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设计中的空间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构成表现形态复杂多样,这也是任何一门传统的造型艺术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作为一种以建筑艺术空间作为主体,以其他造型艺术空间为辅的空间体系,空间构成不是简单地基础造型设计,而是与设计相关的创造性思维的体现。环境技术设计工作研究的对象主要为空间与造型,对于空间的研究与设计,必须要遵循心理学、人体工程学以及透视学等诸多方面,同时也保持理性与感性的空间思维与空间创造力。构成类教学是艺术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空间构成主要的教学内容为空间概念的基本认识、探索空间的构成手法、构成类型以及空间的创新手法。环境艺术设计空间构成教学则是环境设计专业重要的重要课程。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构成教学,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及空间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空间的基本涵义,明确空间构成设计语言、设计方法与步骤,掌握空间设计基本规律与形式;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于空间色彩、形态、光线的敏感性,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将创造性思维发挥在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等设计实践当中。
2完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构成教学的对策
环境艺术设计中针对空间涵义与构成的教学,教师需要寻找出于环境艺术专业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而不是将建筑专业的空间构成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地复制。同时教学当中也需要将造型艺术作为主体,广泛吸收不同造型艺术的空间理论实践知识,促进学生对于园林、建筑空间营造方式的研究与感悟,掌握环境艺术空间涵义与空间表现技巧。注重空间意识培养。空间构成教学中有着非常多的概念与理论,课堂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后期的主体性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发现一些学生在实践设计当中对于空间的功能性考虑欠缺,空间造型语言不同意,创造性不足。究其根本性原因,在于对空间感与空间想象力的掌握力度不够。因此,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学生初期的空间形态构成教学,在此过程当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空间涵义知识理论基础,也要在教学中贯穿针对人的生理与心理空间需求设计的理论分析。具体教学当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的空间意识的培养与教育,打破传统造型艺术空间概念与习惯。以造型艺术作为根本,促进学生掌握雕塑、绘画以及工艺美术的空间表现技巧,领悟园林营造以及建筑的空间表现;并且也要借鉴舞蹈、音乐等艺术对于时间空间驾驭的方式,加强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时空综合属性的领略。重视空间审美固定性。环境艺术教学中注重环境整体的设计意识及设计风格的教学研究。一些教师在环境艺术教学实践中,由于忽视了环境的空间艺术特征,忽略了对于地方环境特征及本土文化的研究,过于追求流行,盲目宣扬“舶来品”,对“洋”工艺与材料的效仿与抄袭使得设计脱离了本土地域文化特色。没有个性与文化内涵的环境艺术形象必然无法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在空间构成的教学当中,需要加强学生整体意识的灌输,环境艺术根植在周围的环境当中,同周围的环境保持着内在的联系,这也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的体现。只有让学生领悟并掌握这种固定性风格,才能够发挥出个性化的艺术创造,打造出区别其他造型的艺术。锻炼创造性思维。我国南朝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当中提到:“歌谣文理,与世推移”,其意思为时展会使得文学艺术的创作环境发生变化,文艺创作以及设计观念也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而如何在不断发展的时代以及不断变化的社会审美需求中创造出更好的作品,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备创造性思维。空间构成教学中,需随时注意空间设计最新的发展动态,通过先进的网络资源以及新媒体方式,有效结合最新的设计观念与思路。新的时代观念语境为空间构成教学带来了鲜活的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对时下一些优秀的空间设计案例进行欣赏与分析,提升学生的创作兴趣,增添设计思路。
3结语
关键词:景观设计;实践教学;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一、景观设计课程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1.发展现状
我国景观设计课程还处于起步阶段。该课程主要开设在建筑、规划、艺术学等学科背景下,各高校对该课程有不同的侧重点。自2012年新版的本科专业目录将“环境设计”作为设计学门类下一个独立的专业后,环境设计专业的定位更加明晰,专业涵盖面广泛,由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内容组成。由此可见,景观设计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不同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中,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同,对接社会需求也有差异。
2.不足之处
其一,课程设置缺乏联系性。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以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大方面为主。在课程设置上,前期为专业基础课,然后是室内设计基础课和专业课,到开设景观设计课程时,学生虽然已经建立了室内空间感和思维方式,但是对景观设计的大尺度空间感一时仍然难以适应。加上课程时间短、内容广泛,教师往往泛泛讲些概念,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其二,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欠佳。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艺术功底相对较强,在方案的表现能力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景观设计课程的作业要求大多是一人一题,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缺少相互沟通与交流,难以锻炼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在步入社会后很难适应项目组的工作方式。其三,没有真正实现符合环境设计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环境设计是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该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够较好地适应行业需求。但一些学生在课堂上难以接触到实战项目,缺少实践机会,就业后难以快速地适应岗位需求,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承担具体的设计工作。景观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在教室里很难完成,主要表现如下:一是课堂教学以理论讲解为主,一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好;二是一些学生在课堂上难以感知空间概念并锻炼准确的尺度感;三是一些学生欠缺材料知识,无法从教室里获取;四是缺乏实战项目,一些学生对设计项目操作流程一知半解。
二、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锻炼学生的调研分析能力
调研分析作为景观设计的前期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强调调研分析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将项目背景的调研与分析工作做扎实了,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景观设计工作。教师可以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加入社会调研,让学生亲自实测小型的景观设计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室外空间的尺度、空间组合方式,分析景观设计要素。
2.提高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而言,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较漫长,教师只有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相互启迪与激励,学会不断地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才能够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
景观设计表达不局限于手绘和计算机的表现,模型制作表现也能够辅助方案的表达,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也是设计表达的重要部分。在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手绘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模型制作都有相应的专项训练课程,语言表达则需要在不同的课程中通过相应的环节进行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在不同的课程中加入方案展示和汇报等环节训练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
三、探索多种教学方式
1.参观——实景教学
要想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景观设计的精髓,仅凭单纯的课堂讲授是不够的。因此,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增加实景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植物园观察各种植物的外观特点,了解植物对环境的要求;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公园、广场,学习空间、道路的组合方式和不同的材料、工艺要求等;还可以让学生参观名胜古迹,体验大师作品。这种实景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能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
2.项目——案例式教学
在学生对景观设计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式教学的方法。教师应该尽量使用自己参与过的景观设计项目,由于是亲身实践,所以更加了解项目的设计背景,对于设计过程的体会会更深刻,能够将项目讲解得更加透彻。
3.模拟情境教学
在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后,教师可以将课堂模拟为投标现场,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采用电脑演示、设计手册展示、上台解说汇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投标相关活动。在学生汇报之后鼓励其他学生开展讨论,和教师一起对方案的优缺点进行点评。结语景观设计课程应具有明确的课程定位,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为目标。教师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应探索多种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宋广莹.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景观设计课程为例.中国培训,2016(8).
[2]贾忠峰,李传刚.关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探索.继续教育研究,2012(8).
关键词 探索;公众参与;环境;设计
从古到今,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一片水域,或人工的、或天然的。作为城市的一部分,水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史,是城市历史文脉的积淀地。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环境、社会、经济综合效益。然而,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很多水环境设计忽略了城市的历史文脉,使一些有城市特色、传承城市文脉的水环境没有更好体现出来。
1990年,科学家钱学森首次提出了“山水城市”这一概念。山水城市是在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其特色在于将城市的自然风貌与城市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在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追求自然与城市相契合的山环水绕的形意境界。在武汉,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根据《武汉市园林发展“十一五”规划》将武汉打造“一湖一景”,美化湖泊景观作为重点建设项目,并重构江城魅力江南水乡,建设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以人类介入环境、运用环境、改造环境的方式,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转化和相互渗透等方面入手,塑造城市地方特色,沟通城市和山水的亲和关系,使武汉成为自然生态、现代科技、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的城市综合体。这就需要公众参与到城市住区水环境的设计中去,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寻找水环境的延续与创新。
公众的广泛参与可促成有效的社会信息交流网,增进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在当前,公众的价值观念、需求多元化,参与意识不断增强,这些对政府、开发商、设计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必须更加灵活、高效和具有较强的应变力和创造力,对公众的要求更具有响应力,要满足公众的要求和愿望,并向公众征询意见。
1.分析公众对住区水环境的需求
人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对住区水环境的功能持什么态度、做出什么反应、提出怎样的要求都是以人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为基础的。
把握好水环境与人的行为相互关系,找到它们之间的切入点,进行住区水环境的设计,以更好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在住区,水环境多为人造景观,表现形式灵活多样,以服务功能为主,观赏、娱乐、参与和生态保护等多种形式于一体,服务对象是住区居民这一特定人群,居民的使用频率很高。一个好的住区环境不仅能够为人们创造高品质的生活,更让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和谐。以人为中心、环境为焦点、人在环境的大背景下,以关心人的心理、生理及精神是政府、开发商、设计者共同的愿望。
1.1 从行为上分析人的需求
一个好的住区水环境设计不仅有游赏、娱乐的功能,而且还应有供人们使用、参与其中的功能,使人们能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和充实感。例如:在湖心岛水环境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水的特性,居民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可控制水的大小、形状,提供给居民自己动手的机会,让其参与到水环境设计活动中,在欣赏的同时也参与了其中。
1.2 从心理、精神上分析人的需求
在现代社会里,住区水环境设计局限于实用功能是不够的,还必须满足的人的审美需求,抓住人们对水环境的审美过程。在个人化的水环境中,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领域,心理学家认为,环境领域不仅提供相对的安全感与便于沟通的信息,并应该尊重公众的心理、生理与环境的关系。在竞争激烈、气候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特别是在繁华的城市中,人类极其向往拥有一块远离喧嚣的清静之地,营造人们可以读书、交谈、休息的清静水环境中。因此,在住区水环境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水来满足人类精神上的需求。
1.3 从空间形态上分析人的需求
人们在活动过程中,需要自由开阔的公共空间,也需要相对私密的个人空间。环境心理学家曾提出“社会向心”与“社会离心”的空间概念,在居住区中心要水环境与建筑、地形、山石、植物、绿地相呼应,要尽量选择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搭配等。而水最具有柔性和多变性,对设计者而言,它是用于环境设计最合适的素材,为人类利用的潜力是无限的,能促进人与人相互交往,并相互寻求更丰富的信息。
2.探索公众参与住区水环境设计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自身居住水环境的质量需求越来越高。而现代城市住区水环境的设计是伴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不断地创新和突破。任何住区的布局和设计其目的是相同的,为人们创造“以人为本”的生存环境。只有适合人居住的环境才是最具有可行性的,居民对环境的满意度是最为有效的试金石,因此,设计师要设计出更为舒适、健康、便捷的住区环境。在满足当代人居住环境的同时更要为后代考虑,坚持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生存空间。
在公众参与住区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应诱导他们积极地进行“角色参与”和“活动参与”,使“人尽其兴,物尽其用”,让住区环境关联到每一个人,让更多的人、从各个方面参与到其中,并注意人们的多种选择的自由性和选择的多层次性。公众参与住区环境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公众参与的意识和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还有许多值得去探索,最终达到彼此的和谐。
2.1 水环境的调查
住区内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直接关系到设计师对住区水环境整体把握,在进行前期的住区设计方案时,应对周围住区环境进行分析、定位,采取实地访问、记录、观察、实测、摄影、录相以及问卷调查等一系列措施。高质量、高水平住区环境的调查,要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外,更有赖于居民的积极参与合作。在调查过程内容上包括与住区空间水环境有关的使用功能、空间布局、设施配置、艺术审美、经济标准等问题。居民主动参与调查活动中,要认真详细地回答调查中设定的各种问题,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反映存在的问题和需求等。设计师还应该向居民提供有创意的想法供其参考,并介绍有关政策、法规和专业技术问题,引导居民在现有环境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居民积极参与住区水环境调查虽不能改善自己的住区环境,但对城市住区环境的整体提高和创新具有潜在的推动作用。因此,居民积极参与住区水环境调查活动是对住区环境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
在做湖心岛设计方案时,见图1,先对住区环境进行定位,分析居民对环境的需求,主要分为三个程序:第一是由开发商和设计师向同档次的住区住户进行问卷调查、征询意见;第二是根据调查的统计、整理、综合分析和归纳,以满足绝大多数住户要求,制定设计任务书,并做出多个初步方案,由居民对方案评价或提出自己的设想;第三是由设计师对居民的评价意见进行研究分析,改进并完善设计方案,使方案满足住户的需求。
2.2 水环境设计的参与
随着住区住户家庭人口结构变化、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以及审美意识和时尚的改变,住区人们对水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水环境在住区具有可变性和可调节性。住户无法在住区建造早期参与设计的情况下,设计师应给住户留下创作、改造的余地。住户在小区居委会的统一规划、安排下,对住区水环境进行再设计,在不影响整体环境下,或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审美设计自己的使用空间和水环境。
在住区水环境设计过程中,根据住区建设的政策法规,既考虑住户的共性要求,又考虑个性发挥,尽可能设计出多样化、系列化的住宅环境方案,使住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经济条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住宅环境。
2.3 水环境评价的参与
由于住区水环境与人们的日常居住生活关系最为密切,人们的感受和体验最深,最具有发言权。因此,开展住区水环境评论活动有着广泛的公众基础,应充分利用多种大众传媒,如报刊、广播、电视、模型展览等为公众和居民参与住区环境的评价,发表对住区水环境建设的感受、见解并反映需求和意愿创造条件。评价的参与方式也有多种,如设立意见箱和电子信箱,邀请居民参加设计方案展示会、论证会、评审会,聘请居民为住区水环境监督员。
在住区环境设计与建设中,居民参与是很重要的环节,实践证明,把公众参与环境建设可作为一种规范化的程序,使其逐渐成为住区环境设计与建设的一种途径,这无疑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开发商、设计专家与广大居民和社会各界的长期探讨与努力。
参考文献:
[1] 《居民参与居住环境建设的基本模式》涂志群,黄 晖. 城市发展研究9卷,2002年1期
[2] 《论环境行为学对景观设计的启示》温荣玢. 山西建筑,第37卷第25 期
[3] 丁自峰《城市居住区水景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9 10
[4] 张 丽《现代住区生态水景中的水循环设计》规划师,2005. 3
全球化的同一模式使得设计走向了产业化与量产化的,新时期的中国也深受其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大量的西方建筑理论、设计思想不断涌入,使得室内设计有了更加多元的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室内设计师应该更加重视地域本土文化的内涵与其传达出来的地域特征, 在实践中不断吸取地域传统中的精髓,对他进行适当的改造与发挥。使其能够结合全新的社会生活环境,使其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进步特征。这也正是设计师应该追随的正确方向。
我们反思现代主义浪潮下的种种弊端,设计不能脱离支撑它的地域文化环境,对于不同的地域文化更没有同一的标准。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当立足时代。重视和深挖地域的本土文化内涵,吸取和借鉴地域传统中的精髓,使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得到长远的继承与发扬。
地域文化的相关概念
1.地域文化形成的相关因素
地域文化的形成取决于本土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以及社会环境。这几种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却又共同发展,创造出本民族、本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与风貌。
每种文明独特的地域文化,都会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进步。社会文化的发展是以社会物质生产发展为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它的意识形态同时又给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2.室内设计与地域文化
室内设计只有不断地吸收本地域、本民族历史遗留下来的种种文化痕迹,才能使其具有其独特的地域性。不同的民族文化和自然条件,造就了人们迥异的文化认同和审美习惯,这就是历史赋予人们无价的宝藏。
吴良铺先生曾经这样来解读地域文化――“地域性指最终产品的生产与产品的使用一般都在消费的地点上进行,房屋一经建造就不能移动,形成相对稳定的居住环境,这一环境又具有渐变和发展的特征。” 它是一个时间和空间概念,是“整个社区及全部历史作用的产物”。
古罗马神庙、欧洲的哥特式教堂、中国故宫等建筑都体现了各自的文化特征。因此,了解地域性文化在室内设计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和意境对室内设计师来说是一种必要的素养。
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1.立足地域特色、发挥时代精神
刘先觉先生认为当代建筑设计就如同一棵古老的大树分出了两支主干,在岁月的长河中根深叶茂。这些枝叶就好似是如今异彩纷呈的建筑流派与理论。而这两支主干则是支撑建筑发展的两种动力:其一是物质技术;其二地地域文化。我们在实践与历史的考验中发现,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并不会因国界的差别而受到影响。而建筑精神文化却因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立发展千差万别,这才造就了如今大千世界的异彩纷呈。全球化的时代性不应与地域性的文明对立发展,它们的发展是一个共生与融合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与向前发展的过程。传统的文化元素不应该被简单地借鉴与抄袭,而是需要依靠现代的审美与观念进行改造与重生。只有这样,古典的灵动方得以彰显,现代的元素方能够质朴而纯真。
2.继承传统精髓、融入创新元素
历史文化的积淀,是祖辈给予我们宝贵的财富。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单纯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从形态已经不能呢过完全符合现在生活的要求,但是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劳动智慧。大量弥足珍贵的元素、符号、语汇、思想理念和哲学精神经过与现在社会生活相符的改进与创新,已经成为了相当珍贵的文化要素,在室内设计领域发挥出重要的价值。
3.人文精神指引,自然和谐共融
室内设计的发展应该更加重视人际关系的研究。设计师需要更加系统地从多个角度对人与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室内环境与人之间存在着的互动的关系显而易见――人的各种需求影响着室内环境的形式与功能,室内环境设计也对人的行为进行指引。能够与人“对话”的室内环境设计应该重视人的物质与情感需要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
结语
面对未来新的发展契机,我们应当具有兼容并蓄的博怀和发展眼光来面对新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但也应当注意中国特殊国情并且努力彰显本民族文化的魅力。正如著名的室内设计大师王琼所言:“特定的生活空间、生活方式产生的地域性风格更为自然一些”。植根于地域文化土壤中的室内设计,才能被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
关键词:教材建设;采矿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081-02
一、采矿学教材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
教材作为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对课程内容体系的集中反映,同时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采矿学》(第2版)就是在近10多年中不断的教学实践、研究以及改革中逐渐形成的,对采矿工程专业课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全球采矿行业的蓬勃发展,采矿技术不断更新,逐渐从之前的以机械化和大型化为主向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转变。目前,国外普遍将为环境设计理念为基本出发点,把生态化开采作为矿山设计的主要内容,矿山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和保护。因此,传统的采矿方法和设计理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2]。
新的采矿技术和设计思想,对从事采矿工作的人才无论是在知识结构上还是思维方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矿学》就是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对采矿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凝结了15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众多业内人士的反馈意见,系统研究分析了欧美和我国典型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及其教材的特点和优点后,形成的教学成果[3,4]。
二、教材改革与建设目标
《采矿学》教材改革的总体建设目标:以教材为载体,推动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不断提高采矿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使之适应采矿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
针对内容设计,《采矿学》(第2版)融入了目前世界上最新的环保、节能、高效采矿方法和理论。鉴于目前政府鼓励海外矿产资源投资建设以及越来越多的矿业人才走出国门,参与到世界的采矿潮流中,所以以往的采矿教学内容必须改变,既要满足国内矿山技术人才的需要,又要与世界国际性人才接轨。《采矿学》再版就是着力解决21世纪采矿专业知识结构与数字化、信息化、国际化和生态化之间相适应的问题,实现工艺技术、采矿方法等传统“硬技术”与技术经济决策、数值模型以及生态化开采、开采方案优化等“软科学”并重,同时兼顾国内、国际相关理念和方法,并充分显示国内外在矿业领域应用较成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实践上,《采矿学》以解决采矿工程专业课教学有的矿山三维空间概念(矿体模型以及回采空间布置)和工艺时序(采矿方法和回采时空顺序等)概念难以建立以及实践性强的难点问题为目标,在教学中,运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采矿工艺三维模型、实际矿山的数值模型数据库以及专门为教学研发的优化设计软件,使学生尽量快速牢固地掌握采矿工程空间布置结构、回采过程的时空先后顺序以及相互关系。同时学生通过使用提供的软件可以进行近于实战的优化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应用课堂知识的能力。
三、教材建设特色
《采矿学》教材建设在内容设计以及理论研究上具有显著的时代创新特色。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为环境设计理念逐渐走进公众视野。造成当今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矿山开采,在整个资源开采过程中,大量的地表被剥离、地下水位下降以及地下水严重污染、尾矿库和排土场的沙尘飞扬、土地重金属污染等,为了控制矿山环境问题的恶化,国外政府对矿山开采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以保障环境,但大多都还停留在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环境保护,本教材中提出的为环境设计理念思想中一个关键点就是实现源头减量,即在矿山设计初期就将环境问题考虑进去,同时把技术经济评价、决策和优化等“软科学”作为与矿山开采同等重要的环节融入到新教材中,形成了一个适应时代特色的、新的采矿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在体系结构上,《采矿学》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不再是对新技术、新思想的简单组合,而是从整个采矿工业和采矿方法出发,将理论知识、技术方法等进行融会贯通,使之形成一个完整体系。比如在矿山生产设计优化中,首先以矿山开采的基本特点为基础,结合已经成型的且较为成熟的理论算法,进行矿山优化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将经济决策作为矿山优化的目标,量化生态压力,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约束条件;同时,以整个矿山生产工业为线索,在不同工业环节进行展开论述,包括设计思想、运输工具调度配置、炸药型号选择等。在实践上,从软件的开发到三维模型的应用都让学生参加进来,首先在思维形式上树立起全面观,在教学过程中,将实际矿山建立成数字模型,通过软件教学对矿山生产的每一个工艺环节都进行现场模拟,让学生如亲临现场,有效解决了学生建立三维立体感的困难,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材建设成效
《采矿学》(第2版)从教材结构安排以及内容设计上,都凝结了东北大学采矿工作者们过去十多年里中在教学研究、实践和改革方面的心血。东北大学《采矿学》教材自出版以来,获得各种教学类成果奖:《采矿学》第一版被批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4年由该教材编著者王青教授主讲的采矿学课程获“东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和总结,该课程2008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得到学校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2009年申报“课程建设成果及其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的佳绩。在上述课程建设项目建设的支撑下,以及多年的教材建设和课堂讲学经验,结合在校生课堂反馈和毕业生的工作经历反馈,对《采矿学》教材在内容和结构体系上进行重新改进和编著,《采矿学》再版并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于2011年4月再次出版发行。2012年,以《采矿学》教材建设申报的教学成果――“《采矿学》教材建设”,同时获东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辽宁省教学成果(教材类)一等奖的好成绩。2012年,我专业同时被教育部评为采矿工程“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重点建设专业,配套“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2年底,综合教改项目再次获得东北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5月,《采矿学》第二版被列入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4年6月和9月,“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分别获东北大学本科教项目立项以及辽宁省教改项目立项;2014年7月,“《采矿学》教材建设”教学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材成果二等奖,根据教材内容建设的网络平台获得东北大学优秀网络课程二等奖;2014年9月,采矿学网络精品课程获“辽宁省教育软件大赛二等奖”。
五、成果应用
《采矿学》第一版作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规划教材,在2001年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统一发行,首次面世,其内容和结构上的显著创新逐渐得到我国采矿教育界和工业界的认可,发行量不断增加,成为许多大专院校教学、公司培训的教学用书以及广大采矿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截止2011年,《采矿学》第一版先后印刷九次,印数高达25000余册,其发行量之高在同类专业教材中实属少见。应广大采矿同行要求,根据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以及相关反馈意见,同时针对该书出版以来采矿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原教材进行了重新整理和编著,融入新的时代特色。由于新教材的独特构思,《采矿学》第二版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于2011年出版发行。由于第一版已经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加上第二版具有的显著时代特色,其发行量剧增,截止2013年,已印刷了五次,总印数高达23000册,成为冶金工业出版社近两年年度出版的所有书籍中发行量最大的教材。据出版社不完全统计,订购《采矿学》教材的有东北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包括福建、贵州、重庆、甘肃和浙江等地的学校和企业。《采矿学》已经成为一部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专业教材,在现代采矿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青,顾晓薇,邱景平,孙晓刚.《采矿学》本科专业教材建设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31-33.
[2]顾晓薇,邱景平,王青,孙晓刚.采矿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205-206.
关键词:低碳概念;建筑设计;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新时代新建筑的设计也有新的要求,建筑师的责任不在仅仅是建筑整体设计,还需要对低碳生活进行一定程度的设计。保障建筑的安全性作为设计的基础,低碳生活的加入代表着人类生存质量的提升。在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师的理念决定着建筑能否得到长远的发展,代表着设计时的设计质量、格调和品味。在大城市中,需要以扩张性建筑为目的,坚持环保理念,保护生态环境,科学化的合理利用有限资源,给予建筑行业树立优秀的低碳形象,保障低碳环保的建筑设计概念实施。
1 目前我国低碳概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1.1 从建筑环境保护的角度去思考低碳建筑设计
目前许多建筑设计中的低碳设计在建筑规划设计中体现形式为,注重建筑周边环境的保护,并且做出具体的分析和改善,让建筑和周围环境达成和谐统一的形式。利用建筑物的低碳设计带动建筑周围的生态环境,利用建筑物周围的生态环境设计建筑的地毯设计,以此来体现地毯设计和生态环境的良好互存关系。在进行建筑低碳设计的时候,需要增加其率面积,加大建筑周边植被的密度。尤其是在城市建筑设计方面,更是应当加强科学规划交通线路,科学的调整城市的绿化环境分布情况,利用各式各样的方法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更好的提升建筑周边的环境绿化设计,进而实现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
1.2 从材料的角度去思考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
从材料上体现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主要分为两点。第一种是利用绿色环保的材料对建筑进行装修和盖建。目前许多的建筑行业中,使用的混凝土会散发出对人体有负面影响的氡气,人造材料中往往会散发出大量的甲醛,这些材料既没有起到环境的保护作用,还对人体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从城市建筑的角度来看,建筑的主要结构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水泥的能耗比较高,也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尤其是在混凝土进行拆除的过程中,废弃的材料往往很难得到有效的处理。从材料的使用上来看,材料的使用方式不恰当,极易造成许多的环境破坏隐患。对此,在材料的选择上就需要使用恰当的材料,尽可能的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材料,材料的选取需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去思考。第二种是通过材料的使用效率来体现低碳环保设计。在低碳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材料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设计,尽可能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大的利用率,让材料的使用真正的满足低碳要求,可以从建筑垃圾的减排入手,尽可能的减少材料的浪费,扩大资源的利用率,节约材料,实现环境利益的最大化。首先可以保持建筑设计整体和室内设计的一体化,最终达成设计的原始医院,进而让建筑结构要素尽可能的减少,以此来降低材料的用量,达成建筑能耗最低值。然后可以通过掌握材料的特点,更好的将材料运用于合理的地方。最后可以选用具备高耐久性、低碳、环保、节能的新型材料,例如具备可再生性且重量较轻的钢结构构件。这类材料不仅仅在搭建的过程中能够体现重量较轻的特点,还能够让施工环节最大程度的体现材料的节省,使施工周期大程度缩短,进而有效的控制施工成本,真正的体现施工材料浪费现象的控制效果。
2 低碳概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2.1 低碳建筑材料的使用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建筑材料层出不穷,有许多的低碳建筑材料被广泛的运用于建筑设计当中,这不仅仅能够节省建筑的成本,还能够有效的体现绿色环保,有效的降低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并且还能够间接的提升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建筑对人体的危害。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安全为主,环保第一的建筑观念,尽可能的使用可循环、可再生、节能环保能力强的建筑材料,根据工程的成本需要,尽可能的避免污染量大、耗能高的建筑材料,如此便能够有效的控制建筑物的二氧化碳、氡气、等有毒有害气体的释放量。利用低碳建筑材料还能够考虑到原本的生态环境和地域性,尽量醉熏就地取材的用料原则。
2.2 提升能源利用率
提升能源利用率是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重点,高效能源能够真正的体现建筑材料的节省,降低建筑资源的浪费,进而实现建筑设计中节能环保的理念。根据目前的建筑实际情况来看,许多的施工方法和建筑管理体制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进而对建筑施工中建筑资源的浪费造成严重的影响。对此,想要真正的实现能源高利用率,真正的实现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环境保护,首先需要将建筑设计的着重点放在能源利用率的改善上,实现建筑资源的高效利用率,科学化、合理化的分配相关的资源,让低碳节能建筑的施工技术得到合理的改善,将建筑管理体制进行合理的优化,进而规避资源的不必要浪费,真正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建筑空间的高效利用
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也是关系到建筑设计中低碳概念的重要要求之一。科学化的减少建筑对土地的占用面积,体现空间资源的高利用率。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还需要充分考虑低碳概念,科学化的设计房屋的建筑标准和建筑面积,真正的实现建筑耗能的降低,提升建筑空间的使用率。在建筑设计过程当中也不能盲目的追求低碳空间概念,而忽视的建筑功能的使用情况,低碳建筑的设计前提必须是建筑具备完善的基本功能和安全性能,确保建筑的安全使用和使用寿命为基础的时候,便可以着手于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优化建筑设计方案。对于新型的节能材料的使用情况来说,需要从完善的建筑系统管理等多方面着手,减少建筑费用,提升环境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
3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低碳概念的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概念之一。低碳概念需要贯穿于整个建筑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当中,设计到建筑设计的每一个小“角落”,我们应当从“低碳建筑材料的使用”、“提升能源利用率”、“建筑空间的高效利用”这三个方面来体现建筑设计的低碳概念,进而真正的实现节能减耗、资源再利用。
参考文献
[1] 杨新安.低碳概念细啊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4,1(05).
【关键词】光环境;照明方式;色彩
由于光科技的发展与普及, 现代建筑的室内光环境具备了丰富的语汇,在提供普通功能照明的同时,光塑造的环境开始向精神层面发展,用艺术的照明手段体现照明内涵,催生室内不同空间的个性特征,贴切地烘托出鲜明的空间气氛。室内空间的组织在完成功能需要之后,最终要实现与人的情感交流,这种情感通过视觉及身体的体验而转换成空间性格知觉。不同的空间给人的感受不同,形成特定的空间性格,空间设计正是要追求空间性格的差异,追求特定精神需求的空间气氛,满足人们丰富的空间心理知觉感受。空间与光环境具有近似的一面,都具有体现精神化的特质, 空间与光环境融合会提升其精神含量。
1、光环境的设计
1.1天然采光
从设计角度来讲,天然采光的意义可能所有人都知道。良好的自然光环境对人的生理、心理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天然光的利用还有节能、绿色、环保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实现良好的天然采光,需要很多方面的合作。从专业来说,首先要有城市规划。规划中应重视、优先考虑天然采光,这样才能为后续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然后,在建筑设计上,在满足必要的日照间距的要求后,考虑天然采光的效果,才能够往下进行更加深入的光环境设计。影响建筑采光的因素有建筑间距、方位、所处纬度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同时,室内各种不同功能的空间、相同空间的不同区域又有着不同的采光水平要求。更细致一些,对于采光口的位置、朝向、尺寸,窗的构造、形式、玻璃是什么颜色等等这些问题都给予考虑后,才能够进行合理的天然采光设计。根据所处空间的特点,预计根据时间的推移建筑空间内形成的不同光影效果,可充分利用采光窗、各种不同透明度的新型材料,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自然光线“导入”室内空间中,营造令人愉悦的、与众不同的室内光环境。同时,采用计算机软件模拟的手段,在满足建筑采光设计标准的开窗率、窗地比、采光系数等的要求后,可以直观的观察天然光环境的情况,以指引进一步的设计与调整。要获得良好的采光,必须经过科学的设计和计算。天然采光由于具有丰富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使其塑造的空间充满着无限的惊喜与可能。
1.2人工照明
照明设计,一般来说有照明数量和照明质量的要求。根据《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的要求,不同空间、不同区域、不同作业面的照度、维持平均照度、亮度对比等的要求都不尽相同。从人使用的舒适性角度出发,人工照明设计要考虑光线的均匀度、眩光的情况;从节能、环保的角度出发,要使用光效高、寿命长的光源;从营造建筑室内氛围的角度出发,照明方式的选用、显色指数的高低、计算机中控系统的介入,照明已经远远摆脱了原来只为了“照亮”的使命。由于具备高度的可调性,光线成为了渲染建筑室内气氛的重要手段,设计师手中也多了一个重要的工具。通过控制光线的亮暗、大小、虚实、强弱等,空间可获得抑扬顿挫的起伏效果,营造复合、丰富的室内空间序列。光线这一塑造空间的元素也越来越为设计师所重视。
2、照明方式的选择
照明方式可分为一般照明、重点照明、分区一般照明、混合照明等。光环境要求不高的室内空间,如教室、办公室、超市等场所多采用一般照明的方式。但在大部分的现代空间照明设计中,广泛采用的是混合照明方式。这一方式把整体照明与局部照明有机结合起来,使室内空间产生千变万化、生动活泼的效果。设计时根据不同的空间功能采用不同的照明方式、光源及灯具类型,通过运用不同的光源、光色、照度等变化,来制造气氛和意境,达到调节和改善空间效果的作用。光在聚焦视觉重点,突出核心形态方面是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视觉焦点能打破空间均质化所造成的单一形式的视觉现象,防止产生视觉疲惫。其手段是运用视觉感受的差异性原则制造等级偏差以强烈地吸引视觉的注重力。光集束于某一点,从而降低其他区域的亮度达到突显目的,使主次轻重一目了然,空间重点得以强化。如家居空间中的卧室,整体采用间接照明方式,局部照明选择和室内空间相协调的灯具,不仅可以增加室内光线的层次感,还可使房间显得温文尔雅,让人放松。西餐厅中,方向可调、照明范围准确的射灯可以让就餐者看清桌上精美的食物,勾起食欲;但座位上、通道间,仅由小功率的筒灯提供刚好能够辨识的照度,营造出舒适、惬意的空间环境。
3、照明对色彩和材质的影响
3.1 照明与色彩
室内色彩与光有着密切的关系。所有物体都必须具有足够的亮度才能呈现出其本身的色彩,人的眼睛才能有对颜色的感觉。因此,可以灵活的用光的光色、亮度和室内装饰材料的质感、色彩相配合形成适宜的环境气氛。同时,由于不同光源的显色指数不同,在不同的室内空间中就要从物体色彩的还原程度要求来进行设计。红橙色的暖光常用于餐厅、面包店、农贸市场,让食物看起来更加新鲜;蓝绿色的灯光则常用于游乐场所、惊悚电影的场景中,用于渲染恐怖的气氛。服装专卖店中则要注意采用显色性高的光源,让顾客能够准确的选取心仪的颜色。在构成室内环境的种种因素中,光的运用非常重要,它能够扩大或缩小空间感,既能形成幽静舒适的气氛,也能烘托热烈、欢快的场面,能使室内的色彩丰富有变化,也能使活泼的色彩平板失去活力。
3.2 照明与材质
有时为了改变空间氛围,丰富与改善造型的某些要求,也可利用光的变化分布来创造各种视觉效果。室内装饰中常采用灯光,配合织物、配件等去处理室内背景,利用灯光的色彩及织物、帷幔、地毯对室内空间进行虚拟分隔,形成吸引视线的区域。较为凌乱的小空间中,可用较亮的直射灯将墙壁上的挂画突出为视觉中心,将人的第一注意力吸引到那里去。凹凸不平的文化石墙面,可利用洗墙灯营造的光影效果突出饰面的纹理,强调存在感。不同材质的表面,对光的反射系数不同。粗糙的表面将光漫反射到四面八方,而光滑的表面能将光线进行定向的反射,精心的设计能够产生迷幻的效果。
4、结语
光环境设计直接作用于室内环境气氛,同时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影响。光环境设计通过对天然光和人工光的控制,采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分布形式、不同的光影效果来美化环境,烘托气氛,增强空间层次感,已经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设计手段;光与空间的关系,也逐渐被设计师重视。光环境的创造要充分考虑室内空间功能、照明效果以及艺术审美性的要求。优秀的光环境设计,在表现空间、调整空间的同时,还能“塑造”空间。
参考文献:
[1]陈莹.商品展示空间的光环境设计[J].大家,2011.17.
[2]龚苏宁.当代室内灯光设计的发展因素研究[硕士论文] [D];东南大学;2004
关键词:网络;传播;公共空间;公共艺术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66-01
在信息科技传播时代,运用各式各样的新媒体来进行工作,是各个领域工作的趋势和潮流,艺术创作也无可避免。在谈及新媒体时,其环环相扣的每一个环节,犬牙交错的“界面“生成出了无限的艺术空间。让艺术家最感兴趣的当属网络传播中的公共艺术了。
一般人多认为公共艺术就是城市雕塑和建筑雕塑,还有人进入这样的误区:认为一些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是公共艺术。所以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公共空间概念,什么是网络公共空间,以及什么是公共艺术和网络公共艺术。
一、公共空间与网络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这个概念是理解公共性、公民、民主等概念的重要切入点。公共空间从社会学中的公共环境开始,在西方的公共空间或村落自治的发展中,公共领域的拓展是以个人的自由、权利和批评精神为基础的。“公共性”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产物,是对作为公民的人的基本权力的肯定。而公民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是和民主政治相关联的。一个理想的公共空间,必须由这样的两块构成:即自由平等公民的互动以及互动方式是理性讨论和沟通。
在网络时代,公共空间则由现实世界延展至网上虚拟世界。这就构成了网络公共空间,其实是公共空间的一个支流。网络公共空间的关键要素是开放性与交互性。在虚拟的空间里,世界各地不同阶级、不同社会身份的人互相联系,在网络上自由交流、交换信息,从事网上活动。网络公共空间的沟通活动,虽然是以网络为中介,但是却容许个人与个人之间密切接触,具有很强的交互性。
二、公共艺术与网络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的中文名称来自英文Public Art,有时也译为“公众艺术”。在开放的空间之中,能够让公众欣赏、参与、使用的艺术品、艺术活动、艺术行为和艺术设施,都可以称之为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概念“不是对艺术表现的载体(物质性媒介种类)或艺术语言的形式特征及风格的某种界说,而是指向艺术表现的社会和文化价值倾向,抑或艺术面对社会所服务的对象及其特性。”公共艺术的评价方式与纯粹的艺术家的个人的意志是不同的。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公众的地位在艺术界备受重视,公众在艺术活动中也不是一再被动,而是积极参与。所以,公共艺术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范畴,而且成为一种环境设计,主旨不再是表彰名人,而是更接民百姓。
网络公共艺术的出现,是一种类似于哈贝马斯所言的公共空间的第四空间,体现出经典公共领域概念的公共性意义的同时,促进了小众话语和个体话语的传播。而大众――网民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为网络广告性提供了强力支持,对于促进网络公共艺术的发展也有极大作用。还有,新兴艺术媒体的发展,比如数字化的互动,虚拟现实等在网络艺术中的应用,使得网络公共艺术生机无限。
三、网络公共艺术案例分析:
例一:现在国内的搜狐、新浪等网站flash等也有公共艺术的特点。在网易视频栏目中的“拍客“专栏中,打出的宣传标语是“不做看客做拍客!用镜头记录生活中的凡人琐事,不仅是传播者,更是发起者。让下一次网络因你而轰动,让下一个污点因你而洗清。做有态度的拍客,做事件的发现者,互联网因为你而丰富多彩!”一般作品点击率很高。细分的栏目有“重磅推荐”、“搞笑猎奇”、“微电影”、“科技时尚”、“游戏动漫”等。与传统公共艺术比较,具有公共艺术的特征,又有网络这一虚拟公共空间中公共艺术的特殊性。
(一)公共性。公共艺术创作者可以使任何一个网民;作品内容体现社会关怀,以及对待社会问题的态度。
(二)大众化。公共艺术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和公众合作交流、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艺术家的个性不再重要,他的工作是在个人的创意与公众意愿之间找到接受点。“拍客”中的娱乐性、对他人隐私的好奇、动漫画为各年龄层次人等所接受,都明显反映出来了。
(三)交互性。公共艺术的理想化形式应是能够让公众继续参与、交流,实现交互功能。网民可以参与创作、参与评论,同时也参与传播。
(四)形式的综合性。各种公共艺术的高度集中,使得文字、绘画、戏剧、音乐、摄影等的界限被打破。“拍客”就是这种打破下的新的公共艺术形式。所以网络视觉传达设计的题材丰富,表现形式宽广,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容易形成强烈的感染力。同时,信息的传递、点击率的作用也可进一步调节人际关系,改变生活环境的作用。
例二:关于韩国62集系列卡通动画短片引起了世界性的反响,各国媒体有不同的看法:“美国《纽约时报》把《倒霉熊》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他们认为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正如这个倒霉熊练跑步机时所期待的,前面总是晃动着胜利的幻想,但是结局注定是失败的。俄罗斯《消息报》则认为,倒霉熊是孤独的俄罗斯的象征。俄罗斯要重新找回伟大国家的梦想,只有像倒霉熊一样,依靠永不气馁的精神,自力更生才能成功。而法国《费加罗报》则是通过倒霉熊指代法国年轻人就业前景的危机,绝妙地讽刺了法国年轻一代新生力量满脑子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个人事业的向往,初出茅庐,野心勃勃,但是等待他们的只有对自己造成伤害的结局。”表现出韩国人的对现实的深刻的理解力以一种世界性的价值判断力。从以上的一段文字来看,《倒霉熊》从网络出现,在网络进行传播,获得了世界的认可,它的广泛传播使得这一形象具有了全人类的意义。
韩国动漫产业进入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s)、游戏(Game)三位一体时代。在韩国,动画产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原创动画昙花一现后进入70年代的萧条期。自身创作能力有限的韩国开始从国外引进漫画和动画片,市场被日本、美国的动漫作品大量充斥。从80年代开始走自主发展道路,本土动漫逐渐复苏。网络动漫在ACG时代的韩国盛行一时,得益于韩国以网络和数字媒体技术为依托的动漫产业发展战略。著名卡通形象多来自网络动画。Flash短片成为推广卡通形象的重要手段,卡通明星往往因为动漫作品的传播效应而为大众广为接受和喜爱。就像上面提到的,《倒霉熊》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的全人类意义,而且在于在消费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多种新媒介传播的影响。网络和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成为动漫产业的驱动力。新兴数字应用的推广扩大了动漫产业的新媒介通路。在其中,网络艺术的公共性和多种形式综合运用也获得表现,人类在新媒介面前表现出的兴趣和欣喜也能够获得理解了。
参考文献:
[1]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当代公共艺术文化及价值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关键字:设计;方法;建筑方案;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建筑方案设计是有针对性的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对空间环境建构的过程,是指为满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人们对它的视觉感受的要求、对它的使用功能的要求)而进行的建筑创造和出品。每一项建筑设计都是从无到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最形象化、具体化的一种表现过程。
1建筑行业在设计方案过程中的现状
建筑方案设计工作是一项对空间想象和立体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工作,但在学习当中很多建筑师没有对这两方面予以重视,导致此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比较低。且在实习培训阶段,都是由导师指导学生完成建筑设计,存在着许多的干扰和不自主性。设计过程中耗力、耗时且效率不高,严重影响了设计人员的能力。
2理解并掌握任务书
2. 1理解任务书
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很好的把握和理解设计任务书的内容。设计人员的脑海中要有一个整体构架:第一,把任务书的设计目标和设计概念明确出来;第二,了解项目的规模,对地理和建筑环境等条件和内容进行调查,与建筑的使用功能结合起来。去了解和查找相关的知识,严格按照调查的内容根据实际的情况解决问题,把资料完整的罗列和整理好;第三,务必要仔细全面的阅读任务书,与此同时记录好项目的特殊功能和特殊要求等内容,避免遗漏和疏忽。
2. 2掌握任务书
要想全面掌握的任务书,最重要的是消除或减少在重点内容上出现的设计思路和方向的偏差。要把设计要点把握好,抓住设计的重心并围绕这点去进行设计图纸以及施工,最终设计出符合项目的设计方案。
3设计方案的起步
一般情况下建筑方案设计工作的流程,大部分都是要从依照群体、环境、细部、个体设计这四个环节入手。在进行个体设计前,设计人员应首先做环境设计,对总体平面的规划要科学全面地考量,为之后的个体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此时,设计人员不但要对外部因素加以注意,还应该考虑到建筑的内部构造条件对总体平面规划的限制 。实际上建筑方案的设计就是创作建筑的形象,但是往往是在某种特定客观环境下的建筑施工,因此还要考虑建筑所处的地理环境。此外,阅读任务书的过程当中,工作人员也要把条件以及地段等空间概念考虑其中,从而判断最终所设计的总平面图是否符合合理的要求。
总之,要把各种因素对建筑方案设计所产生的影响全面综合的考虑到,抓住每个设计阶段当中的矛盾中心点。要在不断地检验和实践当中去进行建筑的方案设计。实际上整个设计工作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在这样不断地冲突和矛盾当中设计出更好的建筑方案,不断地理想化、完善化,按照项目设计的要求设计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建筑图纸。
4设计方案的形成
事实上成熟的设计方案是在不断的产生和解决矛盾的过程当中形成的。在每一个阶段当中,工作人员需要有针对性地讨论和研究不同的设计问题,这些阶段并不是分离割裂开来的,每个阶段都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关系。接下来简要地围绕着这些设计阶段展开讨论:
4.1单体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同步
整体的建筑设计工作的出发点以及切入点是环境设计,而单体设计同它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把环境的设计问题考虑到,同时还应当要把由外部条件所产生一系列的制约和影响因素考虑到其中。要进行全面、整体的多方位的思考,方能使单体建筑设计在创新上有不同的崭新的观点。因此,在设计之初,设计人员就应当把同步思维运用到其中。
4.3各层平面设计的同步
在做某些建筑的设计时要把若干层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去考虑。例如设置卫生系统、选择结构类型、设定垂直交通体系等等。同时,工作人员还应当把建筑室内的空间效果融入其中去设计。除此之外,设计某一层面的同时,还必须把上下若干层的平面形式和面积等问题综合考虑到。只有把设计同步和相互调整做好,才能把设计目标的要求做到出类拔萃、与众不同。
4.2选型和建筑设计的同步
以前,在设计建筑方案时,很多设计师常常是依据房间的面积去组合与设计空间,使得空间的大小变得杂乱无章。因此设计人员应当树立一个正确完整的整体结构观念:把大致的功能和布局初步确定好后,第一要给此平面框架建立一个合理全面的结构体系网,能够有效的把建筑的平面和结构结合在一起。这不是要把之前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和布局给打乱掉,而是要将每个房间的平面形态整理合成为一个更加正确合理的结构系统,为最后的平面布局形成一个更符合逻辑、更有秩序的结构。
5推敲设计方案
在设计建筑的方案的前期,工作人员应当对任务书进行一个逻辑而系统的分析,全面快速的把任务书的相关内容吃透。在设计工作开展时,不能仅把所形成的平面方案放在首位,而是应当把项目的平面布局和功能分析这两项内容兼顾到。可以现将设计人员脑海中那些不稳定、模糊的的设计意向用手绘的方式记录和保存下来,成为一个能够被应用的有效的实体图形,伴随着思考深度的增加以及设计工作的不断进行,之前的草图也会渐渐变得清晰明了的。经过实践表明,这个办法可以使设计者从头至尾保持着不断创作的自发行为和激情,有效的激发了创作人员的灵感。此外,所有的设计问题基本上都会在思维活跃的时候被剖析与分解,之后的设计工作也会不断地顺利进行。从而不仅提高了建筑施工的效率,设计质量也会得到提高和保障。
总之,在前期进行设计建筑方案的工作即设计人员在创建概念以及构思设计时,要采取图表与思维相结合的方式去设计,通过捕捉灵感并将其绘制出来,从而实现设计方案结构的不断深化深入。
6 设计方案的表达
设计建筑方案的工作是涉及方面比较广的工作,常常有以下几点特征:(1)方案设计会因技术的因素产生问题。建筑跟纯粹的艺术是不大相同的,它需要把抽象和形象思维相结合,要在符合逻辑的基础上去不断地大胆地设计创新。(2) 社会的审美观念以及流行风格等因素会制约建筑方案的设计思维。(3) 开展设计工作会因项目经费、使用功能等这些因素所影响与制约。因此,要在人们能够接受的程度上进行建筑设计的创新理念。
实际上运用设计语言能力来表达设计的方案,这个表达并不是仅指那些你可以掌握的书面资料,而是指没有被修饰过的、更为接近、更为原始的设计师所要表达的本意。这不但是设计师不断实践的汗水和成果,还是表现其艺术修养以及学识的最好的方法。建筑设计师职业活动的基础是他的表达能力,这个能力会因艺术沉淀、教育程度、个性等因素所制约。表达设计构思的方式又很多的种类,可是不管采取哪种方法,到位的功能分析、扎实的技术功底、结构选型知识、素描速写能力、制图规范的全面掌握、运用色彩的水平等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能。要把能力和思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两者更好地融合,才会在处理建筑方案设计的问题时更加迅速快捷。
7 结束语
总之,只有在不断地工作和学习中,总结和吸取自身的设计经验与得失,建立一套完整的构建体系和成熟的建筑方案设计方法,以及不断地积累这方面的各种资料和专业知识,建立正确良好的设计观念和设计习惯,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建筑设计的素养,从而为未来将建的建筑提供更好的设计图纸,更好地实现建筑作品的“经济、实用、美观”。
参考文献
[1]黄智.浅谈建筑的方案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4)
[2]王辉;吴龙洙.建筑设计方法分析[J].中国房地产业.2011(02)
[3]曹光.黎志涛的建筑方案设计方法及启示[J].浙江建筑.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