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教育可行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现状调查,矛盾分析
首先请听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
有一天,一个优秀的初三学生问老师:“老师,我不知道学习英语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现在学得特别没劲,不想学了。”尽管该生在考试中常常取得不错的成绩,老师用一些鼓励的话来回答他。但当时老师内心的第一感觉是自己的教学真的很失败,有种深深的无奈······
作为语言老师,我们也许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在初一时候,学生因为新鲜感对英语学习还有一定新区和热情,但是,初二就开始淡化了,初三则退化加严重分化。我们常常感到所有的努力都有些事倍功半、效果不佳。因为高考指挥棒没有变,就目前的教学实践,在绝大多数初中单纯的语言教学仍处于绝对优势。无论是从教学计划,还是教学内容上,也无论是从学生应考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形成了非常强的定势。英语教学仅仅是单纯的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师生文化意识淡薄,把时间淹没在浩瀚的语法里,字词篇章里,一次又一次的测试里。对语言所隐藏的文化却往往忽略,一提而过,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最终导致很多学生都不明确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失去学习的耐性,失去兴趣,甚至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最终结果绝大多数是要吗为考试而学,要吗干脆放弃。
为此,我就我校及周边几所学校做了一个英语学习目的及态度问卷调查。
1. 你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什么》
A. 为考试取得好成绩而学
B. 喜欢
C. 考上好的高中,考上好的大学,找到好工作
D. 老师逼我学,家长让我学
E. 为了交际,听得懂,说得出
F. 为了社会发展需要
G. 了解异国文化
H. 喜欢英语老师
I. 学得好就学,为了学习而学习
J. 学来没什么用
2.你学习英语的态度怎样?
A. 喜欢,有趣,简单
B. 太难,不想学
C. 懒得背单词
D. 老师不逼就不学
E. 语法复杂,不想学
F. 听不懂,不想学
G. 想学,但听不懂
H. 不会读,不想学
I. 基础差,不想学
J. 学来无用,不想学
其结果在第一项中是多数学生选择A,C,I,选择E,F,G不是很多,选择其它的也不多。在第二项中,选择每项的差距不大。由此,可看绝大多数中学生语言学习目的不明确。
受其影响,学习方法及态度存在很大问题,所以最终成为语言学习的失败者。从无数文献,我们都深知,语言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与意识的能力,而我们现阶段的初中教学实际上早背离了语言教学目的,所以最终的失败不言而喻。
二. 文化教学的迫切性、重要性
正如歌曲“One World,One Dream”,随着现在科学技术,尤其是全球通网络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愈小,形成了一个所谓的“地球村”,一个全球性的人际交往环境正在形成,我们大家都面临一个全新的国际生活。这种新生活无论是从心理学,社会学还是语言学的的角度,不同社会不同文化相互间的交往以及时回避不了的现实。从中国加入WTO到2008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再到现在进行的有声有色的上海世博会,这些活动无一不在呼唤着具有通晓中西文化的高水平英语人才的涌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的充实,语言只是一种符号,离开了文化的血肉之躯,语言无任何价值与意义。所以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下跨文化教学得到约来愈多的重视,并对学生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标的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美国语言学家Kramsch(1998:3)在阐述文化意识时指出,学习第二语言的文化能促使学习者更熟练地掌握第二语言,所以培养初中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已经是教学中不争的共识。
三 跨文化交际与意识培养的可操作性
随着新课标的要求深入每一所学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主题,国内外跨文化交际与语言教学的文献理论支撑,有关此课题的一些研究成果,以及新教材内容的合理设计,交际教学法的广泛使用和中学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的贯穿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
四 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原则及策略简析
(一)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等。
(二)以文化的双向互动为原则,即开展中西文化之间的对比式教学。使学生对西方文化和本国文化都做到全面、系统地了解,帮助学生纠正盲目崇洋媚外的思想,提高他们对于异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鉴赏能力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热爱。
(三)在文化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与范围,做到循序渐进,不盲目扩大知识面,增加学生心理负担。
(四)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以激发学生了解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五)要在语言教学中贯穿文化教学。要把它纳入到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促使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学习与文化知识的积累相结合。
(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显性或隐性的文化内容,并加以适当延伸及补充,恰当的融入教学之中。
(七)教师应分板块整合阶段的文化知识,使之更系统化,便于导入,学生更好掌握。
(八)教师要利用好各类媒介导入英语文化。
(九)教师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营造跨文化交际语境。
(十)新课标下,文化意识的具体标准学习,初中应达到五级标准,共有十四条。(请参照新课标)
关键词:践行 课改 优化 语文教学
语文新课改要求,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广阔的空间,打破传统教学的禁锢。通过我多年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时代的要求,充分展示学生个性,教师重在组织、引导和指导,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不同的教学结构,让学得好的学生吃得饱,后进生学有所获,全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语文素养,本文谈谈在教学中具体做法。
一、教师要感染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导”要活现于师生共同钻研、教学相长中。语文教师的敬业精神、渊博的知识、明辨是非的能力、言行一致的作风,无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教师积极进取的精神、自我发展的行为又昭示出“学无止境”的真理,教师的形象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个性魅力象“细无声”的“春雨”永远滋润学生的心田。
二、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学有所获
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改革任务,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主战场。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内容,学有所获。
1.教学目标是方向,教学内容是载体。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是居支配地位的,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要发挥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来制定全面的教学目标,克服教学中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的费时低效的现象。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始终围绕确定的目标来学习,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
2.明确重难点,突破语文教学瓶颈。语文教师需要对语文教材烂熟于胸,对学生充分了解,这样才能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并给学生准确精确地解答。
3.教学结构科学化。教学目标的完成,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直至教学的每个具体环节。设计好教学结构,调控好教学节奏,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学结构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要有学生主动参与。
4.授课方法科学化。语文学科教法多种多样,“教无定法”,常见的有:朗读法、讲读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读写法、讲练法、比较法等等。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来确定最佳教学方法。
三、教法引导学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终生受用不尽。”教学亦如此,教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行之有效的手段。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一生受用。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的手段,也是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的重要措施,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就是给学生的学习导之以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并掌握规律,形成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随时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并加以引导,就能做到为学而教,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他们逐步从“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文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思考和领悟能力,并使他们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四、情境教学,开发学生潜能
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氛围,必须发挥语文教学的主导作用,语文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把真爱带进课堂。语文教师站在讲台上,应该把爱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把和蔼的笑容洒向每个学生,让自己的爱充满整个课堂。
2.用情境激活课堂气氛。语文教师的情感应该是最丰富的,一走进教室应该激情洋溢,做到全身心投入。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写得很美的情境,蕴含着丰富美好的思想情感。我们抓住这些情景,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启发教育,既能使学生能够得到美的享受,体验到美好的思想情感,精神得到陶冶,又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3.用激励开发学生思维。教师想方设法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开拓创新思维能力
由此可以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朱永新教授所发动的新教育实践就其本质是一种教育的文化活动,是用新教育认同的美好的教育、教育的美好去影响和改变中国教育的过程和实践。
一、新教育的幸福文化
新教育的“文”是什么?我以为就在于其核心理念――“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就这一核心理念,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
(一)幸福需要教育
对于幸福,人们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比较而言,更容易接受的观点是,幸福是人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愉悦感受。一方面幸福要以客观的自身的生存状态为对象,可以说,幸福的对象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幸福取决于人对自身生存状态的认识、理解和评价,幸福的本质又是主观的。从幸福的客观性看,人的生存状态,比如物质生活水平、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受制于人实现和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从这种意义上,幸福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应该包括认识幸福的能力、感受幸福的能力、创造幸福的能力。
我们知道,刚出生的婴孩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人生的幸福能力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需要通过接受教育来发展。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能提升人的幸福生活能力,促进人的幸福生活。教育如果不能提升和实现人的幸福,教育的存在就是需要被改造的。新教育正是针对当下中国教育中人的幸福与教育疏离(乃至对立)的异化现象而应运而生的,它体现了一种悲天悯人的现实关怀。
(二)教育需要幸福
首先,教育需要幸福作为终极的目标指引。亚里斯多德认为幸福是最高的善,是终极的目的。恩格斯指出:“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则,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证明的……例如,每个人都追求幸福。”幸福是人生的意义所在,是人类活动的终极目的,教育必须促进和实现人的幸福。
其次,教育需要幸福的过程。新教育认为“教育应该是幸福的”,这是对教育需要幸福的过程的直接表述。经验告诉我们,生活因可爱而热爱,生命因珍贵而珍惜,教育的可能性和积极性基于幸福生活的愿望能在教育中体现和实现。如果没有幸福的成长过程支撑,学生的学习就难以为继,他们可能采取种种方式放弃:极端的方式是对未来生活的放弃;也有的选择逃离学校,选择辍学;更多的学生则只能坐在教室里人到心不到,他们或者机械地参与,或者冷漠地旁观,或者敌对地反抗。而对教师来说,如果不能体验幸福的教育生活,教师就会失去教学的勇气和信心,就会陷入职业倦怠,出现心理危机。
第三,新教育追求的幸福是完整的
我所理解的“完整”,意味着在时间上,新教育追求的幸福是当前幸福与未来幸福的兼顾和统一;空间上,新教育的幸福要追求课堂上、学校里、家庭中、社会生活的协调和一致;内容上,新教育的幸福应该是身与心、灵与肉的和谐发展,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的人,它能发挥和发展学生的潜能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在幸福的对象上,要兼顾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文明进步,要兼顾学生、教师、家长的共同幸福。
第四,幸福的教育需要幸福的教师
布鲁纳曾经说:“为了儿童去牺牲成人或为了成人去牺牲儿童,其错误是相同的。”一方面,幸福是教师的应有权利;另一方面,只有幸福的老师才能培养憧憬幸福生活、体验幸福、并获得幸福能力的一代新人。
参与新教育实践,接触新教育人,我个人的感受是,新教育的一个巨大成就在于点燃了一大批教师追求幸福教育的热情,他们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信仰、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他们的改变带来了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样的改变其意义和价值不能低估!
二、如何用新教育的“文”“化”课堂
课堂是承载教育改革理想、表现研究成效的根本所在,也是教育改革的攻坚克难之地。改进课堂教学,新教育有“构筑理想课堂” 的主张和行动。如何在“构筑理想课堂”中体现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也就是如何用新教育“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去“化”课堂呢?笔者有这样一些建议:
第一,理想课堂要兼顾学生当下幸福生活。杜亚泉先生上个世纪曾经在《个人与国家之界说》中指出:“欲为谋未来之福利,而先令失其现在之福利,此理亦嫌矛盾,日后之能否取偿不可知,而目前之痛苦,已非一般人民所愿受。”可以说,当前学生所承受的痛苦已非学生所愿和所能承受。这里试举两例:2008年4月2日的《成都商报》有这样的消息:“(某地)一名小学生因爱说话、成绩差,被排在教室的最后一排。10岁的他,耗时5个月在教室的墙上挖出一个46厘米的深洞。”这会使我们想到试图逃出监牢的基督山伯爵和《肖申克救赎》中的银行家。另外一则是2010年1月10日人民网上一则消息的标题:《某中学少年杀人事件:“杀个人,就可以不上学了”》,在这个学生眼里,上学比坐牢更难过。
兼顾学生当下的幸福,新教育的理想课堂就需要在改善学生现有课堂生存状态方面有自己的主张和行动。事实上,状态和策略将影响效果,快乐的课堂生活、积极而热情的学习状态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理想课堂需要实践和回答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在教学中追求和实现幸福生活。对于课堂和教学中的幸福生活,我们可以有如下想象和展望:(1)课前有期望,老师盼望进教室。(2)课中有创造,教学过程中能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回应教育事件和情境,能创造性地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3)课后能审美,对课堂教学回望和审视,能获得符合期望的愉悦和温暖体验,它包括对自身能力实现和发展的审美,对教学劳动过程和劳动效果的审美。和老师们沟通,我注意到,这样的展望可以为教师幸福的教学生活提供可能的途径。
第三,理想课堂要在教学内容上为学生幸福生活奠基有所作为。新教育主张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对此,我们需要回答教给学生的东西和他的幸福生活有什么关系?发现和寻找这样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什么是学生”出发来尝试回答。什么是学生呢?可以说,狭义的学生是在学校里,在成人、同伴帮助和影响下,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的人。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并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这就是教育的使命和责任。这样,语文老师就不是教语文的,而是教学生学“生”的,语文学科的存在是因为其中蕴含着生存的本领、生活的智慧,并能帮助学生体味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的教学内容,如果语文教学中不能对此有所回应和帮助,语文教学本身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挖掘和利用这样的课程内容,“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第四,理想课堂是合理而有效的课堂,有效教学是理想课堂的一个标准,它也是保障前面三个目标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基础。
有效教学首先是有效果的教学,有效果意味着你讲的话学生愿意听,学生愿意照着你提出的要求去做。有效果的教师是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老师,教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来源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信赖。这需要以师爱为前提,以师能和有价值的引导为基础(昨日鲍里奇教授讲座结束以后,一位老师问鲁迅讲课不管纪律,学生也很认真。我以为这是学生意识到了鲁迅能对他们的未来生活有帮助,其教学内容的价值是他们更愿意自觉追随),同时还要以师表做榜样(当老师的,你不能不去实践自己提倡的东西。美国的雷夫老师就很注意用自己的榜样去影响学生)。
新课标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个性化作文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在语言方面的综合能力,具有非常丰富创意的潜在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及个性是非常重要的。
一、现阶段小学作文的现状
1.小学作文严重背离实际生活,空话、套话过多
小学生的作文应展现出小学时代的情景,富有张扬及强烈的时代气息,具有鲜明的个性。但是现阶段小学生的作文严重背离实际生活,例如,作文要求描写自己的妈妈时,有的学生运用了“中等个头”“小小圆脸”“大大眼睛”等词汇,对生病的母亲进行描写时,使用了“长途跋涉”“大风大雨”等成语。另外,出现空话、套话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例如,在描述一个人犯了错误的时候,经常被老师批评,或是说老师对其语重心长地说,随后老师会给其讲一个伟大的故事。往往学生写作的最后,都使用了同一种手法,让读者感觉有气无力。
2.小学生的作文热情较低
小学生对世界都充满的好奇心,并且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而通过作文就能最好的体现出一个人的心态,同时也能更好地展现出学生自身的独特之处。但由于现阶段的很多小学生都处在刚性教育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孩子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喜爱写作,还有很多学生对其比较厌恶。有很多同学对写作提不起兴趣,认为这只是老师布置的一种作业,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对待写作非常认真,从来不马虎。
二、开展个性化小学作文授课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朱教授将中国学生同外国学生进行了对比指出,“中国的学生可以非常努力的学习各方面知识,书籍阅读得多,成绩也比较好,但是动手能力弱,创新意识差。”对于提升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来讲,创新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本身不缺少创造力,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思维定式长期的影响着学生,导致学生们的创造力降低。
在小学作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如果单一的使用一种逻辑思维,不但会僵化学生的思想,还将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语文老师在进行个性化作文授课时,一定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说出其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方式。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有一定程度的逆向思维,教学中引导学生不受传统思维的局限,使学生的思维全方位、多角度的扩散,得到多种结论,这更加利于老师开展个性化的写作教学。
2.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必要性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根源于公布,只是说忽略了一些节省出来说话的欲望”。老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首先要想到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这也是开展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换句话说,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考虑到用什么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对写作产生兴趣及积极性,最终达到学生喜欢并享受写作的目标。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新事物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通常还会对情感进行表达。老师要针对这个总体趋势,要多与学生一起聊天、谈话,让孩子们多了解。并且积极组织学生对相关课题进行讨论研究。
实施个性化作文授课,老师要抓住机遇,利用“移民法”来迁移学生观察思维及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记得曾经有一次,新学期开始时候,学生们都要购买新的学习用品,当然老师也要买一些学习用品。我们就可以利用买学习用品为一个话题,让学生们对自己所买的学习用品进行介绍,并讲述其使用功能及作用,在买学习用品时候的好的建议,每个学习用品可以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帮助等,利用这种政论性讨论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及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在传统的写作授课中,学生的作文都是语文教师依据自己的标准进行衡量的,这种做法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效果不是特别好。语文老师辛辛苦苦修改学生的作文,很多学生却不屑一顾,看都不看一眼,不是进步较小,就是事情了写作的信心。
在作文授课过程中,修改作文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提升学生作文质量的有效方法。同时语文老师要根据实际出发,依据学生良好的想表现及模仿心理等特点,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作文的自我修改,以便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儿童语言,当然修改必须以不改变中心思想为前提。
其实还可以试用“学生和老师的变化”,就像前面所讲的,老师对学生进行修改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尝试修改,发现自己作文里需要修改的地方,用这种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然后进行开发性讨论或是老师进行评论,让每位学生了解自己的写作是好是坏,是否要进行大篇幅的修改,该怎样修改等。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作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个性化培训的力度。
参考文献:
\[1\]黄宁.论新课程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3.
一、注意言谈举止,激发兴趣
教师是学生仿效和学习的榜样。孩子们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脑”,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脑”里并储存起来,然后指导他们的行动。这就告诉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儿童心中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此,教师讲课时态度和蔼可亲,表情诚恳热情,姿态优美大方,朗读抑扬顿挫,都会使学生心情愉快,增加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让每一个动作,每一种声调,甚至每一个眼神,都能引起学生的极大注意,点燃他们兴趣的火花。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倍增。
二、从学生内需中激发兴趣
要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首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有自己合理的要求,满足学生的内部需要。例如:在习作教学中,我总是让学生自主写作,让学生喜欢的方式写作。如让学生练习写人物,我让他们先为同学、老师、家长或想象中的人物画一张像,画好了再写一写。除了写外貌,还可以写一写他的性格,爱好。这样把画画与习作结合起来,形式生动活,比较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如让学生摆动物玩具编童话故事,学生就得根据动物的性格特点,如狮子凶猛,狐狸狡猾,豹狼凶残,小鹿温训等编排故事情节。显然这是一个充满足创造性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走进了童话世界,跟小动物们同喜共忧,会感到其乐无穷。
三、利用评比竟赛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具有求知欲望,事塑性大,好胜心强的特点,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总希望自己比别人强一点。所以,教师只要正确利用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必能激发兴趣,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字、词、句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常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开一朵组词花,看谁开得多,开得美。
(2) 首尾接词,看谁脑筋动得快。
(3) 想一想,看谁想得最多。
(4) 找朋友,看谁找得又对又快。对最早做出正确答案的学生给予热烈的掌声。这样寓知识于趣味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智能潜力。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语文教学;互动;有效性;情感
汉字是我国文化值得骄傲的一部分。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也不只在于教学生认字、识字、用字,还要培养这种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在传统大课堂中,教师很难和每一位同学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互动,也就不能更细节化地影响他们学习语文的心理和态度。以小班化为互踊础,让每个学生都能以个体的身份与教师互动,对他们的心理成长具有影响力,能有效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再者,小班化教学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基础,可以利用个性化的互动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更加快乐和自主,实现差异性教学。
一、互动教学,需要强调“互”
大班式课堂,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方式,只能是面向学生这个群体,选择几个层次的学生作为代表来进行交流。或者干脆是老师单方面的交流,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解释清楚,将课文的重点讲解一下,而未曾从学生那里获得及时的反馈。因为学生较多,老师无法一一了解其想法和意见。而小班化教学则不同,能够实现个体的对应。因此,小班化互动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强调“互”。互来自于师生之间公平的交流和对话,彼此可以沟通想法。教学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展示自己想法的机会,可以实现一堂课,所有的学生都站起来表达过意见。而且不只是简单地回答教师的问题,更要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是问题。小学语文整体来说,难度不大,对于学生来讲更如同听故事一般,所以他们能有更多的想法,给他们与教师交流的机会,相信会有更多的教学惊喜。
二、互动教学,需要强调“动”
“动”可以指身体上的动,可以指思维上的动,或者是简单的嘴巴上的动。首先嘴巴上的动最简单,让小学生一起念课文,读生词,并且用嘴巴和教师做积极的交流。用语言来表达想法,这是语文学习的本意。再者是思维上的动,要激发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学习语文虽然不像数学那般,但也有自己的顺序和逻辑,而且只有思考才能真正学到语文使用的内涵,才可以称之为学习者。在互动中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不要只让学生去重复,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自己的东西。虽然可能是错误的,但也可能是新颖的,是有价值的。教师的有效引导,实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动”。身体上的动,也可以指一种更为灵活的互动方式。将语文内容改变成话剧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身体力行地去理解语文课文内涵,能有效增强互动性,增进师生情感。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时,要去体会闰土的活泼、朴实、健康、机灵、勇敢等品质。但是学生缺乏农村的生活经验,对这些田间生活也不是很清楚。此时,老师可以组织一个场景,选择闰土抓猹的场景。制作简单的道具,模拟抓猹的过程,并且加入和父亲的对话。特别是抓猹的场景,学生特别喜欢,简单地让学生用较长的细棍投进高一点的笔筒,模拟准确性。学生将其作为一个游戏,也体会到了难度,更加佩服闰土。而且在情景的对话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感受父亲的爱,也联系到学生自身。
三、互动教学,提倡“辩论”
其实,学习语文重在能够解放思想。可以去学习汉字,学习好的文章故事,但是不要将自己的思维限制住,而是借助这些故事,向着更宽广的方向发散思维。互动教学,提倡与学生辩论。每个人对故事的理解不同,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理越辩越明”,而语文则是“越辩越精彩”。在小班化教学中,要重点突出学生的个性化,让他们“各执己见”,相互沟通后形成几个小组,然后再次进行辩论。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倾听他们的意见,在辨析中培养创造性思维,也提高合作探索能力。在这些辩论过程中,学生更深层次地接触到了课文的内涵,同时也体会到了更多的语文元素,在辩论中,想法“不减反增”,这便是最好的互动效果。
四、互动教学,重视评价
小班化教学,老师能更多地关注每一位学生。为了增加互动的有效性,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语文知识多进行积累,通过书面的呈现与老师沟通。在批改作业时,可以深入研究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发现他们的学习漏洞,并用恰当的方式指出。而且作业的批语也要丰富多样,每个学生尽量采用不一样的语言,使其更有个性化。重视评价过程,才能从学生那里获得高效的反馈,让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了师生情感,便于进一步教学工作的开展。
总之,小班化小学语文课堂为互动教学提供了便利,更加突出了学生主体的学习地位,将学生看做是发展中的人,针对他们的特点实施差异性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成才,成为不一样的“才”。
参考文献:
张筠梓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 广西北海 536000
摘要:地域文化的开发研究是我国传统人文领域的探索,受到设计基础教学的关注,在社会变迁中,地域文化各不相同,有其独特的历史内涵和文化
底蕴,设计基础教学中地域文化的融入可以对当地创新进行保护,推动了我国地域文化的发展,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设计基础教学;地域文化;传统
地域文化是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
作用的文化传统。不同个性特质、各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不仅是源远流
长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精华部分,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地域文化中的民居等有形文化与风俗习惯、典章节庆、民间艺术等比较抽象
的无形文化都是民族文化,是民族艺术的根本所在,而民族艺术深深扎根于
民间,民间艺术是一切艺术之根,是母体的艺术、本元的艺术。
设计基础教学中的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装饰基础、三大构成及造型
训练课程都需要对造型、色彩、材料、肌理、图案、情感指向等等进行大
量地练习与设计创新,与地域文化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元素遥相呼应,与地
域文化中借鉴大自然的思路一脉相承,将独具特色的地域民族文化与设计
基础教学相结合是可能的。
一、地域文化和设计基础教学的融入现状概述
我国地理幅度广阔、历史悠久,多元化的文化带是我国地理文化的主
要特征,历史上曾出现过滇黔、百越、荆楚、齐鲁等等多个具有独特文化
特征的区域。时至近代,又有长江文化、黄河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
游牧文化等等的文化区分,区域性的文化特征深深地烙在了当地人们的心
里。地域性文化差异这项特点在设计基础教学中有独特的借鉴意义。就地
域文化演替的过程中传统的民俗与人文的对接,形成了交相辉映的局面。
北海物产富饶,特以海鲜特产而闻名,时代变化中地域文化却更为浓厚,
在传承中又增添了一些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海文化,特别是近年来北海工艺
产品受到各界瞩目,正是基于地域文化上的设计基础教学的普及,给了整个
北海特色发展的重要突破方向,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北海地域文化在工艺基
础性的开发环节。在组织学生参观北海田野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园时,踏进青
石铺成观光园,抚摸一块块青色方砖,听一声鸡啼唤来一声狗吠。看那缓缓
转动的水车汩汩地灌满一筒筒龙塘清凉的水,转到最高处,竹筒里的水慢慢
倒出,银白的水带变成雪白的水珠。这时一群壮族娃儿欢快地在生态园中嬉
戏,一名洗衣的壮族女娃棒槌上下舞动,激起四溅的水花。牵着牛的壮族老
人,背着一片夕阳慢慢走来,歌声也随之飘来“唱过穿哩唱戴哩,唱我心上
的畅快哩;没唱穿,没唱戴,一唱心中多畅快;山歌本是灵芝草,身子骨有
病能唱好……”,多么欢快,多么自在。学生听到后也随之附和一两句,笑声
时时响起。在云舍我带孩子们看过壮族的民族服饰,看老外娶新娘背壮族姑
娘,坐花轿的滑稽,听艺人吹唢呐……与学生共赏壮族民俗文化―这些实例
启示基础教育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带来的新气象。
二、地域文化的寓意传承
地域文化中的传统美术的许多造型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一直被延续
着,使用着,不仅仅是因为其具有审美意义的外形,在其产生的环境里,
它的造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历史
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民间传统的伦理观念和社会意义渗透于民间美
术作品形成的过程及结果中,人的主体性,情感性使它们体现出浓厚的人
情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产生多样的寓
意,这些寓意反映了集体意识,感情气质和心理素质。传统美术寓意
是适用于现代设计的,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意念,一部分设计师将实
用和审美相结合,传统和现代相融合,在现代设计中创作出极具有中国特
色的设计作品。贝聿铭先生设计的矗立在香港的中银大厦,由于受地基的
限制,利用方格原理来设计。即在正方形的平面上画了一个对角的十字形,
形成四个象限,这为下一步的室内设计找到了灵感来源。运用四个方位与
四个色相相一致的观念来确定室内大色调。中国传统观念:东为青龙用蓝
色代表,西为白虎用白色代表,南为朱雀用红色代表,北为玄武用黑色代
表。结合中银大厦实际所处方位、环境,再借用色彩与方位相融合的特点
来决定室内色彩。当人们在这个高层建筑中,能根据所处的不同颜色区里,
就知道所处的方位。同是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延续了简洁朴素,
具有亲和力的江南民居外部造型,他将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
造手法巧妙地融合成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局部建筑形体的错动挪位,
表达出建筑师对中国建筑民族化之路的思考与探索。“靳埭强设计有限公
司”的标志以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方胜组成,“方”为大地,象征设计领域的广
阔,“胜”为优越、美好,示有能力胜任之意。这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
找寓意深刻、视角特征强烈的形象与表达方式,用于现代设计中产生了新
意。只有具有了民族特色的优秀的现代设计,才可能成为世界的。
设计基础教学课程中,常常涉及到构成形式的多种情感指向,我更倾
向于从传统美术的寓意中去感受不同构成方法所赋予的情感意义,从实际
的文化感受中去体会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动态演变,从而在基础教学设计
中深化文化中的构成美,如编钟的造型特征,装饰特征,这些特征的寓意
又分别是什么?使得学生积极性较高,且感受直观,学习效果较佳!
三、设计基础教学与地域文化传承的色彩印证
从原始色彩感知到有意识的色彩应用期间经历了数十万年,传统美术
的色彩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受观念和用途、工艺的影响,传统美术的色彩
是对自然色彩的概括和夸张,设色明快,装饰意味明显,并带有浓郁的主
观因素。像年画中设色浓烈艳丽,鲜明突出,热烈奔放,通过强烈的色彩
对比与视觉感官表现出喜庆热烈,轻松明快的气氛,烘托出喜气洋洋的春
节气氛。虽然在不同地域、风俗习惯、传统观念生活方式会造成各地年画
在用色上的区别,但总体上设色都是大红大绿,喜庆吉祥的装饰风格。
很多色彩都有象征性和特定的涵义,在民族民间艺术中表现得尤为明
显,这些都为我们在如装饰基础、设计色彩课程中的图案、装饰画或者其
设色的练习中提供了大量的借鉴。如彝族黑为尊、黄为美的审美心理,源
于彝族尚火崇“羊”的根本内涵,反映在服饰上,不论男女衣裙,纵使是白
色底的百褶裙,裙边须压黑布宽边以为饰,黑彝、长老以素黑为服,不加
镶饰;寿衣——上天拜会祖先神灵的“礼服”,诸如披毡、头帕、外衣、外
裤无一不黑,凉山彝族以黄色为最美之色,服饰用色最多的各种饰纹图案
均以黄色居首,同时体现在器皿、建筑雕刻、首饰的装饰上,显示出强烈
的民族文化个性。瑶族服饰多姿多彩的特点,据说是沿袭始祖盘瓠(传说
中的盘瓠是条五彩斑斓的龙犬,这实际上也是瑶族先民以狗作为图腾的反
映)而形成“五彩斑斓”的式样,以服饰来表达对祖先纪念的标志。
四、结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富有魅力的民族文化,以现代的视角梳理,我们就
会发现其巨大的视觉价值,这是探索中国本土设计面向世界的重要资源,
许多世界认同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现代设计作品,都从地
域文化艺术中获得了灵感,我们能预见到到中国传统造型的独特魅力和传
统文化契合时代需求的可能性和其完美表现,我们有义务也完全可以在设
计基础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的学习,了解文化的本源,设计的根基才能真
正地打牢。
参考文献
[1] 乐建敏.地域文化融入设计基础教学的可能性.城市地理. 2015,12,
7.
[2] 赵玉德,卢春.探析地域文化在设计色彩教学中的有机渗透.科技通
报. 2014,11,13.
[3]王喆.焦作地域文化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联系,大众文艺, 2016(8).
上接第537 页
偿还债务利息的能力。前者可对资产负债表分析得出,后者则需依据损益
表,用已获利息倍数指标分析得出。而利息费用一般用财务费用来估算。
若本期资本化利息巨大时,仅用财务费用进行估算,会粉饰己获利息倍数
指标值。
(4)各项指标仅反映某一时间终点的结果
由于各项指标仅反映某一时间节点时刻的结果,而影响这种量的过程
和原因,则不能具体反映。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经济“大环境”
的影响,经济周期繁荣可能仍较好,如果经济不景气时,即使公司业绩显
著,但指标反映可能依然不尽如意。可见,财务分析的局限性是由诸多方
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1] 秦悦, 蒋亚朋, 陈旭. 上市公司网络财务报告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
研究[J]. 会计之友, 2015(03):100-103.
[2] 宇文晶, 王振山, 李丽. 财务报告质量、债务期限结构与过度投资
一、实施个性化阅读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展现学生个性。在我国有关语文教育的相关规定中已经明确提出学生的阅读教育比较特殊,它具备个性化特征字生的阅读教育一定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单纯依靠老师的课堂讲授并不能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老师要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问题,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语文的个性化阅读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在阅读中展现学生的个性魅力。
2、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在语文阅读个性化教育中学生是其中的主体他们在理解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学生是根本不存在的正因为如此,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必须要实施个性化阅读教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们的个性在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为了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充分展现出来,老师就要善于利用语文的个性化教学手段根据每个学生个性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
3、个性化阅读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动脑能力。在语文的个性化阅读教育中字生主要是用心来感受文章内容只有经过反复阅读文章他们才能够把文章理解透彻感受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从实际上来说冷性化教学是对以往阅读教学方式的一种改革转统的阅读教育并没有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而个性化阅读教育做到了这一点。它能够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字生开始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其动能能力能够得到极大提升。
二、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对策探析
1、要给足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读中实现与作者心的交流、情的沟通、疑的化解。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会逐步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于永正老师在教《小稻秧脱险记》时,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进行“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了一些“一拥而上”、“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团团围住”等词,此时,于老师并没有简单地处理(自己解释或让其他同学解释或自查资料解释),而是让学生反复读课文。第一遍过后,于老师问:“对刚才提的问题是不是多少明白点?”少部分学生犹豫地点头。再读第二遍后,于老师又问:“这回是不是又明白一点?”有部分学生肯定地点头。接下来于老师示范读。读后,于老师又问:“这回是不是明白得更多了?”大部分学生点头,极少部分疑惑,再让学生像老师一样放声读一遍。四遍过去,于老师感到时机成熟,才找了部分同学根据读书时自己理解的意思去和老师一块做动作,原来明白的,此时更深刻地领会了,不明白的也豁然开朗。
【关键词】教学 个性化 优质课堂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B-0068-02
在没有正式入题之前先分析《雷雨》中周朴园形象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老师先给出周朴园形象的特点:“残酷”、“虚伪”、“狡诈”。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特点从文本中找出相关的各种描写,并且结合特点进行分析。
案例二:老师一开始就要求学生阅读文本,把认为能体现周朴园形象特点的各种描写找出来,然后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其形象特点。
这两个案例,表面上看,似乎是学习的顺序颠倒,但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案例一是老师给出结论,学生就没法派生别的意见,周朴园形象的特点永远是定格在“残酷”、“虚伪”、“狡诈”的层面上,而案例二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讨论得出的结论,结果他们不光看到周朴园有“残酷”、“虚伪”、“狡诈”的一面,还看到他“人性”的一面。周朴园也是人,他处在一家之主的地位,在众人面前,在受到威胁面前,他的人性不得不隐藏起来,他对鲁侍萍是有愧疚的,是想念的。这种多元性解读是学生智慧的结晶,如果忽视这一点,学生就会是学习的奴隶。
面对这种情景,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课堂生成这种创造力呢?笔者告诉你,是教学的个性化。
一、职业教育教学中语文个性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笔者认为,语文个性化教学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其重点是确定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这种意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求真,去扬善,去审美,去探索,去创造;并且能够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看待他人、社会和人生;进而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他人,影响社会;发展自我,改造他人和改造社会。其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尊重个性,利用个性让学生在动态的课堂中培养自己的能力,完善自己的思想。其三,就是立足文本,不断挖掘教材,利用自己的眼光审视教材,不囿于固有的结论,让“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学生中生成。
二、职业教育教学中语文个性化教学的紧迫性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学过程更多的是着重知识的简单传授,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容器,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抹杀个性,压制思想。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败。现在是思维多元化时代,工厂式教育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因为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时代的要求无疑给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者提出了一个更深远的课题,特别是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中,学生底子薄、基础差,对个性化教学的要求更高。因此,现代教育教学一定要重视挖掘教学的个性价值。
三、职业教育教学中语文个性化教学的路径
(一)从教师的角度看。首先,要彻底改变教学中陈旧的观念。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学记》中也说过:“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喻矣。”这些论述都明确提出教师的任务是“道”、“强”、“开”,切不可“牵”、“抑”,尤其不能事事都“达”。教学就是要给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思考与学习中不断发问,不断碰撞,不断总结,直至悟“道”,这才是我们追求的优质的语文课堂。
在这一点上,湖南师范大学的张良田教授在讲授《荷塘月色》时,他做过这样的尝试,在赏析文章时,他不是一味把教参的赞美式结论生硬地塞给学生,而是把郁达夫、余光中等四人对《荷塘月色》的评价交给学生,让学生互相讨论,重新审视传统结论。结果有些学生认为《荷塘月色》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典范,写得很美。但也不乏反对的声音,他们认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太过于唯美,过于矫情,有女性化倾向。课堂经过这样碰撞就有不同的声音,思想的火花就会绽放。
其次,教师的个性化魅力也是优质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看电视节目,我们都很喜欢毕福剑、李咏等节目主持人,为什么呢?不难看出,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主持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发挥他们的个性,没有个性的节目主持人永远留不住观众的。教师也是一个主持人,要得到学生的认可,个性是不能缺失的。然而教师的个性不能简单理解为能说几句笑话,创造一个花里花俏的课堂气氛,必须深入文本,找激情点,共鸣处。教师的个性应是用自己的感悟去解读文本,用自己的独特见解去诱导学生深入学习。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得培养自己的文化修养。广泛的阅读是形成修养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很多教师只抓住父亲爬铁轨那几个动作来分析,然后贴标签式地把赞美父亲的思想告诉学生。但是如果读过《朱自清自传》的才知道,这篇文章的思想远不止这些。当时朱自清是一位热血青年,不甘做一个普通教师,他当时生活非常艰难,除了要养家糊口之外,每月还得按时寄钱给老家的父亲。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孝道”也是本文的主题之一。这种深层次的内容,你如果没有充分阅读这些资料,理解就会片面,甚至理解不到文本的真意,结果肯定是人云亦云。
另外,教师的文化修养还包括对文本资源的重建。做为一个引导者,你的课堂是对别人的认同,还是对自己的发现?认同别人的东西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而发现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解读文本时,就要唤醒体验,让文本思想与心灵产生共鸣。课堂上有了教师独到的体验,理解才有深刻性、创造性。
(二)从教学主体的角度看,个性体验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发挥学生个性是现代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新一轮教学改革,“以人为本”的理念已被定格在原则的层面上。新世纪是“人的世纪”,语文教学必须要面对这个现实。所以,要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创造条件和机遇,让学生建成现代化个性特点和发挥创造力的天地,张扬个性,爆发创造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创造一个民主的课堂气氛,尊重主体。学生是有差异的,这就注定教学要照顾到各个层次,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是引导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智力的积极性。”这种观点清楚地告诉我们,教师不应剥夺学生思考进而发现真理的乐趣,而应该引导、鼓励他们的思想,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扬主动性和积极性。美国有一堂生物课:“蚯蚓”。老师把一些蚯蚓放在一个大盘子里,要求学生自己用手把蚯蚓抓到自己的小盘子里。开始这些学生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敢用手去抓,这时老师只在旁边观察,既不出声,更不支招,过一会,只见一个大胆一些的学生用小手抓住一条蚯蚓并且用一根绳子捆住,把蚯蚓放到嘴里。这时奇迹出现啦,其他学生陆陆续续用手抓蚯蚓放到自己的盘里。学生在自己的动手下克服了胆怯,同时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培养。由此可见,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个性自动生成的答案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老师一味代替学生动手,那么学生的认知能力就可能被扼杀在课堂上。
第二,激发学习兴趣,让个性化教学顺利起航。首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是关键。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整合教材资源,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语文课文中有许多鲁迅的文章,但学生认为鲁迅的文章难懂,不想学,怎么办?湖北特级教师胡明道在讲授《拿来主义》时,设计一个问题:周杰伦在某地开演唱会,在后台遇见鲁迅,你们猜一猜,鲁迅会对周杰伦说些什么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周杰伦感兴趣,所以纷纷投入课文,寻找鲁迅对周杰伦说的话。胡老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习。在剖析最后一段时,胡老师又拿周杰伦的《青花瓷》、《台》来类比,周杰伦的歌曲懂得从我国古代文化中吸取精华,因此在歌坛上独树一帜,赢得大家的喜爱。这样学生对“没有拿来,就没有新文艺;没有拿来,就没有新人”内容深刻的句子就理解了。
第三,设计语文交流的情境活动,感悟作者或课文人物最真实的情感,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那么老师怎样创设情境活动呢?方法很多,如:辩论、竞赛、讨论、舞台剧等,特别是舞台剧表演,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对角色的理解,让他们用活动来领悟文本主题。例如在上《药》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分别扮演华老栓、华大妈、康大叔等角色,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生动表演,来领悟小说的主题。可以说活动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如果教师给他们一个平台,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第四,让学生参与评价活动也是激发兴趣的有效手段。学生个体存在差异,为了让每个个体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优劣状况,有利于激发评价对象的竞争意识,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这样,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做到培优帮差,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