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信息化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根据教育局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育信息化设备使用管理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相关人员,对我校教育信息化设备使用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纠,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查目纠工作总体情况
开学初,按照天秦教函[2019]16文件精神,认真开展了教育信息化设备使用管理情况自查自纠工作,成立了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使用管理情况自查自纠领导小组,校长安晓斌亲自担任组长,全面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使用管理自查自纠工作,为学校教育装备第一责任人,副校长马瑞瑞和教导处主任贾丽娜分别担任副组长,协助校长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使用管理自查自纠工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使用管理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其他相关功能教室管理员为成员,具体负责各功能教室教育信息化设备使用管理的自查自纠工作,为各级教育信息化设备使用管理自查自纠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建立和完善了相关的管理制度、管理员职责等规章制度,制定了《秦州区中梁镇杨家河小学教育信息化设备使用管理自查自纠实施方案》、《天水市秦州区中梁镇杨家河小学教师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天水市秦州区中梁镇杨家河小学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天水市秦州区中梁镇杨家河小学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天水市秦州区中梁镇杨家河小学录播室管理制度》。因此,我校教育信息化设备使用管理自查自纠工作组织机构健全,职责任务明确,各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密切配合,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教育信息化设备使用管理自查自纠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存在的问题
(一)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部分功能教室设备维修不及时,给设备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部分任课教师对有关设备的使用不熟悉,操作有困难,使部分设备的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有时还会因操作失误对有些设备造成一定的损坏。
(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校没有专职的设备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对部分教育信息化设备管理不规范,甚至存在只负责使用,无法进行保养的问题。
2.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对部分信息化设备的保养维修不到位,个别计算机损坏后不能将及时维修,影响了正常使用。
三、设备闲置情况
(一)闲置设备名称
学校没有闲置的信息化设备
(二)闲置原因
无
四、整改情况
(一)在自查自纠的过程中,
1.对个别损坏不太严重的计算机已进行了维修,恢复了正常使用,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明确了管理责任,严格了使用办法,规范了使用和操作要求。
3.对学校所有的信息化设备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检查,能维修的进行了维修,不能维修的向上级部门申请,在国家改薄项目中添置更新。
3.学校积极和电教馆协调,争取对学校各功能机教室的管理员和教师进行一次专业培训,提高学校信息化化设备的使用管理效益。
(二)整改考虑。
建立健全信息化设备管理使用的长效机制,及时督察,强化管理员职责,明确责任,提高管理员业务素质,实行专人专管,确保各类信息化设备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益。
五、工作建议
1.及时对管理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管理员素质,确保管理质量。
2.加大资金投入,及时维修、更新信息化设备,确保各来信息化设备的正常使用。
3.上级部门给学校安排专职管理员,提高信息化设备的管理效益。
一、政务信息化工作情况
年,我局政务信息化工作以办好政府门户网站和局域网为窗口,推进政务公开为重点,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政务信息化工作任务。
(一)加大政务信息公开的力度。一年来,我局门户网站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宣传、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不断充实政务公开内容,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及时将政策法规、重大项目完成情况等信息第一时间在政府网站上。
(二)狠抓政务信息报送工作。我们根据信息工作的特点,多方捕捉信息,选好角度,精心筛选加工,力求有新意、有特点、有价值、有效应,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剔除大话、套话和空话,做到一事一报,简明扼要。紧紧围绕全年中心工作,以反映工作动态、突出经验交流为重点,
(三)狠抓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务外网局域网建设。完成了局门户网站的建设和日常维护工作,为领导掌握信息、正确决策、推动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为各部门协调沟通、相互交流搭建了平台。
(四)加强组织领导,夯实政务信息工作基础。我们把政务信息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办公室每周收集一次信息工作报送及采用的情况,并指定一名微机操作水平较好的工作人员为政务信息员,具体负责单位的政务信息工作。根据各科室工作的特点,将具体的政务信息工作任务细化分解,责任到人。做到人人有任务,个个有指标,营造了一种人人搜集信息、编写信息的工作氛围。在政务信息工作的管理上,从政务信息撰写、信息通报、信息报送奖惩及重大信息报送等方面,健全了管理体系,形成了政务信息工作与其它工作齐头并进、协调联动的工作局面,有效提高了政务信息工作水平。
(五)扩大信息覆盖面,拓宽信息收集渠道。我们通过参加各类会议、起草有关文件、组织重大活动、处理重大事件、下基层督查调研等有利时机,及时从中搜集挖掘信息,收集相关资料撰写报送信息。为了便于工作联系,我们在各单位学校确定了1-2名孰悉国家的方针、政策,掌握政务信息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办公技能,综合业务能力强,具有一定文字功底和分析能力的人员担任信息工作联络员。根据工作需要,我们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与这些单位信息工作联络员联系,向各部门预约信息,再将各单位上报的信息进行分析筛选、整合、提炼修整后通过政府内网及时上报,做到了当日信息当日签、当日发,信息不过夜。采用通报方式对各部门报送信息情况每月通报一次。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激发了各单位报送信息资料的积极性,拓宽了信息收集渠道。
二、电子政务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年,在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我局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领导重视,认识统一。我局领导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高度认识电子政务外网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重要意义,上下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并把这项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摆上单位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落实各方面工作。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进一步推进我局信息化建设步伐,认真贯彻落实区政府办〔〕116号文件精神,我局成立了电子政务领导小组,明确了电子政务专项目标责任。按照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要求,制订了局电子政务工作年度计划。
(三)立足现状,夯实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局电子政务建设,在硬件上进行了完善和充实,新增了电子政务系统专用电脑、彩色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碎纸机、扫描仪、电脑桌椅等办公设备。进一步完善了单位内部局域网建设。积极组织全局人员参加电脑知识和电脑业务、电子政务知识培训,打好人员基础。大力倡导无纸化办公,实现了各类报表文件,凡是有相关软件的,都全部用软件制作,无软件的也都全部纳入电脑制作和管理。
(四)加强服务,完善功能。我局在政府网站上建立了自己的网页,为了充分利用这一窗口,展现教育工作特色,让外界了解长安教育工作现状,我们落实了专人对该网页进行维护和更新,主要完成的工作有:一是加强对政务公开电话、电子信函的管理,认真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及时回复群众的来电、来函。二是切实加强对我局网站内容的更新,维护以及服务功能的开展,及时把我局的基本情况,工作思路,及工作动态在网上。
(五)加强计算机和网络维护工作,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我们在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中更加注重网络安全工作,对内外网的硬件防火墙、网络版杀毒软件、网络架构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网络和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了网络安全、稳定、有序的运行,全年无网络安全事故发生。
三、2011年电子政务和政务信息化工作的思路和打算
2011年,我局电子政务和政务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局和区政府关于电子政务和政务信息化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以提升电子政务和政务信息化工作质量和水平为突破口,突出教育信息,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优化工作思路,狠抓措施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全年电子政务和政务信息化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围绕上述工作思路,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着力抓好政务信息报送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拓宽信息渠道,提炼一批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政务信息,使信息报送质量和总量较上年有较大提高。继续扩大信息覆盖面,健全信息网络,把基层的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及对全市有指导意义的典型总结出来,及时进行勾通反馈上报。
(二)着力抓好门户网站建设工作。按照区信息中心安排部署,及时更新维护好门户网站,上传各类信息,重点加大对政务公开、政策法规、部门动态、疑难问题解答等信息板块的信息上传力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服务广大群众。及时更新“长安教育网”信息和完善网页结构内容。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由华中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组建的,代表了国内教育信息技术领域综合协同创新体的一流水平。英特尔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和卓越的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通过对教育的持续投入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双方合作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项目由中心副主任黄荣怀教授牵头,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的国内知名专家,以及新加坡、英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印度、韩国等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著名学者组成了一支国际化专家团队。通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特尔公司、新媒体联盟、智慧学习环境协会等国际组织和协会以及合作伙伴的广泛交流与协作,经过一年多的协同合作,项目组收集和分析了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近十年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重大项目和研究课题,撰写了《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2014)》;遴选和分析了12个国际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撰写了《国际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2013-2014)》;按区域和专题邀请国际上知名专家撰写相应的发展动态,编写了《全球视野下的教育信息化:新趋势报告(2013-2014)》(英文)。
会上,黄荣怀教授代表项目团队对主要成果进行了介绍。两本中文著作将于今年9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出版,英文著作将于今年10月份由Springer出版集团出版。
《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2014)》主要面向教育管理者,遴选了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有重大启示和借鉴意义的19个国家和地区,以概述的形式、专题的方式分析了各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行动计划、研究计划、创新教育应用的新进展及其对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并首次将对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推动力量的国际知名企业、国际组织和学术组织纳入专题分析。《国际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2013-2014)》主要面向教育实践者,遴选了12个典型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育信息化案例,包括韩国、新加坡、日本、中国香港、印度等亚太国家和地区,美国、加拿大等美洲国家,以及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众多欧洲国家。这些案例涉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信息化政策规划、在线学习、教师教育培训、在线社区等多个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重大专题,每个案例的实施背景、实施方案、实施过程、实施成效等都有着深入的解析,可以帮助读者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趋势与动态,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更多不同类型的实施范本。
《ICT in Education in Global Context: Emerging Trends Report 2013-2014》主要面向国际读者,邀请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领域国际知名专家,以专题方式评述了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进展,分析了在解决关键性问题方面的经验与教学,以及中国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全书涉及基础教育信息化、职业技术教育信息化、远程教育信息化和高等教育信息化等四大领域的共计十五章的内容,重点关注了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新加坡、希腊、德国、印度、韩国、日本等国家近些年实施的重大教育信息化项目及进展,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分析深刻,可以为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同仁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政策演变 现时挑战
中图分类号:G5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3-0009-04
在信息社会里,知识成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关键的源泉,分布式专长和网络活动成了层出不穷地新兴职业的标志。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进入信息社会而做好准备。教育成为信息社会战略决策的中心议题,一方面由于教育被视为国家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一N重要途径;一方面是因为鼓励把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与教育进行深入全面的整合,即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鉴于大部分研究关注到日本、美国、英国等大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关介绍颇多,在此从略。t望全球教育发展动态, 芬兰、新西兰和爱尔兰等国家为迎接时代挑战,对ICT教育应用不管在政策法律层面、机构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给予高度重视,形成了比较完整且各具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之路,且取得瞩目成绩。因此,本文简述芬兰、新西兰和爱尔兰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历史演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三国现时面临的共同挑战,以从中寻找有益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经验。
一、芬兰、新西兰和爱尔兰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演变
1.芬兰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演变
同其他北欧国家一样,芬兰在各种有关信息社会发展程度的国际性评估项目中一直居高不下。[1]有学者认为,“芬兰可以看作是一个能真正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候选国家”。[2]同时,在OECD 组织的PISA测试中芬兰以一匹黑马姿态震惊全世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芬兰信息社会建设、教育发展和PISA成绩的紧密联系。
早在1995年《芬兰国家策略》前以及实行过程中,政府为了帮助网络学校购买ICT设备以及资助教师教育,拨给学校、大学和职业学院大量的资金。芬兰议会中的为了未来委员会(Committee for the Future)采纳“教学和学习中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作为其评估项目之一,并要求芬兰国家研究发展基金会执行。[3]随后,出版一系列有关国家策略的评估报告,其中有一份题为《ICT的挑战》(The Challenges of ICT)的最终报告。这些报告推动了芬兰教育信息化的进程。1996年,芬兰教育部颁布《迈向文化导向的信息社会》,旨在保证所有公民都能平等获得文化服务。1999年颁布的《信息社会的教育、培训和研究:2000-2004的国家策略》是各方齐心协力的成果,它采纳了对1995-1999国家策略进行评估的结果。这份文件希望各教育机构在2002年前评估完它们的课程并起草有关ICT教育用途的信息策略。策略强调学生的参与,认可学生的信息科技能力,鼓励他们参与教育机构的实际操作以及教学材料的准备等活动中。
进入新世纪,芬兰ICT政策有了新发展。在2004年的《教育、培训和研究的信息社会项目(2004-2006)》提出2007年前要达成的目标如下:(1)ICT在教学和学习中得到恰当的使用;(2)芬兰成为能够生产高水平社会知识的公开且安全的网络化社会;(3)所有公民都有机会使用电子设备和内容;(4)电子材料质量要高,有合理的教学意义,能够服务用户群,所有内容公开。
2.新西兰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演变
新西兰政府高度重视发展 ICT教育,教育部长 Trevor Mallard曾表示:“我们需要确保新西兰继续向一个变革的知识社会前进, ICT 教育在变革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新西兰政府先后通过四个行动计划保障了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新西兰便察觉到ICT对推动国家教育发展的巨大潜力。[4]1993到1998年间,政府资金主要投放于专业发展领域,加速教师将ICT融入课程的进度。但在此期间,新西兰并没有颁布有关购置软硬件的国家政策,这由学校自主承担。1998年10月新西兰颁布了《互动教育:学校的信息和交流科技策略》,这是第一个为支持学校使用ICT而提供协调方法的行动计划。策略提出关于学校使用ICT的主要目标在于:提升学校对基础设施的获取;通过为校长和教师提供发展机会来提高他们的能力水平。[5]为确保目标的实现,2001年新西兰又公布了第二个行动计划――《信息通信技术专业发展计划》,专门对校长和教师开展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地提升教师的信息通信技术素养。
2002年颁布的第三个行动计划《数字视角: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学习》是对1998年国家策略的延续[6],此文件仍然聚焦于教学和学习的性能与支持方面,新西兰中小学信息化水都得到很大提升。2005年,政府颁布了一项关于新西兰学校教育策略,受到了来自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随后,在2006年颁布了第四个行动计划《使21世纪学习者有能力:一项针对学校的网上学习行动计划2006-2010》这项最新的计划强调ICT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学习、生活方式,而不仅仅作为一个学习的对象或者获取知识的手段。
3.爱尔兰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演变
在1997-2007这十年间,爱尔兰所谓的“凯尔特老虎”(Celtic Tiger )经济加速了爱尔兰的全球化以及社会融合进程。在当时社会、文化和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建设被视为实现社会、经济和教育等多重目标的有力举措。
爱尔兰政府对电脑技术的兴趣始于1971年,那时,由教育部资助开展了暑期在职课程,这些课程促使了1973年爱尔兰电脑教育社会的建立。[7]自此引起社会对电脑的热烈追捧,这一定程度上为随后ICT政策的推行做好了兴趣准备。20世纪90年代中期,爱尔兰大量政策文件成功说服教育政策制定者将ICT融入学校教育中。但当时实际是,学生们既没有电脑也没有为运用不同种类的科学技术做好充分准备,因此他们并没有使用新科技来提高学习。[8]于是,1997年11月爱尔兰教育部颁布《Schools IT 2000》,政策详细介绍了解决ICT整合问题的三管齐下的方法,即:科技整合倡议(TII),教学技能倡议(TSI),学校赞助倡议(SSI),三个倡议之间相互联系。
2001年出版的《The Future for ICTs(2001-2003)》,蓝本反映出爱尔兰有关部门雄心勃勃,这份计划是对1997年《Schools IT 2000》文件的延续。[9]在2008年和2009年两年中,爱尔兰教育部的三个核心报告提供了一个更新的政策,这一政策聚焦于将ICT融入学校教育所面临的关联的系统化挑战,包括包含性的基础设施投资、教师学习、教师支持、创新和赞助框架的实施以及数字化内容的提供。三项报告是:(1)《有效投资学校信息和通信技术,2008-2013: 部长策略组报告》;(2)《学校里的ICT:视察员评估研究》;(3)《智慧学校=智慧经济:向教育和科学部长汇报学校联合咨询组ICT的报告》。[10]
二、芬兰、新西兰和爱尔兰教育信息化的现时挑战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芬兰、新西兰和爱尔兰三国均相继将教育信息化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开始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短短十几年内成就显而易见。但当下,三国教育信息化事业也面临了诸多挑战,对其进行分析,一定程度上可窥探全球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机遇和新动向。
1.ICT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困境
由于大量的政策支持和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芬、新、爱三国 ICT获取程度都从中等进入到了高等水平,但是,ICT与课程教学的融合程度相对处于低等水平。[11]如何促进ICT与课程教学达到深度融合,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成为三国面对的首要难题。
芬兰有关高程度获取和低程度整合的矛盾尤为突出。SITES 2006①的调查发现,有关电脑和网络的获取程度,在中等以下学校的比例是100%。然而,97%的电脑属于实验室,只有大约40%的电脑放置于教室或图书馆;接近100%的数学和科学老师指出他们出于与教学相关目的而使用电脑,但只有15%的科学老师和9%的数学老师表示他们在教学指导中使用ICT的频率为一周一次或更多。[12]新西兰教育评估办公室(ERO)对121所小学和48所中学的研究中发现,尽管大部分学校根据数字化学习计划制定了相关政策,但是跨学科整合的数字化学习仍处在早期阶段。
2.教师ICT素质不足
2013年,欧盟对ICT在学校中的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教师表示自己对在使用ICT时信心不足。[13]这有两个同时存在的问题。第一,全球各国教师职业不断趋于老龄化,致使教师在使用ICT方面的经验有限。教师会因这种距离感而产生对ICT使用的排斥感,老教师尤其明显;第二,新教师亦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即使对年轻的新教师来说,平日并不缺少接触ICT的机会,而且这个群体自身对教学中运用ICT拥有积极的态度,但ICT的应用对他们来说还是一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一个重要原因是新教师关于如何将ICT与课堂教学进行融合的经验有限,使得大多数新教师在ICT教学使用中只是简单应用。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对教师的挑战,同时也是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3.资金跟进投入困难
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三国都面临著ICT基础设施资金的挑战,这是因为:首先,建立、维修以及最新ICT设施的安置都需要资金源源不断地投入;其次,即使ICT并不能代替书本,但其趋于中心位置的趋势不会改变。因此为设计、生产、传播以及审核高质量数字内容的过程同样会牵扯较多的资金投入;最后,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而科技在不断更新,就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操作技术,这必然耗费较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
维护学校网络的质量和支出构成了新西兰充分实现ICT投资潜能的一个主要阻碍;在爱尔兰,国家教育技术中心(NCTE)数字内容倡议关注为师生提供电子资源,但是由于资金支持直接流入学校,“免费”和“付费”内容以及电子档案库的角色问题都需要进行更多的讨论。
4.少数民族问题
新西兰和爱尔兰都存在着兼顾少数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挑战。在新西兰,因为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决策者需要同时考虑毛利人和非毛利人群体需求。尽管先已有国家在线门户网站Te Kete Ipurangi来专门促进这一点,但是仍需一个额外的来明确电子版毛利语言材料;同样,在爱尔兰,教学领域也需要有使用爱尔兰语进行教学的数字内容。而且由于爱尔兰语电子资源的不足,通过爱尔兰语并使用ICT来进行教学的努力受阻,这也反映了过去几十年合适的爱尔兰语教学资源的长期缺乏。
三、芬兰、新西兰和爱尔兰教育信息化对我国的启示
信息社会的日新月异使得世界各国的教育教育信息化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特征,充分了解和理性借鉴每一个国家的教育经验应对这一变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芬兰、新西兰和爱尔兰三国在短短十五年内实现了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在进程中取得的经验和面临的困境值得我们思考。
1.政府应紧跟时代潮流,及时更新观念并推行政策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芬兰、新西兰和爱尔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来,国家一直统一领导,统一部署,这就保证了国家的教育意志可以有效得到传达和贯彻。在建设期间,国家出台的改革法案和行动计划,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顶层设计、导向的角色。因此在短时间内三国ICT教育事业便取得了根本性进步。我国教育体系庞大,各地差异显著,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长足发展就更加需要政府承担起重任。
2.重视对政策的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解决
三国不间断地对ICT政策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建议及时出台政策进行调整与改善,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芬兰对1995-1999年国家策略评估结果显示女孩在信息科技使用中处于不利地位,随后便在1996年颁布地《迈向文化导向的信息社会》中,设置奖学金、学费和参与相关商业部门安排的竞赛等多种途径来鼓励女孩多多参与其中;新西兰对《互动教育:学校的信息和交流科技策略》的一系列评估报告显示,教师的信息素养存在不足,就立即出台了《信息通信技术专业发展计划》来弥补这一不足。对我国而言,有学者指出,“近年来,国内教育政策研究发展很快,但政策评估仍然是其中的薄弱缓解”。[14]因此重视对ICT政策的评估工作,是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重视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问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发展中农业人口大国,中国大部分中小学在农村,接触ICT机会和ICT软硬件质量保障方面的现状都尚不理想,在近年国家出台《十年规划》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力图缩小数字鸿沟,保障基础教育的均衡放在。并将其作为重要立法原则和重点内容,这不仅有利于我国所有学生享受到科技给带来的美好和便利,有助于其学业进步和与时代的福利,并且有助于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均衡、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4.教育信息化与教师教育信息化并行,实现ICT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ICT在教育中应用的最终体现在对教学、学习、教学管理、教学评级上。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总体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正向“融合创新”阶段发展。而推动转向的关键力量就在于教师教育信息化。借鉴三国相关经验,对于培养合格的信息化能力的教师群体,需重视新教师的职前培训以及老教师的在职培训。一方面,着重培养新教师将ICT与教学融合的能力,创设实践机会以此增加新教师的相关经验;另一方面,针对老教师,首要任务是帮助他们克服因年龄等客观因素引起的对于ICT的排斥感,通过开展校本培训、远程教育等多途径来有效提升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
5.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整合社会各方力量
资金是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保障与推动器。由于ICT事业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社会事业,它的制定、实施、质量评价与督导、设备的引入和维护等涉及到科技、教育、财政、商业、经济、等诸多领域;与此同时,其质量提升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持才能由理想变成现实。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借助于政府和学校的力量,而社会特别是企业界参与程度和投资额度都不够理想,学界和研究机构对ICT在实际教育中的应用关注不够。因此调动社会特别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开拓可利用的渠道,同时,引导研究机构的兴趣转向ICT技术开发和更新。以此来达到扩宽资金来源,整合各方力量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进整个国家迈进信息社会的步伐的目的。
综上所述,促进教育信息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是一项极为重要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推动,既要科学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又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探索出中国特色的改革发展模式。
注释:
①SITES 2006是一项关于学校和教师的调查,主要考察不同国家和地区所采用的教学行为以及ICT在其中的应用。该研究提供了:(1)关于各种指标的国际比较;(2)有关ICT应用的教育政策建议;(3)ICT 对教学过程的影响方式的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Dutta S, Mia I.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06-2007: Connecting to the Networked Economy[M].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2]Nivala M. Simple answers for complex problems: education and ICT in Finnish information society strategies[J]. Media Culture Society, 2009, 31(3): 433-448.
[3]Sinko M, Lehtinen E. The Challenges of ICT[M]. Atena, 1999.
[4]Brown M, Chamberlain M. National policies and practices on ICT in education: New Zealand[J]. Cross 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 education, 2003: 411-426.
[5]Ham V, Gilmore A, Kachelhoffer A,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New Initiatives in Interactive Education: A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trategy for Schools. What Makes for Effectiv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ICT? Wellington, New Zeal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J]. 2002.
[6]New Zeal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New Zealand Curriculum Framework, 2006[EB/OL]. http://.nz/r/nzcurriculum/pdfs/curriculum - framework - draft. pdf, 2007-08-10.
[7]McGarr O. The development of ICT across the curriculum in Irish school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9, 40(6): 1094-1108.
[8]Conway P. School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2000: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ducational change[J]. Irish Educational Studies, 2000, 19(1): 227-244.
[9]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A blueprint for the future of ICT in Irish education,[EB/OL].http://pdsttechnologyineducation.ie/en/PUBLICATIONS/Other-Publications-Reports/Blueprint-for-the-Future-of-ICT-in-Irish-Education.PDF,2001.
[10][11]Conway P F, Brennan-Freeman E. The evolution of ICT policy in Ireland 1995-2010: progress, missed opportunities and future trends[J]. 2015.
[12]Plomp T J. Cross-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Polices and Practices in Education[M]. IAP, 2003.
[13]ESSIE. Survey of schools: ICT in education[EB/OL].http://ec.europa.eu/information_society/newsroom/cf/dae/itemdetail.cfm?item_id1?49920,2013.
一、信息──知识经济的燃料
现代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的为特征的经济正在逐渐丧失其昔日的荣耀,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显现,并且表现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这就是知识经济。物质(材料)、能量、信息是构成现实世界不可缺少的三大要素。信息资源成为人类生存的首要资源,?quot;知识价值社会"里,"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在物质的价值构成中普遍占有很大的比重,因而"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创造成为生产价值的主要内容,产品中的物质含量与信息含量的比例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世纪初,有人将石油比喻为工业经济发动机的燃料。而现在正如杨福家教授所说的那样,信息是知识经济发动机的燃料,而且我们已初步具备了信息高速公路、信息数据库。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了一份《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这份报告以文件的形式首次正式使用"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这个概念,指出知识经济正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之上的经济。
1980年,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其《第三次浪潮》一书中,第一次将信息化观念传遍全世界。他从纵的、时间、历史线条上,将人类文明分为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三个浪潮,提出"今天,在我们的第三次浪潮中建设新的信息领域"。
我们正在步入信息社会,信息经济在一点一点地侵蚀工业经济的地盘,社会在慢慢地酝酿着巨变。信息经济的高级形式就是知识经济,从信息与知识的区别中也能揣摩出来。信息主要是指事实和数据的某种集合,信息是不能像知识那样去反映这些事实和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在概念上比信息要宽泛。信息主要包括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和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知识是从信息中提炼出来的。知识经济的概念注解了知识对于信息社会的意义,两者的融合使双方都改变了面貌。知识的功能和内涵在不断强化,已成为经济和社会运转的核心要素。
二、教育信息化:面向知识经济的战略抉择
面对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迎接信息化对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成为教育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加快教育信息化成为共识,就如桑新民教授所说的那样:"尽快在教育系统中确立和传播信息时代的文化价值观念,并据此改革教育模式,在新一代人身上塑造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加速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水平和效益,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腾飞。"
1.教育信息化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面对21世纪信息化浪潮,世界各国都在加强教育信息化,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加快发展教育信息化。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自1992年上任后,一直十分重视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他说:"为了将信息时代的威力带进我们的全部学校,要求到2000年使每间教师和图书馆连通因特网;确保每一个儿童能够使用上现代多媒体计算机;给所有教师以培训,要求他们能够象使用白板那样自如地使用计算机;并且增加高质量教育内容的享用。"
欧盟政府也了一个题为"信息社会的学习:欧洲教育创议行动规划"旨在加速学校的信息化进程,同时推出了多项有关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的开发计划。英国政府于1995年推出了一个题为"教育高速公路:前进之路"的动议,将400家教育机构首批联网,并为23个试验课题拨款1200万个欧洲货币单位,瑞典政府也提出相应的政府政策。
在亚洲,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提出自己的政策和措施。日本在其最新公布的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中明确地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所有公立学校与因特网的连接,并且为公立学校的每个教师配备一台计算机。新加坡在其教育信息化方面可以说是一步登天,于1996年推出全国教育信息化计划,拟投资20亿美元使全国每个家庭和每间教师连通因特网,做到每二位学生一台计算机,每位教师一台笔记本电脑。
2.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变革
以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IT)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必将带来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革新,教育信息化将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教育信息化具有下列的特征:(1)资源全球化:网络的普及带来资源的全球共享;(2)教学个性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带来教学的个性化;(3)学习自主化: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将成为发展趋势;(4)任务合作化: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5)环境虚拟化:教育环境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6)管理自动化: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面向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将是一个革新的教育。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追求信息化社会教育变革的过程,它更加强调了过程性,即在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发展,目标是信息化教育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带来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学模式的革新与丰富,将极大地丰富教学方法。面向教育的变革,教育信息化将带来人们教育观念的变革,人们更加明确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确立了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观念,革新的传统的课程内容,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列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同时带来教学模式的革新和丰富,远距离协作式学习成为整个教学模式的热点,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建构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协作式和自主式教学模式建构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教育信息化必将带来教育的春天,给传统的教育带来新的革命,迈向新世纪的教育,必将是革新的教育。教育信息化必将带来教育的革新。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终身教育体系。要让每一个受教育者能够适应信息时代新的生存方式,不断提高信息意识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
3.教育信息化的定义与构成
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定义很多,都比较侧重于全面地描述教育信息化的功能,例如华中师范大学的傅德荣教授是这样定义的:"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要素,在教育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教育的各个方面,用以完善教育的信息环境、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能力,促进学校在信息环境下的教育和教学改革,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
"而华东师范大学的祝智庭教授则将教育信息化定义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变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不是单单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是要促进教育和教学的全面变革。
教育信息化的构成,笔者觉得从具体实施角度上来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从具体实施内容上看来,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包含以上的几个部分,但是其组成部分并非简单的并行排列,而是有层次的。笔者认为信息基础设施是整个教育信息化的最基本保证,没有信息基础的建设,就没有整个教育信息化开展的物质基础,但是信息资源建设属于软件建设的范畴,光有道路,没有路上跑动的马车,那也是根本不是教育信息化,所以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但是信息技术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都属于硬环境的范畴,光有好的设备和资源,但是教师不具备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意识,那也根本就不能起到革新教育教学的目的,所以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有将成为整个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从信息技术辅助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的,而中小学信息技术则是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辅助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成为是与教师信息技术并行,并且有所交叉的部分,也是整个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教育
人类走向知识经济时代,也在走向信息化社会,信息浪潮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化给人类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传统的教育结构有所变动,加强信息教育成为世界的共同呼声。
信息化浪潮带了信息的泛滥,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人的信息素养成为共识,信息素养成为人的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的内容,加强信息教育成为世界课程改革的热点。
1.信息教育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热点
面对信息化社会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信息教育成为各国政府备加关注的热点,信息教育成为各国政府迎接信息化挑战的重要措施。日本政府在1998年12月的的新的小学、初中学习指导要领(2002年4月开始实施)中规定,小学阶段的信息教育融合在"综合学习时间"中;初中阶段的信息教育的内容设置于必修课程"技术家庭"中,并明确地提出了学习时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在1999年3月的新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2002年4月开始实施)中规定,高中阶段开始必修课?quot;信息"(分A、B、C三个科目),明确地规定了课程的学分、课时、目标、内容等。英国政府在90年代就开设相应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1998年将信息技术课程从原来的选修课程改为必须课程,2000年开始实施的新的国家课程中,将原来的信息技术课程改为信息通信技术课程。此外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都在加强中小学生的信息教育,努力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能力。
2.信息素养的定义和内涵
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下设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其研究的终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出了学生学习的9大标准,这一标准包含了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方面内容,树立了新的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重新地确定传统的信息素养的理念。信息素养当前已经广为社会的各个层次接受,并已经进入到教育领域,成为教育领域的新的研究课题。
信息素养并不是单独的计算机的使用技能,它是一个涵盖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概念的综合体,从具体涵盖的内容上看来,它主要包含的是技能与概念两个部分。
3.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教育
我国自1982年开始进行中学计算机教育实验开始,现在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2000年10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成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新的起点。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会上宣布?quot;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它标志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新的起点。
4.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理念与目标
本人结合其他专家的意见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满足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学生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2)满足终身学习理念,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加强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与认知发展水平。
(5)加强学生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关键词:区域教育;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67-04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信息化效益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共识,但由于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校际差异,各个地区的成本总量、成本结构以及效益的表现各不相同。如果建立一套能够普遍适应而忽略区域、学校个性差异的评估体系,既不能真实、客观地评估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状况,也不能发现影响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的深层次原因,更不能提出符合客观实际的个性化建设策略与方案,效益评估也就没有了意义。[1]
本文在充分调研宁夏基础教育信息化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与指标体系,建立符合宁夏实际的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体系,从而使该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走以效益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评估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既有基于经济学的量化评估,也有基于教学变革的质性评估;既有侧重信息化环境建设的评估,也有侧重信息化资源应用的评估,同时也有侧重实际效果的评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与归纳,可将目前国内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的评估概括为四类:第一为“STaR类”,即美国STaR (School Technology and Readiness)评估模型,其基本方法是从财务、内部业务、变革与学习、客户以及其他视角(方面)进行,从不同的视角(方面)提出对应的评估指标。同时,把学校按照信息化水平分成不同的等级,将学校等级与相应的评估指标对应进行描述性评估。第二类为“模糊综合类”,其基本方法是建立指标,确定权重,构造模糊评判矩阵,运算。第三为“绩效类”,这类评估的基本方法是确定绩效评价指标,确定权重,确定评价标准,绩效评估。第四为“其他类”,这一类有的从设备(装备)的角度分析信息化效益,有的从风险管理角度评价教育信息化效益,有的以时间衡量信息化效益,也有教育信息化效益“说得清、算不明”的论述。总之,这一类从不同的侧面与角度来分析、评估教育信息化的效益。[2] [3][4][5][6][7][8][9][10]
通过文献分析,目前国内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第一,评估模型与指标体系结构复杂、名词概念多,评估体系大多停留在深奥的理论层面。第二,谁来评估、评估谁,主体不够明确。第三,放大了教育信息化效益的概念,将教育信息化的效益等同于教育效益,忽略了当前国家、区域教育信息化目标与建设任务,忽略了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水平与区域差异。第四,将教育信息化效益基本等同于教育信息化水平,效益评估实为水平评估。第五,注重投入与收益分析,忽略了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过程的分析。因为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教育信息化的效益取决于建设与应用过程。
三、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体系
笔者在充分调研宁夏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借鉴上述评估模型与指标体系的优点,构建宁夏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以期对该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效益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改善各环节中的不足,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向效益最大化方向发展。
1.教育信息化效益的概念及内涵
教育信息化效益是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没有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就没有教育信息化的效益,同理,没有教育信息化的产出,效益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说,教育信息化的效益是指由于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使教育增加的那部分效益。[11]结合具体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实际水平,可以将教育信息化效益理解为“教育信息化目标实现的程度”。[12]其内涵是“教育信息化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与信息化投入有对比关系的对人们有益的结果”。[8]祝智庭教授将教育信息化定义为“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13]这可以理解为教育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教育的变革。由此可以借鉴生产领域通过改变工艺或者流程来计算效益的办法解释教育信息化效益的概念,公式如下:
效益=变革后总产出/变革后总投入-变革前总产出/变革前总投入
2.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原则
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要回答两个问题,即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是否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如何得到应有的回报。要回答以上两个问题,效益评估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评估过程科学规范,评估结果客观。其次,评估对象与主体明确,评估方法简单易于操作。第三,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不是终极结论,而是一个动态过程,通过评估发现问题,从而确定未来区域教育信息化新的起点,即所谓“去此生彼,不断轮回”,使教育信息化向着效益最大化方向发展。
3.教育信息化评估的主体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推动者、经费的主要投入者是政府,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推动者、经费的投入者是地方政府(国家的经费投入通过地方政府进行分配、国家的规划通过地方政府实施),学校也能通过各种途径筹措资金来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教师、学生为了工作与学习的便利也会投入一定的资金。同时,教师、学生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精力,花费了很多时间,即为心智与机会的投入。由此可见,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主体为地方政府、学校、教师、学生。
通过信息化建设,对地方政府而言,地方教育信息化体系得到完善,管理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快速发展;通过信息化建设,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得以改善,信息化教育资源得以丰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得以提高;通过信息化建设,教师的信息能力、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得以提高,教育教学方式得以改变;通过信息化建设,学生的信息素养得以提高,学习方式得以改变,学习效率得以提高。由此不难看出,地方政府、学校、教师、学生是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最大受益者,即为利益主体。
当然,基础教育信息化也有其他社会投入者和其他社会效益。但现今各行各业高度交织,如果把每个行业、每个社会成员都算做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者和受益者的话,教育信息化效益只能成为一个说不明、算不清的抽象概念。郭莉博士认为“如果没有潜在或预期的教育利益,就不可能有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力量不是教育信息化的社会成本收益率,而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率, 除非这种社会成本收益率是预期中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率的先导”。[14]可见,教育信息化的效益主体应落脚于地方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教育信息化效益的主体关系如图1所示。
4.教育信息化投入与效益结构
投入是指教育信息化的总成本,包括教育信息化主体投入的资金成本和心智与机会成本。产出是指通过教育信息化使其主体(学生、教师、学校、地方政府)得到利益回报。同时,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的环节――建设与应用过程,过程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建设与应用过程既有投入(心智与机会投入)也有产出(建设经验、管理经验、应用经验等)。并且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建设与应用过程可以提高效益。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与效益结构如图2所示。
5.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
综合上所述,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可用图3表示。
本模型由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建设与应用过程组成的一个动态三维模型,通过模型可以看出,投入的改变会影响到建设与应用过程以及效益的改变,建设与应用过程的改变既能影响到效益的改变,也可以通过反馈使投入改变(主要体现在投入结构的改变),效益的改变可以使投入以及建设与应用过程改变。同时,模型体现了教育信息化效益的评估目的,既能回答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是否得到回报的问题,也能回答如何提高效益的问题,即通过评估效益,改变投入方向与渠道,改进建设与应用方式,从而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
6.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要从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和教育信息化各主体利益两个角度来考察”。[15]在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同水平阶段建设目标不同,效益的表现形式也有差异。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要与当前教育信息化水平相结合,要与教育信息化目标与建设任务相结合,其评估指标也应紧扣目标与任务。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的改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表现形式也会发生变化,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指标也应随之改变。
2012年3月,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的总体要求是“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并在专栏一中提出了“202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16]
2013年6月,宁夏出台了《宁夏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3-2017年)》,对宁夏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与发展任务做了明确的要求。[17]
2011年9月,宁夏了《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规定。[18]
对以上相关文件中同义词、近义词进行合并后归纳总结,针对各主体提出了相应的评估指标,在进一步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了54个细化指标(不同主体指标下细化指标可能相同,如主体1和主体2的经费数额、经费方向下的有些细化指标相同)。主体指标的建立,可通过“投入―收益”对比分析的办法评估每个主体在一定的投入下,实际收益达到理想收益的程度。用“一对一分析”和“整体分析”相结合的办法使每个主体将教育信息化视为以效益为导向的主体行为。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指标如表1所示,鉴于篇幅限制,细化指标在此省略。
7.指标分析模型
由于涉及教育信息化效益的相关指标绝大多数难以量化,特别是效益指标更难量化,同时也不宜量化,所以本评估体系主要采用对比描述的办法分析。
主体的投入用i表示:
主体1的投入i1=i1.1.1.1+ i1.1.1.2+…+ i1.1.4.n
……
主体4的投入i4=i4.1.1.1+ i4.1.1.2+…+ i4.1.4.n
总体投入i=i1+ i2+ i3+ i4
主体的收益用e表示:
主体1的收益e1=e1.2.1.1.1+ e1.2.1.1.2+…+ e1.2.4.n
……
主体4的收益e4=e4.2.1.1.1+ e4.2.1.2+…+ e4.2.4.n
整体收益e=e1+ e2+ e3+ e4
通过i1与e1的对比分析,可知主体1的效益情况,依次类推。通过i与e的对比分析可知整体效益情况。这样既能对每个主体按照投入与收益的“一对一” 分析,也能对整个投入与收益进行整体分析。
在此前,我们运用这一评估体系对宁夏固原市的中小学校进行了效益评估,分别对市电教中心(代表地方政府)、中小学校领导(代表学校)、一线教师、学生分别进行投入与效益的对比分析评估,在此基础上对固原市教育信息化效益做了整体对比分析评估。针对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对个别的细化指标做了相应的调整,以期能对宁夏吴忠地区的中小学校进行评估,最终实现对宁夏全区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进行评估。
四、结束语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的评估可以借鉴经济学以及其他学科的思路,但由于教育信息化的效益难以量化并且也不宜量化,对相关评估指标的对比描述分析是现阶段较为可行、简单实用的评估方法。同时,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不能一味地由上而下,更不便以专家代劳,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的理想状态是每个主体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根据需要适时开展工作,以便通过调整思路、改变方法来提高效益,但这毕竟需要一个过程。就现阶段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来讲,至少在地方政府、学校层面能自主适时开展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永贤,罗瑞.国内外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述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1):14-16.
[2]汪琼,陈瑞江,刘娜,李文超.STaR评估与教育信息化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4(4):10-11.
[3]戴锡莹,王以宁.柯氏成效评估模式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评估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3(12):55-57.
[4]顾小清,林阳,祝智庭.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7(5):23-27.
[5]王珠珠,刘雍潜,黄荣怀,赵国栋,李龙.《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25-31.
[6]王珠珠,刘雍潜,黄荣怀,赵国栋,李龙.《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下)[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19-29.
[7]焦宝聪,赵意焕,董黎明.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J].电化教育研究,2007(4):38-42.
[8]郭莉,许逵.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研究框架与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06(6):18-22.
[9]左明章,易凌云.基础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评判模型的构建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6(6):14-17.
[10]李普聪,钟元生.基于WGCA与DEA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09(5):76-78.
[11]郭莉,祝智庭.教育信息化的成本效益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5(6):15-18.
[12]郭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与影响因素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8(18):3-5.
[13]祝智庭.教育信息化[J].中国电化教育,2001(2):55-56.
[14]张喜艳,解月光,魏俊杰,王海.教育信息化绩效特征结构解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1(8):24-27.
[15]郭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探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系,2005.
关键词: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则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始终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兵团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在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断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但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基础条件,提高建设水平。
一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背景
(一)全球化进程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影响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愈演愈烈,但归根结底是知识、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以及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要素,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推进教育信息化提升本国竞争力,世界各国纷纷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通过信息化带动教育改革创新。[1]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教育信息化发展必须走在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前列,成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随着我国全球化进程的加剧,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动国际化”是不可避免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实践需要全球视野、开放思维和战略眼光。
(二)国家政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改变了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赋予教育新的内涵和要求。面对信息化浪潮给教育提供的机遇和挑战,许多国家政府都提出了相应对策。[2]我国政府也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应对措施。2010年7月教育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012年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020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等文件中都明确了教育教学信息化将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选择的思想。2015年5月在青岛举办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致贺信,再次强调“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
(三)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
教育部在2012年信息化试点工程中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鼓励各地区试点院校要在技术支持下教学模式的创新。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支撑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3]
(四)兵团教育信息化建设框架
自2014年底至2015年4月,经兵团司令员办公会和专题会议审议通过,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兵团教育信息化的意见》(新兵办发[2014]75号)以及《兵团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兵教发[2015]18号)等指导性文件和方案,更加明确了兵团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思路、建设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政策支持等,为兵团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建设框架、为兵团教育信息化建设绘制了一副宏伟蓝图。《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推进计划(2016-2020年)》(兵教办发[2016]14号)文件对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同时对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更加具体可行的计划,对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二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与问题
(一)信息化硬件设施匮乏,实训条件落后
目前,兵团职业院校互联网宽带接入率已经达100%,校均带宽≥10M,基本完成了国家院校通宽带接入的建设目标。60%的院校已建成数字校园网络,少数院校实现了无线、有线一体网络建设。100%的院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部分院校配备了交互式多媒体教室设备。但实际上,据调查发现,由于网络硬件设施和信息技术人员维护不及时等原因,校园网覆盖范围不广,网速缓慢等问题还普遍存在,仍不能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多数院校为全部教职工配备了计算机,但教学用学生计算机配备仅为11:1,低配比加剧了设备的过度使用问题,使为数不多的设备更容易提前老化而剪短使用寿命。总的来看,兵团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相比兵团实际操作环境,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仍较落后,设备总量匮乏且多老化陈旧,不能真正实现以实操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化软件资源不成体系,应用软件“孤岛”现象严重
由于兵团职业院校分布区域大,区域差异、产业结构等,形成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多,课程差异大,难以形成系统的职业院校数字教学资源。针对职业教育教学的相关软件和系统较少,尤其是针对兵团职业教育在满足个性化需求方面显得尤为不足,学校自主开发又存在人力不足和资源缺乏问题。大部分职业院校没有专门信息化管理机体与人才,不能很好地规划管理学校信息化建设。由于规划不到位,从不同厂商购入的不同信息管理系统缺少互操作能力,无法实现数据共享,形成了一个个应用软件“孤岛”。当前兵团职业院校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体制没有建立,数字资源平台、网络学习平台、信息管理平台等平台建设没有完成。
(三)信息化组织管理机构松散,建设经费机制仍待完善
兵团教育局和各师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统筹区域内教育信息化建设。部分职业院校成立了以院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信息化建设。但学校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课教师、轻信息化专业人员的现象,很多学校甚至没有专门设置信息化管理部门和人员,而由教务部门兼管。职业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教育教学信息化专职人员配备不齐,能力不够,成为了当前信息化教育的瓶颈。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经费机制体制不完善,经费较少等也严重影响了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四)信息化政策规范缺位,兵团统一管理规范不足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部于2015年1制订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为加快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于2016年3月制定了《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推进计划(2016-2020年)》(兵教办发[2016]14号)。目前,兵团只有少数职业院校制订了本校数字校园建设方案,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建设机制、考核评估标准等未形成有效机制。且部分职业院校仅根据学校情况进行建设,缺少兵团统一指导、规范要求。
(五)教师信息素养良莠不齐,信息化教学模式未真正启用
通过对对兵团职业院校的管理人员、教务人员、信息化建设负责人、教师等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目前,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状况主要表现为:职业院校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持积极的态度,普遍认为信息化教学对学生持有积极作用。但当前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停留在初级阶段,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大部分教师对word或WPS等文字处理软件的掌握程度较好,但在音视频处理软件,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方面普遍较弱,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普遍停留在利用PPT教学和利用网络获取教学资源的阶段,利用网络开展电子书包教学、撰写教学日志、网上测试、答疑等教学手段并未深层次开发,翻转课堂、合作学习等混合教学模式并未真正启用。
三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规划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在兵团教育局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兵团统筹规划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制定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规划与策略,协调建设发展工作中各项重大事宜,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制度体系。[4]由信息办牵头,职业院校、高校、大型国企共同组成的兵团职业院校信息化专家团队,指导各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化建设与应用。设立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专项建设经费机制,形成由兵团、师、院校、企业多形式的信息化建设及保障资金。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三通两平台”建设,形成兵团统一大平台,各院校特色的小平台信息化共建共享机制体制。[5]
(二)加强职业院校信息化领导力提升
加强兵团职业院校校长信息化领导培训,院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带头人、组织者、实践者,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发展革命性影响,理解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方针政策与战略部署,把握信息技术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深入了解信息化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努力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整合多方面资源;引领教育理念变革,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推进管理方式转变,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加大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
按照市场运作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政府专项、企业参与、学校自筹等形式多渠道筹措建设及运作资金,吸收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域。还要不断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培育职业教育信息化产业体系,加大职业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用于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资源建设和设备维护,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6]。
(四)协调职业教育网络、硬件环境建设
根据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统筹协调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网络、硬件环境标准。积极与三大通信运营商(电信、联通、移动)共同合作建设兵团职业教育虚拟专网及各职业院校校园网络互通互连,指导建设、应用及安全。[7]加快职业院校师生计算机终端、多媒体教室、仿真实训教室、智慧互动空间教室等信息化教学硬件环境升级改造、新建,从而不断完善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教学硬件环境。制定信息化建设督导制度和体系,加强指导督导,使教育信息化建设更加科学、合理。
(五)统筹建设兵团职业教育云资源
兵团统筹建设职业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平台,各职业院校作为兵团平台的分支,形成了“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学校共享”的统建共享机制。根据兵团职业院校区域、专业特点,建立数字资源建设专业委员会,组织职业院校最优秀的教学团队,建设专业精品课程、教案课件库、视频教学库、微课库等教学资源。教学资源通过院校教学资源平台,推送到兵团职业教育资源云平台,以实现各职业院校共享。节约教学资源开发成本、提升教学资源质量及教学资源使用效率。建成职业院校数字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各院校建立数字化校园管理。数字校园集成信息平台、网上办公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监控系统、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学生管理、招生就业、一卡通系统、智能水电等系统,遵循小应用大集成,按照“分期开发,边建边用”的原则,各系统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通过统一数据标准与统一认证集成各系统,实行统一的技术路线、统一的制作规范、统一的数据结构、统一的仿真模拟环境、统一的用户管理。
(六)加强职业院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标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列入专项国培计划。加大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宣传、组织,通过信息化教学大赛,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组织职业院校教师前往信息化建设示范校进行观摩、学习、交流,让教师亲身感受信息化教学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以此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和自觉性。[8]积极完善院校信息化教学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评价机制来提升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内化为自觉行动,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培树典型,以此带动学校整体信息化教学的提升。[9]
(七)借鉴先进经验,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
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必须加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院校、大型国有通信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必须综合考虑了兵团的文化、区域的差异,立足本土,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从多个角度借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其他领域的优秀发展经验,来为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展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有效地提升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其中,《地平线报告》一直作为教育信息技术最新发展的风向标,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指名了发展方向;国家大数据战略与“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出,为大数据理念与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快速渗透和应用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对全面深入推进“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意见,为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名了方向;江苏、浙江等地区教育信息化统筹部署、规划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工作任务、教育信息化培训及竞赛活动、教育信息化支撑保障机制等方面从多个角度作出了详细的部署,对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性。
作者:王智 单位:新疆石河子工程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唐艳.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
[2]罗欢.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现状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4.
[3]教育部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4]姜大源.当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5]范如涌,项晓乐.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3,(09):25-29.
[6]王中军.基于信息化视阈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人本思想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32):171-172.
[7]胡钦太,郑凯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35-39.
【中图分类号】 G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018―02
一、世界范围的教育信息化背景
总体上,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由于受到本国教育、经济、文化、技术、体制等因素的制约,仍然呈现阶段性参差不齐的水平;最发达的北美地区与边缘化最深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差异巨大,这无疑对全民教育目标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01年和2006年两次强调信息通信技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提倡培养具有数字涵养的青少年人才。2003年世界银行指出教育信息化能够增加受教育机会,增加获取平等教育资源的可能性。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信息社会全球峰会上提出了其在发展中国家教育公平和教育改革中的巨大潜能。
这些国际组织一直致力于利用信息与通讯技术推动落后地区的教育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教育公平,召开成员国地区会议,提供策略和方法;各国政府也普遍意识到了教育技术的潜力以及对各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进作用,而起草或制定了相应的国家范围内的政策,并提供专项资金;作为基础设施与服务的相关IT企业也逐渐成立了专门的教育市场部、开发教育类别的设备和软件应用,甚至一些大型企业如微软公司已经开始着眼于教师培训。
即使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都已基本步入综合协调发展的轨道。在教育信息化进程相对成熟的北美和欧洲,以及个别亚洲国家中,教育技术的发展路线却存在很大差异。例如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强调以强大的技术来推动教育发展,从而达到终身学习的目标;法国和德国则侧重于职业教育信息化,以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双向发展;韩国高度重视优质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英国则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信息技术综合于学科教学的国家。对于这些在教育技术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他们现阶段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了“以人为本,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而对于亚太、拉美、以及中东地区,在尚未完全洞悉教育信息化的驱动本质的前提下,如果冒昧地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洪流中,跟风发达国家,是无法有效地将ICT的潜能转化为教育效能的。例如,泰国忽视了自身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教育和技术的整合性,盲目借鉴新加坡“随时随地学习”的第三阶段规划,提前部署一对一的学习环境,而没有完善的评估系统,也没有长期的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势必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对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他们更疲于去解决教育的最基本的需求问题,而无暇他顾。
总的来说,中国的信息化教育发展趋势相对平稳,但仍然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同时,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时,我们所缺乏的是具有本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缺乏亮点。在现阶段看来,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必须要细化目标,合理配置资源,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舍本逐末。我们应该在“生机比”等这些数据的背后,到达更深的层面。合理规划国家教育信息化进程,灵活配置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有优质数字资源的利用率,注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构建有效的成果评估体系。
二、学习模型转变学习方式
近年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在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撑下发生了革新,具有更高自主性、灵活性和可持续性的学习模型已经日趋成熟。在普及型的信息技术驱动下,公众通过非正式学习渠道获取知识,已经成为了新的潮流,例如慕课、Coursera、知乎等。在技术对教育的反作用力下,原有的教育体系已经无法全面支持和推进教育信息化,而到了必须变革固有形态来顺应信息化发展、培养具有数字涵养的新时代人才的时候。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必须更加精确地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内在结合点,不能罔顾这一反作用力。从教育目标来看,新的模式更为接近UNESCO早年提出的 “Learning to become”这一目标,这绝不意味着要摒弃传统的正规教育,而是仍然以此为基础,提升自主学习的空间。2014年6月UNESCO曼谷办事处前任理事Mr. Sheldon Shaeffer在东南亚地区会议上指出,我们所需要的学生,是不仅会回答问题,更会提出问题的学生。以现在国内盛行的Coursera为例,人们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工作需求,不受限制地自主选择课程学习来解决自身在求知方面的问题,而这些免费的优质课程的提供者通常为知名的大学和国际组织,同时还可以获取相关认证证书。 从教育的提供途径来看,我国的中小学增设兴趣班、普通大学以及职业学校提供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增设老年大学和开放性大学等都是明证。从教学方式上看,信息技术已经开始逐步整合应用于其他学科以及整体的教学活动中。
三、对于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
2008年,中央教科所的专项资金项目研究成果《中国教育竞争力国际比较研究》指出了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提升我国教育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根据《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2014)》,我国现阶段缺乏有效的“战略规划-行动计划-评估与建议”的机制。UNESCO总部ICT主任苗逢春教授在近期的一次访谈中说道:“我比较推崇教育信息化案例是新加坡和韩国。这两个国家共同的特点恰恰是我国信息化欠缺的。”他明确提出了在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其“15年一贯,5年一期”的系统制定教育信息化政策,寻求渐进式发展路线。其次,政策的制定应该以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不仅要注重政策的顶层设计,更要重视底层实施。这就意味着,内涵式的教育信息化,必须更注重以学校为单位的全员教师ICT能力提升。所以,只有国家顶层政策的合理的连续性多元化设计,才能取得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成果。
由于中国仍处于发展阶段,教育信息化发展起步较晚,相较于亚洲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早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文部省五次制定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纵观日本2001年、2004年和2009年的三次国家信息化战略,不难看出日本不仅从未停止基础设施和数字资源的建设,而且已经步入ICT高度化应用时期,开始部署全民的数字化社会。日本有一处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是它在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上实行的政府与民间机构共同参与合作,公费和私费并举,充分调动社会积极性。所以,政策的实施要以政府为主流,社会其他机构企业多元化投入,渗透到最小单位。
在数字资源的有效利用上,我国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缺乏一套建设标准,而现阶段应该更侧重于现有优质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拓展,而并非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成本去开发全新的数字教育资源。
为了有效利用数字资源,教师的ICT能力至关重要。除了韩国和美国,新加坡的ICT综合导师计划值得一提。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ICT专业发展框架,并且已经将教师能力提升作为重点之一放到了教育信息化第三期发展规划中。新加坡ICT导师计划更具有灵活性,更适合我国教育现状发展不均的特点,比起现有的通过一些在线课程进行教师职内培训更具有实际效果。ICT导师计划的目的是让教师能够将运用ICT整合于各个学科,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由国家培养专业的ICT导师,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流动式教师培训,并且协助教师整合ICT于其他学科课程。
政策的顶层设计到细微末节的政策实施,再反馈到政策制定者,进行下一轮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定,必须依赖于有效的教育信息化成果评估机制。中国香港有着官民机构“双管齐下”的评估系统,即香港考试及评估局和香港教育局,这也是值得借鉴的地方。其次,智利自2011年开展的全国性学生ICT技能水平测试,有效地对学生现有ICT能力进行分级和评估,也值得我国学习。
总的来说,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我国教育信息化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对其他国家的成果经验有的放矢,不能盲目跟风,而要紧密结合自身发展而进行筛选和借鉴。中国现阶段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资源利用率这两方面,形成高效的评估机制,制定可持续性的政策,拉近教育信息化与亚太地区领先国家的差距。中国要提升自己的教育竞争力,就必须在推动信息化战略时,积极地应对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周南照 2008《中国教育竞争力国际比较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张进宝,张晓英,赵建华,吴砥 2014 《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2014》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吴砥,杨浩,尉小荣,朱莎 2014 《国际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2014-201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0年代后,特别是1997年、1998年后网络技术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联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了。现在,政府的各种文件已经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对“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今世界上新技术、新思想层出不穷,人们还来不及规范和统一某些新的概念,更新的东西又涌现出来了。
在教学中为了向老师和同学们说明什么是“教育信息化”,黎博士是这样解释的:“‘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使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适应信息时代对新一代公民教育的基本要求。”
黎博士在谈到“e-Education”与“教育信息化”这些近年来出现的词汇时说:“这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反映在我们这个工作领域中而出现的充分认识中的变化。电化教育的概念产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1978年后得到举世瞩目的发展。电化教育吸取了西方视听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回顾近几十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史,电化教育可以说是将引进与本土化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性的范例,这对我们今天如何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和技术也很有启迪。”
“世纪之交,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到来,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挑战和机遇。现在各地的教育部门、电教机构、学校都在忙于‘校校通’、‘网络时代的教与学’、‘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与研究,我国电化教育已经迈入网络时代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的时代到来的时候,电化教育再沿用过去视听教育的英文译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1999年底,我建议采用‘e-Education’的译名代替原来‘Audio-VisualEducation’。当时,我研究了电化教育’98定义和AECT’94定义,注意到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在《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中译版序言中提到网络时代教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这一领导下一个版本的定义的建构,因而关于e-Education的定义重点在思考未来信息时代教育的发展,并大胆地预言了信息时代的e-Education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与人类学习行为有关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活动规律,以促进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将电化教育的英文译名改为e-Education,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一看就知道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是整个教育观念的变化。这是电化教育的观念、内涵、实践、研究等诸方面适应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