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装设计与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 服装设计教育的改革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服装设计的未来,而树立技术与艺术并重的原则,增强设计的创新意识是服装教育目前要重点,然而,我国高等服装设计教育内容和观念普遍滞后,服装设计信息不发达、不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需要,缺乏国际竞争力。
当前,中国传统的一些服装样式依旧在世界服装界享有盛誉,但是,传统的服装教学模式愈来愈不能适应服装设计师的培养。目前,我国的服装设计教学很多学院还一直沿用旧的教学大纲和教学体系,教学模式陈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个性,实践能力欠缺,而法国ESMOD、美国FIT、意大利佛罗伦萨学院服装系、香港理工大学等四个世界上著名的服装院校每年都要根据时代要求和人们的审美要求,进行教学模式更新和课程体系改革,从而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求创新、懂管理并适应市场需要的优秀服装设计人才。服装设计教育的改革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服装设计的未来,而树立技术与艺术并重的原则,增强设计的创新意识是服装教育目前要重点,强调的两个方面。
首先,服装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及培养目标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定位和凸现高等教育特色,毕业学生综合素质较差。有些院系不管软硬件条件是否达标就纷纷开设这个专业,良莠不齐,各个院校起点和目标差别大。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向类似于纯艺术类专业教育,注重设计表现,忽略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导致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不相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艺术素质的综合型复合人才。但是,国内高校服装设计教育观念在形式上过于传统和保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现代个性,缺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实行多元教学模式培养的教育观念。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声、色并茂的学科,应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大家名作,多了解各品牌时装会的动向和流行趋势,从而加深记忆的深度和持久度,才能挖掘出学生内心的一些设计灵感,进行更好的设计创作。仅满足于简单技能的操作培养,缺少艺术审美和创造性教育综合素质的培养,使设计作品缺乏感人的力量、艺术情感、设计意义上的美质内涵。与之共存的是某些院校用培养艺术家的方法来教育设计人才,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严重脱节,往往眼高手低,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不仅要显示其与众不同的设计思维,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工艺的制约。有些设计意图的超前被制作设备的未完备所制约。鉴于这样的差别,采用一成不变 教育模式对待艺术教育和服装设计教育是不合理的。也造成了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求职尴尬现象。违背了高等服装设计教育的初衷,其设计理念跟不上时展变化。
同时,服装设计艺术是实用美学的艺术和科学相统一。如服装设计专业,除学习服装材料、服装色彩和服装造型设计课程外,应开设美学教育和艺术欣赏教育课程,培养设计者的美感和对美的鉴赏能力、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主要专业课程不仅仅在于材料、色彩和造型的学习,还应开设相关选修课,如诗歌、音乐、绘画、雕刻、书法等艺术强的相关课程,使其有充分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让设计作品充满着艺术的魅力,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其次,我国服装设计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时代个性,缺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实行多元教学模式培养的教育观念。服装设计教学在掌握基础理论的教学外,应该创造个性环境,有效地结合学生个性设立创造性的课题或知识体系,形成新的教学范式。创新是设计教学的生命力,是国际服装设计发展的趋势和人才标准培养要求。因此,服装设计的教学课程应从国际标准的角度来衡量学校教育的目标和成就。培养学生艺术个性,积极进行设计创新,培养国际通用设计人才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最后,主题设计导入产品设计(由实验到市场)。
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关键是围绕培养目标,强调以实践创新能力为主体核心能力培养,创建以重视学生产品(非作品)设计、实践与市场运作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专业课程与市场脱节的传统教学理念,拓宽社会急需知识层次课程,培养学生市场意识、信息收集、市场开发能力,将设计作品转化为市场需要的竞争产品。梯形教学模式正是以注重学生产品(非作品)设计、实践与市场运作为主体的层次相连呈互动结构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市场调查、设计、制版、制作等各门课的每个环节,加强了学生全面的综合的能力训练。主题设计导入产品设计改变原来互不相干。各自独立的课程设置,确立一种课程内在的互动联系,因为,服装设计并非是画出设计效果图就完成整体设计,设计者应了解相应的工艺和材料,熟悉生产的流程和环节,了解市场和消费,并且符合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要求。对于服装设计来讲,绘画性的效果图和制作图仅是设计的开始。服装设计产品不是停留在纸面效果的一种纯粹意义上的美术作品,最终应以服装作品的形式出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服装设计。将绘画作品转换为服装作品需在设计效果图基础上,经制版、制作使之成为服装设计作品。这才是服装设计的最终过程。
[参考书目]
《时尚﹒服装设计艺术》 王珉 著河北教育出版社
《艺术设计美学》 陈望衡 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现代服装设计教学》 袁仄 胡月 著 江西美术出版社
《美学的意蕴》 彭锋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技术美学》 徐恒醇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现代服装设计文化学》 崔荣荣 著 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
服装作为人类的第二皮肤,是与人生活最为密切的艺术产品。服装作品不同于其他艺术产品,它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统一体,并以人作为产品的主体。一方面:服装作为一件商品,他要满足人们穿着的基本需求,如:保暖、遮羞等物理属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服装的需求更多的放在了对美的追求,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应运而生的是对服装本身美感的强烈渴望,以及服装对穿着者的修饰性。此外服装逐渐成为身份的象征,因为不同的人与服装的结合都会营造出不同的氛围,这也是服装作品所独有的魅力。
因此服装设计也备受瞩目。
我国的服装教育起步比较晚,发展到今天也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服装教育之路。但似乎这一切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总是滞后于社会的实践。相对于普通高校,民办高校面临的问题就会更多,民办高校的招生与学生就业率直接挂钩。民办高校没有名牌大学的金字招牌,要想有好的招生就需要严抓教学。然而在民办高校服装专业的招生生源中绘画功底参差不齐,走出一条特色化的办学道路,才能让其在茫茫服装教育大军中有一席之地。
《服装效果图》课程现状分析
《服装效果图》是服装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服装设计师阐述设计灵感、表达设计意图的重要手段,并为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生产制作提供指导依据,呈现服装与穿着者之间着装关系的影像,也是服装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更是一名服装设计师应具备的基础技能。
服装效果图借助于美术的形式表达服装设计,具有形象、生动、清晰和一目了然的优点,弥补了有声语言和文字表达的某些不足,特别是对服装造型、结构部位的表达具体直观,更是语言和文字无法比拟的。随着服装教育的成熟和服装专业门类划分的更加精准,《服装效果图》逐渐有了较为清晰的分类。在国内服装教育中一般将《服装效果图》分为艺术型服装效果图和实用型服装效果图两种类型。艺术型服装效果图主要包括时装画、时装插画和商业广告画。实用型服装效果图主要包括服装设计草图、服装设计效果图、服装平面款式图。
艺术性效果图主要借助美术知识绘制一些传达主观审美的绘画作品。而实用服装效果图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依据服装的功能、结构、材料、工艺、市场定位、流行信息等诸多因素,运用一些绘画技法传达设计师设计意图的手段。
服装专业的同学在设计过程中会遇到想的出但是画不出的困惑,又或是在设计之处就陷于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这一切都反映出现行的《服装效果图》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服装效果图的绘制与服装设计理论知识相对分离,使得效果图的绘制成为一个空架子,不能起到效果图应有的表达设计意图的作用。
(2)在教学中不能将时装画与效果图很好的区分教学,两者侧重点未能与社会、企业的需求挂钩,导致教学目的不明确,影响今后就业发展。
(3)效果图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传统教学形式多以临摹为主,对人物形体、动态变化的成因往往是模糊的,造成服装效果图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局限性,不利于设计风格的形成。
(4)与设计法则、服装美学知识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对服装形式美、材料美、工艺美等相关知识的把握和运用。
(5)民办高校生源素质层次不齐,大部分学生绘画基础薄弱,在进入服装效果图之前需要进行系统的基础技能培训,提高绘画技能熟练度,为服装效果图的学习打好基础。
《服装设计效果图》课程改革措施
对民办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中的《服装效果图》课程进行改革,为了满足市场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专业教师应该对服装效果图绘制的课程进行更为适用的设置和调整,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实践和尝试,推动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现将原有的《服装效果图》更改为《服装设计效果图》,针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并根据社会和用人单位在现实工作中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充分借助电脑软件和高科技技术的便捷性,结合手绘效果图完成《服装设计效果图》课程建设,做到各科程教学内容、学习进度的最大化衔接。
1.课程设置
《服装设计效果图》分两个学期开设,分别是两个学期各有一个阶段的手绘效果图和电脑效果图,每阶段设置为36个学时,以讲授和指导实践为主的教学形式。
(1)手绘第一阶段
通过教材、服装杂志、秀场图片等素材,讲解服装人体的基本比例关系、结构、动态形态、服装造型、服饰搭配以及基础服装设计理论知识。
(2)电脑第一阶段
通过讲授、演示的方式学习Adobe Photoshop 软件和运用Adobe Photoshp进行抠图、修图以及服装人物、面料效果、色彩运用等基本操作。
(3)手绘第二阶段
通过教材、服装杂志、秀场图片等素材,讲解服装造型、服装面料、服装色彩绘制技法以及服装与人的着装关系的表现。
(4)电脑第二阶段
通过讲授、演示的方式学习coreldraw和Adobe Illustrator软件和运用coreldraw和Adobe Illustrator进行绘制服装平面款式图、服装面料等基本操作。
2.教学计划
(1)以“讲、练、创”为核心的多元化教学理念。
讲是讲解知识要点,包括讲解基础服装设计理论知识、服装形式美学法则、服装造型、面料、色彩以及基本绘制技法法。做到精讲、简讲相结合,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讲授的形式形象生动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练是通过分析思考讲解的知识内容,进行练习。从而能够熟练掌握绘制服装人物、服装造型、服装面料、服装色彩和服装整体效果的技法。
创是指进行创作实践,主要指“以赛代练”和“项目式教学”为导向,有意识、有目的地与市场、企业挂钩,进行有针对性的服装实训练习。通过学习和练习,利用综合知识进行创作。
(2)循序渐进、循环往复的多层次立体式教学模式。
通过讲授临摹练习、通过分析人物、看图归纳创作练习、通过命题创作参赛练习的模式。分层次分阶段制定不同学习目标和练习任务,对每个阶段制定计划,让每个阶段的练习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从而掌握扎实的基本功。
(3)采用综合考核方式
(如果)今天我们依然漠然地对待急需高素质人才和技术服务的服装行业,以唯美为标准,单一漂亮的时装画和别出心裁的创意服装来麻痹学生。引导学生那就是极大的悲哀了。
所以不再只关注服装效果图的艺术美感而忽略掉服装设计、制作的可能性和实现性,还应该兼顾服装设计的材料美、色彩美、工艺美等相关知识。《服装设计效果图》考核分为设计效果图考核和后续相关联的版型课和工艺课的完成进度。做到让每个单一教学环节变成一个整体教学体系。
3.教学方法
根据《服装设计效果图》每个阶段的教学任务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并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总结经验,通过“讲、练、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解决传统服装效果图课程内容设置中的弊端。从而做到从设计构思、设计草图绘制、服装面料色彩的搭配、服装电脑效果图的绘制、服装平面款式图到成衣制作,综合安排专业教学计划,使各专业课之间达到最大化的衔接和运用。
(1)在时装画的手绘教学阶段,对人体比例、人物动态、着装关系以及服装造型的设计等核心知识做到精与简相结合。用简单的语言、简练的线条、简化的形体讲解来绘制精准的人物比例动态和着装关系。
①人体是由为躯干、头部和四肢三个方面组合而成。通过对人物形体进行几何化、体块化的分析和归纳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复杂的人物形体简单和直观化。如:将人体结构分析理解为一些几何形体,胸腔为倒梯形、臀部为正梯形,圆形的头部以及圆柱的四肢等。
②人体比例:正常男人体的身高为8个头长、女人体为7个半头长的比例关系。但在服装人体中,为了强化模特的高挑以及服装的着装美感,一般将人物比例夸张,绘制成9个头长到11个头长不等的比例关系。在教学中我们要清晰的告诉给同学们,比例夸张主要通过对人物的下半身和脖子的拉伸来完成,其他比例照旧,营造出上身短下身长的黄金比例。
③服装人物动态:在人物动态的绘制时,往往会出现人物动作不协调、重心不稳等问题。
在课程教学中强调人物中心线,重心线,肩线和腰线之间形成的夹角符号“”以及头部、躯干、四肢之间的关联性,从而营造具有形式美学的韵律。
人物中心线是以人体脊柱为纽带,链接人物头部、胸部与臀部的中枢。在人物静止站立时,便是人物的平分线。但在人体发生变化产生动作时,人体中心变会产生向左向右偏移。而这时在人物中间仍然会有一条垂直于地面的线,那便是重心线。
影响人物动态最大的因素是胸部与臀部的扭动,导致肩线和腰线之间形成的夹角符号“”。胸部与臀部扭动幅度与肩线和腰线夹角相联系,人物的重心线偏向于夹角夹角符号(“”)小的一侧。而头部与四肢的变化是与其协调产生美感做出的呼应。
④着装关系:着装关系是指人穿着服装后产生的人与服装、人与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服装基础设计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设计法则和形式美学规律,并应用于服装人物绘制、服装造型设计、服装材料和色彩的搭配等方面。
(2)加强手绘效果图和电脑效果图的关联性教学,不要使两者孤立。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教学,做到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功效。
服装效果图的绘制主要采取手绘+电脑的模式完成。通过手绘阶段解决主要解决服装的比例动态以及服装的造型款式问题,再利用电脑软件绘制和填充服装的面料、色彩以及制作整体服装的效果。
①熟练掌握Adobe Photoshop 、coreldraw和Adobe Illustrator等软件基本操作,并利用这些软件绘制服装人物、服装面料、色彩以及服装整体效果和服装平面款式图。
②在电脑效果图教学中充分利用软件的便利性和素材的丰富性,特别是在服装材料质地、色彩以及服装效果的表现中,替代手绘技法不容易表现的问题。
在电脑效果图教学之前,使用手绘一阶段绘制完整的人物与服装着装关系的闭合线稿。通过扫描或者拍摄等方法,将线稿放置在电脑中,再经过电脑对其抠图、修图后进行服装面料、色彩的填充绘制以及制作服装整体效果。以此减少手绘技法教学中学时要求多、绘画功底要求高和掌握难度大等问题。
另外我们还要在后续的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课程中对服装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单一教学环节变成一个整体教学体系。
关键词: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设计;应用效果;复合地基处理
一、前言
在一些回填方区域内或者软弱的地层区域内,为了提高原土层地基承载力,避免出现不均匀沉降问题,经常会采用水泥搅拌工艺或者高压喷射注浆工艺来进行处理,即复合地基处理。
计算公式:fspk=mRa/Ap+β(1-m)fsk,Ra=upΣqi li+ap qp Ap
式中: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面积置换率m,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桩身面积Ap,桩身周长up,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β,桩间土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k,桩周第i层土的侧阻力特征值qi,桩长范围内第i层土的厚度li,桩端端阻力发挥系数ap,桩端端阻力特征值qp。
尽管二者均为加固软弱地基常用的方式,但是二者在水灰比、工作原理、适用范围、机械设备组合以及施工方法上等均有很大的不同。
二、水泥搅拌桩与高压旋喷桩在工作原理上的对比
第一,在软基处理中,高压旋喷桩为常用的一种形式,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钻机来进行钻孔,当钻孔的深度达到设计深度以后,借助于高压旋喷机将配有水平喷嘴的相应注浆管放入至孔底,接着通过高压设备让喷嘴喷射出浆液,并借助于这种高压射流来冲击土体和切割土体,破坏相应范围内土体结构,和土体搅拌混合,伴随着注浆管不断的提升、旋转成为的一种圆柱形主体,当其在凝固以后就会在土体中成为具备一定强度、圆形且相邻柱体之间互相咬合的一种固结体。高压旋喷桩喷射的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摆喷、旋喷以及定喷。这种桩一般用在地基的加固上,通过地基土自身变形性能的改善,提升地基承载能力及抵抗变形能力,这样即使其在上部结构的不断作用下,也不会出现较大变形或者受到破坏。根据喷射介质和其管路的数量,可划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单管法、双管法以及三管法等。在这一作业中,所采用的浆液通常为普通硅酸盐水泥浆,其水灰比通常在0.8:1~1.2:1这一范围内,所形成的这一固结体,其抗压强度为20MPa。
第二,在软基处理中,水泥搅拌桩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处理方式。水泥搅拌桩将水泥来作为主要固化剂,通过搅拌桩机来把水泥注入到土体,接着进行充分搅拌,使水泥和土之间发生反应,继而使软体固结,以此来提高地基承载能力以及抵抗变形能力,并能够在短时间内投入使用。根据材料的喷射状态来进行划分的话,水泥搅拌桩可分为两种,即干法与湿法,其中湿法主要是以水泥浆作为主要材料,这种方式虽然便于复搅,但是水泥土硬化时间相对比较长;而干法则是以水泥干粉为主,尽管其搅拌的均匀性较差,同时在全程也难以实现复搅,但是其硬化时间相对比较短,可在短时间内增强桩间强度。在施工过程中,很多施工人员误将旋喷桩与水泥搅拌桩中湿喷法看作为同种概念不同说法,而这种在观念上所产生的误差也致使其在施工过程中根据一样的技术指标来进行施工,最终导致施工质量满足不了工程项目的建设需求。
三、水泥搅拌桩与高压旋喷桩适用范围分析
高压旋喷桩适用于碎石土、淤泥、软塑、粉土、可塑粘性土、淤泥质土、砂土、素填土或者流塑等土层的处理,如果在土层中所含块石的粒径较大,或者地下水的流速较大、存有很多植物根茎和有机质,则应该通过现场试验的结果来进行明确其适用性。高压旋喷桩能够通过小直径钻孔来旋喷形成比孔大十倍左右的固结体,基于已有这些建筑物地基的加固,不会对周围土体产生影响和扰动,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噪声相对比较低,且振动比较小,适合在各种软土层中应用,便于对加固范围的控制,除此之外,所采用的设备也较为轻便和简单,施工速度快,可切实提升复合地基承载能力及抵抗变形能力。
水泥搅拌桩常用于正常固结土层的处理,比如粉土、淤泥质土、粘性土或者素填土等,其加固的深度通常超过5.0m。其施工类型主要为干法与湿法,其中湿法所形成的这种加固体能够作为基坑工程项目中的围护支挡结构或者防渗帷幕结构等,采用湿法所形成的加固体,其形状通常有块状、柱状、格栅桩以及壁状等,无论是上述哪一种形式,这种湿法施工都具备无污染、成桩速度快、无噪音、效率高、无振动且成本低等优势。
四、水泥搅拌桩与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处理工艺的对比分析
第一,水泥搅拌桩施工流程如下:首先进行桩位的放样,确保钻机的就位,接着进行钻进的检验和调整,该检验无误以后,正循环钻至设计的深度,在钻好以后,将高压注浆泵打开,再反循环进行提钻且进行水泥浆的喷射,最后重复进行搅拌和下钻,一直到水泥浆喷射到设计深度为止,再来提钻到地表,并进行清洗和移位,到成桩结束以后,再来进行下根桩的施工。在水泥搅拌桩施工过程中,所需的机械设备主要有主钻机、发电设备、压浆泵、灰浆搅拌机以及集料斗等。
第二,高压旋喷桩施工流程主要如下:首先定位钻机,进行钻孔和插管,接着再进行喷浆,最后再冲洗和移位。在高压旋喷桩中,所需设备除了和水泥搅拌桩一样需要主钻机、发电设备以外,同时还需高压胶管、高压泥浆泵以及水泥搅拌机等。
五、水泥搅拌桩与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处理应用效果的对比分析
第一,在桩径、土质条件、水灰比以及桩长等相同的情况下,高压旋喷桩不管是在单桩强度上,还是在加固体强度上,均比水泥搅拌桩的效果好。而在常规条件下,相对于高压旋喷桩而言,水泥搅拌桩可完全满足复合地基承载力需求,在操作上更为简便,同时所获得的经济性也更好。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高压旋喷桩更加适合加固较高层建筑物软弱地基。
第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因在设备上受到限制,很多施工单位在把粉喷桩机进行改造以后,就直接应用至水泥搅拌桩中去,由于其所采用的这种改造仅仅只是将空气压缩机转换为了灰浆泵,其钻机的主机仍旧采用的是粉喷桩机,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常出现固结状态差、搅拌不够均匀且地基完整性差等缺陷。鉴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在今后复合地基处理中,坚决不可将改造后的高压旋喷桩应用至水泥搅拌桩的施工中去。
六、水泥搅拌桩和高压旋喷桩在提高地基承载力效果上的对比分析
不管是采用水泥搅拌桩,还是采用高压旋喷桩,在复合地基的处理上,均可使该地基承载力增强。由于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提升主要取决于单桩承载力以及桩分布的密度,而单桩承载力又取决于地基土对于桩所产生的承载力以及桩体自身的强度。由于水泥搅拌桩与高压旋喷桩在外界破坏形式为相似,简而言之就是桩身破坏与桩-土体系破坏,对于这两种破坏起着关键作用的为水泥含量,当水泥的含量在5%~15%这一范围时,单桩承载力主要是由桩身强度来明确,而当水泥的含量超过25%时,则单桩承载力则是由桩端阻力与桩侧摩阻力所决定。其中在水泥搅拌桩中,影响其强度指标的因素有水泥标号、水泥用量以及外掺剂等,通常其水泥的掺入比在7%~15%左右;而在高压旋喷桩中,影响其强度指标的因素包含所用注浆管类型、单位时间范围内注浆量、喷射材料、提升速度、水灰比以及土质等,其水灰比应该为1:1~1.5:1。相对于水泥搅拌桩而言,高压旋喷桩对于提高地基承载力所达到的效果更好。
七、水泥搅拌桩与高压旋喷桩在实践中优劣性的对比分析
第一,水泥搅拌桩机自身较为高大,因此在水泥搅拌桩施打过程中会受到空间的限制,而高压旋喷桩机自身较为矮小,此为高压旋喷桩之优势;第二,同直径、同深度的水泥搅拌桩与高压旋喷桩,后者造价为前者造价的4倍~6倍,此为水泥搅拌桩之优势。故在两者均可适用情况下,宜选择水泥搅拌桩,以节约工程投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复合地基处理中,不管是采用水泥搅拌桩,还是采用高压旋喷桩,均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尽管二者均为加固地基的方法,并可增强地基承载力,但是二者在工作原理、施工流程、机械设备以及范围上均有很大的不同。基于该基础,文章就水泥搅拌桩与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处理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望通过本文内容的阐述,使施工人员在复合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能够重视这两种类型的桩之间所存在的差别,增加对这两种桩的研究和分析,继而更好地利用水泥搅拌桩与高压旋喷桩,使其功能得以充分地发挥。
参考文献:
[1] 董志坤,杨杰,张爱霞等.码头堆场堆取料机轨道梁地基二次处理方案比选计算[J].勘察科学技术,2012,(6):1-4,20.
[2] 李新华,杨彩晓,张宏伟等.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的分析及应用[J].山西建筑,2011,37(9):76-77.
[3] 张伟丽,蔡健,林奕禧等.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2009,28(6):136-139.
关键词 服装设计 教学实践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Develop Creative Thinking in Fashion Design Teaching
ZHANG Jing
(College of Arts and Crafts, Kaifeng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4)
Abstract Costume design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disciplines, the essence of repeated mastery of the practice of art, its vitality is the innovation of the apparel design. So, simply put, a clothing design education with innovative fashion design concept as the core educational competition. The innovative concept is a sense, depends on an unprecedented, ultra bondage, to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thinking. Fashion design teaching how to develop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has become the key issue fashion design teaching requires careful research, investigate and resolve.
Key words fashion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 creative thinking
培养服装设计创新思维是一种艺术想象,它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既对已存在的形式认同,更力求探索新的形式,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是在过去的规范、传统的感觉或形式的基础上,利用一些新的手法,组合这种感觉、形式而产生的新形象。要实现创新形式,扎实的基本设计素养不可缺少,提高审美能力,加强美学修养也尤为重要。设计的基本素养包括道德素养、艺术素养、文化素养、专业知识素养、心理素养等。高尚的道德素养与全面的艺术素养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在服装设计教学中,作为“教书育人”的最直接实行者,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正如孔子曰:“亲其师,则信其道。”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的亲身传教就学生而言,是一种榜样的树立。为使学生能在原本枯燥的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乐于接受和理解老师的工作。实践也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不仅容易接受和理解、还易为学生所灵活应用,激发动手灵感。
因此,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展现服装设计理论的奥妙之所在,不失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捷径。
1 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源于人们的生活需求,服装设计也在日益更新,高速发展。服装设计不仅是一种产品设计,更是一种艺术创作。当今这个追求时尚,追求个性的年代,服装设计多元化的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在人们享受服装美的同时,也要求服装设计师有更全面的素养,更丰富的信息,更独特的创造个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使服装设计专业学生适应这一以创造为本质属性的行业要求,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样才能抓住服装设计创新这一永恒主题,实现服装设计教学的可持续发展。①对于一位有现实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教师来说,关键是如何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师生合作,探究,呼唤教师关注学生这一动态生命体,为了学生计,教师应该让学生大胆设想,充分讨论,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在服装设计教学引导,启发,归纳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探索中学会探索,在创造中学会创造,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既定目的。
2 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设计教学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也有了变化和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智能水平和接受程度,及时赋予它新的内涵和艺术化的手段,使服装设计教学工作与时俱进,顺应新时代的发展。②因此,服装设计教学工作更应该注重方式与方法。
2.1 追踪溯源法
服装设计相关理论看似简单,其实不然,需要具有扎实的艺术功底基础,较强的设计综合能力,为今后能够掌握并且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做准备,这不仅是制约学生专业角度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其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尺度,有着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众所周知,服装设计都有着其特定的实践背景,试问一个毫不理解实际运用之人如何能灵活在实践中运用服装设计理论?缺乏文化土壤的服装设计理论教学只能是无源之水,缺乏生命力。不可否认,一个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只有广泛接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才能激发创新灵感,不断提高设计水平。正基于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要从源头上培养学生服装设计创造思维。因此,在传授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经常鼓励学生阅读艺术和设计相关书籍,引导学生不断地涉猎各种艺术门类,并学会触类旁通,经常分析美的事物,接触高雅的艺术和环境,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和鉴别能力,激发创作灵感,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刻理解审美艺术以及设计原理相关理论,从而为将来在实践中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③
在编写教学课件时,笔者以服装设计理论所涵盖的服装历史、面料识别、设计、平裁、立裁、缝纫、服装市场营销等方面,从相关理论中选择符合这些章节的理论,追踪溯源,配备照片,现身说法,让学生领略服装设计运用的意境,鼓励学生通过创造性想象,以自己的眼、自己的脑去观察世界,思考世界,将无数形象在头脑中储存起来形成表象,设计服装时再将记忆中的表象经过分析、选择、归纳、整理,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这便是所要培养的形象思维。如:可以运用现有的服装设计工艺手段,使面料呈现凹凸的立体效果,折叠或转曲成螺旋状外形,营造新奇别致的服装效果,以迎合现代年轻人追求时尚,追求个性的需要;又或将贝壳表面的斑斓的色彩与丰富的纹路应用于服装面料图案色彩的渐变中,以迎合某些女性对于服装艳丽的要求;将具有喜羊羊等家喻户晓的动漫形象应用于服装装饰设计或零部件设计,以迎合孩子们对于某个形象喜好的需求等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领会服装设计教学的真谛所在,灵活运用服装设计所学理论,真正创作出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
2.2 身临其境法
不可否认,服装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基本功的训练必不可少,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的基本技能,这也是服装设计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如:面料识别、设计、平裁、立裁、缝纫等专业技能,学生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够真正融会贯通。服装设计运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一种无止境的学科追求,不同于有些自然科学,如何将服装设计理论应用于实践往往无法具体量化,缺乏可操作的具体标准模式。因此,我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探索出身临其境教学法,通过发现,通过想象,鼓励学生深刻理解服装设计的相关理论,让学生于寻常之处发现出实践运用之所在。实践中,鼓励学生发现人所不能发现之处,让学生领会到服装设计学习的本质在于创造性思维的灵活运用,充分发挥探索精神和想象力,以所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心,由一点向四面八方多个角度联想开去,突破已知领域,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创意构思。在题材中创意,如自然题材、历史题材等;在服装造型中创意,如方形轮廓、圆形轮廓等;在服装色彩中创意,如中性色调、对比色调等;在服装面料中创意,如印花面料、皮革面料等;在工艺手段中创意,如拼接、刺绣、编结等。
总而言之,要充分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思考服装主题与服装造型、理解色彩搭配以及面料、工艺等的关系,创造出最佳创意方案。如:借学校举行服装设计大赛的契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多看,多学,多揣摩服装设计的实践基础,通过各种服装设计工艺运作过程的学习、分析,使学生敢于想、敢于做,使学生对服装设计从实践的角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便于学生将这诸多理论和技法应用到服装设计后期的实践中去。
3 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思考
服装设计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在教学中,角度的选择,控制的灵感,信息的技巧等,无不受老师教学理念和创作技巧的支配。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受自身智能水平,经验阅历所限,心中所想难以在服装设计中表现出来。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则情况必然大为改观。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言传身教的意义在于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服装设计工艺的把握能力、对灵感瞬间敏锐的感知能力,就服装设计的面料、工艺、设计,经过一定组合方式的组合,加强实践运用,创造出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唯此,才能为服装设计教学持续地、健康地、蓬勃地发展从源头上打好基础。服装设计教学不仅要考虑学科的文化背景、形式的独特个性、学生的接受水平,更重要的是赋予教学一种理念,一种文化的传达,灌注服装设计教学更多的文化含量和更高的人文关怀,以达到实用性与教育性的完美结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学生为本的角度研究课堂设计,通过言传身教,使课堂教学更能引起学生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共鸣,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期达到服装设计教学应有的目的。这不仅是素质教育对服装设计教学的外在要求,也是服装设计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保证。
4 结语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中心内容之一,也是服装设计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难以从简单的书本理论中学习领会其真谛,必须依赖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师亲力亲为,言传身教与学生密切协作,在教学中灵活的转变教学方式,准确的把握教与学的地位,决定学生本身个体的发展。所以,服装设计教学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形成,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创造和思维能力。对服装设计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仅要以学生为本处理教材,设计主题,更要注意设计的情景融合,通俗易懂。还要精心挑选语言材料,根据教学内容改编为难度恰当、生动有趣的服装设计范例,使学生爱听、爱看、爱想,为服装设计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释
① 周丽宏.浅析服装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0(4).
关键词:服装设计;实践教学;必要性;重要性
服装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最早的遮羞功能出发,到目前已经成为艺术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服装也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随着人类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服装产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已经成为各国经济领域的重要因素;服装设计是一种创造过程,设计师根据材质的特点进行加工,使其更符合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由此产生购买的欲望。同样的材质和做工,设计风格的不同所得到的市场反馈也不同,服装设计是创建品牌、提高服装附加值的重要因素,是促使这一产业从低端迈向高端的重要途径。
一、前言
我国人口众多,既是一个服装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服装生产大国。中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不同的朝代、时期都有风格迥异的服装特色,形成了深厚的设计积累。但在近代时期,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在服装材质、服装工艺等方面大幅度超越了中国,并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磨炼设计水平,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链体系和品牌效应;相对而言,我国服装产业发展却明显落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开始以代加工为主导,被称为“世界工厂”。强大的生产能力并没有促进竞争地位的提高,服装产业主要以批发为主,市场竞争力较弱。究其原因,与我国服装设计水平整体落后有很大的关系。服装是一种特殊的产品,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其基本的保护功能正在退化,人们更多的关注艺术、时尚、流行等元素在服装上的体现。所以说,服装的设计就是一种艺术创作,但又不仅仅是形而上的创作,服装设计师必须根据现实中存在的材质、服装的基本构成、功能有效性等因素展开,最后还要符合大批量生产的要求。加强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而服装设计及相关内容在我国仍属于小众学科,除少数高等院校开设之外,大部分以职业学校为主。从服装设计人才教学现状而言,主要以美术教育为基础,突出平面设计能力,理论部分内容较多。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很显然不适应我国现阶段的服装产业发展,从人才招聘角度说,很多服装厂家、设计机构并不看好应届毕业生,除非从储备人才的角度出发,否则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设计师。这正表现出我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弊端,由于过分注重学生的美术基础、绘画功底以及服装设计理论的学习,但在教学中缺乏必要的实践,设计大多是“纸上谈兵”,虽然能够体现出一定的风格,但在现实中却没什么用;学生不了解材质的特点、物性、改性,掌握的原理、风格再多也不可能自动变化为成衣。服装设计教学工作与实践的脱节,是造成我国服装设计人才素质较低的关键。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市场全面对世界开放,各种国外服装品牌蜂拥而入,对我国民族服装产业的发展是巨大的冲击。从市场角度来说,高端企业制定标准,中端企业开发品牌,而低端企业生产产品,我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是整个产业链中最弱的环节。无论是标准还是品牌,服装的设计都是最关键的,加强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实践比例,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二、我国服装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事实上,我国近代服装设计成绩斐然,旗袍、中山装更是典范。但专业的服装设计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且大多数理念都是从西方现代设计中移植而来,结合学校教育的模式,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工艺美术方面的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上存在和社会脱节的严重问题。例如,教学活动中以绘画技能为中心,包括素描、色彩的运用,学生很难意识到后期的应用层面,即如何把设计稿转化成现实中的服装产品。导致“重理论、轻实践”的原因和学业考核有很大关系,包括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艺术学校,学生的成绩考核主要是素描、速写、色彩等绘画科目,如果美术成绩不合格,就会影响毕业。因此,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进行美术练习,与服装设计的本质相差甚远。教学工作中开设的实践课程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分割,诸如服装设计理论、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也都被列入实践课程,进一步挤压了实践教学的时间。服装设计要体现出艺术性特点,但艺术的实现要与现实中的材料结合,单纯地绘画图案不是服装设计,只能算是一个步骤,属于平面设计的范畴。这一点在师资力量方便表现得尤为突出,很多服装设计教师队伍中,有实际服装制作经验的人并不多,一些是专门从事平面设计的、一些是专门从事计算机设计的(如CAD、PS),教学中存在的片面性很突出,即便提供了可实践的教学环境,也很难有效地利用。
三、实践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来说,服装设计水平低下已经严重影响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化发展的格局下,国外服装品牌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生产资源优势等,把中国作为一个“加工车间”,而产品贴上品牌标签之后,就具有了很高的附加值。相对应地,我国大量优质服装加工技术、原材料等却因为服装设计问题不被市场接受,在营销中往往以低价格进行竞争,市场转化率较低。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是解决服装产业发展困境的重要方式,教育体系在人才的培养层面,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服装设计教学工作中的实践,让学生的创意和现实相结合。深入了解市场,扩大知识面,不仅要了解绘画方面的知识,主要是掌握服装技术、材质特点等知识。院校服装设计人才每年都会大量的充斥市场,如果忽视了人才的培养方向,必然会导致资源浪费、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服装企业或设计机构对有经验设计师的青睐,主要源于其接触过具体的成衣过程,在实践中有很好的经验,这一点需要教育体系关注。
2.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服装设计的本质就是成衣实践。由于社会理念或认识的偏差,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分辨服装设计的本质。尤其在商业炒作的情况下,各类非主流、后现代的时装秀,层出不穷的设计概念等,导致人们错误地把服装设计认为一种单纯地艺术设计,与现实中服装功能严重不符。而实际上的服装设计则是在创新理念的前提下,激发灵感、具体表现,最后进行实物的制作。其次,服装设计灵感源于大量的实践。设计是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就需要灵感。一个显而易见的实施是,灵感不可能凭空在大脑中显现,它是厚积薄发的,是在实践中经历了大量的学习、体验、挫折、感悟之后,在人的意识中反复加工而形成的一种思想表达。素质优良的服装设计是需要吸收大量的姊妹艺术营养,包括雕塑、建筑、文学、舞蹈、喜剧等,艺术是相同的,通过转化和融合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引起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心理共鸣;艺术创作绝对不是偶然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创作,而通过市场来检验设计的优劣。再次,实践是服装设计走向市场必要环节。服装设计是为服装产业服务的,消费者不可能花钱买一张素描或色彩,而是实实在在的服装产品。如果一个设计师连服装材质都不了解,连基本的缝纫技巧也不懂,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产品,更不可能创造出品牌。
四、加强服装设计教学中实践性的措施
1.改进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我国现有的服装设计理论和教学模式大多从西方引进,同时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教育的不利影响,在课程体系方面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从改进方面说,要逐渐减少美术理论的比例,甚至可以取消素描、速写、色彩等基础课程,基于计算机技术开展电脑手绘、软件设计等,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性。在课堂上引入服装材质的讲解,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布料工艺技术人员,为学生讲解不同的面料特点。开设服装材料学科、裁剪缝纫学科等,让学生逐步学会将创作转化为现实的方法。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开设服装品牌课程,针对不同的品牌设计风格进行讲解,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市场潮流前瞻性,在不削弱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突出专业性特点。
2.开展模块形式教学、灵活开展因材施教
服装设计的种类很多,人才的培养不能讲究“大而全”,而应该强调“小而精”,针对我国当前的服装设计专业进行细分,包括中国传统服饰、西方服饰、特殊服饰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结合因材施教的策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为学生重点讲解服装结构、制作工艺、造型特征等;为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奠定基础,缩短上岗的培训时间。
3.改革考核评价标准、提升实践能力锻炼
考核评价标准是影响当前我国服装设计改革的重要阻力,由于长期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服装设计专业的考核内容大部分以理论和专业知识为主,如服装设计艺术理论、绘画技巧等,在阶段考核和毕业设计中,也缺乏实践性的安排。改革考核评价标准,可以把日常手工制作纳入考核体系,包括实习期间的工作内容,毕业设计的服装实物实现等;通过增加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实践部分,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结束语
单纯地从教育角度分析,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与传统人才培养有很大区别,其教学行为是围绕着市场需求展开的,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倾向十分明显。同时,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学生被要求充分了解艺术基础是有必要的,但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必须协调,否则会造成人才能力的偏差性。从现阶段情况来说,我国在服装设计人才的教育方面过分强调艺术理论、绘画能力、基础课程等方面的考核,实践明显不足;要解决这一情况,应该加强教育系统和市场之间的联系,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实践条件,实现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为我国服装产业的强大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亚.论仿生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2]江成,叶艳.论延伸设计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装饰,2013
[3]胡嫔.论服装设计教学在市场中的定位[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
[4]张红丽.艺术设计要在实践中磨炼——论实践对于服装设计的重要性[J].魅力中国,2010
[5]修雪丹.浅谈服装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性[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
【关键词】服装设计 艺术与技术 款式造型与结构 一体化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设计这一新兴行业也受到国人的瞩目和青睐。各类层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也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来,服装专业毕业生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然而,随着毕业生社会就业信息的反馈,服装专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
主要表现在:专业教育重艺术绘画,轻视专业技术培训,注重纸面效果,忽视服装的本质结构等。由于许多院校初期的服装教学是由之前绘画艺术的美术教师担任,学生所接受的训练多是美术基本功和服装画的绘画技法,而服装设计所包涵的内容不仅仅是艺术绘画,服装工艺技术方面的内容没有被更多地意识到。最终造成了学生只会画,不会裁,也不会做,无法使设计意图得到完整体现。但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在教学上有了较大的改进,服装结构制图、剪裁、工艺缝制等专业技术方面的比重加大,对学生强调动手能力,学生的专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不过,对服装工艺技术的重视并不等于就是抓住了专业教学的本质,对于怎样能使服装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相融合,仍然还是教学过程中需要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设计教学上,款式造型与结构设计相分离现象还较普遍。结构制图课教学仍然较多地注重在常规款服装上,对于款式造型设计及所对应的结构变化分析较少。要确实做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服装设计不同于普通的美术绘画,它不仅具有绘画中的形式美法则,更主要的是它在传达视觉形式美的同时体现自身的实用价值。在我国,设计艺术远比绘画艺术引进的晚,国内的设计艺术教育多年来一直受到绘画艺术教育的影响,致使各类设计观念局限在绘画艺术的思维定格中。因而,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确立对服装设计本质的认识,将主导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其次、改进绘画基础教学模式 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自然离不开绘画基础,绘画基础的训练不仅是为了画好服装画和设计图,还关系到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形式法则的培养。国内服装院校的绘画基础教学,以往沿袭的多是美术院校传统的绘画基础教学模式,由几何形体、静物到石膏像等,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训练。但服装设计的绘画并不需要如此缜密、严谨的基本功训练。服装绘画表现的是人与服装的关系,及对物体结构、空间、质感等非光影效果的表现,还有大量的人体、着衣人物动态的速写等。
关键词:服装材料;发展;特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服装的观念也渐渐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已经不再简单地把衣服作为驱寒保暖的工具,而是作为一种展现自己个性,表达自己生活方式,向外界展现自我的一种表现手段。而服装设计也逐渐地变成了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因此我们在挑选服装时,更是在享受着一场审美盛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样式个性新颖上,也更多的对服装材料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待服装穿起来既要有型,又要健康舒适。要想设计出既款式新颖靓丽,又穿起来健康舒适的服装,需要我们充分了解服装材料的基本知识,清楚服装设计与服装材料选择之间的密切联系,然后根据服装的机能选用恰当的服装材料,利用材料的质感和塑形性体现服装的造型设计,从而使服装材质与服装造型完美结合、相得益彰,这既是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也是服装设计师技巧训练中难度较大的问题之一。
服装材料是服装的载体,是服装设计的灵感来源,是服装设计最基本的因素,它是构成服装最主要的物质材料之一,它包含了质地、纹样与色彩等方面,最能体现服装的主体特征。服装的款式要通过服装材料来表现,才能创造出美好的视觉效果,因此我们说服装材料是服装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服装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对服装设计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对服装材料与服装设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地掌握服装材料的特性及其对服装的影响,从而合理地选择、灵活地应用各种服装材料,合理地采用造型方法和表现技巧,真正地做到因材施艺,做到设计与材料的完美结合。
一、服装材料简介
1.服装材料的内容组成
服装材料可以分为织物和非织物两种,而织物又可以分为有机织物、针织物和非织造布三种类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在又出现了新型的纺织纤维,如天然彩棉、莱赛尔、天丝及竹碳纤维等新型材料;非织造材料主要包括皮革制品以及其他金属、塑料等材料。此外服装材料还包括辅料,如里料、衬料、垫料等。
2.服装材料的性能
一般来说服装材料主要包括以下的基本性能:(1)吸湿性能。良好的吸湿性能可以使人穿着时感到舒适,及时吸附人体排出的汗液,调节体温。(2)保温性能。纤维纺织品中所含的静止空气越多,保温性能就越强。(3)弹性和强度。通常天然纤维的弹性较好,但恢复原状的能力较弱。而合成纤维恢复原状的能力很强。(4)透气性能。透气性能的强弱,取决于材料组织的密度、厚度及其表面形状。(5)柔软性能。柔软性能与纤维的粗细、质地的软硬直接有关。
3.服装材料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服装材料的艺术出现国际化、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服装材料呈现再创造趋势,还会向着复合功能的方向发展,材料向着自然和环保的趋势发展。服装材料的更新不断推动着服装的新进程,服装行业已进入以材取胜的年代。
消费者在选购服装时,对服装的评价要从以下几个因素考虑:(1)服装的外观审美性;(2)服装的安全舒适性;(3)服装的易管理性;(4)服装的耐用和经济性;(5)服装的流行。
二、服装设计的特点及其与服装材料的关系
1.服装设计的特点
现代社会生活不断发展,与其息息相关的服装也随之千变万化。通过总结归纳,我们可以找到服装设计的一些共同点:(1)装饰日趋简化;(2)色彩富于浓郁的装饰效果;(3)强调服装设计中的意境和情调,(4)巧妙地应用材料质感。
2.服装材料和服装设计的关系
服装材料作为服装设计的第一语言,二者有着很密切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材料是服装设计的表现工具,服装设计师必须依靠各种材料来实现自己的构想,正如雕塑家需要大理石,木工需要木材一样。良好的造型与结构设想需要通过相适应的材料材质和色彩才能得到完美体现。另一方面当代服装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服装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服装思潮的变化推动了服装材料的创新。
三、服装材料的运用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1.服装材料是服装造型设计的根本
任何设计都离不开三大基本要素:材料、色彩和造型。其中材料是一切设计的根本,因为它包含了色彩、质地、纹样等方面的因素。首先材料是服装造型的物质基础,有了设计方案之后就要选择相应的材料;其次材料还是主导服装设计思维的主要因素,往往新颖别致的材料可以激发设计师的创作激情和灵感。
2.服装材料可以促成服装造型风格的形成
从某种意义上说服装设计就是风格的设计,服装风格的体现需要有相应的材料来支持。由于不同的面料具有不同的特征与性能,因此面料的特征对服装风格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面料的塑形性对服装的整体造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面料的弹性、坚实、挺括、飘逸如何,都会直接影响到服装的最终造型效果。材料的材质美感构成在设计中也成了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为面料的材质也可以表现出服装的风格。
随着当今在服装消费方面的个性化,人们对于服装的要求也是越来越新颖,这就要求服装设计师在设计衣服的时候要满足众多的口味。如今市场上那么多的服装设计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要归功于服装材料的开发,因此要想实现服装设计的多样化就必须依赖服装材料的再创造,因为服装材料是服装设计的基础。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说,必须对服装材料的原有结构和性能有着深刻的认识,同时还得掌握现代服装设计的理念以及服装材料的加工方法,进而对服装材料进行恰当地改变和创造,从而创造出完美的设计。因此重视服装材料的创造是服装设计创新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姜宇冰,司国红,孟祥玉.服装材料与服装设计的关系[J].黑龙江纺织,2012(01).
[2]张岸芬.不同服装材料在服装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山东纺织科技,1999(04).
【关键词】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建构
在教学体系创新方面,服装设计专业院校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与理论、专业技能与实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工艺制作训练和个人设计方案的推广,实现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创新。以此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满足人们对于服装设计的审美要求,为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和创新提供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
一、当前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在课程创新的教学模式上发展不容乐观,主要表现:第一,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缺乏科学的体系建构。部分院校的教学理论比较陈旧,无法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导致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教学内容无法与时俱进,学生对课程的理念和技能认识不到位,无法应用于课程实践。第二,在教学方法上,部分教师仅注重服装设计专业的知识讲述,忽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的有机结合。在这种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很难被激发,教师所教的内容在学生毕业之后毫无用武之地,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第三,在教学实践方面,部分专业院校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应试教育的考试之中,使许多学生缺乏质疑和创新精神,实际操作能力极差,使得学生与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脱轨,综合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培养。
二、建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有效措施
1.加强服装设计行业教学体系创新
在教学体系创新方面要注意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与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与专业实践的不断创新。具体而言,在专业基础的设置上,服装设计专业创新要注重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动手操作进行有机结合,强化学生的服装设计基本功的训练。在课程体系建构创新上,主要包括人体测量、布面料的认识、手工缝制与机械缝制的基本技术、上衣和裙子的原型样纸以及人体与服装之间的关系等等。在课程理论创新上,主要强化服装设计技术与专业素养的完美融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具体而言,主要包含半身裤裙、衬衫、连衣裙、大衣、礼服和套装等设计和平面的结构构成的基本理论。在专业技能模块的创新方面,要加深学生对服装设计理论的正确认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具体包括对半身裤裙、衬衫、连衣裙、大衣、礼服和套装等作品的制作和设计,在课程的要求方面,学生先针对服装进行款式设计,并根据体型要求进行打板、假缝以及补正,最终完成作品的缝制。对于已经完成的设计作品要做好搭配和整理,辅之以合适的配饰或者配乐,在教学课堂中进行动态化的展示,实现教学的目的。在专业实践创新方面上,服装专业设计院校应当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扎实学生的课程理论和技术的基本功,并将学生优秀的个人作品通过学校和企业推向市场,使学生能够结合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学生的今后就业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
2.加强服装设计行业教学方法创新
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服装设计专业要注重个人设计方案实现和样纸结构设计与工艺制作训练。具体而言,在服装设计方案教学创新的过程中,服装设计院校要尝试打破原有教学模式中安排学生按照固有的方法制作同一件艺术作品,将教学的重点转向学生个人设计方案的打造和实现上。学生通过设计和思考艺术作品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技术或理论上的难题时,教师可以进行指导和帮助,最终所形成的作品必然是基于学生自身的风格和造型风格于一体的艺术成果,有利于学生对服装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效运用,实现服装设计教学的专业化和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在样纸设计创新上,服装设计专业院校可以将原来的1比5的小图作业更新为1比1的实际样纸,通过假缝试样实现作品的合体性。在结构设计上,院校的指导教师将CAD的设计技术应用到教学实际之中,提升教学效果。在工艺制作训练方面,服装设计院校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掌握服装设计专业的工艺方法,将高效率的生产技艺不断融入到实际教学之中。缩短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企业的实际要求间的距离,为设计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3.加强服装设计行业教学实践创新
在教学的实践与创新方面,教师要将校内实验课程与校外企业的实地训练相结合,更大范围的给学生提供服装设计平台。通过介绍国内一流的服装设计理念和国外的一些先进的设计制作流程,不断提升学生的设计技能。安排学生在企业实践环节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要求学生做好经验总结和交流,使更多的学生熟知设计理论和生产营销,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充实了自己的教学内容,使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企业在培训学生技能和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收益。整个教学实践最终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局面,为学生各方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平台。
三、结语
综上所述,建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创新,使学生增强收集、分析和预测信息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学技能和方法,并且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创新上,教师要立足于本校学生的发展实际,不断创新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的不断建构,为学校培养出更多专业性、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创新教学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柯宇丹.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模块教学改革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04).
[2]姚思明.服装设计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8).
关键词:服装工作室;服装设计;项目教学法
一、服装工作室的基本含义
从理论上来说,“工作室”是现代知识经济型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将教学的两大宗旨――理论与实践融合为―体,学生不仅能够在工作室中学习到更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体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的实践性知识。
何谓服装工作室呢?顾名思义,就是从事服装工作的地方,它是围绕着服装设计进行的。而服装工作室下的项目教学法从本质上而言,正是一种将课堂与市场紧密联系的有效途径。
二、服装工作室式项目教学法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必要性分析
从当前层出不穷的高校服装教学方法综合来看,“轻能、重知”是服装设计传统教学的主要问题集中所在。从社会的角度看,学生毕业后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明显不足,导致工作适应期时间比较长;从学生的角度看,多半的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但是比较喜欢做设计,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也因而出现被动学习的现象;从传统教学的整体效果看,与社会及企业的要求仍相差一定距离,实践教学手段相对落后,且与理论教学结合不够紧密,以致传统教学的整体效果不佳。
在服装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思维、实践交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设计知识的获取不能仅仅从教师在课堂教学里所教授的内容当中去吸取。很显然,传统模式下由教师全权掌控的教学方式是难以与服装设计理念相适宜的。
与此同时,服装设计教学中对于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的要求也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满足的,如果将服装设计教学视作一个整体,基础教学与专业学习则是这一整体中最关键的两大组成部分。基础教学旨在于培养学生对服装设计的专业兴趣,而专业学习则侧重于培养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对这两种目的不同的课程教学之间缺乏明确的区分,也就无法满足学习内容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
三、服装工作室式项目教学法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运行的内容分析
按照“教师导学一学生自主学习一师生合作研讨”的一般倒序,服装工作室式项目教学法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可以按如下步骤来实现。
(一)成员的选取
服装工作室式项目教学法在成员选取时应当采用双向选择、内部组合的基本方式。学生按3-4人分为一组,组长根据组员的特性进行分工组合。
(二)基本教学内容方式
1 对理论知识进行合理延伸
教师可以选取与工作室设计理念比较接近的实践基地作为知识扩充与延伸的根据地,结合当下服装潮流信息,通过PPr多媒体形式直观地反映给学生。
2 制订项目课题
学生需要结合市场发展趋势,通过产品定位、服装流行预测分析等手段制订出服装设计项目课题,使学生具备对服装设计理论知识更深层次的体会。
3 解说与讨论
组长需要组织成员将项目课题调查方案及设计思路进行整理汇总,通过PPT形式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解说与讨论。
4 指导定稿
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引导职能,对小组上报的项目课题进行研究与改良,指导学生对服装设计所需要的面料、配饰等进行选择,以确保修订稿的设计先进性与技术可行性。
5 成衣制作
组员可以讨论选取小组主打设计,并进行成衣制作。教师可以将成衣制作作为服装设计课程综合成绩评估当中的一个项目,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也建立起了对服装设计的浓厚兴趣。
6 设计评分
教师根据成衣与设计方案之间的契合程度、成衣的潮流程度、成衣的技术水平等方面因素综合考量,以组为单位进行点评与评分。
7 作品参赛
它是整个服装设计课程与市场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最关键的部分,学生通过这一形式可以认识到自身服装设计能力在整个服装行业中的水平与地位,据此更好地激励学习。
8 作品展示与陈列
它不仅是服装工作室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更是工作室对外宣传的一种有效途径。
四、服装工作室式项目教学法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效果分析
通过服装工作室式项目教学法在服装设计教学中一段时期的应用,不难发现,这种教学方式有着如下几方面较为突出的优点。
(一)提高了学生学习服装设计的积极性
使用服装工作室式项目教学法使学生潜在的专业积极性充分地被激发出来,学习的过程既是理论知识的巩固,又是自身设计才华的体现。
(二)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服装工作室模式将学生划分为了不同的组别,以小组为单位制订服装设计课题。学生在完成项目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提点,不仅使所完成课题的质量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合作、互助意识的提升。
(三)树立起了服装设计的职业自豪感
服装工作室式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对考核成绩过分关注的思想,它所重视的是学生在服装设计中所经历的全过程。它不仅培养起了学生在遇到设计难点时,自我思考、自我分析、自我解决的能力,同时使学生逐步建立起了自身身为服装设计专业领域职业人的自豪感、使命感。
总而言之,将服装工作室式项目教学法引入服装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浓厚的专业氛围当中吸取专业知识,在设计生产基地提升实践操作技能,是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产物。这种新兴的教学方式需要坚持“在实践中谋发展,在发展中谋真知”的宗旨,及时发现并总结其在服装设计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缺陷,做出相应调整与改进,才能保证这种服装工作室式项目教学法始终带领着服装设计教学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红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项目教学法在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民办教育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