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碳排放与经济关系范文

碳排放与经济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碳排放与经济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碳排放与经济关系范文

关键词:碳排放;农业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在碳排放量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会使得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从而给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够保证农业经济得到增长,并且减少碳的排放是最重要的发展策略。

一、碳排放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基本碳排放计算方法

碳排放量的计算主要从化学的角度来进行,其中的主要参数是二氧化碳。根据它产生的化学原理,可以进行碳排放量的计算。一般来说在计算中需要结合我国在碳排放和经济发展中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要在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中来思考。在计算中,需要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辅助,对碳排放量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探究和分析。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碳排放测算法和弹性分析法。第一种方法的计算对象是碳排放量,主要依据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责任原则,具体的计算公式是:碳排(29.27MJ/kg)×燃料含碳量×氧化率×C转化为CO2的系数44/12。第二种方法主要考察的是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合二氧化碳排放量的GDP弹性情况来进行等级的计算,具体通过如下公式来进行计算:碳排放量的GDP弹性=CO2排放量变化的百分比/GDP变化的百分比。

(二)基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碳排放计算方法

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来说,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涉及到碳排放的计算,例如发展农业经济时所需要的基础工程建设和能源消耗等等,这些都是碳排放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对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量进行计算时,要分别对每一个阶段进行计算。具体的计算原理是:T碳排放量=A所消耗的资源数量×B二氧化碳排放因子通过对每一个阶段的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和求和,就可以得到农业经济在它的发展周期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于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主客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因此计算过程要灵活进行调整。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筑的建造会对建筑材料产生消耗,建筑材料在生产的时候,在开采、运输和生产环节所消耗的其它资源都是碳排放产生的地方。在建材的生产阶段,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碳排放因子指的是消耗以单位的质量的物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的量。在这个计算中,涉及到各种建筑材料的碳排放因子。对于这个数值来说,不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因子是固定的,对于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其因子由两部分组成,且计算还会涉及到回收系数。各建筑材料的碳排放因子如表1所示。实际上在农业经济发展的环节当中,很多人会忽略了建筑在其中的碳排放状况,但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并非是单纯和农业相关,它需要一些基础性的东西来进行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能忽略这些环节的碳排放状况。农业经济的发展涉及到大量农作物的运输,运输需要交通工具,而交通工具在使用中会产生能源的消耗,最终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同运输方式的单位耗能和碳排放系数是不一样的,具体如表2所示。由于不同的农作物在不同的环境下所涉及的运输距离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具体的计算中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我国碳排放的现状和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

经济增长必须会产生能源消耗,这就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特别是碳的排放,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是造成比较大的威胁的。从近几年来我国的排放量分析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我国的碳排放量增长率是在全面增长,因此,这需要我国不断地加强碳排放的治理工作。近些年来人们对他开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给予了更高的关注,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经济增长进行追求的时候会对自然环境出现严重的破坏。实际上这样的破坏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比较大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为了更好地控制这一现象,人们就会对低碳经济进行追求,这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势,也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经济形势。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来说,途径的确定需要对经济的结构进行调整,同时对生活方式进行改变,并且尽可能地发展一些可再生的能源技术。除此之外,我国还要切实地发挥政府本身的职能作用,通过改革提供它们的管理水平。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来说,它的出发点是为了应对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但是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和市场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和社会的稳定息息相关,和国家的发展也息息相关。在这样的情况下,实行低碳经济的模式,这样子,我们能够从多个方面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从而为低碳文明的基础提供帮助。我构建作用,使得我们在创建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同时,二者能够和谐共同发展。

三、碳排放和农业经济增长关系实证背景下的发展策略

基于碳排放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在能源消费的过程当中,碳排放的数量是不断的,随着煤炭的碳排放量迅速升高而在增大。因此我们要想对碳排放量的增大进行控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加强。首先,要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推动。当前,我国是处在一个工业化的发展时期,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把压力转接到环境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要从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个根源上入手,通过各种手段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其次,我国要加快技术的创新,加强技术对于研发投入力度和研究力度,确保在碳排放的控制方面有着良好的技术支持,可以从过程中减少碳的排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帮助。具体来说,我国应该在增加洁净的能源上入手。我国的主要能源来源于煤炭的燃烧,而煤炭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成为了碳排放的罪魁祸首。因此,要想控制碳的排放量,就应该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这一个开发利用来对我国的能源结构进行改变,最终从根源上控制碳排放。最后,我国要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不能对碳排放处理问题和农业经济问题进行一刀切,要结合实际的情况来促进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尽量寻找它们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一般来说,这样的平衡点寻找是需要不断摸索的,应该结合具体的实证分析关系进行探寻,避免出现过于极端或不契合实际需求的情况。

四、结语

总的来说,碳排放和经济的增长是有着一定的关系的,并且在不同的经济区域关系会有一定的差别。我国应该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明确,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强产业规模和结构的调整,注重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并且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清洁技术的创新,最终促进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得到协调的发展,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帮助,切实提高人们的幸福生活指数。

参考文献:

[1]李国志,李宗植,周明.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04).

[2]李玉波,许清涛,高标,等.吉林省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实证分析[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7(02).

第2篇:碳排放与经济关系范文

【关键词】二氧化碳 能源价格 格兰杰因果关系

根据2007年IEA关于世界能源的描述,全球的主要能源需求从2005年到2030年将增加55%,其中的74%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快速增加的人口所致。而中国和印度贡献了45%。(IEA, 2007, p. 73) 大量的能源供应来自于化石燃料。尽管在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正在提高可再生性能源利用的比例,但要在不久的将来完全取代化石燃料是不可能的,同时也不可能填补显著增加的能源需求和有限的能源供给之间的缺口。

一、模型和数据

笔者在文中检验欧盟国家从1990年到2007年的能源价格、能源消耗量、国内生产总值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本文仅选取欧盟中的20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在此构建下面的计量模型:

CO2it=f(EPit,ECit,GDPit) 模型1

其中CO2it代表原油消耗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EPit代表进口的原油价格,ECit和GDPit 分别代表年原油消耗量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利用GDP平价指数进行调节,去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实证分析所需数据为从1990年到2007年的年度数据。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和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自于联合国UN National accounts 数据库。

二、Granger非因果关系检验

本研究利用Engle–Granger方法检验上述模型的因果关系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面板VECM格兰杰原因检测

tax 短期检验 长期检验 强外生性检验

dCO2 dEP dEC dGDP ECT ECTdCO2 ECT,dEP ECT,dEC ECT,dGDP

因变量 F prob. F prob. F prob. F prob. F prob. F prob. F prob. F prob. F prob.

dCO2 0.36 0.84 0.83 0.51 0.66 0.62 4.06 0.01 2.37 0.04 2.48 0.03 2.10 0.06

dEP 3.73 0.01 1.55 0.21 0.12 0.97 0.05 1.00 2.27 0.04 1.42 0.22 0.09 1.00

dEC 1.97 0.12 0.87 0.49 1.00 0.42 0.15 0.96 1.44 0.22 0.61 0.76 0.67 0.72

dGDP 0.68 0.61 0.88 0.49 1.17 0.34     1.10 0.37 0.76 0.64 0.82 0.59 0.97 0.47

注:①F统计量如果能在p=5%水平下显著,则证明两个变量间存在因果关系。②ECT代表误差修正项。

(一)短期Granger非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在短期Granger非因果关系检验中发现CO2 是EP的Granger原因,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变化对能源的价格变动会产生显著的影响,由于征收碳税,能源成为一种更昂贵的生产要素,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大的能源其价格将越好。 [3]

(二)长期Granger非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在表1中,长期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CO2 仍然是EP的Granger原因,这与短期的检验结果相一致。这也说明了碳税的征收不仅在短期内对能源的价格产生影响,在长期的变动过程中,也同样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并且EP也是CO2 的Granger原因,通过能源价格的变动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也是显著的。二氧化碳和能源价格之间是互相作用和影响,而EC和GDP的变化和我们传统的理解是一致的。

三、结论及对中国碳税政策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欧洲碳税征收国和无碳税国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对于我国而言,碳税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的有力政策手段和保护环境的有效经济措施,应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开征碳税有利于树立负责任的国际形象。

第二,中国开征碳税已从“是否实施”进入“如何实施”的阶段。作为一种污染税,对中国实现减排承诺意义非凡。然而,源于欧洲的碳税政策能否在中国顺利“落地”,并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重红利,还在于它与中国的经济现实能否更好地契合。

参考文献

[1]Kraft, J. and A. Kraft (1978).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 3(02):401-403.

第3篇:碳排放与经济关系范文

关键词:甘肃省;产业结构;碳排放量;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甘肃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碳排放量关系的实证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3月4日

一、引言

能源作为经济发展重要的要素之一,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越发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能源消耗占世界能耗的比重越来越大。数据显示,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从1978年的6.2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08年的26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从1978年的5.7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08年的28.5亿吨标准煤。2000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更是快速增长,2000~2008年年均增长超过10%。因此,提倡低碳经济就显得更加必要。关于低碳经济,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作了大量的研究。

关于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宋春燕(2011)计算出了中国自1978年到2008年总的碳排放量和人均量,并对中国TP与GDP两者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和因果检验,得出碳排放量同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平稳的。Grossman、Krueger(1991)对GEMS城市大气质量,通过相关数据作了分析,发现SO2与gdp之间存在着所谓的环境库茨涅茨曲线。Cannas等(2003)也通过相应数据检验了N型的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并解释了出现这种曲线的原因。高云虹、王美昌(2011)则运用脉冲响应分析法分析了江西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长期关系。杨桂元、李璐(2011)通过建立VAR模型,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动态关系,提出降低碳排放量的关键因素。

关于碳排放量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方面,罗浩(2007)在对古典索罗模型进行扩展的基础上,对约束经济增长的资源瓶颈进行分析,提出产业转移和技术进步的解决办法。

张丽峰(2011)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生产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等变量与碳排放的关系。陈兆荣(2011)则采用结构变动指数研究了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变动过程与碳排放量波动的相关关系。

甘肃省作为西部一个发展较快的省份,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能源使用上可能存在很多问题,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一个值得分析的问题。同样,甘肃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产业结构变动可能对甘肃省碳排放量也有重要影响。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三者关系的研究,我们发现单独研究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或者碳排放量与产业结构关系的比较多,综合三者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更多学者的视角是基于全国或某个大的区域,针对某个省尤其是西北地区省份的较少。所以,本文试着根据相应数据分析甘肃省碳排放量、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三者的关系。

二、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

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和目前学术界的一般处理方式,我们选取人均GDP作为衡量甘肃省经济增长的被解释变量,记为GDPP,产业结构方面,为了消除不同省份的区域差异,我们选取相对指标,因为第二产业在甘肃省的经济发展中作用最为明显,我们用第二产业占三大产业产值的比重来衡量,记为INS;对于碳排放量的指标,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方法,由于具体计算碳排放量比较繁琐,我们仿照王怡(2012)的做法,用煤炭、汽油、煤油、柴油和燃料油、天然气的年消费量进行估算,但这些能源的统计指标一般是实物量,在估算碳排放量时,首先需要将这些消费的能源根据折算系数换成以标准煤为计量基础的能源消费量,因为天然气的单位是立方米,我们也把它转化成标准煤单位,然后计算出相应的碳排放量,记为TP。

本文的数据人均GDP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数据,产业结构方面的数据同样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数据整理计算得出。碳排放量的数据则来源于历年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并通过整理、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则是根据2000年为基期调整后的实际数据。我们首先对这些变量的统计值进行简单的描述,变量描述性统计具体见表1,趋势图见图1。(表1、图1)

通过变量描述性统计表和趋势图,初步可以得出甘肃省的经济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同时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偏大,这些年始终稳定在45%左右,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这说明产业结构还不太合理;随着经济的增长,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也是很快的,曲线的斜率为正,除个别年份,其斜率呈现出递增的趋势。这说明,这些年我们的能源消费量太大,经济的增长更多的可能是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尤其是第二产业的投入带来的,增长的模式还不是集约型的。文章的第三部分内容将对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做规范的实证分析,以此来证明我们的推测。

三、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1、单位根检验。根据以上选取的变量和相应的理论分析,我们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log(TPT)=?茁0+?茁1log(INST)+?茁2log(GDPP)+?滋T (1)

根据前面假定,GDPP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用来衡量经济增长;INS为第二产业占三大产业产值的比重,用来衡量产业结构;TP为碳排放量,T表示时间。?滋T为随机干扰项。如上文分析,为了避免出现异方差问题,我们取各个变量数据的对数来处理。

文章首先采用ADF检验法检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表2)

由表2的结果可以看到,GDPP、INS、TP这些变量的原始数据都没有通过ADF检验(检验的结果都大于临界值),这说明每一个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性数据,若直接对这些变量做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则没有任何的意义。然而,对这些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后,所有变量都通过了平稳性检验(检验的结果都小于临界值)。所以,它们都满足一阶单整I(1)。如果变量之间满足同阶单整,那么我们可以继续检验它们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2、协整分析。就协整检验的方法而言,如上文所示,主要有Engfe-Granger两步法、Johansen极大似然法、频域非参数谱回归法等。频域非参数谱回归法在这里不能使用,而恩格尔和格兰杰的检验方法主要适用于样本容量大的情况,本文仅仅是从2000年到2010年间取数据,样本容量较少,所以我们同样不能使用这种检验方法。相对于两步法,Johnsen协整检验还能检验多重协整关系,而且他对样本容量问题的要求不是很严格,所以我们采用Johnsen协整检验。(表3)

根据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只要迹统计量大于临界值,则就拒绝假定。由表3的协整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检验结果在5%显著性水平上明显拒绝了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也拒绝了存在至多1个的协整关系,接受至多存在2个协整关系的假定,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协整关系度量系统的稳定性,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变量log(TPT)、log(INST)、log(GDPPT)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关联关系,即碳排放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是密切相关的。

3、格兰杰检验。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原理,运用Eviews6.0,对甘肃省碳排放量、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任意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表4)

从表4可以看出,产业结构是碳排放量增加的Granger原因,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越大碳排放量就越大,碳排放量不是产业结构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越迅速,碳排放量就越大,碳排放量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增加的Granger原因,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最大,经济增长不是产业结构的Granger原因。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文章通过2000~2010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碳排放量、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三者的关系。检验了碳排放量、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协整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碳排放量、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联系。(2)格兰杰检验表明:产业结构是碳排放量增加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Granger原因,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增加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经济增长越快,碳排放量就越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越大,碳排放量也越多;甘肃省的经济增长第二产业作出的贡献最大,第三产业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应增强不同产业间的协调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大力发展有利于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通过这些领域的发展来改善经济运行质量,减少碳排放量,以此来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2)提倡低碳理念,通过政策引导,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低排放、低耗能和低污染的发展理念要深入人心。同时,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进行相应的低碳发展技术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罗浩.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资源瓶颈及其解决途径[J].经济研究,2007.6.

[2]杨桂元,李璐.影响我国碳排放量因素分析与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J].科技与产业,2011.1.

第4篇:碳排放与经济关系范文

2013年12月7日,江苏省世界经济学会2013昕年会、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理工大学召开。本届年会由江苏省世界经济学会主办,南京理工大学国际经贸问题研究中心、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系承办。会议的主题是世界经济形势与江苏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委党校、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河海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博士生、硕士生参加了本届年会。会议选举产生了江苏省世界经济学会新一届理事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远鹏研究员当选为江苏省世界经济学会新一届会长。

在年会开幕式上,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恢光平教授、江苏省世界经济学会会长朱乃新研究员先后致辞。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南京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刘志彪教授首先作主题报告。他全面阐述了我国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攀升的必要性和路径,并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分别与全球资金流动、经济泡沫、环境污染和创新资源流动的关系,还向与会者提供了对全球价值链进行深入研究的思路。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刘惟蓝副主任在报告中强调要提高外贸增值率,强化自主品牌,提高服务贸易占比,注重进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发挥好外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同时要更大力度地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徐康宁教授在报告中认为,“中等收入陷阱”之说得不到普遍性事实的验证,更不是一个经济发展规律,增长“陷阱”与中等收入阶段并无内在联系,中等收入更不是“陷阱”的原因,而我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空间仍然巨大,不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于津平教授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和开放型经济“两头在外”的特点,揭示了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主要变化,提出了我国开放战略调整的方向。江苏省世界经济学会会长朱乃新研究员在报告中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与对策,他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的特点是低增长、多起伏、深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深刻变革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努力营造积极的国际和周边环境,提升自身的政治影响力、经济竞争力、形象亲和力和道义感召力,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江苏省世界经济学会原会长程极明教授今年已经84岁高龄,仍然精神矍铄,他系统总结了美欧大国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认为发达的高等教育和领先的科技水平是支撑美国经济充满活力的原因,而重视实体经济则是德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他还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中美欧大国关系的发展态势和世界经济的未来走势。

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张为付教授分析了东亚一体化的纠结,即政治对抗与经济合作并存,他认为中美合作将决定东亚合作的进程。江南大学商学院武戈教授通过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将服务业的最终需求引致碳排放分为直接效应、自溢效应、自给效应、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认为服务业的最终需求引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于直接碳排放量,从而提出对长三角服务业低碳转型的政策建议。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周睿通过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在不同的关税减让情景下中国加入TPP后的关税减让对中国宏观经济及产业部门的影响,他认为关税减让虽然降低了政府收入,冲击了农业部门,但对整个经济增长而言是有帮助的。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繁华教授从环境库茨涅茨曲线、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问题、碳关税等角度分析了碳排放约束下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问题。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刘冰分析了我国FTA建设现状,并与TPP进行了比较,指出我国FTA存在着开放度不够、谈判议题不够全面和深入、能力建设欠缺等需要进一步努力和完善的地方。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崔鹏歌通过对江苏省服务贸易依存度、服务业FDI依存度、服务业整体开放度及服务贸易竞争优势的分析,提出对江苏省服务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政策建议。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林乐芬教授分析了中美新型大国经济关系的制约和促进因素,探讨了中美新型大国经贸关系的构建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的中美互动。她认为,中美新型大国经贸关系的建立不仅扩展了两国自身利益,也是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型大国关系的模式。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庆萍从政治、经济、法律、劳动力市场、农业与环境、土地使用的可能性六个方面分析了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的农业投资环境,认为这一地区具有较强的农业投资吸引力,中国应该加强与这三个国家在农业投资方面的合作。

第5篇:碳排放与经济关系范文

关键词:气候变化;碳收支;遥感;碳收支模型

中图分类号: S153;S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b)-0000-00

1.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日益严重,人类面临到了迄今为止最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日益严重,人类面临到了迄今为止最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已经涉及到区域经济秩序、政治格局前景、人类生存环境以及能源发展方向等领域。区域碳收支能力是承载于碳排放和碳汇之上,运用于评价剖析和趋势预测的科研方向。相关研究表明通过遥感技术经济、高效地提取土地利用和地物覆被信息,成为现阶段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有力手段之一。[1]因此加强区域碳收支评估的精确性和针对性、研究区域碳收支能力估算的有效途径,对区域碳环境的平衡和气候变化的预测具有承上启下的效果。

2.主要原理和方法

2.1土地分类原理

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实施,人们史无前例的认识到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我们造成的危害将极为严重,这其中涉及碳循环的土地利用覆

被变化就是重要因素之一。世界各国随之高度重视针对气候变化的土地覆被分类的研究,其中包括:欧洲环境署(EAA)为便于欧盟各国间进行统一的环境监测,提出了CORINE土地覆被分类系统;美国方面通过遥感技术衍生出针对森林特色植被和稀疏草地的分类体系,将其命名为Anderson分类系统;中国中科院提出了主要面向植被覆盖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便于我国大尺度的生态环境评价研究。同时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利用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活动,估算碳储量变化和温室气体排放。

在诸多分类系统的辅助下,张磊[2]等专家提出了基于碳收支的中国土地覆被分类系统,该系统结合我国地物排列、监测水平、季节变化等19个特征指标,设计出6大类、38个小类面向碳收支的土地覆被类型,推动了我国区域碳收支能力专题研究的发展。

2.2遥感技术

2.2.1遥感应用于碳收支研究

遥感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波段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的不断提高的过程[3-4]。现阶段引用遥感技术进行区域碳收支能力的研究,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基于碳源汇实地观测的方法,使得区域碳收支能力的研究面积更具整体化,突破了以往获取和统计数据的瓶颈。例如:方精云[5]等利用遥感技术结合相关数据研究198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的碳汇情况,预测了我国森林固碳能力将会显著增加的趋势,同时总结了其反演模型的不确定性;Soegaar.H[6]等利用遥感技术提高了基于景观层面碳通量的估算水平。

2.2.2针对碳收支专题的遥感分类方法

反观现阶段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的大背景下,传统基于像元的分类方发法不断面临挑战,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的需求,王东生[7]等就曾在基于RS和GIS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收支研究中提出,传统的分类方法无法对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开展进一步的细分,导致估算出的碳收支结果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基于此面向对象遥感影像分类技术脱颖而出、推陈出新,面向对象分类技术可以完美地利用影像对象的空间、形状、纹理、上下文等特征信息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分类,使得区域碳收支能力的研究更加切合实际。例如郭亚鸽[8]等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对森林植被进行二级信息提取,并通过精度对比体现出面向对象分类方法相比传统分类的精确度具有很大的提高。

2.3碳收支模型

目前国内外在区域碳收支能力的研究上早已将经验模型提升到碳循环参数模型方向,大量的RS模型、GIS模型应用于碳收支能力研究的成功案例逐渐涌现,已经成为现阶段生态碳循环相关研究的必经之路。徐国泉[9]采用Divisia分解法建立了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10年间影响中国人均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拉动了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朱文泉[10]等人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MODIS数据构建了一个区域NPP估算模型,提高了估算森林NPP的可操作性和真实性。国外方面,Rik Leemans[11]结合环境资源结构模型预测分析了生物能源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碳循环的影响,总结了绿色能源使用和节约的相关措施。因此为增加区域碳收支能力研究的精确性和预见性,基于前人的经验总结归纳其碳收支相关模型的优劣,建立更为适宜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现状的碳收支模型显得尤为重要。

3. 关于影响因素的研究

除了研究区域碳收支的原理与方法之外,形成区域内碳能力差异的影响因素也是现阶段关于碳收支能力的研究重点。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地形地势分异是三大影响碳收支能力的主导因素。

3.1经济发展

工业革命带动了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如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污染等人为灾害。因此,为了更为科学的探究经济发展与碳收支之间的关系,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曲线)应运而生,并且随之而来的相关研究大量开展。DeBruyn S M[12]等人认为在中、远期之后环境压力与经济关系应该是N形曲线,而非传统观念上的倒U形曲线。相似的结论在胡初枝[13]等结合分解分析法研究EKC模型后也有展现,并分析出中国自1990至2005年碳排放量总体呈现出N型曲线。近期国内大量研究表明在省、市级层面上,区域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脱钩关系,并且有待进一步探讨。

3.2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与区域碳收支能力的研究大都一致认为,区域碳排放与第二第三产业息息相关,而碳汇能力与第一产业紧密联系。李雷鸣[14]等曾在分析山东省碳排放问题时发现人口因素及产业结构因素对区域总碳排放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李建[15]更为细致深入的探讨了三个产业与我国各省碳收支能力的具体关系,其研究表明区域碳排放的强度跟该区域第二产业关联最深,第一产业对区域碳排放的作用最小。同时潘磊等提出了以调整产业结构低碳化、产业内部减排等手段,解决辽宁省碳收支能力与生态环境和谐等问题,并给出了低碳产业结构化的经济发展对策,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3.3地形地势分异

在区域碳收支能力的研究上,虽然尺度不大,但大部分区域内仍涉及到明显的地形地势分异问题,从而会造成温度、水分、植被覆盖等因素的变化。例如黄从德[16]等人结合四川森林碳储量等信息分析出海拔越高,总结出碳收支能力的影响越小,碳密度越大等特点,对日后区域碳收支能力的研究具有推动作用;刘玉[17]针对独特花岗岩地形区进行区域碳汇能力研究,发现裂隙带厚度与风化程度干涉了区域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等情况,从而影响了花岗岩地区的碳汇强度。相信随着RS和GIS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多关于特殊地形地势的区域碳收支能力相关研究将逐步解决。

4. 总结展望

近年来,国内外在区域碳收支能力的研究上具有长足的进展,尤其是通过RS技术和GIS技术解决碳收支问题方面。面向对象分类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空间分析技术的广泛应用,完全可以解决传统的实地观测不便、手工统计资料量大等问题,为日后拓宽区域碳收支能力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该研究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存在某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由于测算模型的不同、标准碳转换系数不统一、能源消耗统计来源相异等问题,使得同一区域的碳收支能力估算结果具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影响了区域碳收支能力研究的实用性前景,容易误导区域碳收支预测分析的结果。

(2) 在区域碳收支能力的影响因素方面,大量研究主要针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为干扰等相关因素,而忽略了较为重要的政策性因素。相信国家政策性因素对于现阶段区域碳收支能力的研究影响也很关键。

(3) 大量研究提出了不少针对统一划定区域碳收支放标准的制度性建议,可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并不均衡,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一带的经济水平差距较大,统一划定区域碳收支标准不利于我国部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此应该因地制宜的给予一些补偿性措施以平衡区域碳收支差异。

基于此,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对于区域碳收支问题仍旧尤为重要。我国正处于工业加速扩张、经济逐步提升、社会文明高速发展时期,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城市转换以及人民物资丰足,我国已成为受人瞩目的碳排放大国。为此中国有责任进行相关内容的科学研究,提高碳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完善节能减排工作,处理好区域碳收支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荣钦, 黄贤金. 基于能源消费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 [J][J]. 地理研究, 2010, 29(9): 1639-1649.

第6篇:碳排放与经济关系范文

关键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环境质量;生态环境;经济增长;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F127;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4-3384-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14.014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in Shaanxi Province

YANG Fan,WANG Hao

(College of Geology and Environment,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4,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how to prevent and contro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growth at the same time becomes the focus of attention. Starting from the present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KC) research,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y choosing 14 pollution indicators,9 indicator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GDP per capita, establishing the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data of Shaanxi Province during 1986-2012,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was obtained; 8 factors were selected to analyz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and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Shaanxi Province were analyzed. 23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to affect the economic growth show different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addition to economic growth,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also include population,city structure,industrial structure,population quality,technical level and pollution control investment,which i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explain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in Shaanxi Province. The research result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mediation,rational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other western provinces.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nvironmental qual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nomic growth; Shaanxi province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是兹涅茨曲线在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方面的一项应用。该理论假定,如果没有一定的环境政策干预,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环境污染随着经济的增长先恶化,越过转折点后逐步改善,即环境污染变动与经济发展变动趋势间呈现倒U型关系。后来经过大量学者实证研究完善,EKC的形式除了典型的倒U型外,还有直线型、N型以及U型等[1]。Grossman等[2]在1991年首次采用EKC对城市大气数据做了分析,发现SO2及烟尘与人均GDP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Shafik等[3]拟合了10个生态环境因素与人均GDP的关系,提出倒U型EKC关系。国外大多关于EKC的研究都以大气环境指标为基础,如Stern等[4]、Cole等[5]对大气污染物做过深入的研究。国内近些年对EKC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方面。如王奇等[6]通过EKC曲线构建了29个国家污染排放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周璇等[7]对多个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赵连阁等[8]选取浙江省农业面源污染指标及经济增长数据,验证浙江省农业面源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庄大昌等[9]通过对广州市30年的经济发展与废水排放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广州市经济增长与废水排放的EKC模型;战永辉等[10]通过对山东省三废排放与人均GDP 的数据分析,得出了各种环境污染物与经济增长的曲线特征;陈景辉等[11]根据陕西省20年工业总产量和工业三废、工业SO2以及烟尘排放量的数据,建立了EKC模型。

现阶段采用EKC主要对大气、工业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指标(排放量和浓度)做实证研究,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较少,较多集中在碳排放方面。如王鹏等[12]选取6个城市,研究了城市经济增长与土地生态安全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进行生态安全评价;陈勇等[13]利用农业和经济数据对西南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进行了计算和时空特征分析,并建立了EKC模型;许广月等[14]选用中国省域面板数据,研究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邵锋祥等[15]通过建立CO2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研究了陕西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目前还没有一个综合的一般性指标来反映整个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缺少环境退化或改善对经济的作用方面的内容。研究生态环境指标和经济的关系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面[16]。将EKC应用于陕西省环境质量与经济关系的研究,分析其成因,可以为陕西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治理修复、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提供依据,同时对西部其他省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研究指标与计量模型

本文选取陕西省1986-2012年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1986-2012年陕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陕西统计公报和陕西省环境状况公报等资料。

1.1 研究指标

选用常规的人均GDP作为经济指标。国内外的环境指标包括环境污染类、生态资源类和发展效益类,但研究最多的是环境污染类,其他2种指标研究较少,根据数据来源选用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2类指标,并且每一类包含绝对量和相对量,具体见表1。

1.2 计量模型

借助于EXCEL和SPSS软件,对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主要计量模型[17]如式(1)。

E=a+g(Y) (1)

式中E代表环境(环境污染使用原指标,生态环境使用原指标的倒数),Y代表人均GDP,为了使分析全面、客观,选用线性、二次、三次、对数、指数、对数线性、对数二次、对数三次等多种函数模型作曲线拟合。根据曲线模型检验参数,在各个函数模型中进行优选。

2 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拟合结果

采用多种曲线模型进行回归拟合比较,仅列出显著性较高的拟合模型。经过指标的选择、计量模型的建立和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拟合回归分析,得出了环境污染及生态环境与人均GDP的拟合结果,见表2。

环境污染中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强度、生活垃圾产生量及生活垃圾产生强度5个指标与人均GDP的回归为倒U型EKC曲线,反映出非常显著的EKC曲线特征;生态环境中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和耕地面积3个指标呈现降低的趋势,不过所有的环境指标均已跨过其顶点,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这3个生态环境指标,尤其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的降低需要引起重视;工业废气排放量、生活垃圾产生量、人均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草地面积、人均草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这7个环境指标呈恶化趋势,说明这7个环境指标呈恶化趋势;其他16个指标总体呈好转趋势;各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N型、倒N型关系说明政策或者技术等外部因素能有效地改变环境指标,这也表示政策对于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具有有效性。

3 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成因

3.1 影响指标选取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变化通常会受到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宏观经济以及环境政策等因素的影响[18,19],据此影响因素选取以下8个指标,环境指标为表1所列23个指标。Y1为经济增长,用人均GDP(元)表示;Y2为人口数量,用全省人口数量(万人)表示;Y3为人口素质,用年终中等教育以上人口数占人口总数的比重(%)表示;Y4为城市结构,用城乡比(%)表示;Y5为产业结构,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表示;Y6为技术水平,用工业增加值与工业三废排放量的比(%)表示;Y7为国际贸易,用外贸出口总额(万美元)表示;Y8为污染治理投资,以全省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万元)表示。

3.2 模型的构建

以影响因素指标为自变量,环境指标为因变量,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式(2)。

E=bo+b1Y1+b2Y2+…bpYp (2)

为了消除量纲不同和数量级的差异所带来的影响,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并不是所有自变量都对因变量有显著的影响,因此,选用逐步回归法以得到最优回归方程。

3.3 成因分析

经回归得到的标准化系数见表3。表3中,环境污染类指标E1-E14表示污染物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其标准化系数正负值表示的意义相反,正值表示对环境质量有负面影响,负值表示为正面影响;生态环境类指标E15-E23的系数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和实际正负一致,即正值表示对环境质量有正面影响,负值表示为负面影响。表中对环境质量影响程度高低依次为人口数量、城市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素质、技术水平、经济增长、污染治理投资、出口贸易;人口数量影响的环境指标最多,为15个,且均为负面影响,可见人口为陕西省环境质量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城市结构,为7正4负,虽然城市化的提高加大了生活垃圾的排放量,加快了人均森林面积、耕地面积和人均城市绿化面积的退化程度,但是降低了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和人均生活垃圾排放量,提高了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和人均草地面积,总体呈正面影响,可见城市化的提升对陕西环境保护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产业结构为3正6负,虽然增大了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和人均草地面积,但是加大了工业废水排放量和SO2排放量,加快了人均森林面积、草地面积、耕地面积和人均城市绿化面积的退化程度,总体呈负面影响,可见陕西的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人口素质对8个环境指标的影响均为负,可见陕西的人口素质亟需提升;技术水平表现为1正5负,且都是对环境污染指标的影响,可见目前,陕西技术进步还处于非对称阶段,具有开发和生产功能的科技进步占居优势,而具备环境治理和环境优化功能的环境科技进步和兼有经济功能和环保功能的环境友好型“绿色”科技进步处于劣势;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指标呈负面影响,对生态环境指标呈正面影响;最后是污染治理投资,降低了工业粉尘的排放量,目前陕西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不足,且效果甚微;出口贸易基本上对陕西环境质量无影响。

表3显示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两种类型指标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程度。具有显著EKC曲线特征的5个指标中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与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及技术水平呈正相关,人口数量的影响最大;工业粉尘排放量与人口数量正相关,与污染治理投资负相关;工业粉尘排放强度与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正相关;生活垃圾产生量与人口数量、城市结构相关;生活垃圾产生强度与城市结构和技术水平负相关。

呈恶化趋势的7个环境指标中工业废气排放量与经济增长正相关,与城市结构负相关;生活垃圾产生量与人口数量、城市结构正相关;人均森林面积与经济增长正相关,与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城市结构及产业结构负相关;森林覆盖率与城市结构、产业结构正相关;草地面积与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负相关;人均草地面积与城市结构、产业结构正相关;人均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负相关。其余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指标由于受各8个影响因素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而呈现出多种曲线特征。

4 结论

1)在影响因素不同程度的作用下,23个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指标对经济增长的反映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说明政策或者技术等外部因素能有效地改变环境指标。

2)除经济增长本身外,人口数量、城市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素质、技术水平、污染治理投资是影响陕西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对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具有重要解释意义。

3)陕西省环境质量变化影响因素分析显示,环境质量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较为复杂。经济增长、人口结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出口贸易和城市结构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具有双面性;人口素质和污染治理投资对环境质量呈正面影响,人口数量对环境质量呈负面影响,且影响的程度在所有指标中最大。

参考文献:

[1] PANAYOTOU T. Demystify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Turning a black box into a policy tool [J].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7, 2(4): 465-484.

[2] GROSSMAN G M, KRUEGER A B.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R]. Cambridg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1991.

[3] SHAFIK N, BANDYOPADHYAY S.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Time Series and Cross country Evidence. Background Paper for the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R]. Washington: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1994.

[4] STERN D I,COMMON M S. Is there an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sulfur[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1,41(2):162-178.

[5] COLE M A. Trade,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and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xamining the linkage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4,48:71-81.

[6] 王 奇,刘巧玲,刘 勇.国际贸易对污染-收入关系的影响研究――基于跨国家SO2排放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4):73-80.

[7] 周 璇,孙 慧.中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分异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12):15-19.

[8] 赵连阁,徐建芬,王学渊,等.浙江省农业面源污染的库兹涅茨曲线验证[J].浙江农业学报,2012,24(6):1079-1085.

[9] 庄大昌,叶 浩,张慧霞.广州市经济发展与水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12):38-41.

[10] 战永辉,孟亚东.基于EKC的山东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9):4857-4860.

[11] 陈景辉,卢 新,陈灿灿,等.陕西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与预测[J].环境保护科学,2010,36(4):58-60.

[12] 王 鹏,曾 辉.基于EKC模型的经济增长与城市土地生态安全关系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3,22(2):351-356.

[13] 陈 勇,李首成,税 伟,等.基于EKC模型的西南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碳足迹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3(2):120-128.

[14] 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5):37-47.

[15] 邵锋祥,屈小娥,席 瑶.陕西省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影响因素:基于1978-2008年的实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8):37-43.

[16] 虞依娜,陈丽丽.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2,21(12):2018-2023.

[17] 吴祁宗.系统工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16-135.

第7篇:碳排放与经济关系范文

摘要: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是对传统碳经济的超越。但是,由于低碳经济利于环保的“公共物品”特性使得其初始状态是“利他不利己”的,所以难以依靠企业伦理自觉,需要法律规制,将低碳经济关系上升为法律关系进行调整。本文就结合目前我国初步制定的有关经济法律体系发表一下直接的看法。

关键词:低碳经济;法律体系

1 低碳经济概述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概念最早正式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

2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现状

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低碳经济的法律体系,从目前我国的立法情况来看,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问题上采取了分散立法的模式,如《循环经济促进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等,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立法在体系上并不完善,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还存在法律空白,有些问题存在已久,解决问题的法制规范还没有及时建立,客观上造成法律法规上供给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如石油、天然气、原子能等主要领域的能源单行法律仍然缺位,同时也缺少能源公用事业法,这会导致能源与环境相协调的作用领域不够全面。

2.2 现有的能源立法规定不够详细,缺乏足够的操作性,不少法律规范文字表达不严谨、不明确,法律规范内容空洞、模糊,与实际相距较远,弹性较大,这也是导致中国目前环境执法效果不佳、环保状况不能得到根本改善的重要原因。

2.3 法律、规划规定的执行措施上虽然也涉及到税收优惠、补贴等奖励手段来激励公众与企业自愿实行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但是却没有规定细化的奖励手段与程序,导致在现实中不能产生广泛的影响。我们都知道要实现低碳经济,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企业和公司是排放碳的主要单位,要想使他们放弃效益优先实行节约减排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不具体设计一些有关于奖励方面程序的事情,还是蛮难实现的。

3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对策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政策的现实选择不是对低碳经济进行单独立法,也不是通过现有的单独一门部门法就能解决的,而是整合目前现有的有关的法律,从整体上完善对低碳经济的法律规制。

3.1 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我国宪法已在合理利用资源、能源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确立了指导思想,为贯彻实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经济发展理念作出了良好的指导性作用。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应继续完善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定,明确我国走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经济发展道路,并创设、赋予和保障公民环境权。

3.2 经济法。

3.2.1 市场规制法方面的法律建构。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需要科技的不断创新,我国各城市间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企业间的差距,以及政府的投资力度差距等,势必会造成在低碳技术的研发和低碳产业发展上的不均衡,结果必然导致相关低碳技术或低碳产业的市场支配地位,其利用知识产权而获得的支配地位极有滥用的危险。低碳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其相关制度构建和配套措施需要实践的不断丰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仅执行国家的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不够的,需要结合我国的切实情况,制定关于低碳产品安全、标准、消费者的权利的相关法规细则,不仅可以衔接国家法律关于质量安全和消费者权益的规定,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在低碳经济的产品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增进社会总福利。

3.2.2 宏观引导调控法方面的法律建构。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没有财政税收金融的大力支持,再好的构想也是空中楼阁。可以说,充足的财政支持、合理的税收负担、多样的融资渠道、活跃的金融产业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建设的原动力和新鲜血液。

3.3 行政法。加大法律监督力度。“如果说法治在法律调整机制中是把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和实现义务的活动等法律现象聚合起来的重要手段,那么法律监督则是使法治在法律调态各个阶段得到有力保证的重要法律措施,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严格有力的法律监督,也就没有法治。”由于我国实行行政主导,权力相对集中,行政部门自由裁量权较大,法律监督尤为重要。因此,制定行政法以加大法律监督的力度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要条件。

3.4 民商法。对于环境侵权行为,主观上采取无过错责任,赔偿标准则采取惩罚性赔偿,切实保护环境资源、保障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对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少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政策等方面的优惠,降低碳的排放量,鼓励和发展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 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402

[2] 赵磊.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和法律对策[J].企业文化,2010(6)

第8篇:碳排放与经济关系范文

旅游是人们获得精神愉悦以及开阔自己眼界的有效途径,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具有旅游价值的,中国政治体系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些地区,就具有非常多的旅游开发资源以及潜力。本文主要对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动因以及发展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笔者的思考和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旅游;经济发展;动因;发展模式

我国地域广阔,同时风土面貌也非常多样,所以我国地方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还有很大一部分旅游资源有待人们的进一步开发以及利用[1]。有效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研究旅游经济发展动因以及发展模式是非常有意义的。

1旅游经济概述

1.1旅游经济含义

所谓旅游经济,就是基于旅游人员产生的旅游行为,旅游人员和旅游公司之间或旅游公司和别的企业之间具有一定的经济关系。在我国国民经济构成中,旅游经济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2]。旅游经济的基础是商品经济,前提是产生旅游行为或旅游活动,依靠现代比较发达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旅游人员与旅游公司在旅游过程中,由于有着某种经济关系而形成的经济活动充分反映出来了。推进我国地方旅游经济有效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依赖地方实际旅游资源,利用一定手段来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可以有效推进本地旅游经济发展,进而带动本地经济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

1.2旅游经济所具有的特点

(1)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相关调查以及统计表明,我国旅游业发展总共涉及108种不同行业以及29个不同部门,所以,地方旅游经济具有较强的关联性[3]。

(2)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以及依赖性。地方旅游经济不仅具有自己的独立性,还比较依靠别的相关产业以及企业。除此之外,在发展地方旅游的过程中,还会受到本地政策的干预以及制约。

(3)地方特征比较明显。我们想要去某个地方旅游,一定是因为这个地方所独有的地方特征,而地方旅游资源可以充分显示出本地的地方特色,所以,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比较依赖地方旅游资源的有效发展,这和当地风土人情、人文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有着紧密的关系。

1.3研究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步骤

(1)首先应该查询有关文献资料,掌握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别的资料文本以及相关研究报告,然后整理这些资料。当整理完具体文献之后,就应该搜索理论知识,同时进行不断的补充以及推广。

(2)研究整理我国各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给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

(3)研究以及比较搜集而来的具体资料,分析和评价不同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案例,发现对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模式造成影响的不同原因,这样就可以找到对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以及动力。

(4)按照第三步骤所找到的对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以及动力,来归纳总结旅游经济具体发展模式,对不同原因之间存在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然后总结出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

(5)将得出的具体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给我国各地旅游经济发展带来具体理论以及实际案例作为参考。

2对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

2.1旅游资源

所谓旅游资源,就是那些可以吸引游客注意力的事物,依据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可以将其分成:自然旅游资源以及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地区气候、生活环境以及地理景观等;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本地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等。

2.2资金资源

在开发地方旅游的时候,特别是在开发的初级阶段,如果当地不具有比较完善的旅游活动基础设施,就应该投入非常多的资金来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当具有旅游设施基本条件后,才可以发展当地旅游业。若缺乏资金实力,就算当地具有很多旅游资源可以开发,也不能够将旅游业有效发展起来。所以,在发展旅游经济的时候,资金资源是一种重要资源,同时也是不能缺少的一种资源。

2.3人力资源

旅游行业属于一种关联性非常强的行业,和旅游业有关联的部门以及行业十分多,同时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因此,想要有效发展地方旅游经济,同时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旅游部门就应该聘请更多专业人才,而这些专业人才中,除了旅游专业方面的人才,还有其他专业的人才。

2.4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资金资源可以确保旅游公司建设旅游活动基础设施,而基础设施建设也会对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应该规划以及建设好旅游基础设施,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这样旅游业才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有效推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3旅游经济发展具体模式

3.1资源驱动型

所谓资源驱动型,就是指那些依靠地方独有旅游资源来促进地方旅游事业有效发展的旅游经济发展类型。采用这种发展模式,要求地方旅游资源具有非常高的质量,需要当地可以对其旅游资源种类以及特点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以及把握,依据地方所具有的资源优势来开发地方旅游经济。根据旅游资源的不同,可以将其分成:自然风光型、乡村型以及文化内涵型。这三种旅游资源分别对应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资源集中型、乡村推动型以及文化主题型。

3.2需求推动型

所谓需求推动型,就是指地方依据本地人民实际生活水平、闲暇时间具体利用情况以及经济收入状况,进行相应的调查分析,找到适合地方实际需求的一种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然后建设相应的旅游活动基础设施以及合理配置别的相关资源。

3.3政府驱动型

在建设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处于一种无法撼动的主导地位,对当地旅游发展的影响非常大,此外,当地政府还属于旅游业管理者以及服务者。如果本地政府扮演角色不同,那么地方旅游经济具体发展模式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按照地方政府扮演角色,可以将政府驱动型分成两种:一种是政府主导型,另一种是政企合作型。

3.4低碳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这一发展模式的特征主要是低能耗、低污染以及低排放,是我国社会以及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在确保旅游发展以及服务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利用改变能源结构、增加碳汇以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等手段来减少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同时游客应该尽量自带洗漱用品,观赏风景的过程中尽量徒步或者选用环保型交通工具,旅游公司应该采取绿色旅游方式来组织游客的旅行。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旅游经济的有效发展,还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相符,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4结论

我国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旅游经济的发展,研究旅游经济具体发展模式,对理论以及实践活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及指导价值。我国应该充分利用自己地域辽阔、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多样的优势,让不同地区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特有的旅游资源,同时通过不同手段以及途径找到和地方实际发展相符的经济发展模式,带动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把多勋,王艳.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57-859.

[2]周格旭.农家乐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11):96-97.

第9篇:碳排放与经济关系范文

关键词:“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多边谈判;贸易壁垒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5)08-0032-03

一、“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内容和意义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为有史以来对亚太地区所构想的最重要的贸易协定,是此类“跨洲际协议”的重大突破,12个“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成员国占全球产值的40%,占全球商品和服务出口额的25%。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前身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主要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等四国发起,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系的自由贸易协定,亦称亚太自由贸易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将突破传统的自由贸易协定(FTA)模式,达成包括所有商品和服务在内的综合性自由贸易协议。“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将对亚太经济一体化产生重要影响,它有可能整合亚太的两大经济区域合作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和东南亚国家联盟重叠的成员国部分,有可能成为涵盖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大多数成员在内的亚太自由贸易区,以及亚太区域内的小型世界贸易组织(WTO)。

2008年9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决定参与TPP谈判,并邀请澳大利亚和秘鲁等国家一起加入谈判。2009年11月,美国正式提出扩大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澳大利亚和秘鲁同意加入。自此“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更名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此前世界贸易组织(WTO)多哈谈判因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意见分歧而长期陷入僵局,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框架也趋于复杂化。从目前情况看,尽管12个成员国对现行多边谈判的僵局表示不满,在追求高标准的贸易和投资协议方面志同道合,但是,他们也各有不同的轻重缓急安排和敏感问题,谈判进展并不顺利。出于政治、贸易和战略方面的考虑,目前“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居于美国各种贸易协议之首。在政治上,“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体现了奥巴马“转向亚洲”的战略设想,可能成为奥巴马第二个任期的重要政治遗产。在贸易上,“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成员国约占美国双边商品和服务贸易总量的36%。虽然美国已经与多数“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成员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但新协议将会在美国的自由贸易伙伴国名单上增加新成员,包括日本、文莱、马来西亚、新西兰和越南。“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还会使美国的自由贸易协定升级换代,包括久负盛名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在战略上,“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将向亚洲国家表明,美国将更加重视这一地区,更加积极地参与这一地区的经济合作。

目前谈判已经接近终点,将于2015年8月底完成。届时,“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可能为全球贸易和投资建立新规则,推进成员国之间建立新的贸易和投资关系,随着新成员扩充,整个地区的经济融合度将大大加强,有利于实现在亚太经合组织内关于自由贸易和投资的长期目标。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将减少并逐步消除关于商品、服务和农产品市场的传统准入壁垒,将在世界贸易组织所管理的多边贸易体系中缺乏纪律的领域设立标准和规则,包括公平竞争、直接投资、劳动和环境标准以及国有企业等。

我们使用计量经济学估算,到2025年,“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可能使其成员国的实际收入增加2850亿美元,并且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年均1%的增幅。同时,要求其成员国为履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义务而全面实施该协定,加快改革开放,以充分利用新的贸易和投资机会。

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问题与争议

12个“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成员国之间的已有的自由贸易协定多达十余项,主要包括“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澳大利亚―智利自由贸易协定”、“澳大利亚―新西兰更紧密经济关系协定”、“澳大利亚―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澳大利亚―美国自由贸易协定”、“美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美国―秘鲁贸易促进协定”、“美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秘鲁―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智利―秘鲁自由贸易协定”、“新西兰―新加坡更紧密经济关系协定”和“美国―越南双边贸易协定”等。这些自由贸易协定纵横交错,如何处理原有自由贸易协定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之间的关系是谈判的主要议题之一,也是主要难题之一。澳大利亚要求在原有自由贸易协定基础上继续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美国则倾向于不受原有的自由贸易协定约束,从而达成一个全新的自由贸易协定。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谈判主要采取闭门磋商的方式进行,谈判结束之前不对外公布技术文本。谈判主要涉及以下议题:农业、劳工、环境、政府采购、投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贸易、原产地标准、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SPS)、透明度、文本整合等。目前12个“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成员国正在进行最后谈判,以解决最困难的问题。如果各国能够在2015年8月底达成解决这些难题的意愿,美国国会可能会于2015 年12 月通过该协议。以下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中所涉及的主要难题:

一是关于美日市场准入谈判。此前12个“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成员国曾在美国盐湖城与日本交涉,要求其撤销包括大米、小麦等在内的所有商品关税。日本反对取消农产品进口关税,包括大米、牛肉、猪肉、奶制品、小麦、大麦、糖。虽然日本对农产品最惠国的平均关税税率为16.6%,但最高关税税率却高达700%(最惠国关税税率主要用于那些没有与日本签订贸易协定国家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降低这些关税税率至关重要,因为美国是日本农产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国,约占日本农产品进口总量的1/4。除了美国之外,一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成员国也希望通过日本农产品的市场开放,来获得国内的政治支持。美日谈判还将农产品关税税率降低与汽车市场准入条件联系起来。其他成员国正在等待美日双边协议的达成,并以此作为参照来确定他们的要价。到目前为止,日本政府仍然坚持保留五类敏感产品关税的立场,同时,日本国内还出现了增加大米最低进口数量以寻求获得其他成员国理解的提案。

二是关于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保护、劳工和环境标准等是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成员重点关注的问题。“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成员国同意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采用更高标准,但在更微妙的问题上谈判立场各不相同。主要分歧包括药物试验的数据专享期,保护贸易秘密的有效手段,因特网服务供应商传播非法或盗版材料的责任。每年美国企业都以巨大开支形成了巨量的知识产权,他们要求赋予保护这些“王冠明珠”以极端的重要性。

三是关于国有企业。“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将通过限制国有企业优先获得融资或进入新市场的权力,以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制订新规则。目前尚存的主要争议为过渡期、会计原则、公司治理结构和政府采购等问题。

四是劳动和环境标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将制定关于劳动和环境的新标准,旨在弥合发展中国家成员国(马来西亚和越南)先前承诺的差距。关于劳动力,各成员国将落实由国际劳工组织颁布的《工作中的基本原则和权利》,禁止歧视和使用童工。关于环境,各成员国将落实《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禁止象牙和珍稀动物的贸易。

五是关于“投资者―国家的争端解决”条款。“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条款使国际投资者能够利用对东道国政府的争端解决诉讼,如果该国政府征收投资者的财产而没有进行补偿,或者以不负责任或歧视性的方式进行商业管理,这样的争端解决诉讼将由一批公正的仲裁员主持。虽然“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条款为自由贸易协定的投资章节中必备,但仍然争论激烈,理由是一些跨国公司滥用“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诉讼,香烟包装法和新的碳排放标准就是其中的典型例证。

六是关于政府采购。“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要求,各成员国在政府采购方面放松管制,允许其他成员国的企业进入其政府采购市场。最近马来西亚同意对国内相关立法进行修订,以满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中关于政府采购的要求。

七是关于农业问题。农业问题一直是谈判的重点和难点。虽然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坚持达成高质量的贸易协定,但最终能否在“澳大利亚―美国自由贸易协定”的基础上,在食糖、乳制品等农产品市场准入谈判上取得突破还有待观察。一些美国的利益集团要求,新的贸易协定不能突破原有的自由贸易协定,但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则要求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市场。因此,农产品贸易能否最终实现自由化取决于澳大利亚、新西兰与美国的谈判,以及美国国内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

三、“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影响和质疑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涵盖了所有产品和服务。美国参加“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谈判,主要目的是与各成员国建立新的自由贸易和投资关系,因此,规则透明度和趋同性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谈判的优先关注点。亚太经济体之间规则和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性为未来全球贸易和投资构成障碍。增加规则的透明度和趋同性能够为美国国内外的贸易商、投资者和消费者带来潜在好处。

美国国会将通过“贸易促进授权”即所谓快车道授权,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最后谈判成功铺平道路,但不能保证国会一定会批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目前美国国内还存在许多批评,一些反对者提出,美国劳动力人数超过1.4 亿,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可能降低美国工人的工资水平,损害美国劳动力市场。我们不同意这一观点,因为根据计量经济学估算,美国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中所得到的好处大于美国失业成本,其比率约为20∶1,同时,也没有证据表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将会降低美国工人的工资水平。其实,与先前的各种自由贸易协议相比,“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将对美国工人提供更强大的保护,因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谈判目的之一就是开创21世纪国际贸易协议的新标准:更加关注工人、中小企业、农民和环境。

What will TPP Bring to the World?

Gary Clyde Hufbauer Cathleen Cimino-Isaacs

Translated by Wang Yu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