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河北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效果还不明显,资金问题仍是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短板。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门槛偏高与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河北省金融业发展相对落后。截至2013年末,河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4.7万亿元,营业网点10503个,从业人数达16万余人①。而金融业相对发达的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9.6万亿元,营业网点11667个,从业人数超过22万人②。河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传统的信贷业务为盈利手段,经营上强调信贷资金的“安全性”,规避风险的意识较强。然而,科技创新企业大多成立时间较短,缺乏信用积累,资产结构中无形资产占比较高,难以向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抵押品。因此,科技创新企业很难达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要求,也就无法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支持。在河北省科技经费筹集总额中,金融机构对科技活动的贷款占比在2003—2008年间均低于10%,不仅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且远低于企业自筹资金和政府资金在科技经费筹集总额中的占比,如图1所示。这表明,河北省科技经费的来源主要依赖于企业自有资金,政府投入仅仅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而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效应并未完全显现。
2.资本市场功能未能有效发挥资本市场不仅可以满足企业的大额资金需求,而且能够帮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美国85%的高新技术企业都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河北省科技创新企业则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和政府拨款来获取资金,很少有企业能够上市融资。主板市场的上市门槛高,资本规模小、盈利能力不稳定的科技创新企业只能“望市兴叹”。创业板市场虽然放宽了上市要求,但监管严格,真正能够通过创业板上市融资的科技创新企业数量有限。截至2014年6月末,河北省创业板上市公司只有7家,分别是恒信移动、建新股份、先河环保、晨光生物、常山药业、汇金股份和汇中股份,7家公司IPO筹资总额共计41.8亿元①。另外,部分科技创新企业对于上市融资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认为上市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均需向社会公开,而且担心重大经营决策要由股东大会投票表决,会丧失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这也构成了企业上市融资的障碍。
3.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风险投资的特点在于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创建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具有投资偏好,通过高风险的股权投资获取超额收益。风险投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科技创新企业的资金缺口。然而,河北省的风险投资机构数量有限,根本无法满足科技创新企业在前期孵化阶段的融资需求,最终可能导致创新项目流产。2001年3月,河北省成立了第一家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截至2012年末,河北省本土的风险投资公司有20余家,其中民营风险投资公司占比不足三分之一。河北省风险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存在投资经验缺乏、项目评估水平较低、风险资本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风险投资机构对科技创新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同时,部分风险投资机构比较关注企业的短期盈利,与创新企业收益滞后期长的特点不相称,造成科技创新企业的经营压力过大,也影响了企业引入风险投资的积极性。
二、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对策建议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而金融体系可以通过资金支持、项目甄别和需求拉动等多种渠道推动科技创新。河北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方面有待完善。针对河北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内在的风险收益偏好与科技创新的需求不匹配,导致科技创新企业无法更多地取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支持。为了缓解资金供求双方的这一矛盾,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针对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企业和创新项目,提供差别化的金融服务。对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重点给予信贷支持;对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高附加值产品及关键技术创新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对技术含量高、成长空间大、发展前景广阔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适当给予政策倾斜,符合条件的可以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其次,建立独立的科技创新企业信用评级体系。针对科技创新企业成立时间短、预估收益高、投资风险大的特点,金融机构应将其与一般企业的信用评级区别开来,制订专门的信用评价标准,为科技型贷款的发放提供科学的依据。最后,创新担保方式,允许科技创新企业采用无形资产作抵押[1]。对于科技创新企业而言,由于在创业初期固定资产价值低,难以向金融机构提供合格的抵押品。相反,科技创新企业的无形资产增值潜力大,是名副其实的核心资产。金融机构可以联合专业化的资产评估公司,对科技型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估值,再根据企业信用评级,核定无形资产的价值和抵押率。
2.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注重创业板、中小企业板市场发展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相比,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优势更为明显。科技创新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可以获得长期、大额、稳定的资金来源,从而保证创新过程的持续性,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同时,投资者的外部监督会有效约束科技创新企业的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率。河北省有关政府部门应加强与证券交易所的沟通和联系,加大信息宣传力度,培育、鼓励并支持实力雄厚、盈利能力稳定的大型科技创新企业到主板市场上市,而资本规模小、成长性好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则应努力抓住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市场的融资机会。
一、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林毅夫(2008)提出技术变迁是农业增长所依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表明,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面临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与农业科技创新需求较大的矛盾,无法为现代农业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现状。为全面推进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不断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努力突破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着力解决农民增收缓慢、农药残留浓度高、优势特色农业整体效益不高、农业标准化建设滞后、农业面源污染较重、农业生产低碳化转型不力等现实问题。同时,切实提升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不仅包含硬技术创新和软技术创新,同时还包括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多次应用。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受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创新资金和创新团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虽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平台不断趋向完善,企业主体作用日益凸显,但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障碍。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农业科技投入带有开放系统的许多明显特征,农业科技投入的内涵和外延差异性较大,导致统计口径具有较大区别。本文采用福建省科技年鉴(2011)统计的统计数据,2010年福建省R&D经费内部支出总计为1708982万元,按行业来分,其中农林牧渔业为5357万元,占总数的比例仅为0.3%;在农林牧渔业中基础研究支出为45万元,应用研究支出为807万元,试验发展支出为4505万元。数据表明,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仅总量较低,且存在资金投入结构的问题,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或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比例失调等问题。由此,福建省在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局限,仍需加强和完善,同时在全省范围内也尚未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民(民:指农民及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和农业技术供需问题凸显。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供需存在较大矛盾,一方面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和结构存在问题。主要是由于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其中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能够显着增产、增收的突破性成果少,一般性成果占主要部分。而品种类成果比技术类成果多、生产类成果比加工类成果多、粮食作物类成果比经济作物类成果多、农作物成果比畜牧业成果多以及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等则是结构问题的主要表现。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提供的质量和结构也存在问题。由此导致农民(企业)无法获得生产中迫切需要的技术与服务,存在着产前愁信息、愁资金、愁种苗;产中愁技术、愁服务;产后愁加工、愁运输、愁销路等问题。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示范仍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中试示范环节的不足。在当前的科研推广体系中,科研与推广由两个系统来完成,而成果的中试熟化却没有专门的部门来承担。尽管农业科研部门通过艰苦努力取得了大量成果,但相当部分成果由于缺乏中试熟化的条件,在生产应用中效果不显着,加之农作物品种与栽培技术不配套,且处于不同类型生态区,新品种产量潜力发挥的配套栽培技术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农作物新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上仅能发挥其产量潜力的60%~70%。
三、提升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改革,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
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新型农业科技体制机制。1、加强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在实践中,基于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合理统筹和配置区域、产业间的技术难题和创新资源,以确保农业科研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目的,建立合理、规范的农业科研项目审批和立项制度,使科研与生产能够顺利对接,从而形成科学、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机制。2、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建设力度。农业科技研发机构是农业科技研发的重要载体,农业领域基础性研究以及相关共性技术的研发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大量投入。为保障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实施,弥补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在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方面资金不足等现象,在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以委托企业承担科研任务等形式和方式来拓宽投入渠道。3、充分发挥各级农科教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按照农业科技管理统一规划、地方和部门共同实施的原则,完善由科技、教育、农业、计划、财政、金融、林业、水利、环保、气象等政府主导、市场多元的农业科技协商机制,切实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
(二)完善条件,建设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复杂、连续动态过程,且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呈现创新参与主体多元化的特征,多元化主体诸如政府、高校、农业科研机构、推广机构、中介组织、农户以及涉农企业等众多创新主体各自承担着特有的创新功能,并相互产生合力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和成效。1、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信息资源作为基础,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有利于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以及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议以省农科院、农林大学、省林科院等省级科研机构为依托,构建具备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中介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坚持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产业导向”为平台的工作导向及原则,重点突破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2、建设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推手。实践中,福建省可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同时通过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重大科技项目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造就一批精干的、在科学前沿勇攀高峰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以任务带动人才培养。努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普通中专、农民中专、中央农广校和高等农职校资源以及县、乡科技人员,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术培训和教育,培养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推广服务型人才和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技术人才;以企业为主体,依托高校、院所资源优势,尤其是高等农林院校,培养和打造一批精研发、懂市场、懂生产的企业科研人才。
(三)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王安国等(2003)认为,农业科技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每年用于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总支出。吴文元等(2006)认为,应该对农业科研投入机制进行创新,以鼓励和引导企业对农业科研进行投资。在目前农业科技创新产出高效的前提下,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明确以政府引导全社会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方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农企农户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以保障可持续的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1、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福建省各级科技、农业等涉农部门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福建省现有的各项建设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向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倾斜,加强衔接,形成合力。2、探索完善符合农业科技特点和规律的支持机制。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加大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同时,更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中试熟化的投入,建议对农业综合开发、防护林建设、“菜篮子”工程等重大农业建设项目经费,提取5%~8%用于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科技难题和相应的技术进步与开发工作,使科技创新、转化和推广都得到有效支持。3、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贷款扶持。协调好各类性质的银行机构的职能,改革完善农村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信用合作金融的业务种类,合理分工。同时,通过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鼓励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贷款幅度。4、建立及完善创新型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机制。企业是农村科技创新主体与成果应用重要载体,政府可以适当的增加由企业承担科研项目的形式来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如委托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鼓励农业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申报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等;同时在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的同时对涉农企业给予较大幅度的优惠额度。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不仅能促进政府引导农业企业对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意义是使科研成果更符合企业实际和市场需求,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在全省范围加快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研究中心或内部科研机构,增加企业在科技创新的投入,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和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人们生存的根本。农业的发展水平不仅关系到人们的自身利益,也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如今,国家把发展农业放在首要位置,坚持走特色农业化道路,不断创新农业科技,加强农业管理。传统的农业科技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而农业科技又对农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才能更好的推动农业的发展。但是,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可以看出,农业科技创新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文章主要阐述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对策
影响农业科技创新的因素比较多,科技创新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农业科技的特点,并结合科技的特点合理制定创新方案,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也应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为农业科技创新奠定物质基础。国家还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农业科技的创新。
1.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科技创新经费不足调查显示,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比较少,农业科技创新得不到物质保障。2013年,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资强度为0.195%,投资增长率为-2.5%。2014年,投资强度增长为0.34%,但到了2014年年底时又下降为0.31%。2014年,我国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还不到西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的1/2。2013年,国家计划投资17.65亿用于农业科技创新,但是实际投资数额仅达5.68亿元,根本无法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1980年至今,西方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都占农业总投入的1.5%以上,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仅占农业总投入的0.18%。相对来说,我国农业科研人员数量较多,很多科技创新资金都用于人员开销上,创新资金比较分散,这必定会削弱科技创新费用的使用价值。
1.2缺乏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科技创新成果有很大影响。如今,我国本科学历的科研人员仅有4万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1/3,硕士学历的创新人员仅占科研人员总数的7.5%。除此之外,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流动性也比较大,人员流失十分严重。2013年,我国某省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减少5200人,是新增科技创新人员人数的1.9倍,这对该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多途径筹集农业科技创新资金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国家资金的扶持,国家资金扶持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保障。农业科技创新部门也可以和金融机构合作,多途径筹集资金,推动农业科研的发展。农业科技的创新是为了推动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种植产量。因此,农业科技创新必须有针对性,不能盲目创新。《农业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指出: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从四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对农业种植技术的创新,二是对农业机械设备的创新,三是对农业灾害防治方法的创新,四是农业节能增效方法的创新。
2.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培训要想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就要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可以有效提高科技创新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第一种是加强科技创新人员的培训。国家还应该大力支持农业院校的发展,比如:2008年起,国家在内蒙古农业大学等七所大学实行学生的免费教育政策,为农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贵州地区还设置了专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培训机构,免费为科技人员提供培训指导,提高科技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第二种是培养农业企业管理骨干,第三种是外聘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员,第四种是加强农业种植人员的培训。要想留住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国家还应该提高科技创新人员的薪资待遇,保证农业科技人员的稳定性。管理人员还应该在科研人员内部设置奖励机制,对表现好的科研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热情。案例:某省高度重视科研人员的培训,在该地区举办了“阳光培训活动”免费为农业科研人员培训。该地区政府还聘请了农业科研专家,为科研人员分析科研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该地区除了重视科研人员的培训,还制定了实用人才培训计划,以“百万中专生”为主题展开了科研讲座活动,让当地人们的综合素养都得到提升。
2.3加速农业政策创新农业科技创新除了离不开国家的资金扶持,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因此,国家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2012年国家制定了《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法》,主张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国家还应该制定政策,提高农民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共同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
3.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要想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就要对农业科技进行创新和调整。农业科技的创新离不开国家资金的扶持,国家资金扶持是农业科技创新的物质保障。但是,我国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根本无法满足科技创新的需求,农业科研部门还应该不断拓展资金筹集的渠道,尽可能多的筹集科技创新资金。科研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国家还应该加强科研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国家还应该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覃肖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问题的本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2.
[2]闫振红.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
[3]满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3.
[4]霍文娟,李仕宝.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4(02).
20xx年12月中旬至20xx年4月下旬,我局根据市委统一部署,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整个学习实践活动中,紧紧围绕中央的有关精神和市委的实施方案,把学习实践活动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切实加强部署,认真组织理论学习,积极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深入进行自主创新相关的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对局领导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认真查找和深入剖析,在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加大科技惠民力度、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等方面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整改措施,顺利完成了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任务。现将学习实践活动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周密组织,扎实推动学习实践活动全面展开
我局在认真学习、深入领会中央和市委有关精神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科技创新的实际,确立了“强化科技创新,力促转型发展”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精心制定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扎实推进每一阶段、每一环节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
1、大力推进思想解放。这次的学习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一次思想教育活动,更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一是认真学习理论。我局始终坚持把理论学习摆在学习实践活动的突出位置,精心安排了各阶段学习内容。先后三次召开党组中心组学习会,局机关集中学习时间都在20小时以上,以学习促进认识提高。二是广泛开展讨论。针对社会各界往往对科技工作了解不多、认识不足的状况,我局以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和联系。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为互动平台,开展了“科技工作还缺什么”的大讨论,在科技局网站主页上开辟了活动部署、工作动态、信息简报、讨论专栏、互动交流等5个专栏,上载了十余篇调研报告和学习心得,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参与、积极实践的生动局面。通过大讨论,社会各界既加深了对**科技工作的了解,也增强了对科技创新紧迫感和重要性的认识,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三是深入调研考察。调研工作既是摸清底细、认清差距的现实需要,也是局机关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基层联系的重要渠道。为此,我局将深入调研考察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一个主要环节,专门召开会议,进行统一部署和安排。围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力促产业转型发展”这一主题,确定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加快创新机制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等八个方面的调研课题,并将每个调研课题分工落实到每个局领导和各相关科室。在调研中,先后走访了我市10个镇(园区、街道)、5个相关部门和150多家企业,同时在1月5日还组织局机关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赴江阴市科技局进行学习交流。最终形成了8个方面的专题调研报告。通过调研考察交流,使我们认清了科技工作现状,找到了思想与工作上的差距,进一步拓展了工作思路。
2、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征求意见过程既是密切群众联系、改进工作作风的必然要求,也是体现局领导班子宽广胸怀、开阔干部眼界的具体举措。一是主动征求意见。采取网上征求、书面征求、座谈征求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领局机关同志主动深入基层和社会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先后召开各类人士座谈会6次,寄送征求意见表100份,从各方面征求到各类意见建议36条。二是广泛吸纳意见。在对局领导班子《分析报告》民主评议过程中,通过网上全文公开、书面征求、大会征求、座谈征求、上门征求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仅寄送的征求意见函就有90多份,征求到对《分析报告》的评议、修改意见8条。对所征求到的意见建议都进行认真吸纳,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制订了整改方案。三是认真组织群众评议。精心制定了评议方案,召开了机关全体党员及中层以上干部的评议大会,向各镇、园区、街道、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寄送评议表及评议材料100份,全面达到预期要求。
3、认真解决突出问题。我们把能否解决问题作为检验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根本目标。一是主动查找问题。征求意见建议活动结束后,我局及时对征求上来的群众意见建议汇编成册,分发给每位局领导和机关各科室(中心)进行认真阅读,并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逐条分析。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查找了局领导班子自身存在的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思路;对照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认真查找了影响和制约科技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阻碍,努力提高科技工作的指导性和有效性;对照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认真查找了科技系统自身建设中存在的不良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工作方式。经认真梳理归并,形成了3个方面、36条综合意见建议,作为局领导班子检查分析的参考依据。二是深入剖析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局于2月18日专门召开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对近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深刻剖析。找出当前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高素 质创新创业人才不足、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等六大突出问题,除从大的宏观层面分析了问题的成因以外,重点查找了局领导班子本身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思路还不够宽、重点还不够突出、开拓步子不够大、统筹协调不够有力、作风不够深入等五大主观问题,并从思想观念、学习和工作研究等多方面深刻剖析了原因。三是切实解决问题。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局领导班子经过认真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按照全面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明确了“强化科技创新,力促转型发展”的工作方针,重点抓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进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等六个方面整改任务的落实。目前六个方面的整改任务已经全面展开,特别是在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等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4、着力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既是思想解放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学习实践活动最终成果的重要内容。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落实科学发展的关键,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力求重点突破。一是着眼前瞻性部署,建立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引领机制。活动中我们体会到,科技工作既要立足当前,更要谋划长远,在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迫需求的同时,加强超前部署,占领事关全局的战略制高点,使科技创新能够切实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为此,我局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切实加强科技创新的前瞻性部署,启动实施了“双百家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专利、标准、品牌‘三位一体’科技创新型企业三年培训计划”等带有前瞻性部署的科技创新重点工作的实施。二是着眼提高绩效,建立以创新产出为目标导向的工作考核机制。科技部门过去往往比较重视项目和投入,对绩效、产出关注不够。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我们主动转变观念,自加压力,建立以创新产出为目标的多层面科技工作考核机制,引导科技系统将科技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增强创新绩效上来。加大对地方科技统计工作的指导、培训力度,健全科技统计工作网络,完善以科技产出为重点的统计监测体系,强化科技部门的工作导向。三是着眼支撑发展,建立完善结对联系服务机制。为了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能力,助推企业转型发展,我局在今年的“企业服务年”活动中,确定了105家重点规模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作为重点联系对象,力争通过局领导及相关科室的结对服务,引导企业增强科技创新动力,帮助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协助落实各类创新创业政策,最终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四是着眼持续创新,建立科技人才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研发机构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载体条件和“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虚拟平台,积极探索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和促进柔性人才流动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不断健全有利于人才集聚的良好机制。五是着眼营造环境,加大国家政策的导向和运用。为了认真把握政策取向,提高政策运用水平,切实把“国家60条”、“省50条”和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等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切实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我局会同市财政、市税务部门建立了科技促进政策协调小组和科技优惠政策会办机制,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政策的落实。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市委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办、指导检查组对我局的学习实践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指导。市委常委、组织部李江部长直接领导我局的学习实践活动,李部长对我局的学习实践活动非常重视和关心,关键环节直接领导,并多次亲临我局具体指导;市委指导组也及时帮助和指导我局的有关工作,为我局的学习实践活动提供了坚强了组织保障。局党组多次专题研究,及时根据市委有关要求以及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调整、部署。局领导班子各位领导按照分工要求,主动参与、密切配合,以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直接推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学习实践热情,保证了学习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注重实践,科技创新服务科学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学习实践活动重在学习,贵在实践。局领导班子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实际工作之中,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全市科技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进一步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从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看,对我局学习实践活动情况满意率和解决突出问题情况满意率均达到98.4%以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有新的深化。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科技工作实际,必须牢固确立三个观念:一是“发展”的观念。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不放松,不断丰富科技工作服务发展的内容和手段,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作用;二是“引领”的观念。开拓性做好科技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以超前的思维进行超前部署,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发展新优势;三是“群众”的观念。科技工作要坚持惠及百姓,要从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划科技工作,注重统筹兼顾,充分调动和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活力。
2、体制机制创新有新的突破。我局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检验思想解放与否和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志,出台了一整套制度性文件,着力完善服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建立了科技创新的引领机制,制定完善《**市“双百家”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并建立相应机制,确保有效运行,构筑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有力地推进科技创新向纵深发展。制定了《科技创新主要工作目标及责任分工》实施意见,建立了20xx年18项重点科技工作整体目标任务完成的目标责任机制、督查考核机制和典型示范机制,确保各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制定了《科技局结对联系制度》,从企业实际出发,重点引导企业增强科技创新动力,帮助企业整合好创新资源,协助企业落实各类创新创业政策,较好地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3、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有新的提高。今年以来,我局紧扣“强化科技创新,力促转型发展”这一主题,围绕推动全市50家以上企业各对接一所科技院校、建成一个企业研发机构、实施一批科技转化项目、创造一批知识产权、引进一批科技人才的总体目标,开展了创新典型现场观摩、科技创新大会、创新创业人才座谈会、“双百家”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启动仪式、“863”新材料领域下地方进企业科技主题活动、科技知识培训和科技系列宣传等七个方面系列活动。今年一季度,全市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2亿元,同比增长2%;按新标准重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4家,目前已进行公示阶段的有5家。载体建设加快推进。调整和修订了《**市三创载体建设规划》,全面启动了“双百家”企业研发机构三年行动计划,截至目前已完成三创载体建设面积6万平方米,组织申报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家。知识产权工作全面展开。分别到环科园、开发区等单位举办专利知识培训3期,培训人数达360多人;1-2月份,全市完成专利申请166件,其中发明专利35件,实用新型专利50件,外观设计专利81件。科技项目申报开局良好。积极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的调研,及时了解全市科技项目情况,在省科技项目指南后,组织企业申报省科技项目简表173项,经省厅组织专家第一轮初评后有133只项目已正式申报。
4、科技部门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有新的气象。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针对基层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采取更扎实、更有效的措施,加强指导和服务。局党组坚持把抓好领导班子建设作为推动系统自身建设的关键举措,班子成员紧密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从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对各镇、园区、街道科技工作的研究和指导,强调工作重心下移。建立了局领导工作联系点,每位局领导对口联系,帮助基层协调解决实际问题。以推进政务公开为契机,帮助和支持各镇、园区、街道科技部门改善基础条件,增强了各镇、园区、街道科技服务和支撑能力。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组织力量对涉及机关作风建设、基础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规章制度进行梳理。
三、巩固和扩大学习成果,把学习实践活动引向长效、深入
本市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研发投入高、产出低。2012年我市研发经费支出106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占GDP的5.95%。这种投入水平不仅在全国保持前列,也高于发达国家水平。但从产出来看效率较低。2008年美国硅谷创造的GDP占全美国的5%,而我市2012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市GDP的6.9%。这一产出水平与我市较为集中的科技资源相比极不相称。
企业创新能力较弱。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是研发投入强度,即研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按照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标准,低于1%是缺乏创新能力,在1%-4%之间是创新能力中等,高于4%是具有国际竞争力。2011年我市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1%,整体创新能力刚刚迈入中等门槛。企业专利申请量也是衡量创新能力的指标。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申请专利数占全市专利申请总数的比重来看,我市2012年为21.9%,低于上海的30%和广东的38%,更低于美国的90%。这说明我市企业的创新意愿较为薄弱,远未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科研院所使用更多资源,但研发效率低于企业。2012年,科研院所使用了全市60%的研发经费和57%的研发人员,企业使用了40%的经费和43%的研发人员。但在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中,科研院所仅占26%左右,企业则均占59%;在成交的技术合同中,以企业为卖方的成交额占总成交额的96%,而科研院所占比不足4%。
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缺乏合作,产生“孤岛现象”。一方面,政府缺乏有效的引导机制,使科研机构的大量研究成果束之高阁,不能进行市场转化;另一方面,企业在转型升级中急需核心技术,嗷嗷待哺,却不能有效利用科技成果。政府和市场的共同缺位导致了科技成果被困在科研院所的“孤岛”之上。2012年,我市限额以上研发项目中,独立完成的占77%,与研究机构合作完成的占12%,与企业合作完成的仅占6%。阻碍技术与市场结合的关键问题在于二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制度设计,使得研究项目不能与市场接轨,市场也无法发现研究成果的经济价值。在实践中,企业多是请专家进行讲课,或者委托科研机构进行单项试验,没有进行长期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合作。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创新体系中,科研院所和企业各自为战,并且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普遍不高,科技成果转化体制不畅。
国外政府促进科技创新的做法
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分工合作,共同形成一套创新体系。科技创新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基础研究阶段主要进行理论研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美国的基础研究由联邦政府及各基金会资助;在应用研究阶段,由科研院所和市场共同参与,对基础研究成果进行工程转化,解决理论成果转化为工业产品的技术问题;试验发展阶段主要由企业进行,提高产品的实用性、耐用性,并迎合市场需求,甚至像苹果手机那样创造需求。企业每年也会资助与其业务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样,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形成一套高效的研发体系。
政府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促进产学研融合。美国上世纪80年代之前,也存在科研院所专利管理僵化、转化率低的问题,后来美国政府通过“拜耶--杜尔大学与小企业专利程序法”、“小企业创新发展法”、“全国合作研究法”、“联邦技术转移法”等一系列联邦法案,允许科研机构和企业对联邦资助的研究项目申请专利,并进行商业开发,加强了基础研究和市场的结合。以色列则规定,科研院所研究经费的15%必须来自企业资助。金融危机后,美、英、法、德、瑞典等国家继续出台政策鼓励高校和研究机构将技术成果进行商业化。
政府组织重大项目攻关,并充分利用市场资源。美国政府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时,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并利用市场机制对技术进行推广。例如美国1961年实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全部采用现有技术,委托给公司进行研发和生产,并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对技术进行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随后一些技术又进入民用领域。阿波罗计划的投入产出比约为1:14,其产生的专利至今对全球经济仍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国外经验的比较可以看到,政府应当做好政策制定工作,一方面激发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另一方面搭建科技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把科技资源引入市场中,再让市场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发掘科技资源的经济价值。只要破除了体制机制障碍,让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同时发挥,就能为我市创新工作带来巨大突破。
提高本市科技创新效率的
政策建议
给予科研院所更多自。一是加大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力度,简化审批手续,盘活存量科技成果。二是允许科研院所以资金、技术、人员等多种形式与企业进行合作。虽说我市市属科研院所只有不到22%,但是要抓住国家大力支持自主创新的历史机遇,勇于突破,先行先试,加大对市属科研院所的改革和支持力度,形成新的机制,走出一条以小搏大,带动央属科研院所成果落地转化之路是完全可能的。
鼓励企业进行研发活动。一是设立针对企业的科研基金,在科研课题的选择上,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确定科研课题,并对科研成果的经济收益进行评估。二是建立科研风险共担机制,引入担保、商业保险等共同分担科研风险,形成科技创新“共舞”机制。
政府发挥平台作用。一是建立科技成果网上查询、展示平台,为科研院所、企业和个人提供交流合作机会。二是培育专业中介机构。促进科研机构、企业和生产业之间的信息交流,逐步培育出针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法律、会计、创业服务、谈判等专业中介组织。
[关键词]黑龙江省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153-01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由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平台和人才等构成,集成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向社会提供研发设计、科研条件、创业孵化、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投融资、信息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推动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科技创新支持系统。以国家级科技园区和中心城市为重点,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对于完善黑龙江省科技创新体系的结构与功能、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一、黑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发展情况
截止目前,黑龙江省共有国家级和省部共建重点实验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2个;有国家级高新区3个,省级高新区2个;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4个,省级大学科技园2个;有科技企业孵化器43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有生产力促进中心11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3家;共成立18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中国家级联盟4家;整合打造了15个省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在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建成科技创新创业大厦,将我省新兴产业研发、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金融投资、知识产权创造、创新战略联盟、国际交流合作等服务进行高度集成,为全省企业提供综合性专业服务。自2006年以来,黑龙江省共有64家科技服务机构的113个服务项目获得国家创新基金公共技术服务机构补助项目支持,资助金额7200余万元,这对我黑龙江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培育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黑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做法
1.制定出台相关支持政策
近年,围绕“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和“十大重点产业”项目实施,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意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强省建设的决定》等系列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相关政策,提出了“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等,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营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
2.开展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在哈尔滨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申报成为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首批试点基础上,组织我省科技服务机构较为集中、科技服务基础较好、科技服务能力较高、科技服务实力较强的园区和地市开展了省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已认定哈尔滨科技创新城科技服务体系、南岗民营示范区科技服务体系、大庆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牡丹江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佳木斯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等5个为我省首批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整合了科技服务资源,提升了科技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3.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对接转化
紧紧围绕全省产业项目建设,面向全省科技企业征集并技术需求、技术难题811项,面向全省征集产业需求、优惠政策及科技成果并科技成果招商项目464项。通过科技“双走进、双”、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科技成果招商等活动,充分发挥科技服务机构作用,着力帮助企业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高科技成果在我省转化落地。仅2012年就组织科技成果对接活动258场次,科技成果4500项,展示交易活动近百次,促成525项科技成果实现省内落地转化。
三、黑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缺乏规范管理,功能不健全,还不能满足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二是,缺乏完善的、专业化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设计、信息、研发、试验、检测、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服务。三是,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的科研基础设施、科技设备、大型仪器、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共享有限。四是,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标准制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五是,缺乏汇集各类专业机构的信息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各类服务需求提供网络支撑。
四、加强我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1.加强对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指导与规范
编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围绕中小企业实际需求,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加强通过必要的扶持,引导科技服务机构加强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投融资等专业化服务,加强对中小企业科技服务机构的评估考核,促进社会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完善。
2.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环境
研究制定促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完善服务机构的服务标准和行为规范,鼓励和支持服务机构面向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开展优质、高效的服务活动,努力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服务环境。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政策落实情况反馈机制,加强调查研究,发现并及时解决影响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
3.加大对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
加大对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投入,重点扶持一批服务能力强、特点突出、运作规范、信誉良好的服务机构,引导服务机构加快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坚持“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理念,协调地市有关部门,落实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资金,根据服务机构的实际服务绩效予以一定的支持和补助。
4.建立科技服务有效管理和交流合作机制
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各行业部门之间的协调,推动企业、科研院所、公共技术服务机构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真诚合作,实现科技服务的设施、资源共享,提高公共技术服务资源的利用率。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人才培育与引进,鼓励服务人员加强学习,提高专业执业资质人员在服务机构中的比例;鼓励海外高端人才和团队通过项目合作、兼职、考察讲学、担任业务顾问或领办创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等多种形式来我省从事科技服务工作。
一、基本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1、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各级职能部门没有合理确定职责范围。在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体制机制建设、对企业创新的帮扶措施等基本上缺乏统一步调,造成工作推进缺乏有机合力,存在资源浪费现象。二是各类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竞争机制,造成各县区之间产业结构雷同,基础设施衔接性较差。
2、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不足。近几年来,**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总量虽然呈增长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2008年,全市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17%,比全国平均水平1.34%低1.17%,与新型工业化的高速发展相差甚远。低水平的r&d投入,导致多数工业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战略研究,技术创新活动普遍维持在对一些低端技术的研发上,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不足,将制约企业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廊坊;科技创新;对策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
技创新不但包含科学创新也包含技术创新,一是,科学创新中包含了基础研究以及应用基础研究的创新,二是,技术创新包含了应用技术在研究、试验开发以及技术成果商业化的创新。如果从线性的逻辑程序来看,科技创新就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试验开发和研究开发成果的商业化的全过程。
我们认为科技创新,就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通过科学研究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已知事物,并以技术创新促使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的价值得以实现。科技创新具有风险性、时效性、原创性、整合性和高端性等基本特征。
二、廊坊市科技创新的现状
近年来,廊坊市在推进科技创新工作中,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把“邻京津、环渤海”区位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资源优势和项目优势,集中精力引智力、引院所、引项目,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廊坊市高新技术企业2006年约有百余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4.6亿元。截至2013年7月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增至600余家,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41.2亿元,同比增长30.3%,增速全省领先,超过全省平均值(15%)1倍多。
2.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截至2013年7月,廊坊市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取得关键技术成果130项,申请专利1919件、授权1496件,分别增长25%和67%,取得了10多项国内首创技术成果。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新奥集团煤基清洁能源研发利用国际领先、华元机电自主研发的定向钻机创造了3项世界纪录,奥瑞视工业无损探伤系统打破国外企业长期垄断地位,创造出了全球首支通用LED多面发光体灯泡、世界第一块5.7平方米双结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板、世界首台超声光散射双模式智能化乳腺成像检测仪等多项世界第一。
3.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目前,廊坊市建成市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49家,与2006年相比增加了40家。其中,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15家。建成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8家,与2006相比增加了14家。
4.对接京津引向深入
全市90%以上的科技型企业与京津科研院所、重点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成3家院士工作站、2家国家级产业技术联盟。清华(河北)科技园、中科院理化所、热物理所、过程工程研究所、空间科技中心、生态中心、网络中心、大气中心等一批重大中试基地和成果转移中心,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国家实验室、国家热工流量仪器检测中心、教育部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基地、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相继落户廊坊,并有多家研发中心投入使用。
三、廊坊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1.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益不明显
从R&D资源数据看出,自2006年以来,廊坊市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技创新产出虽有增加,但效果仍不十分明显,总体来看科技产出增幅远远低于其科技投入的增幅。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政府的管理部门在职能上分工不够明确,缺乏统筹的协调配合能力,致使产、学、研未能充分结合,并且与财税和货币政策缺乏一致性,所产生的作用容易相互抵消部分。投资策略之间整合度不够,使资源投入不是过于重复,就是分散在过多的领域。
2.科技创新与生产对接存在结构性矛盾
科技创新与生产脱节是廊坊市科技创新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一方面科研人员对企业缺乏了解,不知道哪些创新技术是企业所急需的,哪些技术适合那些企业,对企业接受技术的能力也缺乏切实的了解。另一方面许多科技创新人员在认识上没有真正把满足企业需要放在首位,仅仅是片面的追求科技创新的学术水平和获奖等级,而忽视了科技创新的使用价值。
3.科技创新的中介机构能力不足
一方面是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的服务机构不全,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较好,但是诸如科技评估、技术产权交易、创新融资服务等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满足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现有的科技中介机构多数都是从政府部门分离出来,在运行方式上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来行政部门、事业单位的思路,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上缺乏创新,运作机制不够灵活;同时管理人员素质也不能适应当前科技创新的需要,服务质量偏低。
4.科技创新体系的外部环境不够完善
不正当竞争的存在使得整个城市的科技创新进程陷于一种恶性的循环之中。市场竞争规范性差、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不得力、假冒伪劣和盗版现象严重、机构企业的创新收益无法得到充分的保护,使得创新主体缺少创新动力
四、提升廊坊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1.转变政府角色,建立服务型政府
作为宏观管理层面的城市政府承担着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创新体系,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角色。在高新科技产业中一些产业的创新风险极大,单个企业无力承担创新投资风险,导致企业极力进行“风险规避”,甚至消极地对待政府的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显然,在这些产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中,需要政府扮演积极的角色,政府既可以采取风险和利益共享的投资方式,联合企业与研究机构实施“政府主导、企业与研究机构参与”的合作创新;也可以是“政府诱导、企业与研究机构自主”的合作创新;还可以是“政府倡导、企业与研究机构自由”的合作创新。此外,政府要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还必须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以激发和调动相关单位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创新激情。
2.建立完善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激励机制
要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潜能,促进科技人员创业创新。通过对人才资本的合理高回报、给予社会荣誉等方式建立起良好的机制,以便能吸引住人才,特别是留住高层次人才。让各类人才在创造价值中实现自身价值,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出来,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潜能,造福广大人民,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3.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
为了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快速、高效转化,必须加强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为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内在运作机制和外部环境。第一,完善科技创新成果信息服务、咨询评估和中介功能,为实现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提高技术交易成功率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完善科技创新成果的工程化服务功能,解决行业、领域中具有共性的难点、重点技术的成熟配套问题,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成熟度,使其能够直接应用于生产领域。第三强化孵化功能,降低高新技术革新小企业和企业家的科技创新成本,向社会不断地提供成熟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
4.以“四个围绕”为抓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围绕发挥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京津科技资源,加快打造承接京津资源外溢的更高载体。二是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层次,积极推进以政府为主导的创新平台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三是围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组织实施一批带动性强、示范作用大的科技专项。
五、结论
科技创新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知识经济时代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廊坊毗邻京津,区位优势明显,资源并不十分丰富,科技创新必然是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廊坊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人才保障机制、创新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等几个方面共同努力,实现科技创新大发展,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将取得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爱国.山东经济中科技创新的实践与发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
[2]王林平.对黑龙江省科技人力资源状况的分析与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2008(01).
[3]陶化冶,张鑫,张岩,隋金雪.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可拓综合评价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03).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近年来,随着“科技六大工程”的不断实施,我县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科技人才工作得到加强。全县现有科技人才1.25万人,造就了一批素质高、专业精、业务强的科技骨干队伍。
(二)企业技术创新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建设了一批经济效益好、技术含量高的项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和提高。二是民营科技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最活跃的群体,涌现一批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快速发展的民营科技企业。如华夏云锦织造、涟水阀门等。三是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初步进展,创新条件得到优化。四是企业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2007年,科技进步对工农业贡献率分别达到29%和56%。
(三)知识产权工作稳步推进。通过加大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以及不断加大对专利侵权、假冒专利等不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为开展科技创新夯实了基础。专利申请量逐年上升,2006年131件,2007年达310件。(四)科技创新环境得到初步优化。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制定了科技人才、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科技政策措施,营造了较好的创新环境。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由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对科技的需求不迫切,经济支持科技发展的力度难以有效提升,反过来又造成科技对经济发展支撑能力薄弱、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成效不明显的局面,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2、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产品少,产值低。全县高新技术企业省级4家、市级5家、高新产品15个,在全市处于较低水平;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只有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例甚低。3、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低。不仅财政对科技投入不足,企业和民间科技投入更是严重不足。全县r&d经费投入只占gdp的0.62%,明显低于0.9%的平均数要求,其中科技三项经费财政上报数为1594万元,而科技部门实际掌握经费只有50万元,低于全市平均数。4、企业技术机构建设不到位。全县列统企业真正设立技术机构的不足30%,从事创新人员数少。5、自主知识产权较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虽然年专利申请量增长很快,但其中授权量及发明专利数量很少,仅分别占申请量的10%左右,全县90%以上的列统企业没有专利。6、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氛围仍需加强。企业科技人才资源匮乏,用才与引才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全县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12人,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卫生系统,企业技术人员仅占总数的9.04%。
二、解决办法及路径。困难和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既要正视存在的困难与不足,立足在现有经济条件下努力提高科技工作水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又要克服悲观论调和等靠要思想。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为契机,立足自身查找差距与不足,特别是查找制约发展的思维方式、陈旧的观念、理念等不足。初步设想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全面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筑高层次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创业环境和服务功能,加大对科技进步的投入,通过积极宣传,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意识,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构建科技创业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认真落实国家、省、市等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相关扶持政策,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资助,鼓励各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研发高新技术产品。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和促进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科技合作,引进、共建高水平研发机构;通过多方协作、信息互动、积极开发、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与有关联的企业加强协作,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尤其是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产品开发,并引导在本地有关联产业的企业加强联系,发挥优势企业的辐射作用,协调组织形成产业链条和产业群;通过整合本地资源、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推动经济发展。
(二)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强化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作用,努力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上取得突破,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认真落实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研发经费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8%、其他高新技术企业不低于5%的规定。引导企业通过税收激励政策,充分利用加速折旧、直接将研发投入摊入成本等方式,保证研发的资金需要。以我市每年一次的“科技洽谈会”活动为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注重高新技术产业招商。加大科技孵化器建设力度,为科技人员创业、科技成果转化、新产品研发提供载体。推动引进科技含量高和企业关联度强的项目,实行产业招商,不断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努力形成高科技产业集群。广泛吸纳高科技的研发和生产企业,把高科技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来抓,突出引进研发类和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等产业类科技项目,按照“做强主导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思路,逐年提高科技项目占新引进项目总数的比重。同时,建立招商引资项目科技评价机制,从投资规模、科技含量、产出效益等方面科学设置标准,研究制定研发类项目和产业类项目落户开发区的具体意见。强化高科技项目推进建设,梳选在谈的研发类项目、生产类科技项目,重点推进。坚持培育和引进并重。优选县内重点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激发中小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力争年内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双倍增。
(四)加快各类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培育、凝聚人才,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及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提高创新效率,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机会和舞台,使我县成为对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具有吸引力的创新创业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