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病原微生物培训计划范文

病原微生物培训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原微生物培训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病原微生物培训计划

第1篇:病原微生物培训计划范文

【关键词】临床检验科 采学 院内感染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306-01

近年来,随着检验技术的发展,检验项目也在不断增加,检验科作为医技科室在医疗诊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检验科的感染风险与安全也逐渐得到重视,尤其是医院管理年后,更是强调了检验科生物安全的防护,而采血室的工作人员作为接触患者的第一个窗口,每天接触大量的患者,采集标本及接收各类标本,因而其防护显得尤为重要,不容忽视。本文将检验科采血风险和防范职业暴露进行探讨。

1 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1.1 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制度:实验室负责人拟定培训计划,培训目的是使所有相关人员熟悉工作环境,熟悉所从事的病原微生物的危害、预防和相关实验室活动的操作程序,了解生物安全知识,掌握意外事故处理程序。

1.2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1.2.1 工作人员进行操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口罩、手套。

1.2.2 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测用品(注射器、试管、手套等)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1.2.3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执行一人一针一巾一管一带,每例患者操作前进行手消毒(皮肤消毒液消毒)。

1.2.4 无菌物品(棉签)及容器均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时间不得超过24 h。

1.2.5 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冲洗。

1.2.6 采血室工作人员结束操作后应先消毒再摘除手套随后及时洗手,医务人员若每天坚持高质量的洗手消毒2~4次可使医院感染率降低25%~50%,建议使用“六步洗手法”,洗手后一次性纸巾擦干,特别强调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1.2.7 保持室内卫生清洁,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而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降低单位体积内空气的细菌数量,遇有场地、T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消毒处理,防止扩散(本室水消毒液浓度为每l000 mL水中加入8片84消毒片)。空气用紫外线灯消毒0.5 h,每半年用紫外线强度指示卡测定紫外线灯管强度,标准应为90 rn/cmz,紫外线灯管使用时间为300h。

1.3 实验室医疗废物管理制度:① 采血室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医疗垃圾分为“感染性垃圾”、“损伤性垃圾”,需分类收集。② 医疗废物包装袋为黄色,应防渗漏、防破裂、防穿孔,其外面有医疗废物通用的警示图标,并应注明科室及启用日期。③每Lt下午由专职人员收取各类垃圾袋,进行登记并统一进行焚烧。④ 盛装针头所用的锐器盒,启用时在锐器盒外注明启用时问,至2/3处应将锐器盒倒掉,重新启用下一个。

1.4 健康监测与就医程序:①实验室人员按规定每半年进行一次生物学监测及健康体检(本单位检测项目包括甲、乙、丙型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肝功能检测)。②实验室人员有生物危害倾向时,启动健康监测程序。③实验室人员出现生物危害时,启动就医程序。④ 出现生物危害或倾向时,应及时向实验室第一负责人汇报。⑤实验室人员出现生物危害时,由实验室第一负责人全程解决;并由负责人向医院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报告。

1.5 化验单发放制度:检验报告单是临床医生与检验科之间传递信息的载体,本科室所发的生化、免疫、血流变、细菌化验单均为电脑打印,故无需消毒处理。

总之,检验科作为医技科室在医疗诊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检验科的感染风险与安伞也逐渐得到重视,因此,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每季度本院感染办公室组织专人定期对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及时反馈,消除医院感染隐患,提高工作人员院内感染的意识,严防职业感染,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实施标准预防是成功控制医院感染最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第2篇:病原微生物培训计划范文

检验科在实验室的建设和装修时按BSL-2实验室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布局,整个检验科采用了盒中盒的结构,将各实验室有效分隔成相对独立的区域,平面布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在半污染区和清洁区之间还设立了缓冲区。检验科医院感染来源于每天检测的大量临床标本,这些临床标本带有的感染性病原体在处理和检测过程中会有各种感染隐患发生的可能,为此检验科在标本的接收、运送、检测、储存、最终处理方面对实验室布局进行了合理的设置调配,形成了流通程序并切实执行:所有标本由病房用统一密封盒及时送到检验科标本接收间,检验科工作人员统一核对后按各专业分类排放好放入密封盒由专人分发各实验室,防止标本意外打泼引起的人员和环境污染;对标本检测前、中、后的安全防护制定了具体要求及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所有已检测标本放入专用储存冰箱放至7d后按感染性废物的要求及时处理;标本运送路线经过医院感染的风险评估,尽量避开人员流动过多的线路。实验室要求内务整洁干净,各种仪器、冰箱等摆放合理便于操作,离心机统一放置于有气流外排的试验台上,防止气溶胶污染;各实验室实验用具如加样器等严格区分使用;各区洁具分开专用,用后清洗晾干备用,严禁清洁区和污染区混用;实验室与外界隔离,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

2加强工作人员生物安全管理

2.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检验科医院感染的主要危害对象是工作人员,检验科不但直接接触患者的机会比较多,还要通过多次工序对患者体液和排泄物等标本进行检测分析,这些过程都有可能使检验人员造成感染,检验科为加强个人生物安全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感控意识,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科室制定了具体的培训计划:认真学习国内外医院感染知识,定期组织检验人员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中华人名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工作人员要求牢记本实验室的相关生物安全具体管理条例及职业暴露处理规程,提高检验人员的医院感染意识和无菌观念并贯穿于整个工作流程当中。特别是对新参加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医院感染知识的严格考核,以使其掌握正确的要领,避免养成不良的习惯,从而保证他们以正确的意识、操作技术和工作习惯展开工作。检验科还分批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组织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班学习并取得了考核合格证[4]。

2.2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检验科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档案中包括工作人员具体身体状况,每年相关体检资料,是否有职业暴露及损伤事件的发生,一旦发生要根据《医务人员病原体职业暴露处理(SOP)》相关要求及时处理,分析事故的原因,对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并记录追踪的全过程。

2.3加强个人生物安全防护在检验科各实验室中,感染性标本在检测和操作过程中难免溢撒,产生的气溶胶污染最为常见,也难预防,采取科学合理的个人防护对避免实验室相关感染非常必要有效。为此,检验科对工作人员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和防护操作程序进行了培训,各实验室按照分区实施相应等级的个人防护,要求实验室操作必须严格遵守个人防护原则: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应穿工作服,如工作服被污染要及时更换消毒;试验操作时应戴手套、口罩、帽子且一次性使用;规范个人行为,在工作区不要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使用化妆品、存放食物等;微生物实验室、PCR实验室、HIV实验室配备防护服和防护眼镜,以上实验室所有的实验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工作中要预防锐器对操作者的危害,锐器伤是一种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深部意外伤害,是医疗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损害[5],实验室必须佩备降低锐器损伤风险的装置,尽量避免使用玻璃等易碎容器和使用锐器操作[6]。据报道,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从感染源排出后,需要经过连续的传播途径才能到新的宿主体内定植或感染[7],加强医务人员洗手,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一步,可降低50%的病原感染率[8]。在工作中当手有可见污染物或被病人的标本物质污染及离开实验室前,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消毒规范》要求的七步洗手法,认真洗手并用手消毒剂消毒。在实验室内必须穿防水、防滑,能有效保护脚部的工作鞋。

3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的建设和监管执行

3.1增强医院感染控制的监管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检验科成立了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小组负责相关的管理和监测工作,由科主任担任组长,各实验室负责人担任组员,感控小组负责依据相关的法规要求及时制定、修定和不断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督促各实验室生物安全措施的贯彻落实,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以便掌握医院感染的动态,对工作中出现的生物安全隐患及时处理,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3.2建全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检验科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依据各实验室操作产生不同的危险物质和试验危害,制定了相关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力争达到实验室所有与安全有关的活动都有据可依,所有过程均有记录可查,分别制定了《工作流程图》、《环境监测管理程序》、《菌种管理程序》、《传染性病原微生物报告、储存及运输程序》、《医疗废物处理程序》、《生物安全管理程序》,以上制度在落实的过程中依据实际工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修定、完善。

4加强对高危因素的干预

4.1检验科环境的消毒实验室污染区和半污染区的一切物品,包括空气、水体和所有的物表、地面等均被视为有污染危害,都要对其消毒处理。每日工作结束后室内空气用紫外线照射1h;地面、物表每日用清水湿式擦扫,被污染时,及时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先覆盖污染表面,作用30~60min,然后湿式擦扫;采集标本的器材如玻片、吸管、试管等尽量一次性使用;需重复使用的污染器材应立刻浸入含有效氯1000mg/L含氯消毒剂中浸泡4h,再清洗干净、烘干;接种培养过的平板应压力蒸汽灭菌30min后再刷洗;实验室仪器可用2%中性戊二醛溶液擦拭,污染严重时,可用环氧乙烷消毒。消毒剂的配制和浸泡时间、高压灭菌器的温度和时间都必须严格按照生物安全手册的消毒和灭菌程序进行[9]。

4.2医疗废物的处理医疗废物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来自病人的检验标本含有各种病原微生物和传染性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都有可能由于处理不当而引发医院感染,检验科对医疗废物的处理制定了严格管理制度。所有医疗废物分类管理:使用过的吸头、试管、酶标板等一次性检验用品放入消毒桶内,经高压灭菌后,放入黄色废物收集袋中;损伤性锐器放入黄色塑料利器盒中,盒外有医疗废物警示标识;感染性废弃物包括各种标本及操作过程中被污染的物品、病原菌的培养基、菌种保存液等高危废弃物,置于黄色废物收集袋,在实验室内进行高压灭菌后,用垃圾袋包装密封;实验室内的废纸、口罩、帽子等未直接接触标本或细菌的传染危险性较低的废物,集中放置于放有两层医疗垃圾袋的垃圾桶内,交由专人包装封口处理。各种废物在运出实验室时,由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经培训的专人进行交接,并有记录登记。实验室产生的废水(包括染片、洗板等)集中收集到已加入消毒剂的容器中,大于消毒所需时间后倒入下水道,进入医院排污池统一由专管部门消毒处理[10]。

4.3避免实验室相关感染实验室相关感染是指在实验室活动中工作人员和有关人员发生的实验因子的感染,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原因主要有误食、皮肤切割、针刺、动物抓伤、气溶胶吸入等,尤其以吸入气溶胶感染最为常见。实验室感染事故,大部分是由于疏忽或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所以在工作中强调规范人员操作过程,改进操作技术,减少气溶胶的产生、扩散和吸入,避免工作人员受伤,降低实验室感染的发生。

5讨论

第3篇:病原微生物培训计划范文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担负着各种医疗用品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等工作,每天必须与各种污染物品、理化因素接触,成为职业暴露危险人群。科学、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是确保工作人员职业安全的关键。

一、潜在的职业性危害

1.生物性危害 临床使用后受污染的医疗器具都携带着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回收、清点、清洗、消毒过程中极易发生损伤及污水溅到眼、口、鼻、黏膜,器械损伤率较高[1]。此外,布局不合理,人、物、气流交叉逆流等,都是职业性感染的重要因素。显然,工作人员处于被病原菌感染的潜在危险中。

2.理化性危害 高温、潮湿、噪音、辐射、粉尘及纤维絮等物理因素是工作人员每天都必须接触的。高温环境操作,易发生中暑、烫伤;洗涤区的潮湿加上冬天的寒冷环境可使工作人员患不同程度的风湿类疾病;噪声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听觉器官的损害;制作棉球棉垫、折叠包装敷料等产生的纤维絮、粉尘,长期吸入可损害呼吸系统功能;紫外线直接照射可导致皮肤、眼睛免疫系统的损伤。而对污染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以及物体表面的消毒,经常使用含氯消毒剂、洗涤剂等化学物质,对皮肤黏膜、眼睛及呼吸道都有刺激性,极易通过吸入、皮肤接触而产生危害。

3.生理性及社会性危害 下收下送、灭菌装载搬运重物、长期站立操作等,容易造成肌肉、关节的损伤、下肢静脉曲张、腰部损伤等。由于消毒供应中心是服务于临床无直接创收,长期以来待遇不如临床科室,而且工作繁琐、复杂,劳动强度大,职业危害因素较多,自身价值得不到认同,易导致心态失衡。

二、防护措施

1.规范建设,合理布局 科学选址、合理布局消毒供应中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消毒供应人员防护职业危害的基础条件[2]。我院的消毒供应中心设在离手术室、产房比较近处,便于器械的回收和下送。室内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有实际屏障隔开,避免人流、物流及气流交叉、逆流,减少污染。配备洗涤装置、高压水枪、搬运车、运送车等仪器和设备,尽可能减少手工操作,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工作人员的运动性伤害。通过空调系统调节适宜的室内温度、湿度。各种敷料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用材料,减少制作过程所产生粉尘、纤维絮在空气中的漂浮,保证工作环境的洁净。

2.规范操作流程 制定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各环节的操作程序。压力蒸汽灭菌器、器械清洗装置等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按说明规范操作。对高风险的仪器设备,设专人负责。护理部、医院感控科等管理部门经常进行抽查、考核工作人员的操作,不断提高操作质量,降低锐器伤、烫伤、烧伤以及病原体暴露的危害。建立仪器、设备的保养、维护档案,定期进行保养、维护及安全检查,减少噪音,消除安全隐患。如压力蒸汽灭菌器,压力表每半年检测1次,安全阀和灭菌器每年检测1次。

3.强化专业技能,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消毒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护理部、医院感控科等管理部门针对消毒供应中心岗位的特殊性,制定系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安全防护培训计划,采取讲座、操作演练、观看《护士行为规范》音像教材以及现场考核、指导等多种形式对工作人员进行全面培训。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每季度理论考试1次,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安全防护意识,掌握防护方法和措施,减少不安全因素。科室配备足够的防护用品,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各种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严格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回收、清点、清洗污物时,根据工作的需要,合理穿戴帽子、口罩、隔离衣、防水围裙、袖套、手套、防护眼镜、面罩、防护鞋等防护用品,减少感染机会。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时,工作人员做应好防护,避免紫外线直射到人体裸露皮肤和眼睛,以免引起损伤。建立健康档案,每年体检1~2次,及时发现影响健康的潜在问题,并接种免疫疫苗。

4.加强手卫生管理 认真贯彻执行手卫生管理制度,在每个工作区均安装方便、适用的脚踏式水龙头、干手器或使用一次性纸巾,取消重复使用的擦手巾,并配备足够的快速手消毒液。有调查显示,不规范的随意洗手合格率仅为31.25%[3],因此,应加强工作人员手卫生相关知识培训,正确掌握洗手方法和洗手时机。每个月对工作人员的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抽样监测,纠正存在问题,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手卫生意识和洗手质量,确保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效果。

5.正确使用消毒剂及洗涤剂 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消毒剂、洗涤剂的配制方法和注意事项,在配制使用消毒剂、清洗剂时,应根据不同消毒剂或洗涤剂的特性,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品,避免溅到眼睛、皮肤或吸入呼吸道致伤害。配备有盖的消毒容器,使用时应注意加盖,避免消毒剂散发于空气中,长期吸入,引起呼吸道伤害。

6.锐器伤的防护 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与工作粗心、注意力分散、警觉性不够、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有关[4]。教育工作人员提高自我防护意识,熟练掌握各种锐器的操作技术,减少不安全操作。使用耐刺容器收集锐利器械,清点、清洗时坚持习惯用持物钳夹取,戴手套操作,使用容器盛装器械传递,保持工作区光线良好,降低误伤几率。同时,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合理排班,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通过经常培训和抽查提问,使工作人员均熟练掌握锐器伤的应急处理措施,减少刺伤导致感染的机会。

7.强化专业意识,提高自我价值的认识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专业性强,在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医院应不断地给予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在业绩分配上实行相应的倾斜政策。近几年来,我院经常选送工作人员外出参加学术培训,不断提高综合业务能力。同时,鼓励工作人员不断拓展知识面,提高业务素质,增强自信心,正确认识自身价值,消除心理疲劳。

参考文献

[1]王美容,朱秀兰,方东萍,等.医疗机构护士锐器损伤现状调查与防护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9):1125.

[2]罗维英,师清莲,李华喜.新形势下对消毒供应室工作定位的思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94.

第4篇:病原微生物培训计划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自动化检测;管理;培训

【中图分类号】R1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313-01

目前,九江市中心血站必须检测项目为:血红蛋白、HBsAg、抗-HCV、抗-HIV(1+2)、抗TP、ABO血型正反定、RH(D)血型,另外我站还开展了ABO、RH血型效价的检测,吸收放散实验等项目。并对临床用血进行临床咨询与督导。

1 依据

严格按照《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管理规范》要求,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实验室检测程序。不断改进,提高血站的自动化检测管理水平,使病患者使用合格、放心的血液,创立血站的品牌效应。自2008年,我站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认证,并每年由认证公司来进行认证,2010年正式升级为为ISO9001:2008版认证,同时培养了一批内审员,并进行考核获得了上岗证。实行内审员轮流对从血液采集到血液的发送整个操作流程进行审核,每年还进行质量审核。在现有工作程序的基础上,不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推进改革与创新。

2 人员素质

对每位新进入员工,由资深工作人员带教,经过培训合格,并取得国家规定的血站工作人员上岗证,而HIV的检测必须要求持有全省HIV培训结业证才能独立操作HIV的检测并有签名权。对报告的最终判定及发送,必须由经过培训及授权的人员审核整个实验过程反复核对后才能最终将结果发送至供血科,供临床使用。

还要求每位员工必须每年有75课时的培训,年初制定出每月的培训计划,不断的完善工作中的不足,对已发生的错误要求开科室质量会议全科人员共同探讨原因,并分析原因及时提出预防措施,提高工作效率。对检测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共同讨论寻求最佳处理方法。

3 设备与仪器管理

建立和实施仪器设备的确认,维护、校准、备案等制度,必须具有唯一的标识专人专管。每日做好仪器的维护、保养,每月专人进行全面维护、保养,另对关键设备要先进行确认有备用设备及紧急预案措施,并要求有UPS电源。关键设备有公司、工程师定期校准。硬件方面:1998年,已由国家配发了一台RSP加样仪,2003年,我站首次购买了FAME16/20;全自动酶免检测系统,完成了从进板到加样、洗板、孵育,读板等程序的自动化检测过程。2009年,我站投入大量资金严格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要求升级改造实验室。自2006年以来,我站已完成了血型自动化检测的模式,避免了人为误差,血型档案从无原始档案发展为有资料可循,与免疫结果一样具有可追溯性。到2009年,我站由于采血量的加大,不能满足我站的检测要求,又增加了一台FAME24/30与加样仪STAR,这样使我站的检测真正做到同一标本,不同的试剂,不同的工作人员,不同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测,降低了漏检发生的可能性。在2009年我站在全省第二个运用了实验室结果及质量检测软件Liswell,这样从标本的交接、检测、结果、标本保存、销毁、都有一套完整的记录程序,并对每个过程都以书面形式保存和备份,真正实现实验室的自动化、标准化、现代化管理。且对每日的结果数据备份成光碟,定期交档案是存档。并于2010年新引进了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运用速率法更准确的检测ALT。

4 试剂与标本处理

所用试剂必须经国家认可,经质检部门及本站质控科确认合格的试剂,使用前将试剂放于室温平衡半小时,使用前检查试剂的完整性,并按比例配制试剂等,并将实验室温度严格控制在18-25。C,45%-80%。

九江市现用试剂部分为进口试剂,这样有效缩短了窗口期,对提高病人的用血安全和工作人员自我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并严格执行试剂的保存、出入库、交接手续等制度。在标本处理完毕后,按顺序将标本放置全自动加样仪,按先加酶免,再加血型的原则,因免疫加样仪为STAR一次性加样尖,而血型加样为RSP加样仪,而血型加样仪为反复加样针,以此避免标本的污染。

血液的标本在本站目前还是一个标本做多个项目,在本实验室要求5ML+1ML的标本量,并要求在外采血后针头不拔出试管,并在检验科标本交接时仔细核对试管上的条码与血辫上的条码是否一致,避免张冠李戴现象。观察血标本的外观,有无溶血,脂血的异常现象,如发现任何问题,填写标本返工单,要求外采人员重新取样,确保标本符合各检验项目的要求。

5 操作流程要求

对检验科免疫项目的检测原始记录,整个实验操作步骤精确到每分每秒,保证有据可依,所有相关记录做到”做我所写,写我所做。确保检测项目、实验步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可返溯性。同时,还实行了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总结、整理、汇总、归档。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S].2006年,167

[2] 卫生部: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S].2006年,183

[3] 段瑞.血站实验室自动化检测与管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8(30)

第5篇:病原微生物培训计划范文

1外界环境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

1.1急救环境及工作特性急诊护理学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危重病人的抢救与护理的一门学科。急诊病人发病急、病情复杂、变化快,要求急诊护士要熟练掌握各种抢救原则,要急、快、稳地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护理对象为急、危、重症病人以及现实社会中随时出现的各类灾害造成成批病人,时间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抢时间就是抢生命,争分夺秒的和时间赛跑。由于多数急救室设计不合理,地面光滑、急救器材放置不集中、操作台和物品放置较低,护士在跑动中抢救患者,手工操作人为增多,高度的精力集中和精神紧张无法使护士在短时间内内心恢复平静。然而,患者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急救环境的特殊性成为各种矛盾较为突出的场所,抢救中人员多场面混乱,急诊科护士是医患双方最早接触的人员,家属的需求显著增多,对医院任何一点的不满意都可能是发生纠纷的导火线。急诊科首要的任务是抢救危重患者,这样可能无暇顾及较轻的病人,造成较轻病人产生自我价值的忽视感[1]。在情绪激动时,言辞比较强烈,护士若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易使矛盾激化,甚至导致纠纷。由于急诊护理工作性质及特点决定了急诊护士职业性的工作压力。

1.2急救中职业性损伤急诊科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护理任务重,实施抢救多,肝硬化大出血、有机磷中毒、外伤大出血等,当进行侵入性治疗及护理操作时,如手术、穿刺、注射等,要注意对利器的处理,用过的利器必须放到特殊的容器中。而针刺伤后被乙肝、丙肝、艾滋病及其他血液性传播疾病感染的人数呈上升趋势,故在护理中要重视针刺伤。抢救中忽视自我职业防护,与病人体液、血液、化学毒物及病原微生物接触密切,在这种特殊的环境里可使护士因工作而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在急救、护理操作过程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严重威胁着护士的身心健康。护理人员中曾被针刺伤的占100%,被化学毒剂损伤的占16.7%,因接触病人血液、体液造成损伤的占10.4%,由于工作紧张、轮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等因素引起的心理性损伤占43.7%[2]。

1.3急救技术不熟练急诊科护士需要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应变能力,抢救危重患者过程中使用急救器材较多,准确度较高,必须做到一步到位、一针见血。既要独立完成繁重工作,又担心病人出意外,低年资护士对所从事的工作信心不足,面对危重病人精神紧张,不但无法争分夺秒,反而会手足无措,更加慌乱,大脑一片空白。低年资护士缺乏谦让容忍精神,易出现过激言语和行为,不能冷静面对各种冲突。护士个人价值的内心期望与现实冲突,易造成情绪低沉、灰心、无能为力等一系列的心理紊乱。

1.4外界环境造成身体内在生理及心理压力急诊护士轮班、夜班频繁,工作环境差,手动劳动多,随着年龄、护龄的增加,急诊护士对日复一日超强工作量的急诊工作产生了厌倦和疲惫感,无规律的倒班,使人生物钟紊乱,易造成身体上的疲乏[3]。从急诊护士一般资料上分析,她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差,工作量大,有50%护士腰、肩、背疼痛明显,长期的应急因素造成心功能障碍(以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较多),21%急诊护士第一胎出现流产(先兆流产、自然流产)现象。急诊护士经常面对患者死亡状态和死亡想象刺激,有学者认为,垂死和死亡现象作为一种刺激因素除造成护士的直接心理压力外,在抢救患者时护士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时常会感受与家人有生离死别的场景,经常性的产生焦虑、惊吓、恐惧,思想上极度紧张,影响工作心境,加重心理压力。还导致继发影响,它使护士产生一种紧张感,认为自身工作中的很小失误或差错,即会导致病人死亡。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更易发生差错事故。垂死和死亡造成护士心理压力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护士在整个护理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反应,对悲伤、生离死别的替换感,都可造成护士精神上的极度紧张。

2改变急诊护士职业压力的途径

2.1改善急救工作环境合理安排抢救室急救器材、急救物品的放置,以改进护士的手工操作;减少地面滑度,调整合适的工作台高度;规范护士的工作姿势,制定搬运病人的标准和所需护理人员;增加护士编制,合理安排班次,晚间危重病人多,需多配置护理人员,以协调工作;护士在工作中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有计划地工作,巧妙交替脑力和体力劳动,激发护理人员的热情。

2.2强化职业防护意识医院应加强对医护人员安全意识的教育,把职业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制定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各类人员进行培训,并将防护知识纳入考核内容,使护士充分认识到职业损伤的危害性,增强防护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调查显示有95.8%的护理人员认为有必要参加防护知识培训,说明她们对防护知识有迫切要求[2]。一些与患者血液、体液或化疗药物接触的护理操作,应提倡护士戴手套操作。护理人员接触病人或污染前后均应洗手,因为洗手是最有效、最经济也是最安全的预防感染的手段,护士要养成洗手的习惯,每日洗手的频度应保持>35次[4]。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防止刺伤。受调查的护理人员中100%在工作中曾被锐利器械刺伤,分析原因多为不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工作粗心、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所致[4]。故在护理中要重视针刺伤,危险性较大的操作应由技术熟练的二人配合,操作尽量集中,严格规范,避免误伤自己,在工作中集中注意力,操作规范热练,避免受伤,同时医院要提供安全的医疗装置,以降低锐器刺伤的发生。

2.3提高职业适应能力急救护理是特殊职业,工作中必然有较大的压力,只有提高护士的适应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针对护士的压力因素,学者们提出要加强护士业务能力的培训,娴熟的技术、规范的行为、熟练的操作以及准确、敏捷、有条不紊的动作,会使患者对医疗技术、医疗机构产生信任和依赖感。实施以主管护师、护师、护士急救护理的层次,在危重患者抢救中能以老带新的工作模式,急诊护士应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以及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过硬的操作技能,掌握护患之间的沟通技巧。

2.4加强急诊护士心理适应能力护理管理部门要为护士创造愉悦的工作环境,培养急诊护士向健康成熟型发展,能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遇事冷静、理智、乐观,想尽办法使事情向好的方面发展,能吸取自身和别人的经验。在困难面前努力寻找解决应对办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5],培养护士及时缓解心理疲倦,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健康行为的内在驱动力维护身心健康,平时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加强营养以及锻炼身体[6]。空闲之余多看文学书籍、多听抒情的音乐。急诊护士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高急诊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席惠君,安锦慈,张玲.急诊护士心理压力分析及缓解[J].护理杂志,2003,20(2)88-89.

[2]韩兰萍.急诊科护士职业损伤的状况调查分析及防护对策[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2(7B):1144.

[3]艾莉.急诊护士生活质量的调查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2(12):1063-1065.

[4]牛秀成,张树德,周素琴,等.医护人员洗手技术与手再污染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