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装的设计要素范文

服装的设计要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装的设计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装的设计要素

第1篇:服装的设计要素范文

关键词:服装;少数民族;特点;设计要素

少数民族服装的设计要素

1、款式不依附于现代服装的流行趋势,而是根据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社会生活需要有自己的款式。少数民族的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其生活方式不同,古老的民族祖先根据自己的生活劳作的方便性设计出本民族最初的民族服装,所以各民族的服装款式基本上没有相同的。随着发展民族的服装除了实用性也越来越重视服装是否能展现身体的优美。如傣族,以种田为生,这种劳作不需要大幅度的动作,且他们居于南方,天气较热,所以身材修长苗条的傣族女性上衣款式为圆领窄袖的短衣,下衣为腰身细小、下摆宽大长齐脚背的筒裙。这样的款式清新凉爽,能勾勒出傣族姑娘苗条的身材,十分符合傣族的民族特点。

2、少数民族的材质更是纷繁多样,令人目不暇接,他们根据民族服装的审美、保暖的实用性等,材质多取自于本民族的生产。由于少数民族的经济、交通、审美、传统、地理、气候等原因,其材质并不来源于市场上,而是多用本民族日常生产的产品制成。由此民族服装都具有浓重的自然、历史和复古气息。如蒙古族位于我国偏北方,气候较寒,再者,该民族擅长骑射、狩猎,所以他们的民族服装多用动物皮毛作为原材料,这样材质的衣服既御寒又成本低。从各方面充分满足了蒙古族对服装的要求。并且他们这种材质的民族服装还彰显了蒙古族特有的豪放、粗犷的民族性格。所以说蒙古族在服装设计要素民族化这一点发挥的淋漓尽致。

3、在色彩这个设计要素方面,少数民族服装的色彩变化不大,一直是两个趋向:一是以简单素雅而纯洁纯色为主,其中白色居多;二是将各种明亮艳丽较浓重的色彩再配上五彩的刺绣或饰品形成各种花样图案,制成鲜艳的花衣服,如苗族、壮族。少数民族服装在色彩方面,不仅没有“随波逐流”,被多变的时尚淹没,而是一直独树一帜,近几年甚至引领了服装界的色彩时尚风向。近来流行的波西米亚风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白族,无论男女服装的色彩都以白色为主,虽然女性的服装中加有其他色彩的装饰,但不影响其纯净素雅之味道。壮族服装则是以大量色彩明快的刺绣而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民族服装。

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服装拥有令人无法阻挡的魅力,它们的设计要素既包含了一般服装的设计要素,又显示浓郁的民族韵味儿。由此,因为可以得出少数民族服装的突出的特点。

1、少数民族服装其款式、色彩、材质等设计要素及种类数量丰富、多姿多彩,在服装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首先少数民族数量较多,各民族服饰不一,甚至民族内部也不甚相同,服装也竞相争艳;其次少数民族独特的设计要素使得服装更加绚烂夺目。最后随着发展,少数民族服装种类、款式不断增加,少数民族服装的队伍不断壮大。

2、少数民族服装的差别很大。南北方的地理气候、社会生活、历史传统等的不同,导致服装上的南辕北辙。如材质上,北方多用毛皮、棉絮来达到保暖的效果,而南方为了凉爽、干燥,多用的确良、麻布。色彩上北方多为暗色,南方多为亮色。

3、在服装的材质和色彩方面,少数民族服装倾向与自然且较复古;并且三个设计要素都是结合本民族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达到因时因地制宜的效果,充分体现本民族的特色。

4、民族服装特别重视细节,包括花纹的美观、色彩的对比、饰品的搭配、刺绣或图案的协调等。这是少数民族服装与一般的服饰最大的区别。如苗族的银饰帽子和项圈虽贵为金属,但银饰上的花纹使得其并不庸俗,反似从历史中走来。还有藏族的刺绣,使衣服繁杂凌乱中透着精致、复古。相信这一特点也会成为未来流行时装的发展方向。

5、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族交流的日益频繁,民族服装也发生着变化,呈现出愈来愈流行愈现代化的新特点。交通的便利使少数民族服装的材质摆脱单一,更加多样化,这可能会方便洗涤,使衣服更加耐穿,但材质的改变会使民族味道不再正宗。受流行时装的冲击,款式的民族风味也在被慢慢冲淡。

结束语:少数民族服装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着服装的稳定而重要的地位,其款式、材质、色彩都是服装,甚至艺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少数民族服装是一种美的意义的具体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发展是必然的,但是希望在这必然的浪潮中少数民族服装能不失本色、保其韵味。

参考文献

[1]钟茂兰,范朴.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4]韦荣慧.云想衣裳(中国民族服饰的风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苏日娜.少数民族服饰.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第2篇:服装的设计要素范文

[关键词]创意思维 打散 重构 服装设计

一、引言

服装设计的创意思维方式很多,例如横向思维、纵向思维、正向思维、反向思维、多向思维、侧向思维等,服装设计中的“打散-重构”思维模式,是实践教学中完成的创新思维方式,即把构成服装的各个要素分解,并对每个要素进一步打散分解成小元素,从中选择最佳元素加以调整,再重新组合,完成特定条件下创新设计作品。

服装设计是对人的整体着装的设计,其设计离不开人和服装两大因素,对于服装设计因素的打散――重构就是指对人、服装两个要素的分别打散、重构。

二、服装设计主体的打散

服装设计是针对人着装的设计。人是服装的主体,是有思想、有思维、情感的特殊社会人类,具有生命物质的客观因素,即性别的因素、年龄的差异、形态结构各异的特点。人自然属性的不同其根本原因取决于性别年龄生理结构的差别,人有先天性的外在风格表征:东方人特征、西方人特征、古典型、时尚型、外向先、内向型、等人的自然属性特征。

人作为社会的人,不仅作为自然个体独立存在,也是团体的人更是社会的人。这样就把社会中的人划分不同的类型层次,有身份、地位、职业、场合等。即按照TOP原则进行分散:T(time)时间,公转时间:年度、季度、月度;自转时间:早晨、中午、晚上;P(place)地点,经纬位置、国别、城市、宾馆、饭店、礼堂、演播厅等;O(obiect)目的场合,具体环境气氛庆典、会议、交流、娱乐、访问、休闲等。

三、服装设计内容的打散

服装设计是针对服装的设计。服装不仅有满足服用功能的实用性、合理合体的机能性,还具有满足审美功效的审美性、合情悦人愉人的艺术性。服装通过整体表征传达一定的风格特点,需要由构成服装的三要素以及图案配饰等其他辅助要素支持完成。

(一)风格定位的打散

服装所体现的风格,是时代社会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素质修养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概括为个人风格、民族风格、时代风格等。时代风格是指时代有影响力的服饰特点,例如: 40年代军装风格, 80年代男性化风格,等;民族风格是民族文化的综合体现,如:东方风格,牛仔风格,西班牙风格。

(二)三要素的散打

服装的款式造型概括为两个方面:整体形态的外轮廓造型和局部的形态内部结构分割。整体轮廓主要是外部造型的变化,即A型、O型、H型、X型、V型等;局部结构形态主要是指构成内部结构的因素:省道、裥、辑线等。

在服装的配色中,包括无彩色系,有彩色系,有彩色系的同类色,对比色,互补色和无彩色系的相互搭配中。

服装的材料选择上,涉及面料和质地等方面,材料包括天然纤维材料和化学纤维材料,天然化纤混纺及新型特殊材料。从质地上分析有厚重型、轻薄型、挺爽型、粗矿型、细腻型、华丽感、质朴感、飘逸感等面料。

(三)图案配饰要素的打散

面料中的图案在服装整体形象中也是重要啊一部分。图案风格分:传统图案、民族图案、现代图案;内容上分自然物图案、人为物图案等;工艺上分:织花、印花、刺绣等。服装中图案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纹样、色彩、组织与服装构成设计相似,以可以融于服装构成要素中。

服装配饰也是服装装扮的一部分,是整个着装形象设计的点睛之笔,如帽子、眼镜、鞋、首饰、包、伞、等同样是构成服装重要的一部分,追求与服装整体效果的谐调、统一。

四、服装设计中元素的重构

通过对服装设计中主体和内容做了打散,其目的就是分析认识设计元素,为的设计创新――重构。

设计是艺术同时也是技术。如果把“打散”比喻成是拆机器零件,认识了解机器性能原理的话,那么“重构”则比喻为在充分认识了解零件性能原理的基础上按一定的规律要求设计出新机器产品。重构是对一些散乱的机器零件进行整合组装,这种整合组装不是简单的技术相加,而是上升到一定的艺术层次,是一种设计创新。

在服装设计中重构是对打散的已知元素的组合,已打散的各主要元素又包括许多的子元素,这样逐级打散,在众多的打散元素里进行有选择的、遵循一定的顺序元素整合,并逐级选择最佳元素组合重构。在组装整合过程中元素遵循一定顺序逐级重构,同时还要考虑到美学原理,以及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制约因素,进行整合重构时应把元素放在形式美学、自然、社会大背景里,才能构成深层文化的着装状态。

五、“打散―重构”模式思维在设计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通过具体的实例来演示说明“打散―重构”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如我们要完成教学课题:为春节联欢晚会女主持人设计服装。具体流程是:

第一,服装设计主体重构定位。在设计主体的打散因素里要选择所需要的因素即对人的年龄身份地位职业特点、形体结构、性格特点、所在时间地点场合等因素打散分析来确定人的定位。春节是传统的节日中最重大节日,春节联欢会的举行按照传统要在除夕的晚上体现出全民同庆共度联欢,要在场景效果好的演播大厅举行,主持人要求身材较标准,形象气质良好,并体现女性特点的人,有表演能力,有一定社会地位,有一定影响的力。经过对这些打散因素的分析筛选,得出设计结果。

第二,服装设计内容的定位。在服装内容的打散因素从服装特征、风格的打散定位,到构成服装的相关要素,款式造型、色彩配置、材料质地、图案配饰等细节元素打散定位。具体分析如下:

演播厅里的晚会很注重舞台上镜表演的欣赏性效果,服装是以审美性为主,艺术性强,装饰性强;庆祝中国传统节日,要突出中国传统风格特色,这是服装设计的风格定位;在款式造型上以传统外型特点,结构上瘦身合体;色彩上,体现传统节日喜庆、以对比色系为主,以无彩色系加以调和;材质选择上,结合所在舞台、灯光、背景,选择具有挺爽型、华丽感的天然丝制面料,材料以突出舞台大效果;面料图案可选择带传统风格的印花牡丹图案,配以具有传统风格首饰,颈饰、首饰、头饰等作适当选择起呼应点缀作用。形成“服装”因素打散后经理性分析筛选完成的最终定位。

第三,“人”“装”合一。我们明确定位了“人”的因素、“服装”的因素,有了“人”、“装”两者的相加融合组构,这就完成了“打散―重构“的设计。即有东方传统风格特点的人,穿着具有东方传统的服装,出现在传统节日背景里,人、服装、环境融合演绎在一起,形成了高境界的完美统一。

第3篇:服装的设计要素范文

关键词:设计美的要素;中性服装;材料;造型;色彩

设计是人类意识活动到产物,它以满足人类生活需求为出发点,是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设计强调带给人类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即产品的审美性和功能实用性。设计活动创作的美与艺术美的一个最典型的区别,就是设计美还需要通过生产、制造转化为物质形态上的美。由此可见,设计美是通过设计活动创造出产品,给人提供一种视觉享受和生活便捷。设计美是人类对美的一种主观感受,通过设计产品对人类感觉器官的作用,以刺激人类内心的心理结构为目的。服装设计美就是通过设计手法将面料艺术化以此来满足人类的体验,这种体验包括:视觉、使用、反馈、精神这四个方面。

一、中性服装

服装设计早已从原始社会遮羞、避寒功能,上升到了审美、形象标识、表达功能层面。早在唐朝,女性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呈现出女着男装的服饰文化特征,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刮起一股性别模糊化的风潮。中性传递的是一种无显著性别特征的信息。中性服装来源于人类性别特征观念的淡化,从而引起性别审美情趣的转变。中性服装设计美体现在模糊的性别特征带来了一种新的审美标准,它丰富了文化内涵,打破了传统的着装理念,从原本的非主流设计,成功演变为一种流行风格。

二、中性服装设计美的要素

中性服装设计美的审美对象是一个特定群体,这类群体由于相似的心理特征、心理需求而具有共性,并且这种共性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发生大规模的变动。然而,中性服装设计美的产生与这种共性相通,是由一定因素构成,通过对设计美构成要素的分析,可以把控中性服装设计最终的美感。中性服装设计美的构成元素种类繁多,对于中性服装设计美的研究依赖于服装设计美的本质,下面将从材料、色彩、造型来分析中性服装设计美的三大要素。

1、中性服装设计美之面料篇

服装面料是构成服装设计的物质材料基础,是引导创作思路的主要因素。服装面料包括视觉感受与触觉感受,通过面料的肌理、质地从视觉和触觉的角度来展现服装面料的美感。面料的柔软、硬挺、悬垂及轻重厚薄等特性有助于设计师准确表达款式造型的风格。中性男装材料的选择可以借助于表现女性柔美气质的面料,例如:轻薄面料、弹力面料、透明面料。轻薄面料用于男性可以衬托出男性细腻的一面;弹力面料的使用可以体现男性的曲线美,展现充满肌肉线条美的男性形象;透明面料运用在男装中可以增加神秘感,流露出一股性感美。在中性女装中常采用厚重、挺括、简约的硬挺面料,表现女性刚强的一面。另外,对于男款中性服装的面料纹样可以选择柔和感性的装饰花纹,加入镶边、褶皱的运用,活泼而不花哨,细腻而不显脂粉气;在女装的表现上,采用硬性的金属装饰,带动感有力度的图案,温和恬静中透露出硬朗与锋芒。2016年春夏米兰男装周中杜嘉班纳运用了鲜明的女性图案:装饰花纹、流苏,搭配修身七分裤,让男装变得柔和、优雅。

2、中性服装设计美之造型篇

中性服装的造型是决定服装中性化的根本要素,是体现中性风格的判断标准。中性服装是以心理性别偏向中性的群体为导向,其服装的造型设计是以该群体的心理需求为支撑点,例如:女性不愿意突出胸部特点,男性不愿意衬托出其阳刚之气等等,这决定了中性服装造型设计需要去掉性别特征的符号。在男装廓形上可以借用女性的修身廓形,体现男性阴柔之美,大致有窄身形和紧身形两种轮廓线。另外,在款式设计上可以选用不同的内部结构设计元素以赋予每套服装不同的风格特色。例如将领口开低,突出脖子细长、胸部丰满。相反,在女装廓形上采用直而硬挺的线条,避免强调曲线美,极大的弱化女性传统形象。在款式上,中性化女装通常会选用男装西服、衬衫的领形,营造一种帅气逼人的阳刚感觉,加重女性中所缺乏动理性感受和独立精神。2016年TopshopUnique一款女装在透明蕾丝内衫外搭男士西装外套,夸大肩部线条,呈现经典英伦绅士风。

3、中性服装设计美之色彩篇

在服装设计中,色彩是语言和情感的象征。服装色彩明确地表达了服装风格和设计语言,并且对其视觉感受进行区分,还诠释着设计师与穿着者的文化内涵和个人气质。中性服装色彩的选定需要根据设计风格、设计定位、目标客户群的心理特征来分析,在色彩的选择中注重其自然功能的同时,还需要强调节奏感,使色彩衍生出新的视觉感受。中性男装设计中可以选择丰富艳丽的色彩,例如: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营造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还可以选择女性的代表颜色,比如:粉色、橙色,体现男性美艳的一面。在中性女装设计中,可以选用低明度、低彩度的中性色,多采用正统、沉稳、自然的色系,较少使用鲜艳的色彩,可以体现女性沉着稳重的男性气质。中性服装设计美的构成要素是影响服装设计美的重要因素,受人类审美标准的影响。虽然服装的审美意识是自由的,但是构成设计美的因素通常都有相似之处,将科学的构成要素组合在一起,最终满足大众消费群体的审美要求。可见,把握设计美的前提就是把握设计美的构成要素。设计的过程就是设计师将自己的审美理念和设计美的构成要素融合、重塑的过程。顾客对服装产生审美感情、获得一种美感享受是证明产品的一大途径。因此,设计美的构成要素在设计美学中至关重要,与设计紧密相连。

作者:文曼妮 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超德.设计美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陈瑞林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06

[3]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第4篇:服装的设计要素范文

关键词:形式美;形式美法则;服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032-02

服装作为时代的镜子,在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成为人们个性和审美的表达,影响着现代人类的生活,肩负着引领社会走向和谐的使命。和谐就是美。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初期萌发的一种心理需求。这就赋予服装设计追求其功能的使用和形式的美感。

一、形式美与服装

两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帕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开始探讨美的问题,他们认为形式是万物的本质,因而也是美的本源。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是唯物主义美学观体现在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对现代造型艺术有深刻的影响,在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在于创造,而创造在于创造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它既有别于纯形式,也不同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总之,形式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是艺术作品的外观体现,是人类情感的载体。形式的美感体现能够使人产生相应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形式美的规律与法则,是进行一切造型艺术的指导准则。

人类脱离野蛮蒙昧的生活走向文明生活的标志就是着装。对于人类着装的目的,众说纷纭,有气候说、象征说、审美说等。对美的需求是人类的天性。审美需要成了人类着装的重要因素。赫伯特・斯宾塞曾说过“服饰最初只是个象征性的东西,穿着者试图通过它引起人们的赞誉”。从欧洲服装史就可以得知,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女人们都会不择手段地展示人体美和着装美。在现代社会,女性追求优美的身体曲线并通过服装得以展现。这种理念已经不分国界,跨越了时空。

二、形式美法则及其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形式美法则是美的通则,抛开美的内容和目的,单纯的研究美的形式标准。设计师们在创造服饰美的过程中,不仅要熟悉各种形式要素的特性,并根据各种形式要素的特性因材施用,还要对各种形式要素之间的构成关系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总结出各形式要素的构成规律,这些规律称为形式美法则。

19世纪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费西那把美的形式法则概括为九条,运用到服装设计中。服装的形式美法则分别是:反复与交替、旋律、渐变、比例、对比、平衡、协调、统一和强调。

(一)反复与交替

反复是指在设计中同一元素的反复或交替出现,形成一定的视觉冲击力。把三种或三种以上的元素轮流反复,就成为交替,交替是成组的反复,如服装面料中的印花图案、染织品纹样以及室内装潢的壁纸等。在服装设计中,反复是造成律动和节奏的方法之一。反复要使同一元素保持一定的变化和联系,又要使元素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如反复的距离太近,会产生单一感,显得过于统一;反之,反复的距离太远,会感觉元素之间联系不紧密。服装设计中,反复和交替是设计中常用的方法。

1、有规律的反复

百褶裙以同一宽度的褶连续反复出现,每个褶的大小均相等,虽平淡却不失平静、朴素;等距离的格子、大小相等的点、线、面,也会产生有规律的带有机械性的反复韵律。有规律的反复给人规律性强,整齐而有生硬感。

2、无规律的反复

也称为自由反复。长短不齐、大小不同的点、线、面用不同的色彩、不定向、不等距的交错排列的反复处理,会产生视觉上的不同刺激,增强动感效果,具有了无规律反复的韵律。如服饰中无规则的褶裥;面料上无规则重复的服饰图案等。

(二)旋律

旋律原本是音乐方面的术语,在音乐中,旋律是指若干乐章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的和谐运动,是造型艺术中用于引起注目的元素。对于服装而言,旋律主要体现在点、线、面的构成形式上,如点的排列,线的分割,线条的规律变化,结构的起伏变化等。色彩强弱、明暗反复、层次和渐变都能表达旋律的美感。

旋律在造型艺术中有重复旋律、流线旋律、层次旋律、放射旋律和过渡旋律。不同的旋律在服装上的体现就会不同。如放射旋律一般是指服装中的喇叭裙,以及通过立体裁剪方式牵拉细褶自然形成的放射性褶皱。以脖子、肩部、胸部、手臂、腰部、腿部等人体任意部位向外展开的设计大都呈放射状,如披肩领的放射性罗纹等。除此之外,依靠工艺和装饰在服装上塑造放射形也是常见的方法,在礼服和表演性服装中最为明显。

(三)渐变

某种状态和性质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渐的阶段性变化,呈现递增或递减的变化,称为渐变。这种变化按照一定的秩序,形成一种协调感和统一感时,就会自然地产生美感。服装设计中,形体渐大渐小,色彩渐明渐暗,线条渐粗渐细、渐曲渐直,朝鲜族女裙上浅下深,是形体自上而下的重量感。服装间的渐变主要是从款式和色彩方面进行,如相同或相似的服装外廓型,或将服装内部的细节设计逐渐进行相互关联的加法或减法设计,还有就是服装外廓型本身的长短变化等。系列服装的色彩渐变主要是系列单品之间色彩呈现的逐渐变化。

(四)比例

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比例实质上是指形式对象内部各要素间的数量关系。我们通常用大眼睛、樱桃小嘴、高鼻梁来形容漂亮的姑娘,但眼睛过大,鼻子过高、嘴巴过小,那她还会美吗?古人宋玉说过“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也就是说比例要恰到好处,才达到比例美的标准。

西方人提出的“黄金分割”是设计中常用的一种比例形式:将一条线段分成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的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的比,这种比例称为黄金分割,其结果是1:1.618。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凯旋门、中国的敦煌壁画以及服装中都能找到黄金分割比。可见其对人们掌握形式美和审美活动规律、指导艺术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积极的意义。

服装设计的比例关系主要体现在:

1、服装造型与人体的比例

服装造型与人体所形成的比例关系是最影响整体造型的,如上装与下装、衣长与身高、覆盖与、服装的横向与纵向、服装的各种围度与人体胖瘦的比例

2、服饰配件与人体的比例

服饰配件的比例是服装整体造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适度和协调的比例有助于给人美的视觉享受,夸张与不同寻常的比例能够带来生动刺激的效果。帽子、首饰、腰带、鞋袜等配饰的形状大小与人体高矮胖瘦的比例。

3、服装色彩的配置比例

服装设计中,色块面积、位置、大小、排列、组合以及对比与调和的配置比例;服饰配件色彩与服装色彩的比例。

(五)平衡

平衡是指在造型艺术作品的画面上,不同部分和造型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空间关系。在整体视觉上通过远近、大小、位置、轻重、疏密、虚实等的变化调整,取得视觉上量感的平衡。相对于服装而言,左右两边的造型要素不一定非要对称,只要在视觉上整体不失平衡即可。从形式上,平衡分为对称和均衡两种。

1、对称

对称存在于自然事物的外形中,是构成形式美法则重要的组成元素。早期造型艺术中就有对称,如古代建筑、图案、器皿等都蕴含和显示了对称的形式美。对称是服装艺术的其本形式,表现为左右、上下、前后的形状大小、高低、色彩、图案、线条等相同的装饰组合。对称一般适用于军装、工作装、制服等较为严肃的服饰,即使现代流行元素瞬息万变,对称也存在于流行服饰的局部设计中。

2、均衡

均衡是指形体在中轴线两侧或中心点四周的形态并非完全相同。就如同老式杆秤,在提绳的两侧,物体的大小都不同,但杠杆却可以出于平衡状态,这种现象就是均衡。它是服装形式美法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服装设计的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服装款式中,无论是紧身还是宽松的样式,都需要有细节的设置,以满足人眼睛的视觉需求。服装的细节主要指工艺、装饰、衣身结构等。同样的款式,细节设置不同,效果就会大相径庭。色彩或材质的均衡分析视觉的均衡关系,有两个概念:度量和分量。它们的整体效果影响设计的视觉均衡感。度量是分辨纯粹形大小的量,分量是关于色、质要素的量。

(六)统一

统一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中通过作用于个体最终取得整体的统一。服装中,有外轮廓线与分割线的统一,如外轮廓用流线型,内分割线也要用流线型;服装构成要素的统一,即服装三要素色彩、款式、面料的协调统一,如西装要求简洁大方、线条自然挺拔以直线为主,面料上下一致,色彩稳重;装饰工艺的协调统一,即美的服装造型要依靠精湛的工艺来体现,如晚礼服的工艺装饰要华丽、典雅等。构成服装的个体相互统一时,就形成了服装自身的整体美,当服装本身与服饰配件、着装者统一时,就构成了着装的整体美。

(七)强调

强调是使人的视线从一开始就被所要强调的部分吸引,通常被强调的部分是设计的视觉中心。强调设计可以吸引人们的视线,也可以修饰和掩饰人体或设计中的缺点。造型艺术中,强调,可以强调主题,强调工艺、强调色彩、强调材质、强调配饰。如用装饰纽扣或花边来突出服装的民族特色,打破了呆板乏味的缺点,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强调这种手法,通常用在区分不同风格的服装中,不同风格的服装具有不同的设计特点,比如较固定的廓型、色彩、面料或者工艺等,强调其中某一方面,都可以使服装呈现比较明显的风格特征。除了区分风格,强调法则在特殊作业服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如面料的防护性能、工艺的坚牢程度和色彩的醒目等等,这些服装通常由专门的设计人员来完成。

三、结束语

服装设计在于“追求其功能的使用和形式的美感”。既具有物质因素,又同时具有精神因素。如何将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融入于服装设计中?这就需要运用形式美法则。形式美法则在具体运用是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将之割裂开来单纯考虑单个元素的美感,必须明确服装最终要呈现的风格和特征,协调好各法则和各元素的关系,才能创造出和谐、富有美感的服装作品。

参考文献:

[1]刘晓刚.服装设计概论[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晓鲁.服装设计[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第5篇:服装的设计要素范文

摘要:T台风格设计作为当今社会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现象之一,从设计观念,设计流程到设计方法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通过模特的肢体造型,面部表情和眼神等艺术表现手法,将服装,妆面,人体,灯光,T台,音乐等元素融为一体,向受众者阐释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审美取向及服装的内涵。

关键词:T台风格;服装风格;妆面造型;视觉传达;服装表演风格

1.T台风格中视觉传达要素的提炼

在视觉传达中诸多元素都能起到传递信息的效果,但零散的构成因素,不足以完美的表现设计的全部思想与内涵。若想要将自己的设计更好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就必须对设计元素进行提炼。T台风格源自于服装和服装表演风格相结合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在开始对其进行提炼前我们先就服装和服装表演中的视觉传达要素进行分析。

2.T台风格中视觉传达要素的解析

视觉传达设计中,由于对点、线、面、以及色彩等要素的选择和组织方式的不同,会直接导致视觉形态的结构特征和所传达的信息内容的不同。下面我们将对这些要素进行具体分类解析。点、线、面的运用在T台风格的审美中,点、线、面的美是造型形式美的基本表现形式,形式美法则是造型要素的组织形态,色彩赋予形状以灵魂,它们是艺术家在长期的创造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外形特征美的一种抽象,这种抽象积淀了丰富的感情和观念,使点、线和面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2.1造型的运用

造型一词原本是建筑设计或其他艺术设计中常用的词汇。在人们打造自己、塑造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中身体姿态的造型,服装的造型(色彩和款式)也成了一种重要的手段。造型在服装设计中主要是指服装外部整体的轮廓特征,它是服装形态中的第一视觉要素,它包括外部结构造型和内部结构造型即整体造型和局部造型。

2.2音乐的运用

音乐被称为是流动的建筑,那是因为它是按照一定的重力规则及对称和谐的规则,按一定大小、长短和高低的比例关系建立起来的,通过T台展示这一媒介以视觉的形式传达给观众。与建筑的区别在于建筑拥有巨人的结构外观,而音乐则是通过耳听眼看直接渗透到心灵中去,引起受众者灵魂的共鸣。

2.3灯光的运用

在视觉传达中灯光运用非常重要,灯光艺术为灰色的世界带来了灿烂和华丽的景象,通常人们会把灯光看成是艺术的灵魂,它是一种表现于段,可以起美化或丑化作用。因此,光与服装色彩的关系十分微妙,在T台风格展示中灯光的运用设计要注意避免由于光色造成服装本色的失真。

2.4色彩的运用

“从上古的色彩崇拜到古典时期的色彩模仿,从浪漫主义时期对色彩的解放到印象丰义对光和色的迷恋,在艺术史上,每一次对色彩的再认识和再阐释,总会引起视觉艺术的巨大变革。色彩丰富了世界,同时,色彩本身也是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它不仅客观地存在,也是人类视觉感官的重要感觉。”在这个丰富的色彩世界里,不同的色彩有其不同的性质显,现出不同的特征,色彩让人们的视觉更加敏锐。

3.服装色彩搭配的基本原理

通常情况下,在服装设计时使用的色彩不宜超过三种,设计师必须先确定主体色,然后,其余色彩虑逐渐呈递减态势。首先,服装色彩应按计划和秩序搭配色彩。其次,色彩搭配应主次分明,接近黄金分割线比例关系的搭配更容易产生秩序美。最后,由色彩搭配而产生的动感非常重要。它是通过服装本身的色彩、图案、面料的反复使用以及面料的重叠或滚镶等工艺而产生的视觉效果。

3.1 模特的运用

模特是服装的一个载体而不是中心,中心是所要展示的服装。因此模特在视觉传达中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彻底打破了传统视觉传达的时间、空间的局限。通过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相等技巧,来最大限度地展现服装的艺术魅力和穿着效果,诠释着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并把其独特的生命力与优雅的风情传达给观众,使观众被服装表现的内涵所感染、陶醉,产生共鸣与震憾。从视觉传达角度来讲,模特的表演是一种最令人兴奋的促销方式,有助于形成对流行趋势的直观、权威的表达,可以有效地传递商品信息、宣传产品特色、促进商品销售、树立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展现设计师设计意图。

3.2模特在行进时的视觉效果

服装表演中模特的走台姿势与平时的行走姿态完全不同,在一定程度的夸张是为了以优美的仪态展示出设计者的构思与内涵。适度的夸张会赋予服装神韵,此时的模特成为了一座活动的精美雕塑,这活动的雕塑艺术带给观众视觉的享受。如何才能将服装演绎的“淋漓尽致”,模特的表演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3.3模特在展示中转体的视觉效果

模特在服装展示中的转体是服装表演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模特在T台上表演方向的中转站及节奏选择的转换点,转体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会影响服装展示的整体效果。服装模特的台步与转体紧密连接,并与造型、音乐融为一体,转体展示可使观众在瞬间从不同方位的欣赏到模特的表演。

3.4模特T台造型的视觉效果

在服装表演中模特从T台底部走到T台前区最重要的表演就是造型艺术。模特的造型是与服装主题相吻合的。模特身体造型有丰富而强烈的韵律感协调性,柔韧性,它体现了人体的曲线美和巨人的内张力。

3.5模特面部表情视觉效果

说到模特面部表情,会让人联想起模特在T台上冷酷的表情,模特在T台展示服装时是否应该有面部表情是人们一直以来争论的一个焦点。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在巴黎率先兴起的一股“冷调”之风在模特界曾盛行一时。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许多年后,人们的审美观已转向欣赏自然和古典美,模特们的表情也趋于宁静、自然。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更加追求个性,模特面部表情也不再是麻木的。“一个优秀的模特不管自身的性格是开朗还是内向,不管自己是喜欢‘冷’面孔还是喜欢‘热’面孔,也不论表演时的服装是否符合自身的气质条件,都必须按服装的风格、个性来要求自己改变自己和展示自己。只有能够艺术性地创造产品的完美形象,才能真正体现模特职业的真正价值。”

结语

视觉传达要素在T台风格中的运用非常重要,作为当今社会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现象之一,经历了孕育、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审美理论体系。在其自身众多而又复杂的构成要素中,无不透露着鲜明的艺术特征,使得服装表演成为一种具有审美情趣艺术,它“看上去像一种生命的形式”。(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治《论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西北人学学报:哲学丰+会科学版》2005年1期

[2]吴小明.服装表演中的音乐艺术[D].河北人学,2004

[3]元凌.服装表演中的审美追求[D].山东师范人学,2008

[4]徐方《论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中国科技博览》2009年22期

[5]辛玲《企业标志设计中视觉创意表达研究》《山东轻工业学院》2009

[6]王艺《浅谈音乐与服装表演的配合》《现代企业文化》2009年3期

[7]孙雪梅《视觉传达课程教学计划的研究》《大连轻工业学院》2007

[8]张轶《论服装表演中舞台灯光的运用》《艺术百家》2007年

[9]刘萍《浅谈服装设计中色彩运用》《职业圈》2007

第6篇:服装的设计要素范文

关键词: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空间构成要素

服装的立体化设计通过运用立体造型手段,对服装空间进行有机表现,对服装样式造型进行设计的一种方法。服装的立体空间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不仅包括设计中的立体,而且也包括人本身的立体。服装设计属于视觉造型艺术,具有空间可视效果。

1服装外空间分析

服装本身以外的所有空间都可以称为服装外空间,塑造服装的外空间,能够使人获得美的感受,能够对人体进行美化与修饰。模糊性经常被认为是其特点。在对服装进行立体造型设计后,服装形状经常会发生改变,形成一股向外扩张力即外空间扭曲,能够让人得到动感的享受。现代人张扬的个性通过服装外空间的扭曲设计,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这种设计也体现了设计者对消费者心理的准确把握。这种设计突破了常规,能够体现出现代人对常规习惯东西的反感,因此,外空间扭曲变形设计能够得到现代人的喜欢。[1]同时,外空间扭曲变形设计受到宏观因素、微观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1.1宏观因素

服装只有与社会大环境相适应,穿着者才会具有舒适感。设计服装必须对其实用性进行充分考虑,不仅应让服装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且应让服装适应地理天气与人口分布等自然环境的变化。服装设计者应认识到服装穿着者生活方式会随着年龄、季节以及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社会结构对服装款式也有一定的影响与促进作用。人们的着装会随着生产科技水平以及社会观念与价值标准的变化而变化。服装的款式、面料以及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经常会受到国家政治制度及社会状况的影响。服饰因政治变革与社会动荡而容易发生变化;服饰风格因开放的政治环境和发达的经济会变得多样化;服饰的流行因社会文化观念与道德规范而受到制约与影响。[2]

1.2微观因素

一个人的生活观念一般由生活态度与方式以及个人需求构成。社会中的人心态各有不同,导致他们的生活态度也有所区别,进而其着装也就会不尽相同。人与人的生活方式如果不一样,那么着装风格也就会有所差异。同时,每个人对服装的颜色、外形以及图案喜爱程度不同,因此服饰的选择也就会因人而异。这些不同能够通过服装的风格以及颜色等变化可以看出。

1.3环境因素

自然天气会对任何时代的服装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不间断的。一个人的服装如果与所处环境格格不入,就会受到环境的排斥。不同场合,就会形成不同的形式与气氛,也就会对其中的人的服装产生影响。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搭配的服装就会有所不同。城市与乡村、国内与国外等在服装搭配上就有很大差别。服装设计师会根据不同环境的气候条件,设计不同的服装。这种时间因素,会影响着服装的造型、面料以及装饰手法。[3]由于人是服装设计的中心,因此设计师进行设计服装前必须对影响服装设计的人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与归类后,才能对服装设计有明确的定位,才能具有针对性。

2服装内空间分析

2.1软件因素

服装的内空间指人体与服装之间、衣服与形体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服装的内空间有效的让空气得到了流通,使服装具有了保暖散热作用,使穿着者感到更加舒服。服装穿着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服装空间也就得到了相应的变化。同时,服装内部空间能够改变穿着者的活动姿态以及审美需求。服装的内部空间因穿着者行为介入,服装就具有了实用功能。服装内部空间形态构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基本活动需求。

2.2硬件因素

服装的内部空间的构建必须与人体体型特征相符,服装内部空间形态经常会因为人体运动变化受到影响。因此,设计师应对此引起足够重视。设计师应根据同构性特征,依据人体凹凸起伏的变化,设计服装内部空间。设计师可以通过收省、打褶等工艺对服装内部空间进行有效设计,使其满足人体体型,从而使穿着者的人体曲线美得到展示。

2.3相互结合

服装立体造型在结构上,必须具有完整性。几何图形通过不同的组合能够构成完整的服装立体造型,反之,完整的服装立体造型又能够分解成原来的几何图形。因此,设计师进行服装设计时,可以通过对不同的组合形式进行完善,对组合服装的空间进行有机组合,使其具有完整的服装立体造型。

3服装个性空间分析

3.1服装的个性魅力

服装的个性空间能够通过对服装内部空间进行有机调节,从而掩饰穿着者的体型不美之处。这样,服装的魅力以及服装与人体的完美结合都得到了展现。人体的魅力与独特的气质,都能够通过服装个性空间得到展示。[4]体型好的穿着者,身体与服装内部空间具有较强的合体性,人体之美能够得到有效展示;体型较差的穿着者,服装内部空间的伪装性,能够对其瑕疵进行很好的掩饰。西方服饰经常会运用服装内部空间的伪装特点,对人体的美感和魅力值进行提升。

3.2服装的个性内涵

服装处于静止状态时,一般人看到的是其平面形式,而服装设计师看到的却是服装立体的纵深以及前后的关系,已经具有动态元素。当服装处于动态时,服装的不同构形变化就会被服装造型展示出来。服装内在空间蕴含的内涵,因人的肢体活动变化而得到呈现,进而人们获得对服装空间内涵的全方位感知与把握。

4服装生命空间分析

4.1服装的时空性

不同的时代风貌、审美意识以及时代特性能够通过不同的服装内部空间形态得到准确的体现。服装是时代的产物。人们通过服装的外廓造型进行分析,能够辨析出当时的时代特色。同时,服装内部空间形态与服装的外廓造型具有一样的时代特征。每个时代的服装具有每个时代的特征。人们能够根据穿着者的服装,对其民族、生活条件以及时代背景等情况进行判断。设计师根据服装能够将其内部空间以及外部造型等要素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而通过服装设计对时代的特性进行完美展示。

4.2服装的亲和性

服装内部空间对人们的呵护即为亲,服装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完美的结合即为和。服装与人的这种亲和性,使其具有了散发着大自然的气息。人类对服装自然与健康品质的渴求,体现了人类对生命的追求。服装空间与人的互动体现了设计者亲和性的设计理念,服装的亲和性满足了穿着者的感觉、心理以及生理诉求。同时,服装与环境的和谐性也体现了服装的亲和性。

5结语

设计者应正确处理服装设计、人体以及空间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服装空间立体造型设计,首先应符合消费者审美愿望以及穿着舒服需求。服装设计如果适当运用立体化空间设计元素对服装的空间造型艺术进行展示,对消费者的服装艺术感受与理解进行加深,那么消费者就会感受到设计师的情感及其对美的追求。

作者:杨寒露 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婷,刘冬云.折叠手法在服装立裁中的应用研究[J].纺织导报,2013(12):73-75.

[2]张龙琳,周莉,安妮.礼服设计中面料的立体构成技法[J].纺织学报,2011(08):102-106.

第7篇:服装的设计要素范文

关键词:针织;亲子装;产品设计

亲子装是继“情侣装”之后产生的打着情感概念的服装,亲子装的兴起与发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在欧美、韩国、等地,亲子装已经是比较流行的概念服装,在90年代末已经兴起。而在我国,是从2005年兴起。本文就针织产品的性能特点、亲子装的兴起和设计进行了阐述,重点是针对针织产品的作用、性能特点对目前正风靡市场的亲子装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根据现代人类感情诉求结合针织产品的优点设计出更新、更多风格的亲子装,以满足现代家庭对亲子类服装日益增长的需求。

1 针织服装的加工特点

针织服装的结构是由一根或一组纱线单独构成线圈,再经圈套连接形成的面料。这样的结构特征造就了针织服装所具有的伸缩性、柔软性、多孔性、防皱性等一系列特性。

1.1 松量的加放与长度的调整 针织服装具有良好的伸缩性,织物能沿各个方向拉伸。

1.2 省道与缝合线 由于针织面料的线圈结构,所以针织服装尽可能不设计省道、切割线、拼接缝边。针织服装的伸缩性和脱散性,要求缝合裁片所用的缝迹必须与针织坯布的延伸性和强力相适应,使缝制品保持原有的弹性,加强牢度及防止线圈脱散。经常受拉伸的部位要选用弹性好的缝迹。

2 针织亲子装产品设计与制作

2.1 原料选择 选用32s/2、20s/2棉涤混纺纱为原料,颜色有黑色、白色、紫色三种。针织工艺可以加工的纱线种类很多。有棉纱、毛纱、麻纱、真丝、黏胶丝、涤纶丝、腈纶纱等。

2.2 产品设计

2.2.1 设计要素 亲子装的产品设计并不是简单的服装型号的改变和应用,而是对整个系列服装风格的产品设计。包括款式的设计、面料的设计、色彩与图案的设计以及最终产品的缝制需要的辅料设计等内容。

2.2.2 效果图设计 结合产品设计的具体要素,且因为亲子装在款式及效果上基本一致,故只陈列一件服装的效果图,见图1所示。

图1 针织亲子装的效果图 图2 针织亲子装的款式图

2.2.3 款式图设计(量度标准) 对应本款亲子装设计的款式图见图2所示。

2.2.4 规格尺寸

2.2.5 款式说明 袖口:采用1*1罗纹组织6 CM,松紧有致的罗纹更具休闲风;袖身:平纹组织;领口:三款均采用圆领,领口是罗纹组织,深3CM。衣身采用平纹组织横向条幅是由黑,白,紫三种色纱组成。下摆:罗纹起底,罗纹高6CM左右。胸前:精致的印花图案围绕着航海主题,美观时尚。背后:通过电脑机绣上韩国SMY标志的LOGO图案。横机成形编织最常见方法是平面成形,此时通过翻针和收、放针可以编织出具有一定形状的平面衣片,需经缝合后才能形成最终产品。设计的男装圆领的编织工艺单包括以下内容:前身、后身、袖片、领口、袖口、下摆。

2.3 实例图展示 通过一个温馨的三口之家展现的服装表达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当他们走在人潮入流的街道或者商场时,他们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会成为人们眼中的宠物,这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它就是要告诉他人:“我们是幸福的一家人!”

穿上亲子装的时候他们感觉他们已经融为一体,具有一股很强烈的责任心。当他们走在形形的人群中时他们总能第一眼找到自己的亲人,因为整个人群中只有他们心心相通,穿着一致,每当人们向他们投来羡慕的眼神他们觉得很骄傲很幸福。

3 总结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的情感血药通过外物来表达来展现,亲子装就是很好的挖掘口。亲子装的出现满足了现代家庭的情感需求,更是寄托了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意,本实验已经基本完成还有一些细节方面需要改进,亲子装也是一种感情文化的传承,它将在历史长河抹下浓厚的画笔,让我们期待更多情感服饰的出现。针织服装的伸缩性和脱散性,要求缝合裁片所用的缝迹必须与针织坯布的延伸性和强力相适应,使缝制品保持原有的弹性,加强牢度及防止线圈脱散。经常受拉伸的部位要选用弹性好的缝迹。这样既有很高的弹性又能使线迹平整。

参考文献:

[1]刘华.浅析目前针织服装的发展趋势[J].山东纺织经济,2007(4):87-88.

[2]龙海如.针织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

[3]朱秀丽,支阿玲.针织服装缝制工艺探讨[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7(3):160-164.

[4]刘天蓬.针织服装设计的特点[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0,39(5):43-44.

第8篇:服装的设计要素范文

【关键词】功能性服装;设计;新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质量、高性能的材料和相关的功能性产品不断涌现。目前,服装的功能性集中体现于体育运动和户外休闲服装领域,突出材料的特性和运动的舒适便捷,设计定位主要针对年轻的消费群体,为穿着者创造更加轻松、舒适和自然的户外运动、旅行与生活体验。这类服装不仅成为市场销售的热点,也反映出人们对舒适、轻松、便捷、简约、时尚等服装综合功能的需求与喜爱。由于从业者和消费者对服装的功能性与功能性服装缺乏相应的认识,并且在高校的教学中缺乏对服装功能性理论的探讨,致使设计形式与实际消费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偏差,造成产品供给和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不充分、不均衡的状况,使对功能性服装存在迫切需要的群体无法获得满足。相关课题的市场调研成果显示,功能性服装存在着巨大的客观需求,而充足的产能与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表明认识滞后已成为功能性服装设计发展的瓶颈。因此,亟需廓清对于服装的功能与功能性的认识,从而为功能性服装设计拓展创意空间。

一、功能性服装概念

功能性服装,是基于特定的社会需要或个人需要产生对于服装功能的设定,依据功能引导和决定设计的形制或形式,通过特定形制或形式所具有的功效和性能实现其功用和意义。由此可见,服装的功能因需要而具有现实意义,功能是服装设计的核心脉络,服装的颜色、图案、材质、款式、结构、性能等是满足某种需求的具体形式。功能性服装包括三类:一是具有社会规范功能的各种行业制服,如警服、军服、校服、职业装等。二是特殊环境下的作业防护服,如消防服、医护服、防弹服、宇航服、登山服、防辐射服、防电服、防尘服、潜水服等,这类功能性服装都具有对应于各自的款型、结构及功能,对服装的质量和采用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三是对日常服装添加特定功能,如受女士青睐的防晒服,外出时防风雨又透气的外套和风衣,以及舒适、轻便又具安全保护功能的轻户外服等。这类服装展现出服装设计多功能化和复合化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服装功能性的范畴与内涵

功能性服装并非是一个近现代的新生事物,而是与服装发展和演化的历史相统一。由于多数人对功能性服装缺乏全面、客观、系统、深入的认识,因此笔者认为,需要在服装史中对服装的功能性对于服装设计的影响进行一些解读。通过回溯中国服装发展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服装设计的发展演化并不是随意而为,而是为了满足人们在不同阶段的需求进行的,同时受相应的历史时期文化成果的影响。中国历代服饰的变迁是一个复杂的历程,服装的功能性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和衍变作用。服装的功能性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服装设计产生影响。在宏观层面,政治的需要对服装功能提出要求,从而形成对于服装的形制设计与规范,以实现其功用和意义。政治的需要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基于战略发展的需要,包括扩张、防御、统治等。其中最典型的范例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提倡的“胡服骑射”变革,从战略层面提出对服装功能的要求,将服装设计为更便于骑射的胡服式样,以达到有效御敌作战的目的,从而提升赵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实现了战略规划任务。之后的隋唐时期也沿用了胡服的设计,以便于作战的需要。又如清朝统治者在全国推行旗式发型与服装,将旗装的设计作为一种规范予以推行,以达到形式统一,以实现统一民众心理的目的。

另一类是基于社会文化的需要,不同国家或王朝的统治都有自身专属的文化特性,服装则成为体现文化的重要象征符号。在此文化体系内,不同的等级有着各自的服装设计规范,不同的阶层有着界限分明的着装禁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服装表明各自的文化习惯和文化观念,从而形成一种显而易见的社会文化秩序,对统治者的管理形成支撑和维系。随着服装设计史的衍变,服装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的集合构成了服装的功能性在微观层面的作用线索。对于个人需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其归纳为生理、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功能要求,功能引导着服装形式的设计和发展变化,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款式实现特定的功用和意义。笔者认为,基于马斯洛的理论,可以从两个层面对服装的功能性进行分析。一是基本层面的需求:

(一)生理需求。人的生理需求构成对服装基本功能的要求,由此对服装提出防护、保护等功能性要求,形成长短、厚薄等不同的设计式样,达到遮蔽、防暑、御寒等生理需求。

(二)安全需求。安全是人的重要需求,由此对服装提出安全防护的功能性要求,于是户外服、运动服、防辐射服等应运而生。二是精神层面的需求:在人们的生存保障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基于精神层面的不同要求又对服装提出了更高的功能性要求。

(一)社交需求。个体的人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置身于一定的社会之中,渴望被他人接纳,使自己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人需要与他人进行交往和交流。服装的直观效果成为人与人之间社交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起到一种文化标识的作用。如礼服,是一种由社交需求引发的典型的功能性服装,其功能体现在穿着者在特定群体中所获得的认同与归属感。

(二)自尊需求。服装具有帮助穿着者获得尊重和自尊感的功能,一个人的自我概念、自尊心和心理安定感会选择穿着与其认同感相应的服装,服装与人对自身身体形象的评价相关,能提高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和心理的安定感。如鲁迅先生刻画的孔乙己的形象,即使孔乙己落魄到一无所有的境地,但标志着文人身份的长衫也绝不脱去。

(三)自我实现需求。服装是彰显自我个性的重要形式和手段,通过时尚或奇特的设计来满足穿着者自我实现的需求。衣着服饰不仅反映一个人的个性,同时也彰显人在精神上更高层次需求的价值观,是自我实现的一种外在的体现。

三、对功能性服装设计理念的认识

功能性服装设计不是艺术家的主观创作和自我表达,而是适应特定的消费者需要的多重要素的系统设计,包括对款式结构、材料、颜色、图案、工艺技术及性能等诸多方面功能综合性的考虑。

(一)材料。笔者认为,需要消除人们对“功能性服装是基于材料的性能为基础”的认识误区。功能性服装设计不是以材料为依据,而是根据功能确定材料的选择,因此是设计对材料提出要求。一方面是在既有材料中进行选择,通过有机组合达到功能要求;另一方面是根据预设的功能对材料的研发提出新要求,拉动材料的发展。

(二)颜色。颜色的设计并不只是造成一种单纯的视觉感受,不同的颜色具有各自的功能属性,如文化象征性:红色是传统的吉祥色、黄色为皇家御用、紫色寓意高贵典雅、金色象征华贵辉煌等;心理干预性:红色和橙色因醒目具有提示作用、黄黑色相间具有警示意味;环境适应性:迷彩军服的色彩强调隐蔽性、环卫服和户外服的颜色则突显反差、职业正装的颜色需要与工作环境相协调;调节生理应激:运用浅色反射散热、深色吸温等属性,实现隔热防寒等功效等。只有充分认识颜色的功能性,才能更为科学地应用在服装设计中。

(三)图案。图案装饰的设计不是从业者随心所欲的个人主观表达,图案装饰是蕴含着特定的内容与意义,如标识性:明清补服的飞禽走兽纹样等;文化性:“寿”字团花象征吉祥、牡丹代表荣华富贵等;心理体验:横竖条纹能让人产生高矮、胖瘦的视觉体验等。

(四)款式结构:款式结构的功能性设计应与人体工程相适应,符合人体结构和运动的规律,应有助于人体活动或满足人特定的行为需求。

(五)工艺技术。工艺技术的设计应与所要实现的功能有机统一,如材料的线迹缝合、粘贴缝合、热压缝合以及协助结构功能实现的辅助工艺技术等。

(六)性能。性能的设计具有两方面内涵:一是对于以上诸要素所具有的专门属性的选择与综合,并根据现有条件进行设计组合而获得的;二是对于目标性能的预期和设定,是根据目标功能设定来对各种要素进行选择或研发而获得的。

四、结语

总之,服装的功能性以及功能性服装的发展与演化贯穿于服装设计的发展历程中,对服装设计产生持续的影响和能动作用。服装设计者只有明晰对服装的功能与功能性的认识,才能有效实施功能性服装的设计,实现服装的多元化和人性化,满足消费者多样性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素英,韩月芬.功能性服装的研发现状及建议[J].中外企业家,2014(6).

第9篇:服装的设计要素范文

关键词:服装设计;意境;造型;面料;色彩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165-01

一、意境的概念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意境中的意,是艺术家主观情感的流露;意境中的境,是外在社会环境或是自然环境的反映与再现。情与境的结合,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蕴涵着无穷无尽之韵味,能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艺术最高境界。

“意境”理论,最初是出现在文学创作中的,后来在绘画中也逐渐被借鉴,追求“景外之景”、“象外之象”,画家由此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

二、现代服装设计中诸元素的意境表达

(一)造型

服装的造型,决定着服装的款式,比如说,轮廓、局部布局、工艺等,都是影响服装造型的因素,同样也影响了服装的款式,相同的元素和廓形,结构位置的变化会给人带来不同的空间感受。中国传统服装的宽体样式,体现的是儒家的入世思想,超然淡泊的情感意境,决定了传统服饰的整体基调是含蓄自然、潇洒飘逸的。

虽然历代王朝的服饰都离不开宽衣的造型,但是不同的时代追求的意境也不同,秦汉时期的服饰线条流畅、秦朝人崇尚用黑色,而汉代初期,用色等级严明,普通百姓只能用本色的麻布,直至汉代末期,“丝绸之路”的开辟,才使得服饰的色彩开始鲜亮起来,总体来看,这一时期追求古朴而又端庄的服装意境;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的不稳定,服装的款式都是长长瘦瘦的,颜色多为蓝绿色调,给人一种悲伤凄凉的感觉,这一时期的服饰体现的是洒脱娟秀、自我超脱的意境;隋唐五代,特别是唐代,对外来服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强调体态美,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女装有:袒胸高腰,明衣即内衣外穿、胡服等,充分展现了性感开放而又不失雍容华贵的着装意境;宋代,由于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服装开始趋于严谨、保守,反对服饰过分华贵,色彩上追求清新、淡雅。

(二)面料

作为服装设计的三要素之一,面料不仅可以诠释服装的风格和特性,而且直接影响着服装的色彩、造型的表现效果。

面料是服装的物质载体,是赖以体现设计思想的物质基础和服装制作的客观对象。面料材质主要是指原材料的质地、色彩、触觉的综合反映。正确的选用材质并体现材质美感,能使服装达到形与质的完美结合,因此对面料的认识与感受是服装设计与创新的基础。

中国著名设计师梁子采用了一度濒临灭绝的中国独有的古老环保丝绸珍品――莨绸,这是将一种能消炎止痒的“著莨苹”涂抹在丝绸上经过淤泥封存、阳光暴晒、纯手工制作而成的面料,用这种面料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濡以沫,传达了一种平和闲适的生活意境。而设计师祁刚则喜欢用的面料则以丝绸、棉麻、蕾丝以及高科技面料为主,大部分采用提花印染、手绘、刺绣、面料再造肌理等,他的设计风格大胆前卫,讲究结构、强调层次,很注重立体裁剪,他的设计给人以华丽、性感、精致的感觉。

(三)色彩

服装的色彩是通过服装的材质体现出来的。面料的材质、肌理不同,对光的吸收和反射程度以及色彩印染的效果也不同,同时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如黑色的神秘与沉稳、红色的热情奔放、黄色的悦动与华美、白色的纯洁与单纯、绿色的青春与活力、蓝色的安静与希望、紫色的妩媚与高贵,它们通过麻、棉、毛、蕾丝、丝绸、毛呢、合成纤维等面料传达出的意境是不同的。黑色蕾丝面料给人以神秘、性感的感受;黑色毛呢给人沉稳、厚重的感觉;黑色荧光面料给人前卫、未来的感觉;黑色毛料则带给人庄重、华贵的感觉。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决定了人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简单的的重复、模仿、替代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求新、求异已成为现代的标志,因此,现在的服装设计师应该具有远瞻性、创新性、敏锐的洞察力,同时还要对中国传统艺术有很深的了解,只有在此基础,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有丰富的思想与艺术内涵,才能有中国东方独有的韵味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