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范文

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

第1篇: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范文

高中化学创新意识情境中学化学课程新标准对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一要求符合当前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创新意识,对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及相关工作专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创新、愿意创新、乐于创新,是每一位现代教师应当着重分析的问题。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千变万化的化学现象及化学反应,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刺激与培养具有极大的优势,因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有序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现状

通过实际教学工作来看,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表现出的创新意识依然存在着极大的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课堂教学往往照本宣科,重视题目分析讲解,忽视知识拓展;

2.学生处于知识接收者的地位,不勤于思考,不积极发问;

3.家长出于安全或升学的考虑,阻碍学生化学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4.社会整体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忽视。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现状的问题及分析

从以上学生创新意识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教师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脱离互动启发

在高考的影响下,所有的高中生及教师都面临着极大的升学率压力。为应对考试,教师往往要将许多授课内容压缩到较短的课时时间,因而往往会设计严谨而缺乏弹性的教学框架和教学流程,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此外,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只重视标准答案,而忽视了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分析培养,不利于学生建立起思考路径,难以出现创新思维。

2.学生片面接受知识,存在思维惰性

学生由于学习过程往往由教师单向引导掌控,往往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批判性,不愿意再由自己来实践与探索,因而导致思维的惰性。思维的惰性会影响学生产生问题意识,阻碍创新思维的发展。

3.家长忽视学生创新性的培养

除了学校教育,家庭也会对孩子创新性的培养起到极大的影响。然而,中国式的家长往往片面地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加之担心化学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危险,会人为地导致学生知识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联系的割裂,也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性的培养。

4.传统教育方式的障碍

长期以来,我国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和问题意识的产生;高中化学教材的结构缺乏知识的整体体系指引,往往由学科的篇章组成,不利于学生对不同篇章中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进行串联、思考和整体体系架构。

三、促进学生创新意识提升的建议和措施

1.科学设计课堂进程,启迪创新思维

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应当具有一种张弛有度的把握,不能片面地将课堂变成一环扣一环的授课,而是应当在课堂中营造出一种鼓励思考、启迪创新的氛围。通过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为导向的教学环境,来营造出一种创新的氛围。

高中化学教师应当在完善基础知识教学后,积极鼓励学生在教材及生活中发现关联与区别,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在质疑中启迪创新。也能使学生极大地激发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加强自身化学知识体系的创建。

2.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激发创新意识

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环节往往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最乐于参与的环节。把握好实验教学环节,对于深化学生知识掌握,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在实验教学环节,高中化学教师应当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实验、创新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将课本上一些参考实验或趣味实验均动手操作,思考其中的道理。更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装置、实验模式,并对方案进行分析,积极鼓励表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还可以给学生们布置一些趣味性的课外作业,如让他们通过家庭厨房等常用物品进行实验、设计实验,分析原理,从而使他们贴合实际地不断进取、创新。

3.结合实际生活应用,体现创新价值

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且意义重大,使学生了解到自己掌握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指引其创新开拓的方向。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积极选取一些与生活、环保、科技等问题有关的现象,向学生说明当前化学在这些现象中所起到的反应、作用,以及还存在的不足,引导学生了解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四、结语

高中化学教学对学生化学思维体系、实际应用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总结、改进、优化,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力争取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秀红,李艳梅.中学化学教学情景的创设技术\[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10).

第2篇: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范文

Abstract: Graduate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way to train innovative talents. College counselors as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must focus on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and make positive efforts in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to enhance innovation capacity. This paper,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analyzes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current post-graduat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and combined with post-graduate university cultivation platform discusses the work of counselor in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关键词:创新意识;培养;辅导员;研究生

Key word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cultivation;counselor;graduat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008-02

0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最高层次的教育,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还肩负着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任务[1]。我国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中75%以上的科研项目都由在读研究生参与完成[2]。从人的发展历程来说,思维最敏捷、吸收知识最迅速、创新精神最旺盛的阶段是青年时期,而绝大部分研究生正处在这一黄金时期,因此培养锻造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通常认为首先要有创造意识才能产生创造成果,而创新意识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引导和滋生环境。在研究生培养中一般强调导师的作用,但随着研究生队伍的不断壮大,导师科研任务的日渐繁重,研究生基本处于自我管理、自我实现的状态中,其创新行为往往无法受到关注,缺乏或丧失创新的原动力。辅导员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力量,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引导者、影响者、中介者和呵护者,最为了解学生的创新潜力和创新愿望,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应该更加投入、全面地围绕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以至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来开展工作。

1创新意识培养的理解

1.1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理解据一项针对大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并不缺少创新意识,但缺少深究问题的创新热情和提出问题的创新勇气;思维相当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即缺少新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功表达能力及物化能力;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但缺乏毅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甚至放弃追求。另一方面,创新性思想的产生需要极大的知识量,只有感性或理性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对事物有全新的认识[3]。创新也需要研究生们勤于实践,如果没有自己解决实际问题,很难遇到困难和新问题,没有克服困难和解决新问题的经历,就很难树立起自信心,不敢面对有挑战性的问题,不敢干也不敢想,即便自己有什么新想法,也往往因为不自信而流产夭折。提出创新论点尤其是原创性思想,通常要向传统理论或权威提出挑战,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自信心。

所以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激发创新灵感和创新想法的基础上,而应更深层次地挖掘能够支持创新灵感和愿望实现的内在原因,将该内在条件的培养和激励也作为创新意识培养的一部分,比如启发其加强知识面的拓宽和知识量的长期积累,培养其创新所必须的知识量、自信心和坦然面对困难坚持到底的毅力等。

1.2 对辅导员创新意识的理解辅导员的工作无法直接接触研究生的科研,更不能对其科研创新能力进行直接培养,但可以借助学校整体培养研究生的大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大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力度,力求为研究生创造更为适宜的鼓励创新的环境,这就要求辅导员本身应该具有创新意识。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其创新意识是在工作过程中依靠自身素质,在变革教育的过程或实践中,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教育规律、教育特点、结构等的高度有组织的、完善的知觉和自觉的思维[4]。豪托拉斯列举了九个方面作为创新型教师的条件:①对学生发挥出来的创造力感到由衷的喜悦并加以高度赞扬;②建立有助于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人际关系;③率直的共同感受;④了解学生的能力界限和优点;⑤不是为了支配学生;⑥创造性地宽容学生;⑦不压制集体的意志和个人的意见;⑧探求各种事物的真情;⑨宽容和密切的环境。

1.3 创新意识的内部影响因子分析只有明确创新意识的影响因子,才能发现制约创新意识发展的内部因素,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积极发展。

1.3.1 动机水平动机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其自身角色的认知,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以及对创新活动本身的认同程度。动机水平主要影响创新意识的自然水平,即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自制力。动机水平是创新意识的基础影响因子,动机的强度直接影响创新意识水平的高低。

1.3.2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被激发的第一产物,创新思维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反作用于创新意识,增加研究生对于创新行动的满足感,提高创新意识的心理动机水平,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5]。

1.3.3 人格结构创新型学生的人格结构是指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不仅包括与他人不同的心理特征,也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个性特征的总和。良好的人格特征是保证学生愿意独立、果断、坚定、持续、有效地进行创新行动的思想基础。

对创新意识的深入理解可以帮助辅导员从创新意识的内部影响因子入手,有针对性地寻求能更有效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工作方法。

2研究生创新的优势特征和薄弱环节

2.1优势特征

2.1.1 思维联想的灵活性研究生正处在人生中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跃、求知欲望最强烈、创新精神最旺盛的阶段,同时又具有本科生阶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科学实验经验,因而是处在从事各学科领域创造性研究的最佳时期。研究生的思维联想流畅、灵活、开阔。在创新过程中,思维联想的灵活性尤为重要。有些研究生在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找到解决办法,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这就是思维联想的灵活性的一种表现。

2.1.2 质疑权威的批判性研究生的理性思维趋向成熟,性格鲜明,锋芒毕露。他们往往不惧学术权威,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研究生没有派系之争,没有声名之累,可以无所畏惧地表露自己的观点。

2.1.3 理论与实践的适用性研究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知识的适用性大大增强。表现在研究生不但能够运用知识来思考和解答学术或论文中的难题,而且能够进行有关专业的科学研究。

2.2 薄弱环节

2.2.1 兴趣动力欠持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华尔特说过:“兴趣既可以看成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正像兴趣是过去学习的产物一样,兴趣也是今后学习的手段。”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可以发挥智力潜能的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事情,则只能发挥智力潜能的20%左右。兴趣对科学创造具有启动功能,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接触和观察研究,其聪明才智也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对所学专业由入门到入迷,觉得大有研究下去的必要,因而报考研究生,期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这本应是原始意义上的上进动机。但有不少学生报考研究生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为了升职发展,给未来增加一个筹码,未考虑到自身的兴趣何在,因此不会有很强的自主意识,更谈不上能在所学的专业领域中有所创新了。

2.2.2 缺乏合作精神目前,很多研究生没有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受个人功利主义的影响,宁愿自己一个人做事也不愿与他人合作;也没有看到合作的优越性,他们简单地认为“1+1=2”,而事实上在合作中能产生“1+1>2”的效果。这种不愿合作的心态也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2.3 知识结构欠合理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结构越合理,知识的质量越高,创新越容易。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很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面,缺乏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欠缺对新事物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缺乏对科研活动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以及对各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和对科研发展方向的科学预测能力。学生们已经习惯于接受、理解、掌握现有的知识和在固定的框架中思考问题。这样,研究生很难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

2.2.4 忽视实践环节研究生要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最终服务于社会,必须走出校园,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不断积累新知识,逐步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也能为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提供坚实的基础,使自己的创造性活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又从社会需求中获得进一步创新的灵感,从而建立良性循环。看到了研究生在创新活动中的优势和劣势,就能够更好地利用优势特征,针对薄弱环节来开展工作,弥补工作中的不足,加强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目前,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折射出的是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问题。实验流程规范化,数据结论标准化,评价机制单一化,“不允许失败”的创新环境,剥夺了学生自由表达思想和展示新发现的权利,结果只能造就平庸化的学生。如何营造一个能够激发研究生创新热情和创新勇气的创新生态环境,使研究生乐于创新、敢于创新,是除导师之外辅导员也同样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3.1 了解学生的创新愿望,重视情感教育辅导员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最能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最能把握学生的情绪,最能了解学生的要求,最能贴近学生的情感[6]。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一个好辅导员会影响一批学生的未来,辅导员必须围绕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大局,在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研究生是研究型人才,普通的认知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起了较大作用,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忽视了最丰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将教育过程变成了枯燥的发展智力过程。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需要爱护和培养,为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应该支持学生的探索行为,活跃学生的日常科研和生活,极大地激励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3.2 尊重创新结果,增强创新的原动力研究生作为受教育的客体,其创新的原动力来自于对未知的好奇心,对知识的渴望,对获得学位和成就的荣誉感、自豪感、被尊重感,以及由于创新增强了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而带来了物质利益的满足感,等等。创新的原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强化,也可以被削弱或阻止。当通过努力,产生了创新的结果,由此而带来了满足自己精神和物质需要的时候,创新的原动力就会得到强化。相反,当创新屡屡受挫,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创新的原动力就会受到削弱或阻止。因此辅导员应密切关注研究生的创新活动,对他们的表现予以引导和鼓励,尤其要做好一些创新活动,如“挑战杯”科技大赛等的引导和鼓励工作,在工作中有政策倾向性地对这类同学进行鼓励。创新人才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创新是一种求异的过程,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这种个性特征是创新的内在要素,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就创新人才的素质而言,必须十分重视个性的形成,尤其是必须创造各种环境和条件,使个性得到张扬。创新不仅需要创新人才个性的张扬,而且需要非智力因素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在创造性活动中面临种种困难和挫折时,不低头,不气馁,把创新的潜力付诸实际行动并争取最终实现创新。

3.3 营造浓郁的创新环境环境是创新人才借以在其中进行创新活动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同一个层次的学校,由于所在区域不同,校园文化氛围不同,其培养的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也有很大的差别。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研究生培养的大平台,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学术报告活动是学习和交流学术思想的好形式。举办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对于研究生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学习和借鉴他人研究经验大有裨益。听学术报告,并积极启动自己的思维,注意学习报告人的思维方式、报告策略、演讲风格,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参与提问和讨论。鼓励学生不仅多听学术报告,更要积极地作学术报告。无形当中,在学科专家们科研精神和成功经历的鞭策下,研究生可以逐渐地树立起时刻注意创新的意识。

讲座可以借鉴美国研究生的课堂[7],充分重视讨论环节,使枯燥的讲座变成学生与学术泰斗、学科前沿专家的对话。可以将会场布置成圆桌会议式,学生围坐在一起,成月牙状,专家坐在主持人的位置,以学生为中心,避免坐在后排座位的同学不参与讨论的情况,也使同学之间可以有目光交流,让所有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听到并理解各自的观点。会场里没有讲台,没有人可以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从而使会场真正成为专家和学生民主平等地进行学术讨论的场所。也没有人正襟危坐,气氛活泼而热烈,所有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讨论,专家也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他们参加讨论。

加强交流合作,建立开放的学生学术交流活动体系。交流是启发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新观念的产生,不会是简单的埋头自学,应该是与同行交流的结果。在交流中,常常能激发出新的思维,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因此要营造一种和谐向上的学术氛围,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对热点问题的讨论,加强与周围学者及教师的思想交流。学生学术交流可以进行学生自己的专业学术讲座,也可以进行经验方法等方面的交流,可以是讨论式,也可以是辩论式,完全由研究生自主进行,自由进行学术交流,开展问题研讨会。可以请专业教师参加,但教师不是以权威或知识的主宰者的身份来传授知识,而是问题研讨会的策划者和参与者;是讨论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启发学生通过协作共同获得研究结论的协调人。

创新是以创新意识为第一推动力的,所以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首先就应当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辅导员应当注意开展多方位工作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保证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储备。

参考文献:

[1]冯宝鹏,苏宏伟,高平发. 研究生创新的动力分析与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增刊),116-119.

[2]孟卫东等.对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改革基本原则与基本思路的探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3):60.

[3]赵耿,郑雪峰.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感性知识需求.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31-32.

[4]仲执.教师的创新意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8:318.

[5]何克抗. 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第3篇: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制约因素 培养方向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劳动者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人才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我们要大力发展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能力是人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一种能力,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未来人们的创造能力。创新意识是实现创造发明的前提与动力,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必须要有创造性思维作基础。

二、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学生内在因素

首先,是学生智力方面的因素,也就是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和认知上的误区。

第一是认知能力的影响,具体表现为:观察力、记忆力弱,影响对事物的认识,同时也会影响创造性;想象力不够丰富,迸发不出思维的火花;不善于幻想和联想,不能摆脱现实的束缚去塑造未知的事物;由于多年的学习与生活形成了思维定式,一定意义上提高了思维的效率,同时也限制了思维的创造性;不能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进行思维,使思维受到限制,如不相信直觉思维,就会放过很多新发现、新想法、新思路;不善于应用类比等思维技巧进行思维,提不出科学假设。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操作能力的训练情况及现有基础。缺少勤于思考、善于思索的习惯。

第二是认知的误区,具体表现为:过分相信某一感官的作用,如过分相信视觉,导致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感官全方位观察事物;把无确定根据的假设作为事实接受,影响创新,甚至形成错误认识;把错觉当作认识事物的基础;把事物的假象不加分析进行接受;过分相信书本、权威、大众传媒,不进行理性思考加以接受。

其次,是学生个人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制约因素

第一是胆怯,这是制约创造性的最危险的头号敌人。胆怯会磨灭想象力和独创精神。比如上课时,有些同学知道问题的答案,就是不敢当众发言而连手都不敢举,更谈不上主动发表见解。学生连一般问题都不举手发言,渐渐地想象力和独创意识也会因此而消失掉。

第二是过分的自我责备,这是妨碍创造性的另一大敌。人非圣贤,熟能无过。过分的自我责备也就是缺乏自信心,它常常表现为过分的自我挑剔,这种过分的自我挑剔往往导致创造性的“自杀”。比如教师相信某个同学能干好某事,而在布置给他做的时候他却会说“我不会做”、“我不行”,这样的同学就是缺乏自信心。不敢尝试就更不可能有创新的发挥了。

第三是倦怠,它同样是学生创造性的障碍。聪明才智甚至天才都来自勤奋,而倦怠不但使一些平庸者碌碌无为,也使一些具有才华的人磨掉创造的锋芒。有些同学热衷于无所作为,热衷于无所益处甚至是有害的游玩,而对待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却懒字当头,表现为集体活动跟别人不挑担子,上课似懂非懂不求甚解,这种得过且过的思想和行为哪里还能使他思维活跃、有所创新呢?

第四是性格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它也会给创造性活动造成障碍。这里有个真实的例子。有一个女学生很有才能,是班干部,在低年级时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到了高年级时因自恃清高而长期不和其他同学平等相处,久而久之,也就有不少同学不理踩她,所以她就逐步地认为同学们看不起自己,于是就感到学习和生活没劲,结果导致全面退步。实际上原是她的性格片面而不合群,不是同学们不要她。所以,像这类情况,教师就要联合家庭和班级学生,合力改造其性格,只有完备了自身性格,她才会再有进步和发挥原有才能,以后也就可能有所创新了。

(二)外在环境因素

首先是家庭教育环境,具体表现为: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实施的是“顺从”教育,把“听话”视为好孩子的最高标准,孩子从小想象力、创造力就遭到封杀,使孩子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然后是学校教育环境,具体表现为:传统教育中的教学、考试评价以教学大纲、教师、教材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和学生把教学大纲、教材奉若经典,甚至是评判各种问题对与错的惟一标准,教师则是知识的权威,使学生迷信书本、迷信权威。其次是社会环境,具体表现为:所处区域生活环境普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负面影响;新想法总是得不到支持转化为行动;具有一定冒险性的创新想法或行为受到惩罚;由于提出新观点、新办法等遭到打击。最后是文化环境,具体表现为:受传统文化影响,认为质询、提问、反驳是不礼貌的;受传统文化影响认为对老师的内容、书本提出质疑是不谦虚的表现;受传统文化影响理想过于实际;受传统文化影响缺少冒险精神。

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从以上我们归结的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影响的因素来看,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也因该从这样两大方面来寻找答案和方向。

第4篇: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机械创新文化活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b)-0000-00

1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少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教育,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但中国高校学生依然存在应试能力强,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的特点,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学生也存在明显的差距。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即第一课堂。但是,由于第一课堂受到学校教学计划、教学任务的限制,不能有效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开展有效的创新能力培养。而随着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需求的不断提升,也对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通过第二课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养成创新型人格、锻炼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创新素质总体仍然较差,主要表现在:一、缺乏创新观念和欲望;二、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三是缺乏创新的兴趣;四是缺乏创新的毅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结合其自身的具体特点,我们发现虽然当工科大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尝试、富有理性、注重现实,善于学习,但大多数理工科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多以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这些活动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个性养成培养有很好的作用,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尤其是不能兼顾好理工科学生的实际特点及创新需求,这就导致学生表现出缺乏创新观念和意识,缺乏创新的动力和兴趣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养成的主要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表现为引起创新活动的动机和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只有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创新意识有主动性创新意识和被动性创新意识之分。我们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意识,也就是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体性创新意识形成。

认知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意识不是天生具备的,必须通过多次刺激与诱导,最后才可能导致主动性创新意识的形成。通过科技创新类竞赛活动,形成了在学校倡导和导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意识培养过程。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种区别于传统第二课堂的活动模式,这种模式中应具备适合学生创新性需求的各种载体。以机械类专业为例,这种学生活动的载体可以为:工业设计大赛、先进成图大赛、机械创新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等一系列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对这类既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又有较大创新性设计空间的项目具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没有找到一种成熟的参与形式,学生对这类活动关注较少,参与度不高,不能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全培养和开发出来。那么,将这一系列的载体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培养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将最大化地结合大学生的创新需求、契合学生的兴趣方向,培养学生独立的创新能力。

2 我院创新素质培养情况及具体措施

我院以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制图为例,进行了一系列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研究,效果显著。

机械制图是理工科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而绘制机械图样是工程技术领域相互交流设计思想的能力,机械零件的表达方案是准确、清晰、完整的表达机械零件的方法。但是,在制图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接受的知识多为基本技巧、常规画图方法等规范性知识,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很难完成出色的机械零件创新设计。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以机械制图零件的最优表达方案为出发点,各班级通过讨论后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零件。通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零件绘制过程中的表达方案的选择等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大化满足学生的创新需求,通过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自信,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并以班为单位参与学院制图竞赛,营造全体学生学习的氛围,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最后由学院聘请机械制图的资深教师来点评,选出最终的最优方案。

这种培养模式以学校创新素质教育需求为导向,加强了机械创新文化宣传,调动了学生对机械创新的兴趣,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同时,也通过机械创新文化宣传,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机械这一专业学科。

除此之外,我院还开展机械主题文化周活动。把文化周作为学生第二课堂创新性能力培养的一个环节,使学生脱离简单的书本学习,通过生活中的微角度帮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机械,为学生提供一种新的学习模式。文化周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如机械类竞赛获奖作品的展示、机械学科学术讲座、影展等,为学生呈现多样的、灵活的机械文化,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觉的学习机械知识,最终达到自我管理和自我创新能力培养。

再者,随着工业设计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求助于工业设计来提高自己企业的竞争力,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同样不能忽视企业的需求。结合我院培养目标及企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我院开展了工业产品设计大赛,利用诸如UG、solidworks、CATIA等三维建模软件,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开展一系列产品创新的工业设计比赛。比赛以企业需求为主导,以学院资源为依托,以学生视角为切入点,学生以团队或个人形式完成产品的造型、机械、电路设计。真正做到使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性设计融入到实际的产品中,在产品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最终达到自我认识和行业认知。通过一个个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使学生感受到切实的机械文化,激发自我学习意识。

我院的实际做法以学校的第二课堂为抓手,立足于理工科院校及学生的实际创新需求,通过开拓第二课堂的新模式,探索以学科竞赛为主线的各类新载体在学校学科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在这种新模式下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在不同的竞赛载体中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同时营造出崭新的校园文化氛围。而这种第二课堂新模式的探索,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性热情,同时也能够为其他各类理工学科找到自身学科特点,开发适合本学科的特色活动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王树才等.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7(10).

【2】周海、王黛萍.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探索[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0(10).

【3】陈莉.创新型国家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系统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

第5篇: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数学专业;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收稿日期:2007―03―10

作者简介:郑文晶(1964―),女,蒙族,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呼伦贝尔学院数学系几何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1.21世纪高等教育的新理念

21世纪高等教育新理念的创新理念中指出,创造能力将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的地位。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最主要的场所,必将成为技术创新系统和知识运用系统的主力军。知识经济的内在核心因素就是创新,知识创新是基础,创新人才是关键。高校要组织开展开放性、超前性、综合性的知识创新,是大学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使命。高校既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又要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高校营造一个全新的创新氛围。

2.高科技社会对五类数学人才的需求

高科技时代充满着激烈地竞争,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由于各种科学技术的核心往往是数学,交叉学科的核心也往往是数学。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课题组把社会需求的数学人才分为专职数学研究人员、交叉学科研究人员、高等教育数学教师、应用型数学人才、基础教育数学教师五类。这五类人才他们是理论数学的研究人员,应用数学的研究人员,交叉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和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师。对于研究人员必须具有科研能力。高校教师、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师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他们必须是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所以高科技社会对五类数学人才的要求必须具有较宽视野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3.目前高等院校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赵继源等经过调查高师院校数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如下现象:(1)大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缺乏自我表现的欲望。一般认为,具有创造力的青少年往往敢于标新立异,敢想,敢说,敢做,不畏惧权威,而我们大学课堂里的学生却极少发表自己个人看法,不敢表现自己;(2)大多数数学教师采用讲解法授课,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几乎剥夺了,只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创造力;(3)当前数学课堂学习普遍缺少广泛深入的互动和独立探究问题的过程,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理解“创”与“新”的有机联系,即“创”是对尚没有出现的事物,在没有现成的路可走的前提下去奋力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发现并向世界推广这个新事物;“新"就是相对于已出现的事物而言,这个即将要发现的事物从本质、形状、特征都是不曾有过的,或是对已出现事物加深认识,发现其尚未被人们发现的特质,使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断得到提高与深化,也可以对现有的事物发展做出科学而有说服力的预期判断。或者找出一条发现发展这种新年事物的更加可行而有效的新捷径。同时,“创新"也包含对前人的知识和已发现事物进行新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用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不同,创新意识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条件,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意识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创新意识是创造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造人才的起点。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它至少要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推崇创新、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冲破传统观念和科学权威的理论体系、以创新为荣的思想观念;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再次,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勇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所应具备的渊博知识、广阔的视野和综合、交叉、开拓领域的能力以及掌握必要的再学习的方法,并能自由地从一个知识领域跳向另一知识领域;第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备献身科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要求高、难度大的复杂工程。但只要我们找准立足点和突破口,它又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正是这样的立足点、突破口和有效载体。因为稍加分析就会发现,上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正是一个素质优良的科学研究工作者的起码要求。科研工作就其实质来说,就是一种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拟定新对策的创造性活动。而发现、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正是一个人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及奉献科学精神的全面展现过程。一个人如果没有对科学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就不可能敏锐地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更谈不上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就更无可论及;反过来,即使具备了献身精神和创新意识,但缺乏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能深入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也只能是空有满腔热情,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强化几个观念

1.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而不是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一是创造性能力,二是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才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一个人成功只有20%取决于智商,而80%取决于智力之外的非智力因素。为了培养适应未来多元化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使学生在逆境面前,形成良好的思维反应方式,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摆脱困境的能力,使学生拥有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从而提高未来创业的成功率。

2.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基础

必须明确,在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过程中,要避免那种片面强调科研能力而忽视学生基本知识学习的倾向。扎实而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掌握广博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才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数学专业基础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的教师不仅要加强基础课的教学还要加强数学基础课中习题课的教学。一堂精心设计的习题课能从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同时,又要切实抓好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

3.数学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个性的问题

数学研究和创新当然需要讨论和交流,需要团队精神和集体的力量。但是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有所不同的一个特点是,数学创新更多的是个人劳动的成果。牛顿从对力学的研究中创立了微积分,莱布尼茨从对几何的研究中创立了微积分,他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合作。罗巴契夫斯基、高斯、波约尔各自创立了非欧几何,他们之间也没有合作。

各校数学学科专业的学生中往往会出现一两个特殊学生,他们不仅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有较好的基础,而且对数学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有一定的数学天赋。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发现这样的学生,特别指导这样的学生,发展这些学生的个性和数学优势,促使他们迅速成才。

4.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培养大学生的科研方法

高等学校要根据创新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与技能提高的需求,要开设一系列专门课程,这些课程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科研和创新方法,诸如如何选题,如何搜集、分析、整理资料,如何提炼论点(观点),如何谋篇布局、安排论文结构;如何论证阐述;如何修改文稿,了解论文的书写格式和规范,等等。同时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综合性大作业或小论文题目,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的基本训练,教师再加以必要的指导和辅导,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创新的方法和途径。这样,广大学生经过科研创新实践的磨炼,科研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有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寅平.确立21世纪高等教育新理念〔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4).

〔2〕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第6篇: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范文

创新心理素质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并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有关创新心理素质的构成目前尚存在分歧[1-2]。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表现为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创新需求、思维的独立性等方面,它是创新心理素质形成的必要前提。创新能力是创新活动中所达到的能力水平,表现为创造性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心理素质的核心,是衡量个体创新心理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竞争心是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是创新个性的重要表现方面之一,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是创新人才在社会竞争中不断前进的重要因素。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心虽然在创新心理素质的构成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但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创新意识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可支配和强化创新能力;竞争心可激发创新意识,促使创新能力更好的发挥和运用;创新能力反过来又能增强创新意识和竞争心。我们认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竞争心是创新心理素质的三个重要构成部分,它们水平的高低可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个体创新心理素质的高低。

心理健康状况作为影响个体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心理因素,必然会对创新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国内有关创新素质的理论探讨比较多[3-4],具体的实证性研究比较少,而有关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虽有报道,但缺乏深入系统的实证研究[5-6]。鉴于此,本研究拟对我国中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与其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学校创新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

2.1被试北京市、河北省两普通中学学生558人,其中男生278人,女生280人,初一生108人,初二生179人,高一生161人,高二生110人。

2.2测评工具

2.2.1创新心理素质量表该量表为王极盛编制,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竞争心三个子量表,每个子量表初步由20个项目组成,采用5级评分作答,从1~5分别表示从无、偶尔、时有、经常、总是。

2.2.2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由60个项目组成,共有十个分量表,分别为强迫(MH1)、偏执(MH2)、敌对(MH3)、人际关系敏感(MH4)、抑郁(MH5)、焦虑(MH6)、学习压力(MH7)、适应不良(MH8)、情绪不稳定(MH9)、心理不平衡性(MH10)。该量表为王极盛(1997)专门针对我国中学生所编制,信度、效度较高[7]。

2.3施测与数据处理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被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采集的数据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管理与统计处理。

3结果

3.1创新心理素质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

3.1.1项目与总分的相关

分别计算三个子量表各项目得分与其相应的子量表总分的相关。创新意识各项目与其总分的相关在0.41~0.69之间,创新能力子量表中各项目与其总分的相关在0.45~0.76之间,竞争心子量表中,除第58项与其总分的相关为0.31,其余各项目与总分的相关在0.42~0.79之间。

3.1.2因素分析和结构效度

分别对这三个子量表进行初步的因素分析,将区分度及共通性偏低的8个项目剔除后再次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卡特尔“陡阶检验”原理,结合碎石图可以看出,创新意识子量表中除因素1的特征值为7.45,其余特征值较小可以舍弃,因素1所能解释的变异数为41.4%,该子量表进行因素分析的18个项目在因素1上均有负荷且负荷量均高于0.54。对创新能力子量表进行同样的分析,发现其因素1的特征值为8.65,其余因素较小可以舍弃,因素1所能解释的变异数为48.1%,该子量表进行因素分析的18个项目在因素1上均有负荷且负荷量均高于0.51。对竞争心子量表的分析表明,其因素1的特征值为8.66,其余因素较小可以舍弃,因素1所能解释的变异数为54.1%,该子量表进行因素分析的16个项目在因素1上均有负荷且负荷量均高于0.59。

3.1.3信度分析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心三个子量表的同质性信度(Cronbacha)分别为0.91、0.93、0.94,分半信度(Spearman-Brown)分别为0.87、0.88、0.91。

3.2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整体特点

将三个子量表所含项目的评分之和除以其项目数作为该子量表得分,中学生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心上的得分分别为3.38±.76、3.32±.81、3.52±.83。

3.3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3.3.1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创新心理素质各子量表得分与其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创新意识与抑郁、焦虑、学习压力呈显著负相关;创新能力与抑郁、学习压力呈显著负相关,与适应不良呈显著正相关;竞争心与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总均分呈显著负相关。4讨论

4.1创新心理素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对创新心理素质三个子量表分别进行项目一总分相关分析,正式项目与其对应子量表总分的相关均在0.50以上,表明这些项目均有较好的鉴别力。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子量表均有一个特征值最大的因素可以说明该子量表的主要成分,且每个子量表的项目在该子量表的这一因素上均有较高的负荷,这一结果与我们编制量表时的理论构思基本吻合,从而表明创新心理素质各子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对创新心理素质各子量表的信度进行考察,发现其同质性信度均在0.90以上,分半信度均在0.85以上,表明三个子量表的信度较高。

4.2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一般特点

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各子量表得分均在3分以上,表明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心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创新心理素质整体状况不错。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不畏权威,具有很大的创新潜力。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处于一生创造力最佳发展年龄区的前端,可塑性较强,因此大力开发青少年的创新潜能,使其具备更为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心,这应是我国创新教育的努力方向。

4.3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心强的个体,体验到的学习压力、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较少,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个体在创新意识和竞争心上要显著优于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学生。创新能力属于创新心理素质的认知结构,创新意识和竞争心则属于创新心理素质的动力结构,因此相对而言后两者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要比前者更为密切些。已有学者[5-6]对创新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本研究从实证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两者关系紧密。创新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因子的回归分析表明,学习压力对创新意识和竞争心的影响作用较大,创新能力受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和抑郁的影响作用较大。现在中学生的主要压力来自学习方面,巨大的升学压力、繁重的学业任务使他们体验到较强的压力感,从而引发焦虑、抑郁等不良应激反应。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充分发挥智力效应,思维活跃,联想丰富,提高创新敏感性,对有关创新的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极大的提高创新效应。时常处于抑郁、焦虑、紧张状态下的个体,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心受到抑制,难于保持较高的水平。学习压力对创新心理素质的三个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这就提示我们,如何将学习压力调控到一个较为合适的水平,以便促进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这是创新教育中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创新能力与适应不良因子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适应不良对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这一结果较为有趣和费解。我们推测这可能与创新能力愈高,个体行为方式独特性愈强,导致有时与外界的常规不太适应有关,具体的原因尚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探索。总而言之,健康心理是创新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心理条件,健康心理的培养和维护有利于促进创新性人才的快速成长。

5结论

5.1自编创新心理素质量表包括三个子量表即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竞争心,经检验这三个子量表均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

5.2中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5.3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较为密切,创新意识与学习压力、抑郁、焦虑显著负相关,创新能力与学习压力、抑郁显著负相关,与适应不良显著正相关,竞争心与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总均分显著负相关;心理健康水平高者其创新意识和竞争心较心理健康水平低者高;学习压力对创新意识和竞争心的预测作用较大,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和抑郁对创新能力的预测作用较大。

【参考文献】

1戴春林.创新心理素质浅论.教育发展研究,2000:6:80-83

2崔景贵.论心理科学视野下的学校创新教育.教育探索,2001;126(12):17-19

3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51(1):5-13

4顾明远.基础教育与创新精神.中国教育学刊,1999;94(2):23-25

5王极盛.创新时代.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9:125-146

第7篇: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范文

当前,一些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存在视野不宽、开掘不深、与现实联系不紧等问题,这与学术研究境界不高有直接关系。其表现主要有:沿袭前人,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缺乏原创成果;画地为牢,在“一亩三分地”里小打小闹,缺乏大处着眼的意识和能力;远离现实,习惯于“炒冷饭”,研究缺乏新颖性;过于宽泛,“拣到篮子里都是菜”,“水分”很大、“干货”不多;不成体系,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缺乏完整性;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没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学风;等等。做学问是一门细活,需要潜心钻研,否则永远出不了精品力作。如果学者的学术研究境界过低,就很难在学术研究上向更高、更新、更深的方向拓展。那么,如何提升学术研究的境界呢?

首先,转变思维方式。当今学术研究中惯性思维有余,创造性思维不足。比如,多数人习惯于把握过去和现在,只有少数人敢于预测未来;多数人期望从别人那里得到现成答案,只有少数人能做到独立思考、努力提供新答案;多数人遵循已有的“游戏规则”,只有少数人敢冒风险去创造新的“游戏规则”;等等。因此,提升学术研究的境界,需要我们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从传统的习惯性思维、经验性思维、直线性思维、从众性思维向跳跃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想象性思维、联想性思维、灵感性思维转变。

其次,强化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包括变革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变通意识、差异意识等。强化创新意识,需要我们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像小孩子一样思考和行动,对所研究的问题多一些奇思妙想、多一些大胆探索;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对待所研究的问题和对象,宽容新事物、新观点,不随意否决、不固执己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恒心与勇气,善于从已得到深入研究的问题和现象中把握新的研究方向和路径。

第8篇: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范文

国家的兴旺,中华民族的振兴迫切需要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人才方面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我们小学数学老师的光荣职责。

二、小学生思维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思维特点

小学生思维具有形象性较强、逻辑性较差、灵活性较差,思维的自觉性均衡,受外界情景影响较大。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年龄在6~12周岁左右,由于年龄的限制,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的逻辑思维都同时发展,一般以形象思维为主,二者发展极其不平衡,这对学生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较大。在这一阶段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较差,观察能力不强,面对新闻题容易受定势思维的影响,严重限制了发散思维,影响了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部分能比较完整地说出分析推理过程、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检测和自我调节、自觉寻找错误原因进行纠正,部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较差,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小学生的思维受外界情景影响波动较大,积极创设情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材料有兴趣时、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会增强,会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2.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发展特点

小学生创新意识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比较朦胧,缺乏明确的目标性;易受外界干扰,缺乏稳定、专一性;肤浅,缺乏严密的逻辑;缺乏自觉主动性,易自发流露。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具体直观性,以模仿、再造想象为主;同时,虽然创新想象十分丰富,但还处于一种由直观形象向抽象现实过渡,由易变向稳定性过渡的阶段。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显得幼稚,但发展快,呈波浪式前进。

三、创新教学的开展

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教学创新的要求,对如何教好数学,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进行如下探讨:

1.强化基础知识

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着小学生的认识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来说,数学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就如同毫无根基的空中楼阁。因此创新教学首先要从强化基础知识开始。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数学基础知识,强化数学基本功,渗透数学思想,积累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小学数学首先要从最自然质朴的境界开始,在最利于学生数学基本素养发展的地方下大力气,做真功夫,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才能使学生打好可以继续向上生长的数学根基。强调通过练习,激发思维,掌握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学,他们的各项数学素质才得以激发、生成、跃进,进而解决新的问题。教师在练中讲,就能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确切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找到最适合每个学生的引导方式和学习方法,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

2.营造师生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建立培养创新能力的环境

教学过程中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极大限度地触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想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就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给学生留下充分表现和发挥个性的平台。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块肥沃的土壤,只要拥有了这片土壤,学生的创新意识才得以萌发。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每个学生都可以创新,也都具备创新的潜能,如何挖掘和提高这种潜能,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多地采取讨论、探究等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真正成为探索研究的主体。

3.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中,积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探求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的新课的方法。例如: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低年龄段常用游戏,故事导人,通过游戏、猜谜语、讲故事等,融教学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寓乐于学;中年龄段教师用创设生活情境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创新意识培养;针对高年龄段学生,教师常常用设置悬念导人:教师提示矛盾冲突,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还可用声像传情导人:通过课件、幻灯、播放录音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思维启示,潜移默化培养创新意识。

4.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都渴望有创造性的成果,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强烈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新颖的解题方法或思路都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就请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回答:对于一般性问题,就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就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回答。这样所回答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同学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5.积极参加实践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第9篇: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174-02

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显然,培养下一代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作为物理学的起始――初中物理,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应试教学,能帮助学生形成观念要领,掌握规律,但它缺少灵活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倍受束缚。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或知识库,学生几乎不需要创新意识。有什么样的意识,才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怎样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全面认识创新的含义

中学生的创新与专家的创新是有很大差异的,专家的创新有一种使命感与责任感,而中学生的创新是在有意无意间进行的,在课堂上不可能有显著的创新。因此,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培养一种创新的愿望、求异的思维品质,让其初步体验到创新的快乐,使学生扬起创新理想的风帆。

2.利用物理学史,激发创新意识。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给学生介绍一些名家发明创造的过程,激发其对物理学的感情,确立顽强学习、刻苦钻研物理知识的决心。激发创新意识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使学生对物理学史有所了解,对物理学上的重大突破在人类认识史上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冲击以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所引起的重大技术变革有所了解,激发其创新意识。

3.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创新意识。

物理源自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人们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用等都离不开物理。因此,物理教学只有密切与现实生活联系,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联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改造世界的主要力量,它推动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以创新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点。怎样才能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探究物理现象、提高创新能力上来是值得研究的。

1.注重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各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与升华,其灵魂是想象力,其表象特征是独创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并不断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要杜绝人云亦云、以优生的思维代替差生的思维、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等现象。

2.留机会给学生,显现创新能力。

中学时期是理性思维和身体特征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学生们敏感好学,朝气蓬勃,憧憬成功的美丽。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要让学生显现初步的创新能力。

首先,利用习题激发创新能力。选择一些已知条件不确定或答案不唯一的习题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实际经验选择适当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综合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其次,要多开展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要形成创新能力,就要让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让学生多渠道地参与创新性活动。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训练与开发,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交流;以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并激发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形成良性循环。

3.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物理实验生动、鲜明,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大部分学生是带着好奇心观察实验的,把学生的好奇引导到探究物理现象,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上来是值得研究的。

首先,要在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提高创新能力。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想象力丰富,易于接受新信息,其新思路、新想法缺乏进入实验室进行探索的机会,导致其创新意识被扼杀在萌芽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加以正确引导,增设一些由学生自己设计的课外实验,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其次,要增加探索性实验教学,活跃创新思维。探索性实验是一种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的规律性和说明自然现象的方法。因此,可把课本中某些验证性实验改编为探索性实验,增强研究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产生顿悟,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三、课外合理指导,培养创新精神。

物理课外活动要以活动来吸引学生,激发其兴趣。学校要在物质上组织上为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毅力,注意扩大课外活动的影响,给学生表现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此类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物理课外活动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与课堂教学有机联系,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发挥学生的潜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在开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创新潜能得到开发,在学习活动中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设想。只要教师把握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定能培养出大批的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俞学明.创新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