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生儿护理问题及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防范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13-02
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患儿都是从出生到足28天的婴儿。新生儿期既是胎儿的延续,又是人类发育的基础阶段。这段时期是小儿生理功能进行调整以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由于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不成熟,机体抵抗力低下容易发病且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因此,总结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加强防范,不断改进护理质量,做好预见性护理,避免各种护理安全意外的发生。
1新生儿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1.1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低不等,新进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接受专科培训时间较短。有些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对待工作只求完成任务,工作中缺乏思考。新生儿科护士不仅要求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儿科护士特殊的素质要求,不仅需要护士具有爱心、细心、耐心、同情心,而且还需具有较强的慎独精神。以往发生的护理纠纷中,大多由于护士服务态度不好,与家属沟通欠缺,应变能力不足。另外新生儿病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使得家属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增强。
1.2护理不周时有发生,由于新生儿的特殊性,新生儿病房无陪护,患儿无语言表达能力,各种需要和不适无法明确表达。在进行新生儿基础护理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发生红臀、尿布疹、鹅口疮、交叉感染;新生儿沐浴时发生的烫伤、受凉;使用暖箱、蓝光箱、烤灯等设备不当引起烫伤。巡视患儿不及时或巡视时未发现问题引起的后果,如异物压伤、抓伤患儿自己,双足擦伤、输液渗漏,各种引流管及静脉输液管脱出等。
1.3查对制度不严格执行,交接班时和护理过程中以及患儿出院时不认真查对床头卡、胸牌、双手圈,就可能发生差错事故;入院体查不认真,检查患儿不仔细就可能未发现患儿某些身体缺陷和异常,未及时与家属沟通就遗留安全隐患;护理人员对业务不熟练,缺乏经验不能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从而错过最好的抢救时机;有时遗忘医嘱,甚至遗忘危重病人的特殊用药和护理从而引起不良后果。
1.4护理记录书写不认真,不规范。护理文件是护理活动的真实反映,是医疗纠纷发生和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具有法律效力。新生儿病房无家属陪护,护理记录更为重要。但部分护士不重视护理记录的书写,如记录不严谨、不及时、不准确、医护记录不吻合,不能体现护理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甚至还存在刮,擦,涂等现象。
1.5新生儿病房工作风险高,压力大。病房护理工作琐碎、繁杂,事情较多,加上患儿病情变化快,要求密切观察患儿病情。静脉输液频繁,液体滴数要求准确,静脉高营养持续时间较长,液体容易渗漏而需重新穿刺频率高。患儿易哭吵加上各种仪器噪音使护理人员心情烦躁,加上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和心理调节,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精神紧张,从而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2防范措施
2.1加强护士的综合素质教育:定期进行专科护理知识及操作培训,对新进人员强化培训并严格考核,使她们从思想上认识到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作为新生儿科护士不仅需要有爱心、细心、同情心、耐心,还需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慎独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端正良好的工作态度,要学会换位思考,不断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尽可能得到家属的理解,使家属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强。
2.2提高基础护理质量,严格执行科室规章制度,定期组织护士学习不同疾病的护理常规和各班职责,并定期进行考核。让每位护士知道自己的职责范围及相关的护理法律及责任,尤其是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认真做好基础护理。巡视患儿,密切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处理,如自己能力无法解决及患儿受到伤害时应立即报告上级领导做相应处理。
2.3严格交接班制度及患儿身份识别制度,交接班提前10分钟到岗,执行床头交接班,认真检查患儿全身情况并核实患儿身份。患儿外出检查或出院时均由2名护士同时检查、核对患儿信息无误后再与家属一起核实患儿身份后方可让家属抱离病房。
2.4加强护理记录规范知识培训,定期组织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护理记录的要求和规范。加强医护沟通,保持记录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认真书写护理文件。
2.5医院领导重视新生儿科工作,各级管理人员应关心爱护护士。配备足够的护理人员实行弹性排班制,帮助护士减轻工作压力。对新生儿科护士给予肯定的评价和鼓励,加强医护人员的沟通与团结协作精神,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缓解压力。
总之,将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贯穿到日常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核心制度,使护理行为及操作规程规范化,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完善自我。不断加强与家属沟通能力,不断强化新生儿住院安全意识。明确护理人员在医疗行为中的法律责任与义务,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大限度的得到家属的理解,配合与支持,达到新生儿安全康复出院,家属对医院信任感增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新生儿护理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1988,4:19-20.
[2]左月然.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
[3]余贵妍,王玉芬.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3):66.
[4]缪二梅.新生儿护理安全的防范与对策,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14:97-98.
【关键词】 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品管圈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2-0164-01
品管圈为一种全员参与的工作方法,立足于尊重人性角度,运用愉快、轻松的管理方式,有效改善工作场所,提升护理质量[1]。笔者对我院产科实施的品管圈活动的效果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共有30名护理人员,年龄21~50岁,平均年龄(33.3±1.7)岁;职称:10名护士,5名护师,14名主管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工作年限:8名1~5年,6名5~10年,9名11~20年,7名20年以上;学历:3名中专,12名大专,15名本科。本组研究孕产妇共500人。
1.2 方法
1.2.1 建立品管圈小组 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品管圈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品管圈的特点、原则、方法等,使护理人员熟悉品管圈的应用;然后建立品管圈小组,将护理人员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十人,主要包括孕产妇护理品管圈、新生儿护理品管圈和健康教育品管圈。
1.2.2 品管圈活动 ①孕产妇护理品管圈:制定严格的巡视制度,有效解决孕产妇在医院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护士、助产士在待产过程中及时将患者情况告知主治医生,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注重患者隐私,由于孕产妇情况比较特殊,避免随意将产妇躯体暴露出来,如有需要,护士和助产士要和孕产妇及家属加强沟通,有效防止侵犯患者隐私权[2]。②新生儿护理品管圈:由于新生儿易出现胸牌、手圈脱落的情况,因此,要集中讨论整改措施,讨论结果表明,发生风险缺陷的关键原因在于孕产妇和家属不够重视手圈、胸牌,护士没有系紧手圈等,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整改方案:第一,将存在的情况告知医院采购科,购买质量好的手圈、胸牌;第二,对护士进行集中培训,培养其运用标准、规范的手法将胸牌、手圈系到新生儿手部;第三,嘱咐孕产妇、家属平时多加注意新生儿的手圈和胸牌,避免发生脱落。
1.2.3 健康教育品管圈护理 加强产科的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措施:①制定健康路径表:护理人员通过运用查阅资料、专家指导等方式,为产科孕产妇编写出健康教育资料,将其交到护理部门,经护理部负责人员审定后,编制为健康教育路径表;②有计划性的对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确保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健康教育路径的内容和方法;另外,注意培养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③为孕产妇讲解健康教育路径表中的内容、作用,取得孕产妇的配合;责任护士严格根据路径表要求,对孕产妇和家属进行分期、分段以及计划性的教育和评价[3]。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4] 对实施前后的新生儿护理缺陷发生率、知识掌握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进行对比,其中,新生儿护理缺陷主要指的是胸牌、手圈丢失等;孕产妇知识掌握率以超过80%为基准;护理满意度将孕产妇填写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为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实施前、后的新生儿护理缺陷率对比 实施后,新生儿护理缺陷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
2.2 实施前、后的知识掌握率和护理满意度对比 实施后,知识掌握率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
3 讨论
产科是医院中的高风险科室,护理人员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发生护理纠纷、医疗事故等。因此,为有效降低风险率,保证医疗护理安全,需要有效加强产科风险管理。本组研究中,通过对我院产科护理中实施品管圈活动,通过建立新生儿护理、孕产妇护理、健康教育等品管圈小组,确保使科室护理人员积极参与到品管圈活动中,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进而推进管理,保证工作场所的规范化,进而不仅使工作人员获得成就感,而且有效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率[5]。结果表明,实施后,新生儿护理缺陷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
综上所述,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进行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孕产妇的护理满意度和知识掌握率,并能够降低护理缺陷率。
参考文献
[1]贾慧琴.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9):163-164.
[2]周美珍,吴秀芳,周春霞.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825-826.
[3]李凤琴.品质管理圈在妇产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4,14(6):265-266.
[4]闵丽华,温贤秀,李蓉,等.品质管理圈在妇产科住院患者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护理杂志,2014,1(4):69-72.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桂林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8例新生儿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33例,女25例。9例新生儿肺炎,7例母婴血型不吻合而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12例新生儿湿疹,20例新生儿黄疸,10例新生儿脐炎。
1.2护理方法
认真分析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根据分析结果,对新生儿实施全面、科学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医院需要定期培训护士掌握基本的专科护理知识,以及操作技能,并实施严格的考核制度,促使她们从思想层面认识到新生儿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身为一名新生儿护理人员不但要有细心、耐心、爱心,同时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心理品质及一定的爱岗敬业奉献精神。在繁忙的工作过程中学会不断调整个人心态,提高个人和新生儿家属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取得家属的谅解,提高家属的信任感。
(2)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生儿疾病的护理知识与值班职责,并及时考核。以让每位护士牢记自己的职责及相关的护理法律责任。尤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必须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密切观察新生儿病情,比如: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新生儿脐炎,此时要求护士先洁净切口,消毒各种手术工具,一般在消毒杀菌以后,在患儿患处涂上硝酸银以干燥伤口,在7~14d脐炎会彻底消失。如果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了新生儿体征异常,但个人没有能力解决必须第一时间向主治医生报告。
(3)按照医院的要求执行交接班制度、新生儿身份识别制度。在进行交接班时提前10~20min到岗,并且还要认真核对患儿身体状况。新生儿外出检查或者办理出院手续时,由2名护士实施同步检查,当核查新生儿信息没有错误以后再和家属共同核实新生儿身份,随后让家属抱走。
(4)要求医护之间进行良好沟通,以确保护理记录的连续性、完整性,要求护士认真书写各种护理文件。医院的相关领导也需要重视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关心爱护每1位护士,对待新生儿科室的护士们可以实施弹性排班制度,以有效缓解护士工作压力。加强医护人员的团结合作,对护士们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帮助她们释放压力。
1.3观察指标
比较实施全面、科学的护理前后护理质量得分、护理记录合格率及家长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包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比较,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实施全面、科学的护理后,护理质量评分、护理记录合格率、新生儿家长满意度与未实施护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病房属于高风险病室,患儿的病情变化速度快,护理中存在着一定的难点,经本院分析,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护理不周全的现象较普遍。因为新生儿比较特殊,一般情况下新生儿的病房没有陪护,而新生儿又无语言表达能力,难以用语言表达出个人的真正需求。在对新生儿实施基础护理的过程中有很多潜在的安群问题:尿布疹,红臀,交叉感染及鹅口疮等;用暖箱、烤灯等设备时诱发的烫伤;在对新生儿沐浴时受凉;新生儿抓伤自己;输液渗漏等。
(2)未严格执行医院的查对制度。护理在交接班或者新生儿出院时没有认真核对床头卡、双手圈以及胸牌,诱发差错事故。新生儿入院时未认真进行身体检查,其肢体存在缺陷或者异常,没有和新生儿家属进行及时沟通留下安全问题。护士护理技能欠完善,缺乏护理经验,当发现新生儿病情恶化时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3)新生儿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护理记录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出护理活动,是医院处理医患纠纷事件的有效证据,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而新生儿病房没有家属陪护,所以护理记录显得更加重要。但是少数护理人员忽视护理记录的书写,记录不及时,不规范准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护理过程的完整性、连续性,个别还出现严重的涂、刮、擦等不良现象。
关键词:优质护理;无陪护;新生儿病房
新生儿是指脐带结扎到出生28d的婴儿,在母亲的子宫内胎儿受到了羊水的抚触、温度与湿度的保护,但是一旦离开了母体对新生儿的生存能力则是一种考验,需要适应由子宫内环境到自然环境的变化[1]。无陪护病房则是指没有家属陪伴的新生儿病房,不会受到家属的干扰,但是没有家属的陪伴病房的不安全隐患几率大大提升[2-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无陪护新生儿140例,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新生儿42例,女性新生儿28例,年龄1~28d,平均年龄(14.53±2.66)岁;对照组男性新生儿43例,女性新生儿27例,年龄1~28d,平均年龄(14.49±2.58)岁。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模式,包括根据医嘱进行输液护理,加强病房消毒隔离,强化基础护理措施,开展人工喂养,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观察组:对新生儿进行优质化护理服务,具体包括以下方法:①成立优质护理小组,由护士长任组长,高年资护师任副组长,全体护士为组员,定期对新生儿的护理工作进行指导、学习、培训,让新生儿接受有效的基础护理、辅助治疗以及系统治疗,组长对反馈的护理问题进行汇总并研究,加快对新生儿护理的落实;②开展严格的新生儿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完善家属探视制度,保证探视2次/w,同时做好奶嘴、奶瓶清洗与消毒,及时处理潜在的隐患;③落实优质化护理服务措施,由于环境变化要缓解新生儿不良情绪,通过握手、轻柔说话、抚摸等方式传到信任与依赖;无陪护病房的护理中尽可能保证动作轻柔,喂奶结束要将新生儿竖抱,让其以治理姿势靠在护士的肩膀;换尿布动作要轻柔,沐浴时要保证动作轻柔,适当安抚新生儿,防止出现抵触或者反抗[3]。
1.3疗效判定 记录两组新生儿干预前后头围、身长、体重变化情况。记录干预后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记录护理过程中出现护理差错发生情况,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形式对新生儿及家属开展护理满意度调查。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两组新生儿护理情况比较 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新生儿指标对比 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由于刚刚脱离母体因此对外界环境会表现出恐惧与不安全感觉,因此一旦感受到疼痛、冷热刺激以及饥饿等不适应时均会出现哭闹、烦躁等表现。由于无陪护新生儿病房不允许家属陪护与监督,因此其安全隐患较有陪护的病房高出很多,也是医疗差错与医疗事故的高发生场所,而护理工作满意情况高低反映出了护理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优质化护理服务不仅会影响到患儿家属满意程度,同样直接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决定了疾病进一步的发展和转归[4]。
我院通过成立优质化护理服务小组,加强了无陪护病房护理培训、解决存在的隐患,有效的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消除了客观影响因素;同时加强了无陪护病房的消毒隔离措施,强化消毒隔离管理,有效的避免了医院感染的发生;此外优质护理更加注重和新生儿在言语、身体的交流,传达情绪信息,让新生儿获得母亲般的呵护与依赖,促进了新生儿心理与生理上的健康发展,满足了新生儿对于爱和安全的需求。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应用在无陪护新生儿中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基础情况,减少护理差错发生,提升临床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素青,陈立群.PDCA法减少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1):1615-1617.
[2]孙庆芬,张亚军,顾彩霞,等.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管理的效果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27(5):343-345.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 新生儿; 护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92-01
新生儿通常是指足月正常体重的新生儿。胎龄38~42周。体重约3000g(2500g以上),身长约50cm(47cm以上)。新生儿抵抗力低,容易受感染且反应不明显,经常需要行静脉输液。静脉输液是新生儿接受药物及肠道外营养的重要途径,由于新生儿静脉非常细小,可穿刺部位较成人少,行常规静脉穿刺很难一次性穿刺成功。再者,新生儿容易哭闹,这些都给临床护理工作增大了难度,而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若使用静脉留置套管针,则可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及对新生儿的不良刺激,减少其痛苦,保护穿刺的静脉,有利于临床用药及紧急抢救。
1 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范围
静脉穿刺是新生儿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临床上常用的穿刺工具有头皮钢针和静脉留置针,显然,静脉留置针可以为输液的患儿减轻多次穿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1.1静脉输血、输液:新生儿免疫能力低下,患病几率较常人高,而且其进食能力基本为零.临床治疗期间,经常涉及到输血及输液,显然,对于好哭闹的患儿来说,静脉留置针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1.2动脉、静脉采血:在临床诊疗常规中,疾病的诊断首先需依赖一定的生化检查,需要动脉采血,若采用普通的一次性静脉穿刺,很难得到患儿的配合.留置针置管期间、血液标本随时可取,能够较方便地间断、多次留取血液标本,从而减少血管损伤,减少多次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1.3用于腰麻:与常规腰穿刺针比较,静脉留置针芯比腰穿针要细。小儿患脑膜炎等疾病期间,可将其用于腰麻,其对皮肤及组织损伤小,疼痛轻,不用局部浸润麻醉,患儿能忍受,同时,可降低医疗成本,减少器材消耗。
1.4用于引流:若婴幼儿不小心致外伤性双额部硬膜下积液可用静脉留置针行硬脑膜下积液前卤穿刺持续外引流,临床引流疗效极好且安全可靠等优点,另外,其促进肺复张并发症也少。也可用于张力性气胸患儿的院前抢救。
2 静脉留置针应用的好处
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的广泛应用,其有点越来越被护理人员所赞同。静脉留置针输液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快捷。
1、静脉留置针采用先进的高分子材料,质地柔软,有较强的韧性,不易损伤血管壁而引起外渗。2、.静脉留置针对血管损伤小,能较好的保护血管,拔管后血管壁恢复快。3、.静脉留置针减少了对新生儿血管的穿刺次数,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意外扎伤和感染机会。由于新生儿血管小,要花长时间找到,采用静脉留置针不仅减少了对新生儿的疼痛,而且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4、静脉留置针在血管内保留时间长,随时保持静脉通道畅通。当新生儿出现危急情况时,可以做到随时静脉输液及时抢救,保证治疗。5、静脉留置针保证了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治疗落实,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减少新生儿的死亡率,进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6、采用静脉留置针能减少因反复静脉穿刺而造成的痛苦而减轻家长的焦躁情绪。
3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使用及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1 严格无菌操作: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属于有创操作,毫无疑问,有创操作最重要的是无菌原则。在静脉留置针穿刺及其后期护理过程中,无菌观念需贯穿始终。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护理静脉留置针需保持其干燥,保持其通畅,并且需正确使用抗凝剂封管。在每次治疗或需要时,要更换干净且干燥的无菌穿刺口敷料。倘若导管口有液体渗出,需要采集这些液体标本进行相关培养,在新生儿治疗结束后需用一定浓度的肝素封管,只有做到以上这几点,才能确保整个过程的无菌。
3.2 密切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新生儿体质较弱,在医院这种病原微生物较多的区域,若新生儿行静脉留置针较久,容易发生感染。所以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若发现体温升高,脉搏加快等生命体征改变,应该及时处理。
3.3 注意置管处的情况:新生儿好哭闹,尤其是在医院这个特殊环境中,一旦其哭闹,静脉留置针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要密切注意导管有无脱出,有无液体的渗漏和局部炎症的发生。若发现这些情况,需要新生儿护理工作者作出及时正确的处理。
4 小结
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我们要加强静脉留置针输液管理,完善输液体系,牢记输液注意事项,做好周密的预防措施,严格控制并发症的发生。这样既可以保证新生儿的安全,又可以减少医疗事故纠纷的发生,保证静脉留置针在血管中的保留时间,最大程度上发挥静脉留置针持续留置优点,对新生儿及新生儿护理人员都有益处。
参考文献
[1]李东,刘晓芬.小儿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和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04):82.
[2]徐亚丽.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中的应用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01):54.
[3]陈英.腋静脉留置在新生儿输液中的应用及护理[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9):1276.
关键词:母婴同室;床旁护理;健康宣教
母婴同室床旁护理健康宣教,即母婴的一切健康教育和护理工作均由护士在产妇床旁进行[1],在宣教过程中,产妇及家属身临其境共同参与。自2010年6月以来,我院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2010年6月我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并实行母婴同室床旁护理健康宣教,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对新入院顺利分娩215例产妇进行母婴同室床旁护理健康宣教(观察组),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时入院顺利分娩产妇235例(对照组)。观察组产妇215例,初产妇186例,经产妇29例;年龄22至36岁,平均年龄(28.1±2.5)岁;孕周39至41周,平均(40.2±0.6)周。对照组235例,初产妇214例,经产妇21例;年龄21至37岁,平均年龄(27.8±1.7)岁;孕周38至42周,平均(41.1±0.5)周。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均排除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等疾病。两组产妇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母婴同室床旁健康宣教措施
观察组采用母婴同室床旁护理健康宣教法,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措施。
观察组具体健康宣教措施包括,新生儿沐浴知识的讲解、新生儿抚触知识的讲解,产妇出院后自身护理以及婴儿正确喂养的知识,并将其注意事项告知产妇及家属,使其离院后也能充分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为母婴提供高质量、持续、安全、有效地服务[2]。进行产后避孕的指导以及什么是恶露、持续时间、出院后饮食、卫生及相关健康教育指导。
床旁沐浴是母婴床旁护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出生后首日可常规实施新生儿床旁沐浴护理,护士操作床旁沐浴的同时,产妇可不用起床便能清晰地观看床旁沐浴各步骤的详细操作过程,显著避免产科工作差错,降低错误率。
对新生儿进行床旁抚触,在抚触的同时告知产妇正确的抚触方法,以利于出院后的操作。抚触时顺序应为:前额下颌头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臀部。新生儿抚触前,房间内要温暖且安静,室温控制28至30℃之间,播放一些柔和音乐;备好适量的润肤油、润肤露、爽身粉以及干净的衣服;抚触的时间宜安排在婴儿沐浴之后,睡觉前,两次喂奶之间,婴儿不饥饿,不疲倦,不烦躁且清醒时进行[3]。
1.3 效果评价
自制调查问卷,产妇出院前由责任护士对产妇进行满意度调查、产妇新生儿护理操作技能调查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资料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χ2 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对象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比较分析,见表 1。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产妇满意度调查表
2.2两组产妇新生儿护理操作技能调查比较分析,见表2。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产妇新生儿护理操作技能情况比较
注:两组比较P均<0.05
3 讨论
在日常工作中,让床旁护理宣教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通过对孕产妇系统化、具体化、动态化的床旁护理宣教,提高了产妇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能力,护士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整体医疗护理保健质量,对于医院的整体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由于分娩后产妇及家庭将承担婴儿护理的各项任务,为了减少初为父母的不安和焦虑,更勇敢地承担养育后代的责任,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可降低因“母—婴”分离,“婴—婴”同室护理引发的交叉感染,降低产科出错率,从而减轻医生、护士的精神压力,更好地提供人性化产科护理服务创造有力条件[4]。
此外,通过加强母婴床旁护理健康宣教,新生儿护理质量提高,产妇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提高,对护理的满意度提高,也使护理人员的自律性提高,护士自觉学习相关知识和护理技能的自觉性提高,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母婴同室床旁护理健康宣教,不仅可以使孕产妇和新生儿从中受益,提高了孕产妇的认知水平,密切了护患关系,得到了孕产妇及家属的信任,也为医护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出现问题提供了防范条件,提高了护理质量[5]。
参考文献
[1] 吴洪香.母婴同室的意义及预防交叉感染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0,6(1):34-35.
[2] 付文英,吴韩英.剖宫产后早期干预对母乳喂养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0,2(2):65-66.
[3] 潘伟.我院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9(3):85-86.
关键词 产后访视 产褥期 健康教育
资料与方法
2009年四季度~2010年三季度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范围的产妇225例,按照社区卫生服务规范要求进行产后访视。其中第一胎198例(88%),第二胎27例(12%);阴道产48例(21.3%),剖宫产177例(78.7%),平均年龄26周岁。
方法:①提高儿童保健、妇女保健人人员业务素质:从事产后访视的儿保、妇保人员应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精湛的业务技术、优良的服务态度以及丰富的健康教育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而细腻的感情。②产后访视时间安排:按照社区卫生服务规范要求,于产后第7、14、30天进行随访,其中第30天可以利用儿童满月注射疫苗的机会在社区中心进行。产后42天体检时再对一些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再次进行随访。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采用个性化健康教育。
产后访视健康指导内容:①产妇方面:了解产后一般情况。做好母乳喂养指导,产妇饮食与活动指导,恶露观察指导,伤口护理、护理,指导如何测量体温,如何观察产后并发症等问题,指导产妇科学体能锻炼,做到劳逸适度,但6周内应该避免重体力活动及久蹲,以防止子宫脱垂,指导哺乳期如何采取避孕措施等。②新生儿护理方面:指导产妇进行正确母乳喂养,指导产妇及其家属如何进行新生儿脐部、臀部护理以及新生儿沐浴、抚触等技巧,并告知及时进行预防接种,培养其科学育儿观念。③建立健康随访热线:将社区中心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室电话公布到每一户有儿童家庭,以便及时解决其可能出现的其他相关的问题,使其能及时得到帮助。
产后访视健康指导的作用:①产后电话访视健康指导可提高母乳喂养率:随着母乳喂养的普及,母乳喂养的好处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并接受。产后访视的开展,使产妇能及时地掌握母乳喂养的技巧,促进了母乳喂养的顺利实施。②产后访视提高了产妇的自护能力:随着医学的发展,再加上绝大多数产妇为初产妇,缺乏产后自我护理经验及新生儿护理及育儿经验。另外,产妇要适应新角色的转变以及生理变化,面对突如其来的诸多问题,一时间难以接受且容易产生压抑心理。产后访视健康指导,有效解决产妇遇到的各种困难,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她们充满信心地面对新角色带来的种种问题,提高产妇的自护能力和对新生儿的护理技巧,使得产妇能保持良好的心境,顺利度过产褥期。③体现了社区医务人员的自身价值,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社会满意度:儿保、妇保医生为产妇和新生儿进行健康指导,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工作要求,也是良好职业道德的体现。
讨 论
通过对225例产妇进行产后访视,发现产褥期存在着大量的健康问题,包括加强对产妇进行产褥期保健常识的宣传和教育。健全产褥期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并落到实处,促进产妇的身心恢复。
产后访视是住院分娩服务的延续,通过产后访视可以及时发现影响产妇及婴儿的健康问题。
目的:研究健康宣教联合母婴同室对产妇在日常新生儿护理技能的影响。方法:从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于我院共有146例分娩产妇。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73例)和对照组(73例)。其中观察组采用健康宣教联合母婴同室护理方案,对照组则仅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对比两组产妇满意程度以及产妇产后母婴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满意”者占比89.04%(60/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97%(52/73),“不满意”者占比2.74%(2/7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96%(8/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关键词:健康宣教;母婴同室;护理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318-02
健康教育属于护理中的一部分,而健康教育在护理中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其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对产妇以及家属增进健康知识、改变健康行为以及培养自我保健意识,保证产后母婴的健康安全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1]。同时,健康教育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在母婴同室内为围生期的产妇、婴儿以及家庭提供个性化的临床支持和服务,拉近产妇与新生儿的距离,明显减少产妇的不良情绪[2]。鉴于此,本文通过采用健康宣教联合母婴同室护理,对比常规护理,得到一些结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从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于我院共有200例分娩产妇。年龄在22至33岁间,平均年龄为25.7±3.4岁,婴儿孕周37.8±1.7周,日龄5.2±3.1天。其中观察组年龄在23至33岁间,平均年龄为26.1±2.2岁,婴儿孕周37.6±1.8周,日龄5.3±3.0天。对照组年龄在22至33岁间,平均年龄为25.5±2.7岁,婴儿孕周37.6±1.7周,日龄5.1±3.2天。两组在年龄、孕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即产妇在住院期间母婴多享受的一切护理由护理人员在产妇床边进行,护士边操作边讲解,由产妇和家属共同参与。对母婴实行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护理、一对一阶段性的健康教育,责任护士多于产妇进行交流,了解产妇在护理新生儿护理的心理。观察组采用健康宣教联合母婴同室护理方案,具体措施如下:
1.2.1 产前教育:产妇入院后医护人员向其介绍环境、住院知识,认识主管医生以及护士,帮助快速的熟悉环境和适应环境,从而产生安全感,对产妇讲解胎动计数的意义以及方法,分娩的先兆症状,指导无痛分娩的方法,耐心讲解母乳喂养的意义和相关知识,使其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指导孕妇多使用富含蛋白、铁钙等食物,保证产妇期的特殊需要。
1.2.2 产后恢复:指导产妇学会产后的自我观察,向产妇讲解母婴同步休息的关系,保持心情的愉悦,以保证有充足的睡眠,利于乳汁的分泌。讲解自行排尿以及早排尿的重要性,指导产妇多喝水,早排小便,预防产后尿潴留。多吃蔬菜水果,保持饮食的丰富以及易消化,以满足乳母自身的营养以及泌乳消耗的需要,尽早下床活动,以预防便秘及产后压疮的发生。
1.2.3 母乳喂养及护理:对产妇宣教母乳喂养的优点,产后半小时内给婴儿哺乳。哺乳前应清洗,平凹陷者应及时纠正,协助产妇做伸展练习,令突出,以达到成功哺乳的目的,指导正确的喂养姿势和方法,挤奶的目的和操作方法。
1.2.4 新生儿护理指导:对产妇进行更换婴儿服、尿布、脐带消毒以及抚触的指导,介绍婴儿的保暖方式、早期教育方法、辅食添加放大以及计划免疫程序等,指导产妇学会观察新生儿,主要为脸色、溢奶、肚脐以及排便等情况。
1.2.5 出院后的健康宣教:对产妇介绍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护理技巧以及产褥期的有关保健知识。指导产妇坚持母乳喂养以及进行母乳喂养咨询,进行计划生育措施的指导,产后一个月内禁止盆浴和,避免哺乳期间怀孕,指导科学的养育婴儿,定时体检和预防接种。
1.3 疗效评价[4-5]:根据评分表测定产妇满意程度,80-100分为满意,60-80为一般,低于60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个组别产妇满意程度比较:观察组产妇“满意”者占比89.04%(60/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97%(52/73),“不满意”者占比2.74%(2/7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96%(8/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3 讨论
以往在临床中,通常只是针对产妇或新生儿的护理,忽略了母婴整体的护理效果。对于母婴同室这一方案,利于母婴接触且尽快的建立并增强母婴感情,更有利于母乳的喂养成功从而降低婴儿的患病率。同时,母婴同室的建立使产妇在分娩后可直接面临照顾婴儿的责任,并且由于初为人母,大多数产妇缺乏相关知识和相关技能技巧,这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的指导,并学会自我护理以及新生儿的护理[6]。
本文通过对比健康宣教联合母婴同室护理以及常规护理的效果,结果发现,观察组产妇“满意”者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不满意”者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符合汪青[7]等人报道结果,表明以健康宣教联合母婴同室护理,所取得的效果更加显著。此外,观察组产妇尿潴留、破裂占比,婴儿患红臀、黄疸占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李成菊[8]等人的报道结果一致。表明健康宣教联合母婴同室护理对于产妇以及婴儿并发症具有十分显著的改善作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可能和母婴同室中健康宣教通过护理实践中产妇反馈的意见,及时了解产妇在不同时期面临的各种问题,专业护理人员可根据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宣教,并且取得产妇的配合,及时得满足产妇的各种需求,这有助于产妇顺利完成不同阶段的恢复,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等因素有关。有报道表明[9],母婴同室降低了婴儿的发病率,缩短了婴儿的住院时间,院内感染也有所下降,且及时按婴儿的需求喂哺。促进母亲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增进母亲和婴儿的感情,有利于婴儿心理和智能的发育,有利于牢固母子间的亲密关系,提高母乳喂养和促进婴儿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发育[10]。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护士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可改善医患关系,增进家属对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并且反复强化宣教的健康宣教后,可有效的缩短产妇的住院时间,在一方面降低了母婴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家属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健康宣教联合母婴同室护理不仅可提高了产妇的自理能力,还可有效的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 忻蓉,汤建国.重症监护室与母婴同室新生儿听力障碍比较[J].浙江预防医学,2014,1(2):188-191.
[2] 来华.住院分娩新生儿母婴同室现状观察[J].医学信息,2014,2(5):81-82.
[3] 张新华,安建仓,袁爱琴.等.预防母婴同室新生儿沐浴过程中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J].河北中医,2014,3(3):455-456.
[4] 史玲美,杨祝萍,陈敏.等.母婴同室病房产妇睡眠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医学,2013,1(12):1174-1176.
[5] 张晔.母婴同室使用婴儿防盗系统的家属满意度调查[J].广西医学,2013,25(5):69-70.
[6] 陈红玲,许丽华,刘芳.等.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4):9049-6050.
[7] 汪青,刘素球.环境因素对母婴同室中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4):1079-1080.
[8] 李成菊.食醋熏蒸法对母婴同室病房空气消毒效果的观察[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4):385-386.
【关键词】 健康教育; 孕妇学校; 作用效果
怀孕、分娩和哺乳是女性一生中最重大的改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护理人员应为孕产妇提供保健知识和具体措施。孕妇学校教育是医院为了孕妇能够顺利的渡过怀孕、分娩及哺乳期而开办的对孕期保健、产时、产后的健康教育,使孕产妇从心理上与精神上作好准备[1]。为了探讨健康教育对母婴的影响,对2009年1~12月在门诊建卡的初产妇400名在孕妇学校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12月在门诊建卡的初产妇400名,按建卡顺序依次选取200例作为观察组,2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孕妇年龄21~40岁,无明显孕期合并症,无生理、心理疾病。
2 方法
2.1 对照组方法 采取孕妇自愿接受孕妇学校培训,每周上课一次,四次为一周期,循环上课,专人授课并登记,配备VCD、图片、模型等。内容包括孕期保健与营养;胎教、胎动监测;产兆及分娩方式的选择;母乳喂养,产褥期护理及新生儿护理。
2.2 观察组方法 督促孕妇按时上课并与家属一起听讲,采用孕校授课及一对一的咨询指导,讲解孕早、中、晚期及产褥期各项检查的意义、注意事项及心理支持。鼓励孕妇课后提问,相互沟通交流,安排她们参观产房、母婴同室、婴儿洗澡间等,熟悉病区环境。培训母乳喂养姿势、挤奶、换尿布方法、新生儿沐浴、游泳等,观看分娩过程的录像,分发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小册子。对孕晚期的孕妇教会分娩时缓解疼痛的技巧,为孕妇和住院产妇搭设平台,让产妇亲身为孕妇传授经验,增强孕妇安全感,使孕妇能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丰富的知识与技能迎接分娩。
2.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两组孕妇产前产时情况比较(见表1)。
4 讨论
4.1 孕妇学校系统的学习提高了孕产妇孕期保健知识 大多数孕妇及家属对孕期保健知识普遍缺乏,认为怀孕后就什么都不能干;有的只重视产前检查,而忽略自我保健;有的只重视书本、网上理论知识,却缺乏分娩时配合的技巧及哺乳婴儿的技能,通过孕妇学校系统连续的学习,课堂提问、经验交流、个别培训、模仿操作和实地演练等,使她们有了正确的认知。从表1可见,观察组检查次数、产程配合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产前健康教育能使孕妇按时产前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避免了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4.2 孕妇学校健康教育使孕产妇能正确选择分娩方式目前我国以初产妇为主,有相当数量的初产妇因缺乏正确的围生期相关知识,获得的只是从亲友或同事处听到的有关分娩的不良体验,由于恐惧分娩意外危险,错误地认为剖宫产是保证安全的最好方法,从而导致社会因素性剖宫产率升高[2];孕妇住院后对医护人员和环境的生疏以及一些产妇分娩时的吵闹声,致使她们情绪紧张、恐惧不安、缺乏信心等不良刺激均会使疼痛敏感产程延长,导致胎儿缺血缺氧,出现胎儿窘迫,从而增加剖宫产率。因此指导孕妇选择分娩方式十分重要。孕妇学校对孕晚期的孕妇要重点进行心理调适,提高孕妇心理素质,密切医患关系使之熟悉产科环境,增加孕产妇的依赖感和安全感,消除其对分娩的恐惧,使孕妇认识到分娩是自然的、健康的过程,剖宫产术后可能发生一些合并症,还存在对女性生殖道健康和身体的远期影响。了解阴道分娩的好处及剖宫产的利弊,使孕妇对分娩方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以积极自信的心态进入分娩期。在分娩过程中积极、正确地配合各项检查,适时运用分娩技巧顺利完成分娩,减少剖宫产。从表2可见分娩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产前教育使孕妇对分娩方式有了理性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增加了对自然分娩的的信念,从而降低了剖宫产率。
4.3 产前健康教育使产妇及家属基本掌握了母乳喂养技巧、产褥期护理和新生儿护理方法分娩及角色的转变给产妇身心带来巨大变化,初产妇体力上的疲惫和疼痛,使她们不能积极有效的进行母乳喂养及对新生儿的护理。不合理的卫生观、不能适时的进行活动和锻炼是导致产妇产褥感染及子宫复旧不良的重要因素。从表3可见观察组母乳喂养知识,产褥期护理,新生儿护理技巧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孕妇学校健康教育、技能培训、身心护理,能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有资料表明产妇良好稳定的情绪可使机体调节功能增强,促进乳汁分泌[3]。因此帮助家属积极关心和护理产妇,为产妇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孕妇学校在孕晚期组织孕妇学习相关知识使产妇及家属有信心有技能护理新生儿,帮助产后母亲采取正确的喂奶、婴儿含接姿势,指导产妇产后康复训练及出院后婴儿的脐部护理等常见问题的处理,提高了母乳喂养成功率,降低了新生儿疾病的发生,顺利渡过产褥期,促进母婴健康发展。
4.4 孕妇学校的健康教育不仅提高了孕产妇及家属的保健意识,增加了产科知识;还增进了医患之间的沟通,减少了医疗纠纷,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扩大了医院的声誉,提高了医院的社会知名度。而以往孕妇学校的教育存在缺乏针对性,内容一般化,单向传授无互动,孕妇无积极性,又缺乏实践。目前孕妇学校的健康教育,使孕妇产前、产时、产后均得到系统的个体化的护理,从而平安的渡过每一时期。
为了提高健康教育质量,要求医护人员不断的学习,吸取先进单位的新经验,拓宽健康教育内容,丰富健康教育形式,提高孕妇学校活动的参与率。定期召开孕妇学校教师经验交流会,经常听取孕妇及家属意见,不断改进孕妇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从而提高产科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整哉,杜稳侠.孕产妇住院期健康教育需求及施教对策.护理学杂志,2001,6(8):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