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食品生产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基础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准入管理制度。制定“准入”制度的意义在于设置了基地创建的“门槛”,从“源头”上提高了基地建设的水平。生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建立生产管理体系,责任到人,管理到户,自上而下形成了生产管理体系;实施耕作轮作制度,根据实际制定合理的轮作计划,采取少耕、免耕和保护性耕作等先进技术保持土壤肥力,确保土地可持续利用;完善生产管理档案制度,研究制定了便于生产管理的册、簿、图,按照基地农户有绿色食品生产者使用手册,村、乡、县有田间生产管理登记簿,乡、县有地块分布图和基地分布图的模式进行统一管理。投入品管理制度。制定了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以政府文件下发并有效实施;建立了农业投入品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并明示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建立了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基地管理者随农时深入农户、田间现场检查,从源头上把好投入品使用关,有条件的创建单位还建立了农业投入品专供点,实行连锁配送和销售跟踪记录管理。在病虫草害防治上积极引进并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农业综合执法部门对农业投入品使用及农业投入品市场不定期进行检查和抽查,杜绝了违禁农业投入品进入基地。技术服务管理制度。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建了技术小组,利用专家大院、农业技术咨询110等形式为基地农户传授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帮助基地农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产业化经营管理制度。产业化经营是标准化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而基地企农对接制度的执行效果对产业化经营有着直接影响。从实际情况看,基地企农对接制度首先体现在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形式上,主要有契约联结、服务联结、资产联结等三种形式。通过相互制约,使三方紧密结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1.2验收管理制度。重点是把握以下环节:首先审核基地是否具备验收条件。创建期满,达到了标准化基地创建要求;自查结论合格;创建档案真实健全;达到了标准化基地创建目标。其次明确验收依据。包括农业部已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或规范、《关于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意见》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再次严格验收程序。认真执行听取汇报、资料审查、实地检查、访问农户和产业化经营企业、逐项评分、验收总结等规定的验收程序,对基地验收情况做出结论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最后坚持验收标准。从资料审查到现场核查,每一环节都严格执行程序和标准,做到检查过程不落项,验收标准不降低,严守最后一道防线。
1.3基地监督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监管办法。先后出台了《标准化生产基地监督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措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明确监管内容,重点加强对基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市场及农户生产档案等进行监督和检查。认真开展监督检查。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督导基地农户、组、村、乡(镇)、县(市)自下而上开展生产管理自查。
2.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的主要特征
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体系贯穿于全省绿色食品发展的始终,并直接影响和促进了全省绿色食品健康快速发展。2012年,全省绿色食品总产值1330亿元,占全国的1/6;实物总量首次突破3000万吨,占全国的1/5;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到6720万亩,超过全国认证总面积的1/4;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390万亩,为全国总面积的1/2,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从面上分析和典型解剖看,全省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涉及绿色食品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层面,且衔接紧密、相互配套,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
2.1质量管理制度的全程性。从绿色食品产业链条看,其质量管理制度是一个由多环节构成的制度体系,包括生产基地质量管理、产品加工质量管理和生产销售质量管理等方面。而实际上,每个环节还包含多个管理层次,如生产基地质量管理,就包括原料种植过程、收获过程、加工过程、销售过程等都是基地的组织者、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各项制度的制约和监督下进行的。基地生产前阶段,主要有环境评价制度、环境检测制度、组织管理制度。基地生产过程阶段,主要有生产管理制度、投入品管理制度、技术服务管理制度、基础建设管理制度。基地原料收购、加工和销售阶段,主要有产业化经营管理制度,包括基地建设单位出台的支持龙头企业收购原料的政策措施、原料生产订单、原料收购合同或种植协议等。
2.2质量管理制度的多层次性。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是一个体系,而且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特征,并从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制订层面延伸到基地农户、生产企业和市场销售的管理层面,再由制度执行效果层面延伸到绿色食品生产和经营的各个层面。以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质量管理制度为例:从制度制定层面看,有组织管理制度、验收制度、监督管理制度;从基地管理层面看,有生产管理制度、投入品管理制度、技术服务管理制度、基础建设管理制度;从制度执行效果层面看,主要有产业化经营管理制度,包括基地建设单位出台的支持龙头企业收购原料的政策措施、原料生产订单、原料收购合同或种植协议等。这三个层次的制度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制度是相互交叉的,有的是由一个层次独自实施或者执行,有的是需要各个层次综合实施或者执行。从各地情况看,制度体系这一多层次特征比较符合绿色食品质量管理的实际,消除了制度执行的盲点和薄弱面,把涉及绿色食品质量管理的各个层面、各种组织都纳入到制度的覆盖之中和约束之下,这也是绿色食品质量水平不断提升的一个关键因素。
2.3质量管理制度的可操作。从各地调查情况来看,方便操作是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体系的另一个显著特征,特别是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这种可操作性非常符合现行的农村生产关系实际,符合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体制。因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政策的制定和制度的确立必须以农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由于在大多数生产基地分户经营的形势下,如何通过制度的制定指导和规范农户全程、全面按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生产,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对整个绿色食品质量管理而言,制度体系对绿色食品发展和管理更为重要,各项建设制度不能停留在纸上,必须落到实处。从各地情况看,近年来,各地针对现阶段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实际,在制定制度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农村生产关系的特点,力求制度简易化、可操作。
3.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的组织与实施
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制度重在实施和落实。在总结多年经验的基础上,着眼长效机制建设,大胆创新管理思路,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质量管理制度组织与实施模式。
3.1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实施中的主导作用。各地普遍成立了农业及绿色食品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农业的领导牵头,吸收农业、环保、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的领导参加,负责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的组织和落实。这一做法,有效地避免了制度落实的“盲区”,以及“扯皮”、“推诿”现象,也逐步形成了多部门协调一致,合力管理绿色食品质量的良好局面。
3.2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在制度实施中的骨干作用。针对绿色食品产业链条长,经营分散,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各地采取部门联动,分段落实,合力管理的办法,确保了制度的效果。主要是政府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具体表现为职能部门充分履行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工作。如工商部门通过开展“红盾行动”,重点打击假冒伪劣和不合格“三品”产品;质检部门则通过“亮盾行动”,对绿色食品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状况定期开展检查,防止不合格的产品进行市场。同时,注意协调和组织农业系统的植保、药检、土肥、农技等单位,重点开展基地阶段的监管,严格按标准控制使用量和使用次数。这种统分结合,部门联动的监管模式,切实堵住了监管工作中的漏洞,有力地维护了“三品”产品质量安全。
3.3充分发挥农户制度实施中的主体作用。针对现阶段农户分散经营的实际,各地注意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充分调动农户参与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的积极性,实现由“管理我”到“我监管”的转变。重点是在全面推行“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投入品、统一栽培方法、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生产模式的同时,建立健全以确保“三品”质量安全的“农户联保责任制度”。即在“三品”生产基地特别是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以若干农户为单位,建立联保责任制,户与户之间,相互监督,诚信生产,确保每个基地农户都能诚信种植,严格按照标准生产。一些地方还注意从强化农民主动参与绿色食品质量管理入手,通过细化和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农户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激励和制约手段,引导农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讲诚信、讲道德,牢固树立按照标准生产绿色食品为荣,不按照标准为耻的荣辱观。
一是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省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生产面积已达4380万亩。其中,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238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20__万亩。全省已建立42个地(市)、县(含8个农垦分局)286个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已达到238个。全省各类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已达到200多个,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就达到81个(国家级35个、省级46个)。通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试验示范的带动作用,全省已累计推行标准化种植面积7000多万亩,农业标准覆盖率已达到70%以上,其中,四大作物(大豆、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蔬菜等农业标准覆盖率已达到75%以上;农垦系统农业标准化覆盖率已达到100%。绿色畜禽饲养量1286万头(只)。绿色产业生产总量1581万吨,产值498万元。二是绿色农产品认证领域进一步拓宽。目前,我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已达787个,生产总量1110万吨;无公害农产品238个,生产总量802万吨。同时,认证领域已扩大到粮油、饮料、乳制品、豆制品、糖酒、畜禽、蔬菜、经济作物、山野菜、食用菌、林特产品、生产资料等领域。三是绿色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我省制定实施绿色食品技术标准49项,绿色食品开发从投入品标准、生产技术操作标准到产品加工标准,坚持全程标准化,有效地提高了全省绿色食品标准化水平。四是绿色食品产业化体系初步形成。全省绿色食品龙头企业305户,其中国家级和省级75户,全省绿色食品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73亿元,占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的24.4%,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初步形成了贸工农、产供销相连接的绿色玉米、大豆、大米、乳品、肉类、山产品、饮品和特色产品等8大产业体系。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还清醒地看到还存在不平衡和诸多不足之处。一是绿色食品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够。大部分的绿色食品的种养殖生产以家庭、个人为单元,规模、资金、产量上不去,各自为政,缺乏竞争力。龙头企业自身不够强大,引导和带动作用不突出;二是品牌意识偏差、狭隘。产品生产者都想出自己的名、创自己的牌子,造成一个地域同个品种多个牌子,缺乏影响力和规模效益;三是产品生产者过分依赖天然优势,科学种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只顾眼前利益,单一追求产量,盲目滥用投入品,缺乏绿色、保持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诚信、自律意识;四是多数绿色食品科技含量低,生产标准不统一,操作技术不规范。原字号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统装粗货多、精包装细货少;五是缺乏系统的、分层次的检验、检测系统。检验、检测机构基本上集中在大中城市,县级以下基本上没有,适时的现场鉴别性检验、检测根本没有,批量检验、检测的覆盖率极低。全方位的安全和质量监测更是无从谈起。没有科学数据支持;六是绿色食品市场混乱。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时有发生,市场监管的力度和规范性,有待于加强和提高。鱼龙混杂、冒名顶替、优质不优价,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绿色食品生产者的积极性。省内对外埠产品的准入滞后,缺少了公平竞争的前提。
三、进一步发展壮大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意见
根据我局“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的职能,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意见:
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奋斗目标,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按照“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的工作方针,深入开展食品放心工程和专项整治,组织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强化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做大作强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步伐,不断探索食品安全长效机制,从而进一步促进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具体措施
(一)加大对绿色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的整治
1、加强产地生态环境建设
进一步加强食品产地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测,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污染防治工作。
2、狠抓绿色农产品污染源头治理
(1)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根据国家有关标准、行业标准和参照国际农产品标准及技术要求,制定全省主要农作物和畜禽等安全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统一生产标准和技术措施。同时制定出台安全农产品的农业种植、畜禽饲养等生产基地管理办法,建立统一的农业生产管理档案,以利于农产品质量跟踪追溯制度的实施。加强对农业投入品、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绿色食品加工原料采购的监管,以保证企业按标准和要求组织生产、依法规范企业使用安全食品质量认证标志;
(2)严格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按照国家及有关部门公布的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特别是严把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等使用关,在生产过程中,全面推行生产记录档案化管理,并严格监管措施,从而使农业生产者从传统的无约束、随机生产转向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生产,以保证生产中全程质量控制;
(3)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督体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__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的规定,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联合检查监督,把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质量认证标志的监督管理和生产基地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予以严肃查处,依法维护全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规范市场经济行为;
(4)强化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力度。加强农业生产投入品的登记、生产许可使用管理工作。加快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和淘汰进程。支持无公害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机构建设,配备现代化的检验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逐步建立起内容与承担任务相适应,建设布局与无公害食品区域布局相结合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完善省、市、县三级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基本形成以省级检测为主,区域性检测为辅,以重点市县为基础,各级检测系统的配置水平达到国家农产品检测指标的基本要求;
(5)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试点;
(6)深入开展农药、兽药、畜产品、水产品专项整治工作;
(7)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的行为。
3、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
继续实施对蔬菜农药残留、畜产品“瘦肉精”等污染和水产品氯霉素污染的监测工作。
4、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以蔬菜等农产品为重点,探索“ic卡管理”、“联户联保”等多种形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办法。
(二)加大对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整治
1、突出抓好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的整治
严厉查处粮、肉、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酒、饮料、儿童食品和保健食品等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滥用
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的违法行为;认真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运用政府监管、市场引导、企业自律三管齐下的办法,遏制无证生产行为;取缔无证生产的小作坊,对有制假劣迹和质量不稳定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和整治,从严审查企业生产条件,督促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
2、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日常监管
全面开展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建档工作,逐一建立企业动态监管档案,完善工作制度和运行规则,对食品生产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对高危、中危、低风险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分别实行a、b、c分类分级监管。落实食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实施定责、定人、定区域、定企业的监管模式,对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全面实行巡查、回访、年审、定期检验、监督抽查、强制检验等措施,确保对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日常监管到位;进一步完善预警制度、快速反应机制、奖励举报制度、行政辖区打假责任制、制假“黑名单”等五项执法打假制度;建立假劣绿色食品召回制度;建立绿色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和人员资质审核、注册管理制度。
3、展食品卫生许可证专项整治
规范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和监督,清理无证和不符合卫生许可条件的生产企业,严格按照相应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规范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要求进行审核和监督,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严格依法予以查处。
(三)加大对绿色食品流通环节的整治
1、开展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和绿色食品包装标识专项执法检查
重点对饮料、酒、奶制品、儿童食品、保健食品、豆制品、腌熏制品、调味品、罐头、食用油等绿色食品加大质量监测力度,逐步建立并强化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不合格绿色食品的退市监管,依法责令企业停止销售和追回不合格食品,完善相关的处置措施。同时查处一批影响恶劣的食品假标识、假包装、假商标案件。
2、健全食品流通服务体系,加强企业自检体系建设
向社会推荐优秀企业和优质绿色产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冷链配送和电子商务,加快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步伐;加快推进企业自检体系建设,积极督促大型畜禽屠宰加工和农产品经销企业建立严格的进货检验制度,配备必要的有害物残留检测设备,进一步完善委托检验制度,形成有害物超标食品市场退出机制。
(四)扶持壮大龙头绿色食品企业
通过“抓龙头、抓源头、抓典型”,大力扶持龙头绿色食品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从而实现绿色产业的壮大。抓龙头就是要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通过推荐诚信放心食品企业,推广企业生产经营示范文本,推进食品全链条良好生产规范(gmp、haccp)和建设绿色、特色食品工业基地等措施,提高我省绿色龙头企业的食品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发展壮大食品支柱产业。抓源头就是要抓住国家加大粮食主产区扶持力度的大好机遇,通过绿色龙头企业的食品安全良性带动,引导绿色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组织模式,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发挥我省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优质粮食和无公害农业,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无公害农畜产品标准化种植养殖示范区建设,走农业绿色化道路。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省作为全国最大优质商品粮基地和绿色农业基地的地位。抓典型就是选择东宁黑木耳等我省典型优势绿色食品产业,按照突出食品安全,打造健康产业的原则,整合优势食品产业的品牌和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产业服务体系、技术支撑体系、诚实信用体系等4大体系,推进优势食品产业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和工厂化,并通过东宁黑木耳等典型优势产业的规范与提高,不断探索以食品安全为品牌推进我省优势食品产业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
(五)加快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步伐
1、全绿色食品标准体系
(1)落实《全国食品标准20__一20__年发展计划》和《全国农业标准20__一20__年发展计划》;
(2)加强“三绿工程”和农产品流通领域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审查制定酒类商品批发和零售经营管理规范以及屠宰加工行业等标准。
2、验、检测体系建设
(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检验、检测手段,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
(2)扶持、整合、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食品(农副产品)质检中心,加强市(地)、县的食品(农产品)质检机构建设;
(3)加快省部级质检中心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工作。
3、对绿色食品工业发展的宏观指导
大力调整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结构,切实提高食品工业发展水平,推动绿色食品工业健康有序发展。
4、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
(1)全省各市地县都要在本行政区域内选择一批基础较好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食品生产经营行业、龙头企业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各市(地)、县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试点实施方案、开展食品安全信用知识培训、开展调查研究、建立食品企业内部经营档案、建立企业食品安全信用档案。
(2)逐步推广食品企业生产经营档案和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建立食品安全信用基础标准和信用征集、评价、披露、奖惩制度,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和信用意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和试点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
5、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
一、什么是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
二、绿色食品标志图形的含义是什么?
绿色食品标志图形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蓓蕾。标志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安全。整个图形表达明媚阳光下的和谐生机,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
三、绿色食品有哪几大类产品?
按产品级别分,包括初级产品、初加工产品、深加工产品;按产品类别分,包括农林产品及其加工品、畜禽类、水产类、饮品类和其他产品。
四、绿色食品标志在产品包装上通常如何使用?
绿色食品企业按照《中国绿色食品商标标志设计使用规范手册》的要求,在产品包装物上印制绿色食品标志图形、文字、企业信息码。
五、绿色食品产品包装上的企业信息码的含义是什么?
六、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是终身制吗?
绿色食品认证有效期为三年,三年期满后可申请续展,通过认证审核后方可继续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在有效期内,对抽检不合格及违章用标产品取消其标志使用权,并给予公告。
七、用农家有机肥和不使用化肥的植物产品都是绿色食品吗?
严格地说,无论是用农家有机肥还是不适用化肥的植物产品,只有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食品才是绿色食品。
八、在市场上如何识别绿色食品?
在市场上识别绿色食品,首先看产品包装上是否具备“三位一体”的标识,即在产品外包装上是否同时具备“绿色食品标志图形”、“绿色食品”四个字和“企业信息码”;其次可进一步查验是否具有绿色食品标志许可使用证书;再有可以通过绿色食品网站(网址:http://.cn)查询该产品是否在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名录内;最后,还可以直接向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查询。
九、生产绿色食品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生产和发展绿色食品都应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各种需要,又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方式,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是绿色食品事业的出发点,也是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具体要求就是绿色食品生产产地应选择在符合要求的洁净的环境中;生产过程(包括农业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食品加工等过程)不能加入有毒有害物质,且生产时期副产品和衍生物又要保证其副产物(如废料、废水等)不对环境的造成污染;产品(即绿色食品)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包装物也必须是无毒无害可回收或易降解的,包装和贮藏运输过程也要符合要求。
十、绿色食品内在的质量特征是什么?
绿色食品内在质量特征为“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无污染是指除食品固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外,没有能引起食用危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而在安全、优质、营养的特征中,绿色食品首先强调的是安全性,这是绿色食品的基本特性。除了安全性以外,优质和营养也是绿色食品的重要质量特征,即绿色食品应具有优良的感官、品质质量和较高的营养价值。
十一、什么是绿色食品标准?
在GB/T 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一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对标准的定义是这样的:所谓标准是指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
绿色食品标准是应用科学技术原理,结合绿色食品生产实践,借鉴国内外相关标准所制定的,在绿色食品生产中必须遵守,在绿色食品质量认证时必须依据的技术性文件。也可以说,绿色食品标准是绿色食品生产实践与先进农业技术、理念和现有国情的完美结合。
对于从事绿色食品认证和管理的工作人员来说,它是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对于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来说,它是实施生产管理的技术导则;绿色食品标准是由农业部批准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件,因此无论对生产者还是消费来说者都是维护自我利益的技术和法律依据。
十二、绿色食品标准是为什么由农业部门制定颁布的?
绿色食品的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制定颁布,是因为虽然它包括了种植业、养殖业生产和经过深加工的食品,其覆盖范围并不单纯局限在农业方面,但是绿色食品事业是由农业部率先提出并推动发展起来的,国务院的三定方案中也明确了农业部对绿色食品事业的管理权。2006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其配套法规中,也对农业部门如何监督管理绿色食品做出了规定。所以绿色食品标准也是由农业部统一立项、组织制定、审查和颁布的,是农业行业标准。
十三、绿色食品标准与普通的食品标准有什么不同?
绿色食品标准与普通食品标准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在标准属性方面,绿色食品标准不是针对某一产品的单一标准,而是由一系列标准构成的标准体系。
其次在标准技术内容方面,普通食品标准的技术指标要求一般只包括产品的质量等级要求、感官和理化要求,而没有具体的安全卫生指标要求。例如国家标准GB 1353-2009《玉米》规定了玉米的质量要求和卫生要求:质量要求规定了水分、杂质、不完善粒等指标;卫生要求则是按照国家粮食卫生标准和饲料卫生标准的规定执行。而绿色食品标准《绿色食品玉米及玉米制品》中:对于初级农产品,其规定的技术指标至少包括产地环境要求、产品感官要求、理化要求以及卫生要求四部分(产地环境、原料要求、质量要求和卫生要求均有详细的规定,其中卫生要求所涉及的安全指标就达19项);对于加工产品,其规定的技术指标则除上述产品的感官、理化和卫生要求外,还包括产品原料的产地环境和质量要求以及加工环境的要求等方面。
十四、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都有哪些?
食品中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物质主要有物理危害物、生物危害物和化学危害物。物理危害物包括金属类(铁丝、鱼钩等)和非金属类(玻璃等),其主要来源是原料本身携带和加工过程中混入的。如原料中有玻璃等外来异物,未经检测混入了食品中;不正确的加工规范或职工操作不当,造成金属物、首饰等遗落到食品中。生物危害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原生动物、藻类及其所产生的毒性物质,其中致病性微生物(细菌)是造成食品生物危害最广泛的全球性问题。化学危害物则包括了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天然毒素和食品添加剂等物质,一般为生产中环境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如作物生长期农药的使用。
十五、绿色食品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绿色食品安全性主要体现在通过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的两端监测,把住生产源头的环境质量关和消费者直接消费的产品质量关;通过对生产过程的监督管理和指导,把住生产中的投入品(如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关,并控制其他可能产生的危害。最终体现到绿色食品产品上,就是减少或完全去除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残留等,将食品中重金属含量、生物自身或生产中自然产生的毒素或有害物质的含量都控制到最低程度,从而保障人们的食用安全。
十六、绿色食品除了“安全”的特性外,还有什么突出特点吗?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产品。因此绿色食品除了强调“安全”的特性外,还要求具有“优质”、“营养”的特征,即具有优良的品质和较好的营养价值。其“优质”要求主要体现在产品标准的感官要求和理化要求中,比如绿色食品标准中对产品的外观品质、口感等都有相应的要求,理化指标要求达到相应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一级品的要求。“营养”特性上,绿色食品标准对部分产品制定了营养指标要求,比如在《绿色食品花生及花生制品》标准中对该类产品提出了蛋白质、灰分等含量的规定。
十七、野生食品、“天然食品”是不是绿色食品,为什么?
野生食品、“天然食品”如果没有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没有被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就不能称之为绿色食品。首先,绿色食品四个字是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的证明商标,未经注册人许可,使用已注册商标是侵权行为;其次,没有经权威机构认证,质量难以保证。野生的、天然的食品不等于是安全的,有些甚至是有毒的,对身体健康是有害的,例如某种野生蔬菜的产地富含重金属矿藏――铅,那么该野生蔬菜的铅含量就很可能偏高,超过安全限量要求,对人体造成危害。而有些天然食品本身就含有植物毒素,不经检测是很难发现的。
十八、绿色食品“出自优良生态环境”如何在标准中体现?
绿色食品“出自优良生态环境”主要体现在《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条件》的标准要求中。这个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产地的环境空气质量、农田灌溉水质、渔业水质、畜禽养殖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各项指标及浓度限值。要求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应选择在无污染和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基地选点应远离工矿区和公路铁路干线,避开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影响,同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应具有可持续的生产能力。具体各项污染物项目的确定是依据现有国家环保标准,筛选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项目,指标值的设置都在国家标准二级指标以上,比如空气环境中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氟化物设定为国家标准中的一级指标,总悬浮颗粒物设定为国家标准的二级指标;再如土壤中各项重金属指标限量要求都高于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指标,其中铅和铬的指标要求甚至不到国家二级指标的二分之一,与土壤pH值自然背景下的一级指标接近。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绿色食品对产地环境要求的严格,可以说是出自优良的生态环境。
同时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中还有《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导则》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规范,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十九、绿色食品为什么禁止使用转基因技术?禁止用转基因技术,是否说明绿色食品排斥其他的新技术、新工艺?
绿色食品禁止使用转基因技术,主要基本两点考虑:第一,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安全性问题还没有完全被证实,转基因食品当前测定各项指标是安全的,但还无法证实在长期食用后对食用者的健康安全和对其后代无害。第二,转基因技术如应用不当,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会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和灾难。禁止用转基因技术,并不说明绿色食品排斥其他的新技术、新工艺,且相反,绿色食品提倡技术改进、技术创新。绿色食品本身就是我国优秀传统农艺与现代新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
二十、绿色食品很多产品被归为一类产品,参照执行同一项标准,比如《绿色食品 温带水果》适用于13种水果,这样合适吗?
一、目标任务
围绕“十二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心,通过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年,全县建设绿色食品原料(高粱)基地2万亩,到2012年发展到3万亩;建立2个单元基地即半壁山农场、龙港镇各1000亩核心示范区,同时,各规划出一个连片的100亩以上的村级示范基地。培育省优质名牌农产品1个,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家,实现绿色食品原料(高粱)生产区域化布局指导、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化发展,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指导思路
按照“政府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围绕我县高粱种植优势统筹安排实施,充分发挥专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管理模式。把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与农业标准化、农业产业化、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四个坚持”:即坚持政府推进、产业化经营原则;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原则;坚持政府、专业合作社、农户多元化投入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经济、社会、生产效益同步提高的原则,分步实施、全面推进。
三、实施步骤
(一)筹备阶段
做好生产基地创建的前期准备工作,营造浓厚产业发展氛围。2012年月2日至2012年月30日。
1、成立服务机构(2012年月2日):由县基地办组建各镇(场)单元基地办,做好职责明确,场所就绪、人员到位,资金到位。
2、基地筹备检查(2012年月26日前):完成前期基础准备工作,发动群众参与,根据规划分配任务,确定任务实施方法、实施地点等,完成规划工作。
3、宣传动员(2012年月28日前):召开基地创建领导小组会议和全县高粱产业发展动员大会。
4、月30日前完成基地所牵涉林地上报审批工作。
(二)实施阶段
由县基地办督促各单元基地办做好高粱种植基地的土地流转整地、种植工作。
1、土地流转(2012年月30日前):各村完成2012年度种植基地的土地流转工作。
2、落实经营主体(2012年12月5日前):加大宣传力度,吸引企业或个体经营户到基地种植,各村协助经营主体落实承包土地,签订协议。
3、整地开沟(2012年12月10日前):清理土地冬耕冬晒,全面开展基地标准化整地工作。同时完成基地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做好抗旱排涝准备工作。
4、下种定苗(2012年4月25日前):3月25日统一下种,并实施基地薄膜育苗,定苗阶段移栽补苗,4月底保证苗情一致,每亩7000株左右。
5、苗期管理(2012年7月15日前):科学施肥管理,按县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县绿办”)要求达到标准,确保丰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成立“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高粱)标准化示范基地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副县长为组长、县农办、县农业局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县农业局、财政局、质监局、高粱合作社分管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绿办,办公室负责承担基地日常协调管理工作。
(二)明确目标
1、建立县、镇、村、户四级生产管理体系,做到县镇村三级技术管理簿册齐全,农户有绿色食品原料(高粱)生产操作规程,有绿色食品生产者使用手册,有绿色食品原料(高粱)生产投入品清单,有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和生产收购合同。
2、县绿办按照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制定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并下发到镇(场)、村(队)和农户。基地采取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五统一”的生产管理制度。
3、绿色食品原料(高粱)基地在显要位置设置基地标识牌,标明基地名称、范围、面积、建设单位、栽培品种、主要技术措施、有效期等内容。
4、建立生产管理档案制度和质量可追溯制度。建立统一的农户档案制度,绘制基地分布图和地块分布图,并进行统一编号。农户档案应包括基地名称、地块编号、农户姓名、作物品种及种植面积。建立统一的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册,并下发到农户。田间生产管理记录由农户如实填写,内容应包括生产地块编号、种植者、作物名称、品种、种植面积、播种(移栽)时间、土壤耕作及施肥、病虫草害防治、收获记录、交售记录等情况。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在产品出售后10日内提交基地办存档,并完整保存三年。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
1、建立基地农业投入品公示制度。县基地办依照农业法律条款规定,定期公布并明示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
2、建立原料基地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把好投入品的使用关。
3、建立基地农业投入品专供点,对农业投入品实行连锁配送和服务。
4、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对基地生产中投入品使用及投入品市场进行监督检查和抽查。
(四)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
1、依托镇(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建基地建设技术指导小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
2、根据需要配备绿色食品原料(高粱)生产技术推广员,建立推广网络,负责技术指导和生产操作规程的落实。
3、制定培训计划,加强对基地基层行政领导、生产管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营销人员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4、组织基地农户学习绿色食品原料(高粱)生产技术,保证基地每家农户至少有一人掌握绿色食品原料(高粱)生产操作规程。
(五)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
1、建立绿色食品原料(高粱)生产基地保护区。不得在基地方圆5公里和上风向20公里范围内新建有污染源的工矿企业,防止工业“三废”污染基地。基地内的畜禽养殖场粪水要经过无害化处理,施用的农家肥必须经高温发酵,确保无害。
2、加强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和提高基地的生产条件和环境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逐步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水利化;加强基地道路建设。
3、建立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对绿色食品原料(高粱)基地生产投入品、产品和基地环境的检测,做到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镇(场)及大型农贸市场有检测点。
4、建立信息交流平台,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实现与中国绿色食品网()链接,定期搜集、整理、绿色食品原料(高粱)产品的生产、供销信息,做到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网上查询。
(六)建立监督管理制度
1、基地固定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基地生产档案记录的管理。
2、由基地领导小组组织县农业综合执法部门,组成基地建设监督管理队伍,加强对基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市场检测的档案记录和监督检查。
3、基地内部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绿色农产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绿色农产品要实现真正产业化,首先要清楚三件事情:(1)绿色农产品是一项综合性课题,区域性发展解决不了根本,地域间只有互通互补,统筹规划,规模化集约化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2)绿色农产品生产是一项长期工程,短平快只能是饮鸩止渴。只有三产有机结合,绿色农产品产业化才会成为可能;(3)绿色农产品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种子生产营销环环相扣,终端餐桌上才会有绿色农产品。绿色种子是根本,标准化生产是基础,多渠道营销是保障。
1 保证种子绿色纯度,正本清源
高品质的种子是绿色产品的关键,这就对于育种家和育种单位提出非常高的要求。以蔬菜育种为例,国内育种单位非常重视培育适用于不同生态区主栽的优质、丰产、多抗性品种,在品种的商品性、耐贮运和内在品质方面也有非常大的突破,1980年至2012年,国家及各省(市、区)审定蔬菜新品种3500多个,其中不乏具有优质高产复合抗性高的品种。
只有从种子的选育、生产、推广入手,才能从源头上保证绿色产品的真实性。培育优质种子,建立有机种子繁育基地,利用农技推广部门、种子经营企业多渠道全方位把高科技品种及其配套技术转化成生产力。
2 生产高标准,严要求
2.1 生产基地建设
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地的环境质量要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基地无公害也要摆脱一些认识上的误区:(1)并不是只有偏远的、无污染的地区才能从事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即使在封闭、落后、偏远的山区及没受人类活动污染的地区等地方生产出来的食品也不一定是绿色无公害食品,有时候这些地区的大气、土壤或河流中含有天然的有害物,在大城市郊区,只要环境中的污染物不超过标准规定的范围,也能够进行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从经济、便捷等方面考虑,在发达地区生产绿色农产品更有重要意义;(2)野生的、天然的食品,如野菜、野果等也不能算作真正的绿色农产品,有时这些野生食品或者它们的生存环境中含有过量的污染物,是不是绿色农产品还要经过专门机构认证;(3)无污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食品中所含物质是否有害也是相对的,要有一个量的概念,只有某种物质达到一定的量才会有害,才会对食品造成污染,只要有害物含量控制在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就有可能成为绿色农产品。
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要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建设,形成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生态农业模式,要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得到充分应用,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三大效益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可持续发展。
2.2 科学管理
2.2.1 制定标准化方案
依据绿色农产品生产原理和生产标准要求,制定一套可操作性强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案,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防治措施,做出预防方案。技术方案内容要具体,实施要落实到人,做到可查、可用、可控,建立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模式。
2.2.2 科学施肥,综防病虫害
有资料表明,我国每年的农田化肥利用率并不高,氮肥的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利用率仅为10~20%,钾肥利用率仅为35~50%,剩余的养分通过各种途径,如径流、淋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进入环境。这些过量的使用的化肥对生态循环体系中水体、土壤、农作物和人体都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目前,我国现有农药6000多种,常用的300多种,高效低毒的农药只占15%。粉剂农药10%吸附在植物体上,液体20%农药的1~4%接触到目标害虫,40~60%降落到地表,5~30%飘游于空中。
因此在绿色农产品生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系统自身力量获得土壤肥料,建立尽可能完整的营养物质循环体系,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来防治病虫草害的发生。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并积极通过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生物或物理方法等技术,培肥土壤、控制病虫草害、保护或提高产品品质,保证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要求。
2.2.3 做好人员培训
绿色农产品是知识技术密集型农业,涉及技术面广,生产者要有绿色生产意识,了解绿色农产品原理和充分掌握相应的生产技术,规范化操作。单位要重视人员培训和领军人才的培训,到高校科学院所学习,多研究生产实际案例,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和生产技能。
2.3 延伸优质农产品价值链
绿色农产品要避免结构雷同,初级生产附加值低,造成“发散式蛛网循环”,出现有价无市等问题,要在其附加值上做文章,延伸其价值链。
农产品的保鲜、加工和贸易是核心环节,利用现代化物理化学技术延长并保持农产品原有的色香味。
绿色农产品不能局限数量,更应追求价值的增加,农产品价值链是增值链,实现从初级绿色农产品生产、初级绿色农产品加工、绿色农产品的深加工、产品多样化生产到创新产品的研发、技术指导、运输等配套服务以及生态农业观光等多功能开发全方位立体式发展。
3 多渠道营销
3.1 订单农业
绿色农产品销售的最为认可的一条通道就是“订单农业”,但是面对复杂的市场,农户面对的企业因市场行情变化而降低收购价格,减少收购量等违约行为;而企业面对农户有选择性出售绿色农产品,擅自提供出售价格,甚至违约转手卖给别人。为完善订单农业的措施:(1)发挥政府职能,出台相应政策扶持和服务平台,为订单农业提供重要保障,发挥规划、组织和协调作用,协调好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规范双方经营行为,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订单农业的支持力度,确保市场有序运转,维护市场公平、公正交易,为订单农业发展创建良好环境;(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订单农业法制化和规范化,增强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强化订单合同的严肃性,提高订单农业合同履约率;(3)建立订单农业风险基金,加快发展农业保险。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订单农业保险,发挥保险公司对购销双方的有效监督功能,促使双方按合同完成交易,大幅度降低订单农业的违约风险,建立健全订单农业的风险分担转移机制。
3.2 专业合作社
创新农业组织形式,要完善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核心,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经纪人为依托,涵盖农业生产、加工制造及流通各环节的多层次农业组织体系。通过组建各种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增强谈判能力,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参与农业园区、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让农民在土地经营和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增值环节获得更多的收益。逐步建立某些环节由某一主体独资、控股或参股的形式参与农产品价值链各环节的投资经营,而又与其他主体在某些功能环节相联结的“混合纵向一体化”的连接机制。
3.3 专业化营销模式
绿色农产品定位是中高端产品,现有的超市对接等模式还不足以体现其自身价值,如何进入其应有的客户群,就需有专业的营销团队打造全新的商业模式,比如绿色农产品专营店,现在许多城市也有了这样的店面,但是规模小、专业性差是其发展的瓶颈,只有专业性机构利用专业特长,构建新的商业模式才是绿色农产品未来发展趋势
以党的十七大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以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财政增税为目的,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原则,全面推广A级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立足资源,挖掘潜力,打牢基础,强化标准,切实发挥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绿色食品产业提档升级,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建设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50万亩,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指导和监督农户生产作业,基地内水稻亩产实现500公斤以上,全部达到A级绿色食品标准。通过加强基地基础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旱涝保收;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组织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签订订单,扩大订单规模,形成新的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拓宽市场销售空间;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不建排污企业,彻底根除污染源,使基地及周边地区水源更加纯净、土壤更加肥沃、空气更加清新,最终实现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改善大米产品品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总体目标,带动全县绿色食品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全县农业向全面绿色化发展。
三、基地布局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推进的原则,我县50万亩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分布在全县8个乡(镇),其中:*镇1.0011万亩、会发镇12.7万亩、大罗密镇1万亩、天门乡8.538万亩、宝兴乡9.4245万亩、德善乡8.3万亩、松南乡7.9864万亩、伊汉通乡1.05万亩。
龙头加工企业主要依托哈尔滨*绿宝石优质米有限公司、哈尔滨*秋然米业有限责任公司两家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且都已取得A级绿色食品认证的稻米加工企业。
四、主要任务
(1)良种基地建设。建设绿色水稻良种基地5000亩,年产优质良种250万公斤。建晒台10000m2,种子仓库4000m2,标准化智能温室5栋、育苗大棚140栋。
(2)基础设施建设。加固吉兴、吉利等6座小型水库主坝,拓宽3条主干渠道总长9000延长米,修建8座闸门、24处桥涵、8处提水站。购买中型拖拉机5台,插秧机20台,旋耕机20台,排灌设备50套。
(3)生态环境建设。在双龙灌区和双凤灌区聚水区内各植树2000亩;在田间主干路两侧植树10000株,共计31万株。
(4)企业提档升级。扶持4家龙头加工企业,购买新型制米机4台,抛光机4台,色选机4台,白米分级筛4套,自动灌装设备4套。
(5)配套技术组装。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0万亩、1万吨;购置电教设备8套,培训农民1.6万人;建成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点8个,购置检测化验仪器8台(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领导力度,精心组织实施。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由县农委牵头,8个乡镇具体实施。为了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基地建设任务,县政府成立了*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佟宝刚任组长,副县长杜珉、农委主任王凤有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县农委、发展改革局、财政局、环保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水务局、林业局、农机总站、信用联社、供销社、农技中心、种子公司等相关部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委,办公室主任由县农委主任王凤有兼任,具体负责项目实施和后期运行管理等工作。各乡镇和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本方案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本地、本行业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实施、农业投入品执法管理和检测、日常事务管理等工作体系,按各自职责协同组织实施。要完善和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责任制,加强领导,确保投入,搞好配合,形成合力,精心组织,稳步推进。
(二)加强基础建设,实现高产稳产。要进一步加强控制性水源工程建设,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加强中小水库、塘坝加固和农田灌排渠系等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措抗旱资金,增打抗旱补水井,确保灌溉用水需求。扎实开展耕地培肥、中低产田改造、小流域综合治理,不断提高地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积极争取大型农机具补贴,推进大中型农机具更新改造、新型农机具推广等农机化工作,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率。健全县、乡、村三级防雹联防网络,有效开展防雹增雨工作,全面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标准;积极培育和扶持科技示范户,做到乡有科技示范园区、村有科技示范群体、户有技术明白人,真正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三)培育壮大龙头,促进产业化经营。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牵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并支持稻米加工龙头企业更新加工设备、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加快开发新产品。积极组织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扩大订单面积。龙头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对基地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抽样送检、统一投入品种和数量、统一生产制度规范、统一包装标识,从而形成规模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引导和扶持龙头加工企业积极申报绿色食品标识,推动企业和产品提档升级,力争在产品开发、市场拓展上取得新突破,促进农民增收。
(四)加快农技推广,搞好科技培训。要大力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以及农药残留等快速检测仪器设备,加强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技术和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加大对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同时,要根据基地建设任务,采取科技下乡、电视讲座、印发资料、科技大户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认真搞好科技进村入户工作,根据农民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绿色食品水稻栽培、水稻新基质育苗、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力争培训到基地内的每一户,做到一人不落、一课不丢,消灭技术空白点,进一步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科技素质。要根据各生产环节的技术要领,加强现场指导,引导农民科学选种、安全用药、合理施肥,确保化肥和农药残留不超标准。
关键词: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农业投入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9-0254-01
蔬菜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品,其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甚至危及子孙后代。以蔬菜农残为主的农产品质量问题的综合治理势在必行,将对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产品增值,市场流通,农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蔬菜农药残留现状
蔬菜残留农药,是指蔬菜在喷施农药后残留在蔬菜表面的农药及有毒代谢物、降解转化产物和反应杂质的总称。蔬菜大多数生长期短,病虫害比较严重,种植过程中需多次施药,加上施药后采摘间隔短,造成蔬菜残留农药过量不可避免。常见的残留农药的品种:主要是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酯农药,如氧化乐果、乐果、马拉硫磷、甲胺磷、久效磷、倍硫磷、百克威、抗芽威和西维因等。目前我国农药年用量为80-100万吨,居世界首位。其中剧毒的有机磷类农药年使用量约占70%,毫克级的有机磷类农药即可致人畜于死地。当农药残留在人体中达到一定的数量,不为人体所分解时,将无法避免地发生各种病变。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在食物中毒中,由农药残留引起的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由农药引起的中毒死亡人数占总中毒死亡人数的20%左右,2003年以来,山东省滨城区开始对上市蔬菜的农药残留情况进行抽检,抽检蔬菜样品的总合格率为87.5%。但因季节、蔬菜品种的不同,其抽检合格率存在明显差异。如芹菜、油菜、白菜等叶菜类蔬菜,夏天检测合格率仅为50%左右。胆碱酯酶(破坏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阻碍神经冲动传导)是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等剧毒农药引起人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抑制率高达92.3%(合格为70%)。从检测结果来看,农产品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严重。
2 农药残留超标的根本原因
(1)违禁农药大量使用。多数蔬菜种植者法律意识淡薄,仅注重剧毒农药的药效,仍然继续使用国家已明令禁止使用的如甲胺磷、呋喃丹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导致蔬菜农残超标。据不完全统计,沈阳市2003年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量在2200吨以上,其中甲胺磷2000吨,呋喃丹150吨,另外不定期有敌敌畏,甲基1605,杀虫醚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大量使用,近两年用量还在持续增长。而一些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却难以得到推广。
(2)生产环节监管不利。农民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以及农药性质,如高毒、剧毒、内吸等特性缺乏了解,而随意加大使用剂量,甚至超范围使用。还有一些菜农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随意在蔬菜、水果等作物上使用国家明文禁止使用的高毒、剧毒农药,致使蔬菜中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而导致食菜性食物中毒事故时有发生,除了检测外,政府没有其他的手段对生产过程的监控。
(3)农药市场管理有漏洞。有些农药如对硫磷是2004年5月份农业部公布的蔬菜区禁用农药,可以在大田作物上使用。市场销售的很多农药是多种成分的,标签上没有直接标注“对硫磷”名称但本身含有的农药,使用后会导致所产蔬菜中此成分农药超标。这是农药市场管理中的一个很大的难题。
(4)生产方式落后,质量控制难度大。药残超标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的。目前有规模的蔬菜和葡萄生产基地,大部分还没有建立规范的质量检测服务机构,农民外销产品还是凭经验和运气去闯。其次,在药品检测存在难度,由于药残检测消耗大,且不能向农民收费,检测机构的检测费用负担严重。
(5)优质蔬菜难以实现优价,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优质的蔬菜如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等,由于其生产方式所决定,产品的质量提高但产量下降,必须有较高的价格来确保农民的利益。由于市场体系尚不规范,法制不够健全,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生产、经营者违规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假冒绿色食品等现象,使得市场经营中无序现象,无产地,无商标,无质量认证的产品时常能够见到,混淆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识,使得损害了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3 应对措施
(1)进一步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实行倒追究制度。打击禁用农药的违法使用和限用农药超范围使用的违法行为,净化市场,保证农产品生产安全。要采取禁用农药流向登记制度和农药违法使用可追溯制度以及农户田间管理档案登记制度。即:通过国家和市例行抽检,发现农药超标,要进行倒追究制度, 要求农药经营企业必须按照法律法规
要求加强企业管理,对违规经营的企业,一经查出,严惩不怠。同时,还试行农药经营企业信用评比制度,对信誉好的企业以政府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名义给企业挂信誉牌匾,引导农民到信用好的企业购药。并结合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建立有效的控制流通领域药残的措施。
(2)加大对农药、兽药使用环节监督力度。在蔬菜生产方面建立基地档案管理制度,建议在蔬菜生产区推行联户联保制度和生产违法举报制度,每年拿出一定资金作为奖励基金,通过与基层签订责任目标,落实责任制,并根据管理结果进行奖惩,以此调动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农业检测系统的建设,配备必要的设备;建立有效的控制流通领域蔬菜农药残留的措施;加大对农药使用环节监督力度,完善用药记录制度。
(3)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评比活动。以政府名义,对蔬菜生产基地进行抽检,通过抽检,对全市蔬菜生产基地进行评比,排出名次,并向全市通报,作为年底评选先进的重要指标。对农药残留超标的原因进行追查,堵住违禁农药流入基地的渠道。并通过检验结果追查农药来源,由此打击违法销售农药的不法商人。同时,要将检测结果在媒体进行公布,对那些管理不利,连续两次出现农药残留超标的基地,取缔无公害生产基地资格。
(4)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技术培训。针对农民生产方式落后,对新技术不能及时运用于生产的问题,下一步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一是将国家禁限用农药、兽药名录和新的生产管理技术印发到农户和生产经营单位。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和国家有关规定的培训班办到乡村,消灭死角,做到家喻户晓。
(5)加大投入力度,增加检测密度。蔬菜产区的质量管理,必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工作力度,而这些机构是公益性、非营利性的技术机构,没有资金保障,就难以把检测工作开展好,所以必须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增加检测的密度,确保检测工作作好。
参考文献
[1]杨江龙,刘拉平,李岚.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研究及对策[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06).
[2]孙慧,姜慧梅,黄金金,樊聪明,谢炯炯,顾黄辉.谢燕萍海门市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情况调查[J].现代农业,2006,(10).
[3]杨建国,谈桂权,黄久红市售蔬菜有机磷农药残留调查[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4,(02).
一、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发展现状
县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多年来。开辟思路,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位居全省前列。截止年11月,县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个、产地面积7.91万公顷,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品22个,其中粮油产品2个,茶叶5个,蔬菜4个,水果5个,畜禽产品5个,其它1个;绿色食品企业5家,产品5个,产量26896吨;有机食品企业8家,均为茶叶企业,产品19个,产量813.5吨。
二、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存在问题
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呈现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总体上看。产品质量稳定可靠,产业水平不时提高,品牌效应日益增强,但同时存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是认证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所占比例极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二是市场流通体系和优质优价竞争机制发育相对滞后,品牌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实现,影响着开发效益;三是认证产品保证体系不完善,个别生产企业仅仅是通过认证了事,求得一个“绿色”或“有机”卖点,认证后的管理、企业自律行为、规范用标等,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社会对认证产品品牌的认知度;四是由于市场准入制度没有实施,很难体现认证产品的优质优价。
三、加强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对策
一)围绕中心工作。
1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积极组织规模开发,农产品质量认证是引导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有效措施。要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优粮工程”建设。抓好大型规范化基地建设,加快产品认证步伐,扩大总量规模。
2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
特别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产品质量认证是龙头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龙头企业。代表了农业企业的最高水平,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代表了平安优质农产品品牌形象。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认证农产品品牌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能促进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
3与农民增收相结合
培育认证农产品消费市场,农产品质量认证是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增长点”要通过宣传和普及农产品质量平安知识。做好厂商合作、产销衔接,利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调动农户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
4与农产品入口相结合
开展国际认证合作,农产品质量认证是扩大农产品入口的一个有力手段。要密切跟踪国外农产品质量平安技术规范和认证制度。突破贸易技术壁垒,促进农产品入口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措施是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和建设农产品质量平安体系的重要保证。要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快地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动身,加强领导。坚持把维护农民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将其纳入我县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主管领导具体负责,配齐配强专职工作人员,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过程中正确处置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阶段,建立健全长效发展机制。
三)制定优惠政策。
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股份制联合体和专业协会等,制定临时稳定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开发政策、资金扶持政策等。增加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数量,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借鉴江苏、山东、福建、黑龙江等地的先进经验,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机制,加大主要农产品质量平安市场准入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设立农产品质量认证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规范制定、认证认定、基地建设、市场营销和监督检查、宣传培训等工作,对于获得认证的企业给予资金或其他形式的奖励。
四)加大宣传力度。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借助各方面力量开展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宣传活动,普及农产品质量平安知识,建议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产业发展发明良好的社会氛围。技术培训方面,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的对从事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主管部门、生产者、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质量监督检测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起一支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技术队伍。
五)明确工作重点。
农产品质量认证已成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平安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目前。成为农产品质量平安工作的重要组成局部,农产品质量平安管理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推动农产品质量平安工作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抓手”要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的职能作用,紧紧依托农业系统的资源优势和技术条件,结合我县农业发展的实际,不时地规范、创新和完善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管理的运行体制和发展机制,保证认证工作的有效性、公正性和规范性。
20多年来,夏复兴在赣北地区一共创办了11家蛋鸡场,市场几乎接近饱和状态。2006年,他决定开拓广阔的赣南市场,最后相中了瑞金市叶坪乡岽山村的马山岽。这里地处赣闽交界的武夷山余脉,距离319国道、村镇居民点千余米,方圆几十里范围内没有工矿企业和畜牧养殖场。境内背风向阳、地势高燥,空气清新、水质甜美,特别适合发展绿色食品生产。
夏复兴一口气投下3000万元,在马山岽圈地上百亩建起了一个红都蛋鸡场,并在此基础上注册成立了瑞金市祥瑞禽业有限公司,决心以瑞金为根据地,向赣南、乃至闽西辐射、扩展。
他根据常年风向合理安排鸡场布局,把生产区和生活区、生产管理区和生产区上下、左右错开,生产区又分成育雏、育成和产蛋三个独立分区。在每栋鸡舍之间栽花种草,形成一道绿化隔离带,并请来专家,设计兴建了一个鸡粪处理厂,以有机肥参股,跟当地果农共同开发鸡场周围的133.3公顷山地,既美化、净化了环境,又为当地群众开辟了一条致富增收的门路。
鸡场从河北华裕家禽公司引进美国海兰灰和当地土鸡杂交的优良新品种,每批鸡苗从引进到淘汰一律实行全进全出制;采购无霉败、变质和虫蛀的优质玉米、豆粕,精心配制蛋鸡各阶段所需的全价饲料。鸡舍所有的窗口、门户都安装了塑钢网和防鼠网,杜绝飞禽走兽进入;不时地投放对家禽无害的老鼠药、灭蝇药杀鼠除蝇,病死鸡采用火化或深埋消毒处理,减少疾病的传播与蔓延。工作人员健康上岗,公司定期组织他们体检,严禁传染病患者从事饲养业。
产品经过层层筛选,剔出特小、暗损、沙壳、血斑、薄壳和脏蛋等次品,再经紫外线消毒后喷码、装箱、入库。为了防止产品污染,他们把蛋箱放置在离地15厘米高的透气木板架上,蛋库的温度、湿度保持恒定,并定期抽检卫生质量,未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得流入市场销售。
山青水秀的自然生态环境,严谨规范的管理操作流程,孕育出无公害、绿色健康食品,“祥瑞”牌鲜鸡蛋刚一露脸,便倍受消费者青睐,各地客商纷至沓来。
如今,红都蛋鸡场存笼蛋鸡达30万羽,日产蛋近20万枚,成为江西省最大的鸡蛋生产基地。以祥瑞禽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了叶坪乡六个村、上万农民发展蛋鸡养殖产业,一场“生态立乡,产业富民”的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