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保护修复方案范文

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保护修复方案

第1篇:生态保护修复方案范文

【关键词】关于;湿地;生态保护;研究

0.引言

党的十明确了推进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地位。盘锦湿地经过几十年的保护和发展,目前湿地总面积达3150km2,其中天然湿地面积为1590km2,占湿地面积的50.8%。被称为“世界重要湿地”、“中国最美湿地”。积极探索湿地可持续保护的新路,破解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难题,做大湿地文章,福祉社会和谐,共享环境红利,对提升滨海盘锦核心影响力和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1.主要工作及成效

1.1加强组织领导,科学指导湿地保护工作

按照国家环保部和辽宁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加强了对湿地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省政府盘锦湿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盘锦市相应成立了湿地保护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管理机构,盘锦市林业局与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合署办公,负责全市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赵化明副省长在盘锦调研湿地保护工作期间,提出明确要求:盘锦市要进一步科学规划,符合中国特色社会发展初级阶段实际,不求理想化,不一蹴而就,确保湿地功能不下降,面积不减少。要做好移民安置和退出计划,不走弯路,切实提升湿地功能,有力支撑盘锦生态经济发展。从而,为深入开展盘锦湿地保护指明了工作方向。

1.2加强湿地管理,实施生态保护工程

盘锦市把湿地保护工作提升为国家级保护的高度,建市伊始,市政府就批准建立了双台河口市级水禽自然保护区,于1986年上升为省级保护区。1988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坚持做到湿地保护科学规划先行。组织编制了《湿地保护规划》,委托国家林业局林业勘测规划设计院编制的《盘锦湿地保护总体规划(2014―2020)》已通过专家论证。加强湿地保护地方法制建设。完成了《盘锦湿地管理办法》。目前盘锦湿地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羊圈子省级重要湿地1处。

1.3以湿地生态效益补偿为抓手,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按照省政府对盘锦湿地提出的“湿地面积不减少,湿地功能不萎缩”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科学部署,积极推进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全面促进双台河口湿地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组织编制了《辽宁双台河口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共计4000万元,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湿地渠系改造清淤和扩大水域面积工程,以及湿地生态补水和湿地周边环境整治,对候鸟迁飞路途的重要湿地,因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给土地承包经营权人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对因保护湿地遭受损失或受到影响的湿地周边社区进行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打造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区发展模式,以推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湿地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

1.4以湿地环境治理为举措,实施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深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2010〕63号)精神,组织制定《保护区内生产生活设施规范整改及生态恢复工作实施方案》,加大规范性治理工作力度,对保护区内地上通讯、通电设施进行并、合、拆,对区内主要公路两侧的线路进行合并布设,对支路两侧的线路进行地埋,避免成网连片。对保护区内生产建设设施和水产养殖、种植业开展整治清理工作。制定实施了《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实施方案》、《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滩涂水产养殖清理和生态恢复计划》和《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水稻田、旱田种植清理和生态恢复方案》。

2.影响湿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保护区历史遗留亟需解决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盘锦湿地生态地位得到了世界公认。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保护内仍然存在生产经营等人为活动,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和湿地内野生动植物种群繁衍、栖息生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和影响。

(2)湿地保护面临多头管理与各自为政的问题。根据工作实际,我市林业、水利、海洋与渔业、环保等多个部门工作职能均涉及到湿地。湿地保护工作面临着多头管理,职能交叉,造成湿地保护工作统一性不够、协调性不强、衔接性不严,各部门之间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湿地保护工作成效不够突出。

(3)湿地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保护区成立以来,始终未建立形成相适应的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致使自然湿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湿地保护和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目前,苇场职工因保护湿地牺牲经济利益而得不到相应的经济补偿,严重地挫伤了其保护和发展湿地资源的积极性。

(4)保护区内渔业养殖用药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保护区内存在近海养殖业。由于渔业养殖用药管理不到位,湿地养殖大量用药情况普遍存在。养殖废物直接排放到近海,导致养殖区域周边湿地植被难以生存,近海海域水体环境污染,直接威胁鸟类生存。

3.湿地保护工作对策和建议

(1)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管理。建议由市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市长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林业、水利、环保、国土、海洋与渔业等多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市湿地保护领导小组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湿地工作会议,统一协调和决策湿地保护和发展各项事宜。

(2)争取国家资金扶持,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议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实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湿地保护政策资金支持,对苇场职工等湿地保护方给予经济补偿,夯实湿地保护的群众基础。对已破坏的湿地进行生态恢复,尽快恢复湿地原貌,提高湿地资源的整体生态功能。

第2篇:生态保护修复方案范文

关键词:抚仙湖;湖滨缓冲带;生态构建

抚仙湖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它以洁净的水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与独特的青铜文化而闻名于世。缓冲带生态系统为保护抚仙湖Ⅰ类水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但近十多年来,随着湖周经济的快速发展,抚仙湖湖滨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缓冲带的净化作用正在逐步丧失,其修复与构建刻不容缓。

1.抚仙湖湖滨缓冲带概况

抚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境内,沿湖岸100.8km是水陆的过渡地带,是流域“清水产流”机制的最后一道屏障,起到对漫流入湖污染物进行拦截、净化的作用。目前,抚仙湖原有的自然湖岸带或被临时建筑物侵占,或被垦殖为农田或鱼塘。部分区域还堆满垃圾,缓冲带及沿岸村落密集,成为流域内污染重点区,缓冲带生态系统基本退化,水陆间的自然过渡带消失,急需整治。

2.缓冲带分区

为便于湖滨缓冲带的建设,在对抚仙湖沿岸的水生植物群落分布情况、人为干扰强度现状等进行充分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湖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污染控制及抚仙湖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对抚仙湖缓冲带进行分区,划分出不同的类型,针对不同的类型进行缓冲带构建。缓冲带可分为五个区,分别为村落-农田型缓冲带、景区型缓冲带、陡岸型缓冲带、自然型缓冲带和河口湿地。其中村落-农田型缓冲带受强人为干扰,其物理基底和生态群落已遭受严重干扰或破坏,生态系统的主要部分已破碎化,生态功能基本丧失。

3.抚仙湖湖滨缓冲带构建的总体布局

3.1 总体构思 湖滨缓冲带生态治理以削减人湖污染、改善湖岸环境为主要目的。生态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必须可操作性强,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综合效益。抚仙湖湖滨缓冲带构建的总体构思:为了与抚仙湖一级保护区有效衔接,共同形成一个健康完善的湖滨生态系统。在抚仙湖最高蓄水水位线以上100米陆域范围内及进行缓冲带构建,对村落、景点建筑物进行拆迁,并实施退田还湖工程,同时构建一条环湖的多自然型生态缓冲带及污染控制带。根据缓冲带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湖滨生态类型等对缓冲带分区分段,采取相适宜的技术与工艺因地制宜构建湖滨生态缓冲带。

3.2 缓冲带(100m)圈带组成 主要包括灌草带、多自然型乔草带、生态透水植被带、绿篱带等。其中灌草带主要由灌木和草本植物构成,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够保持环境生态的稳定,同时可对地表径流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

4.抚仙湖湖滨缓冲带分区构建方案

抚仙湖的湖滨缓冲带构建根据抚仙湖湖岸的土质、陆地植物等条件因地制宜的进行,根据分区以及各区的特点采用适宜工艺进行缓冲带构建。

4.1村落-农田型缓冲带构建方案 村落-农田型缓冲带的土地利用形式包括房屋、农田、鱼塘,其人为干扰严重,生态系统被破坏,生态机能丧失,故缓冲带的建设,首先是排除人为干扰,其次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构建,使缓冲带发挥其各项功能。

村落农田区的缓冲带构建方案:一是沿湖一侧建设30米宽的灌草系统,主要物种有石楠、麻叶绣线菊、野蔷薇、杜鹃、木本绣球等。二是中间规划为多自然型乔草带;主要为经济物种,核桃、板栗、山楂、滇朴、滇樟、竹子等。三是远湖一侧缓冲带为生态透水带,地表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四是在最外侧设置2-3米宽的绿篱植物带,以隔绝人为干扰,减少牲畜进入湖滨缓冲带。

4.2景区型缓冲带构建方案 对抚仙湖缓冲带内旅游景点进行整治,拆除孤山风景区、禄充风景区、上湾风景区和小沙田风景区等处的缓冲带范围内的建筑物和其它违规建筑。拆迁区建设景观效果好兼净化功能强的缓冲带生态系统,控制人工沙滩的规模与数量,减少冲刷和侵蚀;应用生态透水植被带恢复技术,在现有景区景点内的绿地、公园、草坪等处建设下凹式绿地、生态拦截带、地下净化系统等处理设施,使得抚仙湖沿岸的面源污染通过缓冲带最后一道生态屏障进行截留与净化。

4.3陡岸型缓冲带构建方案 对于公路亚型陡岸缓冲区主要进行陡岸生态修复工程,由于缓冲带较窄甚至几乎没有,其生态系统构建主要由灌草带或多自然型乔草带单独组成。对于山体亚型陡岸缓冲区主要进行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保护。此种类型缓冲带山体直接临湖,污染源主要为水土流失,在条件允许的缓冲带内可建设生态混凝土挡土墙,并应大力开展水土保持治理、面山绿化、植被修复等工作。

4.4自然型缓冲带 自然生态型缓冲带主要采取管理与保护的措施,杜绝开发活动,以保持湖滨原地貌与自然生态的稳定。对自然生态型缓冲带的保护和管理需定期打捞植物残体、清除垃圾等,同时严禁对自然型缓冲带的侵占、破坏活动,以维持其现状自然生态体系,保持稳定的生态系统,发挥生态功能。

5.总结

湖滨缓冲带生态治理是抚仙湖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抚仙湖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有效地削减了人湖污染,大大降低人湖污染物的负荷量,保证入湖污水水质达污水处理厂I 级排放标准,为全湖性生态恢复和水质改善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生态保护修复方案范文

关键词: 水利工程; 工程建设; 生态环境;

0 、引言

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会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主导,这样片面的水利工程建设价值观显然与当前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政策号召是相互违背的,因此在实际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关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外,还需要关注生态效益。在此之前,就需要正确看待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去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

1 、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其行为模式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其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会展现出差异性。也就是说,在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周期中,要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就需要正确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关联,由此才能够树立正确的水利工程建设生态效益提升价值观。详细来讲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如下两个层次来概述。

1.1、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与生态环境

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同的建设行为会对于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施工空间是有限的,此时为了达成对应的工程效益,就会大量破坏原有的植被,还有可能挖掉之前在此区域的房屋,堤坝,道路等,在挖掉之后还需要进行填筑工作,这样的流程中很多植被生态系统会被破坏,由此使得区域内的植被条件发生巨变,可能在此之前这里是某些动植物的生存空间,此时就不得去迁移。因此在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植物群落开始展现出萎缩的特点,动物迁徙的类比也不断减少,也就是说如果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应的建设行为失当,就可能对于区域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另外一方面,还可以从水生生物的角度来看,对于水生生物而言,其往往会在乎水深因素,水体形态特征参数,水体因素,底质理化性质等,在实际水利工程中,会进行山体爆破,这样的施工行为,会使得实际的植被系统发生改变,栖息地会不断减少,生存空间就不断缩减。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部分材料需要进行清洗,还需要进行废水的排泄,这些如果没有妥善处理,就可能对于区域内的水质造成污染,在不良的水质环境中,实际的生存和繁殖都可能受到威胁。

1.2 、水利工程投入运行过程与生态环境

在水利工程投入使用之后,如果实际的管理和控制不到位,还是会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详细来讲述,在此方面其集中体现在:其一,水利工程在运行的历程中,如果实际水域面积比较大,原来的陆地面积会减少,工程控制区域的空气环境会更加湿润,小气候的形成,湿度和温度参数也会改变,小气候中出现降雨的可能性也会提升。其二,部分水利工程是在河道上进行的,兴建拦河坝,会使得上游的河道不断延展,流水速度会下降,水位会不断提升,这样会使得实际水体的自净能力下降,需水量增加的背景下,水域环境的变化会更加明显,原本的生态平衡很有可能因此被打破。其三,一些水利工程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对于土壤环境造成影响,可能对于其抵御红旱灾害的能力造成负面影响,此时就可能出现农田干旱或者被淹没的风险,土壤的侵蚀作用会更加明显,土壤的原来水分结构可能被改变,继而影响到对应作物的生长环境[1]。

2 、水利工程建设中提升生态效益的策略

从上述两个维度来看,水利工程建设无疑会对于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实际工程设计规划或者施工运行的过程中,就需要树立生态效益价值观,关注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由此确保实际的工程价值得到全面的发挥[2]。为了实现此目标,就需要积极主动的做好如下的工作。

2.1 、树立绿色建筑价值观,推动水利工程建设事业发展

绿色建筑价值观,就是说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去进行建筑工程的开展。对于水利工程而言,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类别之一,其也需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将绿色建筑价值观贯彻到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实践中去。详细来讲述,为了实现上述的目标,就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将绿色建筑价值观,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等理论融入进去,确保实际的水利工程的参与者和施工者能够正确看待实际绿色建筑的价值,并且知道如何依照对应的要求和规范去做好实际的施工工作[3]。比如施工人员了解到在实际施工中不要捕杀施工区域内的动物,懂得积极建立有效的环境保护方案,确保施工行为对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其二,建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巡查制度,检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是否存在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如果有,就需要进行管理和控制,以确保对应施工行为可以得到迅速的矫正。其三,在水利工程施工任务完成之后,还需要对于植被系统进行调研,能够修复的要尽可能的去进行修复,由此确保实际的施工行为与生态效益之间能够朝着和谐的方向进展[4]。

2.2、 树立精细化管理意识,将环境保护融入到各个环节中去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就需要树立精细化管理的意识,就是将环境保护理念渗透到实际每个环节中去,这样确保实际的环保效益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在此历程中需要做好的工作主要有:在水利工程设计规划的时候,要对于区域生态环境,植被系统,水文系统,气候系统进行充分的调研,以和谐发展为基准,处理好原来生态系统保护与施工行为之间的关系,确保给出的施工方案是生态破坏最小的方案;在实际水利工程材料选择的时候,要尽可能的使用环保性的材料和设备[5],引入环保性的技术,这样就不会对于动植物的生存空间造成干扰,也不会对于生态环境的完整性造成不良影响;在实际水利工程完成的时候,还需要积极建立完善的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确保可以对于区域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跟踪,做好适当的评价,依照实际的评价找到不良影响节点,在此基础上迅速采取措施去改善,这样就可以将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到一定范围内。

2.3、 秉持生态保护原则,形成生态补偿机制

毫无疑问,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实际的施工行为会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此时就需要对于已经造成的影响,进行校正,为此就需要秉持生态保护的基本原则,积极主动的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主要有:其一,要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基本原则,对于实际补偿的主体,补偿的范围进行界定,这样就可以确保实际的补偿机制有着良好的运行基础[6]。其二,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资金配置中,有一部分专门适用于生态环境补偿中去,这样可以使得生态环境的还原有着充足的资金,继而确保区域的生态平衡能够迅速恢复。依靠上述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当地的生态效益会不断提升,水利工程对于实际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不断减少,继而使得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得到全面提升。

2.4 、积极建立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预测机制

需要注意的是,水利工程建设生态效益的提升,需要有前瞻性,为此就需要积极建立针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预测机制,依靠这样的方式可以对于其影响程度进行界定,步入到综合评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环境的改变程度是可以进行权衡的,依靠这样的评价结果,积极选择更加有效的保护和修复方案,这样可以更好的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此方面,需要积极主动的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积极邀请此方面的权威专家,研究者参与其中,获取区域水利工程建设的资料,对于工程进行模拟,使用数据化软件来进行比对,由此选择影响生态环境效益的参数,将其作为关注节点,这样就可以为后续影响预测机制的构架奠定基础;其二,依照实际影响预测机制得出的结果,应该成为水利工程建设方案选择的重要基准,依照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实际水利工程生态效益的问题。

3 、结语

由此可见,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健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测机制,并且在准确把握对应影响因子之后,确保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规划行为,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行为,水利工程建设运行行为能够与环境效益提升之间产生关联,这样就可以构建良好的水利工程建设环境和格局。

参考文献

[1]宋具兰,罗海波,吴琳娜,潘伯娟,陈远云.喀斯特山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趋势——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6,18(01):112-119.

[2]黄贤金,高敏燕,李涛章.水利工程项目综合效益货币化评估——以南京市长江河道二期整治工程项目为例[J].中国水利,2012(16):52-54.

[3]彭贤则,陈新.浅谈水利建设的生态经济效益[J].特区经济,2018(12):57-59.

[4]王俊,宋健子,贺芳芳,李林.基于生态理念的水利工程施工设计[J].水利技术监督,2018,(06):104-106.

第4篇:生态保护修复方案范文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特点;原则

引言

近年来,由于人们迫于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使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水土流失生态问题频发,在一些水土流失区域进行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依然未得到有效遏制,全国仍有200多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在此情况下,只能在施加人工辅助的条件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渐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相关背景

对于生态修复的具体概念,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定义,到目前为止,仍旧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些学者认为,生态修复只是靠大自然所具有的自愈能力,而并不涉及任何的人工干预,而现在人们需要做的是将正在进行的各种破坏干扰停下来。还有些学者则认为仅仅靠大自然所具有的自愈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人工进行辅助修复生态系统。争议虽然不断,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人类的一些活动对大自然确实构成了一定的生态破坏,所以,在对大自然进行生态修复时,人们应该以不对自然环境继续造成伤害为前提,为保护大自然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国在世界上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水土流失问题也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主要包括土壤的侵蚀以及水分的流失。水土流失能够将土壤表层的很多养分带走,对于人们当前的生存空间构成严重的威胁,并且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因此受到破坏,大自然不能进行和谐发展,各种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这些对于大自然来说都是不能进行弥补的。可见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亟需实施的。

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

1、必须重视封育保护

我国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主要是通过释放甚至消除生态系统的超载量,只有当生态系统的压力减小甚至消失以后,它才能有能力通过自身的调节与控制提高植被的覆盖率,从而达到治理水土流失的目标。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类型区治理措施研究》中提出,如果要减少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采取封育保护,杜绝人为的对生态的干扰与破坏,使生态系统能够有喘息的机会,通过不断的实践证明,没有了人为的干扰后,生态系统就能以较快的速度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难度差异情况不同

国内研究人员发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随着不同条件的变化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难度与差异。《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理论基础分析》中得出结论,由于我国地广人多,随着人口数量、区域降水量、植被类型等不同条件的变化,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难度与差异也随之变化。统计发现,西北荒漠区域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且难以修复。

3、人为的辅助与相关政策必不可少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中有记录: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除了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与恢复能力外,人为的辅助与相关政策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过程中,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封育保护,以及根据当地地理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出台一些政策与方法加快植被的覆盖速度、保证生态用水等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原则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探索,国内相关研究人员从我国国情出发,得出了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程中必须要坚守的几点原则,这些相关研究成果使我国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得以顺利、科学地进行,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进一步加快了我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进程。

1、我国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现实,要实行因地制宜原则,我国的自然条件与地理条件差别很大,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降水量、植被类型、地质类型等,只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措施才能真正实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这一目标。

2、还有整体修复的原则,也就是说,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过程中要有发展的眼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分类与技术方法》指出,要做好整体修复工作需要从整体上对生态修复进行布局,并密切联系各流域,以流域为主进行规划设计。

3、还要实行经济可行性原则,也就是要实现既能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健康,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样双赢的局面,在制定治理生态保护手段的时候,要兼顾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这样才能兼顾各方,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措施建议

1、充分发挥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

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原理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基础依据,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必须以自然为主导,遵循自然规律。必须充分理解和掌握生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联系、自然界的演替规律和物种的共生、互惠、竞争、对抗关系等自然界的基本属性,并将其全面运用,依靠自然之力恢复自然,使其处于一个尽量自然的状态。另外,要想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健康状态,必须根据各地区自身的自然条件进行划分,并依据其各自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植被条件选定生态修复措施。

2、要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不尽相同,降雨量、水土流失程度和森林的覆盖率、人口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不同,这些因素间接地导致了生态修复的方法存在差异,因此,不能够把某一地方的成功先例推而广之,效仿性的学习,而应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合当地生态修复的技术。

3、科学配置人工辅助措施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采用的人工辅助措施主要有:划定生态修复区域范围、建立管理保护制度和方法、设置护栏和标志、在生态修复区域内提倡使用沼气池等类似的清洁能源、实现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林(还草)等,减少人为破坏,为自然生态的自我恢复提供必要的封闭环境,加快其恢复速度。

4、重视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修复工作,引入生态经济理念

不能因农村地广人稀、经济发达程度欠缺就忽略农村的水土流失问题。面对农村的水土流失问题,需要以水土流失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为基础,制定生态移民和生态修复方案,在科学合理划分生产生活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前提之下,将大面积的荒山荒地用于植被恢复。面对该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在实现该目标的同时,在水土流失区域建立在生态系统承载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防止修复工作完成出现再破坏和当期居民经济生活无保障的情况。

结束语

由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期间出现了若干问题,对于我国来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任重而道远,仍需继续努力。相关人员应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对当前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以期能够更好的发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参考文献

[1]张莉,何丙辉,李旭光,张小林.云南省姚安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的效益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15(03):90-91.

第5篇:生态保护修复方案范文

(浙江海洋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摘要:海岛是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海岛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岛屿,经济发展落后、公共服务水平低、人口流失严重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海岛发展过程中难以攻克的难题.面对问题我们要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方案,合理科学地管理与保护海岛健康发展.

关键词 :海岛治理;可持续性;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80-03

1 研究源起

21世纪,海洋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地提高.在海洋行业发展势头迅猛的大背景下,当面临困难时,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要接近海洋;基于中国领域内海洋所占比重较大,这就给我国追求海洋强国提供了动力,与此同时对于海洋领域内的资源进行保护、开发、使用等各项工作也在持续增强.我国正逐步加强海洋的管理工作,海洋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对海岛进行管理,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我国海岛不管是开发价值还是市场前景都非常广阔,其原因在于海岛地处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具有适宜的气候及环境,同时其周边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所以不少的沿海区域借助于开发海岛对其自身的各个方面进行提升,这已经演变为区域经济的新方向.

海岛在如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历史因素以及对海岛认识、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导致海岛生态破坏严重,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于相邻沿海大陆地区要落后很多.

2 海岛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据中国官方初步统计,中国485个有居民海岛中,通过大陆引水的只有165个,其余300多个基本处于靠天吃水状态;有电网供电的313个,其他海岛靠柴油发电,有的每天只能供电2小时;160个海岛开通班船,并且码头比较破旧;岛上基本没有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不仅破坏了岛上的自然环境,对周边海域也造成一定的污染.因为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开发海岛,保护资源及周边环境等各方面的法律并不健全,基于此种原因就会造成不同冲突的出现,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冲突形式:对海岛进行开发及利用同保护环境及资源之间发生冲突、经济建设同国防之间发生的冲突、岛内不同行业市场份额占取的冲突等.

2.1 海岛生态破坏严重

我国海岛大多处于海陆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同时大多数海岛的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有限, 岛上生产及生活的环境相对十分恶劣,自然状态并不乐观,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土壤条件不理想,淡水资源匮乏,居民的生活垃圾及脏水绝大多数未能得到有效的处置,海岛的自然环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2011年,中国海洋局发出声音,目前海岛的数量呈现出直线下滑的趋势,并且资源遭到到了严重的迫害,海岛的地形样貌正遭受着不同活动的侵害,甚至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比如像:对岛屿及礁石进行轰炸、填海造陆进程中覆盖岛屿、开采石矿及砂子、不加节制的开垦等;不仅如此目前存在与海岛及周围区域内的生物种类也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发生这一状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像:海岛居民随意乱丢垃圾,大肆对珊瑚礁进行破坏,无节制对稀有动植物进行开采等.因为相关的机构与个人并不注重海岛的保护,导致有损海岛生态的现象不断出现,自然灾害(赤潮等)也持续增多.

2.2 海岛基础设施落后

中国对海岛的开发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因为海岛同大陆相距甚远,且交通受限,开发投入较高,开发周期长,大量人才流失,导致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利用,经济效益较低.不仅如此,海岛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低,基本的生活施舍较为后进,工作形式较为单一,政府对其保障手段不强,不具有有效应对灾害的机制,对灾害进行防护的意识不强,居民不管是在生产还是生活方面条件都十分艰难,尤其是偏远的海岛,问题更为严重.

2.3 在对海岛进行开发利用中不具备秩序性,缺少法律依据

由于大部分的海岛开发和利用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对海洋意识的认识不足和对海岛管理水平低下,导致海岛开发计划有很多不科学、不完善的地方,同时,缺少专门的法律规范,对海岛的治理出现了空白,导致海岛的开发利用秩序混乱.同时,部分海岛在权益、国防、生态、资源等各方面都具备一定的价值,基于此种原因必须要加强对海岛的保护,然而却不具有相对完善的法律,部分海岛已经历过严重的损害,国家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3 建立海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在海岛的开发中应始终遵循恰当、持续利用及环境保护的原则,对海岛上的资源进行有效的使用,借助于已有的法律对海岛的治理程序进行建立,保证海岛的管理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有迹可循.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海岛治理体系进行构建,切实保障海洋的权益,对海洋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及运用,有效维护海岛的自然状态,促进中国能够早日发展成为科技先进、经济发达、环境适宜的海洋大国.

3.1 明确海岛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及地位

在对海洋的环境及生态进行保护时,必须要借助于海岛,同时其还是保护国家的权益及国防安全的战略要地;还是发展深海海岛开发的主要根据地,绝大多数的海岛都会存在深水岸线,并且同国际航线相距不远,此地域特征完全适宜深水港口的建成;同时也可建立高档度假区及开展深海旅游等,同时借助于海岛促进第二经济产业的形成.海岛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环境、法律、技术及经济各层面必须具有对应的规定,所有因素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法律,因为法律能够有效推动其他策略的完成,还能对其合法性及权威性进行保障.

3.2 强调重点、因地制宜、事先规划是海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基于中国存在着大量的海岛,不同海岛之间的情况不同,制约着开发建设及特点也不太一样,必须科学有序的发展,因岛制宜,不但要参照海岛不同的情况运用不用的政策进行实施,尽量将海岛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促进独特,优良的产业链生成.在法律上,根据《宪法》我们能够得出,对于自然资源的归属,宪法有着明确的规定,然而私人在生态资源方面的所有权并不清晰,自然资源归属权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集体所有及国家所有,国家所有也称之为全民所有.土地、矿藏、森林、水流、草原、山岭、滩涂、荒地、自留地、宅基地及自留山等归属权,宪法都进行了详细的提及,然而对于其他自然资源的归属问题却并未牵涉,其所有权应该全部归给国家.针对无人居住的海岛来讲,此类海岛的所有权应掌握在国家的手中,这样不仅合理,而且合法.首先,无人居住海岛属于宪法中提到的其他的自然资源,这部分资源的所有权是属于国家的;其次此类海岛普遍同大陆相隔甚远,这样的地理形势制约着能力一般的机构并不能很好的对其进行管理.无人海岛之所以不能归入土地所有权的行列,其原因还在于此类海岛一般投入成本高,见效慢,不存在人员受利益驱使而对其进行开发.所以无人海岛归国家管理,即使国家在公共利益方面进行考虑也会对其执行规划及建设.详细参照图解.除了法律外,我国海岛管理还参照岛屿的实际情况对开发建设的方案进行编订,有效促进海岛的可持续利用.

3.2 建立海岛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坚持社会参与、政府引导

中国存在着许多未开发成功的海岛,这是由于在进行海岛的开发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不能承担.目前国际上成功开发的实例中基本都存在政府的扶植,海岛的基础设备普遍都是由政府全权负责.由于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海岛资源法,相关法律并不完善,大大增加了有关资源管理的法律构建及执行困难,所以建立一部专门的海岛资源法很是必要.由于中国有不同的机构对海岛的开发及管理进行负责,势必会产生职权的交互、体制不全、要保障管理的有效性,必须要对现阶段海岛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脱离传统的作业形式,不断对海岛的全面管控制度进行健全.因此必须具备功能集中且专业性较强的管理体制,并建立海岛协调合作机制使多个行业共同管理海洋资源,因为海岛的资源本身十分复杂并且交互存在,所以必须借助于不同行业的团结协作.基于目前的现状来说,开发海岛的旅游事业,一方面能够对海岛的经济进步进行促进,另一方面自然环境也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这一行业是将来很长时间内,海岛的主要发展产业.所以,当地政府应该建设海岛旅游示范区,大力推进海岛旅游业的发展.

3.3 要坚持保护先行,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一般海岛的生态环境都十分的孱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损害,在开发海岛的过程中应始终从保护的角度出发,提倡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思路,提倡运用环保型建材能源,研究出废物回收再利用的技术,促进海岛资源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特别需要对海岛的地形、植被、土壤、水资源等各方面加以侧重,在对海岛进行开发时必须要具备全面的开发策划.目前海岛开发事业仍处于起始阶段,决不能在污染发生后再进行整治.所以在对海岛生态文明方面进行构建时应该紧抓以下4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引导海岛产业发展,鼓励发展生态渔业、旅游业等绿色经济.其次,针对有人居住海岛的开发必须具备明确的海岛规划方案,必须清晰的指出岛屿的领域及保护对象,废物的处理方案应该明确,对污染的主要来源加以限制,坚决制止带有破坏性质的开发形式;而开发无人岛过程中,必须将进程中产生的废物完全处理掉.再次,实际加强海岛的自我修复能力,对于海岛上的不可再生资源要进行切实的保护;构建出具有科学性及合理性的生态赔偿体制,赔偿水平应适当提高,在海岛开发过程中,国家收取的不同类型的补偿金要充分应用于海岛的修复工作中去.最后,大力倡导在建设海岛进程中应用新的工艺、产品及技术,对于海岛的生态建设大本营进行建设,创建更加适合海岛的建设方式,寻找同海岛生态及发展规律相适应的城镇建设方式,坚持创新实际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3.4 要完善配套能力,构建基础设施网络

只有切实加强基础设施的构建才能实际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进程.首先必须要对海岛内的交通状况进行改善.通过调查得知,海岛存在的运载工具及停靠码头多数十分的残旧,村民出行十分艰难.其次是保障基本生活设施的构建进程加快,借助于陆地的基础支持对电力进行供应,同时不断加强通讯、气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并且在海岛上大力推广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以舟山巨山为例:据统计,舟山群岛一共存在4家媒体,分别是位于舟山、普陀区、岱山县及嵊泗县的广播电视台.截止到奥运年,该市超过20户人口的村子及全部乡镇都能够接受到广播电视信号,并且省级机构对其进行了检验.08年上旬,基于“村村通”又推出了“村村响”,现阶段“村村响”工程已全面告捷,总资金投入达800多万人民币,434个村都受到了该工程的惠及.目前舟山群岛在基于“村村通”工程上进行了延伸,大力促进“广播电视进渔船”的建设进程.作者对位于舟山群岛的巨山岛进行了调查,受访人员之中能够有效运用互联网的人员将近84%,全职及兼职的技术员大约65%,借助互联网进行知识学习的占据总数的61.3%,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目前舟山群岛的网络建设已相对较为完善.

3.5 在海岛修复进程中充分使用国家的专项资金

自10年起,我国在海岛的修复方面设立了专项资金,此项资金涵盖在中央海域的使用资金中.中国海岛地区的政府部门普遍财政紧缺,甚至于交通设施(码头、道路)也十分的后进,未能及时对海岛废物进行处理,海岛自然条件逐步恶化,人们没有适宜的居住环境,修复及政治工作迫在眉睫.因此专项资金应充分对上述问题进行治理,比如污物处理、码头改建、修复植被景观等,其目的就在于对海岛的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海岛的开发及利用的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彭超,文艳,韩立民.构筑海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邵学珍.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海岛生态旅游研究——以舟山群岛为例.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3〕马得懿.美国无居民海岛集中管理机制及中国的选择.财经问题研究,2013.

〔4〕吕月珍,孔朝阳.浙江海岛渔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保护对策探析——以舟山六横岛为例.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

〔5〕彭超.我国海岛可持续发展初探.中国海洋大学,2006.

〔6〕杨娟.平衡与失衡——舟山海岛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研究.2013.

〔7〕吴京金.政府管理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研究.2012.

〔8〕唐伟,杨建强,赵蓓,姜独祎.我国海岛生态系统管理对策初步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

〔9〕杨邦杰,吕彩霞.中国海岛的保护开发与管理.中国发展,2009.

〔10〕李金克,王广成.海岛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探讨.海洋环境科学,2004.

〔11〕柯丽娜,王权明,宫国伟.海岛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评价研究.资源科学,2011.

第6篇:生态保护修复方案范文

    水产业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水产养殖,尤其是螃蟹养殖已经成为固城湖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渐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带和国内外知名的品牌[4]。在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养殖污染问题,影响固城湖水质,由此针对性制定水系生态修复方案。

    1高密度水产生态养殖废水减排技术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规模化、高密度水产养殖逐渐成为养殖业发展的热点。但该养殖方式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污染物质,大多数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为了减少污染,要推广高密度水产生态养殖废水减排技术模式。该技术通过合理搭配养殖品种、精准投喂饲料、科学管养,结合水生植物的吸收利用,达到养殖池塘废水有效减排、提高养殖成活率、增加产量与经济效益的目的。研究表明,采用该模式,在同样的养殖条件下,能够减少70%的污水排放,增产率达到20%。该方式还具有简单易操作、投入较少的优势,可在实际生产中大面积推广。

    2水产养殖废水人工湿地处理与循环利用模式

    为了解决固城湖周边大规模、集约化养殖发展中养殖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水质富营养化的问题,将人工湿地技术同水产养殖有机结合,构建水产养殖废水的人工湿地处理及循环回用系统(图1)。通过该模式处理后,出水的各项指标都低于渔业水质标准,达到回用要求,实现了水产养殖废水零排放,节水效果明显,并提高池塘产量25%,形成小环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种草养鱼净化水质生态治理模式

    固城湖水草中,90%以上都是沉水植物微齿眼子菜,这种水草不但渔业利用率低,还会产生季节性腐败污染水质。对于湖中现有的微齿眼子菜要定期收割,以免腐烂后形成淤泥加重湖水富营养化。养殖处于食物链底层的鱼类,如鲴属鱼类、银鲫鱼和鲢鳙鱼等,主要以草和浮游生物为食。最近2年,在固城湖里放养了细鳞斜颌的环保鱼,这类鱼主要以水底的腐殖质和藻类为食物,能清除残饵净化水质,实现截污减排,在水中人工栽培有助于改善水质的金鱼藻、黑藻、苦草等优质水草,共同构建绿色屏障,有效缓解水质的营养化和蓝藻的问题。

    种植业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固城湖生态区以种植稻麦、油菜为主。并将油菜与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2012年举办了第四届高淳国际慢城金花旅游节,置身绵延万里的油菜花海中,让人如在画中游。在种植业方面利用以下模式,加强低碳循环农业发展。

    1淤泥整治养地

    淤泥沉积在河沟和河道中,不但堵塞河道、河沟,而且淤泥中富集了很多营养物质,还会影响水体水质。定时清除淤泥,将其作为肥料还田,不仅有效处理淤泥,还提升了土地肥力,不但有利于生态环境维持,而且能够提高传统农业的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

    2化肥合理施用

    化肥的不合理施用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控制农业污染,就要控制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施用技术,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和土壤基础肥力,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间,避免滥用化肥。二是大力推广施用有机肥。有机肥不但能够增加作物产量,还能够培肥地力,具有生态环保等优点,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三是改革化肥施用过程中的鼓励施用政策,改为区别化、鼓励节约施用和科学平衡施用的政策[5]。

    3秸秆综合利用

    在我国,经常可以看到农民焚烧大量秸秆,既污染环境,又浪费了宝贵的秸秆资源。焚烧秸秆的主要原因是省工省力,秸秆没有较好的利用方式。农作物秸秆用途广泛,既是一种廉价、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又可作为反刍动物的饲料。固城镇利用稻秸秆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是稻秸秆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南京市农科所现代农业研究室正在研究麦秸秆替代稻秸秆作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并在固城湖生态区推广应用,扩大秸秆的使用量。秸秆还可以还田(包括过腹还田方式),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保护大气环境,降低碳排放,增加农民收益。

    建设最美乡村低碳循环发展模式

    高淳被授予“国际慢城”称号,无疑得力于固城湖地区的最美乡村建设。最美乡村不仅是一个概念,也不仅是一个目标,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意识,一种相对系统的发展思路。在建设最美乡村的过程中,可充分发展以下模式。

    1建设最美乡村技术集成模式

    高淳正在打造“长江之滨最美丽的乡村”,把“最美丽乡村”的愿望变成现实,固城湖生态区现阶段的重点就是做好“七大工程”,分别是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山水城林融合工程、蓝天碧水宁静工程、植树造林绿化工程、城乡环境整治工程、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和文化保护发展工程。在具体实施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对环保资金投入。每年安排环保专项资金,确保财政对环保支出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同时大力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着力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全面实施“绿色高淳”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构建“两横两纵”生态网架。三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提高项目环保准入门槛,对未经环评项目、不符合环保法规和技术标准项目,不予审批和核准立项,禁止批准新建任何化工项目,强制淘汰关停搬迁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四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设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污染企业改造及搬迁、清洁生产审核等,年内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5%。

    2以户用沼气池为纽带的养分循环技术集成模式

    农村污染既有点源污染又有面源污染,污染源既来自农村日常生活,也来自农业生产。在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清洁生产等原理的基础上,以户用沼气池为纽带进行技术集成研究,实现了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固碳减排的目的。研究表明,兴建沼气工程不但能够充分利用资源,促进生态农村建设,而且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一是沼气能够作为农村日常生活的能源,减少煤炭和薪柴的用量,节约燃料费。二是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沼渣能够作为肥料施入农田,减少化肥污染,节约化肥、农药用量。以户用沼气池为纽带的养分循环技术集成见图2。

    3农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对农户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改善之间的矛盾分析表明,以农村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固城湖生态区的综合治理必须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生态治理与经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为此,提出固城湖生态区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图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