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学困生转化应当抓住思想情绪疏导这一内在因素
许多学困生对语文学习有着一种畏惧心理,他们因为自身学习成绩较为落后,对学习活动怀着一种本能的恐惧。这样的消极情绪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投入程度,特别不利于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语文学困生在思想上出现的这些波动,对教师而言也是一次考验。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情绪的疏导,让他们能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学习中的困难,还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笔者经常和学生进行谈心交流活动,让他们明白一时的落后并不等于永远的落后,学习中的落后不等于各方面的落后,让学生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帮助他们逐步敞开心扉,走出自卑观望的消极情感。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对学困生加大表扬激励的力度,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尊重。教的表扬鼓励对学生而言是难能可贵的,这些学困生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对语文学习会更感兴趣。教师要抓住学困生学习中的进步,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一些闪光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情绪的调动和激发,让学生将这些成功、满足等积极情感有效迁移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从而积极主动地开展语文学习,有利于转化工作的开展。
二、学困生转化应当抓住基础知识夯实这一重要基础
对许多小学语文学困生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基础知识薄弱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滞后的主要原因。有些小学生拼音掌握不好,前后鼻音容易混淆,平翘舌音容易写错;有的学生字词积累方面存在短板;还有的学生在阅读分析理解等方面难以突破。归纳起来,语文基础知识的薄弱是导致语文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教师应当在转化工作中强化基础知识的夯实。一方面要对学生语文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知识点检测的方式,基本上掌握学生哪些方面是短板,哪些方面语文学习存在障碍,使学生能够清楚地明白自己应当从哪些方面着力下手,弥补薄弱环节,夯实语文基础。另一方面,笔者要求学生突出重点进行复习回顾。这些学困生基础知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找出来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拟订补救计划,哪些方面有问题就针对这些方面进行专门训练,如拼音有问题的进行易混淆字音的强化记忆等。通过针对性的回顾夯实,能够让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在短时期内得到较大的提高,并且这样的态势要一直持续下去,促进学困生有效转化。
三、学困生转化应当抓住学习方法指导这一快捷通道
除了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不够科学高效,也是导致语文教学中出现学困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自身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相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就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再加上语文学习不得法,往往事倍功半,更加导致语文学习效率低下。对此,笔者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充分强化了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运用先进的、科学的、高效的方法,推动学习成效的提高。例如,学困生背诵课文时难度较大,前记后忘、拖拖拉拉,笔者和学生共同分析,指导他们运用首句记忆法进行背诵,记住每一段的第一句话,这样一旦背诵的时候思维断档,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及时将思维弥补起来,提高学生背诵的效果。在学习方法指导上,教师要善于引导班级语文学习较好的学生将自己的看家本领亮出来,供其他同学参考借鉴。教师还要经常上网搜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向班级学困生进行推荐,鼓励他们将这些先进的学习成果运用到自己的学习活动之中。经过这样的方法推广,学困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将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对增强学困生转化效果将会起到积极的效果。
四、学困生转化应当抓住学生互助合作这一丰富载体
在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工作中,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指导点拨,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这些学困生进行帮助。一个班级的学困生往往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个群体,这样教师的精力与时间就捉襟见肘,无法满足学困生转化的实际需要。对此,笔者采取的方法是利用学生帮助学生的自主合作模式,从面上提升学困生转化的效果。例如,要求班级学生每三名优秀生结对帮扶一名学困生,帮助他们从字词等基层知识的夯实开始,再到帮助他们理解分析文章、指导写作文,从各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高学困生语文学习基础、语文学习技巧。这样的自主帮扶模式,让教师从一对一的辅导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在面上指导和点拨学生。笔者还将每一个帮扶小组之间进行竞赛,看哪个小组帮助的学困生进步最快、变化最大,在班级学期表彰中增加相应的奖项,使学生之间形成激烈的竞争氛围。每一个帮扶小组都憋足了劲向前冲,受帮扶的学困生得到了详细的指导,而参与帮扶的学生又感受到了帮助他们的快乐,这些都是成功转化学困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这个考点有以下三层意思:1.“从不同的角度”,实际上是要求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具体地说,有作者角度(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都可能对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作品主题的表现)、作品角度(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读者角度(主要是读者的个性化解读)。2.“不同的层面发掘”,就是要求对文本进行深浅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和发掘。3.“作品的丰富意蕴”,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内容,是指读者从作品中领悟到的意义,即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
本考点就是要求考生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善于进行层面切割,实现多元化鉴赏文学作品的目的。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的命题往往具有以下特点:1. 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难点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2. 设题讲根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的内容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3. 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进行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4. 答案有限制。它不能像平时阅读那样可以见仁见智。这是选拔人才的高考,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5. 表述有区别。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表述为:“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请作简要分析”等。
在解答文学类文本探究题时,要注意以下技巧:
一、 读懂文意
鉴赏与评论前首先应该对作品进行充分的理解,要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解题的首要条件。要边读边想,特别关注重点词句和文段。要精读,而不是粗读,更不是一目十行地跳读。一般来说,读两到三遍是必须的。阅读文本时,要全神贯注,做到字字入眼,句句入心。因为鉴赏与评论的突出特点就是依附于文本,而不是完全独立于文本之外。读懂文本,直到悟透文本,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
比如,2012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版)文学类文本阅读第4题: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马裤先生》写的是一个身穿马裤的乘客如何在火车上颐指气使,让火车上的茶房伙计十分烦躁,也让同车的“我”不胜其扰,以至走出车站后呼唤声仿佛还在耳边萦绕。在解答这道题时,要意识到是要求回答“我”是否具有人性弱点。这道探究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无论对这个观点认同与否,要想获得高分,就一定要从文章中找依据。
二、 选准角度
选准角度是指要找到评论的切入点。一般来说,对文学作品的评论与鉴赏,可以涉及它的内容、形式、思想等方面。但高考考查的是考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常题干中会有“某个角度”“一个角度”“两个角度”的限定。针对限定的分析角度,要集中笔墨进行有理有据、条理清晰的分析,力求以小见大。
比如,2012年高考湖北卷第19题: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
几千年来,杜鹃鸟被美化的原因有很多,文章中也给我们提供了不少角度。比如,“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思归之情的符号”“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你只要选择其中一个角度,结合文本材料中所提供的内容,解答出来即可。比如,从“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角度:杜鹃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文章引用贺铸词《忆秦娥》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和唐诗“杜鹃枝上月三更”,烘托了杜鹃鸟啼的凄美。啼血化花的传说,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了杜鹃鸟的美好。杜宇望帝和“姑嫂鸟”的传说,则赋予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杜鹃鸟美好的外形和高尚的品格,美化了杜鹃鸟。把不无恶名的凡鸟提升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学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力量。
三、 紧扣文本
鉴赏或评论要符合作品的实际情况,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名词术语,要避免泛泛而谈或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喜好而随意地褒贬。要从整体出发,把握作品的基调。同时,要知人论世。因为文学作品往往表现作者的理想、志趣,并与作者的经历、思想状况以及个性有关,所以要知其人;又因为作品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往往跟社会的变迁、时代的风云密切相关,所以要论其世。
比如,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18题:在②段和③段中,“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必须明确探究的方向,结合文本,深入文本,多元化地感悟和体验。提出自己明确而又有创意的见解,辅以辩证、规范的答题。首先,要了解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以及这个人物形象生活的背景;其次,从文章中得出二者的不同感受是什么;再次,确定二者为何会有不同的感受,林黛玉的感受基于她的身世,作者的感受来自于自己的生活;最后,分点表述。
四、 言简意赅
首先,要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也就是提出自己对该文的总体评价;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和引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采用“述评结合”的方法。结构要清晰,短巧,完整;语言要精炼,明晰,严谨。不刻意地去追求语言的华丽美或雕琢美,而要力求做到语言表述得简洁、流畅和规范。一句话,语言表达时切忌拖泥带水,而要做到准确流畅,言简意赅。
比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第14题: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作品这样写对表现小说内容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比如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作用,比如对小说中典型环境的作用,比如对小说中情节内容的作用等。答题时只要围绕小说中的三要素来回答即可。首先,要抓住这样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它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特征,如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其次,是从环境角度来考虑,有助于表现小城平时的生活状态;再次,从情节内容来考虑,这样写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意蕴时,要注意避免以下失误:
一、 漫无边际
对文章的分析和评价脱离了作家创作的目的和作品中的时代背景,脱离了作品实际。对作品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甚至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证据的材料进行无限夸大。
二、 有失客观
有些考生不能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不能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方法,不能结合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进行评价,而是根据个人之见,无限拔高或贬低文章的思想和观点。
三、 述评分离
或者照搬文中词句,罗列堆砌,不作评析;或者脱离文本,单纯评析;或者引述的词句不能恰当地来支撑评析。
四、 人云亦云
一、舞蹈编导的基本类型分析
商业型舞蹈编导。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精神文化要求的提高,对娱乐项目的需求也逐步提高。到了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以舞蹈为商业活动的现象数不胜数,催生了大批进行商业表演的舞蹈团体和演出团队。商业舞蹈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宣传和营销,注重的是借助舞蹈起到的商业作用。
庆典型舞蹈编导。庆典型舞蹈编导主要是以事业单位为主体,进行节日、大型活动、晚会等的气氛营造。这种舞蹈的编导和商业活动不一样,一般有明确的主题和要求,用于晚会类型活动的气氛营造,以及具有纪念意义活动的主题突显。所以要求比较高,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比较细腻。综合型舞蹈编导。这种舞蹈编导形式主要运用于团体演出,具有一职多专的特点。
二、舞蹈编导中文学表现技巧的具体应用
(一)舞蹈编导中语言艺术的应用
舞蹈编导语言艺术的应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口述语言进行表现,另一类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表现。所谓口述语言就是通过话语进行表达,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诗歌。自古以来艺术的表现方式就是为诗歌、绘画、音乐和舞蹈。舞蹈的话语表现形式是通过与诗歌的结合。古代通常是通过文人写出的诗歌进行舞蹈编排,融合诗歌的意境和语言风格,并结合音乐,表现舞蹈带来的魅力。肢体语言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对肢体动作的编排,使编排出来的动作能够表现舞蹈的内涵,这种表现技巧成为象。
(二)舞蹈编排中抒情和叙事的应用
对舞蹈的概念分类可以从本质及形式来说,前者将舞蹈归为抒情的艺术,后者则归为对比拟和象征手法的利用。优美的肢体动作可以将舞蹈编导所赋予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肢体动作的存在就是为了帮助人们进行理解和消化,舞台上舞蹈的表演通常是没有语言的,一般通过优美的动作进行内容的表现和感情的渲染。从第一个动作开始就带领着人们进入编导所编制的故事当中,随着剧情的推进,舞蹈动作也越来越丰富。如俄罗斯芭蕾舞《天鹅湖》,全程没有一句语言,而是通过肢体动作和音乐的完美结合,将故事和感情深刻的传达出来,这也是它不朽的原因之一。
(三)舞蹈编排中虚拟象征和假设的具体应用
舞蹈编排来源于生活,而在生活中升华。它采用虚拟象征及假设的表达技巧,表现它蕴含的精神,也是其关键部分。舞蹈有着自身的特点,与电影、戏剧、话剧相比,独特之处就是它的虚拟性和假设性。它是生活的升华,那么生活中的很多部分都可以被舞蹈所虚拟和假设。通过与音乐的结合,达到理想的表现效果,从而得到观众的共鸣和喜爱。
(四)舞蹈编排中寓意的应用
舞蹈作品的成功不仅需要音乐美和绘画美,还需要意境美来表现。意境是古往今来诗人词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进行创作时要注意意境的渲染,这样读者在赏析阅读时,通过文字在脑海中构造诗人想要描绘的画面,和诗人产生共鸣。同样,编导在进行舞蹈编排时,也要注重意境的构造和渲染,运用优美的舞蹈动作,展现舞蹈所蕴含的美妙。我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经典作品《雀之灵》,就是通过利用肢体进行无声的渲染,将一只美丽、自信的孔雀展现在观众面前,传达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讴歌。舞蹈是一种感情的表现艺术,以此寓意就变得非常重要。舞蹈具有丰富的感情,通过外观的美表现出来,散发其所特有的魅力。
一、“结课”应遵循以下两点基本原则
1、“结课”要做到完整性
在新课导入中,常常设置问题悬念,导引学生去探究、解决问题,然后开始课堂学习。课的结束,也应当紧扣教学内容,使其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到与导课相呼应,而不要游离主题太远。如果导课精心设疑布阵,而讲课和结课中却无下文,则在结构或逻辑上让学生感觉不完整。
2、“结课”要做到适可而止
结课适可而止要求教师结课时避免提前和“拖课”,按时下课。提前结课既浪费教学时间又影响教学效果。拖课不仅侵占学生的休息时间,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会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极力避免上述两种状况的发生。
二、“结课”常见的几种方式
艺术化的结课可收到曲终意长、言尽旨远、课停思涌的效果。依循教学结课的艺术原则,教学“结课”的方式很多,教师可根据理科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或课堂临时出现的情况灵活运用,机变创新,而不可拘泥死板。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结课”方式。
1、自然式
自然式结课是指教师讲课的最后一个问题的最后一句话刚一落地,下课铃声正好响起。这种结课方式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及结构、把握好教学的进程及时间,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自然式结课看似自然而然,其实它恰恰说明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技巧,只有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师才能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
2、归纳式
由于学生自己不善于归纳知识,新授内容结束后,教师要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条理地、简明扼要地归纳出来,帮助学生建立一棵“知识树”。归纳可以由教师做,也可以由学生做、教师补充。如我在教学《雷雨》一文结课时,我就让学生先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就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学习中巩固知识,同时在头脑中留下清晰整体的印象。
3、悬念式
演戏讲究演透而不演绝,若一演绝,就断送了艺术。因为盎然的余味是艺术永存魅力的秘诀所在。教师在结课时有意识地设置悬念,使得”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学习期待,可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悬念的设置应有较高的艺术性,既有思考价值,又避免学生费解。一般而言,上下两节课的内容和形式均有密切联系的,用悬念式结课较好。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文时,我安排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在结课时,我提了个问题:狼故意找小羊的碴儿,目地就是想吃小羊,结果如何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关注小羊的命运。这样学生一定很想知道事情的结果如何,一定会在课后充分地阅读文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使前后课时互相关联,形成一个整体。
4、回味式
如我在教学《全神贯注》一文时,在结束课前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文中所讲到的罗丹的女像雕塑作品。这不仅在顺着文章的脉络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词句,更在于把完美的女像雕塑作品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5、比较式
有比较,才有鉴别。这种收束课堂教学的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将课文与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我在教学《卖木雕的少年》一文时,我说:“卖木雕的少年和《一面五星红旗》中的面包店的老板都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们都是一家人!”这样一比较,学生既能温故旧的知识,又能进一步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感受生活的美好。
6、练习式
练习式结课是最常用、最简便的一种方式,它是指教师通过让学生做练习的方式结束课堂教学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总结巩固和布置作业两个方面。总结巩固是让学生总结所学的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提问或做练习巩固新课,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家庭作业对加深理解教材、运用教材、巩固知识、熟悉所学的技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精心地布置家庭作业、提出要求,也是教师结课时常用的做法。
7、拓展延伸式
古人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作为一名现代的教师只会“解惑”是很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布惑”。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还要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或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这种方法能引起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浓厚兴趣,同时可以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引用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比如在教学完《想别人没想到的》这一课之后,让学生思考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然后再联系课文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想想还可以怎么画来表现骆驼很多。再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把课文的学习进一步延伸拓展,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8、激励式
关键词:翻译理论;功能对等;打破桎梏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79-02
一、原作者及写作风格介绍
这篇翻译材料摘自萨拉?奥恩?朱厄特小说《尖尖的枞树之乡》的第十五节——《在岸边》,萨拉?奥恩?朱厄特(Sarah Orne Jewett,1849-1903)是19世纪下半叶美国著名女作家,她是当时乡土文学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美国女性文学的开启者之一。她的作品主要反映的是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人文、地理风貌。,她从女性独特的视角描述了新英格兰地区的风土人情。她常以乡下女性为写作的主角,并且从女性观点出发表达了对自然的看法,要求回归自然、融入自然和感悟自然等生态主义观点。其作品具有明显的女性审美特征,在文体上也呈现出了典型的生态女性话语特征。
萨拉?奥恩?朱厄特的作品清丽隽永,如行云流水一般,好似一气呵成。因为其作品结构松散,很多批评家都认为她的作品不算小说,只是一系列片段。然而她作品的结构是通过背景和故事的主题联系在一起的,她认为她的作品不是靠激烈的情节变化来发展的,而是靠人物性格的变化。她的作品主要是对生活在美国缅因州附近日益没落的小渔村居民艰辛和孤寂生活的描写。
二、翻译的过程
(一)理解
理解指对原作意义的全面了解和把握,是翻译工作的第一步,决定着译者对原作翻译的正确性。这一段材料乍一看,是关于渔夫的日常生活的描述,但在翻译的过程中,发现这一节中大量的篇幅是在描述帝力先生和作者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我们得知主人公很怀念他八年前死去的妻子。在理解的过程中让自己试图融入到作者表达的的字里行间,融入其中,只要译者融入到所要翻译的材料中,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和故事的情节,才能完整地翻译出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用译者最敏灵的感受力与悟性将原作的生命抓住。
(二)表达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达,需要良好的文学功底,在翻译的过程中,本人认为凡是与译者所在国家生活习惯相似的场景,比较容易表达,可以运用归化的方法。但是这其中有些与译者生活环境和文化有差异的描写就表达的不够顺畅。
(三)修改
初次翻译时,本人将米兰达理解为一位在岸边打渔的女性的名字,在修改时译为了一艘船的名字,米兰达号,因为原作者使用了英语中表达女性的词she,但后来根据上下句推断应该是指船的名字。I watched her for a minute or two; she was the old Miranda, owned by some of the Caplins, and I knew her by an odd shaped patch of newish duck that was set into the peak of her dingy mainsail.我盯着看了她一两秒;她是已经用了好久的米兰达号,我是通过脏兮兮的主帆上的一个奇怪形状的新补丁认识她的。 Her vagaries offered such an exciting subject for conversation that my heart rejoiced at the sound of a hoarse voice behind me. 她的奇特使我们开始了令人激动的对话,听到身后的嘶哑声,我欣喜若狂。
(四)定稿
整体再分析难点,从整体上把握,但这段翻译还有待提高。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还应加强语言的功底,了解不同的文化,了解不同的学科知识,人们都说译者是“杂家”,需要对各种知识都有所了解,尤其是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很重要,要能够感悟到原作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善于揣摩原作者的思想和表达方式,这样译出的作品才是贴近原作的,能够很好的再现原作的风貌,使译入语读者能够获得与原作读者类似的感受。
三、翻译心得
同时也是不良写字习惯的形成时期,所以,教师应着重进行规范和引导,使他们坚持以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一)正确的写字坐姿
写字时要教导学生首先保持良好的坐姿,身体要坐正,两腿放平,头和上身稍微前倾,胸部和桌子保持一拳大小的距离,而且两臂应平放在桌子上。坐的姿势正确了,再教他们如何执笔写字,右手拿笔、左手按纸,并且纸张也要放正。
(二)正确的握笔姿势握笔正确了,字才写得轻松良好
所以要教学生正确的握笔姿势。教师注意在教的过程中做好示范,使学生掌握每一个握笔运笔的细节和要点,以及写字时要注意的具体事项,将既要规范又抽象的东西一一做好讲解、示范,手把手地进行教导。在学生写字练习的时候,教师应密切注意,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写字中出现的不规范和不正确的的现象,及时提醒他保持良好的写字姿势,使他们坐姿态正确,握笔规范,运笔自如。
二、做好准备,定时定量写字是需要持续练习
持之以恒的进行学习的,因此首先要端正态度,加以重视,在写字练习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再让学生及时准备好写字的工具和方式方法,例如,练习时先重温复习一下田字格,在帮助学生巩固字体结构的同时,强调写字规范,避免差错和不规范的写字。另外,就是要定时定量的规范好写字的数量,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语文学习的内容,抓住重点和要点,将众多的生字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归类。其次,还要合理地安排好写字的时间,每天给学生预留或设定一定写字的时间,使学生坚持练习,养成习惯。
三、强化指导,巩固认识
(一)掌握汉字的基本构成
每一个汉字都是由一些基本的笔画结构组合而成的。所以要写好一个字,就先要了解它的基本笔画和字体结构,使学生对每一个字的笔画顺序都了解和掌握,然后从如何起笔到如何运笔再到如何收笔进行讲解和示范。写字时,教师要在一旁观察指导,使学生对笔画有正确的认识和掌握,对于学生的字多加评论和指正,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促使他们强化练习,打下坚实的书写基础。
(二)合理安排字的结构和规律
写字过程当中,绝大多数汉字都有自己的偏旁部首,这些偏旁部首在书写又有着自己特定的书写规律和结构特点。所以,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一类型的偏旁就可以写好这样一批的汉字。所以,教师在讲解时应注意将字的书写技巧和大类说清楚,以有助于学生们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而提高汉字的书写效率,保证写字学习的良好完成。
(三)掌握结构,用技巧形成特点
字有很多种,字的结构也有很种。因此,在学习写字时应首先以田字格来进行字的结构学习和锻炼。同时根据字的特点进行分类汇总,归纳每类字的书写技巧。如:什么样的字是左右相同的、什么样的字是左宽右窄的等等。另外,对写字时的笔画长短也要明了。什么样的字什么样的结构怎么样的书写,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注意,使学生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在掌握书字结构做到熟练书写的同时,还可结合一些书写的技和境界,使学生们随着书写和教师的讲解切实认识到写字过程的感受与收获,从而通过学习和练习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字。
四、归纳选择范字规律,明确指出字的特点
在小学低段的写字教学当中,学生需要学习的生字和字词很多,教师不可能一一讲到,但语文教师这就需要提练出具有代表性的范字,来进行讲解和示范,以便达到良好的讲解效果。而学生也要根据范字进行学习思考和对照,掌握生字的结构特征和书写的特点及书写技巧。例如,在写“永”“边”等这一类不好布局的生字时,要着重说明这一个“点”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布置好它的书写位置,安排好字的结构,使字的整体匀衡、端正、美观。
五、结语
一、从范文中学“仿”作文开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达到了明显的效果。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仿”不能机械地模仿,不能按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似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这是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例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可让学生学习文中巧妙运用过渡句的特点,仿写《从教室到西边》。学习了《春》一课后,让学生学习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让他们仿写《夏》。如学了寓言故事让学生仿写一个童话。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创作激情很高,并在课堂上交流作品,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说:“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只要勤练笔,就能熟能生巧。世上任何一位作家、诗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作家、诗人的。以此激励学生不畏艰难,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还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长处,哪怕一点一滴也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一次作文,一个学生在题为《树根的联想》一文中写道“树根弯弯,像爷爷的拐杖耸着一个美好的希望”,纵观整篇文章,错别字病句很多,想到哪,写到哪,全文紊乱,仅此一句较好,我在评讲作文时就暂避其不足,只对这一闪光的语句给予高度评价,该生深受感动,同学们也深受感染。
二、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老师要努力让学生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如“初中生活形象设计”、“给心灵下场雪”、“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其实作文题目命得怎样,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水平的高低,也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我极为重视作文的命题。如《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改为《你猜猜他是谁?》、《你看看他像谁?》;写《我的××》不如改写成《和××说说心里话》《××,您了解我吗?》,等等。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些题目:《童年的梦》、《童年趣事》、《我上中学了》、《给未来的自己写封信》、《给未来的孩子写封信》……学生对这些题目非常感兴趣,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重视学生课外书籍的阅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多读多写文,只有多写了,作文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促进“质”的飞跃。所以平时我要求每位学生每天写一段练笔,练笔内容可以是读书笔记,也可以摘抄课外精彩语段,还可以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感。内容可多可少,写的文段必须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我每周专门拿出一节课让学生交流本周内自己的得意之作。由学生到讲台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读给学生听,学生对此兴趣很浓,由于是让学生自由写,多数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展现了自己的生活,我班一个学生读着读着竟潸然泪下,这正是她真实生活的再现。
“书非借不能读也”,一个人的力量是小的,群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让每位学生找一本书,就可以在班级成立图书角。这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也把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杂志如《读者》《意林》等借给同学们看,做好笔记,关注热点、关注焦点、关注生活。
四、改革作文评改方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关键词】语文;文言文;技巧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行文对仗华美,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文种之一。但是长久以来,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但是,多数初中生的文言文学习情况令人不安,很多学生对文言文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认为文言文晦涩难懂,感觉枯燥乏味。这其中有文言文本身特点的关系,但也与我们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以逐字逐句的串讲为主,让学生记笔记、背考点。这样“填鸭式”的课堂,固然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但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升很不利。
在文言文教学中,一些现代文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也可以被我们所借鉴,如引入课堂竞争机制,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等,以此来活跃语文课堂。下文以人教版语文初二教材文言文为例,论述该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实际应用。
在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把全班四十名学生分为八个小组,将整个课堂教学分为预习、展示和拓展巩固三个部分。
一、预习课
以初二年级下册《岳阳楼记》为例,要求学生预习三项内容:
1.基本知识
(1)一词多义:夫、观、极、去、开、或。要求找出例句并解释该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2)古今异义:找出下列例句中古今异义的词:气象万千、微斯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横无际涯、浊浪排空、予观夫巴陵胜状。
(3)通假字:找出属于作文以记之、百废具兴两句的通假字并解释。
(4)了解词类活用:百废具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5)分析特殊句式: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多会于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6)用简要语言阐述文章内容。
2.认真思考下列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1)为什么开头第一句就提出“谪守”?而不写“出守”?范仲淹这不是使老友难堪吗?为什么?
(2)接下来写滕子京的政绩,有什么用意?能否删去?
(3)这第一段话写什么?在全篇起什么作用?
(4)第二段从那些方面写洞庭湖景色?
(5)“气象万千”一句有什么特殊的作用?既然是写景,为什么写的如此少?
(6)“前人之述备矣”一句什么作用?与第一段哪一句呼应?
3.根据课文注释,用当代汉语翻译文章,并在小组内讨论
以上三项任务提前两天打印并散发给学生,要求组长把第一项内容中的六条部分分派给本组成员,建议学生通过工具书查找,并在预习课上讨论。后两项内容可在课堂上讨论,在展示课上以抢答方式检验预习效果。
二、展示课
课时开始前要求值日学生做好优秀个人和小组加分统计的准备工作,回答正确、有新意的答案通过加分予以鼓励。课堂抢答积极活跃的个人和小组可以获得加分和表扬。
进行展示课教学时应时刻遵循下列的原则:
1.设计有趣导语,引起学生的兴趣
展示课开头的导语不仅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例如《马说》一文设置成这样的导语:“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人才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报负,甚至被扼杀,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另一方面,人才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负,才能用在什么地方、为谁所用也是一个不能不重视的大问题。韩愈的两篇短文论述了上述两个问题,他的见解和主张值得我们深思。
2.营造和谐、轻松、有活力而又充满竞争的课堂氛围
展示课需要老师的评价和引导,需要学生踊跃参与。展示课的活动过程是:①课前让组长抽签,分配展示任务。②展示前应范读课文,以求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③各组展示预习结果,接受其他同学的评价。④由学生翻译全文。课堂口头翻译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全文要点的关键。翻译课文遵循这样的方法:首先,翻译课文只能结合课本注释进行。其次,用接龙的方法,先由一位同学打头,其他人聆听,谁如发现有译的不准确的地方,马上站起来指出,并接着译下去。再次,翻译课文视文章长短选出一至三名优胜者予以加分。设计抢答题,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后抢答。抢答题要紧扣文章的主题、重点、难点,还要有梯度,有引领性。例如《醉翁亭记》——作者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有何特色?《醉翁亭记》——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三、拓展巩固课
拓展巩固课不是单纯的复习课,也不是简单的练习课。预习课和展示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本节课则更注重教师引导。
(1)带着激情上课。因为激情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激活课堂,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对你所教学科产生浓厚兴趣。以教师投入课堂教学展现的激情,感召学生学习的渴求之情;以教师用心对教育的事业追求,焕发学生的终身学习热情。拓展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我讲到了词的发展史,引出“词家三李”、“济南二安”;对比宋词两大流派代表词人,又引出本册课本中李清照的词,再谈苏轼的个人命运和本词的写作背景。学生在下面有的奋笔疾书,有的托腮入神。教师的激情有助于学生产生浓郁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必会获得美的享受,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使自己的人格和精神得到塑造和升华。
(2)运用灵活多样的手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实践中创造,让每个学生的智、情、意、行协调和谐地发展,发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爱好,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如编演课本剧、故事会、背诵比赛等创设教学情景,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让他们能欣赏到文言文的言简意丰的美妙。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我安排学生编课本剧。同学们活灵活现的表演激起课堂气氛,在表演中学生领略了本文强调守礼重信的品格。教学《孙权劝学》,我引导学生回顾了《三国演义》中的孙权、吕蒙、鲁肃等人的形象,与本文人物形象进行对比,也促进了学生去阅读古典名著。
(3)指导背诵。朗诵和背诵人们从文言文学习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的好方法和好经验。背诵是我国语文学习上的优良传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背诵不是死背,而是巧背。向学生推荐一些记忆方法,线索法:背《桃花源记》把握渔人的行踪线索;化整为零法,即连句成段,连段成篇,适宜较长的篇幅如《岳阳楼记》。如:情景法。背《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段,邹忌与妻、妾、客三人的问答,可让学生通过课本剧表演再现情景。
总之,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多注意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从兴趣入手,创新教学思维,探索教学模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庆霞.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对策[J].科学教育家, 2008, 4
[2]卢永萍.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J].青海教育, 2008, 1
[3]韩有莲.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9, 3: 181-77
[4]孙玲娟.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 1(3)
[5]陈德勤.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J].中华活页文选 (教师),2009 (6): 48-50
[6]陈晓桦.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比较及优化[J].苏州大学.考试q:t,2012 年第 43, 2008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问”的技巧 兴趣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6-057-01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文言文教学要达到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但对于文言文,许多学生却抱怨难学,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可见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 然而,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却似乎想把文言文作为“重头戏”,从新课程标准和新实验教材以及考试对文言文策略的一些变化,就体现了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和社会对文言文基础教学的关注。如何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思索的一个课题。在参加新课程的教学试验中,我尝试着在教与学两方面大胆创新。
下面,试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作一些教学探讨。
一、诵读方面注意“问”的情景设置,激发诵读兴趣
古人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古人能用的读书方法同样也适合于我们今人。熟读成诵,是前人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朗读能够培养语感,要在初步理解语句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一直到读懂。这样做,有助于词语的学习和记忆,能增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朗读的时候,要心到、眼到、口到、耳到。每教新课,我都设置相应的音乐情景来个配音朗诵以引起学生的诵读兴趣,并要学生以多种形式熟读成诵,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念破句,如碰到一些长句或者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成了一个双音词的情况,必须注意句中音节停顿。 例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中的“地方”时,我就着重问道:此句中的“地方”该怎样读?同学们各抒己见,但说对的却不多。我就指导学生:“地方”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词,中间必须稍作停顿。如果误读,对释词译句就带来了困难。这些方面,是教师必须加以指导的。还有,平常多利用晚自习或其他课余时间,采用演讲、竞赛、接力等灵活多样的情景方式进行文言文诵读学习,让学生喜欢学,喜欢读,喜欢背,从而在班级中形成快乐地学习文言文的氛围。
二、课堂巧“问”巧“译”,培养动脑动手的能力
课前,教师先提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对照参考资料疏通全文,并要求学生用笔在课文中标示出自己认为重要或自己不能翻译的字或词,教师要检查并适当公布检查结果。课上重点引导学生译句,首先是要抓住关键词语(如通假字、古今异义、多义词、 词类活用等词语),力求翻译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其次是判断一些特殊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等),翻译一些疑难句子。最后要求学生按译句的一般规则译句(如补出省略成分、适当调整词序、保留原句特点等)。通过译句,把握全文的内容。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中的“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尝试把下句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并对照翻译。“(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同学们当即动脑动手,兴趣极高。
这种巧“问”巧“译”,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另一方面也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学生在听教师翻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调动听觉、视觉,而且需要动脑、动手,加之教师的翻译和古文的对照本来就有一个想像和变通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在这一过程中会得到良好的锻炼。
三、培养“问”的精神,发挥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很大。学生阅读文言文,不仅仅是一种“发现”和“吸收”,而是一种创造。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更应不拘一格,发挥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形成独特的体验。在对全文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一部分学生很有可能对文章存在一些疑问,教师则应顺势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和见解,然后在全班同学中讨论,充分肯定学生的勇气与合理部分。尤其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不定,教师也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新的东西。
四、课堂互“问”,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让学生试当教师,他们当然感兴趣,而且会尽心尽力地去做好。所以对于一些篇幅不长,文字不算难的课文,可以大胆让学生试教,具体做法如下:课前指定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和文献资料,弄懂弄通字词句;指导试教学生逐题解答文后的思考和练习题;对于不懂的地方注意发“问”;要求试教者尽能力做好其他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的发言准备;课中鼓励试教学生上讲台“演戏”,老师在台下“导演”,偶尔也解答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兵教兵”,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又受到了“实践”锻炼,还融洽了师生情感,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