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修复的必要性范文

生态修复的必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修复的必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第1篇:生态修复的必要性范文

首先,生态林业的建设有利于发展林业,生态林业是当今林业发展的主题,是充分利用适当地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对林业重新建构的过程,有助于林业与其他行业和领域的不断交往和练习,起到进一步发展林业的作用,对林业意义重大。其次,生态林业的建设有利于生态的发展,通过生态林业的建设,保持水土有重要意义。森林生态治理是一个缓慢、长期、渐进的过程。只有把森林生态治理作为改善生态环境、造福人民的重点工程来实施,坚持不懈努力,大力培育、增加森林资源;才能逐步培育和演替成长白山生物顶级群落,森林生态功能得到明显加强,构建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水平。建成经济繁荣、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富有山区特色的生态文明示范县。

2森林生态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产生问题的原因。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只顾经济效益,过度采伐;二是农民侵占蚕食林地种粮种参;三是不法分子乱砍滥伐、乱采乱挖、乱捕乱猎;上述行为破坏了森林自然生态环境。

(2)生态治理的必要性。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制约了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阻滞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人民群众认识到改善生态环境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重大意义,要求加快森林生态建设步伐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因此凸显了森林生态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该县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对森林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生态环境。虽然近期抓森林生态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是中幼林多、成熟林少,大路树种多、优质树种少,生态功能弱的森林多、生态功能强的森林少。森林“三多三少”的问题,使森林生态功能呈弱化态势。主要表现在森林的生态功能降低、水土流失、水资源缺乏、自然灾害多发等方面问题。

3森林生态治理的措施

(1)推进城乡绿化美化。继续实施城乡集中连片整治,抓实绿色城镇、绿色新村、绿色通道建设,巩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吉林省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构建以森林为主体、城乡一体绿化美化的城镇生态系统。

(2)扎实开展森林经营。森林经营是加快培育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要结合实际做好森林经营规划和实施方案,鼓励经营主体自觉开展森林经营。以科学的森林抚育理念,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施森林抚育及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3)深入推进植树造林。吸引社会投资,丰富造林形式;选用适生优质树种,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人工造林。该县今年将把被侵占林地全部清收还林;继续抓实退耕还林工程;推进江河防护林体系建设;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提高造林质量,确保造一片、活一片、成林一片。

(4)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教育群众植绿、爱绿、护绿,落实管护责任,加强未成林地封育管护;严格执行天然林限伐政策,抓好公益林建设,扩大公益林管护面积,落实集体公益林补偿,大力实施封山育林工程;加大各类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的查处力度,依法惩治滥砍盗伐、滥捕乱猎、非法侵占林地、乱开小片荒等违法行为,为森林生态修复创造良好环境。

(5)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通化县申报的吉林通化蝲蛄河国家湿地公园,面积2055公顷,2013年已通过国家专家组评审,已开始建设;吉林通化石湖自然保护区,面积15200公顷,正在申报中。这两个高层次保护项目将对全县森林生态修复发挥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进一步探索森林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新途径、新方法,加强森林和湿地保护监测和试点示范,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第2篇:生态修复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河流;生态修复;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综述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河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水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起源地。河流系统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目前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进入河流,使河流水质和河流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河流的使用价值,使河流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为了恢复河流的使用价值,人们应当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使人类对河流环境的干扰降到最小,与自然共生存,为生物栖息和繁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造福于子孙后代。近年来,对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不断深化,河流水生态修复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通过强化自然界自身的净化能力和物质循环规律去治理受损河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理途径。

2 河流生态修复概述

随着人们对传统水利工程给河流生态系统带来胁迫的反思,人们开始认识到恢复河流生态活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于是出现了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和相应的工程技术。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最早是在德国提出的,它强调水利工程在具有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基本功能的同时,还应该达到接近自然的目的,特别强调河溪治理工程中的自然美学成分。

生态修复措施主要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河流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具有可持续性好、保持力强、工程造价低、耗能少等优点。

3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河流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缓冲区恢复、植被恢复、河道补水、生物——生态修复、生境修复等技术。

3.1 缓冲区修复

缓冲区是河流与陆地的交界区域,如河边湿地、河谷或洪泛平原,具有水域与陆地双重属性。缓冲区是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一个重要过渡带,成为两者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它受到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影响,是一种生态交错带,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

3.2 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是最普遍的河流修复方法。植被可以通过影响河流的流动、河岸抗冲刷强度、泥沙沉积、河床稳定性和河道形态而对河流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合理分布的植被还有助于减轻洪水灾害、净化水体、截留来自农田的氮和磷以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并可提供景观休闲场所和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3.3 生物强化人工河道、生态沟渠及生态护岸

生物强化人工河道是指结合水系疏通工程和结构现状,构建的以生物处理为主体的人工河道,水质净化设施主体设于河道内或河流一侧,形成多级串联式的生物净化系统,从而改善水环境条件。自然河道生态塘则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在塘中种植水生植物,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形成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多条食物链的物质迁移、转化和能量的逐级传递、转化,可净化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生态沟渠是指根据水生植物的耐污能力及生理特征,充分利用现有沟渠条件,在不同渠段选择利用砾间接触氧化、强化生物接触氧化等措施,逐级净化水质,在达到分级净化水质功能的同时,将净化设施与地表景观融为一体,美化河流景观。

生态护岸是利用石头、木材、多孔环保混凝土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等构建,对河岸进行加固,防止河道淤积、侵蚀和下切,同时多孔护岸材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保障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透水的护岸也保证了地表径流与地下水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

3.4 生态修复耦合技术

生态修复耦合系统是综合人工湿地、微生物及水生动物协同净化等原理设计的生态修复系统,可去除河流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从而达到修复河流水环境的目的。其在利用湿地植物的同时,构建新的水生植物系统;在美化景观的同时,合理配置生态系统营养级结构;利用多种微生物净化水体的同时,构建具有完整营养级结构的水生动植物生态系统;并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改善河流水质。

4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发展的展望

随着对河流的认识加深,人们已认识到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性,河流生态修复技术不断得到改进。生态河流与利用传统水利工程方法治理的河流不同,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因此,在不断探索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修复后生态河流的维护和管理,从而实现河流生态系统长期的健康和稳定。

参考文献

[1]倪晋仁,马蔼乃.河流动力地貌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WILLIAMS T C, DEE P E. A citizen's approach to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5,32(5-6):169-174.

[3]WEBB A A, ERSKINE W D. A practical scientific approach to riparian vegetation rehabilitation in Australi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3,68:329-341.

[4]张明,曹梅英.浅谈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J].中国水土保持,2002(9):33-34.

[5]邵美玲,谢志才,叶麟等.三峡蓄水后香溪河库湾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J].水生生物学报,2006,30(1):69.

[6]龙笛,潘巍.河流保护与生态修复[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6,26(2):21-25.

[7]李婉,张娜,吴芳芳.北京转河河岸带生态修复对河流水质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1,32(1):80-87.

[8]钟春欣,张玮.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4,24(3):24-3.

[9]张建春,彭补拙.河岸带研究及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J].生态学报,2003,23(1):56-63.

[10]高鹏.浅谈河流治理中的生态题问[J].北京水利,2004(4):9-11.

[11]高晓琴,姜姜,张金池.生态河道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2(1):103-106.

[12]RUTHERFURD I D,JERIE K, MARSH N. A rehabilitation manual for Australian streams[R].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re for Catchment Hydrology, 2000.

[13]董哲仁,刘蒨,曾向辉.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J].水利水电技术,2002(2):1-4.

[14]李正魁,濮培民,胡维平等.固定化细菌技术及其在物理生态工程中的应用—固定化氮循环细菌对水生态系统的修复[J].江苏农业学报,2001(4):248-252.

[15]陈文祥.利用生物措施提高水环境承载力的对策[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第3篇:生态修复的必要性范文

河道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基本条件,人类即依赖河道哺育生存发展,同时又受到河道洪涝的侵害。 “除水害、兴水利”是河道治理的目标,防洪、排涝作为河道基本功能,一直是河道治理的重中之重,但人们较少关注对河道生态环境的维护,于是牺牲了河道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退化了河道的生态功能。生态护岸在满足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修复了河道的生态功能,是生态河道治理的关键。

关键词:河道治理、防洪排涝、生态护岸、人水和谐。

1 生态护岸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1.1 生态护岸的优越性

传统河道护岸仅仅发挥了河道防洪排涝的基本功能,而生态护岸采用植物或植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型式,对河道岸坡进行防护,集防洪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于一体,相对传统护岸有很大进步。生态护岸的优点主要包括:

1.1.1 有利于防洪排涝,提高蓄水能力

生态护岸采用自然材料,透水透气性强,形成一种可渗透性界面,可以有效调节地表水和地下水,使水循环途径根据水位发生变化。夏季丰水季节,当较大洪水进入河道,洪水通过透水层大量地向河岸及河底渗透存储,削减了洪峰量,增加了地下水量,减轻了洪灾危害。

而当枯水季节到来时,储存在河岸、河底的水反渗入河,对调节水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生态护岸中大量采用根系发达的固土植物,其在水土保持方面又有很好的效果,护岸的抗冲性能大大加强。

1.1.2 改善水质及水体的自净能力

传统的护岸由于渗透性差,破坏了河流――岸坡――生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体系,不利于具有净水功能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减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生态护岸所采用的植被以及环保材料加强了护坡的透水性和透气性,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河流――岸坡――生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了河流水质。

1.1.3 有利于维护河道的生态环境

首先,生态护岸的植被有利于调节空气中的水分,起到涵养水源、改善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的作用。生态护岸的渗透性有利于维持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保持河道水生态系统平衡,为各种动植物的生长、栖息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促进了河道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1.2 生态护岸的必要性

21 世纪初我国提出了水利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资源型的河道应当是自然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护岸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对河道的重新认识和合理改造,它保持了河道的自然生态,又满足了防洪排涝的基本功能,是修复生态环境、改善大气质量、实现绿色发展的现代城市的迫切要求。是现代社会人类期望回归自然、渴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迫切要求,是当前水景观建设的最简单直接、自然生动的客观反映。

2 鹿泉区河道特点

石家庄市鹿泉区地形西高东低,西部为低山丘陵区,东部为平原,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地形条件优越,总面积603平方公里。

区内所辖的主要行洪河道有四条,分别是古运河、太平河、金河、┖樱四条河道境内全长79.8公里,均为季节性河流。

古运河:位于平原区,河床和边坡均为土质,堤岸不规则,河道上游河槽深且宽,河道下游河床呈宽浅型,河底纵坡小,河漫滩较发育,枯水期河道内无水,洪水期河势变化剧烈,河床冲淤变化无常。

太平河:太平河是唯一穿越城区的河道,上游段处于山区,河床较宽,河底坡降较大;下游段处于平原区,受两岸建筑和耕地限制,河床变窄,纵坡较缓。太平河已按照防洪标准进行了初步治理,正在实施的太平河景观提升工程实现了河道生态治理的目标,工程集蓄水、生态、景观为一体,建成后将成为鹿泉区一道亮丽的河道水景观。

金河、┖犹氐悖捍搴佣纬ぃ沿线侵占河道现象严重,河床普遍较窄,河岸无护砌,河道纵坡较大,横断面呈“V”或“U”型,河道淤塞严重,洪枯变幅大。

3 河道生态护岸

3.1 生态河道治理原则

生态河道治理首先应满足防洪排涝基本功能,同时维护河道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充分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及整个流域相互关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遵循自然规律,发挥天然河道功能。治理原则:首先满足河道堤防的稳定和安全要求,护岸材料多孔透气性好、自然环保、经济适用,岸坡植被根据气候、水位、景观要求选择,布置建筑物时考虑人们的亲水需求。治理应做到:河道不断流,堤防不决口,河床不抬高,水质不恶化。

3.2 生态护岸

生态护岸分人工原型护岸和人工自然型护岸两种类型。

人工原型护岸是在河岸栽植根系发达固土作用强的植物保护河岸,保持自然堤岸特性的护岸。主要采用乔灌混交,发挥乔木与灌木的自身生长特性,充分利用高低错落的空间和光照条件,以达到最佳郁闭效果。同时利用植物舒展而发达的根系稳固堤岸,增强其抵抗洪水、保护河堤的能力。

人工自然型护岸采用透水透气的工程材料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对河岸进行防护。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以增强堤岸的抗冲刷能力。如在设计洪水位现以下采用石笼、木桩或干砌块石,其上筑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上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

生态护岸防护型式应根据岸坡材质、岸坡高度及边坡、洪水位高度、流速、冲刷力、透水性、天然环保、经济适用等原则进行选择。

生态护岸常用的材料有纯植物护岸、干砌石护岸、生态砖、纤维织物袋、格宾网石笼护砌等。格宾网石笼生态护岸观赏性强,透水透气性好,易于植物生长,抗冲刷能力强,胀缩变形适应性好,坚固耐用,是理想的护岸材料。

4 结论

生态护岸是集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美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改善了河流水质,十分利于河道生态环境的保持,给人们提供了自然优美的河道环境,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生态护岸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的关注和喜爱,不断被推广完善。

参考文献

[1] 雷雨,冉春旺,马瑛. 河道生态治理初探[J] .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9,15(4);322-324.

[2] 吕 松,汪 伟. 京山河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J]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9,15(1);45-46.

[3] 金 苗,王光社,武 晟等. 兴庆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研究[J] .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9,8;708-710.

第4篇:生态修复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河道生态;生态护岸;类型;水质;问题;探究

1 河道生态修复的迫切性

1.1 河道生态修复的定义及主要措施

对河道进行生态修复是指全部或部分丧失自然功能的河道进行修复所采用的措施,其性质是生态性的,所退化的这部分自然功能往往是因为人类各种具有破坏性的活动而造成的。在对河道进行生态修复时最重要的往往是对水土的保护,局部区域气候的调节,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对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平衡等。在对河道进行生态修复时所采取的措施多为工程以及非工程类措施,以此实现对妨碍生态协调的破坏因素进行消除,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对河道污水进行生态处理,对河道底部的淤泥进行疏浚,建设人工湿地,植树造林,并进行引水调控,生态移民,护坡等。

1.2 河流型态的两大性质

因为水流会对泥沙侵蚀、搬运、堆积,形成了不够平坦的自然河流,逐渐也会形成河流的浅滩、深沟壑、弯曲、落差等独特的多样性的型态。平面上,它是蛇形多弯的;断面上,它也是不规则非对称的。河流的这些型态结构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更有利于稳定、净化水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以及降低洪水突发性。

很长时间以来,在经济的建设以及水资源开发以及利用等方面,人与自然并没有很好地和谐共处。对水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河道工程建设中使用大量的混凝土、浆砌的块石等比较硬质的材料砌筑河床,从而导致了河流变得完全人工化和渠道化;并进而引发了江河的断流、地下水资源超采、地面的下沉;过度的围湖造地,侵占了河道,从而降低了河湖的调蓄的能力和行洪的能力,使洪水灾害频发;人们没有很好地进行生态保护,乱砍树木,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人类既要学会适当的控制洪水,又必须学会适应洪水,调和人与洪水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使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因此若想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减少破坏环境和过度开发和利用的现象,从无序的、无节制的与洪水掠夺土地转变为有序的、可持续的与洪水和谐共处。

1.3 河道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综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人类活动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连续性,水生态系统也造成了破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为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河道生态修复迫在眉睫,今后应该大力对其整治。

2 河岸生态修复的种类

根据上述“河岸带”的概念,对于河岸的生态修复有保护堤岸、护坡、护底以及护脚。以“保护堤岸”为例,护岸的种类能够分为非生物和生物型两大类,河岸的修复应该选择较适合水和透水性较强的材料,其中非生物材料以下是常用的几种:

(1)天然材料护岸:木桩、竹笼、石笼、块石护岸等。

(2)生态袋具有柔性的护岸:可以取代传统的耗能高、污染比较大的钢筋、水泥和石块等比较硬体的边坡。

(3)绿化掺有混凝土的护岸:由比较纯的混凝土,比较粗糙的砾料以及碎石、水泥加上混合剂经过压制而形成,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抗拔力,对植物的生长是比较有力地。

(4)土工合成的材料形成的护岸:三维结构的土工网,三维结构植被网,土工材料的织物袋等。

(5)除此之外的护岸:净水石笼构成的护岸,结构含有水体自净功能。

生物构成的护岸主要有植物护岸和动物护岸, 植物护岸例如,水中生长的植物、湿地生长的植物、边坡生长的植物。动物构成护岸有萤火虫构成的护岸,鱼巢构成的护岸等。

3 河道生态修复中的几个问题

3.1 河道生态修复与已有河道建设成果的矛盾

建国以来,我国已建设了一系列的水库和闸坝以及堤防,进行了保护河岸、加固河岸等一系列的工程上的措施。这些措施虽然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但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应该是值得肯定的。

3.2 防冲防渗与透水透气的矛盾

河道两岸的堤岸对于防洪和输水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当洪水发生时要求堤岸经得起冲刷,当河道输水时,要求不能渗漏。但是为了植物更好的生长,需要采用透气透水的材料,因此这是相互矛盾的。为此,在生态护岸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堤防的牢固和岸坡的稳定,尽量把生态材料及植物栽种在正常水位以上,在石笼、生态砖、鱼巢砖等结构附着的土坡下面,要设计反滤层,需要防渗的地方,可以采用既防渗又能种植的膨润土防水毯。这种防水毯具有以下特性:

柔韧性:可适用于不同地形;自保性:抗冻,防水,抗强拉,具有很好的自我修复能力;结合性:它是土工聚合体,增强了摩擦力,并且提高了与地基和保护层的结合能力,耐久性:因为钠基膨润土是天然的,不含化学物质的,并且,耐久性很强,根据测试在正常情况下能够使用50年;环保性: 它是新型的,无污染的,并且对人体和环境没有危害;易施工: 施工比较简单,时间较短,而且可以直接在潮湿的土地上施工,将其覆盖铺设,在上面盖土、石块类保护层就可以完成;性价比较高:施工相对方便快捷,成本较低。

3.3 绿化与硬化的矛盾

某些河段,特别是城市河道已经形成硬护岸,多为混凝土护岸,两岸空间又很狭小,但为了美化城市,营造景观,又需要种树、种花、种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改造河岸、设置亲水平台,或是是利用大型的盆土以及槽土种植,从而美化环境,以此来缓解矛盾。

除了上述矛盾以外,还有加固堤防和生态构造相对松散的体护岸, 凹岸造成淘刷与凸岸造成的淤积、在土壤上种植与加固河岸等等矛盾,这些都是在河道生态修复中需要迫切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是今后河道的生态建设规划设计中需要解决的一系列新课题,在此提出问题,也希望今后能够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

为了河道的防洪能力能够进一步提高,不仅需要加入一些必须的工程上的项目 ,同时也应该增加一些非工程以外的必要措施。加强预防洪灾的安全的管理,使河湖原有的功能恢复;制定详细治理规划,加强地下水的管理。加加强流域工程调度管理,强流域调度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的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有关安全保障措施及政策。

4 针对怎样有效地开展保护和修复的作业,提出了以下四条供参考:

(1)建议足够重视水资源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以及在建设生态中的影响。合理利用好水资源是进行生态修复的重点和保障,立足现在,放眼未来,要把生态修复这一新举措、新思路落在实处。

(2)理清思路,落实防止水土流失以及生态修复工作。防止水土流失以及生态修复是一条全新的思路,与普通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相比,其内容的核心、组织管理方法,有明显的区别,另外,在各个区域,进行生态修复的工作核心也不同。

(3)根据区域不同的特点开展因地制宜工作,根据创新的生态修复开展更高层次的创新工作。使作物种植的比例趋于合理化,进行增麦、压豆、增饲等办法,也就是说将轮作制变为豆类、小麦、经饲制,贯彻耕作制推行耙茬、少耕制的保障水土耕作办法,另外进行秸秆还田,使土壤内有机质含量增加的工作。

(4)突显重点,深化综合整治生态环境的改革。使污染物控制管理合理化。积极进行水环境的综合治理,保障饮用水源无污染。

参考文献:

[1]林泽云.对流域规划实现防洪安全保障措施[J].中国水利,1999(7).

第5篇:生态修复的必要性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y of revitalizing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to support resource-bas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industrial polic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enth five-year plan,the resource-based provinces transform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problem. Resource-based province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depend too much on a resource,which is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resources,but as a gradual redu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and even irreversible depletion,the past resources advantage gradually turned into a kind of resources threat,faced with these pressures,the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 tourism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关键词:森林;必要性;探讨

Key words: forest;necessity;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S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7-0143-01

1作为资源型省份的发展特点

1.1 依赖矿产资源,面临发展威胁山西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源源不断的开采,使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资源的逐渐减少,甚至枯竭,导致发展失去潜力或者面临失去潜力的风险。

1.2 生态遭到破坏,环境受到污染大气污染是普遍现象,地表塌陷、水质污染、占地等也是常见的环境问题,此外废弃物污染、植被破坏、噪声污染也较严重,某些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偏高。

1.3 就业负担呈现,社会压力凸显随着进一步发展,山西出现了就业岗位不足,部分老职工退休,待业青年增多,下岗职工安置成本高、困难大等问题,另外,绝大多数普通职工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都很低,甚至存在素质不高、观念落后等现象,对山西省的社会和谐发展构成一定的压力。

1.4 谋求合适途径,期待转型发展面对依赖资源成长带来的一些列问题,山西省积极谋求合适的途径,寻求新的主导产业,力争将发展的主导产业从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转向其他产业,逐步摆脱对原有资源产业的依赖性,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山西省资源转型的要求

从山西省的实际情况出发,转型的核心点是:通过产业转型改变对主体矿产资源的依存度,改变单一的资源型产业结构,实现单体资源优势向整体经济优势的转变。转型后的经济增长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新的支柱产业基本形成;实现充分就业,城市失业率降到接近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环境得到基本修复,符合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质量的要求。

山西“十一五”发展规划在加快产业转型发展方面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要实行产业置换替代转型,重点培育煤炭深加工、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型主导产业的发展。要实行产业并行转型,同步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与新兴主导产业培育。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实行产业规避转型策略,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与综合利用率,防止资源破坏和生态污染。

3山西省森林旅游发展潜力分析

3.1 拥有较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森林旅游是因地制宜山西省资源转型发展中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山西省来说,发展森林旅游是发挥所长,因地制宜,加快森林资源保护的途径之一。

3.2 山西省发展森林旅游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山西是煤炭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富集的省份。近年来,随着山西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在山西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双轮驱动,两翼齐飞,地下挖煤,地上发掘文化,举全省之力兴旅游产业”重大决策山西省对发展森林旅游的政策支持。2010年,还提出将实现森林公园县级城市覆盖,要实现中心城镇、行政村森林公园建设。构建以森林公园为载体的全省森林生态休闲服务体系,并创建森林旅游产业体系。

3.3 山西省森林旅游市场需求空间大山西不仅人文景观丰富,山地、森林、河流等自然景观也非常优美。山西省曾是森林茂密、气候宜人的好地方,由于各种原因,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但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森林旅游已成为我省的朝阳产业。从2009年国庆长假的旅游情况来看,有限的森林旅游景点人满为患,说明山西森林旅游的市场需求量还很大,山西的森林旅游还有很大潜力可挖掘。

3.4 山西省目前发展森林旅游更容易获得资金投入随着山西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举全省之力兴旅游产业”重大决策的引领下,山西一些煤焦企业开始把转型发展的目光投向旅游业,他们或投资开发旅游景区,或兴建星级酒店,煤焦企业投资旅游业呈现越来越热的发展态势。

4发展森林旅游的必要性

通过森林旅游这种非消耗发展方式,合理开发规划,能减少对森林生态资源的破坏。发展森林旅游,还能实现传统农作与采伐产业的替代,促进林区社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发展森林旅游,使林业资源从开发为主转向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也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山西省将三个发展,即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全面创新的战略重点和抓手,森林旅游的建设体现了“三个发展”的全部要义。森林旅游不仅在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减排去污,提升发展质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森林资源安全和森林防火安全以及维护生态安全都是安全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旅游一方面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态承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能够陶冶情操,平衡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的追求,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大力挖掘森林的旅游价值,将能源依赖转为多方向发展,本身就是一种产业再造、社会再造的过程。森林旅游对于环境修复、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所以,发展森林旅游响应时展的要求,符合社会进步的需求。从山西省森林旅游的发展潜力分析中可以看出,加快森林旅游建设步伐,是必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我国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回顾与展望[Z].2006.

[2]孟宪宇.森林资源与环境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李世东,陈鑫峰.中国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发展轨迹研究[J].旅游学刊,2007(5).

[4]李晴.发展重庆的森林旅游[J].生态经济,2006(6).

[5]田金萍.河南森林旅游发展对策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1).

第6篇:生态修复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生态河道 治理措施 发展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6(c)-0121-02

时代在向前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在逐渐提升,人们对环境生活的质量也更加关注。河道治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治理河道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河道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进行生态河道建设。

1 生态河道治理的定义

所谓生态河道治理是指在对河道领域的管控过程中,防洪、排涝及引水等河道基本功能得到实现后,通过人工修复等措施,恢复和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河道水生态系统的活动。

2 生态河道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

党的十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当前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有条件、有能力着手进行生态河道建设。首先,生态河道建设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进行生态河道的建设中要以人为本,保证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更好地协调生态河道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减少投资的盲目性,提高投资的回报率。其次,生态河道建设虽然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但也必须做到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成,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护当地的环境,如果只求速度,不顾质量,不考虑可持续,那么必然会留下隐患、得不偿失。

3 当前河道治理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首先,河道水污染严重是当前河道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社会发展进程在不断加快,城镇化也在不断推进,随着发展不断向周边扩展,与水源地越来越接近,对河道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工业的大力发展,把大量废水排进河道,造成河道污染,河道自净功能下降,水质逐年变差,如果忽视,后果堪忧。

其次,河道淤积比较严重,由于人为和自然的综合因素,水土流失严重,造成下游河床淤积。河道护岸结构相对单一,主要是渠道化,不符合生态河道建设的要求。河网水面面积不断减少,由于修路、修建房屋等,一些地方的河网被随意占用,同时一些垃圾被人为地抛弃到河道或者通过一些小支流进入河道,再者一些建筑物在河道范围内建设,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带来河网容量变小、河道变得狭窄、水面面积减少的后果,影响和危害着河道正常发挥其基本的功能。

4 生态河道建设的原则

为了实现河道的生态治理,恢复河道的生态系统功能,就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是综合性原则,河道的基本功能是防洪、防水,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防护工作,以达到保护水源的效果。二是协调性原则,在进行生态修复时,要考虑河道与周边环境的发展,从而达到和谐统一。三是要满足自然性的原则,要以自然修复的方式为主,人工修复的方式为辅。四是遵循经济性的原则,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在治理时尽力降低治理成本,实现经济化治理目标。

5 生态河道治理的措施

第一,修复河道的生态功能。

一是对河岸植被进行修复。在河道的干流、支流以及明渠,尽可能使其河岸栽种植被,植被的选择应以能够恢复重建和巩固强化河岸带生态系统为原则,选择适宜种植的、多样互补的植被,使得河岸带植被能起到缓冲带功能,发挥其护坡效应,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和提高河岸带生物的多样性。二是对河道形态进行修复。河道形态的修复应以重新营造接近自然的流路和有着不同流速带的水流为目标,形成和造就多样性的水体流动。河道形态修复主要是修复河流浅滩和深塘,这样做有助于形成水的紊流。同时,河道形态修复也有利于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三是对河床断面等进行修复。主要是对水泥和混凝土硬化河床进行改造,通过改造,使得河床重新恢复多孔质化,为水生生物提供有利于生息的环境。与此同时,对河道护岸进行改造,以打造生态河堤为最终目的。对覆盖与侵占河道的行为进行制止,对河道护坡和护岸结构进行改造,形成生态型护岸。混凝土护岸存在沉闷、单调和僵硬等缺点,必须加以改变,可以更换成以草皮或其他地衣植被为主要覆盖物的柔性护坡。不同的河流、河道,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些河段的河床上原来铺设有硬质材料,可尝试拆除,让河床恢复其自然泥沙状态的本原。一些河段河岸可以采取复式断面,种以草皮、爬藤类植物或种植低矮型的乔木, 这样做可以更好地形成综合型、立体式的河道绿化。

第二,在河道设计上体现多样化。

在河道设计上应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进行考量,要因地制宜、多种设计方式相结合,以体现河道规划的集成效用。在河道结构的设计上,可采取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等方式。纵断面设计重点在构造河道蜿蜒性和创建浅滩-深潭序列。建设生态河道的过程中,恢复河道的蜿蜒性可增加栖息地的数量和质量,保持河道的稳定,同时,也可以减少工程的造价、节约成本。创建浅滩-深潭序列是模仿自然界中的河流的纵断面来设计的。一般表现为深潭和浅滩的相互交替。这种结构可以产生急流、缓流等多种水流条件,有助于生物群落的丰富形成,因此浅滩-深潭这一序列的创建也是生态河道设计的重要内容。河道横断面设计要充分考虑生态、地貌的因素,做好河岸边坡、堤线距水面距离等布局。在护岸设计上,也要根据河流自身特点、结合具体的生态情况来考量,重点关注点应是保护河流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环境。比如可建设适合蛙类生存的两栖块体护岸等。目前,经常采用的是石笼网生态护岸,这是当前的发展趋势。石笼网生态护岸又分为柔性护岸、直立式护岸、自嵌式植生挡土墙(鱼巢砖)护岸等形式。石笼网生态护岸具有防洪、景观、自净等功能,对重建“自然型”河道也有很好的作用。

第三,对河道岸坡加强防护。

河道治理,岸坡防护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重点是设计生态护坡。岸坡原始的形态和原生的植被如果符合生态护坡的标准,则要尽可能保持原貌,或者局部少动。岸坡防护,要少用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等形式。石材护岸虽然成本较为低廉,且石材抗冲击、抗冲刷能力强、结实耐用,但并不是必要的形式,采用何种形式的护坡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优选。石材护坡以及抛石护坡,应选用天然石材,如卵石、砾石、流石等。石材粗糙的表面有利于微生物附着,石材之间的间隔和空隙也为河道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再者可以采用木材护坡,常见的有木桩栅栏护坡、树根扎捆护坡、活性木格框护坡等。还有一种作用独特、具有不可替代功能的植物护坡也被广泛运用,主要有草皮护坡、树枝护坡和水生植物护坡等。

第四,绿化河道,还原河面环境。

提高河道绿化建设意识,河道绿化不仅可以美化环境,吸收尘埃,净化空气,还可以保护周边环境,维持周边生态平衡。在选择植草与树种方面应尽可能做到科学适宜、结构合理。要选择植物根系和坡面土壤结合度较好、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的植物种类,适宜的植物其根系能增强土体的黏聚力和强度,从而保证土体结构更加趋于稳定和牢固。绿化河道是一个综合性工程,需要在规划和操作层面上都给予重视。为了确保绿化工程的顺利进行,确保施工可以达到预期效果,职能部门应该加大相关投入,确保施工方案得到落实,确保河道绿化可以使用到最合理的植草、树种,采用新型种植方式等。引进新型种植物种和种植技术,并进行有效案例推广工作。

第五,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针对现阶段我国河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对河道治理工作和水环境保护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在规划过程中要将城镇建设问题纳入到考虑的范围内,在规划中要对传统思想中的单一防洪的规划方式进行变更,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做到起点高、有前瞻性,打造生态型、安全和资源有效结合的环境,这样才能形成畅通的水系河网,才能为城市水环境的建设提供有利的条件,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河道的经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六,注重长期维护保养。

整治水环境、提高河流水质,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制,以制度建设来保证治理的长效。河道边坡治理作为河道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形成常态化。河道生态治理的长效管理必须结合水环境整治,做好“结合”的大文章,综合治理,常抓不懈。目前,生态型河道的建设成为了水务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为了极力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优美水环境,我们水务工作者正在积极地寻求更加合适的建设方案。

建设生态型河道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规划论证工作,注重目标的合理选取,注意施工管理的规范性、时效性,要重点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等关系,既顾及景观和实用,又考虑安全及成本,形成集防洪、防崩、生态、亲水、景观、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争取建设效益的最大化。在河道治理过程中,还要重点加强植被的恢复与保护、河道环境优化、河道水系质量管控等工作。河道治理也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民心”工程,需要从长远和全方位的角度M行分析研究,以保证生态河道治理的持续发展,实现“水宁、水活、水清、水美”的目标,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夏永成,骆勇军.河道生态建设技术初步研究[J].浙江水利科技,2012(3):23-25.

第7篇:生态修复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突发环境事件税 计税依据 税收征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不仅会造成经济的直接损失,还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带来严重影响。突发环境事件作为环境问题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具有瞬间爆发、破坏力大、恢复期长等特点。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我国已具备适时开征环境税的条件,我国政府已就环境保护税法的实施对全社会展开了征求意见稿,而突发环境事件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在制定环境保护税法时应给与充分考虑,本文主要阐述了突发环境事件税的必要性及原则,并对突发环境事件税计税依据的选择展开了分析,最后就其他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补充。

一、突发环境事件税的必要性及原则

(一)突发环境事件税的必要性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的、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采取紧急应对措施的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社会安全和公共卫生事件。它具有瞬时发生、长期积累、破坏力大等特点。突发环境事件分为自然因素引发和人为因素造成两大类,由于前者属于不可抗力造成,因此不属于本文研究的范畴,本文仅研究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突发环境事件。近年来,我国突发环境事件频发,不仅对我国财产安全、公民生命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更是对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破坏,给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鉴于此,在设计环境保护税的过程中,必须将突发环境事件税考虑在内。

(二)突发环境事件税的原则

突发环境事件税在设计上必须遵循公平课征、专款专用、税收调节性的原则。

1.公平课征原则。目前,我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措施主要采取罚款的形式,由环保部门完成,存在着罚款金额偏低、罚款数额远低于事件对环境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等情况。依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分级标准,突发环境事件按照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可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重大环境事件(Ⅱ级)、较大环境事件(Ⅲ级)和一般环境事件(Ⅳ级)。不同级别的环境事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不同。按照税收的公平原则,污染程度越大,则税收负担应越大。

2.专款专用原则。突发环境事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巨大而持久的,应采取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积极的恢复和重建,这需要稳定的经费来源。而通过对事件主体征收突发环境事件税,一方面实现“污染者当责”,另一方面该税收收入为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了财政支持。通过征收突发环境事件税,将取得的财政收入依据专款专用的原则用于该环境事件的专项治理,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早日恢复。

3.税收调节性原则。突发环境事件对环境的破坏是短时间内发生的,而对环境的修复和治理却可能是长期的。因此,对于突发环境事件税的纳税人不仅要在事件发生当前就造成的损失情况承担税收责任,更要对后期环境治理的经费支出负担相应的税收责任。因此,突发环境事件税应考虑到突发环境事件对环境的长期影响,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职能。

二、突发环境事件税的计税依据

计税依据是计算应纳税额的根据,是课税对象量的表现。环境保护税法意见稿中将计税依据按照大气、水、固体废物、噪声进行分类,以污染当量数或排放量进行确定。而突发环境事件具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大、带来严重经济损失、造成众多人员伤亡。突发环境事件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损失,而恢复治理又是长期性的。鉴于此,突发环境事件税的计税依据不能简单的概括为污染当量数或排放量,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应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等为依据,按照一定的系数确定应纳税额的大小。而在后期的恢复治理中,则应根据生态恢复治理费用的大小,按照一定的系数分期确定应纳税额的大小。系数的确定应按照公平课征的原则,以事件的严重程度(即“等级”)确定,等级越高,事件越严重,则惩罚系数越大。①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根据相关技术部门确定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赔偿金额,则计税依据=(经济损失金额+人员伤亡赔偿金额)*惩罚系数(惩罚系数>1),实行一次课征制。在后期的环境治理中,根据每期的生态恢复治理费用,则计税依据=生态恢复治理费用*惩罚系数,实行分期课征制。

三、突发环境事件税的补充和完善

(一)技术手段方面

突发环境事件税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赔偿金额和生态恢复治理费用等为计税依据,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和专家人员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金额进行合理、公正的确认。将突发环境事件税的征收及使用情况及时向纳税人等进行公布,以保证税款的顺利征收。

(二)税收征管问题

突发环境事件税的主要功能在于矫正纳税人的污染行为,促进其节能减排等积极行为的发生,以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频率。随着纳税人环保意识的增强,突发环境事件税的税额将不断减少。因此,应建立充分的监测机制,对税收征管工作进行动态调整。

注释

①郭聪聪,关于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的思考[J],特区经济,2014年9月.

参考文献

[1]计金标.公平视角下环境保护税若干问题探析[J].税务研究,2014年第352期.

[2]刘雁铭.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立法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研究生论文,2014年6月7日.

[3]郭聪聪.关于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的思考[J].特区经济,2014年9月.

第8篇:生态修复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河道工程;目标;管理

中图分类号:TV14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河道是防汛工作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它还对保护地区生态、周边地区景观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对河道进行合理的建设和管理,维护河道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河道作用可以对地区发展起到有利的作用。

一、河道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目标

1、河道工程向高标准方向发展

在河道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中,实现河道工程的高质量、标准化,节约成本是直接目标,促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河道水利工程自建设以来都是为人类所用,以人类的发展需求进行工程建设,导致河道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导致直接目标难以实现。

2、促进生物多样性和本地化

生物多样性和本地化是河道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间接目标。近年来,随着河道工程的不断发展,河道工程建设对河道的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在进行河道工程的建设中,对于河道周围的生态环境要进行确切了解,河道工程方案要可行,尽量与河道周围的生态环境相适应,使河道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免遭破坏,将对于河道生态的破坏降到最低。

3、河道工程管理要循序渐进的发展

河道管理循序渐进的发展是河道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长期目标。对于河道工程的管理,要有针对性的一步步进行,不能将所有的问题集中到一起进行解决,要运用渐进式的方式对河道进行管理。(1)相关部门要对河道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使群众明确河道管理的必要性,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2)要根据河道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有侧重的进行管理。

4、河道工程建设与管理要做到有机统一

在河道工程建设与管理之初,往往过多的重视河道工程建设,而缺少与河道管理相协调的意识,造成河道管理被轻视,出现一系列问题。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河道建设与管理实现有机统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实现河道工程与管理协调发展的目标,对于河道的维护以及河道工程实现科学建设有重要意义。

二、河道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企业的增多和城镇规模的日益扩大,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河道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的重要支撑体,在环境问题中更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一些地方忽视河道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以牺牲生态资源、水资源为代价换取GDP的提高,导致我国目前的河道问题愈加严重。

1、河道管理工作不到位

目前,我国关于河道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有关方面的设置出现了同一河道归属多个部门管理的现象,而部门间并无明显上下级的统一管理关系,难以相互配合工作,导致河道治理时,不同部门要求不同,难以满足所有部门标准,或互相推卸责任,找不到根源管理责任问讯处。

2、河道污染严重

管理治理的不到位,人类自私的活动,偷倒垃圾、超标排污等行为导致河道污染日益严重。具体从污染源来看,河道污染主要是居民生活用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工业用水污染;从污染物来看,主要是污水中的有机污染和氮、磷等无机元素的污染。

3、河道沿岸乱建房现象严重

近年来,住房问题日益成为百姓们的关注点,而在河道沿岸乱建房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直接威胁到了河道的畅通。具体分析其出现的原因,(1)河道的管理工作混乱;(2)河道管理部门在百姓宅基地审批上声明不够清楚。

4、围河造田现象频发

近几年,由于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人口数大幅增加,对粮食需求的加大,一些地区不顾违反生态环境赖以生存的需要,大力围河造田,私自拆掉河道堤岸,向河道内部延伸增扩种植用田地,致使河道资源萎缩、湿地大幅度减少,严重损害了河道的持续性作用,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河道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1、完善河道管理制度,提高河道管理的实效性

河道管理是在河道工程建设质量达到标准后的必要工作,河道管理对于河道的正常运行有促进作用。(1)逐渐建立健全河道工程管理的制度规定,实行分级责任制,促进管理的有序进行,使河道管理的养护向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2)加强河道管理的经费投入,只有充分落实河道管理的资金支持,才能够确保河道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3)加强河道管理的队伍建设,吸收先进的管理人才,使河道管理能够实现科学化、合理化。同时,加强河道管理队伍的素质建设和管理水平建设,使河道管理行之有效。

2、准确合理的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和水生生态修复技术

各个河道的水域环境及周边环境都存在差异,因此要根据不同的环境选择不同的治理河道的修复技术。在我国河道水污染现象很多且比较严重,严重影响周边人民的生活用水以及农业用水,针对我国河道的这一现状,在进行河道治理工程时,首先要进行污水的治理。生物修复技术和水生生态修复技术是目前两种较常用的河道污水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生物为主体对于环境污染进行治理的技术,一般分为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三种类型。主要原理就是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吸收、转化、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能够有效的将水中有害物质变为无害物质,从而降低水中污染物浓度使其稳定化,避免其向周边继续扩散。水生生态修复是指利用生态学方法处理污染的水,主要原理是利用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通过控制某些种群的生长,起到调节水生态环境平衡的作用。例如在河道水中种植一些湿地植物等,可以有效改善水质,降低污染物浓度。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合理准确的利用两种污水修复技术,能够有效改善河道水。

3、加强管理,建立有效的安全监督机构

河道治理工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周边人民的生产生活的稳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建设方没有按照标准来建设,造成工程的安全隐患,严重的将直接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对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各个部门一定要按照标准化年度的工作目标,结合河道治理工程的有关规定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管理。各部门对于人员进行强化管理,对所监督的工程节哀大厦监督力度,一旦发现不合格的工程,一律进行严格惩罚,从而达到河道治理工程的目的。

4、依法对河道进行管理,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河道治理工程管理的认识

管理法规是做好河道治理工程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要加强河道治理工程的管理就必须要依法进行。首先,要加快新法规建设的步伐,在河道治理工程管理过程中要加大执法力度,合理利用现有的法律法规,以保证河道治理工程的顺利完成;其次,要加强对的河道的各方面管理,部门人员要严格遵守河道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依法进行管理与监督,从而确保整个工程的安全运行。除此之外,要加大对河道治理工程管理的宣传,提高人们对工程管理工作以及河道治理重要性的认识。河道治理工程管理是水利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河道治理工程的综合能力以及安全性,并且还能够体现一个单位综合水平的高低。因此,必须全面提高各部门人员对工程管理工作的认识,在工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并落实工程管理考核的标准,全面加强对工程管理各类资料的综合分析和研究,直至上升到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工程管理工作。

结束语

总之,河道管理直接关系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同时也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河道管理的责任很大。有关部门应积极对自身体质进行优化,引进优质人才,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且将对民众的宣传教育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做到全民管理,全民养护,全民受益。

参考文献

[1]刘绍煊.河道治理的有效方法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3).

第9篇:生态修复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水土流失;特点;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将目光过多的关注到经济建设中,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洪涝灾害犹如洪水猛兽常常令人心惊胆战。因此,针对当前我国水土流失现状,探索水土保护方法,提出一些建议对于国家生态环境的发展具有十分广泛的意义。

一、我国水土流失的状况

我国黄土面积是世界上黄土资源分布最为广泛的国家,山地面积占据土地面积的60%,黄土面积与山地丘陵纵横交错,形成了壮观的地形地貌,但同时黄土面积分布较多,在缺少植被的覆盖下容易流失,我国水土流失状况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侵蚀严重,流失强度高,在我国水土流失强度是非常严重的,根据一项监测数据先死,我国每年有大约45亿吨的土壤流失,换一种说法是每年单河流对土壤的侵蚀就高达3400吨之多,这种状况与澳大利亚、日本等一些国家相比土壤侵蚀现象严重,水土流失的损失是无法估计的;其次,水土流失范围广泛,面积较大,根据有关统计获悉,我国每一年水土流失的面积高达138万平方千米,数字是惊人的,近几年来,水土流失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由原来单纯的农村扩展到乡镇、城市,基本上我国每个城市、每个河流都面临这水土流失的严峻考验;另外,我国水土流失因素众多,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开展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必须掌握当地水土流失的原因和特点,而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东北地区、北方的农牧地区、南方红壤地区均有自己水土流失的独特之处,彼此之间差异性较大,给治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会带来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沙化严重

随着水土流失,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土地的沙化严重,如雨滴打在土地上,雨水会对土地产生冲刷,把原来完好的坡面切割的支离破碎,其中对植被有营养的细土逐渐减少,而砂砾增多,土壤的肥沃程度减低,土层逐渐变薄,没有营养的土壤无法生长出茂盛的农作物或者树木,而没有植被覆盖沙化日益严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据统计,我国近50年以来,因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多大260多万hm。

(二)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的恶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水土流失导致生态功能日益弱化,许多动植物面临着灭绝的威胁,森林是动植物的家园,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面积缩小,目前,我国有289中植物濒临灭绝,有近乎10中动物面临绝迹;二是水土流失会导致不良气候的形成,狂风暴雨、洪水泛滥、高温灾害、泥石流等恶劣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和生命直接带来危害。

(三)水土流失导致江河淤积严重

水土从地面上流失,如黄土高原等地区水土流失后植被生长较少,表层的土壤直接出来,在雨水的冲击下,大量的泥沙流入河流中,导致河床上升,水位升高,而河道随着水面的上升而压力加大,尤其到了雨季来临的时候,面临着行洪能力下降,洪水疏导不畅现象,时刻面临着冲毁堤坝的危险,一旦水势蔓延,给河流两岸的人们将造成无法逆转的生命财产损失。

三、针对水土流失严峻形势的几点思考

保持水土,还自然一片蓝天碧水,给家园重新披上绿装是我国未来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面对今天水土流失的严峻形势,我们应当积极探讨有效的治理策略。

(一)强化水土保持意识,崇尚生态文明发展

水土保持是一项具有战略高度的群众性、社会性的复杂工程,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给予高度的重视,更需要不同行业和广大群众共同关注。因此,强化水土保持意识,提高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是治理水土流失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需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形式,宣传水土保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广大群众心中根植保护水土资源是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是从生态资源角度促进社会的持久性建设,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开创良好的氛围,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统筹规划管理,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要治理水土流失现象,必须把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各个建设部门在建筑规划、施工建设之前要充分的考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做到统筹管理,全面规划,实行保护为主,治理为辅,全面促进生态与经济的齐头并进。当遇到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开发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要果断的做出决定,以保护为先,再探讨开发;以整体为先,再顾及局部;以国家为先,再照顾个体,充分得认清当前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对农业和农业生产中必要的建设规划中,需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坚持对小河流为单元,进行分类指导,对于桥梁、坡地、沟渠进行同步治理,对于生物和农业强化管理措施,全方面立体的设置防护体系,从而推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三)自然人工修复并举,发挥自然生态功能

对于当前水土流失现状,治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一个生态修复发展的过程,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生态能力的修复。一方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即利用自然的力量对损毁的土地进行自然修复,从而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发挥人类的作用,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定对水土流失地区进行水土保持生态规划的修复,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方法,治理流域,清理淤积的堤坝,加固坡面,与自然修复有机结合,共同推进自然生态的发展。

(四)加强科技创新力度,提高水土保持水平

随着我国各个领域中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技术的有效应用,社会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同样也需要加强科技创新观念,提高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力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培养大批保持水土流失方面专业研发的高科技人才,通过加强对这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创新技术与方法,加强治理步伐;加快数字化建设,尽快的以网络技术为平台,建立国家水土流失状况数据库,实现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在国外一些环境治理发达国家有许多成熟的经验,可以加强沟通和交流,并不断吸收和应用国外治理水土流失的先进理论,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我国水土保持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水土流失形势严峻,虽然在修护和管理工作中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彻底治理水土流失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水土流失治理必须站在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积极倡导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加强一些地区的植被覆盖面积,创新管理方法,扎实推进,为尽快夺取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开创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于宝良,张春萍. 浅谈治理水土流失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J]. 民营科技. 2011(03)

[2] 刘士凯,夏长江,付桂梅. 浅谈水土流失危害及治理措施[J]. 农业与技术. 2011(01)

[3] 蓝克平. 水土流失危害及治理措施[J]. 湖南农机. 2011(09)

[4] 王勇. 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技术探讨[J]. 科技资讯. 2011(34)

[5] 张婉秋. 土壤侵蚀及其与水土流失的关系[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