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范文

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

第1篇: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范文

【关键字】数字图书馆;传统图书馆;资源;存取方式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206-01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提供信息资源的组织,包括软硬件、网络与专业人员,以一致性、永久性的方式将数字化馆藏进行选择、组织、提供查询、解释、传播与完整保存,以便这些数字馆藏可以迅速、经济地提供给特定的人们使用,它是将来图书馆发展的一个趋势。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数字图书馆也迅速发展,相对与过去的传统图书馆,已经有了很多变化。本文就从“建设图书馆的必备条件”的五个方面来比较数字图书馆相交传统图书馆的变化。

首先是馆藏资源。从资源的类型来看,传统图书馆以印刷文献为对象,重视物理形态的图书和期刊的收藏与保存;而数字图书馆则是数字化的多媒体资源,包括图像、文本、语音、影像和科学数据等。它可以是对已有馆藏资源的数字化,也可能是原生数字资源,如电子期刊、电子图书。信息资源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最本质的特征。它使得传统图书馆的资源类型得到了丰富。从资源数量上来看,数字图书馆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存储大量的数字资源,并且可以通过网络技术,获取其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从而大大的增加了资源数量。而传统图书馆由于受贮藏空间的限制,所以只能获得很小的馆藏量,这些相比起数字图书馆的微不足道的。

然后是存取方式。从贮藏方式来看,传统图书馆是侧重于物理馆藏,实行集中式管理,并且由于实体资源本身的特性,不易存取。数字图书馆通过数字化减少物理形态资料的储藏和保存,实行分散式管理,将数字化的资源存储与计算机介质上,可长期保存,并方便读者借阅。从借阅方式来看,传统图书馆资料使用受地域限制,用户必须到馆借阅,这必然会给用户带来不便。而数字图书馆资料的使用不受地域限制,合法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也可以快捷的实现馆际互借,这即方便了用户也减少了图书馆员的工作量。

从工作人员方面来看。首先是工作人员的数量,传统图书馆由于需要大量人员从事书籍整理工作,所以工作人员较多。数字图书馆则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这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交由计算机完成,使得数字图书馆工作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数字资源开发等工作上,从而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数量大大减少。从工作人员的工作来看,传统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大多集中在繁杂的文献整理、排序等非图书馆核心服务上,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一局面,使他们从图书馆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在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上来。随之而俩的是图书馆员素质的提高。

再从用户方面来看。传统公共图书馆用户主要是普通大众,包括老年人,中年人,小孩;传统高校图书馆的用户则主要是在校学生和老师;而数字图书馆的用户也多为出于学术目的的用户,用户相对单一,所以相比起来笔者认为,数字图书馆虽然因为其易存取的特点获得了更多的“专业”用户,但是用户层却不及传统图书馆的丰富。并且先阶段真正使用数字图书馆的人还不是很多,人们还是更倾向于亲自到馆借阅。

最后从建筑设备方面来看。传统图书馆由于是贮藏实体文献,所以需要很大的存储空间,而很多地方的图书馆建筑也会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比如川大的江安图书馆就是江安校区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数字图书馆由于其存储的都是数字化的信息资源,所以不需要实体的存贮空间,也就谈不上图书馆的建筑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社会资源,但笔者总觉得由于没有实体建筑数字图书馆总是少了那么点人文气息。

除了以上图书馆建立的必备条件之间的比较以外,笔者还想从一下几个方面谈谈变化。

职能作用的深化。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搜集、整理、提供使用”,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无疑是提高了图书馆基本职能的执行力度,使其更为高效。而数字图书馆由于其本身特性,通过照相等技术,避免了文献由于存取不对受到的损害,使得文化典籍能够更好的保存。从而使图书馆的社会作用得到了完善。而对于图书馆社会作用之一的深化科研工作,数字图书馆则对其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笔者一直认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为学术科研带来的影响最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数字图书馆的主要用户群有关。在前面也提到了,笔者认为数字图书馆的主要用户是带有学术科研目的的读者,如学生、老师。数字图书馆海量的信息无疑是给他们的科研工作带来了便利。所以更加深化了科研工作。

意识思想的改变。拥有和获取理论的出现为“图书馆是否应该继续存在”的争论划下了句点。笔者觉得数字图书馆就是这一理论的一种实际运用。他使得人们认识到图书馆不光是一个藏书借阅场所,更是一个高效的信息获取中心,一个快速信息传递中心。“图书消亡论”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时间的深入,它必将更深刻的改变传统图书馆。

参考文献:

第2篇: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范文

关 键 词:传统艺术 中国数字艺术 文化内涵

数字艺术这一艺术形式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普及的,自20世纪中叶以来,计算机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而数字技术介入艺术领域,对当下的艺术表现语言形态的嬗变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数字技术的不确定形式,打开了造型、色彩、空间、声响等艺术表现语言排列结合的可能性领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随着数字技术在艺术表现领域中开始形成自身独特的视觉、听觉等表现语言的那一刻,数字艺术便进入到艺术的古老殿堂。但是,当数字艺术创作给中国的艺术家们带来兴奋的同时,却发现艺术家因文化、科技、艺术表现语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数字艺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差异,形成数字艺术表现的不足。当前,各种数字技术的开发层出不穷,似乎为中国数字艺术带来了异常光明的前景,而实际上良莠不齐的数字艺术作品带给人们的是来不及判断优劣的作品,一派“亚文化”视觉感觉,毫无民族性、艺术性可言。所以说,对当下中国的数字艺术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技巧的把玩,如同“杂耍”一样,毫无艺术表现语言的深度,更谈不上数字艺术作品的深层文化内涵。

中国五千年华夏文明奠定了传统艺术深厚的东方文化根基,我们对自己优秀的传统艺术——这应当是我国数字艺术的优势之一,不应放弃,而应多元化、精益求精地加以表现。因此,21世纪,中国的数字艺术发展要处理好传统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关系,作为中国年轻的数字艺术家们则要明确以下三点:

一、中国数字艺术创作不再是单向的过程,它需要从传统艺术形式中吸收形式美的众多要素;需要从传统艺术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而不仅仅是人机互动的过程

纵观国内的数字艺术作品,图形界面设计单调、粗糙,动画情节简单,人机交互性不强,作品缺少传统艺术表现语言的深度,使人感受不到形式美感,更多地体现了数字技术东拼西凑的技巧。这反映了我国众多艺术家、设计师们在从事数字艺术创作时,虽然所用工具已由以往的笔、墨等其他媒介转变为高科技产品,但其艺术思维方式、设计理念都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对于数字艺术这种基于高科技而存在的视觉、听觉的艺术形式,计算机技术应与艺术设计理念、传统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尤其是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数字艺术而言,技术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技术至上,高技术水平发展到相当程度后,必然会出现同质化的现象,即大家的技术水平已经难分秋毫,那么此时的关键便是数字艺术所体现的文脉及其创意所体现的艺术观念。申奥标志是众所周知的图形标志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就贯穿着一个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数字艺术创作相融合的主题,最终使用韩美林先生手绘的笔墨表现风格来升华陈绍华先生的数字图形创作,为我们解决用传统艺术精髓来丰富数字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再比如日本艺术大师田中一光把现代设计观念和数字艺术的形式美糅合到数字艺术中,作品带有明显的优雅、素净和单纯的民族文化特色,将现代设计理念和传统精神融为一体。

二、 中国的数字艺术正受全球“一体化”的威胁,如何在体现时代精神的前提下,充分表现中国数字艺术的民族特色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比如美国的麦当娜带乐队到印度采风,充分吸收异族文化精髓既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那么,中国的数字艺术也应该在吸收外来文化和科技的基础上,创造出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数字艺术文化,在世界艺术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研究当下中国的数字艺术,重在挖掘其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更多地用于数字艺术创作中,而不是肤浅地加上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的符号在创作中,这样的数字艺术是表面的,没有震撼力,同样也是“快餐文化”。再比如中国香港设计大师靳埭强的数字艺术作品就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如“汉字主题系列”作品明显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层次理解,他通过对水墨、书法等中国传统艺术表现语言的准确把握,完美地把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表现语言、文化内涵糅合到现代数字艺术创作中。同时,在他的作品中也同样体现出他对数字艺术创作的准确把握和正确认识,使得两种观念相得益彰,相互辉映。所以说,数字艺术创作具有很多自身的魅力,为传统艺术创作的表现和反映艺术家的创作构思提供了形象化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艺术家的思维和想象力。在近30年来世界上久负盛名的艺术家中,如诺曼·塞斯莱维兹、田中一光、靳埭强等在数字视觉表现语言上都是独树一帜,为数字艺术与民族传统艺术相互借鉴和相互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作为中国的数字艺术家应以此为目标,不断超越前人。

三、 在数字艺术创作表现过程中,吸收不同民族的传统艺术,将各学科领域知识相互补充、借鉴是数字艺术发展的根本

对于中国的数字艺术而言,应认识到传统的艺术视野以及文化知识结构多元化发展已经是不可逆转的现实,在这个艺术与科技互动的信息时代,数字艺术呼唤综合素质的艺术家、设计师,即能够摆脱单一学科的模式,向跨学科、综合型发展的艺术人才。数字艺术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更加像个导演,他应具有对传统文化、艺术知识深刻认知的能力,能够将人机特性、文化艺术信息和环境空间等关系进行重构;能够发现、选择、调动一切视觉、听觉元素,并通过数字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即具有高度的整合能力,而不是一个仅仅熟悉数字技术(艺术工具)的操作者,他应具有感性的表现能力和超越一切领域的创造性活力。这样的数字艺术家才能改变一派技巧把玩、题材扎堆、内容相似、表达晦涩、艺术语言肤浅的现象,从而使中国的数字艺术健康、和谐地发展。

在新的世纪之初,艺术面临着种种难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及数字文明的新社会,迫切需要创新的艺术观念。今天,我们不仅需要艺术工作者能熟练地掌握数字技术设计的各类图形软件的使用,而且更需要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认真研究传统艺术表现语言的文化内涵,提高数字艺术创作能力和艺术修养,充分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辉光”,从而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数字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尹青山 设计与时代[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王受之 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3]陈大柔 科学审美创造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9

第3篇: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范文

关键词:数字艺术;茶文化;结合;发展

目前,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逐渐涵盖了艺术范围,形成了艺术与数字技术结合的综合体,也就是数字艺术。数字艺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艺术形式,数字艺术与传统茶文化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呈现出传统茶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并且突破传统茶文化的局限性,对传统茶文化进行创新和再现。这样让传统茶文化很好的跟随时展的趋势,凸显传统茶文化的创新意识。将数字艺术与传统茶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还能充分帮助传统茶文化进行艺术转型,拓宽传统茶文化未来的发展道路。

1数字艺术的发展与茶文化结合的内涵

1.1数字艺术的发展与茶文化的结合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创新和传承问题,如何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标准,是传统茶文化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数字艺术广泛应用的现代社会,要想让传统茶文化的发展之路更加宽广,就必须突破传统茶文化的局限和框架,与数字艺术充分结合,形成数字艺术形式的新格局,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传统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应该具有更新的创作观念,提高创作水平,从而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传统茶文化。

1.2数字艺术的发展与茶文化的结合形式

自计算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以来,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同时也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数字艺术被越来越多的用于茶产品广告包装制作、茶文化空间的模拟和设计、茶文化相关网页设计等。数字艺术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给传统文化的艺术处理提供了很多的便捷,如今数字艺术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传统茶文化也可以借助数字艺术的平台,加快传承和发展的速度,设计和创造出更符合现代审美同时兼顾茶文化内涵的茶文化产物。

2数字艺术的发展与茶文化结合的审美特质

2.1文化形式的数字性

传统茶文化相关的艺术设计需要对茶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并且有较强的文化领悟能力和专业技能,这些实际因素的限制,让很多设计师无法设计出理想的茶文化相关设计作品,这也很大程度的限制了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数字艺术可以成为设计师很好的工具,将茶文化艺术设计的过程与数字艺术相结合,可以更好的方便设计师设计出更新颖的茶文化相关艺术设计作品。茶文化的内涵丰富,对于一些设计师而言,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料,这些数字艺术的设计师会从茶文化中找寻灵感,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呈现,在本质上,数字化设计师和一般的设计师是一样的,都是文化的传播使者,只是大家用来表达的手段和技术不一样。此外,过去人们记录和保存文化都需要用到实物,费时也费力,传播效果也不佳,而如今科技非常发达,数字化可以非常好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我们想要记录全国范围内的茶文化材料,过去需要复杂的调查和记录,现在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非常快速和高效的完成这一过程,信息的保存和筛选也会更加的可靠,这些资料也非常适合去分享和传播,让普通的民众都能接触到专业且完整的茶文化资料。

2.2实际操作的交互性

通过数字艺术在进行传统茶文化的艺术设计时,需要很好地展现设计师的思维和意图,同时也应该考虑用户的需求和想法。数字艺术可以很好的方便设计师与用户进行沟通和交流,让设计师更加了解用户的意图,从而产生更多的创作灵感,创作形式更加丰富。通过数字艺术对茶文化相关作品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可以在通过数字技术创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对作品进行完善和更新,保证其品质和质量,从而更好的对传统茶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通过数字艺术的交互性,让传统茶文化设计作品能够更好的表达情感,展现茶文化的精神和内涵,设计出更加有深度和思想的作品。交互性的实际操作让更多的人及时的浏览到传统茶文化的相关作品,更加方便地发表看法和意见,从而让设计师了解到人们对传统茶文化的想法,吸取更多的反馈和意见,为传统茶文化相关作品的设计积累更多的素材。

2.3时空的虚拟性

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起来速度较慢,阻碍了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局限了传统茶文化内涵的推广和渗透。针对这些问题,数字艺术的发展与传统茶文化的结合可以加速传统茶文化的发展,通过计算机技术增加传统茶文化的文化表现形式,利用先进的设计和传播方式,让传统茶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更好地推广传统茶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茶文化的内涵。除此之外,数字艺术与传统茶文化的结合,可以让对传统茶文化感兴趣并且想要了解的人,更加方便快捷地浏览和了解,保证画面和质量的前提下,利用数字艺术的形式完美的呈现传统茶文化的内容和文化精神。让传统茶文化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代表,利用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和内涵为现代人带来更多的启示和精神洗涤。

3数字艺术的发展与茶文化结合的发展趋势

3.1创造方式的发展趋势

通过数字艺术的规制和机制,有效地结合传统茶文化的形式,将计算机技术和传统茶文化的内涵有机结合在一起,让传统茶文化得到全新的升级和蜕变,对传统茶文化的艺术形式进行改革,同时对其传统思维进行创新,这样才能让茶文化与时俱进,才能让茶文化更好地融入到现代人们的生活中去,这样不仅能够帮助茶文化更好的传播和发展,也能丰富数字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通过全新的创造方式,也让更多对传统茶文化感兴趣的人可以更好的了解传统茶文化,让传统茶文化与人们的生活产生更多的关联,与现代人有更加亲密的关系和感情,而不是一种与人们非常疏远的文化形式。只有顺应时代的变化,尝试数字艺术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才能让传统茶文化获得全新的思路,拓宽发展的道路。

3.2创造内容的发展趋势

传统茶文化的内涵和艺术形式一直都是结合非常紧密的,但这些结合也有更好的实现途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数字艺术的广泛应用,传统茶文化与之结合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传承和发展。数字艺术与传统茶文化的结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很多利用数字艺术设计出的传统茶文化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人们越来越熟练地将计算机数字艺术与传统茶文化相结合,这也为传统茶文化的创新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这种传统文化精髓与数字艺术的结合可以对其赋予更多的生命力和活力,让其能够更好得到发展和推广。通过这种形式让传统茶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让人们感受到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也可以很好的结合,是具有深刻思想和内涵的传统文化形式。

3.3创造理念的发展趋势

传统茶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非常具有思想和内涵的,其展现的是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不仅有儒家思想的精髓,还有哲学等丰富的思维。针对传统茶文化的创作,需要对其有深入的了解,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和手法对其进行展现,充分的体现设计者的思想和创意。设计师用数字艺术技术可以更好的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解决其创作的难题,让其实现创新发展,让茶文化以更加完美和高效的方式来传承下去。只有采用新的创造和发展理念去看待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能让其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让其保有顽强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流传下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艺术的发展和传统茶文化的结合,有其特有的优势,可以改变传统茶文化设计和传播的局限性,设计师借助数字艺术技术,其表达方式会更加多样,也让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更加丰富多彩,让更多的人能够越来越轻松地接触到茶文化。

参考文献

[1]曹爱萍.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茶道文化对陶瓷艺术创作影响研究[J].福建茶叶,2017(1):161-162.

[2]石磊.论茶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7(1):392-393.

[3]胡靓.浅论数字艺术发展的文化思辨———以茶文化为例[J].福建茶叶,2016(5):291-292.

[4]陈灿.情感化设计理念在数字艺术教学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5(12):172-173.

[5]靳佳佳.数字化技术应用下的数字艺术与中国画的结合[J].科技传播,2015(2):163-164+93.

[6]肖莹艳.数字技术视野下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美术文献,2014(5):119.

[7]苗琴.高校旅游专业开设《茶文化及茶道艺术》课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才智,2014(25):235.

[8]凌菁.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论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3(5):46-47.

[9]王振湦,林华.数字艺术在美术史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略[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224-225.

第4篇: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数字绘画艺术;探究

艺术加入了新媒体这样一个新角色无疑是艺术创作上一个崭新的起点,如今21世纪网络技术的新发展衍生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拓展的可能性,这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方案,而且很多艺术家都开始从事新媒体渠道下的艺术交流工作,在艺术领域上创造出令人遐想,令人敬佩的时代艺术产物。

一新媒体技术下数字绘画的特征

(一)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技术是一个庞大的电子传媒方式。主要是借助线上传播和科技设备的推动力量发展,以互联网信息传输渠道在网络这样一个多样化平台抓住新媒体技术发展的核心推动艺术的推广和进步。新媒体技术为未来的艺术转型创造了非常大的空间。作为一个新型思想的存在,新媒体技术如同一个具有互动型的模型连接着艺术和技术的研发。技术的支撑辅助让新媒体艺术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梯,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形体,摆脱了传统的思想。

(二)数字绘画艺术

数字绘画艺术作为数学图像艺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根据形态的变动可以分为静态数字图形和动态数字图形。前者是数字绘画艺术的领域,主要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进行操作,这也是新时代艺术家对艺术追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绘画过程中不单单只是依靠传统的设计思想支撑,而是在传统构思基础上根据新世纪流行标志创造具有标志性的独特产品。艺术和审美是相通的,艺术将数字媒体转换为自己的一个艺术馆将美带给所有观赏者,数字绘画艺术能够得到一定的赞赏和认可,不仅改变了传统只能实体展示的形式,数字绘画艺术拓宽了艺术展示的渠道,让艺术展示多样化。

二数字绘画艺术的特点

(一)数字绘画的创新性

数字绘画的创新性体现在手法、存储方式以及推广途径的不同。首先,要使数字绘画呈现具有代表性和互动性的形象,独特的工具载体以及转换自如的绘画手法具有突破性。绘画时使用的硬件设备主要是电脑及其附属设备,包括扫描仪、数位板等,再安装好配套的制图软件即可。由此,电脑显示屏代替了画纸,成为图形制作的界面。这种新型的绘制方式不但节约成本,相对与传统的绘画方法更是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仅从物理角度看,不再需要材料、质地等实物,一切绘制工作都借助电子软件完成。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意,在显示屏上任意地勾勒自己的创意和想向,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艺术创作,在软件的辅助下,模拟现实场景使各种艺术效果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其次是存储方式不同,包括数字绘画艺术,其中需要将天气,温度,湿度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内,很多绘画成品由于外在因素的影响其要求的保养程度不同。但是无论是沉淀了多少年的作品,也就是保存的完好无损的作品对着时间的沉淀都会被人们所遗忘。主要是保存在线上数据库内的成品不存在一系列由于环境变化产生的颜色褪落,颜料脱落等现象,虚拟代码信息形成的图像换句话说是永不更变的。最后是推广的途径有很大的改变,传统是人工传播,主要体现在买卖,售卖等手段,在创作上有文房四宝,纸张采用帆布作为底布,以颜料加以润色,框架都是用实木雕刻而成的。当下,在数字化条件下,运用计算机和配套的软件,可以辅助作者开展无所不能的绘画创意,让作者的创作思想在显示屏上得到充分的展示。改变了过去必须身临其境去进行绘画创作的模式,节约了作者的路途花费和宝贵时间,只需要在电脑上轻松阅览就能体会到艺术特色和风采,感知数字绘画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魅力。如今是传统时代的拓展和进步,创新点就在于很多方面都运用到了数字媒体。现今即使是传统绘画的传播,也有依赖数字媒介。

(二)数字绘画的技术性

对于传统绘画技术,更加强调“技艺”的修养和水平,注重创作的艺术色彩,作者的绘画技能、修养对创造效果至关重要;同时,传统绘画载体如纸张、笔墨等质量情况对创作结果也产生重要影响。数字绘画则与此大不相同,其需要艺术家不但要具备高超的创作艺术,还要有高超的电子信息操作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软件程序进行数字绘制,达到随心所欲的操作水平。因此,新媒体艺术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否则便没有了存在的基础。正如分型艺术的发展源于数学的研究,该艺术类别创新于上个世纪,历经发展,源源不息。其制作的基础是数据计算,通过计算机对数据的综合处理,形成无限图像,然后经过放大处理、色彩充填,形成精美绝伦的艺术图像,充分展示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分型艺术从全新的创作视角给人们展示了别开生面的艺术风格,而且绘制更加细致、精巧,相对于传统艺术风格,更加具有均衡、对称之美。

(三)数字绘画易于普及推广、大众性强

一是画种限制的消失。数字艺术改变了艺术创造生态和创作形式,打破了艺术创作的门类界限,创作发展趋向于融合。传统绘画根据创作手法不同门类繁多,有水彩、水墨、版画等多个种类,每个艺术品种的创作方法也千差万别,需要认真的钻研和长期训练、模仿,才能达到一定的创作水平。但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借助软件系统,创作者可以模仿各个类别的创作风格,根据自己的创作意愿进行随心所欲地绘制、修改和存储,能够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为主题创作提供方便。二没有创作门槛限制。不管是艺术家还是绘画爱好者,如果能够熟练地使用绘图软件,拥有艺术素养,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艺术创作,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这为绘画艺术的普及推广提供了方便条件,更多的大众可以参与绘画创作,扩大了创作群体和欣赏人群,使艺术创作更加大众化、趣味化。

三信息技术时代数字绘画价值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应用,各种绘图软件的研究使用,打开了数字绘画技术的发展空间。这一技术领域吸引了大量的参与人群,也使人们对传统艺术创造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拓展渠道。通过人机对话方式进行绘画艺术创造,创作者的思想和感知通过数字艺术创作得以实现,清晰地展示在现实面前,丰富了创作内容和方式,颠覆着传统的审美观念。数字媒介取、墨、纸、砚等传统绘画媒介,实现了手工制作向借助电子设备和软件系统绘制的转变,可以如此理解:一是媒介方式的转变属于技术发展的结果,价值超过了绘画本身的意义;二是绘画艺术与传统创作方法一样,都是作者创意、情景展现的过程,都是作者真实构思的结果。站在发展的角度看,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都有个关键的发展期。而技术的突破,是实现艺术突破的基础,也就是说,新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新的技术形态提供支持。现代数字绘画技术经历了审美怀疑、成品表现后,开启了数字技术,实现了媒介方式的转变,人的创作思想通过计算机得到了延伸。计算机技术与绘画创作者的有机结合,推动了数字绘画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相比传统绘画,数字化绘画的发展空间更加宽广,成本更加低廉,方式更加灵活,商业价值更加巨大,已经由单纯的艺术追求向追求商业价值的转变。

四数字绘画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我国的数字绘画艺术发展相对较晚,还赶不上发展国家的水平,但是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当前我国的数字化绘画艺术还处于发展初期,很少有国家级的展览。达到艺术家级别的数字绘画人才还不多,以勇于接受新事物的年青创作者为主。因为数字绘画介入时间不长,素质参差不齐,艺术思想不成熟,少有突破性的建树,大多数是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没有相关的理论支撑。现在主流的艺术领域,数字绘画没得到权威机构的认可,似乎难登大雅之堂。老一辈艺术家们在传统绘画领域已经被市场认可和接受,他们不擅长研究新生事物,而对现代新兴的数字绘画了解很少,精力上也力不从心,意识上有比较大的断层。再加上,大众所熟悉的传统绘画大部分悬挂于展厅或是公共场所,一些名家作品多出现于拍卖场或博物馆。有些人认为:当前,数字绘画可以随意复制使得数字绘画作品几乎一文不值,尤其是在金钱衡量价值上,数字绘画很难企及传统绘画。虽然传统的绘画作品在个体价值上令人咂舌,但数字绘画的优势也是不容忽视,那便是数字绘画与新媒体技术群的高度相容性。在数字信息时代背景下,数字绘画的真正价值,体现在它与其他新媒体艺术结合后的衍生价值。数字绘画能比传统绘画更广泛的应用于商业广告、影视传媒、动漫产业、游戏开发等多项专业领域,创造出的是不可忽视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伴随着数字信息的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艺术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产生了更多的新的艺术创新形式,数字绘画艺术在创作形式上的创新能带来更多艺术内容的创新,数字绘画的发展也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艺术创作,艺术的门槛有所降低。强大的媒介的传播能让数字艺术产生更多的可能。数字艺术的内容也是画家需要不断努力的方面,结合传统的绘画艺术的文化特征,使用数字艺术的多样化的创作形式,不断的在内容上努力和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多精彩、优秀的作品。

作者:沈剑祥 单位: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

参考文献

[1]蔡明辉.当代新媒体技术下数字绘画的创新[J].艺术科技,2015(9).

第5篇: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范文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1-02-0073-03

Digital Art the Cultural Value of Ecological Regression

ZHAO Wei, ZHAO Hao(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on the cultural ecology and ecological brought a revolutionary impact of art, in order to ensure orderly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art, digital art ecology system of the whole balance, purify the digital art works transmission channels, from several aspects to take practical measures, this paper tries to lead the digital art and culture value of ecological regression.

Key words :digital art; culture value; ecological

Internet :artdesign.org.cn

数字艺术的产生和迅速崛起预示着一个新的文化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的发展对整个文化生态和艺术生态带来了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带来了人类艺术史上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艺术德行的缺失和轻视、艺术本体性、目的性弱化;艺术人格的扭曲、传统艺术形式和审美体系的消解、艺术产品的异化低俗、艺术规范的随意性破坏等,因此,建构新的适应数字媒体传播特性的新的精神、内容、规范、制度,促进我国艺术生态和艺术传播的良性发展,确保数字艺术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的生态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为确保数字艺术有序健康发展,保持数字艺术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净化数字艺术作品传播的渠道,应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发挥数字艺术文化的正向价值,引领数字艺术文化价值的生态回归。

一、 建构科学系统的数字艺术文化价值生态体系

数字技术的出现,重构和超越传统艺术的生态体系,数字艺术生态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个环节都具有不确定性和延展性。

建构数字艺术文化生态体系可以包括三个层次:理念层次和行为层次,以及致力于把理念层次落实到行为层次的中间层次――生态教育。理念层次就是在保证不损害艺术真实的基础上用技术的、艺术的、立法的、行政的、传媒的等一整套措施来规范互动型数字艺术的创作、传播与接受;行为层次包括教育、收藏、资金、技术、推广、策展和批评体系等环节,使其渐臻佳境。生态教育方面首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数字艺术生产人才,制定实施切合可行的、适合学生发展的“产学研”全方位的教育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师进修培训的支持力度,有能力的院校可以建立跨院校、跨专业的数字艺术研发中心,从而提升数字艺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实现整合资源,师资共享,共同开展科研攻关,解决数字艺术作品创作、传播、消费、运营和服务等环节中的一系列关键难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跟踪研究、对策性研究,形成学科优势。

二、 依托高科技的技术监管手段,强化文化立法

数字艺术的蓬勃发展使传统艺术长期以来建构起来的艺术生态体系和艺术秩序发生了质的改变,始料不及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重大的公共安全问题,其中突出的有网瘾问题、数字艺术作品低使俗化问题、数字谣言问题以及数字艺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等。

以技术管理为依托,是实现数字艺术监管的重要保障,只有积极寻找数字技术上的突破,,才能更好的引领数字文化的正确导向。要加强数字技术监管人才的产权保护意识,完善网络安全技术平台,重视信息系统安全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对数字媒体新技术、新业务的安全性和作品的合理性进行常规和周期性检查和测试。通过技术鉴定、实名验证、登陆等级等方式遏制盗版和低俗艺术作品的传播。

同时,要制定专业的“数字艺术知识产权法”,对数字艺术作品的版权进行有效规范和保护,力求在根本上改变知识产权执法和行政监督不作为和大众知识产权意识薄弱,淡漠的状态。首先明确禁止创作伪劣、低俗的数字艺术作品,并切断其传播途径;其次建立诚信档案,形成合理的奖惩机制;同时禁止利用数字艺术变相制造和传播各种危害公共安全的数字产品。

三、 大力倡导低碳数字艺术的研发

数字艺术的产生改变了传统艺术长期建构起来的德性秩序,呈现出日趋严重的低俗化、致瘾化、虚假化和泛自由化等高碳病象,此外,数字艺术也生产出一种新型的数字生存方式,数量庞大的“手机族”和“电脑族”等数字人群的爆发已经开始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生活产生影响,甚至对国际社会公共安全造成威胁,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遏制高碳数字艺术的根本之策是大力倡导低碳数字艺术的研发。

低碳数字艺术是指美学价值和思想内容上的正营养价值,具体体现为愉悦精神、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思想功能的艺术作品,符合人类自由、健康、和谐发展的长远目标。

首先需要重视的就是对数字艺术创作者职业道德的自律。客观、真实是低碳数字艺术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对于数字艺术创作者来,应当摆脱世俗功利的影响,保持清醒的艺术眼光和职业良知,把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底蕴放在首位,以社会上有正能量的事件和人物为基本素材,通过数字技术,创造出能给欣赏者或消费者带来积极向上、有审美享受的艺术作品,真正体现数字艺术作品的品味和趣味,营造良好的数字艺术作品的道德氛围,这是倡导低碳数字艺术研发的捷径之一,从而引领大众文化的新走向。

其次,针对数字艺术作品随意被篡改、被抄袭、未经授权转载或用作商业用途的情况,可以采用技术手段对各种数字化作品进行著作权统计、认证,从而为今后维权、开展版权交易等提供最有效的保障;再就是利用技术手段推行网络实名制,明确网民上网的权利和义务,让网民的言行在阳光下进行,接受道德的约束和舆论的监督。

四、 对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生态继承与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数字艺术设计的基础和创作源泉

高科技强化了作品的表现力,但也会削弱作品的人文内涵。好的数字艺术设计作品是文化和艺术的载体,其不仅体现高技术,也注重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人文思想,这些丰富文化底蕴和巨大的文化宝藏为数字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和创作源泉。因此,在数字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要求创作者不能简单机械的模仿,必须延伸传统艺术的历史脉络,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立足本土文化。以长期积累的艺术经验和审美创造为基石,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创新,升华提炼出有时代特色的数字化艺术语言和审美体系。把民族传统艺术的内涵和审美观与数字艺术的高端创意、技术相结合,打造出新的民族文化的艺术形式,使之成为当今时代的艺术主流,形成新型的艺术生态模式。

(二)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

人类艺术史上有很多精彩绝伦、应该流芳千古的艺术瑰宝,由于没有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在战争的摧毁、岁月的流逝、文物商贩的买卖中永远无法展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口传性质,如果得不到保存,一旦消逝,也就永远的毁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逝,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巨大遗憾,也是艺术的巨大损失。因此,在数字技术成熟的今天,很多国家都利用这一技术复制、保存、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珍贵的艺术资料,让后人有机会一睹经典艺术作品的真容。

例如,中国的敦煌壁画、彩塑由于地处戈壁荒漠,常年风沙洗礼已变得十分脆弱,在敦煌艺术专家和浙江大学计算机图像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对敦煌濒危壁画进行复制、保护、修复,把一些变色、褪色、脱落、部分损毁的壁画复原成当初金碧辉煌的景象。与敦煌类似,背景故宫博物院、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全国各省市的博物院、美术馆都有类似的保护措施,真正的利用的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艺术生态空间的扩展。还有上海世博会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利用数字技术,真实、动态的复原了清明上河图的全景,堪称技术理性与艺术感性的完结合;另外,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数字博物馆的建立、老字号品牌的文化创新都是在数字化背景下实现文化生态变迁及保护传承。因此,在让国人无比震撼和惊叹之余,无不为数字技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传承和发展做出的贡献感到欣慰。

五、数字艺术传播过程的规范化

可以说,数字艺术开始给相关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然而,正是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之下,数字艺术在传播过程中面临德性失范的问题,盗版、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数字艺术过度娱乐化等等问题的频频发生,说明我们必须正视当前数字艺术传播的德性失范问题,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重新构建数字艺术传播秩序,以使得数字艺术不偏离艺术之真实内涵,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自身良性传播,彰显自身价值,更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一) 把好数字艺术传播关

一个高端的有价值的数字艺术作品的传播即要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又要能实现艺术生产的经济价值,因此应当对数字艺术作品的流通传播严格把关,对那些不健康的、不符合大众审美品位的数字艺术作品要坚决抵制,艺术作品监管部门通过制定有效的“过滤”机制,使其屏蔽在数字文化市场之外。这样一来,那些假冒、伪劣的数字艺术作品就失去了生存空间,经济效益链自然也就断裂了,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和生产者不得不放弃这种低俗化营销的手段,转而进入正常的传播模式,形成了良性循环。所以,从数字艺术传播这个环节来缓解数字艺术市场面临的道德危机,是一种很根本的手段。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媒体、网络、手机等信息传播手段,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对经典的数字艺术作品的宣传力度,积极传播正能量,形成正确的传播引导。

(二)净化数字艺术作品的消费环节

长期以来,数字艺术消费者养成了一个固有的消费心理,认为数字艺术作品的消费都是免费的,肆意的享受着“免费的午餐“,无视于数字艺术创作者的劳动成果和版权。因此,应该适度的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使其逐渐摆脱免费盗版模式,让每个数字艺术消费者都能保持德行消费,从而净化数字艺术市场,保证其健康发展。

另外,数字艺术特有开放、民主、匿名、低成本等特性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话语权,不可避免的一些庸俗、低劣的数字艺术借助这个渠道和平台任意散播,这就要求数字艺术作品消费者在进行艺术消费的同时,要欣赏那些具有艺术审美品位和道德水准的艺术作品,加强自我管理,自觉追求真善美的艺术作品,坚决抵制和排斥文化垃圾,使生产这些文化垃圾的人和垃圾产品失去市场,切断其利益链,真正实现数字艺术作品的理性消费。

第6篇: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范文

【关键词】数字艺术教育 文化 价值

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使数字艺术成为信息时代背景下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成为引领当代艺术教育领域发展的主力军。当前,高校数字艺术教育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传统文化艺术和数字艺术和谐共荣的生态发展局面,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升高校数字艺术教育的文化软实力,彰显其魅力。

一、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数字艺术教育的文化价值

(一)高校数字艺术教育对文化发展的正向价值

1.数字艺术颠覆了传统的审美标准

事实上,由于数字艺术作品特有的审美的分时性、复制的无差别性、交互的便捷性、创作的开放性等特点,带给学生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的同时,也彻底变革了学生对传统艺术审美的标准,导致了学生审美意识的深刻变革,给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带来深远的影响。数字艺术作品的发展超越了传统的审美概念,传统艺术作品的独创性、唯一性与真实性,都将被重新定位和思考,数字艺术作品已然成为一种先进理念、一种前卫精神的象征。

2.数字艺术开辟了全新的文化传播途径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艺术的兴起,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保存发生质的改变。普通大众从事艺术创作变得“易如反掌”,创作者只需发挥想象,运用电脑,通过简单的拼贴复制或局部修改,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色彩、构图和造型都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自由、开放的表达和宣泄被推崇,释放自我,追求个性占据文化发展的主流,学生的创作热情、表现欲望得到空前的释放。

3.数字技术为艺术开辟了全新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

数字技术的虚拟性为艺术作品实现空间与时间的跳跃,为艺术家开辟了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挖掘了艺术创作者创意的潜能,实现了艺术创作在手法和思维上的变革。其特殊之处在于使一切艺术创作都虚拟化了,却提供了一个如身临其境的真实世界体验,其将人们的双手从繁重、缓慢的艺术创作周期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创作效率,缩短了构思和成品的周期。

(二)高校数字艺术教育对文化发展的消解作用

艺术的数字化是一把双刃剑,其为学生的艺术创作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布下了形形的文化陷阱。

以往的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追求的是经典和永恒,往往对作品精雕细琢,为了完成一件旷世作品,创作周期达到几个月、几年甚至是几十年。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艺术领域后,客观上造成了艺术创作周期是短暂而劣质的,铺天盖地的“快餐式”作品充斥着我们的眼球,人们陷入了疯狂追求速度和数量而忽略艺术品质的怪圈中。

而主观上,学生易浮躁,追求捷径,对作品特有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不能准确驾驭,没有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自身的艺术能力没有得到释放和发挥,使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很难与观赏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还有一些作品过分地追求数字技术,热衷于种种特效,过多地追求新奇效应,仅仅停留在外在的艺术形式,忽视了作品深意的赋予,缺乏人文张力,使其走向了一个极端的反向。同时,还引发了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问题,如艺术道德的开放性缺失、艺术人格的自由性失度、艺术文化的传统性断裂、艺术形式的怪异性恶搞、艺术规范的随意性扭曲等都使学生开始对社会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文化冲击。①使学生在感受数字艺术的新优势之时,也在不断承受着它所带来的令人疑惑的文化冲击甚至是心理伤害,对文化发展起到了反向的消解作用,抑制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高校数字艺术教育文化价值实践研究

高校数字艺术教育专业发展要想在绿色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得以提升和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蕴含的文化脉络和体系中。如果没有文化背景的深层次支持,任何学科发展和教育革新都将是缺乏文化底蕴的短视行为。因此,务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辞,维持文化发展的生态平衡,使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使数字技术真正服务于艺术,服务于大众,服务于学生。

(一)促进数字艺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的和谐发展

由于数字艺术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不像传统艺术那样拥有明确的风格、体系、特点和艺术内涵。所以数字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水准,难以与传统形态的艺术作品比肩,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机械复制的艺术导致传统艺术韵味的散失,缺乏强烈的个性和艺术内涵;失去存在的物质本原和现实依托,艺术在过度虚拟幻想中迷失了创作方向;艺术娱乐功能泛化等等。②

如何将传统文化艺术与数字艺术教育模式接轨,实现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有机传承,也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与核心。因此,在数字艺术发展过程中,必须延伸传统艺术的历史脉络,打造多民族、多学科、多知识层面融合的数字艺术作品,以满足学生人文关怀和文化意识的需要,提炼出有数字化时代特色的学科体系和审美风尚。在数字艺术作品创造过程中,要以民族传统艺术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为平台,与数字艺术的创意、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并被多元世界文化所认可的艺术形式,将濒临断裂的文化链条重新连接,努力建设传统艺术与数字艺术和谐共荣的艺术生态发展新格局。

(二)注重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和文化修养的夯实

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数字艺术教育提供了重要源泉。因此,要引导学生尊重历史,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梳理,深入发掘其永恒的内在价值,同时注重以虚静空明的心境去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抛开现实中的各种功利计较,消除内心的各种思虑和纷扰,逐步将所修所学积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实现人格境界的重塑。

具体可通过史论课和鉴赏课,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艺术的发展历史,熟悉各个时期的经典艺术作品,进而深入认识历代杰出艺术家所涵具的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尚人格境界。③特别是对传统人文思想、经典艺术论著、典型符号图案等,从“科学――艺术”角度对其进行全新的学习和诠释,在潜移默化中修得的文化底蕴必然赋予数字艺术教育新的爆发力和创造力。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身特有的艺术风格,以数字技术为辅助手段,结合展览、交流、社会实践、参赛等方式实现对传统艺术的学习,创作出真正的艺术精品。

(三)构建学生科学合理的文化价值观,使其具有文化批判意识

数字技术的介入,势必影响学生对主流文化艺术价值的思考和定位。学生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群体,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与“时尚”“前沿”的外来文化,这些多元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势必对学生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产生一定冲击和影响。不加选择地吸收会导致部分学生人文精神匮乏,艺术价值取向扭曲,还有极个别学生把一些庸俗、恶搞的艺术作品视为新潮 ,或盲目嫁接,或潜心模仿。这种不加批判、鉴别地接受往往制约了学生自身艺术能力的提高,也与全社会主流的文化价值观念背道而驰。

高校艺术教育中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促进整个社会与个人全面协调发展。要突出文化批判意识,具备辨别文化优劣的能力,在各种外来文化面前懂得选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④社会、学校以及教师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提高学生文化鉴别力和判断力,在各个环节、通过各种途径教育、教导学生自觉抵制消极文化,拒斥文化糟粕,加强文化价值观选择能力意识,净化文化环境,提高学生的“文化免疫力”。通过文化素养的提高,通过文化价值观念辨别能力的提高,促进专业教学,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面对这样的现实,数字艺术教育的任务异常艰巨,在进行主流价值观引导的同时,如何教育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价值观和具有文化批判意识已经成为数字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⑤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4B050;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培育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XP2012-12)。

注释:

①卢新亮.数字媒体艺术的文化塑造与价值实现[D].曲阜师范大学,2010.

②卢昕昕.论数字技术对当代艺术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7.

③晏莹.传统文化精神熔铸下的艺术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④张宝生.艺术教育的文化诉求与文化选择[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9).

第7篇: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范文

关键词:数字艺术;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王林瑶(1981-),女,山东烟台人,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湖北 孝感 432100)罗大成(1981-),男,湖南新邵人,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理学院,讲师。(陕西 西安 71002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004-02

数字艺术以数字科技为基础,以互联网等为传播媒介,既具有传统艺术的人类理性思维,还具有远超传统艺术的视觉和听觉效果。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普及,数字产品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数字艺术逐渐发展成了21世纪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并将成为全球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数字艺术市场对人才的急需使数字艺术教育被史无前例地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因此分析数字艺术的特点、开展数字艺术教育改革的探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数字艺术的概念与特点

狭义的数字艺术[1]一般指的是用计算机处理或制作出和艺术有关的设计、影音、动画或其他艺术作品。相对于传统艺术作品,它在传播、存储、复制等各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广义的数字艺术[1]泛指一切由电脑技术制作的媒体文化。这些媒体文化通常对语音、文字、图像等加以数字化设计并整合运用,最终形成以网络媒体进行传播的、具有互动性和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包括数字音乐、数码影像、电脑插画、影视特效、网络游戏和虚拟现实等。

在数字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必须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全面或者部分使用数字手段。数字艺术作品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

1.原创性

数字艺术和所有的艺术创作一样,是以审美为主导的原创性活动。大凡艺术都要讲究原创,没有原创就没有艺术。并不是只要利用数字化工具随便地“发挥”一下就可以冠名为“数字艺术”作品的。

2.复制性

数字艺术作品的复制不同于传统艺术作品中的复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数字艺术作品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在复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进行大量、快速地复制,且复制品的质量基本不受人工因素的影响;数字艺术作品复制的群体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替换;通过数字艺术作品相应参数的修改,复制出来的物体既继承原物体的特性又可以有自身的变化。

3.互动性

数字艺术作品的许多种类完全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单向式的创作和欣赏过程,而是以互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要表现为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在相互交流的方式下进行,欣赏主体可以参与作品的创作,并成为数字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4.独特性

首先,数字艺术的视觉效果具有独特性。计算机为数字艺术的设计提供了很多特效,如数字艺术作品中的流动光效使得数字艺术作品的动态效果极具感染力。其次,数字艺术作品的显示形式具有独特性。很多数字艺术作品在电子显示器上观看,视觉效果非常完美,然而一旦打印或出版后视觉效果则明显变差,原本非常清晰、亮丽的作品可能会变得模糊、灰暗。

5.群体性

传统的艺术作品通常涉及到的专业较少,通常由单人独立创作完成。数字艺术作品则不同,一般涉及到音乐、美术、计算机程序技术等不同专业的技术和素养,因而往往需要多人的合作才能完成。换而言之,数字作品通常不是由某个人,而是由某个创作群体共同完成的,即具有群体性。

二、数字艺术市场前景及人才需求分析

数字艺术作品涵盖了绝大多数的数字产品,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数字音乐、电脑动画、影视广告、数字视频、网络游戏、虚拟现实和网络艺术等。数字艺术市场不仅包含以上所有的数字创意产业产品,还包含其衍生产品,如以动画形象为主题的儿童玩具、儿童文具、儿童服装以及儿童音像图书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互联网络的普及应用,数字艺术逐渐发展成了产业。该产业不仅有国家政策支持,还有各产业基地作为支撑,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下面以国产动画为例进行分析。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规定[3]从2006年9月l日开始,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在每天17点到20点之间均不得播出境外动画片和介绍境外动画片的信息节目或展示境外动画片的栏目,必须播出国产动画片或国产动画栏目。国产动画片与引进动画片播出比例不低于7比3。这项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同时,我国建立了大量数字艺术产业基地(如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长沙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共同构建中国完整的数字艺术产业链,形成一遍繁荣的市场前景。可见,就我国市场需求而言,国产动漫商机无限。

然而,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规定进行预算,每年需播出国产动画节目约28万分钟,而国内实际动画制作能力才2万多分钟左右,每年国产动画的市场缺口达25万分钟之多。可见,以国产动画为代表的数字艺术人才极度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数字艺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

综上所述,我国数字艺术市场前景极其广阔,对数字艺术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我国数字艺术人才紧缺,急需相关院校培养大量人才以满足市场需要。

三、数字艺术人才内涵及培养现状分析

优秀的数字艺术人才应该对数字艺术的特征和本质有较好的理解与把握,除了具有基本的艺术创作能力外,还应该掌握数字化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及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拥有良好的项目管理和策划能力、设计与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近几年我国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速度和力度都在不断加强。1999年,全国只有2所高等院校开设动画专业。到了2006年,经过约7年的发展壮大,全国设置动画类专业的高校就超过200所。[4]可见数字艺术教育的办学规模大幅增加,发展非常迅速。然而数字艺术的办学规模虽然大幅扩大,但人才培养方向等重要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直接的后果是相应的基础理论研究、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缺乏对应用课程体系的研究,教学内容跟不上应用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的不明确

首先表现在教育的短期目的和长期目的不明确。数字艺术教育的一个短期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找到工作,而长期目标则是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应用人才或大艺术家。如果不能很好地区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数字艺术的教育就落不到实处。如果不能确保培养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找到工作,那么他们将来成为复合型应用人才或大艺术家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如果仅以毕业后找到工作为目标,那么培养的学生当中能成为大艺术家的可能也会少之又少。[5]

2.教学内容不明确

数字艺术作为一种新置的热门专业,许多院校对数字艺术的教育定位不明确,仅盲目地在已有计算机专业和传统美术的教学内容上做加法。如在计算机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上将计算机和艺术类等课程进行生硬地拼贴和叠加,导致学生课程学习的内容是割裂的,无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融会贯通。[5]这种简单化处理说明一些学院数字艺术的教学仅仅是为了满足数字艺术对人才的急需而盲目招生的做法,还没有深刻把握当前数字艺术设计的内涵。

3.片面夸大软件的作用[6,7]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绘画软件日新月异,且呈现出人性化、智能化和简单化的特点。数字艺术逐渐忽略了传统艺术理论及艺术规律,变成了一种依赖计算机技术与绘图工具的创作模式。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一些院校把软件操作技法当做专门的课程来设置,片面强调软件的作用。这种课程设置方法至少在专业教学体系上是不合适的。只有认真研究传统艺术理论,广泛汲取中外经典艺术的养料,将传统艺术实践经验与当代数字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才能使创作发挥到极致,得到好的数字艺术作品。

4.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

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一样,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然而一些学校在数字艺术的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培养,而忽略了与社会实际的结合。一些学校数字艺术教学的社会实践只是组织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公司进行考察参观,仅此而已。这种忽略社会实践的教育模式导致很多学生长期处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所学到的知识结构在进入社会后往往不能很快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

5.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有待提高

在传统的艺术教学当中,一般以个体的学习和创作展开,因此一些院校在数字艺术的教学中还是沿袭这一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与数字艺术的教育不相适应。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往往涉及到多个专业的知识,通常需要一个创作团队共同合作完成,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在创作中交叉、组合的能力,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团队合作等。

四、数字艺术教育改革初探

针对以上分析数字艺术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开展相应的教育改革探讨,为解决数字艺术人才短缺和市场需求极大的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字艺术教育改革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艺术教育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其次,要求教师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以往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最后,还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对象或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环境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作力,完美实现艺术教育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

以实践牵引教学,建设崭新的数字艺术课程体系。在数字艺术课程体系的建立中,首先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学校可以有不同的课程定位、不同的培养方案。教师还应该深入生产实践的第一线,以得到第一手的工作经验选择课程教学内容,以岗位要求为相应课程的考核内容,实现教学和岗位的连接。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数字艺术课程仅为计算机和传统艺术简单相加的教育局面,建设崭新的数字艺术课程体系。

在艺术和技术上“两手都要硬”,不能忽视任何一方面。首先要注重数字技术的研究,只有数字艺术的设计人员具有专业的程序开发能力,有关图形设计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其次,在注重技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数字作品的艺术性和内涵。要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设计图是设计师的图形语言是用图像这种直观的形式表达设计师的意图和理念,它只是一种表现手段,离不开设计师的思维。

加强数字艺术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建立数字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加强学校和各数字艺术产业基地的联系和合作,让学生的创作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大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数字艺术教育中可以设置由团队合作进行某件数字艺术作品创作的实践课题。如一个动漫作品的创作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分别参与到创意的构思和剧本创作、人物和环境设定以及美术风格设计、人物建模和造型动作、音乐音响和人物配音以及后期制作等等当中,整个创作过程需要团队成员交叉完成。这些实践课题的完成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

五、结束语

数字艺术是当今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我国数字艺术的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然而数字艺术的教育还并不成熟,教育的各个层面都有待于大胆革新,突破前进。广大数字艺术教育者应把握住数字艺术教育的时代主流,深入研究数字艺术的内涵和特征,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及时地调整数字艺术课程体系,建立完备的数字艺术学科,为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茂宁.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数字艺术课程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09.

[2]龙全.关于数字艺术教育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6,(4):10-11.

[3]纪涛,孙冬梅.我国数字艺术产业发展现状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1):21-23.

[4]高峰.浅谈数字艺术人才培养[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3

(4):110-112.

[5]黄丽民,刘锡冬.浅议高职高专数字艺术人才的培养[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4):49-50.

[6]纪涛,孙冬梅.数字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

第8篇: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范文

关键词:数字艺术;数字技术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日趋多元,越来越受世界人民喜爱和欣赏。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在传播媒体中所占的比例日益扩大,逐渐介入艺术领域。数字技术的创新性,出现了以数字技术和虚拟图像构建的数字艺术,它的出现带给人类一种全新的体验。

一、数字艺术的内涵与特征

数字艺术萌芽于20世纪50-60年代,到了70年代,计算机图像和三维计算机动画才开始起步,并出现了电脑绘画软件。80年代是“个人计算机”飞速发展的阶段,数字软件从无到有,此时出现了图像处理软件。数字艺术的深入发展时期还是90年代,此时出现了互联网,数字技术更加成熟,数字艺术的表现力也达到了和传统艺术相媲美的程度。

首先,以数字方式本身作为载体的数字化的艺术就是数字艺术。其次,利用数字技术来创造的艺术形式的整个过程也可以称为数字艺术。例如,通过e-mail来交流的信息,由街机游戏中发出的音乐,这些都是依附于数字技术而生的数字艺术。如今兴起的许多数字艺术,像游戏设计、数字摄影等,都运用了数字技术,它将传统艺术作为基础,将艺术家的理性思维和艺术感觉融为一体。

数字艺术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技术成分略显重要。伴随计算机的发展,数字艺术作品基本都会以计算机屏幕本身作为展示的工具,如电子游戏类艺术作品、平面设计类作品等。

第二,迅速将信息传给受众群体。数字艺术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平台上,作品与受众的关系发生了改变。艺术家们只是提供一个主观意念,但却能同时传播给受众,从而快速体验这种图像、文字等的交互,也影响和改变着作品的最终结果。

第三,更具丰富的表现形式。数字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借助于数字技术手段,使得其表现能力大大超过绘画、摄影、舞蹈、戏剧等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如哥特式艺术、虚拟现实艺术、3D角色设计等。

第四,互动更显重要。艺术的特征是艺术家对现实选择性的创造,而受众正是这些艺术作品的用户,数字艺术更加强调受众参与的重要性。比如我们阅读电子书的时候,可以学习、上网,支持多种语言,为我们的交互提供了更多的体验。另外,在其他形式的数字艺术中,比如Flash角色动画、互动游戏等,可以加强受众参与感,提高受众的体验乐趣。

二、数字技术在实践方面的应用

(一)专业领域

第一,影视方面。现如今,许多影院都播放数字电影。它脱离胶片,以数字文件的形式储存和传送,将图像分解为像素,重组后创造出高清晰度的画面质感。影片《阿凡达》就证明了这部影片的科技含量,悬于天际的山峦、飞流直下的瀑布、夜间发光的植物等,都是运用相当高的特效技术,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见到的景象展现在观众面前。

第二,动画方面。过去的传统动画运用“视觉暂留”原理,使多幅静止的画面连续播放,而现如今的数字动画运用数字技术就能直接在电脑上呈现出动画,而且更加重视交互。二维动画的制作前期主要包括剧本、造型设计、构图设计、原画、动画等,而后期主要是数字技术的应用,包括动画扫描、背景扫描、色指定、特效制作、动画渲染等而三维动画的用途也很广泛,有很好的前景发展。许多电影、电视和游戏特技,都会用三维动画来表现。三维软件比较复杂,目前常用软件有3DMax、Maya等。

第三,艺术设计方面。伴随艺术设计多样化需求和数字技术的成熟,数字技术成为艺术设计中重要手段和强有力的载体。辅助电脑设计的诸多软件已成为艺术设计学习与表现的主流,设计者可以运用数字化绘图、数字化三维动态等手段,更加真实地反映室内外空间状态及构造。常用设计软件有photoshop、painter等。数字化图形技术能较写实地模拟真实环境,并且便于修改,可以在设计过程中改变造型、色彩、质感等。有利于设计师优化自己的作品,给作品更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第四,游戏方面。游戏娱乐形式近几年内快速升温,尤其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让游戏产业形成巨大市场。游戏设计师可以运用数字技术来制作绚丽的魔幻世界。常用的游戏开发软件有3Dmax、maya等。高端的数字技术以更高的集成度、更多的渲染管道来提升游戏的画质。

(二)日常生活

除了专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数字艺术正在以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狂潮冲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打开电脑,我们可以浏览到各种色彩的艺术网页;课堂上,多媒体设备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生活中,手机ipod给用户触屏感受;出行时,单反相机给人们独特的拍摄体验;在坐地铁、电梯或公交车时,也会有媒体电视带给大家娱乐与休闲,不会让出行者在路途中劳累疲倦。交互电话的使用,利用数字交互方便快捷地达到双向传输话音的作用。数字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开拓了新的体验空间。

三、结束语

数字艺术是当今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数字技术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新的表达方式,传统艺术的不断创新也为数字技术的开发有了更高的要求。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应关注新技术的发展,而且要将传统艺术的价值体现出来,这样才能设计出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周一楠.艺术的技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第9篇: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历程;实际应用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42-02

一、引言

数字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尤其随着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新兴时代,数字媒体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已经从各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应该来说,数字媒体艺术是现代技术发明的果实,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刺激。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跨媒体,并且具有独特艺术形式和语言的新型艺术,它在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下,深深地影响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当前,人们对于数字媒体艺术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数字媒体也已经从最先的文字、图片传输发展到了视音频的传输。笔者作为高职院校从事数字媒体相关工作的教师,觉得非常有必要对数字媒体艺术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以期对自身的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二、数字媒体艺术相关概述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接触到的信息量应该说是非常巨大的,而它们又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我们把信息的传播形式称作为媒体,而把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信息传播的形式称之为数字媒体。通常我们把数字媒体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从狭义的层面上来说,数字媒体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层面的媒体形式,既是一种存储载体,又是一种物理传输媒介,还可以被理解为感觉媒体。从广义的层面来说,数字媒体就是一种包含多个学科的信息传播载体,属于融多种学科于一体的交叉型学科。

因而,基于数字媒体的数字媒体艺术,指的就是一种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于一体的新艺术形式。就其字面来理解的话,数字媒体艺术必然具有艺术独特的魅力,同时又是数字媒体,又必然具有应用技术和表现手段的特征,这种集艺术与技术于一体的形式,显然是当前艺术设计领域最具有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部分,往往通过数字技术或者媒体来进行创作。如果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待数字媒体艺术,它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既有计算机科学知识,又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它的核心就在于艺术设计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交叉,其表现形式为电子媒体或数字媒体,其表达内容也多是数字媒体形式的美术作品或设计作品。

数字媒体艺术的分类,我们可以根据其不同的作品形态来进行分类,一般分为动态表现艺术作品和静态表现艺术作品。动态的往往又被分为电脑动画艺术和数字视频编辑和后期特效艺术。静态的主要涉及到印刷品,喷绘作品,数字照片,网页图像或单帧的渲染图片等。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其不同的应用领域,把它分为广告设计,建筑与工业设计,多媒体产品设计,动画设计等。根据不同的设计学科,我们又可以把数字媒体艺术分为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画设计,网页设计等。

三、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分析

正如我们通常所说的那样,艺术是社会的镜子。在当今这个时代,各种现代化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电脑等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时候,视觉艺术工作者们就开始也适应时展的潮流,开始将传统的纸和笔作为艺术创作使用的工具,转而向先进的电脑技术和数字科技求助,从而自然而然的诞生了数字媒体的新艺术形式。事实上,这与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关联性,而对于数字媒体来说,最先出现的也是工程图,并不能算是艺术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最早出现的数字媒体雏形在满足了基本功能需要以后,也开始逐步的向着艺术化创作的方向发展。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人们一般把数字作品称为“电脑绘画”。数字媒体艺术真正成为现实,还是从1968年的首届计算机美术作品巡回展开始,那次巡回展才真正开启了计算机美术向着艺术设计领域发展的新天地。然后发展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才开始出现电脑画家这种职业的人才。又过了十年左右,随着电脑硬件和软件技术的日益进步,简单的数值计算作图程序逐渐向丰富的二维图形图像系统和三维动画系统发展。进入九十年代,数字媒体艺术获得了更为长足的发展,并逐步拥有了更加丰富、高效的创作与观摩的手段。因而,我们把数字媒体艺术总结为融电影、动画、录像、声音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改变了过去那种封闭的艺术交流和传播方式,实现了交流与传播的全球化和互动化,跨越了国际,将成为网络时代艺术交流与传播的主要媒介形式。此外,数字媒体艺术,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化的,都很好了体现了民族性、世界性、综合性,它有机结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艺术,对于加快我们文化多元化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数字媒体艺术只有将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语言完美结合,才能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生命力,从而走向世界,获得世界文化认可。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数字媒体艺术不能失去民族个性,因为越是全球化的东西,就越需要深入挖掘其民族个性。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不断追求具有国际化语言和中国本民族内涵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新思路。我们的数字媒体艺术要充分尊重艺术的民族性,同时也要积极的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加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在展示自己艺术魅力的同时,不断的改变并发展自身的艺术,使传统文化得到延续和永存。此外,我们的数字媒体艺术发展还要充分考虑到艺术的综合性,注重不同艺术形式的相互关联,更要注重艺术与其他学科关联,推动数字媒体艺术走向一个新的高度,开辟一个新的时代。

四、数字媒体艺术的未来前景分析及其应用实践

在当今这个时代,谈论数字媒体艺术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各种数码设计和绘画到处可见,它正在逐步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平民化的艺术形式。但是,这种先进的科技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有些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缺乏必要的文化底蕴,这会严重影响其在受众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得某些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得不到大众的认可,会阻碍该艺术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因而,我们要充分注意到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必须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要富有艺术文化的底蕴,不断的吸收不同文化,各学科领域的相互补充、借鉴,才是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根本,才能使创作的作品具有艺术性。我们要用民族的文化艺术来丰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将创作者所要表现的文化、情感或思想等,运用熟练的计算机数码设计技术手段表现出来。通常来说,数字媒体艺术往往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这是最近几年国内外热议的话题。不论人们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义如何界定,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开启了数字媒体艺术的新天地。作为艺术来讲,数字媒体艺术必须要有强烈的审美思维,要以人的情感和想象力作为特征来把握和反应世界。只有这样,数字媒体艺术才能真正称得上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其发展历程和未来前景都离不开技术与艺术的有机融合,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在应用与发展这些新的数字媒体艺术形式的时候,一定要基于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并有机融合时展的脉搏,融入一些全新的实用可行的新的视觉技术,使得数字媒体艺术的界面变得更为人性化和情感化。同时,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数字媒体艺术将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发展非常迅猛的边缘学科,使得人们对于艺术表现的手段、形式和载体以及对于艺术表现的认识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此外,随着各种高科技手段的不断出现和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也应该努力借助于这些先进的手段来创新自己的内容,整合与提升各种人文资源,创造与开发新的市场需求,多方面提供现代文化产品,使传统的人文研究和文化事业向着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业方向发展,因为,数字媒体艺术创新的革命性变革,就是文化内容的创作在一种数字虚拟现实环境技术形态中获得完美的实现。

总的来说,数字媒体艺术应该是技术与传统艺术的有机结合,它已经在传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很好的拓展了艺术的表现力和表现空间,同时又是现代技术和高科技手段的必然产物。面对着数字媒体的增长和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快,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进步造成的媒体实用的方便性和多元化,使得创作者的身份不再局限于“专业艺术家”的唯一身份,数字科技不但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领域,更是当代艺术得重要载体。但是,数字媒体艺术并不是没有问题存在的,我们也要注重解决其在应用实践当中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其作为当今主要信息渠道的作用,满足人们对于数字媒体存储管理、、互动平台的交流互动需求,在努力挖掘数字媒体最大价值的基础之上,广泛应用于广电系统、政府企业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广告展示等领域。当前,我国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行业已经随着数字媒体产业和信息网络的发展而快速成长起来,但由于受到数字媒体承载网络的带宽大小、普及程度、融合程度的影响,我国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行业也因呈现出三个阶段特征。第一阶段,视音频等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主要应用于广电领域。第二阶段,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的多行业运用。第三阶段,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跨行业跨网络的大发展阶段。无论哪个阶段,我们都要努力开拓出数字媒体艺术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正进入数字媒体快速增长时期,其相关产业等都已蓄势待发,作为人类创意与科技相结合的数字内容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我们发展数字媒体产业对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调整改造我国产业结构、提升全民文化教育素质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可以把数字媒体艺术应用到各个领域,让它在各个领域发挥信息技术与艺术文化的光辉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心怡.朱琪颖.数字化时代的标志设计新趋向[J].包装工程,2008,(7):110.

[2]上海市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助推数字媒体产业“跨”越发展 .2009.22266.64.1318080/xxzx/maimain_coid=10&top_id=10&main_

atid=6801.

[3]谭有进.标志设计的新趋向[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7,(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