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语言与语文教育范文

网络语言与语文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语言与语文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语言与语文教育

第1篇:网络语言与语文教育范文

我们先来看看网络语言的特点和它的局限性。

我认为网络语言主要是标新立异、简洁、诙谐、模糊、随意,而它的最大局限就是缺乏规范性。比如把“妹妹”说成“mm”,把“气死我了”说成“7456”,把“这样子”说成“酱紫”,把“悲剧”说成“杯具”,把“瞪眼睛”写成“?一?”等。一会儿是英文字母,一会儿是阿拉伯数字,一会儿是方言谐音,一会儿是表情符号……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生造词杂糅在一起,虽然新奇而有个性,有的还很幽默,但明显存在语意模糊、过度求新、不合规范、沟通困难甚至粗俗低下等弊端。

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要重视的是,近些年来,网语已经“跳”出了网络,开始频频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上亮相,并且悄然冲击着校园,成为不少学生的口头禅,不时现身在学生的周记、作文、毕业留言、贺卡甚至班级墙报中。比如:

今年国庆节,读大学的GG(哥哥)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西,都系(是)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就酱紫(这样子),偶(我)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开封菜(肯德基)……

相信这段出现在中学生作文中的文字,会让很多人不知所云,也会让许多家长和老师一头雾水,并且不可避免地担心:长期下去,孩子的语文怎么能学好啊?

的确,中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语言的鉴别力弱,语言规范知识和应用能力尚不稳固,经常使用网络上的另类表达方式,肯定会造成负面影响。

推行语言文字规范化是国家重要的语文政策,而网络语言的最大局限是缺少规范性,这就使它很难得到国家的支持。最近一个时期,网络语言的滥用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文化界、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也呼吁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管理。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对于那些沉迷网络语言的学生要加强引导,告诉他们必须切实学好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和应用能力。如果他们只会使用网络语言,而不会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他们就会成为语文的“残疾人”。那么,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具体该怎么做?

一、从容面对,让网络语言成为师生关系和谐的催化剂

当网络语言已经介入现实生活,语文教师不必大惊小怪,更不要视其为洪水猛兽,而要使网络语言成为师生关系和谐的催化剂。

李白坚教授认为:“我们大可不必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但也不应对其听之任之。首先我们老师应主动知晓网络语言,在鱼龙混杂的网络词汇中,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甄别,以吸收、接受有思想有创意的健康网络语言。”面对网络语言向传统语言的渗透,教师不妨学习一下网络语言,因为网络语言可以反映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教师学会网络语言有助于和学生沟通,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学生。教师只有融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学生也才能更加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导。有专家指出:教师不能成为学生时髦语言的“菜鸟”,而要成为精通学生时髦语言的“大虾”(大侠),否则就会丧失教育的主动权。

二、正确引导,取其精华,丰富学生的语言生活

网络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现代汉语的丰富和发展。网络语言中的词汇和用法已经而且正在丰富着现代汉语。比如“黑客、恐龙、美眉、给力、网虫”等,还有“他很阳光…‘非常男女”之类的用法,使现代汉语更具有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对于这些积极、表意准确、用语比较规范且已被公认的网络语言,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丰富学生的词汇,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新颖、生动、活泼。

在教学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汉语知识教学,利用汉语语法帮助学生认识网络语言,让学生学会自觉筛选网络语言。如“0001000”(表示我很孤独),周围都是“0”,而“1”独立其中,表示孤独。这其实是会意,是汉字造字法的一种,早在几千年前就出现了。这样,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要鼓励学生从传统语言中吸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发达、最优秀的语言之一,有丰富发达的语汇,词义丰富且容量大、表现力强,并拥有相当丰富的同义词。这些为人们运用语言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余地。我们完全可以在这些众多的语汇材料中选取最能表达思想的成分组成句子、篇章,使语言表达得精确、形象、生动。而网络语言说到底是一种“快餐语言”,是无法和传统语言相比的。同时,写作是讲语言和技巧的,靠网络语言耍巧只能取胜一时,最终还是要靠深度、文采和灵气。

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将传统汉语言与网络语言比较,让学生了解传统语言的严谨、精练、凝重和高雅,与网络语言的浅显直白、粗俗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语言风格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修养,这样使他们在运用过程中学会取其精华,正确使用规范的、有生命力的网络语言,不断丰富他们的语言生活。

三、大浪淘沙,剔其糟粕,规范学生的语言学习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态度明确,抓住时机,让学生自觉意识到网络语言的局限和缺陷。

例如,我们要求学生写作文多用口语词,可学生的作文中如果常常出现“哇噻”“偶”“酷毙了”这类网络词,这时教师的态度应是明确的,那就是不鼓励学生用网络语言写作。如果确实为了呈现某种表达效果非用不可,那就必须要求学生加以注解。要让学生明白,网语可说,但充满网语的作文不能写,尤其是即将参加中、高考的学生。因为“中、高考作文检测的是学生与教材结合的语文应用能力,考的是书面语表达形式,应该遵循平面语体的规范”。对网络语言的争论归争论,但作文的评判必须遵守国家教育部统一的规定和法则。

再如,学生用“NC”(“脑残”一词的声母)表达“脑残”,别人也可以理解为“农场…‘农村…‘内存”“拿出”或其他以这两个声母组成的词,导致所要表达的意思被误解,倒还不如直接写成“脑残”。还有一些语言,如:“上午真TM(他妈)倒霉,碰到了一个蛋白质(笨蛋、),7456(气死我了)。”可以让学生明白网络语言的粗俗性。通过这样的疏导,学生在运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就能提高分辨能力,剔除糟粕。

总之,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可以让学生明白,生造词语、曲解词语、滥用错别字、随意缩略简称、故意写错别字、故意歪曲字词本意等偏离传统语言习惯的网络语言,只能在网上使用,而且生命力极短,决不能让它们侵入我们的语文教学。

四、课堂教学中警惕使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

第2篇:网络语言与语文教育范文

关键词: 网络语言 语文教学 技法

时下网络语言正以铺天盖地之势“飞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渗透到青少年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娱乐当中,学生的话语方式、生活习惯、情感特征正在悄悄地发生改变,这样的一些变化也正在悄无声息地冲击着语文教学,冲击着悠久的汉语和汉字,也为语文工作者提出新的课题。如何正确对待网络语言,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网络语言,让网络语言为语文教学服务,是新课标改革中语文教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

新的语文课标提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更要求教师能够换位思考,接受学生当中一些新的东西,“用学生的思维思考,用学生的语言教学”[1]。因此,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在网络语言冲击的语文教学中,应该敢于走在语言变革的前沿,了解现代学生的需要与心理,正确认识和研究网络语言,帮助学生去粗取精,学会理性使用网络语言。

“用学生的思维思考”,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掌握中学生这一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需求[2]。美国心理学家哈里・伯杰(HarryBerger)认为:“人有两种原始需要,一种有次序、不混乱;另一种则相反,人类确实需要混乱、危险、新奇、神秘。”两种需要是矛盾的,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从形式到语言都可以综合这两种需要,使矛盾得到暂时的解决。因此人们对网络虚拟世界的需要是正常的,不是神经错乱。对网络语言也是同样,这是人们的心理需求,特别是青少年这个群体,他们喜欢猎奇探险,趋新求异,使用新奇、怪异的网络语言更能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愉悦与满足。站在他们的立场,我们发现,这些新奇、怪异的网络语言的广泛使用其实就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种自然表达和流露。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一并“乱棒打死”。

“用学生的语言教学”,要求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不可否认,如今中学生的写作和交际中确实存在过度使用网络语言的现象,网语“满天飞”让语文教师感到如坠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些语文教师就连学生在口头和作文表达时偶尔冒出的“恐龙”、“青蛙”、“灌水”、“MM”等网络流行语都不理解,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在信息革命时代,语文教师不可能独立于远离网络风云的“世外桃源”去从事教学,掌握网络知识,熟悉网络语言,已经成为语文教师一种必备的素质,当然这不仅仅是要求老师们学会“BT”、“骨灰级”等几个新词汇,更主要的是要转变教育理念,要“与时俱进”[3]。周洪波先生曾在访谈中说过:“作为我们对网络语言有偏见或者是有质疑的人,是不是先别质疑,先融入进去,先去了解网络语言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你了解了,学习之后再来理解。”“……你要对孩子要引导他,你就必须先要了解他,你先要了解这个网络语言,也得试着去学习,只有你对这个网络语言了解了之后,你才能对孩子起一种引导的作用。那么,这逼着我们要有一种观念的转变。”观念的转变可以使语文教师主动走进网络,了解网络语言是富有时代特征和青少年个性特征的“学生语言”,共同的语言让师生的心灵贴近,教师可以在和谐的交流氛围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应用这些语言。

其实,用学生的思维思考,用学生的语言教学,说法变了,讲的还是“亲其身而近其道”的道理,这是一条已经被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是“放之古今而皆准”的真理。面对备受自己学生亲睐的网络语言,语文教师用“亲其身而近其道”这招一点都不过时。只要教师略施技法,旧招即可奏新效。我认为,语文教师不妨从“意、源、因、法”等方面了解和研究网络语言,在帮助自己走出网络语言带来的尴尬境地的同时,引领学生在这独树一帜的流行舞台上“潇洒走一回”。

一、明其意

网络语言是什么?说法很多,一些著名专家在给网络语言定位时颇多争议,但其整体倾向是一致的,即将网络语言的涵盖面作了广狭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就是所有我们在网络上发生的这种言语交际行为,在这个领域使用的语言都可以叫做网络语言。但是,这一部分语言主要是基于现实语言,有网络新闻、网络文学,这上面的语言,比如新浪网、人民网、新华网转载的文章,跟平面媒体使用语言完全一样,没有什么其它自己的特殊性……”[4]。“只是在网络的公告牌上和聊天室里使用的这种语言,而这种语言在它的词汇和语言表达上又有一些特色,这一部分可以作为狭义的网络语言……”,比如“恐龙”、“蛋白质”、“大虾”、“斑竹”、“菜鸟”等,本文研讨的网络语言指的是后者。

二、析其源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从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其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有如下几类:缩写型,包括汉语缩写和英文缩写,比如BT是变态的缩写,MM是妹妹的缩写,GF是英文girlfriend(女朋友),BTW是By The Way(顺便问一下)的简称;谐音型,包括数字谐音、汉语谐音和外语谐音,比如520(我爱你)、5555(呜呜呜的哭声)、JJWW(唧唧歪歪)、斑竹(版主)、伊妹儿(e-mail)、瘟到死(windows)等;符号型,多以简单符号表示某种特定表情或文字,以表情居多,如“O.O”表示“惊讶”的表情,“@_@”就代表一个戴眼镜的人;新语型,一种是新创造的词汇,比如“拍砖”(发表不同见解),还有一种是旧词新义,比如将“丑女”叫做“恐龙”,将“丑男”叫做“青蛙”,等等。作为具有时代气息的鲜活事物,这些网络上流行的语言具有简洁省事、生动有趣又富有个性化的特点。

三、究其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中年龄在18至24岁之间的人群是第一大网民群体,占总人数的38.9%[5]。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越是青少年聚集的网络,生造、原创的网络语言越丰富、发达,而与思想性强的博客网络里,这些“特色”的网络语言却很少见。所以,网络语言的原创者们应该是青少年网民,他们创造并使用网络语言,一是网络语言方便省事,新奇有趣。譬如说一个“顶”字,在网文后面出现,比“赞同”或“支持”不知有力量多少倍,它表示使用力量,将文章“顶”上去,如果没有人“顶”这篇网文,它就被新上传的文章淹没掉,首页上就看不见这篇他们觉得好的文章了,所以就有人不断地“顶”。二是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最容易接受和尝试这种新生事物。中学生群体的一个特征是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网络语言的无限活力和生机,满足了中学生求知更新的心理。同时,中学生更愿意摆脱社会规范的束缚,以此来显示自身的独立性。网络语言传播中的制约少,为中学生寻求独立、发挥个人创造性提供了条件。

网语颇受学生的青睐,是因为它符合这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和美学追求。作为新时代教师,我们应该学会欣赏青年学生不愿受陈规束缚,追求新奇,乐于创造的可贵一面,而不应一味地扼杀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如果青年人都墨守成规,唯唯诺诺,畏首畏尾,那么整个社会就难以进步。

四、得其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正规,语法、词汇的运用都非常讲究。可是网络语言却不一样,随意的成分很大。新词语出现伊始往往看着不怎么顺眼,有时也的确不合汉语习惯。这样的词语有些会影响语言交际,会破坏语言美感,如“BT(变态)”、“骨灰级”、“偶(我)”、“稀饭(喜欢)”等。但是网络语言既然能够在青少年中间风靡,就说明它是有一定生命力的,人为阻止它的使用是行不通的,最终结果是与我们的大时代脱节,与我们的学生“离心离德”。最有效的办法是疏导,当然也不能全盘吸收,盲目顺从青少年的喜好,而要在他们运用网络语言的同时,给予相应的引导,帮助他们吸收运用精美鲜活的新生词汇,摈弃粗糙不良的交流和表达习惯,丰富他们的语言生活。其实,多元化、个性化的交流与表达正是中学语文新课标的体现。因此,我认为,既然我们提倡以宽容大度的姿态迎接网络语言,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处处对网络语言设置“禁地”和“壁垒”,至少不要将它扔进“焚化炉”,垃圾场还允许淘金与考虑无害化处理,为何作为时代必然产物和社会文化标签的网络语言就必须隔离于学生作文和日常交际之外,不能越“雷池”半步呢?只要学生懂得见机行事,懂得对网络语言适度使用和灵活驾驭,就不但不会影响传统语言的纯净,反而会丰富汉语词汇。

其实,语言本身具有“自我净化”功能已是不争的事实,语言环境健康与否,语言本身不是关键,主要还是看使用语言的人。

参考文献:

[1]樊欣军.用学生的思维思考,用学生的语言教学.上海教育科研,2007.1.

[2]汪清华,张通昌.青少年流行用语之心理解析.班主任之友,2008,(1).

第3篇:网络语言与语文教育范文

【关键词】网络教育服务;问题;对策

当前网络教育风起云涌,各类高校都纷纷加入MOOC、微课、“翻转课堂”的开发推广浪潮中时,当“互联网+”在中国迅猛发展,对教育产生巨大冲击时,当互联网时代的大学面临与网络共生的一代学习者时,网络教育服务如何才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适应数字原住民学习者的需求,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冲击性的问题。

一、网络教育及网络教育服务的定义

1.网络教育的定义和特点。网络教育的发展历程根据传播媒介的不同,分为3个阶段:纸质为媒介的函授教育阶段;以广播电视为媒介的视听教育阶段;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环境为载体的当代远程教育。目前所处的是将现代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的一种新型教育变革时代。什么是网络教育?许多专家学者先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定义。南国农2001年提出,网络教育主要是以多媒体网络和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方式。张杰2002年提出,网络教育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平台上,利用网络环境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武法提2003年指出,网络教育是以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网络和电信通信网络为介质,在多媒体网络课程为核心的学习资源构建的网络教育环境中展开教学与学习活动进程的教育组织形式。汤书波2012年把网络教育定义为“在网络时代以网络为主要传播媒体的教育形式,多种传播媒体共同作用于教育主体”。从以上的定义可以总结出网络教育的几个关键点:第一,是运用网络为主要的传播媒介;第二,在网络上所开展的是教育、教学活动;第三,教育的主体是学习者。因此,网络教育和教学活动如何开展,必须要考虑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时要考虑网络教育学习者的变化和需求。

2.网络教育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影响因素。网络教育服务内容是什么,网络教育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许多研究者做了相应的探索和研究。网络教育服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课程服务、环境服务、学习者服务、教学管理服务。钱晓群2009年在《网络教育服务质量因子探析》中提出了网络教育学生感知服务质量的7个主要影响因子,包括:网络技术、品牌、学习资源、师资、学习支持服务、教学管理、关怀性。郑勤华等2013年在《网络教育学生感知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中,把网络教育感知服务质量的因素分为两大类: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又包括:①教与学:教学资源、网上和面授学习辅导活动;②学习评价;③学生支持:网上学习技能培养、技术支持、情感支持、管理支持。从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网络教育服务主要从内涵和质量监控的角度进行界定。网络教育的服务跟传统教学的服务有相类似的地方,如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习资源、学习支持服务等。它也包含自己独特的服务特征,如通过媒介的服务、强烈的互动性、持久的关注度(包括学习关注、情感关注)等。

二、网络教育服务中的问题分析

根据网络教育服务自身的服务特征,网络教育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媒介服务提供的质量、网络互动性特征发挥的程度、对学生关注的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1.网络教育资源缺乏吸引力,资源服务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各高校、教育机构网络学习的形式多样,网上资源丰富,媒体种类繁多,表面看起来资源服务到位,已然没有问题。但实际上,网络教育中学生选课多,上线学习互动偏少的问题,一直困惑着教学和学习支持服务人员。这“一多一少”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应该排除上网有困难的因素。目前网络教育的大部分学生是90后新生一代,从小就熟悉互联网,可以说是与移动互联网一同成长,生活中对网络有很高的依赖性,是所谓的网络原住民或数字原住民,他们既会上网,又爱上网。那么,是不是不愿网上学习交流呢?浏览各种网络信息,会玩各种网络游戏,随时自己的生活工作状态,进行自评和互评,也是他们如影随形的事情。当然,课程学习原本不同于游戏,要付出、要吃苦,有点心理抵触情绪属自然。但从适应学生习惯和需求的角度来考虑,网络教育服务者应该更多地思考课程学习资源的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能给予学生满意的体验,是否顺应了互联网发展的速度和特点。如果网络资源服务的设计者,还徘徊在传授知识的教育习惯中,满足于自己给了学生什么,满足于预设教学资源数量的膨胀和种类的增加等,就不可能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吸引力。

2.网络学习服务环境缺少良好的交互条件。网络发展最大的特点是交互功能的强大。生活中,网络原住民会根据网络交互的便利性随时选择和更换交流工具,从邮件到MSN,从QQ群到微信,哪种方式快捷便利且交流面广就选用哪种方式。相对而言,部分网络教育课程的交流活动依旧以BBS论坛为主,强调学生在论坛中的发帖数量,难以有效开展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学生与资源互动的过程中,主要体现的是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一个静态交流。比如,资源呈现在PC端或移动学习端,学生表现的学习行为主要是观看资源。如计算机制图,学生只能是观看制图的文字表述或动态视频的展示,而不能在学习过程中直接体验制图的乐趣,导致学生与资源的互动性欠缺。另外,网络课程上往往缺少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条件,或学生自身的展示受到各方面条件的约束。

3.网络学习过程的双向评价不足、时效性较差。学习评价应该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且对学习过程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评价应该是学生和教师及学习支持服务者之间的一个双向反馈活动。在网络上自评和互评是学生最乐于参与的事情之一。微信动态的随时更新,朋友圈的点赞评论,表达了他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愿望和能力。但在网络教育平台上,学生的自我评价、对教师和服务人员的评价,以及对网络资源、网络平台环境条件、服务效率等的评价反馈开展不够。学生作为网络教育的主体,没能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评价过程,这将影响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更是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直接的关系。比如:学生参与网上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如课程问题、技术问题、情感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地给予监控和反馈,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时效性较差,往往集中在学习过程的后期。大部分都是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一个评价,过程评价做得不够。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自主学习,教师对于学生的网上表现有一个及时的回应、指导或肯定是非常必要的。

4.网络教育支持服务中对于学生的情感关注不够。对于情感的关注是对于学习支持服务更高一级的要求。现在的服务大多停留在以教为中心的状态下,更关注于学生是否上线、是否参与讨论、是否完成作业,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的关心。以国家开放大学的学生为例,学生以在职学生为主,离开学校的时间较长,学习感觉和学习基础较弱。对于学习本身,学生容易表现出自信心不强,自我效能感低的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率。

三、相应对策及建议

1.加强网络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教育技术在变,学生在变,教育也要变。要适应这些变化,解决网络教育服务中各种不适应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教育工作者在这个求变求新的环境中的适应问题。教育工作者理念的变化和能力的提升,将改变网络教育资源的设计思路。针对网络发展特点和学生学习习惯变化特点,设计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网络学习资源,将提高学生上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国内外高校和教育机构的一些优秀案例说明,教育者自身理念的跟进和能力的提升对网络教育服务质量将产生有益的影响作用。

2.建设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网络教育资源和环境。网络教育学习者年龄趋小,网络生活习惯养成的特点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需求。因此,网络教育工作者应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研究开发能满足网络原住民学习习惯的类似网络游戏的真正个性化、体验式、交互功能强大、有成就感的学习环境,建设基于云存储、大数据的碎片化、移动的教育资源。让网络教育资源适应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体验,是网络教育服务质量提升的一个评价指标。

3.注重学生在多元化主体的学习评价中的作用。在网络教育中,对于过程性的评价覆盖面更广、更全面。多元化主体的评价指的是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三种评价模式,是适合网络教育评价的方法。多元化主体的评价意味着网络教育中的每个人都是评价的主体,也是评价的对象。其中要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作用,让学生做评价的主人,提升学生对事物评价和批判的能力,满足学生在网络上分享见解的需求,促进自我成长。

4.对网络教育学生以持续和热情的关注。在网络教育的世界里,网络是一个理性的教育工具,但是却缺乏了感性的情感。为此,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资源呈现等方面要带有人性化的设计色彩,学习过程中要给予持续的关注和热情的服务,让学生在关怀和温暖中享受学习过程,避免孤独无助的感觉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网络教育的历程久远,随着现在信息化技术不断的发展,国内现今网络教育整个大环境日新月异。本研究仅从一个侧面分析了国内网络教育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思考了相应的策略。随着“互联网+”对网络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评价方式的影响,网络教育服务将不断产生新的问题,需要不断研究探索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上)[J].电教化教育,2001,(8).

[2]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洪岩,唐卉,梁林梅.美国高等网络教育发展的新态势[J].中国远程教育,2013,(1).

[4]汤书波,等.我国网络教育发展历程述评[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

[5]肖贺飞.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差异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9).

[6]钱晓群.网络教育服务质量因子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2009,(4).

[7]董向东.网络教育服务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

第4篇:网络语言与语文教育范文

(一)风趣幽默,有人情味。

在网络这个特别的交流平台上,语言成为了网民们的个性标志。网络上的新词比比皆是,不乏生动有趣的词语。比如,论坛在线不说话或QQ隐身状态,叫做“潜水”,两者都有一个隐秘性的特点,虽存在但别人却看不到,这就是两者的相通点,多么的形象而生动!又如,“大虾”一词,据说最早的形式是“大侠”,后来渐渐演变成“大虾”,为何?无外乎“大虾”更形象幽默。JJ代表姐姐,GG代表哥哥,MM代表妹妹,这是一些充满温情的称谓,显得十分亲近,有人情味。

(二)简洁明了,个性化强。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传媒的发展,人们对信息传播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网上聊天时,人们希望在速度上能尽量接近口语交际。为了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对符号形式的简化是必然的。简化的手段,一是压缩词语音节,二是更换书写符号。在输入程序上,汉字没有英文字母简便,单词没有缩略词简便,英文缩略语自然大行其道。也就是说,在不妨碍沟通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键盘上提供的符号资源,尽可能简化在键盘上的操作,力争一击到位,这就是为什么连数字和标点符号都被赋予特定内涵的缘故。

一个Y代表WHY,FXD是大名鼎鼎的网络评论家方兴东,JQP是姜奇平,WSH是吴士宏,等等,这些都是IT的精英。这也颇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时的情形,不也是因为白话文直接,明了,方便,更符合人们的生活节奏吗?

网上也是数字的天下,因为数字比汉字来得简单方便。如,537是我生气, 886是拜拜了,687是对不起, 7998是去走走吧,530是好想你,70345是请你相信我,等等。

(三)粗野庸俗,品位低下

网络是一个极度追求个性、自由的地方,这就难免会出现一股浊流。在网络上看到“TMD”“NND”“SB”等词,这些都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网络脏话。出口成“脏”在一些中文网站上已成家常便饭了,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网络语言对教学的负面影响

目前,不少学生写作业、考试、交谈都使用网络语言,使许多老师不知所云,一头雾水。对此,一些教育工作者十分担忧。他们指出,量变会引起质变,习惯会成为自然。一旦年轻人有了长期使用网络语言的习惯,其正规语言的运用能力就会下降,这对语言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青少年在未掌握规范的语言之前,就过多地被不规范的语言熏染,对其今后的成长非常不利。

网络语言大部分是反映网络虚拟世界中颓败现象的成分,反映积极向上者较少。学生喜欢用网络语言,这就不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健康向上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语言的新奇、怪异等特点,使它在中小学生中广泛而迅猛地发展和蔓延,影响了正规教育的效果。其颓败、粗俗的成分充斥于学生脑中,从而令学生思想道德素养降低,自控能力下降,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导致了教育效果的不乐观局面。

三、语文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找准位置,与时俱进,实现角色转换。

在现代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转换是第一要务。教师不但要有比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更要有以学生为友的平易与慧黠。了解学生所需,理解学生所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角色转变,才能“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并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同时,教师要及时充电,终身学习,使自己的思想意识与技术手段都站在时代的前沿。网络本身就是一个时尚的产物,“追星族”“飙网族”更是喜新厌旧,如果教师连“7456”都不懂,那么,与青少年交流的共同语言又少了一种。

(二)探讨语言学习策略,加强方法指导。

网络环境下的语言学习,也应该从量的积累中,求得质的飞跃。在网络阅读方面,要求学生能够选定检索工具,定位关键词,具备速读、粗读能力,掌握存储方式。在交流表达方面,让掌握关键词选择与提炼的技巧、多种表达方式和表现媒体的运用以及信息传输、重组、编辑、技能等。只有了解常规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差异,在方法、技能上做正确的指导,才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变被动为主动,较好地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目标。

(三)以活动促规范,形成良好的网络语言习惯。

第5篇:网络语言与语文教育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语文阅读教学;程序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225-02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科学成了21世纪科学技术诸多领域中最活跃、最迅速的发展领域之一,以网络技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手段。教育部表示要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顺势而为,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阅读教学侧重研究网络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传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主要表现为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用类似“生理解剖学”的方法和以获得“生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的的教学,违背了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网络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融合后的课堂形态呈现出三大特色。

1.学习目标以问题形式序列化呈现。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学科性质和教材内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学习问题,使得学习目标问题化出现,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课内外的探究性阅读设置逻辑起点。

2.学习过程以研讨方式动态化实施。学习过程探究式是指要引领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他网络资料,在获得基础信息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

3.学习活动以网络技术即时性共享。学习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一般的教学程序是目标问题导入―进入学习情境―自我阅读探求―网络平台共享―学习效果评价。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阅读学习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点。

1.经典单篇课文的深度精读。经典单篇课文的深度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这种阅读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可用有思维韧度的问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由网络技术做出即时评价。

2.多篇同类课文的专题延读,专题延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阅读主题,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让学生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并在论坛上交流心得。

综合上述两种表现形态,本文重点介绍一个教学案例。本案例的目标定位为:从课文出发,以课文阅读为主,采用问题研讨、互动质疑的方式,走进文本;提示延展阅读范围,以研学策略指导完成小专题研究。

教师首先要做好教学准备:用WEBQUEST的模版制作网页,BBS论坛用的是惟存教育http:.cn新知社区,斑竹ANOTHER为此特别开辟了一个鲁迅小说研究的论坛。在学习任务的设置上,要注意问题的综合化,因此主要设置下列三个任务:第一,知人论世,激趣导入。文学经典不只是讲述一个时代的故事,其魅力在于穿越时空,文学经典《祝福》的魅力在何处?是1924年中国发生的历史事件及其这些历史事件对文坛、对鲁迅可能产生的影响,抑或是小说《祝福》中呈现出的环境与1924年中国社会有相似点,还是说鲁镇与鲁迅的生活环境有相似点?第二,涵泳联想,智慧思考。可通过作者态度揣摩:作家自身的观念与价值判断,往往会渗透性地反映在作品中,即便是现实主义作品。当鲁迅在创作鲁镇的群体形象时,对于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及鲁镇的其他人,作者是怎样的态度呢?也可通过相似作品联想:如我们读过的作品中,有没有和《祝福》相似的场景、人物和情节?可以尝试比较这些作品不同的文学表现张力。还可以借助现实未来意义来阐述:我们现在读《祝福》,将来读《祝福》,会有怎样不同的警示意义?未来的孩子还会喜欢读《祝福》吗?为什么?第三,课文延展,立体呈现。可借助拟题练习:假如我们是话剧导演,自由挑选一段场景来排练,会挑选哪一个情节?会给这幕戏拟一个什么题目?通过角色定位的方式:小说中的人物,我们对谁的印象更深刻?假如由我们来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会希望演谁?对服装、道具、舞台效果等有什么要求?会为自己设计怎样的台词?

其次,按照四个模块设计此次网络学习。

第一模块:网页制作,问题质疑。重点问题要图文并茂借助网页形式来展现,背景资料、作者传记、小说人物鉴赏等重点问题应以专栏形式提供,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结论,可在论坛上展示。如:(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在讲述祥林嫂的故事吗,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结构上的这一特点有什么作用?(2)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4)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5)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6)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7)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8)祥林嫂对魂灵有无的疑惑说明了什么?她觉醒了吗?又如何看其出格的反抗?针对以上的问题,教师可以预设一部分,帮助学生深度理解课文,对学生衍生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可以随时补充进网页,尤其是类似第8题的,如果由学生提出,则相当有挑战和价值,一定要抓住有价值的问题,引领学生做出深度思考,进行初步归纳。

第二模块:课文研讨,深化理解。激发学生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教师给予甄别与筛选,讨论,引导问题的深度研究,仿照课题研究的方式。本案例可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开展研讨:(1)鲁迅为什么能创作《祝福》这样的作品?拓展阅读《灯下漫笔》,以更深度地理解作品的主题。(2)《祝福》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们能读出怎样的时代特征?(3)祥林嫂到底被谁杀害的?鲁镇人的态度让我们想到什么?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题,每个小组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并在BBS上做好讨论记录。

第三模块:自由结组,课题研究。以学生阅读为基础和起点,自行结组,合作研究,通过网络资源搜索,进行文献阅读,开展课题研究。教师提供部分文本资源,指导学生查询知网等学术网络资源,每个小组就研究内容做好记录。如:哪些意见,学生之间是一致的?其他同学的哪些意见对自身有所启示?哪些意见会引起争议?我们可以共同合作完成论文(或剧本)吗?有没有将查得的资料来源告诉同学?同学有没有将资料告诉其他人呢?

第四模块:共享成果,多维展示。指导学生开展研究结果的共享,进行个性化的呈现,可以介绍自己的论文,也可以进行课本剧的表演等。

四个模块的学习过程体现出虚实的结合。从阅读与发表意见的媒介来说,有纸制文本,但以电子文本为主。学习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与课文充分对话,挑选自认为精彩的发言贴在论坛里。然后,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多篇阅读,或者从中检索资料解决困惑,或者比较阅读,体会异同。最后,采用综合显现的方式,可书、可画、可演,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展示对问题的理解。从讨论的方式来说,兼顾面对面的亲切交流与论坛可异地异时的交流方式,既需要自主理解又需要合作交流,学会共享资源与智慧。事实上,此种虚实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以课文为出发点的虚实结合的语文课堂学习,既能够完成教材学习的任务,同时又可以拓展学生阅读和思考的范围,让课外的语文学习有了深度与广度,并且有专题性阅读与研究的意味。网络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发挥了其智慧与资源的共享性,实验也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网络技术与语文阅读课程整合的课程形态是动态的,可视具体内容灵活变动,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需要具备所有环节。

语文阅读学习使师生走进网络,同时也应当使人能走出网络。今天,在网络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质的飞跃的惊喜之余,许多学者都对网络进行了冷静的理性思考。德洛克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应该帮助人们与传媒和信息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更有学者认为:人们更应该使教育回归生活,重视现实生活教育,面对面的教育是永远不可消灭的。因此,我们必须摆正语文教学在传统与网络之间的位置,探索面向现代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教学问题,为我国未来教学工作探讨和创造出科学合理、优质高效的新模式,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开拓性事业,是一项创造未来、保持教学体系生机和活力的事业。那么,我们今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适当借助网络,拓展阅读与写作的空间,丰富知识面,进有而在实践中探索并建立网络时代语文教学的新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语文教学沿着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成栋.现代教育技术全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

[2]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R].

[3]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EB/OL].http://.cn.

[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C]//语文“四结合”项目第五届年会论文集.

第6篇:网络语言与语文教育范文

关键词:网络教育Internet(互联网)CERNET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学校

美国思科集团总裁约翰·钱伯斯访问中国期间发表演讲指出"互联网和教育决定了人类的未来。"钱伯斯说,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互联网和教育将深刻地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命运,改变一个国家、企业、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在方兴未艾的大潮中,谁把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了未来,谁开创了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体系,谁将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而作为互联网与教育结合点的网络教育,在这场大潮中更是首当其冲了。教育部长陈至立早几年前就指出网络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要大力发展网络,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为此,教育部开始着手实践怎样将互联网与中国教育结合起来。1995年开通的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和今年提出的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便是几年来教育部采取的典型举措。

几年来,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国的网络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原因,同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如此,从网络教育的发展历史等几个方面比较两国网络教育的异同,寻找两国网络教育的差距,并探索为发展中国网络教育以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以便更好地为中国的网络教育服务,实乃当务之急了。

一、中美网络教育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起源于美国国防与教育的需要。60年代美国国防部加强了计算机的研究,其结果便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网络--APPANET。APPANET问世之后,便陆续有企业、高校等机构研究如何将其应用于教育当中,但进展比较缓慢。网络在教育中应用的快速发展时期是在90年代克林顿总统上台之后。

1992年,克林顿在竞选美国总统时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第二年政府正式拟定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方案,计划在2000年以前建成一个全国范围的信息高速公路,通过它向全美国人迅速准确地提供各种信息。

在政府的鼓励下,美国各地的学校纷纷开始采取行动。最有影响的是"网络日(NetDay)"活动。第一个"网络日"(1996年3月9日)开始时的计划是一天之内把加利福尼亚州12万所学校全部联上网,到现在为止,在"网络日"活动和其他活动的推动下,几乎所有的大学和绝大部分中小学都建立了校园网并联上了Internet。

1996年,克林顿总统提出了"教育技术行动"(EducationTechnologyInitiative)纲领。该纲领指出:到2000年,全国的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联上信息高速公路,每个孩子都能在21世纪的技术文化方面受到教育。美国政府为此制定了投资预算政策,美国的企业界对此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1/3的投资都投在了信息技术方面。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美国现在已发展成了世界上网络教育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家。一个覆盖全国主要教育机构的网络业已形成,几乎全国所有的学校都能开展网络教育。在高校,网络教育所开设的学历、学位课程已超过5万门,基本覆盖了美国高等学校所有的学科和专业。

同美国相比,中国的网络教育起步较晚。直到90年代中期,中国才开始开展网络教育。其标志便是1994年底开始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1995年CERNET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1996年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率先提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1997年,湖南大学第一个建起网上大学。同年,第一个面向中小学的教育网站--101教育网站正式开通,随后便出现了大量的中小学教育网站。1998年,清华大学推出了网上研究生进修课程。同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等四所高校为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1999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首次阐述了发展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指导方针、目标和任务。同年9月,CERNET高速主干网建设项目立项。

2000年,是中国网络教育阔步前进的一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表明了教育部对教育网站和网校的领导权。不久,教育部批准了15所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紧接着,教育部将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的范围扩大到31所。旋即又颁布了《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7月31日,31所试点高校在北京成立了"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以加强试点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9、10月间,部分新试点院校相继开通了网上大学。10月,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校校通工程"。自此,中国的网络教育开始加速发展。可以预言,未来中国教育将因网络的深度介入,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二、中美网络教育的组织方式

美国的网络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如下几种稳定的组织方式:

1、传统教育增强型

这是当前美国最普遍的一种网络教育方式,是在传统校园教育基础上增设网络教育课程而形成的。在这种方式下,接受教育的学生一般都是由学校正式录取的。学生要注册学校常用的课程,由同一学校的教师授课,全职或花大部分时间来学习。这种方式的教育与在校教育的区别是,学生和教师不在同一地点,主要靠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完成。它特别适合校园外的全职或兼职学生。

2、学校联合型

这种方式的网络教育是由两家或多家学校联合办学,共同管理来开展的。在这种方式下,多家学校联合起来开设全国、全州或地方性的网络教育,但各学校保留自己的学位和学分授予权,而不移交给联合体。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中这种形式普遍采用。

3、经纪人型

这是一种由学校和有能力举办网络教育的其它组织如企业等通过签约共同办学的形式。在这种形式的网络教育中,其他组织作为经纪人,学校只负责传送网络教育课程,而不授予学位、学分,学位、学分的授予权归签约的其他组织。这种形式的网络教育在美国常用来进行职业技能等的培训。

4、虚拟学校型

虚拟学校是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通过虚拟现实、系统仿真等技术创建。虚拟学校能提供传统学校全部或大部分教学,学生完全通过网络学习,它一般归传统学校管理。这种形式的网络教育,由于技术含量很高,投资巨大,当前较少采用,但由于本身所具有的优势,特别是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定将是最有前途的一种。

中国的网络教育发展迅猛,短短几年,网络学校出现了很多。然而,由于学校缺乏运作经验,加上教育管理部门缺乏规范管理,网络学校良莠不齐,网络教育还没有形成美国那样鲜明的几种组织管理形式。大致说来,中国的网络教育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学校举办型,其特点是对教育理解深刻,教育资源丰富,这种形式当前占主导地位;另一种是企业举办型,其特点是有良好的市场意识,投资力度大,但教育资源不丰富,对教育理解不深刻。至于结合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联合举办的网络学校,目前在中国比较少见,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庆幸的是,随着中美交流的日趋频繁,在网络教育的组织管理方面,中国加快了改进的力度。今年7月份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便预示着中国的网络教育必将很快走向规范化组织和管理的道路。

三、中美网络教育的应用模式

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指出在当前的网络教育中存在如下几种教学模式。

1、讲授型模式

网络教育中的讲授型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中人数及地点的限制,其学习人数可以无限多,其学习地域可以无限广。这种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同步式,通常是教师通过网络将文本、声音、动画、图形、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教学内容以Web页面同步向学生传送,在Web页面中,内嵌表单等程序,供学生输入提问及反馈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再作进一步的解释和应答;另外一种是异步式,通常是教师事先将教学内容编制成WEB页面,存放在服务器上,学生通过个人电脑等终端浏览这些页面,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便以电子邮件、网络电话等方式询问教师,教师再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学生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

2、个别辅导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基于网络的CAI课件以及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通信来实现的。在网络上应用CAI课件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各种CAI课件以资料库形式存放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学习;另一种是直接在网上运行用Java等跨平台语言编写的CAI课件;第三种是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

3、讨论学习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通常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利用BBS系统,由专业教师在网络上建立相应学科的主题讨论组,学生登录网络,在特定的主题区内发言或讨论;另一种应用得较广泛,利用基于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简单、方便,且具有超媒体特点的WWW网络,在WWW的平台上实现讨论学习。

4、探索学习模式

该模式一般是事先在网络上设置一些适合特定学生对象解决的问题,然后向学生,要求学生解答。一般同时提供大量与问题相关的资料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查阅。另外,也给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碰到的疑难问题提供适当的启发或提示。这种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5、协作学习模式

网络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流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基本的协作方式有四种:竞争、协同、伙伴与角色扮演。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美国,五种教学模式应用得都比较广泛。而在中国,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太深,前两种教学模式应用较广泛,而后面几种教学模式则很少应用。但近年来也有这方面应用的例子,如由全国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李克东教授主持的DISCO试验项目和COMTOWN试验项目。中国的网络教育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中国教育正面临着一次跳跃性发展的重大机遇。中国应当抓住机遇,重新理解、构架教育体系和教育结构,努力探索网络教育的新模式。

四、中美网络教育的应用效果

网络教育所具有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同时加速推进新型教育模式的诞生和成长。它最终会使人类的教育方式得到一次彻底的革命和解放。

网络教育下,教育内容全方位多层次,学生能按自己的兴趣在网上遨游浩瀚的知识海洋,学生的学习实现了个性化和自主化,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实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网络教育下,工作与学习完全溶为一体,每个人都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这是真正意义上终身教育;网络教育下,学生多感官并用、立体化接受信息,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既易于理解,又便于巩固;网络提供的教育资源远大于以往任何教师、教材乃至图书馆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网络教育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跨区域的师资优化组合分配,在依托传统学校的前提下有效组织学习资源,可节省师资,更好地发挥教师、教材的优势;网络教育的交互性可以及时、迅速地反馈教学效果,可使多种观念得以沟通和交流,可改变单一的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边听边记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借助因特网与老师及其他同学交流,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启发式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习资源的多样性与共享性使得学习者与传授者随着知识的发展不断变换学习的主体,教师既可将自己的新知识、新技术通过网络教育别人,又可作为一名学生,从网络上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因而网络教育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网络教育能节省传统教学方式的多项开支,没有校园的学校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优势,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

总之,网络教育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结构、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对整个教育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时至今日,美国的网络教育已发展得相当成熟。每一个网络学校都是由许多相关的教育部门或公司建立,而各网络学校之间又有非常广泛的联接,整个体系呈网状结构,无论你想学习什么知识和技能,你完全可以到网上找到你所需要的资料和帮助。既有专门针对基础教育的、又有专门针对师资培训的、高等教育(包括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还有其它的教育形式和教育信息等。其中每一方面都涉及到各门各类学科和全套的服务设施。

其实,美国网络教育的成功并不完全依赖于网络教育自身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在于校企结合和"人"的能动作用的发挥。正是因为校企优势互补和"人"在整个系统运行中认真、负责、创造的工作,才使美国的网络教育拥有了众多优点:良好的交互反馈机制;严格的课程制定和课件编写体制;严格的质量保证体制;丰富的网络资源;多重导航的搜索机制;多网校的联合机制;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等。另外,美国所有的网校都蕴涵着一个同样的机理:"宁缺毋滥",永远将质量摆在第一位,而不盲目建网。

中国的网络教育,高等教育部分发展很快,并产生了有影响的一批网络学校,如清华大学,湖南大学。但在基础教育领域,尽管面向中小学的网络学校已有好几百所,但真正在教育界产生影响的为数不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现行教育体制与教育观念的制约,办学者经济实力与办学宗旨的局限,以及国内教育软件开发水平、网络带宽、传输速度和使用成本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但更重要的是,网校基本上没能摆脱教案加题库的教学模式,因而不可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办学模式而言,网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照搬普通中小学的办学模式,从办学目标、课程设置,

到教学组织形式、教育评价和管理等都缺少网络教育的特色。

象美国那样,学校和企业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中国的网络教育才能有真正的突破,这正是问题的关键。网络教育是一个很特殊的产业,一方面要求对现代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要有敏锐的市场眼光和营销策略。说到底,这是一个产业化的问题。网络学校应当立足于产业化的道路。网络学校要想真正发展起来,一定要有实力雄厚的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形成产业模式,这是网校发展的重要保证。可喜的是,今年,中国在这方面终于有了进展。如科利华公司与北师大附中合作开通的"科利华北师大附中网上学校"就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当然,美国的网络教育也不是尽善尽美,也存在着很多缺憾:如缺少理想和完备的在线考试机制;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网络安全问题;国民在泛滥的信息面前变得麻木和弱智等,这些,都是美国以及中国在开展网络教育中应该加以足够重视的。

五、中国网络教育的前景展望

中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存在着教育资源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求的矛盾。国家要振兴,要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要面临即将加入的世界贸易组织,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需要进行大量的职业、继续教育。要实现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光靠现有的教育规模很难胜任。因此开发利用学校已有的教育资源及全国四大网络,建立网上学校,开展各种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实现全国大范围大规模的资源共享,已成为发展教育事业的一项战略抉择。它可有效地缓解中国教育资源不足和巨大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经过几年的努力,以四大网络特别是CERNET为主的全国主干网络系统已经建成,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组成的全国性教育网络系统正在形成。另外,随着计算机硬件费用的逐渐下降,计算机进入学校和家庭已成为时尚。截至今年六月三十日,全国上网计算机数有六百五十万台,上网用户达到一千六百九十万。这些都为网络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硬件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可以预测10年后的中国,网络教育会发展成为一项规模巨大的新兴产业,它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会使人们终身受益匪浅。

当然,我们不仅要敏锐地洞察网络教育的优势,更应对其负面影响给予高度重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使迈向21世纪的网络教育走出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我们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审视网络教育,防患于未然,采取相应的对策,克服以下常见的倾向:重信息轻实践、重吸收轻创造、重智商轻情商、重智力轻体力、重现代轻传统,把网络教育的负面影响限制在最小范围。如此,中国网络教育的明天必然是一片阳光灿烂!

参考文献

1、《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余胜泉何克抗《中国电化教育》(1998.4)

2、《信息时代的产物--网络教育》王锂平林春秋《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

3、《美国教育技术现状掠影》刘雍潜《中国电化教育》(2000.7)

4、《当前国内网校建设状况的调查及思考》胡小勇张川《中国电化教育》(2000.10)

第7篇:网络语言与语文教育范文

关键词:网络资源英语听力教学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中学高级英语课程标准》(试验稿)明确指出:在开发课程资源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专门为英语听力教学服务的网站为英语听力教学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和通道。根据网络资源的优势和作用,下面我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如何借助网络资源提高英语听力教学。

(一)创设生动鲜活的语言情境,激发听力学习兴趣

《英语课程标准》在情感目标描述中提出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动力,英语教师应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出发点,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调动和保持他们的最佳情感态度。借助网络资源可为学生创设一个集图像、声音、动画和文字于一体的语言情境,能适时呈现教学内容,展示课堂语言实践材料;链接教学环节;补充相关的背景语料,将听力内容所涉及的事物、场景等真实地再现于课堂,让学生体会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场面,从而激发听力学习兴趣。

牛津高中英语同步听力中的Unit30WildThings中所呈现的内容较单一,学生听起来有点枯燥,因此我就借助网络资源把收集到的图像等素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手段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观摩中渗透教学内容,同时进行提问,给学生创造自然的语言情境;这样学生的求知兴趣被激发了,且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英语课程的趣味性。

又如在人教版中第三册Unit10AmericanLiterature这一课时,我先借助网络资源把收集到的关于美国的一些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人文风俗等知识,如土著人、奴隶制、内战、牛仔时期等等各种材料制成小电影片断,并配上纯正的课文录音,制成课件。在课堂上学生就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身临其境般地体验着美国的社会与文化。这样多重的感官刺激:视觉—看电影、图片和文字材料,听觉—听纯正的自然读音,心理反应—接受知识做出反馈,从而使学生的听力兴趣高涨,促进其听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扩大语言输入,加深听觉理解深度

听力理解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而听力其实就是信息输入—吸收—理解—判断的过程。而纯粹的听力训练与测试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倦,反应冷漠,在这种训练当中学生为听力而听力,不去挖掘其内在的深度。对于缺乏自然英语环境的中国学生来说,借助网络资源接收和吸收充分数量的语言材料,增加接触语言的机会,就能扩大语言输入,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首先是多听,借助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训练学生从听说中察觉出说话人在语音、语调上的变化特点,通过对方的口气、表情听出对方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而不是只停留在对字面的理解上。如All↗right?(表示征求对方意见)而Allright(表示厌烦或无可奈何的情绪)又如Hedoesn’tspeakEnglish(用降调表示“他不说英语”)而Hedoesn’tspeak↗English(用升调意思是“他真的不会说英语吗?)这种训练教师只要点击鼠标就能很容易找到。多多训练此类练习还可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互动式的交替式的合作训练,学生的印象也会更深刻,从而深入了理解了所听内容。

其次是多读。听力材料是多方面的,囊括了英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等,甚至生活中的琐事,很多在英美人眼中习以为常的事不能被我们接受,而这些差异可通过鼠标的点击和网络的链接,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一种高效、便捷的窗口,推动了教育全球化的进程,而且如果听者对听力材料中所描述的事件十分了解,那么必然就容易听懂。如Almosteverycultureintheworldhasheldcelebrationsofthanksforaplentifulharvest……TheAmericanThanksgivingdaybegan……

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信息,补充听力材料上所涉及到的资料,向学生推荐优秀英语阅读书目和迅捷的网上信息;搜索相关网站,让学生去读相关文字,了解相关习俗,了解“感恩节”,学生在听懂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轻松听懂这段话,否则很难听懂并记住关键信息。

(三)加强课后训练,提高自主听说的能力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课程应“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把“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基本理念之一。

英语作为一种人类交流的工具,它的掌握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它需要的是反复的使用,灵活的掌握。因此提高听力只靠每周几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英语教师要大力开展课后训练,但这种训练不应仅是课堂内的继续;也不应是无组织的放任自流,而是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适当地组织,着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听说的能力。而丰富的网络资源可打破教育过程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也解决了层次高低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我们熟知的SpecialEnglish和BBC广播网站,www.cncradio.com中的烟馆英语节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层次的不同,各取所需。这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再如英语直通车www.hongen.com其中幽默滑稽的动画可满足学生的不同爱好,同时也丰富了课后训练。又如通过访问网络中的轻松英语栏目和在线课堂,学生可以自学英语,还可欣赏英语歌曲与英语电影这些原汁原味的英语素材,通过网络资源的共享,学生还可利用相关英语网校的中高考试题进行自测。

总之,网络资源的利用使学生可以在课后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听力训练时间,加强训练强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自主浏览,自主听的能力。

(四)网络资源的劣势

当然,网络资源在丰富和提高英语听力教学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时代性和先进性,但同时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和缺陷。

1.内容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网络资源的丰富多样只要轻轻一按鼠标就可以搜索到许许多多带有学科特色的教学平台、多媒体资料库、素材库、课件和试题库等,然而其质量也参差不齐。教师在课堂构思、资料搜索以及课件制作上往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甚至致使一些教师成了网络资源的奴隶和全盘拿来主义者。

第8篇:网络语言与语文教育范文

关键词: 网络 真实文本 翻译教学

一、引言

根据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在西方国家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翻译教学的主流十分重视与市场接轨,强调满足市场需求。Li Defeng[1]强调根据翻译市场的变化和社会实际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增强合格翻译教学与翻译专业教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Maj-Britt Holljen[2]指出在挪威翻译教学中课程设置和教学是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教学突出实践内容,注重学生实际翻译能力的培养。陈浪、柴明颍[3]介绍说,英国翻译教学面向社会需求,首先表现为职业导向的翻译教学在英国翻译教学体系中占绝对优势。杨柳在撰文评价2001年全国暑期英汉翻译高级研讨讲习班盛况时指出,香港的翻译课程设置和教学针对性很强,比较注重市场需求和实际能力的培养。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一方面社会对实用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4],另一方面学生翻译能力的实际水平远不能满足翻译市场的迫切需要。市场的需求和翻译人才的现状对传统翻译教学模式提出严峻挑战,网络技术和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为其改革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从翻译的社会属性和实践属性出发,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探讨研究基于网络和真实文本的翻译教学。

二、理论基础

这项研究主要参照教学法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分支。作为一种新型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5]。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借助原有的知识经验,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依靠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6]。Kiraly是建构主义翻译教学的代表人物,其主要理论观点认为翻译教学不是传递主义的教学(transmissionist teaching approach),而是合作建构式的[7]。具体说来,在翻译课堂上,学生是个主动学习者而非容纳翻译知识和翻译技能的器皿。学生的翻译能力的习得是学生在和同学老师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在自己原有经历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而来的。在主动参与翻译合作学习的活动中,一方面学生逐渐了解翻译的性质、翻译的规范和翻译的标准等,并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加深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在翻译的实践活动中积极发现和学习翻译技巧,实现有关翻译知识的意义建构。

Kiraly主张建构主义的翻译教学是:(1)基于真实文本翻译的学习:从练习转移到实践;(2)提倡翻译实践的课堂;(3)教师是翻译项目的管理者,主要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7]。正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了“基于网络和真实文本的翻译教学模式”。

三、基于网络和真实文本的翻译教学模式

“基于网络和真实文本的翻译教学模式”提倡将真实文本翻译材料引入翻译教学课堂,采用基于网络的合作翻译,注重翻译过程的教学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在翻译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利用网络信息,在与同学和老师的合作中进行知识构建,强调在真实文本翻译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翻译能力[8],以真正实现翻译教学的目标。

下面笔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效果和实践意义四个方面阐述“基于网络和真实文本的翻译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

“基于网络和真实文本的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旨在通过让学生大量接触各类真实文本并对它们进行实际翻译操作,让他们充分了解翻译过程,逐步掌握翻译策略和掌握和熟练运用翻译参考工具的能力,最终提升其认知能力和综合翻译能力。教学内容的设置可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在教学中尽可能选择真实文本作为翻译材料。诺德[9]强调,为保证翻译教学效果,翻译教学的材料必须真实可靠,必须是真实文本,即真实情景中的文本(realtexts-in-situation)。真实文本的选择要多样化并以翻译市场上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应用型、信息文本为主,尽可能地少量涉及文学文本的翻译;真实文本的选择可以本土化,如当地的旅游、新闻、经贸、教育、娱乐、法律文本等。这些文本具有时代感和真实感,因此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更贴近翻译市场需求,让学生通过真实文本的翻译更真切地体会专业翻译的过程,积累翻译经验。教师可带领学生了解本地的翻译市场,寻找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真实翻译任务,或者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自己的翻译项目中感受职业翻译的魅力。

第二,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翻译资源。翻译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比如纸质词典、术语表、参考书籍等)、网络资源(如维基百科、在线词典)、在线专门的资料库和网站和各种翻译软件(如Trados,Transtar等)。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效地使用各种词典,包括在线词典如宗教词典和人名、地名词典;引导学生搜索引擎检索库如Baidu、Wisenut、Teoma等;引导学生学习和利用平行文本;引导学生合理地利用各种翻译软件和翻译网站等。

第三,结合学生的翻译实践传授应用理论中的翻译专业知识。对于提高以学生实际翻译能力为目标的翻译教学而言,教师可在点评、讲解学生翻译作业中传授应用理论中的翻译专业知识而非翻译纯理论,把学生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解释。与翻译实践相关的翻译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翻译文本的内外因素包括原文、翻译背景和受众、客户等;(2)翻译的标准:实际翻译实践中的多元翻译标准;(3)翻译的形式:包括口译和笔译,全译、节译和编译等;(4)翻译的目的、翻译的策略、翻译的步骤等;(5)文本类型与翻译的关系等。

2.教学步骤或过程

基于网络和真实文本的翻译教学立足于讨论协商、解决问题和相互学习等学习的社会属性,通过学习小组的组建实施翻译教学,促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深层理解和建构知识,最终提升解决实际翻译问题和综合翻译的能力。鉴于网络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师可考虑按照以下步骤实施具体的翻译教学。

第一,译前的准备工作。这一阶段教师根据待译任务的内容,引导学生搜索与翻译任务相关的背景资料。学生需收集相关翻译情景信息比如何时交付译文、交付的方式、预期目的语读者的文化水平如何、翻译的目的等,并据此确定翻译的原则和策略;收集相关主题的平行文本,了解源语和目的语文本的语言规范和文化特点差异,突出相应的“翻译要求”,降低翻译专业知识困难;预测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可能所需要的各种工具包括书本资源、电子资源、翻译工具等。在这一阶段教师还要根据待译任务的内容和工作量大小将学生划分为若干翻译小组,由小组决定其翻译负责人,并通过网络如qq、blog、wechat、email等将待译的真实文本内容、时间和质量要求等到各项目翻译小组。

第二,学生分组进行翻译。各小组召开翻译项目会议,针对翻译任务和翻译目标,通过讨论、分析、确定翻译标准和专有名词等,以便统一术语,并将术语清单分发至小组每个译员。同时制订翻译项目进度计划和工作日程表,确定各阶段的分工活动,合理安排分工合作;确定翻译标准后,小组每个译员仔细阅读原文本并通过网络互动平台访问语料库等翻译信息资源解构源语和建构译语从而完成初译,并在此过程中记录下自己遇到的翻译问题,解决办法和未解决的翻译难点;每个小组成员的初译文经小组成员互评后,将个人译文与问题提交小组评价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小组需统一译文风格和规范术语,集思广益认真讨论和修改以形成小组译文,同时小组要记录下讨论时所争议的问题,以及如何作出修改和为什么这么修改译文。

第三,小组PPT演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以PPT形式展示翻译过程和翻译成果,并接受教师和其他小组对成果的评析,进一步完善译文,获得小组评分。在这一过程中,小组PPT演示重点放在其翻译的思维过程、翻译的重难点、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中的困惑与感悟等,这样学生可以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久而久之,形成基本的文本翻译转换能力和锻炼其自我反思的能力,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小组课堂汇报的基础上展开小组间讨论和师生讨论,就遇到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产生最终的译文。在这过程中教师要采取诱导的方式引导和监控课堂,促进学习者建构知识;就各小组在解决翻译问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适时适当的质疑并推介认知工具;通过营造轻松和自由的学习和思考空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他们学习及讨论的兴趣,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四,总结和评价。各学习小组通过课堂汇报和网络平台展示其翻译成果后还需要撰写翻译评论以反思其整个翻译过程并形成自我评价。“翻译产品的形成必须经过翻译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进行翻译实践,译者必须理解翻译的过程”[10]。自我评价学习成效可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和锻炼自我反思的能力,从而不断自我提高和改善。

3.实践意义

在翻译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堂课后观察、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笔者发现基于网络和真实文本的翻译教学的最大意义在于以下三点:(1)可以激发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改善的动机和提高学习翻译的兴趣和信心。学生在查找资源、解决问题和课堂发言中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撰写翻译日志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反思和独立思考,促进学习者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进一步提升自我导向学习能力。(2)可以培养合作团队精神。小组成员在整个过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经过小组会议、小组译文互评和小组讨论修改译文,学生做到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充分体现合作式学习的良好效果。(3)可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就是要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为目标,学生一旦具备自学能力,就能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接受新挑战和承担新任务”[11]。通过学生自行查找翻译资料背景、平行文本、语料库,自行解决翻译中的问题和难点,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4)教师可以引导和监控整个翻译过程,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翻译的过程和学生的不足,因材施教地采取教学对策,也可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教学相长。

四、结语

基于网络和真实文本的翻译教学有别于传统翻译教学模式。该模式注重翻译材料的多元性、真实性和语篇性,与翻译市场上的翻译项目或翻译任务紧密相连,即考虑翻译市场需求也考虑学生需求,充分做到有的放矢,务实高效。该模式将建构主义理论引入教学中,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能力上。通过让学生借助网络手段,参与解决真实问题,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提高翻译问题求解能力和翻译综合能力。总之,该模式有助于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学生。

参考文献:

[1]Li Defeng. Needs Assessment in Traslating Teaching――Making Translator Training More Responsive to Social Needs.Babel,46:4:289-299.

[2]Maj-Britt Holljen. Practice Ori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LSP Translation. Babel,46:1:41-65.

[3]陈浪,柴明颍.“多元化:翻译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英国高校的翻译教学为例”.外语界,2008(2):60-64.

[4]黄友义.社会需要更多的实用翻译人才.中国翻译,2007(1):47-51.

[5]张萍,等.中外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北京:科学,2005:111.

[6]Jonasson,David H.“Evaluating Constructivistic Lear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1:28-33.

[7]Kiraly,D.C.“A Passing Fad or Promise of a Paradigm Shift in Translator Education?”[A].IN B.James & S.K.Geoffery(eds.)Beyond the Ivory Tower: Rethinking Translation Pedagogy[C].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2003:3-32.

[8]庄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64.

[9]Nord,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Amsterdam & Atlanta:Rodopi,1991:147.

[10]Bell.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 Longman,1989:22

第9篇:网络语言与语文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平台

一、教学新模式的出台

国家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基本要求》指出,鉴于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和可利用教育资源的相对有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合的原则,应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就我校现状而言,目前在校学生(含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成教生等)规模已达万人,各系部各专业各层次的学生都不可避免的要学学英语这门公共课。多年来,由于我校外语师资一直处在严重缺编、青黄不接的状态中,教学任务过重致使教师疲于奔命而无暇顾及自身业务技能的提高和进行相关的教研工作;而修读英语课程的学生班组,一半都超过了60人,有的班级甚至达到120-150人。英语教师在这样的大班上课根本无法把学生的水平差异控制在能够控制的范围内,所以也就只能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授课,无法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更无法顾及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这样的英语课程,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笔记加作业,更谈不上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了。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跟不上教学进度索性缺课,而水平较好的学生则嫌节奏太慢而上课干自己的事。基于这样的现状,我校也于2002年制定了外语教学改革方案,同时外语教研室也实行了一系列的具体改革措施,包括对本科生实行了小班授课的方式,但由于师生的教学与学习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原有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外语课堂教学质量始终未能有太大的改善和提高。

通过何种途径解决在这种大环境下英语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呢?

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应扩充外语师资队伍,注重在岗教师的业务技能的再培训和再提高,同时开展与教学、教学对象、教材等相关的科研研究工作,找出并解决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则应实施基于网络与多媒体的新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解决英语师资短缺、学生英语水平不一、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

二、教学新模式的意义

采用基于网络与多媒体教学是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通过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一体化界面来加大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使得英语教学变得形象化、立体化和生动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力,提高其学习效率。这样的教学模式转变不仅仅只是采用多媒体技术而导致的教学理念的一场革命,它还将改变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且可以创建一种以学生为主的积极主动的个性化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新模式不但对于发展和培养学生迫切需要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有着深远意义,而且还能极大地缓解高校英语师生比例严重失衡的状况。

三、教学新模式的特色

网络英语教学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知识传输和知识学习的新型教育模式。根据本人对许多院校网络教学的研究发现,网络英语教学的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利用最大化。各种教育资源可以通过网络跨越空间距离的限制,使高校的英语教育成为可以超出校园向更广泛的地区辐射的开放式教育。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把最优秀的教师、最好的教学成果通过网络传播到四面八方。

2.学习行为自主化。网络技术应用于英语教育,其显著特征是:任何学生、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网络教育便捷、灵活的“五个任何”,在学习模式上最直接体现了主动学习的特点,充分满足了现代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

3.学习形式交互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和范围。并且通过计算机对学生提问类型、人数、次数等进行的统计分析使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和主要问题,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4.教学形式个性化。网络英语教育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所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交互功能,一方面,系统对每个学生的个性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等可以实现完整的系统跟踪记录,另一方面,教学和学习服务系统可根据系统记录的个人资料,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个性化学习建议。网络英语教育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现实有效的实现途径。

5.教学管理自动化。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具有自动管理和远程互动处理功能,被应用于网络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管理中。修读英语课程的学生的报名、选课、查询、学籍管理、作业与考试管理等,都可以通过网络交互的方式完成。

四、教学新模式的应用

现代教学手段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校已投入大量资金为英语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我们已拥有了自己的校园网络、英语教研网站以及相关的师生互动论坛。我们即将购置网络精品课程制作软件,创建我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人机之间多向交互的大学英语教学平台。该教学平台将实施的教学手段,包括网上课件点播、网络课程、网上BBS讨论、聊天室及电子信箱等等,同时还可提供适度的自测题则方便学生及时检查学习效率和自我调整学习进度。

实施基于网络与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新模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新生事物,是对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与教育模式的新的挑战,而且还因为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当局对教学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投入、项目组对平台功能的开发和利用、教师对网络教学平台的软件制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如何对待英语基础较差、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有待加强的学生以及如何理顺教师面授、集中辅导、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小组自主学习这四者之间的互为补充、有机结合、交叉推进等关系。

看到如此众多的学校通过新教学模式的实施,促进了外语教学改革的步伐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越发感到当前形势喜人,形势逼人。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抓住当前机遇,勇敢地去迎接挑战,努力探索与实践,为构建和实施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网络与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新模式而不懈努力,为提高我校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