教育更是有必要的。

然而,由于部分现当代艺术作品盲目模仿,缺乏思想深度,使人认为现当代艺术总是前卫的、荒谬的,只有艺术家才能看懂,因此作为教学内容必然存在争议。现当代艺术的发展,打破了许多传统的规范,也误导了许多人片面地求新求异,淡化了传统的审美标准。现当代艺术的多元性,以及新媒体的介入,使有些人认为新观念、新媒介可以代替技艺以及修养,由此导致了极端的行为艺术,如:虐杀动物和吃婴儿等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的低级庸俗的人物与作品。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拥有的美学知识十分有限,现当代艺术有许多艺术品往往无法归类到我们常常熟悉并联想到的传统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品之中去,因此需要重新认识。教师应该看到大部分艺术家及其作品都能体现积极向上的艺术良知,客观分析鱼龙混杂的现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分析判断能力。当代艺术有实验性、探索性,也容易作为当代艺术不成熟的象征。面对观念性越来越强、样式个性越发突出的当代艺术,产生困惑、难以把握,人们需要以更高的理论高度去做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另外,现当代艺术因为其观念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批评准则的漂移,反映到教育中就比较具体,当代中国高校美术教育的滞后,同样不能回应这些具体的问题。引入现当代艺术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对高校美术教学可谓一个有益补充,也使中等美术教育获得坚实的承托。

在目前的国际文化大背景下,资源是一种内在性的需求,我们只能在一种开放的心态和积极参与之下才能充分发掘,更重要的是,永远都有未完的“现代”“当代”,我们应该对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筛选,也没有理由去拒绝这个用之不尽的新文化资源。

注释:

①②徐建融.美术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第1版,第330页,第334页.

③张桂木.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第1版,第21页.

④转引沃伦(Warren),托尼(Torneyet al)《课程》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第112-113页.

⑤程明太.美术教育学.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3.第1版,第258-262页.

⑥⑩邹跃进.通俗文化与艺术.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8.第1版,第7页,第145页.

⑦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9.第1版,第261页,第105页.

⑧陈履生.以“艺术”的名义.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2.第1版,第3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