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管理制度范文

信息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管理制度

第1篇:信息管理制度范文

第一条为做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的个案信息登记和管理工作,及时、准确地掌握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目标人群的有关情况,建立完善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社会监督等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和制约的运行机制,确保奖励扶助制度全面、深入地推广和实施,根据《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信息管理规范(试行)》(人口厅发【2005】84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口计生委省财政厅《关于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的实施意见》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按照“分工协作、分级负责、管理规范、快捷高效”的原则,建立信息核查、登记、传输、应用、质量控制等制度,确保全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目标人群个案信息及时、准确、全面。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我省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财政部门、资金发放机构进行奖励扶助信息的管理。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四条按照财政部《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和省人口计生委省财政厅《关于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明确人口计生部门、财政部门、委托发放机构的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

第五条县以上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内相关业务部门职责分工:政策法规部门负责奖励扶助对象确认口径解释及资格审定工作;发展规划(规划统计)部门负责组织专门统计调查、确定奖励扶助对象、录入维护奖励扶助对象个案信息并进行质量控制;财务部门负责联系财政部门和发放机构、编制资金需求计划、掌握和监督专项资金的运行情况。

第三章奖励扶助对象资格确认与信息上报

第六条全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的对象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

2、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1973年以来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生育;

3、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

4、年满60周岁。

第七条全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实行年审制。奖励扶助对象资格确认程序分为个人申报、村级审议公示、乡级初审公示、县级审查确认四个步骤。

符合奖励扶助条件但因故当年未纳入资格确认程序的人员,原则上应纳入下一年度奖励扶助对象资格确认程序。

第八条每年1月31日前,个人申报。上年度未纳入奖励扶助、本年度符合奖励扶助对象条件、要求确认奖励扶助对象资格的人员,由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村(居)提出书面申请(格式见附件1),填写《山东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申报表》(见附件2,以下简称《申报表》),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见附件3)。上年度的奖励扶助对象,原申报信息发生变化的,要重新申报。

第九条每年2月28日前,村级审议公示。村(居)民委员会对本年度申报要求确认奖励扶助对象资格的和上年度的奖励扶助对象,都要逐户逐项上门核实情况,并将核实情况张榜公示(格式见附件4)。公示结束后村级应在《申报表》上签署审议意见。对本年度申报要求确认奖励扶助对象资格但不符合条件的,要向申报人说明原因;符合条件的,要将《申报表》和相关证明材料报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初审;对上年度符合条件,本年度因信息发生变化不再符合的,要向当事人说明原因,并填写《山东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退出情况报告单》(见附件5,以下简称《退出报告单》),报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初审;有关信息虽发生变化但仍符合条件的,要将新的《申报表》和相关证明材料报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初审。

第十条每年3月31日前,乡级初审公示。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对村级上报的资料进行初审,并进行公示(格式见附件6)。公示结束后,将经审定的《申报表》、《退出报告单》等资料报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审查确定。

第十一条每年4月30日前,县级审查确认。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对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上报的资料进行审查和公示(公示格式见附件7),确认本年度奖励扶助对象。

第十二条每年5月31日前,信息录入和变更阶段。经确认具有奖励扶助对象资格和因故退出奖励扶助的对象,由县级依据《申报表》和《退出报告单》,将其信息录入“全国奖励扶助管理信息系统”。

各市人口计生部门要随时登录“全国奖励扶助管理信息系统”,负责督促所辖各县(市、区)及时录入上报信息,并对汇总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下载工作,将奖励扶助对象名单进行备案。

第十三条每年6月10日前,部门信息报送。人口计生部门要向同级财政部门和发放机构提供当年奖励扶助对象的个案和汇总信息,即《奖励扶助对象花名册》(见附件8)、《奖励扶助对象人数(预测)汇总表》(见附件9)。

第四章奖励扶助资金信息

第十四条每年6月15日前,省财政厅按照省人口计生委提供的当年奖励扶助对象人数,将所负担的奖励扶助专项资金下达到各市。6月31日前,市、县财政负担的配套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应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第十五条每年7月31日前,各县(市、区)发放机构应根据人口计生部门提供的当年《奖励扶助对象花名册》,将上半年的奖励扶助金划拨到奖励扶助对象个人储蓄帐户;次年1月31日前发放下半年的奖励扶助金,填写《奖励扶助金发放情况花名册》(见附件10),反馈给人口计生部门,每年12月31日前,由人口计生部门将信息录入“全国奖励扶助管理信息系统”。人口计生部门在奖励扶助资金划拨到个人帐户之前,发现奖励扶助对象信息有误,不符合奖励扶助条件的,应立即终止向该对象发放资金,并填写《退出报告单》,立即作退出处理。

第十六条每年1月15日前,各市人口计生部门向同级财政部门反馈上年度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发放情况,即《奖励扶助资金发放情况汇总表》(见附件11)。

第十七条建立奖励扶助对象人数和奖励扶助资金需求预测预报制度。各市要提前开展对下一年度符合奖励扶助条件对象的摸底排查工作,并根据奖励标准,预测下一年度奖励扶助资金需求。各市人口计生委于每年9月15日前,向省人口计生委和同级财政部门提供下年度奖励扶助对象汇总信息(见附件9)和下年度《奖励扶助资金需求计划表》(见附件12)。

第五章信息管理与质量监督

第十八条各相关部门应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建立信息管理制度,明确专人负责信息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口计生部门要确定专人具体组织、协调此项工作,按规定及时处理和变更相关信息。

第十九条各相关部门要建立信息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对本部门奖励扶助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省、市人口计生部门要对个案信息数据进行校核和评估,定期通报各地提交个案信息的进度与质量,并不定期地对上报的信息质量进行抽查,确保奖励扶助资金准确、及时发放。资金发放情况的检查可与奖励扶助对象资格年审结合进行。

第二十条财政部门、人口计生部门、发放机构之间相互交流信息应同时使用书面和电子两种格式。书面格式的资料,须经单位负责人签字,加盖单位公章后报送。

第二十一条建立信息处理、利用、制度以及安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明确各级各类用户的使用权限和安全责任。妥善保管密码,密码至少每半年更换一次,不得越权获取或处理信息,不得擅自对外提供相关信息。

第2篇:信息管理制度范文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建筑市场各方主体是指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和参与工程建设活动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造价咨询、检测试验、施工图审查等企业或单位以及相关从业人员。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诚信行为信息包括良好行为记录和不良行为记录。

良好行为记录指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守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或强制性标准,行为规范,诚信经营,自觉维护建筑市场秩序,受到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专业部门的奖励和表彰,所形成的良好行为记录。

不良行为记录是指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违反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或强制性标准和执业行为规范,经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执法监督机构查实和行政处罚,形成的不良行为记录。《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由建设部制定和颁布。

第四条建设部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诚信标准;负责指导建立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档案;负责建立和完善全国联网的统一的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信息平台;负责对外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诚信行为记录信息;负责指导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评价工作。

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管理工作,采集、审核、汇总和所属各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的各方主体的诚信行为记录,并将符合《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的不良行为记录及时报送建设部。报送内容应包括:各方主体的基本信息、在建筑市场经营和生产活动中的不良行为表现、相关处罚决定等。

各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统一的诚信标准和管理办法,负责对本地区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主体的诚信行为进行检查、记录,同时将不良行为记录信息及时报送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中央管理企业和工商注册不在本地区的企业的诚信行为记录,由其项目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采集、审核、记录、汇总和公布,逐级上报,同时向企业工商注册所在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通报,建立和完善其信用档案。

第五条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明确分管领导和承办机构人员,落实责任制,加强对各方主体不良行为的监督检查以及不良行为记录真实性的核查,负责收集、整理、归档、保全不良行为事实的证据和资料,不良行为记录报表要真实、完整、及时报送。

第六条行业协会要协助政府部门做好诚信行为记录、信息和信用评价等工作,推进建筑市场动态监管;要完善行业内部监督和协调机制,建立以会员单位为基础的自律维权信息平台,加强行业自律,提高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

第七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自行或通过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执法监督机构,结合建筑市场检查、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以及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类执法检查、督查和举报、投诉等工作,采集不良行为记录,并建立与工商、税务、纪检、监察、司法、银行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

第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行政处罚情况,及时公布各方主体的不良行为信息,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有效约束机制。

第九条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通过资源整合和组织协调,完善建筑市场和工程现场联动的业务监管体系,在健全建筑市场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向社会开放的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做好诚信信息的工作。诚信信息平台的建设可依托各地有形建筑市场(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资源条件,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第十条诚信行为记录实行公布制度。

诚信行为记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当地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上统一公布。其中,不良行为记录信息的公布时间为行政处罚决定做出后7日内,公布期限一般为6个月至3年;良好行为记录信息公布期限一般为3年,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公布内容应与建筑市场监管信息系统中的企业、人员和项目管理数据库相结合,形成信用档案,内部长期保留。

属于《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范围的不良行为记录除在当地外,还将由建设部统一在全国公布,公布期限与地方确定的公布期限相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确认的不良行为记录在当地之日起7日内报建设部。

通过与工商、税务、纪检、监察、司法、银行等部门建立的信息共享机制,获取的有关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的信息,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也应参照本规定在本地区统一公布。

各地建筑市场综合监管信息系统,要逐步与全国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实现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和实时。

第十一条对有误的信息,由该信息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修正,根据被曝光单位对不良行为的整改情况,调整其信息公布期限,保证信息的准确和有效。

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查整改结果,对整改确有实效的,由企业提出申请,经批准,可缩短其不良行为记录信息公布期限,但公布期限最短不得少于3个月,同时将整改结果列于相应不良行为记录后,供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查询;对于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力的单位,信息部门可延长其不良行为记录信息公布期限。

行政处罚决定经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以及行政执法监督被变更或被撤消,应及时变更或删除该不良记录,并在相应诚信信息平台上予以公布,同时应依法妥善处理相关事宜。

第十二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信息共享,推进各地诚信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逐步开放诚信行为信息,维护建筑市场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第十三条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按照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原则,逐步建立诚信奖惩机制,在行政许可、市场准入、招标投标、资质管理、工程担保与保险、表彰评优等工作中,充分利用已公布的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诚信行为信息,依法对守信行为给予激励,对失信行为进行惩处。在健全诚信奖惩机制的过程中,要防止利用诚信奖惩机制设置新的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

第十四条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管理权限和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档案,将信用记录信息与建筑市场监管综合信息系统数据库相结合,实现数据共享和管理联动。

第十五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依据地方性法规对本办法和认定标准加以补充,制订具体实施细则。

第十六条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建设部、交通部、水利部关于在工程建设领域开展行贿犯罪档案试点工作的通知》(高检会[*4]2号)要求,准确把握建立工程建设领域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的内容和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做好工程建设领域行贿犯罪档案查询试点工作,将其纳入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逐步建立健全信用档案管理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

第十七条对参与工程建设的其他单位(如建筑材料、设备和构配件生产供应单位等)和实行个人注册执业制度的各类从业人员的诚信行为信息,可参照本办法进行管理。

第3篇:信息管理制度范文

为了企业的发展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企业中也利用信息网络设备进行企业的信息进行管理,这样不仅高效而且更为方便。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也需要一个制度进行管理。所以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知识产物。信息管理制度是人为制定的,也是人们在发展企业中的经验总结中所改善。信息管理制度不仅是发展企业的基础更是发展企业的保障!

二、现在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有制定和执行两个方面的问题。在现在企业中制定制度和执行制度的两个权力和权限未分清楚,导致现在的企业的职能上的含糊不清,在企业发展中执行层和制定层的职能各项竞争会导致企业不健康地发展。

(一)现在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太多

现在的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制定得非常多,非常细化,针对每一个方面都有一系列的制度来规定。这样的制度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企业发展中的执行层和制定层各自不断地进行完善制度,但导致出现了许多空头制度,使制度复杂化了,使制度的可执行力出现了缺乏。

(二)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不符合国家的正规的制度

现在许多企业在制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时未按照国家的制度来制度,任何一个企业的制度都必须以国家制度作为前提。现在的企业制度要不就注重一切以公司为重,要不就注重人情。这对企业的发展有所影响。所以企业在制定制度时要与国家的制度所统一,符合国家的规定。

(三)企业管理制度不利用与企业的某些发展

企业是一个着重产生经济价值的地方,而企业制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要的目的进行服务的。但现在的企业制度喧宾夺主了,现在的企业制度只起着管理约束企业的作用,忽略了辅助企业发展的作用。所以现在企业中的管理制度不利用企业的某些发展。

(四)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更新的周期太长

在以上讨论中可知,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企业发展经验总结所得。所以制度是实时型。现行的制度只适合现行时期的企业发展。制度需要跟进时代的发展,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是企业科学健康发展的保障。这样的制度才能使企业跟进社会的发展。

(五)现在企业内部人才的缺乏

人才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制度是由人制定的,所以在企业制定制度层上必须要有有才能的人,这样才能时时在企业发展中总结完善好的制度。现在的企业内部人才缺乏,企业制定层的职员很多都是表面上功夫强,缺乏学习,缺乏与社会上的人才进行交流,本企业的制度能将就就将就用,也就使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的更新周期太长。

(六)现在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的执行方面上存在问题

由以上论文可知,现在企业内部出现了许多讲情面的人,而制度在执行中需要讲究正,而制度一旦牵扯进人情就会出现一系列的执行力上的问题。所以现在企业内部人才的不正导致执行上面出现严重的问题。

三、解决企业信息系统理制度问题的对策

(一)必须要为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执行层和制度层上招募人才

从以上论文可知人才的重要性,人制定制度,人执行制度,制度约束人,所以制度和人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现在企业信息系统制度出现的问题上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所以为企业招募人才是解决现在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根本。

(二)调整企业发展中其团队的精神状态

一个好的企业随处都将充满正能量,这样的企业才能走得更加长久,更加健康。调整企业团队的气氛也必须将其企业内部各层的职权权限进行明确分工。所以在调整团队状态的开始一定要以公正的态度执行。在一个企业中团队的凝聚力起来了才能使企业发展得更好。

(三)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要与时俱进

从上面讨论可知,制度是具有实时性的,现行的制度只适合与现行的企业发展,要想发展好企业,一定要将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随时进行更新。企业应该定期安排内部人员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流学习,在各行企业中总结出更多有利本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制度。

(四)将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机构进行完善

任何制度都有好有坏,在执行制度上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也就没有完美的制度。制度只能是更好,制度需要人实时地进行完善。所以在企业管理制度机构的完善有利于企业制度的完善。在制定制度的时候也要有制度来规定制定制度的人员。制度需要完善化,也需要与企业适应化!

(五)企业制度的后期工作

第4篇:信息管理制度范文

1、维护内容

日常运行维护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主机维护、存储系统维护、系统软件维护、安全系统维护、应用系统维护、软件版本升级。

(1)主机维护

主要是对小型机、PC服务器进行日常维护。包括硬件外观检查,系统状态指示灯检查,清除灰尘等。

(2)存储系统维护

主要是对数据备份设备进行维护。包括对双机备份系统的日常检查和维护、系统运行日志的监控、服务器系统内存、CPU以及负载检查、服务器系统空间检查、综合调整系统配置使系统性能最优、按照备份管理办法完成对操作系统、数据库及应用系统的日常备份、完成诸如增加用户、修改系统配置、提供系统咨询、解决系统问题等。

(3)系统软件维护

主要是对数据库、中间件、操作系统等系统软件的维护。对运行数据库进行日常检查、维护和操作、调整数据库配置参数等。

(4)安全系统维护

主要是对主要对安全保障的平台进行维护。包括安全系统状态、关键安全功能测试和安全日志检查、服务器系统安全检查,检查系统是否有可疑帐户及工作组、系统安全扫描、漏洞扫描等。

(5)网络维护

主要维护网络设备、链路和相关软件,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包括网络系统状态与联通性检测、Internet网络联通检测等。

(6)应用系统维护

主要是对各个应用软件、应用平台进行维护。包括对应用程序执行情况的监控和维护,系统运行日志的监控等。

(7)软件版本升级

在需要软件升级时,首先应从原厂商那里取得要更新的软件在信息中心模拟环境下首先进行测试,确保正确;并由原厂商提供详细的操作说明,说明可进行软件升级的内容,软件升级、迁移,在原厂商指导下进行;在必要的情况下,应由原厂商提供远程或现场的指导、支持。

2、维护方式及人员安排

对以上内容的维护管理一般分为日常性维护、预防性维护与巡检。

(1)日常性维护管理

维护管理人员应在工作日内每天对各项系统的工作情况按照维护内容进行严格检查。查看各类设备是否清洁,如有粉尘要及时清除。查看各类设备工作是否正常,有无故障,有无隐患。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股室负责人,由股室负责人视问题性质和轻重程度组织安排人员处理解决,问题严重的需及时报告分管领导。

维护管理人员应对每天的检查情况做好检查记录,发现问题的,还应详细记录问题描述、问题处理过程以及处理结果等。

日常维护管理人员由二名信息中心专职人员组成,其中一人负责主机维护、存储系统维护和安全系统维护,另一人负责系统软件维护、应用系统维护和软件版本升级。

(2)预防性维护与巡检

预防性维护主要是针对正常运行的设备、应用软件、系统软件等定期进行设备测试检查,找出隐患,尽早排除。对于系统性能问题予以调整,并定期进行设备的清洁保养。主要工作方式为巡检,由软件集成商进行现场维护。一般情况下要求一个月一次的定期巡检,如遇突况下,要求2小时之内到场。同时,要求做好维护与巡检记录。

二、安全防范管理制度

安全防范管理制度内容主要包括机房安全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设备安全管理制度、介质和资料安全管理制度、数据备份管理制度、用户权限管理制度、人员安全管理制度、应急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安全教育制度。

1、机房安全管理制度

(1)信息中心配备机房安全人员,专门负责机房的防火、防盗,负责机房供电系统、空调系统、通风系统的安全和日常养护工作,定期检查机房设施情况,做好安全记录,并对机房全体工作人员经常进行防火、防盗、防爆、防破坏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2)机房工作人员要进行必要的消防器具使用培训,做到会使用灭火器具。

(3)严禁易燃、易爆、易腐蚀品进入机房。严禁将水洒落在机房设备和地板上。严禁踩踏机房电源插座或网线插座。未经许可,非机房工作人员严禁动用各种电源开关,严禁动用任何线路和设备。

(4)机房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拆装设备时,不准带电作业;维修设备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再行维修;禁止使用汽油、酒精等易燃、易爆品清洗带电设备。

(5)机房必须保持安静、整洁,严禁喧哗、会客、吸烟。机房内实际温度应保持在20℃—25℃之间,相对湿度保持为45%—65%。所有进入机房人员必须换拖鞋。

(6)严格执行机房值班制度,做好值班记录。值班记录应载明机房设备使用登记情况,凡机房的系统、设备及其图纸、随机资料等只限在机房内使用,未经批准不得带离机房。

(7)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机房。机房禁止会客。对外来参观单位,需由信息中心派专人陪同。

(8)机房内的网络设备、计算机设备采用实时监控、定期养护,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9)为保证系统安全,除网络管理员外,任何人未经批准,不准对机房内网络或计算机设备进行操作。

(10)机房值班员应认真负责,及时解决问题。当出现突发事故,机房报警时,值班员应立即报告,并采取紧急措施。

(11)严禁携带病毒盘和游戏进入机房,严禁在因特网上下载与工作无关的内容,以防系统被破坏。

(12)严格机房钥匙管理。机房钥匙不准转借,若丢失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13)每周由安全负责人对整个安全情况做一次彻底检查,并作好安全检查记录。

(14)除工作需要,下班后,任何人不许在机房停留。

(15)严格遵守国家及各级有关安全与保密方面的法规和规章制度。

2、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1)部署防病毒软件,通过服务器设置统一的防毒策略,获取完整的病毒活动报表,实施集中的病毒码和程序更新。

(2)部署防火墙,实时监控网络数据包的状态,网络上流量的动态变化,并对非法数据包进行阻断,防范网络上的攻击行为。

(3)部署IDS设备,作为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入侵检测技术IDS可以识别黑客常用入侵与攻击手段、监控网络异常通信、鉴别对系统漏洞及后门的利用、完善网络安全管理,主动发现网络的隐患,帮助防火墙对付网络攻击。

(4)部署漏洞扫描系统,通过对网络中的工作站、服务器、数据库等各种系统以及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网络设备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进行逐项检查,测试该系统上有没有安全漏洞存在;系统管理员通过了解扫描出来的安全漏洞报告,及时修补漏洞,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有效的阻止入侵事件的发生。

(5)部署物理隔离网闸,对来自可信网及不可信网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及内容检测、协议分析、访问控制,安全决策、查病毒等一系列安全检测,完全阻断网络间的TCP/IP连接,剥离通用协议,将数据通过专有数据格式由网络的一端发送到另一端,同时集成多种安全技术对进出数据进行安全检测,保证交换信息的安全,并完美的解决了网络间边界防护和安全信息交换的需求。

3、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1)数据中心机房所有设备必需设立设备操作管理档案,详细记录人员对设备操作情况,包括操作人员、操作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操作命令等记录。

(2)数据中心机房所有设备必需设立中心所有设备信息管理档案,详细记录设备及软件的名称、型号、购买日期、保存场地、运行及维修情况等。

(3)如设备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机房值班人员应该全程陪同指明须维修的设备,避免误操作。中心设备如需运出中心机房进行维修,维修前业务软件及数据要完全备份并彻底清理。

(4)定期清理数据中心设备外壳及工作台,需保持设备所在场所干净卫生,严禁在设备周围放置食物、易燃、易爆、易污染等物品。

(5)定期对主机设备进行杀毒、运行状态检查。

(6)严禁非专业维修人员拆卸数据中心相关设备,操作时应配带防静电手腕。

4、介质、资料安全管理制度

(1)介质、资料包括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或业务数据的光盘、磁盘、磁带和硬盘以及所有设备的使用说明、维护手册等。

(2)介质、资料入库要登记造册,介质的升级、报废等,由专人负责保管,所有介质、资料应存放在专门的管理柜中。介质、资料的存放地点应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对特殊要求的介质、资料应放置在规定要求的环境内。

(3)运行维护人员因检修设备需要领取介质、资料时,必须先登记。使用归还情况应及时做记录。紧急情况下可口头通知,但事后须及时补填登记。

(4)应定期检查介质、资料的可用性,版本不是最新时应尽快通知设备厂商升级。

(5)淘汰、损废的磁盘、磁带等重要介质要经中心主任同意后集中销毁。

5、数据备份管理制度

(1)定期、及时的对数据库数据、日志等进行备份。数据备份实行日备、月备。

(3)制作备份的数据要确保系统一旦发生故障时能够快速恢复,备份数据不得更改。

6、用户权限管理制度

(1)用户采用"分级授权,统一管理"方式,即操作员所能进行的业务操作要设定权限级别。

(2)权限级别由专人管理,信息中心由系统管理员管理,主要职责是负责各镇(街道)用户和各单位网管员操作帐户管理,并严格按照各镇(街道)以及各业务单位职责分配部门操作权限。

部门职责分配按照局相关部门规定执行。若部门职责变动应及时通知信息中心,以便重新分配部门权限。

各单位应指派一名网管员,负责本单位内部操作用户的管理,并根据本单位各业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分配操作权限。

(3)用户只能拥有自己业务范围内的操作权限,系统管理人员以及各单位网管员不得随意授予与其无关的操作权限;对于随意授权造成的后果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4)账号是计算机鉴定操作员合法身份的依据,凡用合法账号登录所进行的操作均视为账号持有者所为。

(5)操作员本人应对密码必须严格保密,不得外泄。若因密码外泄造成损失的,将追究当事人责任。

(6)为防止弱口令,密码应是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的组合,且不能小于6位。

(7)各单位,镇(街道)由于人员离职、操作员用户必须予以封存,不允许删除。

7、人员安全管理制度

(1)安全管理员、系统管理人员等要重要岗位人员,上岗前要严格进行审查和业务技能考核,择优上岗。

(2)运行维护人员应熟悉系统设备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熟悉系统及运行方式,能熟练地进行正常操作,并能够处理系统异常和故障。

(3)定期对各类计算机人员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意识教育和防范技能培训。

(4)重要岗位人员调离时,严格按照规定办理调离手续,各种资料的移交,系统密码、操作员密码的更换要在安全管理员监督下完成,并办理接交手续。

(5)调离人员离岗后,不得泄漏任何涉及安全保密的信息。

8、应急管理制度

灾难应急处理流程是对因人为或自然灾害造成的涉及全局的一时难以恢复的破坏性事件的处理流程。具体流程如下:

1)制定应急计划

风险评估

关键业务影响分析;

关键业务持续运行计划;

技术恢复流程制定等。

2)应急设备的维护

提供与设备系统及配置相匹配的备机;

7X24小时的监控与维护

3)应急恢复流程培训

对维护人员进行灾难恢复流程培训

使用灾难发生后会涉及的所有设备

模仿真正灾难发生后的设备配置和系统加载状况

4)应急业务恢复

灾难核实及业务恢复方案启动;

备用设备在约定时间内到位;

供应商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故障设备的维修;

业务恢复后,恢复计划的回顾和改进。

病毒应急处理流程

病毒应急处理包括在病毒爆发前的预防性处理和病毒爆发后的紧急处理流程。具体内容如下:

病毒处理流程建立

预防性病毒警告

应急病毒防范与处理机制

全网性升级与病毒查杀措施

危害降低机制

后续报告与补救措施

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流程

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流程包括:

安全应急流程建立

事件识别

缩小事件影响范围

事件解决

后续报告与处理机制

补救措施

9、工作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应根据上级规定的培训制度和年度培训计划要求,将系统的学习纳入培训计划并按期完成。

(1)规程学习,根据本单位实际安排有关规程的学习。

(2)现场培训项目,按规定进行反事故演习。

通过培训使维护人员达到以下标准:

1)熟悉系统设备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熟悉系统连接及运行方式。

2)能审核设备维修、检测记录,并能根据设备运行情况和巡视结果,分析设备健康状况,掌握设备缺陷和薄弱环节,能对设备状态做出基本评估。

3)熟悉运行规程内容,遇有设备变更时,能及时修订和补充运行规程,保证运行操作、事故处理正确。

4)熟悉设备的操作要领和相应的操作程序。

5)能熟练、正确地进行事故处理。

10、安全保密管理办法

(1)、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密规定。

(2)不得泄漏有关市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的机密信息,数据以及文件等

(3)不得泄漏如帐号,密码等信息。

(4)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使用与自己操作权限无关的功能。

(5)不得干扰和妨碍他人的正常工作。

(6)各部门要配合信息中心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如有违反安全保密制度的情况,将视其情节轻重,根据信息中心管理规定,对当事人进行必要的处理。

(7)未经允许严禁擅自复制、下载、传播市劳动保障信息系统数据。

(8)业务数据必须按规定进行日备、月备和年备,并妥善保存备份盘。月终和年终盘备份两份,一份异地(与中心机房不同建筑物)长期保存。非经领导允许,严禁携带数据盘外出。

三、应用程序及数据维护管理制度

1、市劳动保障信息系统需求提交及问题处理规范

所有涉及业务应用系统功能新增、减少、变更以及出现问题的处理均按下述步骤执行。

第一步:需求变更和问题处理申请

各单位在应用软件使用过程中,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提出系统功能新增、减少、变更以及发现问题需处理的,首先应由需求提交人(一般情况下为股室负责人)填写《信息系统需求变更和问题处理提交表》(附件一),一表一需求,经单位负责人签字后提交给信息中心指定人员。

各镇(街道)在使用软件过程中提出的新需求和问题处理,集中反映到归口部门后,由该部门按上述过程统一提出申请。

第二步:现场解释和交流

为保证信息中心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对业务部门提出的需求和问题有一个正确的理解,需求提出人提交申请后,信息中心指定人员应积极引导其与软件开发人员进行现场交流,对需求和问题进行详尽的解释,并积极参与。

第三步,需求变更、问题处理的评估、实施和意见反馈

分现场即时处理和限时处理:

1、现场即时处理:经现场解释交流后,信息中心人员和软件开发商要共同对需求变更做综合性和可行性评估,在对现有系统和数据没有较大影响或者改变、不涉及其他业务部门业务、技术可行的条件下,各单位的需求变更和问题处理申请经信息中心软件技术人员和开发公司项目经理在签署接收同意意见后实施。并将同意实施意见当场反馈给需求提交人,由需求提交人签字确认已接收到反馈意见。

2、限时处理:若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和软件开发商中有一方认为提交的需求变更涉及到原有系统和数据的重大改变,不适宜实施变更的,或技术不可行的情况下,需签署接收意见,说明暂不能接收原由后,由信息中心负责组织相关人员开展进一步的评估后确认实施与否。事情重大的,报分管局长同意后实施。并在需求提出日期后二个工作日内将处理意见反馈给需求提交人,由需求提交人签字确认已接收到反馈意见。

需求若涉及其他部门业务的,需业务双方单位负责人签字同意后提交申请;涉及政策调整变更的,需相应行政科室负责人签字同意后提交申请。

若经现场解释交流后,需求提交人认为需求申请需要有所调整或变更的,需重新按申请程序提交申请。

第四步,处理结果反馈

1、信息中心和开发商应尽量满足业务部门的信息需求,并在计划完成日内对系统程序作出相应调整,并使程序达到最大优化。

业务部门有需求调整的,要尽早向信息中心提出,以保证信息中心有充裕的时间完成程序调整。一般的简单需求在信息中心接收后2至3个工作日内完成,稍复杂的在7至10个工作日内完成,涉及到政策变更以及程序调整较大的视具体情况而定。

2、需求变更和问题处理完毕后,开发人员要及时告知信息中心指定人员,由该人员通知需求提交人进行程序的测试和使用,并签字确认处理结果。需求提交人有责任对处理情况及时告知本部门签字领导。

其他事项:

信息中心人员应认真做好各单位需求变更和问题处理登记记录,并将妥善保管、存档。

3、数据后台修改管理办法数据后台修改程序规范

(1)严禁任何业务人员随意地要求信息中心或开发人员进行数据后台修改,也严禁信息中心和开发人员擅自对后台数据进行处理,造成的后果将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

(2)在前台业务办理出现差错时,应主动积极寻求在前台修正解决的办法。除以下三种特殊情况外,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进行数据后台修改。

(1)老系统遗留的数据问题;

(2)老系统数据经合并后出现部分信息不准确或缺失;

(3)前台业务处理差错,经业务部门、信息中心、开发商三方共同确认前台操作无法补救或修正的。

(4)由于以上三种情况确需进行数据后台修改的均需严格遵照以下流程进行操作:

第一步:申请

由申请部门填写《数据后台修改申请单》(附件二),将申请事项写明原由以及修改要求由申请部门负责人签署同意修改的意见后,将申请单递交给信息中心。

各镇(街道)若需申请数据后台修改应先向业务单位提出,由业务部门按上述过程提出申请。

第二步:评估

递交申请后,由信息中心指定人员和开发公司共同对其修改事项进行可行性评估,确实可行的确定修改方案,并需对该数据修改产生的后果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

第三步:确认

开发公司和信息中心对后台数据修改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后,根据评估和风险评估结果,签署是否同意修改的意见,若不同意修改,需写明原因。此意见需由开发公司项目经理和信息中心主任分别签署,并需经申请部门负责人确认签字。评估和确认过程信息中心应在申请部门提出申请之日起三个工作日之内完成。

第四步:实施

三方共同确认同意修改的进入实施阶段,一般情况下由信息中心指定人员对数据实施后台修改。修改人需严格根据已定的修改方案实施修改,坚决杜绝随意修改的情况。修改时需由信息中心技术人在场监督。

第五步:记录和结果确认

所有涉及数据后台修改的,应由修改人做好详细的修改过程记录并签字,同时在登记表上做好登记。修改完成后修改结果交由申请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

3、数据定时检查纠错和质量控制制度

(1)对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内的所有业务存储数据实行一个月一次的定期检查。

(2)数据检查内容包括是业务数据是否输入错误(主要从逻辑关系上判断)、业务办理数据是否符合政策规定、系统参数设置是否正确、计算公式是否准确等。

(3)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定时做好数据检查纠错工作。

第5篇:信息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在进行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中,通过有效的信息特征分析,并对整体的记录工作进行全面管理,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规律进程的一项重要措施。有介于此,在进行这一方面的新制度建立时,就应当考虑到以下几点。

一、新会计制度

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角度来看,事业单位的管理体系目标,应当是将以原有的货币计量单位进行有效的信息分析,并从事业单位的运行方式出发来进行有效的经济活动状况分析,从根本的相关性系统统计来实现对整体经济活动的最优化管理。对于这样的制度管理环境,遵循法律规范是其运行的标准指标。新制度下的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在财务管理的基础之上,建立符合我国经济管理活动,并保证事业单位自身的财务管理。通过法律程序进行有效的约束以及合理的管理形态来实现对整体的工作的监督。在进行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时,需要建立在有效的依法秩序之上,并依据相应的法律政策监理有效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通过对行政单位财务信息的有效管理,从而实现整体策略上的正确指导。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财务管理理念

在进行事业单位内部的运营管理目的,在现有的社会发展目的上来看,建设有效的补充机制,从原有政府补贴形式上跳脱出来,并以自身的运行模式来实现整体的影响力。在市场的经济体系改革中,通过有效的事业单位对现有国有资产上的全面建设,并通过内部的建设,从根本的行政模式上完成对整体风险上的分析,然而对于企业内部的风险,则还难以完成有效的承担。

(二)缺乏相应的财务预测管理能力

我国的财政管理工作,过去主要有相关部门进行直接管理,而在现代经济化的发展中,其独立的进行管理后,就缺乏了对合理性财务预测管理的有效建设,对于财政资金的支配形式,也不能够有效的应用到有关部门,这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实际的使用中,往往资金的使用,都会超出预算的评估等级。现阶段,事业单位其财务管理部门虽然全面实施预算编制零基预算法,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偏差。零基预算法短期内难以推广,再加上各地区单位各部门领导观念意识过于落后,其执行力度也大打折扣。同时,在财政预算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对于项目资金的安排极其不合理,许多不应当安排的项目经常性的人为安排,而对于那些急需资金的项目,其预算也不足,严重影响着单位财政预算编报的准确性。

(三)资金管理工作不够严谨

在进行资金的预算过程中,控制力度不够严谨,从而导致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浪费现象。最明显的使用问题出现就是在公款吃喝、高消费、旅游等多个方面,都会出现较大的超额制服,这样就大大的加重了在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运算上的预算标准。当这些单位进行单独的管理过程中,就会直接的产生较大的事业影响。从一方面来看,单位内部的信息是从使用者对于企业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内部的行政事业管理形式来看,对资产内部的管理形态,还需要站在资金的管理效率上进行国有资金的现象展示,从有效的管理行政形式来进行全面的资金管理,从而实现对资金闲置问题的有效处理,以及实现实际的操作管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难以达到相应的实际标准。在进行年终盘点时,常出现资产账务不够完整,出账纳入不符合标准。

(四)专项资金的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的未到位

虽然在进行整体管理方面已经逐步的实现范围内的有效性,但是其在专项的资金管理上,还不够完整,这都严重影响了自身管理的有效性现象,对于资金的使用管理,也产生了考核问题上的监督缺陷。在进行事业单位内部的财政监督管理上,针对于所从事的检查形态上,还未真正做到位,这是导致管理缺陷的根本所在。

(五)单位内部实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与与会计制度不配套

事业单位内部所实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与会计制度不配套,进而影响并造成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漏洞。许多财务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严重缺失纪律性,对于日常的财务核算工作不重视,完全凭借着自身经验、习惯来工作。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实际工作过程中,对于一些大额开支的项目则使用现金支付的方式,但是在一些基层单位,白条抵库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这就加剧了单位内各部门之间固定资产管理的混乱程度,进而造成出现了设备不齐全、资产闲置等不良现象。

三、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善对策

(一)树立全面的科学性规划管理

事业单位在进行管理过程中,应当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有效操作,并依据单位的会计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今后的主要管理任务。在管理中,应当做到资金使用的透明度,这样对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建立健全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必须具备科学化的、规范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必须全面的推进财务管理体系的革新,其革新的方法可以有:(1)集中化管理。全国事业单位制定统一的采取管理办法,全国统一标准,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形成良好的财务管理氛围,从而有效的实现集中化财务管理,降低损耗。(2)加强信息化财务管理认知。严格的区分开信息财务管理与会计电算化,在思想观念里,提升信息化财务管理的地位,创设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并且以信息化财务管理为核心,开展一系列的管理理念宣传活动,增强人们的认知度。总之,建立健全、完善财务管理体系,打好管理基础,在软件、硬件上实现双重强化。

(三)加强对管理制度的落实

在进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中,应当加强对基本财务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做到有效的提高其运行的秩序,从而完善对整体运营成本上的缩减。这样不仅完善了对审计审批工作的有效管理,同时对监督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管理,都有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在依照原有的计划制度进行相应管理过程中,严格的按照相应的执行标准来进行岗位内部的分离管理,对于提升会计的核算等多个方面,都有很好的落实效应。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不断加大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的约束力,包括各部门、各科室工作人员职权的规范。在预算管理工作方面,坚持预算编制、执行、评价等三个阶段的并重原则,有层次、有目的的彻底根除传统陋习中的“掐头去尾”的预算管理方式。通过不断强化与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在单位内部逐步形成一套完备化的相互约束与监督机制。包括对项目资金的管理、项目财产的审批、以及各部门职权与项目审批权限的合理分配等,进而构建健康、科学、规范化的资金筹集、使用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与评价机制。

(四)加强财务管理的监督工作

在进行财务管理运行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审计管理的有效监督。只有对采购、出纳等部门的财务进出项目进行了有效监督,才能够真正的确保管理的合理有效性进展,通过有效的采购形态加强对会计制度的强硬管理,这对于其今后的合理管理等多个方面,都有较好的资产总结管理。而加强了在监督管理工作上的有效完善,也能够从工作的有效性上,真正的做到依法管理。对于事业单位内所出现的不科学、不合理监督管理任务,应当进行及时的取缔,纠正不良形态,最终实现事业单位内部的全面管理。通过监督管理,落实依法执行的力度,对于整体的行政事业管理,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队伍建设

多注重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素质的培养以及知识技能的更新教育。包括职业素质、道德素质、自身修养的建设,通过不断强化内部管理人员的培训机制,逐步提升财务会计人员专业化素质水平。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队伍水平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适应社会主义新时期、新形势下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发展需求。事业单位的领导者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展现出党员新形象、新面貌,带领着单位各部门工作人员认真学习相关财政、财务以及会计核算方面的业务知识技能,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等,以此全面提升单位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以及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的自觉性,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以及依法理财的业务能力水平。只有全员做到认识并重视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功用,才能有效的确保整个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健康、有序的运行下去。

(六)加强基础设置建设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是一个系统的功能,要求财务各项基础性工作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因此事业单位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化中需要充分把握财务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不断完善财务分配制度,尤其是事业单位内部之间的管理和控制,优化现有资金管理平台,实现资金统一归集。目前事业单位所采用的财务软件呈现多样性,信息资料可比性很差,因此在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中,需要遵循统一原则,注意原有采取软件的升级或者更换,实时处理单位工作,及时了解资金动向。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实时共享是重要的步骤,因此在更新软件基础上,需要建议一体化的共享平台,实现管理网络化,形成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事业单位在开展信息化财务管理中,需要合理配置资源。近些年我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因此事业单位有必要中心设定发展策略,采取管理部门有必要合理配置有效资源。事业单位成本管理中,以往事业单位成本管理往往涉及事业单位机会,在开展电子商务推广营销中,需要注意保护自身价值机会,避免单位机会泄露,影响单位发展。

四、结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在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管理上,也逐渐需要从新的管理模式上来进行改革,以此来建设更为全面的财务管理工作。伴随着现代事业单位中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现代信息化建设,也更需要从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行情来决定最终的实际管理形式,从根本上来解决这样的一个现实问题。最终在结构的监督管理上,实现对新会计管理制度的落实。在事业的调整上,也是对现有事业单位的已有财务管理工作有效完善。

作者:廖春玲 单位:广东惠州工程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宇.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理性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4(19).

第6篇:信息管理制度范文

一、新高校会计制度对后勤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后勤不断改革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有的高校后勤还是以学校拨款为主,有的市场化程度高,成立了后勤集团公司。后勤各单位模拟企业化运营,依据《企业会计制度》,建立了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财务管理体制。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必然对后勤财务管理体制、经济活动等产生诸多影响。

(一)新制度的变化及要求

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设置新的会计科目核算体系,要求将学校所有的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学校“大账”。这样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掌握全校整体的财务状况、准确的计算高等教育成本以及权责发生制原则的遵循。一直以来,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重点是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务规章制度,正确处理后勤服务与学校的关系。其基本任务和内容也有明确规定:即依照国家的各项财经法规和学校的财务规章制度,规范后勤集团公司的经济行为;做好各项财务收支的审核、控制、分析工作;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分析、研究高校后勤所属各单位财务工作中存在问题,监督其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二)对后勤财务管理体制的影响

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以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服务为方向,兼顾公益性及营利性。目标决定了采取什么样的财务管理模式,所以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施行,对后勤财务管理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管理模式的变化上。比如,原来对学校拨款依赖较多,从属依附于学校,服务于学校。其特色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管、包、等、靠、要的传统思想与观念,封闭的“大而全”、“小而全”的行政。这种模式下,自然其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即经济效益无从谈起。后勤部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表现在财务管理上,就是财务核算的职能不明确,到底是花钱,还是花好钱,还是主动把钱花好的问题,财务管理职能被弱化。在新的背景下,实行统一管理,意味着后勤的经济成果要并入高校“大账”一并披露,那么其财务成果便对外进行了披露,也就意味着后勤集团的财务信息完全暴露在信息使用者的面前,其财务成果受到学校的监督与管理。因此,学校与后勤必须进一步理顺各种关系,分清责权利。这就要求采取合理的方式,积极应对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后勤财务管理体制的影响。只有积极应对影响,才能促使其管理目标更加明确,管理工作更加高效,财务核算更加规范,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完整,并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做到既符合制度要求,又满足各方面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三)对高校后勤经济活动的影响

1. 对资金流转管理的影响

新制度要求后勤集团将其财务信息,纳入学校“大账”,学校对其实行监管职能。高校后勤集团作为高校的附属单位,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资金流转管理,应该成为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后勤集团,资金管理意识严重缺乏,管理手段比较落后,资金周转速度慢,沉淀闲置严重,账外循环流向不清,无法对资金流动实施有效监管。有一些高校后勤集团中,存在独立设置财会机构,单独开设银行账户的现象,后勤内部单位也无法对资金统一调度,调节使用。种种现象无形中增加了后勤集团的资金周转成本和财务经营风险。针对以上情况高校可以成立资金结算中心,后勤集团下属单位部门,统一在资金中心开设银行账户,收支均通过此账户流转,不允许另立账户。这有利于高校后勤对资金的统筹规划使用,减少财务风险及经营风险,也有利于学校对后勤集团财务活动的规范与监督。

2. 对会计核算模式的影响

高校后勤是一种具有教育和经济双重属性的特殊组织,在其社会化改革进程中,有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完全解决。后勤的发展与学校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产权关系、资产关系、人事关系等,因此要与学校彻底理顺各种关系,按公司法规定组建独立法人公司的时机还不成熟。执行新高校会计制度后,对高校后勤现行的会计核算模式带来新的启示。

一是对于社会化程度不太高的高校后勤,按照新高校会计制度要求,高校后勤作为学校的二级核算单位,可以分为具有后勤保障职能的校内独立核算单位,如饮食服务中心、校医院、水电暖中心、学生宿舍管理中心等,以及不具有后勤保障职能的校内独立核算单位,如幼儿园、洗浴中心、小商店等。可以使用修正的行政事业核算科目,将其经济业务纳入学校“大账”。

二是促使高校后勤进一步深化改革。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后勤逐渐摆脱对学校的依赖,完全市场化,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设置账簿,使用企业会计科目,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收支,核算往来、核算经济效益。学校可以作为投资方将房产等固定资产给后勤使用,并收取一定的资产使用费。学校不参与后勤管理,只行使监督、规范的职责,并投资份额参与其利润分配。

3. 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原来的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模式,人为地将高校后勤经济业务分割,有的从学校“大账”收入支出,有的采用企业会计科目核算收支余。由于记账基础及原则不同,使得后勤财务信息难以汇总,容易形成财务信息的孤岛,其造成的后果就是报表不完整,不能反映整个学校的财务状况。近些年高校对后勤的校内独立核算单位,进行着不断的尝试性改革。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此做了明确规定,年末需要将后勤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入支出情况,通过“总额”和“净额”方式纳入学校财务“大账”。要求与学校“大账”采取期末并表的方式,汇总各部门财务信息,实现高校财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比性,同时也满足报表使用者对高校完整会计信息的需求。

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做为记账基础的,结合《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等要求,将后勤内部独立核算单位的经济业务纳入学校“大账”。可以专门设置一套适合高校后勤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科目和报表体系。年末将后勤校内核算单位的汇总或个别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相应项目分别加总,并将内部业务抵消,形成合并的高校资产负债表。将本年收入减除本年支出的净额,即本年结余,列入合并资产负债表的“非财政补助结余”及收入支出合并报表的“后勤保障单位净收入”。

因管理与核算业务的需要,采用《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校内独立核算单位,期末并表方式与以上处理方式基本相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项目基本上与学校账务“大账”的内容相同,可以直接或调整后相加合并;利润表中的有关项目需要调整后并入学校财务“大账”的收入支出表,利润表中收入性质的项目合并计入学校财务“大账”的收入支出表中“其他收入”项目,支出和费用性质的项目合计计入学校财务“大账”的收入支出表中的“其他支出”项目;利润总额项目并入学校财务“大账”的收入支出表中“非财政补助结余”项目。特别注意的是,并表前应做学校内部业务或事项的抵消处理。对于报表中未能详细说明的,需要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4. 内部核算的影响

高校后勤作为校内独立核算单位,以服务学校师生为主,因此会产生很多内部核算业务。如果在学校“大账”核算,收入与支出互相结转,就会虚增学校的收入支出,存在重复列支的业务,也不能准确核算后勤服务部门的经济效益。对于模拟企业核算的高校后勤,单独核算收、支、余。在合并报表时需要将企业科目转换成事业科目,加大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因此,新高校会计制度对不同核算模式的高校后勤财务,明确规定了纳入学校“大账”的并表方式。会计人员可以利用信息化软件等先进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在合并报表时就将内部核算业务剔除。

5. 对收益分配的影响

高校后勤核算单位,属于财政拨款的单位与部门,使用新高校会计制度净资产类科目“事业基金”核算高校拥有的非限定性的净资产,主要为非财政补助结余扣除结余分配后滚存的资金,它可以参与学校统一分配,并提取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学生奖助基金等。如果高校后勤独立注册法人公司,采用企业制度进行核算,高校后勤应与学校签署协议,商议收益分配方案,学校作为投资方对收益分配方案应提交上级主管部门签批与备案。

二、提高后勤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应对策略

(一)认真学习,转变财务管理思路

《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实施,要求后勤财务管理人员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新制度与旧制度的不同之处,并联系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做好后勤财务信息与学校“大账”的衔接工作。转变工作思路,创新管理方式,保证后勤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保证学校财务信息准确完整。

(二)构建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平台

新高校会计制度,要求将全校的财务信息汇总,提供统一的对外报表。包括基建财务信息和后勤财务信息。这就要求构建一个信息平台,将所需信息统一处理。因此,需要全校各部门通力合作,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将所有的财务信息共享,满足各方面对财务信息的需要。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后勤财务管理水平乃至整个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都是一个提高。

(三)提高后勤财务人员素质

新高校会计制度相比旧制度,从科目的设置到报表体系的设置,从记账基础的转变到对后勤、基建财务的要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式的变化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后勤应该对财务人员结构进行优化。从在专业知识结构层面,对财务岗位的工作人员应有严格要求,既要有丰富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经济法律、计算机网络等知识;从年龄结构层面,应重视对年轻财务人员的培养,给财务工作注入后续力量与新鲜血液。从学历结构层面,高校后勤要加强对专业会计人员的在职培训,提高专业学历水平,还要引进既懂会计知识又懂财务管理、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四)加强预算的制定与执行

高校后勤作为学校的一部分,不管原来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何种方式,制定合理的预算并严格执行,都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高校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更进一步突出了预算的重要地位。建立科学完善的收入支出预算,使预算从编制到执行都能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并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做到事前实施控制,事中监督执行,事后对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不断完善调整预算,使预算更加合理科学。

第7篇:信息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新医院会计制度 优化 成本管理

新医院会计制度最早提出是在2011年,并且在公立医院国家联系改革试点城市实施,随后于2012年推广到全国,它的产生是为了规范医院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而财务管理作为任何企业的运转动力,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同样在医院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医院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制度和其他企业大不相同,尤其是公立医院,它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机构,需要对资金充分利用、合理支配,从而在有限的资金范围内创造出无限的财富,提高资金利用率更加有利于医院的发展。在许多医院中存在着资金管理分散、成本核算不精细的现象,最终导致成本管理不在医院的控制范围内,更加不符合我们所提出的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要求,从而使得医院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公益背道而驰。为了加快医院发展的步伐,当前任务是必须认清成本管理在医院发展道路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内涵

成本费用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医院的经济核算,资产规划,资金支配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加强成本费用管理有助于加强医院内管理,有利于医院在资源充沛、充分调动、合理使用的基础上有条不紊地发展。

作为医院管理的核心,成本费用管理有着管理对象、管理目标以及管理环节之分,只有清楚了这些基本问题才能更好地去实行管理制度。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讲,成本费用管理的对象是资金流出,这些资金包括历史成本、现在产生的成本以及未来即将产生的成本,也包括能看得见的资金流转以及无形的资金流出。当然管理对象具体到各大企业就大相径庭了,对于医院来说凡是与医院经营活动相关的资金流动都属于成本费用管理范畴,包括用于在医院的业务支出、财政项目支出、科研费用支出等。成本费用管理的目标本该是统一的,但是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预算,从购进产品质量上来降低成本,这是不科学的控制成本管理手段。对于医院这个服务社会人类的机构来说,学习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成本管理方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科学规范的管理策略指导下,医院在保证质量与服务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内部成本费用,绝不可为了降低成本随意更改购进药物、机器设备等的渠道。相反,医院可以从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减少产品维修次数等方面来降低成本,从而做一家让人放心的医院。成本费用管理的环节包括管理前的成本计划、管理中的成本控制以及管理后的绩效评估,成本计划指导着医院运营中的成本控制工作,成本控制工作的执行力度直接关系到绩效评估,绩效评估又反过来指导下一步产生成本费用的计划制作,三者之间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共同指导着成本费用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医院要想提高自己在同行业的竞争地位,必须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完善医院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医院在现存的会计制度上不断改革,新医院会计制度的诞生更加符合医院的管理要求,它在给医院提供发展机会的同时又对医院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执行新医院会计制度,医院必须对成本管理做好完善工作,从而使得管理控制方法在制度下渐渐走向规范化。

(一)符合医疗改革的基本要求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越来越注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并且对医院的会计制度、成本管理制度、绩效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医院会计制度的指导下,要求医院定期对成本管理中的成本核算、资产管理以及运营情况进行查看,认真完成财务报表,更加有利于医院对财务状况的掌握,对下一步医院采取的行动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对医院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医院的内部管理水平、提高医院外部的服务质量而做出努力。

(二)优化医院内部的相关运营机制

医院各项活动的开展在任何情况下都离不开高效率的成本管理,提高医院成本管理水平有助于从业人员在第一时间掌握医院各大资源的现存信息,并及时调配做到Y源合理利用。在高科技的今天,医院要想提升自己在国际中的地位,靠的不只是拥有良好治疗效果的药物、高素质的从医人员以及先进的机器设备,关键还得拥有优化的考核激励制度,加强相关人员对成本的控制、核算以及对风险的评估,从而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成本管理就是通过优化医院内部的运营机制来实现对医院各项活动的控制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使得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不仅提高了医院对外的竞争力,而且有助于就医的患者第一时间获得医疗资源救治。

(三)保证医院经济与社会效益达到平衡

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只是一味地注重医院的经济管理,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忽视了医院社会效益的存在,医院只有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收支平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而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有助于医院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将有限的卫生资源用于提高人类健康的事业上,为人类提供既好又省的保健服务。从真正意义上讲,医院既收获了经济效益,也收获了社会效益,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三、基于“新医院会计制度”的A医院成本费用管理

随着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实行,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调整内部的成本管理制度,试图用降低成本的战略来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以下是A医院针对新制度建立的成本费用管理体系。

(一)当前A医院的成本核算程序

在新医院会计制度的指导下,A医院积极面对新旧制度交接所带来的问题并努力去解决问题,建立并完善医院相关信息系统,为会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做准备。对于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需要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共同完成,针对这一项问题A医院将各个科室工作细化到每个核算单位中,从而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程序,流程主要包括:①成本责任单位的建立;②核算单位的划分;③核算项目的确立;④核算方法的编制;⑤核算报表的制作;⑥事后对核算绩效进行评估。

A医院将流程①中的责任单位划分为业务部门(主要是临床各个科室)、辅助部门(主要是急诊、供应室)、技术部门(主要是放射科、药学部)以及行政后勤部(主要是一些设备、资源等后勤保障部);而流程②中的核算单位划分就是责任单位划分后的再细分;流程③中的核算项目确定即是关键确定此次医疗活动具体是收入还是支出,否则在众多项目中账目就会变得混乱,不利于核算管理;流程④中的核算方法就是要根据责任单位的不同进行编制,其中对辅助部门以及技术部门实行二次分摊,对行政后勤部门实行一次分摊,最终这三项都归于业务部门的间接成本,并与业务部门的直接成本一同归于业务部门的总成本;流程⑤中的核算报表就是指各个临床科室的成本报表、临床总成本报表以及报表分析,这些报表的制作有利于更加直观地掌握医院的成本收支信息,并为后期的绩效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最后一个流程就是及时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评估,在评定分析中要结合定性指标以及定量指标,使得成本核算更加完善。

(二)对于A医院新成本核算体系运行效果分析

虽然A医院在最初建立新成本核算体系以及体系的运行中存在一些难题,但是通过医院集体的努力,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果。成果一就是改变传统的科室观念,使得各个科室成员均参与到成本核算活动中,更加有利于监督工作的开展,为完善成本管理奠定基础。A医院通过加强科室之间的联系,实现了对医院整体成本的控制,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成果二就是新体系注重一切可以降低成本的指标,过去只是关注与医院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的资源购进以及使用,包括医疗设备的购买以及维修、药物的购进以及用于科研的费用支出等,而现今A医院还会关注一些与经济间接挂钩的指标,比如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等,并积极探索这些平时容易让人忽视的指标对医院成本的间接影响,从而为医院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成果三就是新体系下的采购行为更为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成本消耗问题。A医院对于采购方面实行科室统一上报以及招标,并采取集中管理,有效地缓解了因个体差异而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从而减少了成本的消耗。成果四就是新体系的成本管理化集权为分权,这样在追究责任的时候就能具体到科室以及个人,避免了逃避责任现象的发生。而且在责任的监督下,科室以及个人更加注重个人行为,为实现预算目标而共同努力,在这种高度透明的制度下,医院可以明确掌握个人的劳动成果,从而激励个人更加积极地工作,有效地解决了预算松弛的问题,使得医院更好地完成预算目标,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

通过对A医院实行新医院会计制度后的成本费用管理的探讨,笔者发现新制度对于医院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而且新制度下完善的医院成本管理对提升医院的综合能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四、新会计制度下医院加强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现有的医院成本管理体系

医院要想在新会计制度的指导下迅速发展起来,就必须将目标锁定在成本管理的问题上,及时完善现有的医院成本管理体系能够保证医院的管理思想与时俱进,体系集成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用于指导医院各项活动的进行,更加有利于医院又快又好地发展。医院在实行新会计制度之前就已经成立了自身的成本管理体系,所以实行新制度之后我们也不必完全破除旧的体系、建立新的体系来适应新制度,相反医院可以结合自身运营情况并且在新制度的要求范围内完善旧体系,去除旧体系中不合理的目标以及方针,并且增加新的管理理念以及方法到体系中,从而集成优化成本管理体系并且能够充分指导医院投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健全的医院成本管理制度以及完善的管理体系是现阶段医疗卫生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医院顺利开展医疗活动的基础,拥有先进的管理思想以及管理方法,有助于提升医院成本核算效率,并且降低医院运营成本,为医院在市场中更好地发展创造机会。

(二)优化医院成本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时代的进步,大量高科技产品涌入人们的生活中,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医院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医院信息化已成为品牌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在新医院会计制度的指导下,医院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的优秀管理思想,并结合自身发展历程,积极优化现存的信息管理系统以适应医院改革的要求,最终促使医院的管理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比如医院可以借助网络强大的功能建立属于自己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从而方便病人挂号交费,有效地节省了排队所占用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运营效率,增加了社会的信赖度。完备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有助于医院对各类药品、设备等资源的合理管理以及支配,有助于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随时为医院的高层领导做出重大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可以通过降低账目的错误率以及提供资源的存在状态,对医院高效率的运营起到积极的影响。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医院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管理现状,立足社会的发展,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建立属于自己医院的网络共享平台,充分实现会计电算化,提高系统对医院的管理水平,实现医院自动化、智能化的管理。建立远程医疗信息系统,与国际国内医疗接轨,从而搭建起通往国际间的桥梁,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保障。

(三)整体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随着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发展,医院对高效成本管理的需求日益增加,而成本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是要有高素质的会计管理人员,从而指导医院成本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医院相比于其他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这是由于在医院成本管理的效果不仅关系到医院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而且关系到患者的切身利益,所以医院在录用人才时要有具体的政策指导,录用人才时不光要看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同样要看他们的道德素养以及职业素养,以便录用综合素质的人才,提高医院的成本管理水平。对于医院的老员工,员工本人要有随时更新自己,用知识武装自己的意识,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时刻保持自己的步伐与社会的发展一致。作为医院一方,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讲座,聘请外界专家来给本院会计人员普及会计知识,会计人员通过与专家的相互交流,从而得到知识以及思想上的汇通,有利于提升会计的综合素质。要想将新制度更好地实施下去,医院就要从各个方面综合提高会计从业者的素质,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技能操作能力培训,从而提高会计人员在医院成本管理中的实用价值。

(四)进一步完善医院成本的核算评价指标体系

一个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下一定设有一个成本核算评价指标体系,这个体系使得成本管理控制更加趋于具体化以及整体化,从而指导成本管理工作更加趋于规范化以及制度化。基于新医院会计制度的要求,医院为了尽快适应新制度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成本核算评价指标体系,将医院所有的业务活动流程融入体系,加之更加细致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从而使得医院及时掌握医院项目的全面信息并指导着医院管理控制工作的全面开展。医院在完善核算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发展目标,并结合实际医疗活动的开展状况,随时做到更改体系中管理控制目标,旨在构建一个灵活并且实用的成本核算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医院的成本核算朝着规范化、精确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医院提高管理水平以及工作效率,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

五、总结

之,医院要结合自身发展,积极引进新医院会计制度来指导医疗事业的发展。新制度实施后要想取得成效离不开医院系统化的成本管理体系,所以医院需要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经济管理,实行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医疗资源做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并且加强对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此外,医院还可以通过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提升相关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优化成本核算评价指标体系等方式间接优化成本管理体系,为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同时,新制度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为广大人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从而有利于人类健康的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医院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霞.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管理的优化路径研究[J].经济管理者,2015,(20):218.

[2]李衡.关于医院成本管理研究――在新《医院财务制度》下对省二人民医院成本管理进行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29):112.

第8篇:信息管理制度范文

第一条为了规范政府采购信息公告行为,提高政府采购活动透明度,促进公平竞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以下简称政府采购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政府采购信息,是指规范政府采购活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反映政府采购活动状况的数据和资料的总称。

政府采购信息公告,是指将本办法规定应当公开的政府采购信息在财政部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媒体上向社会公开。

第三条采购人、采购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规定,公告政府采购信息。

前款所称采购机构,是指集中采购机构和依法经认定资格的其他采购机构。

第四条政府采购信息公告应当遵循信息及时、内容规范统一、渠道相对集中,便于获得查找的原则。

第五条县级以上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对政府采购信息公告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但是,下列职责由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履行:

(一)确定应当公告的政府采购信息的范围和内容;

(二)指定并监督检查公告政府采购信息的媒体。

第六条财政部负责确定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的基本范围和内容,指定全国政府采购信息媒体。

省级(含计划单列市,下同)财政部门负责确定本地区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的范围和内容,可以指定本地区政府采购信息媒体。

除财政部和省级财政部门以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指定政府采购信息的媒体。

第七条政府采购信息应当首先在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媒体上公告。

地方的政府采购信息可以同时在其省级财政部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媒体上公告。

第二章政府采购信息公告范围与内容

第八条除涉及国家秘密、供应商的商业秘密,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予保密的政府采购信息以外,下列政府采购信息必须公告:

(一)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二)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的集中采购目录、政府采购限额标准和公开招标数额标准;

(三)政府采购招标业务机构名录;

(四)招标投标信息,包括公开招标公告、邀请招标资格预审公告、中标公告、成交结果及其更正事项等;

(五)财政部门受理政府采购投诉的联系方式及投诉处理决定;

(六)财政部门对集中采购机构的考核结果;

(七)采购机构、供应商不良行为记录名单;

(八)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公告的其他政府采购信息。

第九条除本办法第八条规定内容外,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可以根据管理需要,增加需要公告的政府采购信息内容。

第十条公开招标公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采购人、采购机构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

(二)招标项目的名称、用途、数量、简要技术要求或者招标项目的性质;

(三)供应商资格要求;

(四)获取招标文件的时间、地点、方式及招标文件售价;

(五)投标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及地点;

(六)采购项目联系人姓名和电话。

第十一条邀请招标资格预审公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采购人、采购机构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

(二)招标项目的名称、用途、数量、简要技术要求或招标项目的性质;

(三)供应商资格要求;

(四)提交资格申请及证明材料的截止时间及资格审查日期;

(五)采购项目联系人姓名和电话。

第十二条中标公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采购人、采购机构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

(二)采购项目名称、用途、数量、简要技术要求及合同履行日期;

(三)定标日期(注明招标文件编号);

(四)本项目招标公告日期;

(五)中标供应商名称、地址和中标金额;

(六)评标委员会成员名单;

(七)采购项目联系人姓名和电话。

第十三条采购信息更正公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采购人、采购机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

(二)原公告的采购项目名称及首次公告日期;

(三)更正事项、内容及日期;

(四)采购项目联系人和电话。

第十四条采购机构、供应商不良行为记录名单公告,应当包括当事人名称、事由、处理机关和处理结果等内容。

第十五条投诉处理决定公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采购人、采购机构名称;

(二)采购项目名称及采购日期;

(三)投诉人名称及投诉事项;

(四)投诉处理机关名称;

(五)处理决定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

第十六条公告政府采购信息必须做到内容真实、准确可靠,不得有虚假和误导性陈述,不得遗漏依法必须公告的事项。

第十七条在各政府采购信息指定媒体上分别公告同一政府采购信息的,内容必须保持一致。内容不一致的,以在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媒体上公告的信息为准,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在各政府采购信息指定媒体上公告同一政府采购信息的时间不一致的,以在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媒体上最早公告信息的时间为公告时间和政府采购当事人对有关事项应当知道的时间。

第十九条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集中采购目录、政府采购限额标准,公开招标限额标准等信息,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负责在政府采购信息指定媒体上公告。

第二十条招标投标信息由采购人或者其委托的采购机构负责在政府采购信息指定媒体上公告。

第二十一条对集中采购机构的考核结果以及采购机构、供应商不良行为记录名单等信息,由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在政府采购信息指定媒体上公告。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二十条和第二十一条规定以外的其他信息,属于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方面的,由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进行公告;属于采购业务方面的,由采购人或者其委托的采购机构进行公告。

第二十三条采购人、采购机构需要公告政府采购信息的,应当以传真、电子邮件等快捷方式将信息提供给政府采购信息指定媒体,也可经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提供给政府采购信息指定媒体。

第四章政府采购信息指定媒体管理

第二十四条政府采购信息指定媒体负责承办本办法规定的政府采购信息的具体事宜。

政府采购信息指定媒体政府采购信息,应当体现公益性原则。

第二十五条政府采购信息指定媒体应当按照信息提供者提供的信息内容信息。但是,对信息篇幅过大的,政府采购信息指定媒体可以按照统一的技术要求进行适当的压缩和调整;进行压缩和调整的,不得改变提供信息的实质性内容。

第二十六条政府采购信息指定媒体发现信息提供者提供的信息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规定的,应当及时建议信息提供者修改;信息提供者拒不修改的,应当向信息提供者同级的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报告。

第二十七条财政部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媒体中的网络媒体,应当在收到公告信息之日起1个工作日内上网;指定的报纸,应当在收到公告信息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指定的杂志,应当及时刊登有关公告信息。

第二十八条政府采购信息指定媒体应当对其的政府采购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并将统计结果按期报送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

第二十九条政府采购信息指定媒体应当向社会公告本媒体的名称和联系方式。名称和联系方式发生变更的,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告,并向负责指定其政府采购信息的财政部门备案。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采购人或者采购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机关给予处分,并予通报:

(一)应当公告政府采购信息而未公告的;

(二)不首先在财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媒体上公告信息,或者不在财政部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媒体上公告信息的;

(三)政府采购信息内容明显违反本办法规定的;

(四)在两个以上政府采购信息指定媒体上公告同一信息的实质内容明显不一致的;

(五)未按规定期限公告信息的。

第三十一条采购人或者采购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采购无效,并由县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属于政府采购机构责任且情节严重的,依法取消其进行相关业务资格:

(一)招标投标信息中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的;

(二)公告的信息不真实,有虚假或者欺诈内容的。

第三十二条政府采购信息指定媒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依法取消其政府采购信息指定媒体资格;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一)违反事先约定收取或者变相收取信息费用的;

(二)无正当理由拒绝信息提供者提供信息的;

(三)无正当理由延误政府采购信息时间的;

(四)政府采购信息改变信息提供者提供信息实质性内容的;

(五)其他违反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的行为。

第9篇:信息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校 管理制度 重要性 创新

基金项目:华北科技学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课题资助(hkjyzd201203)

引言

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接班人的社会使命,是千千万万人才成长的摇篮。高校要发展,要提高其教学水平,要提高其培养人才的能力,就需要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完善。高校的管理制度在高校中处于核心地位,高校中各个环节的运行都是有管理制度来决定的,因此,一套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高校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核心基础。

1.管理制度创新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数量大增的同时对人才的质量也有了很高的要求,为了应对时展的要求,高校必须对其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只有如此,高校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出适应信息时展需求的综合型卓越人才,为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1.1管理制度的创新是高校应对时展的要求

在高校内部,其管理制度决定了教学理念、管理理念以及发展方向,新时代的发展对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要如何才能达到这种新要求,只有创新管理制度才能做到。目前社会需要的是高技能、综合性强的新型人才,要培养这种新型人才,需要学校在管理制度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新型的管理制度才能促进学校教学理念、管理策略的革新,也才能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中实施新型管理方法,从而促进人才培养。高校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具体要看其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如何。为增强高校的竞争力而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可以从师资引进、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考核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以及竞争激励制度等方面来进行,而任何一方面的创新,都可以为高校在新时代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制度管理创新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除了国家政策的支持,高校的发展更多的是需要从内部进行改革和创新。高校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其对社会的贡献是为社会经济和事业发展培养更多的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也是高校促进自身发展的必要手段。传统单一管理制度下的教学理念、人才引进机制、考核制度以及竞争机制等都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也满足不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对传统的管理制度进行创新是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促进高校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型的管理制度,能提升高校的教学理念,优化人才引进机制,改进考核方式,完善竞争制度等,为高校在新时代的竞争中增添动力和活力,促进高校在激烈竞争中有序、健康发展。

2.高校管理制度的现状

虽然管理制度在高校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高校中的管理制度大多是与学校的发展不协调的,有的滞后于高校的发展,更有甚者,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起不到促进作用,而是阻碍了高校的发展,其具体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高校的管理制度受到内外环境的制约

目前,我国很多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受到内外部环境诸多因素的制约,导致其在制定管理制度的时候不能充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执行,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事业单位自身的改革与发展,高校也不例外。现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职能日益扩大,其对高校的影响日益增加,最终导致高校管理制度单一,而且在管理过程中高校内部的行政部门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比较严重,与教学部门联系较少,一般制定管理制度只是流于形式,为了管理而管理。这就导致了高校的管理制度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也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不能促进高校在新时代的竞争中健康发展。

2.2高校管理制度片面追求规模,不符合自身实际

这一点可以说是由上述现状导致的,因为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干涉过多,导致部分高校领导为了邀功而盲目扩大其制度管理,但与自身的现实又不相符合。同时,高校一味追求管理的规模,而忽视了其自身的特色发展,这就使得大部分高校办学没有特色,其自身管理制度的优越性也不能彰显。

2.3高校管理制度与教学环节脱节

不管管理制度在教学中处于多么重要的地位,但开展教学活动,为社会培养人才仍然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及最终目标,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管理制度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的。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制定内部管理制度的时候,或者是为了应付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只是单纯地为校内行政部门服务,最终制定出来的管理制度与教学活动关系不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师资引进、考核制度、竞争机制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弊端都不能得到解决。

3.高校管理制度创新的建议

前面初步讨论了管理制度创新对于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目前的高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管理制度将发挥不了其在高校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有可能影响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因此,本文将为高校管理制度的创新提出以下建议:

3.1在高校内部建立管理制衡体系

高校内部的管理权力一般都集中于行政部门手中,行政部门的决定严重影响着高校内部其他部门的活动,这就造成了高校内部管理权力失衡,很多部门或者下属院系不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决定发展计划。在高校内部建立管理制衡体系,可以分散行政部门的管理权力,使各部门、各院系的相关负责人也有对自身部门进行管理的权利,并对相关的决策具有决定权。这样还能打破行政管理手段单一的现状,为高校管理带能多样化发展,增强高校管理特色。

3.2在高校内部管理中增加学术人才

高校是学术产生和发展的摇篮,同时高校也是学术人才的聚集地,高校中的管理制度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的,同时也是为学术和学术人才服务的。目前高校的行政管理者中,缺乏专业学术水平的大有人在,因此,淡化高校管理中的“官本位”倾向,适当地增加行政管理者中的学术人才,不仅可以强化学术权力,而且可以真正地体现把学术作为中心的管理思想。这样在管理中加大专家和教师的决策力度,使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真正做到为教学服务,为学术服务,同时还使高校的文化品位得到提升,使高校的管理更加具有规范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4.小结

总之,高校是培养社会精英的摇篮,也是人才形成和成长的地方,教学活动是高校的主要活动,为社会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因此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要本着一切为学校教学活动和学术活动服务的原则,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在创新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高校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具有自身特色、又能促进教学活动展开的新型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最终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提高高校的地位,促进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不负社会赋予高校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韩延明.探析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路径――“以人为本”的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