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学的理解范文

生态学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学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学的理解

第1篇:生态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胎儿畸形;超声;孕妇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2(a)-0128-02

胎儿畸形是指在胚胎器官发育过程中,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胎儿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异常发育的先天性畸形。产前超声诊断是产前诊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产前各项诊断技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1]。胎儿很多结构异常是通过产前超声检查发现的,因此,按期作包括超声在内的产前检查对早期检出胎儿畸形至关重要。现对本院3499例妊娠在20~28周孕妇的超声产前筛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胎儿畸形发生率与孕妇年龄的关系、胎儿畸形的发生类型及其构成比,进一步探讨超声检查在中孕期胎儿畸形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12月1日~2013年2月28日在本院超声科行中孕胎儿形态学超声筛查的3499例孕妇,年龄20~45岁,平均27.3岁,孕20~28周,平均24.7周,均为非选择病例。

1.2 研究方法

将所有检查孕妇按年龄段进行分组,分为21~25岁、26~30岁、31~35岁、36~40岁以及>40岁共5个组,比较不同年龄组孕妇胎儿畸形发生率的差异,对胎儿发育畸形的类型和构成比进行分析。

1.3 仪器与方法

仪器:采用飞利浦公司的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中心频率为1~5 MHz。检查方法:孕妇取平卧位,分别行二维联合三维超声腹部多方位扫查,超声检查均按中孕期胎儿形态学筛查规范执行。采用的扫查顺序依次为头颅、颜面、颈项、脊柱、膀胱、脐动脉始端、双肾、肠、胃、肝胆、膈肌、肺、心脏、四肢、胎盘、羊水等。多切面动态观察胎儿各器官发育异常[2]。以上各切面图片均规范化保存于服务器中,至少33张,发现异常情况重点有针对性扫查。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组孕妇胎儿畸形发生率的比较

3499例胎儿中,筛查发现并经随访确诊为胎儿畸形49例,发生率为1.40%;其中,孕龄>35岁孕妇的胎儿畸形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

表1 不同年龄组孕妇胎儿畸形发生率的比较

与其他年龄组比较,*P40岁组比较,#P>0.05

2.2 胎儿结构畸形的超声筛查结果

49例胎儿畸形中,单发性结构畸形32例(65.3%),多发性结构畸形17例(34.7%)。单发畸形主要为心脏血管畸形(18.4%)、神经系统畸形(10.2%)、泌尿系统畸形(12.2%)、消化系统畸形(8.2%)、颜面部畸形(8.2%)以及肢体畸形(4.1%)等。多发畸形以神经管畸形为主,合并胸腔积液2例、腹腔积液1例、左上肢阙如1例、足内翻及正中唇裂各2例;神经管畸形中,脑积水合并脊柱裂5例;其他多发畸形6例(表2)。

表2 胎儿畸形类别构成的超声筛查

3 讨论

超声筛查是目前胎儿异常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3],具有直观性好、无创、可行动态观察和反复检查、检出率高、对胎儿影响小等优点。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出生缺陷认识的提高,使得胎儿畸形的发现时间大大提前[4],对降低围生儿发病率及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既往研究报道,孕龄在21~30岁的孕妇胎儿畸形发生率较>35岁的高龄孕妇畸形发生率明显降低[5],在优生优育方面,该年龄段被认为是女性生育的最佳时期。>35岁的高龄孕妇,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子自然老化、退变和发生染色体畸形的机会增多,激素的变化、致畸因素等均使胎儿畸形发生率随孕妇年龄增加而增高。中孕妊娠超声形态学筛查是产前诊断的重要方法,进行规范化检查是诊断胎儿畸形的重要手段,是产前诊断的首选方法[6]。

本研究3499例中检出胎儿畸形49例,发生率为1.40%,与国外研究资料报道的胎儿畸形发生率基本相符。超声筛查发现,孕龄>35岁的孕妇胎儿畸形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

本组胎儿畸形超声筛查畸形顺序排位为心血管系统畸形占首位,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及泌尿系统畸形等,提示本地筛查人群中应对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泌尿系统畸形重点筛查。本组资料及相关资料研究表明多系统畸形发生率较高,因此,在产前超声检查时要全面、细致,不能满足于发现一种畸形,而忽略了合并其他严重畸形的可能[7]。

总之,高龄孕妇的胎儿畸形发生率明显增加,在孕期产前检查中,胎儿形态学超声筛查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也存有一定的局限性[8]。由于超声诊断基础是胎儿形态学改变,无明显形态学改变的染色体遗传性疾病以及一些功能上改变不易被查出,加之对畸形胎儿引产后染色体检查资料少,尸解病理资料不全,因此存在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改善。

[参考文献]

[1] 张莺.实时三维超声与二维超声在胎儿畸形检查中的临床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6):789-790.

[2] 胡锦海.超声规范化切面对产前胎儿畸形筛查的价值探讨[J].吉林医学,2013,34(9):1701-1702.

[3] 张万平.二维超声联合四维超声对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103-104.

[4] 马丽纹.实时三维超声筛查胎儿畸形的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0):87-88.

[5] ,李萍,罗宣文,等.产前超声筛查在中晚孕期胎儿畸形诊断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3,25(4):574-577.

[6] 夏运凯,王晓波,于慧,等.三维超声在胎儿畸形诊断应用中的体会[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21(1):54-55.

[7] 赵军.超声筛查 132 例胎儿畸形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 10(10):108-110.

第2篇:生态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体育课教学学生情绪状态调节方法

体育课教学内容丰富,项目较多,动作的难易程度不一,有的还有一定的危险性,而学生的技能水平、机能状况、机体所承受的心理负荷又不相同,加上场地器材的布置、保护与帮助的措施等多种多样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然会引起学生课中各种情绪状态的发生和变化。如对其中的消极情绪不作及时的调节,不仅会严重地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欲望和兴趣,降低教学效果,而且会阻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应用心理手段和方法调节学生在身体练习时的情绪状态,创造最佳的心境是十分必要的。

一、学生情绪状态调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体育课中学生情绪状态的调节,就是教师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的思想维持与周围环境间的动态平衡,在情绪上达到稳定状态。对学生情绪状态调节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能获得或保持最适宜的状态。

情绪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神经中枢协同活动的结果。人的情绪发生,是整个有机体内部器官和效应器的活动,神经过程和生化过程共同参与,从而实现神经系统各个水平上的整合。当产生某种情绪状态时,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运动系统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因此,为了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达到最佳激活水平和最适宜的兴奋度,控制情绪状态变化,克服过度紧张,排除消极情绪,并有效地促进其身心健康,教师采用科学的方法调节学生的不良情绪状态是极其必要的。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变化能够影响机体的生理变化,积极的情绪可以使植物性神经系统兴奋起来,从而促使心跳加速,体内新陈代谢过程的血流量加大,糖分解加速,热能供应充分,这就能给机体以增力性影响,它有助于防止和克服异常心理变化,稳定身体练习情绪,促使学生形成最佳心理状态。反之,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引起相反作用,给机体以减力性影响,并加剧心理异常变化,从而造成学习效能降低。

客观的体育教学固然是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状态的触发原因,但由刺激因素或生理因素所引起的情绪变化,往往可以通过人的认识系统来控制和调节。而且情绪状态具有短暂性、情境性和外露性等特点,它和特定情境中的内外刺激、主体特定的活动状态密切联系,在它出现之后将保持一个短暂的时间,并表现在学生的行动、表情、脸色、心率、语气中,从而决定学生在身体练习中情绪状态的可变性。因而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在体育课中对学生的个体和群体的情绪状态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进而采取有效心理手段和方法进行调节是可能的,而且是积极、有效的。

二、调节情绪状态的方法

本文所述的调节手段和方法,有的来自文献记载,有的是从部分优秀体育教师的成功教学实践中收集的,还有的则是来自笔者设计,并经过初步验证是行之有效的。

(一)呼吸调节法

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是改善学生情绪波动的有效方法,它能促进神经系统迅速恢复平衡,保持血液流通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平稳,使得呼吸平静而有节奏,起到稳定学生身体练习情绪状态的作用。

1.具体方法

(1)逆势呼吸练习,也称腹式呼吸,舌轻舔上腭,鼻吸气,同时腹部收缩,胸部鼓起。呼气时腹部鼓起,胸部放松,反复进行。

(2)顺势呼吸练习,鼻子呼气时,舌轻舔上腭,腹部鼓起,呼满后稍有停顿,然后舌放下舔下腭,呼气时,腹部收缩,反复进行。

2.教学建议

(1)对过度紧张、焦虑的学生进行调节时,要求其呼吸缓慢,自然畅通,做到“深、长、细、匀”。

(2)对情绪低沉的学生进行调节时,要求其长吸气和强有力呼气,并配合手臂的上下振动来提高情绪的兴奋性。

(3)练习次数,可根据身体练习间隙时间长短进行安排,直至学生自我感觉舒适、平稳即可。

(二)暗示调节法

即以不明显的方式(如语调、状态、脸部表情等)对个体施加心理影响的方法。它是调节学生身体练习情绪状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对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进行科学的处理,运用代表体内外环境的一切事物或现象的词语对心理过程施加影响,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内心想象和增力性的情绪,增强学生完成身体练习的信心,达到调节情绪状态的目的。

1.具体方法

(1)消除和缓减过度紧张、焦虑时,诱导学生反复念“我完全相信自己”“我完成这个动作特别有信心”“肯定成功”等词语。教师暗示为“你完全有把握完成这个动作”“我保护你会跳过去的”等词语。

(2)教师可采用诸如点头示意的恰当表情动作,也可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设置标志线(点),运用“胆大带胆小”暗示教学法等。

(3)课中、下课前消除身体练习疲劳时则诱导学生默念“我的呼吸很均匀”“我全身很放松”“我感到舒服极了”等。

2.教学建议

(1)暗示套语(词语)可自编习惯用语。内容应用积极、肯定的语气,不用“不会……”“我没有……”等否定词语,以免引起学生的负性思维。

(2)默念套语时,以教师对集体暗示为宜。

(3)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调节目的的暗示套语应在平时编好、用熟。

(4)教师对学生宜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

(三)表情调节法

即有意识地诱导学生改变其脸部和体态表情,相应地改变情绪状态。因为情绪状态与人的表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情绪的产生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过程的变化,从而引起脸部、体态等表情变化。

1.具体方法

(1)情绪过度紧张、焦虑时诱导学生有意识地发生脸部肌肉,或用双手掌按着脸部,顺鼻两侧、眼眶、前额作洗脸状动作擦搓脸部。

(2)情绪低沉时,诱导学生回忆自己最高兴的某件事、某个时刻,以唤起其笑容。

2.教学建议

(1)擦搓的动作要均匀,以中速进行。次数视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2)当学生自己无法笑时,教师可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恰当的体态诱发学生会意地笑。

(四)注意调节法

即有意识地改变和调节显示身体练习中的注意指向,使学生将注意集中到具有积极情绪作用的事物上去。调节学生的注意状态,目的在于诱导学生从对身体练习结果的注意,转移到技术动作上去,以助于强化技术动作,体会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运动感觉。

1.具体方法

(1)诱导学生将其注意指向教师或同学的示范动作,注意观察动作的关键和重点细节。

(2)让学生回想自己以前某次成功的练习及当时完成动作的肌肉感觉和情绪的兴奋状态。

(3)集中注意力的游戏。

2.教学建议

(1)教师或学生的示范应一次成功且有较高的质量。

(2)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点。

(3)诱导学生回忆当中的完成情况,应是练习质量最高的某次动作。

(4)选择游戏时,应考虑到时间、课的结构和学生当时的实际情况等。

(五)按摩调节法

按摩具有舒筋活络,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皮肤和肌肉的温度,放松肌肉,调节感觉神经,稳定情绪状态,克服过度紧张、焦虑,恢复活动能力,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作用。

1.具体方法

(1)自然站立,屈肘举于异侧肩部或同侧腰、腿、颈部,采用轻而缓的揉、捏等松弛按摩手法。

(2)揉捏鼻梁,先用一手的食指按两眉之间,大拇指捏眼内角处,揉捏数次后,换用两拇指背面,沿鼻梁两侧上下反复用力各擦数次。

(3)揉头维,两手弯曲举于头上,两大拇指第一节放在头维穴位上做顺势或逆旋转各数次。

2.教学建议

(1)按摩时思想集中,手法柔和、细缓、均匀。

(2)肩带肌群自我按摩时左、右侧分别先后进行,以免双肩内收缩引起肌肉紧张。

(3)呼吸要自然、放松和缓慢。

三、调节和控制学生的情绪状态应注意的问题

(一)体育课中学生情绪状态的调节方法多种多样,体育教师在选择和运用时,应视学生的体能基础、气质类型、性格特征、意志品质、年龄特征与动机性质因素有针对性地、合理而灵活地择用。既可单独运用,又可混合交叉使用。要以平时经常性的课堂心理练习为基础,不要临时抱佛脚。

(二)鉴于体育课教学时间有限而教学任务重、教师少、学生多、场地器材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师可不采用了解每个学生产生某种情绪状态的原因和分别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采用整体调节法,即对全体学生集体诱导,进行良性刺激,使学生机体发生应答性变化,通过观察法和调查法,再调整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情绪状态。

参考文献:

第3篇:生态学的理解范文

>>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体会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初探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之我见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的发展 浅议高师心理学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思路 高校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直观教学法在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的几点改革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关于药学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初探 如何提高药学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质量 高校本科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检验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探索 研究“微课题”,深化人体解剖生理学有效教学 师范院校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PBL与CBS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高职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和项目任务在《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生理学知识在人体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或者作为个性化学习设计规划的制定章节网页文件。左框架位于页面的左侧,作为课程章节的内容导航,学生通过左框架的使用能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将本课程各章节网页文件设置为折叠式树型结构,以目录形式呈现,将每章节的知识点作为一条目录列入该结构中,进而实现将章节主要学习内容与知识点呈现出来,便于学生浏览与选择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具有学习的自。通过这种折叠式树型结构呈现的目录,具体的学习内容与知识点能够实现在单击下的展开和关闭,从而提高网页的显示率,同时这种设计还能够减少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网页传输次数,最大限度的将客户请求在客户端实现处理,这使得网络传输时间大大减少。

(三)主要课程资源的制作

这里主要介绍三种课程资源的制作方式,包括互动式人体解剖生理学练习题库制作、多媒体课堂实录制作以及实验录像。

1、人体解剖生理学练习题库

将练习题库内容按照课程章节的顺序进行编排,将题型设置为单选题和判断题,并使用Macromedia Captivate V1.1制作。将页面的分辨率设置为 800×600,每个页面显示一套习题,习题数目根据章节内容进行设置。该习题库用于学生的练习与测试。

2、多媒体课堂实录制作

使用Macromedia Captivate V1.1进行制作,将整个课程教学的过程进行自动实录,涵盖了课堂上教师的旁白以及幻灯片的同步演示。将影片的分辨率设置为800×600,并将45分钟的课堂实录内容压缩为约10M的“.swf”文件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并运行。

3、实验录像

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验课程中可并运行实验录像,通过还原实验室操作,使学生能够直观的学习实验操作,有利于实验课程学习的预习。实验录像的录制采用Real Producer Plus11.0流媒体技术进行人体解剖生理学主要的实验录像,为了使影片在网络教学平台能够流畅播放,将影片设置分辨率为352×288,码率34Kbps,格式“.RM”。

(四)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本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模块开发主要采用DreamweaverMX2004、动态服务网页ASP、ADO技术(动态数据库对象)以及Access2010后台数据库。这里主要介绍课程答疑与在线测试的设计与实现。

1、课程答疑设计与实现

课程答疑能够为学生、教师提供实时与非实时的教学信息反馈,同时还能够在教学时进行实时的讨论与教师在线解答。通过这种学生与教师相互间的信息传递,能够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启发,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时将学习中的问题顺利解决。通过这种课程答疑的设置,学生的学习效率可提高20%左右。

教师端的课程答疑页面设计是在教师登陆后进行在线答疑与交流的系统页面,教师能够看到当前在线学生的列表,能够与任一呼叫学生进行交流,同时还能够与其他教师一起进入在线课程答疑。学生进入课程答疑页面后能够看到当前在线老师列表,并与之交流。

教师页面部分代码为:

open=1”>在线课程答疑开始”<a/>

<a href=”holder.jsp?open=0”>课程答疑结束</a></p>

<%try{

state==comm..stateofholder(conn,strUserID);

}catch(Exceptione)

学生页面部分代码为:

try{

ResultSet rs=comm.resultSetofholder(conn);

Int i=0;

while

(rs.Next())

2、在线测试设计与实现

在线测试是根据学生选择的难易程度自动生成的试卷,在测试后系统能够自行计算学生的测试结果,并显示正确与错误题目序号,进而使学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学生通过在线测试能够自主的对学习方式进行调整。学生在进入在线测试的页面后,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课程测试的章节、单元以及难度,该参数经变量值SESSION来传递获取。如图3。

选题出卷:在测试管理表中获取本次测试的有关变量,小题分值“sco”,题目数量(30题)“tms”,测试时间(15min)“time”。同时对学生所选难度在相应本单元的试题库中进行被选初始化,被选试题字段值等于“0”,计算该单元小题总数值“N”,然后选题出卷。为并保证出题的随机性,使用randomize(User)语句;设i=1,do while i<=tms…loop循环结构中试题编号1~n间的随机数目“Num”,使用if语句判断题目是否被选,选中时状态值设置为0,并同时将该被选状态值该为1,避免重复选中。将题目标准答案存放在“Answer“&i&””的隐形表单,共评卷时使用。用“t“&i&””表单提供答案输入,题目数达到要求时,结束选题,显示出卷。测试时间“time”存放在remaintimenum隐形表单中,计时器读取并显示剩余时间,当剩余时间为0,测试卷自动提交。

测试结果显示:Request对象Form从隐形表单Form(“Answer“&i&””)中获取标准答案,并从Form(“t“&i&””)获取学生答案,经for i=1 to tms循环结构中,将标准答案与测试答案进行逐一对比,对相同答案的给分。

图3 在线测试页面

四、结束语

在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中进行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将课程网络课件开发为中心,设置了多种师生交流以及学习的手段,进而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学习与写作学习。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无时间、空间限制的开放性课堂,使的教学的效益与学习效率均得到了提升,而网络教学路平台的教育也是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变得更加全面与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陈代勇,彭芳.医学生理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

[2] 邴杰.高校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平台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9)

[3] 柳虹.智能评价的研究型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与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5)

[4] 关伟哲,丛滨.基于ASP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3,31(6)

第4篇:生态学的理解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用完全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河南某大学护理学院50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答卷48份,回收率96%。年龄21~25岁,其中女男生分别为30人(62.5%)、18人(37.5%),男女生之间年龄差异无显著性,其中独生子女学生12人,班委、团支书、学生会干部11人。

1.2研究工具

采用Rosenberg(1965)编制的“自尊量表(Self-EsteemScale,SES)”和丛中、高文风编制的“自我接纳问卷(SelfAcceptanceQuestionnaire,SAQ)”,对随机抽取的50名护生进行测验,收回无记名有效答卷48份。SES主要测量个体的整体自尊,该量表包括10道题,每道题目都是一个简单陈述句,如“我感到我有许多好的品质”、“我感到自己值得自豪的地方不多”等。要求被试者在“4=完全符合”到“1=很不符合”四个等级上评价自己。其中正向题和反向题各半。量表总分是10~40分,分数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2]。SAQ包括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SE)和自我接纳(self-acceptanceSA)两个因子,共16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A.非常同意、B.基本同意、C.基本相反、D.非常相反。该量表总分在16~64分之间,总量表得分越高,表明被试者的自我接纳程度越高,反之越低。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所得量表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男生与女生的比较结果

由表1可见,SES和SAQ量表分及SE和SA的因子分均显示男女生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的比较结果

由表2可见,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SES、SAQ、SE、SA得分均值经U检验均存在显著性差异。2.3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比较结果由表3可知,学生干部组SES和SAQ量表分及SE和SA因子分与普通学生组比较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3分析

3.1男女生的自尊和自我接纳程度无显著性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护理专业学生的自尊和自我接纳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此结果与国内外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张文新和高文风、丛中分别对初中生、大学生自尊和自我接纳进行研究,也未发现性别差异,国内外的研究都未涉及其中的原因。总体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之间的社会差异在日益减少[3]。在该研究中,男女护生在自尊和自我接纳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

3.2独生子女的自尊和自我接纳程度与非独生子女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从表2可以看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的SES、SAQ、SE、SA得分均值经U检验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的SES、SAQ34.43+3.92,43.72+6.28均高于非独生子女29.12+4.67,41.70+6.93,这说明独生子女的自尊、自我接纳程度优于非独生子女。这可能是由于独生子女家庭成长的环境较为优越,自幼受到父母较多的重视、关心和爱护,使他们逐步形成了对自我较为接纳的态度。在独生子女家庭由于仅有一个孩子的缘故,父母、亲人一般会给其更多的关心、爱护和较高的评价与期望,在具备个体优越感的同时,独生子女缺乏同龄的兄弟姐妹作为自我评价的参照,外界对个体的态度经过个人某种程度的内化,使得个体倾向于对自己作出较高的评价[4]。由于现代的父母,在对待独生子女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上,不再是一味的溺爱,而是给予孩子足够的、合理的、持之以恒的爱和较宽容的成长环境。同时,在这个普遍是独生子女的时代,非独生子女相应的成为一个相对较为特殊的群体,非独生子女在对父母形成依恋的关系上,由于有兄弟姐妹竞争和比较的存在,其自尊、自我接纳程度与非独生子女相比较,就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3.3学生干部的自尊和自我接纳程度与普通学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干部的自尊和自我接纳程度与普通学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学生干部是入学后,先有辅导员老师根据学生个人的请求和入学时的表现而临时指定,一个月后再由全班同学投票选举产生。学生干部的自尊程度30.52+5.31,43.92+6.52高于普通学生28.91+4.72,41.53+6.92,表明他们在当选为学生干部之前就可能已经具备较好的自尊心理素质;经过大学生活的锻炼,他们有能力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好感和支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依精神分析学的观点来看,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是个体内心活动的外向投射(projection)[5],它基本上反映了个体内心活动的状况,即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充满矛盾和冲突的,那么,他在与他人交往时,也会表现为人际关系的矛盾和冲突;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较为安详、和谐,对自我采取接纳的态度,那么他在与人交往时,就会表现为比较自信、轻松、自然,接纳他人,而最终被他人接纳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第5篇:生态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世界大学城平台;顶岗实习;过程管理

G717.3

学生顶岗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和企业实现合作教育的重要纽带。对于以往的顶岗实习形式,主要表现为通过实习指导教师走访、电话、邮件等方式与学生沟通、学生实习完成后提交实结报告的方式进行管理,然而这种形式业造成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难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践技能掌握情况、思想状态以及企业最新的人才需求,不能为学校的人才培养优化升级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撑。随着世界大学城在湖南省各院校迅速推广,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始逐渐被全新的空间教学模式所取代。因而如何利用世界大学城实行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创新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要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在全国职业院校掀起了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设热潮。

顶岗实习是实现校企合作教育的纽带,如何将成熟的互联网技术融入到高职院校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环节,目前国内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如李雄在《基于网络平台监管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中分析了当前顶岗实习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探讨构建基于网络平台监管的高职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方法林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研究――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为例》中探讨了微信公众平台在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模式的构建和实践;唐小燕等在《基于信息化平台的顶岗实习学生管理》中提出信息化平台对实习学生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信息化平台建设的三大原则,介绍了平台在实际顶岗实习学生管理中的应用与成效;廖俊杰等在《利用信息化手段破解顶岗实习管理和评价难题――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和评价平台的应用》中通过对学校开发的顶岗实习管理软件介绍,提出以“三三制”为核心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顶岗实习管理和评价平台等信息化手段的实施,对顶岗实习管理效率的提高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在制度建设和管理手段上都是一个创新等。以上相关理论成果对于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许多相关的帮助和方法。

国外大多数都是针对有关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的研究,并不存在“顶岗实习”这样的说法,国际上把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办学称作“合作教育”。 加拿大和美国分别于 1957 年和 1906 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产学合作计划。日本在20 世纪 60 年代初开始逐步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大力推M。而英国于 1975 年建立了全国性教学公司(Teaching company),统筹、组织、鼓励高等学校与企业界一起参加科技方面的协作项目,双方通力合作,一起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总体来看,利用互联网技术相关平台管理高职院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研究刚刚起步,对许多问题研究尚未全面展开,有些问题尚未涉及,尤其是利用世界大学城加强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研究几乎为空白。

二、研究的意义

1.突破教师、辅导员、学生面对面沟通的局限性,有利于在空间上、时间上加强联系。

2.有助于实现教师、辅导员、学生交往形式的多方位。通过世界大学城平台使师生关系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交流,还包括精神和情感层面的交流。

3.有助于学生移动学习的实现。教师利用世界大学城公众平台将相关信息包括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适合移动学习的信息群发给在顶岗实习中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相关页面将问题的答案发送给特定的学生,这样顶岗实习的学生虽然不在学校也能做到时时刻刻地学习,从这个维度上看,世界大学城公众平台在顶岗实习中的使用也有助于学校的学生移动学习的实现。

三、研究的价值

1.跟踪学生思想状态,为他们提供安全保障。学校针对实习生的心理特点,将顶岗实习安全教育内容至信息化平台上,学生可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适时访问浏览,学习如何面对困难和突发事件,沉着冷静应付所遇到的问题,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同时,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工作情况、月度考核情况、自身存在的困难等信息,也可方便地上传至平台。这样,教师可关心帮助学生,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教育和引导。

2.掌握学生工作状况,为今后的课程设置提供借鉴。用人单位可通过该平台,给学校人才培养提出建议和意见。学生在参加实习时所欠缺的知识和能力,学校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这些信息为学校的人才方案的完善修改、课程设置调整均能提供很多借鉴,从而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3.让学生及时掌握就业信息,为毕业后就业做好准备。利用大学城平台通过专业教师、分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学生及其他渠道广泛收集就业信息,为学生毕业后的真正就业做好准备。

4.建立良好的家长联系制度,为学生打造立体教育网络。通过该平台,家长及时了解子女在单位实习的现实状态,对子女给予充分的关心,与教师、用人单位保持充分沟通,对促进顶岗实习学生教育管理和学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1)利用世界大学城网络平台,使高职院校校外顶岗实习管理适应目前新形势、新要求,创新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方式,实现了动态管理监控的实时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顶岗实习管理效率,节省了管理成本。

(2)利用顶岗实学城网络管理平台,设计相应模块,执行“周聊、月总结、季巡查”制度,加强实习过程管理与考核。

(3)利用世界大学城网络平台,全程跟踪个体顶岗实习过程,依据时间节点校企学三方任务进行整合设计,研究探索并设计出可监控、可评价、可管理,三方联动、多元指导的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并设计出基于世界大学城网络平台监管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与评价标准。

2.研究内容

(1)世界大学城为平台下,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方式创新研究。

(2)世界大学城网络平台顶岗实习相应模块设计研究。

(3)世界大学城网络平台为基础下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研究。

(4)世界大学城网络平台为基础下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考核与评价标准研究。

在以网络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已经普及,电脑、笔记本或者手机都可以随时登录世界大学城账户为背景的前提下,打破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传统模式,利用世界大学城平台,实现对定岗学生的有效管理以及与家长企业的即时交流,是本论文的研究的核心。

参考文献:

[1]李雄.基于网络平台监管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1):192-224.

[2]方法林.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研究[J],经济师,2014(12):197-199.

[3]唐小燕,李建新,周敏.基于信息化平台的顶岗实习学生管理[J],实习实训,2010年01月:151-152.

第6篇:生态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外科技竞赛;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8-0020-04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言

近几年,我国在高等教育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建设的过程中,把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已经逐步为人们所理解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大学生中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目前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一项学生活动。大力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内容,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理念。

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时期,高等学校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这一理念已成为各高校的共识。近几年来,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嵌入式教学团队,经过十余年的教学科研实践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自主研制了适合实验教学、创新竞赛、课外活动及毕业设计的嵌入式实践教学仪器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以大学生科技立项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几年来,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各类课外科技竞赛,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获得各类奖项30余项。表1列举了学生在2010~2012年间获取的国家级奖项。通过一系列比赛,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备较高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也提高了学校声望。

笔者作为“挑战杯”“研华杯”等创业大赛的指导教师,连续几年参与计算机学科竞赛指导工作,深切体会到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对实现素质教育和培养计算机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如何借助课外科技竞赛平台,采取有效的途径更好地进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值得探讨。

1 课外科技竞赛平台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高等教育要培养的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培养目标的一项极其紧迫的任务。如何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各高等学校研究和探索的课题。而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除了把创新创业的内涵渗透到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还应当充分利用课外科技竞赛这一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它可以考查大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也可以检测大学生的信心、意志、勇气、团队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因此借助校内外科技竞赛平台,有利于全面培养大学生们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强烈的创业意识、健康的心理素质、顽强的意志力、科学的冒险精神、出色的管理能力、博采众长的学习意识、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可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就业。

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2.1 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

优质的教学资源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也是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化,必须认真分析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和区域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和分析区域和学校的有效资源,明确产业发展对计算机类创新人才的合理需求,运用资源配置优化理论,通过工程应用、校企融合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优质教学资源建设。

2.1.1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物质环境

良好的物质环境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保障。高校可从实验仪器、教材建设和网站建设等多方面构建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的物质环境。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进行了如下实践。首先,我们自主研制的“飞思卡尔嵌入式开发系统”实验仪器已形成系列,包含MT-S08、MT-S12、ColdFire、Kinetis等多个应用开发套件。各开发套件中均包含扩展板、核心板、评估板、写人调试器、集成开发环境、规范源程序、配套教材、实验指导书(或讲义)及课件等,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并可用于构筑科技创新平台,为学生开展课外创新竞赛创造了良好的物质环境。目前,该实验仪器已推广至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全国50多所高校。其次,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我们先后编著了《单片机原理及其嵌入式应用教程》《嵌入式应用技术基础教程》《嵌入式技术基础与实践》(“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嵌入式系统:使用HCS12微控制器的设计与应用》《基于32位ColdFire构建嵌入式系统》以及《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实践:ARM Cortex M4 Kinetis微控制器》等近十本教材和专著。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课程还于2010年5月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最后,为加强教与学的“互动性”,方便学生下载相关教学资料,我们开办了“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网站和“嵌入式系统及应用”精品课程网站,并与“与非网”合作开辟了“苏州大学嵌入式学习社区”网站。

2.1.2 建立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师团队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决定一所大学实力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只有提高指导教师的水平和能力,才能使学生的科技活动开展得卓有成效。

组织和指导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要选拔和培养一批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很强实践技能,且富有耐心和责任心的高素质教师充实到指导教师团队中去,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创新活动教学团队由高学历的学科带头人负责,带领年轻教师成立与教学相关的科研小组,并积极和IT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吸收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开发与设计中,从而更好地促进了教师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为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我们教师团队已完成的横向科研项目有2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8项,已获得发明专利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几十项,并发表30多篇与此相关的科研和教学论文。

2.1.3 组建和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生骨干队伍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注重发掘具有科技创新活动兴趣和能力的同学,将那些“有兴趣、基础强、肯吃苦、善钻研”的学生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培养对象,鼓励他们参加研究生的科研例会,在日常的科技创新研究中给予场地和设备的支持,积极为这些学生提供参与学校各种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有针对性地推荐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同时,以教师团队的各类科研项目为依托,组织大学生申报校内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项目及“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由此来培养具备较高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骨干队伍。此外,高校还可积极鼓励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传帮带”刚刚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以保持队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2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育新模式

基于教育部“卓越计划”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按照计算机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高等教育应当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重视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在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中,要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以达到校企共赢互促的合作效果,带动社会经济的增长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外经验证明,开展计算机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的不同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的优势,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通过企业提供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可构建企业与学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积极有效的合作新模式,为大学生提供参与技术创新的机会。同时,高校可从项目中深入开发竞赛功能,积极开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

2.3 设计并实践双导师制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双导师制,是指同时安排高校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本科生实践课题研究。在产学研实践教学中,我们进一步设计并实践了双导师制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的专门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再由学校聘任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兼职导师来协同指导学生,由此形成全新开放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参加公司研发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中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012年,教育部、科技部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指出: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当前要加快建立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要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开展更广泛的协同合作,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等重点建设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促使广大的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积极参与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担当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导师。基于这一主导思想,“双导师制”已在我国很多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双导师制”已经在我院计算机专业的部分高年级本科生中试行多年,且已有多项由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的本科生课题入选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我院计算机相关专业已经和摩托罗拉、宏智科技、快捷半导体、奇梦达资讯、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创新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从而全面保障了双导师制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2,4

建立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点,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为此,高校应当综合发挥目标导向、条件保障、激励约束、监督控制功能,建立健全具有一定的质量标准、与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系列文件,组织并实施基于自制实验仪器的实验教学、暑期自主生产实习、基于产学研结合的零距离模式的毕业设计特色教学等教学和教研活动,由此有效地保障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3

结语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展、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这是一个长期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创新人才培养的优质教学资源的构建、产学研结合和双导师制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等,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认真实施。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课外科技竞赛平台的重要作用,全面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以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备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燕,曾凡智,杨广发,科技竞赛驱动及多知识点融合的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16):19-22

[2]蒋华伟,袁秀珍,李琳,等,计算机专业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14):8-11

第7篇:生态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高阶思维能力;Moodle平台;数学课堂

引言:科技的迅猛发展直接影响着各行各业发展的速度与方向,教育事业亦如此。当今社会对优质人才的渴望越发强烈,何为优质人才?根据相关网络的调查,优质人才具有很强的问题解决能力、敏捷的批判思维、活跃的创造力及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就是高阶思维能力优于普通人。然而高阶思维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要从基础教育开始。

一、相关概念的介绍及其研究现状

1、高阶思维

高阶思维能力又称作高层次思维能力或高级思维能力。关于它的定义布鲁姆、杜威、斯滕伯格及我国学者都对其做了划分和解释。但国内外更倾向于1956年布鲁姆对认知教学目标的分类,他将认知发展水平按层级秩序分为六个层级: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他认为在这些目标中后三类应被理解为高阶思维能力。后2001年出版的《面向学习、教育和评价的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重新将高阶思维定义为:分析、综合、评价。小学语文课堂所要培养的高阶思维能力主要是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批判思维及团队协作能力。我国现对高阶思维能力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高阶思维中的某一个品质进行研究

从素质教育角度泛谈高阶思维能力,缺乏具体实证研究

从教学设计角度研究高阶思维能力

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角度分析高阶思维能力积极作用,没有对培养过程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创造虚拟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的培养,缺少具体的流程设计

2、Moodle平台

Moodle是一个免费的开源软件,它是由澳大利亚教师M artin Dougiamas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Moodle因其开源性、便于下载安装、交互功能强大、使其成为目前国际上较有影响力的信息化教学主流平台。Moodle平台有三大基本模块:系统管理、用户管理、课程管理,三大模块作为网络学习的支撑环境,既能满足学生、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又能为实现探究协作学习创造条件。2005年我国3所高校引进Moodle网络课程管理系统,目前国内主要研究趋势如下:

Moodle的功能介绍

Moodle平台在校本研究(日常教育)中的作用

对Moodle平台二次开发并进行网络教学

Moodle平台中某一模块的扩展研究

二、基于Moodle平台培养小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设计研究

具体的学科教学是培养高阶思维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小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基于Moodle平台创设高阶思维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应情境化,利用Moodle平台创设学习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实例情境等。Moodle平台是将多种媒体集成的,它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学生从Moodle平台虚拟的情境中直观感知事物、积极发现问题并勇于提出问题、通过小组探讨互动、集思广益,这样便使枯燥乏味、抽象的数学课堂生动的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与批判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2、利用Moodle平台将培养高阶思维思想融入教学设计中

小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实现的,教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细节、精选教学方式。要利用Moodle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认知资源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使教学目标立体化,教学细节更加细致化并选取利于学生分析、思考、探究和解决的教学方式。

3、基于Moodle平台培养小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设计流程(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例)

根据对学生、课程标准、教学手段的系统分析,笔者创设出培养小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教学过程框架图,即将部分小学数学课本知识(本研究以六级上册“圆”一课为例)与Moodle平台的巧妙结合,具体如下:

三、基于Moodle平台通过数学课培养小学生高阶思维能力遵循的原则

Moodle平台实用性很强:小学数学课堂知识抽象、逻辑性强,将二者整合在一起共同培养小学生高阶思维能力要遵循以下原则:

1.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原则

利用任何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或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都应符合“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原则”。将Moodle平台融入小学数学课堂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应注意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无论从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手段、采用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原则。

2. 注重学习环境构建原则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课堂的教学中,学生是处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的,所以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个体的学习,还要与所处的环境进行互动,并且实现人和资源之间的交互,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与其他的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共同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基于Moodle平台通过小学数学课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只是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协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还要给学生提供交互平台,供其相互交流,良好的交流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3.维持源动态性原则

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个静态不变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多种多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建成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些资源应该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优势,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起作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和选择要根据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需要,而非简单的堆砌资源。同时,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要有过程性,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都要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设计,使学生能够应用不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帅.国外高阶思维及其教学方式[J].心理探索,2011,(9):32.

[2]黎加厚.创造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的信息化环境――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2,(2):7-9.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0年.

[4]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3,(9).

[5]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84-86.

[6]吉尔福特(美)著,施良方等译.创造性才能[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3-26.

[7]朱玲玲.基于网格的E-learning学习资源共享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6):16.

第8篇:生态学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土地生态学;土地科学;课程建设

“土地生态学”是由“Land Ecology”翻译而来,根据国外的文献,“Land Ecology”所涉及的研究内容、方法等与“Landscape Ecology”(景观生态学)基本相同, 但其使用不如“Landscape Ecology”广泛和普遍。中国许多学者参考国外的资料并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经历对土地生态学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傅伯杰将土地生态系统研究(即土地生态学)归结为3个主要方面:土地生态系统形成、演替、结构的研究;土地生态系统功能(主要是生产力)的研究;土地生态系统最佳生态平衡的研究[1]。何永祺[2]认为,土地生态学是在生态学一般原理的基础上,阐述土地及其环境间能量与物质循环转化规律,优化土地生态系统对策和措施的科学。举[3]将土地生态学定义为“研究一个区域内各种土地生态系统的特性、结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吴次芳[4]将土地生态学定义为“土地生态学是以协调人-自然-土地为核心,按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对一定区域的土地生态系统进行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制定的时间安排和空间部署的科学”。根据土地生态学的形成特点和学科性质,郭旭东和谢俊奇[5]认为,土地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价值流等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开展土地利用优化与调控的学科”。其基本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应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 二是揭示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过程中的生态规律。从以上对土地生态学的理解可以看出,土地生态学研究的基本目的是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工程(即对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治理与保护所实施的综合工程技术措施)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6]。

尽管许多专家和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为中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土地生态学仍是当今土地科学体系中最为薄弱的学科。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为了适应国土资源管理由“数量管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并提供某些破解“土地难题”的现实途径,还需要进一步切实加强土地生态学的重要理论研究, 构建知识体系, 推进学科建设,为我们进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因此,土地生态学在土地科学中的基础地位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得到了普遍认可,不少学者把土地生态学作为土地科学的一级分支学科,认为土地生态学是土地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5,7, 8, 9],谢俊奇[9]认为:未来20年中国土地科学技术应当大力发展3大技术体系和4大学科,这4大学科为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生态学和土地规划学。在此背景下,不少高等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纷纷开设“土地生态学”课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新一轮修订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已将“土地生态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列入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生培养方案,待出版)。本文根据土地生态学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学科地位和作用,探讨了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期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体系建设

土地生态学是一门在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发展的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其主体是土地学和生态学之间的交叉[9]。它是一门新兴的有待精心培养的学科,也是一门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与保护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学。土地生态学是土地科学中的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它既研究土地生态功能、土地生态过程、土地生态变化、土地生态分异等基础理论,同时又研究土地生态调查、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生态规划和设计、土地生态恢复和重建、土地的生态管理和管护等技术方法,还涉及土地生态经济、土地生态伦理、土地生态文明等社会科学范畴。因此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内容覆盖面非常广。需要先修土地资源学、土地地理学、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等课程,拟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开设,该课程将作为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与复垦等课程的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部分:

1. 基础知识部分

包括:①土地生态学的概念、产生的背景;②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任务、原则;③土地生态学在土地科学学科中的地位、土地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资源生态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④土地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2. 基础支撑理论部分

基础支撑理论部分为两个层次的内容进行讲授。首先是最基本的生态学基础知识,主要针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未开设“生态学”课程缺乏生态学基础知识背景而设置,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一般规律等知识的一般性介绍;其次是其它学科应用到“土地生态学”的具体的相关理论体系,包括整体论与系统论、生态平衡及其调控理论、生态—经济协调论、复合种群理论、渗透理论、等级理论、地域分异理论、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理论、生态动力源-汇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生态系统原理。

3. 核心理论与技术部分

核心理论包括土地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土地生态功能与过程、土地生态变化与生态分异等,以及典型土地生态系统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城镇、工矿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特点及人为干扰下存在的主要问题;核心技术包括土地生态分类与调查、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土地生态工程、土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土地生态管理等。为使学生能够更清楚地掌握核心技术,该部分均设置相应的案例分析内容。#p#分页标题#e#

4. 实践应用部分

包括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生态规划设计两个环节。

除上述基本内容外,及时获得和发现土地生态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动向,并将其不断充实到课程教学与实践体系内容中。

二、实践教学设置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进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通过实践教学, 使课堂教学中讲授的理论知识得到强化和实际应用, 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土地生态学的基础理论, 并运用这些理论进行土地生态学核心技术的实践。为实现以上目标, 课程设置了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生态规划设计两个实践教学环节:

实习1——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

通过生态足迹法分析评价某一给定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使学生掌握数据搜集处理方法、土地生态评价、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土地资源可持续性等评价方法和过程。

实习2——土地生态规划

结合给定项目区特点(如地理区位、自然生态条件、社会经济状况),通过土地生态分类、土地生态功能区划分、土地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格局分析及调整等步骤和环节,最后形成土地生态规划方案,并进行方案优化。

三、结论与展望

随着土地科学的发展以及土地利用带来的各种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将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引入到土地学科中, 为审视和研究土地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土地生态学由此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广大学者的普遍认可,作为土地科学体系中的基础性学科在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方面发挥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因此,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开设《土地生态学》这门课程非常必要。同时,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对教学效果的好坏至关重要。本课程在课堂教学内容上设置了课程基本知识介绍、基础支撑理论、核心理论与技术等内容,核心技术部分均设置了相关的案例分析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土地生态学的相关技术与理论。在实践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突出可操作性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强化作用,以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傅伯杰.土地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其研究的主要方面[J]. 生态学杂志, 1985, 4 (1): 35-38.

[2] 何永祺. 土地科学的对象、性质、体系及其发展[J]. 中国土地科学, 1990, 4( 2) : 1-4.

[3] 举. 土地科学导论[M].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5.

[4] 吴次芳, 徐保根. 土地生态学[M]. 北京: 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3.

[5] 郭旭东, 谢俊奇. 中国土地生态学的基本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J]. 中国土地科学, 2008, 22(1): 4-9

[6] 黄炎和. 土地生态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7] 杨子生.2000. 试论土地生态学[J]. 中国土地科学, 14(2): 38-43

第9篇:生态学的理解范文

公共选修课 城市生态学 教学方法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各类农业院校都相继开设了《城市生态学》专业课,但是关于把《城市生态学》作为公共选修课在高校普及的探讨还是非常少的。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公共选修课《城市生态学》的课程定位、教学设计、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入手,来探讨《城市生态学》作为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研究。

一、课程定位

《城市生态学》在平顶山学院公共选修课中是第一次开设,该课程的主要开设对象包括文科类、理工类、艺术类等高校本科生。学院开设《城市生态学》公共选修课的目的是:扩展学生综合知识面,全面提升本科生的科学素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使之更加合理,满足学生学习的不同爱好,满足人才培养的多样化知识需求,完善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开设公共选修课总体原则是开课内容不宜过于专业,须以课程中知识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全面扩展学生素质,以便能够完成学校设置的教学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

二、教学设计

作为公共选修课的课程,教学对象的专业背景包括文科、理科和艺术类等专业,专业方向涉及多,学生专业背景差异大,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层次也是不一样的,加之学生选修该课程的目的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对课程教学过程设计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该课程设计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学习知识。

依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选课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贴近生活,淡化专业性,增加专业知识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文化性。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若知识讲解专业性太强或理论性太强,都会增加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难度,无法调动学生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导致降低课程教学效果。同时为了更好的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课程保持先进性、实用性、科学性,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引入本学科方向的热点研究内容、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特别是在生活实例讲解时,一定要从系统观点出发,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介绍实例对象,从而取得课堂解决问题的最佳效果。授课过程中以学生学习和兴趣为中心开展愉快性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互动,并且利用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以丰富多样的多媒体素材的方式展示课堂案例,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具体、系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城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特点及良性发展的可持续性,并且以发展前景良好的城市景观生态为案例补充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思考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科研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学会利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质量分析

(一)详细介绍《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

城市生态学的思想自城市问题一出现就有了,在20世纪前的城市改建中就无处不洋溢着城市生态学思想,这一发展时期称为萌芽阶段。公元前360年后,商鞅第一个提出了具有城市生态思想的认识。随后荀子(公元前238年)则提出减少工商业人口,国家才能强盛的主张。公元170年,崔姓学者第一个提出人口的合理布局思想,到1885年包世臣提出了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比例关系应为5:1,限制非农业人口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态思想反映在人口、人和土地与人和食物的关系上。世界上早期城市生态学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巴黎的改建和田园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上。20世纪以来,现代城市生态学产生并发展起来,芝加哥学派与芝加哥城的出现是其典型代表,该理论学派将生物群落学的原理和观点用于研究城市社会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奠定了城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到了20世纪的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开始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并出版了《城市生态学》杂志,与城市生态研究紧密关联的学术会议、论文的频繁召开和陆续发表,标志着城市生态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大规模的发展阶段。中国 的城市生态学起步较晚,1984年12月中国生态学会在上海举行了“首届全国城市生态科学研究会”,会上成立了“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标志着中国城市生态研究工作的开始。

(二)扩展课程教授内容,强调城市生态学的文化地位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要有自己学科的文化,英国学者斯诺把学科文化分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在教学中,利用学科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关联,并以相互引导、相互促进方式进行授课。

在讲课之前,利用与学生切身相关的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引入课题,这样能让学生耳目一新,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很快的融入到课堂中来。比如,引用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欧洲的城市化发展等作案例进行讲解分析,深入浅出的讲课方式带给同学们饶有趣味的理论知识,同时沿着历史的发展轨迹逐步深入阐述让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到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的历程里来,从而掌握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这样以学生感兴趣的自身聚居地入手,很容易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注意力和学习效率。

在进行城市生态学课程讲解时,还要引入自然生态文化。比如,生态文明的发展过程从来就是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相伴相辅的,城市生态学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它的发生和发展,总是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相一致的。从而引入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及其成果对人类社会的贡献知识点,让学生了解城市生态学的理论成果是怎么样深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起到美化、保护和改善的良好作用。通过著名学者R.Mckenzie(麦肯齐)对城市生态学定义、研究内容及其应用等方面的阐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上去理解城市生态学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比如在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方面,在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在改善城市系统关系方面,在增加城市活力方面等。通过学习本节知识内容,学生能够理解人与自然为什么要和谐发展,从而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能够具有用辩证的观点去处理事情的能力,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并为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课堂教学中采用“互动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

《城市生态学》是一门应用性课程,实践性较强。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教授对象是各类专业的本科学生,涵盖了文科类、理工类、师范类、艺术类等各个专业的学生,学生知识结构复杂,接受能力差别大。这就要求讲课时要紧密联系实际,讲授内容要通俗易懂。具体做法如下:(1)理论课采用多媒体课件辅以板书方式教学,针对学校校园规划和城市规划进行取景拍照,以及查阅其他较为典型的城市生态规划等,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课件的直观性、生动性和真实感。(2)采用“互动式”和“讨论式”教学方式,涉及到已讲课程相关的内容时,教师针对知识点结合应用需求提出问题,组织学生积极讨论与回答。可适当安排部分问题,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们课堂上留出一些时间进行研讨,最终教师结合学生的结论和课程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点评。如讲到城市环境一章时,安排一些关于城市人工环境对城市气候的影响的问题;讲到城市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一章时,提前安排学生去网上查资料,让学生课堂上阐述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及如何实现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呼应了研究城市生态学的意义一章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城市生态学课程的理解。(3)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以学校和城市典型的草坪绿化场地为学生学习第二课堂,讲述合理的城市人工环境改造在改善城市气候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课程考核方式

《城市生态学》的课程学习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城市生态学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及其意义,学会利用生态学来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在期末进行课程考核时,以课程论文的方式提交考核内容,力求考核内容切入点灵活多样,能够覆盖的知识面广泛,能够充分展现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课程综合成绩构成计算方法为学生平时考勤占总成绩比值为20%,学生课堂表现及研讨情况占20%,最终提交的课程论文占60%。在成绩计算过程中,使用了标准的考核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态度(Attitude)和个性(Personality)四个方面。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指标的作用下产生本课程的学习效果(Performance),而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指标又是个性这个深层次指标的外在体现。使用这种考核计算办法,真正做到了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城市生态学》作为一门公修课程走进全国高等院校的本科生课堂,相应的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需要结合授课对象和各高校的实际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杨小波.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徐学华等.城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11(2).

[3]胡宗达,杨远祥,朱雪梅.高校生态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21(3).

[4]耿红.生态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