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能源技术的利用范文

新能源技术的利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能源技术的利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能源技术的利用

第1篇:新能源技术的利用范文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通信;原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15.853文献标识码: A

1 智能配电网业务及通信需求

智能配电网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过程,提出了现有电力通信系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智能电网模型的业务主要是体现在分配领域,一个典型的新的业务领域,包括网络纵向配电自动化,配电网保护,配电网络视频监控,配电网络设备监控,分布式能源站的管理和控制,微电网的控制管理,用电领域的典型新业务包括专变用户负荷管理,配电变压器监测,低压集抄,家庭用电,电动汽车充电桩管理等智能化管理。

电网业务根据其功能属性,可分为保护类、控制类(遥控)、信息监测类(遥信、遥测)、视频类(遥视)。智能配电网业务属性分类见表 1 所列。

表 1 智能配电网业务属性分类

Tab.1 Business categories of the intelligent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1)保护类业务:对通信安全性要求特别高,在《微波电路传输继电保护信息设计技术规定》(DL/T5062-1996)中规定微波通道(光纤通道参照执行)传输主保护信息时对通信的时延应不大于5 ms,路由要求也非常严格(必须确定路由,不允许随便更改路由);通信的失效可能影响电网的保护跳闸动作执行,导致电网事故扩大,严重时可能导致电网瘫痪;

2)控制类业务:对通信安全性要求特别高;对通信的时延(秒级以下)、路由要求较严格(必须是相对固定的路由,可以根据需要在备选路由中切换);通信的失效可能影响电网的控制执行,导致电网运行故障;

3)信息监测类业务:对通信安全性要求较高、对通信的时延(秒级)、路由要求相对较宽松(无需确定路由,信息在要求时间可达即可),通信的失效对电网运行存在一定管理方面的影响,但不会导致电网故障或瘫痪;

4)视频类业务:与信息监测类业务类似,但对通信的带宽需要较大,每路信息需要 2 Mbit/s 以上的带宽。

综上所述,保护类、控制类业务必须采用专用的电力通信专网;信息监测类、视频类业务应优先采用电力通信专网,在电力通信专网暂无网络覆盖的区域,可选择租用公用通信网络。不同属性业务对通信的需求见表 2 所列。

表 2 不同属性业务对通信的需求

Tab.2 Communication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business

2 配网常用通信技术特性分析

配网通信网常用通信技术包括光纤通信技术、中压载波通信技术、无线公网通信技术和无线专网通信技术(如 TD-LTE)等。通信技术的特性包括多个方面,但在业务应用上,通信技术的通信时延、带宽、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是最主要的特性。

2.1 光纤通信技术

配网光纤通信技术主要采用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和 EPON 技术,两者都基于以太网技术,因此两者的网络性能基本一致。

1)通信时延。网络时延指数据帧从源到目的地址所需要的时间,交换机以太网的时延由帧收发时延(F)、交换时延(S)、线路传输时延(L)、帧排队时延(Q)组成,存储转发最小的时延等于交换机传输一帧所用的时间,100 M 以太网帧收发时延与帧长度成比例,从 5~120 μs 不等;交换机本身带来的交换时延在 5~10 μs,总的网络时延 = ∑(F+S+L+Q);一般情况下,100 Mbit/s 工业以太网经过 15 个网络设备100 km 传输的总时延小于 2 ms。

2)通信带宽。工业以太网交换机、EPON 均支持百兆或千兆以太网,因此网络带宽可根据需要达到百兆或者千兆比特每秒。

3)通信安全性。电力配网光纤通信网络是专用数据网络,可以采用一定的网络安全措施提高网络的安全性,总体上通信安全性很高。

4)通信可靠性。电力配电网光纤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很高,主要体现为:专网专用,保证网络通道的高可靠性;采用成环组网,具备 1∶1 保护能力;采用工业级设备,确保设备的高可靠性。

2.2 中压载波通信技术

1)通信时延。目前适合长距离通信的、采用窄带调制技术的中压电力载波通信系统的通道建立时间和单个数据报文传输时间通常在几十和几百毫秒。受频率干扰、环境影响,时延波动较大。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中压载波技术采用主、从载波轮询方式通信,一般每个节点的轮询间隔根据字节长度设计为 2 s 以上。

2)通信带宽。采用窄带调制技术的端口传输速率可根据要求设计为 1 200,2 400,4 800,7 200,9 600 Band,实际网络速度与传输距离、环境情况等有关,一般 5 km 左右的距离,传输距离只有几 kbit/s或者更低。实际应用中,一般设置主、从载波之间的数据发送间隔为 2 s,数据包长不超过 200 B。

3)通信安全性。中压载波通信属于电力通信专网,且传输媒介为高压电缆,具有较高的防接入安全性。另外由于该产品在技术实现上可采用复杂的编码和加密措施,因此业务接入的安全性很高。

4)通信可靠性。中压载波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较低,主要存在以下风险。①网络结构风险:中压载波的应用主要采用“1 个主载波机 +N 个从载波机”的树形、星形(物理上看像链形)组网方式,存在单点故障风险;②电缆线路迁改导致系统失效风缆线路的迁改将导致中压载波系统无法通行;③电缆线路开关开合、用户负荷变化、电缆沟积水等情况下,可能导致通信故障。

2.3 无线公网通信技术

当前,配电网中常用的无线公网主要采用 2G 技术(GPRS/EDGE/CDMA)。

1)通信时延。无线公网通信的网络时延与网络负载有很大的关系,网络负载大时,时延长,网络负载轻时,时延短。无线公网技术由于存在资源的竞争性、处理节点较多、且易受环境因素干扰,一般平均时延在几百毫秒。

2)通信带宽。2G 无线公网的通信带宽具有不确定性,从 0~200 kbit/s,如 GPRS 的理论带宽为171.2 kbit/s,但由于信号情况、网络负载等情况,一般 GPRS 网络的上行速率在 10~20 kbit/s,下行速率在 30~50 kbit/s。

3)安全性。2G 无线公网数据传输加密技术面向所有业务,其现有的鉴权规则已被破解,且与互联网互通,网络安全性较低。根据电监会要求,“公用数据网”在传送生产控制大区业务时,仅承载信息上传业务,不能承载控制类业务。

4)可靠性。无线公网的可靠性低,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无线信号干扰或遮挡导致的通道中断;②基站的基础设施故障导致的通道中断:无线公网的基站建设在民用建筑上,基站传输、电源,基站防偷盗、人为破坏等可靠性较差;③计费方式(如超过流量)导致的网络中断;④学校、政府机构、保密部门等企事业单位有意制定的信号屏蔽等;⑤应急情况下网络拥塞导致的数据业务不可用。以上安全风险,导致无线公网的总体可靠性较低。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无线公网的 GPRS 网络在线率在95%~99%。

2.4 无线宽带专网通信技术

1)通信时延。与无线公网一样,无线专网通信的网络时延与网络负载有很大的关系,网络负载大时,时延长,网络负载轻时,时延短。然而,由于无线宽带专网通信一般采用两层结构,且专网专用,险:中压载波系统依赖于电缆线路作为传输介质,电资源充裕,一般时延较固定且相对较短。但在环境影响、干扰影响方面,也难以保证固定的时延。根据某供电局 TD-LTE 试点网络的实际测试结果:下行接入时延最大 11 ms,平均 8.8 ms;上行接入时延最大59 ms,平均 36.9 ms。

2)通 信 带 宽。 无 线 宽 带 专 网 通 信 技 术(如TD-LTE)在 10 MHz 带宽情况下,上下行峰值吞吐量能达到 20 Mbit/s 以上,但实际网络吞吐量与网络的信号强度、信噪比等有关。根据某供电局 TD-LTE 试点网络的实际测试结果,在信号接收强度≥ 80 dBm 时,上行带宽为 4~5 Mbit/s,下行带宽 7~13 Mbit/s;信号接收强度在 –120~–115 dBm 时,上行带宽为 0.1~0.2 Mbit/s,下行带宽 1.2~1.8 Mbit/s。

3)安全性。无线宽带专网通信技术的认证性、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不可否认性几个方面具备很成熟的标准、技术和加密算法,总体安全性好。根据电监会相关要求,“专用数据网络可以采用多种通信方式,如光纤通信、一点多址微波、无线电通信、电力线载波、屏蔽层载波等;不具备专网条件的可采用公用通信网络,如 GPRS,CDMA,TD-SCDMA,

ADSL 和无线局域网等,应当采取虚拟专网、防火墙等安全防护措施,并禁止与调度数据网互联”,“专用数据网”可以承载具备“控制”功能的双向业务。

可靠性。电力无线专网的可靠性较好,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可靠性风险。①设备故障导致的通信故障。电力无线宽带专网的典型组网结构是树形,1 套核心网接入多个基站,1 个基站接入多个终端,在核心网或基站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其下所有终端将无法通信。②无线信号干扰或遮挡,导致网络不同或信号强度弱而使通道中断的风险。

3 配电网通信技术应用原则

一般情况下,配网通信技术应用遵循以下原则。

1)配网通信网络业务接入须满足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电监安全 [2006]5 号令和 34 号文的规定要求,生产控制大区控制类业务应采用电力通信专网承载。

2)需要支持配电网保护类业务的,采用光纤信技术。

3)需要支持配电网控制类业务的,可选择光纤通信、中压载波、无线宽带专网技术,同时考虑区域特性、网络建设、运维和成本情况,选择如下:新建区域(一次线路新建)、重点保障的区域,选用光纤通信技术;老城区、高楼密集的区域,优先选用光纤通信技术,中压载波技术作为补偿;一般城区,适合无线网络覆盖的区域,以光纤通信和无线专网相结合,无线专网覆盖效果好的,采用无线专网技术;无线专网无覆盖的区域,采用光纤通信补充;郊区、农村区域、架空线路,以无线专网为主,中压载波为补充。

4)仅需要支持配电网信息监测类业务的,优先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具备优先专网覆盖的优先选择无线专网技术,否则选择无线公网技术。

5)需要支持配电网视频类业务的,优先采用光纤通信技术,慎用无线专网开展视频类业务。

4 结语

智能配电网及相应的配电网通信网络是当前电力行业的重点建设内容,本文分析并研究不同通信技术在智能配用电网中的应用场景、特性,规范不同技术在智能配用电网络中的应用模式,对于提高智能配电网通信的网络质量、促进智能配电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丙垠,李天友,薛永端. 智能配电网与配电自动化 〔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 ( 17) : 38-41.

第2篇:新能源技术的利用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元化智能理论;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7

随着社会发展,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在很长时期,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堂均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学生听,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知识的灌输为主要形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很难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更好的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我们教师要深入思考。要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发现探究能力的人才,就应该明确教学过程的本质,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让学生乐学、会学、善学。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现状,我们把多元化智能理论引入到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我们发现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后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气氛浓厚,学习兴趣增强,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传统意义上,学校一般只强调学生在逻辑─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但是加德纳认为对于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比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等。这说明人的智能应该是多元的,会在不同的方面和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样,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对于信息技术课,我们就应该通过多媒体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络作为核心技术,为学生提供多元智能发展的环境。学生可以充分用其来查找学习资料、进行文字处理、平面设计、作图绘画、数据分析、编曲欣赏等,更可以实现外界信息的交流和最新技术信息的获取。在信息技术课中,教师应设计出能体现出网络平台优势性的项目任务,这些任务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这就涉及到学生的不同的智能领域。在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中,采用多元智能理论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动手实践能力,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多元智能优势。教师也从教学生学习转变成促进学生学习,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从原来的分数结果评价,变成了多元的评价标准。

2 运用多元智能的教学设计

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怎么样把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教学设计中,尤其对于中职的学生,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个性差异,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方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关键在于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优势与强项,也就是在多元智能类型中哪项更为突出,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强项来设计教学任务和课堂案例,这样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步骤:

2.1 设定主题。教师要先选择适合的主题。在主题的切入过程中,我们提供的主题相关素材可以是跨越学科范围的,这就使得信息资源开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研究同一主题的不同方向,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材料,调动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在主题的学习中,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进度。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制定计划、收集资料、整理信息、发表意见、交流讨论等过程,学生就会运用各种基本的能力,运用各种智能进行配合,使学生不再仅仅按照课本上的知识学习,而是在“做中学”,会更深入的钻研丰富的知识和专业能力。

2.2 设置多元智能问题情境。多元智能论能运用到教学中关键是使用多元智能问题情境设计。例如在平面设计课程中,在制作公司标志时,可以从形象思维智能方面设置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三维动画课程中,可以通过学生的空间智能方面设置问题情境,来实现各种动画角色运动起来。我们在设计课堂任务时就需要从多元智能的各个方面进行设疑,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成为课堂的主人。

2.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使学生能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激发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2.4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平台。要以课堂为基础,结合各种信息资源,结合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学习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平台。

3 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关注学生学习

3.1 学习进程的主导。在课堂中,教师应起到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在学习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主导学生学习的方向,才能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运用身体运动智能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平面设计课中,讲授包装盒的设计时,当教师把专业理论知识讲解完,学生就自己上机开始制作,打印出平面图,再折成立体包装盒成品。学生乐于动手操作,课堂气氛活跃,遇到问题也会积极询问老师,通过这样的身体运动智能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十分理想。

3.3 运用音乐智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就要进行音乐智能的调动。在录入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中,播放动感较强的音乐,一部分音乐智能突出的学生,录入速度有明显的提高;在学生平面广告设计中我们可以播放品味较高的古筝名曲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网络课上,我们还可以把枯燥的理论讲解变成带有音乐的flas。

3.4 多元评价关注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往的教学评价,往往期末一张试卷就对学生整学期的表现作了定论。在信息技术课上,许多老师也经常只关注学生当堂课的作品是否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否回答上,大多数学生没有被及时的关注和评价,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长此以往,课堂就会两极分化,令人担忧。我们设计了课堂评价表,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参与机率、学习效果等多个方面多元化进行评价学生,还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得到关注,树立自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5 利用人际交往智能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人际交往智能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例如在制作一个海报设计的工作任务时,把全班分为4个小组,每组选择人际交往智能比较突出的同学为组长,由他进行子任务的分配和协调,最后再以每组完成的质量和速度来评定成绩。组长和组员都会团结合作,争先恐后的完成本组任务。通过合作,让许多智能类型优势面不同的同学都能够积极的活跃在课堂上。

4 结束语

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当今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客观的符合学生个性差异的,同时它也符合人才的评价标准,我们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教学中,运用到课堂上,促进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应用多元智能理论,也将是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严明.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学术交流,2005,135(6):189-191.

[2]李建设.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评价[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9):99-102.

[3]武任恒.多元智能理论对创新教育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5(1):166-170.

第3篇:新能源技术的利用范文

关键词:教师 信息技术 运用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079-02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知识来源多样化的教育环境,传统的学校和教师必然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变迁,迎接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挑战,把学校办成更能吸引学生的场所,教师要向他们提供真正理解信息化社会的钥匙。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信息不再是单一的语意、书面符号交流,而是集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形态于一体的超文本系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与拓展、创新。由此可见,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合理运用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引导者、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时候,教师能否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开展课堂教学,适度选取素材,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已经成为现在的教师能否胜任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

因此,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非常迫切的任务。首先,这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作为信息社会中的一员,只有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这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必须自己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准确地将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在我承担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工作的几年时间里,随着工作的开展和深入,我越来越多的发现,在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中,与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相关的问题频频出现,这引起了我的思考。怎样提高老师们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成为了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现将几点自我的思考罗列出来,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共鸣,得到大家的理解和重视。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校信息技术设备较少,全校30个教学班只有5个班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另有2个公用多媒体教室,老师在校办公平均6人左右用一台计算机,有的办公室暂时还没有计算机,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的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老师在日常工作中也出现不少的问题。以下针对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我们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多媒体教室的规范使用

要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室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室由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数字视频展示台、中央控制系统、投影屏幕、音响设备等多种现代教学设备组成。上课老师要熟悉多媒体教室每个设备的功能和熟练的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室的功能。

常见的问题有:

1.由于使用多媒体教室的教师较多,不同的教师在计算机使用上的习惯有差异,往往出现误删他人文件、找不到习惯的路径等等;

案例一:我校就出现过好几次这样的情况。一位老师将在她后面接着要上公开课的一位老师的上课用课件不小心删除了,造成后面这位老师的公开课被延误了好几分钟的时间。给上课的这位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2.操作不当,造成设备使用中出现人为故障。

案例二:经常有老师会不规范操作多媒体设备,上完课后,老师将计算机和其他设备关闭后,就经常忽略正确的关闭投影仪。在此,要给老师们反复强调投影仪的关闭方法,即首先按遥控器或手动开关一次,出现提示“进入待机状态再按一次按钮”就再按一次,投影机灯灭后,不要立刻关闭电源,要观看投影仪的指示灯,绿色指示灯停止闪烁,红色指示灯亮后,才能关闭电源。

3.部分老师因不熟悉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而对多媒体教学产生畏惧心里。案例三:在我校的各学科教师多媒体教室使用记录表里,总有那么几位老师上课次数寥寥无几。通过和他们的交谈和沟通才知道,原来这几位老师平时很少使用多媒体设备,她们既很害怕自己如果不会操作,在上课时成为大家的笑柄,也害怕因为操作不当损坏学校的教学设备。因此,她们往往不上多媒体课,而且越怕越不敢上,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当然,这几位老师的多每一运用能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Windows基本操作

Windows系统的常用操作、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以及应用程序的操作。结合我校多人一机的实际情况,对老师们在平时使用计算机时的要求就比较高。一个办公室有几位老师,但目前计算机却只有一台的情况下,就需要每位老师都有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约束自己的个人行为,避免电脑使用中出现人为故障。

电脑使用过程中常见的禁忌:

1.忌水忌潮湿忌碰撞;

2.忌乱改电脑设置;

3.忌因为计算机运行速度慢或卡机、死机等现象的出现而进行暴力操作(重复、用力敲打键盘,乱按键盘按键灯等);

4.忌重复安装软件,占用计算机内存,除了常用软件应选择大多数人习惯使用的软件以外,个人使用的软件不应随意安装,因为安装的软件过多会影响计算机的运算速度,降低电脑的使用效率,也容易出现死机、卡机或其他一些人为故障的产生;

5.忌文档、程序无序存放。为自己的资料建立私人文件夹,可以加密。这样能够避免多人共用一台计算机时容易出现的查找文件困难等问题;

6. 由专人对计算机进行日常维护,进行定期杀毒、扫描木马、清理垃圾、升级常用软件等工作。使电脑常保持在正常、稳定、高效的运行状态。

三、课件制作常用软件的使用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时候经常采用到的课件制作方式有:PowerPoint、Authware、Flash等,其中又以PowerPoint 和Flash因为容易上手操作和使用,较受老师们的欢迎。作为课堂上使用的教学课件,PowerPoint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款工具,在教师的职称考试中也是选择内容之一。

PowerPoint演示的内容可以是文本、图形、图表、声音、视频、Flash等文件。具有较好的演示效果,PowerPoint向学生表达观点、传递信息更加直观、生动,PowerPoint具有操作简单,容易掌握的特点,使其成为教师们制作电子教案习惯使用的工具。目前大多数老师都能制作电子教案,但是在制作的时候问题还是很多,所以对课件制作要有一定的高度。

对于课件,在制作之前应明确制作课件的目的,课件一般用于研究、学习和教学方面。教学课件的制作应明确课件在教学中的地位,即课件是作为教学中的主要材料还是辅助材料,以及课件和其他教学材料的相互关系。

制作一个课件的一般过程

内容母版搭配动画备课互动

一般教师在制作课件时的常见问题:

1、学生的注意力和忍耐力是有限度的,不是放的信息越多学生就越容易记住。必须尽量让课件看起来简洁,并主题明确,很多老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没有做到这点,那怎样才能做出有价值的课件呢?老师们制作课件的时候错误可能有很多种,但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杂、乱、繁、过,我们要把这些修改为:齐、整、简、适。

2、色彩的搭配主要是用来区分不同的观点和内容,突出关键的要点,使得幻灯片的画面更加丰富。幻灯片色彩使用的注意事项:主要使用的颜色不宜超过三种;使用的颜色应该为同一色系;对比的色彩不要过于强烈。我们经常会发现老师们在制作课件时颜色的搭配一直不是很理想。比如,在黄色背景下用白色字体等,在计算机上看感觉不是很明显,但在投影仪投放出来时,文字就看不清楚了。这一点应该多在实践中总结。

3、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要注意插入的视频、图片等文件的大小。文件太大会在后期使用的时候带来很多的不便,在插入视频、图片等文件前,应先对插入对象进行裁剪、编辑、调整和格式上的修改。

在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时,很多细节需要我们老师去探索。将自己从一名初学者成长为一名课件制作的专家,这就需要老师在制作课件时能够经常思考以下问题:

四、作为专业信息技术教师针对以上情况的思考和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教师在使用电脑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作为一名专业信息技术教师我进行了一些思考,也在日常工作中采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来应对这些问题。

首先,如果不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就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甚至更加的效果时,我们应当不要刻意的去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不能不加选择地将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要做到很好的将信息技术和自身学科整合起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必须加强培训。我们除了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要注意相互学习、交流以外,更应该重视对不同水平、不同程度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提高培训。例如:大多数教学一线的教师往往重视课件的制作及效果,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而兼顾行政工作的老师往往需要提高Excel工作表的使用技巧和熟练程度。办公室的老师却对怎样处理图片、视频、声音文件等的技术和技巧更感兴趣。

第三,重视组织学校教师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的信息技术技能比赛也是有效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另外,对学校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提倡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有助于老师们综合技能的熟练和提高。

第4篇:新能源技术的利用范文

关键词:多元智能 信息技术 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学院认知和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来的,这是针对传统智能一元化理论而提出的。加德纳认为,支撑多元智能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联系的八种智能。

(1)言语智能(Verbal intelligence):包括驾驭语法或语言结构能力、音韵学或语言发音能力、语义学或语言意义能力及实效性或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2)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包括对于逻辑模式、相互关系、陈述、命题(如果-那么、原因-结果)、函数及其他有关抽象事物的敏感性。

(3)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包括对于颜色、线条、阴影、形状、空间及这些因素间关系的敏感性,包括视觉能力、以图形的形式呈现视觉或空间思维能力及在空间矩阵中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的能力。

(4)肢体-动觉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包括特殊的身体技能如协调性、平衡性、技巧性、力量、灵活性、速度、本体感受能力与触觉能力。

(5)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6)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包括对于面部表情、声音及姿态的敏感性,在许多不同类别的人际线索间进行区分的能力,采取实用的方式对这些线索进行有效反应的能力。

(7)内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包括对于自己的准确描述(缺点与长处)、了解自己内部的情绪、意图、动机、气质及愿望,有自知、自律及自尊的能力。

(8)自然观察者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包括对个体环境(不仅是自然环境,还包括人造环境)的特征进行认识和划分的能力。也包括对其他自然现象的敏感性及其在城市环境中的生长变化情况,以及在非生命形式间进行区分的能力。

素质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实现作为主体的教育,其核心是促成学生的主动长远的发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指导进行教学,对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应有的信息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笔者就此问题结合自己的实践作以下谈论。

1.多给学生“说”的机会、“表达”的机会,促进学生言语智能的培养

虽说言语智能可能是发展教学方法最容易的智能,但是在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中却很容易被忽略。在教学中,我尝试着经常给学生“说”的机会、“表达”的机会。例如,针对一些专题课题的研究,话题观点的讨论,不仅在其中可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渗透必要的德育思想,还可培养学生言语智能。除此之外,对作品的评价、与同伴的交流帮助和用文字的形式表达成作品等都无不在关注学生言语智能的培养与提高。

2.充分发挥信息作品的功效,形成“作品展示”的交互平台,促进学生空间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的发展

加德纳认为: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原先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使学生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知识性、技术性、操作性、创造性、交互性等融为一体的新兴学科。所以,要防止将信息技术的考核也落入传统教学或考试的模式,信息技术要坚持“创新是主线,信息是关键,操作是手段,作品是体现”的原则,为学生搭建一个成果展示平台。

通过对作品的展示观察欣赏,可以使学生准确地感知视觉-空间世界并完成知觉转换,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智能和审美能力,以及自然观察者智能。另外,把学生的作品展示交流、相互评价、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技术上的提高,创意上的促进,个性上的发挥。从而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提高到更高的一个层次。同时,也培养学生交流情感、开拓视野、自我反思和增强监控自身思维过程的能力。转贴于

3.采取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省智能的培养

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全面的。在我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采取过程评价和作品多元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对学生进行科学评定。

我对学生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学期作品。其中课堂表现占到总评的30%,主要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使用习惯、网络道德规范意识和行为以及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学生每一次的举手发言、每一次的上台演示讲解操作、每一个小小的课堂行为表现都是教师记录的依据、评定的标准。然而,作为学生信息技术学业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作品的交流与评价显得越来越有效,它能较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多元测评,比如可以从作品的内容合理性、创新性及技术的熟练程度、美观性、合作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另外,由于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比,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让他们做得更好。所以,在对学生课堂作品作业的评价中我尤为注重三评相结合,即自评、他评和师评。尤其是作品的自我评价特别有助于学生自省智能的培养。为让每个孩子都有自我评价的机会,我们可以采取“档案袋”的办法。一个任务完成后,让学生自我分析一下,从各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反思,使他们在反思中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真正地将“学会学习”落到实处。加德纳认为:在一般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一种发展与别人无关。的确,我们是通过与别人的关系来认识自己的。因此,除了自我评价外,他人的评价同样显得十分的有意义。对于中学生来说,学生之间的互评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同伴的肯定与认可有时会比教师的肯定更有效。教师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但绝不是权威,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

4.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同伴互助,培养学生人际智能

人际智能是多元智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协作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开发学生的人际潜能,而且可以帮助、促进弱势群体,从而达到智能互补的效果。尤其是学生在信息技术这们学科上的层次差异加大,老师在班级教学中很难兼顾到每一个对象,所以,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更需要发挥部分学生“小老师”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这样一种和谐环境中学会帮助他人,学会接受别人的帮助,学会友好地与人相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例如,在完成作品时,我都会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都有主题,每一组都有2~3个组长(主要负责人),组内有分工协作,组间有竞争合作。为了避免有些任务的布置组长包办,大多数情况下每一组的每个人的任务一样,组长一般为程度较好的学生,主要负责帮助本组弱势组员。为了更好的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在安排坐位上要特别注意,即要定人定机,又要便于学生异质性的互助。当然,仅仅给学生分组并不能确保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必须有目的地给予引导。同时,也可提供师生协同学习的机会。

另外,作为教师要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心情舒畅的发挥自己的能力。要尊重鼓励每一个学生,要增强学生智能发展的自信心,尤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

5.信息技术课堂中也需要音符

用情感诱导,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情境,是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良好开端。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可采取应用心境音乐的策略,创造一个合适的心境或情感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智能。例如,在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时,教师可选取一定声音效果、自然声调、古典或现代音乐等,都可以促进形成某种特定的心境。另外,背景音乐的选取也可刻意选取。例如,学生在进行电子板报作品的制作时,我就根据他们的主题内容有意识的选取了音乐(如:奥运会主题的“福娃”“we are ready”“超越梦想”;多彩贵州主题的“我热恋的贵州”“醉苗乡”……),在这样一种情景中,充分发挥了音乐对学习所起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和音乐智能。让信息技术课堂中多一些音符,让枯燥操作的信息课堂“亮活起来”。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门促进多元智能发展和进行多元智能教学的有效学科,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多元智能的先进理念,对于因材施教、实现教育的人性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的整体效果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新能源技术的利用范文

新能源产业是我国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支撑性行业,也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领域,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顺应科技潮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随着国内电力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低碳能源转型步伐加快,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推进能源技术创新,为新能源企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新能源企业必须牢固树立科技创新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新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一、加强风电应用技术研究,着力提升新能源产业发展质量

“十二五”时期,国内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并网风电装机容量1.29亿千瓦,全国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4318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一。进入“十三五”时期,随着国家一系列新能源产业法律法规及标准的不断出台,风能及太阳能应用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新能源产业发展已进入质量提升期。国家正在加快实施电力体制改革,逐步运用市场机制,引导新能源企业降低造价,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此形势下,新能源企业更需做好电力市场需求预测与分析,建立前期、基建、生产、运营全产业链精益化管理模式,从源头上树立高标准理念,努力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规划设计环节,就风电前期选址、规划、风机选型匹配、工程建设等各阶段进行精细化设计研究,依托测风、运行等大数据优势,充分考虑自身风资源条件、风电机组性能、电气设备损耗、风机设备和集电线路、交通工程等造价因素,基于风电场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效益,为风电场量身定制最优的精细化设计方案。在工程建设中,树立“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全参与”的优化设计理念,应用最先进的风电行业新技术,强化风电场建设和生产的高效衔接,确保风电场的投产质量和效益。在生产管理上,充分利用风电场集群优化调度和集中控制技术,实现风电场少人值守或无人值守。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跨区域、多机型的机组运行性能对比分析,优化各类发电机组的协调运行,实现风电集群整体效能最大化。加强“能源互联网+”技术在风光电站运维领域应用,提高移动运维、远程专家协同运维能力,加强智能终端应用,不断提高设备可用率和发电能力;加强电网适应性技术研究应用,优化控制策略技术,提高风功率预测能力及高低电压穿越适应能力。针对早期风电机组设计、安装缺陷导致的达不到设计值、安全稳定性差等突出问题,运用叶片延长、安装增功组件、控制系统升级等多种风机技改提效技术,提升设备综合效能。

二、加快风电消纳技术研究,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近年来,随着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风电新气流技术、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智能化控制技术得到不断突破。2016年,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了《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并同时了《能源技术革命重点创新行动路线图》,推进高效太阳能利用技术、大型风电技术、现代电网关键技术、能源互联网技术、节能与能效提升技术等重点技术创新任务,加快实施智能电网、物联网、储能、微电网的综合供能区域试点。可以预见,“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时期,随着风电消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新能源综合成本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将为新能源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充分利用低风速发电技术,拓展风电开局。过去风电场较多分布在三北地区,受“弃风限电”问题影响较为严重,随着国内大叶轮、混合塔架、柔性塔架等新技术的不断成熟,中东部及南部地区的风电开发逐渐成为新的竞争焦点。囿于我国风资源与负荷中心呈逆向分布的现状,且随着优质风资源规模逐渐减少,加快低风速发电技术的研究应用,对于拓展我国风电开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新能源企业和风电制造企业要加强低风速风电技术的联合应用推广,积极探索适合风资源区域特点以及地理环境要求的低风速风场开发模式,不断提升我国低风速风场开发技术实力,实现风电产业发展的科学布局。

加快风电消纳技术的研究应用,拓展风电利用空间。风电并网和消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风电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解决风电消纳问题,需要在加强各类电源之间、电源电网之间相协调,区域布局及项目与消纳市场、配套电网以及调峰电源相统筹之外,还要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等快速调节电源,研究压缩空气蓄能、电化W储能等大规模蓄能技术及示范应用。积极推进风电供暖消纳方式研究和建设,把富风季与供暖期高度重叠的不利因素变成冬季风电大发的契机,由绿色供电向“绿色供电、绿色供暖、绿色新能源汽车”多位一体能量转化模式发展。同时,建立风电场与大电力用户和电力系统的协调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

加强微电网技术的应用,加快推动分布式能源发展。微电网接近负荷,是分布式发电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关键,对于提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新能源微电网也是电网配售侧向社会主体放开的一种具体方式,符合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可为新能源产业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要加强对先进储能、微电网技术及新型商业运营模式研究,形成完善的新能源微电网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集成分布式能源及智能一体化电力能源控制技术,将各类分布式能源、储电蓄热(冷)及高效用能技术相结合,通过智能电网及综合能量管理系统,形成先进高效的能源技术体系,灵活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使新能源微电网在一定的政策支持下具有经济合理性。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培养适应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科技人才队伍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的大力支撑。新能源企业应积极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机遇,以企业为新能源技术集成平台,以示范项目为纽带,依托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技术人才优势,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体系,抢占前沿技术的应用先机,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建立新能源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实施风电产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新能源技术培训,加强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队伍培养,提升新能源产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第6篇:新能源技术的利用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新能源技术;太阳能;空调系统

0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绿色节能、美观性、经济性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面临着环境污染及能源紧张的现实,绿色建筑的概念被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必将成为今后建筑行业的主流方向。同时,经济带动了技术的飞跃,为缓解能源紧张,如何开发、利用新能源成了当前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新能源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它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1 工程概况

某住宅小区位于天津市和平区,占地面积168500m2,共有6座楼,1#—4#楼均为27层,设有1层地下室,5#、6#楼为32层,设有2层地下室。小区内有大小两个水池,养有多种观赏鱼,池上架有木桥,周围是绿化带及草坪,另有花木栽植,楼群错落有致,整体搭配效果良好。为打造绿色建筑,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楼层采用玻璃幕墙作为围护结构,并对建设做了详细设计。

2 绿色建筑的设计

2.1 概念

绿色建筑,是在环境污染达到一定程度后才提出的,并非简单的“绿颜色”,而是一种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理念,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对现代化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以节能减排为基本理念,从各方面降低建筑消耗、减轻污染程度,为人们提供环保健康的居住空间,以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材料上,使用高新节能材料;在技术上,积极开发新能源技术,如风能、核能、太阳能等。

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绿色建筑发展水平尚有差距,自上世纪80年代起,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在30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近些年,政府对此更为重视,并投入大量财力、人力,为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很多迹象表明,我国的绿色建筑日臻成熟。

2.2 设计

在该工程中,“4R”理念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保证每个人员都对此十分熟悉,“4R”即①Reduce,尽量减少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提高使用率;②Renewable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③Recycle ,对废旧物加以回收;④Reuse,有选择性地重新使用旧材料。

在建设、装饰时,对环保、节能予以高度重视,多使用节能材料,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使得室内空气质量大幅提升,且建筑材料可循环使用,符合节材理念;各楼顶阳面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并设置有水箱间,阴面可做观光用,使楼顶空间得到充分利用,而地下室则供停车、堆放杂物,符合节地理念;室外设置了雨水收集系统,在多雨季可储存雨水,补充池塘所用,室内则全部使用感应式水龙头,厨卫间是用水的主要区域,对此做了仔细考虑,如卫生间使用再生水冲厕,符合节水理念。

3 新能源技术的实际应用

为实现绿色建筑的建设,建设单位对节能尤为重视,以节约能源为核心,兼顾环保、居住舒适度等因素,做了详细规划。

3.1 围护结构

该小区内,4#楼正对一水池,远看呈莲花形状,为与其相对应,玻璃幕墙外倾近65°,在夏季可反射阳光,减少辐射。同时,玻璃幕墙采用呼吸式结构,分内外两层,内层使用温屏玻璃,具有阳光透射比小、传热系数低、性价比高等优势;外层选择的是普通钢化玻璃,并设有通风窗,内外层之间设置有空气夹层,小区冬季较冷,如此设计可合理利用太阳能,对夹层起到加热作用。

根据天津地区的气候推算,1月份白天的室外温度约为﹣0.96℃,幕墙夹层由于利用太阳辐射,温度约为2.7℃,假设室温为16℃,消耗热量不到普通建筑的75% ,至少可节能25% 。夏季炎热时,玻璃能够减少阳光辐射。而平时窗户打开时,通风效果良好,室外空气穿过夹层进入室内,可实现自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提高空气质量。

3.2 遮阳

考虑到遮阳,楼板处按照出挑结构进行设计,同时为清洁幕墙提供了方便,另外,在出挑处可栽种季节性花草,改善空气、供人欣赏。因幕墙太阳辐射较大,该小区采用了移动遮阳板,在太阳移动时,也可最大限度地遮挡正面辐射。在遮阳节能方面,将太阳能电池板安于遮阳板上,借助太阳能发电,以维持遮阳板移动,若无阳光或阳光较暗时,则通过市政供电网进行补充。

3.3 太阳能利用

太阳能是当前最为重要的一种清洁型能源,投资相对较小,而且利用率高,在世界各国都有广泛应用,该小区作为秉承现代化理念,在生活用水方面即采用该技术。为进一步节约能源,路灯使用太阳能路灯,楼道、走廊则使用太阳能发电系统进行发电,在能源转换中,传输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为此,在13—17层安装有太阳能发电系统。在家用电器方面,如照明灯的设计,选择的是白色发光二级管,其优势在于:①光照度较大;②可直接利用直流电,节省了逆变器等设备的费用;③使用寿命较长。

3.4 空调系统

该小区在设置室内空调时,选择了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新风机则使用热泵型溶液除湿降温型式。在夏季,利用溴化锂溶液减除新风湿度,然后与蒸发器进行换热降温,再送入室内,此过程中,低浓度的溶液首先与排风机进行全热交换,而后吸收冷凝器的热量,对溶液加以浓缩,可使其再生利用,由于对热量的合理利用,机组的COP值可达5.5左右。在冬季,将四通阀的方向加以调整,对新风起到加湿加热的作用,根据回风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新风量可进行自动调节,进而维持室内空气较高的质量。

安装独立新风系统,可减轻空调末端的湿负荷。相关试验表明,与普通形式相比,干盘管形式可将冷水温度提升10—13℃,从而使得冷水机组的COP值大幅提高,同时降低了室内送风温差,使舒适度有所增强,此外,还能有效抑制各种病菌在室内滋生、蔓延。

3.5 冷热源的选择

在众多能源中,环保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在当前最受重视,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占据着重要地位,相关数据表明,二者的初投资及运行费是最低的。相比之下,水源热泵在实际回灌时颇为困难,而该小区有2个水池,底部面积较大,因此,选择地源热泵作为冷热源,一般而言,建筑在冬季从土壤吸收的热量要低于夏季排放的热量,长此以往,必将使土壤温度增加,经考察计算,该小区冬季吸收与夏季排放的热量区域平衡,可忽视以上考虑。

3.6 玻璃幕墙不舒适性的改善

比普通结构的墙体相比,玻璃幕墙在夏季会对人形成热辐射,冬季会形成冷辐射,舒适度较差。为此,在楼板300mm高的坎墙和屋顶梁下的混凝土墙内埋有一组塑料管。冬季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阻挡冷空气的辐射。夏季,冷气流下行,有效地阻挡部分热辐射,使人体的不舒适感得到部分改善。

4 结束语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建筑行业朝着绿色建筑的方向发展,绿色建筑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需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发展新能源技术,并将其合理运用于绿色建筑中。

参考文献

[1] 俞舟涛.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J].建筑知识,2013,22(6):187-188

[2] 侯恩哲,佟昕.绿色建筑中新能源技术的应用与思考[J].节能,2013,20(4):133-134

第7篇:新能源技术的利用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国外经验;困境

1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及其政府政策激励瓶颈问题探讨:以保定光伏产业为样本

1.1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相关问题探讨

第一,国家与地方稳定的新能源消费市场并未形成。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稳定的消费市场支撑,而现阶段受到国外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市场受到严重影响,新能源产品需求订单大幅减少,给我国新能源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第二,政府新能源产业管理体制比较分散。新能源行业的领导和管理又分属于多个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缺乏统一的协调和指导,这样的管理机制既不利于新能源开发体制的建立,也不利于出台统一的政策措施。

第三,新能源产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加强。在国际光伏产业中进行对比和定位,河北省太阳能光伏产业依然是材料、销售市场、关键设施三头在外的产业格局。生产光伏电池、电池组件等所需的高纯度硅料进口还是占有很大比重。多晶硅生产的很多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产业的关键设备依然依赖进口。研发科技的滞后,不仅使一些具有市场前景的新能源技术难以实现产业化发展,也制约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第四,缺乏明确的新能源行业规范。光伏产业中缺乏明确的行业规范。行业规范的缺失,导致在全国范围内光伏企业的参差不齐,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良莠不一,各地的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情况十分突出,光伏市场呈现无序发展的情况,这无形中也给光伏产业带来了隐患。

1.2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政府政策激励问题

第一,结构性缺陷:缺乏完整专项的产业规划。《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出台,为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规划了蓝图,但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之上应当还有完整的专项规划,我省现在“新能源专项规划”体系中仅仅只包含了风电与生物质能,从结构上看显然是不完整的。

第二,内容性缺陷:目标依据、原则规定、研发战略、政策手段。一是政策内容中发展目标的制定缺乏依据,战略规划缺乏预见性。二是政策规划中的原则性规定较多,政策手段的实施缺乏制度保障。三是政策内容中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不够,缺乏研发战略具体设计。四是政策手段缺乏规范设计与组合,而对于宣传教育手段体现不够。

第三,配套性缺陷:大量综合配套政策的不完善。我省配套政策许多还没有完全落实。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国家政策激励体系中除详尽而科学的战略规划之外,还有着大量综合配套政策落实和出台。与此同时也明确了相应政策具体配套措施应该紧跟落实到位。

2 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1 发展模式

命令控制。在英、澳、德、西班牙等国,他们国内的垄断性能源企业,主要是电网企业,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或价格计算规则,收购可再生能源产品。以色列政府强制要求开发商在新建和既有建筑上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经济激励。众多发达国家通过价格杠杆来调节电价。在德国等多数欧洲国家,政府采用固定电价的政策,规定风电:9~10欧分/kWh;光伏发电:45.7~57.4欧分/kWh;生物质能发电:10.5~15欧分/kWh,均保持在常规能源发电成本之下。

财政补贴。主要包括投资补贴、产品补贴和用户补贴。希腊、瑞典、印度对投资项目分别是30%~50%、10%~25%、10%~15%的补贴,荷兰对个人投资风电补贴20%,美国对风电补贴1.7美分/kWh,为期10年,欧洲大部分国家对太阳能热水器补贴20%~60%。

税收优惠。印度政府规定进口风机整机25%关税,散件零关税;美国风力发电实施1.7美分/kWh的生产税抵扣;希腊对所有可再生能源项目和产品免税;丹麦对个人投资风电免征所得税;瑞典、英国对非可再生能源强制征收电力税,分别为1.99欧分/kWh和0.13欧分/kWh,从而使企业选择新能源燃料。

市场产业化。美国、丹麦、德国、西班牙、英国、印度等国设置专门的国家可再生能源机构,统一组织和协调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丹麦政府累计投入了20多亿欧元的研发经费,支持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风力发电设备与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2 发展经验

以上列举的发达国家新能源发展模式为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河北省的新能源发展路线必须根据本国新能源的发展阶段,合理制订规划,定制明确而具阶段性发展目标。同时省内各地区能源结构、政策导向和发展趋势有所差异,我们应明确重点,差异发展。新能源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多方鼓励,以经济激励为主。政府应当通过法律手段鼓励和规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新能源企业提供法律保障,开辟绿色通道,并且在全面促进的同时避免资源浪费和经济犯罪的出现。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利用各种方式支持新能源设备制造与技术创新。

3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探究

1 政府政策激励

财政补贴、收费政策。关于财政补贴政策,建议通过以下措施建立系统的财政补贴激励政策:第一,根据新能源不同产业的实际状况,制定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目标;第二,定位河北省新能源发展目标,研究、制定具体的财政补贴实施方案和可操作性的细则,细化地方政府预算支持新能源研发、商业推广及对资金进行监管的具体操作规程,将相关财政补贴计划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第三,细则中应视发展阶段给予不同力度的投资比例,按发展进度安排由多到少的合理财政补贴额度;第四,明确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的对象应具备的条件以及接受补贴者的义务,如资金用途、不得随意放弃研发或生产,以及享受优惠条件后应达到的经济和技术目标,研发或生产失败如何处理等。

税收减免政策。建议河北省新能源税收激励政策的建构,需注意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利用税收杠杆对使用新能源的主题进行税收优惠的同时,注重对传统化石能源利用税收进行消费限制;二是注意选择多种税收的手段方式配合进行激励;三是税收手段要和其他不同手段配合使用。具体包括:制定鼓励新能源技术进步的税收政策。对从事符合发展规划的新能源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所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单位和个人为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服务有关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所取得的收入,予以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多元化融资政策的设计。一是建议成立专项新能源发展基金。积极争取国家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以外,省政府设立新能源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实施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建议推动与商业化银行合作,打造绿色银行概念,提供绿色贷款,发行绿色债券。鼓励金融机构丰富信贷品种和创新抵押方式,加大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选择成长性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实施重点培育,推动企业上市融资。3.2 技术创新

我省政府应鼓励新能源企业加强风力发电设备核心制造技术的研究;加强开发与建设相结合的太阳能利用技术和产品,利用新能源全面解决建筑耗能是新能源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加强生物燃料与垃圾燃烧发电技术研究,充分利用新型的生物燃料动力,逐步替代化石燃料的利用;加强潮汐发电技术的研究,充分利用河北沿海潮汐资源。

培养人才、稳定队伍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人力基础。一方面,要加快引进人才,稳定现有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培养人才。要与本省的主要大专院校建立联系,有计划地培养新能源专业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改善人才成长环境。 3 市场保障

优化新能源发展环境,拓展消费市场。我省可以借鉴德国等国的做法,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给予明确、具体的优惠政策,确保参与可再生能源研发、生产的企业略微赢利,促使企业更积极地投入到可再生能源产业。

强力推行公用设施、设备新能源、建筑使用消费新能源政策。建议推广保定经验,出台分阶段逐步全面推广河北省各地公用设施、公用设备、公用建筑等使用新能源的相关政策。

强力推行新能源政府采购。建议以政策的形式明确对新能源产品采购范围。明确将新能源电力列入各级政府强制采购的产品清单,将新能源技术如地热能技术、太阳能技术结合到新建筑物的建设中,以及优先考虑在生产或运输等环节使用新能源的供应商来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这样政府采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涉及可再生能源产品在价格上的障碍,以调动企业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

建立规范的新能源技术标准与产品认证体系。建议以政策形式尽早出台各个新能源产业的行业标准,建立新能源相关的工程技术质量标准体系和新能源产品认证体系,建立严格而具体的新能源市场准入的规则与制度,规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力争为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一个公平、规范、有序的新能源市场环境。 4 价格引导

第8篇:新能源技术的利用范文

1.1美国新能源政策的主要目标

(1)进行能源开发技术创新,利用新技术开发传统化石能源,提高传统能源的开发效率并降低开发成本,促进传统化石能源供给增加和价格下降。

(2)开发新能源,借助技术突破开发以再生能源为主的新能源,用新能源部分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实现能源来源的多样性,确保在新能源革命中的领先地位,为在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中胜出奠定基础。作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促进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美国政府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并通过政策引导,形成高绩效的新能源政策体系。

1.2美国新能源政策体系的内容

(1)以能源独立为中心,维护经济发展利益,提升美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能源独立是维护经济安全的手段,避免能源过度依赖他国,损害本国经济的独立性和安全,美国《国家能源政策》强调:“将能源安全置于外贸和外交政策的首要位置”,因此,围绕新能源的贸易利益博弈,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美国经济发展利益,防止国际经济竞争力削弱。1973年的石油危机造成传统化石能源价格上涨,技术制约使传统化石能源增产抑制价格上涨难度比较大,成本压力迫使美国向其他国家转移部分制造业,从1974年到2012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余额达到6964.24亿美元,与此同时货物贸易逆差逐年增长,1974年美国的货物贸易逆差为55.05亿美元,到2008年达到创纪录的8301.09亿美元。美国认为开发和利用新能源,能降低能源成本促进制造业企业回流并减少海外石油进口,增强经济独立性并减少贸易逆差,提升美国国际经济竞争力。新能源政策发轫于尼克松政府的“能源独立”理念,目标在于降低海外能源依存度,巩固和保障美国的经济和政治霸权;1991年布什政府的《美国国家能源战略》,把保障能源安全作为维护经济超级大国地位的重心,放在拓展和建设世界能源市场上;2006年的《20062010年创新战略计划》针对新能源发展,提出要在节能提效、增加国产供给、能源多样化、加强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创新[2]。2008年奥巴马政府明确,新能源是引领美国走出金融危机的引擎,要承担重建经济竞争力的使命。美国新能源政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明确新能源政策的目标是维护美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具体方法是利用技术创新实现能源来源多样化,借助能源安全保障和成本下降避免经济的脆弱性。

(2)以拓展市场需求为中心,利用需求的增长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动力。美国新能源政策注重利用市场力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通过提高强制性能耗标准,扩大新能源产品的市场需求,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美国交通工具消耗了72%的汽油和化石能源,强制能耗标准的提高促进了新能源汽车发展,增加了新能源的消费需求,为新能源发展提供市场支撑。一是持续不断提高汽车能耗标准。2007年《能源独立与安全法》规定,到2020年车辆能耗从每加仑25英里提升到35英里,奥巴马政府提出2016年汽车燃油经济性要确保35.5英里/加仑。强制规定汽车新能源燃料比例,2007年提出2022年汽车燃料的22%来自可再生新能源,形成政策引导性消费。二是制定新能源汽车发展计划,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克林顿政府的“新一代汽车伙伴计划”、小布什政府的“自动汽车协议”和“高科技车辆制造激励计划”、奥巴马政府的“新能源汽车计划”,目标都是要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使新能源产业发展有稳定的市场支持。三是利用政策引导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奥巴马政府推出价值7500亿美元的“汽车折价退款机制”税收抵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使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从2011年的1.78万辆增加到2013年的9.4万辆。美国新能源政策从培育消费市场出发,契合美国能源消费结构,结合政策引导促进新能源消费市场的扩大,利用市场需求刺激新能源产业发展,使新能源产业发展建立在市场需求之上,其政策的目的不是替代市场做选择,而是引导市场的发展。

(3)依靠技术创新和进步增加新能源供给种类,利用产业规模扩张降低新能源价格,形成稳定的新能源供给市场。美国增加新能源供给有两大手段,一是利用技术创新开发化石能源,增加新型清洁化石能源供给,主要体现在页岩气产业的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利用新技术开发包括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以及生物质能源,增加新能源供给的种类,通过产业规模降低成本并带动价格的下降。美国在1934年开始尝试开发页岩气,19781992年突破了页岩气开发的资源鉴定、压裂、水管理等技术,1997年米歇尔能源公司的清水压裂技术成功,技术创新迅速转化为产业并实现“页岩气革命”,页岩气产量从2006年的311亿立方米迅速提升到2010年的2011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达到45%,并带动美国天然气价格的下降,2012年美国天然气价格比2008年下降了80%以上,仅相当于人民币0.4元/立方米,2013年天然气价格大约为欧洲的1/3、日本的1/4[3]。页岩气革命深刻改变了世界能源供给格局,美国由天然气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图1)。增加供给种类也是美国新能源发展的方向,光伏太阳能是重点,贝尔实验室诞生了美国最早的太阳能光伏产品,石油危机后美国制定“光伏十年计划”(19741983年),随后美国能源部制定“光伏研究五年计划”(19871991年)突破多晶硅材料和太阳能电池技术,奥巴马政府支持举办全美高校新能源创业大赛,支持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应用,并将新能源创新中心从2010年的3个增加到2012年的6个,鼓励太阳能产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在政策支持下,美国太阳能发电成本快速下降,2013年的成本只有1977年的1%,成本下降到0.11美元/千瓦时,而更具有雄心的“SunShot计划”提出,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成本要下降到0.06美元/千瓦时,到2030年要降到0.038美元/千瓦时以下,根据波士顿信贷的研究报告显示,如果太阳能发电成本持续降低,到2025年太阳能发电将占美国发电量的12%。总之,清洁化石能源和多种新能源出现,增强新能源的市场供给能力,扩大市场份额使新能源产业获得规模收益,并强化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市场竞争力,在实现能源结构转化的同时,也促进能源价格的下降。美国新能源政策体系建立于石油危机时期,经历多届政府的补充和完善,在奥巴马政府的强化下,形成独具特色的政策体系。美国新能源政策体系最大特点是利用市场力量,从激活消费需求入手来进行推动,促进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和进步,结合美国能源消费特征和世界能源供给选择突破口。在新能源发展过程中,重视宏观政策引导,结合市场功能放大政策效果,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政策支撑体系,覆盖了新能源的技术研发、生产促进、消费鼓励等环节。新能源政策制定注重前瞻性和超前性,并能承担时间成本,呈现政策规划起步早、内容全面细致、措施具体易行、目标明确清楚、重视跨期盈利等特征,借助产业发展收益降低政策成本,使美国成为当今世界新能源产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美国新能源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积累了大量与新能源有关的技术专利。2009年的新能源技术专利申请量比2008年多200项,2010年比2009年增长了67%,达到1881项,2011年达到2331项,而在2012年前三个季度已达到2278项。页岩气开采技术突破在2000年前后,目前太阳能技术进步迅速,与太阳能有关的技术专利申请,2009年比2008年增加了60%,2010年比2009年增加了134%,2011年又增加了50%,可以预期未来太阳能产业将迎来高速增长期。二是增强了美国的能源独立性。美国能源信息署估计,页岩气产量增加使美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到2030年将下降到6%,石油进口从2000年的5.1亿吨下降到2013年的2.55亿吨,对外依存度从63.7%下降到50.5%(图2)。三是能源贸易逆差减少。在20世纪90年代,能源贸易逆差峰值时占美国货物贸易逆差的52%和经常项目逆差的85%,2012年能源贸易逆差占货物贸易逆差和经常项目逆差下降到40%和61%。新能源发展投入了大量资金,是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重点,美国定会利用新能源产业的比较优势,借助国际贸易和投资渠道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通过贸易利益的获取来降低新能源政策成本并提高其收益。

2新能源贸易与美国利益的获取

国际贸易利益(TheGainsfromtrade),按照《新帕尔格雷夫大辞典》的解释,是“与国际贸易和投资收益和损失有关的问题”[4],即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对国民经济福利的影响,体现为国际竞争力和要素收入在贸易前后的变化。国际贸易利益来源于产业竞争优势,核心是要素质量和禀赋结构,需要指出的是,要素种类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技术创新能力和贸易规则影响力也是要素重要组成部分。能源贸易的最大特点是自然资源、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影响贸易流向,贸易规则控制力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与能源有关的自然资源分布具有天然属性,但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和生成与政策引导有关,贸易规则控制力与历史制度累积相连。

2.1中美两国贸易利益获取方式比较中美贸易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经济联系之一,其最大的特征是贸易结构变化迅速、贸易规模巨大、贸易利益摩擦频繁且与国际投资交织。中国通过发挥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借助加工贸易释放,获得技术积累和贸易顺差,要素禀赋结构迅速改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正在形成;美国运用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优势利用完善的市场机制,依靠领先的产业竞争力,并结合对贸易规则的控制,通过产品结合贸易规则来获得国际利益。中美两国贸易利益获取方式存在差异,美国利用要素质量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借助国际贸易制度获得利益,体现为要素收益率比较高;中国要素质量不高但量大,借助要素成本依靠产品价格竞争优势,获得规模经济收益,体现为要素总收入量大。能源产品并不是中美两国主要的贸易标的物,但能源贸易能影响一个国家生产成本和国际竞争力,围绕能源贸易的利益博弈成为近年来中美贸易新热点。美国试图利用新能源实现“再工业化”并促进经济复兴,遏制中国日益增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中国希望新能源的发展有助经济结构的调整并减少环境污染,把新能源产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双方贸易利益诉求的差异和市场地位的不对等,美国把新能源贸易作为贸易利益获取的新来源,并发动一系列贸易摩擦,试图从中美贸易中获取更多的好处。

2.2美国从中美新能源贸易中获得利益的途径

(1)利用气候变化问题向中国施压,为美国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开拓市场,通过市场扩张获得贸易利益。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占据道义高地,还能实现对中国发展的遏制,增加美国贸易利益的获取,因此,奥巴马比前任美国政府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应对,通过主导节能减排的制度性安排,刺激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增加新能源技术与产品的需求,将美国多年积累的技术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2010年美国国务院声明:“奥巴马政府致力于领导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并以“负责任大国”强制要求中国节能减排,拒绝中国提出的“共同但有区别”原则,以停滞全球减排进展“对中国实行捆绑来对抗欧洲的压力”[5],迫使中国接受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节能减排。2009年宣布,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消费比例将提升到15%,2014年又宣布,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例将达到20%左右。2013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37.6亿吨标准煤,而新能源占比仅为9.8%[6],因此要提高5.2%和10.2%才能实现2020年和2030年目标。仅就实现2030年目标而言,我国的新能源使用增速就不能低于0.74%。经济发展模式粗放和节能技术积累不足,为美国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出口中国提供契机,而应对气候变化的强制减排和“碳关税”政策,又扩大了中国对美国新能源技术和产品的需求,挤压了中国新能源技术和产品的市场空间。美国利用中国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在2009年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中规定,中国不能在2020年以前对高碳产品实施减排,届时美国将对中国高碳产品进口征收“碳关税”,胁迫中国进一步向美国开放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市场。根据美国商务部预计,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市场将达到1000亿美元,是美国2015年前实现“对外贸易倍增”计划的着力点。

(2)借助与新能源有关的专利技术输出中国,通过知识产权获得贸易利益。根据世界银行低碳发展报告显示,降低电力、交通、建筑、钢铁、化学等工业领域能耗的60多项关键技术中,有70%不为中国所掌握,引进和使用这些新能源技术需要支付巨额的知识产权费用。美国以技术合作为手段,影响中国的判断和选择,为技术专利的输出鸣锣开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美两国签署了包括《中美环保科技合作协议》、《中美化石能技术开发和利用合作协议》、《中美能源与环境合作倡议书》、《中美能源和环境十年合作框架》在内的系列新能源技术合作协议,为美国的技术输出和索要高额知识产权费用创造条件。美国利用页岩气技术优势,以“中国储量”为诱饵,增加技术服务对华出口。美国能源署评估,中国页岩气储量为1275万亿立方英尺,技术可开采量位居全区前茅,但技术瓶颈使我国不得不使用美国技术服务。根据《页岩气十二五规划》,资源调查是我国页岩气开采工作中心,而在《中美关于在页岩气领域开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规定中美两国在资源勘探和技术研发方面进行合作,由此,美国相关评估标准和技术专利使用将为美国带来丰厚的收益。业内人士预测,到2020年美国政府来自非传统油气行业的专利技术使用费收入将超过1100亿美元,中国将是最大的潜在市场。中美两国在页岩气开采技术上的差距非常明显,美国已经完成对核心技术的专利和标准控制,美国通过知识产权侵蚀中国产业发展利益,在这方面,我国的DVD产业有过深刻的教训。

(3)利用贸易摩擦制约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挤占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获得市场替代的贸易利益。近些年来,利用市场机制和科技金融结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7],我国在太阳能和风电等新能源领域取得巨大进步,对美国相关企业形成严峻挑战。2010年我国生产了全球50%太阳能电池产品,出口9GW创汇202亿美元,其中出口美国56.3亿美元,《纽约时报》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太阳能产业发展步伐已经超过美国。为了帮助美国企业抢占市场,利用中国太阳能产品对美国市场非对称性依赖,2010年10月15日美国对中国新能源产品发动“301条款调查”;2012年5月18日,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认定中国产品存在倾销和补贴,对我国出口光伏产品征收31.14%∼249.96%不等的反倾销税;2014年1月23日,再次进行反倾销反补贴的合并调查;2015年又对中国产品征收26.71%∼165.04%的反倾销税和27.64%∼49.79%的反补贴税。贸易摩擦恶化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环境,2012年美国的“双反”调查是中国新能源产品在海外遭受第一次贸易摩擦[8],随后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等跟进,新能源产品成为我国出口产品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次数最多,涉案金额最大的系列贸易救济案。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快速丧失,2012年光伏产品对美出口下降30.5%,价值仅为38.74亿美元,2013年下降到16.76亿美元,光伏产品出口总值从2011年的358亿美元下降到2013年的122.89亿美元。美国对国际市场的中国新能源产品打压,造成我国企业经营困难,2013年中国光伏龙头企业无锡尚德宣布破产,剩下的光伏企业多数经营困难。同时,美国趁机抢占市场,提升企业经营业绩,SOLARBUZZ公司的报告显示,2014年美国太阳能产品价值近200亿美元,预计未来五年年均增长将超过30%。市场扩张刺激美国新能源投资年均增长8%,RECSolar计划在2015年投资5000万美元扩展产能,新建两条300MW的生产能力,美国获得企业规模扩展带来的贸易利益[9]。

(4)利用新能源技术改变市场地位,获得规则控制带来的贸易利益。新能源改变了美国在国际能源贸易中的市场地位,国际能源署预测美国将在2020年前成为世界最大产油国,2030年成为石油净出口国,而2011年以前美国是世界最大石油进口国,现在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国际能源市场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前,传统化石能源主要供应者是OPEC、俄罗斯、西非,中美作为能源需求方有共同的贸易利益,美国成为能源供应者后,中美两国在国际能源市场的贸易利益获取将发生改变,对国际能源格局和价格施加影响,成为美国获取贸易利益的重要手段。长期国际石油贸易使用美元定价,是“石油的单一使用美元计价”产物,也是美元霸权的基础。天然气贸易迄今尚未形成单一货币定价的全球统一市场,“页岩气革命”强化了美国对全球天然气市场的影响力,为美元统一全球天然气市场定价提供了机遇,美元主导全球能源定价将会进一步加强美元霸权[10],经济实力与美元地位的失衡将会持续,对日益国际化的人民币形成压力,控制与贸易有关的国际金融体系成为美国贸易利益的重要来源。全球能源贸易长期独立于GATT和WTO主导的全球贸易体制之外,国际能源贸易市场地位加强,为美国将能源贸易纳入WTO框架提供机会,而美国对全球贸易体制的控制由于能源贸易的纳入而增加收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国际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市场地位的改变使中国在保障能源安全时不得不忍受部分经济利益的流失,新能源贸易强化美国对能源市场和贸易规则的影响,加大国际经济秩序变革的难度,为美国利用规则获得贸易利益提供了机会和空间。

3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

美国利用新能源贸易从对华贸易中获取大量贸易利益,其贸易利益获取带来的启示包括:第一,贸易利益的获取要尊重市场规律。美国利用新能源政策促进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形成,关键在于利用市场经济规律,从市场需求端入手做足文章,在国内外拓展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市场。没有市场需求的产业不可能获得贸易利益,因此,贸易利益来源于市场需求,其获取必须尊重市场规律。第二,贸易利益获取的基础是要素质量。产业核心要素质量的高低决定产品市场竞争力,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是影响贸易利益获取的关键,并决定该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形式,美国拥有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的两种高质量核心要素,即突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丰富页岩气储量,能通过新能源技术和产品释放产业竞争力获取贸易利益。第三,贸易利益获取方式要多样化。与中国单独依靠产品出口获取贸易利益不同,美国针对不同的贸易伙伴,实行知识产权和商品贸易两种方式交叉使用,避免方式单一带来的贸易利益获取边际效用递减,多样化的贸易利益获取方式能充分发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价值。第四,贸易利益获取要系统化。美国获取新能源贸易利益,充分利用舆论道义、市场需求和贸易规则的力量,并结合累积的金融霸权和国际贸易制度,形成内外联动的贸易利益获取与维护机制,贸易利益的来源具有多元性特征,非系统性的做法只能部分获取贸易利益。第五,贸易利益获取要跨期均衡。贸易利益的获取要注重长期均衡和对经济发展方式的促进,美国新能源产业培育支付了短期成本,但获得了能源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升级的收益。应该说美国新能源政策是非常成功的,改变了基于传统化石能源带来的国际竞争力不足,利用新能源发展带来的机会,不但改变了能源结构还提升了国际竞争力,在以新能源为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为我国新能源的发展和与新能源有关的贸易利益获取带来有益的借鉴。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起步晚,在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系列促进政策作用下进步迅速,成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太阳能光电产业和风能设备产业的世界市场上占有率领先。但受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惯性的影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强加工出口贸易特征,体现在利用引进国外先进的核心零部件结合我国的加工、组装,形成成套设备出口欧美发达国家。但国内新能源开发不足造成设备需求有限,2009年我国太阳能光电产业产值占全球30%,但新能源包括太阳能在内仅占我国发电总量的0.5%。我国新能源设备过度依赖国际市场需求,造成新能源产业对外贸易摩擦不断和利益流失,国内新能源开发不足造成高污染高能耗,面临碳关税和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究其原因,在于我国传统的新能源发展促进政策存在不足,政策过于集中对新能源设备的生产制造补贴,而对新能源利用缺乏支持,对技术研发投入不足,造成新能源产业缺乏国内市场支撑而过分依赖海外市场的被动局面,贸易利益获取仅局限于出口产品获得规模收益,而在知识产权收益和贸易规则影响方面的收益几乎为零,贸易利益的获取呈现出片段化和零散化,无法形成系统性的贸易利益获取方式。

不过,我国的新能源产业还是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的,贸易利益获取有限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创新发展思路能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贸易利益的获取。

其一,发展新能源产业要尊重经济规律。贸易利益的获取最终要服务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优化,新能源政策是对“市场失灵”的克服,只有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才能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发展新能源贸易的根本目的是获取贸易利益,不是单纯为了出口而出口,要提升政策的贸易利益获取功能。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贸易顺差被视为贸易利益获取的来源,片面的贸易利益观导致注重出口而忽视国内市场开发,对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质量提升作用有限。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背景下,我国进口核心零部件出口成套新能源产品设备,被锁定为出口加工平台和价值增值地,形成贸易顺差在中国而贸易利益在外国的局面,恶化了我国的贸易环境。因此,创新新能源出口促进政策,核心在于提高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贸易利益的获取能力,不能简单依靠出口量的扩张。

其二,市场需求是获取贸易利益的关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需求决定产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获取贸易利益的基础是市场需求,因此,拓展有效的市场需求是获取贸易利益的关键。按照2013年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激活国内市场对新能源技术和产品的需求,政策引导着力点应倾斜到新能源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发挥国内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结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形成有效需求的规模,利用规模经济来增加贸易利益的获取。在巩固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占有的基础上,结合全球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需要,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条件和能源结构,开发适应发展中国家需要的技术和产品,形成新的市场需求。要改变国外市场过分依赖少数发达国家的不利局面,借助市场多元化分散风险,形成稳定持续扩大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贸易利益的获取。

其三,贸易利益获取方式要多样化。新能源贸易利益获取,既可以通过产品出口方式获取,也可以通过技术专利输出的方式获得,还能结合国际投资的途径取得。改变我国获取新能源贸易利益过于注重新能源设备出口的不利局面,利用我国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和人力资本优势,开发并形成与新能源有关的技术专利,借助知识产权贸易获得贸易利益。结合我国当前推进的“一路一带”计划,将新能源贸易利益获取与我国企业走出去相结合,借助国际投资带动新能源产品的出口,针对中亚和非洲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把我国新能源产业优势与这些国家的自然资源优势结合,投资建设光伏发电站和风力发电站,借助新能源的开发来获得投资收益,通过投资收益来回收贸易利益,避免单纯产品出口带来的市场摩擦,实现贸易双方真正的互利共赢。

第9篇:新能源技术的利用范文

中美两国在能源产业发展模式上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火电均是两国目前最大的单一碳排放来源,再比如两国都在大力支持发展太阳能、风电等与传统化石能源不同的新能源。有观察者称,中美两国正在联手做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者。

从能源产业规模、成本价格,甚至能源体制上来说,美国对于中国或许没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但其强大的技术创新基因给美国增加了无可比拟的优势。这应该就是我们从美国新能源产业中最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

《能源》记者在美国加州的采访行程中,听到了多位美国新能源产业人士介绍其创新的技术,也有不少中国的企业家向记者吐露已经或即将引进美国相关技术的计划。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从美国新能源领域引入先进技术的潜力将是巨大的,两国间或将有越来越多的合作项目落地。

技术创新基因

加州不仅是美国信息技术的创新基地,也可以说是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孵化基地,该地的许多新能源项目具有独特的创新基因。

对互联网巨头来说,将信息科技的创新基因复制到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开发上似乎是越来越热门的事情。有数据显示,谷歌公司已在风能和太阳能领域完成了数十宗投资,该公司在一年多以前就大约有34%的运营使用新能源。

在光热发电领域,美国是全球拥有顶尖技术的地区之一。目前已投运的、全美最大的光热发电站――伊万帕太阳能电站采用了塔式光热技术,是全球最新的技术之一。这一项目也吸引了谷歌公司的投资。

而全球装机规模最大的塔式熔盐电站新月沙丘项目也即将在美国投运,该项目将证明塔式熔盐技术在100MW级大型电站上应用的可靠性,并将影响到整个光热发电产业的发展。

Technology Partners公司是美国对新能源技术和相关初创公司投资最大的风投企业。对于投资新的清洁能源技术,该公司合伙人Ira Ehrenpreis身经百战,说起来滔滔不绝。他投资的项目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标有明显的技术创新的标签。

普通光伏发电站的转换率为16―17%左右,“我投资了一家光伏公司,他们的技术可使光伏发电转化率达到21―24%,而且成本更低。”Ehrenpreis对《能源》记者说,现有技术下,光伏电池板会受到飘落的树叶、阴影等影响,使其整个电池板效率大大降低,而这家公司的技术可以使光伏板只有阴影部分的发电量受到影响,不会影响整个电池板的效率。

新的风机技术也受到Ehrenpreis的关注和投资。据Ehrenpreis介绍,一般情况下风力发电机有三片风叶,由于在物理上有一定的发电极限,为了更多的发电量,风叶的面积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他说:“我近期投资了一家风电公司,它们拥有的创新技术,不再使用传统三片风叶的发电机,可使风叶面积更小,效率更高。”

“对美国的新能源产业来说,技术创新就是其最大的存活之道,也是最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一位到加州调研的中国新能源企业家感叹到。

或许正是在拥有强大的创新技术基础上,美国奥巴马政府才如此有底气地宣布了有史以来最重大的能源政策――美国清洁能源计划。该计划提出,要提高以风电和光伏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发电比重,以替代火电。

中美合作潜力

过去,中美能源合作多集中在清洁煤、油气、核电等领域;如今,新的清洁能源技术为中美两国提供了新的合作机遇。奥巴马政府把清洁能源的合作作为两国外交关系的支柱之一,希望通过该领域的合作,扩大美国能源科技、服务和产品的输出。

《能源》记者在加州采访的多家新能源企业都有向中国出口其技术和服务的计划。美国可再生能源集团私募股权基金大中华区合作人傅可夫说:“目前我们正在和中国的合作伙伴进行探讨,计划在中国建设熔盐储能塔式光热电站。我们预计会对电站进行技术支持、项目管理,负责提供核心的设备。”

同时,美国可再生能源集团私募股权基金也正在成立人民币的基金,依托美国成熟技术和广泛的中国市场,投资到中国的清洁能源/清洁科技相关产业。

运营全美最大光热发电站的亮源公司也正在扩大与中国公司的合作。该公司营销和政府事务高级副总裁Joseph Desmond对《能源》记者说:“我们目前已经和中电投的子公司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以及上海电气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在中国青海开发德令哈项目。”

德令哈项目将利用亮源公司经过验证的塔式光热技术发电技术。该项目总体规划建设6*135MW机组,一期包括两站机组,净发电量628448MWhe/年,平均每年供电的家庭数量45.2万多户。

此外,亮源公司还与中国可再生能源工程研究院签订了谅解备忘录,在光热电站的选址、施工、降低成本和培训方面向其提供指导。2014年11月,该公司还与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签署了一份成立合资公司的协议,旨在中国建造公用事业的CSP发电厂。

中美两国光伏产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也在逐渐增多。加州太阳能产业协会前主席、太阳能产业协会光伏事业部轮值董事Barry Cinnamon7月底在旧金山见到《能源》记者时兴奋地说道:“三个星期后,我会到上海去跟中国的一些太阳能厂商谈合作,还会从上海坐高铁到苏州。很有意思的是,中国的光伏制造企业都集中在长三角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