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气候变化的积极影响范文

气候变化的积极影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气候变化的积极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气候变化的积极影响

第1篇:气候变化的积极影响范文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作物;影响

中图分类号p4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292-02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1988 年联合国环境计划署与世界气象组织联合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迄今已连续了 4 次评估报告。国务院于2007年4月首次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十七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暖的趋势将进一步持续,并继续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要影响[1-6]。我国是农业大国,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临严峻的挑战,关注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气候变化情况

1.1大气co2浓度增加

陆地生物圈通过光合与呼吸作用与大气不断交换co2气体。经过漫长的时间推移,大气中co2浓度达到了相对稳定的时期。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森林破坏、人口与饲养家畜数量的急剧增加等人为因素的作用,引起全球大气co2浓度增加的速度比过去任何时期都快,已由1765年的275μmol/mol增至2007年的425 μmol/mol,并且还以每年0.5%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50年,co2浓度将增加至550μmol/mol,21世纪末可增加至700 μmol/mol。

1.2气温升高

ipcc第4次评估报告(2007年)指出近100年来全球温度升高 0.74℃,这是近1 000年来温度增加最大的一个世纪。尽管气候变暖问题仍然存在科学上的不确定性,但有 90%的可能性是人类活动造成的。ipcc报告还指出,如果人类继续按照目前速度排放温室气体,那么co2有效倍增将出现在2060年左右,届时全球平均气温将增加1.4~5.8℃。全球温度增高将改变各地的温度场,影响大气环流的运行规律,各地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时空分布也会改变;增温造成的海冰、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热膨胀还会使海平面上升。将给地球水资源、能源、土地、森林、海洋以及人类健康、物种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冲击,造成许多目前仍无法估计的重要影响。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指出,过去100年间,

3参考文献 整理

[1] 郭明顺,谢立勇,曹敏建,等.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农业经济,2008(10):8-10.

[2] 崔向慧,李昊,卢琦,等.全球face实验的进展与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07,20(5):1-6.

[3] 陶宗娅,邹琦.强光和短期高浓度co2对玉米和大豆光能转化效率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2):244-249.

[4] 黄建晔,杨连新,杨洪建,等.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加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j].作物学报,2005,31(7):8820-887.

第2篇:气候变化的积极影响范文

关键词:气候变化;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S16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全世界都在忍受着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气候的好坏对农业生产具有重大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关系到整个中国的长远发展问题,所以,宜人的气候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基础。

1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1.1 农作物种植带向北延长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增强,我国多地的农作物种植带逐渐向北延长,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的农作物面积逐渐扩大。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热量和水分,气候变暖使我国多地气温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延长了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的农作物生长期,将我国农作物的种植带整体向北方推移,许多地区的粮食由一年两熟制转变为一年三熟制,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作物的产量,增加了我国多地的粮食储备,有效解决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1.2 减轻冬季冰冻灾害

全球的气候变暖趋势缓解了我国高纬度地区农业种植热量不足的问题,帮助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有效延长生育期,更多对热量需求高的粮食作物渐渐向北迁移,丰富了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种类,使作物的种植结构向多元化转变。

2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2.1 易引发病虫害

病虫害是导致农作物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农田里的害虫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存活时间也会相应增加,中国境内的作物害虫虫卵也会随着种植带的北迁而越冬向北迁移,对我国农作物的收成造成巨大影响。

2.2 干旱、洪涝对农作物产生不利影响

极端气候的加剧会导致暴雨频发,大范围的连续暴雨会造成洪涝灾害,对降水量过于集中地区的农作物造成巨大损失。山洪的暴涨会导致河堤决口,使房屋倒塌、农田积水,严重影响了下游地区的生产生活。洪涝灾害过后,会导致水土流失问题的加剧,进而引发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的次生灾害,也会对农作物造成二次破坏。

我国降水量不均,夏季风提前过境就会造成南旱北涝,夏季风推迟过境就会造成南涝北旱,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构成了不小的威胁。水是农作物生长必不可缺的资源,干旱会造成大面积的农田因缺水而龟裂,生长的作物会随之死亡,对当年的粮食收成造成不小的损失。

2.3 海平面上升影响沿海地区农业发展

随着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加剧,南北极的冰川正在加速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到我国沿海地区的农业发展。上升的海平面渐渐会淹没农田,减小了我国沿海地区的农业种植面积,倒灌的海水还会造成农田盐碱化,使种植土壤质量下降,最终导致农作物减产。

3 解决气候负面影响的措施

3.1 结合客观实际,详细制定长远战略

农业是我国生存发展的根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要想尽快地缓解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就必须结合我国农业的客观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一个长远发展的战略方案。国家农业部应该针对不同地区出现气候变化的不同,制定出适合该地区的紧急应对模式,避免在出现极端天气情况时处于被动地位,对灾情只能束手无策。

3.2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缓解气候变暖趋势

气候变暖是目前全世界正在经历的一场浩劫。为了缓解气候变暖趋势,有效控制因为气候变暖导致的一系列极端天气对我国农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就必须从生活点滴做起,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日常排放量,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一份贡献。

3.3 以敏感区和敏感产业为关注重点

目前,我国的旱地作物是气候变化的敏感产业,华东、华北和西北地区则是我国农业的敏感地区。相较于南方的水稻农田来说,旱地对气候的变化更加敏感和脆弱。我国在未来的农业建设发展中应该重点强调旱作物的稳产、高产能力建设和相应的技术发展情况,将华东、华北、西北地区作为农业关注的重点地区,特别关注该地区的冬季旱作物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3.4 提前做好防预准备

防患于未然自古以来都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最佳选择。我国要想有效控制气候变化造成的农业问题,就必须要未雨绸缪,对气候进行长期的观测研究,并同时加大相应的技术开发投入,加强应用基础和实用技术研究。这样一来,在农业遇到突发的气候变化时,国家能够在第一时间就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灾害进行有效地控制,避免对国家的农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的稳定,关系到整个中国的长远发展问题。气候的好坏对农业生产具有重大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国种植带向北迁移,也可以减轻冬季冰冻灾害,丰富了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种类,使作物的种植结构向多元化转变。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洪涝、干旱、病虫害灾难对我国农业的不利影响。为了我国农业能够健康长远发展,就必须结合我国客观实际,详细制定长远战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缓解气候变暖趋势;以敏感区和敏感产业为关注重点,提前做好气候灾害的应急准备,对灾害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对国家的农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吴小玲,廖艳阳.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

第3篇:气候变化的积极影响范文

关键词:青藏高原;净初级生产力;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Q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00403

1引言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独立地貌单元,平均高度在4000 m以上,有“世界屋脊”和世界“第三极”之称,其独特的高海拔、空气稀薄、强太阳辐射等自然地理特征影响着欧亚大陆的大气环流和生态系统分布,其地表过程变化不仅会引起亚洲大气环流的重大变化,而且还会对北半球甚至全球大气环流产生重大影响[1]。青藏高原对全球变化的反映强烈,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过去50年青藏高原气候发生了很大变化,地表温度增加了大约1.8 °C,年增温速率(0.036 °C/年)远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0.013 °C/年);温度的增加进一步引起降水空间格局的变化,甚至造成局部强降水次数的增加[2]。这种气候的波动会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产生强烈影响, 导致高原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与功能发生改变。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指绿色植物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所积累的有机干物质总量,它不仅是表征植物活动的重要变量,而且是判定生态系统碳汇和调节生态过程的主要因子[3]。近年来,区域水平的NPP估算越来越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生产力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要素;另一方面陆地生态系统通过NPP储存碳对于控制大气CO2浓度的上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与政府相关的碳减排政策密切相关[4]。青藏高原净初级生产力的状况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青藏高原NPP及其空间分布

通过对过去30年青藏高原区域NPP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整个青藏高原年均NPP为0.3 Pg Ca-1,单位面积NPP为175.8 g cm-2 a-1[5,6]。青藏高原陆地总面积为188.4×104 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9.6 %,而整个青藏高原植被平均年净第一性生产力约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3.3 %,因此,青藏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不同的植被类型中,草甸类型所占的比例最大,约占31.8 %;人工植被和荒漠所占比例最小,分别占2.0 %和4.7 %;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分别占11.9 %和8.4 %[7]。

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青藏高原NPP表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这与该地区的水热条件和植被类型的地带性分异规律是一致的。青藏高原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受制于水热条件的组合,由东南往西北,气候也发生由暖到冷、由湿到干的变化,相应地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寒温性针叶林-高寒灌丛林、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因此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的NPP明显高于高原面上的其他地区,一般在500~1500g cm-2 a-1之间;高原西北部植被稀疏, NPP相应较小,大都低于50 g cm-2 a-1,其中,柴达木盆地为整个高原面上生产力最小的区域,几乎等于0 g cm-2 a-1[8]。

3青藏高原NPP年际变化动态

近年来,青藏高原的植被生产力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年增加速率约为0.7 %[5,6]。1991和1992年青藏高原NPP最低,分析其原因是因为受1991年6月菲律宾Pinatubo火山爆发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平流层的气溶胶大量增加,从而导致青藏高原1991~1992年太阳辐射显著减小造成的[7]。而进入2000年以后,青藏高原植被NPP明显高于20世纪80~90年代[6],这一方面是因为气候的暖湿化趋势促进了植被的生长,另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实施的生态工程,包括天然林和天然草地保护工程、退牧还草和退耕还林等的影响。

由于环境因子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存在地域差异,植被NPP的年际变化趋势相应地也存在空间差异[5]。近年来,呈增加趋势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高原东部、南部以及中部的部分地区和西北部的一些地区。其中,青海省的东南部、西宁地区、西南部的部分地区以及东部的横断山区和雅鲁藏布江南部地区的NPP增加显著。这主要与这些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和温度呈增加趋势有关。此外,青海西宁和西南部的部分地区,以及东部的横断山区和雅鲁藏布江南部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增加也是导致这些地区NPP增加的重要原因。青海东南部以及东北部和西部一些地区的NPP呈减小趋势,虽然这些地区的平均温度基本上都呈增加趋势,但由于该地区降水量呈下降趋势,部分地区下降趋势十分明显,从而导致这些地区的NPP减小。

4青藏高原NPP变化与气候因子关系

水热条件是植被生长的决定要素, 青藏高原地域广阔,具有较高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差,有研究认为温度是影响青藏高原生物生长的主导因子,决定NPP的变化趋势,例如,Gao等[6]研究发现,温度变化可以解释2000年以来NPP年际变化的80%。大体上青藏高原净初级生产力随着气温和降水的增加而增加。当年降水量大于1000 mm,年积温(全年大于0°C的温度之和)达到8000°C以上,NPP 达到最大值(可超过1500 g cm-2 a-1);同时积温和降水在极端条件下也将限制植被的生长,积温小于1000°C或者降水小于200 mm 的区域,青藏高原NPP 很低, 不超过100 g cm-2 a-1。而当植被生长所需的温度和降水条件均较好时,太阳辐射就开始成为影响植被NPP的关键因子[5]。

青藏高原东南部(450 mm 等降水量线以东)和西北部(450 mm 等降水量线以西)主导植被生产力变化的气象因子不同(图1)。450 mm等降水量线以西的区域,青藏高原植被生产力的主导因子是降水量,由于降水量的限制,此区域内植被多为高寒荒漠和高寒草原类植物,生产力随温度的梯度变化较小,基本保持在200 g cm-2 a-1以内。450 mm等降水量线以东的区域,植被类型丰富,植被类型从高寒灌丛、高寒草甸至常绿阔叶林、寒温性针叶林,植被生产力控制因子为气温,随着气温的升高,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有显著的提高,最大可以超过1000 g cm-2 a-1[8]。

黄玫等[1]计算了近年来青藏高原不同植被类型NPP与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关系数,森林、灌木和草地的NPP与该区域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都呈正相关关系,即当气温和降水量增加时,青藏高原森林、灌木和草地NPP都增加。其中森林NPP与气温的相关系数为0.571,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为0.768;灌木NPP与气温的相关系数为0.802,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为0.720;草地NPP与气温的相关系数为0.662,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为0.813。相关系数的大小显示,森林和草地净初级生产力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均大于与气温的相关系数,而灌木NPP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小于与气温的相关系数。

5青藏高原NPP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

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到21 世纪末地球表面的温度将升高1.8~6.4℃,如果温室气体按照目前或者高于目前的水平持续排放下去,将会引起地球系统产生更严重的后果。IPCC还进一步预测未来青藏高原气候将发生很大变化, 气温和降水量总体呈进一步上升趋势,在这样的气候变化背景下, 其自然植被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如果大气中的CO2浓度从340×10-6(目前状态)增加到500×10-6,青藏高原NPP空间分布格局保持不变,但是由此带来的温度和降水量的改变会导致所有植被类型NPP的显著增加(图2)[9];如果大气中的CO2浓度持续增加到600×10-6,整个青藏高原的植被NPP将增加30%~45%,并且伴随着植被类型的明显转变,例如南部的高山草甸和高山灌丛将转变为高山针叶林和高山针阔混交林[10]。

如果未来温度比目前增加2℃,那么会导致整个青藏高原NPP增加8.7%,但是不同的区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同,在青藏高原东南部降水比较充足的区域,NPP呈明显增加趋势;但是在青藏高原的西北部,特别是降水量小于300 mm区域,由于温度升高导致蒸发增加而引起的土壤水分减少会限制植被的生长,从而使植被NPP明显下降[11]。Zhao等(2013)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分别发生IPCC预测的B1(低强度排放情景)、A1B(中等强度排放情景)和A2(高强度排放情景)气候变化情景,那么不管在哪种情景,青藏高原的NPP均呈增加的趋势,并且在三种情景下,植被NPP年增加的速率分别是1.00%、1.69%和1.66%。

6主要结论

(1)青藏高原年均NPP为0.3 Pg Ca-1,单位面积NPP为175.8 g cm-2 a-1;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青藏高原NPP表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这与该地区的水热条件和植被类型的地带性分异规律是一致的。

(2)近年来,青藏高原的植被生产力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年增加速率约为0.7%;由于环境因子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存在地域差异,植被NPP的年际变化趋势相应地也存在空间差异;呈增加趋势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高原东部、南部以及中部的部分地区和西北部的一些地区,呈减小趋势主要集中在青海东南部以及东北部和西部一些地区。

(3)温度是影响青藏高原生物生长的主导因子,决定NPP的变化趋势;大体上青藏高原净初级生产力随着气温和降水的增加而增加,而当植被生长所需的温度和降水条件均较好时,太阳辐射也是影响植被NPP的关键因子。

(4)未来气候变化影响青藏高原植被NPP,大气中的CO2浓度变化带来的温度和降水量的改变会导致所有植被类型NPP的显著增加;如果未来温度比目前增加2 ℃,那么会导致整个青藏高原NPP增加8.7%;如果分别发生IPCC预测的B1、A1B和A2气候变化情景,青藏高原的NPP均呈增加的趋势,并且植被NPP年增加的速率分别是1.00%、1.69%和1.66%。 参考文献:

[1]黄玫, 季劲钧, 彭莉莉. 青藏高原1981~ 200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8, 13(5): 608~616.

[2]Ye J, Reynolds JF, Sun G, et al. Impacts of increased variability in precipitation and air temperature 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 modeling analysis[J]. Climatic Change, 2013, DOI: 10.1007/s10584-013-0719-2.

[3]陈卓奇, 邵全琴, 刘纪远, 等. 基于MODIS 的青藏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研究[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2, 42( 3): 402~410.

[4]周才平, 欧阳华, 王勤学, 等. 青藏高原主要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估算[J]. 地理学报, 2004, 59(1): 74~79.

[5]Piao S, Fang J, He J. Variations in vegetation net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China, from 1982 to 1999[J]. Climatic Change, 2006, 74: 253~267.

[6]Gao Y, Zhou X, Wang Q, et al. Vegetati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during 2001–2008 in the Tibetan Plateau[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3, 444: 356~362.

[7]朴世龙, 方精云.1982~1999年青藏高原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变化[J].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3): 373~380.

[8]Chen Z, Shao Q, Liu J, et al. Analysis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terrestrial vegetation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based on MODIS remote sensing data[J]. Science China (D): Earth Sciences, 2012, 55: 1306~1312.

[9]Ni J. A simulation of biom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ir responses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J]. 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0, 20: 80~89.

第4篇:气候变化的积极影响范文

关键词:气候变化;生态保护工程;影响;应对措施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当中,气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近几年来,全球的气候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这个问题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经不仅仅是环境的问题了,同时也成为了政治以及经济的问题。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情况之下,我们必须要尽可能的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对气象因子在很大的程度上起到重视,同时针对我国对生态保护的工作来制定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有效的将气候变化给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从而使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气候变化的部分特征

研究气候变化的工作当中,我们对某地区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其中主要的表现特征为以下所述:

1.年降水量

我们调查的这个地区中,平均的降水量为396.3mm,其中过去的多年中最大的降水量为592.4mm,最少的降水量为198.9mm,其中最大的降水量为最少降水量的2.97倍。在这个地区,在其60年代的时候降水量比较多,平均每年为443.5mm,在70年代开始逐渐的减少,一直到80年代的时候,降水量已经达到了最少,平均降水量为349mm,从90代又开始逐渐的增加,几乎有达到了60年代的降水量,平均每年为425.6mm。虽然如此,但是在90年代后期的几年,平均降水量又出现了逐渐减少的趋势。

2.年平均气温

据调查,这个地区的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如下所述,从50年代的后期开始,一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60到80年代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而到了90年代,开始呈现出迅速加快的趋势,在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其中每10年可以达到+0.72℃,高出了全国的平均值。

3.风沙天数

通常情况下,将沙城暴现象和扬沙的现象统一成为风沙现象。在调查当中,我们将这两种现象的天数相加就成为风沙天数。

据调查显示,这个地区每年平均的风沙天数为31.2天,大多数是出现在春天,之后是冬天,在秋天是最少的时候。当中沙尘暴的天数平均每年为6.5天,四分之三都在春天出现。

二、气候变化给生态保护工程带来的影响

在生态保护工程的工作当中,它的实行与气候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气候变化对生态保护工程的影响有利有弊。例如在一些地区进行防护建林的工程,出现了气候湿化的效应,气候湿化指的就是气温升高、降水增多的现象,那么在部分的地区当中,就会使当地的气候敏感度降低,但是同时,也会使部分地区的草原、森林发生火险的几率增大,所以在生态保护的工程当中要对气候变化给予一定的重视。

另外,在生态保护工程当中的草原生态恢复当中,气候的暖湿化效应也表现的非常明显。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我国西北的一些草原气候就处于暖湿化的状态,而在部分的北方草原的气候就是处于暖干化的状态中。在我国进行生态保护工程的过程当中,从2001年开始,部分的北方草原当中的生态环境恶劣情况出现了一定的回转,内蒙地区的草原之前产草量下降的状况也有效的得到了回转,现在草原的退化几乎处于小面积的退化状态,改变了之前大片退化的情况,虽然这样,当时在草原生态系统当中生物的多样性还仍没有得到恢复,所以说气候的变化给生态保护工程带来的是有利有弊的影响。

三、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

1.解决环境污染

在进行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当中,首先解决掉环境污染的问题是这项工作良好开展的基本要求。在具体的工作当中,最主要的是要减少二氧化硫、氧化氮等等相P的有害物质,最大程度的限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其次对各个城市的环保工作加大力度,制定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从而有效的控制其对环境的污染。最后要对生活以及工农业的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构建新型的农村能源结构,禁止其以秸秆为主要燃料,采用风能等一系列的新能源,从而有效的控制气候的变化。

2.提倡循环经济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中,要提倡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而使我国资源以及能源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的提高,最大限度的使废物的排放量降低,改变传统的生产发展方式。

3.加强气候变化相关的各方面的研究

关注气候的变化,保护生态环境使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对气候变化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建立适合我国生态保护工程的保护方案,加强对温室气体的减排方案的研究;加强生态保护工程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深入研究;加强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深入研究等等,有效的控制气候的变化。

四、结语

对气候变化进行一定的重视,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我们人类共同的责任。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之下,我国也成为了受到其影响最严重的一个国家。气候的变化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在这个过程当中,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是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合理的把握气候变化规律,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治理,从而有效的建设生态文明国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我们应该不断的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能力,保护生态环境,从而给人类建造一个健康、安全、环保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泽椿,郭安红,延昊等.气候变化对生态保护工程的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5,11(3):179-184.

[2]洪彦彬.关注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4):103-104.

第5篇:气候变化的积极影响范文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资源;影响研究;机遇;挑战

自然和人类活动会对水循环产生一定的影响,加之近些年来全球温度变暖,我国很多省份相继出现了旱情加剧、水生态环境恶化、洪涝灾害增多等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我国开展了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影响的相关研究,想要探寻适应的对策保障水资源的安全。然而就研究的现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机遇与挑战并存,现展开讨论。

1 现阶段国内研究面临的问题

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近些年来我们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气候变化对我国水循环和水资源影响的研究。可喜的是,我们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然而在收获成功的同时我们也遭遇了一系列的问题。

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可以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现阶段用来研究水资源影响的资料无论是从数量角度分析还是从质量角度分析,都存在明显的不足,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的真实有效难以保障。另外,因为资料数量过少,认识不够全面,相关部门更没有对资料进行有效的整合,很多存在分歧的资料被应用进研究的过程,研究质量很难保证。第二,虽然相关者已经初步的了解了敏感区域水资源响应气候变化的机理,但是对于大尺度区域气候水文生态系统之间的作用、关系还难以清楚的描述,水文变化无法科学的、及时的反馈气候。另外,在研究过程中,人们从历史资料或是国外参考文献中获取水文模型,但是水循环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系统,因此历史资料有可能与实际不相符,且水文过程具备一定的区域性,国外的水文模型也不一定适合用来研究我国的具体水文问题。第三,全球气候模式无法准确预估未来人为气候变化情景,虽然GCMs可以相对准确的预估人为强迫下我国气温变化的模拟,且差异极小,然而在对降水和极端气候变化模拟进行预估的时候,差异却很大。在我国现有的能力基础上,还无法科学的开展多模式集成模拟研究,更缺乏先进的技术科学评价各个模拟效果。因此,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增强气候变化预估结果的可信度,划定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范围已经成为现阶段一个比较紧迫且重要的任务。第四,我国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和适应性研究还比较薄弱,现阶段还不存在与未来气候变化趋势预估不确定性相匹配的适应性研究成果,继而导致现阶段所采用的水资源管理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立足于“无悔原则”,因为没有合理的引入风险管理方法和概念,“无悔原则”的落实,导致相关者在考虑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结果不确定性的时候有一定的欠缺性。此外,在开发独立知识产权的综合评估模式、整合脆弱性和适应性研究数据、指标体系和方法评价等方面,我国现有的技术手段、措施和政策的适用性以及成本效益定量评估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这也就导致我国水循环响应机理与水资源变异研究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大联系,积极的开展相关的研究,多样化合作方式,全面的提升我国的水资源研究水平。

新时代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等都已经成为人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在资源问题方面,尤其是水资源方面,人们亟需加大研究的力度,以积极的迎接机遇与挑战。

2 水资源影响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水资源的核心问题其实是水资源的安全性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水资源的持续发展并使之与人们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国家水资源安全的目标在于合理的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用水危机。立足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水资源影响研究是时下一个紧迫且重要的事情,我们在面对机遇的同时亦遭遇了挑战。

首先,通过有效的方法研究气候变化和下垫面改变的影响,并揭示气候变化和下垫面的驱动机制,加大研究多模式情景水文预估的不确定性理论与方法,科学的预估未来的气候变化,并根据气候变化的情况分析出水资源的影响,及时采取措施降低不利影响,落实问题的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是当下国际气候变化与水资源影响研究的前沿问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宽,不仅包含气候变化影响的检测与归因还包括了在气候变化条件下未来降水预测的不确定性和降水量等问题。检测系统变化的过程是立足于其他已经给定了的统计意义上的;而归因则是通过分析某个已经观测到的系统变化,判断“变化”这种现象与人为因素是否相关,如果相关,还需要利用有效的数据资料评估非气候因素的贡献份额,甄别人为强迫变化与自然变异所占的不同的比例。

充分利用观测数据,确定不同因素影响水循环各分量的力度,了解各因素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影响水文的原理过程,不仅可以帮助相关者认识气候变化与水循环作用的机理,更能够增加相关者预测未来水资源情况的真实、可靠性。降水输入的不确定性是引发水资源影响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可喜的是,现阶段相关者已经开始积极的探索不确定性新途径,以实现在多气候模式集合的方法下增加降水模拟的准确性。通过全面的分析各水文、水循环站点的资料和模型,确定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在水资源影响方面的作用力度,在贝叶斯理论和其他方法的支撑下降低未来降水预估的不确定性,增加降水预估的可信度。

其次,揭示自然地理和不同气候分区的人类资源与活动之间的作用机理,推动人们加大认识水文-气候双向耦合机理的力度,并大力促进这种模式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的气候变化极大,干旱、水灾频繁交替,对这些灾害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季风气候的变异性。我国的环境极易受到人为因素影响,而为了发展经济,近些年来我国的高强度人类活动从未停止过,这给自然的水文循环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制约我国水文水资源的三大因素(不利的人为气候变化、较大的自然气候变异、高强度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他们对我国水资源评估影响的不确定性,充分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水文模拟测量的能力与精度,推动水循环与气候双向耦合,并在全面认识其机理的基础上发展这种全新的模式。

最后,相关者还需要分析出在气候变化情况下我国水资源系统的适应性和脆弱性,分析出水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适应性体系,降低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产生的不利影响,以便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需求管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相关者需要对我国的水资源进行全面的了解,充分的了解水资源研究的挑战性、必要性和复杂性,开展多方交流,积极的联系气象、生态、地理、社会、水文等相关部门,加大合作研究的力度,继而合理的应对机遇和挑战,提升我国水资源研究的实效性,保证我国水资源利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夏军,刘春蓁,任国玉.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影响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地球科学进展,2011(1).

第6篇:气候变化的积极影响范文

关键词:糖尿病;三酰甘油;血管内皮功能

近些年我国糖尿病发病人数逐渐增多,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性也迅速升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影响。有研究认为高三酰甘油血症发病率明显增高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风险性升高的重要因素[1],也被较多研究人员认为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到严重损伤的起始诱导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2例糖尿病患者均为本院2011年4月~2015年7月住院或门诊治疗的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糖尿病组: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为(48.2±7.1)岁。同期选择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5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48.5±8.5)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脂肪餐试验方法 所有患者及体检者经12 h空腹后,在次日清晨均食用脂肪餐。分别抽取患者及体检者脂肪餐前及餐后2、4、6 h时的5 mL肘部静脉血液。研究期间停止药物治疗,仅可饮用适量白开,避免大运动量活动。

1.3血清三酰甘油表达水平检测 采用全自动生化仪酶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糖尿病患者及体检者的血清三酰甘油表达水平,由专人按试剂说明书步骤进行检测。

1.4血管内皮功能检测 检测糖尿病患者及体检者空腹状态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脂肪餐后4 h对上述指标再次予以检测。ΔFMD=(空腹状态时FMD-餐后4 h时FMD)/空腹状态时FMD×100%。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脂肪餐前及餐后血清三酰甘油表达水平比较,糖尿病组患者脂肪餐后2 h、4 h及6 h时的血清三酰甘油表达水平(2.74±0.65 mmol/L,3.52±0.87 mmol/L,2.61±0.47 mmol/L)明显高于餐前(1.51±0.33 mmol/L)(P

2.2两组血管内皮功能变化比较 糖尿病组患者空腹状态时C-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脂肪餐后高三酰甘油主要指含有丰富三酰甘油的脂蛋白,其中包括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而前者导致AS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餐后的脂质生理代谢极为紊乱,脂质代谢速度出现明显延迟,机体清除血清脂蛋白数量及质量的功能出现明显障碍。因此此种餐后脂质代谢过程紊乱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血管内皮则是位于血液和血管之间的生理性屏障系统,同时其也可经不同作用机制分泌和释放大量血管活性物质和细胞因子等,从而发挥调节免疫反应、血管舒张和血凝等生理学作用。目前检测血管内皮功能的方法有创伤性和无创伤性,前者因为可造成机体损伤故临床较少采用,而采用超声检测C-IMT及FMD的无创方法广泛被采用。目前已有较多研究认为,高三酰甘油血症可明显增加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性,而餐后三酰甘油代谢障碍导致血管内皮功能严重受损的作用机制为:①可导致血液循环长时间处于高三酰甘油状态,血清抗氧化功能明显降低,减少血管内皮NO的产生和加速NO的降解速度;②餐后分解出来的各种脂蛋白残粒可对血管内皮细胞直接造成严重损伤;③含三酰甘油丰富的脂蛋白经餐后代谢产生的残粒可直接毒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④血清三酰甘油表达水平可使得低密度脂蛋白胆胆固醇转化为血浆小而密集低密度脂蛋白,而后者不易被低密度脂蛋白胆胆固醇受体识别而消除,故血清半衰期明显延长。

本研究结果见前文详述,由此可知,糖尿病患者脂肪餐后血清三酰甘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对血管内皮功能造成一定损害,可促进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变的发生。

第7篇:气候变化的积极影响范文

[关键词]低碳;节能减排;经济发展;经济转型

当前,“低碳”已成为热门词语。总理在哥本哈根大会上承诺的降低碳排放量40%的目标,将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及经济的发展。国家将进一步加大碳排放的治理力度,人们的生活方式将面临新的选择,企业的排放问题将影响企业经营者的决策。“碳税”将在“十二五”期间开征,“可交易排放权”将逐步引入环保管理机制中。这一切都会让企业不得不思考一个全新的问题:如何改变自己,以适应这些政策与环境的变化。

在新的要求面前,我国很多污染性企业、高能耗企业、一些经济结构模式还处于低端的地区,将面临着更多的经济发展成本,在市场竞争面前将处于更加不利的位置。企业向哪里走?如何转变地区的经济结构?本文基于“低碳”对于经济发展的长期与短期、积极与消极影响,企业与政府如何适应低碳要求,在未来的经济转型中抓住机遇等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低碳”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阵痛”

1短期内会使一些区域经济受到较大冲击。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工业发展还依靠人力、资源吃饭,一些沿海二线地区的县级企业的重污染、高能耗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工业整体上还表现为粗放型的特征。东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重庆等很多内陆地区更是以资源消耗为主,在发展水平上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期阶段,优势工业还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加工、饮料工业、化学工业、黑色及有色金属工业和机械工业等一些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污染比较严重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的传统产业上,发展后劲不足,竞争力弱。而这些地区正是碳资源排放治理的重灾区,同时这些能源型企业本来利润就极其微薄,资源的使用成本增加以后,将会更加不堪重负,所以,这些地区的转型成本是非常高的。

由于国家将会进一步通过税收等政策措施调节资源使用,资源将成为更加昂贵的生产要素,这将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魏涛远与格罗姆斯洛德所做的一个课题的调查结果(表1),其中列出了征收碳资源税后第一年的主要指标变化情况: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下降了0.4%和0.9%;就业下降了0.4%和0.8%,大约为240万和460万失业工人。

资源使用成本的上升,不仅影响这些地区的企业,进而影响到就业问题,而且随着企业在低碳压力下完成转型,相应地,企业的技术水平将会提升,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会提高,同时一些能源型企业倒闭,部分企业外迁,从而这些地区的低素质劳动力将无法适应企业的需要,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2长期看,负面影响应逐步降低。资源使用成本的上升对经济带来的影响应该是在初期较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转型的成功,经济创伤将会在一定的时间后得以愈合。一方面企业通过优胜劣汰,结构会得到调整;另一方面,社会的需求也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会逐步抵消征收碳税带来的压力。同时,由于碳资源的使用成本的上升部分主要是政府调控实现的,这些成本会转化为政府的财政收入,将会通过财政支出的形式回流到一些低碳企业以及企业转型期的护持。政府将加大对新技术、新产业的投入,促进经济的换代升级。魏涛远与格罗姆斯洛德的课题调查还得出一个结论:征税后2020年的GDP仅下降了约0.1%(表2)。在这一过程中资本的积累逐步抵消了征收碳税的负面影响。

二、“低碳”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低碳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也是人类生存质量问题,甚至是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所以,在这个问题面前,经济发展要服从低碳的要求是不容商榷的。在这个认识基础上理解低碳的积极影响,有利于我们贯彻低碳理念于我们的行动之中。具体地说,“低碳”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1对于企业及消费者的积极影响。一方面,从长期来看,可以刺激企业为减少生产成本而提高效率,促使企业降低能耗,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说,低碳逼着企业往前走;另一方面,低碳改变着消费者的消费方式。随着转型期间资源价格的上升,购买者的实际购买能力下降,对资源性商品的消费降低,例如对塑料制品、纸制品、燃油等的消费成本提高,将促使消费者寻找替代商品,加大对替代商品的消费,这会从更深的层面转变人们对于高污染、高排放商品的嗜好,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对于产业投资的积极影响。随着我国低碳时代的到来,企业面临着新的选择,短期会导致一些企业减少投资,甚至使一些外资企业撤回在华投资,但是在宏观上,这些企业正是我们需要逐步淘汰的企业类型,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的。因为这样可以抑制增长过快的高耗能产业投资,重点发展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打下基础。

3减缓国内生态环境压力。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国之一。根据2006年底由我国科技部、气象局、中科院等单位联合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0年我国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34亿吨,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2.78%,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人均排放0.65吨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低碳时代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时代任务的准确表达,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着力追求的时代目标,开征碳税,加强治理。减少排放,是保护环境的有效经济措施,应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

4促进技术的更新与提高。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的政策目标,国家将出台一系列新的节能减排措施,促使企业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引导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引进、改造与创新,提高生产效率,走低能耗、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碳税的压力之下,经济结构的转型显得更加紧迫,置死地而后生将是能源型企业的必然选择。同时,“低碳”也使得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一次快速发展的机遇。当前,我国的环保产业比较落后,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使得我们的环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受到严重破坏。低碳目标会刺激环保产业的发展,为我们寻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低碳时代企业如何从容应对

企业要端正态度,积极主动地应对,而不是消极地等待观望;要提前思考和谋划应对的策略,尽早转变企业的增长方式,为打好科学发展这一仗积极做好准备。

1提前做好战略准备与技术储备。企业的经营战略决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在我国,低碳政策的实施必定是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过程,但是其趋势是确定无疑的。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提前做好企业发展的规划,把企业的转型方向与步骤规划好,并按照规划的步骤积极进行设备、人员与技术的储备工作。提前准备就等于为今后的从容应对赢得了时间,可以有效地缓解低碳经济给企业带来的压力,使得企业能够平稳地度过挑战期。

2逐步转变生产结构,有步骤地淘汰部分产品。具体来讲,企业要超前谋划,主动转变生产结构,每年预留一部分利润,有步骤地淘汰或替换一些资源能耗性的产品及其设备;同时,规划好企业需要逐步引入的新产品,并使已有产品向低能耗的相关产品延伸,逐步加大这些产品在企业产品结构中的份额,为未来的战略转移踩好“点”,以便适时地替换传统产品,实现产品结构的转变。

3逐步加大设备投入,避免陷于被动。一些企业可以通过产品结构的转变,从能源型企业转型为低碳型企业。而有些企业是无法转变的,如电力、钢铁、造纸、化工行业等等,这些企业无法通过转型摆脱对碳的消耗性质,而且国家的战略发展也离不开这些行业。但是,在低碳目标下,政府必将逐步加大对这些企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增加减排的压力。如果这些企业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将很有可能在政策正式实施的时候面临被动的局面。所以,企业应该提前主动投入,逐步向国家政策导向方向靠拢,避免被动局面的产生。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形势下,一旦政府的相关政策出台,企业的多年投入可能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4增强“低碳意识”,把握政策方向,用好用足政策。当前,国家正在酝酿一些新的节能减排政策。据预测,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开征碳税,虽然征收方式与比例尚未确定,但是一旦实施,对企业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一些地区政府也在酝酿“可交易排放权”制度,即政府将环境资源排放产权化,向企业出卖排放权,而企业如果通过技术改进,减少了排放,则其排放权可以出卖给排放量大的企业,取得经济收益。而那些靠购买排放权进行排放的企业,负担将加大,必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这一新的市场机制的引入,将给企业带来真正的利益问题,任何企业也无法通过政府的“关照”而继续“蒙混过关”。因此,企业应增强“低碳意识”,认真研究和把握政策方向,用好用足政策,为企业未来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四、低碳时代政府如何促进经济转型

1明确政策导向,促进企业限期转型。政府明确的政策导向是关键,政府要提前向企业传达低碳经济的要求并出台具体的时间表,让企业有一定的缓冲时间进行技术改进、经济转型。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果企业无法达到减排的目标,将被兼并或淘汰。地方政府要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在招商引资等问题上避免短视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引导企业向正确方向发展。应指导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按照统一部署制定企业自身的改革时间表。

2加大对企业新技术新产业的支持力度。在资金上要为企业减负,减轻其压力。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等资金,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改造。鼓励企业与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创新,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先进的管理方式。促进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加大政府采购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力度。引导企业集聚发展,鼓励企业与东部地区先进的企业进行收购、兼并、重组、联营等,借助外力,加强企业的合作,实现产业有序转移与换代升级。

3加大对企业节能减排的管理力度。政府要促进重点节能减排技术、高效节能环保产品和设备的推广和普及。按照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要求,鼓励专业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设备租赁等服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金融、环保、土地、产业政策等手段,依法淘汰中小企业中的落后技术、工艺、产品和设备,严格控制过剩产能转移扩张和两高一资行业盲目发展,对纳入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税优惠目录的投资项目,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扶持。

第8篇:气候变化的积极影响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环保;宣传工作

网络将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借助网络媒体了实现信息的及时传输与共享,是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新时期,为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和应用价值,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可以网络媒体为载体,提高宣传质量,实现环保知识的全面宣传,提高人们的关注度。在环保宣传工作中应用网络技术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是社会现代化元素的充分体现。

1网络媒体对环境保护宣传工作的影响

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造成负面效应,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都存在同样的特点[1]。网络技术运用其庞大的数据库、应用程序等来进行信息的传递,在进行信息传播时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传播范围较广,覆盖面较广,为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带来机遇。但是,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环境中信息种类繁多,相对混杂,人们通过网络媒介会接触到不良信息,对人们的心理和思想构成消极影响。

1.1积极影响

网络媒体技术的应用更具实效性与高效性,其具有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网络宣传与推广平台众多,传播范围相对较广,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展开互动,将环境保护的相关信息至网络平台,人们在浏览网站或网页时,能够及时将环保信息进行推送,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度,相较于传统的环保宣传模式更具创新性与个性化。传统的环保宣传工作是通过人工贴条幅的形式,大都以环保标语的形式开展,如今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杂志以及报纸等都成为宣传的媒介,宣传质量大大提高[2]。凭借网络技术,在大型搜索引擎、微博或论坛上开展环境保护的投票,让用户全面的参与到环保宣传行列中来,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此外,网络环境下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信息传播实现了全方位,不仅仅以文字形式,也彰显了现代媒体多元化的特点,可将文字、图片、视频等进行编排,运用多种媒体共同来实现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

1.2消极影响

网络技术为环保宣传工作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还存在多方面的不完善,网络信息的权威性、受众等都会影响环保宣传工作。在信息权威性问题,由于网络信息环境的复杂性,对信息的审核力度不够,对不良信息的过滤度低,会对人们的心理和思想产生消极影响,影响环保宣传质量。另外,由于运用网络技术的用户以青年、中年为主,受众群体相对单一,老年人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与认知相对较差,网络环境下的环保宣传工作受到严重限制,不利于环保宣传工作的开展。此外,由于网络数据库相对复杂,诸多的新闻信息会不断置顶,将环保的相关内容会进行覆盖,环保宣传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

2网络环境下环境保护宣传工作的开展策略

2.1借助网络媒体平台,拓宽宣传范围

新时代网络背景下,环保宣传工作迫在眉睫,通过宣传来强化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借助网络媒体平台来拓宽宣传范围,网站、微博、微信、论坛等多种宣传方式都可应用到环保宣传工作中去,对环保的相关知识添置在专题网站、新闻门户或社交网站中,通过微博分享、转播、刷话题等方式进行宣传,面对的群体范围相对较大,能够提高环保宣传工作的影响力。新时期,多种媒体发展的现代化时代,电视、网站、报刊、杂志、广播等多种形式共存,宣传媒体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受众,将所有媒体宣传效果的总和相加,环保宣传手段呈现多元化趋势,信息沟通渠道更加完善。

2.2规范新闻报道内容,增强环保意识

如今,电视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报道诸多环境污染性案例,新闻报道一经播出,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媒体的宣传,关注度也会不断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应对新闻信息进行正确的引导,严谨出现不法分子借助媒体平台散播不实新闻,避免受众出现误解的现象。因此,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应保证污染事件发生的日期、地点、发生原因以及危害程度等的精确性,能够避免为不法分子提供违法操作的机会。例如,2013年雾霾天气污染现象相对严重,针对此问题,北京市环保宣传部门及时相关信息进行警报,凭借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向公众报道北京市的控制质量状况、雾霾污染指数以及污染特征等内容。同时,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媒体进行宣传,并严格规定相关信息禁止更改,必须保证污染新闻信息播报口径的一致性,以增强环保信息的真实性。在雾霾信息播报时,应对污染事件的发生原因、危害性等进行明确的阐述,并对未来环境污染状况进行预测,如,重度雾霾发生时,应从身体、心理、交通、区域气候变化等角度着手,对重度雾霾可能引发的鼻炎、支气管炎等疾病进行列举,以增强人们出行的警惕性。

3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宣传工作至关重要,网络环境下环境保护宣传工作的开展,应借助网络平台加大信息媒体的宣传力度,拍摄公益广告,拓宽广告宣传平台,强化对手机的运用,更能贴近人们生活,引起人们注意,可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斌.新形势下开展环保宣传活动的途径探讨[J].青海环境,2011,27(01):33-35.

第9篇:气候变化的积极影响范文

关键词: 环境管理与绩效;财务绩效;相关性

一、环境管理与财务绩效

1.企业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是企业通过对内部进行控制,行政管理部门环境控制与企业内的环境管理机制相结合,实现企业的环境目标,是相关部门主要工作之重点所在,这也是企业实现在社会市场中的地位,良好的环境管理获得良好的财务绩效,从而也能在政策规定上得到相关的优惠政策。

环境管理是指对自身的思想观念、综合素质、行为习惯进行改革调整,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自然环境协调一致,达到共同点。环境管理的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企业所取得的利益最大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对企业环境管理工作在社会市场中有效率地运用以达到管理的目的。企业要随时掌握企业环境管理工作的情况,也要对未来企业环境管理工作进行预测,通常用需要考虑的要点,气候变化的影响、环境管理工作的建立、机制、制度、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工作、环境保护与认可、环境财务报表、资源的有效利用、环保工作的有利实施等。

2.企业财务绩效

环境绩效是指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环境方面决策中对企业内部产品的生产,质量标准的要求;环境与包括环保方面,关注程度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联系的协调关系。财务绩效定义企业对内部环境采取相应管理措施,对企业资源提高一定的效率,对其生产成本要降低,以更加满足消费者,对利益相关者以此减少压力,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二、环境管理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

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密切,在企业内部对环境管理工作制定制度,建立健全的环境管理体系,也是企业在社会市场经济中的新的挑战。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也是挑战企业的生存能力,企业要顺利进行发展,避免各项因为环境变化产生的风险,始终对企业内部执行有效的环境管理,采取相关的措施,减少生产经营中的发生的成本,及时发现新的商机,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绩效。

1.环境管理对环境绩效的影响

(1)监督管理工作

监督对企业在环境管理方面起到很大作用,企业要时常关注环保问题,包括政策目标与规则方面,要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环境管理监督工作是关键所在,及时发现问题,积极改革方案,以确保实现企业环保目标。

(2)沟通工作

企业环境管理工作,各层管理工作者通过报告的形式,积极参与,互相配合、环境目标有效的传递,上层管理工作者及时对基层的管理工作者的成绩与问题要及时了解情况。环境管理要引导每个员工,每个群体,环境管理工作要带动企业员工对环保目标责任制的一致性,最终提高环境绩效。

(3)披露信息

企业对信息的来源,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方向,对企业的内外部发展引导方向,大大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以达到企业的目标,对企业未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保形象。

2.环境绩效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1)抵消环境成本

企业创业时期会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短期内看成本增加。从长远时期来看,生产经营过程中,提高效益,通过节约能源、材料回收再利用,从而降低经营成本,在生命周期方面也不例外。

(2)提高竞争优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逐渐加强,对什么都追求绿色产品,始终伴随着绿色观念,优秀的环境绩效能提高企业的利润,对其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占有一定的优势。

(3)抵御市场风险

企业内部具备优秀的环境管理绩效,大大降低了资源浪费、产品价格变化、产品质量标准以及材料再利用等等相关的问题。降

排放量达到政府规定的标准,在社会监督中占有优势。

(4)提升公司形象

企业优秀的环境绩效拉近了与社会公众的距离,从而提高的企业的形象,得到了社会的信任,提高了企业的财务绩效。企业在拥有优秀的环境绩效的前提,更加重要的加大环保方面的投资,短期内看似增加企业的成本,减少了当年的财务绩效;同时降低环境成本、增加了企业竞争优势、降低市场风险、提高了企业的形象,必然也提高了财务绩效。

3.环境管理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环境管理提高财务绩效的行为:

(1)引导行为

企业通过环境管理,对企业有积极影响的一面来发展,避免那些所谓的不良行为发生,影响企业的发展,对生产部门、采购部门、技术随着市场动态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来应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2)反馈信息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信息的准备性对于企业财务绩效有一定影响的。环境管理工作对环境工作的预测效果与实际结果相对比,它们之间存在哪些差距,不足之处是管理工作者的重点工作项目;最终提高财务绩效。

(3)提升竞争能力

根据资源基础,企业优秀的环境管理,有利企业长期持续经营发展,取得最大的收益,在未来市场需求中具有竞争能力,建立健全的财务绩效。

三、相关性分析

(1)环境管理与绩效的关系

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工作与企业的经营绩效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环境管理与财务绩效的关系通过相关研究得出正面的解释,一个优秀的企业环境管理工作对企业的财务绩效起到提高作用的,相反,差的环境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通过实际情况,在学术界与实务界,都获得很大的启发,同时也唤醒了长期时间人们对待此问题的真正认识。企业负责人可以利用优秀的环境管理与优秀的财务绩效的企业合作,从而实现投资回报。这也说明,企业中环境管理工作是积极向上的,不是负担,企业在长远的市场需要中,可以在环境管理工作方面取得收益,使其在市场中具有竞争能力。

(2)气候变化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

企业的环境管理与气候变化也是紧密联系的,气候变化是企业环境管理工作的重点项目,企业要重点分析与研究,气候变化对社会上的相关性比较大的企业例如:电力、水力、农业部门等,在这此产业部门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及时的应对气候变化,积极采取措施,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结束语

通过一系列的实证证明,环境管理工作、环境绩效、财务绩效之间是相互促进作用,这也是国内外研究工作者的结果,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企业要长远持续稳定地发展,对提高企业的利益,对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环境绩效、财务绩效必须重视,对企业的资源合理利用,技术要不断革新,提高企业财务绩效。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是相辅相成的,从而在市场动态中具有竞争能力,就现在形式来看,我国企业的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的相关性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我国一些较为有规模的企业中,企业的环境管理不完善,在实际工作执行中存在问题,没有市场激励手段,这也就反映了企业的环境管理还不够完善,要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对企业的宏观控制与环境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的合理机制,使企业的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相联系,共同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陈璇,淳伟德.环境绩效、环境信息披露与经济绩效相关性研究综述[j].软科学,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