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壤耕作的概念范文

土壤耕作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壤耕作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土壤耕作的概念

第1篇:土壤耕作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耕作制度;概念;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S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007-1

1 耕作制度的概念

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单位以作物种植制度为中心,为保证农作物全面持续增产,所采取的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综合农业技术体系。它包括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制度,施肥制度,灌溉排水制度,植保制度,生产工具与农业机械化运用制度等内容。

耕作制度是经营农业的战略部署,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促进农业全面发展,实现高产、稳产、高效益、低成本的目的。

2 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2.1 多种经营、综合平衡

农作物生产是包括农、林、牧、副、渔在内的整个农业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农作物的生产发展离不开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以及它本身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因此,在规划合理的耕作制度时,必须把“五业”并举与农业内部全面发展作为重要指导方针,建立一个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农业生产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综合利用自然条件和资源,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系统的综合功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与生产率。但农作物的高产稳产是建立在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各链节之间物质和能量实现供求平衡的基础上的,因此还必须从生产实际出发,综合平衡,使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按比例协调发展,建立起一个适合农业生态系统最优的生产结构,使农业生态系统,各部门的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达到较高水平的平衡。这样既保证农作物的全面持续增产,又能充分发挥整个农业生产系统的生产潜力。

2.2 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

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实质是提高光能利用率,所以合理耕作制度必须经济地利用土地,尽量扩大光合面积,延长光合时间和提高光合强度。为此,应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速绿化,凡是还没有被利用的山丘、荒滩、河边、路旁、村前、屋后等地方都要植树造林,加速绿化。森林覆盖面大,不但直接增加收入,还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障农田免受旱涝灾害,稳产丰收,这是从根本上改善生产条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此外,还要认真地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改善水、土条件,提高复种指数,采取育苗移栽、间作套种等措施,扩大绿色覆盖面积。

2.3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为实现农作物的全面持续增产,在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结构和作物群体结构的同时,还要从促进和扩大物质循环入手,培养和提高地力,这是制定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用地是通过种植农作物利用土地生产农产品,而养地是培养和提高土壤肥力,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就是在耕种利用土地生产农产品的过程中,要同时注意培养、提高地力。在生产中,每收获一次作物,就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数量的营养元素,产量越高带走的营养元素也越多。这些营养元素除少数来自大气外,大部分取自土壤,而且在生的同时,还有些一些非生产性的消耗,因此,在作物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地力。如果只用地不养地,只向土壤索取不向土壤中补充,搞掠夺式生产,就会使输入和输出失去平衡,导致地力逐渐衰竭。因此,建立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耕作制度,对实现农作物全面增产,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都有重要意义。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关键是向土壤中补充有机质。土壤有机质能够改进土壤结构,增强保水、保肥能力,因而常常将土壤有机质的多少作为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指标。增施堆肥厩肥,种植绿肥牧草和秸秆还田等措施都能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在追施有机肥料前提下,还须合理施用必要数量的化学肥料。同时改善灌排系统,调节土壤水、气、热条件,注意消灭杂草病虫,全面贯彻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原则。

此外,根据不同作物对土壤的要求与影响不同,合理安排复种和轮作也有利于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例如玉米与大豆间作,小麦与蚕豌豆间作,一方面可以提高非豆科作物的产量,另一方面双促进了豆类作物的固氮作用。南方地区普遍衽的绿肥与冬作物轮作或稻田养萍等,对土壤的用养结合也起到良好作用。

2.4 因地制宜,经济实效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物质生过程。因此,农业生产要特别讲究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应本着因地制宜、经济实效的原则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具体地说:首先应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和它的组合特点不同,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采取不同形式的农林牧结合,并结合国家、集体和个人的需要和可能,规划种植布局与作物组成。再有要重视经济效益,既要充分利用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广开生产路,扩大生产,增加收入,又要尽可能地精打细算,节约开支,提高投资效果,力争达到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

第2篇:土壤耕作的概念范文

1、科学术语的研究与规范具有积极的意义

科学术语就是指某一门学科中的各种专门语言,用来表示某一特有的概念与状态。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专门的科学术语,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术语也在日益丰富与发展、规范。但存在着新术语层出不穷,术语混乱现象又很严重的情况,很多旧的术语存在着口语化、含糊话、解释意义不同等很多缺陷,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术语表达的含义的单一化、专业化、体系化与准确化。因此,在现代汉语中研究科学术语问题具有重要的语言学意义与科学意义。首先,知识的规范需要科学术语的规范。随着知识的高度发展,知识信息已经成为大海,其中涉及到的各种概念、物品、状态难以数计,知识之间交叉重扎,科学术语之间极其容易混淆。这就对术语的规范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每一个术语的含义必须是单一含义、特指某一事物的,术语的内涵与外延界定必须是严格的,命名必须遵循一定的系统性与原则性。随着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于科学术语的规范性要求会越来越高。其次,科技文化的传承需要科学术语作为载体。科技术语是科学研究与科学技术文化传承的桥梁和纽带,没有科技术语就没有科技知识,这与“没有术语就没有知识”是同样的道理。在科学知识教育中,科学术语承载着历史上科学家们对于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并且一代一代传递下去,逐步丰富发展着学科的体系,我国古代科学发展成果丰硕,要理解古代科学技术精华,必须研究古代典籍中的科学术语。术语构成了知识体系最基本的单元,知识就是这些单元构成的结构体系。再次,是信息社会信息管理的需要。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工程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已经波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更对人类社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要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首先就要求术语规范化。很显然,如果术语混乱,计算机将无法进行工作。随着学科知识体系与信息技术的日益结合,科学知识需要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规范表达,这需要建立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属于数据库,这就对术语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适应知识国际化发展的需要。知识的国家化已经迎来了科学知识表达的国际化,世界需要接轨,科学术语必须在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上进行国际统一。当前以英语为标准的科学术语体系已经汇集了世界科学知识研究的精华,而我们的汉语言发展需要建立自己的科学术语体系,这不仅有利于汉语言发展适应科学的需要,也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的科学术语表达非常缺乏科学规范化。古代的科学典籍中的科学术语在现代科学中存在着理解的误区,很多科学研究着缺乏古汉语基础,对史书典籍中的属于做出了非本意的解释;我国方言复杂,民族众多,不同地方的语言对古代与现代科学术语的理解都存在着差别。可见,科学术语的混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科学研究与科技的推广学习。

2、“耕作制度”是农业科学中重要的术语

耕作制度是农业科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术语,耕作制度简称耕作制,也可以叫做种植制度,或者栽培制度,是刊用耕地组织作物生产的一项农业技术措施制度。一种耕作制度,综合反映了作物生产中用地的程度、内容和方式。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包括确定种什么作物,各种多少,种在哪里,即作物布局问题;作物在耕地上一年种一茬还是种几茬?还是哪一个生长季节或那一年不种?即复种或休闲问题;种植作物时,采用什么样的种植方式,即单作、间作、混作、套作或移栽;不同生长季节或不同年份作物的种制顺序如何安排即轮作或连作问题。还包括对土地的使用情况,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分供求平衡,土壤耕作以及农田保护等。耕作制度对于农业发展的意义是极其重要的。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即对种植作物种类与结构,土地使用的效率,种植时间的安排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今天我们很多农民还是依靠传统的耕作制度进行农业生产的。不同地区的耕作制度是不同的,优化耕作制度对于提高农业效益,增加收入与产出非常重要。一个合理科学的耕作制度需要结合地区生态、地理、等各种条件进行合理安排,按照古代与今天的科学发展思想,耕作制度还需要考虑到耕地的可持续开发,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农业技术的进步等因素。随着市场的变化、科技的变化,传统的耕作制度必须进行调整与改变,以适应经济效益的需要。所以,耕作制度反映农作物生产的结构和水平,是一项较为系统综合的技术一经济措施,所涉及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极为广泛复杂。深入研究耕作制度,将充实丰富许多学科,对提高和发展农业科学有重要意意。耕作制度是现代科学制定的科学术语,在我国古代的农书典籍中没有出现“耕作制度”这四个字,但是其中对于农作物生产时间、操作步骤的安排以及要求等当中,早已对耕作制度这样的重要术语有着自己的表达,但是由于我国的农书典籍存世较少,章目不全,表述差错、解释不同等问题,其中部分耕作适度也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深入理解我国古代农书中对耕作制度的研究,有必要厘清古代农书中具体的词语表达方式,对于我们研究古代农业技术,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有关农业术语“耕作制度”的文章

经过资料的详细检索,在目前的我国古代农书及典籍中虽然对耕作制度有较为详细的分析,但是没有出现术语“耕作制度”一词。在现代书籍与各种有关论文中,有很多对耕作制度进行研究的文章,其中都对耕作制度的含义作用进行了科学规范的分析,但是并不是从语言文字角度进行直接分析的。有一部分文章对我国的科学术语规范进行研究的文章,但是没有对耕作制度一词进行专门的分析。所以,可以说针对“耕作制度”一词进行单独分析研究的文章没有查阅到。下面从几个方面对查阅的文章进行简单综述。首先,对于术语的研究文章很多。我国很早就重视术语的规范化,早在战国时期,荀子的《正名篇》中,就有六分之五的内容谈到有关术语的间题。到了本世纪初,术语工作更向前发展,1932年,成立了南京国立编译馆,制定了严格的术语审订程序,出版了《化学命名原则》一书。解放后,我国的术语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50年,“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成立,制定了“统一学术名词工作的初步方案。”1984年,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订委员会”,1985年,又成立了“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这些组织在术语的拟制和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绩。其次,对于耕作制度概念的研究分析。在很多的教材与文章中,很多人提到了“耕作制度”的含义。词典中给它下的定义是:农作物栽培的方式及用地、养地农业技术体系的总称,又称农作制度。它以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为中心,包括土壤耕作、栽培、施肥、灌溉、水土保持、植保等农业技术措施的综合运用。陈启锋在《论中国耕作制度》(1983年福建农学院学报)中,认为耕作制度是刊用耕地(及其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组织作物生产的一项农业技术措施制度。孙声如在《试论我国古代耕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中把我国古代的耕作制度分为抛荒制(公元前6000年以前)、轮荒制(公元前6000年一一西周)、连作制(东周一一秦)、轮作制(西汉一一南北朝)、二熟制和多熟制(隋唐一一清)。《齐民要术•种谷》:“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著、大豆为下,谷田必须岁易。”所谓“岁易”,就是轮作换茬的总结。另外,我国古代《汉书•食货志》引李悝的“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损亦如之。”《荀子•富国》中的“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晋书•傅玄列传》中的“耕夫务多种,而耕暵不熟,徒丧功力而无收……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齐民要术•种谷第三》中的“顷不比亩善。谓多恶不如少善也。”等等,都是对耕作制度的阐释。对于《齐民要术》进行研究的文章很多,其中大部分是针对耕作制度的。如:游修龄《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古代的作物栽培》(《农业学报》1957年第7期);古世禄《“齐民要术”中记载的谷子品种不是86个》(《山西农业科学》1981年第10期);李家文《从“齐民要术”看古代蔬菜生产》(《大众日报》1961年12月9日);匡明纲《“齐民要术”中的果树遗传育种》(《中国农史》1985年第1期);游修龄《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古代的肥料科学》(游修龄编著《农史研究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7月);万国鼎:《“齐民要术”所记农业技术及其在中国农业技术史上的地位》(《南京农学院学报》1956年第1期)。等等。

三、《齐民要术》关于农业术语“耕作制度”的确切表述

《齐民要术》的语言具有专业性、口语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书中蕴含着众多的农业专门术语,贾思勰在自序中说:“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故丁宁周至,言提其耳,每事指斥,不尚浮辞。览者无或嗤焉。”经过分析,在《齐民要术》中没有直接出现耕作制度一词语,但是整个一本书都是围绕着耕作制度的介绍来展开的。其中重点介绍了“畎亩法”、“区田法”、“代田法”、“轮作法”,这些耕作方法本身就是对耕作制度的描述,贯串着中国古代农耕制度中“精耕细作”精神。我们可以从《齐民要术》中看到很多对耕作制度的描述性语言。如:“(苗)其弱也欲孤,其长也欲相与俱,其熟也欲相与扶。”(《齐民要术•杂说》引自《吕氏春秋》)。反映了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分行栽培有利于作物的快速生长,因此有了横成行、纵成列的分行种植技术。对于南方水田耕作技术,主要指耕、耙为主的整地技术,和以耘田为主的水田管理技术,在《齐民要术•卷二》中也有简要的介绍,交待了耕播锄耰的要领(当时尚无“插秧”技术)。这是对我国古代旱地作业技术的描述,中国历史上虽然有较为发达的水利事业,但却长期滞后于农业的发展,加上自然方面的原因,使得干旱成为农业发展的最大不利因素。抗旱耕作技术是中国农业在数千年时间里得以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齐民要术》一书在谈到耕作技术的时候,没有开篇就直接介绍耕作技术,而是首先提到了耕、耙、耱等重要的农具,可见工具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齐民要术》归纳概括了我国黄河中下游的地理特点及气候特征:处于内陆地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或夏季降雨量稀少,降雨时多为暴雨。鉴于这种独特的气候状况,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对抗旱保墒(保墒即保持田地里的湿度)方面的问题做了详尽的探讨。从汉代开始,连年种植在华北的许多地区已是司空见惯,到了贾思勰生活的北魏时期,民间开始推广实施轮作制,并且出现了多种形式的间作套种方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给我们提出了一套完整而又复杂的大田作物的轮作,即“作物轮栽”法。针对北方干旱少雨的情况,《齐民要术》中对怎样打井浇地、积雪、冬灌等等问题,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创见。特别是总结了耕、耙、耱、锄、压等一整套保墒防旱的技术。对于这些环节之间的巧妙配合及灵活操作、运用都做了系统的归纳。《齐民要术》中列举了形式多样的耕作方式,有深耕、浅耕、初耕、转耕、纵耕、横耕、顺耕、逆耕、春耕、夏耕、秋耕、冬耕等。并详细说明了每一种耕作方式适用于哪些情况,如何具体操作等。在农作物的田间管理过程中,他强调农作物要多锄深锄,锄小,锄早,逐次调整中耕深度。此外,对于已经耕坏了的土地,作者也记述了补救和改良的措施。《齐民要术》在耕作技术上注重培养地力,提倡多粪肥田、绿肥轮作。它提倡“粪种”,施用有机农肥,直接为作物提供养分。为此还总结出施肥“三宜”经验:时宜、土宜和物宜。《齐民要术》提及的有机肥料有苗粪、草粪、泥粪、人粪、畜粪、骨蛤灰粪、渣粪、黑豆粪、皮毛粪等,都是农民辛苦制作的有机农肥。书中认为,粪有生熟之分,有些肥料在未经发酵腐熟之前使用,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施用有机肥,确保地力不衰减,是中国生态农业的关键性措施。书中还记叙了种子单选、单收、单藏、单种种子田、单独加以管理的方法。为了保证种子入土后能够保持完好,并顺利的发育成熟,长出健康的嫩芽,《齐民要术》意交待了播种前要做的准备工作。书中还介绍了水选、溲种、晒种等多种处理种子的方法,在育苗的步骤中提到了水稻的催芽技术。《齐民要术》中介绍了主要粮食及经济作物在具体情况下的播种比例。如讲到种小豆时,书中记载到:夏至后十天种小豆是最佳的时节,一亩用豆种八升。初伏终了下种稍差,一亩用一斗豆种。

第3篇:土壤耕作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大豆播种技术

引言

高产和稳产是我国大豆科研和生产发展的首要方向,过去,对大豆品种的评价过分注重高肥水条件下的高产指标,而忽视一般生产条件下的产量表现,通过高效栽培,把多项增产措施组装配套,使适合于大面积生产的稳产、高产品种达到优质、生态、安全生产的目的。不违农时,适时播种,保证播种质量,才能达到苗齐、苗匀、苗壮的目的。

一、制订生产计划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安排生产计划时,首先应考虑市场前景。其次,安排生产计划时还应统筹兼顾,从全年高产高效的原则出发,合理安排好种植面积。第三,要根据合理轮作的原则,尽可能做到不连作,用地养地相结合,以保持土壤的生态平衡。第四,合理安排好茬口。北京是一年两熟制地区,大豆一般适宜在春、夏季播种。因此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前后作物生育期和农事季节劳力安排情况,安排好茬口,做到环环紧扣,才能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二、土壤准备

2.1播前整地:播前整地包括播前进行的土壤耕作及耙、耪、压等。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整地技术,因此,播前整地工作也有所不同。如平翻、垄作、耙茬、深松等。

2.2播前灌溉:对于墒情不好的地块,有灌溉条件的,可在播前1~2天灌水1次,浸湿土壤即可,以利播后种子发芽。

2.3播前封闭除草:我国东北大豆主产区一些大型农场,大豆栽培面积大,如管理不及时,则杂草为害严重,常在播前采用机械喷施除草剂,进行大田封闭除草。氟乐灵、拉索等除草剂可在播前进行土壤喷雾。

三、精选种子

具有良好播种品质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高,苗整齐茁壮。所以在播种前应将病粒、虫蛀粒、小粒、秕粒和破瓣粒拣出。同时还要根据本品种固有的典型特征,如粒型、粒色、种子大小、种脐大小和颜色深浅,剔除混杂的异品种种子,以提高种子纯度。

四、种子测定和发芽试验

经过精选的种子在播种前应测定粒重和做发芽率试验。这两项工作是计算播种量的根据。将经过精选的种子,随机取样3份,每份随机抽出100粒种子,各自称重并求出平均数,即为该品种的百粒重。其单位用克表示。种子发芽率测定:将上述3份各100粒种子,分别放人3个小蝶或发芽皿中,下垫草纸或河沙。加水至薄水层,然后将种子均匀摆好,放在20℃左右温暖处(灶旁或保温箱内)吸水膨胀发芽。经过5~7天计算能正常长根发芽的种子数,并将3个样本加以平均,即为该种子的发芽率。要求发芽率95%以上。

五、种子处理

为防治蛴螬、地老虎、根蛆、根腐病等苗期病虫害,常用种子量0.1%~0.15%辛硫或0.7%灵丹粉或0.3%~0.4%多菌灵加福美双(1:1),或用0.3%~0.5%多菌灵加克菌丹(1:1)拌种。药剂拌种与铝酸铰微肥拌种同时进行时,需在钥酸铰拌种阴干后进行。要注意采用根瘤菌拌种后,不能再拌杀虫剂和杀菌剂。

六、播种量的确定

第一步,将已测定的某品种百粒重换算成每千克粒数。

第二步,计算每667平方米播种粒数。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出每667平方米保苗株数,然后按照当地耕作条件和管理水平,加上一定数量的损失率(如机械、人、畜在田间管理过程中和人工间苗所造成的损失),一般田间损失率可按15%~20%计算。

第三步,计算每667平方米播种量。其公式如下:每667平方米播种量(千克)=每667平方米播种粒数/(每千克种子粒数*发芽率)。例如,计划每667平方米播种30000粒,已测得每千克种子粒数为5000粒,已测得发芽率为95%。代人公式:每667平方米播种量:30000/(50000*0.95)=6.3(千克)。

七、播种期

播种期早晚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非常大。播种过早、过晚,对大豆生长发育均不利。适时播种,保苗率高,出苗整齐、健壮,生育良好,茎秆粗壮。播种过晚,出苗虽快,但苗不健壮,如遇墒情不好,还会出苗不齐。北方区,晚熟品种易遭早霜危害,有贪青晚熟减产的危险。播种过早,在东北地区,由于土壤温度低,发芽迟缓,易发生烂种现象。

地温与土壤水分是决定春播大豆适宜播种期的两个主要因素。一般认为,北方春播大豆区,土壤5~10厘米深的土层内,日平均地温8~10℃时,土壤含水量为20%左右,播种较为适宜。所以,东北地区大豆适宜播种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其北部5月上中播种,中部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南部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

夏播和秋播大豆由于生长季节较短,适期早播很重要。另外,播种期也可根据品种生育期类型、地块的地势等加以适当调整。晚熟品种可早播,中、早熟品种可适当后播。春早,地温、地势高的,可早些播种,土壤墒情好的地块可晚些播,岗平地可以早些播种。

八、大豆的轮作与间作

8.1大豆的合理轮作

8.1.1重茬、迎茬、正茬概念在同一块田地里,种植的作物与前茬相同的茬口称重茬。如:大豆-大豆。大豆重茬减产20%—30%。在同一块田地里,种植的作物与前茬不同、而与前茬的前茬相同的茬口称迎茬。如:大豆-非豆科作物-大豆。大豆迎茬减产5%—10%。在同一块田地里,种植的作物与前两茬都不同的茬口称正茬。如:大豆-非豆科作物-非豆科作物-大豆、大豆-非豆科作物-非豆科作物-非豆科作物-大豆。

8.1.2大豆的合理轮作应根据本地区的作物种植比例,以及不同作物对地力、肥力、空间合理利用和生产力水平来确定,在轮作中要充分发挥大豆的肥茬作用,使各种作物得到最有效的支排。南方夏大豆的轮作一般是把大豆种在冬小麦(油菜)之后,为一年两熟或与小麦(油菜)、玉米、水稻等进行轮作、间作两年五熟制。南方秋大豆区早稻收获后播种大豆,收获后再种越冬作物或冬闲。:

8.2间作和套种间作比例非常重要,比例恰当,边行优势大,产量高,运用合理,可获大豆、玉米双丰收。套种可充分利用生长季节,麦田套种大豆可比麦收后播种有明显增产效果,因为套种加长了营养生长期。

8.2.1首先考虑大豆品种的生育期类型和栽培目的早熟品种短日性较弱,晚熟品种短日性较强。各地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耕作制度和栽培日的选择生育期和油分、蛋白质适宜的品种,才能优质高产。

第4篇:土壤耕作的概念范文

1.水肥一体化技术适宜范围

水肥一体化技术适宜于有井、水库、蓄水池等固定水源,且水质好、符合微灌要求,并已建设或有条件建设微灌设施的区域推广应用。尤其适用于设施农业、果园等大田经济作物栽培,以及经济效益较好的其他作物。

这项技术的优点是肥效快,养分利用率高。可以避免将肥料施在较干的表土层易引起的挥发损失、溶解慢从而导致的肥效发挥慢;尤其避免了铵态和尿素态氮肥施在地表挥发损失的问题,既节约氮肥又有利于环境保护。所以水肥一体化技术使肥料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研究表明,灌溉施肥体系比常规施肥节省肥料50%~70%;同时,大大降低了设施蔬菜和果园中因过量施肥而造成的水体污染问题。由于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人为定量调控,满足作物在关健生育期“吃饱喝足”的需要,杜绝了任何缺素症状,因而在生产上可达到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均良好的目标。

2. 水肥一体化技术要点

水肥一体化是一项综合技术,涉及到农田灌溉、作物栽培和土壤耕作等多方面,其技术要领有以下四方面:

2.1微灌施肥系统的选择 施肥系统的选择,要根据地形、田块、单元、土壤质地、作物种植方式、水源特点等基本情况,设计管道系统的埋设深度、长度、灌区面积等选择不同的微灌施肥系统。可采用管道灌溉、喷灌、微喷灌、泵加压滴灌、重力滴灌、渗灌、小管出流等。保护地栽培、露地瓜菜种植、大田经济作物栽培一般选择滴灌施肥系统,施肥装置保护地一般选择文丘里施肥器、压差式施肥罐或注肥泵。果园可选择滴灌施肥系统,也可选择微喷施肥系统,施肥装置一般选择注肥泵,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选择自动灌溉施肥系统。

2.2微灌施肥方案的确定 根据种植作物的需水量和作物生育期的降水量确定灌水定额。露地微灌施肥的灌溉定额应比大水漫灌减少50%,保护地滴灌施肥的灌水定额应比大棚畦灌减少30%~40%。灌溉定额确定后,依据作物的需水规律、降水情况及土壤墒情确定灌水时期、次数和灌水量。首先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地块的肥力水平及目标产量确定总施肥量、氮磷钾比例及底、追肥的比例。作底肥的肥料在整地前施入,追肥则按照不同作物生长期的需肥特性,确定其次数和数量。实施微灌施肥技术可使肥料利用率提高 40%~50%,故微灌施肥的用肥量为常规施肥的50%~60%。

2.3肥料的选择 微灌施肥系统施用底肥与传统施肥相同,可包括多种有机肥和多种化肥。但微灌追肥的肥料品种必须是可溶性肥料。要求水溶性强,含杂质少,一般不用颗粒状复合肥(包括中外产品);如果用沼液或腐殖酸液肥,必须经过过滤,以免堵塞管道。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尿素、碳酸氢铵、氯化铵、硫酸铵、硫酸钾、氯化钾等肥料,纯度较高,杂质较少,溶于水后不会产生沉淀,均可用作追肥。补充磷素一般采用磷酸二氢钾等可溶性肥料作追肥。追肥补充微量元素肥料,一般不能与磷素追肥同时使用,以免形成不溶性磷酸盐沉淀,堵塞滴头或喷头。

2.4配套技术 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要配套应用作物良种、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技术,还可因地制宜,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形成膜下滴灌等形式,充分发挥节水节肥优势,达到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增加效益的目的。

3. 水肥一体化技术操作步骤

3.1肥料溶解与混匀 施用液态肥料时不需要搅动或混合,一般固态肥料需要与水混合搅拌成液肥,必要时分离,避免出现沉淀等问题。

3.2施肥量控制 施肥时要掌握剂量,注入肥液的适宜浓度大约为灌溉流量的0.1%。例如灌溉量为50m3/亩,注入肥液大约为50L/亩;过量施用可能会使作物致死以及环境污染。

3.3灌溉施肥的程序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选用不含肥的水湿润;第二阶段,施用肥料溶液灌溉;第三阶段,用不含肥的水清洗灌溉系统。

4.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效果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一项先进的节本增效的实用技术,省肥节水、省工省力、降低湿度、减轻病害、增产高效,推广应用起来将成为助农增收的一项有效措施。

4.1节水 水肥一体化技术可减少水分的下渗和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据测算:在露天条件下,微灌施肥与大水漫灌相比,节水率达50%左右。保护地栽培条件下,滴灌施肥与畦灌相比,每亩大棚一季节水80~120m3,节水率为30%~40%。

4.2节肥 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平衡施肥和集中施肥,减少了肥料挥发和流失,以及养分过剩造成的损失,具有施肥简便、供肥及时、作物易于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等优点。在作物产量相近或相同的情况下,水肥一体化与传统技术施肥相比节省化肥40%~50%。

4.3省工省时 传统的沟灌、施肥费工费时,非常麻烦。而使用滴灌,只需打开阀门,合上电闸,用工很少,能大幅度提高灌水、施肥、病虫防治的工作效率。

4.4改善微生态环境控温调湿 保护地栽培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一是明显降低了棚内空气湿度。滴灌施肥与常规畦灌施肥相比,空气湿度可降低8.5%~15%。二是保持棚内温度。滴灌施肥比常规畦灌施肥减少了通风降湿而降低棚内温度的次数,棚内温度一般高2℃~4℃,有利于作物生长。三是增强微生物活性。滴灌施肥与常规畦灌施肥技术相比地温可提高2.7℃,有利于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四是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滴灌施肥克服了因灌溉造成的土壤板结,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五是减少土壤养分淋失,减少地下水的污染。

4.5减轻病虫害发生 空气湿度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作物病害的发生,减少了农药的投入,微灌施肥每亩农药用量减少15%~30%,节省劳力15~20个。

第5篇:土壤耕作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 教学改革 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152-01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乃万物生存的根本”,这说明了土壤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则说明了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将二者结合起来,就是种植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学习这门学科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地质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知识。而我们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一是我们的学生来源中,专科生是文理兼收的,他们的这些知识掌握得不够;本科生虽然是理科生,有一定的生物、物理、化学基础,但缺乏地质学知识。二是四川民族学院是地方民族高校,学校培养学生的宗旨是“扎根甘孜藏区,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而我们选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针对性不是很强。甘孜藏区是高寒地区,土壤类别、性质有别于其他地方,施肥方法、肥料的种类也与别的地方不同。基于以上原因,2010年,四川民族学院批准立项“土壤肥料学课程内容构建与实践教学初探”。立项以来,项目组成员多次探讨,在课程内容的构建、教学方法的改进、实践技能培训、学生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本文就改革的具体情况做一介绍。

1 调整知识结构

《土壤肥料学》是由《土壤学》与《植物营养》两门课程柔和而成的,主要任务是: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研究土壤及土壤肥力的发生、发展和变异规律以及提高土壤肥力的新的技术措施。通过学习,学生能认土、评土;能合理地用土;能用前沿的方法改土;明确土壤、植物、肥料之间的关系;掌握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的施用原则与技术;弄清施肥与生态、食品安全的关系。课程内容很多,理论性、实践性、区域性也很强,区域性土壤这部分内容还得补充,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只能调整知识结构。

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五”规划教材,内容包括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的肥力因素、我国土壤资源状况、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化学肥料、有机肥料。结合教材的内容,我们将知识结构做了适当调整:第一章讲土壤的形成,包括形成土壤的岩石、矿物、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的形成过程,为后面土类的学习打基础,补充讲相关的地质学知识。第二章讲土壤的固相组成,包括土壤的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生物;第三章讲土壤的性质,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第四章讲土壤肥力四大因素,即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土壤热量、土壤养分,土壤养分涉及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等;第五章讲区域土壤,包括四川主要土壤类型、甘孜州主要土壤类型、低产田土的改良技术,介绍目前前沿的改良技术;第六章讲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第七章讲植物的氮、磷、钾营养以及氮肥、磷肥、钾肥,着重讲氮、磷、钾肥的合理施用技术;第八章讲有机肥,重点介绍有机肥的积制方法,介绍前沿的生物肥料种类及施用方法等。针对目前甘孜州缺乏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人员,增加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内容,从在州内工作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说明改革是成功的,这些人目前是所在单位这方面工作的骨干力量。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调整,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知识:即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它是由哪些组成的,具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四川乃至甘孜有哪些土壤,它们的肥力水平咋样,如何改良低产土壤,生产上常用的化肥有哪些,怎样才能做到合理施用化肥,怎样积制有机肥,如何施用生物肥。这样一环扣一环,学生容易掌握。

2 优化教学内容

我们采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教学内容广泛,针对性不强。结合我们的学生来源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

2.1 对教学内容作适当删减

就土壤肥料学这门课程来说,土壤的形成、土壤的三相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原理、微量元素肥料和有机肥的施用原则等基本知识是必须要学的,对学生容易懂的内容,如化学肥料的种类、性质可作适当删减。植物的缺素症状由于植物生理学讲了,这里也可以省略。

2.2 补充新知识

由于现在普遍存在着教材滞后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要补充新知识以更新教学内容。如讲解土壤有机质时,除了讲解有机质在培肥地力的作用外,还要介绍有机质在维持全球碳平衡中的重要作用,有机质在重金属和农药污染的治理中的作用,让学生知道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生态和环境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讲土壤的化学性质时,补充化学性质的环境意义,如在重金属、有机污染的治理中的意义。讲土壤养分时增加土壤碳素内容,介绍土壤有机碳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讲化学肥料时增加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对环境的影响。讲有机肥时着重介绍高寒地区秸秆还田的新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可以学到本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的知识。

3 改进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以培养能力为主,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已很难满足这一要求,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具体方法有:

3.1 利用多媒体教学

土壤肥料学课程内容中的成土岩石、矿物、植物缺素症状等需要大量的图片资料,传统教学用的是标本,时间长了不是特别清晰,用多媒体,就可以利用大量图片进行教学,这样形象直观,学生的印象深刻。

3.2 结合生产实例进行教学

每个班第一次上土壤肥料学这门课的 时候,老师都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统计,如对于文理兼收的班级,统计文科生有多少,理科生有多少,喜欢化学的有多少,喜欢生物的有多少,家在农村的有多少,对家乡种植业了解多少等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出问题,就家乡的实际情况做解答。如讲成土岩石、矿物这节内容,叫同学回答家乡有啥岩石、矿物。讲土壤质地时,让学生讲讲家乡的土壤质地类型,并说说哪种质地的土壤产量高些。讲土壤物理性质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说哪种土壤耕作容易一些。讲土壤类型时,让学生讲讲家乡主要是哪种的土壤,低产的原因有哪些。讲化学肥料时,让学生调查家乡的化肥施用情况。讲有机肥时,让学生调查家乡有机肥的积制与施用情况等。这些实例都是学生亲眼所见、或亲耳所听、或亲身经历的,学生的感性认识很深,再通过教师的讲解,这样就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期结束时,利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家乡的土壤情况进行调查,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取回土样,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分析,目的是要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3 采用启发式教学

土壤肥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学校的绿化有的好有的不好,上课时就引导学生要多观察,找出原因,通过课程的学习和查阅资料,找到解决的方法。针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情况,适时地提醒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并检查验收,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4 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现在的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渠道很多,思维活跃,如果采取教师说学生做的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们一方面采取实验室长期对学生开放的办法,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实践中得以印证。另一方面不管是专科还是本科学生,都让他们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来,同时开展以“我为家乡解决一个农业生产问题”为主题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回校后进行汇报演讲。为此我系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次得到学校的好评。

5 调整考核方式

考核是学校和教师检查教学效果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能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核也是学校和教师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考核结果可以作为学校和教师评估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计划的依据。传统的考核是以闭卷的理论考试为主,这种考试方式的弊端是,一部分学生死记硬背最后也能获得高分,这部分学生往往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分低能。为此,我们对考核方式进行了调整。考核成绩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理论知识的考核,采取闭卷的方式,主要考察学生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成绩占50%,因为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会直接影响应用能力的提高。第二部分是实验成绩的考核,由实验教师根据学生上实验课的具体情况和实验报告进行打分,每一次实验打一次分,成绩占30%。第三部分是平时成绩的考察,包括上课缺勤情况、课堂提问情况、课堂笔记的记录情况、课后资料的收集情况,对平时成绩适时打分,成绩占20%。通过调整考核方式,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由于要做笔记,学生的思想也集中了,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

土壤肥料学是种植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门课程学的好与否会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6篇:土壤耕作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农业机械 技术保养 落实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08-02

农业机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机械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并且在一年中的使用时间短,大部分时间都被闲置,在闲置的时间里边容易产生老化、破裂、锈蚀等情况,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地磨损,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逐渐恶化,严重影响了生产。因此,对于农业机械的使用和技术保养,在农业机械的使用过程中不仅仅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操作,还要注意技术保养与维修,保证机械的使用寿命,最大程度的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增产增收作用。

一、农业机械的概念

1.农业机械和技术保养的概念

农业机械是指在作物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生产过程中,以及农、畜产品初加工和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械。农业机械包括农用动力机械、农田建设机械、土壤耕作机械、种植和施肥机械、植物保护机械、农田排灌机械、作物收获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和农业运输机械等。广义的农业机械还包括林业机械、渔业机械和蚕桑、养蜂、食用菌类培植等农村副业机械。农业机械属于相对概念,指用于农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所有机械的总称,农业机械属于农机具的范畴。推广使用农业机械称为农业机械化。

2.浅谈技术保养的概念

农业机械的技术保养是在农业机械不进行使用的时间内,定期地为农业机械设备进行全面的保养(包括检查、清洗、调整、紧固等各种保养项目)。农业机械的技术保养制度是维护和提高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的一项重要措施,它主要起到预防农业机械发生霉烂、老化、破裂、腐蚀、变形及锈蚀等损坏现象的作用,使农业机械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的状态。

二、对于造成农业机械恶化的原因分析

如果农业机械的发动机在工作的过程中,容易使一些不干净的物质进入燃油中,进而进入管道阻塞管道,或者是直接从空气中堵塞一些空隙,使得农业机械出现问题;农业机械在正常工作中,会由于振动的原因,造成一些需要紧密连接的零部件松动,进而可能会掉落,从而影响农业机械的正常运作;农业机械在保存或者是运作的过程中,由于保存方法不当,导致阳光曝晒和雨水淋刷,或者是发热,都会导致农业机械的零件受损和表面生锈;使用时间的日益延长,使得农业机械的零部件的老化,一般来说,使用时间越长,零部件的老化情况就越严重。

三、目前我国农业机械技术保养中存在的问题

1.以修代养的情况严重

我国的有些农业机械的以修代养的情况较严重,在对于农业机械的使用过程中,往往是等到农业机械损坏了才去修理,却轻视了在平时生活中对于农业机械的日常保养,这样的以修代养,减少了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降低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

2.农业机械的操作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

农业机械的操作人员是农业机械的操作主体,但是农业机械的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素质是参差不齐的。要做好对农业机械的技术保养工作,就要从操作主体入手,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素质。

3.农业机械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易受到损坏

农业机械本身是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机械,它对于农业生产 具有特殊的针对性,它的结构复杂,并且专业性很强,需要专业人才对其进行护理和维护。

4.农业机械工作的环境较恶劣

从农业机械工作的环境考虑,农业机械经常在田间工作,田间的地面有时候是高低不平的,还会遇到各种突发的恶劣天气状况,农田机械在田间工作比较费力,工作环境相对来讲比较恶劣,也容易造成农业机械的损坏。

四、对于将农业机械的技术保养落到实处的建议

1.对于农业机械的技术保养得一些可行操作

农业机械操作人员要在固定的时间段对于农业机械的保养所需要油和燃油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仔细的检查,要始终保证油和燃油是清洁的,不会对农业机械的正常运作产生阻碍;农业机械操作人员要及时的检查农业机械设备的各个零配件,检验它们是不是有零件损坏的现象发生,当发现有的零件出现损坏的情况时,一定要及时更换,避免在农业机械运作过程中发生对人和机械不好的情况;农业机械操作人员要及时在农业机械工作后清理在工作中遗留下的杂物和灰尘、泥土等,防止在农业机械日后的工作中磨损其自身,减少零部件和整台农业机械的寿命;对于农业机械的散热情况也是需要格外注意的,要记得及时往农业机械中添加冷水以冷却农机的散热系统,要保证农机的散热状况良好。

2.利用质量高的零配件

在选购农业机械的零配件时,每年用于购买零配件的资金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因此,采购人员在选购零配件时,可以选购一批质量高价格又相对较便宜的零配件,千万不可以贪图一时的小便宜而选购价格便宜质量不过关的零配件,对于各种零配件的使用情况,要做好统计工作,总结出哪些零配件是易耗的,哪些零配件的使用寿命相对来说还较长,做好库存工作,保证在需要更换零件的时候能够及时更换。采购人员一定要对各个零件的详细信息有全面的了解,避免在选购零件时选购到质量不过关的零部件,从而增加保养的成本。

3.加强对农业机械的技术人员的培养工作

农业机械的技术人员是农业机械的操作主体和保养主体,要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农业机械技术人才,要让他们对农业机械保养得项目和操作流程的理论知识完全熟悉,同时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让这些专业的工作人员对农业机械进行细致的保养工作,延长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

4.完善农业机械检测、维修、保养得专业设施

俗语说的好,巧妇难成无米之炊,对于农业机械技术人员也一样,他们需要专业的设施来完成农业机械的保养工作,现在很多农业机械在不同的位置都会标明检测点,只有那些专业的检测设备才能检测出那些地方是不是需要维修和保养,仅仅是依靠人眼是难以检测出来的。

只有将农业机械的技术保养落到实处,才能确保农业机械一直处在比较良好的状态,为农业生产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