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渔业产业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期间,在国家经济社会以及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乘势而上,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年全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17万人,实现增加值1555亿元,较年增长16%,明显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体育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市场主体日趋成熟,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体育产业由各方面自行发展,向国家主导、各部门和全社会联合推动发展转变。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取得积极进展,部分省市通过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等政策,有效推动了地方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统计等基础性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完成了第一次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摸清了体育产业基本情况。创办体育旅游博览会,以展会为平台,进一步带动了体育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先后建立了深圳、成都温江、福建晋江、北京龙潭湖、浙江富阳和山东乐陵等6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有效地调动了地方发展体育产业的积极性,也进一步发挥了体育产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以北京奥运会为代表的重大体育赛事极大地带动了文化、娱乐、旅游、建筑、通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体育产业的辐射效应。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为重点的体育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保证了体育市场的规范发展。体育彩票销量持续增长,“”期间共实现销售额2428亿元,提取公益金728亿元。
虽然我国体育产业在“”期间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体育产业规模还比较小,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尚未充分发挥出新兴产业的潜力和优势;体育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较低,区域发展不够平衡;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性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市场机制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体育市场尚不成熟,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消费观念有待引导,市场监管有待加强;体育产业各项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体育产业政策体系亟待完善,高素质的体育产业人才匮乏。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体育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的重要生活方式,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体育产业已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律,抓住历史机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促进体育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1广东产业结构优化与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
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广东,产业结构已完成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优化,经由传统的轻加工业发展到家电产业,再到信息产业,全省的国民经济在这三十多年来均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变化趋势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在国家的宏观指导下,广东省的高职院校遵循国家专业设置的总体路线,进行着各种专业结构调整,在完善专业结构的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新兴专业。随着新兴行业的崛起,广东的经济飞速发展,同时,新兴专业的人才缺口不断加大。为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亟需开设一些新兴的专业,增强广东经济的发展后劲。
2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分析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较早的广东省,在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的中国“新常态”下,明确提出目标:打造具有广东本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提升特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需要配合高职教育的发展战略。高职教育在广东已经迈进了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新阶段。
2.1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对接着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
当下,广东将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六大主体产业的加快建设,“一区三带”空间布局的优化,重要载体的打造,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这必然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相应的要求。广东高职教育要以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经济发展以及技术需求为导向,适时地进行专业结构或专业方向的调整,以提高服务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针对性。
2.2高职教育专业内涵结构的升级对接着广东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新发明、新设备、新技术的运用要求劳动者要具有更高的知识和技能。如何才能适应经济战略部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对于广东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优化与发展是重大的挑战。
2.3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对接着广东省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来自《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数据:到2020年,广东省人才总量要达到226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30%,目前,广东省的人才缺口相当地大。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包括专业总体结构和专业内涵结构两方面。资源配置关系的改变影响着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不单直接决定着人才需求结构,而且对从业者的能力结构、知识构成以及职业能力均提出更高要求,因而,从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匹配关系来看,广东高职院校在专业结构方面还面临着诸多产业结构优化所带来的挑战。其一,高职院校专业总体结构难以满足广东省产业结构优化的需求。专业结构调整受到产业结构、产业形态的影响,高职教育专业总体结构和广东省产业内部结构的矛盾主要体现在:高职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未来重点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发展,以及,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比例不协调两个方面。其二,高职院校专业内涵结构难以适应广东省产业结构优化的需求。要真正满足产业结构的需求,更应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内涵质量上作提升,要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范标准、课程内容等是否与各产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技能等要求一致。但目前高职专业设置与调整只是一种外在形态的适应,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和产业结构需求的脱节现象依然严重,主要存在: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相关度较低;专业设置重复;学生专业技能欠缺等。
3在产业结构优化大环境下的专业结构调整
将“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结合,籍由政府调控和企业参与,构建专业结构动态调整优化机制,因为合理的专业调整机制是进一步优化广东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关键。
3.1政府应宏观调控各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工作
政府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在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调整中有着首要的、特定的职责和作用。在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政府一方面应提供政策指导,搭建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平台,使得有效的市场信息能及时让高校获取,优化其专业设置;另一方面要统筹全省各高职院校的布局及其专业结构的调整。
3.2应优化全省各地区的专业配置
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结构调时要与地区的产业结构相结合,立足本地,形成有区域特点的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来开设专业,既能保证所培养的学生在专业门类上符合社会需要,保证高职院校专业的持续发展,又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3.3应提升专业培养的市场适应度
省内各高职院校的专业招生数量与当下各专业的就业紧张程度基本保持一致,因此也就导致了高校的人才供应滞后于市场人才需求3~4年的时间,这说明目前广东省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调整的市场敏锐度过低,各大院校应加快专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市场预测来确定。
3.4应加大力度打造特色专业
关键词:产业链延伸;产业结构调整;曲靖
产业结构转换与产业链动态演进是相互动态影响的过程,相应的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与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调整产业结构迫切要求改变传统产业链动态演进轨迹[1]。然而,目前多数区域内企业围绕产品抓生产,地方政府围绕行政区域抓产业,产业政策的制定过多围绕市场进行。这些状况导致产业链断裂,低水平重复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各自为战。应该认清产业结构与产业链演进之间的动态关系,产业链各链条的供给弹性决定产业结构具有市场竞争力,产业链各环节的盈利能力决定着区域产业的盈利能力,产业链面对市场的状况决定着产业结构是否具有良好的发展主动性,从产业链延伸视角探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途径。
一、产业链延伸的概念
产业链延伸是指一条原有产业链在一定条件下向上下游拓展,而根据延伸的方向还把进一步分为纵向延伸和横向延伸。
产业链纵向延伸指的是产业链的纵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其上游产业或下游产业的扩张,包括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两种形式。产业链的横向延伸指的是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或节点企业在横向实行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或组建产业链的若干子链,当这些子链扩展到一定程度时,便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链网,产业链也就发展成为了产业集群,从而产生更大规模的集群效应。因此,产业链的延伸也可以被看作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指标,产业链的延伸整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体现在主导产业选择、主导产业兴衰等方面。基于产业链延伸的视角,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式表现为产业价值链的整合。
二、曲靖市主要产业链的分类情况
曲靖市作为云南省第二大城市,与滇、桂、黔、川四省交界,是中国第二大流域――珠江流域的发源地,并且位于中国主要产业二级发展轴线――南昆发展轴线上等等这些因素,使其经济发展具有了相对区位优势。基于此,本文从特定的空间、产品类型以及企业间的分工划分曲靖市产业链:
1.以区域特色农产品为核心的农产品产业链。曲靖拥有如马铃薯、魔芋、烟草、油菜籽、桑蚕以及多种经济林等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现已培育马铃薯与魔芋、烟草、种子、茧丝绸、油菜籽、蔬菜、生姜等种植加工产业链群。同时,曲靖还是云南省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基地,此类产业群布局在特色资源较好的会泽、宣威、罗平、富源、师宗、麒麟区等地,并带动了周边地区种植业、外向型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2.以烟草种植、加工、配套产业为核心的烟草产业链。云南省是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却是中国最大的烟草产业集聚区,与烟草生产相联系的产业活动范围大约18万平方公里,占云南省土地面积的45.7%,烟草产业链具有绝对的优势。曲靖是云南省七个烟草主要产生地之一,烟草加工业在曲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烟草产业以烟叶种植、烟叶复烤、卷烟制造为主,曲靖卷烟厂、会泽卷烟厂(现与昆明卷烟厂合并组建红云集团)拥有知名的卷烟品牌;区内种植了大面积优质烟叶,为烟草加工提供优质的原料。
3.以特色农产品为原料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曲靖有丰富多样的各种农产品,为农产品深加工业提供了大量的食品加工优质原料,如肉类食品:宣威火腿、肉干制品和乳制品等。其中,宣威火腿驰名中外近三个世纪,“宣威火腿”成为中国著名商标,现有宣威火腿加工生产企业80家,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再如保健类食品:富源县2004年被评为全国八个魔芋种植重点基地之一,现魔芋种植面积达3.6万亩,保健魔芋类食品加工产业链已初具规模,其中魔芋精粉、魔芋胶、魔芋纯化粉在2004年5月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主办的《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4.以电力工业、煤化工工业为核心的重工业产业链。曲靖是“云电外送”“西电东送”的主通道,发电量占全省的1/3,现有发电、供电企业60余家,企业分布于煤炭资源、水资源丰富的区域,主要位于麒麟区(云南省滇东电业局)、宣威(火电)、会泽(以礼河)和罗平(鲁布革)等地区。曲靖作为云南省两大煤化工基地之一,煤化工产业链将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柱。曲靖现有化工工业企业70多家,产品主要包括有机化肥、基本化学原料、有机化学制品、合成纤维、塑料制品等,虽然多数企业生产仅为初级产品生产,但为形成化学工业集群奠定了基础。此外,曲靖冶金工业主要分布于麒麟区、马龙县和会泽县,主要产品有生铁、铅锌、铁合金等,随着曲靖冶金基地的建成,曲靖冶金工业链的群聚性将会更为突出。
5.以旅游业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链。曲靖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主要表现为:第一,旅游资源类型齐全。拥有全国旅游资源六大类中的全部、74种基本类型中的57种;第二,旅游资源空间组合性较好,并与其他旅游区具有较高的互补性;第三,旅游特色明显。其中以罗平油菜花海、陆良彩色沙林、珠江源马雄山等为代表;第四,曲靖市旅游业己纳入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构架之中。目前,昆明一陆良彩色沙林―罗平、昆明―马龙―麒麟区―沾益珠江源、昆明―陆良彩色沙林―师宗―罗平―沾益珠江源3条旅游线已成为云南旅游精品线路。
三、基于产业链延伸的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措施
产业链延伸的概念无论对经济增长,企业、政府和其他机构的角色定位,乃至构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其他机构的关系方面,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法。通过对曲靖主要产业链进行梳理分类,进一步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以下三方面措施建议。
1.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集群中的某些特点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特征非常相似,都是相对脆弱的个体以集群的形式获取整体的生存优势,都具备自组织能力和在受外界环境影响时产生的应变能力,即在体系内部,个体间都存在共生、互生等生存方式。因此,循环经济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主要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按照产业链发展阶段和产业类别的不同特点,现有产业链集群可分为四类,即同构型、异生型、共生型和产业链主导型。
其中,曲靖煤化工基地、冶金基地,均属于典型的同构型产业链,这类企业对配套设施和技术资源需求相同,所以在集聚地建设中,政府将原来分散的生产企业集中起来,配套建设废气处理设施,解决废气污染问题,并对生产中的废物采取特许经营的方式,集中回收其中的可再深加工废物,以这种方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曲靖农产品加工和绿色食品加工是共生型产业,对于这一类产业则需要完善已有的产业共生链,加强链与链之间相互联系,使之形成更加稳定的产业共生网络;同时还需要加强副产品交易的市场建设,推动产业共生网络向集成化方向发展;并且还要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建立产业群整体的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加强配套设施的生态化建设和共享。
曲靖轻型汽车生产区形成以一汽红塔公司为核心,上游汽车零配件企业为配套的产业链主导型产业群,对于此类型的产业则需在开发区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围绕轻型汽车的生产横向拓展废弃物利用链,有效促进轻型汽车零配件产业群中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2.对现有产业加以引导,延伸整合产业链,形成地方优势产业群。曲靖拥有自身的资源优势,并在历史上形成了煤化工、化工、电力、烟草加工、汽车制造等一批初具规模的工业企业,企业拥有良好的市场基础和品牌优势,现已成为曲靖工业集群的核心。此外,以当地生物资源、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为基础的农产品加工、绿色食品加工、旅游等产业集群已形成雏形。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合理的产业规划和产业布局,尤其对曲靖市三大工业园区(南海子综合工业园区、花山煤化工工业园区、汽车及零部件配套产业园)的合理规划,优先发展已粗具规模,具有一定市场优势的产业群,如烟草、轻型汽车、煤化工和电力等。与此同时,政府还应主动进行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配套,缩短经销路径,降低经营成本,形成良好的集群效应,进而通过政府整合各种资源,进行分类搬迁集聚,打造品牌产业集群,如“曲靖珠江源品牌”,最终形成“品牌产业群的聚集效应”。
3.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助力产业链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是产业链延伸的基本动力之一,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链是提业素质,优化产业链的基本路径之一。而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是发挥“后发优势”,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重要手段。因此,曲靖应该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硬件改造与软件改造并重,支持工业共性、关键、前瞻性技术的联合开发。与此同时,还应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对具有广阔市场需求的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优化产品和技术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提高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企业快速反应能力。概言之,要建立健全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就应始终把技术进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朱英明.产业集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7.
[2] 张宏.产业集群培育的路径与政府作用[J].理论导刊,2005,(6):21-23.
[3] 唐浩,蒋永穆.基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链动态演进[J].中国工业经济,2008,(5):10.
[4] 赵丽敏.产业链延伸视角下的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10):53.
关键词:榆次;液压产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TH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榆次液压产业已在方圆5平方公里范围内集中了215家中小型液压企业,产品覆盖军工、航空、航天、机械、环保、工程机械等众多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0%,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市场优势和环境优势。然而榆次液压产业大而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20-30年。
一、榆次液压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现状
榆次液压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政产学研相结合、依靠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路子,产生了明显的集聚放大效应。
(一)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在科技研发方面,榆次液压集团拥有国内液压行业唯一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聘请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10位院士、教授为专家委员会成员,聚集了行业领军人物,多次承担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设备的设计制造,研发的国内首台板坯连铸液压系统,获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方盛公司组建的“院士工作站”产学研平台,提高了企业的盈利水平,其生产的多功能化液压电子产品智能化控制仪表填补了国内空白。斯普瑞等三家液压企业在“天交所”成功挂牌上市。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液压全行业共获取国家专利160项,50多种产品和技术分别过国家、部、省科技进步奖和优质产品奖。斯普瑞公司的“塞纳瑞”商标和方盛公司的”方盛“商标是山西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
(二)创新投入力度大。政府在企业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财政用于科技支出的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3%,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部分企业重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由于榆次液压产品同质化、门槛低、竞争激烈、缺乏高精尖产品,传统市场低迷倒逼企业创新突围,部分企业用于技术研发的投入较大。
(三)晋中科技创新园开始筹划。榆次区在建设“一院一站两平台”创新平台(太原理工与榆次液压协会联合组建的“榆次液压设计研究院”,上海CAD、国家CAD模具工程研究中心在方盛公司组建的“院士工作站”,太重榆液的液压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国际级液压产品试验检测中心)的基础上,拟定在榆次工业园区建立晋中市科技创新园(以下简称创新园),这是太榆科技创新城核心区的主要建设内容之一。创新园将以科技研发为主导,体现“创新、集聚、孵化、辐射”四大功能,着力打造高端技术、高端产业、高端人才三大集聚平台,促进创新资源的配置和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大幅提升全区自主创新能力和智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二、榆次液压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榆次液压产业基础深厚,是榆次装备制造业的一张烫金名片,但是由于没有技术创新,导致民营液压企业整体水平不高,在国内处于中低水平,只能配套低端产品,这与长三角、珠三角、阜新、泸州等地的液压产业集群的创新相比,与“微笑曲线”展示的现代制造业发展要求相比,榆次液压在创新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和投入不足,仍在走低端路线。除了榆液集团在产品开发上和技术进步上投入较大外,多数中小型企业受企业效益、融资困难、人才短缺等因素影响,难以在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和储备上迈上新台阶。产品大多为初级产品,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高端产品匮乏,整体效益不高。目前榆次区只能生产中低档铸件,精密铸件还主要依靠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少数拥有研发中心的企业其研发功能还不足以服务全行业。
二是品牌开发和转化不足。215家液压企业中拥有品牌的企业凤毛菱角,即使拥有品牌的企业也未得到重发开发和利用,正如榆液品牌还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的市场份额和企业利润。榆次区液压企业分布分散、规模较小,没有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
三是多数液压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企业贷款困难。虽然榆次区有215户液压企业,但其规模较小、信用度较低、可抵押物较少、融资方式较为传统、对现代的融资方式还较陌生,同时资本市场门槛高,导致中小液压企业融资成本较高,筹资渠道狭窄,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
四是中小型液压企业创新意识淡薄。目前,大多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很多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满足于买技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部分企业安于现状、不思创新,更有一些企业对科技创新知之甚少。有些做的好的液压企业也往往只偏重于产品技术的创新,而忽略了组织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创新、融资创新等方面。
三、榆次液压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整合现有资源,引进国际国内先进,全面启动科技创新园建设。在把榆次现有科技资源有效导入科技创新园、集中整合发展的同时,加快吸引、集聚省内外研发机构、科技研发型企业进驻创新园区创业发展。创新园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为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园建设,一是强化资金保障,设立科技创新园发展财政专项资金,综合应用财政拨款、贴息等政府引导手段和风险投资等科技金融方式,同时吸引社会富余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模式。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制定出台科技创新园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融资政策和引进高端人才的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信息等创新要素向创新园集聚,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积极申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
(二)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创新服务平台。一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整合资源优势,着力突破柱塞泵制造技术、变量变频控制技术、工程机械多路阀制造技术、重型液压马达制造技术、伺服比例控制元件制造和控制技术、立式固液分离技术、合金材料的热处理和表面处理工艺、精密铸造等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加快新产品开发生产。二是加大投入,成立研发中心。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省、市级研发中心。支持对行业前瞻共性关键技术的联合公关和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全力争取国家高新技术成果特别是液压核心专利落户。建设面向行业、服务社会的液压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推进和扶持液压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三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要充分发挥我区的科技资源优势,把取得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榆次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融资渠道创新,促进转型升级。一是深化银企对接。搭建政府、企业、银行、中介机构的沟通交流平台,组织召开金融联席会议和银企洽谈会,协调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银团贷款,提供财务顾问服务。运用资本市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支持企业加大资本运营,提高企业资本市场融资能力;创立液压企业创新基金,对自主开发首台套产品的企业以及使用首台套产品的用户企业给予奖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融资的给予财政资金奖励。二是优选100家大中型液压企业打包上市融资。目前,榆次液压产业集群拥有政府支持、交通便利、产学研平台、榆液品牌等诸多优势,发展空间较大。由榆次液压协会牵头,精选100家规模较大、产权明晰、有市场、有信用的液压企业出资成立股份投资公司,将液压企业打包上市进行融资,打包上市将带来20倍左右的资产升空率,这是化解液压企业资金来源问题的新举措,将是榆次区融资渠道创新的新突破。三是探索民间资金进入科技领域的创新体系。探索建立专门面向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民营银行和民营小额贷款公司,出台地方性科技企业民间融资管理办法,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以无形资源如技术秘密、专利、品牌作为“抵押品”,吸引民间资本采取联合、参股、租赁、承包、购买、兼并等多种形式,参与科技企业资产的优化组合。
参考文献:
[1]雷天觉.新编液压工程手册.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64-02
一、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的关系分析
(一)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企业间可以实现信息交流和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可以共用区域内的基础设施,有利于资源节约。此外,产业集群也能通过其群体效应吸引更多人才和投资者,提升产业区内企业融资渠道,为产业区内企业发展奠定基础。从长远发展角度看,产业集群对树立企业形象,提升区域产群品牌影响力、促进就业、拉动地区就业人数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尽管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在相应地点进行产业集中,但并不是所有相同或相类似产业都可以形成产业集群,其发展和产业集中地主要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准。因此,建立产业集群并不是单一地将相同产业企业进行融合,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地区地域环境、发展可能的优势等多个因素。同时,现代盈利能力分析中的投资回报率、生产效率、产业集群效应都是对产业集群最终形成的主要参考因素,对产业集群今后能否如预期一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构建
(一)协调发展机制构建的原则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主要应坚持以下几点,首先,要以市场为主的发展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业集群真正发展;其次,沟通与合作,加强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合作,甚至是对外合作十分重要;再次,始终坚持协调原则,对于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要坚持包括企业间在内的多个部门协调;最后,政府引导,即政府支持,因政府权威性、经济支持、政策优惠。因此,政府引导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更科学,也避免一些违法或不良发展情况产生。
(二)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
市场竞争原理。为使产业集群效应最大化发展,最主要的就是协调发展。需要在竞争环境中加强协调和沟通,实现信息共享、资源节约和基础设施共用。对于产业集群发展来说,一个地区市场紧张的大小,与其政府管理有密切关系,通常意义上来说,市场竞争和市场管理机制健全,政府在其中展现的作用也就越强,产业集群发展方向更为大胆,为开拓性、创新型;相反,如市场竞争和市场管理机制水平低,那么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意义不明显,产业集群发展更为保守。由此可见,市场机制管理程度高的对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的影响。
(三)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机制
区域经济发展下的网络环境发展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通过网络环境创建可以有效观察并了解产业集群发生的变化。区域网络创新最为主要的一点在于在特定区域环境中,各个企业间为保障双方信息沟通、资源共性之间建立的关系。纵观区域网络环境的创设,尽管同现代化互联网技术有一定不同,但却相当于企业间通过建立信息、产业、设施、人才、资金等方面的网络沟通环境改变原有企业单一发展所带来的局限性,对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区域网络的建立实际上不仅帮助企业实现自身发展,更使其有关协调部门在发挥个人优势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和资源效益,实现了共同发展和繁荣。
(四)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机制
从目前其他国家已经建立成型的产业集群区域看,在市场发展下,市场能够推动企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规模扩大,对产业集群的整体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长期发展下,市场还存在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市场自发性不受任何企业、个人左右,一旦市场出现变(下转82页)(上接64页)化,就会使产业集群经济面临下滑,甚至是危险。而市场的盲目性,更是政府、企业无法看到的角落,繁荣的表面下一旦出现变动,对产业集群也会造成影响。因此,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对产业集群和地区经济发展管理是不够的,一定要有政府做强有力的保证。特别是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健全,市场总体格局还没有形成。因此,为保证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政府调整和控制必不可少。
三、建立健全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规划
为保障产业集群设立的科学性,政府可以以西方国家成功设立产业集群区为借鉴,但要注意结合我国现实环境,打造具有中国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中坚持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共同作用,使市场成为产业集群的主要开拓地,也要注意管理企业间不良竞争,防止市场出现泡沫经济。战略制定问题上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原则,不能一味守旧,也不能操之过急,要保证信息交流的畅通和产业集群内部创新能力提升,推动产业集群和地区经济共同发展。
(二)完善区域市场环境
市场机制的完善,对产业集群发展来说就越有利于科技、信息的发展,产业集权现象也更为明显,能够大大推动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拓展。所以,严格的市场管理机制是保证产业集群高效发展的前提,只有通过严格的市场监管制度和管理体系,必要时采取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才能保证市场内部企业间公平竞争。面对当前激烈的国际市场,鼓励产业集权企业在国内发展的同时,还要走向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中获得真正发展,使产业集群区影响力提升。
(三)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
为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政府和企业都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到产业群发展,以推动人才在产业群内流动,为企业发展、产品创新、核心技术开发提供重要人才推动力。因此,不仅仅是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都要重视人才培养,特别是科技型,拥有创新意识的年轻企业管理者,推动其在产业集群内的发展,通过其活力使更多企业管理者看到区域创新的重要,加强企业间创新意识的交流。
(四)发挥政府的引导与协调作用
相比企业来说,政府拥有庞大的资金、技术和政策优势,通过政府引导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也更为客观。因此,推动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政府引导是关键。政府提升对产业集群引导也要通过制定严格的战略目标,总结区域内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才更能推动产业集群和地区经济发展,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降低企业间不良竞争和因占据市场出现的违法和违规行为。
在我党召开十会议时曾指示,“应加速经济结构战略性整改工作。这即为推进经济发展模式更变的中心路径。一定要把革新需求结构、提升产业构造、推进地区间合作、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关键要素,大力处理限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严重的结构方面的难题”。可以知道,革新产业构造,改善经济结构及品质,此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不二途径。产业构造的优化必须要有专业素质极强的团队来作支撑,那么职业院校在地方人才培养补充的工作板块中显示出举足轻重的地位性,革新专业构造,改善教育方式与成效,为高职高专教学针对地方产业体系改革而要进行的抉择。
一、产业构造调整改大前提下职业学院专业结构优化的关键点
1.筹划地方产业建设需要的专业群
专业群,即为一系列的专业汇集,它一般包含着一个中心专业及多个有关专业。专业群里面每个专业在职业方向上表现出相似性,所以,每个专业的理论知识十分相似,同时学位课的教学团队总体上有着一样的能力水平,筹划专业群是职业学校专业改革的重心工作,也是展示院校专业强项与人才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针对地方经济建设的专业构造整合,一定要重点关注专业群筹划,在此阶段里应该尤其注重解决专业对口的难题。专业对口的范围过大或过小都会限制职业院校的长期发展,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和地方产业构造整改的及时联系。故而不仅要让专业维持合理的内容量,使其可以满足相关范围的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还要在此过程中显示出自身的教学特色,实现专业筹划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一性和有效性。
2.设立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特征的专业结构
职业院校设立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专业体系应该从不同的板块着手: 精确研究专业需要,合理设定中心专业,发展相关专业。精确研究专业需要:职业学校应该客观研究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尤其是与专业有关联的行业市场、企业岗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了解专业结构整改的实际供应。同时精准地知道专业筹划与体系整改中要牵涉的教学团队、教学设备及实验设施情况与课程安排状态,找到不同点与发展点。
合理设定中心专业:不少职业学校的中心专业往往是在教学工作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交流沟通里确立的,展示出院校的教学概念与宗旨,还很好滴说明学校教育的务实性,往往来说,不可肆意更改。这即是让职业学校在看重产业构造整改的同时,还需要将自身教学特色和地方产业建设发展的状况联系起来。所以说,中心专业的设立,并不是摒弃原有教学特色和理念,而是在教育类型方面上进行相关优化,使其内容上更加充实。但是应该知道的是中心专业的数目最好适宜,同时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涉及幅度不要过宽。
二、产业构造整改大前提下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优化的保证
1.确保专业筹设指导委员会的相关作用
要想让专业构造整改得到有效合理的保障,职业学校需要设置相关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以此来保证专业构造整改和地方产业体系优化的适切性。该指导委员会通常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工作者、职高教师队伍代表协会工作管理者等人员。专业指导委员会能够在专业筹划的板块中起到关键性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对于研究职业学校就专业的优化与新专业的筹备等工作,研究这部分整改是不是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要求。除此,专业指导委员会还能够审批职业学校的教学培养计划,由于教育培养计划作为把教学目的落实在实际工作中的关键过渡,专业指导委员会应该针对培养计划是不是切合地方经济建设要求,是不是满足教育原则的具体需要等方面实行分析指导与建议。同时,专业指导委员会也要对职业学校的教学团队的安排工作上进行指导,学校方面也能够特邀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家给出相关意见,尤其是关于高职院校能不能根据经济构造整改的需求来设立教学团队。在此阶段应该最大限度地筹划出全方位的教学团队的策略,筹划出囊括特级教师、一般教师、行政工作人员等多角度的集训、优化策略。
2.以部门联合行动与校企沟通交流的手段来提高和产业的联系
谈到部门联合行动,即是推进职业院校和有关单位在应对地方职业教育建设问题的资源共享、相辅相成。而校企合作就需要职业学校随时按照产业构造整改和企业提高职校应届生的专业水平及优化方案的沟通。部门联合行动往往处理的是板块划分的难题。一般来说,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基本上是职业学校的工作,另外有关部门不是负责政策宣传讲解与引导工作,就是负责资源分配工作。高职高专人才的教育渗透到地方产业体系的各个部分, 因此必须强化联合行动。故而,职业学校能够与政府有关单位,在岗位需求量、产业建设方向、专业的废除问题上进行交流。同时根据政府有关单位与学校管理部门的沟通合作,筹划出资源共享系统与定期交流体系,摒弃以往闭门教育的传统。
3.实施专业分析筹设工作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总面积8815平方公里,总人口442.4万人,是河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主题主线,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复杂变化的宏观形势,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机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积极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破瓶颈、优环境、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逆势上扬、跨越赶超,增速领先、总量晋位”的可喜局面,美丽新衡水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近三年,衡水市委、市政府按照“强势开局、跨越赶超,提前建成小康社会”总要求,深入实施“项目立市、工业强市、三产兴市、农业升级、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抓调整,促转型,产业结构出现新提升。深入实施“两改造一倍增”计划。完成技改投资363.1亿元,增长30.4%;列入省千项技改工程项目104项,获得省扶持项目和资金数均居全省首位。纳税超千万元企业达到49家,养元公司、老白干集团纳税分别达到7.4亿元、4.6亿元,增长31.5%和20.2%。加快服务业拓展提升步伐,组建了市旅游局,成立了滨湖旅游有限公司,建成了马拉松广场二期、龙源酒店等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衡水湖晋升4A级景区。完成货运周转量274.7亿吨公里,增长18%,安平国际丝网物流聚集区一期竣工投用,衡德物流园晋升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新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单位244家,奥特莱斯项目开工建设,衡百国际正式开业。文化产业投资大幅增长,武强国际乐器文化产业基地入驻企业20余家,饶阳青铜雕塑艺术产业园、武邑硬木雕刻产业园投入运营。当前,衡水市初步形成了桃城工业聚集区、故城衡德工业园、冀州工业聚集区、安平工业聚集区、武邑循环经济园区等5个省级工业聚集区和丝网、橡塑制品、玻璃钢、铁塔钢构、化工制药、装备制造、采暖铸造、食品饮品、电子信息、服装裘皮十大特色产业。
二、衡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衡水高职教育发展现状。衡水市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发展,一个具有一定特色和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正在逐步形成。目前,市级职业教育涵盖三个层次:即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虽然近几年,衡水市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为衡水市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应用性人才,推动了衡水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高职教育发展态势良好,为冀东南地区高中毕业生能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冀东南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但综合来看,衡水市职业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基础薄弱,机制不活,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单一,办学规模小、缺乏特色、专业设置不尽合理等问题较为突出,除衡水科技工程学校是国家级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外,其余各层次院校在省内排名相对靠后。此外,师资力量的短缺、办学条件的相对落后、市县两级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也都成为制约衡水市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难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衡水市的职业教育要想获得突破性发展,就必须深入分析诸多制约因素,找准关键问题,对症下药加以解决。
(二)衡水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兄弟省市高职教育相比较,衡水市高职教育发展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较大:一是高职院校升格转型导致先天不足,虽然已基本完成转型,具有一定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和实验实训条件,但体量小,缺乏特色,专业建设强弱不均,难以形成强势院校和特色专业,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二是市级财政对职业院校投入不足,导致院校基础设施差,实验实训条件落后,教师待遇较低,缺乏名师。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规模大小不一,资源存在浪费现象。三是各层次院校数量结构不协调,专业设置不合理,没有形成互相衔接的链条。四是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企业远没有成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校企融合度与现代职业教育所要求的“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差距较大。五是生源数量少。衡水市人口基数小,普教高度发达,初中毕业生选择上高中意愿和机会多于省内其它城市,少量高中毕业生中的低分考生更愿意选择复读。由于地域和学校知名度低等原因,职业教育对外地、外省考生吸引力不强。基于以上问题,要想加快衡水市高职教育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在经济新常态下,抢抓机遇,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构建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衡水高职教育对接地方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地方高职教育必须协调好与区域经济和地方产业的关系,才能找到适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规律的发展平台。衡水市通过地方高职院校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当前衡水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迫切要求。可以说,提升地方高职院校自身内涵建设水平,促进与区域经济和地方产业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衡水市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调控和投入力度,增强高职办学竞争力。1.加强政府对高职教育的宏观调控。首先,要树立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就是抓发展、抓职教就是抓民生的意识,以更大的力度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政策性扶持,协调骨干企业与高职教育的合作关系,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高职教育是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民生教育,它通过培养适应地域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直接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事业中,因此,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则是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政府要加强对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使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要紧密结合,避免重复设置专业,鼓励开设有潜力的专业,使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具有前瞻性,为地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储备。2.政府主导推进多元办学体制改革。政府要鼓励企业、行业和个人投资高职教育,广泛吸纳资金,改善高职教育的办学条件。近三年,衡水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速10%以上,而财政对衡水市教育方面的投资支出始终维持在2%左右,特别是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更少,投入资金的比例明显不足,已成为衡水市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因此,地方政府尤其要增加公共财政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实施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并在贷款贴息、项目申报、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倾斜,以确保地方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增强办学活力。1.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地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担负着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重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高职院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是稳定教师队伍,以事业凝聚人心,从提高待遇、人文关怀、改善工作条件等方面稳定教师队伍。二是注重创新教师观念。地方高职院校的教师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就很难适应地方产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就会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培养的学生也很难适应区域市场变化的需求;地方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优劣;高职院校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师德水准和知识结构体系,而且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是以创新方式培训教师。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才能适应地方经济和主导产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2.加强内涵建设,建立开放型的办学模式。随着市场开放性的不断增强,企业也难以确立长期用人计划,为此,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设置宽口径大类专业,加大知识面,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探索实行多种学制并存,长训与短训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全日制教育与函授教育结合。将内涵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一方面要加大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在学生岗位专业技能培养和人文精神陶冶的前提下,大胆改革教材内容,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努力实现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要加强师资和管理队伍建设。要多渠道、多层次并有计划地开展教师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育教学素养,改善职称结构,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到岗实训锻炼。
关键词:金融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互动作用
近些年来,相关的学者一直致力于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产业结构的变化可显著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水平。金融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对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相关人员认为,做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性研究将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相关学者对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性的研究尚不充足。而恰恰是在这些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进一步的深化该区域内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理念
所谓金融发展主要是指金融结构发展,而金融结构则是金融工具、机构各类形式、性质、规模的一个总称。目前金融研究表明,就一个区域而言,金融发展的程度越高,金融机构的数量、规模、种类、服务的效率增长就越快、越好。而产业结构调整,则是不同产业之间的一种变迁,目的是引导效率低的产业向效率高的产业转变,以达到转变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结构水平的作用。而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互动,则是其二者之间的一种相互影响、相互调整,从而达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
总体而言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相互辅助的关系,对于产业发展而言,只有在获取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后才能更好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将会受到影响。而产业结构的恰当调整,对于金融发展同时还将带来促进性作用。以下具体对这两种关系进行说明。
(一)产业结构调整对金融发展所起到的促进性作用
1.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壮大了金融规模。相关的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促使新兴企业崛起、落后企业衰败。这一过程中势必将加大对于资本的需求,进而拉动金融资本的内生长,促使金融规模逐渐的壮大起来。2.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了金融效率的提升。在进行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的过程中,一些优势性的、主导性的产业逐渐的形成规模。这一情况的发展缩短了产业间的资本流动周期,促使金融效率大幅度提升。3.产业结构的调整保证了金融市场的高效运行。随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行业间、跨行业间的投资互动越来越频繁。此时,产业资本则会大规模向资本市场内流入,从而提升金融市场内资本的容量,令其更加的活跃,在丰富金融资本的同时,也为金融市场的高效率运行提供了有效的保证。4.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促进了金融发展。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内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对金融机构也带来了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金融产品、服务被推出,这无疑起到了繁荣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发展的作用。
(二)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支撑性作用
经济增长离不开金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发展对资金流量结构产生了影响作用。与此同时,生产要素的分配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促使产业结构向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以下对具体的影响进行说明。1.金融发展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调整。研究表明,高效的金融体系所提供的充足资本确保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促使经济向产业资本集中化的方向所转变,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2.金融发展提升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效率。技术革新是产业结构调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而发达的金融体系,为技术的大规模投资奠定下了良好的基础,进而为新兴产业创建、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提升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效率。3.金融发展对产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着推动性作用。完善的金融体系确保了金融发展的高效运行,是确保产业体系健康发展的基础。对企业而言,为了实现与金融体系的高效接轨,保证自身的健康发展,于内在的管理上会尽量与金融发展相协调。就这一角度而言,金融发展对于产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起到了推动性作用。4.高效金融发展促使产业结构向国际化方向发展。金融体系的国际化扩宽了融资渠道,这将令国内的资本市场变的更加丰富,而这源于高效的金融发展。对于企业而言,为了获取到国际资本支持来发展自身,将会积极地对企业内在的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会向国际化方向所发展,促使原本封闭的产业结构向着开放的、国际化产业结构方向所调整。
三、具体实证研究
下面以甘肃省为例对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研究说明:
(一)对甘肃省经济金融发展的概述
就地理位置而言甘肃省位于我国的西北区域内,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的升级。我们可从有关的资料中发现,在甘肃省第一产业的比重处于逐年稳步下降状态,其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则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而第三产业比重则一直处在上升的状态下。而与产业结构调整所对应的则是金融体系的快速发展,就甘肃省1981年到2007年银行存贷款的数据比较来看,贷款与存款分别提高了82.6与63.1倍。这表明,从1981年到2007年期间,甘肃省的金融发展水平在不断的提升。由此可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对于金融发展有着促进性作用。
(二)实证数据下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研究
本文实证数据下的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研究主要从三步入手,一是对数据资源进行选取,二是对各变量数据进行序列的平稳检验,三是进行具体实证与模型的设计。由于甘肃省内金融市场的发展较为落后,所以数据的选取以银行体系及金融中介为主,以代表甘肃省内金融体系的发展。数据选取的年份确定在1981—2007年间,主要通过中国银行统计报表、甘肃省内统计年鉴等获取。在数据选取后,应先对各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而后再进行时间序列的分析,以确保回归分析的准确性。目前变量序列平稳性检验的主要方法为ADF法,以检查序列中是否有单位根的存在。通过计算若是ADF的统计量小于临界值,那么此时则认为序列内没有单位根。这同时表明序列是平稳的,若是情况恰恰与之相反,那么则表明序列是不稳定的。在以这一方法进行时间序列检测时,滞后阶数的合理化选取是非常关键的。而不同滞后阶数的选取,将会对ADF方法下的监测带来不同的影响,进而通过计算来明确一定水平下不同变量的序列性质。做好这一工作后,我们开始进行具体的实证及模型的设计。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以协整检验方法来对经济动态进行分析,考虑到甘肃省金融发展与各种产业GDP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此时可视具体情况分别设定ECM模型(存在协整关系)与VAP模型(不存在协整关系)。而后对进行过平稳性检验的符合要求的序列进行协整分析,从而得出一定限制水平下的协整方程式,并以此来对甘肃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由于协整方程式只能对变量之间的长期性均衡关系进行分析,因而为了掌握短期内变量短期动态非均衡变动到长期变动的情况。我们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的方法来得出相应的表达式。并根据表达式来对短期波动下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进行分析。但是以上的分析并不能表明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因而我们进一步以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来对其二者的因果关系进行确定、检验与分析。在完成以上检验后,我们来对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变量进行相关研究。此时则需要建立VAR模型,以此来完成脉冲响应分析,进一步了解随机扰动冲击下究竟会对变量系统带来怎样的动态影响,及将会引发内生变量发生怎样的变化。其中涉及到两个知识点,一个是脉冲响应,一个是方差分析。脉冲响应主要反映的是变量之间的一种动态影响,而方差分析则是对内生变量变化发生结构冲击时的贡献度进行分析。
四、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的分析结论及建议
(一)分析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可得,金融发展对于三次产业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作用。其中,对第一次产业比重带来了正向影响,但是影响的程度较小;而对第二次产业则产生了不是很明显的负向的影响作用;其却对第三产业比重带来了显著的、持久的正向的影响作用。不仅如此,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构变化同时也对金融发展带来了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是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则阻碍了金融发展。结合甘肃省实证分析可得,虽然甘肃省内的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符合演变规律,但是在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参照物的情况下可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甘肃省内的第一产业比重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第二产业发展过于缓慢,三是第三产业于市场内竞争力较弱。不仅如此,第一产业内的比重不均衡、第二产业中的民营企业发展过慢切不同性质产业间存在脱节情况、第三产业内的新兴企业发展不好,这些情况的存在对于甘肃省经济的发展将带来阻碍性的作用,因此加强省内产业结构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相关建议
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金融体系应充分将其资金导向功能发挥出来,以帮助完成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以甘肃省为例,则应加大对农业生产科技基地建设的信贷支持;同时还应向第三产业投入更多的金融支持,完善金融配置,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了更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当前做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各省市应结合自身产业特点来完善此项工作,以便为经济的提升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作者:何万仓 昂巴 单位:甘肃省民族研究所
参考文献:
[1]王丽娟.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甘肃实证[J].经济师,2009,(5).
摘要:目前,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因此,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新时期做好农村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为实现农业增效、解决农民增收,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产业经济势在必行,发展产业经济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现实选择,是促使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农业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的主要转换方式,是工农业由非平衡发展转向平衡发展的载体,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我县实际,对我县葡萄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调研,现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葡萄;产业;调研
葡萄是一种全球性果树,具有适应强、分布广、结果早、产量高、效益好等优点。其浆果极其加工品味美可口,营养价值很高,有“水果皇后”、“顶级营养保健食品”和“天然氨基酸食品”之美誉。
笔者在许多县、市农村时调研时看到,近年来随着国家惠民政策、农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和其它种类的果树相比,葡萄生产和种植这一“甜蜜事业”,犹如雨后春笋般在许多地方的农村大地上强劲发展起来,发展趋势呈现出了面积逐年加大、规模化程度高、集约化经营和效益日益看好等喜人局面。但因区域不同、品种不一、成熟期和栽培方式各异,各地种植户的栽培管理技术水平不一样,经济效益也大相径庭。笔者调研后分析认为,发展葡萄产业经济,必须注意十个问题(前六项是在栽培之前,后四项是在栽培之后)。
一是在思想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是你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和物力,究竟种植葡萄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想发家致富、示范辐射带动乡邻创业,还是自认为“政府和农业部门有人”,一两年后办个葡萄合作社想套取国家的惠农资金。如果是前个因素,你的动机和精神可嘉。如果是后者,那么请你赶快放手别干,因为动机不纯的人没有事业心,更谈不上什么将来的成功。再者就是因为国家的惠农资金带有“电性”,你大脑中的意识形态迟早会“触电”自焚。
二是要具体分析种植的优劣条件。如有无土地,能否搞到土地;地理位置和地貌状况如何;土地质量是否符合种植要求;当地的气候条件如何;当地市场状况、消费者购买力、爱好和认可程度啥样;当地政府对种植葡萄的政策和支持力度情况;个人资金来源和劳动力来源可否充足等等。
三是选择好种植形式和规模。是温室栽培、大棚栽培、避雨栽培,还是大田露地栽培?面积是多少?需要多少资金和人力?这一切必须提前科学性、胸中有数地拟定计划。
四是要着眼于休闲观光农业和近郊农业选择地域。种植地块一般要求据城市不要太远,临近交通要道,近处无污染企业厂矿,树木稀少等。
五是品种选择要因地制宜。种植葡萄,最终的目的是获得最好经济效益。选择好优良、适宜的品种是今后是否成功的第一关键因素,是达到高效、优质、高产目的的基础。要选择适合本区域、气候特点的新品种和在本地已多年栽培、性状表现好的老品种,做到适地适栽。
六是要选好选对业务合作伙伴。一般葡萄品种的寿命和盛果期是几十年时间,一旦把苗木种下地,可不是“庄稼种不好是一季”的小事。所以要选择名声高、种植经验丰富、实力强、诚信度高的科研单位、合作社或种植户,提前预防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七是生产上要在“九字”上下功夫。即早(成熟早)、大(果粒大)、均(果粒大小均匀、果穗上下均称)、甜(甜度高)、优(果品质量优良)、无(无籽、无公害)、紧(果粒抱的紧,不散粒)、袋(果穗套袋)、棚(实行大棚、温室或避雨等设施性保护地栽培模式)。这是因为根据大众化需求和要求,大棚、早熟、无籽、优质、套袋、无公害的葡萄,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八是起初种植面积不要过大。要先种植几亩,等试验和示范成功后,再滚雪球式的扩大发展。再者就是不可盲目只种植某一品种,要多试栽几个品种来对比实验。
九是要对种管技术经常学习、精益求精。要采取购买科技书籍和光盘、虚心请教专家、参加培训班和尊重请教同行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把自己逐渐培养成葡萄种植行家里手。