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雪松的启示范文

雪松的启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雪松的启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雪松的启示

第1篇:雪松的启示范文

 

袁纯清同志在2010年7月29日召开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全面阐述了“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执政方略,提出了转型跨越发展的主线。同时,向全省干部推荐了《把信送给加西亚》一书。旨在告诫山西的干部要具有“世界眼光”,首先要培养他们树立强大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近日,陈川平书记又向市管领导干部推荐了包括《把信送给加西亚》在内的三本书,号召全市干部认真学习领会。

通过通读和认真学习《把信送给加西亚》,我认为,政府执行力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有较强执行力的政府,能够有效地执行已制定的公共政策和决策,使国家意志得到有效实现,统治阶级的需要和公众的要求能较好地得到满足。一个无能的政府往往是执行力短缺、执行不力的政府,也无法有效执行国家的公共政策和决策。因此,执行力之于政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学习之后,我对如何提高自身的执行能力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正如《把信送给加西亚》书中一说,职业是人的使命所在,敬业是人类共同拥有的且是崇高的行为,敬业就是敬重自己的工作,将工作当成自己的事。其具体表现为自动自发,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等等,其中糅合了一种使命感和道德责任感。我认为,想尽快提高自身的执行能力,就必须把这种对工作的使命感和道德感发扬光大,使敬业精神成为自己最基本的做人之道,从学习《把信送给加西亚》,我得到了如下启示

一、深层挖掘,找出自身缺乏主动的原因

1、执行任务的方法简单机械,缺乏灵活性,发散型思维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够。反映在工作上就是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自己在领会领导意图方面只会照猫画虎,没有变通创新的火花,却仍然不去努力改变现状,结果是工作缺乏创造性。

2、融入工作程度不够,敬业精神欠佳。客观上,机关工作相对枯燥单调,文件、会议、事务性工作较多,趣味性、挑战性工作较少,因此容易产生乏味麻木的心理。但这不能成为自己无法深入工作的理由,而应成为挑战自我的压力与动力。

3、在执行政策任务过程中缺乏沟通与协调

沟通协调是完成组织任务、有效协同组织成员认清形势,使决策更加合理、有效的重要途径。但在以往执行政策任务过程中自己的沟通协调存在严重问题,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缺乏系统协调,执行方式、行政手段不足,用老方式、老办法想问题,执行时往往按部就班,因循守旧,使得工作执行效率低下。

二、加强自制,养成主动创新的能力

今后要体现出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必须学会自制,即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自制能力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不可缺少的特征,反映的是独立性的社会标准。能够恰当地表现独立性的人,应该是具有更高独立判断和独立思考力的人。这种能力保证了个体产生稳定的心境,使心的能量、心的活力充分发挥,成为创造活动的动力。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关于创造性人才的第个特点就是“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可见,自制与创新有着天然而密切的联系,要主动创新,就无法离开自制的加强。加强自制,一方面要善于排除自身以外的干扰,修身养性。另一方面,要善于排除工作以外的干扰。比如个人生活习惯的影响、感情生活的波及、亲戚朋友的介入等,这些都是非工作性的,切不可带入工作之中,或者将其情绪波及到工作之中。今后,我要通过自制能力的逐渐加强,使自己的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从而为主动性工作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第2篇:雪松的启示范文

唐明清时期的诉讼制度

2) 唐六典第一次规定了法官的回避制度

4) 明朝会审制度:

1, 圆审(九卿会审):六部尚书、通政史司、左都御史、大理寺卿

2, 朝审:英宗命每年霜降以后,三法司会同公侯、伯爵会审重案囚犯

3, 大审:太监会审(五年)

5) 清朝会审制度:

1, 秋审:针对全国上报的斩、绞监侯案件

2, 朝审:刑部判决的重案及京师附近的斩、绞监侯案件

第3篇:雪松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 南宋四大书院精神;当代大学弊端;传承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325-2

一、书院精神

“书院精神是指中国书院在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在培养人才,发展学术,传承文化,开启民智中体现出来的独特且具有生命力的精神内涵”。不论书院或废或兴,书院精神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不自觉的引导着中国人成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具天下”的君子,彰显我泱泱大国之大气,在书院精神的理念下,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才能真正办好中国人的大学,培养兼具东方礼仪与西方先进知识的人才,向世界展示文明之邦的精神。

二、南宋四大书院精神

(一)教人成人的以人为本精神

南宋四大书院从创办就极富人文精神,把教人成人,明道传德作为教育目标。

1.德才并重的办学宗旨;(1)白鹿洞书院以宣明教化,敦励风俗为宗旨,课程设置为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为主,集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为一体;(2)张蛟谥鞒衷缆词樵菏币浴安扬衡山胡宏之学为己任,力矫群居佚,仅为科举利禄,仅习言语文辞之工的士习,提出了造就人才,传道而济斯民的办学宗旨”。(3)象山书院以明理,做人为办学宗旨,做人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二是做一个能备道的圣人;三是做个无所不知的超人”。陆九渊对曾弟子说“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学者之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可见,其注重学生的德育塑造。(4)丽泽书院办学以孝悌忠信为本,教学时涉及接人待物,言行举止等教人成人的教学内容。

2.人道主义的管理制度:(1)白鹿洞书院管理上极富人文主义精神,申扬人伦,由朱熹亲自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制约着学生,其中的五教之目,知行合一,“言忠信,行笃敬”,都体现了书院在管理尤重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学生成人的精神;(2)从岳麓书院学规“时常省问父母”“损友必须拒绝”可见其管理不仅涉及学生的孝义之道,还注重学生交友处事之理,极赋人道主义。

(二)自动学习的创新精神

南宋四大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注重培养学生自动学习的创新精神,书院教师教课重在启发和诱导,实为引领学生自修:

1.注重自学的教学风格:(1)朱熹在白鹿洞讲学时对学生说“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探索,某只做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资料记载“从游之士,选诵所习以质疑。意有未喻,则委曲告之,而未尝倦。问有未切,则反复戒之,而未尝隐。务学笃则喜见于言,讲道难则忧形于色。讲经,论典,商率至夜半”。其教学注重学生自学可见一般;(2)岳麓书院在教学风格上提倡师生辩论,问难质疑,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辅之以教师的精心指导;(3)象山书院则是每天清晨击鼓会揖,由陆九渊升堂讲学,其余时间学生自己支配可回斋各自研习,亦可各行其事,体现了自动学习的书院精神;(4)丽泽书院亦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勉励,反对因循旧说,要求学生自己研究,鼓励学生提出独立见解,认为“惟出窠臼外,然后有功”。

2.主动自学的学习态度:(1)书院的创办者们怀揣着自己对社会的理想和育人的目标,在教学的同时,自动学习,从事自成一派的学术研,彼时朱熹,陆九渊为了能提高学术就主动到鹅湖寺相聚,就两学派之间的哲学分歧展开辩论,朱熹还不远千里到岳麓讲学,这种自动学习的创新精神,成就了南宋理学发展之巅峰;(2)“书院里的学生,无一不存自由研究的态度,虽旧有山长,不过为学问上之顾问;至研究发明,仍视平日自修的程度如何,惟在刻苦与自由思索。其意以学问有成,生乎自行,不在乎外界压迫”。学生互相切磋,“四方游学之士闻风负岌而至,甚至不远千里,裹粮而来,结庐而居”。

(三)尊师重道的精神

书院教育中,祭祀是一项极为庄严和隆重的活动,诚然是以祭祀之形让学生感受先贤之精神,营造尊师重道的人文环境,其学生大多是仰慕其师而后从其学,师生间感情真挚,虽无血缘甚似血缘。

1.情深意笃的师生关系。书院师生之间的超越了功利性,教师即关心学生人格的塑造,对学生的学习又严格要求,一日为师,终身为师,陆九渊和朱熹死后给其送葬的门徒皆披麻戴孝,痛哭流泪,近千人。

2.至君泽民的使命感、硕学鸿儒执掌书院,亲自讲学,他们不仅是经师也是人师,其渊博的学识,正义的精神感召了学生,正是这种人格熏陶,培养了学生豪杰之气和义侠之风的时代使命感。彼时元兵围攻潭州城,岳麓书院学生无独自逃跑者,而是纷纷组织城民奋死守城和军民共进退,直至城破人亡。

(四)崇尚自由、躬行践履的精神

书院开课由山长(或洞)主持,学生跟着山长求学问道,修身养性,不受尘世的限制,这种崇尚自由的精神熏陶了学生身心,其鼓励学生走出书院,访名山,考人情,培养了学生躬行践履,脚踏实地的精神。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陆九渊在象山书院讲学时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带有禅宗意味的谈话,天和日历带学生优游山林,与山川大地为伴,临慕意境,亲自抚琴,学生读书,融艺术于教育,达到了天人合一之境界,培养了学生最原始的文学灵感和创新精神,使之心静澄明,回归本性。真正做到了还学生身心之自由,提高了教学效率。

2.门户开放的办学模式:(1)朱熹在主持白鹿洞期间不存门户之见,虽和陆九渊学术观点虽存在分歧,但却互相尊重,朱熹曾邀请陆九渊赴白鹿洞书院讲学,并把所讲内容刻在石头上立于院内;(2)吕祖谦办学的另一特色为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其容纳百川的胸襟传达了他对学术的热爱和尊重,使丽泽细水长流。

三、书院精神对当代大学的启示

(一)书院精神缺失的弊端分析

1.理念荒废,身心脆弱。大学以探索、追求、传播真理为目的,但当代大学在传授知识却鲜少教学生成人,张君劢说“近来的大学,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里面只讲知识不讲做人。差不多教师卖知识,学生买知识。毕业以后,等于交易完成”。大学里每年因考试作弊被取消学位者屡禁不止,以下为本次调查中大学生对考试作弊的认识:

表1 大学生对作弊的认识:

有表可见,大学生赞同作弊或做过弊的已经超过了一半以上

2.追求形式,思维固着。当代大学的职责是对未来的世界做无休止的探索,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源泉,这需要大学具有自动学习的创新精神。这次调查中,大学生自动学习情况如下:

表2 大学生自学目的表

表3 大学生逃课的意识

“在南京东南大学发表演讲也指出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了”。大学逃课较为普遍,缺乏学自动学习精神。

3.道德滑坡,关系冷漠。当代大学师生关系鱼水交融者少,疏远淡漠者多,有表可见:

表5 大学师生关系

师生间缺乏书院教育下情深意切的师生关系,诚然这也必将对大学生的人格成长造成间接的危害。

4.目光狭窄,人心浮躁。当代大学更多的是以课程为中心,以社会所需来设专业,教师的教学内容相对固定,“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大学被社会牵着鼻子走的畸变,大学不应该完全被社会意识左右,相反,大学应该走在社会的前沿”。进而导致学生缺乏时代感,有表可知:

表5 大学生时代感

(二)书院精神缺失的病因分析

1.移植西方大学制度。自,张之洞就曾提出“中体西用”,系而一系列学习西方教育也接踵而至,改书院为学堂,一时间,对西方学校制度的模仿和抄袭成为了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基础,但正是这种模仿抄袭使我国现当代教育断裂了传统教育的精髓。

2.断裂中国书院文化。潘懋元曾说:“当前,大学正面临着理念危机―大学理想的黯淡,大学观念的落后,大学精神的失落,大学形象的扭曲,大学使命的弱化,大学目标的混乱。” 这种理念的萎靡是我们断裂传统,盲目效法国外大学的结果,中国人骨子里是含蓄和内敛的而西方人是奔放和外显的,不深入研究我国的传统教育必然导致精神的内慌“名副其实的大学必须是发源于本土的种子”,这颗种子是我国古代的书院孕育的书院精神,南宋四大书院的精神是书院精神的精髓,无疑是大学精神的源泉,也是治疗当代大学理念危机的一剂良药。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本质之所,是大学内在的精神信念和特殊意志品质的外在表现”。一所大学的精神决定了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师生的行为举止。这就需要当代大学传承南宋四大书院精神分,造就普天之下都是我的领地,世界人才为我所用的中国人的大学。

参考文献:

[1]黄建华,王德荣.书院精神作为“为己之学”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一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为例[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2,32(5).

[2]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183―185.

[3]程伟.书院精神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11,(8).

[4]徐林.宋代书院的兴衰及教育教学特点[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6).

[5]朱熹.朱熹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1226.

[6]丁钢,刘琪.书院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7]程维.书院春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01.

[8]丁钢.书院精神与当代大学的名族性 [J].高等教育研究,1995,(3).

[9]苏永新.书院精神对当代大学的启示[J].江苏高教,1994(2).

[10]王炳照.书院精神的传承与创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26(1).

[11].书院制史[J].东方杂志,1924,21(3).

[12]罗熙.浅谈现代大学所缺失的中国古代书院精神[J]教育长廊,2009(3).

第4篇:雪松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科举;官学;书院;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5-0097-06

两宋时期,书院被视为理学的大本营,研究与传播理学是其存在与发展的内在支撑。然而,我们需要看到的是,成熟形态的理学出现是在北宋中后期,②即便是理学的先驱――孙复、石介等虽在北宋初期创立书院讲学,但记载其书院活动的史料并不翔实,无法真正反映书院在其学术活动中的地位。那么,在成熟的理学形态出现之前,书院教学目标的指向为何呢?书院是否从北宋初期就具备反对科举的精神呢?③笔者试图在分析北宋庆历兴学之前地方官学的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对书院的办学条件、教学内容和师资队伍等进行深入探讨,来解构北宋前期书院与科举的关系。

一、地方官学发展相对滞后

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即通过所谓的“杯酒释兵权”[1](p8810)、“撤坐”与取消“赐茶”④等手段削减藩镇、武将的特权,以强化皇帝的权威和重建统治秩序。为实现这一目的,选拔和重用士人便成为必然选择。这不但可以填补武将留下的职位空缺,而且能增加士人对政权存在的认同感。为选拔士人进入官僚阶层,宋太祖毫无疑虑地将科举作为主要制度,并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使科举的公正性得到了明显加强,为普通士子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这使得他们通过获得应试科举知识跻身官僚阶层的诉求明显增强。此种诉求必然会表现为士子们的强烈求学需求,读书应试者人数随之急剧增加,对教育的发展也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北宋科举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开始实行,作为养士机构各类学校也应该基本同步发展起来。然而,北宋初期的中央政府摆脱不了“贫弱”的命运,①这种“贫弱”直接影响着官方教育的发展,官学的兴办明显滞后于科举的发展。

北宋建立之初,统治者主要采用赐书、表彰为地方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士人等方式,扶植地方官学的发展。太宗端拱二年(989)“五月三十日,康州言愿给九经书,以教部民之肄业者,从之”[2](p2183);真宗咸平四年(1001)六月下诏:“诸路郡县学校,聚徒讲诵之所,赐九经一部。”②这种重在政策鼓励的做法一直沿用了60年之久。随着士人的日益增加,社会秩序趋向安定,朝廷逐渐认识到创设地方官学的必要性,至仁宗乾兴元年(1022)朝廷正式下诏允许地方创办官学。依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载,笔者分别统计了庆历四年(1044)之前设立官学数和赐学田州学数。

表1. 北宋前期朝廷批准设立的州学统计表

年号 乾兴

年间 天圣

年间 明道

年间 景

年间 宝元

年间 庆历

年间 共计

创州学数 1 0 2 23 5 1 33

表2. 北宋前期朝廷赐予学田的州学统计表

年号 乾兴

年间 天圣

年间 明道

年间 景

年间 宝元

年间 庆历

年间 共计

创州学数 0 1 0 13 2 0 16

上表统计的33所新设立的州学和16所赐予学田的州学,几乎都是在仁宗时期允许创设,说明这一时期地方官学发展十分迅速,各府和大州基本上都创建了官学。③尽管朝廷一般不允许藩镇以下的较小的州立学,但是不少属于小州的官府还是创建了官学。④如《江南通志》所载早于庆历四年,而《长编》未记府州学有:徽州府学、滁州州学、庐州府学、池州府学、通州州学、海州州学、淮安府学、江宁府学、镇江府学等九所,⑤再如福建州一级官学中,有南剑州学(天圣二年)、漳州州学(庆历二年)、汀州州学(咸平二年)邵武军学和兴化军学五所没有记入《长编》[3](p39-40)。由此可见,不但大州基本上建立了官学,而且小州也建立了相当数量的官学,县学数量也有一定的发展。因此,从总量上看,北宋地方官学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

由于有关北宋前期官学教育史料相对较少,我们只能从南宋地方官学的生徒数量来推算。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温州的乐清县学兴建官学时,“相率卖田五顷,计其入,日可食百人”⑥,这也就是说五顷田能够满足一百学生的津贴。李弘祺教授说:“因此有理由认为,政府希望一所普通的地方学校至少可以供养百人左右。”[4](p144)北宋朝廷赐予州学的学田为五顷至十顷,不少州学还能从地方官府中得到一定数量的学田,也就是说州学的学田数应该大多数多于五顷。依据每五顷田就能招生一百名学生来推论,北宋初期的50余所州学的招生总数应该超过5 000人。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府学、州学、县学,招生人数也应该不会少于这50余所州学。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北宋前期全国官学的招生总数应该不会少于一万人。可见,地方官学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满足士子读书应试的需求。

尽管如此,在庆历兴学之前,地方官学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宋仁宗时期,此时距北宋建立已有60余年了,也就是说北宋前期官学发展明显滞后。这意味着,在北宋建立初期的一段时间内,士子无法依靠官学提供科举应试知识。

二、书院补地方官学之不足

在读书应试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士子将求学希望转向书院和私学,正如朱熹所说:“予惟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5](p4123)。吕祖谦也说:“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①。面对士子的求学渴望,五代时期几乎损毁殆尽的书院又纷纷被修复,并且出现了创建新书院的热潮,涌现诸如白鹿洞、嵩阳、岳麓、石鼓、睢阳、泰山、茅山等著名书院,历史上有所谓的“天下四大书院”、六大书院甚至书院之说。②笔者依据相关地方志统计,北宋前期各地新建和修复的书院为33所。这些书院从创建或修复的时间而言,早于乾兴元年(1022)创建的书院有20所,占总数的74%,也就是说大部分书院都早于官学设立。马端临对此的描述是“乡党之学,贤士大夫留意斯文所建也,故前规后随,皆务兴起。后来所至,书院尤多。而其田土之赐,教养之规,往往过于州县学,盖皆仿四书院云”[6](p431)。这些书院的创立或者修复从时间上弥补了官学分布不均的状况。

不仅如此,与官学相比,这些创建和修复的书院有着较好的办学条件。宋太祖于建隆三年(962)修复后周国子监,“聚生徒讲学”。国子学设定额70人,但不少是“系籍而不至”③的名义学生,“居常听讲者一二十人耳”④,致使“国学之制日坠”,“生徒至寡,仅至陵夷”⑤。尽管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图扭转国子学衰败的局面,但收效甚微。北宋前期国子学的萧条有诸多原因,除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制约以及科举制度的影响之外,国子学自身在教学方式、方法以及管理制度方面的缺憾,也是导致其无法真正履行培养人才的职责的重要原因。北宋前期的唯一中央官学――国子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都如此无足轻重,数量有限的地方官学的教学条件就可以想象了。

与官学不同,书院作为教学机构在教学方面有着比较优势:其一,书院的教学设施比较好。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岳麓书院,“作讲堂五间,斋序五十二间”[7](p3074)。此后又进行了两次扩建,咸平二年(999)李允则扩大了岳麓书院的建筑规模,“肯构旧址,外敞门屋,中开讲堂,揭以书楼,序以客次。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请辟水田,供春秋之释奠”。大中祥符五年(1012)知州刘师道再次扩建岳麓书院。两次修复与扩建使岳麓书院的办学条件大为改观,出现“使里人有必葺之志,学者无将落之忧”⑥的良好局面。曹诚在捐资兴建应天府书院时,“建学舍百五十间”[7](p3075)。书院还兴建一定数量的房舍和祭祀场所,为士人提供便利的求学之所。

其二,书院往往有较为丰富的藏书。在北宋前期的二十五所书院中,获朝廷赐予国子监《九经》的有白鹿洞书院(太平兴国二年)、岳麓书院(咸平四年)、雷塘书院(至道年间)、嵩阳书院(至道三年)四所。除此之外,藏书作为书院的三大事业之一,各书院都将收藏图书资料作为主要任务,李允则在修复岳麓书院的同时,四方搜集朱洞创建书院时的散失图书。应天府书院创建以后,藏有图书1500余卷。孙复创建泰山书院时,“乃于泰山之阳起学舍斋堂,聚先圣之书满屋,与群弟子而居之”[8](p223)。书院的藏书为院内外士子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

其三,北宋前期书院的执掌者一般都具有较为渊博的学识。“以行义著称”的周式担任岳麓书院山长期间,办学成绩卓著,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被真宗召见,“拜国子监主簿,使归教授”[7](p3074-3075)。泰山书院的创建者孙复在学术上颇有造诣,为当时学者推崇,石介称:“自周以上观之,圣人之穷者唯孔子;自周以下,观之,贤人之穷者唯泰山复明先生”。①与他同被全祖望称为“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孔子的四十六世孙孔道辅都应孙复之邀来泰山讲学。他们以讲授儒学为主,宣扬自己的学说,声名日隆,四方学者闻风负笈而来,“门人高弟者,石介、刘牧、姜潜、张洞、李,足以相继于千百年之间矣”[8](p223)。有“宋都之真儒”②之称的戚同文主讲应天府书院前身睢阳学舍时,严格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先生乃制为学规,凡课试讲肄业劝督惩赏,莫不有法”。与此同时,他还注重培育师生感情,“曲尽人情,故士尤乐从焉”。③戚同文门下也有不少著名的生徒,范仲淹说“(戚同文)以贲于丘园,教育为乐,门弟子由文行而进者,自故兵部侍郎许公骧而下,凡若干人”。④晏殊执掌应天府时,聘任不少名师任教天圣三年(1025)聘王洙担任书院说书[7](p3075)。王洙是“一时名臣贤士,皆称慕之”,晏殊称其“素有文行,其明经术”。⑤晏殊还聘请应天府书院的高足范仲淹至书院执教,范氏“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由四方从学者辐凑,其后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者,多其所教也”。⑥由于有多位名师任教,应天府书院呈现出“人乐名教,复邹鲁之盛”的繁荣景象。

其四,书院实行开门办学,为更多士人提供了求学机会。与官学不同,书院不限制生徒的身份和籍贯,生徒可以跨地域学习。例如,湖南的笙竹书院以招收湘阴县的“肄业之士”为主,但湖北江夏(今湖北武昌)的冯京和安州(今湖北安陆)的郑獬也负笈游学其中,⑦他们分别于皇元年(1049)和五年(1053)高中状元。⑧戚同文执掌应天府书院时,“其徒不远千里而至,教诲无倦”。泰山书院的著名生徒中,张洞为河南开封人,祖无泽为河南上蔡人,饶子仪为江西临川人。至于当时书院的招生规模,有的书院有明确记载,岳麓书院在李允则“修广舍宇”时,生徒就有六十余人。太平兴国二年(977),白鹿洞书院有生徒数十人[7](p3074)。

三、书院教学契合科举应试之要求

书院能否真正成为广大士子读书应试之所,关键在于其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等能否契合科举应试的要求。尽管目前无法找到有关北宋前期书院教学内容的直接史料,但可以根据书院的赐书来推论书院的教学内容。朝廷颁发给地方官学和书院的“九经”包括《诗》、《书》、《易》、《左传》、《谷梁传》、《公羊传》、《礼记》、《周礼》和《仪礼》九部经书,“九经”也是地方官学和书院的教材,地方官学和书院都是以经书作为主要教授内容。与官学一样,应天府书院要求每个学生选修一经,“至通《易》之神明,得《诗》之风化,洞《春秋》褒贬之法,达《礼》、《乐》制作之情,善言二帝三王之书,博涉九流百家之说者,盖互有人焉”。不仅教授经义,书院还讲授写作和诗赋,使生徒能“讲义乎经,咏思乎文”,经义和诗赋并重。岳麓书院的教学内容也大致相当,李允则在请赐的书籍中有“诸经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等,这说明岳麓书院不仅需要经书进行经义教学,而且还需要史书和韵书进行诗赋创作、史学知识的教学。

在经史文学内容之外,有的书院执掌者在教学过程中将其学术研究成果传授给生徒,泰山书院由于是宋代新儒学的先驱――孙复和石介主持,他们自然利用书院宣扬自己的学说。石介说:“先生(孙复)亦以其到授弟子,既授之弟子,亦将传之于书,将使其书大行,其到大耀。”[8](p223)我们将北宋前期官学的教学内容、书院的教学内容和科举考试内容列简表进行比较:

从这一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科举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和诗赋两个方面。换言之,科举考试既要考察学生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亦要测试考生文学方面的才华。这样,与只是注重经义教学的官学相比,书院教学更能满足科举考试的要求,考生在科场竞争中获胜的机率自然也更大。

不仅在教学内容上能满足士子的需求,而且不少书院就是由进士出身的官员,或侯任进士创办或任教的。在北宋前期的33所书院中,由进士出身者创办的有修文、桂枝、徂徕、岳阳、①果山②以及岳麓(山东)③等六所书院,进士出身的石介后来也前往泰山书院任教。这些进士出身的书院创始人或教师,以自己出入科场的得失体会教授生徒,教学的针对性更强。江西分宁黄中理创立樱桃、芝台二书院之后,由其进士出身的长子黄茂宗主持,黄茂宗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考中进士,以崇信军节度判官卸任之后任教书院,生徒称其“才高笃行”,甚为崇敬。与官学不同,书院在开展应试教育的同时,还注重生徒的品德教育,使科举选拔的人才具备德才兼备的素质,正如吕祖谦所说:“嵩阳、岳麓、睢阳及是洞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当是时,士皆上质实,下新奇,敦行义而不偷,守训故而不凿,虽学问之渊源统纪或未深究,然甘受和,白受采,既有进德之地矣。”

由于书院的教学内容更契合科举应试的需求,因而不仅能使书院生徒在场屋竞争中遥遥领先,而且也确实培养了不少社会栋梁之材。应天府书院生徒的科举及第率相当高。范仲淹描写了应天府书院生徒科举及第的情况:“登科者题名于舍,凡孙何而下,七榜五十六人。”“观夫二十年间,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台阁,盖翩翩焉未见其止。”为此,朝廷还在科举考试方面给予应天府书院特别的优待,“(天圣)三年十一月枢密直学士知应天府李及言:‘本府书院甚有学徒,自建都以来,文物尤盛。欲望量于发解,进士元额之外乞添解三人。’从之”。④这是为书院分配科举名额的开始。除了应天府书院,讲求学术研究和教学相结合的泰山书院也培养了张洞、刘牧、李等进士[9](p103-118)。

四、余论

在北宋前期特殊的政治背景下,地方官学虽然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其时间分布不均,而书院的创立与修复弥补了官学的这一不足。不仅如此,书院在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又有着官学不可比拟的优势,在科举应试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宋初期书院因为能满足士子的需求而出现勃兴的景象。

然而,由于书院与官学在教学上均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在当时就有不少人将书院与官学等同起来,⑤甚至有的书院在庆历兴学之前就被改为地方官学,石鼓书院于景二年(1035)接受仁宗赐学田及“石鼓书院”额,但不久就“复稍徙而东,以为州学,则书院之迹,于此遂废而不复修矣”[5](p4123)。应天府书院亦有类似的经历,“(景二年)以书院为府学,给田十顷”[7](p3075)。嵩阳书院虽然没有被改为地方官学,但于同年得到朝廷赐田,与官学相差无几了。随着发展地方官学力度的加大,认为书院和官学两种职能相近的机构没有必要并存,主张将书院和官学合而为一的呼声并不罕见。洪迈说:“及庆历中,诏诸路州郡皆立学,设官教授,则所谓书院者当合而为一。今岳麓、白鹿复营之,各自养士,其所廪给礼貌乃过于郡庠。近者巴州亦创置,是为一邦而两学矣。大学、辟雍并置,尚且不可,是于义为不然也。”①我们认为,当朝廷实施大规模兴办官学措施之后,书院自然就失去了存在的空间,至北宋中后期曾经蓬勃发展的书院逐渐走向衰败也就成为了必然。然而,书院并没有因此从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消失,而是伴随着宋代新儒学的出现和发展逐渐衍生出研究与传播学术的职能,书院因此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 脱脱.《宋史》卷250《石守信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 徐松.《宋会要辑稿・崇儒》2之2[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影印版.

[3] 刘海峰,庄水明.福建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4] 李弘祺.宋代官学教育与科举[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3.

[5] 朱熹.《朱熹集》卷79《衡州石鼓书院记》[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6]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6)[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第5篇:雪松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戏曲美学思想;艺术精神;艺术时代性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6)03-0112-06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②在他整个学术思想研究中的地位是特殊的。它是王国维最早受到学术界重视③,但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也最为受到忽略的著作。就文艺批评界来说,《宋元戏曲史》在文学史写作上的价值和成就一向获得首肯,研究者们对其“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批评方法上的开创性,以及作为中国第一部戏曲史写作的贡献等方面论述都比较充分;但至于其它方面的探讨便似乎显得有些无话可说。因为《宋元戏曲史》在文学批评上并未提出一个更新的美学理论,它对元曲美学价值的强调仍旧无外乎王国维曾经在《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以及其它文学批评著作中反复提出的那几点:自然、意境和悲剧精神。这就使得注重文学内部规律批评和美学批评的学者很容易将其看作文艺批评之外的史学著作。《宋元戏曲史》常常被定位为王国维学术研究由哲学、美学向经史之学的转换,或者说由“形上学”向“实学”的转型之作。许多文艺、美学批评专著(如叶嘉莹的《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佛雏《王国维诗学研究》等)在论述上几乎都不予涉及;即便稍有提及,也只是简单地将之归结为上述个别理论的补充和重申而一笔带过。而在以“实学”精神为指导的史学界,史学家们同样在推重这部中国戏曲史开山之作的同时,不断考证着其于“史实”上的缺憾与得失。

史学家们质疑的一个焦点就是:王国维治戏曲史,却是缺乏全史观的――他独独推尊元曲,既不符合戏曲史发展的史实,也应该非史家的做法。青木正儿以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为宗,认为中国戏曲史的发展“在唐以前殆无足论,至宋稍见发达,至元勃兴,至明清益盛”④,因此决意要继述王国维只作了一段的“戏曲史”,考究明清戏曲流变,写成了著名的《中国近世戏曲史》。但他却始终不解王国维这位他最尊重的戏曲史学家,治了《曲录》(1908)、《戏曲考源》(1909)、《录鬼簿校注》(1909)、《优语录》(1909)、《唐宋大曲考》(1909)、《录曲余谈》(1910)、《古剧脚色考》(1911)、《宋元戏曲考》,却“仅爱读曲,不爱观剧,于音律更无所顾”,且已“将趋金石古史,渐倦于戏曲”①,更不明白他何以会对一个治中国戏曲史的异邦友好盛志青年大泼冷水,“冷然”对曰:“明以后无足取,元曲为活文学,明清之曲,死文学也。”②因为,在青木正儿看来:“明清之曲为先生所唾弃,然谈戏曲者,岂可缺之哉!况今歌场中,元曲既灭,明清之曲尚行,则元曲为死剧,而明清为活剧也。”③另一位戏曲史家任半塘的批评则更劲直凛冽:“王氏于我国戏曲之源,穷搜冥索,全从歌辞方面体验,而忽于戏剧之其它种种;又存在‘无剧本便无戏剧’之心理,结果乃断定我国戏剧演进之关键,最早在有宋一代。殊不知不言文辞则已,若言文辞,宋之孕育力与滋长力,远不及唐,……举世并无人否认宋元音乐之因于唐乐也,宋元舞蹈之因于唐舞也……若宋元之文与唐文之关系,宋元之诗与唐诗之关系,乃至宋元书画、雕塑诸艺,与唐代诸艺之关系,亦从来无人否认也,……今独截然否认宋元之戏剧与唐戏剧间,必然之启承渊源,而另将此项关系,泛系于宋说书、宋傀儡、宋影戏与梵剧等,直于戏剧一段,单独割断唐与宋元间之历史关系也,可乎?”④正因此,他以上、下两册《唐戏弄》为蓬勃发展的唐代戏剧进行辩护,意在纠“近来学者,都不免为王考所囿,于唐五代戏剧误会之甚”

史学家们对《宋元戏曲史》的不解和质疑以及文学批评家们对《宋元戏曲史》的忽略似乎都很有道理。事实上,仅拿王国维与同时代的专业戏曲家和戏曲理论家吴梅相比,就可看出显然的不同。吴梅有着深厚的传统曲学、戏剧学知识,精于审音定律、度曲演剧,不仅曾作有杂剧9种,传奇4种,而且撰有《奢摩他室曲话》(1907)、《顾曲麈谈》(1914)、《曲海目疏证》(1914)、《中国戏曲概论》(1926)、《元剧研究》(1929)、《瞿安读曲记》(1932)、《曲学通论》(原名《词学通论》1932)、《南北词简谱》(1931)等著作,他一生从事“曲”的本体论研究,考述曲的特性、构成、演唱以及宋金元明清以来“曲”(散曲、戏曲)的发展史。吴梅可以说是以“曲”为生,内行人谈“曲”;而王国维,正如青木正儿所指出的那样,则并非对戏曲有专门爱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外行人论“曲”。或许,我们就此可大胆设问:王国维“曲考”之意并非全意在“曲”?

一、王国维“戏曲”研究的比较文学视野

在中国戏曲史学研究上,王国维首次正式运用“戏曲”这一“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的艺术形式来称呼中国固有之“戏剧”。最早为《宋元戏曲史》作评论的傅斯年写道:“书中善言,不遑悉举……皆极精之言,且具世界眼光者也。”[9]应该说,王国维对中国戏曲的研究是立基在一个很清晰的比较文学视野上的:“吾中国文学之最不振者,莫戏曲若。元之杂剧,明之传奇,存于今日者,尚以百数。其中之文字,虽有佳者,然其理想及结构,虽欲不谓至幼稚,至拙劣,不可得也。国朝之作者,虽略有进步,然比诸西洋之名剧,相去尚不能以道里计。”[5](《三十自序二》)。但如果就此推断,王国维有感西洋戏剧之发达,而立志进行中国戏曲研究的目的意在推崇西方戏剧,或引导后人以西方戏剧标准来衡量中国戏剧,这种惯常的“现代化”解读则是相当不妥的。

第6篇:雪松的启示范文

本设计努力以华师大叶澜教授的“新基础的理念”为指导,通过语文教材这一载体,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一目标进行有效的实施。目标确立体现学生立场,重心下移。在课堂上改变原来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教结构,用结构”的指导理念,整个设计是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通过精读和泛读及语文品味为主要手段,注重教学生学会品赏课文的方法,教会学生多角度多层面与文本进行充分而又真切的对话,读中会体验,读中会感悟,升华认识,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艺术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山谷中的谜底》,齐读课题。同一个山谷中,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却只有雪松。这个奇观始终是个谜。

1、说到雪松大家对它非常熟悉,在你们心目中雪松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出示:宁折不弯、义正辞严、威武不屈、 大义凛然

指名读,这些词都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词的意思表达出来? 是啊,雪松向来是刚强、挺拔、不弯曲、正直,是顽强和力量的象征。再指名读,要读出慷慨激昂的味道。

(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感受,渗透情感和朗读的指导训练,体现 “教朗读方法这一学习结构”。)

2、通过上节课的阅读,对于这篇课文你已经有所了解,那么这节课你还想知道什么?(估计学生提问:“谜”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谜底是什么?旅行者的对话是什么意思?)

( “疑乃思之始,学之端”,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引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确立努力体现新基础的重心下移理念。)

二、自读探究,感悟智慧“弯曲”

1、自读课文,探究刚才提的问题。重点交流:“抗争、反弹、完好无损(加拿大、魁北克)”等,着重交给理解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2、通过自读,我们已经知道了魁北克的山谷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奇异的景观,一起读谜面。那么谁知道谜底是什么呢?谁来读?

出示谜底:东坡雪大,……也都存活了下来。

3、这个谜底――也就是形成这一奇异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交流:(可能有的情况1. 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2.松树有这样的本领。)

(“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把时间真正地还给学生,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说说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师小结:对呀,东坡雪大,西坡雪小,这其实是雪松和杂树所处的环境,这是外部原因。雪松这个本领,是他自身特性,也就是内部原因。(课件强调出:东坡雪大? 雪松这个本领)

4、如果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仔细琢磨琢磨相信你就会明白雪松的这种特有的本领究竟是什么?建议用“――”划出相关的语句。读后交流。

5、组织辩论:(出示):有人读了咱们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以后说:“雪松面对风雪,一个劲地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应该自始自终都挺立不动,顽强地与风雪抗争,那才是勇者。”

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学生辩论:相机指导(重点体会雪松的顽强,雪松的弯曲策略。)

对呀!雪松是在尽可能的去承受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了的情况下才开始弯曲,才肯弯曲的呀!不但不是弱者,相反雪松是强者,更是智者!(板书:强者,智者)

师小结:逞匹夫之勇不讲策略的一味蛮干,最终只能是自取灭亡。雪松选择先弯曲,这是他抗击风雪、战胜风雪的一种方式!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进一步教给学生深入文本的方法, (下转第100页)(上接第98页)和作者和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明白文章所要表达的道理。)

6、出示:在这过程中,……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认真读读这句话,扣住关键词句,想想你读出了怎样的雪松?(四个反复:坚持不懈,顽强。“……”省略号看出循环往复,重复地进行,看出雪松的坚韧不拔。)

师激情导入: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画面啊,我们要想真正地感悟到雪松的这种精神,就必须走进魁北克的那座山谷,走进这些雪松。

看!一场大风雪来临了。怒吼的狂风裹挟着大团大团的雪花扑向了山谷,它们咆哮着,狂笑着,似乎要把山谷中的一切树木都一扫而光。这时――(学生读: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听!风刮得更猛烈了,不一会儿雪松上又积了厚厚一层雪,就这样――(学生读: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雪松一次次地承受着压力,又一次次顽强而又巧妙地化解了这种压力。就这样――(学生读: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看着这傲立于风雪之中,依旧苍翠挺拔的雪松,你想对雪松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说)

(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紧扣学生的问题展开,结合学法指导,先教后学,以教导学,指导学生读中悟理。)

三、升华认识,迁移学会“弯曲”

1、同学们说的真好,这两位旅行者也从雪松身上得到了启示。出示:“对于外界的压力,……以求反弹的机会。”(齐读)

2、我们的身边,历史上也有像雪松一样的人,谁能说说?(卧薪尝胆)

师小结:我们可以说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懦弱与承认失败,而是为了生存和最终战胜对手!(韩信胯下之辱)韩信只有忍一时的胯下之辱,才能后来登台拜师,夺取天下。司马迁忍一时个人之辱,成《史记》千古绝唱。

师总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我们欣赏;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胸怀我们也要。让我们都记住:(出示)这种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生齐读。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几则名言,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做一个智者。

出示:大丈夫能屈能伸。

小不忍则乱大谋。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积累、课外阅读的开始。)

3、组织质疑:课文中还有哪些不懂的内容吗?

第7篇:雪松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经济增长外生变量;城镇居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最终消费

中图分类号:F124

把握未来十年中国经济总量与结构变化趋势有助于了解经济增长潜在水平的变化,从而为中短期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提供依据。本文以中长期分析框架为基础,分析和预测我国未来十年的经济发展前景。在影响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基础上,以这些因素未来不同的发展情景为背景,分析了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经济结构等指标可能的变化,并结合上述预测和分析为短期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提出了相应建议。

一、影响经济中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

要对未来中国经济的长期走势做出判断,就必须分析影响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从中长期来讲,这些因素主要集中在供给面;但同时也要注意,持续的需求面变化也能够通过影响供给面从而最终影响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这些因素主要有:

第一,人口与劳动力。其对经济增长的显著影响已有诸多讨论,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会对储蓄和投资产生显著影响,其传导路径是明显的。

第二,FDI的增长率。尽管中国总投资中FDI比重正变得越来越低,但由于FDI会对技术进步的作用产生明显的外溢效果,因此其增长对于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国际经济增长。尽管它主要影响我国的总需求及出口,但如果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增长持续低迷从而使得我国出口持续不振,其会给我国制造业投资和资本存量带来影响,从而影响经济长期增长。

第四,人民币汇率。对出口和制造业投资方面有影响。

第五,城镇化率。对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投资的拉动和资本的形成会有一个推动作用。

第六,研发投入和教育投入。这两个因素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有利于增强经济增长的后劲。在这两个领域,政府一方面需要逐渐加大投资力度,另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使其对全要素的提高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以上述因素作为主要的外生变量,运用中国宏观经济的年度模型来进行研究。这一模型包括产出、价格、收入和消费、政府税收、金融、贸易、人口和就业、投资及储蓄共九大模块、153个变量、37个外生变量和116个方程(内生变量)。根据未来可能的走势,将上述6个因素在2010至2025年间(“十二五”到“十四五”规划期间)的变化分别进行设定,分为乐观情景、基准情景和悲观情景。

在基准情景中,对上述6个因素在“十二五”期间的变化基本以“十二五”规划为基本准则,对于“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外生变量的设定是根据过去历史演变规律和当前国际经济背景变化进行的。具体来说,对于人口增长率的设定在三种情境下没有差别,主要依据人口普查数据、人口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由于我国FDI增长率在“十一五”期间为5.3%,因此将未来乐观情形下FDI增长率设定为比“十一五”的水平略低,即5%,在基本情景下则是3.5%。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率,基本情境下设定为2.5%(汇率法增长率),这对应于购买力评价法下3.3%左右的GDP 增长率水平,将乐观情景下设定为2.8%,这相当于购买力平价法下3.5~4%左右的增长水平。可以看出,乐观情形下未来世界经济的增长率差不多是金融危机之前的平均水平,而基准情形中则比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低。最后,尽管汇率实际走势还需要看汇率改革的步伐和节奏,但由于可能实现市场化,将2025年以前的人民币汇率变化假定为以1.5%的年平均速率升值的趋势(见表1)。

对于中国未来长期走势的分析所用到的模型中,有人质疑是否考虑到目前中国各种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生态环境的制约,中国发展所需要的紧缺资源未来走势的变化是否会对本模型产生影响的问题。关于资源和环境,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资源是可以贸易的,但环境不可以。北京雾霾天气不好,我们无法到别处购买新鲜空气。所以对于资源,尽管模型中没有专门考虑,但是通过贸易是可以解决的。而环境问题是本模型里没有考虑的东西。节能减排、对于二氧化碳排放这是一个纯成本问题,要解决只有增加生产成本,这样可能会拉低GDP的增长,所以如果把这个因素对中长期经济发展走势影响的判断考虑在内,经济增长还可能再低一点。国际上有用价格调节资源的,但从历史看,资源比较多的地方也未必发展的比较好,资源比较少的地方有的发展得也很好,所以资源对经济的影响不存在确定的关系,而环境是使我们经济增长降低的可能因素。

二、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测

本部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测与分析。

(一)GDP增长

“十二五”期间GDP的潜在增长率在7.7%~8.2%的范围内(见图1):乐观情景下GDP的潜在增长率为8.2%,基准情景为7.9%,悲观情景为7.7%;而在“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GDP的潜在增长率在6.7%~7.5%之间变化:在乐观情形下为7.5%,基准情形下为7.1%,悲观情形下为6.7%;“十四五”期间的潜在增长率则在6.0%~6.9%之间变化,乐观情境下为6.9%,基本情景下为6.4%,悲观情景则为6.0%。从实际情况看,去年中国GDP的增长率为7.7%,与悲观情境下预测吻合,同基准情景预测中“十二五”期间7.9%的增长率相比偏弱。去年企业效益比较差,前十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一直负增长态势,直到11、12月以后才上升到5%以上。而今年前两个月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已经上升到7.2%,这说明企业利润有了明显好转,但之所以今年一季度的GDP增长率仍同去年四季度的7.7%一样,则是因为政府财政收入在一季度增长率有明显下滑,居民收入增长率也不及去年水平。因此尽管企业稍微好转一些,政府和居民收入增长却变弱了。特别重要的是消费的增长在一季度是明显低于去年同期和去年四季度的水平。剔除对高端消费的抑制这个因素之后,一季度增长肯定要高于7.7%甚至7.9%的水平。而在外贸方面,一季度外贸增长水平高于去年四季度水平,3月份又调下来了,反映了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总体来说,对应于预测7.7%~8.2%的潜在增长率,目前我国的调控方向应该向稳增长上调整。

(二)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变化

模型预测显示在三种不同情景设定下2020年城镇居民的收入均超过2010年的两倍(见图2),但在悲观情景下超出的比例不大。如果未来悲观情景真的发生,剔除价格因素后城镇居民要想达到十提出的收入翻一倍目标仍需付出一定的努力。而在农村居民收入方面,预测显示在基准情形下2020年时其收入大概是2010年时的2.2倍(见图3),这反映了我国的劳动结构和市场工资的上升。但由此引发的一个问题是,在GDP潜在增长率给定的情况下,如果城乡居民收入均高于GDP增长率,那么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就不得不要低于GDP增长率,从而引出了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支出三者之间的一个匹配问题。尽管政府收入可以保持在个位数的水平,但是企业投资应该还要保持一个适当增长水平,不能过低。因为如果企业收入持续增长过低的话,其获利能力就会受到抑制,经济增长也就会缺乏微观活力。总之,居民收入要达到两倍水平,需要在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三者之间进行权衡,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增长过快或过慢。

(三)对固定资产投资和国际贸易

测算的结果显示,无论在何种情景设定下,“十二五”、 “十三五”、 “十四五”三个五年计划内的实际投资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次下降,但仍会保持较高水平。这同我国的劳动力人口结构有关。尽管目前新增劳动力在减少,但是适龄劳动力在2025年之前仍会保持较高的水平,这会使储蓄率和投资率也维持在较高水平。而预测显示未来三个五年计划内的最终消费增长率会逐渐抬高,这与工资上升和社会保障的推行有很大关系。在国际贸易方面,按以往的经验来看,国际贸易的实际增长率是GDP增长的两倍左右,名义增长率有可能达到3倍的水平,但预测显示尽管未来名义出口仍会有9%到10%的增长,但扣除价格因素后同GDP增长率相差无几。因此未来我国贸易增长率可能会比金融危机之前有明显降低(见图4~图7)。

(四)经济结构

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5个百分点,第二和第三产业分别上升了0.8和4.2个百分点(见表2)。但模型预测显示,从2010年到2020年,第一产业比重尽管仍会下降,但幅度有所减缓,降幅为1.5个百分点;尽管第二产业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比重依旧是上升的,但在未来10年该比率会有明显下降;对于第三产业,未来其占比会呈现加速上升趋势,相对于2000至2010年4.2个百分点的升幅,2010至2020年其占比的上升幅度会超过7个百分点(见图8)。

(五)投资消费结构

2000到2010年间,最终消费率出现明显下滑,其比重从62.3%下滑到48.3%,下滑了14个百分点,但预测显示2010到2020年间最终消费会有小幅的上升,从48.3%上升到50.3%,尽管幅度较小,但由于对趋势有所扭转,因此也实属不易;资本形成在2000到2010年间上升的幅度为近13个百分点,尽管仍会保持上升态势,其幅度在2010至2020年间却会有明显减小;而未来我国净出口也会逐渐走向平衡,到2020年时甚至会出现小幅逆差(见图9)。

(六)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比较

模型预测如下: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中国经济总量会在2017年超过美国,2018年超过欧盟,但若按人均值计算,我国到2018年才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2025年时仅是欧盟的二分之一,美国的三分之一。而按照汇率法计算,到2025年时我国GDP总量会接近美国和欧盟90%的水平,2030年之前有望持平。而如果从人均来讲,我国会在2025年达到世界平均水平,那时仅相当于欧盟的三分之一,美国的五分之一(见图10)。

三、中长期经济发展趋势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启示

随着新一届政府上台,之前的经济政策需要做出一些相应调整,以适应国际经济的低速增长、国内劳动结构和资源压力的变化。另外,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思路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政府必须将管理需求干预思路转变为供给和需求结合管理的思路。在需求管理上,无论是财政还是货币政策,都应努力维持好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促进经济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方面,要注意未来我国物价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短期关系会有所变化。目前发达经济体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引起短期物价大的波动,这暗示短期物价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传统关系可能已经发生了一些转变。在中国,货币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很复杂,在未来全球开放的环境下是否会发生变化,仍有待观察。在供给管理上,则需要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动向,对于新一届政府的改革路线、时间表和可操作空间等方面,很期待相应的改革能够平衡好各方面利益并有可操作性,从而为经济中长期增长拓展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李雪松,娄峰.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影响的动态效应分析:基于面板数据和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研究[R].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2007-05-01.

[3]李雪松. 高级经济计量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