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校园规划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Luca Peralta设计工作室应邀对阿尔托大学中央校区进行规划设计时,设计师首先对当地地理环境作了深入研究,希望通过此次案例,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典范。从最初的草图制作起,设计师大胆运用城市规划理念,开创一种全新概念的校园规划模型,突破空间层级和场地限制,与现有环境和谐共生,从而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经过反复论证后,设计师决定将这个校区设计成一种流线型形态,与周边传统的直线型建筑区分开来。此外,设计师充分运用当代“拓扑”几何理论和背离传统“欧几里得”几何原理的空间形态,从由芬兰著名工业设计师兼建筑师阿瓦尔·阿尔托设计、芬兰伊塔拉公司生产的“皱叶甘兰”花瓶中寻找灵感。设计师将此灵感实践到此次校园规划设计的现场。
通过旋转、打磨、修边等工艺手法,设计师制作出校园规划的基本模型,使之完美迎合现有的场地条件,衍生出三个顶层的环形天台,并种植绿色植被,彼此相连,统一朝向露天中心区域,使建筑整体呈现环状,远远看去,它在阿尔托大学校园里就如同“绿色心脏”一般。
建筑本身环绕一个露天空间,各种不同的功能区域都有机交织于这座单体建筑内部。24小时对外开放,学生、教师和市民都能进入这里。环形建筑拥有三个开阔的大门,能够吸收或调整周围人流。从交通体系的角度来看,这里就像是大学校园的“四合院”,内部完全禁止机动车通行。广大师生可以从临近的两个地铁站、公交站、地下停车场或者通过与三个大门相通的林荫大道前往这里。此外,设计师大胆地提升了建筑的三个侧面,形成三个颇具创意的拱桥,将环绕中央区域的公共空间与正在规划中的校园人行道直接相连。有趣的是,当西面建筑高度得到提升后,广大师生从校园的主人行道轴线上就可以欣赏到阿尔托大学壮观的大礼堂;与此同时,阿尔托大学主楼前的东面建筑的高度则进行了适当的削减,以表达对阿尔托大学校园的重要历史性地标的敬意。
“绿色心脏”是设计师为各类人群打造,从校园的任意建筑步行到这里只需5分钟。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心区,这里又是一个灵活多变的空间,是师生在各个季节举办特色活动的绝佳场所,甚至如夏天的喷泉广场和冬天的溜冰场,都可以在这里完美呈现。在建筑,阿尔托大学的“四合院”为师生创造了三个各具特色且拥有不同微气候的微空间。这些微空间面积各不相同,主要用于各类小型非正式聚会,从冥想静修到举办特殊活动的圆形剧场等,功能齐全。作为整个阿尔托大学校园内的新中央校区,“绿色心脏”的加入激活了校园主楼前原有的大片“露天广场”,使校园内数个商业活动区、餐厅以及邻近北边纳米科学学院大楼和南边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的露天公共场所等众多区域一起,实现了全方位畅通。
【关键字】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
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人居环境质量亦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环境。对于我们来说,其理想的环境应该是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是一个以人为本,创造宁静、优美的自然生态空间。人们在其中学习和居住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舒适感,起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重塑城市自然生态的功能和作用。
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着重运用生态学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生态型校园之路。
第1章
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综述
21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随着城市的进步,现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不断扩张,加剧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大气、河川污染及热岛效应等不良现象接踵而来,人居环境矛盾突显……。城市渐渐成为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人们渴望绿地、渴望森林、渴望回归自然,城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同样重视生态建设,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发展方向。
1.1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它应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
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青少年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它们对青少年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1.2生态型校园特点
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
生态型校园应具备以下的特点:
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
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
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
1.3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基础与条件
校区基地环境、土壤、气象、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
第2章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2.1规划设计的思想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似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艺术式校园,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场所。
2.2规划设计的原则
(1)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师生身心健康。
(2)体现生态环境艺术式学校的原则
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
(3)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以生态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4)以人为本的原则
生态景观规划上要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这要求:A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活动空间;B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的设施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应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C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感情;D绿化植物配置应选择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能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比如,园路的设计走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出入方便,大乔木的位置要考虑到是否影响师生日常生活的采光、通风及安全问题。
(5)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
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
第3章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实践
3.1概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林校区是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总面积约80公顷。东临邰城路,南接陕西省饲料厂,北靠渭汇渠,西面为大片的绿地。整个规划地被城市主干道划分为三部分。
3.2规划的指导思想
运用生态学原理,力图在有限的环境空间中解决功能与形式美的矛盾,通过规划设计改善生态条件,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营造宜人的校园生存环境。
3.3布局手法
规划布局手法是条带加组团的布局方式。
道路交通
设东北两主入口,并有60M的景观道通入校园;连接两次入口的自然环路为车行道(14M),引导车流;教学实验区道路采用规则式棋盘式布局(7M);学生生活区道路自成体系,各组团均有或纵或横主路(20M)引向自然式环路;体育运动区道路将各场地整齐分割成各功能小区,相互联接,并有道路引向主环路。
建筑楼群
教学实验楼建筑群成条带状布置,为东西走向;宿舍楼为组团式布局。
3.4布局结构
总体布局可用“一心三带四区”来概括。
一心:为核心生态区。其内绿地连片布置,形成整个校区的中心绿岛,并与其它各功能区的条带状、环状、团片状绿地共同组成纵横交错的校园绿色网络系统。它由树木园、植物园、苗圃三部分组成。树木园、植物园内树种繁多,内置花架、铺装步道、坐凳;苗圃内设一大型温室。此区不仅满足了师生的教学科研需要,而且方便学生课余休息和晨读。
三带:全院三条主干道构成一横一纵一斜三带。一横一纵为东、北主入口各宽60m的景观带,其两侧配置高大乔木,构成林荫道,中间为宽20m的绿地,两景观带交汇处为一圆形广场,其内设置有升旗台、雕塑以及一圆形礼堂,产生对景的效果。此种设计使入院者视野开阔,心情不受压抑,并且高大乔木与绿地的规则式条带状布局充分体现了高等学府的严谨、有序、端庄、优雅的高品位、高质量。斜向景观带采用节点呼应手法,大学生活动中心、礼堂、信息交流中心分别位于其起点、中点和端点处,遥相呼应。大学生活动中心有建筑组合成麦克风型,内设影剧院、咖啡厅等活动场所,意寓此为大学生文化传播地,提高了学生文化生活质量。在信息交流中心旁边,为园林园艺和校园特色(植物标本馆、昆虫博物馆、校史馆等)两大展示大厅,供人参观欣赏并可由此加深对本校的了解。斜向景观带为步行道,植物配置采用渐变式,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使校园景色具有较高的园林艺术水平。
四区:按用地功能不同将其划分为四个区,分别为:
教学区
由条带状的公共实验区、公共教学区、各院系楼群和图书信息中心组成。其中以教学楼、办公楼为主体,并配置雪松和彩色植物图案。植物配置丰富,装饰性较强,其目的在于为全校师生教学和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体育活动区
分为对内对外两部分。对内使用的体育活动区位于校园西面,连片集中布局,通过其间道路分隔成不同的功能小区。以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各类运动场为主体,适当配置耐践踏的草坪、生命力强的植物,供活动后短暂休息。对外使用的体育活动区,位于规划地的东北角,由于此地濒临城市主干道,交通方便而设在此处。
学生生活区
采用组团式布局,各个组团镶嵌于大片绿地之间,通过道路、公共绿地,运用艺术手法将其内的建筑和大大小小的空地有机的组合,达到和谐的境界。从建筑的通风、采光、用材,植物的遮荫、减噪等方面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生态型设计规划理念。组团内又分别包括商业服务中心、食堂、浴室和休息运动广场,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教师生活区
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着重运用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景观型校园之路。
1、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综述
21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随着城市的进步,现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不断扩张,加剧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大气、河川污染及热岛效应等不良现象接踵而来,人居环境矛盾突显??。城市渐渐成为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人们渴望绿地、渴望森林、渴望回归自然,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同样重视景观生态建设,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计发展方向。
1.1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1].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2].它们对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1.2景观型校园特点
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
(1)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2)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3)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
(4)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5)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6)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7)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3].
2、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2.1规划设计思想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型校园[4],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场所。
2.2规划设计原则
(1)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师生身心健康。
(2)体现景观型学校的原则。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5].
(3)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4)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
(5)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景观规划上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
①空间组织与规划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的活动空间。
②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设施的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
③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的思想情感。
④植物配置选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6].
2.3规划理念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有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艺术式校园,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生态景观场所。
根据功能定位,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确定为:环境效益上追求大生态;绿化布置上追求大绿化;艺术构思上追求大景观。基本定位:“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四书大学)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大学不仅提供用于传授知识的课堂,还必须提供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启发智力的场所[7].随着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已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大学的职能已有了新的内涵:综合教育治学场所;科技研发中心和综合发展实验室;社会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艺术展示中心。
3、校园景观设计决定因素3.1气候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日照时间,日照强度。气候是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
3.2规划规划有助于设计形式区别化的调查。中心区要求景观形式和特征持久耐用,并且具有纪念性意义。而学生宿舍区以宁静,安全,社区形象为特征,运动场和娱乐场按游戏和竞赛规则设定其大小布局,停车场可以按规定标出管理区和便利区。
3.3环境适应性环境适应性同样重要,因此也是一个设计决定因素。设计树木和草坪都要考虑生态问题。草坪就是校园的象征。要避免使用单一树种,苗圃尽量多样化。
3.4校园的面积,布局与周围环境比例,周围环境,面积,布局是重要的校园景观设计因素。校园景观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形的[8].校园所在地的面积,布局及周围环境的特征是决定校园景观的要素。
3.5风格无论是校园整体景观还是局部景观,风格的选择是设计的一个决定因素。从风格上讲很少有校园是单一形式的。各部分景观表达形式各不相同,风格上的多样性也许具有教育价值。
3.6植被气候影响植物的选择和利用,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外观,颜色和质地。研究它们的特性,把设计理念与实际的视觉效果结合起来。树和草是校园景观中必不可少的。树木是“健体强身,放松神经和刺激灵感的工具”。绿色植被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9].排列成行的树木能清晰表明大路,小径,界限的位置与方向。如果恰当选取树木,校园路线会更加明晰。在校园周围种植的树也许会像绿化带一样的密度,但树木形成的屏障可降低噪音,如同悬浮粒子过滤器一样提高空气质量。树木能加强建筑群的整体结构感,无论是按传统还是现代的观点,校园树木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 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
1.1生态型校园特点
校园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它应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学生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他们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生态型校园应具备以下特点: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家标准。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
1.2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基础与条件
校区基地环境、土壤、气象、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是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基础。
2、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2.1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于师生身心健康。
2.2体现生态环境艺术式学校的原则。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
2.3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生态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2.4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景观规划上要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这要求:①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活动空间;②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的设施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应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③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感情;④绿化植物配置应选择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能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比如,园路的设计走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出入方便,大乔木的位置要考虑到是否影响师生日常生活的采光、通风及安全问题。
2.5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
3、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实践
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十二五”生态型校园规划为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校于上世纪50年代,校园建设存在功能分区不明、景观布局单一、基础设施老化,耗能严重等情况。学校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加大基本建设力度,同时提出结合学校现状及实际情况分步骤按计划逐步实现生态型校园。为此,我校在“十二五”校园基本建设规划中引入生态型校园理念,现就我校该项工作情况加以介绍,以资共飨。
3.1我校校园环境现状
我校于1975年从北京迁至武汉,校园建设布局较多依建设时序先后而定,插空建设现象较多,各校区的学科布局以及功能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部分校园用地由农业生产用地转为学校建设用地,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校园环境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上,景观大小、虚实、间距等均缺乏艺术的变化,较少考虑兼容校园文化特色,缺乏亮点和新意。校园内绿化树种单一,栽植方式不灵话,多层次立体配置的植物景观很少,不同空间栽植的植物形态和色彩变化也不丰富,很少讲究艺术构图和造型。
3.2学校“十二五”生态型校园建设规划原则及目标:
3.2.1节约性原则。按照降低办学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公共资源保障系统,逐步改善校内基础水电设施及校内建筑,降低能耗,提高办学效益。
3.2.2功能性原则。按照校园的规划用地功能分区进行绿地系统规划,建立完善的绿地系统.绿地形态上以点、线、面相结合,突出特色景观空间。
3.2.3多样性原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和已经形成的植物景观,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以生态学原理作指导,尽可能丰富植物种类,做到乔、灌、草、花立体配置,力求创造季相变化丰富的植物景观.
3.2.4文化性原则。充分挖掘和选择与学校未来发展紧密相关的题材,突出我校的特点,创建多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景点.选择具有纪念意义的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成果,创建纪念性景区.
3.2.5整体性原则。绿化规划是环境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绿地中心的环境艺术小品,如雕塑、喷泉、景石、游路、广场、铺装等景观与绿地规划应统一考虑,力求协调一致。
3.2.6生态型校园规划建设目标:“十二五”时期,我校校园规划建设由“节约型校园、环境友好型校园”推进为“生态型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在符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综合分析学校现状及准确把握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坚持节约用地的前提下,统一规划,协调好各校区的功能组织布局,逐步改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坚持节能减排、建设和谐校园和绩效考核,不断提高我校师生员工的生态环保意识和水平,初步实现功能完善,生态和谐、环境优美的建设目标。
3.3“十二五” 生态型校园建设规划的主要任务
生态型校园的建设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对生态校园的建设重点如下:
3.3.1 节能减排方面
1)雨污分流: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计划“十二五”期间建设校园雨、污分流管网系统,雨水收集管网并入洪山区雨水管网,污水管网并入洪山区污水管网。在北区试点将雨水收集系统与北区东湖水塘合并规划,将地表雨水汇入东湖水塘储存起来,利用生态净化后的雨水资源进行校园浇灌、冲厕等。
2)太阳能能源的利用:根据国家及地方政府有关要求,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十二五”期间对我校新建学生宿舍热水系统均采用太阳能能源。若学校财力允许,计划在“十二五”期间,争取完成校区内全部学生宿舍利用太阳能能源的热水系统改造工作。
3)节水、节电系统:利用国家修购专项资金继续推进水电二级计量安装工作,确保“十二五”期末水电表二级计量改造全部完成,三级计量改造完成70%;实现校内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29620KV,电缆管线入地工作完成。
3.3.2 校园道路:利用国家修购专项资金继续推进道路及其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工作,提高校园道路交通条件,消除交通安全隐患,改造方案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道路主干次干分明;2)所有道路尽可能形成环线,减少断头路;3)视交通情况,在主要路口安装减速带和反光镜;4)利用道路两侧设置停车区域;5)道路两侧尽可能预留管沟、管群;6)资金使用以维修道路为主,若允许,考虑北门、东二门、西二门的修缮及改善道路周边环境。
3.3.3植被园林建设:1)完善校园的园林规划。计划每年投资100万元,用于美化校园。包括消除土壤区;局部硬化地面,调整为植草砖地面,以增加雨水下渗率、提高植被覆盖率与物种多样性,逐步改善校园绿化环境,增加绿色植被面积,绿化覆盖率从48.2%提高到55%。2)继续做好校园环境绿化和美化工作,突出我校办学特色,在东区家属区开辟樱花园和桂花园,打造3-5个具有地大人文情怀的精致园林景观和沿湖景观,与东湖风景开发区联合开发校内风景片区。
3.3.4固体废物处理:1)建设无扰民的校区内生活垃圾中转站。计划设立下沉式垃圾回收站,其中东区3个,西区3个,北区2个,预计总经费240万,可有效改善校园环境,消除异味,降低疾病传播率。2)逐步开展实验室废物单独收集,重点针对有毒有害废物,包括废弃试剂、污染样品的收集与处置,建立管理档案。3)投资20万元,成立可降解性废物的消化分解试点,待效果明显后逐步推广。4)枯枝落叶(打草)单独回收,就地利用:对我校每年秋冬季节均有很多的枯枝落叶,以往的做法是将其集中后清运至市政垃圾站,每年此类“绿化垃圾”清运费数万元。建议从“十二五”后,对此类“绿化垃圾”采取单独堆放,就地粉碎、腐熟堆肥等资源化利用的方式处理。
关键词:绿色学校 景观生态 历史传承 校园规划
Abstract: Take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 the article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green schools", described that starting from two aspect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historical heritage to create a "green schools" full of rich atmosphere of institutions and human environment. Put forward an campus planning concept.
Key words: Green schoolsLandscape ecologyHistorical heritageCampus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绿色学校”这个概念是在1996年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首次提出的。“绿色学校”是指学校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导向,在全面的日常工作中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管理中,创设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以此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此次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改造规划设计旨在打造“绿色学校”的环境氛围,并渗透到学校的教育理念,同时塑造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大学校园也是此次设计的重点。
现状概况
沈阳建筑大学浑南校区的建设基地是一块东西长为1000m,南北宽660m的矩形用地。地势平坦。基地南接沈抚铁路;北临浑南大道,在该方向设置了新校区的主入口。学校占地面积约6. 6 万m2 ,总建筑面积30万m2。校区主要由生活区、体育运动区、教学区三部分组成。三区块中,教学区构成了整组新校区建筑的主体。这是由行政楼、长廊和教学楼及相关附属设施组成的一组建筑群。以长廊为主线,南侧是九宫格状的教学楼群,与长廊穿插接驳。长廊北侧是行政楼、带状的商业区以及部分服务设施,在某种程度上与庞大的教学楼达成了体量平衡。生活区在教学期的东侧。体育活动区布置在南面的铁路线旁,主要是为了避免铁路对教学和生活的噪声干扰,它与教学区、生活区之间又分别隔着一片稻田景观和中央水域,这样也避免了运动场上的噪音对教学和生活带来的干扰。
规划立意
现阶段逐渐提倡将大学校园作为城市来建设,以此带动所在区域的发展。校园往往散布在城市或市郊,良好的绿化环境成为城市的绿肺,起到调节城市空气质量、为周围市民提供休闲场所的功能。据现状调查发现,沈阳建筑大学附近几乎没有公园,最近的公园也就是“五里河公园”与学校的距离也超过它的服务半径,因此,笔者旨在将沈阳建筑大学打造成一个公园式的“绿色学校”,纳入到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大学校园是集各种文化的大熔炉,要在其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并延续校园历史文脉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学校作为校园文脉传承的载体,弘扬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形象是必要的。因此,营造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校园文化氛围是这次设计的另一项重点。因此,“绿色”与“文化”是本次设计的主旨。
设计构想
“绿色学校”强调校园的生态环境的营造,人文关怀的体现,绿色空间的渗透以及资源的共享。因此,在校园规划的过程中,营造生态化的绿色空间和充满学府意境、文化氛围和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是设计之重。
3.1 对学校的初步认识
首先对校园环境加以阐述。沈阳建筑大学在校园的东南角保留了一块珍贵的原生态稻田区,在这里建筑与生态、城市与村庄、繁华与宁静完美结合,这块稻田传达了建筑大学尊重自然的设计理念。校园一侧建立了一个微型自然保护区,是校区开工前的真实土地。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 也体现了对自然和生态的关注。中央水系两旁的芦苇也是生态的一种体现。这些都体现沈阳建筑大学在环境设计中注入了生态的设计思想,同时这些作为绿色预留用地,也为将来的学校发展提供了空间,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其次,笔者对校园历史文脉的传承进行思考。在新校园的规划建设中,设计者独具匠心地在校园的很多角落都留下了历史文脉的影子。例如老校门的搬迁,这个刻了历史印记、凝聚人们历史情怀的老校门被移至新校区的主入口广场上,并成为新校区非常具有纪念意义的标志物。这些都是设计者通过历史元素的移植和转换来达到传承历史文脉的思想。
再次,对新校区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探讨。一是具有便捷的路网体系,通过直线道路来连接教室、食堂、宿舍和实验室,形成穿越稻田和绿地及庭院的便捷的路网;二是形成严格的功能分区,将学校分为教学区、生活区和活动区;三是网格状的形态,无论是建筑群体设计还是稻田景观设计都遵循这一点;四是大体量的建筑集群,以通过长廊联系大体量、集约化的巨构建筑集群来满足气候、联系、交往的多重需要,组团式的两幢“L”型宿舍楼组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
3.2 校园建设的问题与不足
3.2.1 景观设计方面
设计者虽力求体现生态的规划思想,但是对景观细部的考虑不足,导致学校虽有大片的开敞空间,却没有形成校园景观体系。如学校的中央水系的设计,它虽然有大片的人工水面,但是人气聚集度却不高,只有在冬天可供学生溜冰娱乐,而在其他时节却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人气聚集功能。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其亲水空间设计的不足,只零星地设置了一些亲水平台,沿岸设一些休憩座椅,设计粗糙无力,无法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3.2.2 历史传承的解读困难
学校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有很深入的研究与运用,并被外界所传颂。然而,调查发现,很多本校生对学校的历史传承并不了解,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对于历史传承的手法过于单一,主要采用的是提取历史文化元素的手法,这使得历史传承解读增加难度。校园从老校区提取历史文化元素的那一份历史情怀和文化内涵产生了缺失。
3.3 设计构思
通过对学校的初步认识,还有后来对其景观设计、历史文脉的研究分析,笔者有了进一步的构思和想法。
3.3.1 生态化的延续
沈阳建筑大学保留原生态稻田、微型自然保护区等手法,既达到了环境保护的目的,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可以借鉴此种设计手法,利用学校未开发的空间,如校园入口处的绿化用地、西门的灰空间等。一方面,此次规划需满足2030年的学校招生规模的需求,因此空间的开发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另一方面,部分空间可以作为绿化预留地,可供将来进一步开发,力求用地的可持续发展。
3.3.2 景观的连续性
校园公共交往空间是现代化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体现环境育人的物质基础。这与本校办学宗旨相符。校园景观设计就是重在营造交往场所并强调其可参与性,为促进校园内的交往活动创造良好条件。所以,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时,不只是设计几处零散的交往空间,而是要做到景观的连续性,形成一条校园景观轴,聚集更多的人气。
3.3.3 历史序列
为实现历史文脉的传承,除了提取历史元素,还可以结合景观打造历史序列,形成一道历史文化轴线。利用沈阳建筑大学的历史来打造这条轴线,使人们在通过这条轴线时能充分感受校园的历史卷轴。
3.3.4 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
要塑造文化或人文环境,营造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思考和研讨氛围的学府环境,通过研究多个大学校园规划的案例,了解到校园环境设计应力求将美化、节水、遮荫和对人的关怀结合起来,使校园处处体现出“一草一木参与教育”的人文理念。
表达手法
4.1 景观设计
4.1.1 景观结构分析
校园景观主轴延续了沈阳建筑大学原有的轴线,从正对大门的广场出发,通过长廊经过中央水系,终止于南面的体育中心前的广场。规划重点打造一条景观次轴,从铁石广场延伸至八王寺。与景观主轴在空间上形成“+”字型。为保证景观的延续性,在中央水系与稻田景观之间打造一个带形广场,形成铁石广场、中央水系、带形广场、稻田景观以及八王寺这几个景观功能与内涵各不相同的景观节点,这条景观轴线将会成为校园内另一条美丽的风景线。
4.1.2 景观节点
景观节点在空间和功能上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中央水系为核心组织的两条景观轴线上途径和功能各不相同的景观节点;二是以教学楼围合庭院为中心组织,各个庭院按照其特性规划不同的景观,使其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景观性与功能性。
中央水系两岸要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亲水空间。采用局部开辟较为宽大的亲水平台,或结合滨水小广场,或沿岸设置廊架,或布置些许精心设计的景观小品、供人休憩的凳椅等手法,打造精致的校园滨水空间,吸引更多的学生驻足。从滨水空间的公共开放性来说,应将中央水系引入其他的景观游园,拓展开敞空间,这样能加强驻足停留性和公共开敞性。因此,在打造中央水系和稻田景观之间的带形广场时,考虑将中央水系的水部分引入,开辟一处集供人游憩、观赏、人流集散等功能于一身的开敞空间,如图3所示。
庭院景观的设计选择了产业区里的一个60米*60米的空间,主要功能是业园区的师生休憩娱乐和观赏。在庭院中心布置几个木凳围合着一颗大树,师生们可以在此聚集交谈,营造富有生气的学府风气。在庭院的东北角置些石桌石凳,通过乔灌木围合成半私密空间,可以供人在此静静的思考或休息,如图5所示。
4.2 历史序列的构成
在原有的历史文化节点打造的基础上,构筑一条历史文化景观序列。从北入口广场出发,途径规划的生态公园、铁石广场、中央水系、稻田景观、八王寺,再回归入口广场旁的景观节点。在历史景观节点的塑造上,除了沿用提取历史文化元素的手法外,可以利用文化雕塑、历史文化墙、历史文化柱廊的手法。
4.3 规划设计
4.3.1 道路交通规划
在规划步行交通系统的时候,应力求为师生提供一些优美、舒适、安全的步行环境,以营造浓郁的学府氛围和人文环境。在道路系统规划中,将道路分为车行系统、步行系统,做到人车分流。同时,车行系统又分为一级车行路和二级车行路。一级车行环路,为满足车辆通往校园内部的需要;二级车行路与一级车行路相连接,以满足车辆通往各个功能片区形成相对独立的车流系统。在现有的步行道路上加以修改和完善,规划一条步行道从生活区通过鹏程桥穿过图书馆门口到达教学区,以缓解人流过于聚集于长廊的现状。
4.3.2 功能分区规划
第一,要处理好生活区和教学区的关系。为了使学生受到校园良好人文与文化环境的熏陶,应该将生活区和教学区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二者距离过长,既会加大图书馆、自习室的服务半径,也会使校园自行车等交通流增大,停车场地需求也更多,因此规划应使教学区与生活区紧密联系。第二.要处理好教学区、体育区和生活区的关系。规划中,应使体育区与活动区紧密结合。教学、学生、体育三区形成了“三角形”,这是最佳的联系模式。
5 结语
高校校园应具备良好的物质环境与高雅的文化环境。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出发,以生态景观规划为切入点,以历史文化为打造重点,力图营造具有浓郁的学府氛围和人文环境的“绿色学校”。在此次规划中,注入了景观生态学的新鲜血液,力求创造一个生态的、优美的、可持续化的校园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宋泽方.有机・有效・有情―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的几点思考[J] .教育建筑.2009(2)
[2] 倪茜,师立德.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大学校园规划研究―以陕西财经学院新校区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09, 37 (14)
[3] 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城市规划,2002(5)
[4] 何镜堂.当前高校规划建设的几个发展趋向.新建筑,2002(6)
[5] 徐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大学校园;景观;构建;原则;意义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及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一大批新的校园正在规划或建设当中,掀起了高校建设新校园的热潮。而校园景观作为学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社会对大学校园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美丽宜人高雅的校园景观不仅能表现出一个大学的精神风貌及文化内涵,而且有助于师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等。因此,校园景观的构建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研究、生活生产等各个方面。本文针对校园景观构建的作用及功能,对大学校园景观构建的意义及原则进行了阐述。
一、大学校园景观构建的原则
(一)生态原则:大学校园景观构建要在继承本校文化的基础上,以突出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为主的设计思想,采用综合、完整的生态设计方法,设计时要考虑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协调,规划融合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现代的生态观。在规划与建设中力求与自然和谐统一,要顺应原有的地形地貌,最大限度地将其保持下来,随形造景,创造极具当地特色的优美景致;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生态环境。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校园景观的构建应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使规划结构多样、协调、富有弹性、适应未来变化,满足校园建设的可持续性。校园景观构建的可持续性主要包括建筑绿色校园、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等。大学校园是-个城市的专用绿地,绿色校园的作用和地位对城市生态系统十分重要。所谓绿色校园不仅是对校园进行绿化和美化,最主要是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技优势,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一定成绩,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以人为本原则:学生和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在构建校园景观的时候要把这两者放在第一位,要清楚校园景观的构建就是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前提。校园景观无论在整体规划,还是在细部设计方面,都应从使用者的实用性角度出发,充分把握师生时间性、群体性的行为规律,以人的行为规律与审美标准为基点,科学合理地确定学校的功能分区和结构形式,营造人性化的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思想,从而创造方便、舒适、优美的校园。
(四)整体性原则:校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学校园景观的设计应当遵循整体性原则。大学校园这一有机的整体包括气候、环境、地理、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校园景观的构建应当在宏观控制的基础上,运用统一的设计语言和色彩体系,保持其完整性与整体性,在不同层面,不同区域构建相对统一的校园景观,使校园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五)体现校园文化特色原则: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圣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本身就是文化继承与传播的场所,校园景观自然也就是为文化教育的传播提供物质基础。优秀的校园景观既要满足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等功能,更要满足培养师生品格与情操,规范师生行为,促进师生交流、激发灵感、创造智慧等功能。而校园景观的文化性是其区别于其它景观显著的特征,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应当传承大学的文化、地域特色,构建出能反映各自学校人文精神和特色的校园环境,充分挖掘校园环境特色和文化内涵,运用富有特色的建筑和植物来加强校园的文化气息。在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构建中,应尽可能尊重和保护原有的历史文脉、生活方式等,让师生传承历史、把握现在、憧憬未来。
二、大学校园景观构建的意义
(一)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及工作环境:校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景观的构建包含生态、场所、功能设施等要素。在构建校园景观的时候要将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要使环境合理、美观,具有人文气息和学术气息。因此,校园景观的构建对于改善学习生活条件,陶冶师生情操,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体现学校文化及精神: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其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大学校园景观的构建应该建立在对校园使用者生活需求、精神需求的基础上,关注人与环境及自然,使用者的需求与体验以及精神与物质相互协调等因素,要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以学校的历史人文为基础,对校园的物质环境进行继承和改善。校园景观不仅仅是景观的建设,更要强调人文历史,使校园景观对校园文化起到反映与烘托的作用。
(三)展示校园形象:随着人们鉴赏能力的日益提高,对于大学这样神圣而又充满生机的地方的环境景观要求更加严格。校园景观是影响大学校园品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它又是大学人文精神最好的传达者,往往能够直接代表一个学校的整体形象。校园景观是一所高校的价值体系和人文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构建良好育人环境的物质基础。
三、结语
大学校园景观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应本着生态原则、可持续原则和以人为本等原则,突出大学特色,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场所,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编委会.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M].长春:吉林文化音像出版社,2005.
——题记
一所大学的校园环境、整体景观往往是这所大学留给众人的第一印象。它可以体现出学校的办学实力、办学风格,展现出学校的风貌和特色,表现出学校的整体环境建设和空间格局分布,是整个院校对外的门面,是全校师生员工生活、教学、科研、工作的场所,是学校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
一、生态绿色校园的营建
大学校园,早已不再仅仅是供天之骄子们学习求知的园地,它更是当代大学生们生活、娱乐、运动、交友、彰显个性的天地。单一的教与学的功能对于那些紧跟时尚潮流、追求生活品质的年轻一代而言是远远不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在对一些高校的学生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受调学生都认为,一所理想的高校,除了有良好的教学水平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外,其校园环境的优劣也是他们相当重视的一个方面,他们希望在一个优美、自然的生态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态忧患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和保护意识也不断地提高。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小环境同样也受到了这样大背景的影响,生态校园应运而生。
生态校园首先是绿色的。只有绿色能够宽厚地将其他校园元素和谐统一地融合在一起。有了绿色的植物,便有了清晨在林荫道间锻炼、在绿树丛中早读的风景;便有了春天早莺在树顶啁啾,夏日蝉儿在浓荫里长鸣的旋律;便有了仲秋丹桂飘香,银冬白雪缀枝的美景,校园才能生动起来。
1.校园绿化的作用
校园绿化与学校的整体规模、办学类型、地理位置、经济条件、自然条件等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的校园其绿化设计内容也各不相同,但都应该发挥以下作用:
(1)可以为师生创造一个防风避暑、美丽幽雅、景色怡人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2)通过对校园的绿化美化,让美丽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其学习热情,丰富其学习生活,提高其学习兴趣;
(3)通过乔、灌、草的合理配置,勾勒出曲折美丽、蜿蜒起伏的林际线,为校园师生围合出各个极富层次感的休息、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的场所;
(4)通过校园内大量的植物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自然知识,提高认识自然的能力。尤其大中专院校,这种作用更加明显。丰富的树种种群,通过挂牌标明树种,使整个校园成为植物学知识的学习园地。(图1)
过去我国对于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受资金投入等多方面原因影响,往往过多地强调实用功能而较少考虑校园与环境、生态、学科发展、学生成长等诸多因素的关系。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城、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各大高校开始越来越重视其校园环境和生态建设。川大江安校区以“曲水环绕、绿岛成荫”为主题,着力构建了一个活水公园式的生态园林校园。天津大学则力图建设一座以水为主体的生态校园。浙江大学将“以水筑镇,以水筑园”,在杭州西部打造一座占地8700亩的巨型“大学园林”。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则充分利用原生态地形,依山而建,建筑与景观穿插在延绵起伏的山脉间,生于自然,融于自然。(图2,3,4)
越来越多的高校新校区开始将绿色、生态、环保、健康等元素融入到校区的规划建设中。其实所谓生态的,就是因地制宜的、破坏和改变最小的,越是生态的,就越是独特和不可复制的。
生态校园还应是可持续发展的。创建绿色生态校园,就是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到校园规划和建设的各个环节,为大学的发展留下合理的空间。
2.生态校园绿化的特点
校园建设具有学校性质多样化、校舍建筑多样化、师生员工集散性强及其所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各不相同等特点。校园的绿化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精心施工,才能显示出各自特色,并取得优化效果。
(1)与学校的人文历史和发展特点相适应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众多,其绿化除遵循一般的园林绿化原则之外,还要与学校性质、级别、类型相结合,即与该校教学、科研及实验生产相结合。
(2)能融合统一多样性的校园建筑
校园内的建筑环境多种多样,不同性质、不同级别的学校其规模大小、环境状况、建筑风格各不相同。校园绿化要能创造出符合各种建筑功能的绿化美化的环境,使多种多样、风格不同的建筑形体统一在绿化的整体之中,并使人工建筑景观与绿色的自然景观协调统一,达到艺术性、功能性与科学性相协调一致。各种环境绿化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使整个校园不仅环境质量好,而且有整体美的风貌。
(3)能满足师生员工的各项室外活动
在校学生上课、训练、集会等活动频繁集中,需要有适合较大量的人流分散和聚集的场地。校园绿化要适应这种特点,有一定的集散活动空间,否则即使是优美完好的园林绿化环境,也会因为不适应学生活动需要而遭到破坏。
(4)符合国家标准的高绿地指标
一般高等院校内,包括教学区、行政管理区、学生生活区、教职工生活区、体育活动区和卫生保健等功能分区,这些都应根据国家有关要求,进行合理分配绿化用地指标,统一规划,认真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目前绿地率已达10%,平均每人绿化用地已达4—6平方米,但按国家有关规定,要达到人均占有绿地7—11平方米,绿地率超过30%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3.绿色生态校园应考虑的功能
(1)保护校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坚持可持续发展
积极利用大学校园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教育,为他们提供文化生活的交流场所,促进城市文脉延续发展;同时运用景观生态学等方法,保护生物多样性,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
(2)创建和发展大学校园生态公园
此举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愉悦身心的学习环境和体验自然、生态教化国民的场所,从而提高大家的生态意识,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校园。
大学校园生态公园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校园以及城市绿地系统结合设计,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场所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游览观赏价值,甚至是能给观者以生态的体验并由此产生生态教化作用。
(3)始终贯彻景观生态的设计理念
校园的生态景观保护是将校园作为一个整体对待,以保护各种景观元素为主要内容,把保护景观的多样性、异质性,建立合适的生物群落以及维持其生态稳定性为目的。
(4)实现大学校园生态管理
推崇从步行城市到步行校园,在校园规划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各个功能区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使仅靠步行与自行车即可方便出入各个区域。对于校区中的水体应建立良性的循环系统、雨水系统以及污水处理系统,做到处处体现生态、节能与环保。
二、生态人文校园的营建
生态校园不仅仅体现在校园景观的生态上,也同时体现在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上。大学自诞生以来,以建筑、园林绿化、雕塑、文化设施等构成的校园景观,处处体现着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精神,蕴含有巨大的潜在教育功能。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创建、发展历史和办学理念,良好的校园景观能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感召,形成一种优良的教与学的氛围。生态人文校园的营建就是要通过校园景观建设来增长学生知识、陶冶师生情操、净化学子心灵、塑造优秀的品格,使千万天之骄子步入大学殿堂就受到大学精神的无形感召、办学理念的无声召唤,成为学校精神的传承和实践者,是大学校园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同时,人文校园,应该是人性化的校园。校园的所有建筑及其设施应该是人性化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它不应该是为设计而设计,它不只是为了展示一种建筑的气派或者是为了满足视觉的美观,而是应该供每一个师生方便地使用。
建设人性化的校园,需要从了解人性开始,知道作为一个人的各种需要:人们都需要交流,害怕孤独;既需要运动,也需要休息;需要安全,同时也需要挑战;需要走平坦的道路,也爱跋山涉水、穿越障碍;需要被人关注,同时也喜欢关注别人。只有当我们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普通人的需要、生活、体验出发,只有当我们建造的空间能让人们驻足其中而不只是经过的区域,这样的设计和建造才能称之为人性化的校园。
三、如何实现大学校园的生态化
1.慎重合理地进行校区选址
现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校区都选址于城市郊区,那里有保留较好的原始自然生态,本身就对实现校园生态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2.维持自然原生态,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新建校区势必要在原生态环境上破土施工,对原有生态状况的破坏不可避免,但可以进行合理地规划设计,做好动工前的调查研究和充分准备,尽量减少对原生态的破坏。
3.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
可结合当地的地势、植被覆盖状态等进行校区的规划设计,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建设成本,而且可以保护原生态。
4.利用独一无二的基地自然环境塑造富于特色的校园个性景观
大学校园被称为“象牙塔”,随着校园郊区化的趋势,大学的师生们与外界的接触也比以往要少;相反,待在校区内的时间增加。因此,校园的合理建设、生态化建设就更显重要。
目前我国高校的校园建设对于生态理念的引入,多数仅仅停留在初级的层面。“生态”两个字并不仅仅等于高绿化率和不污染环境,虽然这两点是极具代表性和非常必要的,但“生态景观校园”还有更深的内涵,涉及到地域性、如何保护与节约自然成本、如何让自然生态系统生生不息、循环相生,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以及如何让自然元素在城市中体现等方面。“生态景观大学”的建设还有待设计规划工作者们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共同实现。
参考文献:
[1]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何镜堂,黄沛宁.新时期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回顾与展望.建筑与文化,2007年第5期.
[3]俞孔坚.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原理与案例.建设科技,2006.
[4]张莉莉.大学校园园林景观式规划设计探讨.济南大学报,2007.
[5]李东云,冯刚,王雪莲.生态化大学校园设计的思考.建筑,2008.
[6]刘志强.开放式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策略.山西建筑,2006年第24期.
[7]刘志强.现代教育理念与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四川建筑,2007年第1期.
[8]刘志强.自然、人文与开放的融合——南京审计学院浦口新校区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5年第1期.
[9]胡斌.山水中的校园,校园中的山水.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0]王海蒙.山水园林环境·人文校园——南京大学浦口校区规划.华中建筑,2002年第2期.
关键词:镇区级;中小学校;校园规划
近些年,边远农村的中小学向镇区合并,以前比较常见的小学校或者初中校高中校逐渐减少,多向着九年制学校和完全中学的趋势发展,有的地区还引入职业中学形成多样化的教育园区。而经过地区合并和资源整合的这类新学校,在校生规模多在3000-5000人之间。
此外,伴随着镇区级中小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校园建筑的等级和规模都有所提升,以往在镇区中小学校中少有的体育馆、报告厅、学生宿舍和教师公寓等逐渐成为镇区级学校的配置标准。
1. 镇区边缘大规模中小学校的规划设计特点
(1)镇区边缘的大规模中小学校建设用地多为山地,因此,在规划前期要统筹考虑基地的优劣要素,充分挖掘土地潜能,力求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兼顾平衡,要合理划分可建设用地,科学布局功能分区,做好竖向设计,减少土方工程量。
一般来说,行政楼、教学综合楼、运动场适宜布置在相对平坦的场地上;体育馆或者图书馆建筑的某一些立面或某些空间不用采光通风,可以结合山体布置,宿舍和饭堂则可以布置在坡度比较大的山地平台上。结合地形高差,根据建筑物使用场地的特点对基地适当进行改造,使学校中基本的教育、锻炼、住宿活动在立体的空间序列中得到延续。
(2)在九年制学校规划中,小学和中学的各自校区相对独立,建筑群一般分片区设置。为了建立相互联系,道路系统一般要考虑贯通联达,而校园入口的礼仪广场和停车场则可以共享。
此外,校园规划伊始要考虑整个学校的景观绿化系统,讲究层次,由整体到局部,由大至小依次展开。手法上,多以自然山林自身的绿化为依托,人工绿荫道形成贯穿整个学校的中心轴,开阔处规划大的广场和草坪,建筑物旁设置景观小品。山林校园多有挡土护坡,设计上多运用绿篱和防护网的结合,融入垂直绿化的形式,将安全与美观相结合。
(3)在规划此类山地学校中,消防和无障碍设计也是难点之一。消防车通过和停靠的道路坡度不宜过陡,建筑布局时最好采取群落式,每组建筑物考虑一个消防扑救平台。无障碍设计中,优先考虑设置垂直立体交通,优化每组建筑的标高设计,利用连廊使之联通。
2. 镇区中心大规模中小学校的规划设计特点
(1)镇区中心用地紧张,大规模中小学校的建筑布局应尽可能采用集中式、立体化组合,适当提高建筑密度。通过精细化设计入口门厅、架空层、连廊平台、屋顶花园等空间,塑造一系列不同尺度的空间,有机而紧凑地组成一个个流通的序列,时开时收,使学生有一个高品质的学习生活空间载体。针对中学生和小学生在不同的成长年龄段,生理和心理特点都不尽相同,具有教学和住宿功能的建筑细部处理要考虑两种尺度的相互转化。
而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则可以利用适当夸张的建筑造型和建筑色彩,打造个性化的功能建筑,使每一处的空间都有精彩之处,激发高年级和低年级师生间交流学习的热情。
(2)在营造建筑个性空间的同时,也应注重建筑功能的适应性设计,比如行政功能和图书功能结合――行政图书楼、艺术和体育功能结合――艺体楼、功能教室的模数尺寸考虑基础教学和实训教学转化的可能性,利用难以通风采光的空间设置设备用房和停车空间。建筑单体平面设计力求分区合理、交通面积紧凑,提高平面使用率。
3. 较大规模中小学校的安全设计
(1)为给学校师生提供安全便捷的教学环境,应在整个校园交通流线设计中贯彻深化“人车分流”的理念。总平面道路规划时,要分别进行人车分流交通系统设计、供大流量学生通行的人行道路设计、专供社会车辆停放位置设计、专供教师车辆停放位置设计。带地下室的体育馆或教学楼,应布置在靠近城市道路一侧,地下车库出入口与校外道路连接,人员通过地下停车库内的电梯入楼。
(2)教学楼,实验楼和宿舍楼是中小学中最频繁使用的建筑,这三类功能建筑在规划时应靠近布局,形成建筑组团。如这三类建筑分区域设置时,应考虑用风雨连廊连接,保证师生们通达的安全性和方便性。
(3)较大规模的校园建筑使用中,存在短时间内大量人流通过的情况,特别是教学楼和宿舍楼。在这类建筑的走道和楼梯宽度设计中,应取上限值。走廊适宜做3米宽,有效疏散宽度不少于3股人流。疏散楼梯在中间层的楼层平台与梯段接口处宜设置缓冲空间,缓冲空间的宽度不宜小于梯段宽度。
4. 较大规模中小学校的智能化设计
(1)大规模的中小学校应积极推广新型智能化管理系统和节能系统,建立中央消防监控系统与网络电视中心,负责校园的消防监控、安全监控、考试监控以及广播电视等。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三新”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设计中的科技含量,多方面采取绿色节能措施,如宿舍太阳能热水、中水绿化系统、智能照明灯具等。提高每栋单体楼建设的科技含量,大力推进环保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应用,倡导有利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智能化校园。
(2)推进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为学生在生活上带来最大便利。例如饭堂吃饭、洗澡用水、空调使用、超市购物、洗衣等,能大量节约时间成本。此外,智能化系统的布置多是区域性的覆盖,考虑到建设成本,应在方案设计阶段,就要和甲方进行沟通,对其使用范围和综合布线进行设计,并提供可实施依据与基础。
5. 结语
通过以上总结的镇区级较大规模校园的规划设计特点,使镇区中小学的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相吻合,并能够适应未来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限于笔者水平,本文权作抛砖引玉之举,望能对类似规模中小学规划设计起到相关的借鉴作用,同时为广大设计师科学合理规划建设生态校园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吴伯华.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1, (1):26-27.
[2]胡永红李莉.从基础教育设施布点专项规划引发的思考[J].中国城市规划年汇,2006.
关键词:高校;校园绿化建设;生态环境
1.高校校园绿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环境质量高低最主要的因素是绿化,通过绿化可净化空气,减少粉尘,降低噪音,调节气温,改善小气候,提高环境质量;可创造疏朗、郁闭等各种不同的绿化空间,便于师生交往;通过绿化可以创造丰富的季相色彩,美化校园环境;还可以让学生学到植物学知识,扩大知识面等。
2.校园绿化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2.1校园绿化建设的目标
绿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孕育着文化与文明,成为高校的自然符号和文化依据。不同高校的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环境等均不相同,也造就了不同高校的气质与灵魂。清华大学的荷塘,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武汉大学的樱花等,都是极具文化特色的高校印象,使大学校园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2校园绿化建设的原则
2.2.1以人为本,满足需求。学校的社会职责与功能决定了其以人为本的特性,因此校园绿化建设首先要满足师生员工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需求,并结合功能分区,考虑生态需求,建造更具有人性化的绿化景观。
2.2.2自然为本,生态优先。每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景观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其自然优势,并在此基础上突出生态主题,在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使用乡土植物,尽量降低管理和养护成本。
2.2.3教育为本,特色鲜明。学校的生态建设要突出校园特点,建设植物园式的校园环境,真正体现“一草一木都参与教育”的思想。同时,通过使用不同寓意的植物景观塑造符合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绿化艺术形象。
2.2.4以绿为本,景观分明。高等学校校园绿化应以营造绿色氛围为主,在绿化布局和植物配置上注重造型和色彩搭配,做到点、线、面相结合,乔、灌、草相搭配,形成开朗、郁闭和半郁闭等各种不同的绿化空间。
3.目前校园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3.1校园绿化存在的不足
3.1.1种类单一,比例失调。园林植物种类单一,多样性相对贫乏,对许多优良的园林树种未给予足够重视,应用的园林植物种类相对偏少,一部分适应性强、观赏性高的园林植物没有得到恰当的运用;园林植物配置不够自然,多表现在乔木灌木比例失调、地被植物种类单一、藤本植物种类太少、垂直绿化不足等,植物品种的选择对色彩的考虑不足,使得植物景观显得过于单调、季相变化不明显。
3.1.2文化缺乏,特色不彰。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能塑造人”。绿化建设应赋予校园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搭配多种植物,富有寓意的植物图案设计,配搭建筑和盆景的文化墙、花冠长廊、秀雅假山、幽幽小径、亭台楼阁、小品雕塑及立体藤架,能使人体味到浓浓的校园文化及其所蕴含的办学理念,使人焕发出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3.1.3分区不明,设计粗犷。校园绿化在品种、设计风格上没有鲜明的分区。对教学区、教工宿舍区、学生宿舍区、图书馆区、游憩区及运动区等区域,没有充分考虑其不同分区的绿化功能和配置要求,尚未形成不同分区的视觉可识别性。并且在进行校园规划方面,部分规划设计单位仍采取“建筑先行,绿化填充”的模式,留给绿化的空间就较为有限。
3.2改进措施
3.2.1实施“适地适树”的原则。以本地区的乡土树种为主,充分体现经济、实用、美观的特点,应用自然界的各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态、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植物景观,供人欣赏,乔木、灌木组成树丛、树群时,要深浅疏密相济。
3.2.2要考虑到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植物的观赏特性。注重各植物之间生态上的联系,从而达到艺术上的配置效果,无论植物在环境选择还是植物的表现手法或植物之间的搭配都要考虑得比较周到,要考虑到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之间的协调,植物造景材料有主、有次,叶色、质地、株型的对比要有变化。
3.2.3足够重视校园绿地规划设计。好的绿地规划设计是取得良好的绿化、美化效果的前提,它反映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现念。只有在规划设计方面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才会创造出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园绿化应从提升校园环境品质的高度,规划时预留较大面积的绿化场地,以供集中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