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纺织业特点及现状范文

纺织业特点及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纺织业特点及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纺织业特点及现状

第1篇:纺织业特点及现状范文

Abstract:As the largest textile exporter in the world, textile is an important traditional pillar industry of China. The persistent and steadygrowth of textile export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assurance of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balance of payments, stabilization of Renminbi exchange rate, solving unemployment and the consistent development of textile industry. In spite of great achievement made in textil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hange and its own defect of this industry, China meets great difficulties in textile and clothing export. After the abolition of textile quota system in 2005, the export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which had been limited for a long time, should have been developing soundly with this opportunity. However, as a matter of fact, major importing countries and regions of China's textile have carried out different kinds of restraints on its expor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advantage advice aim at the current foreign trade of textile on foundation of analyzin

g t

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textile trade in national economy.

Keywords: textile; foreign trade;green barriers

引言

纺织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纺织品服装一直是全国首位的出口商品,其进出口贸易的巨额顺差成为我国外汇收入和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我国的纺织业在世界市场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生产国和贸易国,我国是影响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一直困扰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配额问题将得到解决,纺织业被誉为是“受益最大的行业”。然而,取消纺织品及服装进口的配额限制,对我国纺织业的影响也是双面的。一方面,取消配额将会实现纺织品服装的自由贸易。多年来受被动配额困扰而不能大幅度增加出口的中国纺织服装业,将得以释放。另一方面,取消配额将会对我国纺织业的竞争形式产生极大的影响。以前的纺织品贸易是在配额庇护之下的“不公平”贸易,现行的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据配额划分的。我国对欧盟、美国等设限国家的纺织服装出口,也主要由配额决定。一旦取消配额限制,势必导致市场格局的变化。取消配额之后,纺织品市场实现了自由贸易,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发展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纺织品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纺织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具有解次人民穿衣和支援相关产业应用的社会效益,以及上缴国家税利和出口创汇的直接经济效益。它在国民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1、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的首要产业

2000年在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纺织、服装和化纤业的职工人数为800多万人,其工业增加值合计是1900亿元,固定资产4500亿元,这些指标在主要行业中名列前茅。2002年1至11月,纺织工业总产值9142.7亿元,同比增长15.22%,纺织品服装出口560.80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顺差430.12亿美元,占全国贸易顺差的158.05。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纺织产品质量的竞争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按每平方米销售价格,66个国家加权平均数是2.32美元,我国产品为3.04美元,比平均值高30%。从贸易方式和出口创汇积累资金的能力来看,纺织工业是出口创汇的首要产业,我国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

1.2、提高就业率

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业、服装业为我国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目前我国在纺织、服装、化纤行业工作的人员超过800万,随着入世对我国纺织业带来的发展契机,将会更多地吸收我国的劳动力。

1.3、纺织产业是高关联产业,对经济的拉动力大

纺织产业是高关联产业,产业联系程度高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重要。纺织工业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投入产出流量表中,纺织工业的总产出占13.396,每增加一个单位总产出,关联到国民经济各行业1.93个单位的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其中农业投入系数是0.24个单位,第二产业系数是1.43个单位,第三产业投入系数是0.26个单位。权威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1999年我国的人均纤维消费量仅为5.5公斤上下,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公斤左右,预计2005年后我国的人均纤维消费量可达6.6公斤,国内消费量从1999年的700万吨增加到860万吨,净增加160万吨的纤维消费量,纺织工业可以增加2000亿元的总产出,增加国内生产总值600亿元。可以带动国民经济各部门直接和间接投入3800亿元。按当前水平测算,可以增加国内生产总值近1个百分点,贡献相当可观。

1.4、纺织业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先导产业

工业化是一个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为起源的现代工业的发展过程,它伴随着资源配置结构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工业化使一些先行的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工业化也是落后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先导产业通常是能够较多地吸收先进技术,代表产业发展方向,为保持长期增长而需要超前发展,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纺织业拥有高关联型产业,产业链长,涉及部门、产业依存度高等先导产业特点,纺织业具有市场大,技术障碍小,投资少,收效快,积累资金多,可以吸收许多人就业等特点。纺织业具有较高的后向联系水平。这对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不发达国家来说,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不发达国家来说,在工业化初期,工业部门结构不完善,资金短缺、技术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经济发展水平缓慢。为加快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有意识地用后向联系程度高的产业部门优先发展的方式,造成人为的短缺,以刺激或带动与该部门后向联系较紧密的部门的梯次发展,从而加速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二、中国纺织品对外贸易状况

目前全球纺织服装业的贸易额约为每年3200亿美元,中国是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大国,加入WTO以来,其进出口贸易额约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额的1/4。纺织服装业历来是中国外贸出口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出口金额不仅占到出口总值的1/5,而且是我国外贸顺差的第一大来源。

表1 1994年~2004年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一览表

年份

/年

进出口

/亿美元 占全部货物贸

易的比重/%

出口

/亿美元 占全部货物贸易的比重/%

进口

/亿美元 占全部货物贸易的比重/%

同比增长/%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第2篇:纺织业特点及现状范文

关键词:出口竞争力;纺织业;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之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也进行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换以及商品、信息、资本、服务、技术、劳动力、知识等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

整个世界日益形成一个巨大的、统一的市场,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逐渐加深,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趋势,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格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呈现出非常突出的特征――国际化趋势,行业面临的环境更为严峻。在此背景下,世界产业结构在全球范围内调整和升级,正呈现出新的特征,而出口竞争力已构成了产业发展的主旋律。我们必须根据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调整浙江纺织业国际竞争战略,因地制宜发挥好浙江纺织业的出口竞争优势。

一、2009年我国纺织业出口状况

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出口纺织服装1,670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10.1%。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1,071亿美元,下降11%;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599亿美元,下降8.5%。其出口主要特点如下:1、月度出口值呈振荡上升态势,12月份当月出口值创年内新高;2、一般贸易出口占70%以上,加工贸易出口降幅较大;3、私营企业为出口主力,各类企业出口均有不同程度下降;4、主要出口至欧盟、美国和日本。

二、浙江纺织业基本状况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以及国家对纺织业扶持政策的累积效应正逐步显现,浙江纺织业出口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阶段,但纺织业依然面临以下问题:一是纺织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二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三是碳排放指标或成为欧美限制浙江纺织品出口的另一借口。

浙江、广东和江苏位居出口前三位,福建出口逆势增长。2009年浙江、广东和江苏分别出口纺织服装397.5亿美元、309.9亿美元和267.1亿美元,分别下降5.9%、10.2%和8.6%,上述三者合计占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值的58.4%。此外,上海、山东出口值也均超过百亿美元,福建出口逆势增长18.6%。(表1)

从指标体系的构成不难发现,综合评价方法必须能够处理多指标、多维度等诸多复杂问题,而主成分分析法以其科学降维、客观赋权的突出优点在多指标综合评价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主要对6个指标进行处理,选择2个公因子,以每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与该公因子得分乘积之和构建综合评价函数:

E1=(ai1Fi1+ai1Fi2/(ai1+ai2

数据来源:本文分析的数据来源于2008年广东、陕西、江苏、上海、浙江、全国6个不同地区(国家)的评价出口竞争力的6个指标值,如表2所示。(表2)

计算结果如下:本文采用SPSS17.0(中文版)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因子1和因子2对信息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80.492%,说明这两个因子已经比较充分说明了数据波动的原因。根据SPSS软件默认系统的提取原则,即提取的因子的特征值应大于1,在此提取公因子1和2代替6个原始变量,本文用Kaiser等量最大法进行正交旋转,得到如下因子负荷矩阵,见表4、表5。(表4、表5)

因子模型将变量表示成公共因子的线性组合,自然也可以将公共因子表示成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根据公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建立公因子得分模型:

F1=0.341×国际市场占有率+0.325×出口贡献率-0.115×NTB+0.088×RCA-0.024×出口增长优势指数+0.338×进出口额

F2=0.057×国际市场占有率+0.010×出口贡献率+0.430×NTB+0.352×RCk+0.449×出口增长优势指数-0.037×进出口额

由于每个公因子只反映了各个地区(国家)纺织业出口竞争力的某个特征,因此本文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因子总得分,(表6)即对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求和,得出如下计算公式:

F=(0.492×F1+0.312×F2)/0.80

三、提升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的对策

1、进一步发挥纺织业创新平台的作用,提升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加强对企业业主、管理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的教育培训,继续完善产业升级服务平台及其支柱体系的建设,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建设现代生产体系,提升纺织企业的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2、加大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纺织业的工业废水污染物种类构成复杂,处理难度较大,单独处理成本很高。因此,应进一步加快浙江纺织产业基地建设,把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贯穿于产业升级的始终,推动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的提高。

第3篇:纺织业特点及现状范文

摘 要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融资顺序逆转,外源融资比例不平衡,资产负债率偏低,股权高度集中的资本结构现状。本论文立意于对我国纺织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的分析,虽然只是对其资本结构存在问题的初探,但其对于今后明晰化的纺织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最优化管理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资产负债率 债券融资比例 公司治理

纺织行业是我国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来,纺织行业经济增长较快,并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但是一方面其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大多保持较低的资产负债率;另一方面有着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甚至有些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接近于零,仍然渴望通过发行股票来融资。这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相违,也与西方国家的资本结构存在着差异。

一、我国纺织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负债率偏低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之一,其基本原理就是在保证公司财务稳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为股东谋求收益最大化,企业举债可以进行合理的避税,这样可以使每股税后利润增加。

而我国上市公司一般在上市之初就通过资产剥离,降低了资产负债率。我国纺织、服装和皮毛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在50%以下的公司,1998年有27家,所占的比例为79.14%,1999年有33家,所占的比例为73.34%,2000年有36家,所占的比例为75%, 2001年有39家,所占比例为71.69%;而资产负债率在50%以上的,1998年有7家,所占的比例仅为20.59%,1999年有12家,所占的比例仅为26.66%,2000年有12家,所占的比例为25%,2001年有15家,所占的比例为28.31%。从总体上看资产负债率偏低,1998年平均为44.42%,1999年平均为44.31%,2000年平均为41.47%,2001年平均为41.06% 。从表1可以看出,纺织业上市公司从2005到2008年资产负债率在逐步提高。

(二)强烈偏好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比例严重偏低

从现有融资环境来看,我国上市公司长期资本来源有利润留存,长期负债以及股权融资三种渠道。通过对历年交易所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分析,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内部融资比例甚少,而外部融资的比重占绝对优势。

二、我国纺织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资本市场的发展结构失衡,融资工具缺乏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极为不平衡。在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迅速发展和规模急剧扩张的同时,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甚至徘徊不前。一方面,由于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一直实行多头审批制,制约债券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债券发行金额一般较大,必然承担较大的筹资风险,而纺织行业属于成熟型行业,投资机会不太多,并且盈利能力一直都不太理想,所以即使上市公司具备了资格,也不轻易发行债券融资。

(二)经济政策导向的偏倚

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当中,国家一直花大力气出台相关政策誓要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从上到下,谈债色变。因此,公司一旦上市,就有严重的配股偏好。在1997年以前,任何上市公司都可以进行配股,并且配股比例不受限制。直到 1997年才出台了有关政策对配股行为进行了限制。而且,在社会的舆论导向上,不探究行业、时期和公司的具体情况,存在着对负债率低的公司大肆宣扬,而对负债率较高公司避之不及的现象。

三、优化我国纺织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建议

1.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提高债券融资比例。通过发展企业债务融资,可改变“重股轻债”的状况,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和完善债券市场:改善对企业债券市场的宏观管理,规范债券市场参与者行为;大力发展企业债券流通市场;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等。

2.加强公司治理。建立良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己经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的不断健全,要求上市公司规范自己的融资行为,保证市场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这就使得我们有必要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进行优化,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公司治理: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提高董事决策的独立性;提高高管持股比例等。

四、结论

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许多经济学家形象地比喻为人体的“血液”与“躯体”的关系。资本结构的选择对于一个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和企业的市场价值,而且与企业的治理结构密切相关,不同的资本结构影响着企业的治理效率。纺织行业是我国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通过对我国纺织业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现状、特点进行分析后发现其资本结构存在资产负债率偏低而流动资产比率偏高,股权过度集中和强烈偏好股权融资等方面的问题。指出其存在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失衡、融资工具缺乏,经济政策导向的偏移、股权融资的特殊和股权结构的成本低。通过对上述问题和原因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了优化我国纺织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若干意见。

参考文献:

[1]徐雪霞,马玉超.我国纺织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及对策分析.山东纺织科技.2003(6).

第4篇:纺织业特点及现状范文

关键词:规模经济;外部性;产业集群;纺织产业

纺织业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传统理论认为我国纺织产业竞争力主要来源于资源和劳动力充裕等要素禀赋。然而,从国际纺织业竞争格局看,随着人民币升值和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我国纺织品生产的资源优势不断被蚕食,但产业整体仍然保持了明显的国际比较优势;从国内纺织业竞争格局看,虽然中西部地区更具有发展纺织业的要素禀赋,但资源和劳动力相对缺乏的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东部地区的纺织业竞争力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国内外纺织业发展实践表明,虽然要素禀赋仍是形成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但基于外部规模经济的产业集群已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新的重要因素,产业集聚对产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日渐显现。

一、产业集聚正在成为我国纺织产业新的发展模式

纺织产业既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产业之一,其净创汇额多年来一直雄居榜首,显示出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同时也是市场竞争高度激烈的传统产业,产业平均利润率却保持在较低水平。作为技术、工艺相对比较成熟的传统产业,纺织业进入门槛低,成为国内众多地区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首选产业,从而导致纺织产业内企业数量众多,呈现出产业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的发展态势。

从生产特点看,纺织产业属于自由定位型产业。自由定位型产业一般位于能使其生产成本最小化的地区,如劳动力和原料充裕的地区。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纺织产业大都分布在老工业基地和原料产地,纺织生产基地以内陆居多。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纺织业布局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内地纺织企业特别是国有纺织企业普遍陷入困境,而以外商投资和出口导向为主的纺织企业在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兴起,在纺织业产能整体增长的同时,完成了产业布局结构的调整。2001年以来,年销售额超千亿的省份有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四省,这些地区纺织品销售额不仅占居了全国当年纺织品销售额的绝大部分,而且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趋势。

对比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差别,比较明显的是,东部地区纺织业呈现出集群化发展趋势,而中西部地区纺织业总体上呈现孤立和分散态势。自2002年以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分别于2002年12月、2004年1月、2004年12月、2006年5月命名了四批共16个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和80个中国纺织产业特色城(镇),其中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四省占居了其中的87.5%和88.75% (见表1 ),这些产业集群代表了中国纺织产业最具竞争力的地域分布。

从国内纺织产业区域分布看,最具竞争力的仍然位于东部沿海地区,这些纺织大省和强省在资源和劳动力方面相比中西部地区显然处于劣势,甚至像江、浙这些“不毛之地”、“不棉之地”均发展成为纺织大省,充分说明纺织产业竞争力已不完全源自于资源禀赋。

值得关注的是,东部地区纺织业的产业集聚现象恰恰是中西部地区纺织业所欠缺的,正是由于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提升了东部地区纺织业的竞争优势。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源禀赋对产业竞争优势的支撑作用逐渐弱化,规模经济的作用显著增强,产业集聚正在成为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的新的源动力。

二、产业集群优势的形成机理

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规模经济所形成的低成本优势。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前者是指当企业的产出规模提高时,企业的单位产出平均成本下降;后者是指当整个产业的产出规模扩大时,各个企业的单位产出平均成本下降。由于纺织业各子行业均缺乏明显的内部规模经济性,单一企业规模与生产成本相关性不显著,大企业不具有成本优势。然而,众多企业在特定空间集聚却能带来显著的成本优势,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来自于外部规模经济。

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带来该区域内各个企业的单位产出平均成本降低,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产业聚集可以使该区域的企业享受到高效率、集中化和专业化的服务。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企业的集中,基础设施更加配套和完善,从而达到产业规模的经济效益。产业集聚可以导致劳动力资源的共享,专业人才的集中,专业服务的集中以及专业生产供应和商品采购的集中。产业集聚还可使行业内部专业化分工更加细化,该区域内企业可以集中精力在主导产业上做精做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第二,产业集聚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竞争的压力,使得企业不得不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产业集聚可以导致劳动力资源的共享,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具有高度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为企业更加灵活地选择和使用劳动力提供良好的平台。

第三,产业集聚易于传递新的信息,有利于知识积累。产业集聚区不仅是生产中心,也是信息中心和技术中心。产业集聚可以产生“洼地效应”,提升知名度,扩大区域内企业影响。

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可以用图1来表述,说明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原因。

图1中,ACa表示东部地区纺织品生产的单位产出成本,ACb表示具有资源禀赋的中西部地区纺织品生产的单位产出成本。在外部规模经济作用下,两个区域的单位产出成本曲线ACa和ACb都向右下方倾斜。而在任何给定的产出规模下,ACb总是位于ACa之下,表明具有资源禀赋的地区更具有纺织品生产的成本优势。但是,由于东部地区纺织生产的集群化,由产业集聚而形成的总产出规模达到Q1水平,单位产出成本为AC1,而中西部地区纺织生产呈分散状态,产出规模在Q2水平,单位产出成本为AC2。AC2>AC1,说明具有资源禀赋的地区尽管存在潜在的成本优势,但由于产业集聚程度低,难以分享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反而使东部地区的纺织产业借助外部规模经济获得竞争优势地位,并且这种优势会如同滚雪球一般自我积累和自我强化,形成持久性优势。

三、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特征

考察浙、粤、苏、鲁等纺织大省的产业发展,除了在企业数量、销售收入等方面超过其它省份外,最明显的就是在产业空间布局上具有很高的集中度,表现出以某一、两种纺织产品为主的产业集群现象。如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的丝绸产业集群、浙江省嵊州市的领带产业集群、浙江省诸暨市大唐镇的袜业集群、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和羊毛衫产业集群、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谷饶镇的针织内衣产业集群等。

实际上,中西部有些地区的纺织品生产也有较大的规模,但大都没有显现出产业集群效应。因此,片面追求规模并不能形成集聚优势。纺织产业集群是规模化与专业化的结合,专业化是纺织产业集群之魂。离开了专业化的实质,一味地贪大求多,企业间缺少有机联系,则难以产生集群效应。

纺织产业集群是纺织产业内相互关联的纺织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教育、科研、行业管理等组织在一定空间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纺织产业群体。基于纺织产业的高度市场化和传统产业属性,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呈现出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不同的特点:第一,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是由集群内生力量激发的,是大量企业在特定环境下依托当地产业特点和地方传统优势,在特定空间逐渐集聚自发形成的,集群内企业间存在强大的内聚力;第二,产业集群主要由大量的不同经济成份的中小企业组成,集合了中小企业的灵活和大企业规模效益的优势;第三,产业集群内企业专业化程度高,分工协作关系密切,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状况,通过分工大大降低各环节的成本,实现小企业大规模;第四,产业集群在细分市场上具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甚至达到了垄断或相对垄断的程度。

四、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对产业梯度转移的影响

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突破了我们传统的惯性思维,走出了一条利用外部规模经济跨越要素禀赋束缚的经济发展之路。资源禀赋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之所以降低,主要是由于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大大增强,生产要素的移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要素禀赋的作用,凸显了规模经济的效应,产业集聚提升了纺织产业竞争力。

基于外部规模经济的纺织产业集群在确立竞争优势的同时,也会带来专业分工模式的固定化与可能的效率损失。从图1可以看出,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专业化分工模式可能会导致东部地区纺织产业固定在这种既定的甚至是不合理的分工模式之中,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当东部地区纺织企业通过产业集聚获得竞争优势时,强烈的外部规模经济会巩固已有的分工模式。即使当其它地区已经具备了更低成本优势时,这些地区仍会为维护其优势地位而人为控制成本,造成经济效率和经济福利的损失。

事实也是如此,在纺织业持续增长的背后,东部地区已渐渐感觉到了危机: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的土地价格迅速攀升,劳动力成本逐渐攀高,劳动密集度高且附加值较低的纺织品生产开始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二是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实力、完善的市场网络、品牌及资金优势,继续主导着高附加值的纺织品市场,基于外部规模经济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面临挑战。

虽然规模经济性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使东部地区纺织业保持较强的动态竞争力,但过度依赖低成本竞争必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因此,要实现我国纺织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认真审视产业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重新思考竞争定位,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东部地区纺织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能力,实现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通过产业梯度转移和资源整合形成更为合理的产业布局与产业分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区位优势,继续保持产业的比较优势地位。

随着东部地区资源约束力逐步增强,纺织产业梯度转移的驱动力也将不断加大。同时,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各种基础设施日渐完善,许多地区不仅资源充裕,而且是老纺织产业基地,具有纺织产业发展基础和历史积淀。我国纺织产业梯度转移的时机已经成熟,中西部地区纺织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产业梯度转移是大势所趋,但也不会一蹴而就。纺织产业是高度市场化的产业,产业梯度转移是市场自发调整的过程,调整的速度、方向、力度既取决于东部地区资源环境变化与产业升级状况,也取决于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环境的改善和优化。虽然资源优势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础条件,但仅仅依托资源优势却不一定吸引产业转移,甚至会削弱竞争优势。我国纺织业的国际比较优势不仅表现为产品价格具有竞争力,供货及时、种类齐全、服务到位更为关键,而后者更多的来源于产业集聚。纺织产业内中小企业众多的特点奠定了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中西部地区纺织产业发展可借鉴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发展经验,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形成区域性特色产品产业集群,要素禀赋与规模经济双轮驱动,提升我国纺织产业持续发展能力和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多米尼克·萨尔瓦多主编,朱宝宪等译.国际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迈克尔·波特主编, 李明轩等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Argote L., Epple D.. Learning Curves in Manufacturing[J]. Science, 1990,10:920-924.

[4]Tracey P.. Alliances, networks and competitive strategy: Rethinking clusters of innovation [J].Growth and Change, 2003,34:1-16.

[5]潘百翔.产业集群与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基于浙江省五地市的实证[J].浙江学刊,2009(04)

第5篇:纺织业特点及现状范文

【关键词】产业梯度转移;产业集群;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转移;产业配套能力

一、理论与政策回顾

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这一理论后来被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国家或地区之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产品的创新能力的高低不同,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经济区域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高梯度和低梯度地区。一般用区域单位内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计量梯度,即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被称为高梯度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被称为低梯度地区。一般来说,新产品和新技术在高梯度地区产生,随着技术的成熟,技术不再成为决定性因素,取而代之的是成本因素。此时,低梯度地区的丰富原材料、廉价劳动力、便宜地租等因素将导致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从高梯度地区转移至低梯度地区,于是会出现产业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的转移。高梯度地区则可以继续发展新产业,产业不断升级,从宏观上形成一种产业不断扩散推移的现象。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实施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是其理论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社会发展基础差异较大,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存在着经济梯度就会出现产业的转移。政府希望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东部产业将逐步转移到中西部,甚至是按梯级顺序先转移至中部,再转移至西部,达到缩小地区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的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尤其是1993年,我国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出现了拐点,拐点出现的时间比人们预期的要早(孙超平、李姚矿,2007)。在1993年以前,我国基本上处于工业化阶段;自1993年以后,我国东部和东北地区己经开始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按照梯度转移理论,拐点的出现意味着将出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现象。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最低,随着东部地区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该产业将最早在东部失去比较优势,可以设想,东部将首先转移出劳动密集型产业。然而,尽管沿海地区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时至今日,我们尚未观察到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大规模转移的趋势。

尽管2000年初起中央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出台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到中西部投资办厂,然而几年来的现实表明,这些政策的绩效甚微,预期的大规模产业区域转移并没有发生。反向思考,如果产业转移能如梯度转移理论所展示的那样自然的发生,则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将会自动缩小,也就没有必要提出“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战略了。从产值上看,虽然东、中、西部在制造业上的产值都有增长,但东部增长明显比中西部快得多。就连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纺织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同样集中在东部发达省份,如广东、浙江等。本文选取了纺织业这个较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进行比较。

从图1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东部地区纺织业总产值上升很快,这种高速发展的态势和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开发的战略相当吻合,而西部几乎在原地徘徊。2009年,西部纺织业总产值不足1300亿元,而东部已超过20000亿元;1987年,西部纺织业总产值为159.38亿元,东部为939.31亿元。绝对的差距是在逐年拉大,而不是缩小。中部地区相对发展势头良好,2006至2009年,中部地区纺织工业产值年均增加率均在18%左右,但因基数小,和东部地区的差距依然在不断拉大。希望这种发展速度能继续保持,成为吸引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的动因之一。中部地区的发展相当不平均,纺织业主要集中在河南和湖北两省,山西则极少。

2000年以前,东部纺织业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一直没有超过80%,之后一直到2009年,这一比例都没有低于过80%。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西部地区纺织业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却在1997年之后呈缓慢下滑的趋势。纺织业不仅没有大规模的从东部沿海转移至中西部,甚至呈现出逆向转移的势态。

以上对于总产值和相对比重的数据分析,显然不支持东部地区纺织工业已经开始大规模转移至中西部地区,相反,东部地区的纺织业不仅没有出现衰退的迹象,反而在相对地位和绝对地位上都有所提高。

三、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产业集群是指由一群具有产业关联性的企业,以及为其服务的相关机构聚集某地,共同构成的群体。

(一)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1.区域分布。产业集群现象首先出现在经济开放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随着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也有所发展,但是发展相对落后。

2.省市分布。目前我国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辽宁等省份,这几个省的产业集群数量占到了全国总数的很大比重。以制造业为例,2008年,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数量比例约为79:12:9。

3.不同行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例如: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东部地区。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上海、重庆、吉林、广东、浙江、湖南、山东等地区。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江苏、广东、上海、天津、北京、浙江等地区。

(二)东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1.历史基础。东南沿海地区相对靠近国际大市场,同时这些地区也率先进行改革开放,在市场化改革中先行一步。此外,东南沿海地区海外华人资本进入较多,这也有助于产业集群在这些区域的发展。

2.思想观念。东部地区市场经济观念、竞争观念强,同时大量外资外企的进入,也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中西部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市场经济观念、竞争意识相对较弱。

3.区位交通条件。东部地区的铁路和公路密集网将近是西部地区的5倍;东部地区的内河道密度分别是中部地区的2倍多,西部地区的10倍多。

四、运用产业集群战略增加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产业转移的缓慢已经影响到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如何增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以促进产业转移,变得尤为重要。

(一)各级政府的有效介入和推动

政府应参与基础设施整合和建设、区域利益协调机制统一、要素市场扶持、引导技术改造、制定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优惠政策等,鼓励以优势企业、大型企业为龙头,组建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地区企业优势互补。

(二)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集群

鉴于产业集群自身的特点和国内近乎自由的劳动力流动,发达地区不需要进行产业转移就可以享受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为克服这一局限,适应资本向产业集群方向转移的新趋势,中西部有必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制订产业集群发展策略。如能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雏形,则外部企业将会被资源优势和集群的竞争优势所吸引而出现转移。

(三)优化产业配套条件,实施集群转移模式

随着交通信息条件和市场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外来投资者选择投资地点时越来越看重产业配套的条件。因此,想要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必须优化产业配套条件。可将东部地区的某产业集群整体引进,或先将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吸引进来,然后吸引其他企业进驻。这需要当地政府在招商引资中要有所侧重,加强形式的分析和判断。

参考文献:

[1]徐从才,等.产业转移与产业创新[J].经济学动态,2004(03):23-25.

[2]孙超平,李姚矿,等.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拐点出现时间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2):1670-1673.

[3]罗浩.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与产业区域粘性[J].中国工业经济,2003(4):59-63.

[4]傅鸿源,陈煌红,叶贵.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产业梯度转移的影响探析[J].经济经纬,2008(5):104-105.

[5]钱平凡.产业集群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式[R].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3:125.

[6]倪鹏飞.城市竞争力报告No.3[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

[7]吴利学,魏后凯,刘长会.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征[J].经济研究参考,2009,(15):2-15.

第6篇:纺织业特点及现状范文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整理于国家统计局1996—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表1是自变量出口规模Export、企业盈利能力Profit、企业规模Y、全要素生产率TFP。

(二)模型的建立根据前人研究、纺织业的特点以及数据获取难易程度,本文构建模型如下:假设纺织业某出口企业i的生产率为tfpi,出口为exi,企业盈利水平为proi,企业规模为yi,那么该企业i的生产率等式设定其中,TFP为行业生产率,用近似全要素生产率法计算得出;EX为纺织业的出口水平,用当年该行业出口总金额表示;PRO为纺织业的盈利水平,用当年该行业的利润总额表示;Y代表该行业总体规模,用纺织业在当年的工业总产值表示,η为误差项,α、β、γ分别为EX,PRO,Y的待估参数,反映三者分别对行业生产率TFP的影响。

二、实证检验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要分析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因果关系及建立VAR模型,首先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只有通过了平稳性检验的变量,在同阶平稳的条件下,才能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因此,本文首先应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变量以及他们的差分序列作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整理之后见表2,其中临界值以10%的为例,二阶差分在1%~10%显著水平下都是稳定的,也说明LNTFP和LNEX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二)OLS回归结果分析

第7篇:纺织业特点及现状范文

关键词:纺织业;技术创新;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032-03

多年来,纺织业一直作为广东经济的一大支柱,纺织设备与技术的引进一直作为缩小与工业化国家技术水平差距的有效措施。纵观广东省纺织业的发展,许多企业在“引进、吸收、创新”发展模式上往往忽略了创新的过程,陷入“落后―引进―简单模仿―又落后―再引进―再落后”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之中。引进技术能否持续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不仅取决于选择适用性的先进性技术,还取决于引进的技术能否得到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其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服务创新、组织创新。评价体系分为投入能力指标、研究开发能力指标、生产能力指标、营销能力指标、管理能力指标和综合性指标。各项创新内容的基本特征都很相似,即都具有新颖性、创造性、高投入性、高风险性、高收益性、周期性和大协调性。企业通过循环的技术创新过程,实现新的投入组合,使自身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发展。通过众多企业的模仿,可实现纺织业“引进―吸收―创新―扩散”的集群效应。

常见的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可归纳如下:

一、一体化技术创新模式

一体化技术创新模式可概括为,从技术创新所固有的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本质出发,将技术开发和市场反馈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在创新全过程中,以创新主体内部信息交流为主要手段(而不是强制性命令和僵固化分工),不断增进创新各类人员,特别是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人员和销售人员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从而保证创新整体行为取得最佳实现效应。

技术创新的成功实现是企业内科研、生产和销售部门都充分参与的过程。创新主体整体行为功能是各类人员行为功能的积关系而不是和关系,任一类人员功能弱化都会带来整个创新的失败。因此,消除各部门孤立性,减少从R&D―规模生产―市场实现道路上的组织障碍极为重要,只有采用图1中图b循环型而不是图a下属型的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实现各类人员间的充分信息交流和有效的组织协调。

据统计,在美国,产品创新的市场成功率大大低于产品的技术成功率,而在收不到应有实现效益的创新项目中,约40%以上其最大的损失正是发生在由R&D成果向生产销售的转换环节上。类似情况在其他国家也不同程度存在。为改变这一状况,许多企业在推进创新一体化上探索出一些成功经验,主要有: (1)重新认识和树立销售人员功能形象; (2)强化“销售带动开发方式”;(3)从组织结合方式的高度来寻求R&D与销售部门间的有效协调;(4)跨职能培训,如英国H-Packard公司实行有计划地将技术在R&D和生产部门间定期互换制度。

南方技术创新中心发展模式是一体化创新模式典范。该公司2000年被定为广东省纺织面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集纺织产品展示、纺织产品技术开发、花样设计、网络信息化服务、法律中介、知识产权保护、商务会议等多功能一体的综合服务。公司能采用销售人员直接参与创新的功能的思路,将技术开发和市场反馈放在同等重要地位,依靠雄厚技术基础,采用企业创新协调机制(如图2),一直成为广东纺织面料开发的前沿阵地。

二、抢先占位技术创新模式

抢先占位技术创新模式可概括为,根据创新的不对称性竞争原理,利用或寻求在信息、技术和其他方面的优先条件,凭借创新行为的超前性,首次成功满足和诱导需求,迅速取得创新竞争的优先条件,凭借创新行为的超前性,首次成功满足和诱导需求,迅速取得创新竞争的领先优势。即做“抢先打开窗户的人。”

实现抢先占位创新的“第一次”,要求企业具有创新行为超前性,其主要分为信息和知识获取超前、决策与实施超前和市场开发实现超前三方面,各方面既有独特性又具有互补性。如实力和水平较低企业依靠第一方面赢得抢先优势,而实力水平较强企业可凭借两方面优势弥补某些延缓性失误。这三方面均有许多成功的范例。如弱小的ROLM公司超前接受电话与计算机技术聚合知识,结果在计算机式电话交换机上占有一席之地。美国Pfizer小公司和波音公司抢先动手生产出实用产品,而把构思发明青霉素和喷气式飞机的英国人远远抛在后面。再如,日本在纺织方面研究起步较晚,但在纺织新材料、纺织装备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遥遥领先其他各国。

领先创新在超额利润、成本价格、技术垄断和企业信誉形象多方面具有后来者一般难以超越的优势。许多成功企业的实践证实,企业间竞争最终取决于创新上的竞争,而创新竞争的焦点是时间抢先上的竞争,最终,时间抢先的主要目的和效应集中反映在“第一次”上。美国知名学者德鲁克在《企业家与创新》一书中按照可靠性和可预测性程度,将“意想不到”排在创新各种来源之首,因为只有“意想不到”才能产生“第一次”的效应。杜邦公司首次开发出尼龙并引入市场,引起纺织业的震动,再如竹纤维、玉米纤维、改性涤纶等新原料的开发、创新,也使更多企业申请专利加入纺织新原料开发、应用的创新实践中来。

三、滚动积累技术创新模式

滚动积累技术创新模式可概括为,突出技术创新一致性特性要求,寻求企业优势与市场机会的耦合,依靠创新学习和资源积累,在较低基点上,逐步实现创新水平和层次递增的连续性发展。

技术创新总有风险,但风险程度则与创新选择类型密切相关。仅从需求角度看,以现有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的创新,是被动性创新,其目的是满足或适应需求;而以知识技术更新发展为导向的创新,是主动性创新,其目的是创造或更新需求。显然,两者对企业状态的要求是不同的,一般地说,前者对企业条件和创新机会的约束有更大的宽容性,使起点较低企业能够有效回避较大创新失败,随着学习经验和经济实力积累,逐步走向创新良性循环。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可采用内在机能及其相应的运转方式所构成的有机系统,由主体机制(技术创新者)、动力机制(市场需求)等子系统组成,可概括为“轮式模型” ,同时采用滚动积累创新,作为扩展创新效益和承受高风险创新的准备基础。

滚动积累创新模式有三个特点,一是市场需求拉动效应,市场显性需求及其变化机会是创新的主要来源。二是规模小、方向窄,力求寻求企业现有优势同更多市场机会的结合,当这种结合得不到满足时,常常借助于外力特别是外部技术力量的帮助。三是短期经济收益和长期学习效益相结合,整个创新呈现明显的连续递进发展特征。

许多成功企业在腾飞初期都经历过滚动积累技术创新阶段,如广东的张槎、西樵两镇上的许多中小纺织针织企业,由于早期资金缺乏,开始时只购买二手设备,以较低成本来增加利润,完成早期的资金积累过程。随后逐步发展壮大,走出滚动积累创新的“五步曲”,即(1)主要依靠自己力量,以较小投资较低价位,确立了需求量较大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2)逐步扩大规模,引进新设备与技术,以性能领先的新产品抢占纺织品市场。(3)在技术上向国际水平靠拢,创新自己的研发中心,或与研发机构合作,推出工艺独特的新型产品,从市场渗透到市场开辟。(4) 将新技术成果扩展到其他市场,扩大经济效应。(5)再上技术等级和扩大产品系列并举,综合开发多种纺织新设备、新产品。这“五步曲”使企业能从低起点开始,逐步取得竞争优势而稳步发展。

四、外向推动技术创新模式

外向推动技术创新模式可概括为,以高层次高水平上的技术推动为主要特征,在消化吸收和模仿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多种形式的再创新,使企业成功实现外向型发展或其他根本性突破。

外向推动技术创新有如下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创新的技术起点高,不论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采用国际标准设计生产,还是开发新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同国内水平相比,其创新活动所表现出的技术水平递增都具有较大飞跃。二是其具有强烈的技术推动倾向,从创新实现看,其表现为国内市场上的“第一次”效应(替代进口和创造新需求)和国际市场上的渗透打入,显性需求拉动不是决定作用因素,其主导形式是新技术新知识直接推动创新开发。三是创新的投入产出与国际市场(技术市场和产品市场)紧密联系,创新作用效应不再局限在项目本身,而反映为对企业发展的全面重大推进。

对于发展中国家一般企业,要达到技术推动型创新下的完全外向型生产经营,还需相当长时期。但实践证明,只要企业成功地引入和实施部分外向推动技术创新,如创造性模仿某项国际先进技术、采用国际标准设计生产、部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等,就能从多方面促进企业加速改变原有观念和行为方式,获得全新性变化。我国有不少的大中型企业自觉借鉴采用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坚持在高技术水平层次上进行技术创新。如高明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积极开发高档新型面料领域,如高档欧洲手感面料、高档纳米拒水拒油面料、高档免烫整理面料等,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再如,广东丰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组建成立了“顺德纺织机械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并着手创建“广东纺织机械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该中心依托公司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研发力量,并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基础设施条件,开展高档高速剑杆织机和喷气织机的技术升级和研究开发工作,重点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开发和在纺织机械上的应用。

经验证明,外向推动技术创新是我国企业,特别是国内高水平企业和国内“拥挤”行业企业谋求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应当认识到,外向推动技术创新模式有更广泛的涵义,其不仅仅局限在以产品直接出口为特征的外向型发展,而且还包含以追求国际技术水平为特征的成功替代进口和创造新需求等其他根本性变革。引入和采用国外技术标准、进行来图加工、联合设计、联合生产和联合销售等多方面循环渐进的合作,是外向推动技术创新整个发展过程的起步与转折阶段,是我国企业在相对较低起点上获得技术创新较大发展的可行之路,同时又是尽可能减小风险损失(特别是国际市场竞争风险)的有效方法。

五、组合开发技术创新模式

组合开发技术创新模式可概括为,在原有技术改进提高的基础上,在企业内部或跨企业、跨行业运用多种知识、技术和方法间的有效渗透和融合,创造出新的生产技术和全新产品,成功地获得根本性创新的重大实现效应。

目前广东纺织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主要模式:(1)依托一批大型骨干企业 ,建立技术开发机构;(2)政府支持或企业集资建立工程技术开发中心; (3)行业协会、地方政府支持,共同组建的创新中心;(4)由学校、科研机构承办的创新中心,如西樵纺织产业基地创新平台中有广州美术学院教学基地、东华大学博士后站,并与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 )已全面开展产、学、研联合,产学研一体化成果每年有 300多项 。四种模式形成由企业、政府、学校等二元或多元组合的开发技术创新主体。如由政府、企业、学校参与“广东省纺织服装开平基地技术创新中心”的组建,推动开平市纺织服装产业的科技进步,促进产、学、研结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工艺、装备、测试标准及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薄弱环节,提高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通过信息服务、技术研究、产品设计以及企业策划推广、培训等方式加大技术革新。

鉴于组合开发技术创新的以下主要特点和我国实际情况,其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1)与专项技术突破的创新相比,组合创新的主要手段是现有成熟或适用技术改进上的多种技术融合应用,其创新的技术起点和难度相对较低,投入少,风险小,周期短,经济效益高。(2)创新范围广,机会多,即蕴含着新生产技术领域的开拓,又更有利于开发实现更多全新产品满足需求和诱导需求。(3)从技术的相互渗透交叉点上寻求新的技术变革经济效应,是专项技术创造性模仿的高层次形式,具有独特的创新竞争优势。(4)推动企业内部生产要素和社会生产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企业现有技术优势和潜力,促进技术创新的社会联合。

六、模式应用

就当前我国纺织企业实际而言,可用于创新的资源有限,多数企业并不具备率先创新的技术能力。因此,除少数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可以率先创新之外,多数企业可以先走模仿创新的战略,通过模仿创新,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同时也可在模仿创新中加快本企业的技术能力积累,再追逐率先创新。中小企业多采用“滚动积累技术创新模式”。

在现阶段,还可组织实施合作创新战略,基于共同的利益,从开拓和占领同一市场出发 组织合作创新。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可采取国内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亦可实行跨国产学研或企业间合作的方式。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实行零起点合作研究和合作开发市场,才能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换的步伐,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已有许多规模大的现代纺织企业采用“组合开发技术创新模式”。

七、结论

在实际中,这些模式并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每一模式也不是简单地包纳一类技术创新,但这并不妨碍从经验方法上对其进行抽象总结。各类企业可根据企业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引进、吸收、创新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黄明朗.纺织服装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分析[J]. 经济论坛,2008,(5):49-51.

[2] 冯德连.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判断与模型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0,(12):78-82.

[3] 陈金怡,何新闻.广东纺织服装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2008,(11):42-43.

Research on the textile indu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l in Guangdong province

TANG Qin,WU Zuo-ji

(Guangdong textile vocation technology college,Fuoshan 528041,China)

第8篇:纺织业特点及现状范文

[关键词]贸易壁垒 纺织业

纺织工业是中国出口创汇支柱性产业,也是外向依存度很高的行业。中国加入WTO后,纺织业将是受惠最大的产业之一,服装行业也将受益匪浅。然而,实际的情况却远非如此。日前,江苏某集团出口德国的一批针织品被中间商处以16万美元的罚款,而另外一家公司出口欧盟的30万件夹克被迫回销,理由都是因为这些服装没有达到生态纺织品标准。这些案例提醒国内服装业,加入世贸组织后,服装产品进入其他WTO成员国的配额、关税等贸易壁垒虽然将逐步取消,但也要看到。中国服装要进入发达国家,面前还横着一道“绿色贸易壁垒”。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及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发达国家为保护环境和保障人身安全,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不符合其生态环保标准的国外产品进口。自奥地利1990年率先制定了环保纺织品标准后,经济发达国家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绿色标准”。近年来,质量技术壁垒已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主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特别是随着人们对生态和环境问题关注程度的加深。

绿色贸易壁垒作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贸易壁垒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际贸易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态纺织品及其消费将主导国际纺织品贸易的新潮流。发达国家有关法令规定。销售和进口纺织品需通过有害物质检测,这给纺织品输出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在纺织品服装领域,主要存在着两类技术壁垒:一类是针对纺织品服装从设计生产到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所设置的壁垒;另一类壁垒则是由于产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影响所引发的,如生态纺织品的生产。有些经济发达国家专门立法,规定进入本国市场的纺织品服装必须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安全认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产品对环境无害”的概念已成为指导生产和消费的主流趋势。由于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绿色消费的普及,使这种技术标准和环境贸易政策在名义上更具合理性,形式上更具合法性。

二、我国服装行业进出口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纺织行业是最早实行开放的领域之一,目前已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的配置完全由市场决定,政府没有任何形式的干预。中国政府也正在致力于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就中国庞大的纺织服装企业而言,在环保建设方面存在的差距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首先中国纺织品服装企业面对席卷世界的绿色消费浪潮缺乏敏锐性,对于生态纺织品的标准和概念还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还没有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环保法规和标准不完善。目前中国的纺织品检测标准与国外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对产品有害物质的检测还没有形成规定。

第三,是环保技术和措施不健全。现在中国纺织品从原料到制成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及废弃物的处理,没有考虑对周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印染行业的设备和技术落后,导致环境污染更为严重。

三、绿色壁垒带给中国纺织业影响的对策分析

面对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领域不断出现和增多的绿色贸易壁垒,中国的纺织品生产企业和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抓住机遇,巩固和提高中国作为全球纺织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的地位。要从以前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自身建设

(1)转变观念,理性认识。大多数国家施行贸易标准及其相关制度,仍然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健康的良好愿望。利用这些国际规范条件派生出来的不合理的国别环境标准以及以此为依据设置的贸易障碍才构成绿色贸易壁垒。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要冲破绿色壁垒,首先必须顺应这股绿色潮流。我们反对的是滥用绿色贸易壁垒的不正当行为。我们应当及时转变观念,重新审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制定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加速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2)熟悉规则,积累经验。加强学习WTO文献资料,了解WTO的有关规则和国际贸易形势与特点重视绿色技术壁垒对相关产品出口的冲击和危害,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增强企业应对技术壁垒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善于学习国内外出口贸易经验,面对形形技术壁垒的阻障,提高企业辩识和应变的能力。

2.利用外部力量

(1)企业合作,绿色基地。尤其是纺织产品的加工企业和传统工艺产品生产企业,相关企业联手合作,建立绿色产业基地,更能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

(2)借助政府,寻求支持。首先,企业在绿色产品的重大技术创新和出口经营活动中出现资金困难时,应向政府提出资金和技术支持。争取获得政府的税收优惠和环保补贴,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其次。应根据供应链理论,要求政府制定较为严格的原材料、半成品进口技术和环境标准,从而提升企业产品的整体环境技术水平。

目前中国发展生态纺织品的当务之急是加强生产企业的环保意识,尽快完善相关的环保法规,设立专业权威的国家检测机构,大力研制和开发生态纺织品,推动中国服装技术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蒋杰生,董雅宇,中国服装业警惕出口绿色贸易壁垒[J],中国纺织,2001,(4):22-24

[2]黄耀辉,中国纺织服装业推出绿色服装应对入世[J],国际贸易,2001,(6):18-21

第9篇:纺织业特点及现状范文

纺织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世界贸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电子商务已经非常普及,越来越多的顾客开始通过因特网去购买商品。整个世界正变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

关键词:纺织业电子商务 交易网站

一、 问题的提出

纺织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世界贸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棉纱、棉布、呢绒、丝织品、化纤、服装出口和服装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纺织电子商务的基本载体是纺织电子商务网,纺织电子商务网是采用计算机、通信及网络等高新技术并结合管理者的智慧开发的专用信息系统。该系统能够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及时的收集、加工国内外纺织生产、供、销、服务等各类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序、高效、合理的动态管理与控制,向用户提供不受空间与时间限制的有效信息,辅助使用者合理决策。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电子商务已经非常普及,越来越多的顾客开始通过因特网去购买商品。在因特网上,越来越多的商品资料都可以自由查询,商品的国界限制正逐步淡化,整个世界正变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我国纺织品,服装国际贸易要想持久发展,必须适应国际市场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二、我国纺织电子商务的分析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球1998年电子商务市场约为430亿美元,比1997年增加了16倍。2000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量达3770亿美元。到2002年达到10234亿美元,2003年占全球贸易额的10%―25%。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国内外纺织服装行业电子商务网站日益增多。当前开展得比较成功的纺织服装行业专业性网站有apparel key.com网站、etexx.com网站、瑞典的textilesolmion.com网站等,大型综合性网站如全球首个纺织品交易网站itextile.com。下面从电子商务网站的数量和种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电子商务在我国纺织行业应用的现状。

1、数量分析

通过因特网调查统计出中:中国纺织网目前已经汇集了国内外80000多家纺织及纺织相关企业的企业名录,输入“纺织”,可查到2548个纺织网站,分类查询,可查到棉纺织网站114个、服饰类网站1067个、无纺布类235个、化纤类724个、印染类621个、还有纺织院校、科研机构和皮革等行业网站。通过新浪网(http://www.sina.com)、搜狐网(http://WWW.sohu,com)、雅虎中文站(http://cn.yahoo.com)可以搜索到的国内纺织电子商务网站的数量分别是:2007个相关纺织网站,相关网页多达4210000个;45800个纺织网站,相关网页达4210000个;100000个与纺织相关的电子商务网站,相关网页则多达7630000个;在专门进行网站查询的http://WWW.google.com上可找到579000个中国纺织方面的网站,相关网页有985000个。(见表1)

由于互联网发展快速,加上各类纺织电子商务网站层出不穷,加快了我国纺织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

2、种类分析

电子商务网站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其内容、运营模式、建站目的以及侧重点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交易型网站与非交易型网站。

(1)交易型网站

交易型网站的主要目标是为促进供求双方达成交易,实现商务营销。这种网站成为买卖双方信息交流的平台,服务对象是企业。包括综合性门户网站、纺织各行业网站和纺织企业网站。他们的目标有着各自不同的侧重和风格特点。据相关报道,截止2002年5月17 日,几个交易型纺织网站的盈利情况为:中国化纤网盈利额为300万元,中国纺织网为100万元,中国服装网为60万元。交易型网站已经是纺织行业迈向电子商务的主力军,而且仍在不断完善中。这类网站又可细分为:综合性门户网站、纺织行业网站和纺织企业网站。综合性门户网站多是由国内一些权威机构协助创办的,多实行有偿或无偿会员制,以电子商务、专业搜索引擎、企业网上社区、行业动态信息等内容为主,具有强大的信息检索、信息交流和信息传递功能。它们以B2B(企业对企业)运营模式吸引企业进行注册登记,在网上建立购销展示,开辟网上宣传等业务。其建站主要目的是商务营销。当前,此类网站在网络上最为活跃,人气也比较旺盛。这类网站如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它是目前国内门类齐全、技术先进、信息最权威的机构之一。纺织行业网站分为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绢丝纺织、化纤、针织、纺织原料、纺织面料、纺织服装、家用纺织、无纺布、纺织机械等行业网站。例如中国棉花网(http://WWW.cncotton.com)、中国麻纺信息网(http://WWW.cblfta.org.cn)、纺织布料国际贸易网、中国服装时尚网(http://WWW.chinafashion.com)以及染整家园(http://dye.onchinmnet)。这类网站主要涉及某一特定行业,专门某一方面的信息或为这方面的企业提供服务,具有明显的行业服务色彩。纺织企业网站多数是以展示企业形象为主,除个别企业外很少有网上交易。由于认识、人才或经济等方面的问题,网站多由企业与IT公司合作创建,由IT公司负责维护更新,但更新很少进行。

(2)非交易型网站

非交易型网站包括科技、科普网站、纺织院校网站和一些个人创建的网站。这类网站的主要目标是交流纺织技术和宣传纺织文化,数量相对较少,但倍受纺织专业人士关注。科技、科普网站,例如中华纺织论坛以及中国纺织导报等,多由原纺织科研院所和文献资料收集机构组建,此类网站以一些业内知名期刊杂志为依托,信息量大,它们是业内人士了解行业信息的有效途径。纺织院校网站,如东华大学网站(http://dhu.省略/

home.asp)、武汉科技学院网站(wist.省略)、天津工业大学网站(http://tjpu.省略)等。纺织院校网站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设施之一,是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宣传创新纺织科技的重要支撑环境。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纺织院校网站不仅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且越来越受到纺织各界的青睐。其中,院校网站纺织科技信息往往代表了时代研究的方向,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三、结论

从电子商务的建设来看,目前大致可分成3个层次:电子商情、网上撮合与电子交易。网上商情是在网上做广告或者提供商情。凡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手段进行商务活动的都可被看成广义的电子商务,这是广泛的低层次的电子商务。网上撮合,即是有了明确的买卖双方,撮合的过程实际就是电子商情的扩展。网上撮合的结果是网上签约,这就会牵涉到法律认证和法律效力的问题。电子交易,这是电子商务的最高层次。它的核心就是电子支付和电子结算。当前我国纺织企业电子商务使用情况得出如下分析结果:

1.上网用户数量增长很快

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7950万人,同上一次调查相比,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半年增加了1150万人,增长率为16.9%,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4.5%,同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62万上网用户人数相比,现在的上网用户人数已是当初的128.2倍,可见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增长非常之快。

2.纺织企业实际使用电子商务的范围较小

多数企业以及个人有利用互联网的愿望,上网用户越来越多,但纺织企业实际应用范围较小,而个人上网的目的大多数集中在获取信息上,但是从图2可以看出自2002年以来,通过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或网上购物的比例却在缩小,我认为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这也是为何大多数纺织企业还是多偏爱传统交易方式的一个原因。

`接入互联网的企业本来就少,而其中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还不足1/3;从事网上采购业务的企业(有采购额)占41%,从事网上销售业务的企业占34%。大多数企业的电子商务尚处在信息;收集和交流的阶段。中国纺织电子商务网站上网企业的数量有增无减,但极少进行实质的网上的交易。企业对国际互联网的利用程度有所不同,企业上网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交易方式。已开通的纺织电子商务网站,也主要是用来进行纺织产品信息的。

3.企业的创新意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有资料介绍,国内上网企业的网站中,有85%的网站所的信息6个月没有更新或添加内容,90%的网站只有总经理的照片和企业产品照片,仅有不到10%的企业能利用国际互联网从事各项商业活动。这样就不可能深入研究电子商务的特点,就不可能达到利用电子手段去实现商务的目的。没有创新意识,就不会有创新的产品,也就没有可以更新的内容。

分析结果显示,在纺织行业中,电子商务应用的还不是很广泛,即使有些企业应用了电子商务,但是大多数企业极少进行实质的网上的交易:大多数企业的电子商务仍然处在信息、收集和交流的阶段;总体来看纺织企业还是多偏爱传统的交易方式。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学军,电子商务与传统纺织业的发展[A].上海纺织科技专论与综述,2003.10:56-58.

[2]彭勇,樊荔,纺织企业电子商务建设[A].四川纺织科技,2003(4):89-90.

[3]徐伯俊,纺织企业信息的现状与发展[J].江苏纺织服饰导报,200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