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用管理的内容范文

信用管理的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用管理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用管理的内容

第1篇:信用管理的内容范文

(正文)我国信用问题突出表现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银行之间货款或贷款的拖欠,拖欠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顽症。众所周知,拖欠问题的背后反映的是信用风险问题,它源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两个方面,其中内部管理起决定作用。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信息管理和信用管理相互交叉,缺一不可,而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信用管理被认为是企业的生命,没有一个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企业将缺少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将失去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最终将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我国企业间帐款拖欠现象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缺少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企业信用风险是银行信用风险的源头,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必须首先加强企业信用管理。

一、企业信用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1.企业信用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信用管理是指企业为获得他人提供的信用或授予他人信用而进行的管理活动。狭义的信用管理是指对企业的授信活动和援信决策进行的科学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本文所说的企业信用管理主要是狭义的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传统的企业信用管理。

企业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从企业管理职能的角度,企业信用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信用管理政策,指导和协调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对信用额度的授予、债权保障、应收账款回收等各交易环节进行全面监督,以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和及时回收的管理。企业信用管理的目的是对各种规模的企业,在力求达到企业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信用风险降至最低。

2.企业信用管理的意义。信用管理问题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加强商品质量和价格竞争力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提高信用销售(赊销)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更多地采用信用结算方式增强企业竞争力。与现汇结算方式相比,信用结算方式的优势显而易见,购买方可以凭借自身良好的信用充当交易媒介先收货后付款,从而大大提高购买方的购买能力和销售商的营业额。在西方国家,所有商业贸易的90%都采用信用方式进行,只有不到10%的贸易采用现汇结算,信用结算方式已经成为商品交易中的绝对主流。而在我国,由于企业信用的缺失和不足,企业问信用交易方式仅占所有交易的20%左右,现汇交易达到80%,落后的结算方式严重地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也使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减弱。很多国外厂商因为无法接受我国企业的现汇结算方式转而去购买其他国家的产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已处于和国外企业同台竞争的环境中,而据上述分析,同样规模的企业,西方企业的信用销售能力是我们的4倍。如此大的差距,我们根本无力与国外企业竞争。我国企业必须大大提高赊销比例,才能在销售上与国外企业竞争。提高赊销比例的前提是加强企业信用管理。

二、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

当前,在以买方市场为主的竞争格局中,信用交易已成为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和经营方式。但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现状来看,我国企业在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并没有随之进行根本的调整。具体反应在信用管理方面,我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

1.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离。我国许多企业近几年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在其发展上单纯追求销售业绩的增长,但其背后的财务状况却常常不乐观,甚至出现经营危机。具体在业务经营中,企业简单地采取以销售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例如“销售承包制”和“销售买断制”等,忽视了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等问题,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终目标。实际上,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是要在业绩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和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2.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在我国企业现在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两个部门承担。然而,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的职能。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常常出现职责分工不清、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等种种问题。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表明,增加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由信用部门或信用经理承担和协调整个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是一个有效的管理方式。

3.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缺乏客户资信方面的资料;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中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账款回收上缺少专业化的方法。例如,有的企业单纯用销售提成的方法激励业务人员拉到大量订单,而后寄希望于一些缺少专业技能的人员去收账,结果是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累积越来越多,呆坏账比例逐步增加。

4.信用管理重点严重滞后。目前许多企业解决拖欠问题多采取“事后”控制的方法,即只有在账款被拖欠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催收。结果出现了“前清后欠”的现象,使企业顾此失彼,包袱越背越重。

5.缺乏经过专门训练的信用管理人员。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信用管理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信屈、管理相互交叉,缺一不可。这就要求信用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信用管理。信息、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营销、公关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同时实践能力和工作经历也必须出色。目前,我国教育系统还缺乏信用管理专业,专业研究人员很少,需求和供给缺口极大。企业在招聘信用管理的员工时,缺乏科学、严格的标准,大量缺乏专业知识的人员被配置到了信用管理工作岗位上,致使信用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

所以,从我国当前的信用管理现状来看,可以说还处于信用管理的基础建设时期,强化我国的企业信用管理必须从解决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入手。

三、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对策思路

1.企业领导必须对信用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无所不在,信用关系普遍存在于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足够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知识。由于信用管理工作涉及公司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因此单靠一个部门或几个人往往不能起有效的作用,需要公司领导给予全面的协调和支持,如将信用管理的各项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进行合理的分工,信用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各部门根据其业务范围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按照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并把其列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2.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实施经营管理全过程的信用风险管理,首先必须在原有的业务管理体系中,增加信用风险管理职能。其中,大型企业可设立专职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小企业则考虑设置信用监理。一套科学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是企业信用管理目标得以实现,业务流程和方法得以顺利运行的基本保证。

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对公司总经理或董事会负责。在公司总经理或董事会的直接领导和协调下,信用管理目标必须超越任何一个部门局部的管理目标,要从企业整体的经营目标和利益考虑问题,从而有效地协调公司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但信用管理部门给企业带来的利益,要远远大于其管理支出,这不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证实,而且也为我国企业的管理实践所证实。

3.实行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强化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客户资信管理制度是指以客户的信息资源和资信调查为核心的一套规范化管理方法,包括“企业内部信息开发制度”、“客户信息管理制度”、“资信调查制度”、“客户信用分级管理制度”等。客户资信管理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要求企业全面收集管理客户信息,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并随时修订、完善,实行资信调查制度,筛选信用良好的客户。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查,既可由企业内部信用管理部门和专职人员完成,也可委托专门的征信机构完成。调查的内容包括:客户的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客户与企业往来的历史记录;客户的规模、财务状况、发展前景、客户自身的信誉、融资能力、偿债能力等。客户资信管理的核心是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和信用等级评价。通过对客户所有相关财务及非财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客户的偿债能力评估。它需要运用专门的信用分析技术和模型,并结合专业人员的经验来完成。

4.建立内部授信制度。这项制度是指企业在交易决策过程中执行一套科学的信用审批方法和程序,包括“信用申请审查制度”、“信用额度审批制度”和“交易审批制度”。内部授信制度的核心是对客户赊销条件的审查及信用额度控制。授信管理是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工作,在企业根据客户信用等级决定给予信用时,应根据与客户以往的交易记录,履行情况和企业的信用风险政策,由专门的客户审查部门来决定其信用额度。如同意赊销,就意味着要承担客户的信用风险,为此对于新客户或其他信誉不高、信用状况有争议的客户,必须要求提供其相应的担保,如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订金等,对特定的担保物,必须要求向有关部门办理登记后,合同才能生效。

5.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如前所述,我国许多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如在应收账款管理的各个环节,缺乏系统性,只是注重事后的强行收账,缺少事前和事中控制。反映在时间和风险控制上,忽视应收账款的流动性和实际成本的核算。针对这一问题,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企业经营管理的制度缺损问题,即企业亟须建立一套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对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以及每一个关键的业务环节和部门进行综合性的风险控制,尤其应当重视正式签订合同之前对客户的资信调查评估,即“事前控制”,对交易决策的审核,即“事中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的专业化管理,即“事后控制”。据统计,实施事前控制可以防止70%拖欠风险;实施事中控制可以避免35%的拖欠;实施事后控制可以挽回41%的拖欠损失;实施全面控制可以减少80%的呆、坏账。

应收账款是企业的神经中枢。从表面上看,是一个财务问题,但实际上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即从客户的开发、订单处理、合同审定到账款回收和债权管理。其次,在企业决定信用额度后,也要对客户实施严密的风险跟踪,如当客户发生销量大降、法律纠纷、财务收支危机等情况时,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应立即调查,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不良后果出现。为此,应建立应收账款档案,建立“综合性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赊销客户监控制度”、“账龄控制制度”和“欠款催收制度”。应用这套管理制度尽可能达到既不失去客户,又能及时足额收回账款的目的。

第2篇:信用管理的内容范文

摘要:回顾了读者信用管理的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读者信用管理应采用积分制和等级制相结合,不同的读者享有不同资源的权限,同时提出在进行中学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时需对读者进行培训,对读者适度宽容以及保护读者隐私等建议,在读者信用管理的研究中做出探索。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1-0132-03

1研究综述

以“读者”和“信用”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笔者一共检索到20篇相关文献,其中在图书情报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有12篇。最早将信用引入图书馆进行研究的是南京师范大学的朱全德,他于2004年在《图书情报工作》发表的《试析在图书馆中实行读者信用制度》,对图书馆实行读者信用进行了有益的研究[1]。

读者信用的研究在国内还几乎是空白,研究成果较少,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于读者信用建设的背景分析、可行性分析以及如何建立读者信用体系以及一些基础概念。信用最早出现在经济领域,是为了减少交易的风险而设立的一种制度。现在银行在进行信贷审批的时候很强调信贷主体的征信记录。如果一个信贷主体在征信方面出现不良记录将严重影响其信贷的审批。图书馆读者信用研究的兴起很大的原因是经济领域对信用的重视以及信用在交易中的重要作用。所以现有的文献中也借鉴了经济领域的信用制度,采用信用积分制可以对读者有正向作用,对读者的一些负面行为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更有学者认为应该将图书馆读者的信用体系与整个社会的征信体系构成一个完整的个人征信体系。但也有学者认识到图书馆的读者信用与经济领域的信用有一定的区别,不应该只是将经济领域的信用制度照搬到图书馆信用管理中。如何建立有效的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是本文的关注所在。

朱全德认为读者信用制度是指图书馆或图书馆通过中介征信机构对社会公众建立起个人的信用档案信息,公众通过此信用信息在图书馆注册后,凭信用信息评估的等级分获得一定程度的借阅、使用图书馆文献资源权利的一种制度。此定义认为读者的征信机构不一定是图书馆,还有读者的征信与使用图书馆的资源的权利相关[1]。笔者不是很认同这个观点,因为读者信用管理是读者与图书馆的一种契约关系,不应该引入第三方,这样会让读者的隐私较难得到保证,同时也将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转移到图书馆与第三方、第三方与读者的关系。这在图书馆的管理中不是很适合,同时这样做不利于图书馆信用制度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所以笔者认为读者信用制度的征信机构必须是图书馆。

2中学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的意义

以往学者赞成图书馆使用读者信用管理的原因主要是:①是读者的违约成本过低,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在减少读者违约方面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②是对读者的违约行为除了罚款之外就是说教,而说教在教育读者要守信用的效果不好。现有的图书馆对读者进行管理的时候对违约的读者主要也是采用罚款、说教和取消其借阅权利的方式,但这对图书馆管理和与读者建立良好关系上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学者认为图书馆使用读者信用管理具有提高读者信用意识,减少其违约行为的作用。但笔者认为除了这些作用外还具有以下作用:树立读者的信用意识、促进读者与图书馆的沟通、改善图书馆管理水平、为读者的就业提供帮助。

2.1有利于树立中学生的信用意识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图书馆有义务为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出努力。图书馆对中学生的信用进行管理之后,中学生读者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这个错误对自己的将来会产生影响。采取罚款制度的读者管理会让读者产生不好的意识,会产生金钱本位的思想,只要有钱就不在乎是否违约。但采用信用管理则能帮读者认识到这是一个人的信用记录,是一个人的诚信问题,而不是金钱就能解决的,这有利于中学生读者树立很好的信用意识,也为整个社会创造讲诚信的环境做出很大的贡献。

2.2有利于促进中学生读者与图书馆的沟通

图书馆采用信用管理必须采用积分制和等级划分。积分制的优点就是易于计量和评估[2]。积分制具有很强的正向导向作用。图书馆管理不应以惩罚为主,而应该以正向的激励为主,这样才能构造和谐积极的读者和图书馆的关系。采用积分制的信用管理可以对不同的积分层次的读者给以不同的权利。这既能激励读者文明高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也可以有效地减少读者的违约行为。

2.3改善图书馆管理水平

读者信用管理不仅仅是对读者行为的一种约束,同时也是读者使用图书馆资源的一种信息反馈。读者违约并不是每次都是读者的错,有的时候是图书馆的管理存在一定问题或者馆藏资源存在不足及其他原因造成的。基于图书馆自身问题造成读者违约的,图书馆应该对其违约行为而造成扣积分给以一定的补救机制,同时图书馆也应该在相应方面做出改善。

3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的设计

3.1设计原则

朱全德认为图书馆信用管理设计的原则有标准化原则、法律原则、共享原则和统一原则。首先,笔者认为读者信用属于个人隐私,不能共享,如果需要获得读者的信用必须经过一定的审批或者读者本人许可才可以。其次,在保留读者信用的时候可以参考国家和国际通行的做法,长期保留正面的信用记录,而负面的记录保留一定年限。我国征信条例规定负面征信保留记录不能超过5年。图书馆读者信用记录对负面的信用也应该设定一个时限。再次,读者征信的设计应该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不宜贪大求全,而应根据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提供的服务进行设计。所以笔者认为在设计读者信用体系的时候既要维护图书馆的利益也要维护读者的隐私,既要与各个图书馆之间可以相互比较又应该因地制宜,既要惩罚违约行为又要注意尺度。

3.2设计思路

笔者设计的思路是为了解决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冲突,为图书馆和读者双方考虑的前提下做尝试。传统的图书馆在应对读者违约时一般从以下几点着手:新生入学的时候告诉读者违约会有哪些惩罚;图书差不多到期的时候进行邮件提醒;对违约的读者进行罚款并限制一定时期内不能借阅图书;批评教育等。但是这些做法都不能很好地解决读者违约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现在的借书证上应该加上读者违约的信用记录。由于笔者认为读者信用应该积分制与等级制相结合,所以应该对读者进行划分,在不同的积分阶段享受不同的待遇,比如标价比较高、馆藏资源比较稀缺的资源授予积分比较高的读者。而对积分比较低的读者只能借管理资源丰富的图书和价格较低的图书。对经常违约的读者可以减少其图书借阅的数量。根据读者的信用记录来授予不同的权限,享受不同的资源。必须保证的是新生入学的时候大家的读者信用积分是一样的,享受的资源是一样的。

为了保证对不同积分的读者给以不同的激励,图书馆有必要对资源进行划分。比如根据图书的价格和资源的稀缺程度进行划分,这样才能对读者具有相应的激励作用。但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图书馆要有宽容的心态,允许读者违约一两次。在读者违约的次数超过一定限度之后才限制其使用该资源。这就保证了违约次数在许可的范围内的读者可以享受全部的资源,只有在违约次数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才开始进行惩罚。

4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设计读者信用体系必须要可行。读者信用体系设计的可行性需要从法律角度、技术角度、经济角度和用户角度多维来观察。

4.1法律角度

我国在2009年10月了《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的信息包括个人信用交易信息。涉及交易的信息都应该算在个人征信范围。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契约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交易关系。为了减少这种交易的不确定性,图书馆有必要了解读者的信用记录。读者信用管理也是整个社会征信管理的有益补充。

4.2技术角度

现在经济领域已经具有很成熟的征信管理技术,而且现在图书馆对自己的读者都有很基础的一些信息,比如性别、班级、学院和号码等。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加上征信的情况不是难事,然后再把这些信息与图书馆的资源进行匹配就可以了。

4.3经济角度

读者征信的设计只是在原有的图书馆管理软件上的升级,并不会给图书馆造成很大的成本负担。如果该系统改造升级的成本过高则可以考虑替代方案。

4.4用户角度

读者信用管理的目的是帮助读者能够爱惜图书馆的资源,也为读者树立言出必行,树立讲诚信的形象及培养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同时由于保护读者的信用隐私,所以读者比较容易接受。之前图书馆一般对违约的读者进行通报提醒,读者比较难接受。采用积分制的信用管理,能够让读者更积极地维护自己的信用。

5中学生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的内容及评估

5.1读者信用管理体系的内容

在中学生读者信用管理体系的内容方面可以参考郭强等人设计的《大学图书馆读者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信用评价的初始状态、信用评价的当前状态和信用评价的执行效果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及26个三级指标[3]。这26个三级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读者的信用。但笔者认为由于是读者的信用记录,涉及诚信方面,所以更倾向于将图书馆读者信用评价体系限定于信用评价的当前状态指标。借鉴郭强等人的《大学图书馆读者信用评价体系》设计较为简单但比较实用的中学生读者信用管理体系框架(见图1)。

图1中学生读者信用管理体系框架5.2读者信用管理体系的评估

对读者信用管理体系的每个指标打分,然后将各个指标的分数加总。同时不同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权重的大小可依据该行为的恶劣程度,比如偷窃图书的行为比超期还书的行为更为恶劣。各个指标的权重可以根据图书馆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读者信用总分等于各个指标的权重乘以相应的分数然后加总再加上新生入学时的分数。

读者信用总分=初始分数+∑权重×分数

不同分数的信用积分对应于读者享有不同的权利。可以依据读者的分数将读者划分成五颗星,不同星级的读者享受不同的读者权利。这也要求对馆藏资源进行五星划分。新生入学时候可以设置为全部都是3星级的,通过积分制的影响读者划分到5个星级中(见图2)。

6中学生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在应用中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做好读者的教育,让其对读者信用管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必须保护读者的隐私,只有这样读者才能更好地配合读者信用管理的实施;必须给读者一定的犯错机会,抱着一种宽容的心态对待读者,读者一开始可能并不是那么熟悉信用管理制度,读者有试错的机会;读者信用管理也应该接受读者的监督。

6.1做好读者教育

现在的图书馆读者教育一般是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开展一些有关图书馆借阅规则和文献检索技能的培训。除了这些教育之外,图书馆也会在其网站上列明图书馆资源的使用规则以及相应的惩罚措施。由于现在的图书馆没有引入征信管理,没有将培养读者的诚信意识纳入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图书馆管理中并没有有关读者信用管理的教育。图书馆应该将培养读者的诚信意识纳入其管理范畴中,对读者进行读者信用管理的教育与培训。

6.2保护读者隐私

读者的征信是读者的个人隐私,图书馆有责任保护其隐私,在没有得到读者允许的情况下,图书馆不可以将其征信记录给读者以外的任何人。只有这样,读者才能接受读者的信用管理,才更有助于读者信用管理的开展和实施。

6.3对读者保持适度宽容

人对新事物的了解总有由浅入深的过程。图书馆应该允许读者有试错的机会。在可接受的次数内,图书馆不应该对其予以惩戒。只有读者的犯错次数超过一定的限度才应该按照读者信用管理的积分制对其使用图书馆资源的权限进行限制。

6.4读者信用管理应受读者监督

读者信用管理的实施必须接受读者的监督。读者信用管理不仅是图书馆的事情也是读者的事情,读者有权利对其征信的真伪进行监督。读者信用管理只有在被监督的情况下才能公平、公正,才能更为权威,才能起到个人信用管理的作用。读者信用管理是个人与社会不断博弈的结果,如果该记录不能确保其真实性,则信用管理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7结语

中学生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在现实中极少被使用,但它能够培养读者的诚信意识,能够与整个社会的信用管理体系相衔接,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减少读者的不诚信对中学图书馆资源造成的浪费或损坏,也能激励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所以,笔者认为中学图书馆应使用读者信用管理制度规范读者行为。虽然关注读者信用管理领域的学者不多,但从2004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将信用制度引入图书馆管理的必要性。笔者在以前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在采用读者信用管理的基础上对读者和中学图书馆资源进行分类,不同的读者获取相应的图书馆资源,也提出应该对读者的宽容和隐私保护及对整个读者信用体系的监督。笔者希望可以为中学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方面做出一点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朱全德.试析在图书馆中实行读者信用制度[J].图书情报工作,2004(1):119-121.

[2]任家乐,雷若寒.读者信用积分制度若干问题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6):88-91.

[3]郭强,赵瑾.大学图书馆读者失信现象与构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1):84-89.

[4]李东林,沙爱霞.基于校园“一卡通”的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3):76-78.

[5]田昊.高校图书馆读者的信用管理[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4(3):23-24.

[6]刘海君.读者信用体系构建探索[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7(1):80-83.

第3篇:信用管理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 企业 信用管理 构建探析

一、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

1、企业信用根基较为薄弱

在企业运转的过程中,其自身所拥有或者控制的资产是企业对其所承担的债务进行偿还的保证,当前中小企业在我国的企业群体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其生产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通常较为单一,在经营管理方式层面显得不够精细,其所生产的产品缺少技术含量,自身抵抗外部环境波动的能力比较小,生产经营状况较为不稳定,偿债能力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因而企业的信用基础不强,信用根基薄弱。与此同时,部分上市公司,甚至是国有企业的应付账款日益增多,由此所引发的信用问题也经常出现。信用问题对于我国企业乃至经济的发展而言,已经成为十分严峻的问题。

2、缺乏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

对于不遵守信用的企业而言,遵守信用的企业理应得到社会以及消费者的更多认可和赞赏,在信贷等诸多方面应该给予其必要的奖励。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然而,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守信用的企业往往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那些遵守信用的企业也没有获得明显的优势。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使得企业在遵守合同的规定并按期付款等方面缺乏主动性,进而导致更大范围内的信用问题。

3、信用评级工作落后

资信状况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资金融通所必须参照的因素,但是当前我国企业对于信用评级工作并不十分重视。对于贷款额度达到一定数额以上的信贷业务,也仅仅是按照人民银行的要求来进行信用评级的有关工作,因而与企业信用评级有关的工作显得较为落后,进行过信用评级的企业数量比较少。与此同时,当企业在向各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时,不仅各商业银行对于客户的资信评级方法并不一致,而且评级的结果在各商业银行内部也属于保密信息,相关信用信息无法在商业银行之间共享,这也就使得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的风险较大。实际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以及海关等对于相关企业均有信用评级管理制度,但是这些管理部门或者主体之间的信息通常处于内部使用的状况,其他需要使用企业信用信息的企业或者部门无法获取相关资料,使得交易变得极为不便利,风险日益积聚,增加了经济社会的运营管理成本。

4、对信用风险的认识存在不足

以食品加工企业为例,对于应收账款过快增长给企业的经营带来的风险认识较为不全面,在企业销售管理的过程中,客户的资信资料往往比较缺乏,加之食品企业的销售周期较长,相关生产资料的进一步投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如果片面注重销售,却忽视客户的信用管理工作,那么将会给企业的资金链带来一定影响,并最终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使得食品加工企业举步维艰,难以健康持续发展。

5、与企业信用管理有关的技术较为落后

我国企业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特别是在信用管理工作层面,并没有使用较为先进的技术与方法。不仅仅是食品加工企业,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对于客户信用的判断通常较为主观,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在信用额度控制的有关工作层面显得较为不足,使得应收款在企业的资金负债表中日益增加,坏账风险越来越高。

二、我国企业信用管理问题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为严重

当前商业信用在我国企业的经济往来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生产企业通过赊销来扩大销售,购买企业通过延期付款来减少资金占用。但是企业的商业信用更多的是在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对其自身而言,是不存在任何担保的,因而信用管理的有关工作更多的是需要在事前予以落实,以便能够在事前对相关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在这一时期,企业之间信用不对称的问题便暴露出来,当前我国经济市场在保证信息公正层面没有一套完善健全的机制,与此同时,授信企业自身作为销售方,为了能够有效地完成销售任务,在获取购买方的资料和信息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对于授信企业自身而言,也没有资信分析人员来完成相关工作。在销售完成之后,销售企业在应收账款回收方面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无法按照合同或约定的要求来回收应收账款,也无法对购买方的经营状况进行及时了解,对于购买方所给出的延期偿还的理由,销售方无法进行核实,如果对于款项的追索过于紧急,就有可能会影响企业未来的销售。种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使得企业在信用管理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工作中都面临着较大困难。

2、没有组建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按照企业的职能分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等信用管理工作是由销售部门以及财务部门两个部门共同负责,但是由于没有进一步的职责划分,使得应收账款管理等信用管理的有关工作处于真空地带,相关职责无法在两个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划分,使得应收账款的管理效率比较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因而,为了更好地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需要组建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来完成相关工作。

3、信用管理方面的人才缺失

信用管理的工作日趋复杂,既需要对企业销售目标的完成负责,又需要对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负责。因而,信用管理层面的人才素质要求较高,不仅仅需要掌握财务管理方面的有关知识,还需要掌握统计、营销以及信息管理等其他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我国当前在信用管理的专业人员方面较为缺乏,总体素质远不能够满足企业信用管理的工作需求。

三、我国企业信用管理问题的对策

1、加快企业信用数据库的建设与开放

企业的征信数据是对目标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逐项调查,所取得的结果被填入某种征信数据采集表中。现代的征信数据均是电子数据形式的调查数据积累,而且基本调查数据包括对其进行的统计分析不断更新,进而产生所谓的动态征信数据。从技术角度看,征信数据可以简单地分为量化数据和非量化数据两种。量化的数据是从企业财务报表中给出的,能够直接用来进行定量分析;非量化数据是指一些定性分析数据,在经过一个量化过程之后,才可以被统计模型所接受。各国都是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或法规的形式,对企业征信数据的开放做出明确规定,我国应当加快这一方面的立法,并将许多相对封闭和分散于各个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进行整理,最后统一对外公开,使得企业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得到提升。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企业信用中介机构自身的企业信用数据库规模普遍偏小,建议在鼓励企业信用中介机构注重自身企业信用数据库建设的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还应该建立行业或部门的企业信用数据库,待条件成熟时,再将政府或行业数据库中的内容与企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数据库合并或共享,以加快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进程。

2、积极组建信用管理部门

在企业内部建立信用管理机构是企业进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一步,也是企业能够顺利推行的重要保证。在企业内部,可以建立一个在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信用管理部门,由其来负责信用管理体系建立中的日常工作,使信用管理工作既有人员协调,又使得有专人予以负责信用管理的有关工作。在信用管理机构建立之初,一方面要制订信用管理手册,及时地对企业信用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使得信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应该使其对常规性的培训任务负责。

3、加大信用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

信用管理的有关工作对知识水平的要求比较高,对于信用管理人员,尤其是信用管理部门的负责人要求更高,一个工作能力非常出色的信用负责人,其工作能够抵得上100个追账人员。当前企业信用管理的有关工作中,缺少专门的信用管理人员,这严重影响了企业信用管理水平的提升,进而使得企业在信用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设未必有效。因此,企业需要加大信用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这要求企业负责人对于该项工作的大力重视。从我国教育系统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仍然没有开设信用管理专业,专门的信用管理人才较为缺少,因而企业更需要重视对现有人员的培训。通过信用管理部门对各部门人员所实施的培训,能够使得企业内部形成客户信用风险的共识。只有具备信用风险意识,才能够从企业的经营实际出发,考虑到企业整体利益,而不是从部门或者个人的利益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旭:浅谈工商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J].知识经济,2012(2).

[2] 黎占露:基于内部控制视角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J].财会月刊,2014(6).

[3] 樊静波: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10).

第4篇:信用管理的内容范文

一、我国企业信用基本概念和管理现状

(一)企业信用及信用管理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信用主要指人诚实守信、注重信用的优良品质。目前信用问题已经从社会学角度过渡到经济学的角度,面对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一个企业的信用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2]。由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体系能够看出,信用问题影响着经济效益从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的信用管理分为广义概念及狭义概念两部分,广义的信用管理概念指企业提供给服务者的信用及为客户提供信用而进行的管理模式。狭义的信用管理概念指企业中的各种活动及决策实行科学的规范管理办法。从一个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企业的信用管理是企业指定的各项信用规章制度来约束并引导企业各部门的生产活动过程,其中包括对客户信息进行统计和评估、债权问题的保障、信用额度的规定问题等部分,以确保企业应收款项的安全和回收管理[3-4]。企业信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提高其自身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

(二)我国企业信用现状

当前我国企业信用制度的完善程度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信用水平低下的原因主要有:各大企业之间的信用支付方式功能低下,由于我国社会信用问题的缺失,使我国的信用支付作用减弱;我国各大银行的“惜贷”行为致使较多企业出现资金短缺,为防止金融风险,银行将信贷资金投向效益好的大企业,致使中小企业缺乏资金,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各大企业之间的“三角债”现象严重,企业的高额贷款拖欠现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生产;我国企业的市场秩序较混乱,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假冒伪劣产品、诸多企业造假卖假、工程质量低等现象泛滥;企业中的不良风气盛行,诸多企业存在投机心理、逃债、废债心理和逃税现象[5-7]。

二、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落后的原因

(一)宏观方面的滞后

当前我国企业严重缺乏相关的信用管理体系,致使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低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我国企业的信用制度不健全。在我国现有的关于信用的法律体系中,《民法通则》、《劳动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相关章节都提到了国民的信用问题,《刑法》中对于社会的诈骗行为也有明确规定,但整体上看,我国对于信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体现在我国政府对于企业的信用问题监督和管理力度不够且缺乏强制性。

企业的信用基础较薄弱。由于我国当前中小企业数量巨大且投资主体单一、经营管理不够严谨、经济效益欠佳等状况造成企业偿债能力弱、企业信用基础差等现象。部分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都出现“赖账”情况,由于企业信用问题造成的经济纠纷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可见,企业的信用缺失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政府信用的缺失。诸多政府行政部门主张建设的公益事业前期资金主要由各大企业出资,政府给予企业口头承诺或书面担保,建设完成后,政府对相关企业的资金偿还出现逃避行为,致使我国财政出现资金短缺现象;政府行政工作中的干预经济行为及政府相关执法人员执法过程的诸多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国政府的良好信用。

信用制度的奖罚体制不明确。建立和发扬优良的信用品质,是我国政府当前应探讨的问题,需由合理的奖罚体制为激励方式,但我国目前缺乏对守信企业的鼓励和奖励、对不良企业严厉惩罚的体系。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对信用良好的企业和等级高的企业都有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奖励机制,对信用较差的企业也有相关的惩罚机制,我国应借鉴引用该做法。

(二)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

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包括: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出现不良变化,较多企业在市场竞争压力下,单纯为提高销售业绩,造成企业财务危机;较多企业缺少信用管理部门,当前我国各大企业均未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仅由财务部门人员少量地处理企业内部信用事件性质的事务,但这仍然无法解决我国的企业信用恶化的状况;企业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我国较多企业无法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办法和技术,造成诸多企业项目纠纷;企业信用管理重点偏离,反馈机制较弱,当前我国企业针对事件的反馈工作进行出现障碍和缺陷,诸多具体的业务严重缺少反馈,制约了我国信用管理政策的修订;缺乏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

三、构建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措施

(一)构建企业信用内部管理体系

建立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构。信用管理机构是企业信用管理体制顺利实施的保障。我国的各大企业内部应建立一个相对权威的信用管理部门,由总经理或者董事会直接领导,主要负责企业内部的日常信用工作。信用管理工作需派专人负责和监督,协调完善各部门在信用管理中的工作。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在成立的开始阶段,应该把两部分作为其主要工作内容,第一是制定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手册。第二是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担当起信用管理工作中基本内容的培训。

制定有效的企业信用管理政策。一个企业的信用能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用销售,企业在向客户提供信用服务的同时承担着一定的风险。企业为了缩减其所承担的风险,需对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因此企业需制定合理有效的信用管理体制。一个企业的信用管理政策是企业信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和前提,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用管理成效,企业信用管理政策的建立应从两方面进行:第一,企业需制定信用管理的总方针,确定企业各个环节运行的总方针;第二,企业要确立信用管理指标中的五大项:年度赊销总额、年度坏账率及企业月度坏账率、赊销期限、账款逾期数及DSO的指标。DSO指企业中的所有赊销业务数据,包括业务的每笔款项平均收款时间,DSO是企业中最重要的信用管理指标。

制定客户资信评价标准。关于企业用户的资信评价,国际上一般会将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信用风险测度问题转变为衡量企业的财务状况问题,该过程的依据主要为企业的信用风险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历史上将该过程的评价分类细化为几种相关参考样式,在已有的数据中找寻并将其分类并建立相关判定模型来评价客户的资信。但企业对于客户的资信评价不能仅使用某个单一数据,而应根据影响财务状况的多种指标来评估企业的财务现状。以上方法的关键步骤和运行难度主要集中于信用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和评价模型的选择,即如何将影响企业的财务因素综合进行分析。

培训企业的信用管理人才。企业中的信用管理是一项较为专业的工作内容,对于信用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企业中的信用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营销、公关等多方面综合知识,而且对其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也较高。目前我国的教育内容仍缺少信用管理专业,社会上的信用管理人才匮乏。鉴于此,企业需协调各方面力量来培训信用管理人员,从而提高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水平。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在客户的信用风险方面对各部门人员的信用培训需要统一认识。

发挥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作用。第一,企业要在各部门职务分离的控制中突出信用部门的制约作用,着力点包括:业务部门牵扯到的客户应交由信用管理部门管理,成立统一的信用管理档案,严格规范企业各部门的业务运行。第二,在业务程序的控制过程中强化信用风险的控制,协调各部门工作。以下几方面应作为企业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财务部门核算交易成本环节;信用管理部门审查确认企业与客户的合同;企业高风险的交易事项及风险事项需通过信用管理部门审查批准。第三,实现企业对客户信用管理的职能化和专业化。由专职人员和部门负责客户资信管理工作,使企业对客户的管理更加趋于连续性和流程化,从交易的前中后三方面进行客户信息搜集和评估。第四,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能够促进有效销售。

(二)构建企业信用外部管理体系

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本质是一种社会机制,其能够结合企业信用的相关社会力量,促进企业信用的完善和发展,阻止无信用行为发生,保障社会秩序及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虽然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信用制度有较大区别,但企业信用制度的职能发挥和作用提现是大同小异的。笔者基于发达国家的企业信用制度经验,认为完善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外在环境有以下几点措施。

加快企业的信用立法。健全的企业信用管理法律体系是确保当今企业信用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推进我国企业的立法工作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要充分借鉴国外企业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要加快速度研究和出台与我国企业相适用的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如出台《企业信用法》,严格规范企业的信用制度,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企业征信数据的开放及建立信用数据库。征信数据主要指调查数据与数理统计的结果。现代的征信数据形式多为电子数据氏的调查数据累积,征信数据总体上分成两部分,量化数据和非量化数据。如企业财务部门的各种报表就是一种被量化的征信数据,其能够直接进行定量分析。非量化数据主要指一些需要定性分析的数据,同时也需要经过数据量化的过程。实际的实践过程中,专业人员通常会根据被调查对象的性质特征将征信数据分为企业征信数据和个人征信数据。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较多企业的信用中介机构和企业信用数据库规模较小等原因,有关部门应该建立行业或部门的企业信用数据库,通过发展和完善,将政府或者行业数据库中的重要内容分享到信用中介机构,从而促进我国各大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发展。

企业信用中介机构的建立与完善。企业信用中介机构自身存在的信用问题是当前企业信用制度建立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较多采用公司制的运作方式,但由于信用中介机构目前的发展处于初始阶段,加之市场需求量较低,业务量较少,因此单靠市场的力量来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由此看来,政府应先行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经济投入,并在地方政府中成立下属部门,专门用来负责企业信用中介机构的建设工作,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向完全市场化模式运行。

政府应加强对企业信用行业的监管。基于世界的角度来看,政府对于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和管理与其国家的信用管理法律体系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企业在其信用行业的发展历程仅有十几年,加之企业信用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的贫乏,因此我国在加快企业信用制度立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给予积极的管理和监督。

首先,要发挥我国政府在企业管理中的强势作用。企业的信用信息分布在政府各部门及银行的手中,若我国想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需要政府的全力配合和支持。由于社会各界对于信用及信用管理的认识差异较大,加上我国长期以来的社会信用环境较差,导致当前我国社会居民的信用观念淡薄,信用信息的权威性面临考验。

第5篇:信用管理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企业信用 信用管理 流程再造

企业信用是企业在市场(信用)经济中立足之本,其主要指企业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度、美誉度、知名度等程度。企业的信用管理主要包括企业风险防范管理和企业诚信管理两方面。其中企业风险防范管理主要指企业规避信用风险丧失的管理,主要包括客户资信管理、资金担保管理、账款回收管理等,其目的是防范与企业交易的当事人出现违信、失信、败信等问题时对企业造成的经济效益损失。企业诚信管理则指从企业角度出发,规避企业自身失信、违信、败信等造成的信誉损失问题,要求企业从生产、经营、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调整社会整体对于企业的期望值,达到企业管理高效稳定、经济安全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企业信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合同纠纷导致的信用危机

据商务部最新调查显示,我国60%的企业合同纠纷为4起以下,20%的企业合同纠纷为5起以上,10%的企业合同纠纷为 10 起以上,只有 10%的企业没有发生合同纠纷。企业之间拖欠货款、骗贷、欠贷等问题是造成企业合同纠纷的主要原因,另外因为国内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面临短期流动资金短缺问题时,常常以提高账面应付账款额度的方法饮鸩止渴,也产生了合同纠纷问题。企业信用贬值造成的假、赖、骗、诈、欺五大恶性经济问题会直接造成企业和国家的经济损失,另外其间接影响着外企投资和合作期望、消费者消费信心和权利,市场(信用)经济秩序和发展。

(二)产品质量导致的信用丧失

企业产品质量不合格、企业规模化造假行为等质量问题,造成企业信用丧失,严重阻碍着企业的经济发展和市场(信用)经济秩序。现阶段关于产品质量的投诉问题主要有一下几类:第一类是建筑行业质量投诉问题,例如延迟交楼、延迟办证、建筑面积缩水、随意改变公共设施规划功能等,均成为建筑质量问题的典型案例。第二类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类的产品质量投诉问题,例如车辆质量、家电质量、鞋子质量等;第三类是食品质量投诉问题,如“苏丹红一号”、“三聚氰胺”等添加剂造成的“广州散装假酒”、“四川泡菜”、“重庆火锅底料”、“毒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上述的产品质量问题是企业提供服务的基本所在,产品质量的高低和合格与否,是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上市公司的无信现象

上市公司亦被称为公众公司,一般情况下其诚信度应该高于其他类型企业,但是我过上市公司却面临着不同程度上的“立案调查”和“公开谴责”,其陷入诚信危机的原因如下:一是因为上市企业对外借款、贷款、质押担保等问题未及时对外披露,或者其质押担保出现问题影响其经营业绩,以至于股权被法院冻结、拍卖或清算;二是因为没有及时做出业绩报告或者业绩报告前后出现偏差;三是因为未对对外投资或者重大合同进行及时披露。

二、企业信用管理流程再造的措施

(一)企业信用管理组织结构再造

企业信用管理组织结构是企业实现诚信管理目标、运行业务流程的基础保障。企业信用管理组织结构再造的关键点是选取责权分明的组织模式,发挥信用管理的权限效能。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应运而出,其模式要点为:一是在企业总经理或者理事会下设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以协调企业销售和财务目标,形成科学合理的风险规避机制,防治信用风险的产生;二是将信用管理模块划分给若干部门,通过责任分担,让各部门在信用管理中明确管理目标和自身角色;三是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委员会,改革企业信用管理的思维理念,改善企业和客户间的协作关系,适应信用经济的发展趋势。

(二)企业信用管理过程环节再造

信用管理过程环节再造的目标是明确企业管理责任、提升管理效率和加强业绩考核。企业信用管理过程环节再造是企业整体信用管理流程再造的核心环节,其主要由授信流程、应收账款跟踪管理流程和收账流程三个子流程组成。

授信流程内容主要包含建立完善客户信用档案和科学合理授信客户两个方面,建立完善客户信用档案的实施过程要求用严格合理的方法保障客户信用档案的准确性,要求根据档案实施“授权给号、按号签约、以约盖章”的流程机制,要求信用管理部门度合同签约章进行统一管理负责。信用管理人员在进行授信客户执行活动时,必须事先与客户沟通交流,客观评价客户信用,可以在使用定量模型的同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最终的信用评价和授信决策。

应收账款跟踪管理流程则指在企业货物签发后,要求定时定期与客户进行对账,获取债权凭据,明确企业和客户的债务关系,减少企业和客户间的经济纠纷现象。可以通过分析处理应收账款账龄、集中程度和建立应收账款定期报告的机制来保证企业的信用成本,定期报告可以包括月度报告、季度报告、年度报告、特殊报告等,用以处理不同情形下的应收账款管理。收账流程的关键措施是根据销售台账记录数据,建立完善分客户、分合同、分发票那个的账龄分析表,然后提出相应的对账制度和应收账款冲销制度,必要时可以建立针对不同期限逾期账款的催收程序。

(三)企业信用管理其它环节的再造

企业信用管理其它环节的再造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建立完善关于业绩考核争议的激励协调流程。激励协调流程指在业绩考核过程中加入员工信用管理的评价和考核。其二是企业员工信用意识再造指对企业管理层进行信用管理培训和信用管理知识学习,然后自上而下推动信用管理流程再造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企业信用问题不仅影响着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着宏观区域的经济建设,只有认真做好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建立完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完善企业信用机制,才能使企业经济效益获得和谐、稳定、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信用管理的内容范文

【Abstract】 Credit management in oil and gas sales enterprises is very important,therefore,establishing credit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mechanism is very critical,the relevant management personnel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a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credit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oil and gas sales deeply, which is for reference.

【关键词】油气销售企业;信用管理;俗蓟

【Keywords】 sales of oil and gas companies; credit management; Standardization

【中图分类号】F04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009-02

1 引言

现阶段我国油气销售企业信用管理存在较多问题,导致资金损失相当严重,进而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建立标准化的信用管理体系,成为了当下油气销售企业领导和管理层需要思考的首要难题,必须加以重视。

2 油气销售企业信用销售现状分析

2.1 管理力度不到位

目前我国大部分油气销售企业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管理力度不到位的现象,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大部分油气销售企业缺少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和分析,使得经常出现客户信用度不够,而不能按时结算货款的情况,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第二,一些油气销售企业仅仅重视油气销售后的货款催收,而缺少对事前和事中的风险控制,由于对其风险管理的不到位,造成企业出现严重的资金风险,降低了企业的信用度。

2.2 信用管理部门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油气销售企业普遍存在信用管理部门设置不合理的问题,由于缺少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销售信用管理工作无法正常有序开展,最终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我国大部分油气销售企业通过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的合作,以达到客户信用管理和货款催收工作。然而在此环节中,业务部门往往只是根据客户的相关信息进行信用判断,缺少相关专业化的判断依据,使得对客户信用的管理出现问题,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3 缺乏标准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

客户信用评价的规范性与否决定着油气销售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油气销售企业都缺乏标准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仅仅是根据客户的一些基本信息就对其做出信用判断,这显然是缺少科学依据的。由于不能根据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客户的信用进行判断,最终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影响了进一步发展。

3 油气销售企业信用标准化管理机制的构建

3.1 信用管理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分析

油气销售企业信用标准化管理机制的构建是建立在动态管理的基础之上的,即将油气销售的各个环节与信用管理相结合,使其形成一个动态的管理形式。在这个全程信用动态管理模式中,主要包括对销售环节的前、中、后三个阶段进行信用的标准化管理,以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1]。

3.2 全程信用动态管理体系的构建

油气销售企业全程信用动态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建立在“5+3”信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基础之上,而所谓的“5+3”信用标准化管理体系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即五方面的信用管理流程体系和三方面的信用管理基础保障体系。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论述和分析:

3.2.1 信用管理流程体系

信用管理流程体系内容包括以下五点:

第一,资信调查。资信调查是通过对客户信用度进行实地调查,从而降低企业的信用风险。由于该环节是建立在动态管理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对客户的信用变化进行实时地分析和判断,并进行相关的信用度调整,以降低油气销售企业的经济损失。

第二,信用评估。信用评估是通过调查对客户的信用度进行评价,从而为销售资金赊销工作创造条件。信用评估方法多采用“SC”分析法,即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信用分析,从而确定客户的信用评价等级。

第三,债权保障。债券保障是建立在销售环节的信用管理手段,通过对该阶段授信审批环节的有效控制,提高信用审核力度,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从而确保油气销售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四,账款清收。账款清收是对销售后这一阶段的信用管理。企业账款清收方式大体包括以下三点,即通过电话方式进行账款清收、由收账机构进行账款清收以及通过法律手段进行账款清收。企业在进行销售后阶段的账款清收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费用,例如通讯费、诉讼费等,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进行实际的账款清收时,相关人员必须要进行合理的分析,以保证企业在损失最低的情况下完成账款的清收任务。

第五,责任追究。责任追究是信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信用风险,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责任追究的具体实行需要参考以下两方面内容:其一,明确信用管理责任人,即责任由信用调查分析人员承担;其二,实行“谁经办谁负责”的货款清收责任制度,由具体经办人员负责信用款项的发放、管理和收回。如果造成风险和损失,根据损失大小由责任人实施赔偿,不因人员岗位的变动而发生变化。

3.2.2 信用管理基础保障体系

信用管理基础保障体系内容包括以下三点:第一,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油气销售企业必须要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通过该部门的专业水准,对客户的信用度进行专业化的调查和分析,并且做出信用等级判断,降低企业的信用风险,从而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2]。第二,建立标准的客户信用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客户信用管理系统,进行客户资料的全面搜集和整理,为客户信用调查分析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第三,信用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的提升。人员素质是影响信用管理工作的关键,可见提高信用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相当重要。因此,企业必须通过加强信用管理人员培训的方式,提高人员各方面的知识水平,提高信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第7篇:信用管理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电信行业;用户欠费;信用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我国市场上的总体信用交易规模在不断扩大,市场上信用经济成分也在不断扩大。自1999年以来,政府开始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并在2003年制定了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达到降低企业信用风险的目的,最终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市场信用交易不发达,社会信用意识依旧十分淡薄,导致我国整个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信用危机”成为继“金融危机”后的常见词汇。

一、我国电信行业消费者信用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信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每年以高于GDP增长速度几倍的速度快速增长。但是随着电信市场化进程步伐的加快,电信企业对用户信用管理水平的滞后已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逐渐凸显出来,这已成为制约电信行业成长的一大“瓶颈”,并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竞争和发展。

由于我国电信企业提供的是电话通话等信息类服务,所以大多电信产品采取的是先消费后付款的营销方式,因此,在社会信用意识淡薄的大环境下,在没有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的条件下,用户伪造假身份证办理入网或非法使用他人身份证复印件办理入网,以及用户在住址搬迁后原来的电话号码不再使用等导致用户欠费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中国6家运营商目前背负的用户欠费已远远超过2002年统计的200亿元。

二、我国电信行业消费者信用管理水平滞后的原因分析

信用管理属于建立在制度建设上的软科学范畴,带有很强的实践性。我国电信市场存在大量的消费者信用失信问题,导致用户欠费情况严重。在这现象的背后原因比较复杂,涉及企业内部环境和社会外部环境,有自身信用管理的问题,也有辨别消费者信用的问题,是社会大环境下信用体系缺失以及企业内部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

我国信用经济起步较晚,在社会上没有树立起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因此,相当多的电信用户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用各种手段赚取电信企业管理不善的的漏洞,恶意拖欠通信费用。

(二)国家缺乏信用方面的立法机制

信用匮乏、失信行为之所以产生,关键在于缺乏相关的法规和准则,让违约者钻了空子。在立法方面,《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虽然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刑法》中也有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针对失信的立法明显滞后。同时,无法可依和执法不严的问题也相当严重。因此,在实践中失信的成本低,导致了社会信用缺失现象严重。

(三)电信企业内部尚未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机制

从电信企业来讲,由于受到传统运营模式的影响,认为投资是取得市场竞争制胜的法宝,谁的投资快、谁的网络容量大、谁的规模大,谁就能吸引更多的用户。同时,由于电信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不得不到处寻找可以挖掘的用户,以市场中得到每个可以得到的客户为市场经营目标,间接地将风险提高到最大。但是信用管理却是要减少欠费风险为最终管理目标,两者显然相矛盾。因此电信企业为谋求更大的用户规模,对企业信用管理不重视,表现在大多电信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信用管理部门、机构或人员,更谈不上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制,信用政策单一,根本不能满足当前控制用户恶意欠费风险的需要。

三、加快我国电信市场消费者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的对策

电信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是社会企业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条件,更是实现“电信强国”目标的重要支撑和不竭动力。因此,加快健全电信市场,乃至全社会的信用制度建设促进电信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电信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已迫在眉睫。

(一)重视个人信用道德观念的培育

对于市场主体来讲,信用要成为其进入市场的入场券和无形财富,必须让失信者不仅要承担行政责任,还要承担不讲信用的道德责任。个人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因此要大力加强公民信用道德教育,倡导诚实守信的理念和价值观,使人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明礼守信的公民”。要加强信用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政府和新闻媒体在这一建设过程中应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须结合实际,选准载体,组织开展好各具特色的信用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把诚信教育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突出解决文明意识差、信用观念淡薄等问题。另一方面,新闻舆论监督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发挥着日益凸显的作用,媒体成为新闻舆论监督的最有力代表。如今,媒体在信息传播、渠道沟通方面的能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因此媒体要充分发挥应有的传播作用,从基础教育、培养公民意识入手加强宣传力度,营造信用舆论的氛围,使消费者能自觉注重个人信用道德的培养,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

(二)加快信用制度的立法,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体系

加快信用制度的建立,已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如何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和电信市场信用体系,这些都需要有法律的依据。建立信用立法制度,将使最大程度保障企业利益不受侵害成为可能,同时也可协助企业在经济交易活动中,能够及时地辨别交易对方的真实面目,从而保障每次交易都能使交易双方获得利益。所以,要通过立法,依靠法律的力量来规范个人或企业的行为。目前,就信用方面的法律制度在一些发达国家有着一套成熟的经验、做法。因此,我们可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其他国家相关法律的基础上,与国际的市场游戏规则接轨,加快信用的立法工作,让法律法规对电信企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大的规范和约束。

(三)建立配套的跨行业信用管理体系

2006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和信息产业部已联合发文,就商业银行与电信企业共享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有关问题做出了指导性意见。这已表明手机和固话的欠费信息也将作为个人征信数据的组成部分纳入个人征信体系。这在建立全国的征信体系和网络化的征信数据库的工作进程中已率先迈开了一大步。但这远远不够,为了保证信用法律的施行,应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和商业化的手段,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逐步收集、处理分散在公安、工商、税务、银行、电信行业内各企业的相关信用信息及相关信用记录,建立配套的覆盖全国的征信体系和网络化的征信数据库,通过依法对信用数据的采集、汇总、整理、保存、评价等环节,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使分散在各部门的信息源得到归档整合,充实完善企业信用数据库,可以有效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四)电信企业内部要建立并完善信用管理制度

电信企业要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重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建设。按照信用管理体系一般建设原则,围绕事前防范、事中监管和事后处理三个部分,建立和完善用户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并应由专门设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来全面承担信用管理工作。

1.在信用管理和市场营销中找到平衡点

营销政策与信用风险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是矛盾的结合体。前者是从市场中得到每个可以得到的客户,间接地将风险提高到最大;后者是要减少欠费风险,间接地鼓励压缩收入。因此,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完整的信用营销战略。将被动赊销变为企业主动的授信过程。电信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须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企业采用信用方式的基本目标是为了建立与重要客户长期、稳定的关系。只有那些有价值、有潜力的客户,企业才有必要考虑采取后付费方式或给予相对较高的信用额度。对于高风险的用户,电信企业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支付手段对他们的支付风险进行管理,如采用预付费的方式,可以将风险转移到客户自己身上。

第二,在行业内存在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信用方式应是企业战胜竞争对手、取得综合竞争优势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手段。因此,企业在竞争策略上,必须对自身与竞争对手间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做出全面的分析,才能恰当地制定信用政策。

第三,企业选择信用方式的根本目标在于最终利润的增长。

综上所述,电信企业制定营销政策必须兼顾“促进销售额增长”和“保持应收账款合理比重”这样两个目标的均衡和一致。偏重一个目标而忽视另一个目标的做法将导致企业利益的损失。

2.重视客户关系的管理

客户管理是进行企业信用管理的前提。因为每一笔销售都可能对企业带来风险,企业必须做到对每一个客户心中有数,基于此再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这样才可以保证信用销售的成功。此外,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理论中有一条基本的论断,即通过对客户以往表现的总结和归纳,可以判断出其今后付款表现的趋向。因此,为达到信用管理的终极目标——降低企业信用风险,客户管理的基本内容就应包括如下几方面:

(1)客户档案的建立

通过用户有效身份证件的核查、系统判断证件真假以及客服人员回访或者实地调查,尽可能采集到安全客户的信息,并按照用户档案建立的相关原则完成对客户信息的收集和存储。

(2)客户的评价

客户信用征信的核心任务就是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做出科学的评估和预测。众所周知,决定或影响客户信用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常情况下,电信企业对客户信用状况的判断主要依赖于业务人员或管理决策人员的主观经验性评估。这种评估由于主观因素影响及评估方法不科学,往往会偏离客户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在给用户进行信用评级时,在结合经验、历史数据等相关数据的基础上,使用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客户信用程度做出较为客观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进行用户的授信工作。

(3)客户的优化

有了对客户的正确评价,电信企业就可以对每一笔信用交易中作出正确的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客户管理的结束,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如何帮助企业降低客户的风险也应是客户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客户的优化就是通过对所有客户进行长期的考查和比较,进而找出企业的优良用户,并以此为标准来指导进行用户的开发和筛选,从而使企业有一个良好的用户群。

3.建立完善的话务数据分析制度

建立完善的话务数据分析制度是电信企业有效降低潜在欠费风险的办法之一。电信企业应围绕“明确目标及时分析研究数据后续执行结果反馈结果处理”的数据分析的原则,建立相应的话务数据分析制度。通过对不同类型用户数据指标、零次户数据指标、高话务数据分析指标等相关指标的分析,尽可能地在支持有价值、有潜力的客户的同时,控制和减少高风险客户,把坏账损失控制到最小。

4.建立相应的用户预警机制

多元化地利用企业与用户沟通的平台,如短信平台等,定期向用户发送相关用户须知信息,其中包括及时缴费信息提醒、缴费渠道相关的介绍、计费账期说明等。

5.加强催欠工作体系的建设

逾期账款的追收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体现企业信用管理效果的关键步骤。从信用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应更为重视逾期应收账款,尤其是在形成的初期。如果重视不够,逾期欠费会很容易转化为呆账或坏账。因此在加强催欠工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完善企业内部的催欠工作流程

催欠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如果要催收到位,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一定不能马虎。从催欠人员的培训、欠费数据的分析、全面欠费原因的分析、拖欠特征的研究、不同催欠方法的选择,到信用管理部门内部催欠工单的派发等等,都应有制度化的配套工作流程,这样才能提高催欠的工作效率。

(2)采取催收外包的方式

由于电信行业的欠费具有金额小、欠费用户多、用户分散等特点,因此催欠工作会相对复杂。电信企业可以利用社会力量,将催收工作进行外包,这样可以解决电信企业催欠人员少、精力不足的问题,对催收工作可带来明显效果。

[参考文献]

[1]薛兴华.诚实为本信用为先——谈培养健康的电信市场体系[J].通信世界,2002,(32).

[2]杜娟.手机欠费信息纳入个人征信体系路有多长?[EB/OL].

[3]韩勇.电信业的“信用危机”——实现国内电信企业全面信用管理的建议[Z].

[4]张和,周成国.电信企业CRM征信模式分析[J].通信世界,2005,(46).

第8篇:信用管理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电信行业;用户欠费;信用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我国市场上的总体信用交易规模在不断扩大,市场上信用经济成分也在不断扩大。自1999年以来,政府开始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并在2003年制定了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达到降低企业信用风险的目的,最终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市场信用交易不发达,社会信用意识依旧十分淡薄,导致我国整个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信用危机”成为继“金融危机”后的常见词汇。

一、我国电信行业消费者信用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信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每年以高于GDP增长速度几倍的速度快速增长。但是随着电信市场化进程步伐的加快,电信企业对用户信用管理水平的滞后已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逐渐凸显出来,这已成为制约电信行业成长的一大“瓶颈”,并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竞争和发展。

由于我国电信企业提供的是电话通话等信息类服务,所以大多电信产品采取的是先消费后付款的营销方式,因此,在社会信用意识淡薄的大环境下,在没有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的条件下,用户伪造假身份证办理入网或非法使用他人身份证复印件办理入网,以及用户在住址搬迁后原来的电话号码不再使用等导致用户欠费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中国6家运营商目前背负的用户欠费已远远超过2002年统计的200亿元。

二、我国电信行业消费者信用管理水平滞后的原因分析

信用管理属于建立在制度建设上的软科学范畴,带有很强的实践性。我国电信市场存在大量的消费者信用失信问题,导致用户欠费情况严重。在这现象的背后原因比较复杂,涉及企业内部环境和社会外部环境,有自身信用管理的问题,也有辨别消费者信用的问题,是社会大环境下信用体系缺失以及企业内部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

我国信用经济起步较晚,在社会上没有树立起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因此,相当多的电信用户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用各种手段赚取电信企业管理不善的的漏洞,恶意拖欠通信费用。

(二)国家缺乏信用方面的立法机制

信用匮乏、失信行为之所以产生,关键在于缺乏相关的法规和准则,让违约者钻了空子。在立法方面,《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虽然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刑法》中也有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针对失信的立法明显滞后。同时,无法可依和执法不严的问题也相当严重。因此,在实践中失信的成本低,导致了社会信用缺失现象严重。

(三)电信企业内部尚未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机制

从电信企业来讲,由于受到传统运营模式的影响,认为投资是取得市场竞争制胜的法宝,谁的投资快、谁的网络容量大、谁的规模大,谁就能吸引更多的用户。同时,由于电信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不得不到处寻找可以挖掘的用户,以市场中得到每个可以得到的客户为市场经营目标,间接地将风险提高到最大。但是信用管理却是要减少欠费风险为最终管理目标,两者显然相矛盾。因此电信企业为谋求更大的用户规模,对企业信用管理不重视,表现在大多电信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信用管理部门、机构或人员,更谈不上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制,信用政策单一,根本不能满足当前控制用户恶意欠费风险的需要。

三、加快我国电信市场消费者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的对策

电信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是社会企业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条件,更是实现“电信强国”目标的重要支撑和不竭动力。因此,加快健全电信市场,乃至全社会的信用制度建设促进电信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电信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已迫在眉睫。

(一)重视个人信用道德观念的培育

对于市场主体来讲,信用要成为其进入市场的入场券和无形财富,必须让失信者不仅要承担行政责任,还要承担不讲信用的道德责任。个人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因此要大力加强公民信用道德教育,倡导诚实守信的理念和价值观,使人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明礼守信的公民”。要加强信用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政府和新闻媒体在这一建设过程中应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须结合实际,选准载体,组织开展好各具特色的信用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把诚信教育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突出解决文明意识差、信用观念淡薄等问题。另一方面,新闻舆论监督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发挥着日益凸显的作用,媒体成为新闻舆论监督的最有力代表。如今,媒体在信息传播、渠道沟通方面的能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因此媒体要充分发挥应有的传播作用,从基础教育、培养公民意识入手加强宣传力度,营造信用舆论的氛围,使消费者能自觉注重个人信用道德的培养,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

(二)加快信用制度的立法,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体系

加快信用制度的建立,已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如何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和电信市场信用体系,这些都需要有法律的依据。建立信用立法制度,将使最大程度保障企业利益不受侵害成为可能,同时也可协助企业在经济交易活动中,能够及时地辨别交易对方的真实面目,从而保障每次交易都能使交易双方获得利益。所以,要通过立法,依靠法律的力量来规范个人或企业的行为。目前,就信用方面的法律制度在一些发达国家有着一套成熟的经验、做法。因此,我们可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其他国家相关法律的基础上,与国际的市场游戏规则接轨,加快信用的立法工作,让法律法规对电信企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大的规范和约束。

(三)建立配套的跨行业信用管理体系

2006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和信息产业部已联合发文,就商业银行与电信企业共享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有关问题做出了指导性意见。这已表明手机和固话的欠费信息也将作为个人征信数据的组成部分纳入个人征信体系。这在建立全国的征信体系和网络化的征信数据库的工作进程中已率先迈开了一大步。但这远远不够,为了保证信用法律的施行,应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和商业化的手段,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逐步收集、处理分散在公安、工商、税务、银行、电信行业内各企业的相关信用信息及相关信用记录,建立配套的覆盖全国的征信体系和网络化的征信数据库,通过依法对信用数据的采集、汇总、整理、保存、评价等环节,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使分散在各部门的信息源得到归档整合,充实完善企业信用数据库,可以有效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四)电信企业内部要建立并完善信用管理制度

电信企业要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重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建设。按照信用管理体系一般建设原则,围绕事前防范、事中监管和事后处理三个部分,建立和完善用户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并应由专门设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来全面承担信用管理工作。

1.在信用管理和市场营销中找到平衡点

营销政策与信用风险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是矛盾的结合体。前者是从市场中得到每个可以得到的客户,间接地将风险提高到最大;后者是要减少欠费风险,间接地鼓励压缩收入。因此,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完整的信用营销战略。将被动赊销变为企业主动的授信过程。电信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须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转贴于

第一,企业采用信用方式的基本目标是为了建立与重要客户长期、稳定的关系。只有那些有价值、有潜力的客户,企业才有必要考虑采取后付费方式或给予相对较高的信用额度。对于高风险的用户,电信企业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支付手段对他们的支付风险进行管理,如采用预付费的方式,可以将风险转移到客户自己身上。

第二,在行业内存在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信用方式应是企业战胜竞争对手、取得综合竞争优势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手段。因此,企业在竞争策略上,必须对自身与竞争对手间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做出全面的分析,才能恰当地制定信用政策。

第三,企业选择信用方式的根本目标在于最终利润的增长。

综上所述,电信企业制定营销政策必须兼顾“促进销售额增长”和“保持应收账款合理比重”这样两个目标的均衡和一致。偏重一个目标而忽视另一个目标的做法将导致企业利益的损失。

2.重视客户关系的管理

客户管理是进行企业信用管理的前提。因为每一笔销售都可能对企业带来风险,企业必须做到对每一个客户心中有数,基于此再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这样才可以保证信用销售的成功。此外,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理论中有一条基本的论断,即通过对客户以往表现的总结和归纳,可以判断出其今后付款表现的趋向。因此,为达到信用管理的终极目标——降低企业信用风险,客户管理的基本内容就应包括如下几方面:

(1)客户档案的建立

通过用户有效身份证件的核查、系统判断证件真假以及客服人员回访或者实地调查,尽可能采集到安全客户的信息,并按照用户档案建立的相关原则完成对客户信息的收集和存储。

(2)客户的评价

客户信用征信的核心任务就是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做出科学的评估和预测。众所周知,决定或影响客户信用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常情况下,电信企业对客户信用状况的判断主要依赖于业务人员或管理决策人员的主观经验性评估。这种评估由于主观因素影响及评估方法不科学,往往会偏离客户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在给用户进行信用评级时,在结合经验、历史数据等相关数据的基础上,使用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客户信用程度做出较为客观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进行用户的授信工作。

(3)客户的优化

有了对客户的正确评价,电信企业就可以对每一笔信用交易中作出正确的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客户管理的结束,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如何帮助企业降低客户的风险也应是客户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客户的优化就是通过对所有客户进行长期的考查和比较,进而找出企业的优良用户,并以此为标准来指导进行用户的开发和筛选,从而使企业有一个良好的用户群。

3.建立完善的话务数据分析制度

建立完善的话务数据分析制度是电信企业有效降低潜在欠费风险的办法之一。电信企业应围绕“明确目标及时分析研究数据后续执行结果反馈结果处理”的数据分析的原则,建立相应的话务数据分析制度。通过对不同类型用户数据指标、零次户数据指标、高话务数据分析指标等相关指标的分析,尽可能地在支持有价值、有潜力的客户的同时,控制和减少高风险客户,把坏账损失控制到最小。

4.建立相应的用户预警机制

多元化地利用企业与用户沟通的平台,如短信平台等,定期向用户发送相关用户须知信息,其中包括及时缴费信息提醒、缴费渠道相关的介绍、计费账期说明等。

5.加强催欠工作体系的建设

逾期账款的追收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体现企业信用管理效果的关键步骤。从信用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应更为重视逾期应收账款,尤其是在形成的初期。如果重视不够,逾期欠费会很容易转化为呆账或坏账。因此在加强催欠工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完善企业内部的催欠工作流程

催欠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如果要催收到位,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一定不能马虎。从催欠人员的培训、欠费数据的分析、全面欠费原因的分析、拖欠特征的研究、不同催欠方法的选择,到信用管理部门内部催欠工单的派发等等,都应有制度化的配套工作流程,这样才能提高催欠的工作效率。

(2)采取催收外包的方式

由于电信行业的欠费具有金额小、欠费用户多、用户分散等特点,因此催欠工作会相对复杂。电信企业可以利用社会力量,将催收工作进行外包,这样可以解决电信企业催欠人员少、精力不足的问题,对催收工作可带来明显效果。

[参考文献]

[1]薛兴华.诚实为本信用为先——谈培养健康的电信市场体系[J].通信世界,2002,(32).

[2]杜娟.手机欠费信息纳入个人征信体系路有多长?[EB/OL].

[3]韩勇.电信业的“信用危机”——实现国内电信企业全面信用管理的建议[Z].

[4]张和,周成国.电信企业CRM征信模式分析[J].通信世界,2005,(46).

第9篇:信用管理的内容范文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但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各种利益主体多元化导致各种矛盾互相交织,经济风险频频发生。在我国目前社会征信体系尚不完善的前提下,由于失信成本较低,代价较小,导致失信行为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失信行为背离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有序性、公正性和竞争性,对我国经济转型和软实力的提升带来消极影响。作为负有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功能的公共图书馆也同样受到读者失信行为的影响。偷窃、污损书刊、撕页开窗、借书逾期甚至不还、恶意下载数字资源等行为都是诚信缺失的典型表现。这些失信行为不仅损害了文献资源的完整性,破坏了图书馆正常的借阅秩序,加大了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加了图书馆管理的人力和物理成本,而且严重影响了其他读者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效果。因此,随着我国社会征信体系不断完善,加强公共图书馆对失信行为的管理、建设读者信用管理体系应成为图书馆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读者信用管理实践的探索

近年,我国图书馆界也开始不断探索读者信用管理的途径。2014年4月,上海召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会议,会上宣布上海市237家公共图书馆读者借阅信息纳入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以此使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相互合作,相互约束,从而建立牢固的信任关系。如果市民拖欠水、电、天然气等费用并经多次催缴无效,或者逃票乘坐地铁,都将留下信用污点,并产生联动效应,其利用图书馆服务和资源的权利将受到制约。同年4月,杭州图书馆走出馆门,联合杭州市民卡公司,为全市800万市民卡用户免费开通图书借阅功能。只要有市民卡,就可不用办理任何手续在杭州图书馆各服务网点借还书,并无需支付任何押金。利用杭州公用信息平台,读者的信用记录将直接受到政府部门的监管,失信行为将受到惩戒。上海和杭州图书馆界读者信用管理的实践开创了我国图书馆界信用管理的先河,值得公共图书馆在读者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中学习和借鉴。

三、构建图书馆用户信用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公共图书馆用户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图书馆事业兴旺发达的保证,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是构建图书馆信用管理体系的首要条件。图书馆信用管理体系的管理应关注图书馆用户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感受和体验,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和情感需求,积极控制和防范图书馆用户在利用图书馆资源和享受图书馆服务的过程中所引发的信用风险。尤其对于客观因素引起的用户失信行为,如地震、暴雪、台风等自然灾害使图书馆用户无法按时归还书刊导致借阅逾期,就可以在坚持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下给予人性化处理和协调,可采取减免逾期费、延长借阅期限等方法灵活处理,不按失信行为进行惩罚,营造用户信用成长的良好环境,从而努力避免潜在的信用风险。

(二)系统科学性原则

图书馆用户信用管理指标的构建应遵循系统论的要求,各个信用指标之间应当紧密联系,互相补充,构成统一的整体,并避免信用指标间的交叉重复。信用指标的确立、计算和评价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到科学合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防止主观臆造,加大信用管理工作的难度。信用指标来源要客观稳定,注重细节而又顾全大局,不仅要有利于对图书馆用户的信用管理,更着眼于图书馆事业的长远发展。整个读者信用指标体系的建立很难一蹴而就,要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不断增强图书馆信用管理体系的科学性。

(三)定量和定性评价指标相结合

读者的信用评级是其利用图书馆活动的综合评价。在选取读者信用评级指标时,选取能客观反应读者利用图书馆服务和资源活动中的定量分析指标,在读者信用评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影响信用因素本身的多样性和信用评级的复杂性,仅采用定量指标难免过于片面,如读者本人的个人素质、社会贡献等在定量指标中就难以反应。因此,除了应用定量指标外,还应该采用定性指标进行信用评级。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前提。只有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才能真实反应读者的信用状况。

四、公共图书馆建立信用管理体系的策略

(一)加强信用宣传,提高读者信用意识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型而来,信用基础较为薄弱,全社会还未完全形成“守信用、重契约”的社会风尚,因此,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完善还有待时日。公共图书馆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其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开展社会教育,因此,公共图书馆应配合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承担起自身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使命。公共图书馆可利用讲座、展览、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服务方式开展多样化的信用宣传,提高读者的守信意识和觉悟,倡导和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风尚和舆论氛围。

(二)建立读者信用数据库

信用数据库是建设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全面了解读者的信用状况,分析读者信用行为,为读者信用评级奠定基础。读者信用数据库可以分为两部分:基本信息和信用信息。基本信息是指读者的个人信息,包括读者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有效证件号码、职业、职称、单位及其地址、健康状况、电话(固定电话或手机)、微信号、电子邮件、研究方向和兴趣、特定信息需求等情况。读者基本信息是图书馆建设读者信用管理体系的最原始的信息来源,是建设信用管理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供个性信息服务的依据。信用信息是指读者在利用图书馆的服务和资源活动中所产生的信用记录,如借阅历史、超期罚款记录、数字资源下载记录、电子阅览记录、书刊阅览记录、图书馆活动参与记录、志愿服务记录、遵章守纪情况以及各种奖励和惩戒记录等,这是读者信用评估的原始来源,将初步决定读者信用状况的优劣。

(三)建立读者信用评价体系

图书馆信用评估是指图书馆信用部门根据读者在图书馆活动的信用记录,采取科学的评价模型,对读者的图书馆信用状况给予评价和判断。公共图书馆读者信用评级可借鉴国际通行的“四等十级制”,实行“三等七级制”。读者信用可分为以下7个等级:AA级(信用优良),A级(信用较好),BB级(信用一般),B级(信用欠佳),CC级(信用较差),C级(信用极差),D级(无信用)。读者的信用评级宜采用动态管理的方式,定期(如满一年)对读者的信用状况进行更新,根据信用指数的评价结果,提升或降低其信用等级,并给以奖惩,引导读者重视建设自己良好的图书馆信用体系。

(四)共享社会信用信息平台

目前,银行系统已经实现用户征信体系联网,个人银行信用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体系中都可以查到,经济信用状况一目了然,但在银行系统外还存在如房产、海关、司法、税务、工商等“信用孤岛”。因此,公共图书馆信用管理体系建设要竭力避免成为“信息孤岛”。在其他行业有不良信用的公民都是图书馆的潜在用户,一旦成为图书馆的现实用户,就给图书馆带来潜在的信用风险。因此,图书馆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应该在完善自身信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主动走出馆门,积极寻求开展行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合作方式,把图书馆用户的信用状况纳入到社会征信体系中去,使分散的信息跨行业、跨部门流动起来,这对于图书馆防范用户信用风险、提振整个行业的信用信心、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