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护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D, 即老年性痴呆, 是现阶段全球老龄化的一种现象。老年痴呆所导致的功能缺陷会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而逐渐明显, 其病死率极高。目前还缺乏有效治疗老年痴呆的特异手段, 但是, 安全护理能够使老年痴呆病程得以延缓, 同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50名2012年7月~2013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认知障碍患者, 其中有36名男性, 14名女性, 平均年龄为(71.3±6.9)岁, 通过CDR(痴呆评定量表)评分结果, 有23名患者为轻度老年痴呆, 18名患者为中度老年痴呆, 9名患者为重度老年痴呆。
1. 2 护理方法
1. 2. 1 加强患者管理, 避免患者迷路走失 所选取的50名患者中, 有23名患者为轻度老年性痴呆, 具体表现为轻度定向力障碍与记忆力衰退。18名中度老年痴呆患者具体表现为判断力与定向力障碍, 记忆力减退。为此, 临床护理人员必须限制轻度老年痴呆患者单独外出, 若患者必须要外出, 则必须在其口袋中装写有联系方式与疾病的卡片。将陪护卡发给中重度老年痴呆患者家属, 让其了解患者必须要由专人陪护。
1. 2. 2 病区内设防滑标记 护理人员应随时保持患者活动区域地面干燥平坦, 并于卫生间设置防滑垫, 保证走廊与浴室设有扶手。保证患者衣裤合身舒适, 鞋子合脚轻便。对于尿频与反应迟钝的患者, 在其入睡前, 为其将夜间需要使用的便器与物品准备好[1]。在本组患者中有6名患者长期卧床, 所以护理人员给予其全天安全护理服务。1名患者存在焦躁不安的情况, 时常会担心氧气瓶会爆炸, 为此, 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耐心、认真解释, 并在氧气瓶上罩绿色布罩。
1. 2. 3 确保患者安全服药, 避免患者漏服或者误服药物 对患者进食情况进行认真观察, 提醒轻度痴呆患者要细嚼慢咽, 防止患者液体与固体食物同时吞食, 避免患者出现窒息情况, 告知中度老年痴呆患者进食糊状食物, 不能进食干硬或者汤类流质性食物[2]。对于吞咽比较困难的患者, 要实施鼻饲流质, 对患者给予鼻饲流质前, 需要摇高床头35°左右, 依照患者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进食指导。
1. 2. 4 饮食安全护理, 避免患者出现误吸、呛噎 所选取的50名患者中, 有一名中度老年认知障碍患者藏药, 而且有两次出现漏服药物现象。所以之后规定由临床护理人员对所有认知障碍患者口服药实施按顿送服, 并做到发药到口, 对于存在自杀倾向、幻觉以及抑郁症的认知障碍患者和不配合服药的患者, 不仅要督促患者服药, 同时还要让患者张开嘴, 确定患者是否真的咽下药物。
1. 2. 5 加强皮肤护理 在重度老年认知障碍患者中, 经常会发生皮肤受损的情况, 因为患者感觉比较迟缓, 而且无法对自身受压多导致的不适进行正确表达, 所以极易出现擦伤或者压疮情况, 所以在患者入院时, 护理人员要对其作相应的压疮风险评估, 针对风险程度的差异性, 制定有效安全护理措施。定时对长期卧床患者翻身拍背, 而且在翻身过程中不能硬拉、硬推、硬扯, 避免擦伤患者皮肤。确保患者所摄入营养充足, 以加强患者机体抵抗力。
2 结果
对患者实施安全护理后, 患者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得分下降比较明显, 与护理前相比,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老年痴呆属于一种精神衰退、认知功能障碍以及行为异常的进行性慢性疾病, 如果不能对次病情实施悉心护理, 就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缩短患者生存期限。所以, 掌握好老年痴呆及时性、个体化以及有效性护理原则, 联合患者家属积极做好老年痴呆患者安全护理, 能够有效延缓患者病情, 使患者残存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提高患者的日常社会适应能力[3]。很多家属不重视老年痴呆病情, 决定导致此疾病的主要因素是衰老, 所以, 忽略了患者日常功能训练与治疗, 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
因为目前我国的老年福利与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 要让老年痴呆患者长期住院几乎不可能, 所以, 多数时间老年痴呆患者都是由家属护理。本研究中, 临床护理人员一方面要做好认知障碍患者的安全护理, 另一方面还要重视社会与家庭功能的发挥, 为老年痴呆患者营造一个安全、积极而且温馨的治疗环境, 对老年认知障碍患者日常自理能力进行培养, 鼓励患者尽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确保患者能够在自我照顾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医院还要积极联系社区居委会, 在社区定期举办老年认知障碍患者联谊会, 为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讲座, 保证社会提高对老年痴呆障碍的认识与了解。通过社会与家庭的共同努力, 可以为老年认知障碍患者实施有效的认知功能康复训练, 确保积极康复全面照顾替代以生活护理为基础的日常护理模式, 以有效延缓老年痴呆患者病情恶化。
参考文献
[1] 吴宝勤.42例老年痴呆病人住院安全的护理体会.贵州医药, 2011(07):152-153.
加强宣教提高保健意识
通过讲课组织患者开座谈会等形式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宣教使患者认识糖尿病的发生原因及避免发生并发症的方法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保持血糖的稳定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所有糖尿病患者均需进行饮食调节这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大多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通过饮食调节加上一些体力活动基本上能控制疾病的发展。
胰岛素治疗护理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好血糖持续>1mmol/时应采取胰岛素短期治疗或间接治疗。用药前看清楚瓶签标注的用1ml所含胰岛素单位量使用1ml注射器按医嘱推注常规注射一般在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皮下注射时部位需经常更换以保证药物吸收避免发生局部硬结整个注射过程要保持无菌操作预防感染。注意低血糖反应发生多数发生在胰岛素作用最强之时一般在皮下注射后~小时。低血糖较易发生在病情不稳定需要大量胰岛素的患者尤其是进食少劳动后有低血糖症状者。轻者表现为饥饿感、心悸、手抖、心动过速、眩晕、严重者可出现抽搐、嗜睡甚至昏迷、一旦发生低血糖应做好心理护理避免患者紧张、恐惧可口服一些含糖食物或静脉推注5葡萄糖~8ml。必要时以1葡萄糖静脉滴注。每小时测1次血糖以了解血糖变化情况。胰岛素过敏反应。轻者出现局部反应注射后~6分出现硬块疼痛起红晕严重者可出现全身反应和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紫癜甚至过敏性休克可采取脱酶法注射如有休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mg并可用地塞米松5~1mg加入5葡萄糖5ml静脉滴注。
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的护理
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时应嘱患者严格卧床休息持续高流量吸氧(~6/分)待疼痛缓解休克心急纠正后减少流量(1~/分)并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控制血糖后酮体减轻心脏负担并给予低脂低糖易消化饮食适量高纤维食物及通便药物保证大便通畅。
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护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出现末梢神经病变而导致感觉及运动障碍因此应经常用温水浸泡四肢并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且避免皮肤损伤并给予神经节苷脂或蛇毒抗栓酶号。
糖尿病并发褥疮的护理
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抗感染能力较差因此比一般褥疮更难治愈。临床中笔者体会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外还要给予患者定时翻身保持床铺平整干燥如褥疮面小可应用前列腺素E1加庆大霉素16万U局部湿敷面积较大者给予清创换药1次/日配以适量的胰岛素和抗生素等。
关键词:老年卧床患者;褥疮;预防护理
褥疮又叫压疮,是身体局部位置在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受阻,引起表皮和皮下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出现坏疽、溃疡等症状[1-2]。许多长期卧床的患者出现褥疮的机率都比较高,尤其是老年人。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皮肤的生理以及免疫和血液循环作用减弱,在受压和轻微的移动摩擦中都很容易形成褥疮,部位一般为尾骶骨、内外踝以及脊柱等处[3-4]。通过对老年的卧床患者进行褥疮的预防护理可以明显降低褥疮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卧床的舒适度。我院特选取了120例老年卧床患者对褥疮的预防护理效果进行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20例长期卧床的老年人患者平均的分成甲组(n=60)和乙组(n=60)。甲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为60~78岁,平均年龄为(67.65±3.52)岁。乙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为62~79岁,平均年龄为(67.68±3.56)岁。甲乙两组老年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乙组患者采取普通的护理措施,即进行正常的用药护理、饮食护理以及健康教育护理和运动护理等基础护理。甲组则在乙组的基础上增加了褥疮的预防护理,具体的措施如下:①成立预防护理小组,护士长作为组长,普通护士作为组员,组长需要对小组成员的护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建立褥疮预防护理日志,对日常护理事项和护理情况进行记录,实行责任制度,每个小组成员负责对应的患者,实行谁护理谁负责,进行交班和接班时要做好记录[5]。②患者长期保持一个卧床姿势很容易发生褥疮,因此需要每隔几小时就帮助患者翻身一次,血液循环特别差的要60 min左右就翻身一次,可以避免因皮组织缺氧损伤和坏死。在翻身时动作要轻柔,不要硬拽和拖拉,避免给患者皮肤造成损伤。如果患者的皮肤出现许多渗出液体,要清理后更换辅料,保持皮肤的干燥和清洁。③使用气垫床进行预防护理,在使用之前将气垫床充好气,根据不同患者的体重调节旋钮,还要检查气垫床是否漏气。在平时给患者输液打针后要检查气垫床上是否有遗漏,避免将气垫床刺破[6]。气垫床要原理高热的物品,如暖手袋等。④经常对患者的受压部位进行按摩,每天要用比较温和的热水擦拭患者的皮肤,观察受压部位的颜色变化情况。⑤可以给予老年患者必要的营养。因为老年人的吸收能力不好,导致皮肤营养缺乏,是抗压和抗皱能力下降,所以需要给老年人加强营养,让他们多摄入一些蛋白质和维生素,可以通过蔬菜和瓜果以及肉类来补充。⑥综合护理:根据患者不同的疾病和科室的不同,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要对形成褥疮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加强护理人员褥疮护理的专业培训,增强他们的护理能力。如有出现褥疮的情况要立即上报,进行处理。⑦增强小组成员对褥疮的护理的重视。小组组长要定期对小组成员的护理成果进行考核,实行加分减分制度,对于护理成绩较差的成员要给予惩罚并加强护理培训。⑧进行患者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结合容易导致褥疮发生的因素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要告知患者和家属预防和护理的措施以及必要性,增强患者对褥疮护理的配合度,并随时做好巡房工作。
1.3观察指标 观察在护理期间患者褥疮的发生情况,并做好记录。同时制作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计算出患者总体的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收集甲乙两组老年患者护理的相关资料,将其录入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χ2检验法对褥疮的发生情况和褥疮预防护理的满意度进行分析,单位取率(%),(P
2 结果
2.1甲乙两组老年患者的褥疮发生率对比情况 护理人员在预防褥疮护理的过程中,发现甲组有2例患者出现了褥疮,褥疮的发生率为3.33%。乙组有8例患者出现了褥疮,褥疮的发生率为13.33%。甲乙两组患者的褥疮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47,P=0.010)。
2.2甲乙两组老年患者的褥疮护理满意度对比情况 通过对褥疮护理满意调查表的数据进行分析,可知甲组患者有36例非常满意,有18例患者基本满意,还有6例患者对褥疮的预防护理不满意,分别占比为60.00%、30.00%、10.00%,甲组护理的总体满意度为90.00%。乙组有20例对褥疮护理非常满意,有24例患者对褥疮预防护理基本满意,还有16例患者不满意,分别占比为33.33%、40.00%、26.66%,乙组患者护理的总体满意度为73.33%,甲乙两组的总体护理满意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79,P=0.002)。
3 讨论
褥疮的预防护理关系到长期卧床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如果褥疮如果比较严重会引起患者发生激发感染、产生脓毒血症以及发热、神志变化等情况。进行褥疮预防时要注意一下事项:在刚发生褥疮的时候,皮肤因压迫产生红肿,在未破皮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热敷,然后进行按摩,舒缓症状[7]。到了褥疮的中期,皮肤的颜色发生变化由红变紫,会形成水疱或皮损,可以用棉签蘸取适量的龙胆紫,在将水疱中的液体抽出后涂抹生素软膏进行无菌包扎,再进行紫外线照射来促进血液循环。到了褥疮最后阶段,会出现水疱破损,为了避免引起感染需要将腐肉清理掉,对伤口进行处理[8]。在本次的褥疮预防护理研究中,甲组的护理满意度以及褥疮的发生率均优于乙组,说明,对长期患病卧床的老年患者进行褥疮是很有必要的,不仅降低了褥疮的发生率,还提高了护理的舒适度,提高了老年患者卧床期间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燕.老年卧床患者褥疮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4,22(27):286-287.
[2]党玉民.老年卧床患者褥疮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4(1):192-193.
[3]吴燕来.社区老年卧床患者褥疮的预防及护理[J].医药前沿,2012,02(16):396.
[4]于玲.护理干预在老年卧床患者褥疮预防中的作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03(4):165-165.
[5]高丽娟.浅谈老年卧床患者褥疮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11):185-186.
[6]袁迂,袁婷.老年P床患者褥疮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6(23):136-137.
关键词:护理安全 老年患者 预防措施 安全评估
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护理质量的首要条件。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老年住院患者也不断增长,由于身体及生理机能的原因,这类病人对护理质量要求更高更细,也更容易引发护理风险。笔者在2010年之前在一级卫生院从事护理工作,针对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安全评估,现将评估工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10年12月之前收治的180例老年住院患者,平均年龄72.3岁。男115例,女65例。其中呼吸系统疾病为49例,心脑血管疾病为77例,消化系统疾病为41例,外科系统疾病为13例。
2方法
2.1 抽取其中90例为实验组,9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使用常规安全护理措施,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护理安全评估表进行评估,然后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2.2 护理方法
2.2.1 护理安全评估表包括患者姓名、年龄、家庭状况、疾病诊断、治疗方法、精神状态、以往病史、陪护知识、安全隐患知识、预防措施十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1-5分,5各等级,分数越高代表危险级别越高。
2.2.2 实验组患者入院后立即发放护理安全评估表,进行安全危险指数鉴定,标明危险等级,实施动态评估,每3 d评1次,有病情变化时,随时评估,根据不同级别,为老年住院患者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护理预案及抢救流程。
2.3采用SPSS1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
实验组90例患者1例(1.1%)发生安全事件,其余89例(98.8%)患者无。对照组4例(4.4%)发生安全事件,其余86例(95.5%)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101)。患者满意度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4讨论
4.1老年患者护理安全事件原因
4.1.1患者原因
(1)环境因素 如人性化建筑设施不到位,老年人对病房环境与功能的不适应,空间环境与功能设施的缺位等均会影响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
(2)自身因素 老年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老年患者整个机体功能都明显下降,基础病多,行动不便,反应迟钝,如视力、听力都较差,严重者会出现老年痴呆或老年性精神障碍,如患者走错楼层、走错病房、坠床、跌倒、烫伤等这些都是老年患者易发生的,他们是这些高风险易发生的高危人群,是影响护理安全的最大隐患。
(3)知识缺乏 缺乏对疾病相关知识,认识不足,不配合治疗。
4.1.2护理人员原因
(1)评估不到位,护士自身业务素质不高,专科技术不精,低年资护士增多,工作经验不足,业务培训不到位。
(2)工作责任心不强,在做治疗及操作时,未按操作流程及规章制度执行,如查对不严格,导致吃错药,打错针等。
(3)护理人员缺乏爱心,由于老年 患者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殊性,他们是护理安全问题中高风险的高危人群,在护理安全这个问题上未引起足够重视。
(4)沟通不到位,护患沟通不到位,老年患者因疾病复杂,住院时间长,得到家人的关心少,情绪波动大,护患沟通不到位容易发生护理矛盾。
4.2 预防措施
4.2.1改善病房环境及设施 病房重新装修,完善和配备了内部设施,如走道两边墙壁装有扶手,病房墙上贴有防跌倒的警示牌,卫生间地面铺有防滑垫,浴缸及马桶旁装有扶手,病床也装有护栏,床头有呼叫器,床尾有防跌倒、防坠床、防烫伤及药物过敏等各种警示牌,配备床上就餐桌、活动输液架等人性化功能配套设施。佩带脘带:由于老年人大脑功能退化,会出现一些意识、听力、视力及语言表达的障碍,故脘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安全措施,因为小小脘带上记录了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的相关信息及身份识别是避免患者走失及做各种治疗和检查时再次核对的重要依据。护理支持中心建立:护理支持中心成立,对笔者所在科的患者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如做辅助检查及需要短暂离开病区的一些诊疗活动,经由护理支持中心派人护送,避免了走失,或跌倒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4.2.2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当新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就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例如,详细询问患者及家属有无跌史、坠床史、有无意识障碍、行动能力、听力、视力等。既往病史的种类名称、药物过敏史等,并采取相合措施,如上护栏,床尾挂上防跌倒、防坠床、防烫伤以及药物过敏等警示牌。做好健康宣教,给护理安全告知(1)入院宣教,详细介绍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一些规章制度,作息时间,不擅自离院。(2)防跌倒、防坠床、防烫伤等护理安全告知,教会患者使用呼叫器,帮助患者整理物品,将常用物品放置于易拿取处。(3)教会患者在突然改变时应遵守的“三部曲”即做起30s、站立30s、站稳后再行走,能自行上卫生间者,要借助扶手,谨防跌倒,睡觉时防止在变换时坠床,床边加护栏,上下护栏由护士来做。(4告知患者不要单独沐浴,需有家人陪伴,以防意外发生。加强护理人员法制观念 在工作中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学习,让护士认识到护理工作中法制的重要性,加强责任感,使护士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从而维护了护患双方的利益。严格查对制度“三查、八对、一注意”警示牌的设置,护理部在各护理单元治疗车上放置了“三查、八对、一注意”的警示牌,其目的是在提醒我们在做任何治疗及操作前都要严格遵守查对制度,杜绝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做好相关疾病知识宣教 注意用药安全,治疗室内药品分类放置,专人保管,高危药品,如胰岛素、高钾、高钠等一些相关的高危药品都贴有醒目的警示牌,其目的也是引起护士在用药时的注意,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加强专科业务知识学习,定期进行护理技术培训考核,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护理工作范围的扩展,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要掌握更多技能,如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乃至美学、文学等,只有全面提高护理技术,才能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范护理事故的发生。加强沟通技巧,构建和谐的护理关系,由于老年人记性差,听力差,沟通交流有一定困难,在护理实践中,护士必须掌握与老年患者沟通的技巧,如和老年人讲话时,声音要大些,态度要好些,要面带微笑,语速要慢些,要重复多次讲解,不然他会误认为你不高兴或态度不好,必要时用书面方式交流也很有效。
参考文献
1 误吸的危险因素
1.1生理因素 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肌肉松弛,特别是食管平滑肌松弛后,食管的3个狭窄部消失,胃肠道功能减退,致使食物排空时间延长。当老年人改变或腹内压增高时即可发生食物反流。其次,会厌功能不全及咳嗽反射减退是发生误吸的根本原因。老年人由于退行性变,当食团触及腭舌弓时,有可能不能及时激起吞咽神经反射,而只是当食团将进入声门区的气道时,才激惹喉上神经引起延迟性的吞咽反射,而此时部分食物已经进入到声门以下,导致误吸发生。
1.2疾病因素 正常的吞咽动作是一系列复杂、协调的神经肌肉运动过程,受大脑支配,需要口、咽、食管共同参与,因此其中任何一个部位的功能发生障碍均可导致误吸的发生。常见的疾病因素有颅脑疾病、神经肌肉病变、咽喉及会厌部位损伤、呼吸道慢性感染、昏迷或意识障碍、全身麻醉等。
1.3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的使用可导致误吸的发生,如茶碱类、钙拮抗剂、多巴胺等药物在使用后平滑肌松弛,气道粘膜对异物清楚能力下降,当食物或痰液被吸入气管时不能及时排除。
1.4其他因素 如不能经口进食的老年病人在鼻饲过程中发生呕吐,呕吐物被吸入气管导致误吸的发生等。
2 预防住院老年病人误吸的护理干预措施
2.1避免刺激咽喉部
老年人进食后应尽量避免刺激咽喉部,如口腔护理、口腔检查、吸痰等护理操作切不可在老年人进食后进行,以免引起恶心而致误吸。
2.2一般住院老年病人误吸的预防
2.2.1保证适当的进食,尽量采取坐位或半卧位,颈部轻度屈曲。食物准备宜少而精,软易消化,保证足够的营养。避免选择进食果冻状或颗粒状的食物。
2.2.2老人进食应在安定的状态下缓慢进行,进食时注意力应集中,不看书、电视,不要与人谈话及思索与进食无关的问题,以免精力分散引起呛咳。
2.2.3进食后,不要立即躺下,如果病情不允许抬高床头时,可采取患侧卧位,有助于健侧功能的代偿。意识障碍的老年人在餐中和餐后1小时保持半卧位,或者取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或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
2.3吞咽障碍住院老年病人误吸的预防
2.3.1对于已经有吞咽困难及喝稀食易呛咳的老年住院病人,应将食物调成糊状,生活不能自理病人应由护士喂食。护士在喂食过程中应注意掌握适当的速度,与老年病人互相配合。喂饭时,护士态度要和蔼亲切、不急不躁。
2.3.2给视觉障碍的老人喂食时,每喂一口都要先用餐具或食物碰老人的嘴唇,以刺激知觉,促进舌的运动,然后将食物送进口腔。
2.3.3给一侧面舌肌瘫痪的老人喂食时,食物放在口腔健侧。
2.3.4对口唇不能紧闭、颊肌收缩无力的老人,护士应将调拌后的食物直接放入舌根附近等待咽下反射。每勺饭量不要太多,速度不要太快,要给老人充足的时间进行咀嚼和吞咽,不要催促老人,动作要轻;鼓励老人进食时细嚼慢咽。
2.3.5对于吃干食容易哽噎的老年病人,进食时应适当喂食汤水,每口食物不宜过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98例老年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0~79岁,平均(69±0.5)岁;疾病类型:心脑血管疾病52例,呼吸系统疾病23例,其他疾病23例,均为部队离休干部。纳入标准:神志清楚、能正确理解问题,并能正确回答。
1.2方法 访谈患者或其家属,并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患者期望被重视和理解的心理状态,对焦虑、抑郁、烦躁、孤独的感受,最后收集、汇总资料,归纳患者的心理特点。
2结果
2.1 98例老年患者的心理情绪反应,见表1。
2.2原因分析
2.2.1多数老年患者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和理解58例(59.1%)。他们对病情的康复需求很高,害怕被冷落或敷衍,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与理解,。
2.2.2 感觉焦虑的老年患者25例(25.5%)。因身体上的疾病,加上长期住院,所有的一切活动均需要护理人员和陪护人员协助,患者自身感觉到无价值、无自尊感,均会引起老年患者的焦虑情绪。
2.2.3感觉抑郁的老年患者20例(20.4%)。老年患者慢性病症状改善治疗并不明显,并且一些老年患者产期卧床,不能自由行走和活动,这会让他们对疾病的预后期望悲观,甚至有的怀疑自己病情严重不能治愈,产生失望和抑郁心理。
2.2.4感觉烦躁的老年患者5例(0.5%)。老年患者大多常年受疾病的折磨,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单调固定的治疗过程,长时间的住院环境,都容易使老年患者产生烦躁心理。
2.2.5感觉孤独的老年患者19例(19.3%)。老年患者治疗周期长,疗效慢,不能看到显著疗效,另一方面也由于子女忙于工作,疏忽对老人的关心和照顾,不能经常探望,也会使老年患者产生孤独心理。
3护理措施
3.1主动热情服务,体现对老年患者的尊重和理解 针对老年患者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易出现无价值感的心理特点,需采取的护理对策是与患者多接触,多交谈,以尊敬和爱戴的方式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安慰和关心,要视患如亲,使其尽快地融入新的环境,减少孤独和不适感,对脾气烦躁者,护士应充分理解他们的心态,以晚辈的姿态与他们耐心交流,用微笑和真诚去改善他们的情绪,使他们感受到真情[1]。
3.2安抚老年患者情绪,多进行有效沟通 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普遍存在一定的焦虑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对此高度重视。应根据老年离休干部心理特点,采取出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对新入院、在院和出院的老年患者心理症状分别进行评估,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和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充分认识到患者心理状态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计划进行干预和治疗,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针对个别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心理护理方案,使他们在治疗身体疾病的同时也能获得心理上的健康援助。
3.3 进行有效开导和健康教育宣教 消除患者抑郁心理 对于抑郁的老年患者,护士应采取的对策是可以在不违反医疗原则的情况下,把检验报告拿给他看,深入浅出地阐明他们的疾病同其他疾病在本质上的差别,同时可以找一些通俗易懂的科普性医疗书籍供给他们阅读,以便彻底消除他们的疑虑,解除思想负担,从而使他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康复。
3.4安抚患者情绪,多进行各方面的有效交流 针对老年患者烦躁的不良情绪,护士要尽可能多与患者交谈,进行护理操作前耐心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满足,能够信赖护理人员。细心观察他们的心理动向和表达方式,对语言障碍者要领会表达意愿的方法,加强眼神和肢体的交流,要在护理中摸索出交流方式,用特有的沟通方式表达护理人员真切的关心和鼓励。
3.5争取家属配合 排遣孤独寂寞 针对患者烦躁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积极取得家属配合,使家属能更多的主动关心他们,使老年患者认识到亲人们爱他,盼望他早日康复,要让他们在精神上战胜自己,并且要对患者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3]。有时患者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尤其是丧偶老人,特别需要护士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平日多去巡视,多与患者沟通。
参考文献:
[1]黄汝明,王怡敏,吴贵仙.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3):353.
【关键词】 跌倒;原因;骨科;护理
跌倒是指患者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包括双脚)意外触及地面。骨科患者因身体功能障碍或机体器官功能减退、感觉迟钝、机体平衡失调、身体衰弱等各种原因,容易发生意外跌倒。预防住院老年患者跌倒是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对我科12例老年跌倒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找出跌倒原因,提出相关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骨科收治的老年患者72例。其中男32例,女40例,年龄66~93岁;上肢创伤骨折者16例,下肢外伤骨者21例,脊柱骨折损伤者20例,骨质疏松及其他骨科疾病15例。72例患者中,有12例曾发生跌倒。跌倒时间:夜间7例,白天5例。跌倒的地点:床上跌下的1例,床边跌倒的6例,走廊跌倒的3例,如厕时跌倒的2例。跌倒造成的伤害:股骨骨折1例,腰椎骨折1例,肩关节脱位1例,皮肤破损5例,未造成明显伤害4例。
2 跌倒原因分析
2.1 客观原因
2.1.1 生理因素 老年人身体功能减退,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下降,下肢力量减弱,步态不稳,出现感觉障碍,易发生跌倒。
2.1.2 疾病因素 急慢性疾病均可造成生理功能异常改变。如老年人常患心脑血管疾病,均可导致短暂的脑供血不足及大脑缺血缺氧,使患者突然发生脑功能失调,出现意识丧失而昏倒等。躯体的移动主要是靠下肢来完成,绝大多数病例跌倒都在患者活动状态下发生,因为下肢受伤、功能障碍而发生跌倒。
2.1.3 药物因素 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个体差异明显不同,易发生不良反应。与骨科相关的药物,如治疗急性创伤用的甘露醇可引起短期性低血压,、镇静催眠药、降压利尿药等药物可以影响患者的神志、视觉、步态、血压等,易引起老年患者的跌倒[1]。
2.2 主观原因
2.2.1 心理因素 许多老年患者常因久病不愈,认知能力及精神状态下降,又存在不服老现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本组中有6例患者在下床或如厕时,过高估计自己能力,不愿麻烦他人而造成跌倒。沮丧焦虑心理所产生的精神状态可削减老年人对自己、环境和其他人的注意力,当判断能力受损时就会增加跌倒的发生机会。
2.2.2 环境因素 如卫生间地面积水、光滑,患者如厕时起身过快造成性低血压等。在病房内和病区走廊发生跌倒与病区环境是否整洁、患者生活用品的放置是否合理、医疗器械是否妥善放置有很大的关联。
2.2.3 功能锻炼因素 术前由于疼痛、牵引、石膏外固定、夹板外固定、肢体活动受限、功能障碍等各种原因,患者基本都卧床休息。术后,由于疼痛减轻或消失、肢体活动功能逐步恢复或肢体功能锻炼需要,患者下床活动增加,增加了发生跌倒的概率。据调查,12例中2例由于卫生间地面湿滑致摔倒,9例是由于使用拐杖不当、使用轮椅不当或过早下床活动造成。可见正确的功能锻炼对预防骨科患者术后的跌倒有极重要的意义。
3 护理干预
3.1 正确评估 评估住院患者的跌倒高危险性被认为是预防跌倒的有效的对策。从年龄、神志、自理能力、活动能力、既往史、应用药物方面评估患者潜在跌倒的高危因素,并制定相应防跌倒的护理措施,让患者及家属事前了解患者的情况并告知预防措施,确保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2]。
3.2 重视宣教 健康教育能提高老年人对跌倒因素的意识,从行为心理学途径预防跌倒。耐心宣教,说明跌倒的可能原因及注意事项,增强老年人安全意识,使其了解自身特点及跌倒的危害性、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嘱患者术后恢复期使用助手器或拐杖,多卧床休息。
3.3 改善环境 适当照明,保持地面干燥;在走廊及厕所、浴室设置把手,厕所安装垂直扶手取代水平扶手或使用座式马桶;对于不可去除的障碍物可选用醒目颜色予以警示,以增加患者的视觉敏感性;对于意识不清或精神障碍的患者,可适当使用床旁护栏、约束带或有专人看护;固定好床脚、车床、轮椅刹车;调低床的高度,将患者经常需要之物放于随手可得之处。
3.4 增强护士责任心 护士是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重要环节之一。组织护士系统学习跌倒危险因素和防范措施,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辨别高危人群,掌握熟练的个体化护理干预技能,剔除种种不利因素。每位护士要自觉建立起防范的理念,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尽力帮助老年患者解决问题。
4 小结
骨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是由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其关键在于预防。患者入院后做好全面的护理评估、完善健康教育,消除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针对潜在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是减少跌倒有效方法和手段。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40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43-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老年人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类疾病,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加剧,该类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正呈现上升趋势[1]。该类疾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研究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病情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故本研究采用两种护理方法对比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2011年1月――2012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112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常规组有56例,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1.4±5.7)岁;病程5-21年,平均病程(14.8±3.5)年。常规组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61-87岁,平均年龄(72.6±4.9)岁;病程4-21年,平均病程(15.7±2.9)年。患者的共同临床症状表现为:慢性咳嗽、胸闷、气短、咳痰等。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相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法护理,综合组采用综合护理法,包括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用药护理。对比两组疗效、肺部功能指标,总结有效护理措施。
1.3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分三个等级: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慢性咳嗽等症状消失,且一年时间内未再复发;有效:慢性咳嗽等临床症状显著减轻,咳痰量也显著减少;无效:各项临床症状无改善,且有加重趋势。测定FVC、FEV1、FEV1/FVC指标判断肺功能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对数据统计分析,肺功能指标采用(χ±s)表示,用t校验,疗效判定采用N%表示,用X2校验,若P
2 结 果
2.1 患者肺部功能指标对比 患者腹部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如表1所示,综合组FVC、FEV1、FEV1/FVC指标明显优于常规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患者疗效对比 疗效结果统计如表2所示,综合组总有效率(94.65%)明显高于常规组(80.36%),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从表1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综合护理,肺部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护理,且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效果显著。现将综合护理具体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3.1 基础护理 为保证治疗和护理的有效性,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病房是必不可少的。病房内需通风透气、定期消毒,营造安静无噪音的环境。病房保持恒湿状态,温度宜控制在20℃左右,湿度应保持在50%左右[2]。若病情较轻,应建议患者多下床走动,运动时间一般控制在半小时左右。协助家属照顾患者,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遇到并发症应立即请医生及时治疗。
3.2 心理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较难治愈,再加上老年患者体质虚弱、身体抵抗力下降,常常反复发作,需要多次住院,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患者常会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3],护理人员需要特别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做好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认真听取患者倾诉,向患者详细讲述该类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让患者保持轻松的心态,建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通过疏导、安慰等方法来缓解患者积压的负面情绪。给患者贴心的服务,让患者把医院当成自己家一样,安心养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疾病。
3.3 呼吸道护理 对于老年患者,呼吸道氧疗是很有必要的,每日给予患者吸氧12h,氧流量在1-2L/min。同时及时清理患者鼻腔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4]。老年患者痰液粘稠,护理人员应该指导患者采取有效排痰方法。首先,采取舒适的卧位,吐痰前先深呼吸数次,并保持张口状,同时连续咳嗽,等痰到达咽喉部位,再用力咳嗽将痰吐出。若患者病情严重,咳嗽困难,可采用雾化吸入法治疗。
3.4 用药护理 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选取不同的药物,为防止感染应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同时服用祛痰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若使用雾化液,则温度应控制在30℃左右为宜[5],静脉滴注药物时,需严格控制滴速,同时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遇到不良反应及时报告主治医生。向患者认真讲解气雾剂的使用方法,让患者掌握正确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小玲.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09(20):72.
[2] 林秀菊,赵晓华,刘云.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9):10-11.
[3] 刘建平.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因素调查及护理对策[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5):895-896.
关键词:
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全身情况比较衰竭或呼吸肌疲劳,咯痰动力不足。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受阻会加重肺部感染。咯痰困难在老年患者的护理中比较常见,也成为护理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老年咯痰困难患者采用多种模式排痰,促进痰液的排出,并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69~87岁,平均75.5岁。其中慢性呼吸衰竭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8例,下呼吸道感染5例。均存在咯痰困难。
2 促进排痰的措施及护理
2.1 原发疾病的治疗及监测:采用敏感抗生素、祛痰、止咳平喘、吸氧,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的治疗。观察体温、呼吸频率、咳嗽情况、SpO2变化。排痰前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听诊肺部,根据痰液滞留的部位选择相应的正确,有利于痰液的引流和排出,先清除咽喉部的痰液,再清除肺部的痰液。
2.2 心理护理:耐心向老年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介绍有效排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缓解病情是重要的环节,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指导患者在深呼吸之后适度用力咳嗽,尽量使淤积在肺深部的痰液向外排出。
2.3 手工叩背排痰:患者侧卧,护理人员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屈曲成半握拳状态,腕关节用力有节奏的用指腹与大小鱼际叩击患者背部,由外向内,由下向上,鼓励患者咯痰,叩击的力量频率以使患者痰液顺利排出和患者耐受为宜[1]。要求护士细心掌握节律、频率、叩击的力量和持久。部分患者如不易接受应做好解释工作,注意患者是否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碍及骨质疏松,避免发生皮下出血和病理性骨折。手工叩背排痰法,是在叩背时气流振动和咳嗽的动作使肺泡或支气管内痰液流入气管被咯出,要求患者配合,本组患者中17例采用本法效果良好,无并发症发生。
2.4 振动排痰机排痰:叩击时,患者取侧卧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士,一手持叩击头手柄,另一手持叩击头于患者右侧背部按从背部(右下向上,由外向内)——左侧背部(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脊柱——侧胸——胸部的顺序, 缓慢移动叩击头进行振动叩击。两组每次叩击10~15 min,操作停止后即进行排痰,4次/d,餐前或餐后2 h进行。振动排痰机综合了叩击、振动和定向挤推的治疗力,具备人工智能的治疗程序,具备独特的低频振动、深穿透性、振动和叩击相结合、力量均匀、频率稳定。提供两种力量,一种是垂直于身体表面的垂直力,对支气管黏膜表面黏液及代谢产物起松弛和液化作用;另一种是平衡于身体表面的水平力可帮助支气管内已液化的黏液按照选择的方向排出体外,同时具有使紧张的肌肉松弛,刺激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纤毛蠕动的功能[2]。
2.5 雾化吸入:选择能有效降低痰液黏稠度的雾化吸入液,我们采用生理盐水10 ml加糜蛋白酶4 000 U、庆大霉素8万U及地塞米松2 mg、沐舒坦40 mg,进行雾化吸入,2~4次/d,30 min/次。本组患者均配合应用疗效满意。
2.6 电动吸痰:如果老年患者痰液黏稠,经过上述措施仍然不能咯出,听诊肺部有痰鸣音,提示呼吸道有较多分泌物阻塞,应及时电动吸痰。操作中注意无菌技术和损伤。
2.7 其他措施:病情进行性加重,SpO2进行性下降,潜在呼吸衰竭可能。必要时可采用纤维支气管镜下吸痰。当采用纤维支气管镜下吸痰时,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取下活动假牙,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SpO2,给患者吸入高浓度氧气,操作前一般使SpO2达到0.90左右。配合操作医师进行鼻腔和咽喉部的麻醉,观察患者情况,床边必备急救药品推车在急救时使用,有时多科协作。少数情况可作环甲膜穿刺、气管内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等措施。
3 讨论
老年患者体质虚弱、呼吸系统退化、呼吸肌收缩无力引起肺容量和肺活量减少,纤毛运动减弱,排痰困难。因为肺活量降低,残气量增加,最大通气量明显减少,小气道阻力增加,肺顺应性降低,通气与血流灌注均减少,导致潜在的低氧血症,往往会增加呼吸衰竭的发生。如果合并脱水、电解质紊乱,呼吸道干燥,使纤毛活动进一步减弱。排痰更加困难。如果未排出的痰淤积于肺底,形成痰栓,阻塞下呼吸道。会加重肺部感染。有学者认为痰液黏稠度和气道纤毛清除功能是影响排痰效果的两大因素[3]。也有学者认为痰液滞留的部位及相应的支气管开口也是重要的的因素[4]。
雾化吸入可以湿化气道、稀释痰液、降低痰液黏稠度;人工叩背法、振动排痰机的应用均可增加气道纤毛的清除功能。对老年咯痰困难患者采用多模式排痰护理干预大大减小了电动吸痰的频率,减少气道损伤。老年咯痰困难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排痰方法,保持呼吸道通畅,能减少抗生素的用量,缩短病程,减少二重感染,缓解病情。
4 参考文献
[1] 王莲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排痰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8):634.
[2] 吴 莹,安如俊,谭小芳.G5振动排痰机在神经内科患者排痰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06,10(1):50.
[3] 马燕兰,韩忠福.全身麻醉开胸患者术后排痰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