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矿山生态修复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总体目标要求和指导方针
(一)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有关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强市,打造生态*、和谐*”战略目标,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线,以污染减排和环境整治为重点,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环保工作体制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文化创新,加快形成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全面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撑。
(二)总体目标:通过今后三年的努力,确保完成“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基本解决各县(市、区)存在的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努力使全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讲求实效;坚持协调共赢、优化发展;坚持统筹城乡、突出重点;坚持治旧控新、监建并举;坚持强化法治、综合治理;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二、八个方面的具体工作目标
到2010年,实现以下八个方面具体工作目标:
(一)污染减排工作目标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05年下降15.1%以上;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下降15%以上。
(二)工业污染防治工作目标
--重点工业污染源实现稳定达标排放,“飞行监测”达标率达80%以上;
--基本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
(三)城乡污水、垃圾及其他固体废弃物处置工作目标
--*市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诸暨市达到70%以上,其余县(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
--县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以上,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72%以上;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97%以上,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污水处理厂污泥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置。
(四)农业面源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目标
--完成年存栏猪100头以上、存栏牛10头以上的畜禽养殖场(户)的排泄物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210万亩,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示范面积达到107万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面达到70%以上,肥料、农药利用率分别提高5%;
--提升标准农田总体地力,建立农田土壤污染修复示范区,示范区内农田土壤重污染区污染程度降低5?10%,中、轻污染区污染程度降低5%左右。
(五)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作目标
--环境统计重点调查企业中占90%以上污染负荷的企业全面安装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的数据上传率、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
--环境监测机构、执法监察机构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
--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六)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目标
--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县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
--继续实施“千里清水河道”工程和绿色通道工程。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6平方公里,废弃矿山生态治理率达到90%以上,“青山白化”治理率达到90%以上,完成0.4万平方米国省道边坡复绿。
(七)环境质量目标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50%以上。地表水市县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50%以上,其中钱塘江流域达到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
--全市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大于292天/年;
--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5分贝的县级以上城市比例大于70%;
--废旧放射源安全收贮率达到100%,确保辐射环境安全。
(八)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至少有3个县(市)达到省级生态县(市)标准,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有所上升。
三、十一个方面的工作任务
(一)确保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1.健全污染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全面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任务。进一步加强污染减排统计、监测、核查、预警、考核和公告等制度建设,督促企业建立污染物增量、减量、变量等“三量”台账。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减排。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推进印染、造纸、化工、制革等行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热电行业力争淘汰中压及以下机组,加快拆除链条炉、抛煤炉和已实施集中供热区域内的分散小锅炉。实行建设项目行政许可与减排绩效挂钩制度,在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把关中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
3.加快治污工程建设落实减排。加快推进环境统计重点调查企业污染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和热电、建材等行业脱硫工程建设。
4.严格监督管理确保减排。加强工业污染源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日常监督检查,加快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设施安装与联网工作,建立健全在线监测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制度,提高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率和污染物排放达标率。
(二)继续重点推进水污染和工业污染防治
1.开展曹娥江水域排污口整治。*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排污口外移至杭州湾。嵊新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市区、*县、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等曹娥江沿线主体水域所有分散式点源排放口全部拆除。具备进网条件的污染源全部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不具备进网条件的污染源全面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2.开展杭甬运河*段沿岸环境污染整治。杭甬运河*段沿岸开展工业水污染源、生活污水、规模化养殖场整治。
3.实施全市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污染企业关停或搬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要求,结合城市建设,实施*市区及各县(市)城市建成区内污染企业的关停或搬迁。
4.解决全市综合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和进管企业规范排污问题。全市综合污水处理厂和重点排污企业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必须与环保部门联网并稳定正常运行;进管企业必须严格控制污水总量和进管标准,未能达标的必须限期治理,对超总量的,依法实施限产、停产。污水处理厂建立管理台帐,规范处置,达标排放,有条件的还要努力提高排放标准。
5.开展全市热电企业污染持续整治。热电企业安装在线监控装置,稳定运行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加强运行管理,建立管理台帐,确保脱硫设施正常运行,有条件的企业要实施深度脱硫。
6.开展市区马山海塘片、斗门马海片化工企业污染及城市水环境持续整治。完善区域内排水泵站及管线硬件设施建设,完善污水预处理设施,生产、生活污水达标进管;完善废气收集处理装置,规范工业固废贮存及处置;推进生态化改造进程。继续实施市区河道清水工程。
7.开展*县印染化工企业污染持续整治。加快印染化工企业“中水回用”建设,提高“中水回用”比例。积极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加快推进“染整革命”。控制企业的污水排量,保证达标纳管。
8.开展诸暨山下湖珍珠养殖加工行业污染整治。认真做好珍珠养殖过程中的污染防治工作。山下湖珍珠工业园区实施清污分流,污水实现集中处理;规范剖蚌场,废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珍珠染漂洗废水经处理达标排放。
9.开展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和道墟化工小区化工企业污染持续整治。加快上虞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建设;继续开展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废水、废气污染专项整治,确保园区大气、水体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关停、淘汰、改造一批重污染化工项目;道墟化工小区工业污水全部截污进网并开展废气污染专项整治;对重点排污企业安装在线监控设施。
10.推进嵊州市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集中进管。嵊州市区老城区实施雨污分流系统改造,完善收集管网建设,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收集处理率,其中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60%以上。
11.推进新昌县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集中进管及城区医药化工企业废气整治。新昌县城进一步完善污水管网收集系统,完成城南、临江社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使县城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60%以上。深化医药化工企业废气整治。
(三)继续深入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1.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继续完善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推进配套管网建设,尽快提高城市污水截污纳管集中处置率。2010年前,全面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改造;新建污水处理厂必须同步配套脱氮除磷设施。积极推进乡镇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2.切实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城镇污水处理厂新投入运行1年内,年实际污水处理量要确保达到设计能力的60%以上;投入运行3年以上的,要确保达到设计能力的75%以上。现有污水处理厂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一律进行限期治理。逾期仍未实现达标排放的,对其规划管网覆盖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实行区域限批。
3.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继续建设改造一批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到2010年县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面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对达不到无害化处理标准的,须在2010年前完成无害化改造或封场。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建设,推进垃圾处置资源化,到2010年*市区城市建成区生活垃圾基本实现全面资源化利用。
4.构建较为完善的固体废弃物处置体系。实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规划,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综合性和专业性处置有机结合的固体废弃物处置体系。大力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置,历史遗留的危险废物得到妥善处置。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
5.加强城市大气和噪声污染防治。抓紧制定实施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规划。严格执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在机动车销售、上牌、年检、维修、淘汰等各个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监管和防治措施,到2010年建成县以上城市机动车尾气监测体系。继续巩固、扩大“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和“禁燃区”,重点防治交通噪声、娱乐业噪声、餐饮业油烟和燃煤小型锅炉污染。
(四)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1.继续深化养殖业污染防治。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制度,控制散养密集区饲养量。积极推进畜牧业布局调整,加快畜牧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推广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养殖模式。实行规模化养殖场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快推进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建立畜牧生态养殖小区,在畜禽散养密集区新建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
加快推进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推广生态健康水产养殖模式。组织开展水产养殖污染调查,依据水体承载能力,修编水产养殖规划,科学确定水产养殖方式,严格控制水库、湖泊网箱养殖规模。推进生态渔场(塘)建设,建立高效生态水产养殖基地和健康养殖示范区。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监管,禁止向库区及其支流水体投放化肥和动物性饲料。
2.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城镇污水处理厂临近的乡镇和行政村,要加快推进截污纳管,实现城乡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不具备截污纳管条件的乡镇和行政村,要因地制宜,采取建设独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物技术处置和沼气工程等多种方式,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到2010年,完成一批生活污水处理示范村建设,有效处理生活污水的行政村比例达到40%以上。
3.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按照“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置”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建立健全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度,加快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4.大力开展化肥农药污染防治。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增效技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农田化肥氮磷流失。鼓励开发使用有机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推进秸杆综合利用,到201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5.积极推进河沟池塘污染整治。疏浚淤积严重的农村河沟池塘,建立长效保洁管理制度,努力恢复其自然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严禁随意填埋或改变河沟池塘用途。到2010年,全面完成农村河沟池塘疏浚整治,河沟池塘水面面积不低于现有水平。
6.着力提高村庄绿化水平。深入开展绿化示范村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村庄道路、水体沿岸和庭院绿化,加强农田林网建设与改造,加快实现村庄和村居周边环境绿化美化。创建绿化示范村,村庄周围宜林荒山和迹地更新绿化率达到95%以上,以乔木树种为主的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0%以上。
(五)加大环境监管和环保执法力度
1.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查处力度。继续以“清风行动促减排、飞行监测查超标”环保专项行动为抓手,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重点打击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减排的环境违法行为。
2.妥善化解环境隐患。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不断完善环境隐患排查、化解和环境投诉调处机制,力争不发生因环境问题引发的重大事故和。强化辐射和危险废物管理。
3.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部门联合执法和重点环保案件移送督办机制,通过挂牌督办、事后督察、责任追究等措施,加大环境执法监察力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等社会监督的作用,鼓励社会各界依法有序监督生态环保工作。
(六)建立健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和机制
1.建立健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加快完善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价、上市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生态补偿等制度,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落实“绿色信贷”和“绿色出口”制度。
2.夯实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基础。进一步加强环保基层基础工作,逐步创造条件在中心镇和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中设立环保派出机构。建立完善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进一步增强企业环保意识,规范企业环境行为,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3.创新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对实施本行政区域“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进一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生态环保工作格局,健全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推进机制。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完善考核机制,把“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的实施情况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纳入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七)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和环保科技服务业
1.坚持以改革的思路,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鼓励支持社会力量、社会资金以各种方式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设备制造业、环保科技咨询、环保“第三方治理”为重点,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核心技术能力强、特色优势明显、市场占有率高的环保产业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
2.加大环保科技投入,着力提高污染治理与防治技术及其产业化水平。完善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市场的相关政策,积极推行污染设施专业化运营。加快培育环保咨询业市场,在建设项目决策和污染治理工程实施中推行咨询报告制度。
3.大力培养引进环保科技人才,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环保科研人员和技术成果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八)加快建设完善环保基础设施
1.建成*水处理三期钱塘江工程,到2010年*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的日处理能力提高到110万吨。建成永久性污水排放口及其配套的污水输送管线工程,解决曹娥江大闸建成后的处理出水排放问题。
2.建成日处理工业危险废物60吨、医疗废物10吨的*市工业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二期工程,实现全市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弃物的安全规范处置。
3.建成日处理生活垃圾1200吨、污泥1000吨的*市垃圾和污泥处理综合工程。解决市区和*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利用问题。
4.建成20吨/日的杭州湾上虞化工园区工业危险固废处置二期工程。
5.建成上虞市污水处理厂20万吨/日的污水处理二期工程,进一步完善污水收集管网。
6.确保嵊新污水处理厂一期15万吨/日工程稳定运行,同时加快截污管网建设,减轻新昌、嵊州两地工业、生活污水对曹娥江上游的污染压力。
7.完成一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2010年前,全市再完成19个乡镇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具体为越城区皋埠镇,*县钱清、平水、杨汛桥镇,诸暨市大唐、店口、江藻、枫桥、牌头、直埠、五泄、王家井、山下湖镇,上虞市松厦、章镇、丰惠镇,嵊州市甘霖、长乐镇,新昌县儒岙镇。
(九)加快推进土壤、矿山、河道等生态修复保护
1.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立土壤污染调查建档、监测和修复制度。按照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指南,开展土壤生态修复综合试点。加强对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生态保护,强化土壤重点污染区的治理和修复,建设“沃土工程”示范区,建立冬绿肥示范基地。按照生态环保要求,科学规划土地整理、复垦和滩涂围垦。
2.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落实矿业产业政策,加快调整矿业结构和布局,减少矿山数量,促进规模化开采。完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备用金制度和“以奖代补”制度,推进绿色矿山创建工程,最大限度减轻矿山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加快推进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特别是露天开采矿山的边坡整治和复垦、复绿及景观修复。到2010年,创建绿色矿山13座以上。
3.继续推进“千里清水河道”建设。继续对主要骨干河道、平原河网开展清淤、疏浚、清障、保洁、生态护岸等综合治理。科学调度水资源,修复改善河道自然生态。
4.积极开展交通干线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交通工程水土保持和弃土方治理。采取生态修复措施,推进绿色通道建设,加快形成带、网、片、点相结合,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绿色交通长廊。继续开展“青山白化”专项治理,全面推行生态葬法。
5.加快生态林建设。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生态保护林、生态经济林和沿海防护林建设,加强湿地保护,新建改造农田林网,促进城镇、平原绿化和水系生态环境建设。到2010年全市重点生态公益林基本建成,林分质量得到提高,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十)实施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
1.加强工业园区内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实施生态、环境、节能等公共基础设施的适度超前建设,积极创造条件进行集中供热、供气,实现污水、垃圾和废弃物的统一处理。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区内企业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效率。
2.按照生态产业链的发展要求,建立“生产?消费?分解”的产业循环体系。科学规划产业上下游项目及关联项目,通过“补链”工程,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循环利用。根据区内企业物流或能源流传递等方式,调整优化企业布局,形成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
3.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大力推广和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等方面的关键性技术攻关,努力构建较为完备的技术支撑体系。
4.积极推进清洁生产。依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定,严格把好企业或项目的准入关,不得引进任何污染严重的产业与项目;鼓励支持入区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进行清洁生产,推进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形成推进清洁生产的发展机制。
5.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研究制定区内环境保护建设规划,开展区域性规划环评工作,加快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区内环保设施联建共享,并与区外环保设施有机配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协调。
(十一)继续深入开展生态创建
1.积极培育发展生态文化,不断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教育。将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觉履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职责。深入开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全民行动,大力倡导绿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形成崇尚自然、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营造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今天我们把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合在一起开。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安全生产方面
(一)20*年工作回顾
第一,强化责任落实,实现三项指标零增长。去年全市各级累计签订各类责任书20200余份,比上年增加50%,基本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794起,同比下降0.5%;死亡103人,同比下降7.2%,占全年控制指标(124人)的83.1%,我市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占控制指标的比例为全绍兴市最低;直接经济损失239.5万元,同比下降12.2%。其中工矿企业事故4起,同比少发生一起,死亡4人,同比少死一人,占全年控制指标(8人)的50%;道路交通事故766起,同比下降0.4%,死亡99人,同比下降6.6%,摘除了省道路交通重点县市帽子;火灾事故24起,无死亡,同比持平。连续第五年实现了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的“零增长”,经绍兴市考核,我市被评为优秀等级。
第二,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安全意识。深入企业,向厂长、经理发送关注农民工安全的公开信,在*电视台开办安全生产宣传专题,在《今日*》开设“安全在我心中”征文专栏,在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中,组织开展“五办五送五推进”等活动。举办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员培训班19期,培训1382人;举办特种作业培训班22期,培训1575人,办理特种作业复审523人;完成全市再培训8万人的全员安全培训任务,得到了省全员安全培训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农民工安全培训工作的成功做法,还得到了浙江省及绍兴市分管领导的批示肯定。
第三,强化专项整治,着力消除安全隐患。组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和危化品行业、黑点路段、道路交通、火灾隐患暨“三合一”企业、人员密集场所、矿山、农机、旅游、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十大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共整改事故隐患3000余条。特别是在“破解难题、优化环境”活动中,安监、国土等相关部门与有关乡(镇)、街道重点开展加油站点、油漆市场、非法萤石矿等专项整治,消除了一批多年积累下来的安全隐患。公安、交通、消防等部门完成了省、绍兴市挂牌督办的8处道路交通事故黑点整治、1处重大火灾隐患和我市挂牌的5家火灾隐患单位的整改工作。
第四,强化基层基础,严厉打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及时调整安全生产工作领导机构,完善乡(镇)、街道安监站工作职能,充实安全管理人员。举办乡(镇)、街道安全监管员取证培训考试,全市已有54名乡(镇)、街道安全监管员取得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证。重点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攻坚月、重大基础设施隐患整改等几项活动。去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各位副市长多次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全年组织全市性各类安全生产大检查20余次,共出动检查5863人次,查出大小各类隐患3932条,其中立即整改3895条,限期整改37条,下发整改指令书109份。同时,以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和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管理为重点,开展安全生产执法行动,全年共查处非事故类安全生产违法案件50起,对54名当事人作出了行政处罚。对发生的4起工矿企业事故,相关职能部门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对当事人和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事故结案率达到100%。
第五,强化应急管理,完善应急防范机制。抓好重特大事故应急预案的落实,总体应急预案、重点应急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乡(镇、街道)预案等逐步建立完善。去年6月份,市安委会组织开展了液化石油天然气泄露事故应急救援拉练,取得了预期效果。
尽管我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仍然十分严峻。道路交通方面,到3月25日为止,全市已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02起,死亡23人。今年道路交通这一块死亡人数考核指标比去年大幅度下降,去年控制指标为115人,实际死亡99人,今年要不突破94人,而且较大事故界定由去年的5?9人变为3?9人。工矿商贸企业方面,今年一季度,我市已发生工矿企业事故1起,死亡1人。一些中小企业主安全生产主体意识淡薄,安全投入不足。在消防安全方面,今年已发生火灾事故3起。“三合一”、“多合一”建筑火灾隐患较多,一些公共聚集场所缺乏消防安全设施,外来员工生活用火用电和出租房消防安全方面隐患也不少。
(二)2009年主要目标任务
今年绍兴市下达我市的事故死亡人数控制指标为: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不突破103人,其中工矿企业事故死亡人数不突破7人(比去年减少1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不突破94人(比去年减少21人,去年实际死亡99人),火灾事故死亡人数不突破1人,水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不突破1人,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不超过0.37,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不大于3.06,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不突破9.3。
今年我市安全生产的目标是:确保事故起数、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继续实现“零增长”,力争有所下降,确保不发生重特大事故,确保完成绍兴市下达的各项安全生产指标。具体主要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第一,抓好基层基础建设,提升安全生产保障水平。一是督促和引导企业特别是对高危行业加大安全生产投入,鼓励企业进行安全设施技术改造,淘汰不安全的落后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把好行政审批源头关,对未依法实施安全生产“三同时”的项目和企业,一律不予办理安全生产许可手续,并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对危化品、矿山等高危行业实施项目安全可行性论证、安全预评价、竣工验收等制度。二是制订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矿山、危化、机械等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化工作,扩大安全管理标准化实施面。三是完善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安全监管网络和监管机制,加强乡(镇)、街道安全监管机构建设,配齐配强人员。四是抓好总体应急预案、重点应急预案、专项预案、乡(镇、街道)和部门预案等的完善与实践检验,提高防御和处置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二,抓好隐患排查治理,提升安全依法监管水平。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层层落实责任制。按照上级关于“隐患排查整治年”的工作部署和我市关于进一步开展全市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组织领导,通过层层分解,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各基层单位和重点岗位。二是讲究方法,具体做好“四个结合”:即坚持隐患排查治理与重点行业专项整治相结合。坚持与日常安全监管相结合,严格安全生产许可,加大打“三非”(非法建设、非法生产、非法经营)、反“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治“三超”(生产企业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运输企业超载、超限、超负荷)的工作力度,对不认真开展隐患排查、不认真落实整改措施的单位,采取严格的行政措施;对严重威胁安全生产的,一律采取停产停业限期整改;对个别整改无望的,坚决采取关闭措施;对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单位,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坚持与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和技术进步相结合,强化安全标准化建设和现场管理,加大安全投入,推进安全技术改造。三是抓好建章立制,完善工作机制。完善市安委会成员单位联络员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工作会商、情况通报和联合执法。指导、帮助和督促企业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认真落实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对考核优秀和良好的单位实行政策奖励,对发生较大以上事故、考核不合格和突破责任书明确的责任目标的实行“一票否决”。
第三,抓好宣传教育培训,提升安全文化建设水平。一是加强安全主体培训,突出抓好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巩固和深化农民工安全培训工作,促进安全培训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在充分利用好新闻媒体、网络、宣传窗等现有宣传资源的同时,探索建立依托学校、实行企业化运作的教育培训模式。三是通过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知识征文、送法五进(进单位、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和“送教下乡、零距离服务企业”等形式,认真开展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各类安全主题宣传活动和全国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四是积极倡导安全文化,教育和引导广大职工牢固树立“安全压倒一切、安全重于一切、安全高于一切”的理念,把制度规范和行为养成有机结合起来,既敢抓善管、狠抓严管,又强调在规范中做到行为养成,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不断提升。
二、关于节能降耗方面:
(一)20*年工作回顾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推进全民节能。出台了《关于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市“十一五”期间降耗减排实施计划》、《切实做好20*年度降耗减排工作的通知》以及《*市节能降耗十佳企业评选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强化了评价考核体系及节能管理。出台了《*市节能降耗百日行动工作方案》,集中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分政府部门、企业、社会三个层面,在全市开展以全民节能、企业节能、节能技术推广、优化产业结构、机关和公共场所节能、节能宣传以及节能降耗考核督查等七项行动为主要内容的“节能降耗百日行动”。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去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为0.56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19%,完成了绍兴市对我市下达的下降4%的考核指标。
二是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去年6月份,市政府成立了由24个部门单位组成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召开节能降耗督查会和专题工作会议,与21个乡(镇)、街道及开发区和7家重点用能单位签订了节能降耗责任状。出台《*市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把节能降耗作为目标任务和责任,具体落实到各乡(镇)、街道和开发区,由市节能降耗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牵头督查。
三是采用节能技术,优化产业结构。一些先进成熟且节能效果比较明显的节能技术、工艺和设备被积极推广应用。如新投资2000万元把2号抽凝机组改成背压机组,预计投产后2号机组发电煤耗将从400多克降到200克左右;天乐集团通过变频电机的应用,每月节电约3万度。此外,抓好建筑节能、照明节能、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等节能工作,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节能降耗。去年我市又有5家企业通过省清洁生产验收,目前我市共有清洁生产企业11家。新光药业通过省绿色企业验收,我市绿色企业增加到2家。
20*年我市万元GDP能耗仅为0.60吨标准煤,2006年我市万元GDP能耗下降2.48%,20*年下降4.19%,由于我市原本产业结构偏轻、基数偏小,要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20%、今后三年年均下降5%,任务非常重,压力相当大。
(二)2009年主要目标任务
今年的节能降耗目标,要确保万元GDP能耗降低4.2%以上,力争5%。围绕这个目标,下一步主要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进一步加大检查考核力度。咬定目标,注重分析,落实责任,切实抓好节能降耗工作机构、队伍和考核制度建设,把节能降耗工作纳入到各相关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具体负责。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我市实际的考核考评体系,相关部门要加强日常检查督促,分分企业、分行业、分区域,进一步加强对重点耗能单位的监督管理,督促建立能源管理机构和有效的激励机制,落实能源统计和计量制度,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审核,设立能管员岗位。特别是督促年综合能耗在1000吨标煤及以上的重点能耗企业,编制完善节能规划和实施方案,落实责任。
第二,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效益、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运用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商贸、旅游、生产业和文化产业。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采取关、停、转、节等措施,继续推进“三高一低”企业专项整治。加大调控力度,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严格控制“三高一低”项目。对达不到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投资项目,不予核准、备案。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设备,对于不按期淘汰的企业,有关部门要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
第三,进一步鼓励企业科技和管理创新。鼓励采用一些先进成熟的节能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电动机、风机、水泵等耗能设备,积极开展印染行业凝结水回收利用、染缸保温、锅炉改造等节能共性技术攻关,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降耗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加强电力需求管理,优化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科学制订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调整运力结构,发展公共交通与现代物流集约配送,降低运输能耗。加快推行绿色照明工程,在城乡路灯、宾馆、商厦、办公楼等公共设施和居民住宅中推广应用高效节电照明新光源和装置。
第四,进一步加大节能降耗执法监督力度。深入开展调查摸底,把高耗能企业及公共设施的用能情况、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情况、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情况,以及产品能效标准和标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行业设计规范执行等作为调查的重要内容,分析梳理,提出针对性措施。逐步建立健全完整、科学的能源利用统计制度,加强对重点用能行业和企业的能源利用状况统计分析,搞全、搞准、搞及时统计数据,定期公布能耗指标完成情况。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加强节能管理队伍建设,指导和帮助企业合理用能,督促企业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加强能源计量管理。
第五,进一步营造全社会节能氛围。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节能技术和工作交流,组织节能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合理用能的管理水平,促进管理节能。加强节能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节能实践活动,开展节能降耗十佳企业、节能型机关、节能型家庭、节能型学校、节能型社区的评选活动。大力宣传节能降耗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节能降耗先进典型、成功经验。通过设施设备改造,落实办公、用车、采购等制度,大力推进机关的节能降耗工作。
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
(一)20*年工作回顾
去年我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8.3%和13.6%。
一是以狠抓曹娥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为重点,水环境保护明显好转。以嵊新污水处理厂建设为重点,坚持“控新”、“治旧”、“监管”、“调整”多管齐下,做好曹娥江流域*段水污染防治工作,曹娥江水质明显好转。编制完成*市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规划,落实保护措施,出台南山水库水源保护专项资金办法。在国家统计局、浙江省城调队对我市环境保护的公众调查中,我市市民对饮用水保护工作普遍感到比较满意。
二是狠抓重点区域整治,绍兴市级重点监管区如期“摘帽”。建设新昌江*段17公里截污干管、38.3公里的污水收集管网、3座提升泵站,建成嵊新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试运行,处理排放达到规定标准,新昌江*段水质得到根本改善。开展各项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出动执法人员2300余人次,检查企业1800多家次,处罚违法企业200余家。20*年11月份,通过了绍兴市污染整治办的验收。
三是狠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以“五整治一提高”为载体,全市20%的行政村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我市被联合国工发组织中国投资与技术促进处评为绿色产业先进示范区,创建成功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国家级绿色学校1所,省级生态乡镇2个。
四是狠抓重点环境问题整改化解,确保全市环境安全。建立重点环境问题责任化解制度,对境内环保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摸排,梳理重点环保隐患,并依据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列出的重点环境问题,以副市级以上领导为责任领导、乡镇为责任单位,着力实施整改化解,确保了全市环境安全工作的扎实推进。
五是狠抓重点企业整治,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制定《*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计划》、《20*年*市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配套出台了《*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应急预案》。通过限期治理、积极推广中水回用、提高脱硫效率、加快嵊新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等手段,全市主要污染物削减任务超额完成。
六是狠抓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建设,环保监管能力明显提高。建成总投资110万元的*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和投资80万元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子站以及总投资约130万元的浙江省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黄泥桥站,并已投入正常运行,实现了24小时的全市自动实时监测。建成省控新和嵊新污水处理厂的在线监控设施,并已与省和绍兴市联网。全市55家重点企业也实施了在线监测监控建设,市环保监控中心已建成投用。
(二)2009年主要任务
近年来,上级政府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要深入开展“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切实落实减排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纺织、印染、医药、造纸、化工等行业的技术改造步伐,出台促进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修改完善产业导向目录,严格限制新上高污染项目。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坚决淘汰小印染、小化工、小造纸、小制革、小冶炼等落后生产能力,对存在严重违法排污行为并拒不改正的企业,对整改无望的高污染企业,对不按期淘汰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的落后技术、装备和产品的企业,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
2.重点推进水污染和工业污染防治。开展曹娥江水域排污口整治,实施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污染企业关停或搬迁,解决嵊新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和进管企业规范排污问题,深入开展热电企业污染整治,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截污管网建设进度,完善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
3.深入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切实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构建较为完善的固体废弃物处置体系,加强城市大气和噪声污染防治,特别是抓紧制定实施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规划。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方面:开展农业养殖污染整治,削减养殖污染排放量,加快截污纳管建设,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按照“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置”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积极推进河沟池塘污染整治,深入开展绿化示范村创建活动。
4.加大环境监管和环保执法力度。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重点打击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减排的环境违法行为。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不断完善环境隐患排查、化解和环境投诉调处机制。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部门联合执法和重点环保案件移送督办制度,通过挂牌督办、事后督察、责任追究等措施,加大环境执法监察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