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场利率对证券价格的影响范文

市场利率对证券价格的影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利率对证券价格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市场利率对证券价格的影响

第1篇:市场利率对证券价格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利率;证券价格;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7(02)-0092-08

一、研究假设与已有研究

从理论上说,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有影响,通过利率变动来影响金融市场被认为是最直接有效的货币政策生效途径[1];另一方面,证券价格能够对新的市场信息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反应也是金融市场筹资、优化资源配置以及独立反映宏观经济变动等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作为宏观经济非常重要的变量,利率不仅是货币政策的工具之一,也是市场资本供求关系的指向标,利率的变动与证券价格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当其他因素不变时,利率上升会导致证券未来股息的当前贴现率增加,相应的降低了证券价格,即证券价格与利率(特别是长期利率)之间存在负向关系;而投资的扩张会导致证券价格和利率的上升,证券价格与短期利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2]。目前为止,国内外已有相当数量的文献分析证券价格与利率之间的数量关系,然而涉及中、英两国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英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悠久、国际化程度高;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短、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同点与差异对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回顾利率与证券价格间相互关系研究文献的脉络可以发现,在早期的研究者中,基于Fair[3]关于利率与证券价格之间关系的分析,Blanchard[4]正式地从理论角度阐述了这一问题。Chiarella等[5]归纳概括了Blanchard[4]提出的模型,并在其基础上通过应用VAR估计的非线性模型的随机模拟发展了该研究。在早期的研究中,由于样本数据年限使用的不同,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有的甚至截然相反。比如,Fama[6]的研究发现,从1953年到1987年间,工业生产和利率变化能够解释大约58%的每年证券市场收益的变化;然而使用完全相同的方法,Schwert[7]研究了更长时间段的样本数据,他发现从1889年到1988年间,利率涨落与证券价格变化间关系很不明显。随着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学者们应用新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为准确详细的研究。例如Bernanke和Kuttner[1]对证券市场对利率变化的平均反应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促使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因。他们发现平均看来,不曾预料的联邦基金利率25个基本单位点的下降会导致大约1%的主要证券价格指数的增加。该研究显示,市场对未预料到的联邦基金利率变化有着相当强的反应,而对于被期货市场投资者预期到的联邦基金利率变动,证券市场的反应却极为微弱。这一方面的主要研究结论与早期的关于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影响的研究基本相一致,如Jensen等[8]与Jensen和Mercer[9]分析贴现率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在西方现有的文献中,探讨证券价格与利率因果关系方向性的研究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如:Nozar和Taylor[10]、Rahman和Mustafa[11]以及Moosa[12],这些学者都认为从利率到证券价格的因果关系不是很明确,本文将针对此问题,以中、英两国为研究对象做进一步的研究。在针对利率与证券价格关系多个国家间的比较分析中,欧盟国家是被大多数学者们所关注的研究对象(如:Wasserfallen; Peiro;Broom和Morley)[13-15];此外也有对东南亚国家联盟利率与证券价格间联系的研究,如Wong和Sharma[16],在理论研究方面,目前还较欠缺关于亚洲国家与欧洲国家之间对比比较的研究。

中国关于利率与证券价格间关系的早期研究文献中,大多只是局限于从理论角度对这两变量间关系予以描述,如:贾永言[17];而此后的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两变量之间没有相互关系(如:刘景;吴谦)[18-19];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创新的发展,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利率与证券价格这两变量间呈现出了一定的相关性(如:蒋振声和金戈[20];张绍斌和齐中英[2];罗健梅和王晓黎[21]),然而由于获得数据途径的局限性,这些文献多采用小规模的样本进行分析研究。

受理论与以上研究的启发,并考虑到利率与证券价格相互关系各国比较的研究只涉及了欧洲、美国和亚洲个别几国,本文对中、英两国利率与证券价格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比较,提出一个总的研究假设H0:中、英两国利率与证券价格间都存在相关关系,但变量间影响程度有差异。围绕这一假设本文分别对中、英利率与证券价格相关关系和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在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不平稳的变量进行了处理,进而分析了它们间的长期均衡与因果关系。本文的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研究思路与检验方法进行简单地描述;第三部分对中、英两国利率与证券价格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考察,并给出具体的检验结果;最后是本文的发现与讨论。

二、研究思路与检验方法

为了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本文试图采用1993年8月-2005年4月数据分别对中、英两国利率与证券价格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弥补以往文献的不足。文章将首先利用OLS模型,并结合现实经济含义,分别以证券总价格指数为因变量,长、短期利率为自变量建立模型并检验,然后根据变量间相互关系检验前提,对两国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化处理,最后运用经济计量方法进行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分析,以找出两国利率与证券价格长期均衡与动态因果关系,通过比较分析两国实证检验结果的异同,探寻进一步完善中国利率政策和规范证券市场的有效途径。

在实证相关检验之前测试时间序列是否稳定很重要,因为时间序列稳定与否将会很强烈的影响序列的行为与特性[22]。一个时间序列当有不变的均值、方差和自协方差时被定义为稳定。由于证券价格的运动在短期内经常是波动而完全没有预料性的,它被认为是随机游走过程(random walk process)(Fama[23]; DeBondt和Thaler[24];Randolph[25];McQueen[26]),也就是不平稳的。Brook[22]指出:第一,对于不平稳时间序列,在特定时间段中变量的变化在系统中的影响不会渐渐的消逝,相反,持续的影响将趋向无穷;第二,如果应用非平稳序列建立模型,很可能形成伪回归(spurious regressions)的问题,即使变量之间没有任何相互关系,回归的变量仍会表现出很高的R2值;第三,非平稳序列变量会导致回归模型系数无效的假设检验。所以,在建立关于利率和证券价格相关关系的模型前有必要先对时间序列做稳定性检验。

检验经济时间序列是否平稳,需要先检验单位根的存在。常用测验单位根的方法是由Dickey和Fuller (Fuller[27]; Dickey和Fuller[28])提出的Dickey-Fuller (DF)检验。由于Dickey-Fuller (DF)检验仅在ut是白噪声序列时才有效,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应用增项的Dickey-Fuller (DF)检验(Augmented Dickey- Fuller (ADF)),它利用因变量的p阶滞后来吸收被解释变量中表现的动态结构。依照 Brook[22] ,Augmented Dickey-Fuller (ADF) 检验如下:

比较检验值与临界值的绝对值大小,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拒绝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该时间序列是平稳序列。

协整检验是用来检验非平稳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方法,如果非平稳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它们之间的离差即非均衡误差是平稳的。检验时间序列变量间长期均衡关系,最常用的是Engle-Granger两步法和Johansen基于VARs 的协整方法,分别由Engle与Granger[29]和Johansen[30]提出。虽然Engle-Granger两步法被证明是解决非稳定性的好的方法,但它也不是没有缺点[22]。第一,数据的有限性导致有限样本在单位根和协整检验时有缺陷;第二,可能会导致联立因果偏差,因为在现实中可能存在两个方向的因果关系而该单一方程的方法需要明确指明一个变量;第三,该方法无法对出现在第一步的真实的协整关系进行假设检验。此外由于Engle-Granger检验基于Dickey-Fuller检测,它“不是很有效且如果数据中存在结构性断层会产生误导性结论”[31]。由于以上的缺点,能克服后两个缺点的基于VARs的Johansen法被更广泛的应用于计量分析中。

Johansen方法如下:假定有一组协整的变量(g2)经检验证明是I(1),则可以建立有k阶滞后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三、计量数据及结果

研究样本时间序列数据的时间跨度为1993年8月-2005年4月,其中对于利率值,英国选取3个月短期国库券利率(短期利率)和政府长期债券收益率(长期利率),中国选取机构和个人3个月(短期利率)和5年期(长期利率)的存款利率;证券价格由证券市场主要价格指数组成。除了中国利率数据搜集自国际金融统计数据年鉴(不同年度)[33][34]和中国人民银行①,其他数据均来自英国著名综合数据库Datastream。之所以采用1993年8月到2005年4月样本空间是因为,一方面,中国证券市场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于1992年底,而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也随之出台,从出台到实行需要一段时间,选择1993年就在最大限度增加样本容量的同时,使得中、英两国能够在一个相对对等地范畴内比较;另一方面,两国可以比较的数据在采集样本时截止到2005年4月。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英格兰银行在1997年5月20日获得独立制订货币政策的能力,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变化,因此在时间序列中加入一个虚拟变量Dummy,令其在1997 年6月前取值0,之后取值1。

基于141个随机样本得到以下OLS 回归方程:

本研究利用Microfit软件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变量的平稳性。中国三个月和五年期存款利率分别用CH3,CH5Y表示,英国长、短期利率用UKLI,UKSI表示,两国证券市场主要价格指数则用CHTSM和UKS表示。如表1所示,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CH3,CH5Y,UKLI,UKSI,CHTSM,UKS的ADF值分别大于5%临界值,它们是非平稳的,对前四个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后2个变量取对数之后的ADF值均小于5%的临界值,在5%的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则表明它们为平稳的,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

由于Timmermann[35]指出Engle-Granger 法不太适用于贴现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Nasseh和Strauss[36]也认为Johansen模型能够准确的描述变量之间动态共同运动模式或同时期的相互作用,后者更适合于应用于分析利率与宏观经济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使用Johansen[30]极大似然方法(Maximum Likelihood Procedure)来检测证券价格和利率间协整关系。

Johansen协整检验是一种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检验方法,所以在检验之前需要首先确定VAR模型的结构,应用AIC信息准则(AIC, 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a)可以确定检验所需的滞后阶数,检验结果显示英国的最优滞后期为4,中国是9。最大特征值结果显示中国在5%的显著水平下存在单协整向量,而英国在10%的显著水平下存在单协整向量。Trace检验结果显示中、英两国在5%的显著水平上都存在一个单协整向量。所以实证结果表明中、英两国长期利率,短期利率与证券价格间都存在一个协整向量(one cointegrating vector)的长期关系,检验结果见表2、3:

如表2、3所示,检验结果表明1993年8月-2005年4月中、英两国利率与证券价格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中可以发现,尽管两国利率与证券价格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中、英两国利率与证券价格间影响的程度和方向却不完全相同,即短期利率和证券价格之间,在英国存在正向作用关系,而在中国是负向作用关系;长期利率和证券价格之间,英国存在负向相关关系,而中国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以下估计出的协整关系式具体表现了两国间的不同之处:

利用协整检验研究了两国利率与证券价格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之后,可以检验变量间长期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采用Wald检验变量间短期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表4、5检验结果显示变量间除了我国从短期利率到证券价格间外,都没有存在短期的因果关系,因为在5%水平的显著性水平上,只有中国的测试值6.2905大于临界值3.8415。

四、比较与原因分析

(一) 中英两国实证结果的比较分析

1.两国的相同点

(1) 两国都存在利率与证券价格间的长期相关关系

Johansen[30]极大似然协整检验显示,中、英两国时间序列变量间都存在一个协整向量。虽然中、英两国利率和证券价格时间序列本身并不稳定,但变量之间长期存在某种影响,且随着时间的变迁变量会一起变动。

(2) 两国都没有以证券价格或短期利率作为因变量的长期因果关系

由于在5%水平的显著性上,ecm1(-1) 的T-Ratio统计值,无论0.37995(英国的ecm1(-1))或1.9145 (中国的ecm1(-1)), 都小于临界值1.98,所以在长期上,中、英两国都没有从利率到证券价格的因果关系。

(3) 两国都没有从证券价格到利率和从长期利率到证券价格的短期因果关系。因为在5%水平的显著性上,CHSQ(1) 都小于临界值 3.8415。从而根据检验结果,在短期不存在从证券价格到利率以及从长期利率到证券价格的因果关系。

2. 两国的不同点

(1) 不同于英国,中国短期利率对证券价格有负向影响,长期利率对证券价格有正向影响。从Johansen检验结果看,在中国,大约短期利率每增长1% 将导致证券价格下降0.89098%, 而长期利率每增长1% 将导致证券价格上涨 0.40318%;英国的情况恰好相反,短期利率与证券价格正向相关、长期利率与证券价格间负向相关,符合相关理论对利率与证券价格间相互关系的论述。

(2) 不同于英国,中国存在从短期利率及证券价格到长期利率的长期因果关系。因为在5% 水平的显著性上,T值ecm1(-1)= -3.349的绝对值大于临界值1.98。

(3) 不同于英国,中国存在从短期利率到证券价格的短期因果关系。因为在5% 水平的显著性上,CHSQ( 1) = 6.2905大于临界值 3.8415。

总之,从实证检验来看,Johansen协整检验表明变量间存在一个协整向量,中、英两国利率和证券价格之间都有长期的相关关系,不过变量间相互影响在两国表现不尽相同,且中国长期利率、短期利率和证券价格变量间存在因果关系。

(二)中英两国差异原因的比较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使中国证券市场从1993年建立起至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仍未完成利率的市场化;与之相反,英国具有全球相对最为国际化的证券交易市场和最早成立的中央银行。为建立健全中国的证券市场,比较对比两国证券价格和利率间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从1993年8月到2005年4月,利率和证券价格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的相关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经济和金融改革似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英国的方面,如以下方程所显示,

3个月利率1%的变化将会导致证券价格0.89098%的反向调整,也就是说,短期利率对证券价格会有反向的影响而长期利率对证券价格有正向的影响。考虑到利率与证券价格相互关系不仅受证券市场传导效率的推动,而且也受到利率市场化程度、上市公司业绩和证券市场开放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可能是造成检验结果显示的中、英两国差异的主要原因。

1. 中、英两国利率市场化程度有区别

利率市场化强调市场力量在资源分配方面的主要影响力。假定社会平均收益率一定,利率水平由市场资本供求关系决定,在英国证券价格与短期利率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然而中国目前仍主要是管制式利率,其中存贷款基准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制订,利率水平还不能完全的真实反映资本供应需求变化,降低了资金配置的效率,所以不同于英国,中国短期利率和证券价格间存在反向的相关关系。在未来的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现有以管制利率为基础,金融机构拥有少量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计结息权限模式的弊端日趋明显,要保持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通畅并促进证券市场的活力,就必须转向以利率市场化为主的市场决定模式。如何把利率市场化与中国转轨中经济金融改革结合起来,更多的以市场力量配置资源,已经成为未来金融市场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 中、英两国上市公司表现不同

虽然影响证券价格波动的因素很多,但相对根本的还是上市公司的表现。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股市监管制度及其运作的相对不成熟,导致被批准上市公司的资质良莠不齐,中国上市公司的经营表现还很不令人满意;此外,中国一些国有上市公司绩效差不仅带来高比例的非流通国有股问题,同时也降低了银行资本的质量,一些学者认为这正是影响由储蓄到投资转化的阻碍之一。一方面,投资表现不好降低了公司的利润率,使得证券市场中的资本渐渐的趋向盈余,并降低了均衡市场利率;另一方面,由于在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仍在进行中,中央银行只能通过货币数量来调整经济,从而真实的利率被高估。偏离均衡越远,资本供给需求间差距越大。偏离均衡是中国短期利率和证券价格间存在负向相关关系的又一个原因。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要加快中国证券市场与利率变化传导机制的发展与完善,就必须加快股权结构及相应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并以此促进上市公司绩效和上市公司整体竞争实力的提高,为外资更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后的激烈竞争做好准备。

3. 中、英两国证券市场开放度不同

中国证券市场建立仅有十余年的历史,虽然有飞速的发展,但仍未摆脱新兴市场一些常见的问题,比如与国际市场的隔离。Groenewold 等[37]通过一章的篇幅用相对全面的实证检验研究这一问题,无论回归结果还是动态模拟分析都显示中国证券市场的相对隔绝的状态;与之相反,英国具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国际性证券交易市场。从而在中国,国内金融市场因素占主导位置;而在英国,国外金融市场因素也同时对证券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国内因素的作用不如中国这么明显。可以预计随着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国投资者开放速度的加快,市场透明度的进一步提高,中国证券市场逐步融入国际金融市场体系,并成为承接国际资本流动重要的国家之一,变量间相关关系系数也将会下降。

正如Fry[38]指出,最近20年的国际经验识别出成功的利率市场化需要5个先决条件。第一,充分谨慎的存款银行规范监管体制;第二,合理的价格稳定度(degree of price stability);第三,稳健的财政政策,能避免政府花费与储备的通货膨胀性扩张(inflationary expansion);第四,有以竞争性和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存款银行体系(deposit money banks);第五,体制健全的税收体系,不会对金融从业机构(financial intermediation)施加有形或无形额外的税。中国可以考虑从以上5个方面入手,加快金融行业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提高利率的弹性,建立利率变化和资产价格之间的传导机制,使之因此能反映市场资金供需的变化并最终实现市场决定利率。

五、结论

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肯定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利率和证券价格之间存在显著而牢固的相关关系,而且证券价格和中、短期利率变量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因果关系。然而与英国相比,中国的证券市场相对于发达国家标准远未成熟,严格管制的利率、上市公司的表现不佳以及证券市场相对孤立于国际证券交易市场等问题使中国利率和证券价格之间相互关系与发达国家表现相反。具体地,通过协整检验本文发现,中、英两国从1993年8月到2005年4月间,证券价格和利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在英国,长期利率与证券价格间负向相关,它的功能与贴现率相似,短期利率与证券价格正向相关;而中国与之相反,长期利率与证券价格之间存在正向关系,短期利率和证券价格间存在负向关系。本文认为,中国应该加快金融行业的改革以建立并完善证券市场结构与体系,促进市场化导向利率的建立,此外,逐渐开放我国的证券市场,使之融入国际证券交易市场而不是孤立于其外,这将有助于中国经济金融未来的健康持续发展。

本文为中、英两国在相对长的一段时期里长、短期利率和证券价格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例证。有趣的是,检验结论显示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不同于大多数以前的研究,特别地,中国从短期利率和证券价格到长期利率之间存在长期的因果关系,从短期利率到证券价格之间存在短期的因果关系。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研究结论还是初步的,也是审慎的,在得出确定的结论之前还需要深入的研究。这是因为,本文对中、英利率与证券价格关系的某些重要问题,如利率变动对两国不同规模上市公司证券价格的影响等未能涉及;此外,由于数据样本采集存在不足,某些论述及估计还不够深入,如对于两国利率与证券价格间因果关系的方向性估计还不够全面,如果有适当的上市公司横截面数据的支持可能会使结果与结论更具说服力及政策意义,以上缺点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Bernanke B,Kuttner K. What Explains the Stock Market's Reaction to Federal Reserve Policy[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5, LX (3): 1211-1257.

[2]张绍斌,齐中英.中国利率水平与股价指数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3 (10): 95-98.

[3]Fair R C. An Analysis of a Macro-econometric Model with Rational Expectations in the Bond and Stock Market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9 (69): 539-552.

[4] Blanchard O J. Output, the Stock Market, and Interest Rat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 71 (1): 132-143.

[5] Chiarella C, Semmler W, Mittnik S, Zhu P Y. Stock Market, Interest Rate and Output: A Model and Estimation for US Time Series Data[R]. Center for Empirical Macroeconomics, Working Paper, 2002, No.34, University of Bielefeld: Germany, wiwi.uni-bielefeld.de/~cem/pub/wp/no_34.pdf .

[6]Fama E F. Stock Returns, Expected Returns, and Real Activity[J]. Journal of Finance, 1990, 45( 4): 1089-1108.

[7]Schwert G W. Stock Returns and Real Activity[J]. Journal of Finance, 1990, 45 (4): 1237-1257.

[8]Jensen G R, Mercer J M, Johnson R P. Business Conditions, Monetary Policy, and Expected Security Return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6 (40): 212-237.

[9]Jensen G R, Mercer J M.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J].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02 (25):125-139.

[10]Nozar H, Taylor P. Stock Prices, Money Supply, and Interest Rates: the Question of Causality[J]. Applied Economics, 1988 (20): 1603-1611.

[11]Rahman M, Mustafa M. Dynamic Linkages and Granger Causality between Short-term US Corporate Bond and Stock Markets[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1997(4): 89-91.

[12]Moosa I A.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yclical Behaviour of Output, Money, Stock Prices and Interest Rates[J].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1998 (5): 235-238.

[13]Wasserfallen W. Macroeconomics News and the Stock Market: Evidence from Europe[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89 (13): 613-626.

[14]Peiro A. Stock Prices, Production and Interest Rate: Comparison of Three Europe Countries with the USA[J]. Empirical Economics, 1996 (21): 221-234.

[15] Broom S, Morley B. Long-run and Short-run Linkages between Stock Prices and Interest Rates in the G-7[J].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2000 (7): 321-323.

[16]Wong B P, Sharma S C. Stock Market and Macroeconomic Fundamental Dynamic Interaction: ASEAN-5 Countries[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2 (13): 27-51.

[17]贾永言. 关于股价、利率、汇率的研究[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6):33-35.

[18]刘景. 利率变动对股价指数影响的实证分析[J]. 上海统计,2001(8):28-32.

[19]吴谦. 利率变动对股价指数影响的实证分析[J]. 上海统计,2002(5):20-21.

[20]蒋振声,金戈. 中国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关系[J]. 世界经济,2001(10):32-35.

[21]罗健梅,王晓黎. 股票价格和利率相关关系的实证分析[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1): 70-72.

[22]Brooks C. Introductory Econometrics for Financ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23]Fama E F.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 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70 (25): 383-416.

[24]DeBondt W F, Thaler R H. A Mean-reverting Walk Down Wall Street[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89 (3):189-202.

[25]Randolph W L. Use of the Mean Reversion Model in Predicting Stock Market Volatility[J]. The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1991 (Spring): 22-26.

[26]McQueen G. Long-horizon Mean-reverting Stock Prices Revisited[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92 (27): 1-18.

[27]Fuller W A. 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al Time Series[M]. Wiley, New York, 1976.

[28]Dickey D A, Fuller W. Distribution of Estimators for Time Series Regressions with a Unit Root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1979 (74): 427-431.

[29]Engle R F, Granger C W.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J]. Econometrica, 1987 (55): 251-276.

[30]Johansen S. Analysis of Cointegrating Vectors[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1988 (12): 231-254.

[31]Koop G. Analysis of economic data[M]. John Wiley & Sons LTD, 2000.

[32]Kennedy P. A Guide to Econometrics[M]. 4th ed. Blackwell Publisher, 1998.

[33]Carson C S (various year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M].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ashington, D. C., 1992(XLV)-1997(L).

[34] Carson C S (various year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M].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ashington, D. C., 1997, L(1), January-2005, LVIII(6), June.

[35]Timmermann A. Cointegration Tests of Present Value Models with a Time-varying Discount Factor[J].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1995 (10): 17-31.

[36]Nasseh A, Strauss J. Stock Prices an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 Activity: A Cointegration Approach[J].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0 (40): 229-245.

[37]Groenewold N, Wu Y, Tang S H, Fan X M.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Efficiency, Predictability and Profitability[M]. Edward Elgar, 2004.

第2篇:市场利率对证券价格的影响范文

外汇市场是一个全球性的用以货币买卖和证券金融环境,外汇市场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它在金融投资领域起步较晚但是由于自身的特点,已经有较大的规模,为投资人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证券市场则是证券、股票、商品期货等的产生、发放与买卖的场所,同时证券也是多种经济权益凭证的统称。证券市场的出现是市场经济进步到一定时期内的产物,目的是解决资金的供求冲突以及资金流动问题的市场。证券市场分为股票、债券以及基金三大市场,证券市场的基础职能是融资与投资,为市场进行价格制定和资源的有效分配。

二、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价钱变化的传播体系

第一,利率作为枢纽,从原理以及实际都表现了证券市场的利率的变化有极大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变动与市场利率的变动是相反的。在敞开的经济中,汇率和利率的变化的联系也十分密切,而且两者之间的变化也是呈反向的,所以利率作为枢纽的情况下,外汇市场与证券市场价钱之间产生了连带效果。特别是在一些具有高度市场化的国家和区域,它们汇率的变化会随着国际套利资本的变动而提升自己的利率程度,由于本币的坚挺性不高会导致本币在投资过程中有较大的危机,而且造成资本的流失,此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本币的利率,保证外汇市场的钱币供需关系回归正常水平。假设一个国家的钱币受到投机性的打击,该国会通过提高利率,从而对证券市场产生打击。在经济危机中,投机者对股票市场、期货与现货市场等操作,会提升证券市场的变动效应。证券市场的价钱变化是依赖于利率中介对外汇市场的作用,经过资产的联合效果。如果本币、外币资本与本币证券为三种可供使用的资产,这三种资产的的价钱由其需求情况所决定,即外币资本的价钱、本币证券的价钱以及市场的利率。本币证券的市场需要会降低对汇率变化产生影响主要是由于外币证券的需要量降低或者增多所带来的汇率的降低与增多,利率的变化所带来的资本变化也会对外币资本的需要量产生影响,从而对汇率产生影响。这也证明了在1997年在泰国经济危机之前股票市场的抛售行为引起本币汇率降低的因素。第二,投资者的预测以及市场状况为中介。多次经济危机尤其是亚洲的经济危机证明,投资者的预测以及市场状况导致的市场变化是外汇市场与证券市场互相作用的关键传播体制。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普及运用,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价钱变化的速率和准确度,各种各样的金融市场已处在一个互相联系的系统中,在这个系统中,市场会因投资人的心理的变化而受到影响。此外,我国的金融行业越来越与国际和市场趋于一致,投资人可以快速运用较低的资金投入安排他们的金融资本。所以市场的变化对投资人造成的心理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市场产生影响。在一些刚兴起市场国家,因为信息保护机制的不完整,预测的影响就会更加显著。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投资人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行为,这能扩大市场价格变动,从而导致市场有更大的变动,引起经济危机。第三,钱币的提供量为中介。由于汇率的变化,国家为使汇率处于平稳状态,然后对外汇的储量进行一定的调动,对钱币的提供量产生影响。如果本币进行升值或者在升值时有压力的影响时,国家就会通过抛售本币同时购买社会省商务外汇,以此?淼髡?外汇的储量,这样能引起通货膨胀,从而造成股票市场的泡沫经济。由此可知,货币的提供量可以影响外汇市场的变化,从而对证券市场的价格产生影响。如果资本具有较高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证券价格的变动会使投资人对其资产进行调整,引起资金的的流动,从而改变货币的提供量,以及资本在各类货币中的移动对外汇的供需和汇率的变动。第四,以贸易的余额为媒介。汇率的变化会影响本国外贸或者进口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贸易的余额变动。这种变动会对外贸和进口公司的利润以及资金投入产生影响,从而带来证券市场的变化。进口公司会因本币的升值提升收益,以及公司股价的上涨,出口公司会因此受到阻碍,使债券的价格下跌,证券市场的变动造成收益的变化,从而对市场利率产生影响,物价也会受到牵连,从而对出口商的价格竞争力产生作用,体现出贸易余额的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三、外汇市场与证券市场的联系与影响

要实现外汇市场与证券市场价格变动的相互影响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中间媒介的作用能够完整的发挥。第二,国际的资金流动处于正常水平。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与其他发展中的国家一致,建立了两个现代经济的关键市场:股票与外汇,而且都得到了较快速的发展,随着中国外汇的不断开放,两个市场依然没有形成紧密的联系,原因在于:一是不合理的股票价格产生制度,信息量不足,以致不能表现大众对上市公司效益的的危机的预测。股票市场存在的意义是创建将储存资本转变为投资的途径,还有另外一条途径是银行贷款,这可以高效解决银行的资金配置不足等问题。人为的切割股份以保障上市公司的公有制本质。这种状况下,少部分的股票在进行交易中形成价格,所以股票的价格不能实际的体现股东资产的实质价值以及不能暴露公司资本的危机。二是汇率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外汇的需要,外汇的贬值与升值也无法体现出公司利润的危机,这都将使国家进行担任。从1996年人民币实现了在特定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但是近些年来,汇率所表现出来的是管理大于浮动。由政府主观的外汇市场反复多次的进行计划安排,导致市场的供需竞价形成汇率的制度犹如虚设。在这种制度下,不管是国家公开的标准汇率还是特定银行的挂牌汇率,都只是银行一方制定的汇率,并非经常项目下的外汇需要,故不能真实地反映再次项目下的外汇需要。特别是汇率的形成只在银行或者相同行业下形成,所以就容易成为官方标准,且由其控制。故我国当前的汇率还不属于市场汇率,因为其变动性不高,而且不能表现出上市公司资产风险,由此汇率与股票价格之间的间接关系就消除了。第三,人民币与证券市场的价钱变动不能完整的传播。就目前的情形,人民币与证券市场的价钱变动的传播依赖于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贸易余额,这是人民币与证券市场的价钱变化的首要方式,我国经济的敞开度对擦有极大的影响,人民币可以实现自由兑换在特定的项目下,促使中国的经济处于国际水平的竞争标准,这对贸易自由化以及生产的国际化有重要意义,但是资本的流动性不强,贸易余额才可以在汇率与股票价格变动互相作用中有重要用途。二是货币的提供量是另外一条途径,也是次要因素,我国当前的股票市场分为两部分,这对于外国投资者对国内证券进行投资还比较困难,但在2012年我国引进的QFII制度已经开始应用在实践中。此外,公开市场的的不成熟也在一定范围内对钱币的提供量在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间产生影响。

第3篇:市场利率对证券价格的影响范文

摘 要 自上个世纪70年代,资产证券化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掀起狂潮,本文旨在结合我国自身所存在的金融体系发展阶段讨论分析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与我国特有的风险问题。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风险评价 风险转移

资产证券化(Assets Backed Securitization,ABS)是缘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金融市场的一项重要金融创新工具。它利用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预计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发展成为能够在证券市场上发行和交易的证券,从而方便投资者投资的一种工具。其基本运作程序是:发起人将拟证券化的资产真实出售给一家特殊目的信托机构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将这些资产按其利率、期限、类型和风险等加以估算、审核和清理,进行重新配置和组合,汇集成资产池,再以该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融资。

对一次成功的资产证券化来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有稳定的金融基础。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使金融资产能够有效率地从发起人转移到SPV;二是强烈的投资者需求,这有助于降低发起人的融资成本。三是投资者需求水平取决于证券的风险特征和评级机构对信用的评级。

一、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

2005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制定并颁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开启了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第一批试点运营。2007年9月,我国浦发银行正式发行了首期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其发行规模达到43.8亿元,拉开了我国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第二批试点的序幕。2008年,建设银行启动发行了我国首只基于不良资产的证券化产品――建元2008―1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主体的范围也逐步从初期单一的银行间市场参与者发展扩大到证券公司参与者。但是,考虑到我国特殊的经济背景,我国资产证券化实践的全面展开仍然面临着无法回避的困难与问题。其中诸多环节存在风险,需要引起相关各方,特别是证券化产品投资者的重视,在保持乐观态度的同时必须谨慎处理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

二、资产证券化的主要风险分析

根据1994年《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指南》,总结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市场风险是指影响市场价格波动的因素发生变动导致资产证券价格波动,利率风险尤为重要,利率风险是指证券化产品的价格与利率呈反向变动,即利率上升(下降)时,证券化产品的价格就会下跌(上涨)。如果投资者将证券化产品持有至到期日,那么证券到期前价格的变化不会对投资者产生影响;如果投资者可以在到期日前出售证券,那么利率的上升会导致资本损失。信用风险是指参与者与主体不履行合同义务而导致的风险,受基础资产资信等级.交易场所结算方式,交易动机等因素影响。表现为证券化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不能支持本金和利息的及时支付。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结构融资方式,操作风险较大,主要表现为交易结构风险,如发起人的资产出售是作为一种资产负债表内融资处理的,当发起人破产时,其他债权人对证券化资产享有追索权,这些资产的现金流量将会转给发起人的其他债权人,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将面对本息损失的风险。法律风险是指金融合约不能达列预先设定的目标,或者只有在不恰当的延期或支付不恰当的代价后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其他具体还有提前偿还风险,发行人和持有者之间合同的条款之一是,发行人有权在债券到期前提前偿还全部或部分债券。如果在未来某个时间市场利率低于发行债券的息票利率时,发行人可以收回这种债券,并以按较低利率发行的新债券来替代它。从投资者的角度看,提前偿还条款有三个不利之处:首先,可提前偿还债券的现金流量的格局难以确定;其次,当利率下降时,发行人要提前偿还债券,投资面临再投资风险;最后,债券的资本增值潜力减少。

同时彭惠、李勇认为,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初次证券化时),银行往往容易高估资产证券化所具有的风险转移作用,或低估证券化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成本和承诺,并有可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受损失,对银行再次进入资本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证券化给发起人带来潜在的流动性风险:(1)证券化资产出现暂时性的现金流缺口,不能支付特定日期的证券本息;(2)多个证券化交易到期日的集中,使作为流动性增强者的银行突然面临大量的流动性需求;(3)银行过度依赖证券化市场来获得融资,甚至过度扩大贷款规模。证券化的杠杆作用使银行只需有限的资本就能支撑不断扩大并证券化的资产,一旦银行无法通过证券化获得融资而被迫持有这些资产,就会面临流动性风险和资本金不足的风险。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转移更有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引起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我们应该重新以资产证券化为主的金融创新既可以促进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也可能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我们需要深入讨论资产证券化及其衍生品基本功能的正反两方面作用,深刻把握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产品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我国设计和利用资产证券化产品。

参考文献:

[1]张昕欣.樊鸿雁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及其对策.大众商务.2010(1).

[2]邵悦然.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意义及风险分析.现代商业.2010(3).

第4篇:市场利率对证券价格的影响范文

(一)证券投资方案资产配置的意义就是把各种各样的资产所获取的利润与投资者的喜好放在一起,并组合成最佳形式,证券投资的最基本的意义就是优化资产配置,建立可观的优化配置确定最有效的投资组合,通过合理的控制风险获得最可观的利益。作为金融投资而言,必须对全球的经济节奏了如指掌,只有知己知彼才会做到万无一失。对于目前的购买者而言部分购买者对于自己的判断能力具有过高的自信心而成功概率却并不乐观,所以就要求对信息的判定仔细斟酌,隔离效应、动量效应损失厌恶和后悔厌恶都是其中出现的现象。还有就是心理账户是投资人自己大脑中的一种自我判断,投资市场中还有羊群效应这都是需要改变的。

(二)证券投资的分析方法证券投资方式被分析成几种类型,对于基本分析来,是以传统的分析经济理论当做基本思想从而进行分析,并且以当前的企业价值形式进行仔细研究,从而分析企业的价值对证券的影响,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目前的证券价格做对比进行分析,其次要有技术指导作为指导,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等设备对当前一段时期的形式作图分析其变化频率等。并且实时的听取相关专家的证券分析等,只有对证券交易进行全面的掌握才能够进行证券投资。证券投资的风险性与其带来的利益是相对的,风险与效益相并存,只有进行充分的“备战”,才能够在“战争”中取胜。

(三)证券市场证券市场分为两类,证券投资市场的也必须通过买卖才能够进行市场形式的体现,在一级市场当中分为公募发行和私募发行。对于二级市场就是证券发行以后转让流通的市场,证券行市就是证券买卖的价格,它等于预期的当期证券收益与市场利率之比。其根据当前交易形式的不同还分为证券交易所和店头交易市场。但是两者的交易并不能够进行互相之间的渗透。每种证券的安全性都不相同,投资者必须在选择证券之前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在进行购买,以免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目前市场上越来愈多的职业分析人员,他可以对消费者购买的证券进行分析并从中赚取提成。

二、证券投资研究

(一)投资规划如今在西方证券业发达的国家已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基金绩效理论体系。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就是企业在证券部分投入部分资金已获得更大效益的方式,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当中包含实物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就是用现金或是固定的资产进行投资而间接投资就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进行投资。对证券的规模正确的处理和合理的进行投资会对企业的良好发展产生重大的意义。证券投资组合理论是一种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提出的理论证券投资决策方法。其方法是将投资风险与投资的收益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在避开风险最大基础上进行收益。

(二)决策方法全球资产管理行业趋势表明,相比区域、规模和风格配置,行业配置策略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对于证券投资的方法来说,是将投资收益与风险相联系,并且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权衡利益的大小,最终进行证券的妥善处理证券投资决策方法。对于证券来说都不宜长期持有,要适时的进行出手,对于持有者还有秉着本金安全的基础思想,股票是相对具有风险的,证券相比之下是更安全的选择。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对于证券分析的工具之一,对于资产定价模型可以对证券的期望报酬进行判断,计算好其价值并对投资方案进行选择。

(三)风险性证券投资当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着风险,但是其中又包含了系统风险和非系统的风险。系统风险就是不可避免的市场风险,是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风险,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等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但是这都是在决定参与证券活动中不可避免要承担的,其次就是非系统的风险,这种分先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消除进行最小程度的减小风险。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四)证券投资的价值形式经济是拥有自己的周期的,有行业轮动周期,在特定经济环境下回出现的特定现象,对于资产配置而言,要对所购买的证券进行了解,资产可以答题分为三个方向,第一类是资本资产第二类是非耐用可交易的资产,第三类就是保值类资产例如古董等,房地产就处于多种的结合体,在选择之前要对资产的每月收益的动态分布图进行分析以及波动率是否稳定。

三、结语

第5篇:市场利率对证券价格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货币政策 资本市场 加速系数 有效性

引言

随着资本市场在融资渠道、市场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强化,货币政策在资本市场中的传导机制也不断完善。与此同时,资本市场货币传导机制也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市场迅猛发展,不仅起到变革货币政策实施环境的效果,而且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提出新的方向。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所处的经济环境存在极大的非稳定性。因此,研究我国资本市场中的货币传导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学术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在作用于资本市场,从而对社会需求产生影响的同时,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也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发展。也就是说,货币政策在资本市场的传导中形成了一种加速机制。本文尝试通过实证方法,研究货币政策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加速传导机制。

理论模型及相关原理

(一)理论模型

假设货币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社会总需求之间存在一种较稳定的加速循环机制,其加速循环程度简化为一种加速系数,用字母a表示。加速系数的表达式如下:

at=ΔQt /ΔYt (1)

其中,下标t表示时期,Qt表示t期资本市场的证券需求水平,Yt表示t期的国民收入水平。ΔQt则表示t期与t-1期的证券需求水平之差,即ΔQt=ΔQt-ΔQt-1;ΔYt表示t期与t-1期的国民收入水平之差,即ΔYt=ΔYt-ΔYt-1。式(1)也可写为:

at=(ΔQt /Qt×ΔYt /Yt)×Qt /Yt=k・Qt /Yt(2)

其中,k=ΔQt /Qt×ΔYt /Yt表示证券需求的收入弹性,反映收入水平变动引起的资本市场证券需求水平的变动程度。当0

由式(2)可知,证券收入弹性越高,证券化比率越高,那么加速系数也就越大,于是货币政策在资本市场传导中的加速效应也就越强,即货币政策在资本市场中的传导机制作用效果越明显。

(二)货币政策在资本市场中的加速传导原理

货币政策在资本市场传导中的加速机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央行通过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货币政策渠道来约束资本市场;第二阶段是资本市场通过托宾Q渠道、流动性渠道、财富渠道等具体渠道实现货币政策的传导,进而促进社会总需求增加。

1.货币供应量渠道。若央行实行宽松型货币政策,则货币供应量增加,于是社会组织或个人通过购进证券来实现持有货币量减少,因此证券价格将被抬高,整个资本市场价格也将呈现上涨趋势。

2.利率政策渠道。利率政策渠道是央行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改变社会融资成本和投资回报率等,从而作用于社会投资和社会需求的一种渠道。当利率水平下降时,社会融资的成本也将减少,于是风险资金的预期收益率可能高于利率水平,因此投资者投资于风险资产的规模将会扩大,最终推动资本市场价格上涨。

3.投资渠道。投资渠道是以股票价格与投资水平的动态关系为基础的,也称托宾Q渠道,这里Q值即指企业市场价值与资产重置成本的比值。其中,企业的市场价值可表示为股价与股本之积,而资产重置成本由技术水平决定,在短期内保持稳定。由此可见,短期内Q值与资本市场价格存在紧密关系,当资本市场价格提高时,企业股票价格上涨,于是企业将减少股票发行量,转而购入更多投资品,而随着企业投资的不断增加,社会总需求也将不断增加,这就实现了资本市场的货币传导,这一传导过程即为托宾Q渠道。

4.流动性渠道。消费者个人负债与金融财富之比称为财务困难系数,该系数衡量了消费者财务困境的可能性。消费者一般会考虑在资产组合中设置一定权重的流动性金融资产,以减小财务困境系数,从而尽量摆脱财务困境。当资本市场价格提高时,流动性金融资产的增加会促进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大大减小,于是个人或企业购买投资消费品的倾向大大提高,最终促使社会总需求增加,这就是资本市场货币传导的流动性渠道。

5.财富渠道。当资本市场的价格提升时,通过增加金融财富而引致的消费总财务也将增加。根据庇古效应可知,财富变化引致的货币余额变化,对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产生影响。当资本市场的价格提升时,金融财富也相应提高,于是依靠财富渠道,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大大增强,最终实现社会总需求增长。

货币政策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加速传导机制及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一)我国资本市场货币传导加速性的实证检验

本文选取1998~2012年我国年度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其中,选取沪、深股市的流通市值总和作为资本市场的证券需求量,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国民经济水平的变量,数据分别来源于历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根据式(2),分别计算我国1999~2012年历年的资本市场证券需求的收入弹性、证券化比率、资本市场货币传导的加速系数,结果由表1给出,加速系数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根据加速系数的计算结果,我们可将资本市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时间为1999~2000年,该时段资本市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加速系数呈现较快的上升趋势。从这两年我国实际经济社会的发展来看,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宏观经济增速,这里证券需求量的增速明显高于国内GDP增速,因此使得国内证券需求的收入弹性值明显高于1(1999年证券需求的收入弹性值为4.87,2000年证券需求的收入弹性值为5.04)。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我国资本市场的证券化比率普遍较低(1999年和2000年证券化比率分别仅为0.09和0.16),因而导致货币政策在资本市场中传导的加速系数大打折扣。即使该时段加速系数呈现上升趋势,但数值都比较小,2000年加速系数的值也只有0.83。也就是说,这时段我国货币政策在资本市场中传导的加速效应开始显现,但效应程度仍不高。

第二阶段:时间为2000~2005年,该时段资本市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加速系数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且从2001年起至2005年,加速系数持续处于低迷甚至负加速状态。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互联网有关,2000年我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又由于泡沫破灭产生的负面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因而导致2001年起国内资本市场一定程度上下滑,于是投资者逐步远离资本市场。从实证结果来看,2001~2005年这5年期间,除了2003年以外,其余4年国内证券需求的收入弹性值均小于0,导致该时段我国货币政策在资本市场中传导的加速效应基本为负。而这5年我国资本市场的证券化比率仍没有得到提高,因此加速系数绝对值非常小,这也表明该时段我国货币政策在资本市场中传导的加速效应影响非常有限。

第三阶段:时间为2005~2012年,该时段资本市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加速系数呈现明显的波动特征。2005年至2007年,加速系数快速增长,2007年加速系数值已达到1.35,1999~2007年期间首次突破“1”。在2006年至2007年期间,我国资本市场的价格得到较快回升,于是国内证券需求的收入弹性得到明显提高(2006年证券需求的收入弹性值为3.84,2007年证券需求的收入弹性值为3.86)。同时,2006年和2007年资本市场证券化比率也明显上升,尤其是2007年资本市场证券化比率达到0.35。因此,2005~2007年货币政策在资本市场中传导的加速效应非常显著。2008年,金融危机对国内资本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国内证券需求的收入弹性和资本市场证券化比率都明显下降,尤其是证券需求的收入弹性下滑至-6.742,于是货币政策在资本市场中传导的加速效应转为负效应,且达到最低位。受政府宏观调控的推动,2009年我国资本市场开始恢复,证券需求的收入弹性明显提高,证券化比率也明显增加,于是加速系数达到历史最高点。但由于2009年起我国资本市场不断趋于饱和,货币政策在资本市场传导中的加速效应不断递减,又由于2011年资本市场受到一定冲击,因此2010年和2011年加速系数都不断减小。而2012年势头又开始好转,因而加速系数又转变为正。由此可见,2005~2012年期间资本市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加速效应呈现颇为显著的波动特征。

(二)我国资本市场中货币加速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为了对我国资本市场中货币加速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本文选取货币供应量、利率、社会投资、社会消费四个角度分别进行分析,分别检验货币供应量渠道、利率渠道、投资渠道、财富渠道的有效性,其中资本市场的证券需求指标仍以证券需求量Q表示。由于流动性渠道指标较难衡量,因此本文不做实证分析。仍旧选取1998~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货币供应量指标选择M0和M1,利率指标选择一年至三年期的贷款利率R,社会投资指标选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I,社会消费指标选择消费品零售总额。以上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由于货币供应量渠道和利率渠道都在货币加速传导机制的第一阶段,且这两者起作用的性质均含有一定的主动性,因此均作为解释变量。而投资渠道和财富渠道均表现出一定的被动性,即由证券需求变化来引起投资、消费的变化,因此这两者均设为被解释变量。

1.货币供应量渠道有效性的实证检验。对证券需求量和货币供应量都取对数,构建证券需求量关于货币供应量水平的计量模型如下:

lnQt =α0+α0 lnM0t +εt (3)

lnQt =β0+β1 lnM1t +ηt (4)

对变量lnQt、lnM0t和lnM1t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均通过单位根检验,即符合同阶单整,因此我们认为变量具有平稳性。根据式(3)、(4)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lnQt =-13.3096+2.3368 lnM0t (5)

(8.8039)

R2=0.8564,F=77.5091

lnQt =-9.6134+1.7150 lnM1t (6)

(9.0493)

R2=0.8630,F=81.8904

由式(5)、(6)可知,无论是M0还是M1,其系数都显著为正,表明货币供应量对证券需求量的影响较高,这也反映了我国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渠道对资本市场的加速传导机制是有效的。

2.利率渠道有效性的实证检验。对证券需求量取对数,构建证券需求量关于利率水平的计量模型如下:

lnQt =b0+b1 Rt+ut (7)

对变量lnQt和Rt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两者均通过单位根检验,即符合同阶单整,因此我们认为变量具有平稳性。根据式(7)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lnQt =4.3866+1.0139 Rt (8)

(1.4402)

R2=0.7423,F=25.0260

根据上述结果可知,在1998~2012年期间,市场利率与资本市场证券需求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显著性检验结果又表明这种关系并不明显,由此可见,在我国资本市场中,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渠道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加速传导作用,即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渠道并不是非常有效。

3.投资渠道有效性的实证检验。对证券需求量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取对数,构建投资水平关于证券需求量的计量模型如下:

lnIt = a0+a1 lnQt + vt (9)

对变量lnIt和lnQt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两者均通过单位根检验,即符合同阶单整,因此我们认为变量具有平稳性。根据式(9)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lnIt = 4.6729 + 0.6535 lnQt (10)

(8.5939)

R2 = 0.8503,F = 73.8547

由回归结果可知,在1998~2012年期间,我国资本市场证券需求量与社会投资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且证券需求量提高对投资的弹性系数非常高,因此证券需求量变动会明显地引起投资变动。也就是说,我国货币政策加速传导的投资渠道也是非常有效的。

4.财富渠道有效性的实证检验。对证券需求量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取对数,构建消费零售总额关于证券需求量的计量模型如下:

lnSt =γ0+γ1 lnQt +ξt (11)

对变量lnSt和lnQ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两者均通过单位根检验,即符合同阶单整,因此我们认为变量具有平稳性。根据式(11)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lnIt =6.5296 + 0.4548 lnQt (12)

(9.5750)

R2 = 0.8758,F = 91.6810

由回归结果可知,在1998~2012年期间,我国资本市场证券需求量与社会消费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且证券需求量提高对消费需求的弹性系数也较高,这也表明了我国货币政策加速传导的财富渠道是比较有效的。

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方法,度量了1998-2012年我国资本市场中货币传导的加速系数,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分四种渠道对货币传导加速机制的有效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渠道、投资渠道和财富渠道对于货币政策加速传导都是有效的,但利率渠道的有效性并不强。

根据本文实证结果,并结合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特征及货币政策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扩大我国资本市场规模。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与国内经济发展仍不成比例。自1998至2012年期间,我国证券化比例较低,其中仅有2009年与2010年超过0.5,其余年份均很低,这一情况远低于其他国家与地区,如中国香港、伦敦的证券化比率分别为1.9、1.2。由此可见,我国资本市场规模明显偏小,限制了我国资本市场中货币政策的影响水平,导致加速作用不显著。因此,要扩大我国资本市场规模,引导企业与个人理性参与资本市场,增加投资者的数量及规模,从根本上扩大我国资本市场规模。

第二,加快资本市场体制改革。首先,优化公司上市及股票发行制度,促使股票发行规模及发行价格由资本市场决定。其次,改革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建立完善的信息跟踪制度,严惩提供虚假信息人员,减少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取消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的隐性担保,强化公司治理,企业的去留由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来决定。再次,加强对证券行业的监管,严格限制上市公司与母公司的关联交易来扰乱股市,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能力与风险控制能力。最后,还应开放我国的金融市场,扩大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与间接融资市场,实现资金能够在货币市场与金融市场之间自由流动。

第三,强化利率这一货币体系中介目标的作用。逐步改变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体系中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主要中介目标的现状,将利率纳入中介目标范畴,提高利率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国外许多研究和实践都已表明,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已不能满足货币政策的更高要求,因为资本市场中的货币难以用实体货币反映,而且资本市场的发展将逐步影响银行信贷资金,导致基础货币的信用创造能力减弱。由此可见,以利率为中介目标已是一大趋势。

第四,创新金融产品及金融工具。通过金融产品及金融工具的创新,开拓我国新的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促进两大市场能够协调发展,保障我国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把握我国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连接点,发展我国的债券市场与基金市场,提升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水平。采用有效的金融产品组合,降低金融市场中的投资风险。进一步创新我国金融产品,实现集体投资、合资、外资、私营以及股份制等多种融资方式能够协调健康发展,培育我国多元化的金融主体,创新我国金融市场的产权制度,有效组织各类金融主体,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保障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1.张成思.全球新型兼容危机背景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J].货币金融评论,2009(2)

2.Borio Claudio, Philip Lowe. Asset Prices, Financial and Monetary Stability: Exploring the Nexus[D]. BIS Working Paper, 2002

3.张磊.中国转轨时期的货币非超中性和通货膨胀―兼论中国货币政策双重目标的体制根源[J].金融研究,2008(12)

4.Franco Modigliani. Monetary Policy and Consumption in Consumer Spending and Monetary Policy: The Linkages[R]. Boston: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 1971

5.姜再勇.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均衡利率形成问题探讨[J].理论研究,2013(4)

第6篇:市场利率对证券价格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措施

一、世界各国资产证券化的一般风险因素

(一)交易结构风险

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是通过建立一个严谨、有效的交易结构来进行的,论文其融资的成功与否及其效率高低与其交易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基本交易结构由原始权益人、SPV(SpecialPurposeVehicle,简称特殊目标载体)和投资者三类主体构成。从理论上说,只要参与各方遵守所确立的合约,该结构将是一种完善的风险分担的融资方式。但是,由于不同国家对资产出售有着不同的法律和会计规定,这一方式将面临结构风险。具体包括:

一是交易定性风险。指根据相关法律,有关部门可能认为发起人与SPV之间的交易由于不符合“真实销售”的要求,而将发起人在破产前与SPV所进行的交易行为确定为无效交易,使破产隔离安排失效,从而给证券化投资者带来损失。

二是收益混合风险。指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与发起人兼服务人的自有现金流相混合,导致SPV在发起人破产时处于一般无担保债权人的地位,从而给证券投资人带来损失。

三是实体合并风险。指SPV被视为发起人的从属机构,其资产、负债与发起人的视同一个企业的资产、负债,在发起人破产时被归为发起人的资产、负债一并处理,从而给证券投资者带来损失。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称为违约风险。信用风险产生于资产证券化这一融资方式的信用链结构。毕业论文从简单意义上讲,信用风险表现为证券化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不能支持本金和利息的及时支付而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在资产证券化的整个交易过程中,投资者最依赖的两方是资产支持证券的承销商、投资银行和代表投资者管理和控制交易的受托人。在合约到期之前或在可接受的替代方接任之前,任何一方对合约规定职责的放弃都会给投资者带来风险,具体包括:

1.承销商风险。承销是投资者对资产组合恶化采取的主要防范手段。例如,在应收款支持的融资中,承销商能直接以其支付行为影响有关潜在资产合约的执行。因为承销过程的中断不仅可能导致对投资者的延期支付,而且可能引起整个结构信用质量的下降。所以当应收款支持交易被结构化以后,承销商在招募说明书中应根据历史经验对拖欠、违约及索赔给出相应的说明。

2.受托人风险。虽然受托人的经营状况不直接影响由应收帐款组合所带来的现金流量,但它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资金收妥后的安全性以及该资金转给投资者的及时性。所以大多数交易有严格的规定,按投资者的要求对受托人的经营状况进行控制,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能为投资者提供实质性保护,但是他们并不能完全消除管理不当的可能性,而这正成为造成风险的潜在因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关评级公司已经采取了附加措施以提醒投资者注意这种潜在风险。

(三)可回收条款风险

指发行人和持有者之间合同的条款之一是发行人有权在债券到期前,提前偿还全部或部分债券。如果在未来某个时间市场利率低于发行债券的息票利率时,发行人可以收回这种债券,并以按较低利率发行的新债券来替代它。短期赎回等于是由发行人在行使一种期权,以便按更为有利的条件对债务进行再融资。从投资者的角度看,提前偿还条款有三个不利之处:

首先,可提前偿还债券的现金流量的格局难以确定。其次,当利率下降时,发行人要提前偿还债券,投资面临再投资风险。第三,债券的资本增值潜力减少。以住房抵押担保证券为例,它属于固定收入证券的一种,但是却包含一个提前偿还条款。住宅所有者难以预料的提前偿还风险使投资者面临再投资风险,并使其原本的资产负债管理计划落空。

实际上,抵押担保证券的现金流动时间安排上的不确定性比公司债券和市政债券要大,因为行使提前偿还一笔抵押贷款的期权不单纯依赖于现行市场利率,它还依赖于每个房产主面临的特定经济和非经济因素。例如,房产主遇到迁移或房屋转手时,可能会提前偿还贷款或者当房产主发现了对自己更有利的二次融资可能性,提前偿付也会发生。一般用存续期这一指标来衡量提前偿还。存续期是以各支付期的支付现值为权数对支付期加权平均,存续期缩短了则说明发生了提前偿还。

(四)利率风险

证券化产品作为固定收益证券的一种,具有和其它固定收益证券类似的各种风险,利率风险就是其中一种。具体而言,证券化产品的价格与利率呈反向变动,即利率上升或下降时,证券化产品的价格就会下跌或上涨。如果投资者将证券化产品持有至到期日,那么证券到期前价格的变化不会对投资者产生影响;如果投资者可以在到期日前出售证券,那么利率的上升会导致资本损失,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市场风险,也称为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证券化产品市场上投资者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证券价格对市场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取决于证券的特征,如证券的成熟、证券的息票利率、利息支付的频率、本金分期摊还的速度、债务工具当前的收益率、证券中含有的选择权等。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证券化产品的息票利率越高,其价格对利率的变化就越敏感。证券化产品的到期期限越长,其价格相对于利率的变化就越敏感。利率水平越低,证券化产品的价格相对于利率的变化就越敏感。

(五)资金池的质量与价格风险

按照JackM.Guttentag的观点:银行具有低估甚至忽略以小概率发生的重大损失事件的倾向。按照该心理定律,忽视低概率、高损失事件,源于人的非理性。人们长期预测能力非但不能随证券化进程而提高,反倒有进一步短视的倾向,结果使金融市场存在更大的波动和不确定性。因此,在资金池的构建方面,要严格评估资金池的质量,警惕发起人将不良资产以良好资产出售,以防人们对风险资产定价仅依据对市场短期的看法,由此而产生低定价的可能,导致实际利润率曲线低于市场要求的利润率曲线形成缺口,而且缺口不断增大,不仅可能给投资者带来损失,最终还可能引起金融危机。

同时,资产证券化如果定价不合理,就会产生价格差。这种价格差的大小取决于市场正确识别证券化工具价格水平的能力,也就是说,市场需要时间来评价它的价值和风险。应该意识到新工具、新市场中的低定价问题是有代价的,因为新金融工具或市场通常由于存在为合理定价积累经验的成本,而比成熟市场效率低下,这种学习成本导致低定价交易,会引起近期或未来的亏损。因此证券化等新兴市场上存在实际利润率曲线低于市场要求利润率曲线的情况。总之,经验不足导致新产品在初始阶段定价偏低,该阶段大量风险积累起来的可能引发风险。

此外,证券化的风险还包括发起人回购资产的道德风险、发起人弱化对出售资产管理的道德风险、信用增级和流动性支持的风险等,这些风险处理不当,将会危及整个金融体系。

二、中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特殊风险因素

(一)政策风险

政府在资产证券化形成、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制度保障方面(如法律、税收、利率、监管、投资者保护等)。资产证券化的初期多是政府主导,政府政策的风险不可低估。

比如说,资产证券化本质上体现了财产信托的关系,加之我国现存的法律障碍,所以我国现阶段多采用财产信托模式。但是,目前模式没有严格的法律定位,是由政府审批形式推动的,民间模式属于“球”,面临较大政策风险。

(二)法律风险

通过财产信托创造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属于典型私募产品,不适用我国《证券法》的相关规定,在相关法律没有正式出台之前,它的身份并不明确。而且,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就不能很好地规范各参与方的权利义务,明确收益归属,降低操作风险及提供必要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此外,中央优先权益登记系统没有建立,这也为资产证券化带来了法律风险。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八十条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转让权利或者转移义务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因此合同法对债务人已采取了“通知主义”,为资产证券化明确了转让的法律条件。但是,资产证券化资产池一般较大,项目繁杂,逐一通知债务人在实践中既不经济也不可行。

(三)流动性风险

目前,中国证券化信托产品发展的一个重要限制是流动性问题。证券化产品流动性不足就会要求较高的流动性贴水,大大增加证券化的成本,这就跟证券化“把不流动的资产转化为高流动的证券”的初衷相去甚远。因此,提高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是中国资产证券化突破模式的核心问题之一。

三、防范我国资产证券化风险的措施

虽然资产证券化可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风险,但它是近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的和发展最快的金融创新,它不仅是一种金融工具的创新,而且是金融市场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它对一国的投融资体制、信用机制、资源配置方式、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等金融结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极大地促进了一国金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因此,我们并不能因为害怕风险而放弃这种优质的金融创新,完全可以在总结我国资产证券化探索中的实践经验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良好的资产证券化环境和提高监管质量来防范风险。

(一)构建良好的资产证券化环境

1.建立健全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体系。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刚刚起步,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不同,目前并没有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只是以《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资产支持证券交易操作规则》、《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登记与托管结算业务操作规则》为依据,所以,需要尽快制定《资产证券化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SPV的法律地位、性质、行为能力、证券发行、二级市场转让流通、投资主体、证券化资产的真实出售、破产隔离,以及相关的会计、税务、土地注册、抵押、披露等制度做出明确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使资产证券化业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运作、降低风险。

2.选择信用高、实力强的金融机构作为SPV。SPV是资产证券化中的特殊机构。要顺利实施资产证券化,就必须尽快建立相对比较稳定的SPV,其业务主要是发行资产证券,并向发起人购买基础资产和向投资者派发证券收益。目前,SPV主要应考虑有全国性的大银行和自信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上来设立。另外,从国际经验来看,在SPV设立过程中应有一定的政府背景,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资产支持证券的等级,降低运作成本,更有利于开拓资产证券化市场。目前可以由政府出面组建国有独资公司形式的SPV,也可以在政府的担保下由发起人自行设立SPV。

3.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增级制度与评级中介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和增级机构是资产证券化的主体要素。首先,对于目前国内现有的一些金融机构,如会计事务所、评估事务所等,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他们的运作,杜绝信用评级工作中的道德风险的发生。其次,政府可以出面设立一家专业从事证券化信用评级服务的机构,或者通过政府特许的方式,选择一家或几家国际上运作规范的具有较高资质和声誉水平的金融中介机构参与到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服务中来。

4.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营造资产证券化的市场基础。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基金业发展迅速,如果能够在进一步放宽对保险资金、养老基金、医疗基金等社会资金运用的限制,对于资产证券化的顺利推行无疑是一个强劲的推动。

5.加强国际合作,打造资产证券化的国际渠道。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时间短、经验少,目前国有银行缺位、中介机构缺乏影响力的情况下,不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是不明智的。在这方面,可以考虑从国外聘请资产证券化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与资产证券化经验丰富的外国投资银行和中介机构合作,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抽出部分资产进行打包,面向国际投资者出售等。通过这些合作方式,使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走向国际市场,从而降低我国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加速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进程。

(二)强化对资产证券化的监管

资产证券化衔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其涉及部门众多。而我国财政部、央行、银监会、证监会等如何形成合力,达成共享利益、共同监管的局面,这是防范资产证券化风险、推动资产证券化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1.监管理念

(1)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动态博弈。凯恩斯对金融创新的动因提出了规避管制的理论解释:金融创新主要是金融机构为了获得利润而回避政府的管制所引起的。许多形式上的监管,实质上等于隐含的税收,阻碍了金融机构从事已有的盈利性活动和利用管制以外的利润机会。因此金融机构会通过创新来逃避政府管制,而当金融创新可能危及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时,金融当局又会加强监管,新的管制又会导致新的创新,两者不断交替,形成一个相互推动的过程。从博弈论观点来看,金融机构与监管当局好似跷跷板上做游戏的双方,他们不断地适应彼此,形成“管制——创新——放松管制或再管制——再创新”的辩证形式,共同推动金融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2)激励相容。金融监管成为金融创新动因的重要条件是激励相容、鼓励创新的监管理念。监管应当是符合和引导、而不是违背投资者和银行经理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说,监管者应当参照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将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和市场约束纳入监管的范畴,应用这两种力量来支持监管目标的实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已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在制定过程中,委员会始终尊重和重视来自银行业界的声音,几易其稿。同时,对于内部评级方法又提出了以评级为基础的方法和更为复杂的监管公式方法,以供不同风险管理能力的银行使用。

(3)风险导向性的审慎监管。英语论文风险导向性的审慎监管强调动态和更富灵活性的监管,提高监管的风险敏感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资产证券化引人内部评级法其目的就在于增强资本充足率的市场敏感性。同时,委员会赋予了各国监管当局更多的操作灵活性,在资产证券化的认定上注重经济内涵而非法律形式,这就使得监管当局更能适应资产证券化的动态发展。在第二支柱中,委员会提出监管当局可以视风险转移程度对资本重组要求进行灵活调整等方面都体现了风险导向性的监管理念。

总之,巴塞尔系列协议对资产证券化监管的演进历程清晰地反映了国际金融监管理念从常规性监管到资本充足监管再到风险导向监管的演变,体现了当前国际监管领域激励相容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目前逐步推进中的资产证券化,其监管层面不仅应在资本充足上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一些处理方法,更应在监管理念上逐渐向国际先进的监管理念靠拢。

2.监管的主体和目标、方式和内容

(1)监管主体和目标。对于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机构,美国为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监管目标为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在资产证券化监管方面,以评级公司的眼光看待资产证券化中的问题,应重点履行两种职能:一是对信息披露监管;二是对虚假、欺诈行为处罚。目前美国资产证券化监管上有两种趋势,一是市场增长快,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融资渠道,监管机构支持这个市场的发展;二是有滥用此种融资工具的风险,如EN.RON,监管机构更注重加大审查力度。根据现阶段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需要,央行、银监会和证监会是资产证券化监管的最主要机构。发改委、财政部、国资委等各负责相应监管职责。银监会对银行类金融机构和信托等非银行内金融机构负责监管;保监会对保险类金融机构负责监管;证监会对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负责监管。证券化品种的流通凡是在银行间市场进行的,可由央行金融市场司等部门负责监督;在交易所或柜台进行的,可由证监会等部门负责监督。监管目标是保护投资者利益,以促进市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2)监管方式和内容。在监管方式上,美国、13本和韩国均为市场为主导的集中监管模式,实行注册登记制。美国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主要采取案架注册(SHELFREGISTRATION)的方式,在总的交易项目案架注册后,对以后每一笔的发行交易不再审查。在发行阶段重点审查交易结构及各种合约关系、资产组合方面的技术性指标,投资人认为实质性的信息均要披露,监管机构审查信息披露的全面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发行后的监管主要是报告制度,一般是半年付息,半年披露一次信息。如发生虚假、欺诈等行为,SEC专门有一个执行部门(人员数量上2倍于其他部门)负责执行。我国资产证券化监管方式也应该是市场为主导的集中监管模式,就目前的实际看,实行注册登记制尚有困难,可以实行审批或审核制。

在监管内容上,美国SEC主要监管信息披露,在监管资产证券化方面表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有效地结合了法律的规定要求和实践的需要。如确认ABS的“证券”属性,将资产证券化活动纳入证券法监管范畴;修改SPV的“投资公司”定性,简化相应的监管要求等。我国监管的内容包括主体资格的认定、证券化品种、交易结构的审查、资产池技术性指标的审查、各种合约关系结构的审核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审查信息披露的全面性、真实性、准确性与及时性。信用是渗透于资产证券化全过程的,并在证券化中起着基础作用(没有信用评级、信用增级,资产证券化就失去了大部分的光辉),因此,中国资产证券化制度创新的关键一环就是创建良好的信用环境,包括良好的个人信用环境和政府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

[1]万解秋,贝政新.现资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徐勇.资产证券化,企业融资新途径[J].投资与证券,2003(1).

第7篇:市场利率对证券价格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转化效率交易效率定价效率

资本市场的功能在于最大限度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最优化的资本配置。可见,资本市场是一个特殊形态的市场,是微观和宏观的结合体。从资本市场效率的形成过程来看,其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其间顺次经过从储蓄到投资、顺畅的资本流动及合理的资本配置这三次惊险的跳跃。同时,上述三大跳跃也不是相互割裂的,它们之间在时间上继起,在空间上共存。因此,笔者认为,资本市场效率是储蓄与投资间的转化效率、资本市场交易效率及资本资产定价效率的有机结合。其中,转化效率是资本市场效率的源头和基本前提;交易效率是资本流动性和最优配置的必然要求;定价效率则居于整个资本市场效率的核心地位,是资本流通及配置效果的集中体现。显然,转化效率和交易效率都是定价效率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而交易效率和定价效率的提高也必然促使转化效率的同向变化。也就是说,资本市场效率的三个组成部分是继起共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因此,要提高我国资本市场效率,就必须同时提高上述三大效率。一、提高储蓄与投资间转化效率的对策

提高储蓄与投资间的转化效率,其关键在于提高整个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以期在不削减正常消费的情况下提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例。从储蓄的构成来看,储蓄的投机性动机是储蓄与投资之间相互转化的原动力,在经济人假设下其转化为投资的必要条件是:预期资本收益率>平均储蓄利率。因此,提高资本市场转化效率的根本路径在于:通过提高预期资本收益率与市场利率之间的落差以刺激投机性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其中,利率政策是一国宏观货币政策的核心,利率的下调可以有效促进投机性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业经实践证明,但一国利率不可能无限下调。因此,提高我国资本市场转化效率的关键在于提高预期资本收益率。降低资本市场的预期风险可以有效提高投资者的预期资本收益率。对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建立我国资本市场的诚信机制。健全的资本市场诚信机制有助于提高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收益质量的信任程度,从而降低其对于投资的预期风险水平。建立我国资本市场的诚信机制的核心在于加强独立审计监督。目前我国独立审计的监督质量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会计师事务所限于执业水平或迫于压力而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虚假问题未能给予充分揭示。鉴于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我国独立审计的监督质量:(1)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粉饰问题之所以未能揭示,往往是源于会计师事务所虚弱的独立性。受制于市场竞争及地方政府管制等诸多因素的会计师事务所难以真正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经济鉴证业务。通过建立审计市场的有序竞争机制可以有效缓解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恶意竞争的压力,通过减少地方政府对当地上市公司的扶持可以有效缓解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政治压力,从而提高其独立性。(2)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上市公司审计业务日渐复杂,要求注册会计师拥有更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应加强自身的后续学习,不断补充新鲜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和执业水平;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应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防止人才的过度流失。(3)充分发挥法制的作用。应将审计执业行为真正置于经济利益的约束之下,使注册会计师既便是作为一个纯粹的经济人也“不得不道德”。更重要的是,要为因证券虚假陈述而合法权益遭致损失的广大投资者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武器。因此,应当引入注册会计师的辩解性举证而改变由弱势群体申诉性举证的做法,应当引入集体民事赔偿制度以真正体现法律的震慑作用。2、推动金融品种创新。投资者规避风险的需求总是与其获利要求相伴相生的,在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套期保值和投机是两项必不可少、相辅相成的投资行为。推动金融品种创新,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种能帮助投资者有效规避资本市场风险,从而降低其对于投资的风险预期。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的金融品种单一,无法帮助投资者为其市场交易对冲风险。鉴于此,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金融品种创新:(1)股指期货。投机者作为交易对家,从其对市场走向的判断出发,承担了套期保值者需要规避的风险,从而使投资者能有效对冲风险,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2)组合品种。组合品种是以基础品种、衍生品种以及其他组合品种为组成部分的投资组合,其主要是利用分散化的投资原则,通过将资金按不同比例分散投资于各个市场和产品以达到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平衡。因此,组合品种能使投资者通过“专家理财”选择绩优投资工具而有效分散风险。

二、提高资本市场交易效率的对策

交易效率是指市场本身交易营运的效率,即资本市场能否为特定质量的交易服务产生最低的交易费用。因此,提高交易效率就是要在不减弱资本市场功能的状态下最大限度的降低交易费用。于我国而言,交易费用主要由一级市场的融资成本及二级市场的交易成本两部分组成。其中,融资成本是融资者从准备发行到资本入账过程中所付出的融资费用总和,主要包括投资银行的承销费用及支付给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等中介机构的中介费用。交易成本是投资者从交易准备到交易完成过程中所付出的交易费用总和,主要包括交易佣金和印花税。可见,交易费用的降低可分别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两方面入手:

(一)降低一级市场融资成本

1、发行制度向注册制过渡。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交易费用是一种制度安排。也就是说,交易费用除其显性表现外,还包括在不同制度下的寻租费用。不可否认,由审批制向核准制的转变曾经是我国证券发行制度的突破性进步,而2004年正式实施的股票上市保荐制度又将政府推荐改为证券公司举荐,从而初步建立了中介机构的责任机制,有利于透明市场环境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形成。但是,更应该看到的是,现行发行制度仍过多强调人为因素而非市场标准,从而使得一级市场发行的寻租费用依然存在。同时,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必须满足一定的高于一般公司的发行条件,这就诱使公司对其公开披露信息进行窗饰,由此产生高昂的包装费用。根据资本市场的发展规律,发行制度创新的方向必然是向注册制演进。注册制的突出特点是强化了中介机构的责任机制,强化了信息披露的公开性和真实性,从而也就可望极大的降低一级市场发行的寻租费用。同时,注册制强调事后监督而非事前核准,因而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遏止IPO公司的窗饰行为从而降低融资过程中的包装费用。

2、引入竞争以降低中介费用。与上市公司的发展速度相比,我国整个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当前的证券行业特许制度存在诸多不足,使得我国的证券服务机构长期处于一种亚竞争状态,政府不当管制的结果是中介机构管理运营的非科学化和中介服务收费畸高。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废止当前特许资格审批中以注册会计师或特许律师人数为单一核定标准的做法,改而建立一整套以当年经济鉴证职能履行情况为核定标准的评估体系。此外,改事前核准为事后监管,全面放开证券行业服务资格,有能力完成经济鉴证职能的服务机构均可成为市场准入主体,以从监管政策及市场竞争两方面促进中介机构降低成本并提高服务质量,从而降低一级市场发行的中介费用。

(二)降低二级市场交易成本

如前所述,交易成本主要包括交易佣金和印花税。于佣金制度而言,自由化、灵活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目前的交易佣金已由原来的“单一固定佣金制度”调整为“最高上限向下浮动制度”,进一步的改革方向是渐进的推行自由议定制度。因此,就现阶段而言,降低二级市场交易成本的焦点在于对我国资本市场证券交易税制的调整。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来看,对税制于市场主体行为扭曲效应的普遍认同,使印花税呈下降趋势,大部分国家已逐步取消了印花税而代之以证券投资所得税为主的税收体系来调控市场。如果对印花税做出适当调整,可以有效降低二级市场交易成本,促进资金的有效流动,具体调整对策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减免税率。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供选择:降低税率、采用单笔定额税、分别不同交易方式或对象征税。(2)单向征税。出于刺激买方的目的,可以仅向卖方单向征收从而鼓励投资者购买证券。(3)时机成熟时以资本利得税全面取代印花税。资本利得税是仅对证券交易获益征收的一种税,其对于投资者市场交易的影响范围及影响程度均小于印花税,可以在保证一定程度的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提高资本市场的交易效率。三、提高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