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无论从理论角度研究,还是从实践角度探索,都是一对联系远远大于区别的概念。只有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把握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之间的关系,才有助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工业化是18世纪60年代后,随着英国的产业革命使机器逐步取代手工劳动而诞生了近代工业后才出现的一个名词。
首先,工业化是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从不同角度可作不同的理解。
对工业化一词最为流行的解释是将工业化描述为: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连续上升的过程。这是着眼于工业发展角度给定的定义,强调工业化的过程本身就是工业发展。有的学者将工业化定义为:一个国家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或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的转变过程。显然,这是着眼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变给定的定义,强调的是通过发展工业,使一国的农业部门转向工业部门。有的学者认为:工业化是近代工业通过自身的变革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使国民经济以至整个社会都得到改造的过程。这一定义着眼于对工业化内容的全面把握,强调工业化概念的综合性。东方学术界往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认识工业化的内涵,或者认为工业化就是现代化,或者认为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工业化。此外,有的学者强调生产的物质结构变化,着眼于生产要素的投入组合与产业关系的变化来定义工业化。由此可见工业化内涵的丰富性。笔者认为,工业化是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中心向以工业为中心的转变过程。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在运用新科学技术基础上建立起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的门类齐全、结构和分布合理的工业体系;是工业地位上升,超过农业;三是在经济发展中能为其他部门提供先进的科技装备。
其次,工业化是个综合概念,有着特定的层次性规范。工业化是个有着复杂而深刻内涵的综合性概念。例如狭义的工业化概念解释为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广义的工业化概念则是指工业化作为一种特定的历史过程,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影响和导致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变化。
如果从广义角度理解工业化的内涵,工业化的基本涵义由浅入深可呈现以下四个层次:一是工业本身的发展;二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三是社会经济突出的变革;四是文化层次上的变革。
再次,工业化是个动态概念,必须在过程中理解。尽管上述诸表述的着眼点不同,但存在着一个明显的一致性,这就是工业化是个动态概念,工业化是个过程。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就将工业化划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相互衔接的发展阶段,并给定相应的检验指标。
从城市化的水平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10%为初期阶段,30%为中期阶段,70%为后期阶段。认为工业化是个动态概念,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即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或地区,工业化的标准是不同的。例如我国就是将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标准主要界定为人均GDP30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至30%。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其中“新型工业化”就是着眼于时代特征,以可持续增长和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标准的工业化。
最后,工业化是个实践性概念,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艰辛才能实现的
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看,近代工业化发生于产业革命过程中,英国自18世纪60年代开始至19世纪30年代末基本完成,历时近一个世纪;近代工业化在世界各国之间的差距很大,即至今日,仍然有许多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近代工业化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国民经济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至于现代化工业,只是极少数发达国家才得以实现。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经历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一批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工业产业,但从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看:机械化、半机械化劳作在农业生产中并不占主导地位,几千年一贯制的手工劳动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或根本性转变。中国总体上还是一个商品经济尚欠发达、市场经济体制尚待进一步完善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在这样一个工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走“新型工业化道一路”,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农业产业化是改革以来农村出现的新生事物。关于农业产业化内涵的界定,理论界同样没有统一的认识。在我国改革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过程中,虽然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颇有争议,但基本上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共识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经济;二是要按产业系列发展农村经济;三是要实现农工商一体化;四是要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实现由落后的半自给自足的农业向现代商品农业的转变。据此可将农业产业化表述为:在稳定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区实际,围绕本地的重点产品,实现该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种养加工、农工商、销一体化经营,达到产业区域化、经营市场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的目的。从而使农业真正走上城乡优势互补、产业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显然,这是一个描述性概念。
将工业化内涵的一般表述与农业产业化内涵的一般描述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在工业化的内涵中,更多地是强调“转变”与“过程”,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中,则更多地强调运作的条件和组织形式。据此,与工业化概念相比较,农业产业化概念是个相对“微观”的并且操作性极强的实践性概念。
从联系角度看:在英文中“工业化”与“产业化”是不加区分的,统称为Tndacbrialization。在中文的译文中,也将Tndacbrialization通译为“工业化”或“产业化”。也就是说,作为动态名词,工业化与产业化之间的区分不具有国际性,是中国人在改革过程中赋予二者以不同的内涵。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联系,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业产业化是一国工业化的核心内容。如果仅从产业化讲,一国的工业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工业产业化,二是农业产业化。实现工业化,就是要实现一国的工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只着眼于工业产业化的角度考虑问题是不完整的。从我国的实践看,工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无论从产品的销,还是从企业组织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程度,都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但是,我们仍然不能说我们已经实现工业化,甚至不能说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其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还很低,农业生产目的的自给自足性、生产组织的分散性、生产方式的手工劳作性等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转变,还更多地保留着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特征,作为工业化主要内容之一的农业产业化,还制约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其次,农业产业化是检验一国工业化实现程度的客观标准。虽然对一国工业化实现程度的检验标准是综合的,但对于一个实施“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产业化的实现程度无疑是客观标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工业化要求一国的农业产业也要向工业产业那样实现市场化、社会化、系列化,使农业产业化发展在经营理念、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等诸方面与工业的产业化程度相适应,以实现工农业两大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因此,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程度,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反映了一国工业化的进展程度,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现代化”水平,集中地体现一国工业化的水平。再次,只有形成农业产业化才能最终实现一国的工业化。工业化不是一个孤立的结果,也不是一个单一的进程。一方面,一国工业化的最终实现依赖于农业产业化的最后完成,没有农业的产业化就没有一国的工业化;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对一国工业化的实现具有加速作用的同时,它自身作为结果,也将最终完成于一国工业化的进程之中。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支撑体系 研究综述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产业支撑,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有其自身的支撑体系。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提出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以来,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实践,理论界对农业产业化支撑体系的认识与研究也不断向前发展。
一、对农业产业化支撑体系的总体论述
根据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对农业产业化支撑体系的系统论述,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业化支撑体系的现实意义、体系构成和构建三大内容上。
1.构建农业产业化支撑体系的现实意义
吴群认为,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积极探索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大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中介组织管理不完善、发育不健全、行为不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部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在农户与加工、营销企业之间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管理体制不适应,扶持政策不到位,人才、技术、资金缺乏仍然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现代农业已不能单纯依靠农业自身内部的力量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而是需要依靠一整套完备的适应农业产业化的支撑体系来推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化支持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运作水平,对于建设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农业产业化支撑体系的构成内容
对于农业产业化支撑体系的构成内容,人们的看法各有不同,择其要义,大体上有“四分”、“五分”、“七分”、“十分”之说。
曹文志认为农业产业化支持系统至少包含区域基础支持系统、产业化的动力支持系统、服务支持系统以及容量支持系统四方面相互交织的内容。曹晔认为包括政策与法律、资金投入、社会化服务、市场体系建设以及农业科研、推广与教育等五个方面。吴群提出了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定位、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市场平台的构建、科技创新、资本支持体系的建设、组织制度创新、利益联接机制完善等“七分法”。
骆永菊则提出了实现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十大支撑体系,即市场决策机制、多元经营模式、多元化农业科技开发推广体系、产业化龙头、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市场主体协作机制、优势产品和特色品牌、市场网络体系、金融支撑网络,以及农业科技人才开发。
3.农业产业化支撑体系的构建措施与途径
刘金霞认为,要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撑保障体系,必须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市场建设,完善市场体系;二是加强科技教育投入;三是财政、税收部门要积极支持;四是金融部门要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和信贷支持。
徐知斌和吴群认为,构建农业产业化支撑体系,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应着重从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建立利益共同体、完善农业产业化市场导向机制、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探索农业产业化投资新机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构建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体系等多方面着手,加快农产品市场、信息、技术和质量标准支撑体系建设,构建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体系,完善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支撑体系。
二、对农业产业化支撑体系子系统的研究
在从总体上探讨农业产业化支撑体系构建的同时,更多的人对其子系统给予了大量关注,大体上可以归纳出人们对金融、财政、资本、政策、制度、政府、法律、信息、服务等9个方面子系统的研究。
1.对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撑体系的研究
对金融支撑体系的研究比较多,主要集中在其内涵、必要性与可行性、体系构成和构建金融支撑体系的对策措施等几方面。
邓俊锋、温晓平和赵敏娟等人认为,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体系,是指为了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目标,在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主体,以农村合作金融为基础,以农业保险公司为保障、以证券市场融资(直接融资)为重要补充所形成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从本质上来讲,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体系实质是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在金融组织结构方面所需要建立的一系列金融制度。安增龙、姚增福等也从技术、经济环境、法律制度建设和体制运行等几个角度分析了其可行性。
关于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撑体系的构成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按渠道分成直接融资系统、间接融资系统和信用担保体系三个子系统,这一分法的逻辑层次不是很分明;二是按内容分为金融政策体系、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功能体系三个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的子系统;三是按性质将其分为商业性金融支持、合作金融支持、政策性金融支持和民间金融支持四种类型的支持。
在对策措施上,人们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强调政府的作用,完善金融支农法律法规体系,营造金融支持体系良好的生成空间;二是完善金融支撑体系的构建,体现主体多元化和运转有效性;三是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方式;四是优化农业投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五是完善机制建设,确保竞争有序。
2.对农业产业化财政支撑体系的研究
朱湖根系统研究了新阶段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问题,按照公共财政理论提出了新阶段中国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原则和重点领域,从建立农业产业化投入稳定增长的财政引导机制出发,构建了新阶段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
他认为,构建新阶段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财政支持政策体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带动农民增收、坚持遵循市场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公共财政职能和坚持财政资金导引功能。重点领域是支持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和进行合理分工。同时,还要建立包括财政投入农业产业化的稳定增长机制、农业产业化信贷资本投入的财政导引机制、工商资本投入的财政导引机制和民间资本投入的激励机制在内的中国农业产业化投入稳定增长的财政导引机制。
3.对农业产业化资本支撑体系的研究
资本支持是农业产业化有力的助推器,但现阶段,资本支持不足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突出问题。吴群、冯青松和黎翠梅在分析了造成资本支持不足的原因后提出,解决资本支持不足的办法就在于构建农业产业化资本支持体系,其基本思路是,国家应从制度安排和政策扶持方面进行有效的调整,重新构建投资的激励信用机制,改善农业投资的效益;同时,应当积极探索增加农业产业化投资新机制,开拓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引导各种经济成分和各类资本投资农业、开发农业,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努力形成政策性融资与商业性融资相结合,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协调的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
4.对农业产业化政策支撑体系的研究
牛永东分析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他在梳理了国家和有关部门相继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后认为,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正逐步完善,并总结了农口企事业单位享受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
5.对农业产业化制度支撑系统的研究
冯尚春提出,以农村基层村民自治制度创新为先导,以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为基础,以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为根本,构建农业产业化所需要的制度支持系统,是中国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嬗变的必经之路。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民以平等意识、民主精神和政治自由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制度保障,农地产权制度创新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是农业产业化的根本。
6.对农业产业化政府支撑体系的研究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长期战略,要经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面对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这些难点,政府的责任是建立一个支持、协调和规范,提供信息、基础设施及其他公共服务的支持体系,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农业产业化政府支持体系是政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并获得最佳成效而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给予的正确的、强有力的、具有远见的政府支持行为,并在此前提下和基本框架内,为实现政策目标所形成的符合实际的战略决策、实施步骤、实施方法、具体措施和宏观调控的基本体系。其基本结构有政策体系、投资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三个部分,主要内容有十个方面。建立农业产业化政府支持体系并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有五:一是政府应具备充分的权威和必要的、相当雄厚的财力;二是创造政策出台与实施的适宜环境;三是农业产业化政策要有针对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四是政策制定要做到损益有度、补偿合理;五是健全而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行为规范。
7.对农业产业化法律支撑体系的研究
法律作为利益调整的重要机制,必然在合理分配利益资源、规范农业产业化的运行等环节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我国有关农业产业化的法律规范还存在缺陷和不足。因此,我国应当着重从市场主体法、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等与农业产业化相关的法律切入,建立和完善包括农业经济组织、农产品市场、农业投资、保护农民利益、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等五个方面的农业产业化法律体系,通过立法和制定保护农业的政策、加强市场的调控法律保障以及推行《农业保险法》等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解决农业存在的问题,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8.对农业产业化信息支撑系统的研究
张方云、李岳云在农业产业化决策信息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从操作层面上论述了农业产业化信息支持系统的数据管理系统和系统模型的建立。他们认为,要在分析研究农业产业化链上各节点―农户、龙头企业、市场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控者―政府部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建立农业产业化信息支持系统,一方面满足农户、龙头企业的各类信息需求,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各级政府部门了解、掌握农业产业化动态,以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证。
倪杰、夏太寿则以江苏省为例,分析了农业产业化信息支持系统的意义、原则、构成和功能。他们认为,因为农业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条件,是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国民经济信息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杠杆,所以,农业产业化需要信息支撑与服务。他们还具体分析了农业产业化信息支持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结构框架及目标和系统的信息资源加工处理、信息传输和决策支持功能等三大主要功能。
9.对农业产业化服务支撑体系的研究
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业产业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具有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社会服务体系是组织农民联合走向市场的桥梁、政府联系农民的传感器、龙头企业联结农户的纽带、农业专业化的剂和农业规模化的黏合剂。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也是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环节。可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依然存在的各种问题,使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正成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由此,人们纷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构造、要求、特征和原则以及完善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对策等问题加强了研究,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对我国农业产业化支撑体系研究的评价
从上述对我国农业产业化支撑体系研究的梳理可以发现,到目前为止,国内农业产业化支撑体系研究中至少还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子系统的分析多,从总体上论述的少;二是对支撑体系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不明,导致对农业产业化的体系区分不规范,争议较大,从逻辑上讲,产业体系和支撑体系应该是有区别的,但前述研究显示人们常常将它们混淆不清,这不利于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也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三是没有理顺支撑体系的结构分层关系,作为一个体系,肯定是由若干上下隶属、大小包含的各级子系统构成,结构分层关系不理顺就难以有效地进行体系构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农业产业化支撑体系的研究正方兴未艾,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进行和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对农业产业化支撑体系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吴 群:新时期农业产业化支撑体系的内涵及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04,10.16~18
[2]曹文志:试论农业产业化的支持系统[J].农业经济问题,1997,9.20~21
[3]曹 晔:略论农业产业化的支持体系[J].软科学,1998,1.42~44
[4]骆永菊:实现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十大支撑体系[J].河北学刊,2004,2.193~197
[5]刘金霞: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撑保障体系探讨[J].农村金融研究,1999,4.11~13
[6]徐知斌:完善海南农业产业化支撑体系的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1,4.4~7
[7]邓俊锋 温晓平 杨生斌:论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体系[J].山西农业科学(农业经济版),2001,6.19~20
[8]邓俊锋 赵敏娟: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的生成机制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35~37
[9]安增龙 姚增福 王乐玲:黑龙江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J].时代金融,2007,6.40~42
[10]宋 彤:对构筑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的思考[J].新疆金融,2003,11.50~53
[11]刘希宋 王赵德海: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J].商业研究,2002,6.143~145
[12]齐成喜 陈柳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8.43~46
[13]宋晓芹: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制度扭曲和路径选择[J].金融领域,2007,2~3.36~37
[14]郭桂琳: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2.4~6
[15]朱湖根:新阶段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7,8.43~46
[16]吴 群 冯青松:资本支持体系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发展[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5.19~23
[17]黎翠梅:推动我省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支持问题研究[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15~16
[18]牛永东: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完善[J].农村实用技术,2006,8.48
[19]冯尚春:建立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制度支持系统[J].农业技术经济,2001,3.50~53
[20]周洁红 柴彭颐:农业产业化与政府支持体系[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9,3.12~14
[21]王 宁 王雪梅 王 冕:论农业产业化的政府支持体系[J].四川财政,1996,8.34~37
[22]李 卓 马勇涛:论农业产业化的法律支持[J].辽宁农业科学,2005,(6).32~33
[23]刘 勇 江 华: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产业化法律体系探讨[J].南方农村,1998,4.24~25
[24]张方云 李岳云:试论建立农业产业化信息支持系统[J].农业经济问题,1998,11.38~39
[25]倪 杰 夏太寿:江苏省农业产业化信息支持系统的构建[J].经济师,2002,11.214~216
一、扶持原则
(一)合法合规原则。扶持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企业应遵纪守法,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无不良记录。
(二)辐射带动原则。企业与农民建有稳定可靠的利益联结机制,直接带动当地农民增收。企业能够吸收当地农民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
(三)扶优扶强原则。对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具有明显示范带动作用的项目优先扶持;对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型项目优先扶持;对龙头企业和三资农业企业中的成长型企业项目优先扶持;对出口企业项目优先扶持。
(四)公平公正原则。凡符合农业产业政策和支持条件的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三资农业企业均可申报。
二、扶持范围和申报条件
财政资金贴息范围主要是产业化企业用于企业本身生产扩能的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网络建设、科研开发、原料农产品基地建设、定单农业流动资金贷款等项目的贴息。已享受其他类别或部、省级支农项目扶持的,不再同时享受贴息扶持。
申报企业申请贴息时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属于苏州市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必须:
1.具有一定规模。上年度销售额不低于1000万元,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成交额1亿元以上。
2.辐射带动能力强。企业在苏州市范围内有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与基地农户有稳固的合同契约关系。
3.企业资信良好。企业的银行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
4.产权明晰,资产结构合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资产负债率低于70%。
5.产品具有竞争力。主营产品符合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方向,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有较健全的市场营销网络,产销率90%以上。
6.项目建设履行了合法审批程序,各种手续齐备,财务管理规范,会计核算完整。
(二)属于苏州市市级三资农业企业的必须:
1.紧密连接本地农业生产基地,发展潜力大、效益好、辐射带动面广、出口创汇能力强的优势外向型农业企业。
2.对本地农业产业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各类成长型、科技型、加工型农业企业。
3.符合我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要求,具备企业化运作,实行规模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的各类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基地)。
4.能较好地解决当地农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生态效益显著,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基本特征,集生产、生活、生态和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次产业于一体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企业。
三、申报审批程序
(一)项目申报。按照属地原则,凡符合扶持范围和条件的企业均可进行申报。其中: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直接向所在市、区发改委(局)和财政局申报;市级三资农业企业向所在市、区农林局和财政局申报。经企业所在地市、区发改委(局)或农林局分别会同财政局初审同意排序后,联合行文上报市发改委或农林局和市财政局。
(二)申报材料。申报须提供以下材料:
1.各市、区发改委(局)或农林局和财政局联合推荐文件;
2.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填报《苏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贷款贴息申请表》
3.填写《农业财政资金项目申报标准文本》,介绍企业基本情况包括主营产品,加工能力,原料基地规模,带动农民增收,消化农村劳动力等。同时,说明申报贴息项目情况。
4.项目贷款合同、担保合同(有担保的提供)、借款凭证、银行结息凭证。
5.原料收购合同。
6.企业上年报表和当年上半年财务报表。
7.资信等级复印件。
(三)项目审核。市发改委全面负责市级龙头企业项目的审查;市农林局负责对三资农业企业项目情况审查。市财政局负责对项目投资情况审查。市、区相关部门要对所推荐项目及其投资的真实性、合规性负责。
(四)资金下达。市财政局会同市发改委、农林局按照项目投资或贷款核实结果,据实测算项目的贴息补助金额,按程序审查确定并报市政府批准后,由市财政局分别会市发改委和农林局联合行文下拨资金。
四、贴息额度
市级财政每年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发展和财政实际预算安排定量资金用于贴息,当年节余结转下年安排。项目贴息额度:对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贴息额度最高不超过30万元;对市级三资农业企业,贴息额度最高不超过10万元。贴息金额在贴息上限内按年度5%的贴息率据实计算,贴息期限为上年9月21日至当年9月20日。
五、申报时间及其它
由于各级党政的大力支持重视,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呈蓬勃发展的迅猛态势,对提高农业效益和市场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还处于产业化初级阶段,发展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1、指导思想上的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一些地方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产业化,上项目广泛周密的调研和科学规划不够,对本地区的优势和特点抓得不准,盲目模仿,跟风发展,干部自作主张搞“万亩果”、“万亩藕”、“万亩茶”、“万亩鱼”工程,靠行政行为一哄而上,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成效甚小。2、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产业结构趋同,规模小,带动效应低,标准化程度低,质量难保证;松散型多,紧密型少,提供的多数还是初级产品、粗产品,高耗能、高污染、低收益十分普遍,我国农产品产后产值与采收时的产值之比为0.38∶1,而中等发达国家达到3∶1,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的差距更远;同时,与农民的利益共享机制不够合理,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3、政府支持的越位错位。政府是应该大力支持的,但不少地方好心没办成好事,把“产业化”及业主当成包医百病的良药和救世主,从土地、信贷、税收、财政等给予多种形式的优惠政策和优厚待遇,树立起一些农民高攀不上典型、盆景,堆金积玉形成了许多畸形“龙头企业”,红极一时便昙花一现,销声匿迹,给农民造成损失,产业化变成了“惨业化”,农民谈产业化色变,产业化业主成了“红色资本家”的代名词;事实上造成了市场扭曲,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农民真正需要的扶持服务却得不到。4、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模式上的简单划一。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最大制约因素是组织化程度低,特别是宏观层次的。因为只有宏观层次的产业组织才能充当社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的载体。充当农民代言人的合作(联合)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或其他中介组织的发育很不充分,势单力薄,很不完善;“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在实践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微观组织化模式下的农业产业化,把农业产业化的概念简单化、形式化了,已对实际部门产生了严重的误导效应,比如,有些地区一谈产业化就是建“基地”,抓“龙头”,搞“公司+农户”。其结果造成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龙头企业凭借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和大量扶持,迅速做大做强,形成区域“垄断割据”获得超高额利润,而产业经营中农户始终处于被挤压剥夺的弱势地位,商业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使农民不可能获得应有的平均利益,个别的业主为了暴利,甚至肆意打压价格;有的企业纯粹为了套取财政资金,也成了一些官员权钱交易,产生腐败的温床。
二、借鉴国外农业产业化的有效形式
“农业产业化”是二战后发达国家兴起的,国外农经理论把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济现象简称“农业一体化”(AgriculturalIntegration)。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都实行了高度集约的农业产业化,美国实行“农业一体化”有三种模式,一是垂直一体化农业公司,即把农工商置于一个企业的领导之下,组成农工商联合体。二是大企业或大公司与农场主通过合同建立起合同型农业和加工业企业。三是农场主自己建立加工增值和销售的企业、商业组织。通过这些形式形成了一个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机联系的一体化经营体系,从而使美国农业在加深加工和提高专业化水平的基础上加强了各部门的配合协作。美国的农业合作社遍布全国的农业领域,为美国农业的高度集约化经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的农业合作社是个体农场主(农户)为了增强经营活动能力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的,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三位一体互助合作经营性质的组织,具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职能。其组织成员由合作社董事会、理事会选聘使用。农业合作社不像私营公司以营利为目的,也不像政府部门可以进行无偿服务,而是在商品交换原则的基础上,以社员获利为基本宗旨,作为农户的组织代表,在合作社内,生产环节是一家一户经营,相互之间只存在质量竞争,而不存在价格竞争,产前、产后服务,特别是加工、筛选、销售环节是合作社负责经营,社员按照入会时的承诺把自己的产品全部交给合作社,按统一标准进行筛选、分级、包装、销售,合作社成员一起分担加工过程的各种费用,然后根据各人售出的情况,共同分享利润,如果亏本则共同承担。法国实行的是农业联合体,一类是建立农产品购销服务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业信贷合作社;一类是将工业、商业、金融等与农业有关的部门用合同或经济控股形式组成农工商联合体,法国约有1/4的农户与私人公司、合作社或国家机构签定此类合同。日本农业就其社会化服务看,主要依靠农业协同组织,使农产品从农场到超级市场,形成了一套科学、有序、高效的产业化体系,从而推动了高效农业的发展。
三、发展对策
我国“农业产业化”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一些行业中也有过成功的实践,在90年代后得到大马力推进。借鉴吸取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扬长避短,对促进产业化良性循环发展至关重要,可以简单概括为:引导在政府,启动在市场,转动在龙头,成龙在服务,关键在主体,保障在基地,活力在创新,稳定在机制。为此,农业产业化要做到三个转变,处理好三个关系,抓好三个关键。
1、做到三个转变:
①必须尽快从传统农业以生产者为中心转移到现代农业以消费者为中心。产业化的目的是实现多元主体效益,效益来自市场,来自消费者,市场是商品生产的唯一依据,是刺激生产的根本动力,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紧紧把握市场需求,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实施名牌名品战略,潜心研究市场,为市场而生产,在市场中求效益。
②从小而全的经营理念转变为分工协作,规模推进,用现代化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来管理指导农业产业化,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产业化,以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化,打破行政区划为基本经济单元的体制局限,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配置资源。从发达国家和先行地区的经验表明,一个高效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在产值构成上表现出,畜牧业产值大于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产值大于种植业和畜牧业产值的总和,为此必须正确把握重点环节和重点项目,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标准化生产、加工,以提高品质和效率。
③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法规、标准、服务体系。农业产业化已由自由竞争走向资本垄断、技术密集、跨国竞争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希望形成橄榄型的产业化经济形态,而不是中间(龙头)畸形膨胀,两端(农户和消费者)异常细小的经济模式。政府部门作为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依照法律法规发挥宏观控制,制定规则,引导,协调,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强化服务,市场监督管理等重要职能,构建科学的发展保障体系,政府搭台,龙型组织及农民唱戏。要健全完善统一的稳定的财政、税收、信贷支持政策,制定产业化区域战略发展规划布局,根据优势资源和市场取向对农业结构进行多环节的全局性战略调整,制定产业化促进法、反垄断法等法规制度,促进龙型组织间形成有序的充分的市场竞争;建立健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产品技术质量标准化体系,加强完善检测监测手段,增强社会化服务功能和提高服务质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坚实的技术质量保障体系(技术壁垒);政府的经济投资支持应从直接生产领域退出,主要用于关键性、基础性、公益性的设施、设备、科研攻关及社会化服务环节,让企业和农户成为市场的主体,促进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提高和良性循环发展,而不是过分偏爱和干预,不是嘴上喊着市场经济的口号,实际另作一套。加强对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农民产业化知识的培训学习,提高本领和驾驭能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忙而不添乱;加强各部门的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切实为农民排忧解难,避免“九龙治水水更大”,“梢公多了打烂船”的现象发生。农民愿意办能够自己办的事情应尽量交给农民自己去办,尽量避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包办一切的做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引导农民走向成熟,又有利减轻政府部门的负担。
2、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产业化与农民的承包经营自的关系。产业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在尊重农民自身权益的基础上进行,应通过一户带动一村,一村带动一片,当农民看到效益后会自觉主动跟着干,积极性就会高涨,以产业化为名强行收回农民的承包地或搞“两田制”,是违反《土地承包法》和有关政策规定的。二是产业化与农民减负的关系。产业化切忌盲目讲场面,做样子,图虚名,花样翻新瞎折腾,今年挖塘养鱼,明年填塘种果,后年砍树种粮;农民最怕巧立名目强行摊派、乱集资,加重农民负担。三是产业化与综合效益的关系。既要放水养鱼,也要讲投入回报,既要看农户和企业的利益,也要讲产业化对财政的贡献;不能再走“先发展,后治理”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眼前利益的老路子,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碧水青山,要走良性循环发展的可持续“绿色产业化”之路。
3、抓好三个关键:
一是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的全面商业化经营的过程,我国农民家庭经营户平不超过0.4公顷,是极小的微型经济,当前农业一半左右还是自给自足性生产,与全面商业化相差甚远。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如何从微观企业走向宏观组织化,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产业效率,其突破口在于理性培育社会化产业组织体系,形成社会化大生产的紧密完整的产业链。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结合,用合作制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实现农业腾飞的现实选择,国内外实践的效果表明,世界上以“土地为主体型”的农村合作制几乎无成功的先例,而以“流通和服务为主体型”的合作制则长盛不衰,要重视这一深刻的国际经验,彻底否定和摒弃传统的农村合作模式。同志指出,要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再也不能搞那种剥夺农民利益、归大堆的所谓集体经济了,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财产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培育新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化企业家队伍,产业化的关键是选准、办好能够开拓市场,带动千家万户的龙头组织。有了具备较强经济实力和服务手段的龙头组织,才能开拓市场、扩大规模、带动基地、联结农户。龙头组织可以是合作社、专业协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企业。“农业综合开发集团+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对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支撑作用和孵化器作用。农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应是产业化的主要组织模式,它通过自愿联合型载体组织农民共同进入社会化大市场,形成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组织体系,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应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合理分工协作,形成规模优势互补,突破面面俱到自给性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要使农民在市场上买生活资料,比自产自用划算。形成不同特色的专业村、专业乡,通过两种形式上市,一种是农民自己办加工业、办贮运、办销售,通过处理、加工、包装、贮运一条龙直接上市,进入超级市场或专业批发市场,大部分利润由农民所得;如果条件不具备也可由工商业办农产品加工企业。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2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生产,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另外,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4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极为低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农业产业化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本特征,它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
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它有赖于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农业生产者。
2.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
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较小,缺乏对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能力,而农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农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
3.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
农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和经营,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也影响生产效益与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农业生产。
4.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农产品加工者。
实施农业产业化,要使农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加工和包装,而这些都需要农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搞好农业职业教育,适应农业产业化需要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闭塞,农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民,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本身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养出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为提高农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围绕上述培养目标,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使之与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以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产教结合,教师既传授知识,又作为师傅传授技能,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掌握生产技能,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培养和训练实践技能,并加强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4.推动教师深造,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农业职业教育中的教师,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还是联系实际的实践者和指导者。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目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专业知识,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与专业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农业科研活动,密切关注教学与专业发展新动向;努力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历和职业技能。
一、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必要性
农业科学技术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年来,我国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进一步取得新进展,特别是转基因生物技术、禽流感疫苗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
二、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主体
农业科学技术在发展我国现代农业,改善“三农”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由谁来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呢?换句话说,谁是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主体呢?综合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笔者认为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主体应该是企业。企业是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实施者。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资源配置的主要实施者,是社会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因此,在发展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应该而且必须作为农业现代化的载体。修改后的科技进步法也进一步明确,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三、企业在发展农业科学技术中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是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立足本地优势,依靠科技的进步,形成规模经营。以企业为载体,实行专业化分工,贸工农、产供销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功能的作用,并且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因此,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坚持“大、高、外”的发展方向,重点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农业产业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农业科学技术研发中的作用。在我国的传统体制中,国家的计划、科研单位的研究和企业的需求之间不可能相互吻合,这就使得科研与开发应用始终是“两张皮”,科技、经济严重脱节。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种现状必然也必须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在我国农业科技系统主体结构中,应该有一个以农业企业为重点的研究开发应用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国家择优支持一支精干的重大基础或公益性研究力量(比例有待进一步研究),在任务、经费、基地、设备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确保我国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后劲、实力和水平。其他力量则纳入市场轨道,进入企业或科技进步相关的第三产业,使得企业在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方面的开发能力大大加强,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集团应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力量。此外,大中型企业具有资金雄厚、科研实力强、市场竞争意识浓、又具有先进的管理及人力资源优势,有条件也有能力成为农业科学技术研发的主力军。
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从源技术发明和科学发现经过生产技术定型到商业成功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源技术发明、研究、开发、中试、工程设计、试生产、扩散等一系列相互紧密联系的阶段。这一复杂的过程具有目的性强、涉及领域部门多、投入大等明显特点。大型农技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之一,其生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先进的生产或加工技术,把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品生产并销售出去,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强烈,也只有不断地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农技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在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中的作用。农业科技企业,集科技生产经营于一体,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机制灵活、营销手段有力、市场反应迅速,是一支充满活力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强大推进器,是现在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达国家实现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应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高科技战略紧密结合,当前应着力改造和培育一批技贸工农一体化企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民营科技企业。
四、小结
综上所述,农业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农业现代化就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因此关键是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应该成为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主体,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形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故只有依靠市场的力量,切实推进企业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
90年代初在我国农村出现的产业化,不受部门、地区和所有制限制,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这样做,既不动摇家庭经营基础,也不侵犯农民财产权益,而且能够有效解决千家万户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我国加入NT0后,农业市场化程度加深,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大宗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入世后农产品价格有所回升也成了奢望。在这种情况下,解决9亿农民的增收问题就显得尤为艰巨。因为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无法抵御入世的冲击的,所以必须建立更为完善的龙头企业,通过它把农户带进市场、把市场引进农户,最终化解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内涵及作用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其所加工的原料来源于农业生产基地和农户,最终产品销往国内、国际市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既是生产中心、加工中心,又是信息中心、服务中心、科研中心,它在农户和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可以将农民有组织地引向市场,实现农业的持续较快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较快增长。龙头企业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把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衔接起来。分散经营的农户是难以单独进入市场的。因为农民很难及时掌握大量准确的市场信息,很多农民和市场处于一种隔绝的状态,其经营行为往往滞后于市场,这就导致其生产不可避免的带有盲目性和趋同性。龙头企业能够有效地引导农户进入市场,使得农户可以按照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实现专业化和一体化的生产经营,化解农户的市场风险。
(二)解决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分散性与运用现代科技的矛盾。实现效益农业,必然突破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即技术停滞,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按照经济学家舒尔茨的解释,“所谓技术停滞是指在一个贫穷的农业社会里,农民世世代代都同样地耕作和生活。他们年复一年的耕作同样类型的土地,播种同样的作物,使用同样的生产要素和技术。”突破技术停滞的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发生诱导性的技术变革,就是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然而农户的分散经营决定了其对农业科技需求的较大的差异性,因而集中且大面积地推广一些农业科技显然是不明智的选择。而通过龙头企业便可有的放矢地为农户提供相应的科技服务,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三)促进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帮助农户从分散经营转为适度的集中经营,在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前提下,根据群众自愿,采取多种形式,让农户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联合,实现规模经济。这正符合微观经济学的规模报酬递增原理,从利用固定成本上看,规模越大,单位产品成本越低,企业效率越高;从交易成本上看,通过龙头企业这一中介组织省去了农民进入市场的巨大成本费用,减少了农业生产波动造成的生产能力的巨大损失。
(四)对农业产业结构按市场要求进行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当前农户拥有充分生产经营自的情况下,依靠一般性号召和进行理想化的规划指导,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那么如何实现结构调整的目标呢?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并附之以政策引导是一个重要途径。用经济利益和能得到的经济实惠,通过建立完善的利益机制引导农民自觉地进入结构调整的行列中。这样农民不愁产品卖不出去,又有了稳定的收入,自然就按照企业的生产导向,主动地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规模化生产。2000年由八部委确定的15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成为引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骨干力量。
(五)有力地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发展。一业兴,百业旺。抓住一个龙头企业的建设与发展,随之就形成一个产业化经营的项目。龙头企业把从开始种植(养殖)到最终消费的所有环节连接起来,从农户那里获得质量可靠、数量稳定的原料,通过加工转化增值,不仅自身得到发展壮大,而且能够带动包装、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龙头企业还通过向前后延伸产业链,推动所在区域形成较大规模和较强辐射力曲市场,并会引导人员、物资、资金向该地聚集,在市场所在地形成繁荣的小城镇。
(六)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可以借助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户按照市场需求变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进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并大幅度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二、进一步推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措施
目前,连接农户与市场的龙头企业建设滞后,严重影响农业、农民走向市场的进程。为此,要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改变过去那种先抓种养、再搞加工、最后找市场的传统发展思路,要以市场为源头,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提高劳动效率。
(一)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外农产品将比较容易进入我国市场, 国内农产品即使不出口也会面临外国农产品的激烈竞争。因此应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扩大经营规模,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龙头企业是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的关键。建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有多种途径:一是与农业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合资新建外向型龙头企业;二是与老企业挖潜改造结合起来,扩建成龙头企业;三是与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通过中小企业联合,形成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四是与农业开发结合起来,创建新的龙头企业等等。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龙头企业的自身素质,提高龙头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尤其要注重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积极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打造龙头企业的精品名牌,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通过以上途径,今后几年,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大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使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在全国各地形成农业主导产业和产业开发体系,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带动更多的农户和生产基地,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加快形成符合农业现代化要求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二)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分配机制,奠定龙头企业发展的基础
从本质上看,农业产业化是多元参与主体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它的核心内涵是 “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农民问题的根本是一个“利”字。如果不能把农民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紧捆在一起,相互依托,产业化就失去了意义。因此,龙头企业应在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分配机制上下功夫。一是龙头企业应把基地当作第一车间。通过预付定金、提供贴息贷款、发放生产扶持金、赊销生产资料,把加工经营环节的部分利润让给农民。二是通过签订产销合同、契约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规范各自的行为。实行谁扶持建设的生产基地,由谁负责加工经营,既要防止龙头企业因市场变化而限购、拒购,也要防止农户因价格波动而不履约等损害双方利益的现象发生。三是建立股份合作制,即龙头企业吸收农民土地、资金等资产入股,使企业与入股农户以股份为纽带,结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即要使农民从种养业中获益,又要使加工、流通环节利润反哺农业与农民,从而激发企业与农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四是要对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制度进行创新,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中来,充当维护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和组织者角色,即形成“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在这种组织形式中, 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充当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中介组织,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协调农业产业化共同体内部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关系,维护农户的合法权益。五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实行自我保护。从龙头企业利润、农户交售产品价款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建立风险基金,调节市场和自然灾害双重风险对农民利益和龙头企业利益的冲击。
(三)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为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按照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政策要求,进一步加强、完善和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并进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首先,政府要改变对于龙头企业的支持方式。由简单地给钱给物,转向主要依靠改善发展环境、提供优惠政策上。应重点加强与龙头企业配套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完善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生产资料服务、交通运输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市场中介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其次,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信贷支持力度。由于龙头企业对农业产品收购资金的季节性需求量比较大,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商业银行及时核定贷款额度,适当降低贷款的抵押担保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同时,要充分利用NT0农业协议“绿箱”政策条款,强化对农业的支持。第三,调整有关增值税政策。对于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降低其增值税税率,缩小、乃至消除销项与进项之间的税率差。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扩大内需城乡差距
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许多国家陷入困境,冰岛、迪拜甚至面临了破产的危机;我国的CPI指数也直到09年的11月才由负转正,突如其来的衰退使得我国的出口贸易在2009年同比下降16.0%,出料加工和易货贸易等下降幅度甚至在50%以上。以沿海城市为主的大量进出口贸易公司倒闭。就业压力增大,农民工无功可循等现象随处可见。
统筹城乡发展可缩小目前城乡收入差距、减少我国社会贫富差距对内需增长的负面影响。使得农民充分享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成果,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激发广大农民的消费需求,扩大内部需求。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同时可使得徘徊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得以安顿,保障社会的稳定。增加了市场的灵活性,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一、我国目前城乡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国家近些年的大力推进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但城乡发展之间仍存在巨大的不平衡、区域性发展的特点仍旧突出。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公平性问题亟待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和乡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得以大幅提高,但随着改革的进行,城乡差距也在一步步的拉大。数据显示,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至34.8%,而同期的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仍高达43.7%。
从表和图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拉开的速度非常迅速。中国社科近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指出,过去的17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
2.城乡二元化发展及户籍壁垒制约经济进一步前行
我国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失衡的主要根源在于城乡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产业发展的不协调。城市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工业为主,农村则以小生产为基本特征的传统农业为主,且城乡产业自成一体,关联性不强。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城乡差别发展的战略、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和“以农补工”、“以乡养城”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仍然在发挥作用。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对立,落后的农村与先进的城市分离的“双二元结构”,统称二元结构。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财政支农的比例要随着财政总支出的增加而提高。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2009全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支出达7161.4亿元,比上年增加1205.9亿元,反映出我国已认识到三农问题的关键。
根据经济学中边际效益的原理,城乡的发展提高、就业机会的增加,都会使得农民工去往大城市的意愿降低,而更倾向于在就近的乡镇进行工作,从而促进了新农村的发展,同时也保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2.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步伐,解决城乡二元结构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可能一样,也不能走一些国家只发展大城市的路子。我国的城镇化要实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方针,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市体系。注重发展小城镇,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在新的时期,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城镇化发展的有利时机,利用城镇的集约优势,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并将乡镇企业发展同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促进乡镇企业合理集中并升级换代。
3.改变户籍制度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户籍管理造成了对人口流动严重制约,降低了市场的活力和灵活性,在城乡之间形成了二元发展的壁垒。除农民工的无所归属之外,也造成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积聚在土地上,成为农业生产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就必须彻底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城市化进程,让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顺畅地被工业化和城市化吸收,以便充分腾出土地资源开展农业的集约化经营,为农业产业化向高级阶段发展创造条件。
户籍改革制度必然使得农民工的权利得以实现,农民工可将更多钱用来满足自身需求,从而促进了消费的增加。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开始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不难推测,户籍制度改革可能迈出实质性步伐。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强调,在面对金融危机的困难情况下,我们将更加注重保障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切实的利益问题。在金融危机依旧笼罩全球上空之时,我们相信在党的带领下,中国定会妥善解决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建立起一个城乡统筹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和谐美好的社会。
参考文献:
[1]茅于轼.生活中的经济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
[2]张华.我国农村恩格尔系数达到43.7%[J].三农内参,2008,(11).
[3]陈宗兴.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建设[J].求是,2009.
[4]陈东琪.中国二元结构转换:对策思路[J].宏观经济研究.
关键词: 农业循环经济; 新农村建设;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046-02
1 引言
发展和保护之间有矛盾,也有统一。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期,如何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找一条新路子,既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繁荣,也保护好农村的青山绿水。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既改变了农村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同时也实现了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对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小康社会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发展好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就是为农民朋友们提供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以期逐步综合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是生活水平,也包含了居住环境。而我们提倡的农业循环经济恰是以农业资源的再生循环,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甚至不污染来保护环境,将农村农作生产时留下的秸秆、动物粪便转换成再生资源,将本来可能视为污染物的东西转变成宝贵的生物资源,使得农业生产物每个阶段的生产物都进入了循环系统,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源―农作物产品―废弃物―资源”的绿色农业系统。通过这样的生态循环,既节约了能源,又美化了农村环境,这样的农业循环体统将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充分体现它的重要性,也将会成为建好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2.1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从外部环境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在农业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农业产品也会相应的升级换代,农民收入也会相应的增加,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也会提高,这一系列过程的实现都符合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初衷,达到了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促进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
2.2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它增加了农业生产的过程,增多了产业化的节点,从而增加了用工的需求,扩大了农村的就业需求,这样可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问题,让农民不用离开家就可以就业,从另一层面解决了农村空巢老人的赡养问题,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综合来讲,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扩大了农村人口就业难的问题,也解决了农民外出务工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2.3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资源有效保护和利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它是遵循“零污染、零排放”的原则,一是农业资源得到了最大休的利用,节约了资源,二是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零污染、零排放”,从而对农村环境不会造成破坏,保护了环境,保护了业资源,实现了农村环境的美化目标,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使农村环境更加美化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3 循环农业产业化与传统农业产业化的区别
3.1符合生态农业的要求是循环农业产业化的一大基本特征。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增加科技投入,促进农业的专门化生产和规模化运作,为赢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结果创造条件。
3.2循环农业产业化提倡产业集群化、多样化,主导产业要和其他产业共同发展,它强调了进一步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特别是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来降低生态环境的外在风险。
3.3循环农业产业化是以实现社会资源环境协同发展为基本切入点。
3.4循环农业产业化生产环节必然要经历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良性互动过程,生产的末端尽可能地减少形成废弃物的可能性,而仅有的废弃物也要通过多级利用实现再一次减量化,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4 循环农业产业化新模式的构建路径与实施途径
循环农业产业化新模式,即市场主导、要素优化组合和资源保护型的三种实施途径。循环农业产业生产可以充分利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将其每个生产节点的产生物进行消化,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再利用。目前在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中主要有以下这些模式:
4.1 绿色的种植业工程。通过种植绿色果蔬,可将生产出来的绿色无污染产品直接投放市场;可将生产出来的绿色无污染产品制成动物饲料;可将种植业进行科学规划,结合目前观光农业的发展,以种植业带动农业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4.2 养殖业工程。通过种植业生产出来的绿色饲料,规模化地进行养殖业的开发,在充分消化种植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时,可以生产出绿色的养殖业产品,这也正好顺应现代生活对绿色养殖业产品的需求。
4.3 沼气开发工程。种植业和养殖业必将产生出一定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恰好是沼气生产最好的资源。将种植业的废弃物和养植业所产生的动物粪便转化成沼气,一是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能源问题,也为这些废弃物的处理找到了去处,也为新农村的建设带来了一个洁净的环境。
4.4 循环模式的建立。在沼气生产中产生的沼液和养殖业中的动物粪便,这可是种植业所需的养份。通过这样的“种植业―养殖业―沼气生产―种植业”的产业循环,不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同时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
5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建设新农村重要性
5.1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注重循环体系的建立,通过建立循环农业体系来提升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
5.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生产各个节点的技术措施完善,可实现农业生产规范化、长远化和资源再生化。
6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的困难
发展农业循环型经济,实现农业生产的循环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村容村貌的改观,从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解决。
6.1 思想观念的改变。只有从思想上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了一个长远的认识,从根本上接受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理解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认同了这样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先进理念,循环农业经济体系才能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顺利的进行推广利用。
6.2 从教育培训上进行加强。要真正实现循环农业经济的实施应用,没有一支过硬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是不行的,只有从教育培训上找突破口,通过一定的示范带动,才能打消农民的顾虑,能通过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来实现农民脱贫,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6.3 加强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因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周期比较长,见效慢的产业链,在短期内老百姓很难看到收益。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加大财政扶持的力度,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支持,并且要完善相信的政策法规,建立系列的长效机制,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上给予政策引导。政府也可通过出台政策的办法,落实试行农业产业化大型龙头企业专项贷款制度的新举措,并且通过放宽和规范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条件和年限,扩大信贷的规模,努力采取“封闭运行与专项放贷并行”的办法,确保农业循环体系运行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系统工程,我们政府只有从思想上给予引导,从政策上给予倾斜,从资金上给予支持,这条路子能能够走下去,也才能很好的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彩云,龙和,王小慈.发展循环经济优化新农村资源环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5).
[2] 任平,周介铭,曾永明,张果.基础于新农村建设视角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3] 永耀辉.论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