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第1篇: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一、关注幼儿情绪和情感的阶段性发展

孩子从婴儿长大为幼儿,其心理由婴儿时期刚具有的自觉性和随意性特性发展到出现抽象概括性、随意性开始逐步发展的阶段,所以,幼儿的情绪和情感尽管内容日益丰富、表现形式日益复杂,但还是保持了婴儿时期情绪和情感的一些特质,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实践,我们总结出幼儿情绪和情感的一些特点:一是冲动性,面对事物随时保持着激情;二是易变性,幼儿的体验逐渐深刻,但情绪还是处于不稳定状态,经常表现出喜怒无常;三是外露性,幼儿不知道掩饰;四是易受感染,容易受到外界和他人的影响,比如看到别的孩子笑或哭,他们也会跟着表现出同样的情绪和情感。

科学地了解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和特点,对于我们来说意义相当重要,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表情等变化而深入地认识孩子的情绪、感情和内心的变化,知道孩子情绪和情感变化的原因所在。在平时的幼儿教育工作中也就可以比较准确和容易地把握孩子的日常行为规则,及时的进行帮助和引导了。

二、寓教于乐 点滴渗透

我们强调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但不是要求教师对幼儿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去。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通过故事、儿歌,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在健康、社会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美工、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自我约束,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

三、积极培养和积极防治相结合

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们不但要重视对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增强幼儿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各种不良预兆,教师要及时纠正,积极防治,做到培养与防治相结合。

四、家园同步 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第2篇: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健康 心理健康 游戏活动 心理辅导

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它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947年医学专家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中是这样定的: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位。我们知道,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精神分析学派十分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能促进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1]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一组数据:

我国小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的这一比例分别是14.2%和2.9%;高中生分别是14.8%和2.5%。考虑到我国中小学生巨大基数,这一心理异常比例是触目惊心的。

国家有关部门对北京市小学生进行的调查表明,在过去10年间,小学生中的行为问题从8.34%增加到10.9%,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有明显增加趋势。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一项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调查也表明,1997年至2000年,由于心理畸变引起的“激情犯罪”显著增多。[2]

当前对郑州92中学2730名学生总体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存在学习焦虑的学生占41.5%,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占33.1%,有孤独倾向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13.5%,有自责倾向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9.25%,有过敏倾向的学生占2.81%,由于焦虑而引起生理反应的占8.75%,有恐怖倾向者占1.25%,有冲动倾向者占10.25%。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警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更不容忽视。孩子长期的心理缺陷,必将导致心理的扭曲,最终妨碍健康人格的形成,这种危害的潜伏是一种真正的隐患。从根本上说,这些数据和悲剧,是传统的教育过于重视智力开展,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疏导所致;这些数据和悲剧,如一声声警钟敲响在我们心中,它呼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要漠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幼儿园的重要位置。

那么,教师如何做到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教师应为幼儿构建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为此,幼儿健康教育实施中,不仅应重视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而且更应重视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人们常说,用真心去换取幼儿的信任。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创造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多站在幼儿的角度,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给予他们充分表现自我的情感氛围,尊重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的主动行为,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自身能力。善于抓住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相信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创造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群体生活,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帮助他们形成积极、主动、活泼开朗的性格。

二、教师应为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游戏活动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可以给孩子快乐、经验、知识、常识、思想和健康。”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游戏贯穿于一日活动之中,游戏和活动是幼儿学习交往的最好机会,游戏是合群性养成、独立性培养的极好手段。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合群的愉悦、合群的力量。在游戏中,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在游戏中,教师要注意满足幼儿的需要,使幼儿感到自我价值的鼓励性语言并注意运用眼神、笑容、身体等肢体语言肯定幼儿的积极行为。如在角色游戏中教师有意进行引导,促进幼儿交往,让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参加活动,在活动中使幼儿这一个体得到充分展现,认真观察,带动不善于表达、不愿交往的幼儿积极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让孩子们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积极表现,以良好的心态和情绪与他人交往,在儿童世界里,学会处理和解决一些问题,客服胆怯、害羞的心理,学会自主、谦让和协作。[3]

三、教师应重视做好个别幼儿的心理辅导工作

赏识教育家周弘老师说过:“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独立的个体,在每个幼儿身上的表征都不一样,对任何一种表征的幼儿我们都不能忽视。《纲要》中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努力使每一位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我们应根据每位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幼儿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扰,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促进每位幼儿健康的发展。特别对于一些有心理缺陷、心理障碍,行为怪异的问题幼儿,更要进行跟踪研究,制定出针对性的系列方案,采取积极的方法,进行矫正性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个性倾向,恢复其健康的心理。

最后,教师应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构建心理教育课程。

心理教育是一个全方位和长期的熏陶、教育和训练过程,教师在自觉加强自身人格修养和水平的同时,应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开展专门性的心理教育培养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如开展大班心育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会付出爱,感受到被爱的幸福和付出爱的快乐,让幼儿从“感知父母的爱――为父母的爱而感动――学会付出爱而快乐”中体会到收获爱和付出爱同样快乐。

一个人的健康心理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从小培养。因此我们应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重视对其心理能力的培养,关注孩子的心理,关注孩子的成长,帮助孩子排除艰难险阻,化解心头疑虑,从而让孩子阴暗的心理充满阳光,潮湿的心灵不再发霉,让每一个孩子都带着健康的心态去奋斗拼搏,携着美好的情感去享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态去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 周宏,《赏识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第3篇: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初中学生正处于逐渐构建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期间对他们进行合适正确的引导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重要使命,尤其是对于教授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而言,这更是需要引起重视与关注的核心环节。本文从当下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出发,联系当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理念,试图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课程当中的重要意义,也希望能为当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一些新思路与新方向。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健康;重要性

1引言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具有关注时代日新月异变化下学生群体所面临的迫切问题的先见眼光是非常重要,同时,也是非常基础的要求。当下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特征下,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俨然成为了一个社会无法回避的关注热点。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由懵懂无知的儿童向丰富思想的青少年阶段的过渡时期,这段时间正是他们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所在[1],正是他们固定自身心理状态的核心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对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是非常重要与必要的。而这项艰巨而重大的工程,不光是要由家庭背景下的潜移默化来领衔,更离不开学校教育中对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的重视与关注。其中,作为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极具特色与重要地位的课程,思想品德课程对于这一艰巨挑战与光荣任务更是义不容辞。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突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单是由于当下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更是对如今家庭、学校尚未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予以足够的重视与关注的弥补与补救。

2学生心理健康可能存在的隐患问题

2.1从学生自身来看:

首先,作为一名长期扎根于三尺讲台的教育工作者,数十年的教育经历让我对当下学生学习环境的激烈竞争性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哪怕只是小学的孩子,都已经自觉或被迫的开始了各种辅导班的劳碌奔波,琴棋书画必得通于一二,进入初中后,孩子本性中的好胜心与好强欲望更受到了极大刺激,即使在班级内部,孩子们也会暗自进行比较。在这样紧张的学习环境下,孩子们大量的课外活动时间都被压榨得所剩无几,更令人忧心的是与之而来的加诸孩子身上的压力与负担,使大部分的孩子心理状况开始偏离阳光积极的方向,出现了例如过激情绪,过度逆反等种种状况。这种现象如今已不是个例,而成为了老师和家长都不得不面对和处理的难题。更值得引起关注的是: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心智由不健全到自我完善的发展阶段,这种情况一旦没有及时引起关注与必要的矫正,极有可能不断恶化甚至于最后形成个人心理状况中难以改变的顽固存在。[2]这对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甚为不利,对其家庭也会造成不小的创伤,甚至于对社会都极有可能造成不良的影响破坏。

2.2从学校与家庭来看:

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下学校,甚至不少家庭对学生和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仍远远不够。在家里,父母与孩子缺少必有的沟通与交流,导致孩子心理上一旦出现什么不良的变化父母也不能及时把握到;在学校,老师更专注于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上而疏于对学生进行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问题辅导,尤其是在边远落后地区,甚至连心理咨询室这样的硬件设施都难以满足。[3]而家庭和学校又是未成年的学生们接触最多的环境,我们绝不能轻视这种环境对一个未成熟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不足,极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轨迹,甚至于改变了孩子的光明未来。

2.3可能的解决手段与途径:

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作为祖国新一代接班人的培养者,切实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我们理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更应凸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强调。因为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都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教材的编订也完全围绕学生在自己当下所处的年龄阶段可能会面临的困惑与选择,因而使得老师对学生心理发展情况的把握也更加自然和准确。[4]此外,从根本上可以说思想品德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以及使学生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状况,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理所应当的要成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这既是对我们思想品德课程教育者提出的责任艰巨的考验与挑战,更是国家的未来赋予我们的一项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一方面,我们可以巧妙设计课堂教学,利用教材中涉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各种有趣而深刻的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指导,引导学生去了解自身心理健康情况,并指导其学习相关的针对自身心理状况进行自我调节的有效方法途径;另一方面,老师的一言一行,由心理健康状况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对学生,尤其是还不具备辨识能力的初中学生,是有着相当大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的。[5]因此,教师也应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建设,以自己健康的心态影响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准确的发现、解决学生中可能存在的隐患性心理健康问题,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拥有身心健康的成长历程。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在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必须落实的重中之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当主动积极的承担起为正处于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的初中学生提供正确心理健康指导的任务,不能仅仅简单是局限于课堂上课本中的内容传授,而是应该切实结合学生的心理状况,加以正确合适的引导。作为一名致力于思想品德课程改进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应该身体力行,发挥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与塑,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培育出心态健康积极的优秀栋梁!

作者:潘贵香 单位:重庆市合川区合阳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明,陈为华主编,《基于问题溯源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的实践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05,第130页.

[2]赵清福主编,《基础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上)》.〈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03,第155页.

[3]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组编.《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01.

第4篇: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幼教教育心理健康必然联系

目前,随着人们不断的在幼儿教育上发现各种问题,幼教教育的问题日渐白热化。曾有位著名的教育学者曾论断:“幼儿出生后4~6年,是幼儿形成健康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习得是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关切、最为深刻的社会”。可以看出,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是必然的。也就是说,幼教教育的重要性关乎未来幼儿的健康快乐的成长,所以,搞好幼教教育是教育走向新旅途的关键。

一、幼教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幼教教育,不仅包括对幼儿素质教育、技能教育、道德教育和健康教育等,同时,对幼儿的心理教育也是幼教教育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总的来说,主要是教育中幼儿能呈现出一种高效而满意的一种心理健康状态。从具体的来说,心理健康则是指幼儿的心理活动能协调一致和过程内容的完整,也就是说,不管在情感上、意志上、行为中。幼儿都能与社会相适应,也能保持着与社会并肩齐走。所以说,幼教教育不仅要关注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同时还要高度注重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志:健全健康的意志品质。在幼教教育的过程中,当幼儿面临这困难时,不应该插手阻挡幼儿就解决问题的意志,而是在幼儿旁边不断鼓励他要自己解决难题,以至于培养幼儿面对问题时不依赖别人,而是通过自身的意志和智力来化解难题。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成长,幼儿的意志品质肯定对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的。也对幼儿未来路上面临难题时能用智慧和个人意志解决。

(二)通过帮助幼儿提高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来健全个人的心理健康。人是社会中的一员,脱离社会这个大家庭,人就不能得到完整全面的发展。所以,与人交往已是对幼儿教育不可少的必要阶段。从幼儿开始,让其体会到能在同学和朋友中友好相处的快乐和重要性,让其在相处过程中,学会与人友好相处的方法。以此让幼儿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系,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才能使幼儿避免形成孤僻冷傲的性格,才能让幼儿对整个社会充满着生活得乐趣和意义。

二、探索幼教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在幼教教育中,幼师扮演者重要角色,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幼儿的健康教育大部分还得依赖幼师的教育。由于最近各地不断爆出幼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虐待幼儿的行径,幼师揪住幼儿的耳朵提起幼儿的身体等这样的图片不断在网路上爆出,这些幼师的行为怎能得到社会的谅解。被虐的幼儿此刻心理不仅充满着对社会的恐惧,这种恐惧怕是几年也不能化解的吧。

幼师在幼教教育的地位作用是不可言喻的。但是,幼教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大多数幼师面临的难题,也是其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大多幼师的观念一直停留在传统教育的观念上,大多数幼师只注重对幼儿的生理保健和技能传输,却不能很好的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因此,幼师再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尝试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且还要对新的有利幼儿教育的观念进行尝试。相信,幼儿在幼师的健康教育下,幼儿的未来成才才能更完整和更快乐。

(二)教学过程中逐渐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不断的再向前迈进,幼教的教育也不只是停留在原地,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改革。但是,对于青少年的各种问题的出现,人们还得在幼儿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只有幼教教育的成功,才能把幼儿的未来引到正途上,也才能让幼儿的成长避免现今的状况。所以说,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是个刻不容缓的工作。在幼教教育中,作为幼儿教育的工作者,更要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时放在心里,不断的在探索研究中向前进。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让幼儿深切的体会其中乐趣,不断开发幼儿的潜能,改善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等。把实践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起来,让幼儿的在幼师的完整健康的教育下快乐成长。

三、家庭和校园环境的统一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其成长的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心理学家也多次向我们证明,一个良好的健康教育环境可以调整幼儿的不良心理。所以说,在幼教教育中,一个良好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对一个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有多重要。

(一)家庭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最基础的环境,家庭是幼儿来到这个世界中的第一个接触的环境,一个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极其家庭结构都是影响幼儿成长的关键。近年来,随着生活步伐的加快,家庭环境的变化也在加快,类似单亲家庭、父母忙于工作而忽略孩子和家长对孩子的期许过高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这些对幼儿的成长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说,创建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家庭是孩子第一接触的环境,而家长则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起着关键作用。教育是一个繁杂而长期的工作,由于家长的观念和水平参差不齐,素质高低不一。所以,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统一对孩子教育的认识是重要的。

(三)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固然重要,但在未来的十几年,孩子多接触到的是都是校园环境,所以,幼儿时期,幼教教育与家庭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幼儿只有在健全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悉心教导及校园教育完美结合下才能才会在未来路上走得更远。

结语:

幼教教育不仅仅是幼师的主要责任,也是家长和社会的责任。幼教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而对其成长的关键还得是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这项工作是个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只有在幼师、家长还有社会完美的配合下,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幼儿的成长关乎国家未来的健康发展,他们是祖国未开放的花骨朵,只有悉心的呵护和栽培下,他们才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因此,只有让幼儿接受健康完整的教育,我们才有可能在将来目睹这些未来之星绽放的风采,也才能培养出在生理和心理完整健康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1]欧新民.《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第5篇: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父母;孩子;心理健康;家庭教育

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比培养孩子健康的身体更重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应对学习、工作及生活中的各类问题的决胜武器,反之,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会成为成长当中的最大阻力。儿童时期是孩子接触了解世界,养成基本的行为习惯,形成简单的思想意识的基础时期,而本阶段孩子的导师正是父母。为了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父母应当从家庭环境、亲子关系、意志力培养、科学评价等方面入手,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及手段,主动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1培养孩子愉快的心境,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是培养心理健康、心态积极的孩子的重要因素。家庭主要由父母和孩子共同组成,而对于目前的一些“新手父母”而言,如何与伴侣及孩子进行相处,还是一个崭新的命题。部分家庭当中内部矛盾和纠纷较多,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好,经常吵架或口出狂言,在这种环境当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在心理形成一些对婚姻家庭的恐惧,在生活当中小心翼翼,心理健康程度可想而知。这时由于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大部分孩子的偶像就是父母,父母是孩子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对象,孩子反映了父母的言行举止,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应当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特别是对于父母之间的关系和父母自身而言,应先达到要求孩子的标准,而后对自身的行为、心态进行衡量及调整,对夫妻之间的关系进行维系或解除,不宜让孩子从小成长在不和谐的家庭状态中,这是为孩子负责,也是为自己负责[1]。

2以礼相待,融洽亲子之间的关系

在部分家庭当中,父母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对于孩子的要求较为严格,孩子在家庭当中的话语权较少,这种缺乏平等和尊重的沟通环境,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较强的消极影响,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自卑、懦弱、不负责等心理状态。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对方,维持平等的关系,关注对方的情绪、状态及想法,主动为对方着想。对于孩子而言,也是一样。在儿童时期,大部分孩子已经具有自己独特的意识及想法,在成长的过程中,这种个性会越发明显。所以,对于父母而言,应当将孩子视为一个个体,在孩子出现自己不赞成的行为或思想时,与孩子进行沟通,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帮助及教育。父母应当避免频繁的使用权威对孩子进行威慑,如“我是你爸/妈,你必须听我的”等,更不应一出现问题就对孩子进行严惩及打骂,这些都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较大的伤害,同时也会埋下与父母之间敌对的种子[2]。当孩子做错事之后,父母应当先了解问题的严重性,而后与孩子进行沟通,在确认问题出在哪之后,视问题的严重性,选择一种缓和的方式,让孩子进行反思,鼓励孩子承认错误、承担责任。比如,一些孩子在幼儿园中打了其他的小朋友,应当先从孩子、老师、同学这里充分的了解事情的经过,确定孩子说的是否属实的基础上,理性判断事情的对错,而后与孩子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3锻炼孩子的意志,塑造良好个性品质

良好的心理状态,需要孩子具有一定的抗打击能力,能够在生活当中勇敢地面对问题,在遭遇挫折之后爬起来。当前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大部分父母对于孩子过分宠爱,而且不止父母,长辈亲朋也对孩子包容有加[3]。虽然这种爱是完全没错的,但是过度的宠爱,缺乏管教,往往会让孩子的性格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自私自利、任性胡闹、蛮不讲理、依赖性强等等。这种环境依旧不适合健康心理的培养,父母应当有针对性地对孩子的意志进行磨炼,鼓励孩子战胜内心的恐惧,客观的看待失败和挫折,加强孩子的适应能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比如,在孩子学习走路时,磕碰是在所难免的,父母在保障孩子人身安全的基础上,可以通过防碰角、护具等对孩子进行保护,但当孩子摔倒之后,应该鼓励他自己爬起来,通过激励的话语和眼神,建立孩子的自信,避免孩子过度依赖父母的帮助。

第6篇: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1 教师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的表现

从整体上看,教师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躯体化。主要反映身心不适,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它系统的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等其它躯体表现。②抑郁。主要表现为心情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等,以及与抑郁有关的认知和躯体征象。③焦虑。一般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表现,如:气促、出汗、尿频、失眠、发抖等。④恐惧。恐惧的对象包括人、物、事等方面及社交恐惧。

2 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

韩愈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放在第一位的。那么,这其中应该包含很关键的一点:一个人一生的人生目标。我们为人师者,每天诲人不倦,教而不厌,目的是为了什么?每天让学生学习知识、练习能力又是为了什么呢?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只有能直面生命,教育才会真正起到“传道”的作用。也许这就是“教育的回归”,回归到“生命”上来。我们千万不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星却忘却了天空,这“天空”便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做个快乐的人、幸福的人。

我想我们教育的目的可以是考一所好的大学,找一个好的工作,有一份高的收入,长大功成名就抑或是为人民服务,自我实现,利人利己。但我认为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教育要让孩子做一个心灵美好,心情舒畅,积极向上的“人中人”。不要让我们的分数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使第一名的孩子成为“我好,你不好,未来也不妙”的“人上人”,使大部分孩子成为“你好,我不好,活得太无聊”的“人下人”,造就一批“我不好,你也不好,整个世界乱糟糟”的“人外人”。不要让我们的教育太过悲惨。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做人,这是比教书更重要的任务。从人的社会化的角度来看,人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化是非常重要的。知识没学好,以后可以补上,但是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弥补就难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我尽量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关注学生的细微变化,熟练掌握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 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来自于维护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浇灌心灵的职业。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也必须具备良好的健康心理,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也必须具有较高的心理监控水平。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同等重要性。

作为教师,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普通的社会人,也同样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然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又要求教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培养学生的智力,更重要的是要以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熏陶学生,而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源于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张弛有度,培养兴趣,陶冶情操。

4 教师良好的健康表现直接关系学生的成长

第7篇: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青春期在心理学上又叫做“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中职学生在青春期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厌学心理

中职学生由于在初中没有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身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学习上没有动力,甚至对所学科目丧失兴趣和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周而复始,会逐渐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逃学的行为。

2.自卑心理

中职学生因为学习成绩较差而未能顺利升学,本身会存在失落感和自卑感。再加上中职学校和初中的教育方式有区别,学生很难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无法融入课堂教学。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3.网络成瘾问题

大多数中职学生在这一阶段都会有严重的厌学情绪,据调查发现,这些学生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成就感,也无处去宣泄自己的情绪,网络此时成为他们最好的伙伴和发泄情绪的最好工具,只有在虚拟的世界他们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对网络的极度依赖就容易形成网络成瘾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更会引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4.情感问题和性心理问题

这一时期的学生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容易产生过度兴奋和暴怒的情绪,主要表现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同时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性意识开始萌动,因此早恋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在交往过程中,他们会有很多困惑,容易产生性心理问题。

二、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的教育管理对策

中职学生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如何妥善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当前研究的主要课题。笔者认为,对他们的心理教育仍然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内在一致性,三者的密切配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困惑,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1.营造健康的中职生家庭环境

父母在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父母对子女的关注和关爱是孩子形成良好心理状态的基础,我们要充分重视家庭环境对中职生心理的影响。(1)家长应多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作为家长应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如上网或者阅读有关报刊等,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和坚定的信念,正确引导孩子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及调整自己的心态。(2)家长应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孩子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孩子。父母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创建美满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树立榜样,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

2.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全方位开展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各中职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将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渗透在教学当中,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够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时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之外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科技的不断进步也使得利用信息媒体进行教育成为可能,这是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不断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健康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教师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可以养成热情、积极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也要时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做一个有心人,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积极制定相应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案,促进中职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总结

第8篇: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幼儿健康教育 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 隐性课程

一、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许多学者都加强了对健康教育的研究。结合我国的国情,多数学者认为: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其宗旨是帮助人们增进和提高健康愿望,促进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降低、消除各种危险因素,共同创建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并学会在必要时寻求适当的帮助,从而增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1]。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幼儿健康教育,切实贯彻《纲要》中的幼儿健康教育思想。幼儿健康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素质教育为幼儿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幼儿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幼儿的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待个人健康和公共卫生的态度,培养幼儿的各种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健康行为与习惯。幼儿时期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是建立幼儿健康行为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如果幼儿养成不良习惯,随后要纠正也是非常困难。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结合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健康教育方法,培养幼儿在该时期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与习惯,使之终身受益。因此,幼儿健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和鲜明的特点,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当前幼儿健康教育问题分析

幼儿健康教育是在传统的科学保健教学和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从开始实施到现在,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尽可能提高幼儿健康的效果,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表面上重健康,实际上重智力开发

目前很多幼儿园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注重幼儿智力开发,忽视幼儿健康。虽然很多幼儿教师在观念上明白,幼儿教育应该以健康为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更多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他们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在身体健康方面问题不多,所以老师们更注重智力的开发,同样,家长们也更关心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知识,增长了什么能力。但实际上,身体健康不单单指没有疾病,还应该包括幼儿的心理是否也健康。保护幼儿身心健康是进行其他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尤其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前提。如果忽视幼儿健康教育,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

(2)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

早期,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就是能吃、能睡,没有疾病。但近年来,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除了身体健康外,还应包括心理健康。幼儿健康不仅包括幼儿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组织的正常生长发育,还应具有开朗、乐观等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对环境较快的适应能力。然而,现实中幼儿心理健康是一个薄弱环节,往往被忽视了。我国幼儿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行为控制力差、意志力薄弱、怕苦怕累、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孤僻等[2]。心理学家指出,很多成年后的心理问题,都可追溯到幼年时期。因此,在关注幼儿身体健康成长的同时,还应大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幼儿心理素质。

(3)重安全,轻身体素质培养

安全问题是幼儿园最重视的问题之一。近些年来,媒体也报道了不少关于幼儿园的不安全事件,这让幼儿园对于安全问题更加重视。原本很多该由孩子完成的事情,由老师代劳,严格限制孩子的各种活动,导致孩子由于缺乏锻炼,过多保护,身体素质较差,对危险事物缺乏防范能力而发生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故。因此,幼儿园在考虑孩子安全问题的同时,应该尽可能加强孩子身体素质的培养。

三、解决方法

(1)健康教育与智力开发两手抓

幼儿园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能只顾开发幼儿的智力而忽视幼儿的健康教育,应当认识到幼儿的成长过程应是健康、愉快、活泼的,需要把健康教育与智力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在坚持“健康第一”的基础上,科学开发幼儿智力。《纲要》指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根据《纲要》内容指示,要转变过去只重视身体健康而轻视心理健康的观念。许多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教育方法、态度以及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有关。解决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第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第二,为幼儿心理健康创建良好的环境,教师与幼儿建立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第三,在各种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最后,充分了解幼儿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3]。总之,在幼儿健康教育时,既要注重幼儿身体健康,还需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提高幼儿心理素质,让幼儿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2)开发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健康教育课程系统

《纲要》明确要求:“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园提供的学习课程既包括显性课程,也包括隐性课程。所谓显性课程,是指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通常以集体教育活动、游戏和户外活动等形式来进行。幼儿健康教育的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潜隐课程和非正式课程等。隐性课程具体可分为创设健康环境和提供健康服务。

幼儿健康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幼儿园的设施建设和使用设备等。适宜的户外活动场地是开展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为了让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达到锻炼的最佳效果,我园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户外运动场地,总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如塑胶地、风雨操场、轮滑场、仿真草坪、天然草坪、卵石路等,还设置了玩沙区、玩水区等。此外,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幼儿园操场设置了功能比较齐全的大、中、小型器械,除了利用幼儿园的现有器械以外,我们还鼓励教师和家长共同开发利用废旧物品,自制或改制适合幼儿需要的各种器械,有栩栩如生的民间舞龙、颜色各异的抛接球布垫、招人喜欢的喜羊羊投掷器、一物多玩的魔力棒……

精神环境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和文化环境。幼儿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可以自由充分地活动,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和交往,养成热爱生活、爱护公共卫生和环境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健康服务是指幼儿园为幼儿提供的一系列卫生保健和保育措施和活动,如对幼儿进行健康检查、预防接种。提供营养均衡的膳食和生活照顾等。要真正切实有效地改善幼儿健康教育的效果,需要在课程编排中把幼儿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整合和吸纳进去,做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结合。

(3)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素质

教师在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她们不仅向幼儿传授知识,提高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启迪智慧,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其专业水平的高低和自身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效果。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为了改善幼儿健康教育的效果,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自身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在对幼儿老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应该有的放矢,结合实际情况,查缺补漏。如果是缺少相关知识储备,则应丰富相应的知识;如果是教育理念不对,则需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观念;如果是教育方法不对,则需要帮助教师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宜的教育方式与途径,避免出现空洞和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通过培训,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量,规范其言行举止,有效提高其自身的专业素质。

(4)形成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位一体化的幼儿健康教育系统

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对幼儿的健康教育都有着重要影响。幼儿园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4]。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学习的启蒙学校,孩子在父母面前更愿意表达情绪和情感,家庭教育对孩子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如果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如果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幼儿园的健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应该体现层次性和系统性,在实施过程中应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进行,如聘请专家对家长开展课程式的理论培训、每月举办一次互动式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参与我们的体验式教学、调查一些家庭式的健康活动等。另外,社会健康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工作量大的社会教育工作,主要由各级专业健康教育机构和各级文化和娱乐部门等团体来实施。在进行幼儿健康教育时,必须重视不同教育方式的参与和配合,根据各自的特点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使幼儿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使家长和社会更好地关注幼儿的健康教育,《指南》里针对3-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对教师及家长等提出了许多“教育建议”,这些建议通俗易懂、涵盖面广、指导性强,为我们有效实施家园一致性教育搭建了桥梁。综上所述,幼儿健康教育效果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在幼儿园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还必须得到社会和家庭的配合与支持,只有保持三者的一致,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使幼儿健康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幼儿身心健康关系着国家与社会的未来,因此,关注幼儿健康势在必行,它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对幼儿实施健康教育,有益于幼儿健康成长,为幼儿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牢固的基础。

(江苏省盐城市格林幼儿园)

【参考文献】

[1] 童慧玲. 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对策[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33.

[2] 陈仕范. 幼儿健康教育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J]. 学前教育研究,2005,1.

第9篇: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效途径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认识到,人才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与基础就是要具备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社会压力,多数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问题。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其自身的成长,还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组织日常教学活动期间,高校应当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出:

首先,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及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生活和发展的保证,心理素质可以说是衡量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高校的系统性培养,能够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德育、美育、体育等素质。高校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能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品质,加强大学生情绪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促进学生成才,必须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社会转型与改革步伐加快,不同文化与生活诞生不同的价值观。社会处于不断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种冲突表现更为明显,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活跃。这些形势的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学习、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滋生出多种消极情绪。因此,为促进大学生成才,迫切需要对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属于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心理健康属于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二、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当前社会正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不断增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客观因素

综合各方就会发现,客观因素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首先,社会环境。知识经济时代,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等都不同程度地发生改变。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物质与金钱等各方面都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影响。素质与能力的竞争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这无疑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出现精神困惑、忧虑等问题。

其次,学校环境。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学校的人文气息相对于其他地方更浓厚一些,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所接受的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较少。目前,我国教育处在改革新时期,与学生存在密切联系的缴费上学、就业与自主择业等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在此过程中选择难度不断加大,使学生容易产生焦虑、不安、失落等多种不良情绪。在成长的过程中承受过量压力,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进而引发抑郁症。

最后,教育发展程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在理解健康的时候更注重身体素质的健康,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的健康教育,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自我组织控制方面有所欠缺,而这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2.主观因素

想要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实施全面、系统的分析,找寻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科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好基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观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家庭因素。家庭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场所,与学校、社会存在根本区别。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长期的、决定性的影响。自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明显增多,多数孩子生长在“四二一”家庭模式下,成为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一般刁蛮任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有一点不顺心就会冲父母、家人发脾气,甚至以离家出走威胁家人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这些孩子承受压力、挫折的能力较低,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极易产生偏激、怨怼的思想和情绪。

其次,个人因素。从心理健康培养角度来说,学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因素。外界的各类教育必须通过自身的吸收、消化方可转化为自身的健康素质。大学阶段是学习生涯的重要转折期,学生由固定的教师和小班级转变为多班共同分享的一个教师的大班级,逐渐转向大学的集体生活,这对在校大学生提出新的挑战。多数大学生无法适应不同教师的上课节奏等情况,会产生自卑、焦虑、失落等心理问题,严重者引发恶性事件。同时,部分学生一直固守成绩决定一切的思想,平常只重视学习成绩和班级排名,忽视身心锻炼,延误养成健康心理的时机。如果不给予大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和调节,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三、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知,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可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关乎学生自身成长,同时也会对社会稳定发展产生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影响

要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教学规划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归纳至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并且还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保证学时、学分。根据各高校教学活动实施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在各类课程中必须包含自我认识、情绪管理、环境适应、恋爱与性心理、珍爱生命等内容。依据大学生心理具体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学计划。为保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必须由专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担任。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现实,注意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用恰当的案例,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效果。

2.发挥全员的辅导性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不仅与学校科研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有关,还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情况、师资配置等因素有关。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应当发挥全员对该项教育工作的辅导作用,促使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获得满意的效果。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所有成员均要积极投入教育工作中,专业教师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在开展的教育内容中渗透乐观、积极等思想,确保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品质。与此同时,班主任与辅导员应当在日常的德育管理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合理归纳到管理范畴内,根据教学需求和本班级学生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积极引导学生实施自我健康教育

大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高校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竞赛等活动,向全校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全面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性与主动性。同时,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水平,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展开,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4.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对学生而言,校园氛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使大学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学校可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提升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充分运用黑板报、广播、校报等宣传手段,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高校可以定期举办专题报告会、开展心理沙龙、成立心理咨询室等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努力营造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帮助具有不良心理的学生早日恢复健康。

总之,面对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社会的竞争更加激烈,要求高校大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文化知识修养,也要具有健康的心理来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新时期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等多种压力,各类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和突出,教师要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大量健康、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夏兰,骆颂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研究[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3):232.

[2]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10(4):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