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业链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纵向关系治理是指为完成产业链上下游交易所形成的纵向环节之间的组织关系和制度安排,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的选择关系到上下游企业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的流动,对于协调与处理产业链上的纵向关系,推动产业升级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问题的研究已形成诸多不同的视角:古典经济学的企业分工理论主张分工的规模经济和交换倾向是新企业产生的前提条件;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势力观从技术专属程度和垄断控制势力角度解释产业纵向关系;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观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建立了研究组织安排的标准分析框架;新兴的企业能力理论则从管理学角度引入企业异质性假说来分析企业能力与企业边界之间的关联作用。上述理论为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问题的探讨提供了多种有益的思路,但多数研究将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看做相对独立的个体,没能将纵向关联企业作为一个复杂的共生系统来看待,忽视了其相互之间存在的共生关系,也就没能得到更为全面的纵向关系治理模式。
共生概念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最先提出,他认为共生是相互性活体营养性联系,是一起生活的生物体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物质联系[1]。共生理论早期主要应用于生物学领域,在美国生物学家马格里斯发展了细胞共生学后,共生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共生理论与产业生态学的融合是其在经济学领域最普遍和最直接的应用,不仅拓展了共生理论的研究范畴,也为某些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解释提供了新思路,产业共生就是在融合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研究方向。产业共生是指产业内作为独立经济组织的企业之间,因同类资源共享或异类资源互补所形成的共生系统,该系统促进了产业链横向或纵向、直接或间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本文拟把共生理论引入到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的研究中,将上下游企业看作共生系统的基本单元,通过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和共生关系的考察探讨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由于汽车产业内部企业间的纵向结构与横向服务相对完整,纵向关系特别是整车制造与零部件制造环节的生产组织有着较为鲜明的共生特征,因此本文的研究将围绕汽车产业展开,根据美国、欧洲和日本汽车业的共生关系及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为中国汽车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的选择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二、产业共生系统的构成要素
在共生理论框架下,纵向关联产业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复杂的共生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决定着产业共生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共生关系。下面就以汽车产业为例分析产业共生系统的构成要素[2]。
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系统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共生系统的物质基础。共生单元可分为同质和异质两类:同质共生单元的性质和功能相近,具有替代性特征,相互间存在竞合关系;异质共生单元的性质和功能差别明显,具有互补性特征,多呈现和合关系。汽车产业作为一个共生系统,其共生单元包括整车制造商、零部件(配件)制造商和零售服务商,各共生单元分别位于产品价值链的上下游环节,生产和经营功能互补,属于异质性单元。由于整车制造商同零售服务商之间的关系较为独立,一般采取直营店销售和特约零售商销售的方式,因此本文所研究的纵向关系治理问题重点围绕整车制造商和零部件制造商展开。
共生模式是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是对共生系统各共生单元间联系方式及强度、物质信息交流和能量交换的直观反映。从行为模式角度看,共生关系可以划分为寄生共生、偏利共生和互惠共生三种。在寄生共生关系中,作为共生单元的寄生者与寄主之间存在双边单向交流机制,寄生关系虽不一定对寄主有害但多有利于寄生者进化而不利于寄主进化;在偏利共生关系中,共生单元之间存在双边双向的交流机制,通常情况下共生关系对其中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但当获利方的进化创新对非获利方没有补偿时即认为对非获利方不利;在互惠共生关系中,共生单元在双边或多边交流机制的基础上具有进化同步性。对应于汽车产业共生系统,当整车制造商通过直接投资兴办或兼并收购的形式控制上游零部件制造商时,零部件制造商作为汽车产业集团的内部科层而存在,作为共生单元的整车与零部件制造企业之间呈现出寄生共生的关系;当零部件制造商通过市场化交易下的竞标及订单方式谋求与整车制造商合作时,交易的完成需要通过双方讨价还价来实现,整零制造商之间为偏利共生关系;当整车制造商同零部件制造商在市场化交易框架下形成了一种网络化的长期合作联盟时,二者依靠互补的资源优势共同应对多变的市场需求及市场竞争,体现为互惠共生关系。
共生环境是共生系统中除共生单元之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包括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共生环境是共生系统的外部条件,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其对共生单元行为模式的影响通过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来实现。根据共生环境对共生单元作用效果的不同,可分为正向环境、中性环境和反向环境。在汽车产业共生系统中,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量和偏好的改变、汽车产业所面临的市场状况、相关行业的发展和政府的政策导向都属于共生环境的范畴。不同于共生单元和共生模式,共生环境是共生系统的外生变量,但共生环境对于共生系统能量的形成和提升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共生环境有助于共生单元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如果不适应共生环境,共生系统的功能和效率将受到制约。
图1 产业共生系统的构成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共同决定了共生系统的条件、性质和特征,也决定着共生系统动态变化的方向和规律。如果以向量代表共生关系代表共生单元,代表共生模式代表共生环境(其中 分别为正向、中性和反向环境),则产业共生系统的构成要素可以表示为图1。由于共生系统内所有要素间的共生关系都是一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的组合,因此向量还可以表示为。其中,共生模式是共生关系形成的关键:一方面,共生模式直接决定了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生产交换关系,是界定共生系统类型的标志性特征;另一方面,共生模式反映了共生单元与共生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程度,是判定共生系统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三、汽车产业的共生关系:以美国、欧洲和日本为例
迄今为止,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已经经 历了三次重大变革,先后形成了美国、欧洲、日本三个世界汽车工业中心。从决定整车制造商与零部件制造商相互关系的共生模式角度看,以美国汽车工业为中心的时代对应于寄生共生关系,以欧洲为中心的汽车工业时代属于偏利共生关系,而以日本为中心的汽车工业时代则对应互惠共生的整零关系模式[3]。基于不同共生关系建立起来的产业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见表1)。
(一)美国汽车产业的寄生共生关系
1913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建立的T型车生产装配流水线标志着美国作为世界汽车工业中心地位的形成。在以流水线方式为核心的大批量汽车生产中,整零制造商之间形成了寄生共生的合作关系。作为寄主的整车制造商和作为寄生者的零部件制造商以异类共生单元形式共同串接成了汽车产业的生产链,其关联作用是依照流水线进程的先后顺序且只存在着单向关联。同时,作为同类共生单元的一系列零部件生产机构之间有着明确的生产分工,不会出现重复建设情形,很少存在竞争关系,相互间多是生产环节上的合作与衔接。
在寄生共生模式下,以流水线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汽车生产中,厂商将最终的整车产品投入市场,共生单元在中间生产环节往往只存在单纯的物质流动而不产生价值增值。整车制造商与零部件制造商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在纵向一体化的框架内,共生单元的关系较为稳固,作为寄生者的零部件制造商十分依赖寄主整车制造商,零部件制造商的进化发展不会对整车企业造成伤害,但往往要受到整车设计和生产的制约。以企业科层形式存在的共生单元间接应对共生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市场需求、竞争状况、关联产业以及宏观政策的变动可以传达到一体化企业,但无法直接影响共生单元。共生单元由于受到企业科层结构存在形式的局限,也无法直接对共生环境产生反馈作用。
(二)欧洲汽车产业的偏利共生关系
二战后,设计新颖、款式多样的欧洲车企逐渐超越了美国车企,世界汽车工业中心也因此转向了欧洲。设计和款式上的革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欧洲汽车产业中整零制造商之间的偏利共生关系。在以产品多样化为特征的偏利共生系统中,作为获利方的整车制造商和作为非获利方的零部件制造商都是以市场化条件下的独立经济实体形式存在的,双方构成的汽车产业链是在市场化交易与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关联作用具有市场交易的双向性与多回合性,而作为同类共生单元的零部件生产商之间由于生产和技术的相似性,存在极强的相互挤占和竞争现象。
在偏利共生模式下,以独立实体形式存在的共生单元在以市场化交易为主要生产合作方式的汽车产业链中,不仅存在着物质流动,也会产生价值增值。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建立起来的整零关系,在成本和利益因素的驱动下较为脆弱。零部件制造商往往会遭受整车制造商施加的转嫁成本,从而成为共生模式中的非获利方,而作为获利方的整车制造商在转嫁了制造成本的同时还会收获上游零部件厂商之间相互竞争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包括中间产品设计的革新以及性能的改进等。在共生环境方面,整零制造商通常直接应对共生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市场需求、竞争状况、关联产业和宏观政策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厂商的经营决策,而共生单元对共生环境的反馈作用则体现在产业层面,但多是产业内部企业间的替代与挤占,对共生环境的影响较为有限。
(三)日本汽车产业的互惠共生关系
20世纪70年代,注重品质、生产精益的日本汽车业成为了新的世界汽车工业中心。在以“丰田模式”为代表的日本汽车产业中,整零制造商形成了独特的互惠共生式产业共生系统,作为共生网络节点的整车制造商和零部件制造商以市场化条件下集团或联盟框架内的独立实体企业形式存在,二者所构成的汽车产业链是在集团或联盟框架下广泛的合作网络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关联作用具有紧密、复杂和多向的网络结构特征。作为同类共生单元的零部件制造商出于共同利益的考虑,相互之间存在良好的交流与协作。
在互惠共生模式下,共生单元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流动以及价值增值是在复杂的合作网络中产生的,整零制造商基于共同生存战略和互惠利益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其稳定程度介于偏利共生和寄生共生之间。互惠共生下的共生单元在网络化的共生合作框架中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且任何一方的发展演化都会通过网络机制对其它参与方产生积极影响,从而达到协同提升的效果。共生环境方面,集团或联盟框架下以独立实体企业形式存在的共生单元通常也不直接应对共生环境的作用,市场条件、竞争状况、关联产业及宏观政策的变动首先影响集团或联盟层面的经营决策,进而通过网络路径传导到共生单元。反之,在基于互惠共生关系所建立的网络合作模式中,各参与方有着极为相似的利益追求和共同的价值目标,所形成的汽车生产集团或战略联盟在整个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系统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市场地位,其对共生环境的反馈作用较为明显。
四、汽车产业的纵向关系治理模式
汽车产业具有一条从原材料供应到零部件及整车生产,再到汽车销售和修理,包含诸多生产和服务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其中零部件生产商和整车生产商之间的纵向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汽车产业的绩效,而纵向关系治理就是对纵向交易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所进行的构建与设计。根据汽车产业共生系统的分析,整零制造商之间的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由共生关系决定,结合美国、欧洲和日本汽车产业的不同特征,纵向关系治理也呈现出不同模式[4][5]。
(一)科层式治理:美国汽车产业纵向关系治理模式
在以福特T型车为代表的美国汽车生产中,实力弱小的零部件制造商为了适应大批量生产的需求与整车制造商形成了科层式的纵向治理模式,即具有企业内部科层结构的纵向一体化模式。科层式治理模式下,产业链上游的零部件制造商依赖于下游的整车制造商,作为治理客体的零部件制造商对于整车制造商下达的管理指令有很强的执行力;处于主体地位的整车制造商能够有效地管理零部件的生产,在确保上游中间产品供应的同时对资源特别是具有知识产权的资源起到了有效保护作用。科层式治理以主导企业为核心在企业内部自行组织产品开发和投入品生产,物质、信息和能量的流动属于科层结构下的单向流动:整车制造商提供具体的生产规格参数,拨付专门的设备和原材料采购资金,委 派专门的监督管理人员从而控制了零部件制造商的整个生产活动;零部件制造商只能按照既定规格要求生产中间产品,并以等于或接近成本的价格提供给整车制造商,由此大大降低了纵向产品交易的成本。
早期美国汽车产业科层式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的出现,受到整零制造商之间寄生共生关系的影响:实力弱小的零部件制造商无法达到单独进行产品设计开发的要求,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下游合作方引导并组织其产品生产;同时,实力相对较强的整车制造商也很难在一体化企业外部找到能力足够强大的,既能满足其大批量生产需求又能够有效保护设计生产专利的零部件供应商,科层式治理成为较为理想的选择(见图2)。在科层式治理模式下,寄生者与寄主能够建立长期稳固的寄生共生关系,有利于对整个生产环节中的复杂投入品、成品以及知识产权资源的有效控制。当然,作为寄生者的零部件制造商很难在该治理模式下产生足够的自主研发激励,零部件生产和技术创新受到很大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
图2 科层式纵向关系治理模式
(二)领导-市场型治理:欧洲汽车产业纵向关系治理模式
在欧洲汽车产业中,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零部件制造商谋求市场化条件下的纵向合作,而实力较强的整车制造商则发挥其在产业生产中的领导作用,二者形成了领导-市场型的纵向治理模式,即订单式的领导控制与市场化的有效竞争相结合,整车制造商依靠订单契约领导着与零部件制造商之间的市场化合作(见图3)。领导-市场型治理的前提是市场化交易,零部件制造厂商开始以独立实体企业的形式存在于市场化条件下,但在纵向关系中处于客体(被领导)地位;为数不多的整车制造商依靠其拥有的买方订单决定权占据着主体(领导)地位。在领导-市场型治理模式下,整车制造商公开具体的产品指标和采购数量,在寻求合作伙伴和建立契约的过程中,一方面会充分比较上游供货方的生产能力和制造技术,促使零部件制造领域内形成有效的竞争,另一方面会对上游被领导企业形成利润压榨和成本转嫁。零部件制造商在尽力满足产品质量及设计要求的前提下,为了能够在市场化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并获取订单,不仅要承担自身研发活动的风险,还要承受生产订单可能带来的采购、仓储和物流运输等预付成本。如果缺乏外在的补偿机制,单纯的领导-市场型治理的利益分配是不均衡的,主要参与方之间将产生讨价还价等交易成本。
领导-市场型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的出现,受到欧洲汽车产业整零制造商之间偏利共生关系的影响。具体来说,为了实现汽车产品的多样化,实力强大的整车制造商集中精力开展整车设计革新,迫切需要通过订单契约实现零部件生产环节有效的市场化运作,降低中间产品的生产组织成本;同时,实力较弱的零部件制造商为了生存需要不得不加速零部件产品的生产技术革新与产能升级,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在偏利共生关系下,领导-市场型的治理模式成为零部件制造商和整车制造商纵向关系治理的必然选择,尽管该模式中的获利方(领导厂商)和非获利方(被领导厂商)的共生关系较为脆弱,但由于引入了市场化的交易手段,促进了零部件制造企业的有效竞争,对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模块-关系型治理:日本汽车产业纵向关系治理模式
在以丰田公司为代表的日本汽车生产中,零部件制造商具有强大的研发实力,能够与整车制造商开展平等互利的合作,不仅使整车的设计生产趋于模块化,而且整零关系也实现了系统性的网络化合作,形成了模块-关系型纵向关系治理模式,即局部的模块合作与系统的产品开发相结合,整零制造商对于复杂的产品规格和标准信息存在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见图4)。模块-关系型治理模式的关键在于合作网络的搭建,逐步发展壮大的零部件制造商与整车制造商实力相当,有能力为整车制造提供模块化产品。整零制造商的双边关系不再是相互制衡,更多地体现在系统性的产品设计和开发合作上。在模块-关系型治理模式下,虽然参与方对合作的最终结果和产品特征可能都没有清晰的概念,但却在只有共同参与到一定的组织关系中才能解决整车设计和生产问题方面达成了共识。整零制造商在技术、信息和资金等领域开展全面的合作与共享,整车制造商会参与零部件设计与技术升级的过程,零部件制造商通过自主研发提升产品性能的同时也将对整车设计制造提供建议。该种治理模式的形成一方面受到经济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以丰田公司为代表的日本汽车产业追求“精益生产目标”的引导。
图3 领导-市场型纵向关系治理模式
图4 模块-关系型纵向关系治理模式
模块-关系型纵向关系治理模式是由日本汽车产业内部实力相当的整零制造商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所决定的。为了实现精益生产目标,整车每个模块部件的设计生产都须达到较高的水准,这就要求整车制造商与零部件制造商之间实现系统性的开发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各方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技术、信息和资金在复杂的合作关系网络内流动,无论是整车还是零部件制造商都是合作网络中不可或缺的节点。因此,模块-关系型治理成为最适合零部件和整车制造商互惠共生关系的一种纵向治理模式,不仅有利于参与方形成较为稳固的共生关系,促进生产要素在共生单元之间广泛的交流合作,而且能够使各方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激励了共生系统潜在能量的发挥,极大地推动了汽车产业的进化。
五、结论与启示
在全球化生产的背景下,产业链上的纵向分拆与重组现象日趋活跃,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对于推动产业升级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对产业共生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讨论,以美国、欧洲和日本汽车产业为例比较分析了寄生共生、偏利共生和互惠共生等三种共生关系的特征,进而探讨了不同共生关系下的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得到如下结论:科层式治理适于存在寄生共生关系的纵向关联产业,在一体化的企业科层框架下,对纵向环节的生产组织和物质交易有着很强的控制力,能够有效地保护自有产权资源;领导-市场型治理符合具有偏利共生关系的治理对象,一方面发挥了领导企业对于纵向关系的控制作用,另一方面也在一定领域内引入了市场化的有效竞争;模块-关系型治理有利于存在互惠共生关系的纵向关联产业,通过模块合作实现大的生产部件 的精益生产,采用关系型的系统合作开发又能使得最终产品具备更好的性能,参与方在获得共同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发展。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生态农业产业链
1、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1.1现状
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结果,2007年某流域TN、TP排放量分别为2.74万t和0.33万t,其中来自农业面源的TN、TP分别占48%和32%;滇池每年氮磷人湖总量为1.72万t,其中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有4719.1t,占滇池流域氮磷污染总量的27.4%;根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中的估算,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TN和TP分别占太湖流域TN和TP总污染量的77.0%和33.4%。农业面源污染的贡献率远远超过来自工业和城市生活的点源污染,已成为中国各重要流域的主要污染源。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必须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纳入环境保护的重要议程引。
1.2成因分析
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途径主要包括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养殖业污染、农业废弃物污染及农村生活污染等。中国的农药使用量居世界第一位,1990年为73.3万t,到2009年已增长至226.2万t;而且所使用的农药一般毒性大且具有化学和生物稳定性,利用率不到30.O%,未利用的部分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中国化肥的平均施用量高达400kg/hm,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其中主要粮食作物的氮、磷、钾肥利用率虽已经进入国际上公认的适宜范围,但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未被利用的养分通过径流、淋溶等方式进入环境,污染了土壤、大气和水体。畜禽粪便的淋溶性强,能通过地表径流污染水体。
2、生态农业产业链技术
生态农业产业链技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方式由“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的传统模式向“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产品”的循环模式转变,实现物质能量的相互转换和多层次利用¨。农业产业链适合建设在集种植、养殖、农副产品为一体的农业区域,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将各相关农业产业串联起来,在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的同时,还可以达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水质的目的。
3、“种一养一加一生”循环一体化产业链技术体系
“种一养一加一生”循环一体化的生态工业园,是通过集合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生活等各独立链条而构建的循环产业链,以实现物质能量的逐层利用和循环再生。笔者首次提出利用“种一养一加一生”循环一体化利用的产业链技术体系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水环境的思路。该技术体系以源头无害化、过程资源化、末端生态化和控制规模化为原则,通过各项技术的联控应用,实现养分、食物链的循环延伸与农业面源污染物的零排放控制,有效改善当前的水质状况。本体系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无公害的生态饲料生产技术
随着养殖业的集约化发展,高效与防病成为生产中的重要指标,导致含激素与抗生素等的饲料添加剂大量使用,造成了重大的污染和危害。生态饲料具有维持动物体内微生物菌群平衡、增强机体免疫能力、营养促消化和防病治病的能力,具有显著加快畜禽的生长速度、防病抗病、减少饲料用量和提高瘦肉率等作用J。虽然目前生态饲料存在相对成本较高、配方研究和加工工艺缺乏等不足,但是生态饲料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无公害的生态饲料生产将有利于养殖源头污染的高效控制。
3.2低污染零排放的生态养殖技术
生态养殖是一种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畜牧业发展模式。发酵床养猪技术是结合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提出的一种环保、安全、有效的生态养猪方法,其基本模式是将锯末、谷壳、玉米秸秆等农副产品作为垫料,利用固体发酵剂对垫料建堆发酵,然后铺进猪舍形成垫床。猪粪尿直接排放在垫料上,迅速被垫料中的有益微生物分解转化,整个饲养过程达到零排放、无臭味、无污染。
3.3以发酵垫料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腐殖酸肥料加工技术
废弃垫料富含腐殖酸、有益微生物和作物所需的丰富营养成分(N、P0和K0养分之和大于等于7%),是一种具有潜在价值的资源。废弃垫料资源化利用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因量选型”,可以将废弃垫料作为食用菌培养基的主料,或经简单粉碎加工后作有机肥。黄义彬等将发酵床垫料堆肥30d腐熟后,pH值和有机质、全氮、全磷、总养分的质量分数分别达到7.2、37.8%、2.5%、3.7%和7.6%,达到了中国农业行业标准中关于有机肥料的相关规定。可见,以发酵垫料为原料的生物腐殖酸肥料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而且还能有效减少农田径流中的污染物,具有可观的环境效益。
4、结论与展望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是造成当前水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利用生态农业产业链技术构建“种一养一加一生”循环一体化的生态园区,是改善农业面源污染状况的有效方法。在生态农业产业链条中,在不同的环节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的技术类型,从源头、过程和末端等不同阶段齐力控制。在种植方面,推广科学合理的农药化肥使用技术,提倡生物腐殖酸有机肥的推广和应用;在养殖方面,从生态饲料无害化的源头把控,实施种养区域平衡,力争物质循环利用;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充分利用各个环节中的废弃物,开展生态饲料、生物有机肥等的加工,实现资源再生和链条循环;在农村生活污染方面,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技术实现污水的原位消纳与循环利用,最终实现水资源的保护和水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目前,企业和承包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多形式、多样化的,既有经营层面的结合,也有产权层面的结合;既有松散型,也有紧密型。这取决于双方对风险的认识及农产品的特性,多是建立在双方自愿基础上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市场联结方式。企业根据市场行情和加工的需要量,凭借自身的信誉,在市场上随机收购农产品,双方不签订合同,自由买卖,价格随行就市。这种方式对团场职工来说,基本上处于原料提供地位,一方面为了寻找交易对象往往要付出较大的市场交易费用;另一方面还要独立承担市场波动的风险。对企业来说,一方面要为寻找交易对象付出很大的市场费用;另一方面缺乏稳定的供应关系,产品的规格与品质难以统一,不利于保证加工后的产品质量的一致性。虽说这种买断型利益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问题,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职工还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仍处于“弱势”状态,缺乏长远发展的积极性。这种方式可能造成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基地建设缺乏保证,龙头企业缺乏稳同的原料基地。
(二)合同联结方式。即企业根据自己对农产品的需要,通过与团场、承包职工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责、权、利,以契约关系为纽带,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合同联结方式大致有4种形式:
1.保证价合同。即签订按保证价收购的合同,保证价基准是生产成本+平均利润,以保证承包职工与企业都有利益。但签约双方能否履行合同与市场价格波动有很大关系,当市价低于保证价时,职工和团场不会违约,但企业可能违约而向市场收购;当市价高于保证价时,职工极有可能将签约农产品采取各种方式投入市场出售。这种按保证价收购的合同方式一般适用于用途较单一,需求者数量少,供求关系比较稳定,具有买方定价的农产品。
2.市场保护价合同。即双方按一定标准核定保护价格,作为收购的最低基准价格。在合同中规定,当市价高于保护价时,按市价收购,但低于保护价时,按保护价收购。这种合同的利益分配机制,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问题,而且解决了在竞争中职工利益的保护问题,双方有了这样的经济约束,并在农产品的生产、收购等环节上互相负责,职工有了稳固的龙头企业带动,企业也建立了可靠的原料基地。保护价合同使职工利益得到保护,但市场风险都由企业承担,如果企业不具有很强的实力,就会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甚至造成巨大亏损或难以为继。
3.市场保护价+优惠服务合同。即龙头企业为承包职工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双方签订合同,确定职工提供农产品的数量、质量、价格及企业为职工提供服务的项目。双方经济责任明确,经济联系紧密,互为对方负责,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这种利益联结机制不仅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而且还解决了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双方关系趋于稳定化、长期化,农产品质量也有保证,对促进产业化经营效果明显。
4.市场保护价+返还型合同。即龙头企业拿出一部分加工、销售环节利润以多种方式返还给职工,双方签订合同时,确定农产品的数量、质量、价格和企业的返利方式。企业按合同规定价全部收购农产品,年终结算时按产品数量、质量返还利润,有的拿出一部分利润反哺农业,用于基地建设。双方经济联系紧密,合作时间长久。这种联结机制使职工分享了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积极性显著提高,企业则风险加大,而且返利操作程序复杂,但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来说利大于弊。
(三)参股联结方式。指职工、团场以资金、土地、设备、技术等要素人股,在龙头企业中拥有股份、参与经营管理和监督。双方签合同时,明确农产品的数量、质量、价格及企业按股分利的办法。这种利益分配机制中,企业与团场、职工不仅有严格的经济约束,而且作为共同出资方组合成新的企业主体;职工也可以参与管理、决策和监督。企业以股权为纽带与团场、职工结成利益关系,成为股份合作制法人实体。入股的职工则成为企业的股东和企业“车间型”经营单位,相互拥有、共兴共荣,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关键词:供应链;质量管理;管理模式
自二十世纪末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市场竞争也越发的激烈。在新的市场变化之下,企业的发展呈现许多新的趋势。由于科技的发展迅速,企业在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方面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只有凭借产品的独特优势才会使得企业获得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企业一贯的追求统一管理模式中,在新的形势之下,这种传统的模式也出现了很多的弊端。本文主要是根据世界上众多的大型跨国公司所采取的供应链模式,深究其产生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案。
在本文研究如何实现供应链中的质量管理体系,以提高供应链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目标,探讨其产生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最终赢得更多的收益。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x
供应链的含义已经普遍被企业所应用,但是我们还没有丰富的研究经营得出统一的定义。从供应链包括的企业范围来看,主要包括三个发展过程:企业内部存在的关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直线关系、企业之间的网状联系。在早期的理论中,供应链被认为是企业内部中的一个过程,主要是企业把从外部购买的原材料进行深加工再传递给各大经销商的过程。在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中,虽然具有一定的认识局限,但是企业却十分重视自身资源的利用。最近,出现的关于供应链管理新的含义围绕着核心的企业开展,这是一种网状关系。从新型的供应链管理中,我们可以了解三种关于它的定义:从物流角度来看,供应链强调产品的运输问题,关注其地理分布以及物流集成;狭义的供应链认为物流涉及不同的功能领域,强调供应商、生产制造商、分销商与最终客户之间的联系,并不强调全部的价值链;广义的供应链强调整个价值链,它不仅包括获得订单之后所有的活动,还包括从原材料加工到最终消费者的所有环节。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不同的学者对供应链有不同的定义,但是供应链始终都是围绕核心企业进行的,是一个包含了供应商、经销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网状结构。由于供应链其根本是从物流管理中实践而来的,所以供应链管理就是对供应链中的各种环节的物流管理,如果物流管理是一种管理思想,它就会有自己的物流计划和控制的基本职能。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实现在交易过程中的相关控制、计划,供应链管理也是一种流动的管理方式。
自从二十世纪末出现了供应链管理之后,质量管理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在不断的改进和实践中,企业对质量管理的要求愈发的严格。质量管理不仅包括管理相关的质量活动,而且也包括控制相关的质量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可分为三个阶段:以检验为主的阶段、以统计管理为主的阶段、追求全面质量管理的阶段。这三个阶段的要求层层递进,对于使用方法也逐步更新。
二、供应链中质量管理的主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竞争力,使得顾客更加满意
在如今的社会中,“顾客是上帝”这句话一直是服务行业的服务标准。而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顾客的需要,做出真正能让顾客满意的商品。要想实现这一根本目标,就需要每个企业都能够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商品与服务。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每一步的工作流程都能够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确保企业的每一个衔接活动都能够平稳有序的进行。只有为顾客提供价值增值的商品,才能提升顾客的价值,进而提高供应链的价值与竞争力。
(二)有利于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培养企业默契
在供应链中,企业是一个节点,而供应链管理就是连接每一个节点,用有效的方法使得每一个节点都能够高效运转。实践证明,只有加强了企业之间的合作,才能产生良好的绩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解决企业实际运转中操作性差的问题。以质量作为中间变量,加强多方协作,从而保证质量的提升。只有每个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供应链管理为中心纽带,加强企业间的协作,才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商品质量,使顾客满意。
三、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质量管理的挑战
新形势之下,企业面临的不仅是国际上跨国公司的外来挑战,也面临着国内市场的严峻竞争。为了应对新形势下的种种挑战,企业必须做出自己的应对策略,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供应链管理要求核心企业不仅能够管理好企业内部的相关问题,而且还要求对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都能够进行相应的管理,只有二者相统一,才能集成战略和战术上的动态管理。各企业只有制定共同的战略要求,实现战略上的合理配置,才能使企业的每一环节都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企业应该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共享、质量的策划与控制改进、以及工作环境中的各项职能的集成。
要实现供应链基础上全面流程的质量管理,首先就要实现对物流的质量管理。在这一步中,要对有形物品和物质流动中所涉及的各种活动进行质量管理,主要是保证产品的质量。其次要实现对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质量管理,在这一过程中要保证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准确性,还要保证资金的顺利流通和完整性。然后要实现对服务质量的管理,在运用供应链传递产品的时候,不仅要给最终顾客提供有形的商品,还要提供使顾客满意的服务。
供应链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供应链中的质量管理就是对这些关键的流程加强质量的管理和控制,确保能够提供顾客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供应链中质量管理的范围只是局限于企业内部,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的质量问题和市场的竞争力。在传统的企业观点中,忽视了供应链中的中游企业发展,无限扩大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局限性。
这并不是阿狸第一次出现在游戏中,早在2010年阿狸便作为宠物首次出现在QQ炫舞游戏中,随后阿狸作为知名形象又出现在多款精品游戏中。从动漫、游戏两条路线出发,阿狸用行动重新定义着中国原创动漫与手游联姻的内涵。
2014年3月16日,阿狸迎来8周年。“未来我们将用成长姿态迎接品牌战略布局的第8个年头。”在接受《融资中国》采访时,梦之城首席执行官于仁国意气风发。
谁是阿狸
一只穿着白色小短裤的红色小狐狸,以可爱、单纯、温暖的形象迅速蹿红于网络,它的名字就叫阿狸。今天的阿狸拥有1200万线上注册粉丝,活跃在各大互联网平台。
从一夜成名的互联网形象成长为涉足绘本、动画、游戏、产品、授权等多领域的知名动漫品牌,2014年6月阿狸连续第二年获得了美国授权业大奖的提名,和Hello Kitty,Minnie Mouse和Monster High等世界知名品牌角逐,在拉斯维加斯展会上阿狸也吸引了很多合作伙伴。
阿狸早已习惯于走向台前。从2009年到现在,“阿狸”刚刚5岁,但是它已经数次斩获国内外奖项:“2011国家动漫精品工程”动漫形象、“第三届中国十大卡通形象”、亚洲区最佳新晋授权品牌……运营以“阿狸”为主的原创动漫形象的北京梦之城文化有限公司也得以声名鹊起。尤其是在2013年9月11日,2013第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暨首届中关村-硅谷创新创业大赛中,经过激烈角逐,梦之城斩获成长组桂冠。
“这次大赛中,权威性和官方性证明了大赛对梦之城的肯定,能在中关村这个蓬勃发展的地方获得如此荣誉这对企业来说是极具鼓舞性的,大赛的全面性和开放性给梦之城提供了更宽阔的视野和更多的项目机会。”对于参赛的目的,在接受《融资中国》记者采访时给予了这样的回应。
2014年3月16日,阿狸迎来8周年。“未来我们还会在全国范围内开拓多家销售渠道,用成长姿态迎接品牌战略布局的第8个年头。”于仁国表示。
据悉,阿狸形象于2006年首次亮相,至今已有数千万粉丝、动漫点击次数达到2.3亿次,图书销量突破220万册,成为名符其实的国内第一原创动漫角色。
“阿狸爸爸”的算盘
阿狸有两个“爸爸”,一个是称为阿狸之“父”的徐瀚,是阿狸形象的创造者,还有一个是“教父”于仁国。二人是梦之城的开创伙伴,前者担任创造,后者是CEO担任运营。
徐瀚,原创动漫形象阿狸的作者,现为梦之城执行董事,负责内容创作和视觉设计。徐瀚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得视觉传达专业硕士学位。高中时期创作了阿狸形象,并在2006年以童话绘图与四格漫画形式在猫扑、天涯等知名网站亮相,迅速成为互联网上最炙手可热的动漫形象之一。从2009年开始陆续推出了原创动漫绘本《阿狸・梦之城堡》《阿狸・永远站》和《阿狸・尾巴》。
于仁国为梦之城首席执行官,负责公司运营和整体管理,亦被称为“阿狸教父”。他先后获得清华大学理学学士学位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国际MBA学位。在加入梦之城之前就职纪源资本,长期关注中国互联网、动漫、娱乐消费领域,参与并顺利完成了在易才集团、一茶一坐、汇通天下、久娱、多玩游戏、优视动景及7K7K等多个优秀项目的投资和管理。
据说,阿狸这个形象是徐瀚在高中讲堂上画的,开端他预备画一个猫型的卡通人物,可是越画越像一只心爱的小狐狸。2005年,他为了讨喜爱卡通人物的女友欢心,把阿狸的形象完善了一番,成了如今的容貌。
与传统方针定位为小朋友的动漫人物不一样,阿狸的方针客户是从15到25岁以上的人士,以女性白领为主,地域包含一线到三线城市。因而,怎么吸引成年人的目光并投合其口味,对阿狸来说是一大检测。
在于仁国看来,会讲故事是阿狸成功的重要因素。“浅显来说,阿狸的绘本是成年人的‘心灵鸡汤’。”他说,阿狸的绘本首要是传达普世价值观,但它并不是一个完满的人物,有粉丝会把它作为个人,因为阿狸和他们的心路历程很类似。
从2009年开端,梦之城连续推出阿狸绘本《阿狸・梦之城堡》、《阿狸・永远站》,就占据绘本商场,跃居当当网、杰出网动漫绘本销量冠军,总发行量高达100万册。
除了讲好故事,阿狸也懂得用互联网的方法粘住用户。“用户群基本是互联网一族,互联网是最好的重要阵地。”于仁国认为,“凭借互联网的途径,成本比拍片低很多,并且传达效率高。”
通过梦之城团队的努力,以阿狸为原型的QQ表情、漫画、绘本等很快在QQ、门户网站及微博上火起来,聚集了大批人气,仅是阿狸的表情就有几千万的使用量。如今,它的微博重视粉丝超200万,是人人网上具有最多粉丝的自创动漫形象,居百度贴吧国内自创动漫形象首位。
虽然阿狸的绘本出售成果超卓,但于仁国并不认为绘本发行是阿狸的商业化试水。“仅仅有了好的创造,很自然地将之出书成册,绘本并不能成为阿狸的支柱性商业模式。”在他眼里,阿狸的周边商品出售,为梦之城赚取了第一桶金。
所谓周边商品,首要包含三个方面:售卖动画片内容,出售周边商品及做授权。在授权协作上,阿狸的协作公司也都来头不小,麦当劳、DQ、凡客、珂兰钻石、百度、麦考林、新浪微博等都是其协作目标。
于仁国向《融资中国》记者介绍,“梦之城有一个特点,有很多动漫企业在授权时采用授权费一口价买断的合作方式,而梦之城则是采用授权费加销售分成的方式,与授权厂商共同开发、推广授权产品。因此,再小的合作案例我们也是要基于分成模式的。一个好的授权合作一定是需要双方一起参与,达到共赢的结果。”
布局动漫全产业链
早在2012年,梦之城就获得了纪源资本千万元的投资,2013年梦之城再次获得复星昆仲资本与纪源资本联合注资。
此前,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李宏玮表示,投资阿狸,一是因为看到了一个在动漫领域少见的一流的复合团队。CEO于仁国在阿狸之前,曾在纪源担任投资经理,参与了多家互联网公司的投资和管理工作,能力深受认可。二是因为中国的文化消费需求飞速增长。中国动漫领域还处在早期阶段,发展潜力巨大。
对于再次投资,李宏玮表示,投资梦之城以来,公司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团队进一步壮大,无论在内容创作、多渠道形象传播、出版物发行,还是在衍生品设计、生产、销售、跨行业合作、IT与新媒体策略等方面都有更强的提升。希望打造更多一流的本土形象,成为中国动漫产业化的领先平台。
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写过一本著名的哲理小说《蝇王》,说的是未来的一场战争毁掉了人类的和平。一群孩子乘着飞机逃离战火,不想飞机失事,孩子们被困在了一个荒岛上。最初孩子们齐心协力,共同应付随之而来的种种困难。但在一片陌生的、远离规范制约的土地上,人性恶得到了空前的释放,孩子们最终自相残杀、同归于尽。
一、规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就是这样一片陌生的、没有规则的土地,从瀛海威的艰难起步,到新浪搜狐的上下求索,慢慢地,终于发展成了拥有数十家海内外上市公司的巨大产业。可是,曾几何时,互联网领域从艰苦创业、模式创新逐渐变成了眼球经济和烧钱,又逐渐堕落到相互抄袭、恶性竞争、侵犯知识产权……
比没规则更糟糕的是有人能超越规则。
无线互联网原来是电信运营商后花园,连名字都叫“移动增值业务”,做无线互联的公司叫移动增值业务提供商,简称SP。2000年12月中国移动推出梦网创业计划,正式向SP打开了大门。移动增值业务的市场潜力令所有人感到惊讶:新浪、搜狐等互联网企业靠移动增值业务摆脱了在纳斯达克被摘牌的危险;空中、灵通、TOM、华友等一大批专注无线互联的企业迅速在纳斯达克上市……但问题也紧跟着来了:欺诈用户、强制订购、自消费等问题层出不错,手机成了吸费、扣费的陷阱,移动增值业务也慢慢变成了过街老鼠。从2006年开始,政府加强了对SP的监管力度,要求移动增值业务的订购执行“二次确认”制度,移动增值业务的市场不可避免地迅速下滑。
10年过去了,回顾这段移动增值业务市场大起大落的经历,我们看到,梦网的迅速崛起,最大的原因就是有明确的规则制定者――中国移动,也有清晰的规则――“梦网创业计划”。而梦网的迅速衰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梦网规则被超越:各种有背景、有关系的人发现了这块利益巨大的蛋糕,纷纷找上门来,规则对这些人毫无约束力;同时,运营商发现了自己在移动增值业务市场中的强大主导力,一边做裁判员,一边做起了运动员。
运营商对无线互联的控制力确实强大,其间虽然有Free Wap和客户端企业的努力,但终归难成气候。是iPhone和紧随其后的Android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iOS和Android大大降低了开发门槛,而有了AppStore,开发者再也不用费力去敲运营商的门了。
但是苹果公司也不是那么透明和通情达理的。立足中国为国外的iPhone用户提供游戏社区服务的公司木瓜移动就遭到过苹果公司的粗暴对待:没有理由、没有提醒的产品突然下线。木瓜移动的总经理沈思飞到美国,想尽办法见到了苹果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得到的仍然是坚持下线的决定和模棱两可的理由。木瓜移动被迫转战当时规模尚小的Android市场。而就在木瓜社区在Android市场初见起色时,木瓜移动又莫名其妙地收到了重回AppStore的邀请。
幸而在中国iPhone只是小众,在中国的无线互联市场,真正具有巨大潜力的是Android市场。而Android的开发者谷歌公司对应用开发者的认证和监管并不严格。
二、公平
开放的环境有了,但开放不等于有序,要在没有主导者的前提下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产业环境并不容易。从无线互联的角度,要顺利地把优质的应用和服务提供给用户,需要以下三个层次的共同努力:
承载层:即运营商提供的接入和带宽保障。运营商一贯把无线互联视为增值业务,强调的更多的是对基础话音业务的保障,现在虽然对无线互联业务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但仍然远远不够。
功能层:无线互联和传统互联网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清晰的功能层,在传统互联网领域,运营商做好承载,其他所有的功能实现都是由应用提供商自己解决,而在无线互联领域,对功能提供、特别是联机功能提供的要求大大提高,基本不可能由应用提供商完成,因此传统上是由运营商负责提供的。但由于运营商的体制限制,其功能提供往往不能很好地支撑应用提供商的需求,因此无线互联的开放环境催生出了一大批包括搜索、支付、定位、版权内容等向第三方提供标准化的开放调用的功能接口(API)的功能提供商。
应用层:无线互联是创新者的天堂,因此无线互联的应用开发者往往是比较小的团队,可以更好地把握和满足用户需求,但技术难度往往成为创新的限制,因此,如何降低技术门槛,是无线互联应用繁荣的重要前提,比如,有了更多的可供开放调用的第三方功能,应用开放者就能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应用。
由于这三层之间必须相互协作才能完成业务提供,为了争夺产业链的控制权或者为了更多谋利,公平问题也更容易在各层之间暴露:
承载层和功能层、应用层之间
承载层和功能层、应用层之间最容易出现的是网络中立性(Network Neutrality)的问题,这在国际上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而且在很多国家得到了立法的保护,例如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就在2010年底以三票赞成二票反对的表决结果批准了旨在保护网络中立性的新规则,其核心内容包括:
1、透明化:无线和有线宽带服务提供商必须公开其网络的管理和经营情况。
2、保障服务:固定宽带服务提供商不得屏蔽合法内容、程序、服务,不得伤害他人的设备;移动宽带服务提供商不得屏蔽合法网站,或与其语音、视频服务相竞争的应用。
3、反歧视:固定宽带服务提供商不得对合法网络流量进行不合理的歧视,价格歧视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中国运营商在基础通讯中的垄断权利延伸到了互联网领域,歧视现象并不罕见,例如某运营商以自己的带宽保障和某应用提供商合作搞宽带视频服务。随着无线互联市场的开放,运营商与无线互联应用提供商之间的矛盾也会逐渐暴露,希望中国在这一领域能加快研究、加快立法。
功能层和应用层之间
在为中国移动做咨询时,我曾经和中国移动的朋友戏称,移动梦网就是个“垃圾填埋场”,对开发者来说,与其花大精力开发一款肯定会被淹没的精品业务,不如多开发几款应用、多占几个位置,这样,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产生了。这也是移动梦网后期产品质量严重下降的原因之一。
不管是iPhone的AppStore还是谷歌的Android Market,问题仍没根本解决,只是由于有了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无线互联应用多了一个有效的推广渠道,这一问题才得到部分缓解。
但是,威胁着无线互联产业良性发展的,是梦网后期暴露出来的另一个大问题:当移动梦网成了代收费通道的时候,很多借助梦网收费的非法业务――比如黄色网站――开始出现。虽然运营商对合作伙伴的资质审查越来越严,对合作伙伴的内容监督越来越细,但问题似乎仍然存在。也难怪,提供代计费功能的运营商就相当于银联,如果要银联来保证刷银联卡售出的产品没有假冒伪劣、没有缺斤短两,谁都知道确实有难度。
三、信用
在运营商对产业的控制力明显减弱的开放的无线互联时代,能不能自己建立起来大家都能够自觉遵守的内生性规则呢?面对未来,我们仍然有充分的信息。因为行业秩序的核心在于建立一套大家都有意愿自觉遵守的信用系统。
接口开放:因为各层之间存在交叉调用的关系,如果接口采用私有标注,那么大的功能提供商就容易形成对应用提供商的垄断优势,短期看是功能提供商获利,长期看这样做会扼杀创新,对功能提供商也是不利的。因此我们在积极协调各家功能提供商采用标准的功能接口向应用提供商开放。
[关键词]产业链管理 制种产业 培育 甘肃
一、引言
制种产业链是依据商品种子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客观实际,由相关环节组成的链条。根据种业实际,制种产业链可以划分为比较细致的小环节,进一步整合成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种子经营等主要的构成环节,成为决定制种产业的战略环节。
就西部欠发达地区制种产业研究而言,特别是甘肃,鲜见从产业链管理角度对制种产业进行的研究。已有的研究多借用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初步的理论构建和宏观分析评价工作。从制种产业化的角度,马思源等提出树立以品种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以人才为依托、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竞争为手段、以实力为核心的观念,实现制种产业的专业化、集团化、育繁推销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常宏认为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抓重点、强基础、保安全、促发展”的农业发展思路,以现代种子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导、以基础性研究开发与商业育种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为支撑、以政府扶持、调控、监管为保障,按照制种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在优先满足和服务省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省外和国际种业市场,立足甘肃、面向省外、瞄准国际,加快甘肃种业发展。张骁勇从产业集群理论的视角分析了甘肃河西制种产业,构建了种业集群发展战略框架。徐璟璟等从区域经济正负效用的角度分析了甘肃河西制种产业,提出提高河西制种产业区域经济效用的对策。由此可见,甘肃制种业研究多在宏观层面,产业链管理理论作为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尚未应用于甘肃制种业研究的中观和微观层面。本文专注于产业链管理这一视角,对甘肃制种产业进行剖析,并着力于将产业链管理的理论与甘肃制种产业实践环节相结合,使进一步微观化、深入化、细致化研究甘肃制种产业的现有状况和薄弱环节,从产业链管理角度提出具体的建议及提升路径,以期为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
二、甘肃制种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从产业链管理视角要进行甘肃制种产业链的培育,首先必须摸清“家底”,即制种产业链的完善度,它是甘肃制种地域的所有价值要素的外在综合反映。从产业链管理角度分析产业链的完善度,对产业链的解构是一个必要的基础视角,而产业链的解构则主要包括三大层面的内容:产业链各个构成要素是否完备;产业链各要素环节之间是否相互协作、运行顺畅;中观及宏观环境是否有利于产业链条的形成、壮大和良性循环。
甘肃省制种产业经过30多年的长足发展,已建成全国最主要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蔬菜、花卉对外制种基地,杂交玉米年产种量占全国大田年用种量的50%左右。截止2009年底,甘肃已建成种子质检中心、原种场、储备库、良繁基地、区试站、品种改良中心种子工程项目42个,引导甘肃省内企业建成大型种子加工中心116个、成套种子加工生产线75条、种子烘干线118条,种子年加工能力6亿公斤以上。吸引了全国种业50强及世界排名前5位的大型国外大企业落户甘肃。然而,在甘肃制种业增温的同时,制种产业链自身的缺陷也成为阻滞产业发展的难题。主要表现在:
1.甘肃制种产业链尚不完善
甘肃制种产业链经过30余年的发展,并未吸纳产业链内外相关资源进行很好的优化整合,运作模式较为落后,现有制种产业链并不完善,没有形成育繁推、产加销在内的产业链体系,种子的生产、加工、储运和经营处于粗放型状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研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够,企业缺乏后劲。虽然甘肃已拥有亲本材料资源库、基因库,并引进基因工程、太空育种等先进技术,但是由于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机构庞杂,力量分散,加之企业科研投资能力不足、育种科研投入与产出周期较长、科研成果转化具有不确定性等因素共同作用,创新乏力,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根据农业部对我国植物品种权申请汇总统计,1999-2010年间甘肃申请植物品种权39项,授权10项,在全国30个地区内居第27位,与排名第一的四川省相比申请数仅占其6%,授权项仅占其2.8%(见图1)。多数种子企业没有专门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仅有少数种子企业进行科研育种,但科研投入不到销售收入的2%。其次,产业链上的节点企业表现为多、小、散,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种子生产经营企业422家,缺乏规模优势,造成有限的资金、技术、土地等资源严重不足,各企业间无序竞争和恶意竞争的情况时有发生。再次,良种营销推广缺乏品牌意识、服务的理念,没有建立企业不仅要销售良种,还要销售良法的新观念,营销乏力。
产业链基本构成要素的短缺和不完善,导致甘肃制种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延伸。因此,结合当地的实际来着力补充并完善基础要素,是培育制种产业的首要任务。
2.甘肃制种产业链断层联接不畅,协同机制不健全
由于甘肃制种产业链存在断环或孤环,且协同机制不够健全,内部沟通欠缺,因此内部要素处于流通不畅状态,各种资源不能有效地整合利用,对制种产业链进行深度和广度上的开发存在一定难度。基于制种产业链中流动要素的形态,可将制种产业链划分为种子产品链、种子价值链、种子信息链、种子组织链、和种子物流链。这五条分链连结起制种产业内外的诸多核心企业和辅助产业部门。
就产品链看,在甘肃,众多中资制种企业并非科技创新的主体,同时缺乏与科研单位的对接机制,主要靠承担育种单位的繁制种或代销来赢利,特色产品链不多、不协调、品牌产品链缺乏,造成品种、利税在外的尴尬局面,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明显,后备品种不足,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组合。就价值链看,在价值管理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大多根据自己在产业链中的具体地位,单方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甚至损害下游或者上游主体的价值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产业链各环节不愿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各环节内部之间不能形成一条紧密的利益链条,无法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农户与企业之间,农户常以出资多少为标准,随意与企业或个人签订合同,造成企业基地不稳。同时有些制种农户质量意识淡薄,不按技术规程操作,降低种子质量,损害企业形象。部分企业设法对农户进行压级压价,拖延或拒付收购资金,而农户相应地采取留种自销,高价卖给种贩转售种子。其次,忽视产业链其他成员的价值链。目前制种业价值链管理陷入了一种困境,每个成员都过分地关注自身的利益,这种过多重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往往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增加准确供求信息的取得难度,增加运营成本。另外,缺乏价值创新活动。在价值管理中,企业重视内部的价值活动,缺乏根据市场需求对行业整体价值链活动进行创新的能力。在重视内部价值活动的时候,成员之间不愿就价值分配进行协调,从而增加了链条的不稳定性与运行风险。就信息链看,虽然省种子管理站建立了甘肃种业信息网,为信息化奠定了一定基础,但信息节点呈离散状态,且信息工作与管理工作尚未很好的融合,并未搭建起对外即时种业信息,对内统筹调度种子供给单位的信息平台。同时,企业自身规模等因素影响,信息化需求不足, 信息管理建设滞后,信息流的滞缓、偏差、断线阻碍产业链的联接。伴生组织链的松散,加之诚信和机会主义问题,增加了产业链各环节的交易成本。就组织链看,现有的产业链组织以小型、松散联合的形式居多,种子公司与农户或合作组织以合同为纽带结合起来,完成当年生产任务后获得各自利益,随之便解除了合同关系,合作不具有系统性,环节的组织不协调,企业与农户、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的组织不协调,影响整个产业的效率与竞争力。就物流链看,一方面由于种子物流的季节性太强,且呈单向运输特点,出多进少,再加之运输淡季漫长,容易产生季节性亏损,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敢轻率地对种业物流进行大规模投资。制种企业物流表现为以自营物流为主,物流主体多元化、分散化,物流环节过多,功能单一。另一方面,社会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足。在种业集中的河西地区只有兰新和干武两条铁路干线,承担进出新疆的客、货运输任务,而且还要应付铁路沿线的石油、天然气及其它矿产资源的运输任务,常处于满负荷或超负荷运行状态。区域性的农产品物流和配送中心稀缺,在武威、张掖及酒泉等地级市已建成的少数几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多功能不全,物流设施不配套,而且市场信息功能落后。由于产品链、信息链、组织链和物流链自身的短板和协同不利的原因,导致种子价值链相对也较短较小,从产品到最终价值的实现之间存在障碍,需要大幅改进。
五大链条的断裂和缺失,致使甘肃制种产业链既有的产业要素相互隔离,相互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助力与合力,从而大大减弱了甘肃制种产业的竞争力,因此,在补充完善基础要素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各要素之间顺畅的运行通道和多赢的协作机制,是培育其产业的必由之路。
3.甘肃制种产业链辅助层面保障与支持力度不足
除了对种子科研、生产、销售活动及其主体组成的制种产业链的主干考察之外,从种子行政管理子体系与种子公共支持和社会服务体系来看:一方面,种子行政管理部门认识不到位,职能混淆,认为引种试验、展示推广、种子质量纠纷鉴定、甚至良种基地建设等都属于种子行政管理职能,导致精力、人力、财力的分散使用,同样削弱了种子行政管理职能。另一方面,种子公共支持和社会服务机构和人员不稳定,职能落实不平衡,加之种子公共支持和社会服务工作内容多,公益性强,费用支出大,目前除种子储备资金落实较好外,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种业信息服务、新品种展示经费都没有得到稳定保障,有的靠临时专项资金维持,种子公共支持和社会服务设施不完备,服务手段脆弱。这些都进一步虚弱了种子行政管理体系、公共支持和社会服务体系对制种产业链主干的保障与支撑。
因此,在促进制种产业链的基础要素构建和关联协作的基础上。从制度和政策环境的构建入手,通过体制观念的更新与机制管理的调控来促进以产业链的提升,是培育制种产业的重要保障。
三、甘肃制种产业链的构建与培育
1.甘肃制种产业链的构建原则
甘肃制种产业链培育的实质就是通过地区产业链的构建,打造地区产业集群,通过增长极的形成,以点带面,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因此,甘肃制种产业链构建需要遵循以下的原则:(1)价值增值原则。制种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业,核心生产要素是科研和技术等无形资产。鉴于甘肃制种产业链上游科技研发整体水平不高,增强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营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有助于实现制种产业价值链的增值。(2)竞合竞争原则。产业链内的竞争是指在同一条产业链内的企业之间的竞合。因为产业链是参与这一链的各主体共同的组织体,具有产业链文化,它们的利益往往连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不顾及或者少顾及其他主体的利益,就有可能反过来损害自己的利益。因此,产业链内企业的竞争,既是竞争又是合作。(3)协同效应原则。所谓协同效应是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中,在企业价值链的价值创造和利益取得的过程中,形成的互补体系能协调发展、相得益彰,使价值链价值的流通顺畅,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成功建立的关键。构建制种产业链的基础是产业链中的各个企业之间必须建立供应链协同关系确保各环节的企业之间密切协作,形成协同效应使制种产业获得快速稳定的发展。
2.甘肃制种产业链的构建
甘肃制种产业链的构建包括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两个层面的内涵,其目的是在产业链拓展和延伸的过程中,一方面借助某种产业合作形式接通产业链的断环和孤环,使得整条产业链产生原来断环或者孤环所不具备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方面的整体功能;另一方面将一条已经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游延伸或下游拓展,增加产业链附加价值。
在甘肃制种产业链剖析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可将甘肃制种产业链概况用图2表示。甘肃制种产业链内包括育繁推、产加销的主干链条和种子行政管理及公共支持与社会服务的辅助层面的保障、支撑性链条。从横向看,种子行政管理和种子公共支持和服务辅助链条应通过创新体制、理顺机制,贯穿产业链主干的始终,为产业链主干的延伸做好保障和支撑;种子产品链延伸力度要加大,可以由多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组合并列组成,产品核心竞争力越强,越易形成品牌,产业链就越富有市场竞争力。种子价值链表为从成本到价格的双向调整,成本在左,价格在右。其应以基地建设、产品质量提高、技术创新、营销能力等内容作为关键价值活动,并以此为基础,从业务流程再造、非核心业务外包、横向一体化、建立战略联盟等方面进行选择和创新,实现价值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利益“共生”,构建产业价值链各利益主体的良性利益协调机制,从而在价值链上产生最大的增值流。种子信息链表现为从市场需求到供给的双向流动,以左侧种子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各参与者应该在加强交流、共同决策、提高产业链信息化程度及完善内部合约的基础上,形成紧密有效合作的组织链。作为产业链各环节的育种和销售企业,是产业链中信息流通的关键环节,必须加强与上、下游成员的信息沟通。通过市场,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并及时地反馈给上游企业,保障品种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提高对市场供求关系的预测能力。同时,由于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带有公共产品的性质的,整个体系的建设花费也很大。因此,政府也应该加大在此方面的投入力度,统一规划,合理安排,保证其顺利建成并为整个产业链服务。种子组织链有待提升和延伸,从深度上,破除简单的公司+农户模式,积极推动农户组织化进程,变换单一组织模式;从广度上,构建种子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具体组织机构和组织者的有机体,使得组织链更加紧密。种子物流链应创新发展模式,采用以龙头企业或物流园为中心的物流模式,加快物流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整合物流主体资源,重组物流供应流程。从纵向看,价值链的长短则取决于产品链的组成、信息链的准确、及时、组织链的稳定、物流链的高效以及各链间的协同效应;信息链是产业链中价值链、组织链、物流链的指示器,横亘整条产业链;紧密且利益分配机制合理的组织链在产业价值链的整体链条环节中起了重要的监督、协调和服务作用;高效的物流链成为产业价值链和谐运行的保证;除此以外,种子行政管理及公共支持与社会服务的辅助层面的保障、支撑性链条亦从体制与机制上营造了产业链主干优化的中观环境。
2.基于产业链管理的甘肃制种产业培育措施
(1)致力于研发机制,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品种是制种产业生存的根本,没有优良的品种就没有制种产业做大做强的可能。研发无疑成为决定品种优劣的关键。在制种产业链打造过程中,研发环节处于制种产业链的上端,这一上端在产业价值链上具有较高的价值分量。拥有了这一上端,就会有持续的价值创造,分享优厚的产业回报。同时,也会提升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在产业链打造过程中向研发上端扩张,其有效途径是建立有效的研发机制和加大投入力度。在政府层面,应建立基础性研发支持系统,涵盖政策支持体系、财政支持体系、研发机构、基础实验平台、创新激励系统、人才培养和支持系统,以及市场化、商品化、规模化扶持系统等。在产业层面,应实行联合开发育种,加大育种投入力度,加快选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提高种子科技含量,尽快改变种子品种、市场、利税在外的局面,使种子企业逐步成为科研育种和技术开发的主体,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制种产业体系和富有活力的良性循环机制。保护新品种知识产权,保证农作物育种技术持续创新,积极适应WTO规则。通过对新品种的保护,使得育种企事业单位可以从市场上得到合理的经济回报,农民也可以通过应用优良新品种而增产增收,种子企业通过实施品种权战略,可以促进企业品牌效益的形成。(2)加快培育种业龙头,优化种子企业结构。面对种业市场的新形势,甘肃要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种业强省的目标,必须从甘肃和企业自身实际出发,扬长避短,促使一批有竞争力和品牌优势、有专业特色和区域性优势的种业企业脱颖而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种业作为发展甘肃效益农业的产业来抓,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进行引导、扶持,对具有科技、资本、特色、区位、人才优势的种子企业按照各自特点,结合甘肃农业产业优势和全省优势种子品种区域布局重点加以培植。一是要培植大型种业龙头企业。从现有基础和发展前景分析,重点培育敦煌种业等2—3家综合性龙头企业,使其真正快速形成集团化经营格局。二是要引导培植专业性特色种业企业。对具有科研育种优势的企业,分别引导朝杂交玉米、蔬菜、花卉种苗等专业性种子公司发展,对大型专业化种子生产基地改制后可发展成为种子专业性生产基地公司。三是鼓励仅在当地具有销售网络、仓储等优势的小型经营企业、原国有种子公司改制后的企业加盟龙头企业,成为龙头企业的分公司、或龙头企业和专业性公司的经销点代销点。努力促进地域优势、规模优势、资源优势的整合,实现资源、市场、客户、信息全方位的优化。努力使甘肃种业市场形成以综合性大型种子企业为龙头、以专业特色种子公司为骨干、以小型种子企业为分销组织或生产组织、以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组织或直供点为供种网点的种子市场体系。(3)积聚产业链的内在动力,建立健全制种产业链管理系统,促进产业链协调顺畅。制种产业链的内在动力在于效率和效益,这种内在动力的形成并不是天然的,需要制种产业链的不断积累和凝聚而成。为此,一可以发展品牌产品链,从种源、生产、收购、加工、储运、销售各环节实行严格的全程质量控制,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依靠科技创新、注重服务和信誉,使企业真正实现从经营种子到经营品种再到经营品牌的升级。二可以发展特色产品链,根据甘肃种业实际,在玉米、蔬菜和花卉种子品种上加大科技投入,做到人无我有,仅此还不够,好的品种还要注意培植和发展,做好服务与宣传,形成和壮大市场份额,形成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强化整链意识,在产业链组织内部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产业链管理系统,使产业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顺畅协调,降低交易费用,获得整链效益。注意调整链上企业和农户利益分配,使农户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间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和利益共同体。(4)合理设置种子行政管理与种子公共支持和社会服务机构与职能。根据种子行政管理与公共支持和社会服务的性质特点以及省市县职能分布的不均衡性,结合行政体制和事业机构改革的实际,在种子管理服务机构设置上强求上下对口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需要寻求合理可行的机构职能设置方案:设立省、市、县三级级种子行政管理与公共支持和社会服务机构。省级种子行政处罚职能仍保留在省农业执法总队或将现分散在有关事业单位的行管理职能归并,像综合执法一样,实行综合行政管理,设立厅行政处室如农政处或政务办公室。种子公共支持和社会服务职能归现省种子总站,也可以由农业厅委托省种子总站集中履行种子行政管理职能,定性为监督管理类事业单位。市、县一级在机构设置可参照省里做法,适时整合。种子行政管理职能集中在种质资源管理、新品种保护、转基因种子管理、种子行政许可事项审批(审核)和监管、品种审定、种子质量管理、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考核认可、种子检验员考核上,公共支持和社会服务职能集中在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品种区试、展示,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试验,种子储备落实,种子认证和质量检验,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种业信息服务上。
参考文献
[1] 马思源、吕小瑞、李诚德.甘肃制种产业化发展思路[J] .甘肃农业,2000,(2)
[2] 常宏.以科学发展观促进甘肃种业健康发展[J] .发展,2009,(11)
关键词:食品安全;农业企业;供应链管理
1.原材料质量安全控制模式
建立起以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为基础,以信息的反馈和共享为沟通途径,在所需的关键技术上给予支持,并伴有相应激励机制的质量安全控制模式。
1.1农业企业与农产品原材料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伙伴系
供应链管理中的合作伙伴关系即链条中有业务来往的企业间通过一定模式建立起的一种长期企业间供需合作联盟。到目前为止,对供应链合作关系概念的阐述主要包括合作关系是什么及其概念的延伸。英国学者约翰(John)等人认为,伙伴关系是指没有共同所有权情况下达到横向系统集成效果的有效方法,是供应商与买方的一种进行式关系,其中,供需双方就供应商产品的订货和配送的基本策略、目标以及步骤等达成一致。这种界定比较有涵盖性,它基于供应链流程的角度,把任意上下游流程间的关系看做供需关系,以此为纽带而发生合作关系,以信任为基础、以双赢为目标,构成了合作伙伴关系。
关于合作关系概念的延伸,一些供应、外包和采购的专家都认为:更加紧密地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对于企业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美国供应链学院对这个术语的解释是: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是在一定时间内双方一起工作的承诺,为了双方的利益,分担相关的信息、风险和奖励。这样一种关系需要对未来的预期有清晰的理解、开放的交流和信息的交换、相互的信任和共同的发展方向。好的供应商关系是进行全程供应链整合的必要因素。
农业企业所加工生产的农产品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农产品原材料供应商所提供的原材料质量的影响,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在原材料供给环节出现了质量安全问题,势必影响下游整个供应链的农产品生产安全。农产品上生产加工企业与农产品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在这段时期内,供应商对自己所提供的农产品原材料的质量安全给予一定的承诺,同时,对于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农业企业也会给予相应的优惠措施,并分享和分担这段时间内的利益和风险,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捆绑机制。
1.2加工企业与原材料供应商建立信息反馈和共享机制
供应链的发展与信息技术是密不可分的。信息技术在整个供应链链条中起着一个有效的反馈作用,供应链之所以能够顺畅的运转,是依靠信息技术来支撑的。信息传达是否及时,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整个市场和供应商的库存积压,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实力,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他们得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作成本的有力保障。因此,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也在深入探讨怎样才能通过信息技术的共享,来重组和优化供应链的管理,找到信息技术和供应链有力的结合点,通过它改进供应链上的薄弱环节,实现信息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上共享,增强供应链管理的决策能力,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效率,降低供应链的运作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同样,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我们也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农产品供应链应依托信息技术,对资源进行整合集成,使资源和信息能够共享,保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活动与企业的目标保持一致。
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供应链是一个整体,它需要各个环节密切配合。这就需要有个平台能够及时反馈各个环节的具体情况。比如说,通过信息平台农产品供应商可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信息,然后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这样就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使农产品的产销保持相对的平衡,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农产品信息不畅会导致农产品积压或短缺,导致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腐烂、变质等,进而影响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因此要建立农产品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一体化的联网,这样通过这个信息网络可以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可以缩短农产品的生产周期,减少流通过程中的损耗。通过供应链信息一体化,能够实现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
1.3加工企业为原材料供应商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许多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都不惜付出高昂的代价大力发展科技。与其它产业相比,农业对科技的依赖相对较低,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在质量和数量上已经远远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农业生产越来越需要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来提高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然而,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来,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农业及农民在其他产业和群体中处于较为弱势的位置,农产品原材料供应商大都没有能力运用新的技术和设别来提高原材料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因此,从供应链的视角来看,需要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处于相对优势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对原材料供应商给予必要的技术上的支持,这也符合供应商与生产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中风险利益共享的原则。
1.4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农产品供应链中农业企业对农产品原材料供应商的激励是此供应链激励机制中最关键的要素。原材料供应商经过自愿加入以农业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有核心企业优势能力的激励因素存在。供应链系统的运作过程中充满复杂性,既存在协同存在协同关系管理的极大难度,又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如市场经营风险、核心企业与合作者以及合作者之间的委托―风险等。有效的激励可以很好的协调合作者之间的关系,促使人的行为效用趋向最大化,从而促使供应链体统的协调运作。所以,激励无论是对核心企业还是合作企业都是极为重要的。核心企业对合作者的激励,可以改善供应链的环境,一方面促使合作者的行为向供应链的目标收敛,另一方面激励合作者自觉努力的工作,并与供应链运作的节拍同步。合作者的努力和贡献,将带来供应链的高绩效。这是合作者对供应链的激励,也是对核心企业的激励,同时,合作者也获得了相应的高收益。此外,在合作者之间也存在着激励。
激励要有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最小化个人成本或社会成本约束下的最大化预期效用,也可以时候某种意义上的最优资源配置,或个人理性配置的集合等。从激励主体的角度看,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实施激励行为,达到什么目的等。在供应链运作管理的操作层面,针对需要激励的问题采用相应的激励方式,激励方式有诸如价格、订单、商誉、信息、协同产品商务、隐性利润分配等多种形式。在原材料供应商――农业企业这一供应链条中,激励的目的就是为了再确保各方利益的同时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安全,所采用的激励方式可能会根据具体的情况有所不同。
2.销售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模式
建立一种以现代化的供应链物流为纽带,通过VMI库存管理来控制库存农产品的质量,并利用追溯系统从问题源头上控制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模式。
2.1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
物流贯穿于整个供应链流程中,与信息流和资金流一起共同形成了供应链存在和发展的纽带。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更强调融合、和谐和协同。无论是制造企业或是其他社会组织还是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有效的管理物流过程,无疑是对自身发展还是对社会的经济贡献,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作用和意义。物流业务是由多项具体的业务活动组成的,这些物流活动不论以何种形式存在,用何种方式来实现,都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承载物、载体和流向,在这三个要素中载体的选择会对农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不论是在原材料采购环节还是成品销售环节。农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具有易变性,而且农产品供人们食用,对人身体的健康也会造成影响,所以,运输农产品的载体必须具有相应的技术条件,比如一些生鲜农产品的运输载体就必须具备对温度的控制功能。
2.2库存方面
库存,是供应链中所有原材料、流程中的半成品和制成品等满足各种用途的存储。或者说,是用于将来目的的资源暂时处于闲置状态。科学的库存管理可以使库存在供应链中以恰当的成本发挥其最佳作用。农产品的库存除了具备其它非食用产品的特性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非食用产品的库存时间并不会对其产品的质量造成太大的影响,而食用农产品本身就有一定的存放时间,如果农产品没能及时的销售而导致库存时间过长会极大的影响食用农产品的质量。所以,农产品对库存的要求更为的严格。
随着供应链管理思想的不断发展,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库存管理管理模式来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VMI便是其中一种新的库存管理模式,链条中相关参与企业根据事先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双方产品的可获得性都以最低成本为出发点,农产品销售商和农业企业在一个统一的目标框架下,把库存的管理权上交至生产商,即农业企业手中,由于销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的共同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框架经常被监督和修改,形成了一种不断完善改进的良性环境。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核心是通过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使合作伙伴之间在信息和知识等共享的基础上,发挥每个企业自身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企业间核心竞争力的整合,使供应链整体的实力得到最大化的提升。合作企业之间通过交换一些资源、职责来加强深化彼此的合作。由于每个合作伙伴所掌握的资源或是所具有的优势千差万别,供应链上某个合作伙伴对于一些事情的决策可能比原本拥有决策权的伙伴更具有优势。此时,如果把一些事情决策权转交给能更好的作出正确决策的伙伴将有利于使供应链整体的绩效得到改善。VMI库存管理正源于这种决策权转移的思想,实行这种新的库存管理模式意味着供应链中的农产品销售商放弃库存的管理权,并把管理权让给上游的农业企业,表面上看这种管理权的转移对销售商是一种损失但在共同目标的框架下,销售商会获得比损失更多的补偿。实施VMI的库存管理方式后,下游销售商由于不在管理库存,相对降低了成本;而新的库存管理这农业企业在管理自己的产品时比销售商更为有经验和更为的专业。与销售商管理库存相比,农业企业可以提供库存方面的专业管理知识和管理人员培训等一些列的服务.
2.3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是一个贯穿整条食品产业链的较为复杂的系统,要求对相关的信息做到无论是广度、深度还是精确度都能满足消费者查询的需求。该系统同时也是一套对技术要求很高的食品链信息管理平台,系统融合了数据共享技术、标识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以统一的食品标准为基础,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以便实现信息的记录、保存、传递、共享和数据库之间的无缝连接,从而达到快速追溯的目的。追溯系统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种事后保障,该系统本身不能对已经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但该系统的存在能够有效的弥补质量问题造成的不良影响,找到质量问题的原因。(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邹辉霞.供应链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real estate indus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are fierce.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onnotation of value chain potential, and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ways to excavate value chain potential of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enterprise.
关键词: 房地产开发;价值链潜力
Key words: real estate development;potential of value chain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029-02
作者简介:刘向东(1962-),男,安徽铜陵人,工商管理硕士,高级会计师,安徽铜陵有色铜冠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企管部主任,从事战略规划、过程管控及管理创新等工作。
0 引言
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很大,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和市场竞争的挤压下,一些管理粗放、实力不强的企业经营难以为继,甚至退出市场。在变化多端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下,如何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站稳脚跟并取得发展,成为每个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有效挖掘房地产开发价值链潜力,就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取得长远发展的重要手段。
1 房地产行业竞争环境的变化,促使企业深入挖掘价值链潜力
1.1 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促使企业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房地产行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次贷危机后,在房地产投资的带动下,国家经济从金融危机中迅速恢复。自2011年三季度后,房地产市场出现急剧转变,房价大幅下降。在这种形势下,对房地产企业的盈利模式形成了倒逼机制,房地产企业要实现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强练“内功”,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由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转变。
1.2 房地产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行业竞争格局逐渐向企业综合实力竞争转变 在此轮调控之前,房地产市场属于卖方市场,企业基本只要拿到土地开发就会盈利,所以很多企业基本不考虑成本控制。
1.3 行业竞争策略由以区位、房价为主的竞争向包含品牌、景观、物业等综合方面的竞争转变 房地产市场黄金时代的结束,市场将进入买方时代,消费者可买、可选的产品更多,只有综合竞争实力强的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亲睐。近年来,随着“环保”观念的深入人心,消费者的观念逐渐转变,在选房、买房时,考虑区位、房价的同时,将更注重整个项目楼盘的品牌、景观品质、物业服务等多方面的因素。
2 价值链潜力的基本内涵
①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价值链:在房地产项目的生命周期中,根据从始至终所经历的业务阶段,可将房地产企业的核心价值链分为六大部分:土地获取、项目前期规划、设计、工程、销售及售后服务。②价值链潜力的基本内涵:从房地产开发全流程的角度,深度优化价值链各环节的管理,结合企业实际,在设计、施工、采购、营销和财务等各方面创新性地对整个价值创造过程进行管理。
3 挖掘价值链潜力的有效途径
3.1 强化设计环节管理 ①加强与优秀设计单位战略合作,提高产品设计品质。为改善设计质量,房地产开发企业应与优秀设计单位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样既避免了设计人员挂靠现象,对后期项目开发、销售都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要建立健全设计单位管理办法,主要采取正面激励的方式,加强设计单位的考核评估。②建立设计限额控制的关键技术经济指标体系,监控和优化设计成本。限额控制指标体系的建立,要结合项目开发实际,构建项目设计监测模型。③引进专业咨询机构,优化设计方案,“小费用”降低“大成本”。设计院设计出的户型方案,虽然很专业,但从销售角度而言,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要本着促进产品快速销售的理念,不仅要组织内部人员进行审查,还需邀请外部专业咨询机构参与设计优化工作。
3.2 强化施工环节管理 ①推行标准化管理,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变更是施工过程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变更会提高产品品质,后期可以通过售价进行弥补,另一部分变更则会显著增加整个项目的开发成本。②引进建筑新技术。③加大项目部考核力度,提高全员成本管理意识。一是对项目部的建安成本进行考核。根据各项目的性质及高层、多层的成本差异,预算不同的建安成本。同时将建安成本作为一项定量指标纳入项目部经营责任书。设置项目成本奖,按月进行考核,按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系数。采取正向激励的模式,完成成本考核指标时享受该奖金;成本超支的按照超支额的一定比例扣减奖金。二是加强项目工期、质量、安全的考核管理。价值管理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的节约额上,加快工程进度,保障产品按期销售,提高产品质量,赢得客户口碑,促进产品销售,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员工生命安全,都是价值管理的重要举措。加强项目工期、质量、安全考核,公司每年应与各项目部签订经营责任书,明确工期节点、质量要求及安全“一票否决”内容,确定项目部相关人员职责,确保项目开发过程顺利进行。
3.3 优化物资采购管理 ①把握市场行情,选择合适时机采购大宗材料。在工程建安成本中钢材、水泥、混凝土等三大材一般占建安成本的80%,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降低了三大材的采购成本就是大幅降低了企业开发成本。②周密安排计划,减少库存积压,节约资金成本。在实际操作中,应要求每个项目部每月月底将下一阶段材料、设备计划进行周密安排并报送采购部门,采购部门汇总后,按轻重缓急及时间要求,及时组织安排材料采购,从而避免库存积压、降低资金成本。③进行供应商评价,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加强供应商的管理,公司应建立合格供应商评价管理办法等供应商评价相关标准,根据供应商的自身实力、履约情况、服务质量等因素,将供应商划分为A、B、C三类,并选择A类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3.4 优化营销环节管理 ①转变营销方式,提高营销效率。房地产公司应选择营销经验丰富、业内知名品牌的销售公司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而促进楼盘销售,加快资金回笼。②建立营销考核指标体系,合理使用营销费用。设置一定的考核指标,可以合理把握营销费用的效果。③创新营销方式,采取多样化的营销策略。一是加强品牌营销。将公司的经营理念融入到楼盘的市场定位中,推行公司的开发战略,利用各种媒体营造品牌形象,强化企业品牌建设,通过品牌营销有力促进企业楼盘销售;二是推行环境营销。树立“景观先行”营销理念,在项目开发前,营造良好的景观,给顾客以良好的视觉感受,从而吸引潜在客户;三是推行网上营销。充分利用网络营销渠道,在知名的房地产营销企业电子商务网站上,建立网上售楼部,录入公司楼盘的各项信息,并采取一系列促销措施,开展网上选房、买房活动,吸引顾客进行购买;四是推行会员制营销。建立推广顾客会员制,培育客户资源,把握客户价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3.5 动态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控制,除做好全面预算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关键是做好动态成本控制,确保过程项目成本不超过正常偏差。只有从项目全过程加强房地产开发动态成本控制,其中施工阶段的动态成本控制,是开发企业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黄大金.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管理探析[J].建设监理,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