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信息的三个基本特征范文

地理信息的三个基本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信息的三个基本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信息的三个基本特征

第1篇:地理信息的三个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地理信息城市变迁

一、城市地理信息的定义、特征及其分类

城市地理信息是指与所研究对象的城市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是有关城市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表征的一切有用的知识,它表示地表物体及环境固有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

城市地理信息可分为基础地理信息和专题地理信息两类。其中基础地理信息,包括各种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建筑物、道路、水系、境界、地形、植被、地名及某些属性信息等,用于表示城市基本面貌并作为各种专题信息空间位的载体;而(数字城市基础)专题地理信息是指各种专题性城市地理信息,包括城市规则、土地利用、交通、综合管网、房地产、地籍、环境等,用于表示城市某一专业领域要素的空间分布及规律。

一般来说,城市地理信息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数据量大。城市地理信息既有空间特征,又有属性特征,在时态地理信息系统中还有不同时间的版本,因此其数据量很大。二是数据分布不均匀。城市地理现象在空间上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区域分布密集,有的则分布相对较为稀疏,这就造成了空间数据分布的不均匀。三是拓扑关系复杂。城市地理现象之间有复杂的空间关系,比如建筑物紧邻街道分布的相邻对象关系,公路穿越城市的关系,某城市在河流的左侧还是右侧,两条道路在城市汇聚的相交关系等,这些拓扑关系是城市空间查询和分析的重要依据,因此,数据更新和概括处理中必须维护拓扑关系的一致性,避免拓扑关系的错误。四是多重属性结构。一方面,同一城市地理现象具有多个方面的属性特征。例如城市的属性包括面积、人口、工业产值等;另一方面,多重属性结构也指不同城市地理现象占据同样的空间位置,即地理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重叠和部分重叠。五是多尺度特征。尺度是指地理数据所表示的空间范围的相对大小和时间范围的相对长短。对于城市空间尺度而言,常用的地理数据尺度有市区尺度、城区尺度、街区尺度等;就时间尺度而言,不同的城市地理现象有不同的城市划分。如远期规划和近期规划。六是数据来源多样化。地理数据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地图数字化、实测数据、试验数据、遥感与GPS数据、统计普查数据、理论推测与估计数据等。对于多种来源的地理数据集成必须进行实现的预处理。七是地图表现形象化。地图是城市信息可视化的一种重要工具,它通过图形的形状、方向、颜色、纹理、数量、大小、注记、图例、标尺、图饰等表现手法形象直观地反映城市地理信息。

二、从城市地理信息的变化看经济发展的价值诉求目标

对我国来说,一方面,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要积极地扩大经济总量,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就业、教育、贫困、城市公共管理等等问题都难以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难以充分体现。但另一方面,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忽视速度和效益的统一,要时刻关注和把握城市地理信息的变化规律,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提供社会保障。从理论上看,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源于发展约束条件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会面临不同的约束,要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方式。但是,随着经济总量扩大,生产要素的稀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土地、矿产、水和环境等自然资源越来越短缺。如今,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突出,我们虽然早已告别了“物质短缺”的时代,却又面临着“资源短缺”的空前压力,考虑到生产要素供求关系的新变化,要求我们从发展的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就业、分配、消费、生态和环境等方面对发展方式和方法进行系统调整。

一是从水资源看生态环境的变化。大家知道,武汉城市格局两江三镇,长江、汉水丁字交汇,其水资源没有任何城市可以媲美,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全国人均水平的90倍,是世界发达国家的10倍。从最初的武汉地图上可以看出浩浩长江奔腾而过,数百湖泊星罗棋布,当时的湖泊拥有量是127个,面积达228.9km2。但到目前,100多个湖泊只剩下38个。通过这些地理信息看武汉的发展史,我们能够清晰地把握武汉大片湖区渐遭蚕食由水域变陆地的变迁过程。

二是从地形、地貌上看城市格局的变化。武汉市的地质结构,以华夏构造体系为主,几乎控制着全市的地质构造轮廓,三角鼎立的特殊地貌景观;宽阔平原上点缀特有残丘,在城市进程中部分山丘曾发生过改变。就拿武汉青山来说,因为他是属于一个重工化工之地,在经济运行中的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几十年的垃圾堆场,我们从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以前清晰的戴家湖,逐渐变成了戴家山,是一个典型的湖变山的实例,后来,由于政府的重视,通过循环试点改造后,又还山成湖,再次恢复了戴家湖原貌。在未来的地图上,我们还将看到总面积8494km2武汉市将被分为主城区、新城、地区农业生态区三个圈城。

三是从地名、注记看城市交通变迁。从30年前的地图上看到武汉中心城区大概只有1200个道路名称,其中还包含600多个背街、里巷名称。从汉口来看,中心城区,沿长江平行的只有沿江大道、中山大道、解放大道,而后逐渐出现了建设大道、发展大道……而现在的常青片区、百步亭片区、吴家山片区、后湖片区、已相继步入……。在武昌,以前的大东门以东,特别是鲁巷以东更是属于郊外,而现在鲁巷成为光谷中心,更有高新大道、光谷大道、文化街等等的兴起;在汉阳,以前的十里铺以外,已属郊区,而现在,王家湾已成为汉阳的中心;沌口经济开发区、江城大道等等如雨后春笋,所以,武汉现有的主、次干道等的数量就超过3799个,30年间新增3000多个,同时也有200多个老地名在消失。桥梁建设方面,自五十年代修建万里长江第一桥后,相继建有长江二桥、三桥、二七桥、天兴洲大桥、长江隧道、三阳路通道、水果湖通道,还有7条城市过江轨道线正在建设等等。

四是从植被、植物看城市绿化建设。从以前的地图上看武汉的老城区中心区,几乎全被居民地占满,很难看到绿色的植被,武昌的许多山体特别是市区内的山体周围大都被建筑物和广告牌遮挡,难识其真面目,现在,在政府推动的还山透绿工程的指导下,很多山体基本上都恢复了原貌。近10年来,武珞路植树造林20多万平方米,植被覆盖率提高了10%,全市提高了5%,平均地表下降了2.6℃,从2005年开始,蛇山南坡完成山体修复及植被恢复建成7.5万m2的绿化带,栽植树木3800多株,附近还建成另外五处绿化带,共计植绿25.5万平方米,为武昌穿上新的绿装。

城市是经济发展最活跃、最快、信息最丰富的区域,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我们的发展并没有摆脱过度依靠消耗和牺牲环境的状况,这种发展必将带来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地理信息是国力国情的要素,地理信息技术与服务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决策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规划,进行经济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屈圣、王喜眉: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领域的应用[J].山西科技,2005(3).

第2篇:地理信息的三个基本特征范文

一、岩土工程勘察对象的基本特征

虽然岩土工程构造的起因、规模、形态、结构差别很大,但任何复杂的地质构造都可以抽象为点、线、面、体四种元素的集合。点状构造如测点等、线状构造如地质剖面线等、面状构造如人工填土层等厚度面等、体构造如地下岩体等。任何地质对象在空间上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和范围,具有一定的形态和性质特征,并与其它地质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间联系:因此地质对象的基本特征可归结为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空间关系特征三个方面。空间特征表示地质对象所处的空间位置特征,也称作几何特征或定位特征。地质对象一般是通过地质体来反映的,地质体的形态通常是不规则的,而且具有不同的产状。属性特征表示地质对象的各种性质特征,如地质对象的年代、岩性、孔隙度、渗透率、含水性、力学强度参数等。不同的地质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特征,同一地质对象的属性特征在空间上往往是不均一的。如岩体的抗压强度随着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地质对象之间的空间关系主要为拓扑关系,包括邻接、包含、相离等关系。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三维地质模型应该是对研究范围内各种地质对象的几何属性和拓扑信息的表达。岩土工程建模就是要建立岩土工程空间特征与岩土工程属性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数字化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1.岩土工程的数字化建模方法岩土工程地质建模的方法目前采用的主要有表面模型法,表面模型法(也叫数字表面模型)的历史较早,它的基本内容就是通过精确地表示出工程地质体的外表面来表示均质地质体的建模方法。也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建模方法。表面模型法的数据来源是通过测点获得的一系列离散的测点资料,包括测点的几何特征数据和属性特征数据。然后利用数据解释结果重构地质体界面。可以抽象为把一系列同属性的点按照一定的规则连接起来,构成网状曲面片,进而确定整个地质体的空间属性。有很多方法用来表示表面,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数学模型法和图示模型法。

2.岩土勘察工程数字化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岩土工程勘察信息处理系统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信息或数据及其作用在信息或数据之上的处理是系统需求分析的主要任务,即要弄清需要有哪些数据,数据之间有何联系,数据本身有何性质,数据的结构和应对数据进行哪些处理,每个处理有什么逻辑功能。因此,为了把用户的数据要求明确地表达出来,首先在较高的抽象层面上,使用一种面向问题的数据模型(概念性数据模型),按照用户的观点来针对数据和信息建模,最常用的方法是实体一联系方法。实体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且可相互区分的事物,它可以是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或联系,而联系则反映了信息世界中实体内部或实体之间的关系。岩土工程勘察数据管理的实体主要有:钻孔、地层、图形资料、文档资料等,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管理作为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系统的一项基础工作是一个数据密集、处理复杂的数据库应用问题,为了能获得反映信息世界的概念性数据模型,将与实体和联系相关的功能与行为剥离出来,仅从现实世界中实体的数据侧面来建立模型即研究数据对象与属性及其关系。实体一联系方法是抽象和描述现实世界的有力工具,用E.R图表级的概念模型独立于具体的R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

3.数据库建立及实现过程岩土工程一体化系统的数据有三类:用户输入的原始数据、系统生成的中间数据及最终数据。原始数据由测点数据组成,而测点数据又由测点几何属性数据(位置)和测点信息属性数据(地层厚度、地层顶面标高、含水率、孔隙度、抗压强度等参数)。中间数据包括根据原始数据系统自动生成的地层层面等值线模型、三维表面模型、剖面模型等,按照这些模型可以生成用户需要的各种图件,还可以进行各种信息查询操作。最终数据种类繁多,主要是根据用户需要由中间数据生成,包括图形资料(如单孔柱状图、连线剖面图等)和文档资料(如地质勘察报告等)。由于岩土工程的复杂关系,对于岩土工程的数据库管理必须严格遵循时间序列,即遵循原始数据一中间数据一最终数据的关系。

第3篇:地理信息的三个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机构图 三角坐标图 柱状图 曲线图 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46-03

一、问题的提出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这个维度,明确表达了学生“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的要求,并对这一测试能力要求作了更为具体的表述:

(1)在“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这一项中,要求“能够从试题的文字表述和地理图表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判读和分析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在“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这一项中,要求“能虺醪秸莆蘸驮擞玫乩砘本技能,如判读、填绘地理图表,进行相关的地理计算等”。

(3)在“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这一项中,要求“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比较准确、简洁的文字、图表等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的要点”。

从《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对“地理图表”的要求上用了这样一些词语:“获取”“准确理解”“判读”“分析”“填绘”“表述”等。因此,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从这些方面引导学生有效运用和学习地理图表。

2.高中地理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项基本能力,可以说地理图像图表是维系和承载这四种能力的纽带和展示窗口,是地理信息的载体。由此本人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二、“名例确定法”在判读地理分布图中的运用

地理分布图在图像中所占比例大,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政治区域分布图、自然要素分布图、人类活动分布图、区域综合分布图等。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整体分布图的出现频率虽较少,但多与其他图形配合或以文考图的形式出现,复习过程中不可忽略。地理分布图的判读方法主要遵循以下步骤:

(1)读图名。读图时必须对图示区域内容作纲要性总体认识,如读“世界铁矿分布图”,就应该注重名称中所含的两个知识要素:范围――世界;主要内容――铁矿分布。在读图题中,图下可能没有分布图的名称,但往往在题干部分已加以说明,这都需要我们认真阅读。

(2)读图例。一般分布图中都有图例,只有阅读图例后再去读图中内容,才能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城市等,都可以用一定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形状、大小、颜色、结构的图形及不同字体的文字和数字注记,能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数量和质量等基本特征。需要指出的是,图例是人为规定的,考试题目中,既可能使用常规的习惯图例,也可能根据需求设定新的图例,如“”在常规图中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铁矿符号,但在特定题目中则可能表示其他地理事物,如某城市、某观测站、某山峰等。

(3)确定位置。地理分布图反映的是某种事物或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因此,做题的基础是要正确判断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区域位置。我们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或区域相对位置进行分析,判定时一般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例1 读图回答下面问题:

若修建连接甲、乙两城的铁路,分析当地自然条件对施工有哪些影响?(8分)

[解析] 回答本题,首先根据经纬网以及图上信息确定位置,大环境影响小区域,该区域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这就是修建铁路的一个不利因素;其次根据图例中“河流,沼泽”明确这是修建铁路的不利条件,但是根据图中信息得出甲乙连线地形平坦,是修建铁路的有利条件。

总结归纳答案:

有利:地形平坦

不利:沿途多沼泽;需要跨越多条河流;降水多,不利于施工

本题充分体现了图例、地理位置以及题目所给大范围图像的有效性,能否把题目完整的做出来,就是要认真审题,读图,在高考题目中,很多答案就跟题目中图像信息都密切相关。

三、地理结构统计图的判读技巧

结构统计图是某些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比例关系的一种形象直观的地理图像展示,常采用几何图的比例分割方法制作而成。

(1)结构统计图类型及其构图特点

扇形图和饼状图――圆形的面积大小表示地理数据资料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柱状结构图――坐标图上的柱既表示了地理事物的数量,又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

矩形结构图――矩形图是扇形图的变形图,是用各个矩形面积占总矩形面积的比重表示地理资料的图示。

(2)结构统计图的判读技巧

(1)看清图例和图中文字说明,了解该图反映的地理项目。

(2)归纳总结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首先仔细读图,认识结构图的组成要素,认识各要素的比例及比例大小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

(3)采用对比法对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纵向上可对同一地理事物在不同时间的结构特征进行比较,认识其发展变化;横向上可以对比不同地理事物结构特征的差异或联系。地理位置对地理事物影响很大,比如气候,地形,植被等。

例2 [2012・江苏卷] 图是2006―2011年各年5月中下旬长江中游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时期两湖水体面积变化的特点是( )

A.两湖水体面积均持续减少

B.两湖水体面积变化基本同步

C.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逐年减小

D.2009―2010年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最大

(2)该时期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鄱阳湖流域降水量的变化

B.鄱阳湖流域蒸发量的变化

C.鄱阳湖出水量的变化

D.长江干流入湖水量的变化

[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观察能力。首先,这是一个柱状结构图,学生要先看清楚横纵坐标所代表的地理含义;其次,看清图例;仔细读图可以得出2010―2011年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最大,故D错;根据图示信息,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并不持续,是时增时减,故A和C错;最后,根据图中各要素的比例及比例大小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B正确。

第(2)题,鄱阳湖和洞庭湖位于我国外流区,处于季风气候区,水体面积的变化主要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不稳定,故A正确。

四、数学法分析地理坐标图

坐标图是采用数字坐标形式来表示多项地理要素的数字信息图像。近年高考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二维坐标图和平面正三角坐标图,此外其他类型三维坐标图和雷达图等也不时出现于高考试题之中。

1.二维坐标图

在进行二维坐标图的判读时,要把握以下几点:

(1)认清图名及纵、横坐标所表示的要素和图注内容。分析横坐标与纵坐标所示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来说,线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时间或空间分布规律,柱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

(2)根据“柱”或“线”的高矮,读准对应的坐标数值,分析其变化趋势。

(3)读图时不仅要注意图像中地理事物多少、强弱、增减的变化,还要进―步区分出发展的不同阶段、增减趋势和程度,并对地理事物峰值、谷值及谷峰变化进行分析,否则就无法总结出地理规律。如人口变化特点,不一定呈现稳定增长或一直下降的趋势,有可能呈现波动增长,需结合图示信息准确解读分析。

(4)当出现左右纵坐标甚至多个纵、横坐标时,更要仔细观察、辨析。

(5)特别要看清纵坐标单位数值,不能简单以“柱”或“线”的高矮来比较大小。

(6)要打破思维定势,如横坐标不一定总是向右增大。

例3 (2012年高考浙江卷)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完成9~10题。

1. 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

B.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

C. 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

D. 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2.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 交通状况 B. 产业结构 C. 人口政策 D.自然环境

[解析]第9题:考查内容是城市化。本题的二维坐标纵向上有正负两种变化,根据图表内容,I阶段五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增长率都是负值,确定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确定答案A。

第10题:考查内容是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和影响城市化的因素,读图时不仅要注意图像中地理事物多少、强弱、增减的变化。根据图中信息V阶段纽约、华盛顿、波士顿三大城市中心区人口持续增长,人口增长率也持续增加,这些城市的发展阶段都属于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所以确定答案B。

2.平面正三角坐标图

平面正三角坐标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内作若干三条边的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有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的百分比结构。

在阅读平面正三角坐标图时,要把握四个关键:

(1)学生初次学习,教师可以做辅助线,完成坐标系,帮助学生理解解题过程。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

(2)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3)此类图的构成要素只有三项,而不像其他统计图的构成要素可多可少。

3.其他类型三维坐标图

三维坐标图可以用来表示某点的空间位置,如某点的经纬度及海拔,也可用来表示影响某一地理事物三个要素的关系(如上图中的甲),上图中的乙反映的是时间与降水、气温的关系,据此可判断气候类型。此类坐标图的判读方法与平面直角坐标图的判读方法基本相同,但在读数时,要注意取坐标轴的平行线,而不是垂线。

4.雷达图

雷达图是根据坐标的一般原理,将众多具有并列关系的信息反映在一张图上绘制而成的。如影响工(农)业区位因素比例图、风向玫瑰图(如上图中的甲)、气温与降水资料分布图(如上图中的乙)。在读图时,要把图的中心位置当作坐标原点,封闭曲线上任意一点道中心连线的长短代表方向的大小,如风向玫瑰图如此可以确定最大风频,所在的方位就是风向。

近年来,高考地理图像图表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以多种形式的图表资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读图、绘图及数据的读取、分析和计算能力;依据一种或几种地理事象的图表资料,考查分析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与成因及其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原有图像基础上加以改造或重组或拆分,另辟视角,或采用最新反映热点问题的数据呈现于试题之中,考查读图、析图、运用知识及归纳综合的能力。

因此,在高考复习过程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明确图像、图表的基本类型及各种图像、图表的主要特点;通过强化训练,掌握判读常见图像、图表的方法与技巧;在掌握常见图像、图表的基础上,搜集一些新型的图像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图像间的异同,找出读图的一般规律,为挑战高考试题中可能遇见的新型图像做好知识及心理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年1-6期.

第4篇:地理信息的三个基本特征范文

通过对特长生的调查发现,特长生学习地理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基础差。由于学习时间短,加之特长生本身对地理课不重视,相当一部分特长生甚至搞不清经线、纬线,地理知识几乎一片空白,基础之差令人咂舌。

2.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许多特长生认为地理属于文科,学地理只要死记硬背就能了事。其实不然,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并非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正是这些原因导致特长生基础极差。

所以,高三一年的学习至关重要,并且相当艰巨,虽说是复习,实际上是新学。而且高考地理内容涉及到八本书,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如此艰巨的教学任务是摆在师生面前的巨大难题。

高考地理知识分为三大部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这三大块内容又是相互联系,彼此交融的,因此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搞好教学工作:

一、夯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双基”在命题中起了重要作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训练、基本技能的培养是教学中的两个基本点。试题对基本知识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加强特长生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第一轮复习更要扎扎实实不能求快,教师精讲,发挥特长生的主动性,头脑的灵活性。不管试题的背景材料、问题立意、设问角度多么新颖、多么深,其答案的知识落脚点都必然落在基本内容或理论范围内。

二、深抓重点,重视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归纳和应用

地理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在备考复习中,必须紧抓主干知识,要做到深入理解和运用。针对学生具体情况,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过多地追求细节,应化繁为简,重点讲透,难点讲清,列出主干知识,建立合理的知识框架。重视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归纳和应用。比如,在讲自然地理时,地理原理是重点,不论是气候、海洋、陆地、还是自然灾害都离不开这一内容。教学中让特长生牢记知识细节,解答问题时只要明白地理原理,就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三、重视地图的学习、强化能力的培养

地理图像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图像中提供了比文字描述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从地理图像中正确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历届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的一个重点。2010年高考地理题目呈现以下特点:地理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有语言表述、关系图、多维坐标图、简单示意图、等高线地图等;题目的素材多来源于生活,注重考察学生理解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如,考察学生阅读获取已知信息、再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注重考察学生结合生活和主干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复习地图的时候,按照常规来说有这么几点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抓住整体,比如,中国的整体,除了经纬度位置以外,把握住几条重要的地理界限,如,秦岭淮河的位置,还有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之间的界限,还有地势阶梯之间的界限,这是它的框框。然后从整体角度来看,中国的气侯、地形的分布,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将中国按照地形区逐一的了解,比如说四大盆地、四大高原、三大平原、江南丘陵、海南岛、台湾岛,给它分成若干小块,每一块再整体看它的位置,比如云贵高原在我国的西南,整体的位置。还有它所在的地形区、气侯,这些知识点要把握住。这样把地图上的整体和局部掌握牢固,首先抓整体和局部,抓住二者的联系和相对位置。世界也一样,世界首先抓各大洲,然后抓一个国家。另外在读地图时,要注意纬度的高低,方位感要有,东部、西部,还要注意图所显示的现象。考试的时候有一些重要信息隐藏在图里面。

四、重视区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

高考地理往往是以区域地理为背景来考查地理原理、规律的。所以,搞好高、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

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学习的关键一步,也是解开区域地理试题的钥匙。它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即分析一个区域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关位置。通过经纬线训练,要让学生对照地图,记牢、记熟重要经纬线所经过的世界及中国重要区域及其相对位置,要做到心中有图。

我们在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去接触、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一些热点和焦点,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平时也要注意积累、归纳、汇总,充分利用好新闻和政治课的阅览。

五、选择经典试题,加强模拟训练

第5篇:地理信息的三个基本特征范文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考试卷来看,区域地理是文综地理部分的主要考试内容,也是文综的背景材料和文综试题的载体。在高考中,区域地理是考查高中系统地理基本特征和基本原理的重要依托,试题的设置往往从某一区域切入,由具体事实推导一般原理,在一定的区域环境中,运用所学地理原理、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区域地理为背景的试题具有出现频率高、情境灵活多变、覆盖知识面广、答题综合性强等特点,成为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瓶颈。

    为了解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掌握的现状,笔者对所教高二文科班学生进行了调查。试卷发放40份,收回38份,有效试卷38份。问卷结果显示,学生的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空间定位不清、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不能有机结合、对于区域特征的分析能力较差、不同区域的区域特征混淆等;中国区域知识略好于世界区域知识。

    一、高中学生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缺失的原因

    1.初、高中地理学习缺乏衔接,增加了高中的学习难度

    (1)初、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存在差异

    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知道世界、中国的地理面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他地理特征”,主要任务是了解地理概况,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而高中新课标中关于区域地理的教学目标是“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主要任务是认识区域差异,了解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区域则成为教学的载体。

    初中阶段强调的是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初步掌握地理基础技能。在初中的基础上,高中阶段则强调理性认识地理环境,要求理解地理环境的特征、发展变化,运用地理原理进行分析,并进行归纳总结。这种初高中教学目标不同,即“初中的知识,高中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地理学习。

    (2)初、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态度存在差异

    初中地理在学生的心中只是一门副科,家长、学生、学校,甚至地理教师对于地理学习和教学都不重视,因此对于课程标准的落实并不到位,学生学习起来也就是应付了事。此外由于初三不设地理课,增加了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困难。

    (3)初、高中学生学习方法存在差异

    大多数高中学生沿袭了初中死记硬背的学习地理的方法,很少有同学做到图册在手经常翻阅,几乎没有同学通过绘制示意图来进行区域地理知识的记忆,并且不重视知识结构的总结,不关注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初中地理讲世界气候特点和成因时,教师就是直接告诉学生气候类型的名称、特点以及成因,并要求学生记住即可;而高中学习气候时必须学会绘制示意图,识记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所处的纬度位置及其季节移动规律,并要推导出气候的成因和特征,从而得出世界各地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只能记住“有什么”“在哪里”,却不知道“为什么”,更谈不上如何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的迁移从而分析、比较其他区域地理特征。

    2.高中地理教学课时有限,区域地理缺乏系统复习

    在知识体系中,初中地理不要求全面系统,因此对于某区域的自然和人文要素讲解不全面,学生对于该区域的认识也存在漏洞;而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从内容上看,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相比,更加注重地理原理规律,知识难度加大。从时间上看,高中地理的学习也不可能全面系统。但是区域地理知识作为系统地理的背景,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例如洋流的分布、气候的分布、天气系统对我国的影响等,这些都是高中地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其中学生认为困难的就是和区域地理联系在一起的分布图。

    区域地理复习课是初中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不是将初中教材的知识简单重复。教师要善于将初中区域地理知识与高中的系统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二、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和技能缺失的解决策略

    1.针对学生“区域定位不清”的解决策略——构建地图空间结构,明确空间位置联系

    近几年高考北京文综卷中的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部分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如湖泊、河流等)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这类区域地理试题的解答,首先要阅读背景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试题涉及的区域进行准确的认定。所以“区域认定”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学生怕区域地理,面对区域地理试题无从下手,原因之一是不能准确进行区域认定。要想解决该问题,地图无疑是最佳工具,为此对地图的学习和训练必须贯穿区域地理复习始终。这也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弥补学生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缺失的有效办法。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它用形象的方式表示抽象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区域地理内容庞杂,记忆量大,都是以图为载体表达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作为区域地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建立在学生“心中有图”基础之上的,学生必须自己建立起宏观大地图,才能从大尺度空间中准确定位出小尺度空间,进而分析其区域特征。

    在一般的区域地理复习教学中,教师先进行世界或中国总论的复习,而后进行分区区域地理的复习,因为课时紧张或对建立学生地图空间知识结构不够重视,在两部分知识之间没有过渡,没有联系,没有强调。如此学习区域地理,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两三个分区后,知识堆砌,引起混淆。因此对学生进行地图空间知识结构的构建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在“日本”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用了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图,在它们之间建立起了一个地图空间知识结构,在授课伊始反复出现亚洲或东亚地图,加强不同尺度的空间转换,并强调不同尺度的空间位置联系,如纬度位置、气候类型等地理要素,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关于亚洲、东亚、日本的地图空间知识结构(图1)。

    当零散的知识形成网络时,知识就会变得有序,便于记忆。同理,当空间地理事物按照尺度大小建立起地图空间知识结构后,地理事物的分布也会变得有序,学生可以熟练准确地提取结构中的任意地区。

    2.针对学生“区域特征判定不清”的解决策略——以区域地图为依托,构建区域知识网络

    地图将广阔的地理空间和纷繁复杂的地理环境缩编成人们可视的二维平面,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地图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将广大地区的地理事象呈现出来,才能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地域空间分布的各种事物,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地理空间概念。

    但是仅有读图训练还是不够的,面对区域地理繁杂凌乱的知识,如果没有条理,学生就会陷入记忆的“海洋”,死记硬背只会导致更快的遗忘,不能灵活应用,经常出现不能准确把握区域特征的问题。

    区域地理环境是统一的整体,它由若干要素组成,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对于区域地理的复习,不能是简单的“八股”式学习,也不能是初中地理知识的机械重复,而是要与高中的系统地理的相关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才能达到能力提升的目的。

    用提纲形式给学生分析区域的思路,对中国和世界区域进行不断的知识再现,明确每一个区域各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整个区域特征形成的前因后果,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例如对“日本”一课地理环境的分析后呈现出如图2的知识结构。

    人的思维过程一旦受到某种刺激,就会产生联想,这种联想要有依托,而地图就是这种依托之一。靠着这种依托我们可以把一些有关的地理事象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学生阅读某区域地图时,联想到的不是孤立的区域地理知识,而是一个区域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特征。

    3.针对学生“区域特征混记”的解决策略——通过区域定位分析,对比区域特征差异

    近年来北京高考文综卷地理试题中经常出现对区域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的试题。题目提供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口、工农业、环境与环境问题等信息,要求考生对提供或展示的背景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并回答相关问题。比较、分析的内容多为区域要素、区域特征、特征成因和区域差异。

第6篇:地理信息的三个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中学地理 教育规律 教学策略

质量是中学地理教学永恒的主题。探索有质量的地理教学、建构有品质的地理课堂,是中学地理教师不懈的追求。

一代大师、教育家、伟大的爱国者徐悲鸿先生谈到:“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我想这里的“道”,是指地理科学的规律与地理教学规律;这里的“艺”,是指地理学科教学策略、路径与方法。

徐悲鸿大师告诉我们,中学地理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扎根,中学地理教学的灵魂在于创新。扎根是寻找、是遵循地理教育科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以及教师发展规律;创新是指不因循守旧,不故步自封,勇于改变,吐故纳新。

扎根与创新是中学地理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两大主题。

一、对中学地理教育的再认识

1.中学地理教育是一段衔接性的教育

中学教育,是介于小学教育与大学选拔教育之间的教育,这让中学地理教育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一是学习内容会由浅极深,由易极难,由少极多;二是知识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三是学习方式由单一的听(倾听)为主,逐渐变化为听(倾听)与说(表达)、读(阅读)、写(实践)、想(思维)等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

2.中学地理教育是一段差异化实施的教育

中学是学生成长差异化发展最明显的阶段。学生存在差异,是中学生生源的现状;而学生差异发展,这也许是中学教育的出路。从这个角度看,教育差异化实施就是中学质量,学生差异化发展就是中学教育的规律。

正确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及潜质,是中学地理教育智慧中极其重要的部分。

对中学教育的再认识,让我们体会到:中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要教人求真,知行合一;中学教育是成人的基础,要教人向善,立德树人;中学教育是成才的基础,要教人尚美,实践创新。

对中学教育规律的探寻与追问,需要地理教育人不懈努力;对中学教育规律的遵循与运用,是地理教师实现教育理想的必有之路。

二、从中学教育发展新内涵看中学地理教育

立德树人,是中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以为,未来中学教育发展的新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首先,应该是让家长满意的教育。家长满意,口碑就好。我们以为,家长满意的口碑往往有四句话,即:“管得严、抓得紧、学得活、考得好”。

管得严,是指校风好,重《新守则》的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抓得紧,是指教风好,治学严谨常规有序;学得活,是指学风正,重学习能力与学习品质的培养;考得好,是指质量好,重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为此,新时期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要做有质量的教育、办有品质的学校,让家长满意就是办学的目标。

其次,应该是管一辈子的教育。如果我们站在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以后的学生生存与发展状态,去看今天的基础教育。我们一定会体会到,我们现在在做很多多余的动作,也做了不少的无用功。我们的教育能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让学生受益终身。

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而基础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夯实教育的基础。那么,教育的基础是什么哪?我们以为两个基本内容。第一,首先体现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从人的普遍发展意义上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包括“身体、品性、习惯、能力与信念”等五个核心素养;第二,要着力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从学会学习角度看,中学生学习能力应该包括“倾听、阅读、表达、思维与实践”等五个关键能力。

第三,应该是回归教育本质的教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为此,我们以为,中学教育的价值取向要从“分数”走向“人的分数”,“人”的培养才是中学教育的根本。我们以为,优质的中学教育应该是在夯实基础、培养潜质的主轴上,顺便把“中(高)考的事”解决了。

第四,应该是互联网+的教育。新时期的教育,一定会出现许多教育的新态,例如:STEM,VR/AR/AL+教育,让我们应接不暇;互联网由提供教学信息走向提供课程资源;新技术的使用由新的学习手段演变为重要的学习路径;“生活即学习“,“社会即学校”,让学校的有形走向学校的无形;而网络的出现让课堂的有界走向无边界课堂。

我们以为,互联网+教育,让学习具有“时时、处处与人人”的新特征,互联网+教育,也让教育发生在无时无刻、无边无际。

第五,应该是依法实施的教育。在教育领域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推进依法治教,实施依法治校。我们以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会成为办学的基本思路,以建立起现代学校制度,实实在在落实师生的办学主体地位,从而建立起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办学新格局。同时,“依法治校依靠人人、有教无类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发展人人”会成为基础教育推进的基本原则。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深刻地w会到,中学地理教育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学科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地理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

中学地理,首先要着眼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我们认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包括:人地观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实践能力等四个方面;其次,要着力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我们以为,地理学科关键能力应该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等四个能力。

三、把握中学地理教育的两个基本点

中学教育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基础性、成长性与反复性。在此基础上,我们以为,中学地理教育要把握好两个基本点。

1.学生自我概念的建立

中学阶段是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建立自我的重要阶段。这是中学教育的难点,更是中学教育的重点。

地理教师要把帮助学生建立“自我”,作为激发学生成长主动性的第一要务,在地理教学中贯穿于始终。

我们以为,教育也许就是一种“弄假成真”的事业。所以,地理教师要学会夸孩子,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过,夸孩子也有关键,这里的关键是:你想要什么,就夸什么。

我们认为,中学地理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好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能学会地理知识的人。

2.目标激励(理想教育)

主动性法则是地理教育的第一法则。学生成长,学生要主动;教师发展,教师要主动;家长关心,家长要主动。

落实主动性法则,其中目标激励是关键措施。我们以为,现实的小目标,让人变勤快;近期的中目标,让人有动力;远期的大目标,让人有毅力。

积跬步至千里,汇小流成江海。进步,是中学生成长的阶梯。

我们以为,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学习有方向、进步有目标。

四、对中学地理教学策略的研究与思考

中学地理教学,因师而异,也因生而异。地理学科教而有法,法无定法;搞好教学,贵在得法。为此,我们认为,地理教师应该更多地把握适合中学生成长规律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

策略一:地理教学要有教无类面向人人,更需因材施教发展人人。只有相信学生都能学会,我们才能找到适合人人学好地理的好路径与好方法;

策略二:地理课改最终是要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为此,我们把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主要抓手,把学生学会作为课堂教学改进的重点,把学生会作为课堂改进的关键;

策略三、学会学习,既指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基本方式,也指养成学习地理的学习习惯,还指形成学习地理关键的能力。为此,基于学习方式优化的地理课堂改进,可以按有方法、成习惯、化能力三个阶段梯级推进;

策略四:用心也用力,无疑是好地理老师;而用力更用心,才能成为优秀的地理教师。在中学,学生出成绩,教师才能出业绩。

策略五:地理教学,你把问题留给学生,学生就一定会把问题带进考场。问题导向,始终是中学地理教学重要的教学策略;

策略六:作业与试卷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一面镜子,更是地理教师教学效果的一面镜子。为此,重视并落实作业(试卷)的批改、全批全改、面批面改,是地理教师快速提升质量直接的路径。

策略七:地理课堂品质,来自于学生思维的严密与多元――这需要优秀的地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学科思想与学科思维的系统性训练;地理课堂品质,更体现为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以及自省能力――这需要优秀的地理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意的、持续性地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第7篇:地理信息的三个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 三维数字地形图;三维空间数据;实时获取

中图分类号 TP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06-0217-03

0 引言

三维数字地形图是三维GIS和虚拟现实技术VR的技术与数据基础,是能够实时获取三维空间数据的重要手段,由此可以进一步开展三维空间数据的可视化操作,或者让三维影像地图得以制作出来。较之于传统的二维数字地形图,三维数字地形图是一种使用更加简便,应用更广泛的矢量或线划地形图,它不受绘图空间的局限,促使二维数字地形图被三维的地理空间信息所取代,进而能够从三维空间的角度对真实复杂的客观世界进行理解和表达。

从现实层面来看,现实世界不仅有鳞次栉比的地上高楼大厦,而且还有密如蛛网的低下管线,立体化呈现纵深发展趋势,为了实现立体表达、精细管理和科学决策之目标,就迫切需要三维地理空间对这些“上天入地下海”的现代人类活动进行支撑。三维数字地形图能够使计算机存储、运算、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屏幕可视化表达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具体操作上, 能够通过人机交互方式来便捷地应用于查询、浏览、分析立体地图甚至动态地图信息,并使操作者能够更直观、更丰富地对空间地理环境信息进行模拟再现,因此,在计算机三维可视化发展基础上,用大比例尺针对小区域地理空间信息(例如:物体的空间立体结构、形状以及所处地形的高低起伏细节)进行形象、完整、直观、精细地表达。可见,三维数字地形图是实施获取三维空间数据的一个有效方法。

1 三维数字地形图的主要特征

其一,三维数字地形图不仅能够准确地将制图区域内地表中的微小的高低起伏状态准确定位,而且还能对其地上物的空间立体形状和结构给予准确体现。

其二,三维数字地形图的表达媒介将是电子形式或者数字形式取代传统的纸质形式的模式。

其三,三维数字地形图较之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3DGIS),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具体而言,三维数字地形图主要用于工程规划和设计,主要关注的是实时获取三维空间信息,并且涵盖三维地形可视化以及地物的绘制等工作,从而使三维数字地形图的可编辑、可操作功能得以实现,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则主要侧重于实现三维地理信息的数据管理与分析的功能,侧重于三维空间数据建模领域。

其四,三维数字地形图通过对三维离散点采用矢量或者线划地图的形式来显示地形以及其地上物的空间立体结构,在反映地上物的平面位置以及垂直方向的高度时,比例尺一般为1:1。

其五,三维数字地形图能够对空间地理信息进行较为直观、细致、精确、细致的反映。常用的三维数字地形图比例尺为诸如 1:500、 1:1000和 1:2000的大比例尺。

2 三维空间数据的实时获取技术

三维数字地形图在对地形地物进行精细、直观、形象、完整表现的同时,促使测绘技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为三维空间数据对地理信息完整、精细的表达建立在大量和细致的数据采集基础上,因此较之于二位数字地形图,采样点相对更加密集,这就决定了三维数字地形图不但要对地物与地形的特征进行收集,而且还要涵盖地物的高度。所以,下文将具体论述目前常用的三维数字地形图空间数据。

2.1 基于点方式的数据获取技术

1)传统测量技术。

即使在测绘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空间定位的基本手段之一的传统测量技术仍然无法被其它手段取代。传统测量技术主要包括全站仪测量技术、数字化水准仪技术、电子经纬仪技术以及被称之为“测量机器人”的全自动电子全站仪测量系统,特别是针对全站仪测量技术来说,它是比较理想的方式,在采集三维数字地形地图方面,不仅可以直接获取2D坐标数据(x,y),还能够直接在自然表面上测量和获得被测点的3D坐标数据(x,y,z)。此外,全站仪测量技术能够针对高程数据z坐标值获取高精度数据,因此适用于大比例尺、小范围的要求高精度的三维数字地形图。因此,全站仪定位测量技术至少包括如下优势:一是效率高,不同于传统的人工数据采集方法,该项技术所采集的全部测量数据能够自动传输到计算机上,并自动成图;二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这项技术能够自动化的实时的对3D坐标数据进行测量,所以在提高工作效率之时有效降低资源耗费;三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因为要观测每一条边长,所以抵抗粗差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四有较高的精度,全站仪适合用于大比例尺、小范围的精度高的空间数据更新,因为它比同等级的三角锁/网的点位精度提高;五是具有灵活的布点,这项技术区别于三角锁/网要求具备有利的几何图形,所以在矿井、林区等复杂的情况下都能进行定位测量。

2)卫星导航定位技术

卫星定位与全站仪集成的技术会成为未来测量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最初是由美国国防部研制开发的,能够进行授时与导航定位功能,等距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的高度约20200km的24颗卫星构成了它。现今,正在运行的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有俄罗斯的全球定位系统(GLONASS)和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前者因为经济上存在问题,所以没有连续性的进行实时定位。此外,我国在2001-2002年期间成功研制了”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广域增强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中国及周边海域的区域定位导航功能。

在具体工作的实践运行过程中,传统控制测量工作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都很大,尤其是在地标不明显以及不具备地面测量控制点的情况下,测量工作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GPS定位的优势也就由此得到了体现,在没有遮蔽的条件下实时定位速度快,抗干扰性能好,几乎不受地形、地物、天气的限制,能够在不依靠地面控制点的状态下开展工作,因此大大提高了传统测量工作的效率。

GPS目前在我国已成为控制测量的主要手段,自GPS技术出现之时至今,国内科研人员研制成功了差分GPS 技术,使GPS的定位精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应用领域也进一步被拓宽,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原有GPS的精度。随后又产生了实时动态测量技术(Real Time Kinematic,RTK),但由于该项技术受制于城市中卫星信号接受不足以及高程异常等不利条件的限制,因此在获取地物的高度值h时,还存在一些障碍,这也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3)激光测量技术

激光和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让激光测量技术朝着动态性的实时跟踪测量的方向迈进,并且逐步出现了三维立体量的测量。早在20世纪末,法国的MENSI公司和美国的CYRA公司将激光技术运用在了3D测量领域中。借助于高速激光扫描测量的手段,激光测量技术高分辨率、大面积地被测空间对象表面的三维坐标数据(x ,y,z)进行迅速获取,从而促使物体的三维模型能够迅速构成。由此可见,激光测量技术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实时性:激光测量技术不用考虑空间与时间的因素,借助于自身发射的光对相关的空间信息进行真实的获取;二是穿透性:激光扫描技术能够在一瞬间在某区域内能够获取大量的、能够反映目标地物不同层面采样信息的采样点;三是高密集性,借助于对地物目标进行直接扫描的手段,激光扫描技术能够得到空间信息的基本特征,能够得到点距很小的采样点,因此密集程度高;四是不需接触:激光测量技术可以在不用接触被测量的对象的情况下,获取所需要的空间数据信息,因此可以为具有危险性的测量区域的数据采集工作提供了方便;五是迅速性:激光测量技术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采集目标空间的数据,然后迅速获取地物目标空间的立体结构。

从实际应用层面来看,机载激光测量技术在目前是一项新兴的应用技术,具体而言,这项技术是继航空摄影测量之后又一项新的先进的对地观测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地球科学领域。从构成要件的角度来看,该技术有三大核心系统,一是GPS全球定位系统,二是激光测距仪,三是惯性导航系统(INS),这就决定了该项技术在获取地面及附属物的数字影像数据以及三维坐标方面能体现出可准确、快速、高效的优势,尤其是在测量地形复杂多样,或地面被被森林大面积覆盖、或因地理条件恶劣二导致人力不能及的特殊地区,技术优势能够体现得更加明显。

2.2 面状方式获取技术

1)遥感技术

作为一门现代科学技术,遥感(Remote Sensing)利用红外、可见光、微波以及干涉雷达等电磁波探测仪器,从外层空间和远距离高空的多种平台上借助于扫描、信息传输、摄影以及信息处理等各项工作流程,对地面物体的形状、所处环境、位置和大小等信息进行获取,并由此进行后续研究。

遥感技术一致被得到广泛应用。从实际层面来看,例如,土地荒漠化的不断演进是全球共同面对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这一生态换进的不断恶化趋势同样也对我国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土地荒漠化检测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对土地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情况予以及时和准确地掌握无疑是有效防止和治理土地荒漠化的首要条件,在这一领域,遥感技术的众多优点也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是信息监测覆盖面广,二是能够对被检测目标快速获取有效信息,三是信息获取量大,并且,遥感技术能够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环节人力物力不足等限制因素,因此,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遥感技术一直被视为监测土地荒漠化动态演变的重要甚至不可替代的技术手段。

从发展现状分析来看,多分辨率、多波段、多时相以及多种传感器相融合成为遥感技术发展的方向,例如,遥感技术能够和GIS、GPS集成,并由此形成多信息量、高精度的对地观测系统。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受到分辨率和精度等的影响,在三维模型的构建之时,遥感技术对大地测量的数据信息具有恒强的依赖性,这就决定了遥感技术适用于对较大场景、较大区域以及精度要求相对不高的地区开展测量工作。

2)摄影测量技术

摄影测量技术是借助于其他传感器或者光学摄影机,采集被测物体的数据信息,并且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获得被摄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大小等合理的信息。摄影测量技术可按照如下指标进行分类:一是距离指标,包括地面摄影测量技术、近景摄影测量技术,显微摄影测量技术、航天摄影测量技术以及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二是技术方法指标,包括采用光学和机械方法的模拟摄影测量技术、根据被测物像点与相应地面点之间的数学关系的剖解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摄影测量技术。特别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能够基于计算机对被摄对象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之间相互关系进行高效率、高质量地测量。从目前来看,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能够开展空中三角测量、自动正射影像图制、自动定向以及自动数字地面模型生成(辅以交互式编辑)等一系列工作,因此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舌音测量技术。

从实际应用层面来看,水下摄影测量技术是舌音测量技术在空间范围维度的进一步拓展,该技术是近景摄影测量中一种特殊的测量技术,即被测量物体存在于水中、也能够像该物体存在于空气中一样,通过相对便捷地拍摄到所需的图像来精确定位水下被摄目标的几何特性,从而以此对被测物展开进一步研究。因此,海洋工程、水生物研究、水深测量以及海底测图等相关测量工作中,都能够发挥水下摄影测量技术的重要功能。、

3)多传感器集成技术

前文所述的摄影测量技术以及遥感技术有很多的优势,但在三维空间数据的更新与采集方面仍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详细一点来讲,比如,遥感技术尽管可以获取所提供的目标物的空间数据,但缺少空间立体信息,侧重于对目标物顶面信息的采集;再如,尽管激光扫描仪LRS可以运用三维手段描述得到的数据,可是在拓扑关系以及目标物的空间信息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又如,地面摄影测量仅仅侧重于提供目标地物的立体造型。可见,如果把上述不同的方法进行整合,将会在更大的程度上提高技术水平,所以,在采集多元数据之时,可以运用多传感器集成技术,并且运用融合手段,建立三维模型,这可以成为现在乃至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

既然多传感器集成技术在采集三维空间数据时,可以借助于多种传感器,这就表明不同的传感器可以组合成多样的多传感器集成空间数据采集系统。基于此,本文对多传感器集成体统进行如下三个层面的分类:一是机载激光扫描系统:这项系统借助于激光测量技术,对目标物的三维坐标(x,y,z)以及数字地面模型DTM进行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测量,结合目标地物的光学成像结构,并进一步获取地表目标物的垂直结构形态,从而显著提高对目标物的识别水平;二是地面车载测量系统:该系统一般由车辆等移动载体、车载计算机、多传感器以及数据采集软件构成,是一种多传感器集成的数字成图系统;三是星载测图系统:星载多传感器集成具有大范围、大比例、高效率优势,该系统由此已成为研究焦点。

2.3图像扫描数字化技术

由于现有的纸质地图对地形表达的手段是图解形式,因此无法被计算机接受和解析,而将现有地形图用数字化仪表达,则其负载的大量信息能够被转换成能够被计算机处理和接受的数字信息。在这一技术前提下,能够检测出地形图中包含的非常重要的数据信息,其一,含有诸如高程点、等高线等3D空间数据所需要的几何信息,二是含有地理目标的平面、高度或层数等不同纬度的坐标数值,三是含有被测物目标的名称、用途、结构等属性信息。

对地图数字化的坐标数据精度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三个层面,一是扫描仪的分辨率高低,二是扫描过程的规范性程度,三是地图中数据源本身的精度以及控制点的精度,上述三个因素自然成为了图像扫描数字化技术的约束条件,因此,该尽管能够对被测物的高度获得概略性信息,但在高度准确测量方面却有着较大的困难,因此借助于这种手段无法对三维数字地形图获得较高的精度。所以,测绘机构常用的手段就是运用AutCAD 软件对地形图数据开发和管理,这也是值得在今后继续深入研究之处。

3 结论

较之于侧重于三维空间数据建模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3DGIS),三维数字地形图侧重于对三维空间信息的实时获取以及对三维地形的绘制和可视化表达,由于这项技术还比较新颖,现在还在研究的初期阶段。本文对三维数字地形图获得三维空间数据的相关技术进行了探讨,实际上,今后还有必要针对集成匹配优化技术和地物地形的绘制技术等方面,对三维数字地形图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Kadobayashi,R.,Kochi,N. Obtain,H. Comparison and evaluation of laser scanning And photogrammetric and their combined use for digital recording of cultural heritage[J],Remote Sensing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2004,35(5): 401-406.

[2]Kraus,K.PrinciPles of airborne laser scanning,Journal of the Swedish Society For Photogrammetric and remote sensing,2002:1,2002: 53-56.

[3]李清泉,杨必胜,史文中.三维空间数据的实时获取、建模与可视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朱军辉.三维城市建模与基本作战能力分析[D].郑州: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硕士毕业论文.

[5]李成名,王继周,马照亭.数字城市三维地理空间框架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6]周爱华.基于大比例尺地形图的三维地理场景快速构建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毕业论文.

[7]梁鹏帅,冯冬敬.三维可视化的研究现状和前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34-135.

[8]编写组(朱列克主编).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报告.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M].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动态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第8篇:地理信息的三个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 航空摄影测量数据; 生产流程;技术

Abstract: the author based on many years engaged in air photography measurement space data production experience, studies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its related involved in key technology, the spatial data model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ducts were introduced, and then the electricity is given based on the spatial data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process involved in key technologies, with the hope of engaging in relevant work colleagues to have practical referenc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Keywords: aerial photography measurement data; Production process;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产品

1、基本产品

根据目前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生产技术发展和用户的需要,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基本模式:数字线划图、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栅格地图、数字高程模型。这些产品可根据需要以数字和模拟二种形式提供。根据用户的需要可形成复合产品,如数字线划图与数字正射影像图叠加可形成数字影像地形图。(1)数字线划图;(2)数字正射影像图;(3)数字高程模型;(4)数字栅格地图。

2、复合产品

(1) 数字影像地形图。以数字正射影像图(单色或彩色)为基础,叠加相关的数字线划图而产生的复合数字地图产品。

(2)数字影像地面模型。以数字正射影像图(单色或彩色)为基础,叠加相关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而产生的复合数字模型产品。

(3)数字影像专题图。以数字正射影像图(单色或彩色)为基础,叠加相关的专题矢量数据而产生的复合数字地图产品。

二、特征

1、数据格式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数据格式主要分为矢量和栅格二种,数字线划图为矢量数据集,每一地理要素分别采用点、线、面描述其几何特征,并赋予属性,同时按要素分类:分为若干数据层,提供地理信息系统做空间检索、空间分析使用。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和数字栅格地图为栅格数据集,数据结构就是像元阵列,每个像元由行列号确定它的位置,且具有表达实体属性的类型或值的编码。矢量数据能全面地描述地表目标,可随机的进行数据选取和显示,与其它信息叠加,可进行空间分析、决策。具有严密的数据结构,数据量小,可完整地描述数据的拓扑关系,便于深层次分析,输出质量好,数据精度高,但其数据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栅格数据具有数据结构简单,空间数据的叠加简便,易于进行空间分析,相对来说图形数据量大,数据和信息量受像元大小的限制。

2、基本内容

考虑到基础地理空间数据采集时间和产品的提供周期,基础地理矢量数据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分为核心地形要素;第二层次为在核心地形要素的基础上,根据各地不同的需要,选取更多的其它要素(可选要素);第三层次为全部地形图要素(全要素)。矢量数据的基本内容:大地控制测量数据(包括平面控制点、高程控制点、天文点、重力点)、水系及附属设施、建筑物及附属设施、交通运输与管线设施、境界、地表覆盖、地貌。栅格数据:DEM格网数据,格网间距5米或12.5米;DOM影像数据,地面分辨率为1米;DRG图形数据,分辨率不低于250dpi。文本数据:地名数据,含地名位置、类型、行政区划、经济信息等;元数据,说明数据内容、质量、状况和其他有关特征的背景信息,是数据自身的描述信息。

三、数据生产流程及关键技术

1、资料准备

航摄资料如航摄底片、控制点资料、相关的地形图、航摄机鉴定表、航摄验收报告等应收集齐全;对影像质量、飞行质量和控制点质量应进行分析,检查航摄仪参数是否完整等。

2、影像扫描

根据航摄底片的具体情况,设置与调整扫描参数,使反差适中、色调饱满、框标清晰,灰度直方图基本呈正态分布,扫描范围应在保证影像完整(包括框标影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小,以减少数据量。影像扫描分辨率根据下面公式确定:影像扫描分辨率R=地面分辨率/航摄比例尺分母。

3、图像匹配

摄影测量中双像(立体像对)的量测是提取物体三维信息的基础。数字摄影测量中用影像的自动匹配代替传统的人工观测来确定同名像点。影像的匹配按其利用图像信息的不同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基于图像灰度信息的匹配定位方法,另一类是基于图像特征信息的匹配定位方法。

(1)基于影像灰度信息的匹配定位方法。以左、右像片对应影像的目标区和搜索区中的像点灰度作为影像匹配的基础,利用某种相关度量,来判定左右影像的相应像点是否匹配。影像匹配可以用二维窗口,也可用一维窗口的像点灰度参与计算。

(2)基于影像特征信息的匹配定位方法。在影像中利用特征边缘提取技术提取出反映图像中目标特性的符号或基元,然后确定两幅图像之中或图像与模型之中的符号的对应关系。特征的提取技术包括点特征提取、线特征提取和区域分割。基于特征的影像匹配有较高的可靠性,但匹配的精度低于基于灰度的最小二乘影像匹配算法。

航测影像中地面景物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使用单一的匹配定位方法,可以结合两种方法共同完成匹配。对于边界明显的地物可先采用基于特征的影像进行粗匹配,然后采用基于灰度的最小二乘影像匹配获得像点最终位置。对于灰度变化不剧烈的区域,则直接使用基于灰度信息匹配的方法。对于中心投影水平影像的灰度信息匹配,水平影像以飞行方向为 X 坐标时,纵坐标上没有上下视差,可选择采用一维窗口进行相关计算,这样可以提高匹配速度。

4、定向建模

自动搜寻框标点,放大切准框标点进行内定向,对定向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人机交互完成绝对定向如不符合要求,需重新定向,直至符合限差要求。检查定向精度,需满足要求,完成定向后需检查坐标残差。

5、数据采集

(1) 作业员在作业过程把握好质量是测绘产品质量控制的关键, 因此要求作业人员发扬“真实、准确、细致、及时”的业务作风,严格执行规范、图式以及有关技术规定,视地图质量为自己的生命。《航空摄影测量成果成图检查验收规定》所制定的中队、队、大队三级验收管理制度要求各级检查验收人员做好作业前的计划,检查各种仪器设备规格、精度和资料的可靠程度,加强作业过程的全面跟踪检查。各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作业员应及时修改,成果经检查人员复查正确后方可交上级验收。

(2)立测判读采集,需严格切准目标点,要求按中心点、中心线采集的要素,其位置必须准确,点状要素准确采集其定位点,线状要素上点的密度以几何形状不失真为原则,密度应随着曲率的增大而增加。每个像对的数据必须接边,自动生成的匹配点、等视差曲线或大格网点、内插的小格网点均需漫游检查,保证其准确性,为提高DEM精度,需人工加测地形特征点、线和水域等边界线。

(3)采集的数据应分层,进行图形和属性编辑,矢量数据线条要光滑,关系合理,拓扑关系正确,属性项、属性值正确;利用DEM数据,采用微分纠正法对影像重采样获得DOM数据。

6、元数据制作

可由相应的专业软件进行计算输入各属性项中,无法自动输入的内容由人工输入。

参考文献

[1] 黄达藩.汕头市区大比例尺航测成图工程的组织实施与质量管理[J].城市勘测,2000(1):40~ 42.

[2] 杨光.基于CORS平台的三维坐标在线转换系统[J].测绘通报,2008(11).

第9篇:地理信息的三个基本特征范文

摘要: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中的新概念,是环境生态建设的技术保证。本文论述了态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任务、生态环境指标等、生态监测技术和方法等进行了介绍,结合我国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所开展的工作提出今后工作的设想。关键词:生态学、生态监测、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s th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of new concept, it is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guarante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basic concept and principle, task,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monitoring index of technology and methods are introduced, with China's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research work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work.

Keywords: ecology and ecological monitoring, environment monitor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前言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排放污染物引起的健康问题,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环境生态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与控制体系,这就是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生态监测的重要性 所谓生态系统是指地表生物与非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生态质量是环境质量的核心。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从生态系统层次上研究系统各组成、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为作用下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评价环境质量。因而生态质量及其评价的综合性极强。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生态监测,又称生态环境监测。在监测对象上,生态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从环境监测发展历程来看,目前所指的生态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它具有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有机综合影响的优点。三、宏观意义上的生态监测 监测对象的地域等级至少应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宏观生态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四、微观上的生态监测 监测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工作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根据监测的具体内容,微观生态监测又可分为干扰性生态监测、污染性生态监测和治理性生态监测以及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监测。宏观生态监测必须以微观生态监测为基础,微观生态监测又必须以宏观生态监测为主导,二者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应包括宏观和微观监测两种尺度所形成的生态监测网。 五、生态监测的特点与任务(一)、生态监测的任务 加强对生态系统现状以及因人类活动所引起的重要生态问题进行动态监测;对破坏的生态系统在人类的治理过程中生态平衡恢复过程的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集积,研究上述各种生态问题的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建立数学模型,为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价打下基础;支持国际上一些重要的生态研究及监测计划,如GEMS(全球环境监测系统),MAB(人与生物圈)等,加入国际生态监测网络。 (二)、生态监测的特点生态监测的特点综合性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生态监测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工等各个生产行业。二是:长期性,自然界中生态过程的变化十分缓慢,而且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控功能,短期监测往往不能说明问题。长期监测可能导致一些重要的和意想不到的发现。 三是:复杂性,生态系统本身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生态监测中要区分自然因素(如洪水、干旱和水灾)和人为干扰(污染物质的排放、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这两种因素的作用有时十分困难,加之人类目前对生态过程的认识是逐步积累和深入的,这就使得生态监测不可能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六、生态监测体系与优先监测项目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主要指一系列能敏感清晰地反映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并相互印证的项目,是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工作。生态监测指标的选择首先要考虑生态类型及系统的完整性,一般说来,陆地生态站(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等)指标体系分为气象、水文、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六个要素:水文生态站(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指标体系分为:水文、气象、水质、底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底栖生物和微生物八个要素。除上述自然指标外,指标体系的选择要根据生态站各自的特点,生态系统类型及生态干扰方式同时兼顾以下三方面,即人为指标、一般监测指标和应急监测指标。态指标是生态系统中受外来环境压力下,能满足生态系统中层次生物正常生活和循环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状况的指标;压力指标是关于自然力和人为因素影响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的指标。应当看到,复杂的生态环境决定了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多样性、可变性,生态监测内容涉及面之广,远远超过了环境质量监测和工业污染源监测。目前的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对监测部门显得太多,监测方法不规范,微观和宏观生态监测尚未有机结合,特别是一些指标和方法路线应当有一个统一的规划。生态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从而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特征数据,通过统计分析,以反映该指标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在选择生态监测具体技术方法前,要根据现有条件,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技术路线,确定最佳监测方案。技术路线和方案的制定大体包含以下几点:生态问题的提出,生态监测台站的选址,监测的内容、方法及设备,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场地、监测频度及周期描述,数据的整理(观测数据、实验分析数据、统计数据、文字数据、图形及图象数据),建立数据库,信息或数据输出,信息的利用。 七、国内生态监测现状 在我国环境监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和恶化的监测与环境污染监测相比,仍处于落后状况。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地球动态观测信息网络”、“我国代表类型区生态状况和变迁规律的大尺度时空观测研究以及发展趋势预测”,“中国资源生态环境预警研究”等方案及计划,均侧重生态监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中科院的“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站网”研究计划(CERN)已经实施,生态定位站进行了大量的生态研究工作,成果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新疆、内蒙、洞庭湖、舟山等生态站的建立,为生态监测提供了广大的应用前景。国内在生态监测指标及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中山大学与华南环科所在海南岛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提出生物量、多样性、稳定性和清洁度四原则和20个指标参数,并将每个参数按生态学特征及影响划分为5个等级。吉林环科所对东北自然保护区生态指标体系研究中,将生态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五个指标。从国内已有工作来看,许多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还没有在生态监测中发挥作用。多数工作尚属研究性质,环境监测意义尚的常规生态监测工作尚在起步和酝酿中,急待开发和实施。目前,特别需要一套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且对各种生态类型监测的技术路线和要求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以便大范围普遍开展生态监测工作。 八、结语 生态监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环境监测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是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提出污染治理方案。生态监测将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服务,提出生态环境规划、生态设计方案,目的是建立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纯从理化、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不能满足要求,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1]庞永师.建设工程监理[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2]朱若华,强红,王玉贤.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3]尹常庆.对环境监测工作定位的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1998.[4]黄鹏.浅谈监理工程师的环境工程监理工作[J].四川环境,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