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范文

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1篇: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企业 清洁生产 意义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8-16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这一世界性难题如何解决,是国际范围内正力主攻克的课题。而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减轻环境的压力,这一举措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其中的清洁生产就是这一方面的重要举措之一。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可有效的减少污染,企业的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减少,减少了资源的不合理消耗,资源的利用率被大大提高。清洁生产在国外已得到普遍认可,而且早已用于生产实践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我国国内一些企业也参与到这一生产实践中来,效果不错。为推动清洁生产在企业中有效的实行,解决法律实施中的问题,国家对企业清洁生产促进法进行了执法检查,来有效保护和改善环境,推动节约能源资源与能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 清洁生产的定义

我国在200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里明确了清洁生产的定义,所谓清洁生产指的是“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它既是节能减排的系统工程,又是企业控制成本,降低风险的手段。因此,清洁生产是关系到企业能否适应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 当前企业清洁生产现状

2.1 企业积极性普遍不高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国内多数企业对于清洁生产没有足够的认识,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目前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工业企业微乎其微。在清洁生产开展比较好的省市,其主动实行清洁生产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也是相当的低。而多数开展起清洁生产的企业都是迫于政府的压力,多数企业采取观望、拖延、甚至极力抵触等态度。即使勉强开展了清洁生产的实践活动,但在实际中投机取巧,不按行政审核意见具体实施,能省则省,不愿意对清洁生产进行过高的投资,从而导致了清洁生产达不到理想中的要求,也影响其实施的效果。所以,在国内实行清洁生产,一般情况下还是属于政府性强制推进的行为,自愿主动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少之又少,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更多是应付,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而不是真正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为了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2.2 企业对清洁生产认识不足

企业在实施清洁生产的过程中,审核是其主要环节。但在这一过程中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清洁生产的设备的维护与更新,技术的改进以及材料的更换与技术学习与咨询服务等。而且在实施清洁生产过程中会有生产风险相伴随,一旦出现风险就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由于如上这些因素的存在,企业对清洁生产认识不足,缺乏依法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意识,认为开展清洁生产就得多花钱,很多企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为减少企业成本,减少企业生产风险,从而对清洁生产采取了消极的态度。而在现实实践生产中,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对企业自身来说是综合效益的提升。一方面实行清洁生产达到了国家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的生产标准,对国家与社会意义深远。另一方面,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实践,在企业内部形成良性循环,提高了企业的精神面貌,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提高了企业的社会知名度,这将为企业的长足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3 清洁生产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清洁生产可减少产品的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企业在实行清洁生产过程中,生产过程单位产品的废物流可相对减少,也可减少生产中所产生的污染物的负荷,这就使企业大大降低了处理这些生产垃圾货废物废水的费用,也就相应减少了成本。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也就相应提高了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是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实践所取得具体效益的两个方面,其中节电、节水、节煤以及降低了单位产品的消耗,降低了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是经济效益的反映。而生产单位产品的污染物负荷排放的减少是其环境与社会效益的具体表现。

通过一系列清洁生产方案实施后,企业整体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上更清洁,更适合工人工作,增强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生产工艺上使用了先进的工艺技术,通过节能降耗每年为企业节省大量的资金,从长远来说这是难以估量的;管理上所建立的各种制度确保了企业高效顺畅的运转,并使企业逐步实现向可持续发展型企业转变;经济上,通过方案的实施企业可获得直接经济效益,由于清洁生产的长期性、持续性,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更是难以估量。

(2)清洁生产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对一个发展中的企业,不仅注重短期的、具体的效益体现,更要看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性。通过清洁生产,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硬件实力,还能增加软件实力,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推行清洁生产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社会形象,在企业内部产生良性的循环,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精神面貌,改善了企业的整体素质,扩大了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及社会影响,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生产水平,从而也就相应的增强了市场的竞争能力。更有利于企业增加合作交流、培训教育及各种宣传发动的综合效应,达到与国际接轨,获得外部支持的有利优势,更容易获得多样化的信息渠道,为持续发展扩大经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所以,开展实清洁生产给企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从源头高标准设计、规划,在过程中控制,优选材料、优选工艺,最终的产品完全符合标准,为企业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3)清洁生产为企业规避风险。

推行清洁生产可以让企业避免某些潜在的成本和风险,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对人类有害的污染物质,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清洁生产可较少或杜绝由对人群健康和环境的损害行为而导致的民事侵权责任。还可有效避免员工的健康及安全生产的风险。避免为获得政府环境生产许可的过程延误造成的生产经济损失。及节省不符合生产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标准的罚款与罚金,避免生产污染破坏环境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声誉的损失等。另一方面企业还可获得某些潜在的效益,如企业运行操作的可靠性及适应性的增加。对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的消费人群的销售渠道的增加。同时也就增加了银行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改善员工关系而提高生产力,获得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等。

(4)清洁生产可使企业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

第2篇: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范文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2.001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001-03

近年来,医疗旅游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其规模增长迅速。面对医疗旅游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很多国家开始把医疗旅游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其中泰国、印度、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等国家的医疗旅游产业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并有明确的国家战略。

我国拥有丰富的医疗旅游资源和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发展医疗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我国的医疗旅游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笔者现就我国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作一分析,为相关部门制定医疗旅游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1 中国发展医疗旅游产业的必要性分析

1.1 市场潜力巨大

虽然医疗旅游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朝阳产业,但其历史却源远流长。有观点认为,医疗旅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埃皮达鲁斯,当时是宗教、医疗中心和矿泉区;也有观点认为医疗旅游的渊源可追溯到“spa”,即早期流行于西方国家的传统温泉旅游度假地[1]。对“spa”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1326年现比利时南部与德国交界的一处作为疗养地来治愈病痛的含铁温泉。可见,医疗旅游的起源历史悠久。

作为一种将医疗服务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医疗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据估计,目前全球医疗旅游规模每年已超过数百万人次。全球医疗旅游业产值增长迅速,2004年该产业全球产值为400亿美元,2006则增长到600亿美元,2012年医疗旅游产业全球产值达到1000亿美元[2]。由此可以推定,医疗旅游将是今后全球范围内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行业之一,市场前景广阔,因此越来越多具备医疗旅游发展潜质的国家逐渐开始把医疗旅游作为一种高产出的项目予以扶持和发展。

1.2 中国未来文化旅游前景

我国许多省市在医疗旅游服务实践方面进行了摸索与尝试。上海出现国内首个医疗旅游平台,探索医疗旅游在我国发展的可能性,取得显著效果;北京早期已兴起“快乐人生健康游”,其开展的中医院与旅游景区相结合的医疗旅游是国内中医药旅游发展的典范;杭州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推出健康旅游;

基金项目:北京市重点学科-中医人文学(医院文化)项目(2010年)

四川以九寨沟等旅游景点为基础,积极推动健康旅游;海南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推出健康旅游,打造“健康岛”品牌,成为开展医疗旅游的理想地区之一[3]。健康长寿是人们永恒的追求,文化性动机是自古以来旅行游览活动的核心动机。医疗旅游作为以医疗、养生保健、体检、康复与护理为主题的旅游服务,将健康理念和养生文化融合到旅游活动中,将成为我国未来文化旅游的趋势,并带来广泛的经济效应。

1.3 中医药国际化的内在动力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瑰宝,是国家大力培育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是国家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战略定位和新兴内涵。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推进,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医药作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正面临着国际化发展的大好时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将中医药文化融合在医疗旅游产业中,为中医药的传播提供载体,可以使消费者在享受医疗旅游的同时感受到中国元素和中医药文化,为中医药走向国际提供内在动力。

1.4 发展第三产业、转换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主要依赖“高能耗”的发展路线。为改变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我国“十二五”国民经济规划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医疗和旅游都属于服务业,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医疗旅游更突显“无污染、低能耗”的特点,并且,医疗旅游作为集医疗、养生、保健、康复、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项目,包含医院、酒店、翻译、餐饮、保险、旅行社、旅游景区等多个利益相关方[4],覆盖范围广,增长潜力大,产业关联性强。因此,发展医疗旅游是我国发展第三产业、推动经济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2 产业分析

2.1 国家政策为我国医疗旅游的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2009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中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医疗健康旅游、邮轮游艇旅游”。国家旅游局将2012年的主题定为“欢乐健康游”,积极推动健康旅游的发展。医药经济与服务经济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医疗旅游将医疗与旅游相结合,在旅游活动中注入健康的理念,其发展对于我国医疗服务、旅游等大批相关产业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目前,我国处于“十二五”规划发展时期,在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鼓励服务产业发展中,医疗旅游作为一种低能耗、高收益的新兴朝阳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2.2 经济水平的提高为中国医疗旅游发展提供了便利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社会整体经济水平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国家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资金投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因人而异的消费水平为医疗旅游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消费者可通过采用医疗旅游的方式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寻找相宜的医疗服务。

2.3 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催生中国医疗旅游

传统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当今日益多元化的旅游需求,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期望更为丰富的旅游活动。医疗旅游正是顺应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和消费潮流而产生,将传统旅游业与医疗服务业相结合,越来越受到青睐。开展医疗旅游顺应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满足了更多人群特别是有医疗需求人群对旅游的需求。此外,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快,针对老年消费者集医疗、养生保健、康复护理、旅游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中医药医疗旅游必将受到欢迎。

2.4 中国发展医疗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和环境优势

中医药作为当今世界生命科学领域内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工艺和技术等一系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治疗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皮肤疾病、骨科疾病、胃肠疾病等方面有独特疗效;并且,中医以预防、休养、保健为主的养生理念非常符合当前旅游发展趋势中注重健康的观念,传统的针灸、刮痧、拔罐、气功、太极拳、按摩、药膳、药酒、温泉浴等都是可供选择的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保健旅游项目。

在地理环境方面,中国旅游资源富集,具有开展医疗旅游的条件。截至2013年6月,中国共有45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7处,世界自然遗产10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4处[5]。此外,我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陆位置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疗养胜地,有著名的四大避暑疗养胜地――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河南省信阳市鸡公山、浙江省杭州市莫干山、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还有厦门鼓浪屿、海南三亚等滨海型疗养胜地等。

2.5 全球化和欧美自然疗法的兴起为中国医疗旅游提供机遇

随着全球化和欧美自然疗法及受“回归自然”潮流的兴起,以及化学合成药物存在开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等问题的影响,全球正在兴起一股天然药物热,传统药物的价值正在被重新挖掘。近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也将给我国医疗旅游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 确立以中医药为特色的中国医疗旅游战略意义

3.1 开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新途径

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近年来,中医药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目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途径主要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而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的兴起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当前的医疗旅游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发展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有助于提升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医疗服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医药的了解,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开拓了一条新思路、新途径,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3.2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医疗和旅游都属于创汇率很高的服务贸易,中医药医疗旅游将二者联合起来,在国家医疗技术设备和旅游资源不移动的情况下直接创汇。国外消费者在享受医疗旅游并为此支付医疗和旅游服务费用的同时,也增加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消费,并由此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医疗旅游可为目的地带来多方面的经济效益。统计数据显示,印度超过17亿美元的医疗保健行业贡献了约13%的国内生产总值[6]。

3.3 有助于中国元素与国力的提升

中医药文化不仅体现中医药的本质与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医药文化对软实力的提升,主要是通过文化交流与传播,以及国家在各领域、各层次的对外活动、行为等来实现的。因此,发展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具有间接的文化意义,有助于中国元素和软实力的提升。

另外,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已日趋多样化,有关“文化力”和“绿色GDP”等全新的衡量综合国力的概念和理论被不断提出。其中,“文化力”已被较普遍接受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做出示范,如美国充分利用其发达的文化产业,通过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的输出,不断在全世界播撒美国式的快餐文化。医疗旅游作为文化产业中的一部分,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有助于传播本民族的先进文化、价值观念乃至生活方式等,提高国家和民族在世界的知名度,从而直接扩大本国在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事务处理方面的影响力。

4 建议

医疗与旅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医疗旅游作为将医疗服务和旅游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具有可观的经济效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的需求将更加多元化,对健康的关注将不断增加,融合健康观念的医疗旅游的优势也会日益凸显。我国旅游资源和医疗资源富集,具备发展医疗旅游多方面的条件,并具有特色的中医药资源优势,发展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不仅拓展了旅游业的内涵,而且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国元素及软实力的提升和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当然,目前我国的医疗旅游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发展。为此,笔者对我国医疗旅游产业的今后发展现提出两点建议:①亟需制定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国家战略。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将中医药和旅游融合为一体,是生态旅游中重要而又极具特色的一种类型,其出现和发展是人们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推动的结果,又与我国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和悠久的中医药文化分不开。民族传统医学可为医疗旅游的发展增加砝码,中医药作为我国的国粹,发展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具有鲜明的优势。中医药旅游不仅是自然之旅,又是文化之旅,更是健康之旅,制定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国家战略迫在眉睫。②加强宣传推广,积极营销。我国医疗旅游的发展不应停留在国内,而要面向国际市场。在医疗旅游过程中,独具特色的医疗旅游服务是吸引医疗旅游者的关键因素,而明确的营销策略是将医疗旅游服务推广出去的有力手段。我国的医疗旅游产业刚起步,为更好地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需要制定明确的营销策略,加强宣传推广,积极营销,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医疗旅游者。

参考文献:

[1] Connell J. Medical tourism:Sea, sun, sand and surgery[J]. Tourism Management,2006,27(6):1093-1100.

[2] John Z. Developing nations pour cash into attracting medical tourists[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9,339(34):535.

[3] 徐菊凤.北京文化旅游:现状・难点・战略[J].人文地理,2003,18(5):85-88.

[4] 侯胜田.中国医疗旅游的发展前景与挑战[J].中国医院,2013,17(5):27-29.

[5] 胥晓璇.图表:我国世界遗产增至45处[EB/OL].[2013-06-22].http:// /jrzg/2013-06/22/content_2432055.htm.

[6] Richman BD, Udayakumar K, Mitchell W, et al. Lessons from India in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A tale of two heart hospitals[J]. Health Affairs,2008,27(5):1260.

第3篇: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 抚州市 中医药产业 中医药工业 中医药农业 中医药商业 金融

2016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要显著提高,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30%以上,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抚州是历史上著名的药都,我国三大中药帮派之一“建昌帮”的发祥地,素有“药不过建昌不灵”之誉。“十三五”期间,抚州将大力实施中医药产业振兴工程,全力打造中医药千亿级产业。强化金融支持抚州中医药产业发展,对发掘和弘扬抚州传统中医药文化,支持和帮助赣南苏区产业振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抚州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抚州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中医药工业发展情况。抚州中医药工业基础好、类型多,而且有独特的品牌和产品优势。截至2015年,抚州市拥有中成药生产企业32家,占全市49家医药类企业的65,其中规模以上13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 家,汇聚了珍视明药业、银涛药业、昌诺药业、桔王药业、桔都药业、山高制药、仁丰药业、百盛药业等一批知名中医药生产企业。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6亿元,其中仅银涛药业主营业务收入就超过6亿元。中药生产企业产值上亿企业有4家(珍视明药业、银涛药业、百神昌诺药业和科伦药业)。作为抚州的传统支柱产业,抚州的中医药工业发展主要呈现出四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企业基础好、类型多、剂型全,在江西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全市有中药批文近300个,基药中药品规34个,国内独家中药品种数8个,分别为珍视明药业四味珍层冰硼滴眼液,百神昌诺药业大黄总蒽醌、大黄总蒽醌胶囊,银涛药业右归胶囊,山高药业参芪十一味颗粒、肾康宁颗粒、宫瘤清颗粒,仁丰药业百癣夏塔热分散片。13家中成药制剂生产企业,涵盖了注射剂、滴眼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散剂、丸剂、口服溶液剂、糖浆剂、喷雾剂等10多个剂型。中药滴眼剂和口腔喷雾剂全省也仅1 ~ 2家。二是已形成一批有独特的品牌和产品优势的骨干中药企业。有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量的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如珍视明的四味珍层冰硼滴眼液、夏天无滴眼液,银涛的六味安消胶囊、右归胶囊、强力定眩胶囊,昌诺的活血止痛胶囊,山高的参芪十一味颗粒、肾康宁颗粒、宫瘤清颗粒,桔王药业的舒胸颗粒,红星药业的结石通胶囊,仁丰公司的六味木香胶囊等。这些中药品种(企业)已经成为抚州市中药产业加快发展的中坚力量。三是一批新药即将投放市场。近年来,各企业均加大了医药研发力度,如昌诺药业的国家二类新药大黄总蒽醌原料药及制剂已正式获得批准文号;其他企业还有十多个新药正在研发中,将陆续申报。目前我市各药品生产企业已累计获得新的药品注册批准文号45个,还有一个国家一类新药临床批件和十多个新药等待国家局审批。四是“建昌帮”具有独特的自成体系的药材加工炮制技术,“建昌帮”饮片拥有广阔的市场。“建昌帮”中药炮制技术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且一直得以继承和发扬。“建昌帮”中药饮片在国内各地、港澳台地区及日、韩、东南亚地区备受青睐,具有客观的经济效益。饮片销售价格每吨2万元,加工毛利达30%以上,纯利达15%左右。出口产品毛利达35%以上,纯利20%左右。

2.中医药农业发展情况。抚州在中药材种植方面具备传统优势,拥有16个中药材种植基地,其中已通过国家GAP认证的中药种植基地1个。全市中药材种植种类达四十余种,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其中黄栀子、泽泻、陈皮、四花青皮是闻名全国的地道药材,广昌县是全国泽泻三大主产区之一。目前全市共有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企业29家,中药材种植面积17万亩,年产量近10万吨,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

一是种植品种多,有黄栀子、金银花、当归、泽泻、灵芝、紫株、杜仲、元胡、白术、薄荷、玄参、桔梗、白花蛇舌草、决明子、吴茱萸、厚朴、丹参、金毛耳草、黄柏、铁皮石斛、白芷等植物性中药材种植,还有梅花鹿、熊胆、石龙子等动物性中药材养殖。江西天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黄栀子种植、新品种培育、栀子产品研发、加工、销售的企业,已形成年加工6000吨黄栀子干果及附属产品生产能力,公司先后投资近6000多万元建设黄栀子基地,有黄栀子基地18个,面积达6万多亩。二是分布范围广,种植区域相对聚集。中药材种植遍布全市,但主要集中在临川区、南城县、黎川县、金溪县、东乡县和广昌县6个县(区),光临川区种植规模就达4.4万亩。全市种植面积超过千亩的中药材主要有黄栀子、山药、灯芯草、金银花、泽泻、水栀子、白花蛇舌草、铁皮石斛等品种。

3.中医药商业情况。一是在中医药流通方面,抚州市目前尚无大型中医药专业交易市场,无大中型药材购销企业,只有抚州医药公司及开心人大药房、江西黄庆仁栈华氏大药房、华民康大药房、抚州市春天平价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等连锁药店兼营中药材。市内中医药商品流通不畅,亟须引进现代物流体系,构建规模大、覆盖广、服务优的中药销售网络。二是在中医药医疗服务方面,目前全市已创建3个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工作单位,建有3所特色中医院,10个省级基层临床特色专科,2个名中医工作室。全市有国家名中医1人,江西省名中医9人,江西省主要学科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

4.抚州市对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情况。抚州市一直将生物医药作为全市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从资金扶持、培育上市、发展总部经济等多个方面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做大做强。“十三五”期间,抚州市将大力实施中医药产业振兴工程,制定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专项发展扶持基金,围绕“全产业链”模式,大力培育中药骨干企业,重点建设中医药产业基地,着力构建以现代生物制药和现代中药为主导的中医药研发、生产体系,全力打造中医药千亿级产业。

(二)强化中医药产业财政性金融支持

一是及时掌握国家中医药产业政策信息,积极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支持。二是积极参与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等方式建立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大项目建设、新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等,利用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推动中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三是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地方政府增加财政对中药材贷款贴息资金等,积极为中医药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注资设立或参股担保公司,参与医药企业贷款的抵押、发放和还贷工作。四是加大对中医药产业重大项目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吸引国内外具有爆发性增长的中医药产业龙头企业入驻。

(三)改进和创新对中医药产业的金融服务

一是加快面向中医药产业的信贷产品创新,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自身业务和信息优势,因地制宜推出各种信贷产品,完善差别化信贷服务机制,为企业融资及成长提供多种信息咨询服务,不断提升信贷资金使用效益。二是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中药材龙头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方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三是积极向上级行主动推荐本地的特色医药企业和项目,大力争取资金支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增加贷款授权方面的弹性,适当扩大基层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能力。

(作者单位为抚州农行)

参考文献

[1]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DB/OL].人民网,2016-02-22.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11号)

[DB/OL].人民网,2016-03-04.

[3] 抚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抚州日报,2016-03-

22.

[4] 罗娜,帅筠.全力打造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江西样板”的“抚州模式”[DB/OL].人民网(江西频道),2016-05-24.

[5] 李保金.温建民:设立发展基金推动中医药产业化[N].经济参考报,2016-03-18.

[6] 郭鸿军.金融支持医药产业发展思考[N].金融时报,2009-11-30.

[7] 廖斌,谢文君,吴柏涛.补“短板”金融该如何定位?对樟树市中药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N].金融时报,2016-06-04.

[8] 刘克俊,王维林,姬红玉.金融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问题探析[N].金融时报,2012-12-31.

第4篇: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范文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会议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一)节能环保产业要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新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生物产业要面向人民健康、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强化生物资源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开发,加快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发展。

(五)新能源产业要发展技术成熟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生物质发电、沼气等,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化。

(六)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开展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和产业化,建立认定和统计体系,引导材料工业结构调整。

第5篇: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新型煤化工;煤气化;煤制甲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合理地运用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资源能源浪费,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伤害。不断开发新技术对发展我国的化工产业有着重要意义,运用高科技能够将资源的有效利用最大化,特别是化工领域,可以减少工业污染,从而造福人类。

一、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背景和现状

煤化工产业是指以煤为原料,通过多种技术联合生产多种清洁燃料、化工原料以及电能、热力等产品的产业,是一个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风险较大,而新型煤化工面临的问题较传统要更多,它是指以清洁能源和化学品为目标产品,结合煤炭资源开发和煤炭生产建设的发展,建成若干的大型产业基地或基地群,应用煤转化高新技术,建成未来新兴煤炭-能源化产业;主要分为煤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芳烃和煤制乙二醇。

新型煤化工产业首先面临着巨大的投资问题,其次是各项技术的不完善,加上要在环保问题上有所突破,事实上情况并不乐观。

我国的能源现状仍是贫油、少气、富煤,这就决定了我国的能源以煤为主,煤炭资源作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能源战略发展规划,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二、我国煤资源利用情况

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6万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为1万亿吨,占世界煤炭资源总量的11%,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从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上来看,基本上处于“西多东少,北富南贫”的格局,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平均高达70%以上,这无疑说明了煤炭在我国的需求量是巨大的。但是我国的人均煤炭资源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资源开采规模偏小,加上开采技术和设备的不成熟,开采过程中造成严重资源浪费,机械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都导致目前能用于规模建设的煤炭资源供给能力相对低下。

煤炭的加工利用率低下,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下也是制约我国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的一个因素,此外我国煤炭的无效运输也非常严重,每次花在煤炭资源运输上的费用并不是个小数目,长此以往很可能会入不敷出。这些问题都是摆在面前亟待解决的。

三、煤制甲醇生产工艺的基本流程

煤制甲醇生产工序简单来说主要是原料气制备、变换和脱碳、气体净化、气体压缩、甲醇合成、粗甲醇精馏以及涉及安全环境保护(如废催化剂回收、水处理)几道工序。

原料气制备的方法主要是煤气化法、天然气转化法、焦炉煤气法;原料气处理、精制、压缩工艺的生产跟传统的生产合成氨相似;甲醇合成工艺则有:ICI低压甲醇合成工艺、低压甲醇合成工艺、TEC的新型反应器以及正趋向成熟的液相法甲醇合成工艺。

四、煤气化及煤制甲醇发展概况

(一)煤气化

煤的气化是煤或焦炭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使煤或焦炭中的有机物转变为煤气的过程,根据技术大类可分为地面气化和地下气化,按照传热方式可分为外热式、内热式等等。

煤气化工艺开始于18世纪后半叶,在19世纪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煤化工体系,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整体提高,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也得到改善和发展,加上家庭用煤的需求量不断提高,把煤气化推到我国化工产业的重要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人们逐渐把眼光从传统的煤炭资源转移到石油、天然气等原料,各种化工产品也多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进行生产。各种新型能源、清洁能源逐渐被发现、被开采、被利用,严重削弱了煤化工在整个化工产业中的地位。

(二)煤制甲醇

甲醇是最简单的饱和醇,具有醇的通性,是优良的有机溶剂,在化工产业中必不可少。

国内甲醇生产始于1957年,由于技术水平不达标,导致多数联醇装置规模小、生产成本高,因此缺乏竞争力。而发展至今,我国现有甲醇生产企业有200多家,其中约70%的厂家是以煤炭为主要生产原料。由于甲醇的利润较高,很多投资者对此尤为关注,不断投入研发新科技,完善设备等,使煤制甲醇的前景还算乐观。

五、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煤化工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而这个行业想要实现更好的发展甚至有所突破是跟政府政策和投资者的支持密切相关的。

首先国家加大了对甲醇的行业规范,加强了对甲醇的产业保护,2009年并实施了《车用燃料甲醇》和《车用甲醇汽油(M85)》,以此为依据对甲醇行业的发展进行有效规范。当地政府适度进行宏观调控对煤化工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其次,2009年国务院同期出台了《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继续通过大力发展科技,优化煤化工产业的工艺技术、提高资源能源转化率,实现对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减少资源能源浪费,积极开发新能源,响应“节能减排”的号召,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

未来,煤炭气化将在煤化工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我国煤化工将会继续把新进的煤气化技术运用在新型煤化工领域,因此不断开发新的先进的煤气化技术对发展煤炭行业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提高水平,从而实现煤化工产业的良好发展。

根据国家的《煤化工要长期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预计到2020年,全国将形成黄河中下游、蒙东、黑东、苏鲁豫皖、中原、云贵和新疆七大煤化工产区。这也充分显示着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极具活力,未来的发展前景很好。

参考文献:

[1]关于煤化工产业发展背景,[OL]中国投资咨询网http://.c11.

第6篇: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第四方物流;东北地区;问题;对策

第四方物流的发展能够对提供商资源进行整合,为物流发展提供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对于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对于我国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而言,其具备现代化物流发展的物质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应的问题,实现东北地区第四方物流的发展对于我国整体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第四方物流发展现状

随着近几年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第四方物流逐渐成为新的行业热点,成为物流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物流行业的实际调查显示,2010年全球的物流实际实际费用总支出为6万亿美元,其中我国占据物流市场份额为4800亿美元,为全球总物流支出的8%,截止到目前,全球物流总额年平均增长率为15%,其中第四方物流总额以年平均6.5%的速度稳步增长。同时针对我国大中型物流仓储企业进行实际调查,大多数企业会选择新型的现代物流企业,并愿意将综合物流业务进行外包。由此可见,我国第四方物流市场的发展空间巨大。

经济全球化形势发展,使得国内外交流形式逐渐得到融合。国外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成功案例,对我国大型的物流企业起到一定影响。例如:我国南北方两个初具规模的第四方物流在合作过程中,进行用户服务时,双方实现资源共享,使得在没有任何实际投资的情况下,业务能力得到实际拓展

二、第四方物流在东北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四方物流产业的发展壮大,对于东北区域经济活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经济环境以及诸多因素的影响,第四方物流产业在东北地区的发展依旧存在一定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东北地区第四方物流缺乏发展规划。在东北地区物流产业发展中,缺乏对第四方物流产业发展的规划,导致第四方物流产业发展缓慢。东北地区第四方物流企业无法发展规划,具体体现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想观念问题,现代物流产业的出现,现有的物流企业缺乏对第四方物流的正确认识,导致物流产业高速发展中出现相应的问题,对现代物流产业的认识应该有效提升;另一方面,规章制度不完善是阻碍发展规划制定的重要因素。由于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制度以及法规条文缺乏完善。这就导致在第四方物流实际发展中缺乏正确引导,导致物流产业发展步伐受到阻碍。同时,由于我国东北地区身居内陆,在第四方物流的实际发展中存在物流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基于东北地区辽宁省为例,工业基础较为雄厚,根据中国第四方物流市场调研报告显示2010年辽宁省完成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为1900亿元,环比上涨22.3%,取得明显优势。但是基于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虽然大连新增港口通货能力156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50万标准箱,但往往局限于单纯运输方面,物流增值服务能力低下。这样问题的产生,是缺乏具体的发展规划进行实际引导,导致第四方物流发展受到影响。

2.东北地区第四方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化在第四方物流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保证第四方物流发展的基础。随着信息化水平的逐渐提升,东北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发展已经取得巨大进步。同时由于信息建设水平的迅猛发展,使得现代信息水平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导致信息化水平较低。根据2011年中国物流信息化发展报告显示,东北地区物流信息化水平明显低于南方发达城市,南方物流信息化覆盖面积高达85%,东北地区为65%。通过数据对比,明显看出东北地区在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在东北地区第四方物流建设过程中,物流信息系统以及信息资源缺乏统筹规划,使得信息化系统与信息资源没有得到整合,导致信息化水平发展缓慢。

3.东北地区第四方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东北地区第四方物流基础薄弱,是影响第四方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东北地区在进行物流产业实际发展中,在物流的基础设施(如公路以及铁路)以及基本设备(如仓库和车辆)等方面,依旧存在一定缺陷,导致第四方物流产业发展受到阻碍。基础设施薄弱主要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铁路灵活性发展不具备相关优势,铁路信息系统不够完善,对于物流的实际运输灵活性能力低下,导致延误以及铁路专线建设能力较差;第二,公路货运缺乏一定规模建设,导致货运能力受到影响,并且公路货运的安全性较低;第三,物流产业仓库建设能力较差,依旧保持传统物流仓库建设,导致仓储缺乏科技性,信息化程度低下。

4.东北地区第四方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物流进行外包以及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整个物流供应链条的整合。在优化供应链以及整合社会资源的过程中,第四方物流从业人员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保证物流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东北地区在进行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第四方物流产业发展较晚,使得第四方物流人才缺乏。人员素质问题、创新意识以及实践环节都缺乏专业精神。根据物流人才缺口调查报告显示,东北地区第四方物流人才需求为45%,人才供给为20%,存在25%的人才缺口,造成第四方物流发展缺乏人才推动。由于第四方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人员以及具备丰富经验的人才进行推动,这就体现了教育体系问题。

三、第四方物流在东北地区发展的对策分析

1.制定第四方物流发展规划。发展规划的制定,是保证第四方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正确的发展规划的制定对于东北地区以及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实现第四方物流产业的发展。制定发展规划,能够有效的加强各个物流功能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合作,促进第四方物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第四方物流的实际发展意识,应该进行大力宣传,实现对第四方物流产业的正确理解。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重视第四方物流产业的在现代物流产业当中的重要作用,保证第四方物流产业的发展得到推动。同时,政策制度的推动,是保证第四方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政府转变职能,明确对第四方物流产业的理解,以及能够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实现对第四方物流产业的有效认识,在制度上针对第四方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建立东北地区物流信息化平台。第四方物流产业在实际发展中具有强大以及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实现东北地区物流信息平台的实际建立,对于第四方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东北地区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进程当中。物流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地位逐渐突出,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将信息服务产业与现代物流产业相结合,最有效途径就是大力发展第四方物流产业,实现区域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在实现整个物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对互联网资源进行实际整合,为物流企业以及相关单位提供准确、高效以及便捷的信息服务。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形成信息化共享体系,为东北地区第四方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改善行业信息当中信息不对称现象,为实现东北地区第四方物流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3.完善东北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物流产业能力的整体提升,需要依靠第四方物流产业进行支撑。东北地区在进行第四方物流的发展中,依旧需要对物流基础设施进行实际建设。由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周期较长,这就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引导外资以及当地资金实现完整的投资体系的建立,并通过国内外发展经验,改善物流设施投资以及现金回报制度,实现企业的低成本运行。同时,对于货物运输过程中的交通问题进行建设,保证运输过程中的便捷性以及高效性。对于物流产业发展,需要制定科学的操作规范,保证第四方物流产业发展操作当中的规范性。在硬件以及软件的各个方面提升管理水平,保证物流企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一致,保证第四方物流企业在东北地区得到发展,提升我国整体物流产业综合水平。

4.加大专业物流人才培养力度。由于物流专业型人才匮乏,导致东北区域内部第四方物流发展缓慢。对于大量的人才缺口,在东北区域外部,应该重视对物流人才的引进力度,保证第四方物流人才缺口得到填补。政府应该制定政策,对于引进的专业素质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机制,保证专业型人才为东北地区第四方物流的发展做贡献。同时,在地区内部,众多高校应该重视第四方物流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第四方物流作为未来物流发展的重要方向,其高效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东北地区由于区域经济以及物流发展因素的影响,需要从信息化平台、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改进,保证东北地区第四方物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萍.第四方逆向物流相关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2:34-35.

[2]张永宾.多协调型第四方物流风险评价的研究[D].黑龙江科技学院,2012:56-57.

第7篇: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产业结构;结构调整;互联网+;互联网+传统产业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9-0115-02

1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伴随经济取得巨大成就,我国产业结构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不断变化,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但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产业结构现状未能取得一致看法,为此本节从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的理论现状和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产业结构现状。

1.1 理论现状

产业结构三大经典理论分别是配第-克拉克定理、霍夫曼定理、库兹涅兹法则,它们分别研究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迁之间,农、轻、重工业之间比例关系以及劳动力在各产业占比演进规律。

但这仅是就一般市场经济状态或一般市场经济环境,从产业结构变化外在表现总结出的一般规律,即使已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其科学性备受质疑。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具有一定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长久以来,我国面临人口众多,资源紧缺,需求不足,需求供给不对等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复杂社会经济问题,笔者认为不能照搬以往产业结构理论并应用于我国特殊经济形势中,应转变思维,结合国内基本情况制定符合本国、本地区的产业结构政策,不能片面发展某一产业,更不能混淆经济水平提高和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关系。

1.2 发展现状

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占比高,第一二产业发展水平低,第一产业是其他产业基础,应该利用第三产业发展一二产业[1]。

当前我国经济实力稳居世界第二并不能由此说明我国产业结构步入高级阶段,这与我们作为世界上人口基数最大国家密不可分,相反,现阶段产业结构集中表现“一产不强、二产不优、三产不实”现状。

我国在经济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开始现代化建设,按照正常经济发展规律,应该按顺序发展第一、二、三产业,因为第一产业效率提高了,有了分工才会有第二产业,第一二产业效率提高了,才有了对服务社会化需求,才会有第三产业[2]。

同样,中国经济发展也脱离不了这个规律。在没充分发展第一二次产业的基础下,盲目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必将导致我国经济进入低速低效恶性循环发展。

2 “互联网+”产业结构调整现实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最突出的矛盾在于三大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情况下,产业发展顺序错乱,导致一二产业发展水平落后。

当今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农业、制造业、金融业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根本原因,如何利用“互联网+”调结构具有现实意义。

2.1 “互联网+传统产业”必要性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最薄弱产业,也最经济发展基础产业,虽然过去十几年我国农业发展较快,粮食总产量达6亿t,但是粮食进口1.2亿t,高库存高进口现象并存,粮食供需严重不均衡,问题关键在于连接市场与农业的桥梁-信息不通,导致信息不对称,而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构建新型信息化农村,让农业进入市场参加竞争并根据需求不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程度不高,成本优势正在消失,国际竞争力不强,而借助互联网能有效提高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使制造业从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转型,产业结构从提品向提供服务转型,生产方式从粗放向精细化转型,管理模式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同时,制造业产业升级离不开工业互联网的支持,IT时代的到来能使买卖双方交易更透明化,更方便快捷,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还可优化企业销售渠道。

在互联网背景下,产品生产与价值创造日益走向社会化和公众化,企业与客户间的关系趋向平等、互动和相互影响,制造业应摒弃“闭门造车”的传统[3]。

金融业是第三产业重要部门,应不断创新发展适合一二产业改造升级的金融业。传统金融业控制本国绝大部分资源,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造成障碍主要有:①行业垄断;②非金融部门不得不从事金融业务;③服务中小企业和居民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限;④手续繁杂,不便利。第一二产业发展滞后,是当前中国金融市场效率低下、资金配置错位严重的市场环境的必然产物,发展互联网金融事业对中国的金融改革有着独特的积极意义[4]。

因此利用互联网工具对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不是“新金融”,而是在需求下催生互联网与传统事物的融合,它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 “互联网+传统”的可行性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其中,农村网民达1.86亿,与2014年底相比增加800万。高速发展网络经济形势下,互联网产业对社会生活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日益凸显,各个部门发展已离不开互联网产业作为支撑;同时发达的互联网经济是当今我国经济另一新经济增长点,大力培育高质量、高速和高技术互联网产业是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最有效途径。

基于交易技术层面的长尾理论,原本长尾产品、滞销产品、冷门产品、小众产品在虚拟空间里因为消费者数量无限扩大而具备生产规模效应,因此对基于互联网的工农产品需求会被无限扩大;基于交易结构层面的市场均衡理论,以前消费者和生产者市场对力量不对等的现象时有存在,消费者与生产者双方的谈判由过去的个体对组织,变成了团体对团体、组织对组织之间的议价交易双方地位平等、势力对等市场均衡理论在现实交易中普遍应用,更加有力于形成规模经济[5],从而创造交易市场新格局,导致需求创造供给,再由供给到需求,也就是消费主导生产,供给顺应消费的局面,进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 “互联网+”型产业政策具体实施思路

在提出优化传统产业对策时,首先,大体思路不能偏;其次,必须认识到第一二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重心,有效利用互联网金融业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3.1 思维转变

对待产业升级切不能为了升级而升级,为发展服务经济而发展服务经济,国外服务经济发达有它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而现阶段我国不一定能奏效,从产业发展顺序来看,一般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业,坚决放弃“跨越式”发展,放弃“盲目攀比”心理。不能认为传统产业是低利润、低竞争力的夕阳产业,片面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发展传统经济无论是对解决就业问题,还是对积累未来发展基础都具有战略意义,中国并没有夕阳产业,而是在夕阳思维下认定的夕阳产业[6]。

3.2 互联网+传统产业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缺乏必要生产和交易知识,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信息化难度大,因此构建信息化农业,首先须以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为起点,同时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按消费者需求组织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最终实现农产品精确化生产和销售零库存目标。加大互联网软硬件基础设施投入,促进信息向农村流动,摆脱以往农村信息封闭落后的现状,进一步推动农业市场化,推进农业参于市场竞争,开拓市场统筹资源,积极融合工业与农业和服务业与农业,利用其他产业资金和技术发展农业。

互联网制造业不是互联网与制造业简单融合,而是促进传统制造业创新,创新是制造业的灵魂,它比智能化范围更广。

因此本着以创新为目的制造业应体现如下方面:第一,体制创新;第二,满足消费者及企业个性需求生产服务模式创新;第三,以分散式网络协同为特征生产组织模式创新;第四,深度融入互联网思维开放式创新,第五,多业态多技术融合产业生态体系创新。

中小企业是市场主体力量,是创新的源泉,经济资源匮乏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金融业目前处于“供给引导”阶段,推进“需求引致”向“产业-金融”高级发展的模式是我国金融业发展方向,而互联网金融打破传统资金获取渠道,提高资金借贷效率,促进金融业向现代部门配置资源、引致企业的创新型投资、动员储蓄和减少交易成本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而优化产业结构。因此构建专门针对中小企业互联网金融产品,促进金融产品多样化,降低中小企业获取资金门槛,简化申请手续,缩短中小企业获取资金时间。

参考文献:

[1] 李忠维.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再认识―基于对产业结构现 状实证分析[A].2016年第二届今日财富论坛论文集[C].2016.

[2] 李义平.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失衡与校正[J].经济学动态,2011(4).

[3] 李培楠.工业互联网发展与“两化”深度融合[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 (2).

[4] 曹凤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挑战[J].金融论坛,2015(1)

第8篇: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范文

政策和资金的双向支撑下,机器人产业正迎来风口。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系统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元年。“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促进机器人等产业发展壮大。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不少国家已将发展机器人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以此作为保持和重获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如德国“工业4.0”、日本机器人新战略、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等国家级政策层出不穷。

由于劳动人力短缺与人口红利流失,全球机器人市场需求仍在加速增长。瑞士Pictet资产管理公司预计,今后10年,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速度将达到世界经济增速的4倍。

自2013年起,我国就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14年销量达到5.7万台,同比增长56%,占全球销量的1/4,机器人密度(万人使用机器人数量)由5年前的11增加到36。

作为制造业大国,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日益迫切的背景下,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机器人产业亦被看成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新动能之一。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将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的总体部署,引导我国机器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为“十三五”期间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六轴及以上机器人5万台以上;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培育3家以上的龙头企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8万小时……

“‘十三五’是决定我国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强调,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对于打造我国制造新优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评估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确定合理发展目标?为了确保《规划》的实现,还有哪些工作需要推进?近日,辛国斌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

机器人产业的关键期

《财经国家周刊》:有业内人士称,未来五年,是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承前启后的关键期,发展机器人产业有哪些重要意义?

辛国斌: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也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其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对于打造我国制造新优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改善人们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6月,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

“十三五”时期是决定我国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认识我国机器人产业“十三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对于及时抢抓重大发展机遇,保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全面推进智能制造的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财经国家周刊》:中国机器人规模化应用的普及速度以及机器人使用量的年均增幅,曾双双创下了世界第一,但是不可否认,中国机器人产业也有一些短板。如何评估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辛国斌:当前受相关政策的扶持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拉动,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2996台,同比增长了21.7%。按照中国机器人联盟统计的数据,2015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共生产销售22257台,同比增长了31.3%,自主品牌的增长幅度要高于整个机器人增长的幅度。

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1497台,同比增长19.9%,同时服务机器人在科学考察、医疗康复、教育娱乐、家庭服务等领域已经研究出一系列代表性产品并实现应用。

虽然我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动向。

一是机器人关键零部件虽然有所突破,但是高端产品相对来讲还是比较缺乏。

二是部分产品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三是各地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隐患逐步显现。

四是龙头企业正在崛起,但是小、散、弱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地改变。

五是第三方检验机构虽然已经建立,但是机器人的标准、检测认证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健全。

《财经国家周刊》: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促进机器人等产业发展壮大。《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也提出了机器人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和目标,请简要介绍一下。

辛国斌:《规划》本着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指导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坚持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强化基础、质量为先的原则,提出我国机器人产业 “两突破”、“三提升”,即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实现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大幅度提升。

《规划》提出了产业发展五年的总体目标,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基本满足市场需求。

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其中六轴及以上机器人达到5万台以上;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在助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小批量生产及应用;要培育三家以上的龙头企业,打造五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平均无故障时间要达到8万小时,智能机器人实现创新应用;机器人应用关键零部件在六轴及以上机器人中实现批量应用,重点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机器人密度达到150以上。

培育机器人龙头企业

《财经国家周刊》:为了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推进哪些工作?

辛国斌:加快贯彻落实《规划》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我们要集中各项政策资源,加快落实规划提出的五项主要任务:

一是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的率先突破,聚焦智能制造、智能物流,面向智慧生活、现代服务、特殊作业等方面的需求。突破弧焊机器人、真空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消防救援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十大标志性产品。

二是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全面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和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件。

三是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加强机器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国家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

四是着力推进应用示范,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实施应用示范工程,针对工业领域以及救灾救援、医疗康复等服务领域,开展细分行业的推广应用,培育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商及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

五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支持互联网企业与传统机器人企业跨界融合,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带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局面。

《财经国家周刊》:《规划》的出台是为了从长远上推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十三五”时期,如何让政策形成合力,把机器人产业发展目标落到实处?

辛国斌:我们将认真贯彻《规划》提出的政策措施,推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统筹协调各部门资源和力量,加强对区域产业政策的指导,引导机器人产业链及生产要素的集中集聚。

二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利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工业转型升级、中央基建投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等政策措施,支持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发,加快推进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机器人企业,直接融资和并购,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符合机器人产业链特点的产品和服务,推广机器人租赁模式。

四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制定工业机器人产业规范条件,促进各项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研究制定机器人认证采信制度。

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机器人专业学科建设,加大机器人职业培训教育力度。

第9篇: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范文

车联网成为国内外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必争之地,进入产业爆发前的战略机遇期,正在催生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车联网技术向着智能化、网联化方向演进,车载操作系统、新型汽车电子、车载通信、服务平台、安全等关键技术成为研究热点。车联网产业链条长,角色丰富,跨界融合特征突出。ICT产业与汽车、交通产业走向深度融合,新型汽车电子产品、车/路通信服务正在形成产业规模,汽车和交通服务创新日趋活跃,全新的产业生态即将构建。

本白皮书在深入解读车联网概念内涵基础上,研究车联网关键技术发展路线,分析判断车联网产业的新形势、新机遇,把握全球车联网产业和政策导向以及我国面临的挑战,提出我国发展车联网的策略建议。

目录

一、车联网定义和内涵

(一)车联网的定义

(二)车联网要素分析

二、车联网关键技术发展研判

(一)车联网关键技术和总体路线研判

(二)高性能新型汽车电子技术成为焦点

(三)车载操作系统软件结构呈现层次化、模块化、平台化特点

(四)LTE-V2X和5G技术为汽车联网提供更优选择

(五)车联网平台技术架构向开放化转变

(六)汽车控制安全保护技术亟待突破

三、车联网产业发展态势

(一)车联网产业链和发展态势判断

(二)智能联网汽车电子成为发展重点,我国总体处于竞争劣势

(三)汽车联网成为共识,我国积极参与V2X市场竞争

(四)车联网服务处于产业爆发前期,我国业务创新日趋活跃

(五)ICT产业与汽车、交通产业走向深度融合

四、政策措施与建议

(一)发达国家积极布局车联网产业,努力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

(二)我国相关政策和措施陆续出台,为车联网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面临问题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