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教学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语文教学; 衔接
何谓“衔接”?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所释,它是指“两事物(或事物的两部分)前后相接”,也可以说是“关联”、“接轨”,也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结合”。所谓“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是指在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从语文教学的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有序性出发,及时灵活地调节语文教学各要素、各教学环节的组合以及作用的方式,使语文教学过程处于动态的良性运行状态,使学生在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过渡中语文素养能得以和谐连续的发展和提升。
现阶段,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还存在着许多弊端。不少学生升入高中后,总觉得高中语文知识面宽,综合性强,容量大,难度大,与初中阶段相比有较大的跨度。一些初中语文成绩很好的学生,进入高中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初高中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找准衔接点,加强初高中
语文教学的联系,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要实现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调整心态,树立信心,做好心理层次的衔接
许多学校对刚入学的高一学生常常要进行摸底测试,大部分同学 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同学们普遍觉得试题难度过大、现代文阅读材料篇幅长、考试时间不够用等,尤其是古代诗歌鉴赏题、文言文阅读题中的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等考题,在初中时根本没有接触过。而出题老师则觉得题量、试题难度只是高一语文测试的标准,已经很简单了,学生竟是这样的程度,于是老师对学生的语文基础很失望,学生也觉得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相脱节,对自己能否学好高中语文信心不足。
从初中升入高中,对于学生来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要求,学生自然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处于新旧临界点的他们,非常需要来自教师的宽容、理解和关怀,高中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差异,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易后难,先慢后快,循序渐进,要让学生明确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引导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尤其是教过高三的教师更要降低教学起点,设计好教学的梯度,不能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下马威,不能一进入高一就用高考的标准要求学生,这样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二、以熟带生,温故知新,做好知识层次的衔接
虽然语文不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而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它也有自身特有的知识,例如:语言知识(言语知识)、语体知识、语用知识、阅读知识、口语交际知识、写作知识、文学知识、古代文化知识等等,没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就难以建筑起语文素养的大厦。这些语文知识学生在初中是接触过的,但比较分散浅显。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可以通过谈话、问卷调查、测试等各种方式,了解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知识储备作为学习高中知识的基础和铺垫,以旧引新,以熟带生,促进知识的巩固化,明晰化,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重新构建语文知识系统。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及时“温故”。“温故”能缩短初高中过渡的不适应期。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难免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能在新课堂中听到熟悉的内容,学生会觉得初高中语文的学习是有联系的,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便会大大增强。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可以用初中学过《沁园春·雪》、《七律·》导入,通过诵读,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诗词豪迈的风格,并在理解鉴赏词的时候,把两首《沁园春》进行比较,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作文教学中学到“必修一”的写人写事时,可以联系《背影》、《老王》、《散步》、《羚羊木雕》等初中教材中一些优秀的写人写事的课文,回忆写人写事文章的特点和要求,把高初中有关写人写事的写作知识整合起来进行训练,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学生的写作能力会逐步地提高。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多举一些初中学过的例句,如讲到文言句式时,可以举“微斯人,吾谁与归”、“甚矣,汝之不惠”、“莲,花之君子者也”、“一鼓作气,再而三,三而竭”等学生熟悉的句子来讲解,学生重译这些句子,容易找出规律,自然会对各类句式的特点理解得更加透彻。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以熟带生”“温故知新”的方法,梳理比较,沟通联系,整理归纳,点拨启迪,有助于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加快适应高中语文学习的步伐。
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做好能力层次的衔接
高中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初高中的语文课标和教材,明确两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初中语文主要是加强学生的识记能力和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的培养,而高中语文是在此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应用、审美和探究的能力。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它把课标的要求具体化了,老师要熟知初高中在语文能力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利用教材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在初中语文能力的基础上突出高中语文能力的培养,避免出现教学上盲目的重复或断层。
摘 要:在高中教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教师极力的灌输,学生努力的学习,但是却造成了文言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的现状,如何让文言文的教学变的高效有活力,本文提出了几点粗浅的建议。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积累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教师把它看成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看成是得分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占用2-3个教学时数。教授文言文的课堂中,大多数教师都以讲解文言知识为主,实词、虚词、语法、特殊句式等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看到文言文后会产生畏惧的心理,学习文言文的效率和程度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效果。
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效的学习文言文,如何让学生不惧怕学习文言文,如何让文言文的课堂变的生动有趣,是很多教师一直在探索和追寻的,本人将提一些粗浅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重视诵读,培养语感
无论学习各类文体的文章,诵读始终是关键,尤其对于文言文来说,其中有许多生字、生词以及特殊的断句,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加强领悟,加强记忆。相比于现代作品来说,文言文读起来还有一种特殊的美感,有的合辙押韵,有的气势恢宏,能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与作者进行直接的对话交流,感受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从内心之中产生震撼。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语感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只有有了大量的诵读,大量的沉淀,学生再遇到文言文时,就会凭借自己的积累,凭借自己的语感来通读文章。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诵读方面的指导,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让学生自己在诵读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文言文学习的技巧。
二、适当延伸,增加兴趣
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选篇多选自于历史著作,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第一册为例,这本书共选了三篇文言文,分别是选自于《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选自于《战国策》的《荆轲刺秦王》,选自于《史记》的《鸿门宴》。这些历史著作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妙趣横生的人物传记,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可适当加入一些这样的小故事,提升学生对历史,对课文的兴趣。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其中就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教师在讲课时就可适当的穿插一些故事,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例如文中提到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的身上,就有许多可讲的故事,他逃亡中的故事,他忠臣介子推的忠义故事,以及著名的城濮之战等等。让学生自己乐于探究历史,同时从历史人物的身上激发某种情怀。
同时,教师还可以讲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古代的器物知识,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学习古文的热情。
三、注重积累,促进自学
要想学好文言文,需要的是日积月累的沉淀。大量的文言知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是课内和课外共同累积的成果。尤其是文言文中的词汇,只有掌握了大量的实词和虚词,知道它们的不同含义,不同用法,掌握文言文中不同的句式,特殊用法的标志,在遇到文言文的时候才能迎刃而解。
教师在具体的实施环节中,可运用很多方法,可以以教材为范本,在学习一节新课时,对这节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圈点勾画,例如实词下画横线,虚词下画虚线,特殊句式下画波浪线,然后自己对照参考书或练习册,把一节课涉及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写在课文后,以便于以后的学习。还可以构建一个文言知识本,把每节课的知识点积累到上面,这样学生的文言知识不仅串成了一个系统,也便于今后的学习查阅。
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人手一册字典,遇到不会的知识及时查阅。在学生养成这种积累的习惯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的自学,当他们阅读古籍名著,或是平时接触的其它文言文时,遇到没见过的字词,通过自己查找字典,翻阅资料,最终都记到文言课外知识本上。这样,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学生的手上就占有了丰富的资料,也逐渐培养了深厚的文言功底。
四、方法灵活,处理得当
文言文的课堂,处理不好就会陷入枯燥乏味的局面,教师讲的缺乏激情,学生听的昏昏欲睡。要想让学生真正的学进去,就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每个教师的风格都各不相同,优雅的教师可以多采用诗意化的语言,让学生领略古老文字的美感;幽默风趣的教师可以运用许多现代化的语言贯穿其中,让学生用现代的思维领悟古代的智慧;擅于朗诵的教师可以进行范读,让学生在悦耳的声音中感受文章的魅力;擅于古文字研究的教师可通过几个古文字的讲述增加学生的兴趣。这样一来才会让学生真正的乐在其中。
同时,文章的详略要处理得当,教师不能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性。较为简单的可由学生自己通过书下注释或者翻阅字典进行解决。文章的情节和文章的知识也要处理得当,不能一味的只讲文言知识而忽略了对课文的鉴赏,也不能一味的鉴赏课文而忽略了文言知识,每篇文章的情况不同,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而定。课内知识和课外延伸也要处理得当,要详略有加,这样才能成就一堂好课。
在越来越重视古代文化的今天,文言文的教学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传承古代的文化,弘扬古代的优秀精神,让我们民族的血脉多了一种传承的方式,可谓意义深远。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教师开始寻找一条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路、一种新方法。在不断地尝试和一线教师的实践中,有很多方法和技巧值得我们去学习。
本文也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还有依据学情而定。只有采取了正确的方法,文言文教学才会取得更好地成效,文言文的课堂才会迸发出新的生机。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
学生的学习主要在学校,学校教育要探索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传统教学现在还大行其道。具体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的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手段、方法。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四要素各自的作用清楚,彼此之间的关系明确,从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一种稳定的结构形式。从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来看,还未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
大凡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教学环境中开展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探讨,离不开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当前,教育理论学派林立,异彩纷呈,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因适应时代的要求而迅速崛起。笔者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构建新型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正如皮亚杰在《发生认知论原理》(1981年)一书导言中指出的:“认识既不能看作是在主体内部结构中预先决定了的――它们起因于有效的和不断的建构;也不能看作是客体的预先存在着的特征中预先决定了的――因为客体只是通过这些内部结构的中介作用才被认识的。”概括起来,建构主义有三个重要观点:①对个人以本身经验来解释现实、理解世界、赋予意义。(世界是个人头脑创建的,事物由个人方式理解。)②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③重视小组学习。
建构主义的提出与建立对指导学习过程的研究和促进教学改革的进行具有普遍意义。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更有独特的优势。要搞好素质教育,实施的途径就是要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即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为此,我们要做到“两个结合”,遵循“三项原则”:
1.“两个结合”
“自主”与“创新”结合
自主与创新两者不可分割,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就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也就无从展现自主,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人的创造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只有自主和创新的完美统一,才能充分展现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人的自立、自信、自强、自创的人格精神。
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主”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寻求和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心情舒畅地接受知识。宽松的教学环境,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思维活跃,智力呈现开放性状态,这样就容易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双主”结合的关键是师生情感的沟通和交融。
2.“三项原则”
主动性原则
主动性原则是指教学中必须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自主建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把教学活动看作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生过程及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过程。坚持主动性原则,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使学生处于主动、活泼的状态,从而引起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达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为此,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创设成功的机会,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二是提供参与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主动激活状态,使学习成为其自主活动。遵循活动性原则注意两点:①教学中不是只关注掌握知识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②坚持学生活动互动性,生生互动能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空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加速知识的意义建构。
建构性原则
建构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教学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具体地讲,就是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发生过程与认识的内在联系过程,以促使学生建构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构建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预热:这是教学的开始阶段,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
第二,探索:首先由教师为学生确立目标,用以引境的各种可能性,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这时的目标可能是开放的,但教师会对探索的方向有很大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以启发引导,可以做示范,提供问题解决的原型,也可以给学生反馈等,但要逐渐增加问题的探索性成分,逐步让位于学生自己去探索。
第三,独立探索: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探索的方向和问题,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这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师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贯彻教学计划的同时,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下面谈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第一,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第二,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第三,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现代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
4、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第一,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串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第二,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其话题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调控。而过去,我们太注重自己对教学的把握与控制了,把教学当作表演“教案剧”的舞台,从而步入了僵化、机械化的“死胡同”,难以自拔。正如我们的未来世界一样,站在现在的时空里所做出的判断,只能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因此,语文学习与教学是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寻找话题而展开的。生成与调控是新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把语文教学弄得有声有色。
一、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1.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概率发展历史。教师在概率知识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引入概率发展历史来提高学生学习概率知识的积极性。就当今数学的发展历程而言,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算数数学发展到代数数学;第二个阶段是从常量数学发展到变量数学;第三个阶段是从确定数学发展到随机数学。也正是在第三个阶段,统计与概率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真正从数学当中分离出来,并随着后续的社会实践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概率知识最早的应该可以追溯到18世纪,天文学成为引导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要潮流,但人们在天文观测时由于受技术条件的干扰很难对天文数学做出精确计量,每次的数学测量都存在数学误差,影响后续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率先将概率学当中的正态分布引入到天文学的研究当中,通过正态分布很好地“拟合”了误差分布,精确了天文学观测数据,对当时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通过这样一些话题的引入,一改单调枯燥的数学上课模式,以故事叙述的形式将概率发展历史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对于概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2.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概率学习的重要性。从大的方面来讲,数学教学应该从掌握数学知识,具备数学能力,体会数学思想,应用数学方法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概率知识作为高中数学的一个模块,自然也要遵守教学要求。作为一门不确定性科学,概率问题的研究就是要从不确定内容中找出确定规律,通过科学、有效的数学方法对整体情况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估计,最终得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结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和归纳方法,以实际生活当中的事例为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验证统计规律,并能够以统计规律为理论依据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指导和解释。
二、转变认识,提高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传统的概率教学只是以古典概率为基础进行知识和定义的讲解,忽略概率学习的方法性和它与现实生活的意义。其实高中概率是一门非常注重思想方法的学科,如随机思想、相关独立思想以及样本估计思想等思想方法都是教师在概率教学中应该向学生强调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引导学生认识概率学习中大量实验活动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亲自参与这些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来寻找偶然事件背后真正的规律,掌握概率学习方法。
1.改革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以黑板和粉笔作为主要的授课工具,受到工具的制约,教师在概率教学中往往不能有效地进行实例活动演示。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的教学工具越来越多,生动直观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概率知识。如在讲到抛硬币这个实验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是以硬币给学生草草演示就算了结,很难说明出现正反两面事件的均等性。而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进行电子演示,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在大量实验中出现正反两面概率相等的情况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必然结果。
2.重视概率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开展。概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建立在大量实验数据基础上的数学分支,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验活动的开展,通过实验活动来验证概率知识中的具体结论。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自行开展一些数学搜集活动,让学生切实感觉现实问题当中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概率思想,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提高利用概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意概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概率知识与其他高中学科都有着紧密联系,在学习概率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概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灵活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真正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例如,学生在学习到高中生物基础这一节内容时,在判定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概率时,就要用到概率知识。同样在计算后代中生男生女的问题中也要通过概率计算才能求解出正确答案,这些都是概率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的例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起跨学科的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深化认识,提高概率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程度
1 切合实际,准确定位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准确地把握好教学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度适宜,太高太低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学目标的定位还要严格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三者缺一不可。另外,要在兼顾整体的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除了在课堂上要保证大多数学生能顺利掌握教学内容外,还要兼顾优等生和差等生,给他们额外制定有利于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学目标。
2 注重备课环节,不上无准备之课
《孙子兵法》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学也应如此。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高效地顺利进行。
首先要充分地备教材。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准确把握课文的重难点,这样方能融会贯通,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把教材作为教学的载体,从而为下一步教学设计打下基础,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
其次要充分地备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必须心中始终装着学生,善于分析学情,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我们应更多地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促进其主动发展。
第三要充分地备教法。如合理采用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影视新闻视频等,这些教具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应充分挖掘课堂语言的准确性、规范化与艺术性,在艺术因子的熏陶下引导使学生逐步养成严谨而又不乏风趣的语文素养,为高效课堂奠定好基础。
3 设计合理流畅的教学流程
3.1 每天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每天都要带着愉快的心情踏入教室,以和蔼的笑容走近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
3.2 注重导语设计,“先声夺人”。课堂的开篇工作是一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正所谓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在一节课开始时能够以新颖独特的道白引起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教师在上课前就应该设计一段与此次授课内容相关的具有启发兴趣的导语,好的导语能够让学生的思维紧紧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让学生在一开始就能够感受到乐趣。
3.3 有效提问、合理解答与积极评价相结合,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教师应该在提问中总结经验,并运用好提问这一关键性的互动工具,掌控好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好提问的时机。最好能够在开始的时候就给学生们提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最好与身边的实际相联系的问题。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先进行肯定性回答,即便学生的回答并不正确,但是也应该能够讲一些鼓励的话。因为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信心。但评价需要讲究技巧,既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态度。不要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有压力,有恐惧感。
4 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平等互动的对话过程,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提供适宜的“温度、空气和阳光”,让学生的心灵快乐成长,让学生的个性自由飞扬,让学生的智慧自然生成,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一种成功感和一份自信心。因为语文教学过程不是批判和判断是非,而是促进学生感悟,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对话的过程。因此,构建宽松、民主、立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显得极为重要。
4.1 师生关系平等化。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始终记住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活动是相互的,一定要改变将学生作为“容器”的旧的教育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活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
关键词: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问题;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高职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高职学生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时,普遍感觉该课程涉及的概念复杂、内容枯燥乏味,学完后依旧不会编程,或者即使编写程序也出现诸如书写格式杂乱无章等情况。笔者针对上述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根据多年的实际教学经历,分析得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数学、英语基础差
高职学生的数学和英语基础相对较低。而C语言往往围绕数学问题进行举例和分析,且所有程序代码均使用英文。
1.2计算机基本操作不熟练
多数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对非高考科目的信息技术课程往往仅停留在了解层面上,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较弱。对基于DOS操作系统下的C语言编辑、编译和调试环境的操作则尤显生疏,使得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很好地施展。
1.3逻辑思维能力较弱
C语言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同样受高中阶段死读书的影响,学生普遍缺乏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再加上C语言常常被设置为首门程序设计语言,致使学生编写的程序代码逻辑性较差。
1.4C语言自身的优点反成学生学习的难点
C语言语法不拘一格,设计者在编写程序时有较多的自由空间,另外,C语言拥有非常丰富的运算符及数据类型,这本是其他高级语言望尘莫及的优点,却成了学生学习的障碍。比如,语法格式不拘一格,C语言没有像PASCAL语言那样具有固定的语法格式,常常让初学者搞不明白究竟应该采用哪种语法格式。
1.5自卑心理影响
高职学生因受高考结果的影响,总认为就读高职院校就低人一等,自己先天就比别人笨,自卑情绪比较强烈。带着这样的情绪,总觉得自己凡事不行,在学习C语言上表现得更加明显,严重影响学习C语言的积极性。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1) 实践条件相对较差。由于C语言程序是基于DOS环境进行编辑、编译和调试,因此有些高职院校常常将本校早期建设的实验室作为C语言的实验室,这些老设备经常出现运行不稳定、莫名死机等现象,严重影响学生实践学习的效率。
(2) 通常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致使C语言理论学时远高于实践学时,实践学时的不足也影响学生实践学习效果。
(3) 学生在上实践课时一般最多有两位教师指导,而高职学生在C语言实践中人均指导需求次数偏高,有的甚至需要手把手指导,指导教师的不足也影响学生的实践效果。
(4) 我们所设计的C语言实践教学项目中验证性实验偏多,并且实验课题往往偏离生活,吸引不了学生,学生的消极学习态度也影响学习效果。
3C语言教学建议
3.1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C语言的兴趣
对于刚进校门基础偏差的高职学生,没有摆脱高考失意的影响,心中多少存有自卑感,而学生的自卑都是从看不起自己,不相信自己开始的,认为成绩差是由于个人的先天不足造成的。对此,作为C语言任课教师,首先就要通过仔细地观察,并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或长处,并及时予以表扬和认可。同时还要有耐心,循循善诱,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在教师的关怀和适当的鼓励下,绝大多数学生能发现自身的优点,并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同时,学生亦会对所学的课程逐渐由关注过渡到产生兴趣,由此而获得进步,并因进步而获得教师表扬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比如,我院05级软件技术4班一位学生,初学C语言时因缺乏自信而一度处于低迷的学习状态,甚至发展到怕上C语言课。任课教师发现这一现象后,及时进行鼓励和耐心诱导,使该生重拾自信,并逐渐喜欢上C语言课,C语言成绩名列前茅。正是由于前期的良好语言基础和充足的自信,07年该生顺利通过考核并获到了计算机软件设计师资格证书。在经验交流中,该生这样的一句话使得在场的所有教师深思良久――“我的成绩得益于我的C语言启蒙老师,是她的鼓励唤回了我的自信和前进的动力……”。
3.2选择合适教材,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目前可供选择的C语言教材五花八门,在众多的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教材内容不分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阅读效率,应该选择通俗易懂、概念清晰、强化编程思想、注重实用性的高职高专优秀教材。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C语言系列教材基本符合上述要求。
3.3确定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对于高职高专学生,可以把通过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作为学习C语言的目标,依据等级考试大纲来确定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初次接触教学对象时就介绍并要求每位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既让学生明确短期学习目标,又确定后期努力方向,以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主动性。C语言教学内容可确定为五个相对独立的模块:结构模块、数组模块、指针模块、函数模块和文件模块。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安排要循序渐进,把握好从易到难的教学过程,尽可能不让学生产生畏学心理。各模块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量适中,让学生较容易地把握住教学要点,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3.4适当采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避免全篇“放映”
C语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因书写程序案例要花费较多的板书时间,大大降低教学效率。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操作方便,易于控制教学内容和节奏,能在规定课时内呈现较多信息量,因此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方式来改进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但必须有度。因为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内容不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所有学生被迫按照老师的讲授速度进行学习,这不利于培养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建议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只适当采用多媒体授课,而非全篇使用。比如,初学C语言的学生对循环结构掌握得不太理想,特别是多重循环,往往弄不懂里外循环的执行过程。为此,最好将循环结构的执行过程设计成动态演示的多媒体课件,用动态的演示替代抽象的语言描述,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3.5注重实践教学
(1) 加大实践与理论教学学时比,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过去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一般是2:1,有时甚至达到3:1,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和体会的时间,导致编程、调试程序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我们将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比调整成1:1,这样学生将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提高动手能力。
(2) 实践教学中用对比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有不止一种解决方法。同一课题,交给全班学生去做,可以出现若干中完全不同的解题方法,但都达到同一目的,如同数学中的“一题多解”现象。解题方法的不同是考虑问题思路不同的必然结果,然而必定有一个是最佳者,这就是所谓的“最优算法”(有衡量标准)。算法的优与否实际上直接反映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强与弱,为了鼓励、激发学生们积极去思考问题,我们要适时唤起和有效利用高职学生所处年龄段好动、争强好胜的特性,采用多种对比形式,将学生们在解题中出现的不同算法进行评比,以达到优者鼓励、刺激劣者进一步进取的目的。比如在一次上机课题中,原本布置的是一道利用循环结构输出一个由若干个“*”组成的静态的“S”图形,有一位学生因在前一次算法评比中输于其他同学,在本次实践中竟别出心裁的让这个静态的“S”动了起来,远处看真像一条扭动的“蛇”。为此,笔者借题发挥大加表扬了该同学的创造性,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他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学习劲头也更足了。在这样的激励环境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兴趣浓厚。就如某学生在某次上机报告“收获和体会”中所言:“…虽本次课题我的算法不如意,老师,相信我,下一次我一定会成功的。不过,运用这一方式来引导我们对编程的兴趣,这是个好方法…”。
(3) 注重代码书写格式,培养良好编程风格
在实践中,学生往往因注重程序的正确性而忽略程序书写格式的要求,这种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后期难以改变,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每次都要强调代码书写的规范性,并进行指导和示范。旧而久之,学生不单在上机操作中而且在平常的书面作业中都会注意程序代码书写格式的规范性,这种良好的编程风格一旦养成,将会在后期程序设计学习中体现。
(4) 实践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实践教学中我们往往无法安排较多的指导教师,一般是两名指导教师(授课教师和实践教学教师)。在实践教学前,可将学生以3~5人为单位进行分组,每小组再自选一名组长。分组时任课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搭配,保证每组至少有一名学习较佳者和学习较弱者。本课程所有实践教学均以小组形式进行,这样既能有效地解决实践教师不足的问题,又能让小组成员在实践过程中能充分体验团队合作的优势,遇到问题时可互相商量,共同解决。当然,该方法在实施中还必须制定相应的制度,比如小组长职责、成员职责、小组成员分工要求、实践任务完成要求及相应的评价机制。多年的实践教学证明,该方法比较受学生欢迎,实践教学效果好。
4结束语
本文对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经历,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确定、现代教学手段的选择及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因各高职院校实际情况不尽相同,笔者仅是通过有限的调查和实践进行陈述,难免有偏坡之处,敬请广大同仁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 许晶. 论实训在高职C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J]. 计算机教育,2007,(9).
[2] 陈捷. 关于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 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6,(12).
[3] 张节兰.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思考[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一、有效性教学的教学理念
有效性教学中的“有效性”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言,它的具体要求是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让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提高;而有效性教学中的“教学”是指教师为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这一目的,而采取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系列行为和策略。就整个有效性教学而言,可以这样理解,即凡是能够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提升教学效率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性教学。
就高中语文有效性教学而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树立教学平等的教育理念。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师和学生放置到同一高度上去开展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二是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有效性教学并不仅仅是指学生文化课知识成绩的提高,而且还要全面促进学生各个方面共同进步,不但要学习知识,更要培养能力。
同时,有效性教学理念具体贯彻过程中还应该重点突出“三个关注”:一是关注教学效益。这里的教学效益强调时间与效率观念,但并不仅仅是指“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是以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二是关注合理量化。这一点主要是针对有效性教学的评价而言的。有效性教学的评价一方面不能简单地以数据进行量化,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放任,没有评价依据。而是应该全面权衡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综合进行评定。三是关注教学反思。有效性教学不是一个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教学任务,而是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不断研究的一个长期任务。在这一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反思、不断回顾,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有效性教学的成果。
二、如何开展有效性教学
1.教师的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毋庸置疑的主导作用,既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策划者,也是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指挥者。因此,想要开展有效性教学必须抓好教学这一重要环节,突出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具体到高中语文教学实际而言,可以从备课和课堂活动两个方面具体开展有效性教学。
(1)有效备课。备课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升备课环节的有效性:一是严格遵循教学目的。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先理清教学目的,明确课文编写者的真实意图,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后续教学工作。二是吃透教材内容。这里提到的吃透教材内容,并不仅仅指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对课文知识的熟练掌握,而是还强调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班级学生情况的语文学习之路,因势利导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三是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备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一次提前演练。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的组织开展情况,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以及学生情况等内容,选取一条最适宜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
(2)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是近几年新兴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以近似真实的情境模拟再现教学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二是建立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理论研究表明,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有意识地去建立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自主学习热情。
2.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学效果怎么样,教学水平怎么样,都要依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判。教学过程中“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呢?
(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意象教学;高中语文;诗词鉴赏
诗词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代代相传下来的艺术瑰宝,是中国人的骄傲。对于中国人而言,对诗词的鉴赏能力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自身文化底蕴的熏陶。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诗词鉴赏能力不仅是学生在高考语文方面取得高分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增加民族归属感的、增强爱国热情的重要方式。
一、意象在诗词鉴赏中的作用
意象是诗人将主观和客观形象交融而产生的形象,掺杂着诗人的主观思想。诗词的创作具有目的性,诗词通过意象向读者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人的主观思想是随性的,对于学生而言较为抽象且难以理解。在诗词的鉴赏中,把握意象能较好的体会到诗词所蕴含的感情,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意象教学的开展
1.创设情境,感知意象的在诗歌中的作用
意象是诗人将客观事物异化后的艺术形象,对于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意象的感知能力尤为重要。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意境的在诗词中的作用。如时,在上柳永的“雨霖铃”时,可通过多媒体为展示学生播放与词相关的图片或者动画,配以古典音乐。“寒蝉”的鸣叫声,暮色之下的“长亭”迷蒙的“烟波”为学生营造一个凄冷、寂静的场景,让学生到诗人的离愁别绪之情,调动学生的感感,提高学生对诗词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同时,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美,清冷的美、大气磅礴的美等,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神,提高对诗词的学习热情。
2.找意象,寻找意象之间的联系
在对诗词进行鉴赏时,对意象进行重点表述尤为重要,同时对意象的理解也是学生考试答题的关键点。鉴赏诗词首先要找意象,意象多为名词且凝练、含义丰富。在一首诗或者词里,通常都会存在几个意象,但是意象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学生找到意象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对诗词的理解。如在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薄雾”、“浓云”、“黄昏”、“西风”、“黄花”都给人一种阴沉、忧愁的感觉,因为诗人的心境问题,诗人眼中看到的都是会勾起其忧愁的事物。从“薄雾”到诗人自比即将凋零的“黄花”,情感色彩渐浓,说明了诗人对丈夫的思念日益加重。通过对意象之间联系的把握,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变化,感知整首诗词的感情基调。
3.字面理解联系时代背景,感知诗词感情
意象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意识,但是仍来源于实际生活。因此,对意象的理解要将字面意思与诗人的生活背景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联系,准确理解。如在对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鉴赏,要对辛弃疾其人以及生活的时代、写作背景要有所了解,基本对诗人的理解再对其诗词进行鉴赏,能够做好事半功倍。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词中,“风”、“雨”均非实指自然界中的风雨,而是人为的打击、受挫,“烽火”指的是战争,“扬州”也非实际的扬州,而是被金朝攻陷的大宋国土,上述意象均包含着当时的时代信息。从字面延伸到诗人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了解诗词,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4.意象归纳,点面结合
多数意象不是单一固定地表达一种意思,而是存在丰富的内涵,于学生较难把握。如“杨柳”多为惜别之意,但是“月亮”却有冷寂、高洁、美丽等多种意思。因此,应该指导学生对意象进行归类,增强意象的积累。在进行诗词鉴赏时,可根据自己平时积累的意象知识进行理解,这是由到面到点。可指导学生根据诗人的创作风格对诗人的诗歌意象进行把握,这是由点到面。如李白的性格豪迈,其诗词的意象大多为积极向上、大气、不拘小节的形象;柳永多为细腻、感怀之作,其诗词意象大多为冷清、孤寂的形象。通过上述方式能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出诗词中的意象并理解其含义。
5.合作探究,提高对意象学习的兴趣
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在意象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找意象、解析意象。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可在讨论中扩展解题的思路,学到其他人有效的解题思路,扩展思维。意象教学较为枯燥,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指导学生分角色扮演诗词里的人物,根据其理解的诗词意思向老师与同学展示诗词讲述的故事。如柳永的“雨霖铃”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由学生根据对词的理解进行联想并展示。通过分角色扮演展示诗词故事,不仅可以鼓励学生对诗词进行深层次的鉴赏,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精神,符合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
三、讨论
诗词鉴赏是对高中生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也是其传承中华文化的方式,对学生的个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意象教学,提高学生对意象的理解能力。在进行意象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的魅力,提高其学习热情。同时,进行意象知识的积累,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方式寻找意象并理解意象的意思。新课改下,意象教学除了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之外还被赋予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也要用创新的思维将诗词文化传承发扬。
参考文献:
[1]高尚华.论诗歌形象的鉴赏[J].中学教学参考,2010(10)
[2]施春晖,汤苗苗.论古诗词中的意象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1(11)
[3]赵美欢.中学语文诗歌意象教学之我见[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