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工作中的系统理论范文

社会工作中的系统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工作中的系统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工作中的系统理论

第1篇:社会工作中的系统理论范文

【关键词】家庭问题;社会工作;模式理论

一、家庭社会工作模式理论及方法概述

家庭社会工作指的是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工作服务的介入。在家庭社会工作模式的理论中,最主要的有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每个家庭的发展需要经历关系建立阶段、为人父母阶段、孩子开始成长的学前阶段、青少年阶段、成人阶段等,直到配偶中有人死亡,意味着家庭解体。在不同的家庭周期中,每个家庭的发展任务不同,在进行阶段转变时,家庭需要适当调整结构,使得家庭成员的角色任务得以适应。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有兄弟姐妹系统、亲子系统和夫妻系统等。每个系统互相联系并制约,组成有序运转的家庭系统。家庭系统中存在改变机制,当有冲突发生时,家庭应该合理调节系统,使得系统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家庭功能得以凝聚,从而促进家庭的健康成长。一般的家庭社会模式的工作方法有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和社区工作方法等。个案工作的重点是家庭的角色关系,援助对象为家庭整体,使得家庭成员能不断调整角色。小组工作指的是通过团体之间的扶持帮助来使得家庭和个人的紧张得以缓和,提高家庭的应变能力。社区工作的服务对象为全体社区居民,通过在社区中提供一系列的家庭教育活动等来鼓励居民参与组织活动,使得家庭和社区间实现资源衔接。

二、家庭社会工作模式思考

(一)家庭社会工作模式理论的应用及效果思考

社会环境和人的行为是在社会系统的多种角度中互相作用和影响的,家庭社会工作模式主要研究人对家庭资源和环境的适应以及对事件和情景的反应。通过对家庭环境的分析来充分了解家庭的互动模式,合理的调整资源从而提高家庭的适应能力。通过分析人在各方面的优势来挖掘家庭和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使得外界宏观系统能和家庭各个子系统互相结合,从而增强家庭和个人的社会资源。在研究家庭社会工作框架中,任何社会、家庭和个人系统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所有的社会结构和系统都有内在的联系。无论是社区、小组或者个案社会工作,应该以各个系统的方法和观点来在家庭中实践和分析,从而为家庭社会工作服务的进行提供基础。例如,在对网络成瘾的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时,此学生作为家庭系统中的成员,他的问题和行为会对家庭系统的平衡造成影响,因此在分析此同学出现问题的原因时,系统中的其他成员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家庭社会工作模式理论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由于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的限制,家庭治疗模式在我国家庭社会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还比较少,在心理咨询领域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由于家庭治疗需要治疗师融入家庭内部,与家庭对象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因此家庭工作模式理论应用的关键是寻找一个合理的均衡途径,与我国的家庭背景紧密结合,从而将专业的理论简洁技巧的在日常的家庭服务工作中应用。

(二)在家庭中介入社会工作服务的思考

在家庭中介入社会工作服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是在家庭场景中进行社会工作。我国对家庭社会工作仍有一定的成见和误解,在治疗室中开展服务工作,很难要求全部家庭成员参与进去,倘若将服务工作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实施,社会工作者在家庭场景下开展快速简洁且卓有成效的社会工作服务,则能使家庭成员感受到尊重及安全感,使他们愿意接受社会服务工作的介入,与社工配合来开展各种辅导工作,有利于社会工作者和所服务的家庭之间建立起合作性的平等辅导关系。其次是运用并整合社会资源和家庭自身资源来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由于我国家庭社会工作结构的发展不是很快,有关机制和政策不够健全,进行家庭辅导的社会工作者能够利用的资源比较缺乏,因此可以通过相关策略来调动周围环境和家庭服务对象,使得家庭不断拓展自身的能力,在有效解决家庭问题的同时促进其发展。除此之外,家庭社会工作中可以利用的另一个重要资源是家庭成员互相间的帮助扶持。在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帮助服务对象发现自己的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利用行动,在家庭各个成员之间建立起纽带关系,利用各成员的自认和压力来促进他们的能力发展,并充分利用资源来使家庭问题得到解决,促进家庭的良性改变。

(三)家庭社会工作模式在未来发展的思考

家庭工作模式在未来的发展应从以下方面考虑:首先是促进家庭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发展和建设。政府应该提高家庭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选拔水平,并适当加强服务监督强度,使得家庭社会工作的评估水平不断提高。其次,应该关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对家庭的作用和影响。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支持家庭活动,使得他们的功能得到良好的发挥,重新认识和定位家庭,肯定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发扬家庭的传统价值并珍惜家庭的核心资源。最后要考虑家庭社会工作模式中的伦理问题,要关注和重视对服务对象相关信息隐私性的保护,在做好家庭社会工作的同时,要对社会工作的相关伦理原则严格遵守。

三、结语

本文主要对我国家庭社会工作模式进行了探讨和思考,包括对家庭社会工作模式理论的应用以及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家庭等的思考,然后以我国社会和家庭文化背景为基础,提出了家庭社会工作在未来发展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79页.

第2篇:社会工作中的系统理论范文

关键词:增权 基变 适用性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1-184-02

1 “基变”与‘增权’概念

1.1 基变理论

基变理论认为个人的问题应归因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制度结构的限制与压迫,而不是归于个人的不足或弱势群体本身。因此,社会工作者就对个人问题采取结构分析取向,寻找引起案主问题的社会经济结构因素所在,对现存的社会、经济及政治的制度保持批判,保护个人免于受社会强势集团的剥削和压迫。基变理论认为,社会工作者要想取得一些大的社会变迁和进步,就必须与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依据的理论,社会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有很多作为,例如:(1)与其他类似活动的人联合起来工作,尤其是社区环境中:或者在各种劳资谈判中与工人阶级联合起来:(2)帮助建立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协作机制,使个人不再感受到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那种普遍的陌生感、疏离感,使个人建立起良好的集体意识;(3)帮助家庭应付市场经济以及消费主义对家庭生活的冲击:(4)介入到儿童和妇女的社会化过程中,因为儿童还没有完全社会化,比较容易改变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社会工作者也完全可以帮助妇女摆脱传统的家庭分工和劳动分工;(5)使人们意识到自身的经历正是经济发展、生产方式以及制度安排的结果。

1.2 “增权”、“权力”与“无权”

1976年,所罗门出版了《黑人增权: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一书,标志着增权取向实践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诞生。该书描述了美国社会中黑人少数民族因长期遭受优势团体与宏观环境的负面评价,感受到深切的无力感,因而建议社会工作的介入应致力于增强黑人民族的权力,以解除社会中的“制度性种族主义”所加诸的压迫和疏离,并增进个人的自我效能与社会改革的力量。此后,传统和创新的社会工作取向很快接纳、融入了增权的观点。

“增权”的概念和“权力”、“无权”是密切相关的。权力是指人们所拥有的能力,而且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即权力感,就是这种权力感可以增进人们的自我概念、自尊、尊严感和重要感。无权是和权力相对的,即指缺乏上述的能力。无权不仅是缺乏能力或资源的一种状态,而且当个人对侵害他们的社会系统感到无权时,他们容易把这种感觉内化,并逐渐认为自己是无助的。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将无权看作是社会工作介入的对象,而把增权看作是社会工作的途径。当然,增权并不是“赋予”人们权力,而是要挖掘或激发人们的潜能。

社会工作者在这方面主要扮演的是一个倡导者和赋权者的角色,即:关注并呼吁社会来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问题,同时,通过各种途径为工作对象向现存的社会秩序争取权益,或者促使现存的社会秩序做出一些制度性的安排以保障工作对象的权益。这种指导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就是赋权或倡导理论。

1.3 两种理论的相关分析

(1)相同点:基变理论与增权理论都属于结构和制度理论,两种理论对于案主问题的都采取了优势视角,即认同案主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具有的优点,否认案主问题的存在是个人原因。把问题的产生都归因于社会结构的不合理,用社会因素来解释问题。同时,两种理论中的社会工作者有别于历史上传统的社工所扮演的施恩者或是教育者的角色,更多的是一种解放者的姿态来开展工作。

在解放者传统中,工作者是组织者和倡导者,和施恩者一样,他们也把案主看作是其生活环境的受害者。但与施恩者不同,他们并不认为案主在人格上会被压迫所吓倒。反之,他们认为受压迫群体的成员是健全的,需要改变的是环境恢复被剥夺了公民权的群体及其成员的尊严和自由,要求环境和组织的改变,而不是案主人格的改变。

(2)不同点:增权理论与基变理论虽然对于案主问题的分析视角上大致相同,但在具体的工作方法上还是有些差异的。首先,增权理论是基变理论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理论。其次,在具体的工作方法上,基变理论赞成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反对自由化的改革主义,主张通过激烈的社会变革来实现社会结构的变化,达成利于案主社会秩序。而增权理论则将着眼点放于鼓励案主自己定义自己未来的蓝图,相信自己是有价植的。通过社工与案主的共同协作,通过某种集体行动向有关系统制度进行示威、游说,以改进案主取得资源的机会。

2 增权理论的应用性分析

2.1 基变理论适用性分析

笔者在社会工作教学摸拟中作为一个持基变理论的社会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体现出基变理论的理论形态,方法和原则。笔者在上述价值理念的指导下,运用专业技巧以达成对案主的帮助。但在具体教学模拟的过程中,笔者有感于,在当前的中国社会环境下,要做一位坚持基变理论的社工几乎是不可能的,难点有三:

(1)激进的社会变革是不可能的。基变理论所持的为案主的利益而促成社会变革的处遇方法,不适用于当前中国的发展状况。

(2)忽略个人的需求,导致案主的不认同。基变理论将工作重点聚焦于集体行动的干预上,但对于个人当前的需求反而忽略。在当前的中国社会,案主更多的是希望问题的快速解决。再加上这一理论本来就缺少具体的行动指南,又减小了实施的可能性。

(3)忽略不同集体的多方面诉求,导致社会中各个利益团体相对立。不能把社会各个集团统一起来,难以形成各集体的长期联盟,社会改革自然无从提及。

基于上面所提及的原因,笔者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基变理论的处遇方法做了一些改变。改激进的社会变革为平和的集团对话,希望可以达成对案主的帮助。但反观增权理论的诸多理念,笔者发现实际操作中的很多手法都是基于增权理论的指导。

2.2 增权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追寻增权理论的理论假设,可知其建立在5个假设基础之上:(1)个人经历深切而全面性的无力感,以致无法与环境交流、实现自己:(2)个人周遭存在直接与间接的权能障碍,以致无法参与社会与政治、实现自己:(3)权能可以透过社会互动增加与衍生更多的个人及人际权能;(4)案主应被视为有能力、有价值的个人;(5)社工人员应与案主建立一种伙伴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无权可看作是社会工作介入的对象,获得权力是社会工作介入的目标,而增权则是社会工作的途径。增权的核心是通过提供资源以及培养知识和能力,使个人能力被动的弱者变成主动的强者,这样他们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会得

到提高。由上可见,增权并非赋予案力,而在于挖掘或激发案主的潜能,恢复被剥夺了案主的尊严和自由。

增权涵盖以下三个层面的:一是个体层面的增权。所谓个体增权是指个体得以控制自身的生活能力以及对所处环境的融合与影响能力,包括实际控制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两个方面。对于不同的弱势群体对象来说。个体增权的侧重点不同,各元素的权重也有所不同。二是人际关系层面的增权。离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任何人都无法提升自己的权力和能力。人际关系层面的增权,一方面可以增加一定的社会资源或社会资本,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形象,争取公平的社会环境。三是社会参与层次的增权。社会参与层次的增权目标指向对社会决策的影响,表达自己利益诉求和参与社会资源的分配,争取到与健康社会和进步文化相匹配的社会公正和社会平等待遇。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认识到案主群体的无力感。对于案主进行认同和疏导,并提供资源供案主进行发展。但在工作的过程中,笔者体会到案主存在问题的原因是社会制度性因素。遂决定引导案主群体发现自身能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并通过小组对话找出问题的共同点,从而发现问题根源。在引导案主与当值有关部门对话前,也对案主进行沟通,实际上是在培训案主的沟通技巧与谈判方法。这即是上述所讲的增权工作方法的体现。

笔者在工作的过程中体会到,相较于基变理论,增权理论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内增加案主自我认同,对外改变案主社会环境。在当前中国社会,增权理论更有利于达成帮助案主的目标。增权理论一方面运用特定的干预方法,比如组织案主群体讲述自身故事,通过在集体中的讲述与聆听,增加案主的权能,让案主得到对于社会压力、社会现状的认知与分析。通过自助活动提升案主系统的意识觉醒,认识到自身的生活空间及机会,发挥自主性来改变状况。另一方面,增权理论会在尊重案主自决的原则下,与案主共同讨论未来的行动计划,努力促进案主团体所想要的需求与所能取得的资源间彼此能够相容或平衡,改进取得资源的机会。

3 总结

第3篇:社会工作中的系统理论范文

关键词:社会工作 学生工作 创新

中图分类号:F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20-02

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原则与方法,致力于改善学校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高适应和生活能力,以克服其成长中的困难,实现个人社会化和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目标。{1}在美国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它已发展为教育学与社会工作学的交叉学科,成为促进大学生发展的专业,但在我国内地高校,学校社会工作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新时期下,研究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学生工作的模式与策略,将其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事务管理、职业规划及咨询管理等工作中,可以弥补传统学生工作的缺陷与不足,有助于探索出一条具有时代特点及符合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发展方向的新理念、新方法。

一、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理念创新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不断追求更高目标。同时,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在实施这些教育培养目标过程中,思想教育工作者经常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大学生很关心国内、国际大事及民族、民生等问题,对社会热点问题容易产生共鸣,却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够积极,甚至有抵触情绪;再如大学生在道德评价与要求上表现出双重标准,对别人的道德要求主流化,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却潮流化。大学生的教育逆反心态问题、道德认知与行为冲突等问题,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极大挑战,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学生工作理念比较单一,且强化教育和管理、弱化服务与支持的倾向比较明显。在教育理念导入过程中过多地采用了教化、榜样示范方式,且在日常管理中过于倚重于行政权、奖励权、惩罚权等规范性约束。这些做法降低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认为自己处于“被教育、被管理、被约束”的从属地位,容易诱发大学生对教育者的对立情绪,从而削弱了教育效果。

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它认为:所有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与尊严;人都需要归属感;每个人都有改善自己生命的能力与动力;每个人都对自己和其他人包括社会负有责任;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由此又引申出三个理念,即人格平等、助人自助、主体自决。②从价值取向来看,这些理念的核心均为服务与支持,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将这三个理念引入到学生工作中,可以转变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一是可以使工作者更加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从而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二是可以优化教育策略,由传统的“教化式”教育转变为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发掘其自身潜能,增强其自我帮助、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等能力;三是有助于使教育管理工作者提高服务意识,提高学生自省能力,发挥其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样,可以改善教育管理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使工作者从教育者、管理者的身份变成“教育、管理、服务与支持”四位一体的工作角色,更容易贴近学生、了解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二、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模式创新

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主要是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其突出特点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以集体管理为主要方式,在具体工作方法上强调“灌输、规范、约束”的作用。这种工作模式导致高校辅导员的事务性、应付性工作较多,随机性较大,缺乏工作的系统性、延续性与层次性,使整体教育目标的模糊化。实际上,高校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需要整合高校、社会、家庭、学生本人的力量。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具体承担者,有责任优化教育资源的最佳配置。因此,辅导员既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改进传统规范约束式的管理模式,又要尊重学生个性及不同需求,把学生的成长成才纳入到一个整体性的教育体系之内,促进学校、社会、社区、家庭的互动。

学校社会工作在整合教育资源方面有着卓有成效的经验与优势。经过长期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如传统临床模式、学校变革模式、社区学校模式、社会互动模式等。传统临床模式主要依据心理学中心理分析、自我调节等理论和方法,重点放在人际关系紧张、情感失调、情绪困扰的个别学生身上,帮助他们建立起较好的人际协调能力和有效的情绪管理功能,促使其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学校变革模式依据的是社会科学理论尤其是组织理论和制度理论,重点放在学校环境本身,包括规范、制度和设施条件能否发挥应有效能等。此模式认为,功能欠佳的规范和设施往往会妨碍学生成长,并导致学生问题的增加和恶化。运用此模式,学生工作者可以学校社工的角色积极促进学校变革,改变学校那些与大学生身心成长不协调的规范和设施。在社区学校模式下,学校社工的目标是促使社区居民,特别是学生家长了解、支持学校的政策与做法,促进学校与社区共通、和谐发展。对于校园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问题,可以采用社区学校模式,通过沟通协调和倡导,争取社区支持。社会互动模式基于系统理论,重点是个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重视学生身边如学校、家庭、社区等的联系,注重改善学生个人与身边环境的交互关系。采用社会互动模式,通过咨询、调停、促进方式实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的目的,而且学校、家庭的互动,有助于发挥各自对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优势。{3}

三、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工作方法创新

近年来,高校学生工作增添了一些新内容,除了坚持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还要帮助大学生解决在生活、学习、心理、就业等方面出现的不适应与不协调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人际关系紧张、环境适应不良、学习兴趣下降、心理疾病和职业规划等实际问题。要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提高专业化技术服务意识。如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学生工作者既要立足于以实现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双重提高为目标,努力使毕业生具备获取就业机会、赢得用人单位欣赏的实际工作能力与比较优势,还要通过职业规划与针对性训练使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反应能力、气质修养等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这要求学生工作者应围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这一目标将专业学习、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创新创业、职业规划等结合起来,拓展教育空间、创新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求学生工作者突破“谈话型”心理咨询的局限,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所具有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特点,寻求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掌握团体辅导、朋辈教育、心理危机干预等技能,提高学生的认知与自我管理水平。{4}

借鉴学校社会工作具有的独特方法与技能,对于创新学生工作方法具有积极意义。学校社会工作依据工作对象和实际情况的不同,在具体方法和手段上可以采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与社区工作等三种方法。这些方法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有需要或有困难的大学生,以协助他们解决困难为目标,这与当前学生工作面临的重点服务对象十分吻合。学校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是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运用有关人和社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协调可资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为案主提供面对面、一对一的服务,其目的是协助案主充分认识自身拥有的资源和潜能,完善自我,增强其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达到与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小组工作即对具有类似问题或需要的学生,运用小组方法开展训练与辅导。由于小组工作强调“人在情境中”的效用,案主在小组过程中或小组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更容易在环境中获得教化,达到个人、小组共同发展的目的。对于那些心理素质差、适应能力弱、挫折调适能力低、人际关系不协调、学习有障碍、健康有缺陷等问题的学生群体,可以借助小组工作方法将其分成治疗小组、发展小组、学习技巧小组、社交小组、压力训练小组等组别,然后通过专业化的教育与培训等手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技能培训,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因自身不足带来的困扰。社区工作是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学生工作,通过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居民共同努力,促进学生成长环境的改善。学校社工可以在学校和社区给学生、家长提供咨询服务,为他们解答学校社会工作范围内的有关疑问,提供专业支持与建议,也可以在学校、社区开展包括学生、家长或教师等为对象的综合性活动,主要以教育性和预防性为目的。此外,学校社会工作在促进宿舍管理社区化方面也可有所作为,即将相邻的一栋或几栋学生宿舍划分一个“社区”,组建社区服务队,使社区服务与支持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刘枫,王成奎.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学生工作缺失的思考.教书育人,2006(1)

2.张书明,社会工作视野下的大学生事务管理[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3.易钢,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战略与研究,2007(9)

4.姜峰,易钢,李传玲.学校社会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探讨.河南社会科学,2008(4)

第4篇:社会工作中的系统理论范文

[关键词] 萨提亚模式;青少年社会工作;自我同一性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112-2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指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青春期阶段(12一18岁)的主要矛盾是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一系列生理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同一性是对自我身份确定的自我意识,同时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验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青春期的问题主要发生在自我同一性未曾建立上,这将导致“角色混乱”。目前在中学开设的心理咨询主要针对有心理障碍的个别学生,服务范围较窄,难免会给这一部分学生带来“贴标签”的影响。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咨询中学生被动地接受辅导,社会工作能够发挥专业的主动性优势,采取多种专业工作方法,对于那些在青少年时期容易出现的一些适应性问题,有针对性的传授给服务对象相关的知识和技巧,使他们有所准备,从而预防问题的发生。在社会工作一系列专业方法中,萨提亚治疗模式以其独特的系统视角,关注青少年的潜能及自我成长,以青少年所处原生家庭为介入重点,帮助其建立较为完善的自我认识体系,从而改善青少年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矛盾引发的学习问题、亲子关系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及对自我认识不全面造成的厌学、自卑等一系列问题。

一、萨提亚模式中的系统理论

萨提亚治疗模式属于体验式的传统人本治疗,有很强的存在主义特点。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促成生命改变,使个体及家庭朝向更加一致、更加和谐、更加负责、最终更加充实的方向改变。这也是青少年社会工作所推崇的介入方法之一。

萨提亚一般通过四个维度来确定某个系统在系统坐标轴上的位置:对人的定义,对关系的定义,对事件的解释,对改变的态度。萨提亚认为,一个封闭的系统是建立在奖惩模式的基础之上的。即有权利之人对他们所界定的积极正向行为进行奖励,并且惩罚他们认为消极负面的行为。这是一种支配―服从式的等级模式系统,其中系统规则包含人们该如何感受、认识、思考、期待和行为的范本。所以在封闭的等级系统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有着明确上下等级之分的:即通过角色来决定人的地位,同时线性单一的模式解释事件,不允许任何力量来破坏等级结构的改变。权威型的家长所在家庭往往有此类封闭系统的特征。与此相对的是开放系统,在此类系统中,能量可以用来成长而不是致力维持结构,能量能够根据需要自由流动。关系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相同的价值基础,人是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结合体,用有弹性和系统的观点来解释事件,人们会解释并欢迎改变。

萨提亚模式强调个人、系统和改变。对于个体而言,萨提亚坚持的一个基本信念是,所有人都有从善和获得完整性的潜力。她相信无论个人碰到怎样的困难,个人和家庭都具有改变并且获得资源以达到健康状态的潜力。她提出的冰山理论把个人内在的系统比喻为冰山,冰山由五个领域构成,它们是行为、观点、期待、渴望和“自己”。通常来访者寻求帮助时先叙述的背景事件,其实就侧面说明了来访者外在的行为,也就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这一部分比较容易显现,但萨提亚模式不鼓励对此进行过多的描述,而是专注于来访者的内在体验并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这些内在体验就是冰山剩余的四个部分,如何挖掘这些深层的信息并通过它们更多地了解来访者的内在体验是萨提亚所推崇的。在针对青少年进行社会工作服务设立目标时,需要针对青少年“个人冰山”上的每个层次分别做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方案,从而系统地解决其由于自我同一性混乱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二、萨提亚模式中的人本主义色彩

萨提亚认为,大部分人会选择熟悉而不是舒适的方式,特别是在面对压力的时候。问题本身而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方式才是问题,我们所有人都拥有让自己成功应对和成长所需的内部资源。这些观点与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中的助人自助殊途同归,都强调案主的自觉能动性。萨提亚的这一基本观点带有的人本主义色彩是学校社会工作中值得借鉴的,治疗需要关注健康和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病理学的方面。人们在本质上是好的,要想与自我价值感相联结并确认它们,需要发掘自己的内部潜能。对于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关键期的青少年,客观真实的自我认识是其顺利度过“狂风暴雨”式的青春期,处理好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萨提亚模式下的家庭分析

萨提亚模式认为人是活在系统中的。症状的产生是个体与他人及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原生态的家庭系统。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与其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间的应对方式密切相关。在与家庭成员(主要是抚养人)交往的过程中,青少年作为家庭成员之一,学习到家庭规则并运用不同类型的沟通行为,进一步习得四种基本的生存形态:讨好、责备、超理智、打岔。这四种姿态全都来自于一种低自尊和不平衡的状态,是个体为了保护自我价值免遭言语或非言语的、可以知觉到的或是假定存在的威胁,使用的四种不良的姿态。

讨好型,以他人为中心,漠视自己的价值感受,低自我价值感,让他人进行选择,对在交往中的他人和情境予以充分的尊重,但却不在意自身的真实感受。讨好带有利他主义色彩,因此在大部分的文化和家庭中有较高的接纳度。然而,讨好与表里一致性的接纳他人是截然不同的概念。讨好以牺牲自我价值为代价,它否定个体自尊,并传递出这样的信息:自我本身是不重要的。当讨好别人时,即便自己感觉不好,也会委曲求全,以获得被爱和被接纳。

责备型,是讨好型的反面。这一型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和情景。特征是敌意、专制、挑剔、固执己见、反对别人的意见,习惯批评与责备别人,以此来维护自己的权威。

超理智型,漠视自己和他人的价值,过分强调理性,仅关注数据和逻辑水平上的环境背景。在交谈与人际交往时,力求尽善尽美,不断运用复杂的术语、理论来证明自己,显得明智而善辩,这一类型的人常被看做是严厉的、原则性的或是强迫性的个体。

打岔型,是超理智的对立面。与打岔者相比,超理智的人通常表现得沉默而稳定。而打岔者总是不断变换想法,企图转移当前的关注焦点,将沟通从正在讨论的主情境中引开。打岔者通常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某单一客体上,希望能够在同一时间完成无数的事情。

萨提亚提出这四种生存状态并不是在研究客体身上“贴标签”,而是通过对这些状态的界定让个体更加充分认识自己的应对方式,更加深刻地理解个体所处的原生家庭。我们是被家庭塑造的,每一个人身上都带有原生家庭的烙印。萨提亚通过个性舞会、家庭生态图、家庭重塑等方法,协助个体自发地探索冰山以下的部分,分析家庭对自我发展的潜在影响,从家庭入手促进个体积极的自我接纳及自我同一性的整合。

四、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

青少年要想成功地实现自我整合,顺利度过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其中和谐的家庭关系以及顺畅的家庭沟通方式尤为重要。在进行这一方面的相关辅导时,家庭重塑作为萨提亚最著名的治疗工具之一,可以为青少年社会工作所借鉴。

萨提亚认为,迈向整合统一的一个目标就是接纳我们的父母是普通人,要在他们本身具有的个性水平上与他们交往,而不是仅仅与他们的父母角色沟通。因此,在家庭重塑中,个体要利用家庭三角关系图,重新梳理整合过去的生命事件,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对父母和自己的沟通模式进行重新整合,并在此过程中学会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和家庭。在家庭重塑中值得注意的是,改变是一种自然的、持续进行的过程,是人在探索如何与世界更融洽的相处时逐步发展和建立起来的。根据萨提亚模式,改变通常发生在这种情况:“学习和改变的过程需要人们愿意并且能够在认知、情感、幻想和有意识的层面上获得新的意识。产生这些意识后,人才能对旧有的观念产生质疑,获得新的体验,从而作出改变。”萨提亚认为,当新的知识和反应在合适的情境中得到了积极的验证与反馈,它们就会逐步取代已有的知识和反应模式。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萨提亚模式通过对家庭结构及沟通方式的重塑,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家庭沟通渠道的畅通,对青少年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萨提亚模式把家庭看作一个整体的系统,帮助个体充分认识并发掘自身及家庭的潜能,对青少年社会工作来讲,萨提亚模式的这一家庭为本的理念使得它相较于其他专业方法有着更为广泛的理论视角,同时在解决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危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中也有着更为普遍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宋睿苗.萨提亚模式对初中生自我接纳与接纳他人的促进性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2.

[2]罗瑞,王晓丹.萨提亚治疗模式与积极心理学[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24).

[3]维吉尼亚・萨提亚(美).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第5篇:社会工作中的系统理论范文

论文关键词 社区矫正 专业化 社会工作 犯罪预防

一、社区矫正的专业化缺失

刑罚产生的目的的究竟是什么?这是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现代刑罚理论认为,刑罚产生的目的在于报应和预防的辩证统一。 报应主义认为罪责刑应该相适应,以限制和剥夺罪犯的财产权、自由权、生命权来惩罚其所犯其罪。而预防犯罪还分为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一般预防是以广大民众为客体,认为刑法的目的在于通过刑罚的执行,震慑广大一般民众,使其不敢触犯刑法,而特殊预防是以罪犯为客体,认为刑罚的目的在于通过刑罚限制、剥夺其权利,使罪犯不能或不敢重复犯罪。

社区矫正是不同于监禁矫正的犯罪矫正方式,是指将满足法定条件的罪犯安置在社区里,由司法行政机关及其派出司法所协同社会机构和志愿者,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偏差,并帮助重新融入社会的犯罪矫正活动。社区矫正在具有惩罚性价值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具有恢复性价值,社区矫正是行刑社会化的重要表现,使符合条件的罪犯得到应有惩罚,还使人们消除对曾经犯罪人员的刻板印象和偏见,为其营造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可见,社区矫正不仅体现了对犯罪人尊严的保护,还满足了罪犯再社会化和实现自我回复和发展的需要,更好的达到刑罚产生的目的。

我国虽然从2003年7月开始,就在京、津、沪、苏、浙、鲁等6个省市进行社区矫正的试点工作,并且于2011年将社区矫正写入《刑法修正案八》并出台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但是由于我国的社区矫正方兴未艾,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其中不够专业化就是关键问题之一。

二、社区矫正专业化的策略

为了让社区矫正更好的运行,真正发挥改造、预防犯罪的作用,社区矫正的专业化是发展趋势,也是必要的,该专业化要从立法、机构、人员、理论等各个方面来进行,以下是笔者的基本策略构想。

(一)立法的专业化

社区矫正立法是决定对其适用基础因素。由于《社区矫正法》仍未孕育成熟,对罪犯进行社区矫正缺乏健全的制度体系和完备的法律保障。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区矫正法大多除了包括缓刑、假释、特殊情况下监外执行等刑罚变更执行方法外,还包括社区服务令、保护观察、半监禁、周末监禁、辅导处分、家内服刑等作为短期自由刑替代措施的刑罚种类,以及配套完善的矫正体系。而目前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对于有关社区矫正执行的内容规定得相对笼统,缺乏实践性。

(二)机构的专业化

1.为何建立专业的社区矫正机构。所有的社区矫正工作集中到社区矫正机构,由其系统地部署、展开工作,既能够解决社会工作者的主体资格问题,通过社区矫正机构这一载体把政府和民间各方力量和资源整合起来,又可以厘清社区矫正管理混乱等问题,有利于加快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建设的进程。

2.如何建立专业的社区矫正机构。在行政机构的设置中,建立国、省、县三级的分工明确、配置合理的社区矫正机构,来与监狱管理机构相适应。对于中央,应当深化调整司法部相关部门的权能分工,成立司局级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来管理全国的社区矫正活动,尤其重视规章条例的改革及不同机构之间的协调工作等。对于省级,应当于成立对应的社区矫正局,来负责本省范围内的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对于县级,应当成立相应的社区矫正工作科。这些工作中的相当一部分都是县级社区矫正科来负责,所以必须全面完善县级社区矫正科,招募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配备专业的工作器具。

(三)人员的专业化

1.对于机构内部。社区矫正机构内部应该增加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招聘比例,这是社区矫正机构人员专业化的十分关键的步骤。

2.对于机构外部。首先,必须密切与专业社工机构的联系和配合,甚至可以购买其服务;其次,招募学习过专业社工知识,有较多的社工经验,热爱社会公益,有能力出任此职位的志愿者配合机构内人员矫正、改造、引导并考察接受社区矫正的服刑人员。

3.管理与培训。社区矫正机构需要出台有机构内任职和志愿者职位的专业条件、聘用手续、权能职责和权力的规章政策。并且开展矫正社会工作、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课程培训,以便更专业的开展工作。

(四)理论和工作方法的专业化

1.建立分类矫正模式。依危害性测试结果来对待矫正人员进行分类矫正,考虑矫正人员的犯罪严重程度和危险指数,开展高低不同级别的矫正工作。专业社区矫正机构在进行矫正级别鉴定时应以司法机关的判决结果为分类根据,然而其身为刑罚执行机构同样可以进行具体的调整,但须依据这几方面的情况:罪行严重程度、犯罪动机、再犯可能性及开展的矫正活动与罪犯的契合程度。根据这些情况的分析,从而为矫正人员选择合适的矫正项目,决定怎样针对其具体情况进行最有力的矫正,采用那些专业方法适来满足他们的再社会化的需求。在这里的管理分类可分为强化管理级、一般管理级、基本管理级,根据他们的危险程度而依次使用不同程度的管理办法。

2.建立危险管理与控制机制。展开矫正活动时,也不能懈怠对矫正人员的监管,对矫正人员的管理和控制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不然给社区的和谐生活带来不稳定因素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导致居民的恐慌感倍增。在矫正过程中,应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采取直接或间接接触、罪犯自我评定、群众调查和电子监控设备等有效措施对矫正对象的思想、行为进行调查和记录,定期评估出他们的危险情况,重视社区矫正执行中的危险控制。 我们必须在分类矫正的基础上制定危险控制策略,尤其应该关注罪犯的危险要素。危险要素评估有以下几个方面:矫正对象哪些方面体现了其对社区的威胁;应当如何降低这种风险,降低的幅度,以及再犯的可能性;与行为偏差密切联系的因素。

3.运用专业的矫正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工作方法。六大工作模式:A心里社会治疗模式,从“人在情境中”的观点出发,认为个人适应问题的受内在压力和外在环境压力互相影响。社会工作者利用助人技术帮助矫正服务对象排除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使矫正服务对象能够自己悟出问题所在,从而自己解决问题。B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改变矫正服务对象不良认知和行为的治疗模式。C任务中心模式,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Reid与Epstein所提倡的,它不讨论问题的起源和发展,而是致力于探知解决问题的阻力和助力,以协助矫正服务对象清楚界定问题,了解问题解决的资源与障碍。D现实治疗模式,帮助矫正服务对象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在生活中做出新的选择。它建立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假设人们可以对他们的生活、行为、感受和思想负责。E生态系统理论,主要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关系,该理论把人类成长所依存的社会环境看作是一种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F社会网络干预模式,重视个人社会网络欲获得支持的程度,希望通过协助个人发展或者维持社会支持网络,以提升个人适应生活压力事件的能力。

第6篇:社会工作中的系统理论范文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留守家庭;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8-0039-02

在广大的农村,面对耕地的减少,一方面,农民无法在耕地上满足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面,受到城市快速发展的吸引,很多农民选择到城市打工来补贴生计,这样便形成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丧失,而留在家里的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残之人。

家庭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每个成员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各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着,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着平衡;各部分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其中某一部分需要改变,就会引起其他部分作出改变,继而要求整个系统作出相应调整,以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亦即“牵一发动全身”的道理。因此,当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流动离开家庭时,便会牵扯到家庭内部的各个成员,给他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农村劳动力流动给留守家庭带来的消极影响

1.劳动力流动下的夫妻关系的不和谐。夫妻作为家庭成立的起点,是家庭组成的主干部分,了解夫妻之间的和谐程度,就能了解到整个家庭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而且在广大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夫妻关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对于很多农村的家庭来说,若丈夫在外打工,挣到钱就会使在家的妻子感到很满足,很高兴,自然也就有助于夫妻之间关系的和谐与稳定;若丈夫在外打工没有挣到钱,或者说挣得不多,不够养家糊口,则在家的妻子会感到失望,会认为自己的丈夫没有“本事”,有时不免以此来贬低自己的丈夫并与之争吵,这样的结果也就使得夫妻之间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在很多情况下,丈夫在外打工,妻子留下来看家,而丈夫离家时并没有放弃家中的土地,这样这些繁重的体力生活不得不全都落在了妻子的身上,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妻子新观念的产生,也使妻子在繁重体力活下变得苍老了许多。而丈夫在外长年打工,受到的是各种新观念的侵入,感受到的是新时期的新气候,一部分人在面对这种外来世界的入侵,变得手无足措,无法适应,积累了许多情绪,在回到家之后,便将外面所受的怨气一股脑儿全发在妻子身上,这对本来就在家饱受磨难的妻子来说,变得更加痛苦,进而也会导致夫妻间关系的紧张;而另一部分人在面对外面世界新气息时,却使得眼光变高,无法忍受身在农村妻子的传统与苍老,这种情况的结局也一样不利于夫妻间正常的生活,必然影响夫妻之间的和谐局面。

2.劳动力流动下的孩子身心健康的扭曲。孩子作为联系家庭几代人感情的纽带,在和谐家庭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了解关心孩子不仅有利于创造和谐的家庭气氛,也有利于在家庭和谐的基础上创造和谐的社会,而且孩子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中国的流动人口已经过亿,据保守估计,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代为抚养的孩子,在各地农村不会少于千万,由此形成的所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一方面由于孩子经常与父母分离,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可能受到来自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也有可能使孩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或者是自杀轻生危及生命安全;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使其在心里上表现出不健全的症状,如自卑心理等。

父母在外打工,在面对各个厂,各个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下,屡屡碰壁,很难找到合适的厂,有时由于知识的缺乏,在外吃了很多亏,比如有些人在外搞建筑之类的需要记下“工天”(即记一下干活的天数,然后老板按天数来给钱),由于他们缺乏知识,在领取工资时,老板便会采取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来糊弄这些人,目的是少给他们一些工资,假如他们在计算方面不够精明的话,便会上老板的当。这样的事发生时,便会使他们更加感觉到知识、文化的重要性。他们不愿将来孩子也走他们的老路,以在外打工来谋求生计,而是希望孩子能跳出农门,摆脱贫困,考上大学,成为知识分子,成为领工资、吃公家饭的人。

夫妻关系的好与坏,又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是孩子的避风港,所以,如果夫妻之间关系不和谐,孩子当然也就得不到正常的父母的呵护,他们会在父母的争吵打架中学会一些攻击性的暴力行为,会由于父母长期的争吵,变得沉默寡言,冷漠旁观。

3.劳动力流动下的老人被赡养的危机。尊老爱幼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年人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子女而付出了青春,理应受到子女的赡养与好好对待。

当儿子进城打工,留下妻子在家,这对于妻子来说,上有老,下有小,加上家里繁重的体力活,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来照顾老人,再加上婆媳关系本来就是中国传统的一个抹杀不去的问题,所以丈夫离家,妻子给老人一点吃的、喝的、住的,就已经很不错了,让她关心老人的心理很难。当儿子与儿媳妇同时离家在外打工,老人面对的困难就更大,他们可能一方面要照顾孙子,另一方面还要照顾家庭,这种情况下,老人被赡养形同虚拟。当儿子与儿媳因为在外打工而造成夫妻关系不和时,老人便成了“出气筒”。

由于子女在外打工,老人长期的没有子女在身边照顾,便出现长期的精神空虚,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请保姆进行日常的生活照料,又使得老年疾病席卷而来。有时候子女回家,老人的关心,却成了子女认为其唠叨而烦躁与其争吵的原因,这无疑又给老人心灵上重重的一击。

二、解决留守家庭困境的路径选择

1.经济收入的增长是转变之本。经济是根本,2010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可见,经济之于农民是多么重要,只有改善农民的生活,增加其收入,才能随之解决农民在外务工所带来的许多消极影响因素。

2009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对当前农民工就业困难和工资下降等问题,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安置好农民工,努力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2010年的中央1号文中也要求健全对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深入开展工伤保险全覆盖行动,加强职业病防治和农民工健康服务。实施这些的目的最终都在于稳定在城市打工的农民的收入。

2.加强教育,转变观念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农民在外打工,新思想,新观念的不断介入,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城市里显得格格不入,这就迫切需要这些人转变思想观念,融入到城市中去,才能在城市中有一席之地。

要改变农村夫妻之间的一些固有的观念,比如,不能因丈夫在外未挣到钱就是无能,除了种地打工外就没有别的出路,农村人永远就比城市人“矮一截”等,应该让他们手握技能,敢想敢干。

国家要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大力弘扬尊老爱幼的思想,使尊老爱幼的观念深入人心。作为农村的留守老人,也需要转变传统的养老观念,要有意识地、主动地从思想上变“依靠子女”为“依靠自己”,从主观上减少对子女的期待。在思想上、精神上树立起不依赖子女的观念;在行动上养成并形成一种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来完成老年生活中的各项任务的习惯。逐步形成一种“自养”和老伴间的“互养”的养老方式。

对于孩子来说,各级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农村父母在子女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要向父母宣传,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在身边的照顾,而不是通过打骂来求其快速进步。

3.基础设施的完善是进一步改善留守家庭现状的有力因素。在广大的农村,政府要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对高龄或行动不便的低龄老人,政府要提供不同的服务,逐步推行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以便减少子女外出打工,老年人无人照顾的局面。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改善农村儿童的居住和生活条件,给不同收入阶层的农民子女提供不同的学习、看护、寄宿条件。

4.社会工作的介入是改变留守家庭现状难以渴求的得力因素。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它是以助人自助为基本原则,以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它采取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为工作方法,强调实践从具体问题入手。它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占据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虽然它在中国刚开始起步,但是国家要广泛发展,要在广大的农村给予适当的投入,这样可以解决许多由于农村劳动力移动而给家庭带来的许多问题。

可以采用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对单个的留守家庭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比如,针对单个留守家庭中的孩子行为反常的案例进行介入,可以了解到家庭内部的各种各样的矛盾,从而也可以就此进行化解,达到父母、老人、孩子共同努力,共同面对,共同解决,增强家庭内部的和谐。

可以采用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在留守的妻子中使用,让这些留守的妻子聚集在一起,共同谈论丈夫离家的感觉,分享学习如何解决丈夫离家后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化解夫妻关系不稳定的局面。

可以采用社会工作中的社区工作,对于留守在家的老人,以村为单位,开展一些活动发动留守老人集体参与,确定他们的需求,动员整合村里的各种资源,争取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和预防留守老人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可以对留守老年人进行包户、收养和寄托的服务,对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给予服务等等。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老年人因为留守所遇到的各种身体、心理问题,也可以让子女放心的在外打工。

参考文献:

[1]简新华,黄锟.中国农民工最新情况调查报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6).

[2]杨文飞.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研究[J].东南学术,2007,(4).

[3]方菲.劳动力迁移过程中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2009,(3).

第7篇:社会工作中的系统理论范文

[关键词] 会计信息系统 实验教学 问题 对策

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推动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激烈的变革,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全面实现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已是必然趋势。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融会计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企业管理及经济计量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交叉边缘性学科,同时,它也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极强。我们必须充分重视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实现教学内容、手段、时间安排等的突破与创新,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锻炼,初步具备会计从业人员的各种技能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社会工作环境,胜任本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的作用

1.增强学生知识的融合与贯通能力。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它和企业的人事管理、计划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库存管理等子系统密切相关。因此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会计过程,更有利于理顺会计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关系,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充分理解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原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理论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记,企业的各业务循环都用文字、流程图和程序等来描述。这种教学模式简便却抽象,,缺乏直观和实感,易失去学习兴趣。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可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实验室完全仿真的环境下,学生亲自完成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的填制,再到账簿的登记,最后到报表的填列、分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利途径。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提出了“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三型一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以操作应用型为基础的管理与操作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实验,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企业会计工作的认识,增强学生收集、存储、加工、传输会计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会计信息收集技术、会计信息传递技术、会计信息存储技术、会计信息检索技术、会计信息处理技术以及会计信息标准化技术等,彻底解决学生只懂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问题,真正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会计人才。

4.更有利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随着计算机在管理土作中的普及和推广,原来我国的会计电算化教育应该升级到“信息化教育”,目前国际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是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化、一体化管理,而且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基本上内涵一致,因此加强会计信息系统教育,使用国际通行的会计信息系统概念“AIS”,更有利于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当前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大多是直接从学校走向学校、课堂走向课堂,没有出过校门,缺乏企业工作、生产实践的经验。他们虽然理论知识很扎实,但缺乏实际工作经历,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纸上谈兵,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凭借自己的能力来判断具体经济业务的处理方法,但理论与实际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使指导教师的指导不够准确,脱离实际,缺乏权威性。

2.实验教学内容单一、陈旧,层次低下。会计实验教学仅限于会计信息系统“单一的子系统模式”的会计核算子系统,基本上只进行总账的实验,或是固定资产、工资管理的单一实验。其要求和层次仅停留于采用某个会计教学软件进行建账、制单、审核、记账和编表的基本训练上,实验内容往往选择工业企业中某一时期的几十笔经济业务,仅仅在财务处理、报表系统上进行模拟实验,其他的相关学科以及如何进行会计分析、会计预测和决策等方面的实验教学很少涉及。

3.教学方式陈旧。目前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设置存在实验课时太少、理论课时与模拟实验课时完全分开授课的缺陷。但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用型课程,如果实验课时太少或未能与理论课有机地结合进行,就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受到很大影响。

4.缺乏系统的高质量实验教学教程。实验教学采用的会计软件大多是单用户版,学生不能进行网络应用模拟试验。主要是由于目前会计电算化教材的内容更新较慢,与之相适应而用于实验教学的会计软件已经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软件的发展。导致学生只能在单用户模式下简单使用会计软件的账务、报表处理等功能而不会使用网络财务软件进行其他的业务处理,教材内容限制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相关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的本课程的总课时和实验课时偏少,对教程的要求和选择也有难度。

5.缺乏科学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为考而学,教师为考而教。在学生的考核机制仍未摆脱旧的科举制度,学校对学生质量的评价方法仍主要是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片面考核知识掌握程度,忽视知识的整合与意义构建;片面按一般的考试设置考核方式设置要考核的知识点,忽视了财务软件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考核方式;是一种“重理论、轻操作”,“重期末,轻平时”,“重记忆,轻能力”的考评方法。这样的评价既无法公正评价和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全面素质评价的需要。

6.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没有有机的结合。学生仅限于在实验室进行手工实习的模拟操作,没有深入实际工作中,不便于增强学生对财会部门内部信息及与其他部门业务信息联系的直观感受和消除模拟实验可能存在的“不确信感”。

三、发展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的对策

1.统一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认识。目前国内开展会计信息系统教育的学校众多,各个学校又有不同实践教学方法,孰优孰劣尚无定论。我们应大力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明确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探索不同实践教学模式,促进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的发展。同时,相关的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也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实践教学做出一个纲领性的规范,明确实践教学的意义、方法、途径、手段、组织实施等,以供各高校在开展会计信息系统的实践教学时依据各自客观实际灵活选择。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没有高素质技能型会计教师队伍,就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应用型人才,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校应采用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等政策引导,鼓励中青年教师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化工具进行教学与研究,自觉地参加“双师型”教师素质的锻炼和培养;积极创造机会让会计信息系统教师外出进修,通过进修,让教师了解并掌握最新的学科研究成果;鼓励会计电算化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与调研,考察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了解会计电算化在实践中的最新发展动态,专业教师经过实际体验可以更有效地组织实践教学,可以更好地将新的管理理念、应用技术和社会需求融入到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指导学生的目亦会更加明确;会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要相互帮助,通过组织研究一些课题和开发一些软件项目,为教师提供信息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使得原来两个不同专业的教师能通过课题的开发研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 积极改进教学内容。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讲授应减少对总账及其他子系统的介绍,着眼于介绍1~2个有代表性的ERP软件使用操作中的典型流程、使用方法介绍及上机练习,在掌握一般的使用操作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案例介绍系统的开发方法、步骤及内部控制原理。但会计软件操作不应作为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全部,还要让学生能规范地表述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功能模块、处理流程和数据字典,增强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能力,从而将来工作后满足企业对会计信息分析的要求。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会计信息化,可以向学生介绍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发展趋势,会计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讲解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可能发展和应用。

4.组织专业人员,自编或选用高质量的实践教材。教材选用应遵循社会认可度较高、实用性强的原则,实践教材应,与课程要求、教学目的保持高度一致。有条件的院校应组织专业人员,根据实训要求、目的等自编实训教材, 核算资料更具仿真性、连续性和代表性,一般应收集整理11月、12月和次年1月份连续三个月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月份结账和年度结账的区别和具体的管理方法。

5.丰富实验教学形式、严格实验考核。在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我们应提倡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采取多种解决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发的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考核是实验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是提高实验质量、促进实验过程良性运转的有力保证。为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易于操作的实验考核体系,将实验要求与实验项目完成的质量进行指标量化,按规定的评分程序,对每一个学生实验运作的全过程进行考核并评定成绩。

6.加强校企合作,走产学结合道路。校企合作是以适应市场为前提,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合作,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是一件双赢的事情,既能促进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校企合作可以将教学引入到实际的生产中,学生在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会计人员的指导下直接参与会计工作,能够对会计信息系统下会计核算的整个流程有直接的认识和亲身的体验,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会计信息系统实践教学按照企业管理的需求向纵深发展,从社会实践中吸纳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想从而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

参考文献:

[1]周阅: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模式探析[J].网络与信息,2008(2):29-31.

[2]齐伟超:完善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4):43-46.

[3]金丽荣: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措施[J].科技资讯,2008(1):9-11.

第8篇:社会工作中的系统理论范文

[关键词]社区总护长;社区护理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正在实现由医疗型为主向保健型为主的历史性跨越,护理工作范围及工作职能也在不断地拓展和转变,社区护理也从单纯医院搬家转向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化”的服务,我院1997年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后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社区护士长开展社区护理,覆盖6.4平方公里,为辖区近13万居民健康服务,形成自己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深受社区居民的认可,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社区中心配合市、区开展10多项科研调研工作,并有多篇社区论文在各种护理杂志上发表,社区护理科研也进展良好。在8年的社区管理护理实践中,护士长在社区护士的建站、培训、服务和质量管理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现总结如下。

1建立管理制度,制订各项考核细则,以制度管理人

1.1根据《北京市城镇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意见》及有关文件要求建立社区护理管理网络,各社区站设立护理组长建立了各岗位人员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项登记、记录、统计制度,制定了常见病、多发病护理常规;社区护理操作规程;制定社区护理工作考核标准。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拓展护理服务项目,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工作流程。SARS期间完善了社区站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社区护理管理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1]。

1.2依法执业在医疗举证责任倒置的形势下,强化社区护士职业风险意识,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恪守行业规范,加强法律法规教育,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护士管理办法、传染病法、消毒技术规范、职业安全防范办法等,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安全,减少护理纠纷和缺陷。

2转变服务意识,加大培训力度做到持证上岗

社区知识的培训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社区护理具有住地分散、工作独立、面对人群广泛等特点,应具备高度责任心、崇高的敬业精神、能独立解决护理具体问题的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和一定的交流能力,应采取多形式、对多渠道、多方法对人员进行培训。

2.1社区站根据环境、服务功能、管辖人口来定编人员每个站7~9个人,共同承担“六位一体”的服务,每人有重点负责项目,每项工作有交叉部分,团队协作程度直接影响工作量完成。要培养护士树立团队精神,转变思想观念,进行护理执业道德教育。建立社区站激励机制促进社区站健康发展。

2.2护士由专科转向社区,应学习全科护理理论,重点加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监测、管理知识组织护士每季度学习一个单元内容,出台重点复习提纲,并进行理论考核一次。由于临床护理与社区护理工作内容存在较大差别,社区护士除了要将临床护理中的基础护理技术应用到社区外,还要学习掌握社区急救、家庭抢救、外伤清创等技术操作。要学会母乳喂养指导、家庭护理、临终关怀、伤残康复护理等,以保证护理服务质量。同时还要掌握财务、药品、计算机信息管理知识,以适应社区护理服务需求。

2.3制定系统理论培训计划,分阶段组织系列知识培训班学习如:《高血压防治指南》、《糖尿病系列管理》、《心电图学习与指导》、《流行病学调查与统计》等系列讲座,并有重点考核。全员分期分批组织护士参加市、区社区协会举办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培养重点人员参加护理管理干部培训、残疾人康复指导知识培训、计划生育指导知识培训等,按照北京市社区护士培养大纲要求组织技能操作训练,全员参加人人过关。

2.4鼓励护士参加《北京市社区护士岗位培训证书》考试带动全体护士参考,参考率100%,持证率3年内达90%以上。尽早实现护理人员持证上岗要求。

3社区服务工作遵循法律原则

3.1社区服务按照服务项目管理社区护理治疗远不同于医院,医患关系也不同于医院,医院护理不能照搬到社区,拓展护理服务项目满足居民需求是护理工作的目标,同时也增加了护理工作难度,特别是家庭护理服务增加了护理风险,根据实际工作的问题研究并出台了《站内患者输液须知》、《家庭护理、输液协议书》等,对社区站用药做了严格的控制,如生物制品、抗生素等药物应用做了严格限制;外带药患者治疗的实施方案等,以降低护理工作风险,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3.2应用护理程序开展家庭护理对家庭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也根据家庭环境也做了明确规范,特别是入户输液治疗的患者观察做了具体要求。同时社区护理还承担健康课堂、康复制导等工作。根据家庭护理工作流程,制定了家庭护理的护理病历书写模式,对家庭护理的病人按整体护理的要求,对患者评估、制定护理计划、护理措施、记录每次入户时患者的病情,如观察病情、心理、饮食、治疗、健康教育等内容,掌握患者病情进展,为医生诊疗提供参考。对完成的护理病历归入个人健康档案管理。

3.3拓展服务项目依据居民需求基础护理及健康指导对于长期在家卧床患者极为重要,根据患者需求护士在上门开展基础护理,如:褥疮护理、口腔护理等操作,并对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指导。尽管这些工作繁杂、消耗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但更多的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同时带来了社会效益。

4抓好质量管理是社区工作健康运转的重要环节

4.1社区质控工作在护理部和院感科的监督管理下执行的,将护理工作制成表格进行量化并制定考核标准护理质量检查采用坚持每月不定期抽查、定期月查和护理部季度大查相结合,在站上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讨,采取措施解决,并按照社区奖惩制度实施,做到奖惩分明。

4.2每月召开护理组长例会布置、传达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定期反馈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对社区站发生的特殊问题,特殊病例加以讨论,修改工作流程、制定解决方案。限于社区站条件,对布局和工作程序进行多次规范、调整,坚持质量持续改进。

4.3每季度召开全员护士大会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结合站上特殊事例,增强法律意识,加强医疗事故的防范。根据社区培训要求,组织全员加强重点知识培训和考核,做到学习有系统,考核有重点、实效。

4.4每月质量检查同时在社区站进行现场访谈每半年对辖区居民电话调查了解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和社区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一方面考核属区护理质量、一方面不断拓展护理服务项目、完善社区护理工作,最大限度内满足居民需求。

4.5加强消毒隔离管理和医用废物处理管理社区站虽然设置在院外,地方小、条件差,但消毒隔离要求及医用废物管理和医院是相同的,由于消毒是在医院供应室进行,故对消毒包增订了运输管理规定,确保消毒包使用安全。社区站物品均由医院消毒、监测、管理,如:医用垃圾存放和运输严格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处理,医院有专人、专车回收,社区站有详细的医用垃圾回收登记。全科医生也参与了治疗,所以社区全员要掌握消毒技术规范知识,严格按规范要求落实,责任落实到个人。

随着人类对健康需求的日益提高,社会对社区护士的要求标准和期望值越来越高,如何建立社区护理组织体系,加强社区护理质量管理[2],使社区护理健康发展,是每个社区护理管理者必须思考、实践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第9篇:社会工作中的系统理论范文

[关键词]会计教育;能力培养;会计课程考核

英国作为会计职业的起源地,是现代会计理论和实务较为发达的国家,其会计教育也一直以“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而著称。近期笔者到英国佩斯利(Paisley)等多所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考察,对其被评为英国教育评估的最高分――5分的会计专业作了全面了解和体会,并与我国会计教育现状进行比较,从中借鉴成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期对我国会计教育改革有所促进。

一、会计教育基本理念的比较

英国会计教育将终身学习作为基本教育理念。在此理念指导下,会计教育不再是年轻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最后环节。在任何一个年龄段,在工作后的任何时期,只要有学习会计知识的需求,经申请即可到大学接受正式的会计教育。因此,在同一个班里,既有生机勃勃、没有工作经历的年轻人,还有可能见到两鬓斑白、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年学生。同时,终身教育认为,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迅速变化、日趋复杂的社会工作,会计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应该在接受教育期间集中掌握基础性、工具性的知识,掌握继续学习的技能。因此,在任何一个会计教育环节,都能体现出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思想精髓。

近年来,我国会计教育界已认识到终身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加强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但传统理念的转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一些教学环节还未实现良好的突破,对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有效落实尚不到位。正规的大学会计教育尚未形成灵活的准入机制,依然是高考入学学生的专利,其他人一般还不能进入。虽然现在社会上出现了电大、成人教育和各种各样的会计培训,参加者也大多是年轻人因就业或提升学历的需求而为之。因会计工作需要而必须进行的会计后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流于形式。作为现代会计教育,应该教给学生比会计知识本身更重要的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方法。我国会计教育应在吸收我国传统教育精髓的基础上,切实贯彻终身教育的思想,体现当代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求,进一步改革我国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会计课程设置比较

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英国会计课程设置不只局限于会计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不再过分强调学科之间的界限,而是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在注重基本知识如经济学、统计和法律等的基础上,与财务、金融等相近的学科知识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非常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完整性,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会计职业道德。同时,会计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结合非常紧密。每当会计或经济领域出现新技术、新理论,相应课程就会被修改或更新,老师也会及时把它们加入到授课内容里面,尽量避免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社会需要脱节。如:针对英国大力发展金融业的经济背景,许多大学的会计专业课程中融入了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证券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同时,本科课程设置还与ACCA(英国特许会计师)考试挂钩,并随着ACCA考试科目与内容的变化而相应调整。这样会计本科毕业生可免试8-12门课程。

我国大学教育中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两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以及“实践课”等六类所构成。近年来,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影响下,我国各高校每年都会修订会计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课程的结构和安排逐渐趋于合理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会计改革的主持与参与人员大多是财会专业教师,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专业主干课,对其他课程改革力度不够。即使对专业主干课的改革,也主要针对课程门数和学时多少,并未有实质性的突破,并且课程内容的衔接和交叉重复的问题一直未得以较好地解决,也不太重视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因此,我国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积极借鉴英国的做法,突破以前课程体系改革的思维定势,让其他类别课程以及相近学科的教师也参与进来,全面改革会计课程体系,真正地实现会计课程的整合,同时加强各门专业课程内容的协调及其主讲教师的沟通,以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除此之外,还要结合社会需求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更新相关课程,并要注重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

三、会计教学方式比较

英国大学的会计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讲授、辅导、研讨相结合。会计课堂讲授(Lecture)一般分专题进行,老师课堂上讲解的大约只有30%的课程内容,讲解重点主要是:专题的框架结构、重点和难点讲解;各专题新理论、新观点;列出本专题需阅读的参考书章节,以备学生课后阅读。学生课下需花大量时间阅读、查资料和写论文,大部分参考资料由学生自己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后认真学习才能掌握。特别指出的是,每门课程都没有固定的教材和课本,老师通常是列出与该课程结合较紧密的十多本参考书,还会强调学生多看专业权威报纸、杂志,以拓宽知识面、加快知识更新,有效提高自学能力。辅导课(Tutorial)一般在每次课后进行,辅导员单独针对某个学生或者某个小组及时进行辅导。主要内容集中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和遗留问题;辅导正在做的作业;讲评已经完成的作业。研讨(Seminar)一般由老师预先布置主题,学生课下准备大量资料并进行分析,然后在课堂上学生提出想法及观点。并与同学和老师研究讨论。这样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促使他们系统地运用所学知识、深入研究分析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往往能够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思路,并且通过交流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得以展示自我。同时也极大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整个会计教学过程十分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为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身能力的机会。

随着近年来我国出国交流、进修教师的日渐增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也逐渐出现和推广在会计教学中,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逐渐被改变,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注意启发式教学,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但部分老师还是没有跟上时代步伐,知识体系偏陈旧,课堂教学过于偏重具体细节的讲解,不太注意结合案例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容易造成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没有很多的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积极主动性不能充分调动起来;每门课程都有固定教材,局限了学生的视野,其结果不仅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不足,而且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要“以学生为中心”,课堂讲授真正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根据课程特点可引入课堂演讲、讨论方式等,要注重讲

授理解知识要点的思路和整体把握知识的技巧。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大量参考资料的阅读分析,培养自学能力,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素质。

四、会计课程考核方式比较

会计考试内容和方式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有效的考试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英国会计课程考试方式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学生成绩的评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由份量较重的作业、测验或演讲等形式组成,占总成绩的30%―50%。会计课程作业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是评估平时成绩的主要内容。每门课程通常都有1―2个综合作业(Coursework),提交形式有报告、论文、计划等,对格式和参考文献要求非常严格,不得抄袭别人观点,否则会被视为很严重的问题。课程作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个人作业,这种作业非常注重对所学知识的系统综合运用,而不只是强调一些具体问题,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独立工作能力;另一种是小组作业(Group Work),一般是以两至五个学生为一组合作完成一个较大的项目。这种作业老师要求大家合理分工,协调合作完成,不允许搭便车,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锻炼了在工作中与他人沟通和社交的能力,对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很有帮助。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70%,多为闭卷考试,一般是五选三或六选三,有时会有一道必答题。试题多为综合性的主观题,一般除会计分录外没有标准答案,即使是会计核算也要求相关的分析和决策。每道题都需大量的论述支持,所以要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样的考试,就要求学生必须思路清晰,有较强的逻辑性,必须在平时多阅读和积累专业知识并灵活运用。

我国的会计课程考试虽然也强调不能单靠期末考试“一锤定音”,强调平时成绩,“让学生平时忙起来”,鼓励老师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以便对学生能力和素质进行考核,但很多时候老师的平时成绩只是考勤、小作业、课堂提问等。虽然形式上采用了平时考核,但实质并未达到应有的效果;期末考试的题目也是对具体内容的考察,综合能力不够,一般还要求教师提供标准答案,学生发挥自主性的空间有限;很多老师还会应学生的要求给定考试重点或出题范围,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一些学校为了学生就业的考虑,还强调学生及格率的问题。总体感觉不太严谨。这样学生平时没有足够的压力和动力去主动学习和思考,就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可借鉴英国做法,积极进行会计考试改革,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具体措施如下:第一,进一步加大平时考核的份量和难度,增加能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内容,促进学生平时知识的积累。第二,考试内容要由针对具体问题、单一知识点的考核向综合性、系统性问题考核发展,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将参考教材、资料的内容纳入期末考试范围,而不是仅局限于一本教科书甚至于老师划的重点。考试模式的改革不仅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更关键的是对老师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挑战,如能否设计出适应学生水平的综合性题目,能否对学生正确引导、开阔学生思路,能否对学生的综合性作业予以恰当点评等。这就要求老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系统的知识体系,较强的总体把握和分析能力,并能及时加以更新。

五、会计教学基础设施比较

英国会计教学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比较完善。英国大学不仅电脑普及程度和网络化程度高,而且能充分服务于会计教学,如佩斯利大学的Blackboard、Student Information System等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为每位教师和学生各分配一个账号和充足的资金。为教、学双方提供了诸多方便。依靠这些电子教学设施,学校可以各种教学信息和成绩,老师也可提前把大纲、讲义、资料或相关知识等到网上,便于学生预习功课和免费打印后保存教学资料;在上课时老师采用幻灯或投影,节省了大量板书时间,授课速度很快,内容涉及面广、课程信息量大。这样就需要学生的“消化能力”和自学能力跟得上,课下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学习。另外,图书馆是学生学习、查找资料的最佳场所,不仅提供大量专业书籍、期刊杂志、报纸,也提供了大面积的学生自修场所。很多留学生认为:机房和图书馆是感觉比在国内方便得多的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