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免疫学课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内容提要:
一、探究式教学在生物课堂上更有用武之地,并将有损学生身心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动、植物活体实验材料尤其是动物活体走进课堂有两方面的负面影响。
三、一位中学生的一份特殊“试验报告”。
四、负面影响的危害及应对措施的浅见。
中学生物课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相对紧密的学科,该学科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很强,其中探究性实验是实践活动中或曰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的师生互动中频繁使用的教学手段。因为中学生物学科中抽象的科学概念、科学理论完全能通过实践活动而达到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且动物或植物等实验材料来源广泛大多都能就地取材。因此,探究式教学在生物课堂上更有用武之地,探究式教学成效显著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探究教学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承担相应的学习责任,因此这种教学要有效,就必须是一种危险度低的学习。学生既不感到有伤身体,也不感到有失面子,更不能让学生因探究感到自卑而变得萎靡不振。这要求教师无论进行哪种探究教学,都要考虑到各种探究的可能后果,采取恰当措施,把这种有损身心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靳玉乐主编P39)。在动、植物活体实验走进课堂之时我们就不能不注意安全问题,就不能不考虑其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动、植物活体实验材料尤其是动物活体走进课堂至少有两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可能对师生的身体造成伤害;一是可能对师生的身心(尤其是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前者,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诸如戴口罩、手套,穿防护衣等就可以避免诸如病毒感染、咬伤、刺伤等对人的侵害,那么对于后者呢?如将一只兔子的脑袋割掉,来探究神经如何跳动,这场面对学生来说是伤害,是学知识?这有没有什么措施来防护呢?这,很显然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安全问题。
我们不妨来看看一位中学生交上来的一份“试验报告”:
生死实验
可是一看到实验室或者讲台,就想到屠场。一看到生物老师就想起了“刽子手”……
我宁可不学神经知识,也不做“刽子手”。
为学有关神经知识,我和老师一道,将“善良”的小白兔斩首,来观察兔子的神经如何跳动;有时将“可爱”的青蛙的脑袋钉进大头针,来了解大脑神经中枢的作用;偶尔把可恶的老鼠的颈椎折断,看看它的颈以下的身体有没有知觉……
原来,神经是动物身上的“电路”,动物在“断电”的情况下,竟如此痛苦,它们都在经受折磨之后死去。
按说我应该感谢老师能用这么直观的方式,教给我们一些有关神经知识才是,可是一看到实验室或者讲台,就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屠场,一看到生物老师就身不由己地想起了“刽子手”。一到用动物活体做实验场面,我仿佛也经受了一次生死实验,似乎看见“康大叔”举起了砍刀,“夏瑜”的人头落到地上,他的血被别人当成了药物卖了,去治“华小栓”的“痨病”;似乎看见日本鬼子,手舞东洋战刀,举行“”30余万同胞被剖腹、断肢、剥皮、砍头、活埋……生物老师用极其残忍的手段,直观地演示一个个屠杀场面,启发我联想到古今中外的刑场。原来生命这般脆弱!这样不值钱!
我不知道,我的心灵是否受到了伤害,我只知道,我的心灵在多次撞击之下而逐渐“断电”越来越麻木不仁。
有人说“人要有爱心”——是不是胡说?
有人说“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不是痴人说梦?
有人说“保护生态平衡”——是不是乌托邦设想?
老师说“神经是动物身上的‘电路’”——正确,比喻形象!
神经也是人身上的电路,我的心灵不能在生物实验中“断电”,我再也不要去做解剖的“帮凶”了!
我宁可不学有关神经知识,也不做“刽子手”,唤回我的良知,复位我的人性。
看了这个特殊的“试验报告”,作为一名生物老师的心是难得平静的,探究式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应尽快摆到教学议事日程上来。中学生的心理是比较脆弱的,极易受到伤害,即使是一些恐怖、残忍、不健康等场面或情景,都对学生的身心造成影响甚至是伤害,这与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的要求相背。生物课的教育同其它学科的教育一样,也是对人的教育,教师的熏陶和引导是教育的主导因素,是矛盾的外因,外因能影响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注意探究式教学之中的安全问题应从我们教师自身作起,且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转贴于
也许有人问:生物课堂上还要不要去做动物活体实验?当然要做!做实验由于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形成操作技能,学生通过做实验解决问题,所学到的不仅是问题的答案,他们也学会观察、测量、操作和推理,更重要的是学会独立学习。我们绝不能因其负面影响而用讲实验去替代做实验甚至取消实验。我们不但要重视探究实验的过程,也要重视结果,可以“采取恰当措施,把这种有损身心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诸如将动物活体“斩首”、“截肢”、“剖腹”等残忍地操作,应由现场挪至“幕后”,避开学生的面,即应多多思考:如何明智地选取哪些需要通过探究实验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的学习目标以及应组织什么性质的探究活动的问题,对实验的整个环节作科学地取舍,舍去那些有害学生身心的环节,舍去的环节可以用其他教学策略和手段加以弥补。何况,事实上有许多教学方法都可以促进科学学习目标的实现,唯“实验论”是不正确的。再者,由于生物实验而对学生造成了伤害完全是教师的“主观无意”所致,只要我们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有意注意”到安全问题,就有条件达到“把这种有损身心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目的。
笔者对探究式教学中的安全性问题的认识还相当浅薄,还不能够提出建设性的应对措施,希望做到“抛砖引玉”。
主要参考书目:
1、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中国人事出社,2002.
2、韩永昌主编·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想不想(敢不敢)创新的问题,即创新意识的问题;二是能不能创新的问题,即创新能力的问题。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了全方位、多途径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一理论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在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人体发育学和生理学课程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注重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积极发表不同观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问题学习。例如我们在病原生物学教学讲授流感病毒时,摒弃原来的讲授流行情况、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等常规,开篇就提出六大问题:甲型H1N1为什么最初叫做猪流感病毒?与猪有什么关系? H1N1中H、N分别代表什么? 2009年流行的为什么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流感不过是一种感冒为何全球如此紧张?是否过度紧张?传染方式有何特别?吃八角是否能有效对付流感?让学生们头脑里充满问号,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们建立问题意识提供思路。
(二)帮助学生形成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理论的形成过程
建构主义知识观也就是知识的相对论。汪氏等认为传统教学之所以不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把知识看成绝对的、凝固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建构主义知识观则认为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所以学习的过程是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显然,引入建构主义知识观有益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讲到免疫的传统概念和现代概念,就是引入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最好时机。
同时,我们还引入探究式教学方式,注重发掘课程中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注重讲理论、概念被发现的过程。例如,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中,我们补充讲干扰素是如何被发现的,干扰素的副作用,病毒是如何被发现的,人类面对病毒的困惑,青霉素是如何被发现的,抗菌素耐药性的形成等等,讲病毒的发现源于“一种疾病”、“两个关键技术”、“5个关键先生”、“一个旧理论被打破”,通过这些讲述,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创新的规律,了解学科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科学难题。
(三)以“正面教导”的方式激发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讲历史上发明创造的成功案例,为学生树立一个创新发展的榜样,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并为学生组织“学习报告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该学习演讲成绩计入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30%。例如,我们指导学生完成“虫草素钌﹙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大鼠肝癌细胞作用的初步研究”获得广东省第九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学生在学习了化学结构改造这部分内容后,有了合成”虫草素钌﹙Ⅱ﹚配合物”的想法,把中药成分进行结构改造,这是这个课题最具创意的地方,与学生分享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大大促进了他们的创新欲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布置各类开放性作业、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例如我们布置的作业包括“读伤寒玛丽故事的感想”(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给方舟子的一段话挑毛病”(批判性思维)等。
二课外教学
(一)通过布置撰写小论文的任务,讲解相关书写要求、批阅、点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寻求答案
我们在医学免疫学、生理学、人体发育学、预防医学等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围绕某主题写出文献综述或调查报告,并在课堂教学中详细讲述文献综述、调查报告等论文形式的书写要求、作用和意义,针对学生们参加大学生论文大赛中常见的论文书写的错误,指出常见错误和误区,在批阅学生的作业后再作详细点评。同时,推荐质量高的论文正式发表,让学生“完成任务有动力,任务完成有喜悦”,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该作业计入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
(二)开放实验室,指导大学生论文大赛、大学生课外科技大赛、大学生创新课题
参考许多高等院校的做法并结合我院实际,我们教师所在科研实验平台、项目组实验室均向本科生开放,形成实验室里有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这样的工作团体,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环境。教师利用晚上、寒暑假积极主动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论文大赛和课外科技大赛,指导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近3年我们共7位老师指导1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多项校级创新项目的完成。
另外,通过老师担任学校大学生论文大赛评委,担任大学生论文大赛点评嘉宾、基础知识擂台赛评委等形式为学生创作的科技论文“把脉”指导。
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类课题的申报、实施、答辩,在实践中获得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为学生社团开办基础科研能力培养系列讲座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提高本科生科研课题的创新性,近年我们先后为大学生社团和二级单位开办学术讲座,围绕科研论文的书写、进入实验室注意事项、科研思路的来源、科研课题的实施、介绍几本好杂志、经络的应用及研究概况、内经及针灸原理的应用及研究、课题设计零距离、为医之道、尽善尽美等议题举办讲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促进和引导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尤其是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组,接受科学素养的熏陶
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我们近年来在吸收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方面也做了不懈努力,近5年累计约117人次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尤其我们通过主动报名加面试方式,遴选了部分学生进入学院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组科研团队,学习查阅文献、阅读文献、综合分析文献,了解国内外科研动向,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结合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为学生们辅导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DME、统计学等科学研究的主要课程,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获得创新的能力。
统计表明,在近年来进入科研团队学习的学生中,能获得国家级、省级课题“挑战杯”大奖的学生均来自进入承担国家级课题的科研团队的学生群体,充分说明国家级科研团队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三实验教学
如果说理论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实验课教学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培养平台,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课程。我们在多个班种中实施基于团队学习模式的自主设计性实验,采用发放学习资料、学生自组学习小组(5-6人)、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引入自身的加入和体验,围绕任务设计实验方案教师遴选科学意义大、创新意识强、可行性大的实验方案,(对于科学意义不大、设计不合理的项目,予以淘汰),学生完成实验方案形成实验报告,最后进行论文答辩和教师点评。该教学改革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合理学习兴趣与爱好,增强了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入了合作和竞争的理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发放144份问卷调查显示:70%学生表示对该实验感兴趣,81.5%表示对实验流程满意,73.1%表示有必要开设自主设计性实验,40%认为自主设计性实验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重恰当。
四教学成果
经过5年来的实践,我们指导本科生获得省级以上“挑战杯”大奖4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两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0项;指导本科生参加学校学生学术论文大赛获奖和指导本科生校级创新实验项目19项;指导本科生在核心期刊8篇,发表相关教学论文19篇。
五问题与不足
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永恒话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尚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由于学生学分压力、传统考试压力仍很大,能用于创新实践能力锻炼的时间不够充裕。另外,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学生的创新更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学习,认清目前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弊端,勇于改革和实践。我们还需要加强教学的艺术性,让我们教学活动更新颖和更富于变化。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a)-100-02
21世纪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面临空前的挑战和机遇,“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中医药院校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去构建适应未来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是一个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1中医药院校教师素质现状
1.1对中医药学教育的忠诚度不高
一项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虽然“不热爱”教师职业的仅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5%,但具有坚定的为中医药学教育奋斗终身者仅占60%[1]。值得注意的是,约有3%的教师消极对待本职工作,他们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只当作谋生的一种手段,既不在自己的专业上刻苦深造,也不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更不用说很好地研究教学方法,切磋教学经验了。他们把主要精力大都放在第二职业上,顾此失彼,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2,3]。
1.2既能胜任课堂理论教学,又具备扎实的临床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缺乏
中医药院校现有专业师资队伍中,80%以上的教师几乎都是从中医药院校毕业后直接分配从事中医药学教学工作的,教学任务繁重,临床实践机会少。他们与有丰富的医院临床实践经验的医生比较起来,就显得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较差。一项调查资料表明,约有20%的专业课教师临床实践经验缺乏而难以胜任临床教学工作,这与培养高级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
1.3掌握并能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教师为数不多
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智能化、信息网络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段势在必行。“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堂课”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约40%的教师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对现代高科技教学手段缺乏必要的了解,“开放式教学”、“网络教学”难以进入课堂,人为地限制了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功能的发挥。有些教师虽然已经掌握了必要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但是能系统分析现代网络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在教学中所起主导作用的研究还并不多见。在高校网络教学的实践中,师生双方也很少使用电子邮件(Email)、远程登录(Telnet)、文件传输(FTP)、讨论组(Usenet)、电子公告板(BBS)及网络会议(Conference)等一系列双向信息交流工具。
1.4具备必要的科研、创新能力的教师为数甚少
科研能力是中医药院校教师所必备的能力,那种“教教材”的“教书匠”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迫切地呼吁教师创新智慧的发挥。所以,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并在不断的研究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少数教师虽然有所创新,但也仅仅停留在一些零碎的教育教学经验上,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无法开展课题研究。
2如何提高中医药院校教师素质
2.1提高教师素质需要教师加强自身学养
2.1.1提高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研究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内容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将教育理论同教学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树立科学研究意识,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研究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诸种问题,并寻求答案;并研究教育理念、教育行为及教育效果等等。通过潜心研究,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形成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新的教学模式,成为一个积极的有反思实践能力的研究者。
2.1.2加强自身知识储备。实施医学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医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教育、信息技术及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知识,还必须有快速吸收、转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通过定期培训、进修、学术会议等多种途径,实现知识更新和技能完善。争取拥有大量丰富、多层面、多侧面的知识,为医学创新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2.2提高教师素质必须与加强教学管理相结合
加强教学管理,采用评价激励机制,评价教师素质的高低应主要体现为教师对自己从事工作的投入程度。为此,学校在科学管理方面要下大力气,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4]。学校应建立教学质量控制系统,设立相应教学督导机构,对教学、科研进行质量控制,设计对教师的评价细则。对教师的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评优、晋职和计发奖金的重要依据。作为中医药院校教师,他们格外关注自尊、荣誉以及在教学和学术中的地位,特别重视德、才、识的社会评价和同行、学生的认可。这样不仅可使中医药院校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走上科学化、正规化、规范化的轨道,而且又可极大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5,6]。
2.3提高教师素质,学校必须加强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2.3.1学校鼓励教师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基础。诚如李如密、孙元涛著的《新世纪教师教学艺术策略》一书所说:“掌握教学艺术策略是教师变盲目教学为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教师由‘教书匠’向创新型教师跨越的桥梁。”21世纪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好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一是创新思想意识的培养;二是创新能力意识的培养;三是创新教育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2.3.2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激励教师勇于教学实践改革,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学校要积极争取承担科研项目,设计校级科研课题,让大多数教师都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让他们从研究中获得科研意识,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进而使他们成为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教学工作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又成为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陈耀声.提高高职医学院校教师素质的策略[J].职教论坛,2003,10:9-10.
[2]张慧.启发式教学在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思考[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3):137-138.
[3]赵清英,张香莲.深化护理教育提高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质量的方法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 2007,45(5):55-56.
[4]王红梅,张建龙.浅议提高基础医学教师素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28(4):15-16.
[5]莫书蓉,曾南,沈映君.中药药理学“研究型学习”模式的条件建设[J].中国医药导报,2008,5(4):96-97.
从分析国内研究生的教育现状入手,以加拿大戴豪斯大学为例详细介绍了加拿大研究生培养体制、考核制度、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比对中加两国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差异,以期为我国生物类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加拿大;研究生教育;培养
戴豪斯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创建于1818年,位于加拿大东海岸新斯科舍省省会哈里法克斯市(Hal-ifax,Nova Scotia),是一所历史非常悠久且国际知名的大学,尤其以医学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学校设有10余个学院117个专业,教职员工为6 000余人,现有学生18 200人,年科研经费达1.4亿加元[1].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学校非常重视研究生的教育培养,研究生来自世界各国,国际研究生人数比例达招生人数的一半.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以来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招生规模大幅度增长.据统计数据显示,1997年我国高考录取人数首次达到100万,经过15年连续扩招后至2012年高考录取人数达685万人,录取比例也从1997年的36%增至2012年的74.86%(图1).近10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录取比例虽然维持在30%左右,但招生规模却大幅度提高.2000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首次超过10万,至2013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已达53.9万人,比2012年增加约2.2万人(图2)[2].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为本国乃至他国的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在某些领域呈现出了下降趋势,因此研究生培养的体制、机制亟待改善.2010年6月至2013年11月,笔者在戴豪斯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这3年多的时间里,不仅感受到了异国的文化差异,也感受到了加拿大研究生教育的鲜明特色.本文以戴豪斯大学为例,剖析了加拿大的研究生教育特色,希望能为我国生物类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生源质量
加拿大戴豪斯大学的研究生来源于世界各国,国际研究生比例占总研究生人数的一半,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国际研究生来自于中国.国际研究生为戴豪斯大学研究生生源提供了保障,同时该校严格的录取和考核条件又为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提供了前提条件.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增加,录取比例基本保持平稳,但招生规模却逐年扩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日趋密切,出国留学的人数也逐年上升.2007年至2011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连续4年增长比例均超过20%[3],造成了大量优质本科毕业生生源外流,还有一部分优秀本科毕业生以保送的方式获得读研的机会,这直接造成了2个方面的后果:①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的考生总体水平比较低,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录取线;②国内部分高校将本科生教育发展成了中学时代的应试教育,重点学习研究生考试的那几门课程,其结果是学生的应试水平很高,但综合素质不高,文献阅读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极低.因此生源的质量,尤其是综合能力得不到保证.
2 研究生与导师关系
戴豪斯大学制定了各种细则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对导师和研究生的责权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充分保障导师与研究生的平等地位.戴豪斯大学研究生导师的主要职责包括:给研究生提供可行的咨询信息平台,并提供一个可行的研究项目及完成该项目的足够资源;对项目研究进展进行监督并给予指导;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指导学生撰写与发表研究论文等.导师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具有充分的权利,主要包括:要求研究生能积极响应导师各种合理的要求与建议;要求研究生能及时地汇报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如果研究生不听从导师合理的要求与建议或者研究生没有做出相应的努力,导师可以终止其指导工作;导师和学生共同拥有已发表和待发表的研究结果等.同样,戴豪斯大学研究生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享有充分的权利.其责任主要包括:参加研究项目的设计并执行项目的研究工作;执行由导师所提出的一切合理要求与建议;定期汇报研究进展并撰写研究论文等.研究生的权利主要包括:有权得到导师的指导并了解导师的要求;有权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即使导师不同意,在与学院协商后仍有权发表);有权拒绝与项目研究无直接关系的研究工作及导师任何不合理的要求;具有充足的、令人信服的理由时可以要求更换导师等.反观我国,近年来我国高校将研究生培养下放到学院甚至导师本人,实行导师负责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具有主导地位,在导师权力增加的同时又缺乏更高层面的监管;研究生处于绝对弱势地位,并且学校没有提供行之有效的申诉渠道和平台.笔者根据多年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将我国高校导师大致分为3种类型:经费充裕型、经费不足型和不作为型.对于第一类导师(经费充裕型导师),往往是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成就,拥有充足的资源(经费和平台),招收了大量的研究生.但该类型的导师常年奔波于各种经费的申请、各类评审及各种会议,无法保证充足的时间来指导学生.第二类导师(经费不足型),往往是年青导师(近年来多为国外引进人才),该类型导师有思想、有激情,能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然而囿于经费和资源有限,很多想法却无法实施.学生能从导师那里学到很多研究设想,但实验操作训练有限.第三类导师(不作为型),既没有研究经费(或有少量经费)又没有指导学生的动力(或者对研究没有兴趣),但又不愿意放弃指导研究生的权力.如果高校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提高年青导师的支持力度,将会大大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 戴豪斯大学研究生培养体制
3.1 学籍管理
戴豪斯大学所有的研究生课程在5年内(从最初的入学注册时间开始计算)完成.硕士研究生一般是在2~3年内完成,而博士研究生一般需要4~5年.此外,研究生有一个最长的在校学习期限,以便督促他们完成研究生学位的所有要求,最长期限分别为硕士研究生5年、博士研究生6年.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渐渐制订了最长期限的学籍管理制度,但执行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3.2 课程设置
戴豪斯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系设置了2种类型的研究生课程:一种是半学分制(half-credit classes)的专业课程(一个学期的课程,共10门).这类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对微生物学、免疫学或相关学科的主要领域有一个广泛的认识与理解,该类型部分课程为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另一种是以专业文献讨论(Journal club)形式开展的全学分制(full-credit classes)课程类型,包括癌症生物学专题、高级免疫学专题和分子发病机制专题.这3门课程分别以专业领域内文献阅读和讨论的形式开展,为研究生在特定的研究领域提供互动式教学.所有的研究生在他们的培养计划里都需要选修至少一门文献讨论课程,旨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增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研究背景知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文献涉及的领域可能与他们的论文研究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也分为学位课程和专业课程,如果学位课程不及格将拿不到相应的学位.但学位课程设置极不合理,一般为英语、政治及1~2门专业基础课,而且课程考核要求相对较低;专业课程更是走过场、完成学分的形式.
3.3 课程要求
戴豪斯大学每位研究生除需要选修专业必修课和1门文献讨论课程外,还必须参加每周的院系研讨会(seminar),研一学生还必须选修“宿主病原物相互作用和人类疾病”课程.研究生培养计划中专业课程的学分将计算在学生考核的课程等级中,课程等级由学生和研究生导师委员会之间协商决定,并经院系研究生委员会批准.另外,对于博士研究生,除了上述总体要求外,还必须通过一次全面的考核,包括书面论文和口头报告两部分.此外,每位研究生要求在第一学年以后的课题研究中提交年度进展报告(Faculty of Graduate Studiesprogress reports)至研究生导师委员会,该研究进展报告要求在每学年结束前1个月提交,并需要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协调员的亲笔签名.我国高校也有相应的一些要求,但不同的学校、或不同的专业执行力度差异很大,导师没有严格的要求,学生也没有充分的准备,基本不能起到学术讨论、提升学术思维的目的.
3.4 研究生淘汰制
戴豪斯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系的研究生按照课程成绩实行淘汰制.课程成绩划分为A+,A,A-,B+,B,B-,FM及F共8个等级,成绩低于B-(70分以下)的课程视为不及格.学生在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的任何一门课程不及格,该研究生将会被自动淘汰,即研究生调节.但是,如果学生只有一门半学分制的专业课不及格且成绩高于56分(C-),学院将在教师会议上综合考虑该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并将讨论结果提供给学院院长,由院长决定该学生的去留.我国高校研究生学位课程不及格就不能获得相应的学位,但考核力度较低,基本能保证所有的研究生都能顺利通过考核(或考试).因此我国高校研究生基本不存在淘汰现象,研究生入学后基本都能顺利毕业并拿到学位.
3.5 硕士转升博士
戴豪斯大学如果学生愿意从硕士阶段提前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那么该学生可以在第一学年结束后进行申请,同时需要准备一份详细的“博士阶段研究设想”.硕士转博士申请提交给导师委员会后,由每年2次的导师委员会对申请进行讨论,导师委员会通过评估申请者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潜力,判断申请者是否适合进入博士阶段学习并给出建议,对于符合要求者,委员会将会对他的“博士阶段研究设想”进行讨论审核,并对其研究设想给出修改意见.值得一提的是,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委员会,该委员会是由申请者导师、共同导师(若有)及另外的3~4名博士研究生导师组成的5人小组,定期对该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讨论、及时给予学生方向性指导,直到该学生毕业.这与我国高校的直博生是一个概念,但我国高校对直博生基本没有考核要求,只要导师和学生本人愿意就可以申请直博,申请能否被学校批准主要看指标是否满足.
4 学业考核
4.1 综合考核(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戴豪斯大学综合考核的目的是考核相关方向博士研究生候选人的综合素质,以此来评估候选人对文献的总结和评价能力,以及评估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讨论科学问题的能力.作为年青学者,善于积累知识、及时总结科学问题是论文和课题标书写作的基本技能.因此,学生在准备考核材料过程中所获得的技能以及在综合考核中表现出的技能水平是科学训练成就的一个重要层面.此外,通过一次成功的综合考核,能够确保候选人具备博士论文答辩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推理能力.综合考核分为书面论文和口头报告.书面考核的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2个书面论文主题中所涉及的知识.书面考核的主题是考核委员会在综合考核前6周制定的3个主题中任选2个,且这些主题与学生的研究课题相关但属于边缘的知识.在许多情况下,这些主题旨在加强候选人的知识薄弱环节或者是导师委员会认为的特别重要的知识点.书面论文主题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通常覆盖了学科的某一个重要知识面.候选人将在正式考核前5周获悉论文主题,任意选择其中2个论文主题作为考核对象,要求在随后的3周时间内完成相关领域文献的阅读及论文的撰写,并于口头报告考核前2周将准备好的书面论文上交给考核委员会的每位成员.收到书面考核论文后,考核委员会对书面论文的质量进行评估.如果书面论文质量不合格,考核委员会主席将通知候选人采取委员会提出的建议实行补救措施,并在2周内重新提交书面论文;若书面论文质量再次不合格,则取消候选人资格.若书面论文质量合格,候选人将在提交书面论文2周后进行口头报告考核,口头报告考核通常会持续约2h.口头报告考核主要是加强考生的横向思维能力及考核论文主题相关的研究进展.在口头报告考核中,候选人将简短介绍论文主题领域的研究进展、发展方向及存在的问题;随后考核委员会成员将会就相关领域的科学问题进行提问,候选人需要从基础知识层面到专业知识层面展开回答.所有考核委员会成员根据候选人答题的情况评估他们的学科知识水平,并根据候选人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给出相应的建议,以帮助候选人尽快成长.
4.2 研讨会(Seminar)
戴豪斯大学所有研究生都要求参加每周的学院研讨会并报告他们的研究成果,要求硕士研究生每年度至少在研讨会上作2次研究进展报告,博士研究生每年度作3次研究进展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课题组以前的研究数据、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通过该报告让大家了解到“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将要做什么,为什么它是重要的”.随后学生阐述自己今后的研究方案,其中研究目的、方法手段、预期研究结果和意义都应详细说明,最后学生将获得这次研讨会中参与人员的书面意见和建议.我国高校研究生研讨会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学生参与不积极、准备不充分,导师不参加、或参加也不能给予建设性的建议.每周举行研讨会的高校或学院更是凤毛麟角.
4.3 文献讨论(Journal club)
戴豪斯大学每学年都会开设3个主题的文献讨论课程,分别为癌症生物学专题、高级免疫学专题和分子致病机理专题,研究生必须选修其中的一门文献讨论课程.该课程每周1次,由老师组织,每次由2名研究生主讲,每名研究生每年主讲2次,选取主题相关的文献,文献提前发送给所有的成员.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及时了解本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研究方法手段、最新研究结果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我国高校基本没有开设文献讨论课程,或文献讨论课程仅作为研讨会的一部分,学生和导师参与的力度远远不够.
5 研究生费用
加拿大戴豪斯大学研究生将获得由学院指定的最低津贴(大概17 850加元/年);除了基本的津贴外,学生还可申请额外的2 000~4 000加元/年的补助用于支付部分课程费用;另外研究生均有机会获得学院提供的助教岗位,得到部分津贴,其收入按小时付费,一般能收入500加元/月.因此,加拿大研究生完全有能力支付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此外,加拿大每一个研究生都有资格从研究生学院申请研究旅行经费的支持,例如参加学术会议.而在我国随着物价飞涨,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学费、生活费仍然是困扰我国部分研究生的一大问题.国家补助、导师补助在庞大的费用面前仍是杯水车薪,部分研究生仍需家庭支助、甚至是倾全家之力才能完成学业.
6 总结与启示
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是加拿大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加拿大已成为国际上留学的首选国家之一,而我国则是其第一大留学生生源地[4].在加拿大留学的几年里,笔者了解到很大一部分中国留学生先在国内完成本科教育,之后来加拿大接受研究生教育;或者博士毕业后,来加拿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由此不难看出加拿大研究生教育受欢迎的程度,也证明了其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5-6].笔者对此有几点思考:
第一,导师教育观的变革.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人格的完善和理想的实现.导师需要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与研究生共同成长,研究生不是导师的廉价劳动力,而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合作关系.导师不只是让学生完成某个课题或完成学位论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同时还应把人格教育、心理教育、价值观教育和诚信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研究生的培养中.
第二,加大研究生的考核力度.学校或学院应该制订更科学、更严格的研究生考核制度,充分评估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进展,同时对导师的指导能力进行评价.若导师给予了充分合理的指导,则对研究生实行淘汰制;若导师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尽到指导义务,则对导师进行相应的处罚或取消其指导研究生的权利.同时学校应该提供完善的、公平合理的研究生申诉渠道,以保障研究生的合理要求和权益.
第三,加大支持力度.其中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支持力度和对研究生的补助力度.高校青年教师大多经历过博士教育和博士后的训练,了解国内外研究领域的研究动向,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学校应该给予经费和科研平台上的支持,使他们更多的研究设想得到实施,鼓励教师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长期的研究.同时,学校应该提高研究生的补助,使研究生能解决自己的学费与衣食住行,这样既能增强研究生的自信心,同时亦能调动研究生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在线考研频道.历年考研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统计[EB/OL].(2014-03-27)、
[2]中国教育部.中国教育在线2013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EB/OL].(2013-04-20)
[3]胡 伟,邓 娟.加拿大研究生教育特点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6-17.
[4]伍建榕,马焕成.管窥加拿大研究生教育[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2):77-78.
苁蓉本是一味温肾补气、滋补固本的中药。借“苁蓉”一名,还寓意着希望患者能从容生活,早日恢复健康的美好祝愿。
治癌,不独“攻”,还需“正”
在中医理论中,肿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以致邪毒入侵,导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功能障碍,气滞、血瘀、痰凝、毒聚,日久形成肿瘤。现代医学中,针对肿瘤一曰手术切除,二曰放化疗消灭肿瘤细胞。此二法虽可祛除病灶,但在中医看来属“攻”法,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良莠不分地杀伤了人体的部分正常细胞,破坏了机体抵抗力,即正气。
1972年,龙华医院肿瘤科创科人刘嘉湘教授在全国免疫学会议上首次提出中医扶正治癌的学术观点。“扶正法”即调节机体的阴阳、气血和经络、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充分发挥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
时至今日,“扶正治癌”不仅成为了中医治疗肿瘤的主流方法,龙华医院肿瘤科建科54年,历经三代学科建设人,一直以“扶正治癌”为指导思想,不断实践和发展,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医药治疗肺癌、胃癌、肠癌、乳腺癌、肝癌、脑瘤等10余种常见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和防治肿瘤放化疗毒性反应的中医诊治体系。
中医治癌,全程参与
对于中医治疗肿瘤,人们通常还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中医只适合手术、放化疗都不能做的晚期患者。
就拿肺癌举例,早期患者术后不需要进行放化疗,但有超过35%的患者在术后五年内会发生复发转移;中晚期患者即使经过手术、放化疗,五年生存率更低,且面临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治疗肿瘤,其目的不止是“一切了之”,还需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命。
而中医治癌即可全程参与。在早期,扶正和攻邪并重,干预肿瘤的复发转移;中期患者放化疗同时应用中医药治疗,可缓解不良反应,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晚期侧重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
中医药提高免疫力,不再是泛泛之谈
肿瘤是一个全身性疾病,很多患者虽切除病灶,经过放化疗,癌细胞大规模消灭,但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白细胞血小板下降等不良反应,甚至出现骨转移等全身症状。
《黄帝内经》有云:“有诸内必有形于诸外”。中医治疗讲究整体观,“扶正治癌”的观点即是祛邪同时,还需扶正。如在患者放化疗期间,联合中医药治疗,采用益气养血、调和脾胃为主的方法,可改善患者的体质,改善骨髓造血功能,同时降低放化疗对患者的损伤。
“扶正”,换句话说就是改善免疫力。中医药对于肿瘤患者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如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等。但光有这些“美誉”还不够,龙华医院肿瘤科势要将主观的经验认识科学地转化为客观的数据评价。
多年来,肿瘤科不仅设置了科研门诊,还开展了多项对比课题研究,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联合应用中药治疗的患者,在服药一段时间后,T3、T4等免疫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十一五”国家级攻关项目研究表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比单纯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位生存期延长了5.27个月。中医药辅助提高免疫力不再是泛泛之谈,更有了数据的支持。目前肿瘤科还在开展“中医药联合EGFR-TKI靶向治疗与单纯EGFR-TKI靶向治疗比较对晚期肺腺癌生存影响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中医药联合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生存质量及远期生存影响的随机双盲临床研究”等研究,以进一步了解中西医结合在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独具中医特色的肿瘤大科室
龙华医院的肿瘤科不仅是个临床部门,还是个研究部门,是个科所共建的大科,下分了五个病区,分科管理,重点病种略有侧重。肿瘤一科、五科是以消化道肿瘤为主的特色专科,如胃癌、肠癌、肝癌等;肿瘤二科、三科、六科以肺癌为主。
科室针对肿瘤的治疗采取独具中医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最常用的是中药静脉注射液和中药汤剂,配合介入治疗、化疗或靶向治疗。此外,还会采取一些传统疗法用于患者的症状改善,如艾叶泡浴针对化疗导致的手足末梢神经损伤,穴位敷贴、耳穴压豆改善化疗期间患者食欲不振等症状。
龙华医院肿瘤科还开发了多种院内制剂,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金复康口服液、正得康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蟾乌巴布膏,治疗肿瘤化疗骨髓抑制的“双黄升白颗粒”等,随着临床应用的逐渐成熟,已陆续成为国家上市新药及转让专利,想必在不久的将来就能进入批量化生产和应用。
作为全国综合性中医院中规模较大的肿瘤科,龙华医院肿瘤科门诊量及住院人数逐年递增,2014年门诊量超过37万人次,年出院人次超过8 000人。肿瘤科不仅每年主办“扶正治癌”继续教育项目,推广“扶正治癌”的学术理念,也进行着重点病种诊疗方案的规范化推广。作为国家级的重点专科、中医肿瘤重点学科,龙华医院肿瘤科充分发挥着中医诊疗特色,正一步步地朝着更高的中医肿瘤学科的目标前进!
龙华医院肿瘤科三位上海市名中医简介
刘嘉湘 龙华医院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扶正治癌”观点首创者。擅长运用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胃癌、肝癌、肠癌、胰腺癌等实体肿瘤。
门诊时间:周三全天总院特需门诊。
邱佳信 龙华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倡导以健脾法为主防治恶性肿瘤,擅长以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胃癌、肠癌、肝癌等。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五全天总院特需门诊, 周二上午总院专家门诊。
《人体结构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生理功能的科学,是我校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是学习《病理学》、《药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以及专业临床后续课程的基础,在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程由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理学3部分内容组成,目前该课程存在以下问题:(1)《人体结构生理学》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的制定没有突出药学专业特点。(2)教师教学方式单一,主要为教师讲授,填鸭式、满堂灌,课程内容没有结合专业特点,学生缺乏学习兴趣。(3)实验教学中学生按教材实施操作,缺乏发挥个性的余地,学科间知识交叉渗透少,忽视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课程改革的方法
我们根据药学专业特点制定符合其专业需求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学习兴趣。随着当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我校建立了完善的校园网、FTP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系统。我们借助于网络来辅助教学,这样充分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促进了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我们也注重加强教师的培养,努力建设优质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更好地为专业服务创造良好的条件。
2.1教学内容改革
突出为药学专业服务的特点,根据药学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药学职业资格标准,制定符合专业要求的大纲,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采取实例教学和多学科综合化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由形态到功能、由基础到临床,建立完整的知识序列,注重学科间垂直与水平的联系。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其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我们为药学专业开设了《机能实验学》,将生理学和药理学实验整合在一起,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教学方法改革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打破以往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人体结构生理学》的授课对象是刚刚接触医学的低年级学生,因此需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我们采用从功能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授循环系统时,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循环系统对人体的重要意义,再展开授课内容。在教学中注意将形态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病例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促进其个性发展。我们建立了《人体结构生理学》精品共享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为在校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2.3考试方法改革
改变以往考试方式较为单一的做法,注重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测试。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根据药学专业的要求,选择有针对性的《人体结构生理学》知识作为重点成绩考核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相关知识、要求相结合,通过口试、笔试、讨论、网络测试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学生还可以通过精品课程网站进行自我测试并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
2.4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是课程建设的主力军,教师不仅要熟悉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做到一专多长。为此要有计划地安排他们与专业课教师多学习和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研究师资队伍所必需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我们建立了健全的师资评价和约束机制,采用与专业课程教师集体备课、专题学习、课题研究以及专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均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我们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临床实践,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将临床病例引入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先后承担了安徽省教育厅的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共5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
3改革的主要特色
3.1突出药学专业特点,科学地对本课程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促进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2以坚持技术先进、布局合理、覆盖面宽、资源共享为原则,有机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寓理论教学于培养科学思维和提高职业能力之中。
3.3改变以往实验课的授课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层面”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从课堂教学和学生实践两个层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和DNA测序法检测210例广西人群TGFβ1基因869T/C(Leu10Pro)位点多态性,并结合相关文献,比较其在不同种族间的分布差异。
结果 广西人群TGFβ1基因869T/C(Leu10Pro)位点表现为TT、TC、CC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2%、50.5%和24.3%。T、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0.5%和49.5%。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埃及人和英国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 在广西人群中存在TGFβ1基因869T/C(Leu10Pro)位点多态性,其基因多态性的分布频率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种族人群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多态性;种族
中图分类号:R44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5.05.001
A study on genetic polymorphism of TGFβ1 gene 869T/C(Leu10Pro) of Guangxi crowd
[HJ2][HJ]
HUANG Huatuo,XIANG Yang,LUO Hongcheng,CHEN Jianming,WU Chengjiang,WEI Yesheng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Medicine,Affiliated Hospital of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Baise 533000,Guangxi,China)
[HJ2][HJ]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llele and genotype frequencies in polymorphisms of TGFβ1 gene 869T/C(Leu10Pro) in Guangxi crowd,so as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s of it among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Methods The TGFβ1 gene 869T/C(Leu10Pro) polymorphisms of 210 people in Guangxi were examin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 method and DNA sequencing.And distribution disparity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were compared combing with related documents.
Results The TGFβ1 gene 869T/C(Leu10Pro) showed three genotypes:TT,TC and CC,and the frequencies were 25.2%,50.5% and 24.3%,respectively.Allele frequencies of T and C were 50.5% and 495%,respectively.The allele frequencies and genotype distribution of TGFβ1 gene 869T/C(Leu10Pro)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en and women (P>0.05),but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when comparing with the Egyptians and the British (P
Conclusion There are TGFβ1 gene 869T/C(Leu10Pro) polymorphisms in Guangxi crowd,and difference of its distributions is not significant between men and women,but the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when comparing with other races.
【Key words】 TGFβ1;polymorphism;race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为1984年Tucker等发现的一种调节细胞生长的多肽,后被证明为转化生长因子超家族中的一员[1]。后期研究发现,TGFβ1在体内多种细胞中都有表达,如淋巴细胞、血小板、巨噬细胞等。TGFβ1是由两条含有112个氨基酸的分子量为11 KD的单链通过二硫键结合而成的多肽。人类基因组中,用于编码TGFβ1的基因位于第19号染色体长臂(19q13.2)上,总共包含6个内含子和7个外显子。该基因目前已发现的突变位点有十多个,而常见的与疾病有密切联系的有7个,869T/C(Leu10Pro)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突变位点。相关研究表明[2~7],TGFβ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纤维硬化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因此,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和DNA测序法检测广西人群TGFβ1基因869T/C(Leu10Pro)位点单核苷酸多态,同时探讨其基因多态性在不同种族和地区正常人群间的分布差异,为与TGFβ1基因相关疾病的预防医学和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前瞻性基础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课题研究对象共210例,均为无血缘关系的广西人群。其中男139例,女71例,平均年龄(47.9±10.1)岁,选自2013年6月至2014年4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体检人群的随机个体,血常规及其他生化指标均在参考范围之内,排除心血管疾病及癌症家族史,排除肾脏、肝脏和内分泌疾病。
1.2 方法
1.2.1 基因组DNA提取
用EDTAK2抗凝的采血管采集以上健康体检者静脉血3 ml,参照已建立的方法[8]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放于-70℃冰箱保存备用。
1.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依据TGFβ1基因869T/C(Leu10Pro)位点多态性及已知的DNA序列,利用引物设计网站(http:///cgibin/webprimer)设计PCR引物,委托上海天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成。用于本次PCR特异性扩增实验的引物,上游引物序列为:5’CCTCCCCACCACACCAG3’,下游引物序列为:5’CGGCA CCTCCCCCTGGCTCG3’。
1.2.3 PCR扩增
TGFβ1 869T/C(Leu10Pro)的PCR扩增反应体系为20 μL,其中含10×PCR 缓冲液2.0 μL,0.3 mmol/L dNTPs 2.0 μL,上、下游引物各1.0 μL,模板DNA 1.0 μL,TaqDNA聚合酶1.0 U,用灭菌双蒸水补充其余不足体积至20 μL。TGFβ1 869T/C(Leu10Pro)的循环参数为:94℃预变性反应5 min;94℃变性40 s,66℃复性50 s,72℃延伸50 s,35个循环;72℃延伸8 min。
1.2.4 PCR扩增产物的限制性酶切
TGFβ1 869T/C(Leu10Pro)的扩增产物用2 U MspA1I于37℃酶切2 h;PCR产物限制性酶切所用内切酶来自英国Biolabs有限公司。TGFβ1 869T/C(Leu10Pro)酶切产物于8%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染色后在紫外灯下观察结果,并用BioRad自动凝胶成像及分析系统进行成像和分析。为进一步证实结果,我们将PCR产物送上海英俊生物技术公司进行DNA序列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采用直接计数法计算,各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所有数据计算和比较均在SPSS 130软件上完成,P
2 结 果
2.1 TGFβ1基因869T/C(Leu10Pro)位点基因型检测结果
本次PCR扩增实验产物的片段大小为268 bp,依据限制性内切酶MspA1I酶切片段情况,TGFβ1基因869T/C(Leu10Pro)位点基因型有3种,TT型(103,67,58和40 bp 4条带),TC型[103,91,67,58,40和12 bp (跑出胶外,没有显示) 6条带],CC型(91,67,58,40和12 bp 5条带)。PCR扩增产物及酶切产物电泳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后续的DNA测序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结果(如图3所示)。
2.2 广西人群TGFβ1基因869T/C(Leu10Pro)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不同性别间分布频率的比较
经χ2检验法计算,广西健康人群TGFβ1基因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哈迪温伯格平衡),表明本次研究所选的样本具有良好的群体代表性。广西人群中,TGFβ1基因869T/C(Leu10Pro)位点包含TT、TC和CC基因型,以TC(50.5%)型频率最高,TT基因型次之。等位基因频率中以T(50.5%)最高。广西人群中,TGFβ1基因869T/C(Leu10Pro)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图1 TGFβ1基因869T/C(Leu10Pro)位点PCR扩增产物8%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
图2 TGFβ1基因869T/C(Leu10Pro)酶切产物8%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M:DNA标准分子量;1,2,8:TT基因型;3,6,9:TC基因型;4,5,7:CC基因型。
图3 TGFβ1基因869T/C(Leu10Pro)测序图:A、B、C分别表示CC、TC、TT基因型;箭头所示为基因突变位点。
2.3 不同种族及地区人群TGFβ1基因869T/C(Leu10Pro)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
广西人群中,TGFβ1基因869T/C(Leu10Pro)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英国人[9]和埃及人[1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长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在人类基因组中存在普遍的基因多态现象。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基因多态性的认识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基因多态性的研究逐渐成为解释人体对某些疾病或毒物的易感性与耐受性及疾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和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性等现象的内在机制。然而,研究正常人群基因多态性分布是我们进一步研究致病基因多态性分布的前提和基础。正常人群基因多态性分布的研究,将为我们探索致病基因及易感基因的分布特点、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前瞻性资料。
TGFβ1是转化生长因子超家族中的一员,广泛表达于多种细胞,包括活化的T细胞、B细胞和多数肿瘤细胞等表面。研究表明,TGFβ1通过调节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及抑制NK细胞的增殖和杀伤等方式起到免疫抑制作用,这对于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稳定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在病理情况下,TGFβ1通过其免疫抑制作用损伤机体的免疫监督功能,使机体失去对自身抗原、外来抗原及肿瘤相关抗原等抗原异物的正常免疫应答,最终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肿瘤的发生[16]。人类编码TGFβ1的基因位于第19号染色体长臂(19q13.2)上,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TGFβ1基因存在869T/C(Leu10Pro)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这些多态性位点的存在可能影响TGFβ1基因的功能,从而可能导致与之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TGFβ1基因存在多个SNP位点,国内外相关研究[2~7]发现,这些多态性位点与纤维硬化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而869T/C(Leu10Pro)是其中一个重要位点。因此,正常人群TGFβ1基因869T/C(Leu10Pro)位点多态性分布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其研究成果将为与TGFβ1基因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些基础理论依据。
为此,我们运用PCRRFLP技术和DNA测序法检测广西地区正常人群TGFβ1基因869T/C(Leu10Pro)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在广西人群中,TGFβ1基因869T/C(Leu10Pro)位点表现为TT、TC、CC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2%、50.5%和24.3%;等位基因T、C频率分别为50.5%和49.5%。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将检测结果同英国人[9]、埃及人[10]、日本人[11]、包头汉族人[12]、宁夏汉族人[13]、广东汉族人[14]和青岛汉族人[15]比较发现,广西人群TGFβ1基因869T/C(Leu10Pro)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英国人和埃及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以发现,TGFβ1基因869T/C(Leu10Pro)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种族间比较存在较大差异,但与同一种族不同人群比较差异较小。这一结果符合“亲缘关系越近的,其基因型的分布差异越小,反之则差异越大”的遗传学规律。
总之,研究我国广西地区正常人群TGFβ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布特征,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疾病在广西人群的基因背景,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同时,将其多态性分布与不同种族和地区人群比较,将为群体遗传学和人类学研究提供基础性参考资料。
参 考 文 献
[1] 李 建,党晓伟,董振花,等.TGFβ1、Smad2、CyclinD1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4(2):164167.
[2] Mohy A,Fouad A.Role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in serum and509C>T promoter gene polymorphism in development of liver cirrhosis in Egyptian patients[J].Meta Gene, 2014(2):631637.
[3] Li Z,Zhang L,He W,et ai.Astragalus membranaceus inhibits peritoneal fibrosis via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MCP)1 and th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 pathway in rats submitted to peritoneal dialysis[J].Int Mol, 2014,15(7):1295912971.
[4] Miao ZF,Li WY,Wang ZN,et ai.Lung cancer cells induce senescence and apoptosis of pleural mesothelial cells via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J].Tumour Biol,2015,36(4):26572665.
[5] Tas F,Yasasever CT,Karabulut S,et al.Serum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 levels may have predictive and prognostic roles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J].Tumour Biol,2015,36(3):20972103.
[6] 朱 强,朱明华,罗 俊,等.IL10和TGFβ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J].军事医学,2015,39(4):276278.
[7] Olivieri A,De Angelis S,Dionisi S,et al.Serum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 during development in nonobese diabetic mice and humans[J].Clin Exp Immunol,2010, 162(3):407414.
[8] 吴成将,陈健明,蓝 艳,等.广西壮族及汉族人群CD40配体基因rs7050168G/A遗传多态性[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5,7(1):913.
[9] Panoulas VF,Douglas KM,Smith JP,et ai.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 869T/C,but not interleukin6174G/C,polymorphism associates with hypertens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Rheumatology (Oxford),2009,48(2):113118.
[10] Hussein A,Askar E,Elsaeid M,et ai.Functional polymorphisms i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 (TGFβ1)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genes modify risk of renal parenchymal scarring following childhoo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J].Nephrology Dialysis Transplantation,2010,25(3):779785.
[11] Yamada H,Watanabe M,Nanba T,et al.The +869T/C polymorphism in th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everity and intractability of 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J].Clin Exp Immunol,2008,151(3):379382.
[12] 李俊峰,魏 枫,付福山,等.包头地区汉族人群TGFβ1 基因+869T/C多态性与甲状腺疾病的关联[J].现代免疫学,2011,31(3):244247.
[13] 李 霞,詹福寿,张 静,等.宁夏回汉族群体TGFβ1第1外显子区基因多态性分析[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2,32(12):14171420.
[14] 孙卫文,车坤兰,陈盛强.143例广东籍汉族人转化生长因子TGFβ1 T869C 基因多态性检测[J].现代医院,2010,10(5):1921.
[15] 陈慧生,张七一,王云英.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清水平与高血压病肾脏损害的关系[J].临床内科杂志,2007,24(1):5759.
摘要:灵活利用课堂,注重教学联系生活,注重生物科学史。阐述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培养科学素养STS教育生物科学史
科学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体现。国务院2006年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是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由此可见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实践能力是科学素养的五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逐步培养和建立。那么生物教学,值得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以便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在科学素养的培养中,知识素养是基础,科学素养是生物教学的核心。要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情感与生物学价值观是学生不断探索生物界奥秘的内在精神动力。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教学中必须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及评价方法、重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本人着重从STS教育渗透和利用好生物科学史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下面谈一下本人的做法和体会。
一、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和渗透STS教育,把课本知识社会化,体系化
1.把学生的目光引向于社会,注重学生的成长培养。
长期以来注入式教学,使学生常感觉抽象,枯燥,缺乏兴趣、动力,基本上抹杀了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属性,就更别谈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所以把STS思想渗入现行的生物课程中,例如:通过遗传、生殖、发育、生物与环境等知识的学习,通过我国人口与印度人口的增长率来分析人口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使学生真正理解“计划生育”、“禁止近亲结婚”、“优生优育”的意义;通过《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知识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环境、珍稀动植物保护的意义;同时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树立社会意识;通过“无性生殖”教学,讲解克隆技术;通过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进行健康的生活;以介绍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及贡献立志于远大理想等等。这样,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社会,促进他们的课本知识社会化。
2.通过成立生物科技兴趣小组,促进全体学生的科技兴趣发展。如:1环境保护:走访城建环保站,了解当地排污情况,进行课题研究。2社会调查:走出校门,参观林科院、野生动物救护站等,调查生物物种和动物保护情况,写出科技小论文。3科学实验:如食用菌的栽培:从设计实验开始,让学生自己基本能掌握菌种等级测定、装料、灭菌、接种、问题处理、管理、采菇、统计分析等方法。掌握实验技能会令学生找到自信,收获成功。再指导学生自制酸奶、泡菜、葡萄酒、培育等。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
3.充分利用身边廉价的器具和材料开展教育活动。
利用好瓶瓶罐罐,能克服因教材改版而出现的实验仪器、教具无法满足教学要求的现状。如1在讲授《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这一节内容时,先教学生如何用食用油桶做呼吸模型;2在做种子萌发的实验时,用了一次性塑料杯来代替3个瓶子;3在学习生物的变异——大、小的花生果实探究时,难以买到实验用的花生材料,就让学生去采摘品种不同的桂花树的树叶来取代。这样既丰富了教学资源,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还将农,林,牧,副,渔等多方面知识与技术融入到生物教学中,带学生到省林科院去认识苗木树种、参观组织培养室和昆虫、植物标本制作等。这种实践活动,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家乡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及发展经济的资源优势,促进科技兴农,推进生物教学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4.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认真思考的习惯
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初步掌握观察的途径:看,嗅,听,触等。如1.在讲授血液——流动的组织一节时,先让学生回忆曾看到过的血液状态,并从视觉、嗅觉、触觉等方面加以描述,学生对血液就有了红色、粘稠状、有腥味的正确认识;再通过显微镜对血液的观察,还要指导观察方法:根据观察目标、重点,有计划、步骤地观察;多角度观察;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研讨、边观察边记录等,掌握了血液的成分、血细胞的种类和作用、血液的功能,理解血液为什么要循环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2.在探究:光影响鼠妇的生活时,先明确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再让学生按组讨论探究的计划、用具、装置、步骤,实验并得出结论。此时各组的结论有相差,甚至有的与假设相反,就要引导学生查找原因:包括鼠妇的采集和保管、实验的过程和环境、材料用具和方法等通过逐一查找。最后,讨论全班的平均值(相当于做重复实验)得出正确结论。利用查找原因和讨论,使学生逐步养成不是孤立地,而是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习惯。
二、利用好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1.运用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敢于质疑的意识
科学过程大体是从怀疑开始的。强烈的问题意识是生物学家进行研究,取得创造发明的前提。如果不是道尔顿敢于发现并提出色盲问题,色盲症的探索恐怕还要推后甚至几十年;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提出质疑和挑战,并提出“生物进化论”,那么,“人从哪里来的”的解释恐怕还要争议与持续若干年;如果爱因斯坦不突破牛顿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就不可能提出相对论。鼓励质疑问题的品质。辩证的怀疑和批判意识,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例如:一次课堂上学生在学习血液循环途径时,假如一同学小腿受伤感染,当需要输液消炎时,就产生了由小腿处静脉注射比手背静脉注射消炎好的质疑,给时间让学生热烈讨论后,学习效果显著。鼓励学生要善于并勇于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2.运用生物科学史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综观生物科学漫长的发展过程,每一项重大发现和每一个重要理论的建立都是科学方法应用的典范。如科学家巴斯德,正是用巧妙的设计——鹅颈瓶来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是来自空气中的细菌污染;一战后的一天,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正在观察菌种——葡萄球菌的生长情况,当他正在为培养基受到霉菌的污染而懊恼时,一个偶然的现象引起他的注意:培养皿中凡是与青色霉菌菌落接触的周围,就没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这使弗莱明意识到是有某种物质的作用?进一步研究,他发现了青霉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用它挽救了成千上万伤病员的生命,并于1945年获诺贝尔医学奖;免疫学奠基人詹纳,发现挤牛奶的女工不患天花病,受我国民间流传的接人痘苗方法的启示,他发明了牛痘接种法,开创了近代免疫学的先河。
第斯多惠所说:“不好的老师是转述真理,好的老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生物发展史上的每一个发现和发明,都是生物学家经过深入的科学探究而产生的。学习到探究的方法,领悟到其中的科学思想之所在。
[关键词] 聚维酮碘;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图分类号] R71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a)-0026-03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随着胎儿检测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因素的干扰,剖宫产解决难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其并发症和后遗症是不可忽视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剖宫产术率的逐渐增长,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也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这严重影响了妇女的生活质量。国内卢丹等[1]报道发生率为0.03%~1.72%。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医师一直努力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能有效地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京山县人民医院探讨了常规方法、生理盐水及聚维酮碘这三种方法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发现聚维酮碘能有效地降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京山县人民医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4500例剖宫产患者。年龄18~39岁,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孕妇1500例,三组孕妇在年龄、孕周、临床症状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术后随访5年,即产后42 d、3个月、6个月、1年、以后每隔1年,连续4年门诊复查随访。发现总共有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27例,最早发病者为剖宫产术后6个月,最晚发病者为剖宫产术后5年。一次剖宫产19例,二次剖宫产8例。腹壁纵切口5例,横切口22例。
1.2 方法
将4500例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对A组孕妇在剖宫产手术时常规不给予腹壁切口保护,缝合切口时也不冲洗(常规方法组)。对B组孕妇在剖宫产手术时常规给予腹壁切口保护,关腹后更换手套、血管钳、缝合针、线及纱布,用生理盐水冲洗腹壁各层再缝合腹壁各层(生理盐水组)。C组冲洗时先用0.5%聚维酮碘50 mL浸泡腹壁各层,时间为2 min,再用生理盐水冲洗腹壁各层再缝合腹壁各层(聚维酮碘组)。
1.3 观察项目
术后随访5年,即产后42 d、3个月、6个月、1年、每隔1年,连续4年门诊复查随访。了解剖宫产术后切口有无周期性疼痛,疼痛是否与月经有关,局部有无结节和包块,以及辅助检查抽血查CA125,彩超检查提示腹壁切口内低回声肿块,边缘不规则欠清晰,无完整包膜。术后病检结果。同时鉴别诊断排除腹壁切口疝、脂肪瘤、血肿、瘢痕疙瘩、缝线肉芽肿、皮脂腺囊肿等。
1.4 诊断标准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典型临床症状:①有剖宫产手术史;②切口瘢痕处出现疼痛性硬节;③疼痛呈周期性与月经相伴,且包块经期增大,经后缩小。④止痛药物及抗生素治疗无效。⑤辅助检查CA125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彩超示:皮下组织有低回声包块,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滑或毛刺状,内部多见小的液性暗区。⑥所有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均由病检确诊。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500例剖宫产患者中有27例发生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占0.6%,其中A组18例,占1.2%,B组有8例,占0.53%,C组有1例,占0.07%。B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046,P < 0.05)。C组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046,P < 0.05)。见表1,结果表明C组即聚维酮碘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具有恶的良性疾病,易于浸润扩散和复发,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行为,发病机制包括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学说、免疫学说及血行-淋巴播散学说等[2]354-355,[3-5]。由于妊娠各期的蜕膜均有种植能力,剖宫产数量较大,而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较低,有可能是产后体内雌激素水平迅速降至较低水平,移植的子宫内膜不易生长有关[6]。镜下病检可见子宫内膜上皮、内膜腺体或腺体结构、内膜间质及出血[7]356。异位内膜的周期性出血和其周围组织的纤维化,病灶多位于腹直肌鞘前后,常累及腹直肌和腹直肌鞘,病灶若位置表浅,可侵犯甚至穿破皮肤。27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均有剖宫产史,术后腹壁切口继发子宫内膜异位症这无疑是术中子宫内膜带至切口直接种植所致,属医源性种植。不同时期的子宫内膜种植能力不同,其次序为月经前期-间歇期-分泌期-经后期-早期妊娠-晚期妊娠。腹壁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个临床类型,也是剖宫产术后的晚期并发症。这给患者带来了新的痛苦,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造成了生理及心理的巨大压力。病因明确,怎样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是妇产科医生共同关注的问题。京山县人民医院采用了聚维酮碘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效地降低了其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的产妇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几率明显低于A组,C组的产妇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几率明显低于B组。表明聚维酮碘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切实有效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聚维酮碘系由碘与聚乙烯吡咯酮所形成的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成膜、黏合、解毒、慢性释放及水溶性强等特点,可以降解微生物。有较强的黏附作用,当接触到黏膜时逐渐分解,缓慢地释放出活性碘。碘元素直接卤化菌体蛋白质,与蛋白质的氨基酸结合,使菌体的蛋白质和酶受到破坏,微生物因代谢功能发生障碍而死亡。聚维酮碘使子宫内膜细胞变性坏死,达到了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8]。随着剖宫产术的广泛应用,手术的安全性和熟练程度得到提高,各级医院均在进行剖宫产术。不管医师做手术如何仔细认真,总是避免不了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这就要求寻找另一条途径来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本次研究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来观察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发现用0.5%聚维酮碘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思想上重视剖宫产手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想到如何提高手术的质量及良好的预后,其次术中注意事项,最后用0.5%聚维酮碘冲洗腹壁切口,处理和保护好腹壁切口,从而降低剖宫产率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减轻了患者的疼痛和痛苦,缓解了患者生理及心理的压力,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一研究值得推广。
随着剖宫产的广泛应用,手术的安全性和熟练程度得到提高,同时子宫内膜的损伤和直接种植机会增加了。怎样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因此本课题研究聚维酮碘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这一方法,具有简单、价廉的特点,使用方便,值得推广,但入选病例数量有限,术后随访困难大。总共4500例,每组1500例,可能会对课题的科学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进一步提高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待于广大妇产科医生孜孜不倦的共同努力。首先妇产科医生要从思想上重视剖宫产,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想到如何提高手术质量及良好的预后,其次术中注意保护好切口,及时吸净羊水血液,清理宫腔的纱条不再使用,缝合子宫注意不能贯穿内膜层,关腹后更换所用过的东西,用0.5%聚维酮碘液冲洗,浸泡腹壁各层2 min,再用生理盐水200 mL冲洗腹壁各层,最后缝合腹壁各层,同时提倡母乳喂养。
[参考文献]
[1] 卢丹,马志松.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8例分析[J].江苏医药杂志,2000,186(11):911.
[2] 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54-355,356.
[3] 王秋兰.持续质量改进在剖宫产术中防止子宫内膜异位措施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1):134-135.
[4] 王佳慧,姚吉龙,朱素君,等.白细胞介素17和6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关系研究[J].中国医药,2011,8(6):731-732.
[5] 吕榜权.腹腔镜手术在诊断及治疗早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中的价值[J].微创医学,2011,6(1):69-70.
[6] 朱兰,郎景和.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 [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